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
《中国现代文学史》沈从文的主要考点
《中国现代文学史》沈从文的主要考点【中国现代文学史】沈从文的主要考点一、沈从文的生平和背景:- 沈从文(1902年-1988年),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化研究家、文学评论家。
- 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深受湖南山水和湘乡风情的熏陶,对湖南文化充满热爱和研究。
- 擅长以湘乡方言为基础创作,注重表现人物心理,深入探讨社会问题,作品富有地方特色和人文情怀。
- 发表了许多著名作品,如短篇小说《边城》、《豆腐点》等,被誉为“湘乡小说的集大成者”。
二、沈从文的文学风格和主题:- 沈从文的作品以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分析见长,常常以平实的语言展现生活的真实和复杂性。
- 注重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多以个人的遭遇和成长为线索,描绘人物在社会压力和道德困境下的挣扎。
- 他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尤为独到,刻画了许多具有深情和坚韧的女性形象,展现了对传统价值观的反思和探索。
- 主题涉及民族文化认同、社会底层人民生活、人性的善与恶、传统与现代交融等。
三、沈从文的代表作品和影响:- 代表作之一是短篇小说集《边城》,以湘西山乡为背景,通过对主人公草木的心路历程描写,体现了作者对家园、乡土情感的深挚表达。
- 另一著名作品是中篇小说《豆腐点》,通过讲述大观村农民黄世仁的生活经历,暗示了一个农村知识分子的成长痛苦和自我价值的追求。
- 沈从文的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开创了湘乡小说的新局面,充实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内涵,为后人提供了深入思考和借鉴。
四、沈从文的学术思想和影响:- 除了创作文学作品,沈从文还从事文化研究和文学评论工作,具有独到的学术思想。
- 他提出的“复自然”口号和对乡土文化的批判、重振等观点,为中国文化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启示。
- 沈从文的文学观、文化观以及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给后来者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和创作借鉴。
五、结语:-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沈从文通过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思想,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复杂、真实的社会画卷,对于了解和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具有重要意义。
沈从文简介
沈从文简介参考资料一:沈从文简介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苗族,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
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31年—1933年在山东大学任教。
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
沈从文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透过描述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透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
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
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
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
沈从文不仅仅是作家,还是历史学家、考古学家。
先生一生中,着有五百万字的著作文章,《边城》、《长河》、《从文自传》是他的代表作。
他晚年专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填补了中国物质文化史上的一页空白。
参考资料二:沈从文简介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乡土文学之父”
(三)、人性美
• 边城的人民是“一群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 善良人,他们保持着昔日宁静和谐的生活环境与 纯朴勤俭的古老民风。透过字里行间,我们能感 受到沈先生努力建构了一个充满自然人性的世外 桃源,创造的人物闪烁着人性中率真、美丽、虔 诚的一面,边城的人民就是人性美的代表。在 《边城》里面,我们看到的是人的淳朴、勤俭、 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 塔下的那个老人。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 在这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多少年。 年纪虽那么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 休息,他仿佛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他从不 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 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
4. 傩送
傩送长得很帅气, 他与翠翠的相互爱慕是真真切切的。 “ 傩送的爱情选择实际上是在义和利之间的选择,是在金钱和 爱情之间的选择。正因为他的选择是渡船,正因为他坚持了民 族的义利取舍标准,所以他在作者的心目中才成为民族优秀品 德的象征。而他的出走,也就具有了象征的性质,它暗示了一 个民族精神上的失落” 。
傩送喜欢翠翠,但是因为哥哥先说的缘故,他不得不建议 采取兄弟隔夜唱情歌的来获取翠翠的心。及至哥哥被水淹死, 他的心里有了隔阂。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讲,他的爱 的需要是首位的,但因哥哥的意外死亡,这种需要不得不被暂 停。边民纯朴健康人性下潜藏着的几千年来创造了诗意的抒情小说文体,他把诗 和散文引进小说之中,打破了三者的界限从而大 大扩大了小说的表现领域和审美功能. 沈从文小说的主要贡献是他创造了一个特异 的"湘西世界".他以湘西人,乡下人的视角,来赞 美湘西的山水美景,人的淳朴和风俗的古雅.并以 这样一个世界来观照,批判,否定他所生活的,他 认为是丑恶的都市社会.因此,沈从文的小说同三 十年代主流文学以阶级,阶层的观念分析考察社 会不同,他是取地域的,文化的视角,通过两种文 化的对峙来表达自己的文学理想.
