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初中化学教案《溶液的形成》

初中化学教案《溶液的形成》

初中化学教案《溶液的形成》一、教学目标:1.了解溶液的概念和组成成分;2.掌握溶解、溶质、溶剂的概念;3.理解溶解的条件;4.了解溶解度的意义和影响因素。

二、教学重点:1.溶解、溶质、溶剂的概念;2.溶解的条件。

三、教学难点:1.溶解度的意义;2.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呈现一幅图片,引导学生讨论观察到的现象。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水中加入糖、盐,糖、盐消失在水中,有什么变化吗?2.知识讲解(15分钟)2.1溶解的概念和组成成分教师简要讲解溶解的概念,并引导学生了解溶质和溶剂的概念。

2.2溶解的条件教师通过实验演示或动画呈现,引导学生发现溶解的条件是物质与物质之间的接触、颗粒之间的相互撞击和混合。

同时,教师也指出温度、搅拌和颗粒大小等因素也会影响溶解速度。

3.搭建实验(30分钟)3.1材料准备教师准备糖、水和玻璃杯。

3.2实验过程教师向玻璃杯中加入适量的水,然后逐渐加入糖并搅拌,直到糖完全溶解。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记述和讨论实验过程的现象和变化。

4.实验整理(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整理实验过程和结果,记录在实验报告中,并引导学生回答相关问题:糖的溶解是一个物质变化还是物理变化?这个变化符合溶解的条件吗?5.理论讲解(15分钟)教师通过理论讲解,指出溶解是一种物质的物理变化,溶解的条件包括物质之间的接触、颗粒之间的相互撞击和混合,以及温度、搅拌和颗粒大小等因素的影响。

6.拓展学习(20分钟)6.1溶解度的意义教师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溶解度的意义: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单位溶剂中能溶解的最大溶质的质量。

了解溶解度的意义能帮助我们合理使用溶液。

6.2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如温度、压强和溶质浓度等。

教师通过实例和图表,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因素的影响机制。

7.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验和理论中总结归纳溶解的概念、组成成分、条件和影响因素。

《课题1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附导学案)

《课题1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附导学案)

《课题1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重点和难点】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对溶解过程的理解。

【实验准备】五种溶液: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氯化铁。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设计】本课时主要是以实验探究形式来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实验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小组总结从而得出结论,教师只是引导、组织好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教学活动。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

重点和难点重点:实验方案的设计和比较。

难点:评价实验方案。

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温度变化的实质。

实验准备演示用品:底部用石蜡粘着一小木块的烧杯、NaOH固体、水、玻璃棒、药匙。

分组实验用品:三只各装有100 mL水的烧杯、三份质量相同的固体NaCl、 NH4NO3、NaOH、药匙、温度计。

投影仪及相关图片(或自制动画)。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参考。

阅读教师提供的实验方案。

(1)取三只烧杯,各注入100 mL水,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2)将两药匙NaCl、NH4NO3、NaOH分别加入上述三只烧杯中,搅拌至固体完全溶解,测量溶液的温度。

(3)用手背小心触摸三只烧杯的外壁,有什么感觉?(4)把实验后的溶液,倒入指定的容器内。

(5)计算溶解前后液体温度的变化,填入下表中。

物质溶解时的温度变化测量的温度/℃温度的变化(与水相比)水氯化钠溶液硝酸铵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各小组将老师提供的方案与自己的方案比较,谁的方案更佳?说出你的理由。

你在以后设计实验方案时应注意什么?学生:老师所用的水都是100 mL,三次所加的溶质的质量也相同。

3.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表格式)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上册(2024年版)

3.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表格式)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上册(2024年版)

3.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鲁教版核心素养目标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通过对食盐溶解过程的微观揭秘,学会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的过程,建立微粒观;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能判断典型溶液中的溶质、溶剂;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通过探究物质溶解时温度的变化,了解实验探究的基本过程;知道溶解时的能量变化与微粒运动有关,初步建立能量观;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掌握乳化的原理,并了解溶液对自然界的生命活动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措施教学重点:溶液的相关概念,物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解决措施:注重从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借助动画和演示实验境 【情景创设】播放图片:生理盐水的相关信息【提出问题】1.氯化钠注射液是无色的,它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2.氯化钠是怎样溶解于水中的?一探:【提问】将一定量的食盐放入水中,搅拌,静置,观察现象。

