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戊戌变法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历史第七课戊戌变法优秀教案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历史第七课戊戌变法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掌握戊戌变法的基本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戊戌变法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国家历史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2.戊戌变法的影响和意义【教学难点】1.戊戌变法的具体过程和原因2.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和教训【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戊戌变法的背景,引导学生思考戊戌变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二、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戊戌变法的影响和意义。
三、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包括当时国内外形势、社会矛盾等。
2.教师讲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如政治改革、经济改革、文化改革等。
3.教师分析戊戌变法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五、案例分析1.教师呈现戊戌变法相关案例,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事迹。
2.学生分析案例,理解戊戌变法过程中的艰辛和复杂性。
六、课堂小结七、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2.收集戊戌变法相关的历史资料,进行拓展阅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戊戌变法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了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对戊戌变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但在讲解过程中,部分内容可能较为抽象,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戊戌变法发生在哪个朝代吗?它的发生有什么特殊的历史背景?”2.自主学习教师指导:“请大家阅读教材第页,找出戊戌变法的四个主要改革领域,并简要记录。
”3.课堂讲解教师讲解:“戊戌变法的政治改革试图建立君主立宪制,经济改革鼓励私人企业发展,文化改革则提倡新学,这些改革措施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
第七课戊戌变法教案
第七课戊戌变法教案教案主题:第七课戊戌变法教案目标:1. 了解晚清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2. 掌握戊戌变法的核心内容和影响。
3. 培养思辨能力和理解历史事件的能力。
教案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强调晚清末年中国面临的内外困境,为戊戌变法事件的发生提供背景。
2. 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展示一段关于戊戌变法的视频片段或图片,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好奇心。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讲解晚清戊戌变法的原因和背景:清朝末年的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和列强的压力。
2. 介绍戊戌变法的核心内容:废除科举制度、新设西学,实行变法措施等。
3. 分析戊戌变法的影响和意义:改变了传统封建制度、开启了近代化的起点、激起了保守势力的反抗。
三、讨论与互动(20分钟)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讨论戊戌变法是否成功,给出自己的观点并理由支持。
2.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陈述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辩论或提问。
四、拓展与延伸(10分钟)1. 指导学生进行相关阅读:推荐一些与戊戌变法相关的历史文献或学术文章,帮助学生更深入了解该事件。
2.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戊戌变法对中国历史的长远影响,并鼓励他们探索更多的相关信息。
五、课堂总结(5分钟)1. 总结戊戌变法的核心内容和影响。
2. 强调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要善于提问和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提醒学生进行进一步的独立学习和思考。
教学资源:1. 戊戌变法相关的视频片段或图片素材。
2. 教材中关于晚清戊戌变法的相关章节。
3. 相关历史文献或学术文章。
教学评估:1. 小组讨论和展示的参与情况和质量。
2. 学生对戊戌变法核心内容和影响的理解程度。
3. 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课堂互动表现。
4. 学生相关阅读或研究的深度和成果。
高中历史 教案《戊戌变法》
教案《戊戌变法》教学设计方案第七课戊戌变法重点:康梁的维新思想、戊戌变法及评价难点: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戊戌变法的评价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的综合法;教学用具:相关历史图片、视频资料教学过程:导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深的表现,侵略的加深引起了中国社会怎样的变化?”由此,导入“戊戌变法的背景”。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在学生回答,帝国主义侵略加深所引起的中国社会变化后,教师进行总结:二、康、梁的维新思想指导学生采用烈纪年表的方法,将基本史实理清。
在理清史实后,重点讲述《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在理清史实后,重点讲述《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讲《新学伪经考》,先通过阅读注解,明确“新学”“伪经”作为历史名词的概念。
随之强调,康有为是以维护孔子的名义进行的,以考据辨伪的方式,通过指斥封建统治阶级奉为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精神支柱(理论基础)的古文为伪造之作,这就从根本上推翻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的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根据。
