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缘》中石翠芝形象解读
浅析半生缘的爱情悲剧
浅析半生缘的爱情悲剧张爱玲的小说人物大都是悲剧的人物。
《半生缘》则延续了是张爱玲一贯的悲剧写作风格。
这部小说里没有一个人最终得到了圆满的结局,他们的爱情是不幸福不圆满的,亲情又是自私冷酷的。
无奈凄凉的爱情悲剧。
首先是曼璐的爱情悲剧。
曼璐还没有撑起这个家之前,她有这一份美好的初恋。
当时曼璐与俞静是真心相爱的,两家也门当户对。
但是父亲的早逝让曼璐不得不选择与瑜瑾分手。
再后来,曼璐为了养活整个家庭,不得沦为舞女,最后与好色的祝鸿才结了婚,然而祝鸿才并不是真的爱曼璐。
祝鸿才的内心十分介意曼璐的舞女身份的。
他打骂曼璐时常说:“你又是什么东西!烂污货!不要脸!”。
妹妹曼桢的爱情也同样是梦想输给了现实。
曼桢和世钧的爱情是纯洁的,平淡美好。
他们的爱情一开始也并不顺利,因为曼璐姐姐舞女的身份,让曼桢也受到了世俗的“唾弃”。
世钧只好向家人隐瞒曼桢姐姐的身份。
曼璐姐姐和祝鸿才结婚之后常常受到虐待,为了抓住丈夫的心,她亲手策划了一场阴谋,把自己的亲生妹妹曼桢推向了地狱的深渊。
祝鸿才在曼璐的帮助下,强奸了曼桢。
曼桢尝试过挣扎,逃跑然而都没能逃出曼璐的魔抓。
世钧曾到曼璐家寻找曼桢,曼璐狡猾地骗了世钧,几经波折,曼桢和世钧的爱情也夭折了。
曼桢怀了祝鸿才的孩子,这孩子对于她来说是无法磨灭的痛苦。
叔惠和翠芝的爱情悲剧叔慧和翠芝的身份地位相差较远。
翠芝是大家闺秀,家境优越。
她为了叔慧可以放下大家闺秀的身段主动向叔慧表达自己的爱意。
她也曾想为了自己的爱情与家庭做出勇敢的反抗,而叔慧却是一个自尊心极强的大男子主义的人,他在翠芝面前表现地非常自卑。
他受不了世俗的眼光,做不到毫无顾忌的去爱她。
他认为他穷,但穷的不能没有骨气,有他自己的骄傲。
所以叔惠一直没敢遵从自己的内心去爱翠芝。
于是叔惠与翠芝也就此错过。
造成爱情悲剧的形成原因人物性格造就的悲剧。
曼桢对自己的家庭有着强大的责任感同时也有自卑感,当世钧多次对曼桢求婚时,曼桢显得有点犹豫。
曼桢非常想与世钧结婚却担心阻碍世钧的前程。
翠芝和叔惠:最后,我爱的人都像你
翠芝和叔惠:最后,我爱的人都像你一个再平常不过的周末,我在街上远远看见一个很像Y先生的背影,然后自己不自觉地跟了一路。
跟着跟着忽然间清醒过来,才明白自己做了一件什么事。
虽然不记得上一次见面是什么时候,但随意一个与他有关、甚至只是相似的点,都能触发回忆。
在张爱玲的《半生缘》里,最让我感慨的不是世均和曼桢这对主角,而是作为配角的翠芝和叔惠。
虽然在小说里他们是配角,但在现实生活中,叔惠和翠芝才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的主角。
他们之间的爱情,才是我们大多数人的半生缘。
毫无疑问叔惠是喜欢翠芝的,书上说他“生平对翠芝最有知己之感,也憧憬得最久。
”但是他却理智地控制着自己。
翠芝家太有钱了,他担心翠芝会有大小姐脾气,他亦有他穷人的自尊,不愿意当翠芝家的阔女婿,所以他只能无视翠芝的好感。
其实我很能理解叔惠的这种自尊又自卑的心理。
就像当初的我和Y先生,他和翠芝一样,没办法理解我们这种心理。
那种明明没有人欺负你,但你却觉得委屈,想要逃避的心理。
现在,我们现实中有多少人因为家庭原因分手?又有多少人的爱情败给了彩礼?在故事的最后,叔惠和翠芝人到中年的重逢,翠芝终于抛开了所有矜持的暗示,赤裸裸地明示着她对叔惠的情意。
【他本来是跟他生气,那天出去吃饭,他那样尽情发泄。
她当然也知道事到如今,他们之间唯一的可能是发生关系。
以他跟世均的交情,这又是办不到的,所以她仿佛有恃无恐似的。
生气,也是因为那诱惑太强了。
】想起上一次和Y先生见面,心里想的大抵和他们差不多,话聊到这个份上,是退不得了。
可是最后我们还是什么都没有做,他在失控之前离开,我在清醒之中坐到天亮。
后来,叔惠讲起了他在美国的前妻,说她的脾气和翠芝有点儿像。
【翠芝笑道:“你将来的太太一定年轻、漂亮----”叔惠听她语气未尽,便替她续下去道:“有钱。
”两人都笑了。
叔惠笑道:“你觉得这是个恶性循环,是不是?”因又解释道:“我是说,我给你害的,仿佛这辈子只好吃这碗饭了,除非真是老得没人要了。
张爱玲作品《半生缘》简介及其赏析
张爱玲作品《半生缘》简介及其赏析《半生缘》简介:几个平凡的众生男女,世钧曼桢叔惠翠芝,一群随处可见的都市年青人,把那一点点并不离奇的痴爱怨情,缠来绞去地在一张翻不出去的网里演了那么多年,也就不年轻了。
而同时翻天覆地的中国近代社会种种变事:九·一八、一二·八、抗战胜利、国x党接管、上海解放、支持东北,只是作了他们的背景,隐隐约约给他们的故事刷上一笔动乱的底色。
让读者荡气回肠为之嗟叹的,只是乱世里这几个男女的故事,一点点的痴,一缕缕的怨,脆弱的爱,捂住面孔的无奈。
《半生缘》把张爱玲那种精妙绝伦,回味无穷的语言表露无疑,就像一窗精巧细致的窗棂格纹,少了每一格都不成,只是放在眼里便透着美,但到底美在哪里却又一时道不明。
洗尽铅华、略带感伤的笔调,正好用来缓缓叙述这一段漫长的不了情。
曼桢与世均注定的情深缘浅,世均与翠芝两个不相爱的人结了婚。
叔惠去了后方,翠芝对叔惠情深几许,却是“汉之广矣,谁可泳之?”曼桢怀着自杀般的心情嫁了祝鸿才,流年似水滔滔逝去,那些曾经刻骨铭心的爱,慢慢淡去;那些曾经撕心裂肺的痛,已然远去;而那些曾经摧肝裂胆的恨,也变得轻如飞絮。
