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果茨基

合集下载

维果次基

维果次基

儿童心理发展的最重要变化,都首先在 游戏活动中表现出来,游戏活动是学前 儿童的主导活动。
规则在游戏中的作用
• 儿童游戏最重要的特征是想象和规则, 象征性游戏包含了行为规则,儿童必须 遵循,才能成功地进行游戏的情节。 • 维果茨基强调指出,任何游戏只要有想 象的情境,都有规则的存在。
• 游戏是维果茨基非常重视的一个领域,是学前儿 童社会相互作用的最重要形式。维果茨基强调游 戏、认知和情绪发展的关系,认为游戏是发展过 程的基础,原因在于游戏属于一种最近发展区内 的活动。维果茨基认为,在学前年龄,儿童的游 戏是发展的最重要源泉。维果茨基指出:"在游戏 中,一个孩子的行为总是超越于他的实际年龄、 他的日常行为;在游戏中,他比他本身的实际水 平要高出一点”。在儿童的游戏中,儿童的言语、 符号活动作为中介可以促进儿童认知水平的提高 。奥尔斯(B. van Oers)的研究发现,4--7岁儿 童的可以通过游戏活动,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促进其心理水平的发展。
维果茨基比较强调象征性游戏 (representationalplay),而对感觉运动游戏 (sensorimotorplay)相对忽视,这与他把幼儿能 使用符号(sign)作为幼儿步入高级认知发展阶段 的标志是一致的。
他主要研究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着重探讨思维和语言、儿童学 习与发展的关系问题。由于他在心理学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而被 誉为"心理学中的莫扎特",他所创立的文化历史理论不仅对前苏联
• 启示:维果茨基主张游戏先于发展的观 点给我们提供了新的视野,促使我们进 一步思考游戏在幼儿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在进行幼儿游戏教学活动的时候,要考 虑游戏的发展性。教师在对幼儿游戏水 平进行评价的时候.也要崩发展的眼光, 鼓励幼儿在不同的起点上都有所发展, 同时,还要考虑如何促进幼儿发展的全 面性。

维果茨基游戏理论

维果茨基游戏理论

维果茨基游戏理论维果茨基游戏理论(Vygotsky’s theory of play)是苏联心理学家列维·维果茨基(Lev Vygotsky)提出的一种关于儿童发展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游戏对于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能够帮助儿童获得认知、语言、社交和情感等多个方面的发展。

维果茨基游戏理论的核心概念包括“游戏区域”和“下一发展区域”。

游戏区域指的是儿童在游戏中能够独立完成的任务范围,即儿童已经具备的能力。

下一发展区域则是指儿童在成年人的引导下能够完成的任务范围,即儿童尚未具备但有潜力发展的能力。

维果茨基认为,游戏可以帮助儿童进入下一发展区域,促使他们发展出更高级的认知和社交能力。

游戏的本质在于它是儿童主观上的活动,可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游戏中,儿童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模仿成人的行为、创造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游戏,儿童可以探索和理解他们身边的世界,学习使用符号和语言进行表达,提高他们的注意力和思维能力。

此外,游戏还可以培养儿童的社交技能,例如合作、竞争和分享。

维果茨基游戏理论认为,儿童最适合的学习方式是通过与成人和同龄人的互动中进行游戏。

儿童与成人的互动可以提供更高级的认知活动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促进他们发展出新的能力。

而与同龄人的互动则可以培养他们的社交技能,建立友谊和合作关系。

然而,维果茨基游戏理论并不意味着儿童的学习只能通过游戏来实现。

游戏只是儿童学习的一种方式,还有其他形式的学习,例如直接指导和学习任务。

而且,维果茨基游戏理论的一些观点也存在争议,一些学者认为,儿童的学习并不完全依赖于成人和同龄人的引导,他们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总的来说,维果茨基游戏理论提供了一种视角,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儿童发展和学习的过程。

游戏对于儿童的认知、语言、社交和情感等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儿童的学习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游戏。

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幼儿教育篇

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幼儿教育篇
具体实施: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需要合作完成的游戏或任务,如共同搭建一座桥梁、合作绘画等,让幼 儿在实践中体验合作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幼 儿分享合作成果,培养他们的分享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深化概念研究
03
对维果茨基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和术语进行深入研究,明确其内
涵和外延,以提高理论的清晰度和可操作性。
对未来幼儿教育的启示
强调社会互动
维果茨基的理论启示我们,幼儿教育应注重培养孩子的社会互动 能力,通过合作和交流促进孩子的发展。
创设丰富的学习环境
根据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幼儿教育应创设多样化的学习环境, 激发孩子的探索和创造能力。
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幼儿教育 篇
contents
目录
• 维果茨基简介 • 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 • 维果茨基理论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 维果茨基理论面临的挑战与展望 • 维果茨基理论的实际应用案例
01 维果茨基简介
生平简介
维果茨基(Lev Vygotsky)于 1896年出生于俄国莫斯科,是 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家和哲学家。
培养基础认知能力
幼儿教育通过各种活动和游戏, 帮助孩子发展基础认知能力,如
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等。
塑造良好性格品质
幼儿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积极的性格 品质,如独立、自信、合作等,帮 助孩子建立健康的人格基础。
促进社会性发展
幼儿教育通过与同龄伙伴的互动, 培养孩子的社交技能和情感表达能 力,为日后的社会交往打下基础。
文化与心理发展
文化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维果茨基认为,文化背景和环境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着至关 重要的作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会塑造儿童不同的心理 特征和调社会交互作用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重要性。通 过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儿童逐渐形成自己的认知、情感和 行为模式。

