自适应编码调制

合集下载

5G通信技术的自适应编码调制技术

5G通信技术的自适应编码调制技术

自适应编码调制(AMC)是5G通信技术中的一个关键技术,它可以根据信道质量动态调整编码和调制等级,以提高系统的性能。

在5G通信系统中,AMC技术通过对信道质量的实时监测,根据不同的信道条件,自动选择合适的编码调制方式,以实现最佳的数据传输。

自适应编码调制技术的核心思想是根据信道质量的不同,灵活地调整编码调制等级,从而获得最佳的传输性能。

具体而言,当信道质量较好时,系统可以选择更高阶的编码和调制等级,以提高数据传输速率和可靠性;当信道质量较差时,系统可以选择较低阶的编码和调制等级,以降低误码率,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自适应编码调制技术的优点在于它可以根据信道条件的变化,实时调整编码调制等级,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无线信道的资源。

这种技术可以显著提高系统的数据传输速率和可靠性,同时降低能源消耗和设备成本。

此外,自适应编码调制技术还可以通过智能化的算法,实现更精细的资源分配和调度,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

在实际应用中,自适应编码调制技术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

例如,可以通过对信道质量的实时监测,根据不同的信道条件选择合适的编码调制等级;可以通过智能化的调度算法,实现更精细的资源分配和调度;还可以通过联合编码调制策略,将编码和调制紧密结合在一起,进一步提高系统的性能。

然而,自适应编码调制技术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

例如,它需要更精细的信道质量监测和调度算法,这会增加系统的复杂性和成本;此外,自适应编码调制技术的性能受无线环境的影响较大,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下才能发挥最佳性能。

总之,自适应编码调制是5G通信技术中的一项关键技术,它可以根据信道质量的不同,灵活地调整编码调制等级,以实现最佳的数据传输。

这种技术可以提高系统的数据传输速率和可靠性,降低能源消耗和设备成本,同时通过智能化的调度算法,实现更精细的资源分配和调度。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括无线环境、设备成本、系统复杂度等,选择合适的编码调制策略。

自适应调制编码技术浅析

自适应调制编码技术浅析

自适应调制编码技术浅析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交通大学)孔勇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交通大学)李佳俊北京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洪江摘要:自适应调制编码技术作为未来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能够更好的利用信道容量,增加频谱利用率。

本文主要介绍了自适应调制编码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HSDPA和LTE系统中的应用。

最后对自适应调制编码技术的若干关键性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引言随着移动通信用户数量的快速增长,和对高数据速率和高服务质量(QoS)需求的与日剧增,单一的低速语音业务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各种移动多媒体业务正在逐步走进人们的生活,未来移动通信竞争的焦点是数据业务。

为了适应未来高速无线数据传输的需要,通信系统必须能够在有限的频谱资源上支持高速率数据和多媒体业务传输,提高系统在衰落信道中的频谱利用率。

因此,频谱利用率成为未来通信系统的关键环节之一。

对于现在的无线通信系统,假如以最优信道状态来设计系统,传输将是不稳定的,因而无法实现要求连续传输的业务,另一方面,如果以最差信道状态为基准,对于较为理想的信道则会造成浪费。

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最大限度地利用信道容量,就必须使发送速率也是随信道容量变化的量,即使编码调制方式具有自适应特性。

为了满足这种需求,人们设计了自适应调制编码技术,它能够在给定数据传输质量的前提下,根据业务量、平均信噪比、平均时延等参数来决定所采用的信道编码方式和调制方式,并进一步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基本原理介绍自适应调制编码技术可以使系统的传输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其基本原理是接收端对数据传输的无线信道进行估计,并反馈给发射机,发送端在给定数据传输质量(如通信业务量、平均信噪比、平均时延、通信中断概率和数据速率等)要求的前提下,根据无线信道的实际情况(一般用CSI 指示,Channel Status Index)来选择合适的调制编码方式(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 MCS) [1]。

自适应差分脉冲编码调制系统编解码设计

自适应差分脉冲编码调制系统编解码设计

自适应差分脉冲编码调制系统编解码设计摘要自适应差分脉冲编码调制(ADPCM)是数字通信中最基本的技术。

低于64kbit/s数码率的语音编码方法被称为语音压缩技术,ADPCM是语音压缩编码中复杂度较低的一种方法,它能在32kbit/s数码率上达到符合64kbit/s数码率的语音质量要求。

由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自适应差分脉冲编码调制编/解码器的出现,使自适应差分脉冲编码调制在光纤通信、数字微波通信、卫星通信等领域获得了更加广泛的应用。

本文以数字通信理论为基础,对自适应差分脉冲编码调制的原理进行分析,并采用MC145540芯片实现ADPCM功能,从而设计出了语音ADPCM编解码系统。

关键词: ADPCM,语音编码,数字通信,MC145540DESIGNED of ADPCM CODING and DECODING SYSTEMGuo Chang-zeDepartment of Automation, Beijing Institute of Petrol-chemical Technology, Beijing 102617ABSTRACTADPCM is the most basic technology in the digital communication. The speech code method of lower than 64kbit/s code rate is known as the speech compress technology, ADPCM is a low kind of method of complexity in the speech compress code , It can reach the speech quality requirement which accords with 64 kbit/s digital rates at 32 kbit/s digital rates.With the advent of very large scale Integrated circuit which can realize coding and decoding, the application of ADPCM is more and more extensive in the fields such as fiber optic communication, digital microwave communication, satellite communication, etc.This thesis analyzed the theory of ADPCM coding and decoding based on the digital communication, and realized the function of ADPCM adopting the chip of MC145540.Thus I designed the system of coding and decoding about speech.Keywords:ADPCM, The Code of the Pronunciation, Digital Communication, MC145540目录第1章绪论 (1)1.1 数字通信概述 (1)1.2 数字通信现状及分析 (2)1.2.1 数字电缆通信系统 (2)1.2.2 数字光纤通信系统 (2)1.2.3 数字微波中继通信系统 (2)1.2.4 数字卫星通信系统 (3)1.2.5 数字移动通信系统 (3)1.3 数字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3)1.3.1 通信技术总的发展趋势 (3)1.3.2 终端技术将朝着数字化、智能化、高效率和多媒体方向发展 (4)1.3.3 传输技术正朝着高速率、大容量、远距离和用户线数字化方向发展 (4)第2章语音编码技术 (6)2.1 语音编码概述 (6)2.1.1 语音编码的性能指标 (6)2.1.2 语音编码方法的分类 (7)2.1.3 语音编码标准 (8)2.2 ADPCM分析 (9)2.2.1 语音编码技术现状 (9)2.2.2 ADPCM的应用 (10)第3章ADPCM的数学原理 (11)3.1 PCM的基本原理 (11)3.1.1 抽样 (11)3.1.2 量化 (12)3.2 DPCM的基本原理 (13)3.2.1 DPCM编码原理 (13)3.2.2 DPCM编码实现方框图 (14)3.3 ADPCM的基本原理 (14)第4章MC145540的结构及应用 (16)4.1 MC145540管脚图 (16)4.2 MC145540内部组成原理 (17)4.3 MC145540各管脚功能 (17)4.4 其它语音编码芯片介绍 (21)4.4.1 TP11362 (21)4.4.2 低成本、适合无线通信的语音编码芯片CMX639 (23)4.4.3 适于语音处理的SDA80D51芯片 (23)第5章ADPCM系统的硬件设计与实现 (25)5.1 整体设计框图 (25)5.2 ADPCM系统电路 (25)5.3 电路分析 (29)5.3.1 单用户ADPCM编码电路 (29)5.3.2 ADPCM控制电路 (30)5.3.3 ADPCM编解码电路 (30)5.3.4 ADPCM模拟音频输入电路 (31)5.3.5 ADPCM模拟音频信号输出电路 (32)第6章结束语 (35)致谢 (36)参考文献 (37)第1章绪论1.1数字通信概述通信是指由一地向另一地进行消息的有效传递。

