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二语文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
高二语文下学期开学考试题(有答案)
![高二语文下学期开学考试题(有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2952106a8114431b90dd8b3.png)
高二语文下学期开学考试题(有答案)注意: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 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考号填写或填涂在答题卷指定的位置。
2、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主观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超出指定区域的答案无效;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
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讲述亲身经历或道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起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在传统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水手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正比。
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唐吉可德》中的故事是唐吉可德的行侠奇遇和所见所闻,17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游历见闻的连缀。
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
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之间的区别清晰起来。
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
不一定是作者的亲历亲闻。
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离群索居的时候,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但是,一名水手也许历经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故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漂泊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典故或趣事,当他晚年坐在火炉旁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身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与传统的故事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高二语文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附答案解析)
![高二语文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附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1cbda4c7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36.png)
高二语文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附答案解析)第Ⅰ卷阅读题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9分)自然派神话学神话学理论派别林立,五花八门,其中影响最大的当数盛行于德国的“自然神话学派”。
这一派对于神话、传说、童话的解说,无论数量还是自信程度,在神话学界都是首屈一指的。
这一派的作家所主张的是,原始人十分关心自然现象,而他的关心法又主要是理论的、冥想的、诗意的。
原始人要将月的各方面或是日绕中天那样虽有规律而有改变的轨道加以表现、解释,于是创作了象征的人格化的诗。
在这一派的作家看来,每一种神话都以某种自然现象为核心或前后的实体,可是撰成故事的时候有时会使这等核心或实体不大明显。
至于某一类的自然现象是大多数神话的基础,各作家就没有多少的一致了。
有的作家为月所迷而成为太阴神话派,以为除了月以外旁的自然现象绝不会使蛮野人有诗意的解释。
1906年在柏林创立的神话比较研究学会,有大名鼎鼎的学者如哀伦赖席、席克、温克勒之流,还有许多旁人作为赞助人,即在月的旗帜之下来进行工作的。
旁的作家,如福罗贝尼斯,便以日为原始人创作象征故事的唯一题材。
又有气象学派,以风、气候、天气的颜色等为神话的实质,米勒这样著名的老辈宿将,便属于这一派。
这些分门别类的神话学家之中,有的是自己所采取的某种天体或原则的战士,以为自己是唯一的真理;有的则比较豁达大度,可以承认原始人是采取一切天体来制造他们的神话佳酿的。
我是要将自然派对于神话的解释说得公道而且中听,然而实际上,我看这种学说是人类学家或人本主义者从来最过火的见解之一。
这派学说得到大心理学家冯德绝对破坏性的批评,再就傅雷兹尔的任何著作来看也是绝对不足为训的。
根据我在蛮野人之间对于活的神话之研究,原始人很少对自然界有纯粹艺术的或理论科学的关心;蛮野人的思想与故事之中,很少象征主义的余地;神话,实际说起来,不是闲来无事的诗词,不是空中楼阁没有目的的倾吐,而是若干且极其重要的文化势力。
神话的自然派的解释,不但忽略了神话的文化功能,而且凭空给原始人加上许多想象的趣意,并将几种清楚可以分别的故事型类弄得混合,分不清什么是童话,什么是传说,什么是英雄记,什么是神圣的故事——即神话。
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9429ef6bdd36a32d737581e5.png)