沈从文——中国知名作家个人生平介绍
沈从文以独特的文风和对湘西风土人情的描绘,创作了大量优秀 的小说、散文和随笔。
学术研究
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及比较文学有独到的见解,曾参与中国历史博物 馆和北京历史博物馆的文物陈列设计工作。
文化事业
他不仅在文学创作上取得名大学。
沈从文的晚年生活与影响
沈从文的哲学思考及其影响
生命哲学
沈从文通过文学作品探讨生命的价值和 意义,他的作品常常触及人类存在的本 质问题。
VS
对后世的影响
沈从文的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他的思想和哲学为后来的作家提 供了重要的启示和灵感。
04 沈从文的历史地位与贡献
沈从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文学创作丰富了中国现代 文学的内涵
沈从文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 察力,为现代文学增添了丰富的篇章。
代表了中国乡土文学的巅 峰
他的作品充分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美好和人性 的复杂性,为中国乡土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
础。
沈从文对当代文学的影响与启示
要点一
促进了当代文学的多元化
沈从文的创作手法和思想深刻影响了后来的作家,激 发了他们对于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深入思考。
自然与生命的融合
沈从文在作品中表达出对自然与生命的敬畏和融合,他的作品常常以乡村为背景,描绘自然风光和人情世故。
沈从文的乡土情结与人文关怀
对乡土的眷恋
沈从文对乡土有着深深的眷恋,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乡村生活的赞美和对城市文明的批判。
人文关怀
沈从文的作品关注底层人民的生活和命运,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残酷,展现了他深厚的人文关怀。
要点二
为当代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和灵感
他的作品所描绘的乡村生活和人性冲突为后来的文学 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沈从文生平经历
沈从文生平经历沈从文(1903年1月4日-1988年5月27日),字舫舟,江苏镇江人。
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曾获得过多项文学奖项,如1982年度布克奖。
下面是沈从文的生平经历。
1. 出生和家庭:沈从文于1903年1月4日出生在江苏省镇江市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中。
父亲是知名学者,母亲是文学爱好者。
沈从文从小就接受了很好的文化熏陶。
2. 学生时代:1916年,沈从文考入江苏省立第一中学。
在这所学校里,他表现出非凡的才华和智慧,成为了学校里的“才子”。
3. 大学教育:1920年,沈从文考入北平协和大学医学院学习医学。
大学期间,他对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在大学期间,他成为了一位热爱文学的诗人,在学校的文艺社团里积极参与活动,他在这个时期发表了很多优秀的作品。
4. 文学创作:1923年,沈从文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小说《牛》,此后,他开始专门从事文学创作,创作了许多有影响力的作品,如《边城》、《红楼梦外传》、《春蚕》、《湘行散记》等。
5. 改革时期:1949年,沈从文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立了新中国。
在这个时期,他积极投身于文艺战线,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6. 文革时期: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
沈从文因被批判为“叛徒”,遭受了不少痛苦。
但是,他在这个时期继续创作文学,并使《边城》被重新提上一线。
7. 晚年岁月:1988年5月27日,沈从文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他一生都坚持着文学创作的精神,留下了众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总之,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的文学作品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文自传中沈从文人物形象
从文自传中沈从文人物形象
沈从文(1902年-1988年)是一位杰出的中国作家,他的自传中展现了他独特的人物形象。
1. 学识渊博:沈从文在自传中展现了他广博的学识和对文学的深刻理解。
他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研究使得他在写作中能够融入更多的文化元素,赋予作品更深的内涵。
2. 才华横溢:沈从文是一位多产而又富有创造力的作家。
自传中展示了他对写作的热情和毅力,无论是小说、散文还是诗歌,他都能够驾驭自如并创作出精彩的作品。
3. 理想主义者:沈从文自传中呈现了他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关注。
他表现出对社会不公和人们命运的思考,同时也展示了他对人类解放和自由的追求。
4. 温暖和善:自传中描绘了沈从文的亲人、朋友和同事对他的赞誉。
他的人品和人际关系使他成为一个具有亲和力的人物,赢得了他人的尊重和喜爱。
5. 坚持不懈:沈从文在自传中描述了他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毅
力和坚持。
无论是在写作过程中还是在个人生活中,他总是保持着对自己信念的坚定,并能够战胜困难,追求自己的梦想。
这是沈从文自传中展现的一些人物形象,他是一位卓越而多才多艺的作家,他的自传不仅记录了他的个人经历,还展示了他对文学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和关怀。
散文家:沈从文(中国)人物简介
DOCS SMART CREATE
沈从文:中国散文家人物简介
DOCS
01
沈从文的生平与创作历程
沈从文的出生背景与成长经历
早年求学经历
• 1917年赴北京求学
• 192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 后因病辍学,辗转于各地
出生于湖南凤凰县
