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义虚词辨析 (1)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近义虚词的辨析技巧方法分类篇苏教版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近义虚词的辨析技巧方法分类篇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1efa650afab069dc51220181.png)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方法:近义虚词的辨析技巧
1。
固定搭配。
比如,关联词一般都是成对出现的,并且搭配固定,如“如果……那么”、“既然……就”、“既……又”等.
2.语法特征.词性决定词语在句中的位置和其所修饰限制的中心词,如介词要修饰限制名词、代词等,副词要修饰限制动词、形容词等。
3.词语意思。
分析词语的意思,从词义的角度判断其在具体语境中的使用。
介词、副词是考试中经常涉及的两种虚词,判断这两种词使用是否恰当有一个简单的方法。
从介词的语法特性看,介词可以修饰限制名词,如果不能判定一个词语是否是介词,可以在这个词语的后面加名词。
如“把”、“给”,可以在这两个词语后面加一个名词,如“人”,如果能够表达完整的意思,就说明这两个词语是介词。
同样,判断一个词语是否是副词,可以在它的后面加动词或形容词,如“已经”“甚至",可以在这两个词语后面加动词“笑",如果能够表达完整的意思,就说明这两个词语都是副词。
掌握了这些最基本的语文语法基础知识之后,这样才能在高考一轮复习中有突破性的发展.。
常见近义虚词辨析(高考复习资料):
![常见近义虚词辨析(高考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dedd89b80029bd64783e2c2f.png)
高考复习资料常见近义虚词辨析A【按照依照遵照】三者都是介词。
“按照”重在引进动作行为的凭借和根据,如“按照事实说话”。
“依照”重在强调以某事为根据完全照办,法律条文多使用“依照”。
“遵照”多用于介绍行为依据的重要原则、指示和精神。
B【本来原来】二者都是副词。
“本来”强调理应如此,一直如此。
“原来”强调过去不知道,或对情况有所认识。
【必然必定一定】三者都表示肯定,都含有“非……不可”之意,表示对判断、推理的肯定,都经常作状语。
“必然”“必定”表示客观事物发展“肯定会这样”的趋势或结果,它们在一般情况下可以互换;而“必然”和“偶然”对举,“必然”是形容词,偶尔作名词用,表示“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它还可以作定语,如“必然规律”。
“必定”是副词,常用于主观的分析、肯定。
“一定”可以表示对客观事物发展趋势的判断,也可以表示人们的意志和愿望,或表示一种命令的语气;还可以作形容词,表示“特定”或“相当”的意思。
【毕竟到底】“毕竟”表示追根究底所得的结论,终归。
“到底”表示经过变化或曲折最后实现的情况,用在疑问句中表追究。
【不免未免】二者都是副词,都作状语,都用双重否定表示肯定。
区别是:“不免”是“免不了”之意,用来加重句子的语气;“未免”用来缓和句子的语气。
C【曾经已经】二者都是副词。
“曾经”表示从前有过某种行为或情况。
“已经”强调动作行为的完成或达到某种程度。
【常常往往经常】三者都是副词,表示多次、多数、不断发生。
区别是:“常常”除有“多次、多数”的意思外,还有“时常、不断”的意思,它既表示时间,又表示频率,在一般情况下,可以与“往往”互换,如“闹这类独立性的人,常常跟他们的个人第一主义分不开,他们在个人和党的关系问题上,往往是不正确的”。
“往往”除有“多次、多数”的意思外,还可以用来表现在一定条件或前提下将要出现的情况,如“我们有些同志理论上承认教育是有阶级性的,可是一遇到具体问题,往往就把这个基本观点忘掉了”。
@常见近义虚词辨析
![@常见近义虚词辨析](https://img.taocdn.com/s3/m/3d02b0d326fff705cc170a27.png)
常見近義虛詞辨析1、不必;未必词形相近,词义完全不同。
(1)“未必”是“必定”的否定,意思是不一定。
(2)“不必”是“必须”的否定,意思是不需要、用不着。
例:他未必去(他不一定去)。
他不必去(他用不着去)。
2、曾经;已经;一经(1)“曾经”表示从前有过的某种行为或情况,时间一般不是最近。