高二(下)入学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使用2B铅笔填涂。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黑色方框以内,否则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杂剧产生以前,正统的诗文一直占据着文坛的统治地位,而宋元时期戏曲小说的逐渐勃兴,可以说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状态。
读元明杂剧,既要看到它与我国传统文学艺术的联系,更要注重它的特殊性。
说到联系,我们不能不注意到古老的诗歌传统对元明杂剧的深刻影响,它首先是诗的戏剧,是“美文舞蹈的、诗韵兼全的”一种艺术形式。
元明杂剧不仅汲取了诗词歌赋的韵律之美、意境之美,还熔铸了诗的灵魂和精神。
只要认真读一读《西厢记》《汉宫秋》等杰作中优美的曲词,就不难领略到这一点。
如明人何良俊评郑光祖的《倩女离魂》之【圣药王】曲曰:“清丽流便,语入本色;然殊不浓郁,宜不谐于俗耳也。
”然而,元明杂剧毕竟是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它的曲词必须与情境、矛盾冲突以及人物形象塑造有机结合起来,甚至必须与表演艺术水乳交融。
《元曲选》的编订者臧晋叔谈到:“词本诗而亦取材于诗,大都妙在夺胎而止矣。
曲本词而不尽取材焉,如六经语、子史语、二藏语、稗官野乘语,无所不供其采掇,而要归断章取义,雅俗兼收,串合无痕,乃悦人耳。
”杂剧展现的是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故须兼收并蓄,雅俗共赏,便是所谓“情词稳称之难”。
王国维激赏《窦娥冤》第二折的【斗虾蟆】等曲,说:“此一曲直是宾白,令人忘其为曲,元初所谓当行家,大率如此。
”王国维是真正读懂、读透了元曲,他不仅将其当作戏剧的文学剧本来读,且当成美文来读:“由是观之,则元剧实于新文体中自由使用新言语,在我国文学中,于《楚辞》《内典》外,得此而三。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说:“元曲之佳处何在?一言以蔽之,曰自然而已矣。
高二下学期语文入学考试试题(解析版)
![高二下学期语文入学考试试题(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d5ae19b0b307e87100f69680.png)
新中国成立初期,文艺界发起了一场对旧时代民间艺人的改造活动,旨在帮助民间艺人提高思想水平和艺术境界,以人民喜闻乐见的说唱形式为工农兵服务,同时也将散落于全国各地的几百种民间说唱统一称之为“曲艺艺术”,从民间玩意儿发展成了民族艺术。
走上舞台的曲艺艺术改变了传统民间说唱行走于市井勾栏、茶楼书馆流动卖艺的方式,也改变了民间艺人的说唱表演。虽然以团队形式出现的正规化曲艺演出还是以“说”“唱”“或说或唱”为基本样式,但是传统民间说唱那种直接面对观众交流互动的观演形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传统的民间说唱艺人带着观众参与创造,亲密无间、同喜同悲。而“高台教化”式的曲艺演出变成了“我演你看”,观众的参与程度降低了。过去的民间艺人大部分以表现中长篇故事卖艺赚钱,观众可以持续欣赏,现代绝大部分曲艺演出则以短篇、片段为主,变成了综艺性表演,形式大于内容。
C项,“绝大多数的旧民间艺人采取了流动卖艺的方式,说唱中长篇故事,主要是为了能和观众进行亲密互动”说法错误。“主要是为了能和观众进行亲密互动”强加因果。原文只是说“走上舞台的曲艺艺术改变了传统民间说唱行走于市井勾栏、茶楼书馆流动卖艺的方式,也改变了民间艺人的说唱表演。虽然以团队形式出现的正规化曲艺演出还是以‘说’‘唱’‘或说或唱’为基本样式,但是传统民间说唱那种直接面对观众交流互动的观演形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传统的民间说唱艺人带着观众参与创造,亲密无间、同喜同悲”。
【2020】高二语文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
![【2020】高二语文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ec12df76a6c30c2259019e80.png)
C.文中通过“马上封侯”等几个具体例子,分析了吉祥图案蕴含的吉祥含义,以及图像表现吉祥含义的方法。
D.文章最后解释了“吉祥”的含义,概括出吉祥图案的三种表现形式,以及吉祥图案的形成机制和重大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2020】高二语文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
编 辑:__________________
时 间:__________________
成都外国语学校20xx—20xx学年度下期入学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答案全部写在答题卷上。考试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
一口气写了两个多小时,并不悲伤。事后我没有数,我不想知道具体数据。
世界就在这里了,我亲爱的祖父,你桃李满天下,——这从来就不是一件虚拟的事。
父亲没有给祖父送花圈,只是亲笔书写了一副挽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父亲一直站在遗体旁,却没有瞻仰祖父的遗容,一秒也没有。他紧抿双唇,头有些昂,目光在扫视他手书的挽联,最终落在下联上。他没有泪,但是,毕竟上了岁数,有了水光,眼神很亮,像洞穿。
从汉代开始,吉祥文化又进入到一个从文字转换为图像的时代,人们根据各种神仙方术的传说,在砖瓦等载体上绘制了各种用于辟邪或者祈福的图像。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道二教的兴盛,龙虎、翔鹤、生肖及神人、神话传说成为了吉祥图案的素材。唐代流行贴门神,也出现了连理枝、同心结等吉祥图案。宋元时期,吉祥图案以珍花异草,祥禽瑞兽为主题。到了明清时期,对吉祥图案的推崇达到了高潮,这一时期“图必有意,意必吉祥”,除了保有传统中对四灵、神仙、佛陀等图画的崇拜外,又生成了诸多脱离了宗教信仰、寄寓世俗美好祝愿的吉祥图案。
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 3