食盐去哪儿了?【微观探源-播放食盐溶解的动画】【微观探源-播放蔗糖溶解的动画】二探:液【展示图片-生活中常见的溶液】【提问】1.生理盐水的上部、中部、下部、任一处是否都一样咸?说明了溶液具有什么特征?2.如果把生理水密封,保存一个月、一年、两年,猜测会不会从中析出食盐颗粒?说明溶液具有什么特征?【提问】深入理解溶液的概念1、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吗?2、溶液一定是无色的吗?3、溶液一定是液态的吗?【讲解】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判断,并展示常见的溶液,让学生根据规则进行判断三探:质 时 的 【情境导入并提问】为什么摇一摇就能使饮料变冰呢?思考、判断【引导】设计实验【演示实验】氢氧化钠和氯化铵溶于水后溶液温度的变化【讲解】溶解过程中的微观变化【呈现图片】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价值乳 化 【提问】洗涤剂为什么能除去餐具上的油污呢?【演示实验】洗涤剂和油污作用【讲解】乳化的原理【提问】洗涤剂和汽油都能洗掉油污,去污原理相同吗?归 纳 讨论、交流、表达、最后归纳出溶液化。

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合集15篇)

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合集15篇)

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合集15篇)篇1: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2.知道物质的溶解通常伴随着热量的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二、教学重点探究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常伴随着吸热和放热现象,感知固态NaCl、NH4NO3、NaOH溶解时的热效应。

三、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过程四、教学准备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 植物油、洗涤剂、水、试管、烧杯、玻璃棒、温度计、广口瓶、橡胶塞、玻璃管、橡胶管、U 形管、气球、蜡烛、小木块等仪器和固态NaCl、NH4NO3、NaOH等药品五、教学过程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学反思通过这么多年的教学,我感觉到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的教学一直存在问题:一、课题的引入。

我一般是从常见的溶液,例如稀盐酸、硫酸铜溶液等等实例介绍引入,希望借此让学生对溶液有一个感性认识。

二、溶液概念的建立。

我通常的做法是让学生做教材上的实验---食盐溶于水中,让学生感受到溶液是如何形成的,再逐步引入溶液的概念。

通过分析,再逐渐建立溶质和溶剂的概念。

三、困惑:这个课题的教学,当堂课学生一般反映良好,但是问题是在后面的涉及溶液的计算时却经常分不清楚溶质和溶剂,导致溶液的计算失误太多。

我一直在思考,到底是不是溶液的形成这个课题的教学有问题呢?为什么学生分不清楚溶质和溶剂呢?看来应该加强溶液形成这门学科的教学,加强学生区分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能力。

篇2:九年级化学下册《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下册《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作业导航溶液的概念;溶质和溶剂的确定;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乳浊液。

一、填空题1.溶液是指一种或几种物质____________另一种物质里,形成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

初中化学_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教案1.溶液的组成:溶质和溶剂溶液体积溶质体积 + 溶剂体积溶液质量 = 溶质质量 + 溶剂质量2.溶液的特征: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1)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吗?(2)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吗?提出问题:在蔗糖溶液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什么?溶剂是什么?问刚才的生活中的溶液的溶质是什么?是不是所有的溶液的溶剂都是水吗?还有其他的溶剂吗?请学生找出生活中的实例说明。

那么实际情况真的是这样吗?下面进行实验说明。

科学探究二1.在两支试管中各加入5mL水,分别加入1~2小粒碘或高锰酸钾,振荡,观察现象。

2.另取两支试管各加入5mL汽油,分别加入1~2小粒碘或高锰酸钾,振荡,观察现象。

布置1-4小组完成实验1,5-8小组完成实验2,完成之后汇报现象得到结论:1.水不能溶解所有的物质2.汽油等物质也可以作溶剂3.溶液的形成既取决于溶质的性质讨论、小组汇报,组组之间互相补充、互相订正。