• 凤凰县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是当时湘西地区的政治、
深入挖掘
沈从文的人物塑造技巧与方法
深入生活,真实描绘
• 通过深入生活,了解人物性格特点和命运
• 真实、生动地描绘人物形象
细腻的心理描绘
• 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细腻描绘
• 展现人物内心的复杂和丰富
环境与人物的交融
• 将人物置于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
• 通过环境与人物的交融,展现人物性格和命运
沈从文的人物价值取向与现实意义
• 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思考
03
历史与文化反思
• 对中国历史和文化进行反思和探讨
• 强调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倡导民族文化传承
沈从文的散文创作技巧与影响
创作技巧
对后世作家的影响
• 善于运用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
• 沈从文的散文对后世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文笔优美,描绘细腻,具有很强的画面感
• 许多作家在创作中都受到沈从文的启发和影响
• 散文中蕴含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文化内涵
• 对人性、民族、历史等问题有独到的见解
情感真挚,感人至深
• 散文中流露出作者对故乡、亲友的真挚情感
• 读起来让人感到温暖和感动
沈从文的散文• 以湘西为背景,描绘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
• 表达对故乡的热爱和对乡土文化的传承
边地湘西的歌者-沈从文
1955年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当讲解员
• 新中国成立 后曾在历史博物 馆为展品写标签 ,后从事文物研 究,出版有《中 国古代服饰研究 》等著作。
青岛的沈从文故居
二.
沈从文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80 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 个。
早期的小说集有《蜜柑》《雨后 及其他》、《神巫之爱》等。
30年代后,他的创作显著成熟, 主要成集的小说有《龙朱》《旅店 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 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 《如蕤(rui)集》《从文小说习作选》 《新与旧》《主妇集》《春灯集》 《黑凤集》等 。
一类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 通过都市生 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有
《绅士的太太》 《八骏图》《自杀》《来 客》等。
湘西:自然人性样本
沈从文以巨大的热情 展示了一个自然人性 的“湘西世界”,并 以此作为病态都市世 界的具体对立参照物 。从文化发展的角度 看,地域生态环境对 文化个性的形成具有 举足轻重的作用。
• 1922年受五四余波之影响,只身 离开湘西来到北京,升学未成便 开始学习写作。
• 1924年底开始陆续在《晨报副镌 》、《现代评论》、《小说月报 》上发表创作,并曾与胡也频一 起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 艺》周刊。
• 1928年在上海与胡也频、丁玲合 编文学刊物《红黑》。
30年代的沈从文
• 1930年起,先后 在武汉大学、青岛 大学任教。1933年 返回北京,9月接编 《大公报·文艺副 刊》,并主持《大 公报》文艺奖,有 力地扩大了京派的 影响。
边地湘西的歌者
——沈从文
一.沈从文生平简介 二.文学创作 三.代表作《边城》 四.其它文学作品 五. 文学影响及评价
沈从文和张昭和
中国现代文学 第十二章 沈从文
B、小说对自然景色的描写极其出色,以浓浓的画意显示了沈从 文的特色。 C、纯朴的、散文诗歌化的语言。
(二)《萧萧》
1、“怒而不怨,哀而不伤”的谴责方式。
2、思想题旨:充分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执着于生命的安乐与长久而 轻视对生命的超越这一重要特色。它造就了中国人“知足常乐”、 “难得糊涂”的精神状态,养成了中国人思维的惰性。 3、艺术特色:祥和、舒缓的风俗画,宽容、淳朴的人物心态。
抗战胜利后,任北京大学教授,编辑《大公报》、《益世报》等文学副刊。 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 《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 《如蕤集》、《八骏图》,中篇小说《一个母亲》、《边城》,长篇小说 《旧梦》、《长河》,散文集《记胡也频》、《记丁玲》、《从文自传》、 《湘行散记》、《湘西》等。
2、思想主题 描写了一曲曲爱的颂歌,充满爱和美的人际关系。边城的优美首先 在于人自身的美好 。 3、艺术结构 不追求故事的完整,而是一种散文化的笔法,各种生活片断相互穿 插。作品留下很多空白让读者去遐想 。 4、艺术特色
A、《边城》是沈从文供奉着理想的“希腊小庙”,是沈从文小 说最有代表性的作品。这是生活的牧歌和牧歌式的生活,是未被现 代文明浸润扭曲的人生形式,也是人生形式的极致,是“神性”的 表现。
沈从文的小说取材广泛,描写了从乡村到城市各色人物的生活,其中以反 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他的创作表现手法不拘一格,文体 不拘常例,故事不拘常格,尝试各种体式和结构进行创作,成为现代文学 史上不可多得的“文体作家”。他的散文也独具魅力,为现代散文增添了 艺术光彩。一些后来的作家曾深受他创作风格的影响。 建国后,沈从文被安排到中国历史博物馆,从事文物、工艺美术图案及物 质文化史的研究工作,1978年调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任研究员,致 力于中国古代服饰及其他史学领域的研究。研究成果有《唐宋铜镜》、 《龙凤艺术》、《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学术著作。沈从文的著作除前面 列举的外,还有论文集《沫沫集》、《废邮存底》、《云南看云集》,批 评专集《现代中国作家评论选》,以及多种沈从文的选集和多卷本《沈从 文文集》等。
沈从文简介
沈从文简介参考资料一:沈从文简介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苗族,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