维果茨基理论

维果茨基理论

文化历史文化历史发展 理论发展理论
发展的实质
内化学说
主要理论 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心理学研究方法 社会建构主义
GO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 维果茨基创立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用以解释人类 心理本质上与动物不同的那些高级的心理机能。 • 维果茨基认为,由于工具的使用,引起人的新的适应方式, 即物质生产的间接方式,而不是像动物那样是以身体的直 接方式来适应自然。在人的工具生产中凝结着人类的间接 经验,即社会文化知识经验,这就使人类的心理发展规律 不再受生物进化规律所制约,而受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所 制约。 由于这种间接的“物质生产的工具”,就导致了人类的 心理上出现了“精神生产的工具”,即人类社会所特有的 语言和符号。生产工具和语言符号的类似性就在于它们使 间接的心理活动得以产生和发展。所不同的是,生产工具 指向于外部,他引起客体的变化,符号指向于内部,它不 引起客体的变化,而是影响人的行为。控制自然和控制行 为是相互联系的,因为人在改造自然时也改变着人的自身 的性质。
主要研究方向
• 他主要研究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着重探 讨思维和语言、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关系问 题。 • 维果斯基在心理的种系发展和个体发展上 都作了研究,特别是他关于人类心理的社 会起源的学说,关于儿童心理发展对教育、 教学的依赖关系的学说,作了较深入的探 讨。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
• 维果斯基和鲁利亚、列昂节夫一道从20年代开始研究人 的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历史发生问题。从而形成了社会文 化—历史学派,又称“维列鲁”学派(苏联称трик.а, 意思是三人在一起)。 • 维果斯基是这个学派的创始人。这个由维果斯基、列昂节 夫、鲁利亚为首所形成的心理学派,是当代俄国最大的一 个心理学派别。后来有许多心理学家,例如Л.И.钦琴 科、Л.Я.加里培林、Л.В.赞可夫、А.В.查包罗塞 茨、Д.В.艾利康宁和В.В.达维多夫等,都是这个学 派的重要成员。在美国、西欧和日本等国也有着广泛的影 响。

维果斯基

维果斯基
① Vygotsky, L.S. (1962). Thought and Language. Cambridge, MA MIT Press.
② Vygotsky, L.S. (1978). Mind in Society.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4)“内化”学说——工具理论
在儿童思维发生学的研究中,国际不少心理学家提出了外部动作“内化”为智力活动的理论。维果茨基是“内化”学说最早推出人之一。他指出,教学的最重要的特征便是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这一事实,也就是教学激起与推动学生一系列内部的发展过程。从而使学生通过教学而掌握全人类的经验内化为儿童自身的内部财富。维果茨基的内化学说的基础就是他的工具理论。他认为,人类的精神生产工具或“心理工具”,就是各种符号。运用符号就使心理活动得到改造,这种改造转化不仅在人类发展中,而且也在个体的发展中进行着。学生早年还不能使用语言这个工具来组织自己的心理活动,心理活动的形式是“直接的和不随意的、低级的、自然的”。只有掌握语言这个工具,才能转化为“间接的和随意的、高级的、社会历史的”心理机能。新的高级的社会历史的心理活动形式,首先是作为外部形式的活动而形成的,以后才“内化”,转化为内部活动才能“默默地”“在头脑中进行”。
由此可见,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是与他的文化——历史发展观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他强调,心理发展的高级机能是人类物质产生过程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产物;心理发展过程是一个质变的过程,并为这个变化过程确定了一系列的指标。
(3)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维果茨基提出了教学与发展,特别是教学与智力发展的关系的思想。
当然,工具本身并不属于心理的领域,也不加入心理的结构,只是由于这种间接的“物质生产的工具”,就导致了人类的心理上出现了“精神生产的工具”,即人类社会所特有的语言和符号。生产工具和语言符号的类似性就在于它们使间接的胜利活动得以产生和发展。所不同的是,生产工具指向于外部,他引起客体的变化,符号指向于内部,它不引起客体的变化,而是影响人的行为。控制自然和控制行为是相互联系的,因为人在改造自然时也改变着人的自身的性质。