![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 3](https://img.taocdn.com/s3/m/6883dafe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aa.png)
卜人入州八九几市潮王学校高级二零二零—二零二壹高二语文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答题时间是:150分钟总分值是:150分一、语言运用〔总分值是9分〕1.以下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哪一项〔〕①寒假自习期间,少数同学自律较差,出现了上课讲话、看玄幻小说、睡觉等现象,虽经教师教育,但仍不以为训....。
②好的文章都是直抵人心的,它一定会呈现自己的简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而绝不会拾.人牙慧...。
③8月19日,全城瞩目的万达终于开业了,人倾城而动,万人空巷....,齐聚在这一梦幻之地。
④乐视公司在贾跃亭的主导之下,大力推行多元开展之路,不想资金链断裂,难免阪上走...丸.,公司易主。
⑤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重视给孩子取名字,但很多人找先生批八字,看五行,过于拘泥,不免有胶柱鼓瑟....之嫌。
⑥6月,印度HY 队侵入中印边境我方洞朗地区,阻挠我方正常修路活动,印方这一火中取栗....行为,必将付出应有的代价。
A.①②⑥B.①③⑤C.②③④D.①④⑥【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不以为训: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准那么或者典范。
坂上走丸:比喻形势开展迅速成或者工作进展顺利。
火中取栗:比喻冒危险给别人出力,自己却上大当,一无所得。
2.以下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为哪一项哪一项〔〕A.经过大家几天来耐心细致的教育,终于使他充分地认识到了自己的缺点及其危害,并下定决心彻底改正。
B.作为家长,我们要努力进步孩子的兴趣爱好,而不是盲目跟风,让孩子参加各种特长班,剥夺孩子自主选择的权利。
C.上班顶峰时段,机动车道上,各种轿车、摩托车、巴士、机动车辆往来穿梭;人行道上,人们行色匆匆,络绎不绝。
D.腾讯公司称,除夕当天全国微信红包收发超过10亿个,不过它没有给出整个春节长假的总体数字。
【答案】D【解析】【详解】此题考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才能。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阅读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HY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高二语文下册入学考试试题(附答案解析)
![高二语文下册入学考试试题(附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2547f1ce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9b.png)
高二语文下册入学考试试题(附答案解析)一、基础知识(10分,每小题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隽.永(jùn)虔.诚(qián)皓.首穷经(hào) 潜.移默化(qián)B、脊.梁(jǐ)感喟.(wèi)舐.犊情深(shì) 义愤填膺.(yīng)C、忖.度(cǔn)雇佣.(yōng)众擎.易举(qíng) 戮.力同心(lù)D、股肱.(hóng) 震慑.( shè) 信手拈.来(niān) 怅.然若失(chàng)答案:C( A项“隽”应读juàn;B项“喟”应读kuì;D项“肱”应读gōng)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羁拌胡诌障眼法穷乡僻壤B.联袂聒噪嗑瓜子两全齐美C.股份敲榨人来疯不容置喙D.诟病博弈双簧管声名鹊起答案:D(A羁绊 B两全其美 C敲诈)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3月1日,法国枫丹白露博物馆中国馆被盗,20件珍贵藏品不胫而走....。
该馆中保存着1860年英法联军从圆明园抢掠的大量珍贵文物,每年吸引着大量游客。
B.本赛季的全国女排联赛在对抗性和观赏性上有了明显的提高,尤其是八强战之后,比赛打得更加难舍难分....,这与四位名帅的排兵布阵和临场指挥不无关系。
C.在2015年央视网络春晚上王铮亮演唱了《最远的距离》,他那温暖醇厚又不失清亮的嗓音,让现场每位观众耳濡目染....,沉浸其中,让每一个归心似箭的人热泪盈眶。
D.年初,一幢3D打印的建筑在苏州正式亮相。
建筑墙体上的波浪形纹理层次分明,层与层之间密不透风,看上去浑然一体....。
答案:D(A项用错对象,“不胫而走”比喻消息等传布迅速。
此处应用“不翼而飞”。
B项不合语境,应用“难解难分”C不合语境。
)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⑴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重要,口语交际是在一定的语言中相互传递信息,分享信息的过程。
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951c34125901020206409c0a.png)
高二第二学期入学考试高二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所有试题均为必考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第一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文共3小题,9分)在中国古代风起云涌的政治变革浪潮中,土地问题总是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变迁的历史进程。
纵观中国古代政治史,为君者要巩固自己的地位,就必须把土地和附着在土地上的人民牢牢控制在手中,这就需要通过一系列制度的推行来实现。
西周建立后推行分封制与井田制,使得王权和土地开始真正结合在一起。
与此相适应,中国古代的政治变革往往伴随着以土地为核心的经济变革。