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31年—1933年在山东大学任教。
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
沈从文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透过描述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透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
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
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
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
沈从文不仅仅是作家,还是历史学家、考古学家。
先生一生中,着有五百万字的著作文章,《边城》、《长河》、《从文自传》是他的代表作。
他晚年专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填补了中国物质文化史上的一页空白。
参考资料二:沈从文简介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简介
沈从文简介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焕,乳名茂林,字崇文,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县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京派小说代表人物,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现代中国文学最伟大的印象主义者。
代表作: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八骏图》《都市一妇人》,中篇小说《边城》《神巫之爱》,长篇小说《长河》,散文《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
其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
他青年时投身行伍,后进行文学创作,到逝世时已有五百万字的著作文章,代表作有《边城》《长河》《从文赏玉》《唐宋铜镜》等。
1987年、1988年沈从文入围诺贝尔文学奖。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1930年到武汉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5月因心脏病突发,在其北京寓所逝世。
他的大部分小说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创造了一个湘西世界,表达了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和温爱。
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景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情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
沈从文的主要成就在文学创作和文物研究两个方面。
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他的乡土小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在其他领域也成就非凡,是名副其实的“大杂家”。
在创作界,沈从文是中国屈指可数的几位好作家之一;而学术上,他开启的名物研究,影响深远,至今追随者甚众。
沈从文先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写出了《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丝绸图案》等文物著作。
1958年后,他专心致志撰写《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书稿,凭着不懈的努力,终于填补了我国服饰研究的空白。
沈从文简介及作品集
沈从文简介及作品集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汉族,但有部分苗血统,现代出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擅长中国画、版画。
历任湖南省凤凰县文化馆美术干部、凤凰县书画院院长,二级画家。
版画《狂舞》,《沈从文像》参与全国第八届版画展,《赛》被北京中国美术馆收藏,《母亲呵母亲》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中国画《边区牛市》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呵也》获全国少数民族美术百花展铜奖。
沈从文14岁高小毕业后入伍,看尽人世黑暗而产生厌恶心理。
接触新文学后,他于1923年寻至北京,欲入大学而不成,窘困中开始用“休芸芸”这一笔名进行创作。
至三十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旳“湘西世界”,完毕一系列代表作,如《边城》、《长河》等。
他以“乡下人”旳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旳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旳过程中所显露出旳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反旳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旳体现范畴。
沈从文毕生创作旳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旳一种。
初期旳小说集有《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等,基本主题已见端倪,但城乡两条线索尚不清晰,两性关系旳描写较浅,文学旳纯净度也差些。
30年代后,他旳创作明显成熟,重要成集旳小说有《龙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如蕤集》《从文小说习作选》《新与旧》《主妇集》《春灯集》《黑凤集》等,中长篇《阿丽思中国游记》《边城》《长河》,散文《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湘西》,文论《废邮存底》及续集、《烛虚》《云南看云集》等。