赏析:张爱玲是中国文坛的一个奇迹,她的文字更是她亲手创造的一个神化。
读完这本半生缘,心里只剩空落落的遗憾和伤感。
——题记这本书一开始就紧扣词眼“缘”。
爱情的产生,爱情来得如此简单,如此纯粹,曼桢与世均,翠芝与叔惠,仅一面之缘,便永远将爱留在了对方那里。
这也就是所谓的“一见钟情”吧,古亦有之,今亦有之,自己身边也有真实的例子。
到了一定的年龄,结婚是势在必行的。
既使明知自己要娶或要嫁的人不是对方,也会乖乖地顺应家人的安排,结婚生子。
之后,脾气好点的,可以相敬如宾,心不在焉地走完人生,如世均夫妇;脾气不好的,干脆吵闹离婚,带着对往事爱情遥眷恋孤独终老,如叔惠夫妇但。
更多的,是如世均夫妇那般,在外人眼里过着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只有在知已朋友面前才会提及婚姻的无奈与责任。
_半生缘_人物形象分析_刘程程
青年文学家·文学评论摘要:张爱玲的小说中刻画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半生缘》是张爱玲第一部长篇小说,长期以来,备受争议。
《半生缘》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本文分析该小说中的几个人物形象:沈世钧、顾曼桢以及顾曼璐等几个主要人物形象。
关键词:《半生缘》;人物形象;爱情作者简介:刘程程(1990-),女,辽宁省鞍山人,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
学号:12506017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4-041-01《半生缘》在刚发表的时候叫做《十八春》,作者亦已梁京的笔名将其发表。
张爱玲在20世纪60年代将其改写并命名为《半生缘》,有人评价《半生缘》是张爱玲最为独特的作品,鲜明的时代烙印,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生动的语言,无一不打动着读者。
而她笔下刻画的人物以及该人物的命运走向却一直在牵动着读者的内心,仿佛一样经历着生离死别,悲欢离合。
一、沈世钧人物形象沈世钧可以说是张爱玲作品中为数不多的好男人形象之一,他踏实肯干,并不因为家庭的关系而放弃自己的追求,他孝顺自己的母亲,对朋友热心,没有过着骄奢淫逸的富二代生活,用自己的薪水给曼桢买戒指,甚至他没有中意富家小姐石翠芝,而是爱上了一个平民女子顾曼桢,这些都是他身上所具有的只得我们肯定的地方。
但我不得不说,他的性格成分中是有懦弱的成分在里面的。
在他的父亲见到曼桢,并说曼桢像曼璐的时候,他退缩了,他没有向自己的父亲承认这个事实,他对他的父亲说了谎,反过来说,即使他口口声声说不在乎曼桢的家庭,现在看来,他毕竟还是在乎的。
可以说他欣赏曼桢,欣赏她能吃苦以及她的坚强,可是,在世俗面前的他还是退缩的。
毕竟当舞女不是一件光彩的事,他表面上是在维护曼桢在他父亲心中的形象,本质上他是对曼璐心存芥蒂的,他的平等思想是不彻底的。
沈世钧与顾曼桢之间的爱情之花最后还是以枯萎为结局,沈世钧遵从长辈的意愿娶了富家小姐石翠芝,石翠芝也是一个很勇敢的女性,新婚之夜便问沈世钧:世钧,怎么办,你还是不喜欢我。
《半生缘》女性人物形象分析
《半生缘》女性人物形象分析《半生缘》中女性人物分析【摘要】在传统与现代,西方与东方,都市与民俗不断冲突的时代里,曼璐的自私与无私,曼帧的独立与软弱,性格迥异的两姐妹拥有独特的女性魅力,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社会的感受。
整个故事以曼帧与世钧相识、相爱、分手、重逢的爱情故事为线索,描述了几经纠缠又不得不分开的两对恋人的感情。
本文从心理的角度,分析整个爱情悲剧中的人物形象,从而体会主人公在动荡的年代里如何寻找幸福以及对待人生理想的不同态度。
【关键词】半生缘女性意识女性形象女性地位张爱玲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传奇作家,其笔下凄美动人的故事中有许多令人叹惋与钦佩的女性形象,而《半生缘》中曼帧和曼璐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女性形象则非常的具有代表性。
她们没有谁是真正幸福的,曼帧失去了世钧,曼璐在悔恨中得病死亡,生活的一切都充满了悲剧因素,在与自己的理想背道而驰的社会里,是反抗还是顺从,如何去面对不得已而选择的人生是关键。
她们的人生历程艰辛而悲哀,让人禁不住感叹人生的无常,世事的艰辛。
一、对顾曼帧人物形象的分析(一)顾曼桢的生活背景顾曼桢生活的时代是30年代的旧上海,正是新旧价值观相互交错的年代。
这时期的人们的思想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失去了平衡,但根深蒂固的旧社会封建思想依然渗透在人们的意识深处,大多数的年轻人都处于一种想挣脱现实却又屈于现实的状态。
女性的地位低下,大多数女性不论是思想还是生活都依附于男性,依旧处于男尊女卑的状态。
顾太太如此,做舞女的顾曼璐如此,沈夫人如此,最后嫁给世钧的翠芝也如此。
唯独曼桢,不愿依附于男性,面对世钧的两次求婚,她都因为不愿成为他人的负担而拒绝,在与祝鸿才离婚后也独立的带着孩子生活。