回答问题找到共性:都是水自己或者小组找到例子说明按照步骤规范的完成实验,小组内分工合作,记录实验现象,做好汇报准备汇报小组现象,组组之间对照通过现象得到结论,理解溶液的形成不仅理清概念把握问题的关键按照一定的思路引导学生思考,该环节通过实际生活的例子思考、讨论达到思想的碰撞,激发新思维体会实验探究的过程,领略知识形成的过程,锻炼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提出问题】溶质与溶剂的混合过程跟空气中的氮气与氧气的混合是一样的吗?活动与探究三: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布置学生讨论实验方案,小组汇报、老师启发指导、最后汇整成实验方案:1.把适量的水倒入烧杯中,测量水的温度2.取适量的物质到水中,用玻璃棒搅拌,形成溶液。

3.测量溶液的温度,对比温度的变化。

结合学生的汇报出示实验现象和结论【讲解】放热和吸热的原因(ppt打出)1.扩散过程=水合过程:吸热=放热温度变化不明显。

典例:氯化钠2.扩散过程>水合过程:吸热>放热温度降低。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完成教材课后练习题第1、2、3题。这些题目涵盖了溶液的概念、特点和制备方法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巩固课堂所学,提高解题技巧。
3.结合实验探究过程,撰写一篇关于溶液形成过程的实验报告。报告应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步骤、观察现象和结论等内容。通过这个作业,培养同学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溶液在工农业生产中有哪些应用?它们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这个问题旨在引导同学们关注溶液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科学素养。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可能对实验操作和观察现象具有较高的兴趣,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可能会有所抵触。因此,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和难点,通过生动的实例、形象的解释和引导性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
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个体差异,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他们的表达与沟通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总之,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使学生在本节课中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师:请大家课后完成这些作业,进一步巩固溶液知识。如果有疑问,欢迎随时向我请教。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关于溶液的形成、特点和应用的知识,确保学生能够将所学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课堂所学,列举生活中的三种溶液实例,并简要说明其组成和用途。通过这个作业,希望大家能够更好地将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观察力和应用能力。
(6)拓展延伸:介绍溶液在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7)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溶液知识的记忆。

九年级化学上册《溶液的形成》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上册《溶液的形成》教案、教学设计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会系统地介绍溶液的概念、组成、特点以及分类。首先,我会明确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通过图示和动画,帮助学生理解溶质在溶剂中的微观分布和相互作用。接着,我会讲解溶液的浓度,包括质量分数、摩尔浓度等,并举例说明如何计算溶液的浓度。此外,我还会介绍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二者的区别。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1.溶液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举例说明。
2.如何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请阐述具体步骤。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有何区别?如何判断它们?
4.溶液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影响溶解速度和溶解度?
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并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教学设计:
1.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溶液实例,如饮料、药品等,引起学生对溶液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讲解溶液的概念、组成和特点,引导学生思考溶液在生活中的应用。
3.实践活动:分组进行溶液配制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掌握实验技能,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
4.知识讲解:讲解溶液的浓度、稳定性、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等概念,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1.学生对溶液概念的理解:引导学生从宏观和微观角度认识溶液,强调溶质与溶剂的相互作用,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溶液概念。
2.实验操作技能:针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确保实验安全。
3.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溶液的浓度、稳定性等抽象概念。
九年级化学上册《溶液的形成》教案、教学设计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经验交流新课程NEW CURRICULUM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能识别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2.过程与方法学会记录、比较、分析、归纳信息,提升获取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究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溶解性影响因素的探究。

难点:溶液概念的建立;从微观上认识溶液。

【环境资源】实验室和多媒体。

【教学方法】本节课力图以问题为导向,以实验为基础,以探究为方法,以多媒体辅助,不断创设情景,帮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探究中学会科学研究方法,提高实验能力、学习能力,从而真正改变学习方式。

三、教学过程分为体验溶液和认识溶液两大部分(一)体验溶液1.创设问题情境,孕育新知,展示多幅大海的图片并配上海浪的声音地球的大部分表面都被蓝色的海洋覆盖着,海水又咸又苦,这是因为海水中溶解了许多物质,它是一种混合物,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混合物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问题一同走进第九单元溶液中的第一课时———溶液的形成。