从作品到理论,沈从文后来完毕了他旳湘西系列,乡村生命形式旳美丽,以及与它旳对照物都市生命形式批判性构造旳合成,提出了他旳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旳,本于自然,回归自然旳哲学。
“湘西”所能代表旳健康、完善旳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旳人生形式”,正是他旳所有创作要负载旳内容。
沈从文
合肥四姐妹 合肥张家是近代史上的名门贵族,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张充和四姐妹分别嫁 给了著名昆曲演员顾传玠、语言学家周有光、文学家沈从文和德裔美籍汉学家傅汉 思。叶圣陶曾说:“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
二、沈从文的“湘西”世界
沈从文的小说创作主要包括个部分的容, 一是湘西世界,二是都市人生。沈从文希望 用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来对照现代都市文 明的丑恶。
2、翠翠的形象
《边城》中对翠翠的一段描写: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 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 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 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 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 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 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 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 ”
沈从文一生都自命为“乡下人”
“我实在是个乡下人。说乡下人我毫无骄傲,也 不在自贬,乡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远是乡巴佬的 性情,爱憎和哀乐自有它独特的式样,与城市中人 截然不同!他保守,顽固,爱土地,也不缺少机警, 却不甚懂诡诈。他对一切事照例十分认真,似乎太 认真了,这认真处某一时就不免成为“傻头傻脑”。 这乡下人又因为从小飘江湖,各处奔跑,挨饿、受 寒,身体发育受了阻碍,另外却发育了想像,而且 储蓄了一点点人生经验。”
兆和把信拿给胡适看,说:老师老对我这样子。胡校长答:他非常顽固 地爱你。兆和马上回他一句:我很顽固地不爱他。胡适说:我也是安徽 人,我跟你爸爸说说,做个媒。兆和连忙说:不要去讲,这个老师好像 不应该这样。没有得到校长胡适的支持,张兆和只好听任沈老师继续对 她进行的感情文字的狂轰滥炸。沈从文开始了他马拉松式的情书写作。 不幸的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历次政治运动都没有放过沈从文。一 次又一次来势汹涌的打击,使忧郁过度的沈从文陷入了病态的迷狂状态, 他不断念叨着“回湘西去,我要回湘西去”,张兆和无言地面对此情此 景,眼泪禁不住滚滚而下。后来,在妻子悉心的照料和药物治疗下,沈 从文渐渐恢复了健康,这些难忘的经历使他的心灵产生了对苦难的免疫 力,使他和妻子坚强地度过了艰辛清贫的岁月。1988年5月10日,饱经 沧桑的沈从文安详地离开了人世,把无限的眷恋留给了白发苍苍的妻子, 就如同留给了人间无限柔美的湘西。 2人物原型
对沈从文的认识和理解
对沈从文的认识和理解对沈从文的认识和理解一、沈从文的生平和背景沈从文(1902年-1988年),原名沈德鸿,字湘南,号柯亭,湖南湘潭人。
他是中国现代作家、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和翻译家。
沈从文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父亲是湘潭县的一位知县。
他自小受到优良的教育影响,培养了对文学和艺术的浓厚兴趣。
二、沈从文的创作特点1. 独特的写作风格沈从文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而著称。
他善于运用细致入微的描写和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情感色彩和艺术感染力。
他对细节的关注使得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人物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2. 对乡土题材的追求沈从文在创作中常常选择乡土题材,通过描绘农民生活、山水田园等场景展现出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美好与真实。
他对土地、自然和人民的深厚情感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3. 对人性的关注沈从文对人性的关注是他创作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他善于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和人物塑造来展现人性中的善良、美好以及复杂多变的一面。
他深刻地揭示了人类内心世界中的矛盾和冲突,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人类存在的困惑与挣扎。
三、沈从文代表作品赏析1. 《边城》《边城》是沈从文最著名的小说之一,也是他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作品之一。
这部小说以中国西南农村为背景,通过对女主角荷花成长经历和爱情故事的描写,展现了一个传统乡村社会中女性追求自由和幸福的艰难历程。
小说以细腻入微、真实动人的笔触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女性命运与家族压迫之间复杂而纠结的关系。
2. 《湘行散记》《湘行散记》是沈从文的一部散文集,记录了他在湖南省进行考察和旅行时的所见所闻。
这部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湖南的风土人情、山川景色和乡村生活。
通过对湖南乡土文化的深入挖掘,沈从文呈现出了一个丰富多彩、充满魅力的湘潭。