“已经”表示事情完成,时间一般在不久以前。
例:这本书我曾经买过好几回,都没买到。
这本书我已经买到了,不用你费心了。
他参加工作一经三十多年了。
(2)“曾经”所表示的动作或情况现在已结束;“已经”所表示的动作或情况可能还在继续。
例:我曾经在这里住过三年(现在不住在这里了)。
我已经在这里住了三年(现在还住在这里)。
我曾经年轻过,曾经富有过,也曾经风光过。
(3)“曾经”后的动词以带“过”为主,也可用“了”;“已经”后的动词以带“了”为主,少用“过”。
(4)“一经”表示一旦经过,下文说明就产生了相应的结果。
例: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壹3、差点儿【副】表示某种事情几乎实现而没有实现,或着表示几乎不能实现而终于实现。
(1)表示不希望实现的事情几乎实现而没有实现,有庆幸的意思。
动词用肯定式或否定式,意思相同。
例:差点儿【没】闹笑话(事实是没闹笑话)。
差点我【没】答错(事实是没答错)。
差点儿【没】摔倒(事实是没摔倒)。
(2)表示希望实现的事情几乎不能实现而终于实现,有庆幸的意思。
动词用否定式。
例:差点儿没见着(事实是见着了)。
差点儿答不上来(事实是答上来了)。
差点没买到(事实是买到了)。
(3)表示希望实现的事情几乎实现而终于没有实现,有惋惜的意思。
动词用肯定式,前面常用“就”。
例:差点儿就见着了(事实是没见着)。
差点儿考上重点班(事实是没考上)。
差点儿就买到了(事实是没买到)。
4、除非;只有连词,强调某条件是唯一的先决条件。
(1)“只有”从正面提出某个唯一的条件;“除非”从反面强调不能缺少某个唯一的条件,语气更重。
高考常见近义实词虚词辨析
![高考常见近义实词虚词辨析](https://img.taocdn.com/s3/m/514c624c336c1eb91a375d48.png)
16.【制订 制定】 制订:创制拟定。如~汉语拼音 方案 制定:定出(法律、规章、计划等)~措施 17.【置疑 质疑】 置疑:怀疑,(一般用于否定) 如:不容~ 质疑:提出疑问。
二、虚词中近义词辨析
1.基于:主要表依据、根据。 例:~上述理由,我不赞成他当队长。 鉴于:含有觉察到,考虑到的意思,多指可以引以为鉴或 经验教训的事。例:~上次比赛场上各自为阵的教训,我 不赞成他当队长。 2.继而:状态副词,表两事发生的紧紧相接。 例:我先是一惊,~暗暗佩服他的才能。 既而:时间副词,表两事以生的时不久。 例:~雨停了,我们又欣赏泰山。 3.屡次:多次,强调动作行为的次数。例:他~违反校规。 一再:一次又一次,强调动作的重复。例:他~说不是他 的过错。
• 4.尽管:表让步转折,后一分句是前一分句的转折。 例:尽管路途这么远,他还是要去。 不管:表无定条件,引出的分句的内容是假设有的, 常与“怎么、多么、哪种、什么”等疑问代词以及“或、 还是”等选择性连词呼应。例:不管路途多么远,我都 坚持要去。 • 5.另外:表除了这之外,另提下文,例:我还要跟你谈 另外一件事情。 此外:除此之外。例:院子里种着两颗桂花树,此外 还有几颗梅花树。
5.并列关系 不是……而是……、一边……一边……、 一方面……一方面……、有时……有时、 既……又…… 6.承接关系 一……就……、起先……后面…… 7.递进关系 不但……而且……、不光……也……、不仅…… 还……、虽然……但、不仅……还…… 8.选择关系 不是……就是……、是……还是……、或者……或 者、要么……要么……、与其……不如……、宁 可……也不……
6.【处治 处置】 处治:处分;惩治。 处置:①处理 ②惩治。 7.【大事 大肆】 大事:大力从事。如:~渲染。 大肆: 无肆忌地(多指做坏事) 8.【国是 国事】 “国事”指国家大事,“国是”指国家大 计。用后者的地方一般也可用前者,但用前者的地方不一 定能用后者,如:江泽民主席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此处 不可用“国是”。 9.【矫正 校正】 矫正:[矫正 改正 纠正]“矫正”的对象 是某方面的。“改正”的对象是偏差或错误,“纠正”语 气比“改正”重,带强制意味。改正,纠正。如:~发音 ~错误 校正:校对订正。 10.【恳切 殷切】“恳切”指上下级,长幼及同志间的真诚 希望。“殷切”多指组织对成员,长辈对晚辈等。
常见的近义实词与虚词辨析
![常见的近义实词与虚词辨析](https://img.taocdn.com/s3/m/e3647c19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e0.png)