2.图片展示,感受“溶液的存在”引导学生:“生活中你们都接触过哪些液体物质?”生答:“喝过的糖水,白醋,点滴,可乐等等。

”学生通过相互交流体会,老师展示生活中溶液的图片让学生体验溶液,可以让学生感觉到化学贴近生活,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体会到了溶液就存在于自己身边,开阔了视野,增强了探究的意识。

3.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探究实验一】教师提问:“同学们都喝过糖水,那你们会配制吗?”接着小组实验,学生通过蔗糖溶解的实验,观察溶解这一过程。

教师设疑蔗糖固体到哪去了?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假设。

接着观看微观动画模拟蔗糖、食盐溶解过程的视频。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既运用了探究实验教学法,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团结合作的实验能力,又通过设置提问,培养了学生深入思考的好习惯。

最后通过微观粒子的运动模拟动画帮助学生理解溶解的过程,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一、教学目的:知识和技能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

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学习科学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观察、记录并分析实验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的应用。

并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树立学知识、用知识,化学终将走向社会的正确观念。

二、教学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三、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小组合作、多媒体演示五、教学过程:1、情景导入: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溶液,由化工厂洗衣服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活动探究一:污渍应该怎么洗去多媒体演示:食盐、蔗糖溶于水的微观过程小结:蔗糖表面的分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向水里运动扩散,并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去了。

氯化钠中的钠离子和氯离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向水里运动扩散,也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去了。

(一、)溶液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⑴溶液是混合物。

⑵溶液的特征是:均一性、稳定性。

⑶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所组成。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如水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学生小组讨论:水、酒精都是均一、稳定的液体,它们是溶液吗?练习:判断:1.溶液是无色的液体。

2.冰水混合体是溶液。

3.把食盐溶液倒掉一半后,变稀了。

4.在温度不变,水不蒸发的条件下,蔗糖溶液中的蔗糖会从水中分离出来。

讨论:下列溶液中,溶质是什么?溶剂是什么?溶质只能是固体吗?①医用0.9%的生理盐水;②医用75%的酒精溶液;③“超市”出售的“可口可乐”、“雪碧”等饮料。

溶质可以是固体、气体、液体活动探究二:用水不能洗去的怎么办?也就是说只有水才能做溶剂吗?常见的溶剂有哪些?2.乳浊液乳化现象思考:用水不能除去油污,那么油与水形成的混合物是什么呢?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九年级《溶液的形成》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溶液的形成》教案、教学设计
4.部分学生对化学学科存在恐惧心理,担心实验操作困难和化学知识复杂,教师应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心理状态,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自信心。
5.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方面,教师应充分利用实验、实例等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索溶液的形成及其应用。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6.了解溶液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下过程与方法:
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等途径主动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
2.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设计实验方案,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
4.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动画、图片等形式展示溶液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溶液的微观结构。
5.加强课堂小结,通过总结溶液的制备方法、性质和浓度计算等知识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形成知识网络。
6.针对思维难点,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和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讨论,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内容: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感知溶液的存在,激发学生学习溶液形成的兴趣。
教学过程:
(1)教师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溶液,如糖水、盐水、饮料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物质的共同特点。
(2)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这些物质都是由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溶液。
1.采用情境教学法,以生活实例引入溶液的概念,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知溶液的形成,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第1课时)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第1课时)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溶解的现象,知道溶液、溶剂和溶质的概念。

2.了解溶液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广泛用途。

(二)过程与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以及简单实验的设计(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讨论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过程,体会物质在溶解时的扩散时一个自发的过程,了解水是一种溶解能力很强的溶剂,能溶解很多物质,切这个过程绝大多数是不可逆的。

2.感受生活中的化学,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小组讨论与探究实验中体会交流与合作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溶液的概念以及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三、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过程四、教学准备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蔗糖、氯化钠、碘、高锰酸钾、水、汽油、酒精、红墨水、玻璃棒、药匙、试管若干、胶头滴五、教学过程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引入3分钟展示各小组课前准备的水,小组交换品尝(提示学生感受在品尝的过程中味道有无差异)。

它们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各部分的味道是一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题1——溶液的形成,学了本课题后你的猜想与假设自然就有了答案。