商末周初的政治变革在历史上影响甚巨,其以“授民授疆土”为核心的封建体制便是最重要的代表。
周初重器大盂鼎铭文中记载了周康王封赐给一位名盂的贵族土地、人民的情形,就是这一制度的生动写照。
作为配套制度而行的井田制在当时也举足轻重。
春秋中期以后,以井田制为基础的经济体制走向瓦解,新的土地关系与生产关系开始出现,由此引发了政治领域内的又一次重大变革。
商鞅在秦国推行的变法,便抓住了土地这一关键问题,在地方行政和土地分配两方面完成了新旧制度的更替。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的两千多年间,以皇帝为主导的中央集权体制日益巩固,土地制度也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稳定。
西汉中期以后,聚敛了大量土地与财富的地方豪强严重危及了中央的统治。
对此,大儒董仲舒曾建议通过“限民名田”来抑制土地兼并,但未被采纳。
自此以后,严重依赖地方豪强的中央政权无心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最终形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延续达数百年的门阀政治。
中央对所辖区域内土地与行政权力的控制越来越弱,反过来又促使中央政权对土地关系地方行政运行机制进行调节与整顿。
2020年高二下学期语文开学考试卷
![2020年高二下学期语文开学考试卷](https://img.taocdn.com/s3/m/d4e79aa2ddccda38366baf82.png)
2020年高二下学期语文开学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36分) (共3题;共36分)1. (9分) (2019高三下·柯桥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在西方经济学中,古典自由主义对效率的论证单纯而彻底,这是因为它的论证不考虑生产以外的其他因素。
古典自由主义效率论证的理论认为,效率主要来自市场的自由竞争,受其代表人物亚当·斯密所说的“看不见的手”的支配。
它假定人是利己的,在竞争中要追求直接的自我利益的最大化,古典自由主义者称这为个人经济理性。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就说,财富来源于人们的竞争性劳动。
人们之所以不遗余力去追求财富,是因为个人行为的基本动机是追求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使自己拥有的资源得到最大化的扩张,所以根本不需要国家或者法律来操心个人的经济事务。
只要不约束人们的行为动机和利益追求,那么市场自然就会达到资源的最佳配置,每个人肯定会把自己寻求财富和利益的行为发挥到极致,使之尽可能符合经济理性和要求。
不过,古典自由主义对效率的论证有很大的缺陷。
因为它只关心效率的生产性和积累性方面,它只考虑到个人的求利行为动机及其经济理性化程度,没有充分的考虑到其他可能影响人们行为的动机因素(如追求社会名誉)或环境因素(如社会政策)。
此外,在许多情况下,个人行为的经济理性并不能自然导致整个社会行为的经济合理性。
事实可能恰恰相反,如果每一个人都按个人的经济理性从事市场经济活动,它的结果很可能是集体的或整个社会的经济行为的非理性或无理性。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发生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就说明了这一点。
当时许多产品卖不出去,以致发生将生产出来的牛奶倒进大海这类事情。
事实上,并不是因为整个社会的经济繁荣导致了商品的绝对过剩,而是由于整个社会的经济无序导致了市场萧条的结果。
这种经济无序状态来自于整个社会经济秩序的非理性。
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
![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0e9256d879563c1ec5da71f9.png)
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知人论世”最早见于《孟子·万章下》。
孟子所谓的“知人论世”,其本义是指“交友之道”。
后经文论家的发展,“知人论世”成为一种论文的方法,即“知人论世法”,是一种要理解文本必须先了解作者为人及其所处时代的论文方法。
“知人”是指鉴赏作品时必须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状况及写作动机等信息;“论世”是指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特征去考察作品的内容。
“知人论世”是广为人知、影响深远的传统诗歌鉴赏方法,其基本的原则是:分析理解和评价诗歌,必须将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作家的生平遭际等与作品联系起来。
清人黄子云认为,在吟咏之时,应先揣知作者当时所处境遇,然后以“我”之心,求无象于窅冥恍惚之间。
同时清人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也提出,不了解古人生活的时代,不可妄论古人的文辞,知其世,而不知古人的身处,也不可以遽论其文。
王国维也认为,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
由此看来,在教学古代诗歌的过程中,必要的背景简介不可少。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师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通过持续的背景简介,帮助学生建构文学史的框架,这样学生就会在文学常识积累中逐渐拥有高瞻远瞩、触类旁通的文学鉴赏智慧和能力。
鲁迅在评论陶渊明时曾说,陶渊明固然写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寄兴田园的篇章,却也写过“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等愤世嫉俗的悲壮之歌,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同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