常见的近义实词与虚词辨析常见的近义实词与虚词辨析如下:一、近义实词示例1、中止和终止两者都有停止的意思。
中止,指做事中途停止。
终止,指结束。
如:刚做了一半就中止了。
因供货不及时,对方终止了合同。
2、以至和以致两者都有“直到”的意思。
以至有两个意思,一是表示上面意思的延伸,二是表示上面意思的必然结果,侧重于程度加深,不限于不好的结果;以致与以至的后一个意思差不多,但多用于不好或说话人不希望的结果。
如:一个区,一个县,一个省,以至全国。
他事先没有充分调查研究,以致做出了错误的结论。
3、推托和推脱两者都有不肯承受的意思。
推托,是借故拒绝,后面是托词或拒绝的原因;推脱,只是推卸或推辞,使某事与己无关,常用于不利于己的责任、干系等。
如:推托有病不参加了。
推脱责任。
4、形迹和行迹两者都有行动的意思。
形迹,举止和神色,可指各种痕迹、迹象,意义较宽泛;行迹,行动的踪迹。
如:那人东张西望,神色慌张,形迹十分可疑。
这就是那个行迹不定而久未被抓的犯罪嫌疑人。
5、延用和沿用两者都有使用的意思。
延用,是推迟使用之意;沿用,是继续使用之意。
翻译如:病人的药品不能延用。
古代造酒的方法沿用至今。
二、近义虚词示例1、不管和尽管不管,表条件,所接内容可以表任指或选择;尽管,表示一种事实,所接内容不能表任指。
如:不管下不下雨,他都要去。
尽管下这么大的雨,他还是要去。
2、不只和不止不只是不但、不仅的意思;不止,表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有“不限于”之意。
如:他不只是优秀的科学家,而且是有名的音乐家。
他恐怕不止12岁。
3、从而和进而两者都是连词,都有进一步的意思。
从而,重在表目的关系和因果关系;进而,重在表递进关系。
如:由于交通事业的迅速发展,从而为城乡物资交流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先提出计划,进而提出实施措施。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近义虚词的辨析技巧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近义虚词的辨析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4b69ebcbcfc789eb162dc84e.png)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近义虚词的辨析技巧指点温习的教员,应给先生一种失望、镇定、自信的肉体相貌,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近义虚词的辨析技巧,希望大家人真阅读做好温习!
辨析虚词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1.固定搭配。
比如,关联词普通都是成对出现的,并且搭配固定,如〝假设……那么〞、〝既然……就〞、〝既…… 又〞等。
2.语法特征。
词性决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和其所修饰限制的中心词,如介词要修饰限制名词、代词等,副词要修饰限制动词、描画词等。
3.词语意思。
剖析词语的意思,从词义的角度判别其在详细语境中的运用。
介词、副词是考试中经常触及的两种虚词,判别这两种词运用能否恰当有一个复杂的方法。
从介词的语法特性看,介词可以修饰限制名词,假设不能判定一个词语能否是介词,可以在这个词语的前面加名词。
如〝把〞、〝给〞,可以在这两个词语前面加一个名词,如〝人〞,假设可以表达完整的意思,就说明这两个词语是介词。
异样,判别一个词语能否是副词,可以在它的前面加动词或描画词,如〝曾经〞〝甚至〞,可以在这两个词语前面加动词〝笑〞,假设可以表达完整的意思,就说明这两个词语都是副词。
小编为大家提供的2021高考语文一轮温习近义虚词的辨析技巧就到这里了,愿大家都能好好努力,丰厚自己,锻炼
自己。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近义虚词的辨析技巧-学法指导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近义虚词的辨析技巧-学法指导](https://img.taocdn.com/s3/m/f3e834eaf18583d0486459de.png)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近义虚词的辨析技巧-学法指导 1 / 1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方法:近义虚词的辨析技巧