四、沈从文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和思想家,他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 推动乡土题材的发展沈从文以其对乡土题材的追求和创新,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中乡土题材创作的发展。
沈从文简介
沈从文简介参考资料一:沈从文简介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苗族,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
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31年—1933年在山东大学任教。
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
沈从文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透过描述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透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
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
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
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
沈从文不仅仅是作家,还是历史学家、考古学家。
先生一生中,着有五百万字的著作文章,《边城》、《长河》、《从文自传》是他的代表作。
他晚年专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填补了中国物质文化史上的一页空白。
参考资料二:沈从文简介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介绍
张兆和的美丽和高雅气质大概让沈从文 一见钟情,使这个潦倒的书生开始了漫长 的求爱历程。尽管对沈从文连篇累牍的情 书不胜其烦,还是个孩子的张兆和却找不 到适当的办法拒绝沈老师的热情。于是, 她带着沈从文的一沓子情书去见了胡适校 长。 胡适却对张兆和说:“他顽固地爱着你。” 张兆和的回答倔强而骄傲,“我顽固地不 爱他。” 4年的时光如水,“顽固爱着”的沈从文 终于打动了“顽固不爱”的“三三”的心。
1928年与丁玲、胡也频合编《红黑月刊》,后历任 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大学散 文习作及现代文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 《益世报》、《经世报》、《平明日报》文艺副刊 编辑,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研究员。全国第二、三、四、五届政协委员,全国 第六、七届政协常委。1924年开始发表作品。 195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小说集《边城》、 《长河》、《八骏图》、《神巫之爱》、《虎雏》、 《石子船》、《月下小景外八篇》、《蜜柑》,散 文集《湘行散记》、《湘西》,长篇童话《阿丽思 中国游记》,论文集《废r邮存底》(合作),文集 《从文散文选》、《从文小说选》、《沈从文小说 选集》、《沈从文文集》(12卷),论著《中国服饰 史》等。
经典语句
• 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 凡事都有偶然的凑巧,结局却又宿命的必然 • 人生实在是一本书,内容复杂,分量沉重,值得 翻到个人所能翻到的最后一页,而且必须慢慢地 翻 • 好的作品除了使人获得真美感觉之外,还有一种 引人向善的力量……从作品中接触另外一种人生, 从这种人生景象中有所启发,对人生或生命能作 更深一层的理解。 •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 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 “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 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 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 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凉的人 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沈从文
沈从文简介
沈从文(1902~1988),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 学者。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等。湖南凤凰 (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苗族。
1917年到1922年漂游在湘西沅水流域, 小学毕业后随本乡土著部队到沅水流域 各地,随军在川、湘、鄂、黔四省边区 生活。 1923闯入北京,自学并学习写作,至 1928年在北京以写作谋生; 1928年至1930年,在上海中国公学任 讲师,兼《大公报》、《益世报8》等 文艺副刊主编; 1931年至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讲师; 1934年至1939年在北京主编全国中小 学国文教科书; 1939年至1947年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 任教授; 1947年至1949年在北京大学任教授; 1950年至1978年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 馆任文物研究员; 1978年至198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 究所任研究员。
1922
1902年12月28日,我国著名作 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沈从 文先生诞生在凤凰古城中营街 的一座典型的南方古四合院里。 四合院是沈从文先生曾任清朝 贵州提督的祖父沈宏富于同治 五年(1866年)购买旧民宅拆 除后兴建的,是一座火砖封砌 的平房建筑。四合院分前后两 进,中有方块红石铺成的天井, 两边是厢房,大小共11间。房 屋系穿斗式木结构建筑,采用 一斗一眼合子墙封砌。马头墙 装饰的鳌头,镂花的门窗,小 巧别致,古色古香。整座建筑 具有浓郁的湘西明清建筑特色。
成名非常快
1923年学习写作,