让学生分组分析、讨论:康有为为什么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思想?在学生分析讨论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历史根源、康有为的思想根源、社会现状等方面思考这一问题。
同时,教师应指出: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是由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儒家思想相结合形成的。
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使中国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机,显示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强大的优势。
伴随着侵略势力的深入,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政治学说和制度传入中国,这一切都是客观存在,必然反映到康有为的头脑中。
而其思想的主体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所以,康有为主张的仅是清朝封建统治下的变法,而反对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
三、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主要是指导学生阅读本节教材相关的小字内容,并根据此内容归纳论战中双方的对立观点,制成表格。
对照论战的三个问题,启发学生认识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
作用: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第7课 戊戌变法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
序幕发展高潮公车上书创办政治团体、报刊、学堂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第7课戊戌变法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内容标准】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识记理解公车上书公车上书的主要内容;戊戌变法运动的展开。
戊戌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背景。
通过课前预习、小组交流、竞争抢答,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
通过讨论、分析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学会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方法。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戊戌变法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
学习维新人士变法图强的斗争意识和义无反顾的英勇气概。
通过学习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百日维新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戊戌变法的性质及其爱国、进步的历史意义。
理解变法失败的原因。
【教学要点】重点: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内容。
难点:戊戌变法的意义。
【教学方法】情境导入、小组合作探究、体验交流【板书设计】【导入新课】多媒体出示:想一想“洋务运动为什么破产?它的破产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也是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道路的历史。
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加剧,民族危机严重。
此时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曾做过哪些努力?其结果如何?【新课探究】多媒体出示课题及教学目标,学生齐读目标并根据学案自学本课内容(10分钟)一、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1、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P33)(1)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中国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维新变法运动的目的: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
领导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
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2、公车上书多媒体展示“公车上书”图片,播放视频结合自学内容回答:公车上书的时间、地点、代表、目的、结果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康梁与各省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
戊戍变法岳麓版教案
戊戍变法岳麓版教案【篇一:第7课《戊戌变法》教案】《戊戌变法》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结合课文,利用文件奏折、宣传图画等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能从中找到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原因、政治原因以及经济原因。
此外,就康有为、梁启超变法在社会各界的反应进行对比,加深对变法运动失败的理解。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重点难点】一、重点:“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
二、难点:戊戌变法意义和戊戌变法主张不能实现原因的认识。
【授课类型】新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问题探究法多法结合。
【教具(媒体)】计算机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分危机,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启发学生该怎么办?假如你是19世纪末一位热爱祖国、关心祖国命运的中国人,你会怎样去拯救我们的民族呢?学习新课:一、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引导学生看书分析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面临亡国的严重危机。