朱熹也曾评论说,陶渊明的诗,众人皆说是平淡,但据我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不易察觉,露出其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的人,又如何写得出这样言语的诗句。
综上所述,没有对作者及其时代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而是任意取舍,必定会影响到对其诗作的理解。
安徽省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
![安徽省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c231c8a5b8f67c1cfbd6b82d.png)
高二语文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4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军师吴用和梁山聚义作为军师,吴用最显著的政治事功首先体现为“智取生辰纲”“劫法场”“智取大名府”等武力行为的 事先谋划,这彰显出吴用有兵家的气质。
除此而外,他使用言辞创造和扭转政治局势的能力则得到了特别 的强调。
在调停刘唐、雷横之争,鼓励阮氏三兄弟入伙,激发林冲火并王伦等事件中,吴用的表现都让人联想到战国的纵横策士。
无论是兵还是纵横家,最终都可以归结为“战国“战国气”不同于“春秋 气”,对大义和仁德缺少本质的体认。
吴用式的人物在中国政治史上比比皆是。
如果将《水浒传》中的江湖视为整个中国政治史的缩影,那 么吴用也就成了中国知识人政治家的缩影。
在这《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则是这方面的代表。
吴 用外号“加亮”则反映出《水浒传》作者希望用吴用这一角色与诸葛亮进行对比。
诸葛亮的重要形象,本质上是由历史所赋予的。
早在唐肃宗元年,姜子牙被追封为武成王,以张良、 孙武、吴起、韩信、诸葛亮、李靖、李绩等人配享①,这确立了日后“演义”作者对“军师”进行想象的 历史谱系。
诸葛亮被层累的官方奉祀和民间叙事逐渐确定为中国智慧德性的集中象征,是臣道、师道和通 天智慧的代名词,“军师”因他而成为历朝小说叙事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相比之下,比起高尚忠义的“神 人”诸葛亮,一边教书一边在墙上挂着铜链的江湖好汉吴用,则是一个彻底的政治人。
在吴用那里并没有 江湖政治目标之外的更高追求,比起诸葛亮来说,他更加是后世因命运而身处险恶江湖的知识人最宜师法 的对象。
虽然和诸葛亮同是文士形象,但吴用手里持的是铜链而非鹅毛扇。
吴用的许多行为都是为达目的而不 择手段的,如为赚朱仝上山而令李逵杀死小衙内之类的事情,承担了历史赋予的道德形象的诸葛亮绝对做 不出来。
如果不对吴用的残酷手段进行掩饰,那么《水浒传》当中蕴藏的政治现实主义将会对公众造成负 面《水浒传》的确是要道说江湖的险恶残酷,同时传授相关的可怕政治经验。
2020高二语文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
![2020高二语文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f7a9ac47a32d7375a41780fc.png)
【2019最新】精选高二语文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第Ⅰ卷阅读题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语言是文学赖以栖身的家。
但作家们常常感到,自己想说的很多很多,可实际说出的却很少很少。
我们古人苦于“言不尽意”,提出了超越语言的理想,而其思路和实践则与现代心理学息息相通。
寄意于言外,就是古人提出的超越语言的理想。
刘勰首先在《文心雕龙•隐秀》篇提出“文外之重旨”和“义主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的主张。
所谓“文外之重旨”“义主文外”,即追寻“言外之意”。
这一思想可以说是刘勰的一大发现。
他认识到“言征实而难巧”,于是就想到是否可以在提炼语言的基础上,使意义产生于语言之外,就好像秘密的音响从旁边传来,潜伏的文采在暗中闪烁。
这样一来,不但“言不尽意”的困难被克服了,而且可以收到以少总多、余意无穷的效果。
所以,从“言不尽意”到“义主文外”,可以说在思想上实现了一次飞跃。
在刘勰所开辟的这一超越语言的思路上,后人多有发挥与补充。
如唐代司空图就直接提出了“韵外之致”和“味外之旨”的重要命题。
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宋代著名诗人梅尧臣的见解,他曾对欧阳修说:“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
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
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
”他认为“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殆难指陈以言也”,但通过景物、形象的真切描写,还是可以“略道其仿佛”的。
以上所述,是我们的古人解决文学语言与审美体验疏离、对立的思路,即以语言去写景状物,从言外去追寻所要表达之意。
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看,“义主文外”说或“言外之意”说,就将语言与感觉、想象同一化,是很有道理的。
语言作为一种心理实体,具有指称和表现两种功能。
例如,“山”这个词,一方面它是一个“概念”,它是对各种各样的山的一种抽象,它无法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任何人也无法感觉到作为概念的“山”。
另一方面,“山”这个词又是一种“音响形象”,中国人听到“shān”这个词的声音,就会立刻在头脑中唤起那高低起伏的、苍翠碧绿的峰峦的形象。
高二下学期语文开学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高二下学期语文开学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6f6f41f0cc17552706220880.png)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做好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所问,还要具备筛选并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全面迅速,提取对照时一定要敏感、细致、准确。要做好此类型,平时应该积累易错类型及常见问题,比如判断绝对,时态有误,杂糅、遗漏、多余信息,偷换概念等等。