(二)曼桢的性格特点顾曼桢在《半生缘》中是以一个谋求独立的新女性形象出现的。
她有知识,受过新文化的熏陶,愿意像男人一样出来做事。
她身上充满了活泼的时代气息,甚至是一个明显带着男性意识的女性人物。
曼桢这个与众不同的女主角终究还是与幸福擦身而过。
张爱玲作品《半生缘》赏析
张爱玲作品《半生缘》赏析张爱玲作品《半生缘》赏析生命是一袭爬满了虱子的华丽的袍子。
缘却又是对相爱的人的极大讽刺与愚弄。
——引子张爱玲,这个文坛小女子用她一贯的冷色调勾画出3对男女的爱“缘”,是缘?还是无缘?顾曼与沈世均的缘=时间的沉淀曼是一个表面柔弱却又坚强的女人,清贫的环境造就了她那倔强、坚忍、执着的性格,在姐姐出嫁后的日子,她担起了赡养家人的责任,与世均平淡而又真实的爱中,她在忙碌中找到一丝慰藉,为了家人,她作出了感情方面的牺牲,在世均的体谅中这个“弱女子”感到了幸福与快乐。
在默默中,她撑起了一个家,然而曼在祝鸿才身边的日渐失宠,在她的私心与母亲和用人合谋草草将妹妹送入自己丈夫的怀中,在被实施暴行之后的曼被囚禁了,无颜面对自己深爱着的他。
在坚忍的她终于又一次挺了过来,在病友帮助下,成功逃脱,开始了居无定所的生活,她离开了一切,包括深爱着的他,她淡淡地平静;而世均则在曼的误导下单纯地以为她变心,仓皇地与一个自己不爱并且不爱自己的人——翠芝结了婚。
14年后的她为了自己的儿子又回到了祝的身边,但此时的她已心如止水,14年后的当再见他时已是物是人非,只有一句“他们回不去了”冷冷地收场。
也许爱不是热情,也不是怀念,不过是岁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份。
这沉默也就成为一种答复了,因道:“我只要你幸福。
”两人默然,深沉的爱在时间这慢慢沉淀,任由缘尽……留下的只有痛……石翠芝与许叔惠的缘=无声的报复缘,妙不可言。
用在他们身上在适合不过了。
她,一个千金小姐、大家闺秀而他一介寒儒,清贫却很知趣,在南京的邂逅,让他们一见钟情,然而家人的阻挠,彼此的沉默,将爱掩藏得那么滴水不漏。
她与世均草草结婚了,他赌气留学美国。
这段爱在尘封了14年之后被打开,那时的他已离婚,而她膝下有一双儿女,但却不幸福。
只有在那一片彼此的笑声中,她才感到一丝凄凉的胜利与满足……却永远无法回到从前……顾曼与张豫谨的缘=黯然的离开顾曼是个令人痛恨却又让人同情的人物。
论张爱玲《半生缘》的多重悲剧意蕴
论张爱玲《半生缘》的多重悲剧意蕴胡伟栋【摘要】张爱玲的《半生缘》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俗世普通人的爱情婚姻悲剧;深刻揭示了在以父权为中心的封建宗法社会,作为女性对自身命运无可把握的悲剧;揭露了造成悲剧结局的人性的弱点、阴暗与丑恶.【期刊名称】《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年(卷),期】2014(026)002【总页数】3页(P71-73)【关键词】《半生缘》;爱情婚姻悲剧;女性命运;人性弱点【作者】胡伟栋【作者单位】太原理工大学政法学院,山西太原0300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半生缘》是现代著名女作家张爱玲以其长篇小说《十八春》为基础改写的。
作品在向人们讲述爱情婚姻悲剧的同时,还深刻地揭示了旧时代女性的悲剧以及人性的悲剧。
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1]。
而毁灭的价值越大,带给读者的痛感则越强,越能达到悲剧效果。
《半生缘》就是以其深刻的多重悲剧意蕴,打动了世人的心,让无数人柔肠百转,哀戚不已。
一、爱情婚姻的悲剧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中写道:“一般所说时代的纪念碑那样的作品,我是写不出,也不打算写,我甚至只是写男女之间的小事情,我的作品中没有战争也没有革命,我以为人在恋爱的时候,是比在战争或革命的时候更朴素,也更放恣的。
”[2]93-94《半生缘》就是如此,整篇故事没有太多曲折起伏的情节,只写了几对平凡小儿女的爱情婚姻悲剧。
与她的其他作品诸如《心经》里的父女之恋,《封锁》里虚拟的爱情,《倾城之恋》里白流苏、范柳原相互利用的爱情相比,《半生缘》少见地描写了一种至真至纯的爱情,把俗世普通人的爱恨悲喜阐释得淋漓尽致。
故事发生在20 世纪30 年代的旧上海。
平民家庭出身的顾曼桢,受过高等教育,是一个自食其力的职业新女性。
她与来上海求学、工作的南京富家子弟沈世钧在同一个工厂上班。
二人因志趣相投、性情相近;又因家庭都有着难言之隐,使得二人惺惺相惜,两情相悦。
本应是长相厮守的有情人,却因为各自家庭成员的自私和阻挠,再加上双方的误会,终究是缘尽半生。
《半生缘》中女性意识及人性价值反思
《半生缘》中女性意识及人性价值反思摘要:《半生缘》就是被张爱玲以一种平和、低调、质朴的态度描绘了曼桢与世钧两位主人公的14年感情纠葛。
他们的悲欢离合包含了太多太多的茫然、无奈与痛苦。
然而,在我们沉浸在苦痛、悲伤的感情中时,《半生缘》中曼桢、曼璐、翠芝、顾母、沈母、石母等鲜明的女性形象也深入读者的心中。
在她们身上所暴露出的人性的不足与缺陷,以及身上沉重的精神枷锁,值得我们世人深思与反省同时也应继续探索与研究下去。
关键词:《半生缘》;女性意识;人性价值一、时代背景及社会层次方面影响在分析《半生缘》时,我们不得不联系当时的社会时代背景和作家个人的生活经历来具体分析。