维果茨基

维果茨基

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
皮亚杰与维果茨基认知发展观比较 • 成人与同伴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皮亚杰认为,与同伴的不一致比与成人的不一致更有可能导 致认知冲突与不平衡。
维果茨基认为,成人比同伴拥有较多的文化知识,更有条件 帮助儿童进行文化适应与同化。
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
皮亚杰与维果茨基认知发展观比较 • 认知发展阶段:
维果茨基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创始人
维果茨基的生平(1896——1934)
• 从童年时代起,维果茨基就对文学、戏剧、艺术、 哲学发生了兴趣。 • 18岁进入莫斯科大学最初学医,后改法律,同时 还就读于沙尼亚夫大学历史—— 语文学系。 • 从20世纪20年代初他开始在一所市属师范学校专 门讲授心理学,此时他还在该校创办了一个心理 学实验室,并自编心理学讲义供中学教师参考。 • 1925年他提出学位论文《艺术心理学》,获得该 研究所的博士学位。(兴趣转向)
皮亚杰认为,儿童个体的认知发展是阶段性的,感知运动阶 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在阶段 之间的转化过程中发生了儿童认知格式系统的整体转变。 维果茨基认为,人类心理过程的发展是通过反映和内化实践 活动的特征而实现的,他将此描述为从心理间过程向心理 内过程的转换。这样,就可以推测在维果茨基的发展理论 中存在着个发展阶段,即心理间阶段和心理内阶段。
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
最近发展区
• 维果茨基认为,至少应确定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 一是儿童现有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儿童实际的发展水平) 二是在成人的指导和帮助下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儿童 潜在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 • 最近发展区存在个别差异和情境差异,即不同个体之间, 最近发区有所不同,在不同情境中,同一个体也可能有不 同的最近发展区。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是一种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心理学理论,由俄罗斯心理学家列夫·维果茨基提出。

该理论强调了社会互动和文化环境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性,并认为儿童的学习和思维能力是在与更有经验的成年人或同伴的互动中逐渐形成的。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概念:1. 区间:维果茨基将儿童的发展过程分为不同的区间。

每个区间代表着儿童能够理解和解决问题的特定范围。

随着儿童的成长和经验的积累,他们能够进入更高级的区间,从而实现认知的发展。

2. 近似发展区间:该概念指出,儿童在与成年人或更有经验的同伴合作时,能够完成超过他们自己能力水平的任务。

这种合作可以促进儿童认知能力的提升,使他们在学习和解决问题时能够超越自己的发展水平。

3. 社会文化活动: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通过与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互动而实现的。

他强调了社会互动对于儿童学习和发展的重要性,认为儿童通过参与社会文化活动,如语言交流、游戏和合作,能够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

4. 语言的作用:维果茨基认为,语言在儿童的认知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语言不仅是儿童与他人交流的工具,还是思维和问题解决的工具。

通过语言的使用,儿童能够内化社会经验,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根据该理论,教育者应该提供适应儿童当前发展水平的学习任务,并通过与儿童的互动和合作,引导他们逐步进入更高级的认知区间。

教育者还应该创造有利于儿童学习和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提供丰富的语言和交流机会,以促进儿童的认知能力的提升。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在教育领域,教师可以根据儿童的发展水平设计适合他们的学习任务,并通过小组合作和互动来促进他们的学习和发展。

在家庭环境中,父母可以与孩子进行有意义的对话和游戏,提供丰富的学习机会,帮助他们发展认知能力。

总结而言,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强调了社会互动和文化环境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性。