A项,“天堂的三个元素”是作者对本诗的评价,不是针对所有诗歌;
B项,作者并没有否定《小雅·采薇》的美,个人喜好而已;
C项,“无关紧要”错误,无中生有。
故选D。
【3题详解】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重点在对文中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主要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
C项,“但学术界已不把它当作问题,大家一致得过且过了”是一种现象,不是依据。得过且过是人们不愿追究它的身世,不能说明大多数出自推断与猜测,只能说人们能这种推断与猜出测默认了。
故选C。
【2题详解】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重点在对文中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主要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
在随机双盲对照原则之下,要进行体外(细胞)试验、动物试验、临床人体1-3期试验,以及药物上市之后的第4期试验。主要是验证和评价药物对目标适应症患者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以及利益与风险关系。整个试验完成后,才能向医药管理部门申请上市和进入临床使用。
安徽省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
![安徽省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7fc688a3f8c75fbfc67db22d.png)
高二语文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分值:150分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山水画可谓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
历代山水画家在画面中充分表现笔墨气韵的同时,更注重意境美。
意境是艺术的灵魂。
我们欣赏画时,时常为其内含的艺术魅力所吸引,为画外之意、弦外之情所陶冶、所感染,这就是意境美的作用。
中国山水画的空灵之美,是山水画艺术的主要审美趣味形式。
空灵之空为静,为虚,为无;空灵之灵为灵气,为实,为有。
空和灵是对立统一的。
宋代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中,茫茫寒江,一叶孤舟,渔翁独坐,钓丝飘浮,微波之外,皆是空白,营造出一种空灵、深远、简淡的意境。
空灵之美一方面使画家在意境构成上获得了充分的主动权,打破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的局限,另一方面也给欣赏者提供了广阔的艺术想象的天地,使作品中的有限的空间和形象蕴含着无限的大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内容。
中国山水画的外象之美不仅表现在画作本身,也包括画作以外的无限性,即“画外有画”。
正如美学大师宗白华所说:“中国绘画所表现的精神是深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化,体合为一。
”山水画是一种哲理的最高境界,它不追求繁芜的世界,而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统一,是一种摆脱世俗的精神追求。
从元朝的倪瓒,明清时期的石涛、董其昌等的山水画中我们所看到的不只是绘画的语言符号,更重要的是画家内在的精神追求。
中国山水画的诗意之美,是中国绘画历来所提倡的。
不论《春山烟雨》还是《春浦帆归》,只看画题,就会觉得诗意盎然。
诗意之美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美学意境。
真正山水画中的诗境,体现在画的构思、章法、形象、色彩的诗化,诗情与画意交融。
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诗画的致,是中国山水画家追求的最高理想,也是中国山水画的最高境界。
唐人王维以诗人的学养彰显画家的气质,在文学和绘画领域揭示了诗与画的关系,从而提出了山水画意境表现中的一个准则——画中有诗。
江苏省扬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年级第二学期开学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江苏省扬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年级第二学期开学考语文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0394ae3eefdc8d376ee32f7.png)
江苏省扬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年级第二学期开学考语文试题2021.2.26一、现代文阅读(32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如何才能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呢?这需要在文化传播的理念、框架以及方式等方面用心用力。
首先,在理念上,告别以“传者”为中心的单向传播理念。
无论是对内传播,还是对外传播,一厢情愿地认为受众会无条件地接受传播的内容,是不现实的。
为此,需要尊重受众的接受期待,平等地与受众交流,而不是居高临下地灌输。
盛气凌人的说教没有人愿意听,受众只会背你而去。
所以,宣传工作就不能以“传者”为中心,而应充分尊重受者的权利和感受,提升传播的质量和水平,用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所要传播的价值理念植入到目标受众心中去。