首先,张爱玲将书中人物的命运置于20世纪40年代的旧上海这个大的社会时代层面。
也就是这部小说大的时空背景。
没落的黄昏、阴森的月夜、嘈杂的弄堂、封闭的公馆、无爱的婚姻、扭曲的人性、颓败的人生这是世纪年代张爱玲小说世界中的上海是遗少和洋场社会的传奇。
她的小说世界充满苍凉没落之感的,更是体现了人欲、物欲、情欲的百丑图。
可以说她的作品是遗老遗少们的生活全貌,是旧上海社会的再现。
当时的旧上海受到了各种文化的浸染,其中封建主义文化和殖民主义文化对上海的影响最大。
“所以《半生缘》的时代背景是封建黑暗的旧中国和灯红酒绿的洋场社会的结合。
”二、作者身世背景及人生经历方面影响曾有人这样说过: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张爱玲是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作家。
张爱玲的祖父,是清代名宦张佩纶,祖母则是李鸿章的女儿。
而到她这一代,家道中落。
张爱玲的父亲,是一个前清遗少,娶姨太太,抽大烟,母亲却是一个西化女子,抛夫别子到欧洲学习、生活。
张爱玲在父亲的深宅大院,从挨打和被囚禁的处所,逃到淑女式教育她的母亲那边,又孤身一人到香港求学,因战事爆发回到上海,住到磕磕碰碰,性格不合的姑姑那儿。
她在其间览尽了人世沧桑和炎凉世态,对人生的况味也有了独到的领悟。
张爱玲对社会,对人生,对文明,充满着危机感,幻灭感,已经有破坏再来,还要有更大的破坏要来,历史和人世的沧桑无常,让她早早体味到个人在时代的滚滚红尘中的微不足道,作品中隐隐透出一种无力,无奈和苦苦挣扎。
张爱玲《半生缘》中的人物形象
张爱玲《半生缘》中的人物形象张爱玲小说处于雅俗共存的风格,大胆的说话与叙事方式,接近西方文化,见解独到,简洁而凝练的话语,直接,戟中要害,讽刺性辛辣。
《半生缘》是张爱玲以30、40年代的上海为背景,描写了一个苍凉凄美的爱情故事,她奖海派小说推向了新的艺术高峰,她的才华出众,聪颖早慧,是中国女性作家不可复制的传奇,可以说是再无第二人。
她创造了文学界的历史,她的海派是中国现代文学的而一个里程碑,她为大家开了泸港洋场社会的一个窗口,在她笔下的许多的女性都是很典型的,而且大部分都是作品的主人公。
女性作家写女人,把人物的性情刻写得淋漓尽致,一个敏感的女人(身世有关),悲观的看世,伤感大胆的笔触,描写了很多女性,如:曹七巧、白流苏、许小寒等等,顾曼桢是《半生缘》中的一个描写和刻画最为丰满的一个女主人公,她是上海都市的一个独立的新女性形象的缩影,张爱玲以悲剧的意识和自身的经历结合的一种反应,描写一个新女性的独立路上的摸索突围的过程,造就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当中还反射了张爱玲的自身缩影,她难以告别的童年阴影,主要意义是对旧中国封建社会的旧遗,国弱民苦的讽刺。
一:30、40年代上海都市新型男女的爱情故事(悲剧)一、太多的不和谐《半生缘》以30、40年代的上海为故事的背景,创造了一个灰暗的空间,描写了一个苍凉凄楚的爱情故事,张爱玲1943年在上海发表《沉香屑:第一炉香》一夜成名,轰动一时,在张爱玲眼中当时的上海充满了不和谐,如“生命是一件华丽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上海,香港,租界,到处是满清时封建的残余劣根,老式的满清家庭,都市发展起来的底层小市民的各种命运,都反映了当时中国的上海背景。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乱世才让张爱玲有横空出世的机会和大展身手的舞台,加上她可怜的身世,后期所受的教育有关,她抓住了机会,成为了上海轰动一时的文坛新星。
《沉香屑:第一炉香》就是一个成功的标志,《半生缘》是描写了沈世均和顾曼桢的爱情故事,他们的爱情也是爱情故事的线索,《半生缘》中的顾曼桢是一个出身可怜,父亲早亡,有母亲带领的单亲的家庭,缺少了父亲的家庭失去了支柱,这时,顾曼桢的姐姐顾曼璐挺身而出充当父亲支撑家庭的角色,天生劳动能力低下后天的独立生存能力缺陷的女性明显的处于社会的下风,无奈之下,顾曼桢的姐姐顾曼璐舍弃了原本应该得到和豫瑾的美好爱情,可是偏偏这时顾家的老爷子死了,注定了顾曼璐要走上做舞女的路,这还不算坏到底,顾曼桢和沈世均都是当时大学刚毕业的大学生,正是有朝气,有活力的精力充沛的人生时期的年轻人,受过教育,这样的恋情发展应该是美好的。
《半生缘》的女性形象分析
( 二) 难 逃命运 的窠 臼 然而故事后半段曼桢惨遭姐夫强暴后 ,她开 始呈现 出受命 运
【 关键词 】 半生缘 人物形 象
摆布而无法挣脱 的形象 。她被姐姐关在姐夫 家里 ,顽强反抗无 果 后 ,从此与世钧失去联 系 ,万分绝望 中她 只能等 待肚 中孩 子的出 生。 此时 的曼桢已经不再是先前 的那个独立能干的女性 , 命运的折 磨 让 她 变 得 习 惯 了接 受 与 忍耐 ,变 成一 个无 法控 制 自己命 运 的 女
姐那里拿取 家用 , 从内心来说 , 她也有一种摆脱 的放松感 , 即使 她 的金钱 、 名分 、 地位套牢不断滑向堕落的深渊。直至红颜将褪沦为 不问断的 白天上班 ,晚上 打两份工贴补 家里 ,但是她 内心是踏实 暗娼她深切地意识到只有拥有一个稳定的归宿找一个可靠的男人 的, 是可 以告知与人的正大光明。 前半段 中的顾曼桢表现出的是一 结婚才是 自己惟一的出路于是选择了一个肯娶风尘女为妻的 已婚 个颇为能干独立的女性形象 , 可 以说她是勇敢追求爱情 、 自力更 生 投机 商祝鸿才 。她 明知道这祝鸿才并非正人君子且 比她大许多年