各组分别派一位代表品尝,并描述味道和过程中的感受。

其他同学根据他们的描述猜猜他们喝的是什么。

饮品的配制者揭晓答案,并根据配方及包装上的标签与其他同学一起分析饮品的成分。

由学生的生活经验设置悬念,引入,学生亲身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热情新课讲授25分钟探究活动1 探究溶液形成的过程学生实验:在20mL水中加入一匙蔗糖或氯化钠,用玻璃棒搅拌。

为什么物质会消失在水中?原因是什么?对此你有何猜想?小组讨论一下看是否能形成共识。

[提问]我们各小组的液体,都是混合物大家思考一下:1.每种液体各部分一样吗?2.放置了这么长时间,你有没有看到哪种液体析出沉淀?[小结]:这种混合物就是溶液。

[提问]:如何从微观上理解溶液的形成?[播放动画]:蔗糖在水中的溶解、食盐在水中的溶解你所配制的蔗糖或食盐溶液还能溶解其他物质吗?[小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现象,并填写以下表格:现象形成什么学生积极寻找原因,进行猜想与假设。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课前教学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本课题是关于溶液的一些初步知识,是下一个课题即将要学习的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的重要基础。

这一课题包括溶液的形成、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乳化现象等内容,分两个课时进行讲授。

此课题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使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有一定的难度,使学生理解乳化现象也有一定难度,故在教学中可用课件展示,并注意和生活经验相联系,使学生体会化学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

通过前八个单元的学习,学生知道化学中很多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且排在后面的酸碱盐的教学中绝大多数反应也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因此引导学生在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学好有关溶液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要求力争让每一位学生掌握生活所必须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科学方法,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本课题的教学设计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将课本上的每个演示实验做成课件形式,包括实验装置、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及分析讨论得出的实验结论都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实验内容更直观,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2、展示课件的同时,通过现场操作多个探究性演示实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进行观察思考、分析、最后探究得出结论。

3、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还可鼓励学生上来亲自动手操作实验,并向全班强调基础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如:本课题中涉及到的教头滴管的正确使用方法固体药品的正确取用等),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加深了对之前所学实验操作的直观印象。

教学策略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物质入手,通过对物质的分析归纳,将学生对溶液的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及多个教师演示实验都可以帮助学生对理解溶液的相关知识更加直观,还可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通过讨论环节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认识到化学学科的社会意义。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5篇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5篇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5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进行教化培育,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以增长能力经验。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1知识目标在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有关反应物、生成物质量的计算;通过有关化学反应的计算,使学生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并掌握解题格式。

能力目标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学风,同时培养学生认识到定性和定量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质和量是辨证统一的观点。

教材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对初学者来说应严格按照课本中的五个步骤方法和书写格式来进行计算。

即①设未知量;②根据题意写出配平的化学方程式;③写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已知量和未知量;④列比例,求解;⑤答题。

这样做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解这种题要求对化学计算题里有关化学知识有一个清晰的理解,那就是依题意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如果化学方程式中某个物质的化学式写错了,或者没有配平,尽管数学计算得很准确,也不会得到正确的结果。

可见正确书写并配平化学方程式是顺利解答化学方程式计算题的关键要素。

化学计算题是以化学知识为基础,数学为工具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

它不仅要有化学学科的思维方法,还应有扎实的数学功底。

解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什么,设未知量才不至于盲目。

第二是将题目中给出的化学变化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来。

依题意找出已知量。

然后按解题步骤进行。

同时要克服心理上的不良因素,不要惧怕化学计算,要相信自己。

基础不好的同学要先做些简单的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逐渐体会将数学的计算方法与化学知识有机结合的过程。

然后再做较难的题目。

基础好的同学应具有解一定难度题目的能力。

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案(第一课时)

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案(第一课时)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溶液、溶质、溶剂等概念,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是均一性和稳定性。

(2)、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3)、能判断溶液中的溶质、溶剂,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讨论和实验探究,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学会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意识,学会辩证地看问题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建立有关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和溶剂三者的关系。

2、难点:对溶解过程的微观认识。

四、教学流程:1、新课导入【情境创设】展示多媒体“旋转的地球”、“海洋的图片”、“海水为什么是咸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带着兴奋的情绪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这样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和实验入手,有利于迅速集中注意力,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也将学生引入到了愉快的学习中去。