其次,在传播框架上亟需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国内传播与国际传播框架问题。
如今,国内传播与国际传播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内外有别的宣传模式需要修正。
国内问题国际化,国际问题国内化,已经成为传播现实,这就需要从受众的实际需求出发,进行有针对性的传播。
二是主流价值观、非主流价值观、中国文化之间的秩序问题。
三者完全重合显然是不现实的,如何寻求三者之间的最大“交集”,这是文化整合需要破解的课题。
将三者有效地整合起来,获得“共识”之后,构建一个立体的传播框架,将三个维度的价值理念有效地运转起来。
主流价值观传播应该处于金字塔的顶端,非主流价值观传播处在中间层,文化传播应该是金字塔的基座。
三个层面的传播是上下贯通的,尤其是主流价值观不是孤悬在金字塔的顶部,它应从非主流价值观和中国的文化基座中汲取最大共识,获得丰厚的民意支持和文化地气,这样才能实现主流价值观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最优化。
其三,创新传播方式。
中央领导人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在这方面,中国已经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最新】精选高二语文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第Ⅰ卷阅读题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语言是文学赖以栖身的家。
但作家们常常感到,自己想说的很多很多,可实际说出的却很少很少。
我们古人苦于“言不尽意”,提出了超越语言的理想,而其思路和实践则与现代心理学息息相通。
寄意于言外,就是古人提出的超越语言的理想。
刘勰首先在《文心雕龙•隐秀》篇提出“文外之重旨”和“义主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的主张。
所谓“文外之重旨”“义主文外”,即追寻“言外之意”。
这一思想可以说是刘勰的一大发现。
他认识到“言征实而难巧”,于是就想到是否可以在提炼语言的基础上,使意义产生于语言之外,就好像秘密的音响从旁边传来,潜伏的文采在暗中闪烁。
这样一来,不但“言不尽意”的困难被克服了,而且可以收到以少总多、余意无穷的效果。
所以,从“言不尽意”到“义主文外”,可以说在思想上实现了一次飞跃。
在刘勰所开辟的这一超越语言的思路上,后人多有发挥与补充。
如唐代司空图就直接提出了“韵外之致”和“味外之旨”的重要命题。
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宋代著名诗人梅尧臣的见解,他曾对欧阳修说:“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
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
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
”他认为“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殆难指陈以言也”,但通过景物、形象的真切描写,还是可以“略道其仿佛”的。
以上所述,是我们的古人解决文学语言与审美体验疏离、对立的思路,即以语言去写景状物,从言外去追寻所要表达之意。
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看,“义主文外”说或“言外之意”说,就将语言与感觉、想象同一化,是很有道理的。
语言作为一种心理实体,具有指称和表现两种功能。
例如,“山”这个词,一方面它是一个“概念”,它是对各种各样的山的一种抽象,它无法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任何人也无法感觉到作为概念的“山”。
另一方面,“山”这个词又是一种“音响形象”,中国人听到“shān”这个词的声音,就会立刻在头脑中唤起那高低起伏的、苍翠碧绿的峰峦的形象。
如果你的命运与山有着不同寻常的关系的话,那么“山”这个“音响形象”还可能拨动你的心弦。
这时候,“山”这个词已属于我们的感觉、情感和想象的心理领域,或者说“山”与我们的感觉、情感、想象实现了某种同一。
这样“山”这个词的表现功能就凸显出来。
一般地说,语言的指称和表现两种功能是重合在一起的。
但在文学创作中,语言的表现功能被提到了更加重要的地位,因此作家就可以利用语言的表现功能,栩栩如生地去写景状物,这样,语言就感觉化了、心理化了,语言也就突破了自身的一般化的缺陷可以自由地去表现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情和意,收到“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效果。
(摘编自童庆炳《文学语言论》)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想说的很多很多”与“说出的却很少很少”之间的距离,体现了文学创作中“言不尽意”这种困境。
B. 刘勰提出“文外之重旨”和“义主文外”的主张,为解决文学语言与审美体验疏离、对立提供了思路。
C. “寄意于言外”这种方法,既能克服“言不尽意”的困难,又可以收到以少总多、佘意无穷的效果。
D. 司空图的“韵外之致”与“味外之旨”,梅尧臣的“意新语工”和“略道其仿佛”,是对刘勰主张的发挥和补充。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山”这个词作为一种概念,是抽象的,任何人也无法感觉到作为概念的“山”。
作为概念的“山”体现了语言的指称功能。
B. “shān”这个声音就是“山”的“音响形象”,中国人听到这个声音就会将其与自己的感觉、情感、想象实现某种同一。
C. 从现代心理学角度看,语言是一种心理实体,具有指称和表现两种功能,这两种功能一般是重合在一起的。
D. 利用语言的表现功能去写景状物,使语言感觉化、心理化,能够解决“言不尽意”的问题,实现“寄意于言外”。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古人很早就开始研究文学语言“言不尽意”的问题,通过人们的理论探索和创作实践,找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B. 寄意于言外,是古人提出的超越语言的思路,但要追寻言外之意,首先需要对语言进行提炼,对景物、形象进行真切描写。