维果茨基简介

维果茨基简介
维果茨基的著述甚丰,达186种。除上述提及的之外,主要的著述还有:《心理学危机的含义》(1926)、《儿童期高级注意形式的发展》(1929)、《儿童心理发展问题》(1929~1934)、《心理学讲义》(1932)。1956年和1960
1925年,维果茨基针对行为主义与心主义心理学导致心理学在方法论上的危机,发表了《意识是行为心理学的问题》一文,明确提出"忽视意识问题就给自己堵塞了研究人的行为这一相当复杂问题的途径"。如果"把意识从科学心理学中排除出去,就会在很大程度上维护旧的主观心理学中的二元论与唯灵论"。这是他后来之所以从事高级心理机能研究的中心思想。
在维果茨基逝世后的几个月,他的最后一部著作《思维和言语》间世。在这部著作中,他首先肯定了J.皮亚杰在儿童的言语和思维的发展理论上的贡献,但是不同意皮亚杰关于儿童的自我中心言语的观点。在皮亚杰看来,幼儿的言语大部分以自我为中心,即言语不是作为交际的手段,不执行沟通的功能。维果茨基的研究发现,自我中心言语在儿童活动中起着一种特殊的作用,儿童活动过程中的困难与障碍是引起儿童自我中心言语的主要因素,它是为解决困难服务的,是形式上的外部言语与功能上的内部言语的结合。
维果茨基简介
>维果茨基,列夫·谢苗诺维奇(1896~1934)前苏联心理学家。1896年11月5日出生于白俄罗斯的戈梅利,1934年6月11日患肺病逝世于莫斯科,终年仅38岁。维果茨基曾先后就读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和沙尼雅夫斯基大学历史-哲学系。期间,他广泛涉猎心理学、语言学、哲学、艺术和其他有关社会科学的著述。1924年,应K.N.科尔尼洛夫之邀,维果茨基赴莫斯科心理研究所,开始其心理学方面的系统研究工作。从1924~1934年,在这短短的十年时间里,维果茨基与其学生和同事A.R.鲁利亚、A.列昂捷夫一起,在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精神病理学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调查研究,提出了社会文化历史学说。该理论认为,在人类历史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有重要作用。人的一切高级心理过程,包括言语、思维、逻辑记忆、随意注意等。都是在活动中发展和借助语言实现的。语言具有社会历史的根源,它最初在人的共同活动中形成,以后变成个体心理的工具。借助这个工具,人便能够思维并且随意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使心理过程具有间接的性质。在该理论中,维果茨基还提出了人的各种高级心理机能是怎样在人的文化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问题。他指出,人的活动之所以不同于动物的活动,就在于人的活动是一种文明的活动,这种文明表现在人会制作和使用工具,工具越是高级,人的活动就越是朝着文明的方向发展。他把人的这种活动叫作文化活动。人的心理机能就是随着这种文化活动的发展而发展的。这种发展的实质便是上述语言符号系统的掌握,从而使人在最初的低级心理机能基础上形成各种相应的新质的心理机能。不但这些心理机能各自发生质的变化,而且机能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发生了质的变化。

维果茨基

维果茨基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维果斯基从种系和个体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心理发展实 质,提出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来说明的人的高级心 理机能的社会历史发生问题。 心理发展观 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 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技 能转化的过程。 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指儿童现有的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 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维果斯基称每个人目前发 表现出来的发展程度为“现实发展水平”。而个人在 学习之后所表现出来的为“潜在发展水平”,ZPD是 潜在发展水平与现实发展水平之差
大学前: 历史 哲学
大学时: 医学 法学院
大学后: 心理学
1917年维果斯基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 和沙尼亚夫斯基大学历史哲学系。 1924年之后,维果斯基的兴趣转向了心理 学,尤其是教育心理学。 1922-1926年期间,他的兴趣转向社会文 化对儿童认知发展影响的研究
1934年死于肺结核逝世,年仅38岁。
生平
影响 相关理论
(1896-1934)
中文名 维果斯基 外文名 Lev V ygotsky 国 籍 苏联
出生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Orsha小镇
出生日期1896 逝世日期1934 职 业 心理学家
毕业院校 莫斯科大学、沙尼亚夫斯基大学 主要成就 “文化-历史”理论的创始人 代表作品 《意识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问题》
《精神分裂症的概念障碍》(1932)
《心理学讲义》(1932)
《思维和语言》(1934)等。
维果斯基发展理论的教学应用
1、运用最近发展区的概念。 2、运用脚手架的方法;
3、鼓励合作学习,懂得学习和学习者团体的关系;
4、考虑学习的文化环境。 5、评估学生的ZPD,而不是智商。

维果茨基社会文化历史论

维果茨基社会文化历史论

维果茨基社会文化历史理论的主要内容
社会建构理论
维果茨基认为,人的 心理活动是社会建构 的产物。他认为人的 思维、情感、行为等 都是社会建构的结果 ,而不是自然现象。 他认为社会建构是一 个动态的过程,是一 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维果茨基社会文化历史理论的主要内容
历史唯物主义理论
维果茨基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方法。他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研 究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方法,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方法。他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研 究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方法
3
维果茨基社会文化历 史理论的贡献与局限

维果茨基社会文化历史理论的贡献与局限性
贡献
维果茨基社会文化历史理论的贡献与局限性
(1)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历史理论为心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他的理论强调了文化、社会环境等因素对人的心理发展的影响,为心理 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2)维果茨基的理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有重要的贡献。他的理论 强调了社会实践在人的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相 呼应,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维果茨基社会文化历史理论的现实应用
心理咨询和治疗中的应用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历史理论在心理咨询和 治疗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心理咨询师可以 通过了解来访者的文化背景、社会环境等因 素,更好地理解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和行为特 点,从而制定更有效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方案
同时,维果茨基的理论也为心理咨询师提供 了新的咨询方法。心理咨询师可以通过引导 来访者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改变其不适应的 文化环境,从而帮助来访者解决心理问题, 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4
维果茨基社会文化历 史理论的影响与启示
维果茨基社会文化历史理论的影响与启示