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他们要求实行变法改革社会现状。
请同学们阅读“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思考:康、梁等维新派为变法做了哪些准备?请学生试着归纳:上书皇帝、创办报刊、创办新学堂、成立学会、著书讲学。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什么是公车上书?有何影响?引导学生回答?冲击了封建社会腐败沉闷的思想文化,引发了一场思想解放潮流,激发起人们关心国家命运的热情,启发了人们探索救国救亡之道的积极性,为随后进行的戊戌变法作了有力的铺垫。
二、百日维新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阅读“百日维新”,思考:戊戌变法的直接背景是什么?时间是哪年?为什么称为百日维新?主要内容?结果?性质?影响?关于变法法令内容,试让学生制作一个表格,来归纳内容;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对各项内容逐项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分析。
教学设计6:第7课 戊戌变法
第7课戊戌变法【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提高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思考“维新派与洋务派主要思想的异同”等问题,增强阅读和比较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读、讲、议结合,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提高阅读、分析和比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戊戌变法兴起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之时,目的在于救亡图存,是一场爱国的、进步的变法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学习康有为、严复、谭嗣同等一代知识分子勇于向先进的国家学习,敢于开拓进取、创新变革的精神和高度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
【教学重点】“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的影响;同时体会维新人士勇于创新变革的精神。
【教学难点】如何客观认识戊戌变法的社会影响和认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主动建构”教学模式。
【学法指导】读、写、划、议、记的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复习导入】复习:1、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有哪些?洋务派创办的当时最大的军火工厂是什么?它是由谁在什么时间创办的?2、如何评价洋务运动?导入:同学们,经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洋务运动并没有是中国富强起来,反而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一些人人只是开始探究其中的原因,寻找救国的方法,维新派逐渐形成,为了学习西方,为了救国,他们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那么,维新变法运动是怎样兴起的呢?变法的内容有哪些?在当时的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就是本节课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35页看第七课维新变法运动(板书)请一位同学读一下第一目公车上书(板书一、公车上书)的主要内容,其他同学思考【主动探究】1、公车上书的意思是什么?2、你能给大家讲一下公车上书的经过吗?3、如何评价公车上书呢?【成果展示】5分钟后学生展示学习情况。
【共同解疑】根据学生展示,以及学生在自学时发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以小组讨论或师生共同参与讨论的形式解决。
同学们尽管公车上书没有达到目的,但是以此为起点维新变法运动拉开了序幕,在宣传维新变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位翻译外国书籍。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精选6篇)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精选6篇)《戊戌变法》篇1三、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师:1898年1月24日大年初三下午三点,在总理衙门的西花厅,一方是李鸿章,荣禄,一方是康有为,在场的还有翁同龢等人。
荣禄首先发难,讲:“祖宗之法不可变!”康有为立即驳斥道:“祖宗之法以治祖宗之地,今祖宗之地不能守,何有于祖宗之法!既如此地为外交署,亦非祖宗之法所固有,因时制宜,诚非得已!”双方的辩论,较量主要围绕三个问题面展开的。
1.主要内容生:(在事先准备的基础上由六位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进行辩论)2.实质与作用师:这场论战的实质是什么呢?生:(分析回答)师:论战的作用有哪些呢?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正确的结论与认识)师:这场论战说明了什么?反应了什么问题?(引导学生从论战的实质去思考)生:(思考、讨论回答)师:(谈自己的看法)说明正在成长中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要求分享政权的愿望,反映出他们有强烈的鲜明的爱国心,正义感。
师:(引导学生回忆林则徐,魏源等人的新思潮,洋务派的洋务思想)这些思想与维新派的维新思想有什么异同点?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主张、目的、特点、代表的阶级利益等方面思考回答)师:维新派做了大量的准备,特别是思想舆论准备,目的是为了把其政治主张付诸于社会实践,实现社会改良。
而社会改良真能得以实施,还需要什么条件呢?(引导学生从改良的概念入手进行思考)生:(讨论、思考、简单回答)师:(总结学生的回答)皇帝的支持,维新派还要有具体的改良方案和自身组织上的准备。
(按学生的思路用充满感情的语调讲述)1897年11月,德国强占了胶州湾,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全国人民反对,康有为从广东赶到北京后,再次给皇帝上书(第五书)(打出第五书的主要内容)再次强调变法的紧迫感,重要性。
上书仍未直接到光绪皇帝手中,但其内容痛切,在大小官员中辗转传抄,引起强烈反响。
天津,上海的报纸公开发表——光绪看到了。
准备召见,囿于非四品以上的官员不得召见的祖制,遂改令递送条陈,并下令:对康有为的条陈要随到随送,不得阻拦扣压。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戊戌变法 (教案)