1.固定搭配 。
比如, 关 一般都是 成 出 的, 并且搭配固定, 如“如果⋯⋯那么” 、“既然⋯⋯就”、“既⋯⋯ 又”等。
2. 法特征。
性决定 在
句中的 位置和其所修 限制的中心 , 如介 要修 限制
名 、代 等,副 要修 限制 、形容 等。
3. 意思。
分析 的意思,从 的角度判断其在具体 境中的使用。
介 、副 是考 中 常涉及的两种虚 , 判断 两种 使用是否恰当有一个 的方
法。
从介 的 法特性看, 介 可以修 限制名 , 如果不能判定一个 是否是介 ,
以在 个 的后面加名 。
如“把”、“ ”,可以在 两 个 后面加一个名 ,如
“人”,如果能 表达完整的意思,就 明 两个 是介 。
可
同 ,判断一个 是否是副 , 可以在它的后面加 或形 容 ,如“ 已 ”“甚 至”,可以在 两个 后面加 “笑 ”,如果能 表达完整的意思,就 明 两 个 都是副 。
掌握了 些最基本的 文 法基 知 之后, 才能在高考一 复 中有突破性的 展。
近义虚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https://img.taocdn.com/s3/m/1b9adee5050876323112125d.png)
1、依次填入下列各中的词语,最恰当的是一项是 : ①这次,一旦小布什领导下的美国及其盟友把萨达姆塞进“反恐” 的囚车上,萨达姆即使有百般神力也 下台的厄运。 ② 寒风凛冽,马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和顺楼里却春意融融。 ③我们的相声节目要是被春节晚会选中, 是一件高兴的事, 但万一选不中也不必懊丧,以后的机会还很多。 A.不免 不管 虽然 B.不免 尽管 固然 C.难免 尽管 固然 D.难免 不管 虽然
(2011·广东卷)请在下列关联词语中,选取最恰 当的3个,分别填入句子的空格中。 既然 不管 尽管 无论 既而 因而 然而 ① ____ 古代的一些现实主义作家,并不完全 是唯物主义者,但是他们 ____②____ 是现实主 义者,思想中就不能不具有唯物主义的成分, ____③____ 他们能够从艺术描写中反映出一定 的客观现实。 答 : ① ________ ② ________ ③ ________
C(“难免”表示客观上不容易避免;“不免”则是免不 了,两者在语意上有轻重之别。“不管”表示条件关系, “尽管”表让步。“虽然”用在上半句表示承认甲事为 事实,但乙事并不因为甲事而不成立。“固然”,连词, 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
连词(关联词)的正确运用
1、熟记一般关系的关联词
常用成双配套的关联 词
1、表示并列关系的: 既……也(又) ……也……也…… 又……又…… 有时……有时…… 一方面……(另、又)一方面…… 一边……一边…… 一会儿……一会儿…… 不是……而是
2、表示顺承关系的:
首先(起先)……然后(后来)……
3、表示选择关系的:
或者(或)……或者(或) …… 是……还是…… 不是……就是…… 要么……要么…… 与其……不如(无宁)…… 宁可……也 不……
常见近义虚词辨析
![常见近义虚词辨析](https://img.taocdn.com/s3/m/10f5211c03d8ce2f0066239f.png)
常见近义虚词辨析【第一组】:1.必定必然必定:重在强调说话人对事物的推测或判断。
例:我们必定胜利。
必然:强调事理上的确定不移或客观必然。
例:缺乏幻想的人,必然缺少创造力。
2.毕竟到底毕竟:表追根究底所得的结论。
例:旧历年底毕竟最像年底。
到底:表经过变化或曲折最后实现的情况;用在疑问句表追究。
例:新方法,到底试验成功了。
3.曾经已经曾经:表示从前有过某种行为或情况。
例:这本书我曾经买过好几回,都没买到。
已经:表示事情完成或情况可能还在继续。
例:我已经在这里住了三年(现在还住在这里)。
4.4. 从而进而从而: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相当于“因此就”。
例:中国女排以三比二击败了日本队,从而取得了七战七胜的成绩。
进而:进一步。
例:先提出问题计划,进而提出实施措施。