【提出问题】:为什么说海洋是一个丰富的资源宝库?海水为什么是咸的?海水里含有80多种元素,你是如何理解的?在学生的讨论中引入溶液的概念。

学生激趣、感知,带着兴奋的情绪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引导探究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人们常常要将物质与水混合,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例如用氯化钠溶于水配成盐水来选种;将碘分散到酒精中制成碘酒;将农药分散到水中形成喷洒的药液等,除此之外你还知道那些?【活动与探究】实验9-1溶液的形成(在教材提供的演示实验1蔗糖的溶解基础上,再增设学生实验2食盐的溶解进行对比,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溶液基本特征的理解)将食盐分别放入烧杯中,加适量的水充分搅拌溶解,静置观察现象。

然后,与教师的演示实验现象对比。

【引导】(1)、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分析讨论实验1、2中溶液的形成过程,组织学(2)、溶剂、溶液的概念及溶液的基本特征。

溶液的形成教案第一课时

溶液的形成教案第一课时

《溶液的形成》教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溶液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能够识别溶液、溶质、溶剂。

3)掌握溶液的形成过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观察溶液的形成过程,培养实验观察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2)认识到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化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溶液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溶液、溶质、溶剂的识别。

三、教学难点1.溶液形成过程中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滴管、试剂瓶等。

2.试剂:食盐、糖、水、酒精、高锰酸钾等。

3.多媒体课件,展示溶液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溶液实例(如盐水、糖水、汽水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液体的共同特点。

2)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些液体为什么叫做溶液吗?它们是如何形成的?”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新课内容。

2、新课讲解1)溶液的概念●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2)溶液、溶质、溶剂的识别●溶液:形成的混合物。

●溶质:被分散的物质。

●溶剂:分散溶质的物质。

●举例说明,如盐水中,盐是溶质,水是溶剂,盐水是溶液。

3)溶液的形成过程●通过实验演示,将食盐或糖逐渐加入水中,观察溶解过程。

讲解分子间相互作用,如离子键、分子间作用力等,导致溶质在溶剂中的分散和溶解。

六、实验探究1. 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2. 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影响溶解速率的因素(如温度、搅拌等)。

3. 小组内讨论实验结果,总结溶液形成的规律。

七、课堂小结1. 总结溶液的概念、基本特征以及溶液、溶质、溶剂的识别方法。

2. 强调溶液形成过程中分子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八、布置作业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广西博白亚山一中陈锋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2、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是均一性、稳定性和混合物。

3、了解溶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启发式教学,学生通过实验发现问题、质疑总结,进行初步探究活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发展学生合作、思考、创新、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对物质溶解于水的过程微观解释;理解溶质、溶剂的辨证关系。

教学方法
小组实验探究、启发式、引导式
2
3
板书设计
溶液的形成
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特征:均一、稳定、混合物
2、溶液的组成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溶剂——能溶解物质的物质 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3、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特点:不均一、不稳定
乳化现象:能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液滴,而不聚成大油滴的现象。

4、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乳化现象:能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液滴,而不聚成大油滴的现象。

【设问】乳化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你能否举出几个例子?
【讨论】用汽油或加了洗涤剂的水都能除去衣服上的油污,二者的原理相同吗? 讲解:前者是油溶解在汽油中形成溶液,后者是乳化现象。

4、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提问:物质溶于水后液体的温度是否会发生变化呢? [小结]
①有些物质溶于水溶液的温度变化不大;如NaCl 。

②有些物质溶于水时吸收热量,温度降低;如NH 4NO 3
③有些物质溶于时放出热量,温度升高。

如NaOH
学生思考后回答:
1.用洗衣粉洗衣服。

2.用洗发水洗头。

3.洗餐具时加入洗洁精效果较好。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活动探究五]
固体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溶于水后液体温度的变化
让学生更能体会化学生活化的道理,激发学生兴趣。

通过对比,让学生更好理解“溶解”和“乳化”。

通过合作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氯化钠溶液
硝酸铵溶液
氢氧化钠溶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