有 的 细腻 展 现 女 性 在 都 市 和 家庭 生 存 环 境 中所 受 到 的 压 抑 ,而 产 德 !” 这样的勇气和认知在那个年代是难能可贵的。
生畸形的性格 变异 , 透露 出对女性 生存 生活的关注。本文以《 半 生 缘》 为蓝本 , 企 图分析张 爱玲笔 下的女 性人物形 象, 来窥视 她对人
《 半生缘
( 西安 外事学院 陕西 要 】 张爱玲善 用华文文字传达她笔 下人 物的平凡人 生 , 她既以 在争吵中 , 气愤的辩解道 : ” 我几时看 不起他 了, 是你看不起人 !我 俯视 的姿 态的观察 着这些琐屑红尘 ,又能施 以怜悯情 态同情这些 觉得我姊姊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地方 , 她没有错 , 是这个不合理 的 小人 物的无奈 的挣扎 。 她尤为擅 长表现 沪港 两地的 男女情感 , 以特 社会逼得她这样 的。 要说不道德 , 我不知道嫖客跟妓女是谁更不道
张爱玲小说作品《半生缘》人物赏析
张爱玲小说作品《半生缘》人物赏析转载自wallace博客▼这篇文章是我在2000年2月20日晚,读完《半生缘》后写的观后感,现在看来也有些意思,感觉当时的我干什么事情都好投入:《半生缘》是张爱玲刻画人物比较深刻的一部作品,它的主角是中国三、四十年代,在上海、南京生活的青年男女,他们的生活历程,他们的心态意识,对今天的我们来说,仍然具有映射透视的作用,仍然会有意想不到的共鸣;下面就书中的四大主要人物,加以简单剖析:①曼桢无疑是悲剧性人物,但她却是我所喜欢的,因为她如果没有落入姐姐与姐夫的圈套,没有与姐夫鸿才有孩子,很可能会与世钧在其父啸桐死后,冲破门第之别,幸福、平淡的结合在一起。
但是,意外偏偏发生了,命运注定要曼桢经历磨难,经历常人无法体验的痛苦。
曼桢的个性是坚强的,她心里一直存有希望,支撑着她面对风风雨雨,见世钧起初是她最大的希望,后来,儿子荣宝成了她活下去和嫁给鸿才的主要原因。
但当她发现嫁给鸿才是自己的一大失误后,毅然与鸿才离了婚,自己开始独立的生活,而此时她已不在年轻。
小说末尾,曼桢与世钧终于在叔惠家意外相见,两个人都同时感到了生命中的震颤与无奈,世事的无常。
曼桢含着泪说:“两个人都回不去了。
”是的,永远回不到以往两人的时光。
因为时光已逝,人已改变。
②世钧的身上有太多当代男人的影子,即传统又能够接受新思想,即懦弱又有其固执、执著的一面,充分体现了人性中的矛盾性与复杂性的并存现象。
从总体上说,世钧比较理性,从他辞职继承父业,从他自曼璐口中得知曼桢结婚后,回南京追求翠芝,从他最初完善自己的想法(继承父业可以解决双方:曼桢家、自家的负担)中,应该可以看出。
而世钧又是幸运的,因为他毕竟与曼桢有过一段真心相爱的时光,一直铭刻在世钧的内心深处。
虽然他俩最终没有在一起,但这既不能全怪世钧,也不能全怪曼桢,我们只有感叹苍天太捉弄人,相爱的人,为什么不能在一起?不相爱的人,却偏偏走到了一起?③叔惠是优秀的,虽然自己家境贫穷,但自己一直努力不懈,不断完善自己。
《半生缘》女性人物形象分析
《半生缘》女性人物形象分析《半生缘》中女性人物分析【摘要】在传统与现代,西方与东方,都市与民俗不断冲突的时代里,曼璐的自私与无私,曼帧的独立与软弱,性格迥异的两姐妹拥有独特的女性魅力,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社会的感受。
整个故事以曼帧与世钧相识、相爱、分手、重逢的爱情故事为线索,描述了几经纠缠又不得不分开的两对恋人的感情。
本文从心理的角度,分析整个爱情悲剧中的人物形象,从而体会主人公在动荡的年代里如何寻找幸福以及对待人生理想的不同态度。
【关键词】半生缘女性意识女性形象女性地位张爱玲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传奇作家,其笔下凄美动人的故事中有许多令人叹惋与钦佩的女性形象,而《半生缘》中曼帧和曼璐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女性形象则非常的具有代表性。
她们没有谁是真正幸福的,曼帧失去了世钧,曼璐在悔恨中得病死亡,生活的一切都充满了悲剧因素,在与自己的理想背道而驰的社会里,是反抗还是顺从,如何去面对不得已而选择的人生是关键。
她们的人生历程艰辛而悲哀,让人禁不住感叹人生的无常,世事的艰辛。
一、对顾曼帧人物形象的分析(一)顾曼桢的生活背景顾曼桢生活的时代是30年代的旧上海,正是新旧价值观相互交错的年代。
这时期的人们的思想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失去了平衡,但根深蒂固的旧社会封建思想依然渗透在人们的意识深处,大多数的年轻人都处于一种想挣脱现实却又屈于现实的状态。
女性的地位低下,大多数女性不论是思想还是生活都依附于男性,依旧处于男尊女卑的状态。
顾太太如此,做舞女的顾曼璐如此,沈夫人如此,最后嫁给世钧的翠芝也如此。
唯独曼桢,不愿依附于男性,面对世钧的两次求婚,她都因为不愿成为他人的负担而拒绝,在与祝鸿才离婚后也独立的带着孩子生活。