ADPCM

ADPCM

ADPCM
• 在较低的数据率的情况下,获得较高质量的重构语音。其 记录的量化值不是每个采样点的幅值,而是该点幅值与前 一个采样点幅值之差。 • 64 kb/s 32 kb/s 语音的传输速率提高了一倍。 • 思想为:①利用自适应的思想改变量化阶的大小,即使用 小的量化阶(step-size)去编码小的差值,使用大的量化阶 去编码大的差值;②使用过去的样本值估算下一个输入样 本的预测值,使实际样本值和预测值之间的差值总是最小。
ADPCM编码示意图
ADPCM解码示意图
ADPCM能够很好地压缩语音信号,从 而大大缩减数据存储空间,并且提高数据 的传输速度。与其它编码方式相比, ADPCM能提供跟高的压缩比,提高了频率 利用率,因此在频带紧缺的现代通信中具 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自适应差分脉码调制 ADPCM
ADPCM (Adaptive Differential Pulse Code Modulation)是自适应差分脉冲编码 调制的简称,最早使用于数字通信系统中。 该算法利用了语音信号样点间的相关性, 并针对语音信号的非平稳特点,使用了自 适应预测和自适应量化,即量化器和预测 器的参数能随输入信号的统计特性自适应 于或接近于最佳的参数状态。
自适应量化
针对被量化信号的变化状态,随时调节台阶大小,以 匹配输入信号的时变方差。其自适应量化步长 (kTS )
2 x 的关系式为 与信号方差
分为具有前向估值的自适应量化(AQF)和具有后向估 值的自适应量化(AQB)
具有前向估值的自适应量化 AQF
具有后向估值的自适应量化 AQB
自适应预测
对于语音信号系统,由于它是非平稳随 机信号,其自相关函数与相应的适应预测也有两种模式,具有前向估 值的自适应预测(APF)和具有后向估值的 自适应预测(APB)

自适应脉冲编码调制

自适应脉冲编码调制

自适应脉冲编码调制一、介绍自适应脉冲编码调制自适应脉冲编码调制(Adaptive Pulse Code Modulation, APCM)是一种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用于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

它是一种动态压缩技术,可以根据输入信号的特性动态地调整压缩比,从而提高了传输效率和质量。

二、APCM的原理APCM的原理是将模拟信号分成若干个等级,并将每个等级映射到一个固定的数字代码。

这样,原始信号就被转换成了一个由数字代码组成的序列。

然后,这个序列被压缩成一个更小的序列,并通过传输媒介进行传输。

在接收端,接收到的序列被解压缩,并还原为原始信号。

为了提高解压缩的质量和准确性,在解压缩过程中需要使用同样的映射方法和代码表。

三、APCM与PCM的区别APCM与PCM(Pulse Code Modulation)类似,但有几点不同:1. 映射方法不同:PCM使用固定映射方法和代码表,而APCM使用可变映射方法和动态代码表。

2. 压缩比不同:PCM具有固定的压缩比,而APCM的压缩比是动态变化的。

3. 解压缩方法不同:由于APCM使用动态代码表,因此在解压缩过程中需要使用同样的映射方法和代码表。

四、APCM的应用APCM广泛应用于数字音频、语音和视频等领域。

它可以提高数据传输效率和质量,减少传输带宽。

同时,由于APCM具有自适应性,可以根据输入信号的特性进行优化处理,从而提高了信号的可靠性和鲁棒性。

五、总结自适应脉冲编码调制是一种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用于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

它具有自适应性和动态压缩特性,在数字音频、语音和视频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与PCM相比,APCM具有更高的数据传输效率和质量,并能够根据输入信号的特性进行优化处理。

自适应差分编码调制(ADPCM)

自适应差分编码调制(ADPCM)

系统的总量化信噪比为:
S N
DPCM
E[x2 (n)] E[nq2 ]
E[x2 (n)] E[e2 (n)]
E[e2 (n)] E[nq2 ]
G
p
S N
q
DPCM的性能特点:
经过DPCM调制后的信号,其传输的比特率比起PCM来 说大大地压缩了。例如,对于有较好图像质量的情况, 每一抽 样值只需4比特就够了。此外,在相同比特速率条件下, 则 DPCM比PCM信噪比可改善14~17 dB。与ΔM相比,由于它增 多了量化级,因此在改善量化噪声方面优于ΔM调制。 DPCM 的缺点是易受到传输线路噪声的干扰,在抑制信道噪声方面不 如ΔM。
适应调整,或等效地用输出编码 信号进行自适应调整。
2. 自适应预测
在自适应预测中采用了两项措施: 1. 增加用于预测的过去样值的数量; 2. 使分配给过去每一个样值的加权系数是可调的。
自适应预测也有前馈型和反馈型两种。
图5.31 ADPCM系统原理框图
现代通信原理
量化器
编码
解码
x’(n)
xq(n)
预测器
x’(n)
xq(n)
预测器
编码器
解码器
DPCM系统的总量化误差nq可以定义为输入信号样值x(n)与解 码器输出(即重建信号) x’(n)之差,根据图5.31可得:
nq x(n) x' (n) [e(n) xq (n)] [xq (n) eq (n)] e(n) eq (n)
现代通信原理
自适应差分编码调制(ADPCM)
• 一个语音信号波形的相邻抽样值具有很强的相关性,自适应差分脉冲编码 调制就是依据相邻抽样值的相关性进行编码的方式。因此它能有效地消除 语音信息中地冗余度,即实现语音压缩编码。研究表明,ADPCM是语音 压缩编码技术中较简单实用的一种方法。

