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骑楼的保护与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州骑楼的保护与发展

摘要:广州骑楼由二十世纪初开始出现,形式多样,保存较完整,是粤派骑楼的代表。本文首先介绍了广州骑楼产生的背景,然后简述了广州骑楼的现状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最后阐明了针对现有问题所得出的解决对策(方案)。

关键词:广州骑楼;拆迁;传统建筑保护;制度化

在岭南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的今天,保护与发展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广州骑楼文化的呼声越来越高。广州骑楼的特点是把门廊扩大串通成沿街廊道。廊道上面是骑楼,下面一边向街敞开,另一边是店面橱窗,顾客可以沿走廊自由选购商品,楼上一般住人。骑楼街可以避风雨、防日晒,特别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骑楼内的店铺可以借用柱廊空间,便于敞开铺面、陈列商品以招徕顾客。然而从二十世纪90年代起,广州骑楼开始遭到拆迁的厄运。本文详细阐明了针对广州骑楼现有问题所得出的解决对策。

1 广州骑楼的起源

任何一个民族的民俗形成都是一定地域的社会历史发展的阶段产物,并具有很深的地理根源和社会历史根源。

1.1广州骑楼出现的地理根源

广州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广州骑楼把门廊扩大串通成沿街廊道,可以避风雨、防日晒,特别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温度高、雨量多是发展骑楼建筑的先决条件和必备因素。

1.2广州骑楼出现的社会历史根源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商品经济得以发展。上世纪初期,广州商业发展较快,骑楼在广州商业繁华地段出现反映了当时的商业需求。另一方面,当时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文化对人们的衣食住行各方面有着很大的冲击。骑楼作为民间商住功能的建筑形式,商人们一方面为了迎合顾客的崇洋心理,另一方面为了标新立异,常常采用“洋式店面”,最终造就了具有中西合璧建筑风格的骑楼。

2.广州骑楼的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

据调查,广州市区内骑楼街路段总计有36条,长度超过20公里,集中分布在旧城区约1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向为广州人遮风避雨的骑楼,经过了太多的风雨冲刷,已经垂垂老矣。一部分骑楼被拆除了;连成一条线的骑楼,有些也因其中的某一座骑楼日久坍塌,后来翻盖时不再采用骑楼的形式;有的居民为增加建筑面积而搭建违章建筑;旧城区各类电力、电讯线“飞舞”在陈旧的檐壁上,花花绿绿的招牌广告与青砖碧瓦极不和谐。另外,广州市城市化在不断进行中,而很多骑楼就成了城市化的牺牲品。从二十世纪90年代起,广州骑楼开始遭到拆迁的厄运。1990年代初,广州沿中山路修建地铁一号线,引入开发商沿线发展物业,骑楼成为建设阻碍,开始被拆迁。典型事件是六二三路、中山路、人民路、解放路等骑楼街的拆除和破坏。

富有特色的骑楼建筑需要修缮整饰,未能充分发掘出固有的历史文化内涵使其升华为该区域的标志性景观;骑楼狭小的店面与现代化大型商业经营构成了尖锐矛盾,其界面连续性与传统天际轮廓线被不断插入的大型商厦所打破;狭窄的骑楼街道无法充分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要,被列为道路拓宽改造的对象等等。这些问题都亟待我们去探究与解决。

3.广州骑楼的保护与展望

以上所谈到的广州传统骑楼商业街区所面临的矛盾决非偶然,这是广州市内众多骑楼集中地段在可持续发展中共同遇到的难题。从宏观的城市发展政策到具体的建筑本身形制,都对其更新发展施加着有形无形的影响。

目前以骑楼为亮点的商业经济和旅游经济对于它的保护来说很可能只是过眼云烟,并不具备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内涵。文化的复兴与社区经济的繁荣应当构成推动骑楼街区可持续发展的两翼,只有善于平衡两者的关系,它才能真正找到重新起飞的基点。而这一基点,从目前来看,就是促进传统功能转型,借助骑楼文化的保留与延续开发新型的商业旅游产业,从而带动社区的整体发展。