5.除非除了除非:连词,强调某条件是唯一的先决条件。
例:除非你答应我的条件,我才告诉你。
除了:介词,表示不计算在内。
例:除了稍小一点以外,这套房间还不错。
6.给予给以给予:给,也作“给与”,例:给予帮助,给予同情等。
给以:后面只涉及所给的事物,不涉及接受的人。
例:对优胜者,应该给以适当奖励。
7.偶尔偶然“偶尔”跟“经常”相对,表示次数少,指“间或”“有时候”。
例:他常常写小说,偶尔也写写诗。
“偶然”跟“必然”相对,表示意外。
例:在公园里偶然遇见老同学。
8.始终一直(1)用“始终”的句子都可换用“一直”。
(2)“一直”后的动词可以带时间词语,“始终”后的动词不能。
(3)“一直”可以指将来,“始终”不能。
例:我打算在这儿一直住下去。
9.往往常常往往:是对于到目前为止出现的情况的总结,有一定的规律性,不用于主观意愿。
例:那种以松散闲适为乐的人,往往是事业心不强的人。
常常:单纯指动作的重复,不—定有规律性,可以用于主观意愿;因此,“常常”可用于将来的事情,“往往”不能。
例:请你常常来。
10.固然虽然“固然”侧重于确认某种事实,“虽然”侧重于让步。
高考语文复习-辨析近义实词、虚词
![高考语文复习-辨析近义实词、虚词](https://img.taocdn.com/s3/m/38111f84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bf.png)
A.汇聚 笃信 保障 秉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B.凝聚
笃定
屏障
秉持
C.汇聚 笃定 保障 秉承
D.凝聚 笃信 屏障 秉承
“汇聚”,聚集,侧重于具体可见的事物;“凝聚”,可以指气体由稀变 浓或变成液体,也可以指抽象物体的聚集、积聚。句中修饰限制“地方”, 侧重于思想认识方面,应用“凝聚”。“笃信”,忠实地信仰;“笃定”, 既指做事有把握,也形容面对事情从容不迫,不慌不忙。句中搭配“推动 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强行动”,指做事,应用“笃定”。“保障”,保护 (生命、财产、权利等),使不受侵犯和破坏,或指起保障作用的事物; “屏障”指屏风或阻挡之物,也有保护遮蔽的含义。句中形容多样性保护 坚实如“屏障”,“屏障”也能搭配动词“筑牢”。“秉持”,主持,掌 握;“秉承”的意思是按命令或指示办事或处理问题。句中搭配的宾语是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用“秉持”更合适。
准确辨析近义实词、虚词
(一)准确辨析近义实词 要掌握和运用好实词,关键在于能辨析近义词的意义和用法。辨 析近义词是为了使思想感情表达得更精确、更细腻,语言表达效果更 加鲜明生动。辨析近义词,辨异是重点。辨异首先要求同。所谓求同, 就是找到一组近义词共同的基本义,然后在这个共同的基本义之内, 辨析其差异。
[综合巩固]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美,是中国最靓丽的幸福底色。这些年来,我国坚持践 行生态文明理念,各地把生态文明理念、生态环境保护摆在重要案头来抓,“共抓大 保护,不搞大开发”________地方发展共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风化人、 深入人心。
巨变的背后,是中国________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强行动。加快立法步伐, 夯实生态多样性保护法治根基,50余部法律法规筑牢生物多样性保护坚实________。 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中国________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走出了一条生态 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15组近义虚词辨析 Microsoft Word 文档
![15组近义虚词辨析 Microsoft Word 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d561e581cc22bcd126ff0c9c.png)
15组近义虚词辨析1.对/对于/关于(1)她________孩子很严厉。
(2)________大家提出来的合理化建议,领导是很重视的。