维果茨基理论

维果茨基理论
• 详细描述:维果茨基强调社会文化背景在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学习和 发展是社会互动的结果。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合作学习、小组讨论等 教学方式,创造有利于学生思考和学习的社会互动环境,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 和认知发展。
• 总结词:维果茨基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有助于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提供个性化教学。
• 详细描述:维果茨基认为个体具有自我发展的潜能和主动性,心理咨询师应该 激发来访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其自我成长。咨询师可以通过鼓励来访者 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引导来访者发现自己的潜力和优点、提供适合其发展 的资源和机会等方式,帮助来访者实现自我成长和发展。
职业发展案例分析
• 总结词:维果茨基理论在职业发展中的应用,有助于个人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职 业需求和发展方向。
对高级心理功能的关注
未来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探讨儿童的 高级心理功能如何发展,以完善维果 茨基的理论。
对个体差异的深入研究
研究不同儿童群体在发展过程中的差 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维果茨基的理论。
06
维果茨基理论案例分析
教育案例分析
• 总结词:维果茨基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 需求,优化教学方法。
要点二
自我调节能力
维果茨基强调自我调节在认知发展中 的作用。在职业发展中,自我调节能 力表现为对工作态度、情绪和行为的 控制和管理。具备自我调节能力的人 能够在工作中更好地应对压力和挑战 ,提高工作效率和满意度。
要点三
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 能力
维果茨基认为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 力是认知发展的重要方面。在职业发 展中,具备这些能力的人能够更好地 应对复杂的工作环境和问题,提出有 效的解决方案并付诸实践。这有助于 个人在职场中脱颖而出并取得成功。

维果茨基生平

维果茨基生平

维果茨基生平维果茨基是社会主义阵营的心理学家代表,是苏联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社会历史学派的倡导者。

他一生致力于心理学研究,忘我的工作,因疾病而早逝。

(1896---1934)。

下面分专题对维果茨基进行介绍:一.出生概况维果茨基出生于沙皇俄国时期(1896。

11。

17),生于白俄罗斯境内的澳尔沙地区的一个犹太人家庭,而后全家迁移到戈麦尔(白俄罗斯,俄罗斯,乌克兰的边境交界处)并在那里长大。

维果茨基的父亲是一位银行职员,母亲是一位教师,兄妹共八人,家境比较富裕,所以他的母亲一生致力于八个孩子的家庭教育。

二.受教经历(一)启蒙教育维果茨基的母亲对其进行启蒙教育,维果茨基幼时对文学和哲学非常感兴趣。

他的家庭经常不定期的举行非形式上的“讨论会”,这培养了维果茨基的思辩能力,可见家庭浓厚”学术气氛”对维果茨基的成长影响巨大:小伙伴们都称他为“小教授”,因为他在朋友们的争论中总是占上风。

(二)早期教育维果茨基的早期教育是由家庭教师进行的。

但当时的家庭教师不同于现在的家庭教师。

他的家庭教师对维果茨基进行的是一种苏格拉底式的问话教育,是一种互动式的问话。

这也进一步培养了维果茨基的思维速度。

可见维果茨基的早期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比是不规范的。

这可能与当时沙俄对犹太人的歧视性限制有关。

(三)学校教育到了快上初中的年龄,维果茨基进入了犹太人开办的体育学校。

这是维果茨基第一次接受正规的教育。

至于他为什么就读于体育学校,可能也是与维果茨基的身份分不开(犹太人)。

(四)大学教育当时沙俄规定犹太人的入学率不能超过3%,可见犹太人接受大学教育的几率很小,但维果茨基是一名优秀的学生,他相信自己,并且报考了莫斯科大学。

但是在考试进行了一半的时候,发生了意外,犹太人的入学程序改为抽签制,这几乎使维果茨基陷入了绝望。

意外之中又发生了意外,有趣的是上帝不忍心就这样埋没掉一位心理学天才,维果茨基抽到了“上上签”。

于是他顺利地进入了莫斯科大学,这一年维果茨基17 岁。

维果茨基

维果茨基

维果茨基相关图片编辑词条专家发言消歧义参与讨论所属分类:心理学家教育理论维果茨基维果茨基(Lev Vygotsky,1896--1934)是前苏联建国时期的卓越的心理学家,他主要研究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着重探讨思维和语言、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关系问题。

由于他在心理学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而被誉为"心理学中的莫扎特",他所创立的文化历史理论不仅对前苏联,而且对西方心理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目录•生平•主要著作•维果茨基理论的基本观点•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维果茨基与皮亚杰知识建构观的比较•生平•主要著作•维果茨基理论的基本观点•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维果茨基与皮亚杰知识建构观的比较•社会建构主义•教育上的应用•维果茨基对心理科学的重要贡献•维果茨基心理学理论的主要局限•维果茨基对西方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影响述评•相关词条•参考资料[显示全部]维果茨基-生平维果茨基维果茨基,列夫·谢苗诺维奇(1896~1934)前苏联心理学家。