(二)曼桢的性格特点顾曼桢在《半生缘》中是以一个谋求独立的新女性形象出现的。
她有知识,受过新文化的熏陶,愿意像男人一样出来做事。
她身上充满了活泼的时代气息,甚至是一个明显带着男性意识的女性人物。
曼桢这个与众不同的女主角终究还是与幸福擦身而过。
《半生缘》人物形象分析
《半生缘》人物形象分析作者:刘程程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24期摘要:张爱玲的小说中刻画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半生缘》是张爱玲第一部长篇小说,长期以来,备受争议。
《半生缘》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本文分析该小说中的几个人物形象:沈世钧、顾曼桢以及顾曼璐等几个主要人物形象。
关键词:《半生缘》;人物形象;爱情作者简介:刘程程(1990-),女,辽宁省鞍山人,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
学号:12506017[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4-0-01《半生缘》在刚发表的时候叫做《十八春》,作者亦已梁京的笔名将其发表。
张爱玲在20世纪60年代将其改写并命名为《半生缘》,有人评价《半生缘》是张爱玲最为独特的作品,鲜明的时代烙印,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生动的语言,无一不打动着读者。
而她笔下刻画的人物以及该人物的命运走向却一直在牵动着读者的内心,仿佛一样经历着生离死别,悲欢离合。
一、沈世钧人物形象沈世钧可以说是张爱玲作品中为数不多的好男人形象之一,他踏实肯干,并不因为家庭的关系而放弃自己的追求,他孝顺自己的母亲,对朋友热心,没有过着骄奢淫逸的富二代生活,用自己的薪水给曼桢买戒指,甚至他没有中意富家小姐石翠芝,而是爱上了一个平民女子顾曼桢,这些都是他身上所具有的只得我们肯定的地方。
但我不得不说,他的性格成分中是有懦弱的成分在里面的。
在他的父亲见到曼桢,并说曼桢像曼璐的时候,他退缩了,他没有向自己的父亲承认这个事实,他对他的父亲说了谎,反过来说,即使他口口声声说不在乎曼桢的家庭,现在看来,他毕竟还是在乎的。
可以说他欣赏曼桢,欣赏她能吃苦以及她的坚强,可是,在世俗面前的他还是退缩的。
毕竟当舞女不是一件光彩的事,他表面上是在维护曼桢在他父亲心中的形象,本质上他是对曼璐心存芥蒂的,他的平等思想是不彻底的。
沈世钧与顾曼桢之间的爱情之花最后还是以枯萎为结局,沈世钧遵从长辈的意愿娶了富家小姐石翠芝,石翠芝也是一个很勇敢的女性,新婚之夜便问沈世钧:世钧,怎么办,你还是不喜欢我。
《半生缘》第十三章感悟分享
《半生缘》第十三章感悟分享这一章简单概括就是翠芝和世钧结婚。
世钧凭借自己的推理得出曼桢和豫瑾已经结婚了,加上他的父亲去世,整个人心情低落。
而翠芝私自离家去上海,找叔惠,为这份感情再争取一次,不幸被家里人追了回来,翠芝的母亲逼她结婚,这时候翠芝对自己和叔惠的感情彻底绝望了。
世钧和翠芝两个心情低落的人,有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觉,再加上按世俗的标准,他俩都到了该结婚的年龄,于是俩人稀里糊涂地结了婚。
张爱玲写女人的心理真是深刻,她写世钧的母亲因为世钧的父亲死了,要守寡,但是世钧的母亲的情是非常畅快的,因为以前世钧的母亲实际上也跟没有丈夫差不多,世钧的父亲常年住在姨太太的小公馆里,而现在世钧的父亲死了,世钧的母亲觉得自己现在终于成了名正言顺的寡妇了,所以心里很畅快。
我们读者读到这儿的时候会觉得无比悲哀。
自从女子可以上学读书之后,也出了不少女作家,但是数量上远远少于男作家,男作家也写了很多以女性为主角的作品,但是毕竟是隔了一层,人们说鲁迅写人性入木三分,我想说张爱玲写女人的心理写得透彻深刻。
张爱玲虽然是一个女性,但是她是一个独立的女性,比男人还勇敢的女性,她有很强的自我价值实现意识,她曾经写过她最恨的事就是有才的女人结了婚,因为不少女人很有才华,但是一结婚生子就开始相夫教子,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和价值。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也比男性勇敢,以本书为例,曼桢比世钧有更强烈的自我实现意识,翠芝在感情上比叔惠勇敢,并且勇敢得不是一点半点。
翠芝没有能和叔惠在一起,她会有点遗憾,但她的遗憾不会太大,因为她为和叔惠的感情努力了好几次,相比之下,叔惠是不敢,没有勇气。
张爱玲喜欢的女性也跟传统上受肯定的女性不大一样,比如在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里,中国男性审美一直推崇冰清玉洁、贤惠的女子,但是张爱玲在小说里肯定的是王娇蕊这样敢于主动追求的感情的女子。
一般传统推崇的女子是要压抑自己的真实想法,努力去做一个符合世俗的“贤妻良母”。
《半生缘》石翠芝是怎么样的人 如何评价
《半生缘》石翠芝是怎么样的人如何评价(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半生缘》石翠芝是怎么样的人如何评价【导语】:石翠芝是半生缘中的人物,很多人都在问石翠芝是怎样的人,应该怎么评价这个人呢?本店铺来给大家介绍分享一下。