在MIMO—OFDM系统实现自适应编码调制的算法

在MIMO—OFDM系统实现自适应编码调制的算法
考虑前 向纠错编码 F E C( F o r w a r d E r r o r C o r r e c t i o n) 对 系
编 码速 率和 子载波 调制 方式 根据 实 际的信 道质 量决 定 , 可 以 最大 化提 高 数据 的传输 效 率 。参考 文 献[ 1 ] 研 究 了 注 水算 法 ,它的基 本思 想是在 总发 射功 率 尸约束 下 , 将
Ab s t r a c t :We h a v e s t u d i e d t h e q u a l i t y o f t h e c h a n n e l a n d t h e s u b - c a r r i e r m o d u l a t i o n ,a n d j o i n t o p t i m a l e n c o d i n g r a t e a n d t h e
理 想 的信 道状 态信 息 C S I ( C h a n n e l S t a t e I n f o r ma t i o n) , 系
统 得 到 很 好 的 复 用 增 益 。 然 而 ,在 现 实 中用 理 想 的 C S I
较难 得 到 , 特 别 是 在 发 射 端 。 这 些 算 法 的 共 同 点 是 没 有
i n t e f r e r e n c e n o i s e r a t i o a s s e s s me n t .I n t h e p a p e r ,t h e p e f r o r ma n c e r e s u l t s d e mo n s t r a t e a d a p t i v e mo d u l a t i o n a n d c o d i n g a l g o it r h m f o r o u r MI MO— OF DM s y s t e ms ,a n a l y s i s o f i t s c h a n n e l c a p a c i t y a n d s p e c t r a l e f i f c i e n c y ,a n d s i mu l a t i o n e x p e i r me n t s g i v e n a l g o i r t h m.

自适应调制编码技术及其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概要

自适应调制编码技术及其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概要

自适应调制编码技术及其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葛跃田(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6摘要:自适应调制编码技术是克服无线信道的时变性的一种重要链路适应技术。

常用的链路自适应技术有自适应功率控制、自适应调制编码、自适应帧长等。

本文主要介绍了两种自适应调制编码技术, 并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

关键词:自适应调制编码; 时变信道; 自适应功率控制; 时变性中图分类号:TN 92915文献标识码:B :373X 03403Adaptive M odula tion and Cod i ng Comm un ica tion s(ati obile on , U niversity , N anjing , 210096, Ch inaAbstract :A on and coding is a key link adap tati on techno logy to overcom e the ti m e variable in w ireless chan 2nel 1T he link adap tati on techno logy includes adap tive trans m it pow er contro l , adap tive modulati on and coding , adap tive fram e length contro l etc 1T h is paper introduces tw o adap tive modulati on and coding and analysis their m erits and disadvantages 1Keywords :adap tive modulati on and coding ; ti m evariable channel ; trans m it pow er contro l ; ti m evariable1引言调制编码方式等。

自适应调制编码技术

自适应调制编码技术

自适应调制编码技术自适应调制编码技术是一种在数字通信领域中被广泛应用的技术,它可以根据信道的情况自动调整调制方式和编码方式,以达到最优的传输效果。

本文将详细介绍自适应调制编码技术的原理、分类以及优缺点等内容。

自适应调制编码技术的原理是根据信道的状况来选择合适的调制方式和编码方式,以充分利用信道资源并提高传输效率和传输质量。

在数字通信中,信道的状态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如信噪比、多径效应、频谱特性等,因此需要不停地对信道进行监测和评估,以确定合适的调制方式和编码方式。

在自适应调制编码技术中,为了对信道状态进行监测和评估,通常需要采用一些算法或模型来对信道进行建模和预测。

其中比较重要的算法包括最大信噪比算法、最大间隔算法、最小误码率算法等。

这些算法可以根据不同的指标来进行优化,如码率、误码率、带宽利用率等,以达到最优的传输效果。

自适应调制编码技术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基于统计模型的自适应调制编码技术,另一种是基于实时信道估计的自适应调制编码技术。

基于统计模型的自适应调制编码技术是根据历史数据对信道进行建模和预测,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学习和分析,来确定合适的调制方式和编码方式。

这种方法通常需要耗费大量的计算资源和时间,但可以获得较为准确的信道预测结果。

(1)能够充分利用信道资源,提高传输效率和质量;(2)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制和编码选择,避免了在传输过程中出现适应性差的问题;(3)能够适应不同类型的数据,包括语音、图像、视频、数据等;(4)能够适应多种不同的信道环境,包括移动信道、室内信道、室外信道等。

但同时也存在以下缺点:(1)需要消耗大量计算资源和时间来进行信道评估和调制编码选择;(2)容易受到信道噪声和多径效应的影响,导致调制编码结果不尽如人意;(3)需要在通信系统中添加较为复杂的算法和模型,增加了系统的复杂度和成本。

4.总结。

amc 自适应调制编码

amc 自适应调制编码

amc 自适应调制编码
AMC自适应调制编码是一种新兴的无线通信技术,它可以有效地在多径信道上传输信号,并具有高效性和低资源消耗的特点。

本文首先介绍了自适应调制编码的概念,然后着重介绍了AMC自适应调制编码的主要特征、原理和优势,最后介绍了AMC自适应调制编码的发展趋势以及它可以应用在什么地方。

自适应调制编码(AMC)是一种具有适应性,可以根据信道条件
来自动调整调制级别的调制编码技术。

不同于传统调制编码,AMC可以根据实时变化的信道特性,不断调整调制参数以维持传输的高效性,同时降低资源消耗。

特别是在多径信道中,AMC可以有效地调制和传输信号,提高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和效率。