(3)________织女星,民间有个美丽的传说。
辨析:(1)对:很多场合与“对于”用法相同;比“对于”动作性强,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对于:用法同“对”,表示引进对象,凡用“对于”的地方均可用“对”。
(3)关于:主要表关涉的范围。
“关于……”作状语,只能用于主语前;“对于……”作状语,主语前后均可。
答案:(1)对(2)对于(3)关于2.不免/未免(1)时间快到了,事情还没做完,心里________着急起来。
(2)这些手续,________规定得过于繁琐。
辨析:(1)不免:表示客观上免不了,难以避免。
(2)未免:表委婉的否定,含有不赞成、不以为然之意。
答案:(1)不免(2)未免3.以至/乃至/以致(1)来听课的有校内的学生,有助教、讲师________教授。
(2)他把课文念得非常熟,________有些地方都能背出来。
(3)这些产品的造型与结构十年、二十年________三十年不变样,太陈旧了。
(4)他的腿受了重伤,_________几个月都不能起床。
辨析:(1)以至:①连接两个或几个有时间先后、数量多少、程度高低、范围大小等关系的词或短语,其关系是递进的,一般在最后一项前,有“直到”“一直到”之意;②用在后一分句开头,表示后一分句的情况是由于前一句的情况、程度加深而形成的。
(2)乃至:甚至。
(3)以致:表示由于前述原因而造成的结果,大多是不好或说话人不希望的结果。
答案:(1)以至(2)以至(3)乃至(4)以致4.况且/何况(1)他的基础比较好,________对这门课又十分热爱,一定能学得好。
(2)再大的困难我们都能克服,更________这么一点小事。
辨析:(1)况且:表示后面进一步申述或追加理由,表递进关系,用于陈述句。
(2)何况:也表递进关系,用于后一分句句首,前边可加“更、又”;前一分句常用“尚且、都”呼应,多带有反诘语气,也可用于陈述句中。
近义虚词的辨析技巧
![近义虚词的辨析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9439b36a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cf.png)
近义虚词的辨析技巧
辨析近义虚词是不是很难?在此一位高考名师给你传授5个技巧,教你如何辨析近义虚词:
名师锦囊:近义虚词的辨析技巧
辨析虚词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1.固定搭配。
比如,关联词一般都是成对出现的,并且搭配固定,如“如果……那么”、“既然……就”、“既…… 又”等。
2.语法特征。
词性决定词语在句中的位置和其所修饰限制的中心词,如介词要修饰限制名词、代词等,副词要修饰限制动词、形容词等。
3.词语意思。
分析词语的意思,从词义的角度判断其在具体语境中的使用。
介词、副词是考试中经常涉及的两种虚词,判断这两种词使用是否恰当有一个简单的方法。
从介词的语法特性看,介词可以修饰限制名词,如果不能判定一个词语是否是介词,可以在这个词语的后面加名词。
如“把”、“给”,可以在这两个词语后面加一个名词,如“人”,如果能够表达完整的意思,就说明这两个词语是介词。
〖JP3〗同样,判断一个词语是否是副词,可以在它的后面加动词或形容词,如“已经”“甚至”,可以在这两个词语后面加动词“笑”,如果能够表达完整的意思,就说明这两个词语都是副词。
近义虚词的辨析技巧辨析近义虚词是不是很难?在此一位高考名师给你传授5个技巧,教你如何辨析近义虚词:名师锦囊:近义虚词的辨析技巧辨析虚词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1.固定搭配。
比如,关联词一般都是成对出现的,并且搭配固定,如如果那么、既推荐度: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常见近义虚词辨析(虚词
![常见近义虚词辨析(虚词](https://img.taocdn.com/s3/m/02faa33867ec102de2bd89b1.png)
常见近义虚词辨析(一)按照:重在引进动作行为的凭借和根据。
例:按照事实说话。
依照:重在强调以某事为根据完全照办。
法律条文多使用“依照”。
例:依照原样复制一件。
遵照:多用于介绍行为依据的重要原则、指示和精神。
例:遵照上级的指示办事。
本来:强调理应如此,一直如此。
例:当天的作业本来就应当天完成。
原来:强调过去不知道或对情况有所认识。