《半生缘》中石翠芝形象解读复习进程
《半生缘》中石翠芝形象解读《半生缘》中石翠芝形象解读摘要:张爱玲的长篇小说《半生缘》中刻画了中国特定年代下的几位女性形象,人们以往只将目光投射到顾家两姐妹身上,而忽视了石翠芝这一形象。
石翠芝是那个特定年代特殊女性群体的典型代表,想对封建的种种束缚进行反抗却反抗的不彻底。
关键词:半生缘;石翠芝;形象解读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女性意识及其强烈的作家,在她的笔下,活跃着众多的中国女性形象,她的长篇小说《半生缘》也不例外。
当中有经典悲剧形象曼桢与曼璐,这两个形象历来备受学者的关注。
但石翠芝这一形象,却被研究者所忽视。
关于这一形象的分析仅仅散见于几篇文章中,且是几笔带过。
笔者认为,相比较曼桢、曼璐两大主要形象而言,石翠芝这一形象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她是中国那个特殊时代下特殊女性群体的代表。
一、翠芝的反抗石翠芝虽是来自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南京一个封建家庭中的大小姐,但内心深处极想挣脱封建道德思想的束缚。
翠芝曾说:“我真羡慕像她那样的人,在外面做事多好。
”翠芝潜藏的新思想,文中借淑惠有所表露,“尤其是翠芝这一类的小姐们,永远生活在一个小圈子里,唯一的出路就是找个地位相等的人家,嫁过去做少奶奶――这也是一种可悲的命运。
而翠芝好像是一个个性很强的人,把她葬送在这样的命运里,实在可惜。
”[1]翠芝不愿意按照母亲的安排,找个门当户对的阔少爷嫁掉,了此一生。
中国封建社会,女性的地位低下与卑微。
“三从”: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从这里便可看出女性是从属于男性的,女性没有主体意识与观念。
法国西蒙?波伏娃认为,“她的创生也不是上帝的一时冲动,为了她而造出她,而是能够受到她的崇拜为目的创造了她,她从来都不是独立的,她是被上帝指配给男人的,上帝之所以将她踢到亚当那里是因为亚当的寂寞,她的出生和目的都是因为男人。
”[2]女性的出生与生存的意义都依附于男性,女性是第二性的。
特别是在男尊女卑、封建家长制色彩很浓烈的中国,女性的地位就更加卑微了。
女性的自我背叛--分析张爱玲小说《半生缘》中的女性形象
女性的自我背叛--分析张爱玲小说《半生缘》中的女性形象
蔡玫玫
【期刊名称】《神州(上旬刊)》
【年(卷),期】2013(000)008
【摘要】张爱玲的小说《半生缘》叙述了一对青年男女相爱却被拆散的世俗故事,作者的创作凸显了女性的自我意识,作品叙述中明显带有闺阁政治的意味。
笔者通过对小说中顾曼璐、顾曼桢、以及她们的母亲这几位女性形象的分析,明确了作者对女性自我意识背叛的洞察,体现了作家创作的性别意识。
张爱玲的作品冷静理智,忠于自己的性别,勇于暴露女性的阴暗层面,是文坛上是难能可贵的。
【总页数】1页(P1-1)
【作者】蔡玫玫
【作者单位】汕头工艺美术学校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走下神坛的女性自我世界--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J], 尹携携
2.巴金与张爱玲家族小说中女性形象比较分析 [J], 冯琳瑛
3.女性自我的古墓——从女性意识分析金庸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J], 陶群
4.张爱玲小说女性形象分析——女性自我归宿的找寻 [J], 白雪
5.张爱玲小说女性形象分析——女性自我归宿的找寻 [J], 白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半生缘》中石翠芝形象解读
摘要:张爱玲的长篇小说《半生缘》中刻画了中国特定年代下的几位女性形象,人们以往只将目光投射到顾家两姐妹身上,而忽视了石翠芝这一形象。
石翠芝是那个特定年代特殊女性群体的典型代表,想对封建的种种束缚进行反抗却反抗的不彻底。
关键词:半生缘;石翠芝;形象解读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女性意识及其强烈的作家,在她的笔下,活跃着众多的中国女性形象,她的长篇小说《半生缘》也不例外。
当中有经典悲剧形象曼桢与曼璐,这两个形象历来备受学者的关注。
但石翠芝这一形象,却被研究者所忽视。
关于这一形象的分析仅仅散见于几篇文章中,且是几笔带过。
笔者认为,相比较曼桢、曼璐两大主要形象而言,石翠芝这一形象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她是中国那个特殊时代下特殊女性群体的代表。
一、翠芝的反抗
石翠芝虽是来自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南京一个封建家庭中的大小姐,但内心深处极想挣脱封建道德思想的束缚。
翠芝曾说:“我真羡慕像她那样的人,在外面做事多好。
”翠芝潜藏的新思想,文中借淑惠有所表露,“尤其是翠芝这一类的小姐们,永远生活在一个小圈子里,唯一的出路就是找