AMC自适应调制编码的主要优势包括:(1)低失真率AMC采用调制参数自适应的方式,可以根据当前信道情况来保持较低的误码率;(2)高效率AMC可以在维持高传输效率的同时,有效地减少调制失真,得到更好的调制效果;(3)节能效果AMC可以根据实际信道特征减少调制失真,节省资源;(4)可靠性AMC可以在不同的信道状况下,提供高经济性、高灵活性和高可靠性的信号传输性能。

AMC自适应调制编码的发展趋势是朝着更高的调制效率、更低的功耗消耗以及更低的发射功率等方向发展。

AMC技术可以用于宽带接入和多径传输中,为用户提供高效传输的服务。

此外,AMC技术还可以用于传输抗干扰信号,以增强无线信号传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因此,AMC自适应调制编码是一款令人兴奋的新型无线通信技术,
它具备高效性、可靠性和节能性的特点,有望在智能网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和价值。

但仍然有许多技术问题需要解决,未来的发展还有待观察。

高阶编码与自适应调制编码

高阶编码与自适应调制编码

高阶编码与自适应调制编码一、高阶编码调制的作用是把基带(基频)信号送到射频信道的技术,也是无线接口宽带化的首选技术。

基本的调制方式有3种,幅度键控(ASK)、频率键控(FSK)、相位键控(PSK)。

实际使用时,这几种调制方式往往互相结合,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LTE改进并增强了3G的空中接入技术,采用了更高阶的调制方式及链路自适应技术。

LTE支持多种调制方式,平常我们所听到看到的信号,由于频率、带宽以及易受干扰等原因,不适合直接用天线发射,所以就使用一个高频信号作为载波,把需要传输的信号混入载波中,通过天线发射,在接收端再通过解调电路,筛选出所需频率信号,再滤除干扰信号,还原出我们所需的信号。

LTE采用了QPSK、16QAM、64QAM三种高阶调制方式。

QAM是一种矢量调制,将输入比特先映射到一个复平面上,形成复数调制符号,然后将符号的I、Q分量采用幅度调制,分别对应调制在相互正交的两个载波上。

这样与幅度调制(AM)相比,其频谱利用率将提高1倍。

样点数目越多,其传输效率越高,例如具有16个样点的16QAM信号,每个样点表示一种矢量状态,16QAM有16态,每4位二进制数规定了16态中的一态。

64QAM的每个符号和周期传送6比特,所以LTE采用64QAM调制方式,比16QAM速率提升50%。

二、自适应调制编码(AMC)和所有其他技术一样,调制方式的选择也受到很多条件的限制,其中最重要的限制就是越是高效率的调制方式,其对信号质量的要求也越苛刻。

这意味着,如果某个用户离基站远了,或者所处位置信号变弱,就不能用高速度的调制方式,为了克服这种弊端,自适应调制编码(AMC)应运而生了。

AMC的基本原理是通过信道估计,获得信道的瞬时状态信息,根据无线信道变化选择合适的调制和编码方式。

网络侧根据用户瞬时信道质量状况和目前无线资源,选择最合适的下行链路调制和编码方式,从而提高频带利用效率,使用户达到尽量高的数据吞吐率。

通信系统中的自适应调制与编码技术

通信系统中的自适应调制与编码技术

通信系统中的自适应调制与编码技术在现代通信系统中,为了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效率,自适应调制与编码技术被广泛应用。

自适应调制与编码技术是指根据通信信道的质量和环境的变化情况,自动选择合适的调制方式和编码方式的一种技术。

一、引言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无线通信系统传输速率和可靠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而通信信道的质量和环境的变化对信号传输的性能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如何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调制方式和编码方式,以适应通信信道的变化,成为通信系统设计中的重要问题。

二、自适应调制技术自适应调制技术是指根据信道条件的好坏,自动选择合适的调制方式。

常见的调制方式有调幅(AM)、调频(FM)和调相(PM)等。

1. 自适应调制技术的原理在自适应调制技术中,采用一种控制算法来根据接收到的信号的信噪比和误码率等参数,自动调整调制方式。

通常,会定义一个阈值,当信噪比低于该阈值时,选择低调制方式,以提高传输的可靠性;当信噪比高于该阈值时,选择高调制方式,以提高传输的速率。

2. 自适应调制技术的应用自适应调制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种无线通信系统中,如移动通信系统、卫星通信系统等。

通过自适应调制技术,可以根据信道的质量和环境的变化,实现对通信速率和可靠性的动态调整。

三、自适应编码技术自适应编码技术是指根据通信信道的质量和环境的变化,自动选择合适的编码方式。

常见的编码方式有卷积编码、纠错码等。

1. 自适应编码技术的原理在自适应编码技术中,采用一种控制算法来根据信道的质量和环境的变化,自动选择合适的编码方式。

通常,会定义一个指标来衡量信道的好坏,例如误码率。

当信道质量较好时,选择高编码方式,以提高传输的效率;当信道质量较差时,选择低编码方式,以提高传输的可靠性。

2. 自适应编码技术的应用自适应编码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种数字通信系统中,如无线局域网(WLAN)、数字电视等。

通过自适应编码技术,可以根据信道的质量和环境的变化,实现对传输速率和可靠性的动态调整。

自适应差值脉冲编码调制ADPCM

自适应差值脉冲编码调制ADPCM

3.带通型信号的抽样
图2-7 带通型信号样值序列的频谱
为了即不会产生折叠噪声,又不使 信道利用率下降,由图2-7采用试凑法得 出:
2 f0 2 fM fs n 1 n
(2-10)
式中 n 为
f0 B
的整数部分,用
f0 ( ) I 表示,则 B
f0 n ( )I B
(2-11)
如要求原始信号频带与其两侧相邻 的频带间隔相等,则
2U N
(2-13)
下面以N=8为例说明均匀量化特性。 参见图2-9。
图2-9 量化值与量化误差
表2-1
抽样值与量化值的关系(N=8) 量化值
0 .5 2 .5 3 .5
抽样值(连续值)
量化级数 量化值数目
量化区
(0~ ) ( ~ 2 ) ( 2 ~ 3 ) ( 3 ~ 4 )
①A 律压缩特性
图2-16
A 律压缩特性
直线 oa段的方程:
Ax y 1 ln A
1 0 x , A
(2-19)
其斜率
dy A dx 1 ln A
(2-20)
曲线 ab 段的方程:
y 1 ln( Ax ) 1 ln A
1 ,A x 1
(2-21)
其斜率
dy 1 1 dx 1 ln A x 一般取A=87.6。
2( f 0 f M ) fs 2n 1
(2-12)
2.2.3 量化
量化是将时间域上幅度连续的样值 序列变换为时间域上幅度离散的样值序 列信号(即量化值)。 量化分为均匀量化和非均匀量化两 种。
1.均匀量化
均匀量化是在量化区内(即从-U~+U )均匀等分 N 个小间隔。 U为过载电压,N 称为量化级数,每 一小间隔称为量化间隔 。由此可得:

adpcm编码原理

adpcm编码原理

adpcm编码原理
ADPCM(自适应差分脉冲编码调制)是一种音频数据压缩技术,
它通过对音频信号进行预测和差分编码来实现压缩。

其编码原理如下:
1. 预测,ADPCM首先对音频信号进行预测,通过估计当前采样
值与前一个采样值之间的差值,并将这个差值作为编码的基础。

2. 差分编码,接着,ADPCM对预测的差值进行量化和编码。


化过程将差值映射到一个有限的离散级别中,以减小数据的表示精度,从而实现数据压缩。

编码过程将量化后的差值转换为二进制数据,以便存储或传输。

3. 自适应,ADPCM还具有自适应性,它根据预测误差的大小调
整量化器的参数,以适应不同音频信号的动态范围,提高编码的效
率和质量。

总的来说,ADPCM编码原理基于对音频信号的预测和差分编码,通过量化和自适应调整来实现对音频数据的压缩和编码。

这种编码
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音频信号的特征,同时减小了数据量,适合于存储和传输音频数据。

自适应编码调制

自适应编码调制
自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应编码调制
自适应编码调制(Adaptive Modulation and Coding,AMC)是一种无线通信技术, 它根据信道条件的变化自动调整调制和编码方式,以提供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和更好的信号 质量。以下是自适应编码调制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方式:
1. 基本原理:自适应编码调制根据当前信道的质量,选择合适的调制和编码方式。当信道 质量较好时,可以选择高阶调制和低纠错编码,以提高数据传输速率。而在信道质量较差时 ,可以选择低阶调制和高纠错编码,以保证较好的信号质量和可靠性。
自适应编码调制
2. 信道状态估计:为了实现自适应编码调制,需要对信道质量进行实时估计。这可以通过 接收信号的信噪比、误码率等指标来评估。通常,接收端会定期发送特定的控制信号或引导 信号,以便发送端获取信道状态信息。
3. 调制和编码选择:根据信道状态估计结果,发送端选择合适的调制和编码方式。常见的 调制方式包括二进制相移键控(BPSK)、四进制相移键控(QPSK)、八进制相移键控( 8PSK)等。而编码方式则包括低密度奇偶校验(LDPC)、卷积码等。
自适应编码调制
4. 反馈机制:为了实现自适应编码调制,通常需要在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建立反馈机制。 接收端根据接收到的信号质量信息,将信道状态估计结果反馈给发送端。发送端根据反馈信 息进行调制和编码选择,以适应当前的信道条件。
自适应编码调制技术可以有效提高无线通信系统的性能和容量。它能够根据信道条件的变 化,自动调整调制和编码方式,以最大程度地利用信道资源,并提供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和 更好的信号质量。

LTE系统中自适应调制编码技术的研究

LTE系统中自适应调制编码技术的研究









NGT0UT 0YEMN1 L L McN 0f£ As 0 c I0
L E系统 中 自适应 调 制 T 编 码技 术 的研 究
陶 根林 重 庆 邮 电大学 通信 与信 息工 程 学院硕 士研 究 生 陈发 堂 重 庆 邮电大 学通 信 与信 息工 程学 院教授
随着 人们 对无 线 网络性 能 和数 据速 率要 求 的提 高 , 国
u d rhg r l N o dt n. e aa t e n e i o o S R cn ios dpi h w i T h v
mo u ain c d n e l ain s h me c n i r v d lt o i g r a i t c e a mp o e o z o t e f ce c r q e c e o re a d e h n e h e i in y o fe u n y r s u c n n a c f
Ab t c : h sr tT e a a at e d pi v mo ua in d lt o c ig d o n
速数据 目 和提高频谱 的利用率 ,T 标 L E移动通信系统采用
了正 交 频 分 复 用 ( F M) 自适 应 调 制 编 码 ( MC) 为 OD 和 A 作 它 的关 键技 术 。
p r r ac fpo oe mpe ett n pa a e om ne o rp sd i lm na o 1 w s f i n
smuae i t e T s se i ltd n h L E y t m e vr mn n . 11 ni o et 1 e smu a in rs l h w a e a a t e tc n lg i lt e u t s o t t h d p i e h o o y o s h t v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自适应调制与编码技术研究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自适应调制与编码技术研究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自适应调制与编码技术研究自适应调制与编码技术是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之一,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系统的传输效率和可靠性。

本文将从自适应调制与编码技术的基本概念、应用场景和研究现状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自适应调制与编码技术的基本概念自适应调制与编码技术是利用信道的变化来调整信号的调制方式和编码方式,以实现在不同信道条件下的最佳传输效果。

其基本原理是根据信道质量的变化,动态地选择适合当前信道条件的调制方式和编码方案。

自适应调制与编码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无线通信系统的抗干扰性能和传输速率。

二、自适应调制与编码技术的应用场景1. 移动通信系统:在移动通信系统中,由于不同用户之间的信道条件可能存在差异,因此采用自适应调制与编码技术可以根据用户的实际情况动态地选择最佳的调制方式和编码方案,提高系统的传输效率和覆盖范围。

2. 高速无线通信系统:在高速无线通信系统中,信道的条件会随着传输距离、速度和环境因素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采用自适应调制与编码技术可以根据实时信道状态选择合适的调制方式和编码方案,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数据传输速率。

3. 阵列天线系统:在阵列天线系统中,由于每个天线之间的信道条件可能存在差异,采用自适应调制与编码技术可以根据不同天线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调制方式和编码方案,提高系统的传输性能和频谱利用率。

三、自适应调制与编码技术的研究现状目前,关于自适应调制与编码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自适应调制算法:研究如何根据信道状态信息动态地选择合适的调制方式。