例:原来是你啊!必定:重在强调说话人对事物的推测或判断。
例:我们必定胜利。
必然:强调事理上的确定不移或客观必然。
例:缺乏幻想的人,必然缺少创造力。
毕竟:表追根究底所得的结论;终归。
例:旧历年底毕竟最像年底。
到底:表经过变化或曲折最后实现的情况;用在疑问句表追究。
例:新方法,到底试验成功了。
火星上到底有没有生命?不只:不但;不仅。
例:企业改革的任务,不只是“减员”,更重要的是“增效”。
不止:表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有“不限于”之意。
例:他恐怕不止十六岁。
曾经:表从前有过某种行为或情况。
例:我曾经去过北京。
已经:强调动作行为的完成或可能还在延续。
例:他已经来了。
他已经在这里住了几天了。
处处:各个地方;各个方面。
例:教师处处关心学生。
到处:各个地方。
例:到处都找不到他。
从而:重在表目的关系和因果关系。
例:由于交通事业的迅速发展,从而为城乡物质交流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进而:重在表递进关系。
例:先提出计划,进而提出实施措施。
对、对于:两者在很多场合下都可以通用。
但由于“对”比“对于”的动作性强,当“对”引进动作行为的方向、目标或者含有“对待”的意味时,它不能换成“对于”。
例:他对孩子很严格。
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对种种不爱惜人民币的错误做法,尚未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对”改“对于”)。
关于、对于:关于表关涉的范围。
例:我们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只能用“关于”)。
对于主要指出动作,行为的对象。
赶快:抓住时机,加快速度。
例:时间太晚,我们赶快走吧。
赶紧:抓住时机,毫不拖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辨析虚词的具体方法
1、分清是成套使用还是单独使用
许多关联词语在使用中有着固定的搭配 关系,一般不能换用。在辨析虚词时,结合 例句中出现的词语,看清是不是成套出现, 是否构成了固定搭配关系。一些虚词有几种 搭配关系,就要结合语境来选择。
比如,“不但”和“而且”、“反而”都 能搭配,如果前后分句意思相反,“不但”只 能与“反而”搭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解析 ①处根据下文的 “ 但是 ” 可知,分 句前后是转折关系,因此填“尽 管”; ②处根据下文 “ 就 ” 可知应填 “ 既 然”; ③处根据句意可知与前文是因果关 系,故填“因而”。
三、虚词辨析方法
虚词辨析的角度
1、从词性的角度辨析 “固然”和“诚然”,前者只能作转 折连词;后者除作转折连词外,还可以作 副词。
关联词语中有些表示的是假设语气,比如, “即使、不管”;有些表示的是既成事实, 比如,“虽然、尽管”。如果辨别不清,就 可能出错。 (4)尽管路途遥远,他还是坚持要去。 (5)不管路途有多远,我都要去。
3、分清是用于前一分句还是后一分句
关联词语有固定的位臵,有的只能用于前 一分句,比如,“由于”;有的只能用于后一 分句,比如,“却、然而、至于、以致”。在 例句中的位臵不对了,就是误用。 (6)他没能参加这次考试,由于他工龄少了 半年。 (7)至于我报考师范类院校,是既定方针, 哪所学校放在第一志愿,还没做最后决定。
(3)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温总理对于一些地 方房价还没有回到合理价位,调控不能放松的 表态,让市场对楼市调控政策放松的预期落了 空。 (2012·浙江卷)( ) (4) 4月以来的多轮强降水使鄱阳湖水体面积由 668平方公里扩至2 370平方公里,以致极大地改 善了江豚等珍稀水生动物的生存环境。 (2012·安徽卷)( )
5、借助句子表达的语气辨析
有些虚词用来表达委婉语气,如“与其”, 有些用来表达强调语气,如“宁可”,“居然” 表示出乎意料,“果然”则表示事实的确如此, 是肯定的语气,分辨不清就会误用。
4、分清虚词前后连接的是词语还是句子
有些虚词用来连接词语或短语,有些虚词用 来连接句子,了解了这种用法,辨析时就不会 出错。比如,“又…又…”通常来连接并列的 词语,而“既…又…”一般来连接并列的句子。 (10)既要有周密的计划,又要有切实的措施。 (11)一个受过高等护理教育的护士,应该又 有理论又有实践的经验。 其它类似的虚词有:“或”与“或者”, “乃至”与“以至、以致”。