与皮亚杰是同时期的人物。

但不同于皮亚杰认知发展泛宇宙统一的观点,维考斯基的理论强调文化、社会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

但由于其理论中有浓厚的西方文化色彩,在1936至1956年间受到苏联政府当局的打压,禁止讨论其理论。

直至60年代,维考斯基的理论才受到美国心理学界的重视。

维果茨基(1896-1934)出生于比罗卢西亚的一个小镇——奥沙,1913年维果茨基完成了大学预科学习,凭借优异的素质赢得了一枚金质奖章,在只有百分之三的犹太学生可以进入莫斯科大学的情况下,虽几经周折最终还是被莫斯科大学录取。

当时维果茨基感兴趣的学科是历史与哲学,但他接受父母的意见选择了医学,一月之后,又转到了法学院。

强烈的求知欲使维果茨基1914年决定同时在莫斯科大学和沙尼亚夫斯基人民大学同时就读。

维果茨基在历史、哲学、心理学等方面打下了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坚持文学研究。

1913-1915年,文学、法学、戏剧代表了维果茨基兴趣的中心,心理学尚没有进入这一中心。

维果茨基学派 维果茨基的心理学思想

维果茨基学派 维果茨基的心理学思想

从1924~1934年,在这短短的十年时间里,维 果茨基与其学生和同事a.r.鲁利亚、a.列昂捷夫一 起,在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精神病理学等 方面开展了一系列调查研究,提出了社会文化历 史学说。该理论认为,在人类历史过程中形成的 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有重要作 用。人的一切高级心理过程,包括言语、思维、 逻辑记忆、随意注意等。都是在活动中发展和借 助语言实现的。语言具有社会历史的根源,它最 初在人的共同活动中形成,以后变成个体心理的 工具。
1、个体心理机能的社会起源(图)
个体心理发展的规律:中介性的心理机能不是由内部 自发产生的,而是人们协同活动和人与人交往的结果, 新的心理过程结构要经过一个内化的过程。
内化过程不是外部活动向事先存在的内部意识的转移 而是通过它形成了内部意识。
学习者通过参与广泛的共同活动并将共同活动的结果 内化,获得了有关生活与文化的知识与策略。
维果茨基,列夫·谢苗诺维奇(1896~1934)前 苏联心理学家。1896年11月5日出生于白俄罗斯的 戈梅利,1934年6月11日患肺病逝世于莫斯科, 终年仅38岁。维果茨基曾先后就读于莫斯科大学 法律系和沙尼雅夫斯基大学历史-哲学系。期间, 他广泛涉猎心理学、语言学、哲学、艺术和其他 有关社会科学的著述。1924年,应k.n.科尔尼洛 夫之邀,维果茨基赴莫斯科心理研究所,开始其 心理学方面的系统研究工作。
生平 理论 简评
一、维果茨基的生平
维果茨基(Vygotsky,1896-1934) ,被誉为“心理学的莫扎 特”,是维果茨基学派的创立者、组织者、领导者,形 成了著名的文化历史学派。被选为20世纪世界范围内最 有影响的100位心理学家之一。 主要代表作:《思维和语言》1934 《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历史》1931 《儿童发展中的工具和符号》1960 《心理学危机的历史意义》1927 《心理学中的工具性方法》1981 《儿童文化发展的问题》1928 《缺陷学原理》1983 《教育心理学》1926 《艺术心理学》1965

维果茨基 简介

维果茨基 简介

维果茨基(Л.С.Выготский/Lev Vygotsky, 1896—1934)是苏联建国时期卓越的儿童心理学家,他的思想是在20世纪20~30年代形成的,他主要研究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着重探讨思维和语言、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关系问题。

由于他在心理学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而被誉为"心理学中的莫扎特",他所创立的文化历史理论不仅对前苏联,而且对西方心理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企图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来建立新的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

他的主要著作有《思想和语言》(1934)和《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1960),都是在他去世以后刊布的。

维果茨基与皮亚杰是同时期的人物。

但不同于皮亚杰认知发展泛宇宙统一的观点,维果茨基的理论强调文化、社会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

但由于其理论中有浓厚的西方文化色彩,在1936至1956年间受到苏联政府当局的打压,禁止讨论其理论。

直至60年代,维果茨基的理论才受到美国心理学界的重视。

维果茨基的观点,尽管在当时曾引起很大争议,但就是在这些观点的影响下,却产生了一批很有影响的儿童心理学家,如艾利康宁(Д.Б.Эльконин)、赞可夫(Л.В.Занков)、查波罗塞兹(А.В.Запоржец)、达维多夫(В.В.Давыдов)等。

维果茨基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用于解释人类心理在本质上不同于动物的那些高级的心理机能。