常用的自适应调制算法包括最大后验概率调制、软判决调制和群摆调制等。

2. 自适应编码算法:研究如何根据信道质量的变化动态地选择最佳的编码方案。

常用的自适应编码算法包括自适应调制编码、自适应前向纠错编码和自适应调制解调编码等。

3. 系统性能分析:研究自适应调制与编码技术在不同信道条件下的传输性能。

通过理论分析和仿真实验,评估系统在误码率、传输速率和频谱利用率等方面的性能。

自适应编码调制

自适应编码调制

大作业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宽带无线接入与无线IP技术课程作业题目:自适应编码调制技术学院:通信工程学院姓名:2015年4月28日摘要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自适应编码调制技术的基本原理,讨论了所用到的信道编码和调制技术,最后对自适应编码调制技术进行了简单的仿真。

关键字:自适应编码仿真ABSTRACTABSTRACTThis paper begins with an introduction to the basic principle of Adaptive Modulation and Coding(AMC), followed by a presentation of Channel coding and Modulation technology and concludes with a simple simulation for the adaptive modulation and coding technology.Keywords:Adaptive Modulation and Coding simulation目录i目录第一章引言 (1)第二章基本原理 (3)2.1 AMC基本原理 (3)2.2信道编码 (4)2.3调制 (4)2.3.1 BPSK和QPSK调制 (4)2.3.2 16QAM调制 (5)第三章仿真分析 (7)3.1误码率分析 (7)3.2误块率分析 (7)3.3 信息传输速率分析 (8)3.4结论 (9)参考文献 (11)附录 (12)ii 目录第一章引言1第一章引言随着现代无线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对无线数据业务需求的快速增长, 高速无线数据传输迫切需要开发出能够有效抗信道衰落的高频谱利用率、高可靠性和智能化的通信技术。

其中如何提高系统在衰落信道中的频谱利用率, 逐渐成为无线通信技术的研究热点。

而自适应编码调制技术正是以其智能化的传输机制、高效的频谱利用率得到了业界的广泛关注与研究, 从而成为目前和未来无线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宽带无线接入与无线IP技术课程作业题目:自适应编码调制技术学院:通信工程学院姓名:2015年4月28日1 / 301 / 302 / 302 / 30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自适应编码调制技术的基本原理,讨论了所用到的信道编码和调制技术,最后对自适应编码调制技术进行了简单的仿真。

关键字:自适应编码仿真3 / 303 / 30ABSTRACTThis paper begins with an introduction to the basic principle of Adaptive Modulation and Coding(AMC), followed by a presentation of Channel coding and Modulation technology and concludes with a simple simulation for the adaptive modulation and coding technology.Keywords:Adaptive Modulation and Coding simulation4 / 304 / 30目录第一章引言 (1)第二章基本原理 (3)2.1 AMC基本原理 (3)2.2信道编码 (4)2.3调制 (5)2.3.1 BPSK ................................................ 和QPSK调制52.3.2 16QAM调制 (6)第三章仿真分析 (8)3.1误码率分析 (8)3.2误块率分析 (8)3.3 信息传输速率分析 (9)3.4结论 (10)参考文献 (13)附录 (14)i / 30i / 30ii / 30ii / 30第一章引言随着现代无线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以与人们对无线数据业务需求的快速增长, 高速无线数据传输迫切需要开发出能够有效抗信道衰落的高频谱利用率、高可靠性和智能化的通信技术。

其中如何提高系统在衰落信道中的频谱利用率, 逐渐成为无线通信技术的研究热点。

而自适应编码调制技术正是以其智能化的传输机制、高效的频谱利用率得到了业界的广泛关注与研究, 从而成为目前和未来无线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

对于现在的无线通信系统, 假如以最优信道状态来设计系统, 传输将是不稳定的, 因而无法实现要求连续传输的业务, 另一方面, 如果以最差信道状态为基准, 对于较为理想的信道则会造成浪费。

针对这种情况, 人们设计了自适应编码调制技术, 在自适应无线通信系统中, 接收端估计信道状态, 并通过反馈信道传回发射端, 针对当前的信道状态, 设计合适的发射功率、调制模式、编码形式等从而使系统的整体传输性能达到最优, 满足高效可靠传输的目的。

1 / 301 / 302 / 302 / 30第二章基本原理2.1 AMC基本原理AMC的基本原理是通过信道估计,获得信道的瞬时状态信息,根据无线信道变化选择合适的调制和编码方式。

网络侧根据用户瞬时信道质量状况和目前无线资源,选择最合适的下行链路调制和编码方式,从而提高频带利用效率,使用户达到尽量高的数据吞吐率。

当用户处于有利的通信地点时(如靠近基站或存在视距链路),用户数据发送可以信道编码方案,例如:QPSK和1/2编码速率,来保证通信质量。

图2.1 OFDM系统中自适应编码调制实现原理框图如图2.1,在OFDM系统中发射端,输入的信号经过编码、调制、OFDM信号的产生,然后发射出去,经过时变信道后,在接收端,经3 / 303 / 30过OFDM信号的接收、解调、译码,最后得到所需要的数据。

其中的编码采用的是卷积码,调制方式采用的是QPSK或16QAM。

当前的信道状态信息可以通过信道估计得到,然后通过一定的自适应算法来控制输入端的编码和调制以与接收端相应的解调和译码。

其中编码和译码的自适应调节参数是信道编码的码率,码率根据信道状态来自适应地调整。

同样调制和解调的方式也是根据信道状态来确定选择QPSK和16QAM两种中的一种。

2.2信道编码由于移动通信存在干扰和衰落,在信号传输过程中将出现差错,故对数字信号必须采用纠、检错技术,即纠、检错编码技术,以增强数据在信道中传输时抵御各种干扰的能力,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对要在信道中传送的数字信号进行的纠、检错编码就是信道编码。

通常纠卷积码(2,1,2)图2.2 卷积码(2,1,2)框图2.3调制2.3.1 BPSK 和QPSK调制在二进制数字调制中,当正弦载波的相位随二进制数字基带信号离散变化时,则产生BPSK(Binary Phase Shift Keying)信号。

通常用以调信号载波的0度和180度分别表示数字基带信号的1和0。

一个BPSK符号表示一个比特。

QPSK则是用载波的四个相位分别表示00、01、10和11。

一个QPSK符号可以表示二个比特。

下图2.3是QPSK的星座图,5 / 305 / 306 / 306 / 30图2.3 QPSK 的星座图2.3.2 16QAM 调制16QAM 一个符号可以表示4个比特,如下是16QAM 的星座图。