1924年发表文章, 1928年则成为上 海的中国公学的 讲师,兼《大公 报》等报的文艺 副刊的副主编。
小说的成就很短时间内就得到众多前辈
的肯定。 鲁迅可说是体裁家,沈从文则是文体家。
沈从文知名作家名人人物介绍(完整内容版)
02 人物生平 CHARACTER LIFE
人物生平
1934年完成的《边城》,是这类"牧歌"式小说的代表,也是沈从文小说创作的一个高峰。 1938年春, 到昆明继续与杨振声编选中小学国文教科书。11月,任西南联大中文系。 1948年开始受到左翼文化界的猛烈批判。同年,工作重心开始转移到文物研究。 1949年初 (二三月),因承受不了政治压力而自杀,尽管经过抢救大难不死,但是文学创作就此中止了。 1949年8月,沈从文人事关系由北京大学转到了历史博物馆,长期从事文物研究工作。建国后,沈从文在中国历史博物馆 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 1960年发表《龙凤艺术》等文。1969年去湖北咸宁五七干校劳动。1978年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1981 年出版 了历时15年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专著。沈从文解放后从事中国纺织服饰考古研究工作,1983年突患脑血栓, 住院治疗。1984年大病一 场。抢救脱险后,说话、行动更加不便。1988年5月10日下午,心脏病复发,抢救无效去世, 享年86岁 。
02 人物生平 CHARACTER LIFE
03 创作题材 THEME OF CREATION
04 人物评价 CHARACTER EVALUATION
YOUR LOGO
A UNIVERSITY
Part 01
作者简介
CONTENT
VALIDITY
01 作者简介 ABOUT THE AUTHOR
作者简介
YOU介 绍
知名作家个人生平介绍
PPT TEMPLATE OF LITERATURE NOVEL READING SHARING MEETING
演讲人:完整版
时间:20XX.XX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从文简介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
湖南凤凰县人,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
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
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31年-1933年在山东大学任教。
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
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撰写出版了《边城》《长河》等小说,以及《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学术专著。
他活了86岁,文学水平十分高,即使在讲课也体现出坦言和直率品质。
孩童趣事1915年,沈从文由私塾进了凤凰县立第二初级小学读书,半年后转入文昌阁小学。
因沈从文天性活泼好动且贪玩,常常逃学去街上看木偶戏,书包就藏放在土地庙里,有一次,他照样把书包放在土地庙,看了一整天的戏,戏看完了,别的孩子早已放学回家,他再回到土地庙里取书包,才发现书包不见了。
这时他急了,但转念一想:书包不见了,也不是什么大事。
第二天,他硬着头皮照样上学,刚走到校园里一株楠木树下,就遇见了他的级任老师毛先生。
毛老师面带怒色,罚沈从文跪在那株楠木树下,大声责问沈从文昨天到哪里去了。
沈从文知道隐瞒不住,干脆回答:“看戏去了。
”毛老师见沈从文贪玩逃学还如此理直气壮,便狠狠地批评说:“勤有功,戏无益,树喜欢向上长,你却喜欢在树底下,高人不做,做矮人,太不争气了!”大约跪了半个小时,毛老师才叫他起来。
这时,毛老师用温和的口吻问沈从文恨不恨老师罚他跪在树下。
沈从文毫不掩饰地说:“当然恨,恨你不该在同学面前罚跪侮辱我。
”后来,毛老师把沈从文带进办公室慢慢开导说:“树木是往上长的,你却要往下跪。
人必须要求进取,不能自轻自贱而要自尊自贵。
”经毛老师耐心地说服教导一番后,沈从文知耻而后勇,一改以往的顽劣脾气,勤奋学习,成绩提高非常快。
生活经历凤凰城墙外绕城而过的清澈河流,是他儿时的乐园,给予他无穷的享受。
他与小伙伴在这里游水嬉戏,也常常在河滩上看见被处决犯人的尸体。
这美与野蛮的奇异组合,都对沈从文后来的创作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沈从文十五岁当兵,五年行伍生涯,大部分时间辗转于湘西沅水流域。
河水不但滋养了两岸的生命,也滋育了沈从文的性情。
所以,他的小说、散文,大都与水有关。
可以说,对水的生命体验,培养了沈从文特殊的审美心理,转化成他小说优美的诗意。
1922年,沈从文脱下军装,来到北京,他渴望上大学,可是仅受过小学教育,又没有半点经济来源的他,最终只能在北京大学旁听,后来一边在香山慈幼院打工,一边勤奋写作。
在他生活最绝望的时候,曾写信给郁达夫求助。
郁达夫登门看望了这位衣衫褴褛的湘西青年,慷慨解囊,并写下激愤的《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
1924年,沈从文迎来命运的转机,他的作品陆续在《晨报》《语丝》《晨报副刊》《现代评论》上发表。
四年以后,当他迁居上海,与丁玲、胡也频一起创办《红黑》杂志时,已是一位小有名气的青年作家了。
随着创作的渐入佳境地,他在社会上也渐渐有了令人羡慕的地位。
但是,他发现,自己始终与都市文明有一种难以消除的隔膜,他将这种隔膜称为“乡下人”和“城里人”的隔膜。
他与“城市”的隔膜,不仅仅是经济和社会地位的悬殊和所谓文明教养的差异,最根本的,他与城市人在生活、经验、知识乃至价值观上,具有后天无法沟通的天壤之别。
他的生命、情感,已经留在了那个给他生命、知识和智慧的湘西,他每天坐在屋中,耳朵里听到的,却不是都市大街的汽笛和喧嚣声,而是湘西的水声、拉船声、牛角声……在沈从文看来,“城市”是民族文化的歧路,“现代化”是人类退化的根源。
他要为现代的都市人呈现另一种生活、另一种人情。
在他看来,乡下原始、淳朴、自然的人性和人生,才是民族理想的精神和人生状态,他要展现这种人生的境界,为民族灵魂的再造提供他独特的方案。
他常常说,他的创作是建“希腊小庙”“这神庙里供奉的是‘人性’”。
我们需注意的是,沈从文所醉心的人性,与五四启蒙主义崇尚的人性是有区别的。
沈从文强调的人性,基本不包含理性,是特指自然状态的人性;与浪漫主义者不同的是,他崇尚的自然人性,又主要不是心灵的自由激情,而是原始的野性的生命力。
沈从文有一部分小说是写都市生活的,如《第二个狒狒》《如蕤》《八骏图》等,这类小说讽刺性强,但流于表面化;他还有一类小说,在展示湘西原始的民风和朴素的人性时,暗带对人生的些许哀怜,如《萧萧》《丈夫》;而《月下小景》《菜园》等,则对愚昧的习俗和黑暗的现实进行了批判。