维果茨基根据恩格斯关于劳动在人类适应自然和生产过程中借助工具改造自然的作用的思想,认为由于工具的使用引起人的新的适应方式,即物质生产的间接的方式,而不像动物一样是以身体的直接方式来适应自然。

在人的工具生产中凝结着人类的间接经验,即社会文化知识经验,这就使人类的心理发展基本上不再受生物进化规律所制约,而受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所制约。

当然,工具本身并不属于心理的领域,也不加入心理的结构,只是由于这种间接的“物质生产的工具”,就导致在人类的心理上出现“精神生产的工具”,这就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语言和符号。

16-维果茨基学派

16-维果茨基学派

借助这个工具,人便能够思维并且随意地控制 自己的行为,使心理过程具有间接的性质。在该 理论中,维果茨基还提出了人的各种高级心理机 能是怎样在人的文化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问题。 他指出,人的活动之所以不同于动物的活动,就 在于人的活动是一种文明的活动,这种文明表现 在人会制作和使用工具,工具越是高级,人的活 动就越是朝着文明的方向发展。他把人的这种活 动叫作文化活动。人的心理机能就是随着这种文 化活动的发展而发展的。这种发展的实质便是上 述语言符号系统的掌握,从而使人在最初的低级 心理机能基础上形成各种相应的新质的心理机能。 不但这些心理机能各自发生质的变化,而且机能 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发生了质的变化。
(一)维果茨基对心理科学的重要贡献 1、创立了心理发展的文化历史理论 2、创建了文化历史学派 3、倡导辩证唯物主义心理学的方法论 4、影响了现代心理科学的发展
维果茨基提出的众多概念和理论,推动了现代心理学 的发展,其影响涉及心理学的众多领域如普通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心理语言学、儿童心理学、神经心理学 等。
(Vygotsky,1978)
2、高级心理机能是由工具与符号中介的(图)
维果茨基将人的心理机能区分为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 心理机能,通过工具的使用和符号的中介,实现从低 级心理机能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
高级心理机能是以社会文化的产物——符号为中介的。 符号中介是知识建构的关键,符号机制(包括心理工 具)中介了社会机能和个体机能,连接了内部意识和 外部现实。
一、列昂捷夫的生平 二、列昂捷夫的活动理论 三、对列昂捷夫的评价
一、列昂捷夫的生平
列昂捷夫(1930-1979)是一位饮誉世界的心理学家。 他提出了主导活动的概念,即在每个年龄阶段总是有 某些形式的活动起主导作用,他以活动为标准,提出 了个体心理发展分期的新原则。

维果茨基(Лев семёнович вьлотский,1896一1934)苏联

维果茨基(Лев семёнович вьлотский,1896一1934)苏联

维果茨基(Леввемёновичвьлотский,1896一1934)
苏联心理学家、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创始人。

出生于莫斯科。

1917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及沙尼亚夫斯基大学历史——哲学系。

爱好心理学,研习了许多心理学、语言学及其他社会科学著作,先后在莫斯科实验心理学研究所、缺陷学研究所、心理研究所工作,并在莫斯科、列宁格勒等城市的许多高等学校讲授心理学。

在苏联心理学中,最先提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主要成就:(l)针对行为主义与唯心主义等心理学所导致的心理学方法论危机,于1925年发表《意识是行为心理学的问题》一文,明确提出研究意识问题对心理科学的重大意义,翌年发表《心理学危机的含义》一文,着重指出传统心理学对待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错误观点;(2)致力于人的各种高级心理机能研究和著述,阐明对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起源与中介结构的观点,以及对高级心理机能进行研究的原则和途径,强调必须区分低级与高级两种心理机能,并认为人的心理与动物相比,不只是量的增加,而首先是结构的改变,以形成新的意识系统;(3)对概念的发展与儿童科学概念的形成进行实验研究,论证词与教学对形成科学概念的重要作用,同时,评述皮亚杰的儿童自我中心言语观点,以阐明自我中心言语在儿童活动中起定向与调节作用;(4)着重论述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提出“最近发展区”之说,即儿童发展可能性的思想,归结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的结论,成为苏联指导开展50——70年代教改实验的理论根据。

著有《儿童心理发展问题》、《高级心理机能发展史》、《思维与言语》等;1982年出版心理学全集,共六卷。

维果茨基理论

维果茨基理论

维果茨基学派维果茨基的心理学思想维果茨基(Vygotsky)是维果茨基学派的创立者、组织者、领导者,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才华将一批优秀的学者团结在自己周围,形成了著名的文化历史学派,在批判性分析传统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观点与学说。

至今,西方出现了“维果茨基热”,维果茨基的思想进入了当代心理学的话语中心一、维果茨基的生平维果茨基(Vygotsky,1896-1934) ,被誉为“心理学的莫扎特”,是维果茨基学派的创立者、组织者、领导者,形成了著名的文化历史学派。