QAM 调制星座图中的点不再位于单位圆上,而是分布在复平面的一定范围内,各点如果模相同,则相位必不相同,如果相位相同则模必不相同。

Q u a d r a t u r eIn-Phase16QAM 星座图图2.4 16QAM 星座图7 / 307 / 308 / 308 / 30第三章 仿真分析3.1误码率分析图3.1 误码率分析本文针对不同编码速率不同调制格式在五种情况下做了仿真,结果如上图3.1。

其中R=1/3 Bpsk 调制的误码率最低,R=1/2 16QAM 调制的误码率最高。

比较可以看出,同样的信噪比条件下,高的编码速率和高阶调制抗干扰能力越弱,误码率越高。

3.2误块率分析101010101010SNR/dbB E RAMC 分析-误码率9 / 309 / 30由于实际通信中编码以比特块进行的(比如统一以100个比特为一块进行编码传送),所以误块率更具有参考价值。

图3.2 误块率同样,高阶调制,高的编码速率误块率越高,抗干扰能力差。

3.3 信息传输速率分析在码元速率一样的前提下,R=1/3 Bpsk 的最大传输速率最低,以其为基准,R=1/2 Bpsk 的最大传输速率是R=1/3 Bpsk 的1.5倍。

未编码Bpsk 和R=1/2 Qpsk 的最大传输速率是R=1/3 Bpsk 的2倍。

R=1/2 QAM 是的最大传输速率是R=1/3 Bpsk 的6倍。

在不同的误码率情况下,仿真计算每种方式的吞吐量(传输速率)。

SNR/db误块率10 / 3010 / 30图3.3 吞吐量(传输速率)分析由上图3.3可以看出,虽然R=1/2 16QAM 调制的最大传输速率是R = 1/3 BPSK 调制的6倍,但是在信道条件不好(信噪比较低)的情况下,R = 1/3 BPSK 调制的吞吐量还是比R=1/2 16QAM 调制的高的。

3.4结论为提高信息传输速率,可以检测信道的条件,利用AMC 技术,当用户处于有利的通信地点时(小区中心),可以采用高的编码速率和高阶调制,从而得到高的峰值速率;而当用户处于不利的通信地点时(如位于小区边缘)采用低的编码速率和低阶调制方式来保证通信质量。