个地位相等的人家,嫁过去做少奶奶――这也是一种可悲的命运。
而翠芝好像是一个个性很强的人,把她葬送在这样的命运里,实在可惜。
”[1]翠芝不愿意按照母亲的安排,找个门当户对的阔少爷嫁掉,了此一生。
中国封建社会,女性的地位低下与卑微。
“三从”: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从这里便可看出女性是从属于男性的,女性没有主体意识与观念。
法国西蒙?波伏娃认为,“她的创生也不是上帝的一时冲动,为了她而造出她,而是能够受到她的崇拜为目的创造了她,她从来都不是独立的,她是被上帝指配给男人的,上帝之所以将她踢到亚当那里是因为亚当的寂寞,她的出生和目的都是因为男人。
”[2]女性的出生与生存的意义都依附于男性,女性是第二性的。
特别是在男尊女卑、封建家长制色彩很浓烈的中国,女性的地位就更加卑微了。
对于婚姻,中国封建社会倡导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女性更没有也不享有婚姻的自由,更不用说退婚。
翠芝超越了封建传统大小姐的形象,透露出抗争的痕迹,且也大胆地做出反抗的行为。
面对自己的爱情,她大胆给淑惠暗示,大胆写信给淑惠,大胆提出退婚。
不像中国封建大家庭里温顺的大小姐,她有自己的主见,敢于大胆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这一点难能可贵。
与世钧结婚后,石翠芝并没有失去自我意识,她事事干涉甚至有些独裁,家里的摆设、世钧的大小事甚至工作,处处彰显着翠芝的个体意识。
在家里翠芝永远是对的,钥匙忘了是世钧的错,镜子没拿让世钧回去跑一趟,最后还是归结到世钧的错。
孩子淘气了,世钧没管教,世钧管教了,翠芝又来护着。
个体意识及其强烈。
二、翠芝反抗的不彻底
石翠芝虽然做出了反抗,然而,她的抗争又是不彻底的,她最终未能真正离开家,没能与喜欢的人在一起,而是选择了无爱情的婚姻,混混沌沌地生活着。
翠芝与世钧的结合,纯粹是两人都有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觉的结果,是这种感觉拉近了两人的距离。
世钧失去曼桢,正处于伤心阶段;翠芝被母亲逼婚,对于她与淑惠的爱情看不到希望。
“但是这次写信给他他没有回信,她又懊悔,倒不是懊悔她这种举动太失身份,因为她对他是从来不想到这些的。
她懊悔不是为别的,只是怕人家觉得她太露骨了,即使他本来有意于她,也会本能地起反感。
所以她这一向郁郁的。
”“翠芝这一向很不快乐,他早就看出来了,但是因为他自己心里也很悲哀。
”“说是同病相怜也可以,他觉得和她在一起的时候,比和别人作伴要舒服得多,至少用不着那样强颜欢笑。
”[1]足见,两人之间并没有所谓的爱情可言,两人在一起,只不过是彼此舔舐伤口寻求慰藉。
与世均洞房当晚,翠芝呜咽着说:“世钧,怎么办,你也不喜欢我。
我想过多少回了,要不是从前已经闹过一
次――待会人家说,怎么老是退婚,成什么话?”[1]一个“也”字足见翠芝并不是因为喜欢世钧而跟他结婚;一个“闹”字,足见她内心深处对封建观念的惧怕。
想出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却终没能成功;想摆脱母亲的婚姻安排,却终是嫁给了不爱的世钧,终究走上封建大小姐的路途――以婚姻为谋生的手段,嫁给不爱的世钧。
因此,翠芝对封建女性命运的反抗是不彻底的。
翠芝反抗不彻底,有其诸多的原因。
究其主要原因,来源于翠芝内心深处根深蒂固的封建“奴性”思想。
翠芝是出身于封建大家庭中的大小姐,一定程度上受封建思想的的影响。
她潜意识里有封建女性的思想,女性出嫁便是找个好的依靠。
没有爱情也可以,只要门当户对,关于这一点,可从翠芝后来的婚姻看出。
翠芝反抗的不彻底,根本原因在于经济的不独立。
经济的不独立将女性圈限在奴隶的位置上,内心深处的奴性依附意识又使这种奴隶地位得以无限期的延续。
“无论是小家碧玉,还是名门闺秀,无论是传统家庭女子还是现代知识女性,张爱玲笔下的女儿们没有一个能主动创造和把握自己的人生幸福,他们似乎都在为自己的幸福而奔逃,是逃来逃去,也不过从楼上逃到楼下,从前楼逃到后楼,不管怎样,身为女性,如果不能正视和摆脱自身继承的奴性心理,他们就注定无法改变奴隶一样的命运。
”[3]翠芝虽然曾经出逃过,但终究是被母亲带回来了,出逃一次未成
功之后便再也没有出逃过,面对母亲的逼婚,她也仅仅是停留在心情的低落,没有采取彻底的反抗。
男性作为经济财富的创造者主导着女性,封建女性,只能作为男性的附属品,被界定为生育工具与理家。
经济上的不独立,决定了她只能一辈子依靠男人而活。
石翠芝身为封建大家庭中的大小姐,能够有自觉的意识想要摆脱家里对自己命运的安排,试图追求自己想要的爱情,但最终以失败告终。
她的反抗是不彻底的,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经济上的不独立,进而人格的不独立,以致对自身命运的无法掌控。
参考文献:
[1]张爱玲.张爱玲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2007.
[2](法国)西蒙?波伏娃.第二性[M].李强译.北京:西苑出版社,2004.
[3]李蔚佳.女性意识的自审与重建――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