《戊戌变法》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2.过程与方法利用视频、图片、文字资料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从中找到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原因、政治原因以及经济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教学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也是一部先进的中国人民不断探索救国道路的历史。
甲午惨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破产。
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危机严重。
此时,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曾做过怎样的努力?二、新课学习(一)公车上书教师:19世纪末,中国又步入一个“乱世之秋”。
随着中国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在什么背景下兴起的。
学生:社会方面: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
学生:经济方面: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学生:思想方面: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
(多媒体展示)教师:我们来共同探讨什么是公车上书?学生:“公车上书”意即“举子上书”。
汉朝时,政府用车马接送被征举的读书人,以示礼遇,后来人们就用“公车”作为举人入京应试的代称。
由于康、梁等是举人,这次上书就叫做“公车上书”。
教师:自读课文找出公车上书的时间、原因、发起人及影响学生:时间:1895年春学生:原因:签订《马关条约》学生:发起人:康有为、梁启超学生:内容:拒和、迁都、练兵、变法学生:影响: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多媒体展示)多媒体展示公车上书的代表人物思考:公车上书有没有成功?起到了什么作用?学生:“公车上书”没有成功。
作用:标志着维新思想由书生议政,舆论宣传发展成为社会请愿、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八年级戊戌变法教案
八年级戊戌变法教案【篇一:八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戊戌变法教案新人教版】第7课戊戌变法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结合课文、材料、图片,分析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原因、政治原因以及经济原因。
能够解释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百日维新教学难点:百日维新的历史意义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复习提问:洋务运动的结果怎样?这说明了什么?导入新课:洋务运动的失败,促使中国一些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要救国家于危难之中,不仅要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和练兵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
于是,他们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学习目标:1、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2、分析戊戌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原因、政治原因及经济原因。
自学指导:1、公车上书的原因是什么?2、公车上书的时间、要求、带头人,以及对中国的影响。
3、维新派在公车上书后,有哪些主要活动?4、戊戌变法的时间。
5、变法法令的内容。
6、变法期间,遭到了哪些人的反对?7、变法结果如何?新课学习:1、请学生依次回答自学指导中的问题。
2、解释公车的含义。
3、出示资料:思考:“拒和”指的是什么?变法指的又是什么?结论:“拒和”指拒绝在《马关条约》上签字;“变法”指改变封建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4、介绍什么是君主立宪制,分析君主立宪制与封建君主专制的区别。
5、对比:洋务派和维新派的区别。
结论: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生产技术和练兵方法,维护封建统治。
6、材料:在公车上书中,康有为写了一份万言书,阐述变法的迫切性和变法措施,这份上书没有送到皇帝手里,但全文辗转传诵,风行一时。
上海、广州等地还特地刊印《公车上书记》,广泛宣传。
各省举人回到本省后,也多次传播了这些言论。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七课戊戌变法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七课戊戌变法优秀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七课戊戌变法优秀教案第7课戊戌变法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和戊戌六君子等有关知识。
二、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归纳和总结康、梁维新变法的主要活动;(2)通过讨论“变法失败的原因”,培育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1)通过本节课,使学生熟悉到戊戌变法是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发动的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活动,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和中华民族利益的,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从而对戊戌变法有一个正确的熟悉。
21教育网康、梁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以拯救民族危亡为己任,奔走呼号,宣传变法,投身改革,要求维新变法。
应该学习他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他们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处置方式:运用多媒体投影、图片等直观手腕,从康、梁的活动入手,讲清公车上书的情况。
通过度析、理解、归纳等方式掌握“百日维新”的内容。
法的内容:哪些触及顽固派利益,哪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进一步分析支持维新变法的人有哪些,弄清维新变法运动的社会基础,引导学生从力量对比、策略得失等方面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理解变法的作用。