被选为20世纪世界范围内最有影响的100位心理学家之一。

主要代表作:《思维和语言》1934《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历史》1931《儿童发展中的工具和符号》1960《心理学危机的历史意义》1927《心理学中的工具性方法》1981《儿童文化发展的问题》1928《缺陷学原理》1983《教育心理学》1926《艺术心理学》1965维果茨基,列夫·谢苗诺维奇(1896~1934)前苏联心理学家。

1896年11月5日出生于白俄罗斯的戈梅利,1934年6月11日患肺病逝世于莫斯科,终年仅38岁。

维果茨基曾先后就读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和沙尼雅夫斯基大学历史-哲学系。

期间,他广泛涉猎心理学、语言学、哲学、艺术和其他有关社会科学的著述。

1924年,应k.n.科尔尼洛夫之邀,维果茨基赴莫斯科心理研究所,开始其心理学方面的系统研究工作。

从1924~1934年,在这短短的十年时间里,维果茨基与其学生和同事a.r.鲁利亚、a.列昂捷夫一起,在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精神病理学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调查研究,提出了社会文化历史学说。

该理论认为,在人类历史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有重要作用。

人的一切高级心理过程,包括言语、思维、逻辑记忆、随意注意等。

都是在活动中发展和借助语言实现的。

语言具有社会历史的根源,它最初在人的共同活动中形成,以后变成个体心理的工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运用幼儿园教学与儿童发展的关系问题是学前教育的基本问题。

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从“最近发展区”的视角审视了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

一、幼儿园教学的“大纲”应当符合儿童的“大纲”维果茨基认为,教学的性质在儿童的发展阶段中存在着不同的特质,学前儿童的教学主要应按照儿童自己的“大纲”学习。

3岁前儿童教学(按教学一词的广义理解,就像平常所说的儿童在1岁半到3岁之间学习语言)的特点是,
1、儿童“按照自己的大纲进行学习,”儿童的发展不是由母亲的教学大纲所决定,而主要由儿童自己决定。

维果茨基将这类教学称为“自发型教学”
2、在维果茨基看来,自发型教学是教学的一个极端现象,而另一极端现象是“反应型教学”。

所谓反应型教学,就是儿童自己的大纲与教学的大纲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例如,比较复杂的数学教学就是一种反应型教学,这类教学一般适用于高年级大年龄儿童的学校教育。

而3-6岁的学前儿童的教学处于这两种类型的教学之间,维果茨基将这种教学称为“自发—反应型”。

维果茨基还提出,在学前教育阶段自发型教学会向反应型教学逐渐过渡,随着儿童的年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年龄较小会更趋向于自发型教学。

二、重视交往在幼儿教学中的作用
在幼儿素质教育教学改革中,幼儿主体性的凸显,使得交往成为一切有效教学的必需要素,幼儿教学中的交往作为背景和手段,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构建主义教学流派的兴起改变了现代幼儿教学的价值观念,真正把幼儿教学看成“一种交往的过程”。

在幼儿教学中,教师与幼儿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通过交往而沟通、交流、协调,从而共同完成教学目标。

幼儿在交往中发现自我,增强主体性,形成主体意识;在交往中学会合作,学会共同生活,形成丰富而健康的个性。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创立启发他的追随者们,使他们在幼儿教学实践中设计了各种各样教学活动,创设了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进行学习与交往的情境,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幼儿教学。

按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各种各样的教学策略来帮助幼儿解决问题,帮助幼儿通过与其他幼儿交往进行学习,并且通过交往控制幼儿的发展进程。

三、在教学模式上,鼓励学生进行交往和探究。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某些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教学过程)的稳定的结构形式。

”“教学模式既是集中反映教育观念、教学思想的应用理论,又是能直接拿来用于教学实践的工作指南,学习和研究教学模式,对于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推进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接受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的特征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把知识灌输、强加给学生。

在这种情况下,师生、生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交往和交流,学生依赖于经验和传统形成认识上的偏见,学生缺乏问题意识
和探究能力。

维果茨基把儿童与成人、儿童与同伴之间的共同活动看成是儿童发展的社会源泉,指出教学的本质即交往,这种交往包括师生间的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平等沟通与相互作用。

维果茨基这一理论与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不谋而合,其目的都是强调教学的交往本质,只有这样师生才能在平等交往的气氛中共同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

探究式教学正是一种能促进师生、生生交往和问题解决的很好的教学模式。

在探究教学中,教学关注的是问题的解决,即在教师适时、必要、谨慎和有效的指导下,学生或通过与同伴合作和对话寻求问题的答案,或自主探究寻求问题的答案,知识的建构由学生自己围绕着问题自主地完成,学生原有的知识是用于实现探究目标和满足探究需要的手段,是解决问题的工具。

总而言之,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对发展、教学及其学习的见解独到而深刻,它能给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课堂教学带来活力,随着这一理论的不断丰富、完善,也势必给教育、教学带来更有益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