如:这样办事固然稳当,但是太费事。
勇气诚然可贵,智慧却万不可少。 他诚然是一名优秀的小品演员。 诚然,你的意见是对的。
2、从词语适用场合、范围等角度辨析 介词“对”和“对于”: 前者适用范围比后者广,一般而言, 用“对于”的地方都能换用“对”,但 用“对”的地方有些不能换用“对于”:
虚词有关知识回顾
1、虚词的定义: 不表示实在意义,只表示语法意义 的词。 2、虚词的种类 : ◆汉语的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 助词、叹词、拟声词六类 。
高考虚词考查的核心是“灵 活使用”,主要考查虚词的混用、 误用、滥用、搭配不当等问题。 考查的重点是副词、介词、连词、 助词等几类词,其中考查最多的 是连词,尤其是复句中关联词的 运用。
(3)“ 对于”应改为“对”,表示人与人之间 或人与事物之间的对待关系时,只能用 “对”,不能用“对于”。 (4)“ 以致”,有“因而造成”“致使”的意 思,表示由于前面所说的原因而造成某种结 果,多指不良结果或者不希望出现的结局, 是“以至”的误用。
(2011· 广东卷 ) 请 在下列关联词语中,选 取最恰当的3个,分别填入句子的空格中。 既然 不管 尽管 无论 既而 因而 然而 ① ____ 古代的一些现实主义作家,并不 完全是唯物主义者,但是他们____②____ 是现实主义者,思想中就不能不具有唯物主 义的成分,____③____他们能够从艺术描 写中反映出一定的客观现实。 答案 ①尽管 ②既然 ③因而
(1)昨天夜里下了一夜的雨,天亮后不但没 有停,(而且/反而)越下越大。 有些虚词一般单独使用,不和其它词语 构成搭配关系。比如,“进而”、“从而”、 “因而”等。 (2)乡党委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政策,从而推 动了生产的迅速发展。 (3)下游河床狭窄,因而河水容易泛滥。
2、分清是假设、是未来将要还是既成事实
“对于” 不能用在助动词、副词之后。
3.从词语搭配的角度辨析。
许多关联词语的搭配是固定的,常常成套 使用。(见书) 也有关联词语单独使用,常见的有:
表并列:同时 同样 表递进:并且 况且 进而 甚至 表转折:然而 却 只是 不过 表因果:因而 从而 因此
4.从表达关系的角度辨析
如“进而”与“从而”,前者一 般表示递进关系,后者一般表示承接 或因果关系。 “只要”与“只有”,前者所强 调的是充分条件,后者强调的是必要 条件。
解析 (1)“ 以至 ” ,连词,表示时间、数量、 程度、范围等的延伸;用于下半句开头,表 示上述情况所达到的深度或结果。有 “ 一直 到 ” 的意思,一般指从小到大,从少到多, 从浅到深。用在此语境中合适。 (2)“ 不 只 ” 是 连 词 , 相 当 于 “ 不 但 ” “ 不 仅 ” 。后面要有与之相呼应的连词。因此正 确。
二
请判断加点词语使用的正误。
(1)倒金字塔形的“421”家庭结构使得居家养老 陷入困境,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又不够完善,以至 中国养老问题日趋严重。(2013·浙江卷)( ) (2)现代自然科学不只是研究单个的事物,还要 研究事物、现象的变化发展过程,研究事物之间 的各种关系,这就使自然科学发展成为严密的综 合体系。 (2013·四川卷)( )
近义虚词辨析
【学习目标】
1.能根据语境辨析虚词使用是否正确。
2.正确辨析近义虚词。
一、【考点透视】
正确使用虚词是从“正确使用词语” 中分解出来的一个考点。 重现率很高,是高考常考的考点之 一。除了在“正确使用词语”这个考点 之外,在“辨析并修改病句”考点和 “语言表达要简明、连贯、得体”考点, 也常常考到虚词的运用。
(1)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能用“对”。例 如“小黄对我笑了笑”“我们对你完全信任”。 (2)强调动作行为的方向、目标,或含有“对 待”的意味的,只能用“对”。如“他对工作 很负责”“叔叔对我们好极了”。 (3)“对”可用在助动词前、副词前或后,也 可用在主语前(有停顿),意思相同。如“我 们会对这件事作出安排的”“我们对这件事会 作出安排的”“对这件事我们会作出安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