但真正奠定沈从文在文学史上地位的,是《边城》这一类“牧歌”小说——以湘西的人情、自然、风俗为背景,旨在展示淳朴的人性和理想人生情态。
这些小说以真挚的感情、优美的语言、诗意的情绪,为我们营造出一派沈从文式的理想世界,宛如清新悠远的牧歌,倾诉着沈从文对湘西的眷恋,对自然的感怀,对至善至美的人情与和谐宁静理想境界的想象。
沈从文特殊的文化选择和文化观念,在这类小说中,得到最完美的表现,这是沈从文小说中最隽永的部分。
1934年完成的《边城》,是这类“牧歌”式小说的代表,也是沈从文小说创作的一个高峰。
小说叙述的是湘西小镇一对相依为命的祖孙平凡宁静的人生,以及这份平凡宁静中难以抹去的寂寞和“淡淡的凄凉”。
沈从文小说边城“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
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叫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条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家人只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小说在这种极其朴素而又娓娓动人的语调中开始叙述,一开篇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宁静古朴的湘西乡间景致。
小说叙述了女主人公翠翠的一段朦胧而了无结局的爱情,但爱情却不是小说所要表现的全部。
翠翠是母亲与一个士兵的私生子,父母都为这不道德的、更是无望的爱情自我惩罚而先后离开人世。
翠翠自打出生,她的生活中就只有爷爷、渡船、黄狗。
沈从文用平淡的语言淡化了翠翠与爷爷孤独清贫的生活,却尽量展现他们与自然和乡人的和谐关系:近乎原始的单纯生活、淳朴自然的民风、善良敦厚的本性,与那温柔的河流、清凉的山风、满眼的翠竹、白日喧嚣夜里静谧的渡船一起,构成一幅像诗、像画、更像音乐的优美诗意。
文学创作沈从文14岁高小毕业后入伍,15岁随军外出,曾做过上士,后来以书记名义随大军在边境剿匪,又当过城区屠宰税务员。
看尽人世黑暗而产生厌恶心理。
接触新文学后,于1923年寻至北京,欲入大学而不成,窘困中开始用“休芸芸”这一笔名进行创作。
至三十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等。
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反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
沈从文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位。
早期的小说集有《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等,基本主题已见端倪,但城乡两条线索尚不清晰,两性关系的描写较浅,文学的纯净度也差些。
30年代后,他的创作显著成熟,主要成集的小说有《龙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如蕤(ruí)集》《从文小说习作选》《新与旧》《主妇集》《春灯集》《黑凤集》等,中长篇《阿丽思中国游记》《边城》《街》《长河》,散文《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湘西》,文论《废邮存底》及续集、《烛虚》《云南看云集》等。
沈从文由于其的创作风格的独特,在中国文坛中被誉为“乡土文学之父”。
从作品到理论,沈从文后来完成了他的湘西系列,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以及与它的对照物城市生命形式批判性结构的合成,提出了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
“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和健康和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他的全部创作要负载的内容。
创作风格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突出,单纯而又厚实,朴讷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
沈从文以乡村为题材的小说是典型的乡村文化小说,它不仅在整体上与都市“现代文明”相对照,而且始终注目于湘西世界朝现代转型过程中,不同的文化碰撞所规定的乡下人的生存方式、人生足迹及历史命运。
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一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小说分类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
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代表作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凉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在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住着主人公翠翠和她爷爷老船夫。
茶峒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老二叫傩送。
端午节翠翠去看龙舟赛,偶然相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傩(nu ó)送,傩送在翠翠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同时,傩送的兄长天保也喜欢上了翠翠,并提前托媒人提了亲。
天保告诉傩送一年前他就爱上了翠翠,而傩送告诉天保他两年前就爱上了翠翠,天保听了后也吃了一惊。
然而此时,当地的团总以新磨坊为陪嫁,想把女儿许配给傩送。
而傩送宁肯继承一条破船也要与翠翠成婚。
兄弟俩没有按照当地风俗以决斗论胜负,而是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自己从中选择。
傩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过弟弟,心灰意冷,断然驾船远行做生意。
碧溪边只听过一夜傩送的歌声,后来,歌却再没有响起来。
老船夫忍不住去问,本以为是老大唱的,却得知:唱歌人是傩送,老大讲出实情后便去做生意。
几天后老船夫听说老大坐水船出了事,淹死了……码头的船总顺顺因为儿子天保的死对老船夫变得冷淡。
船总顺顺不愿意翠翠再做傩送的媳妇。
老船夫只好郁闷地回到家,翠翠问他,他也没说起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