SNR/db传输速率11 / 3011 / 3012 / 3012 / 30参考文献[1]张辉曹丽娜主编现代通信原理与技术[2]刘爱莲主编纠错编码原理与MATLAB实现[3]刘学勇编著ATLAB/Simulink通信系统建模与仿真13 / 3013 / 30附录源程序文件1 wukuai.m•function out = Wukuai(x,y)% 统计误块率% 统计出错的的块的个数(块的大小是100)% x是输入信息msg ,y是接码后的信息dsgn=length(x);number = ceil(n/100);wrongblock = zeros(1,number);%标记出错的块,1 代表错误,0 代表正确for k=1:numberif k == numbera = x(100*(k-1)+1 : end);b = y(100*(k-1)+1 : end);elsea = x(100*(k-1)+1 : 100*k);b = y(100*(k-1)+1 : 100*k);enderr = (a ~= b);c=sum(err);14 / 3014 / 30if c>0wrongblock(k) = 1;endendout = sum(wrongblock)/number;end文件2clcclear allSNR = 0: 1.5 : 22; % 信噪比msg = randint(1,100000); % 输入信息BER0 = zeros(1,length(SNR));BER1 = zeros(1,length(SNR));BER2 = zeros(1,length(SNR));BER3 = zeros(1,length(SNR));BER4 = zeros(1,length(SNR));%误块率Wrongblock0 = zeros(1,length(SNR));Wrongblock1 = zeros(1,length(SNR));Wrongblock2 = zeros(1,length(SNR));Wrongblock3 = zeros(1,length(SNR));15 / 3015 / 30Wrongblock4 = zeros(1,length(SNR));%传输速率(吞吐率)cap0 = zeros(1,length(SNR));cap1 = zeros(1,length(SNR));cap2 = zeros(1,length(SNR));cap3 = zeros(1,length(SNR));cap4 = zeros(1,length(SNR));%--------------------------------------------------------%网络结构%trelllist1 1/2 编码速率trellis1 = poly2trellis(3,[5,7]);%trellist2 1/3 编码速率trellis2 = poly2trellis(3,[1 6 5]);%-----------------------------------------------------------------%未编码的误码率2pskmodbit0 = pskmod(msg,2);for k = 1 : length(SNR)y0 = awgn(modbit0,SNR(k),'measured'); %在传输序列中加入AWGN噪声demmsg0 = pskdemod(y0,2); %解调recode0 = reshape(demmsg0',1,[]);[num0,rat0] = biterr(recode0,msg);16 / 3016 / 30BER0(k) = rat0; %误码计算Wrongblock0(k) = Wukuai(msg,recode0);%计算吞吐率以r=1/3 2psk 为基准%(2psk)是其2倍cap0(k) = (1 - Wrongblock0(k)) * 2;end%-----------------------------------------------------------------------%编码的误码率1/2 编码速率2pskcode1 = convenc(msg,trellis1); %编码modbit1 = pskmod(code1,2); %调制for k = 1 : length(SNR)y1 = awgn(modbit1,SNR(k),'measured'); %在传输序列中加入AWGN噪声demmsg1 = pskdemod(y1,2); %解调recode1 = reshape(demmsg1',1,[]);tblen = 5; %回潮长度decoded1 = vitdec(recode1,trellis1,tblen,'cont','hard'); %译码[num1 ,rat1] = biterr(double(decoded1(tblen+1 : end)),msg(1: end - tblen)); %误码计算BER1(k) = rat1;17 / 3017 / 30Wrongblock1(k) = Wukuai(double(decoded1(tblen+1 : end)),msg(1: end - tblen));%计算吞吐率以r=1/3 2psk 为基准%(r = 1/2 2psk)是其1.5倍cap1(k) = (1 - Wrongblock1(k)) * 1.5;end%编码的误码率1/3 编码速率2pskcode2 = convenc(msg,trellis2);modbit2 = pskmod(code2,2);for k = 1 : length(SNR)y2 = awgn(modbit2,SNR(k),'measured'); %在传输序列中加入AWGN噪声demmsg2 = pskdemod(y2,2); %解调recode2 = reshape(demmsg2',1,[]);tblen = 5; %回潮长度decoded2 = vitdec(recode2,trellis2,tblen,'cont','hard'); %译码[num2 ,rat2] = biterr(double(decoded2(tblen+1 : end)),msg(1: end - tblen)); %误码计算BER2(k) = rat2;Wrongblock2(k) = Wukuai(double(decoded2(tblen+1 : end)),msg(1: end - tblen));18 / 3018 / 30%计算吞吐率以r=1/3 2psk 为基准cap2(k) = (1 - Wrongblock2(k)) * 1;end%编码的误码率r = 1/2 qpsk 2code3 = convenc(msg,trellis1); %编码deccode1 = zeros(1,length(code3)/2); %二进制码变为4进制消息数据demmsg1 = zeros(1,length(code3));for i = 1 : length(code3)/2str1 = int2str(code3(2*i-1)) ;str2 = int2str(code3(2*i)) ;deccode1(i) = bin2dec(strcat(str1,str2));endM = 4;graycode=[0 1 3 2]; %gray编码规则graymsg = graycode(deccode1+1); %gray映射for k = 1 : length(SNR)modbit3 = pskmod(graymsg,M); %基带qpsk调制y3 = awgn(modbit3,SNR(k),'measured'); %在传输序列中加入AWGN噪声yjie = pskdemod(y3,4); %解调19 / 3019 / 30decmsg = graycode(yjie+1);for i = 1 : length(decmsg)temp = dec2bin(decmsg(i),2);demmsg1(2*i-1) = str2num(temp(1));demmsg1(2*i) = str2num(temp(2));endrecode3 = reshape(demmsg1',1,[]);tblen = 5; %回潮长度mdecoded3 = vitdec(recode3,trellis1,tblen,'cont','hard'); %译码[num3 ,rat3] = biterr(double(mdecoded3(tblen+1 : end)),msg(1: end - tblen)); %误码计算BER3(k) = rat3;Wrongblock3(k) = Wukuai(double(mdecoded3(tblen+1 : end)),msg(1: end - tblen));%计算吞吐率以r=1/3 2psk 为基准%(r = 1/2 qpsk)是其2倍cap3(k) = (1 - Wrongblock3(k)) * 2;end%编码的误码率r = 1/2 16qam 4code4= convenc(msg,trellis1); %编码20 / 3020 / 30demmsg4 = zeros(1,length(code4));M=16;x4=reshape(code4,4,length(code4)/4); %将原始的二进制比特序列每四个一组分组,并排列成4行length(code4)/4列的矩阵xsym=bi2de(x4.','left-msb');deccode4 = xsym'; %二进制码变为16进制消息数据%----------------------------------------------------------------------graycode=[0 1 3 2 6 7 5 4 12 13 15 14 10 11 9 8]; %gray 编码规则ungraycode4=[1 2 4 3 8 7 5 6 16 15 13 14 9 10 12 11] %gray反解码graymsg = graycode(deccode4+1); %gray映射for k = 1 : length(SNR)modbit4 = qammod(graymsg,M); %基带16qam调制y4 = awgn(modbit4,SNR(k),'measured'); %在传输序列中加入AWGN噪声yjie4 = qamdemod(y4,M); %16qam解调21 / 3021 / 30decmsg4 = ungraycode4(yjie4+1)-1;for i = 1 : length(decmsg4)temp = dec2bin(decmsg4(i),4);demmsg4(4*i-3) = str2num(temp(1));demmsg4(4*i-2) = str2num(temp(2));demmsg4(4*i-1) = str2num(temp(3));demmsg4(4*i) = str2num(temp(4));endrecode4 = reshape(demmsg4',1,[]);tblen = 5; %回潮长度mdecoded4 = vitdec(recode4,trellis1,tblen,'cont','hard'); %译码[num4 ,rat4] = biterr(double(mdecoded4(tblen+1 : end)),msg(1: end - tblen)); %误码计算BER4(k) = rat4;Wrongblock4(k) = Wukuai(double(mdecoded4(tblen+1 : end)),msg(1: end - tblen));%计算吞吐率以r=1/3 2psk 为基准%(r = 1/2 16qam)是其6倍cap4(k) = (1 - Wrongblock4(k)) * 6;end22 / 3022 / 30%计算吞吐量假设各种调制方式的码元传输速率是一样的,%以R=1/3 bpsk 调制为基准%----------------------------------------------------------------------%画图length(SNR)figure(1)%semilogy(SNR,BER0,'k-',SNR,BER1,'k-s',SNR,BER2,'g-d iamond',SNR,BER3,'r--s');semilogy(SNR,BER0,'k-',SNR,BER1,'k-s',SNR,BER2,'g-dia mond',SNR,BER3,'r--s',SNR,BER4,'b--s');xlabel('SNR/db');ylabel('BER');legend('未编码Bpsk','R=1/2 Bpsk','R=1/3 Bpsk','R=1/2 Qpsk','R=1/2 16QAM');%legend('未编码2psk','卷积编码2psk(R=1/2)','卷积编码2psk(R=1/3)','卷积编码qpsk(R=1/2)');title('AMC分析-误码率')grid onfigure(2)plot(SNR,Wrongblock0,'k-',SNR,Wrongblock1,'k-s',SNR,W rongblock2,'g-diamond',SNR,Wrongblock3,'r--s',SNR,Wrongbl23 / 3023 / 30ock4,'b--s');axis([0 22 0 1]);xlabel('SNR/db');ylabel('误块率');legend('未编码Bpsk','R=1/2 Bpsk','R=1/3 Bpsk','R=1/2 Qpsk','R=1/2 16QAM');%legend('卷积编码2psk(R=1/2)','卷积编码2psk(R=1/3)','卷积编码qpsk(R=1/2)'R=1/2 16QAM');title('AMC分析-误块率')grid onfigure(3)plot(SNR,cap0,SNR,cap1,'k-s',SNR,cap2,'g-diamond',SNR ,cap3,'r--s',SNR,cap4,'b--s');axis([0 22 0 6]);xlabel('SNR/db');ylabel('传输速率');legend('未编码Bpsk','R=1/2 Bpsk','R=1/3 Bpsk','R=1/2 Qpsk','R=1/2 16QAM');%legend('卷积编码2psk(R=1/2)','卷积编码2psk(R=1/3)','卷积编码qpsk(R=1/2)'R=1/2 16QAM');title('AMC分析-传输速率(码元速率一样)')grid on24 / 3024 / 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