C. “言不尽意”不仅是文学语言问题也是心理学问题,古代文学家和现代心理学家都从自己的角度提出了解决方案。
D. 语言不能自由地表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和意,时常让人感到“言不尽意”,说明语言本身也有一定局限。
【答案】1. D 2. B 3. C【解析】1. 试题分析:梅尧臣的“意新语工”“略道其仿佛” 不是对刘勰主张的发挥与补充,而是他对文学语言与审美体验疏离、对立的思路开辟的又一种途径。
2. 试题分析:该项与原文不符,去掉了原文的前提,“如果你的命运与山有着不同寻常的关系的话,那么‘山’这个‘音响形象’还可能拨动你的心弦”。
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
此题选项B混淆范围。
3. 试题分析:古代文学家对“言不尽意”的文学现象提出了解决办法,而现代心理学家只是用现代心理学的原理解释了这一现象,并未提出解决办法。
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莲池老人贾大山庙后街,是县城里最清静、最美丽的地方。
那里有一座寺院,山门殿宇早坍塌了,留得几处石碑,几棵松树,树顶上蟠着几枝墨绿,气象苍古。
寺院西南两面是个池塘,清清的水面上,有鸭,有鹅,有荷;池塘南岸的一块石头上,常有一位老人抱膝而坐,也像是这里的一个景物。
寺院虽破,里面却有一座钟楼。
那是唐代遗物,青瓦重檐,两层楼阁,楼上吊着一只巨大的铜钟。
据说,唐代钟楼,全国只有四个半了,可谓吉光片羽,弥足珍贵。
只是年代久了,墙皮酥裂,瓦垄里生满枯草。
若有人走近它,老人就会隔着池塘喝喊:“喂——不要上去,危险﹣﹣”老人很有一些年纪了,头顶秃亮,眉毛胡子雪白,嗓音却很雄壮。
文物保管所的所长告诉我,他是看钟楼的,姓杨,名莲池,1956年春天,文保所成立不久,就雇了他,每月四元钱的补助,一直看到现在。
我喜欢文物,时常到那寺院里散心。
有一天,我顺着池塘的坡岸走过去。
“老人家,辛苦了。
”“不辛苦,天天歇着。
”“今年高寿了?”“谁晓得,活糊涂了,记不清楚了。
”聊了一会儿,我们就熟了,谈得很投机。
老人单身独居,老伴儿早故去了。
他的生活很简单,一日三餐,有米、面吃就行。
两个儿子都是菜农,可他又在自己的院里,种了一畦白菜,一畦萝卜,栽了一沟大葱。
除了收拾菜畦子,天天坐在池边的石头上,看天上的鸽子,看水中的荷叶,有时也拿着工具到寺里去,负责清除里面的杂草、狗粪。
﹣﹣这项劳动也在那四元钱当中。
他不爱说话,可一开口,便有自己的道理,很有趣味。
中秋节前的一天晚上,我和所长去看他,见他一人坐在院里,很是寂寞。
我说:“老人家,买台电视看吧。
”“不买。
”他说,“那是玩具。
钱凑手呢,买一台看看,那是我玩它;要是为了买它,借债还债,那就是它玩我了。
”我和所长都笑了,他也笑了。
那天晚上,月色很好,他的精神也很好,不住地说话。
他记得那座寺院里当年有几尊罗汉、几尊菩萨,现在有几块石碑、几棵树木,甚至记得钟楼上面住着几窝鸽子。
秋夜天凉,我让他去披件衣服。
他刚走到屋门口,突然站住了,屏息一听,走到门外去,朝着钟楼,放声喊起来:“喂﹣﹣下来,那里玩不得呀!踩坏我一片瓦,饶不了你……”喊声未落,见一物腾空一跃,逃走了。
我好奇怪,月色虽好,但究竟隔一个池塘呀,他怎么知道那野物上钟楼呢?他说他的眼睛好使,耳朵也好使,他有“功夫”。
可是有一天,我忽然发现他死了。
那天上午,我到城外给父亲上坟,看到一棵小树下,添了一个新坟头。
坟头很小,坟前立了一块砖,上写“杨莲池之墓”。
字很端正,像用白灰写的。
我感到太突然了。
想着他生前的一些好处,就从送给父亲的冥钱里,匀了一点儿,给他烧化了……当天下午,我怀着沉痛的心情,想再看看他的院落。
一进院门,吃了一惊,屋里传出了欢笑声。
推门一看,几位老人,有的坐在炕上,有的蹲在地下,正听他讲养生的道理。
我傻了似的看着他说:“你不是死了吗?”老人们怔住了,他也怔住了。
“我在你的坟上,已烧过纸钱了!”“哎呀,白让你破费了!”他笑了,笑得十分快活。
他说去年冬天,到城外拾柴火,见那里僻静,树木也多,一朝合了眼,就想“住”到那里去。
见那里的坟头越来越多,怕没了自己的地方,就先堆了一个。
老人们听了,“扑哧”笑了,一齐批判他:好啊,抢占宅基地!天暖了,他又在池边抱膝而坐,看天上的鸽子,水中的小荷……有人走近钟楼,他就隔着池塘喝喊:“喂﹣﹣不要上去,危险﹣﹣”清明节,我给父亲扫墓,发现他的“坟头”没有了,当天就去问他:“你的‘坟头’呢?”“平了。
”“怎么又平了?”“那也是个挂碍。
”他说,心里挂碍多了,就把“功夫”破了,工作就做不好了。
(摘自《中国短篇小说百年精华》,有删改)4.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A. 作者写莲池老人不愿买电视这件事,不仅体现了老人的节约,更突出了老人生活的清贫,而最后“先占坟头后又平”一事又含蓄地写出了老人内心深处自私的一面,从而使这个人物形象更加真实饱满。
B. 小说采用多种描写手法相结合的方式来塑造“莲池老人”这一形象,既有语言描写、肖像描写,还有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充分表现了莲池老人的精神风貌和高尚品质。
C. 本文写了一个普通的老人,练出了不寻常的本领:眼睛好使,耳朵也好使,隔着一个池塘,竟能听得出“野物上了钟楼”。
他就像一尊雕像,默默地守卫着那唐代遗物﹣﹣钟楼,不为金钱,不为私欲。
D. 这篇小说语言精练质朴、情节曲折,视角独特,主题深远。
作者借“莲池老人”之语﹣﹣“心里挂碍多了,就把‘功夫’破了,工作就做不好了”来讽刺现代社会人心的浮躁和精神生活的匮乏。
5. “莲池老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6. 有人认为,这篇小说叙述的是平常人的寻常事;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精致小说。
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答案】4. C 5. ①恪尽职守,毫不懈怠。
文中两次出现老人隔着池塘喊“喂,不要上去,危险”,这一行为表现了他的敬业精神,而文章末段更体现了这一点。
②幽默达观,洒脱淡定。
老人把粗茶淡饭的生活过的有滋有味,对于买不买电视的问题见解深刻,而且言语诙谐,让人忍俊不禁;而从平坟头的事件中足见他对死亡的洒脱豁达、从容淡定。
③淳厚朴实,知足常乐。
他的生活很简单,不贪图享乐,四元钱的补助,还干额外的活却从不抱怨,反而在“清风明月,水汽荷香”的生活环境中怡然自得。
6. 观点一:这是一篇叙述平常人的寻常事的小说。
①从题材来看:作者将目光投向普通人,叙述了一个普通的守钟楼老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