3.1建立综合系统的更新规划模式

实践证明单一的传统城市规划手段与商业旅游规划等都无法胜任骑楼街区全面更新的复杂任务,只有建立综合系统的规划模式,涵盖从经济开发可行性分析、商业定位与旅游形象策划、传统建筑保护与历史文化传承,到功能转型与土地利用调整等多方面内容,才有可能顺利地转向预定发展方向。

3.2建立新型专门机构,探索市场化运作与多元合作模式

设立由政府牵头的开发指挥机构,由策划公司、开发公司和有关行政部门联合组成,政府负责政策制定与行政调控,资金和管理事宜则由各经济实体具体负责。在这样的组合下,可以摆脱过去保护资金长期不足的困扰,又保证了商业开发在公共权力的监督下有序进行,避免重蹈开发失控从而危害历史街区保护的覆辙,这不失为一条值得探索的途径。

3.3完善配套政策,改革更新机制

从立法上确立历史建筑及街区的重要地位,明确规定对其保护和再利用所应遵循的程序和原则,例如规定承租人和产权人均有义务定期对其进行维修,并接受有关部门督导等。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尤其是调动民间团体和非营利机构(NGO)的积极性,为历史建筑与街区保护献计献策。

3.4改革规划管理方式,明确骑楼保护要求

规划部门应着重调整具体执行的方式,协调现有各规划如道路交通规划、商业旅游规划与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之间的矛盾,树立历史文化保护优先的观念,避免“建设性破坏”的再度重演。

4.结语

一种传统建筑形式要在现代社会继续延续其生命力,除了自身的历史价值之外,还必须与当代社会、经济、管理体制等保持高度的契合。像广州这样的传统骑楼街区,它的保护与再生就不仅仅是建筑维护修缮的问题,而是广泛涉及到城市发展、社区复兴、政策环境、经济形态的多层次话题。在多元化的复杂矛盾面前,如何既保护好骑楼这一富于传统魅力的景观,又有效地推动整个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发展,就促使我们摸索一整套新的规划方式并从更广阔的社会、政策、法律、经济等视野内寻求配合解决的方案。

相信在制度化、程序化以及多管齐下的努力下,广州骑楼的保护必将摆脱困乏的现状而走上正轨,骑楼文化的传承也将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梁晓丹,胡通. 城市更新过程中对城市骑楼街区的再利用[J]. 山西建筑,2008, (2) :

55~ 56.

[2]郭湘闽. 广州市一德路传统骑楼商业街区可持续更新研究[J]. 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

报,2004,(3):132~137.

[3]谢浩,刘晓凡.风雨廊——富有岭南特色的骑楼建筑.风格建筑,2004.

[4]陈立新. 广州骑楼的起源、发展及骑楼文化的形成[J]. 工业建筑,2010, (2) : 35~

38.

[5]郑静. 广州骑楼街空间分布特征及保护措施[J].规划研究, 1999.

[6]谢璇,骆建云.广州骑楼街区保护与改造现象剖析[J]. 建筑,2001.

[7]方拥,泉州鲤城中山路及其骑楼建筑的调查研究与保护性规划[J].建筑学报,1997,

(8):19一20.

[8]罗小未,常青.海口南洋风格建筑形态及其保护性改造[J].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4.117~123.

[9]赵文斌.记忆的延伸、隐约的联想[J].新建筑,2000,(2):16~17.

[10]魏如松.真正使骑楼老街活泛起来[J].海南日报,2012.

[11]杨安,杨宏烈.再论广州骑楼文化商业街的文化复兴[J].建筑,2004.

[12]杨宏烈.广州骑楼商业街特色的保护与创新[J].建筑文化.

[13]李小静,潘安.广州骑楼文化与城市交通[J].广州市城市规划局.

[14] 汤国华.从广州人行道热环境看“骑楼”建筑的去留[J].南方建筑,1995(2):18-20.

[15]孙艳.建设广州中心区“立式骑楼”步行通道系统的构想[J].城市问题,2001(2):23-25.

[16]林冲.广东近代骑楼发展原因初探[J].华中建筑,2001(5):89-9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