教学方式:分组学导,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渗透点:(1)用不同形式总结本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训练学生按照史实,掌握论从史出的分析方式。
教学设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卫星接收的教学资源,中央电教资源库资源。
(3)光盘。
教学进程:一、课前导学:(1)小组内学生分工搜集,处置有关资料。
(2)学生预习本课,做小报、结构图,分角色演出来总结本课。
(3)结合本课内容进行自我教育。
教学设计1:第7课 戊戌变法
第7课戊戌变法课标内容: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公车上书”、“戊戌政变”的基本过程和宣传维新思想的报刊以及团体;掌握“百日维新”的基本内容。
(2)结合课文,利用新闻报道、宣传画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
(3)通过对“百日维新”内容的分析,学生能够归纳戊戌变法的影响;培养学生能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戊戌变法的历史,了解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而作的努力,感知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艰辛。
(2)就百日维新一事,对比社会各界的反应,加深对变法的认识,学生能学会运用对比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3)就戊戌变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展开讨论,学生能学会合作探究学习,取长补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之际,为改变现状,实行维新变法,向西方学习。
培养生关心时政,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通过学习谭嗣同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的事迹,培养学生爱国救国和甘愿为真理献身的精神。
(3)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但它却是维新派为挽救国家所做的一次尝试,对推进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起到重要作用。
从而培养学生不以成败论英雄,全面客观地看待历史事件。
教学重点: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教学难点:戊戌变法的影响教学方法:情景模拟法、探究法、图片资料展示法教学过程:课前活动: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以日落紫禁城为背景)教学过程:一、导入:风吹过,雨打过,铁蹄践踏过;火烧过,刀砍过,列强分割过。
近代中国,饱经磨难,不屈的中国人为挽救祖国作出一次次伟大尝试,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历史,来学习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一次惊天动地的维新变法运动——《戊戌变法》。
二、传授新课1、多媒体显示课题,教师板书。
2、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文,齐声回答本课主要学习了哪几个内容?(板书:公车上书、百日维新)3、同学们自学课文第一段,标出公车上书的时间、地点、发起者、意义。
第7课戊戌变法教案
第7课戊戌变法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课表要求: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教与学的目标: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熟记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结果,认识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分析和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归纳和总结康、梁维新变法的主要活动。
通过讨论“维新变法所要达到的目的”“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运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资料展示引发对维新变法运动的产生、发展、高潮和结果等的自学,通过对戊戌变法内容的分析理解戊戌变法所产生的影响,并比较与洋务运动的区别与联系;用对比的方法,了解社会各界对变法的不同反应,从而理解变法的失败,促进新思想观点的产生。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改良运动,是爱国的、进步的,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教与学的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百日维新。
教与学的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教与学的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课件出示戊戌六君子被杀的资料:雨如晦,杀气阴森。
戊戌变法失败了,谭嗣同、杨锐、林旭、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等“六君子”在这里引颈就戮。
当“戊戌六君子”就义之日,京城万人空巷,围观民众水泄不通。
可众多的阿Q们怀里揣着的,却是蘸血的馒头。
行刑过程中,围观的市民百姓纷纷指着六君子叫骂:“乱臣贼子,书生狂徒,割了他们的舌头!不好好读圣贤之书,跑出来祸乱人心!”一些看热闹的等不及了,嚷嚷道:“快杀快杀,别磨磨蹭蹭!”自从六君子被逮捕审判,许多此前与他们来往密切的京官噤若寒蝉,多所避忌,就连他们的亲友故旧也深恐株连自己,吓得多日闭门不出。
红墙内的慈禧太后微笑了--她把这场喋血的表演精心安排在菜市口,就是要公开告诉人们,这六个家伙实是罪不可赦,不杀无以平民愤。
而大清子民们也欣然认同了这一判决,目睹这惨烈的一幕后,他们默默地告诫自己乃至子孙:王法无情,谁要想冒犯大清的铁律天条,这些乱党的下场就摆在眼前。
教学设计4:第7课 戊戌变法
第7课戊戌变法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2、结合课文、奏折、照片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解释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
2、本课的另一个重点是“百日维新”,它是这次大规模政治运动的高潮。
维新派的政治主张在变法法令的内容中有集中体现。
尽管这些改革措施带有不少局限性,但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是符合当时历史潮流的。
三、教学难点本课的难点是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只有在逐项分析变法法令的基础上才能理解变法的资产阶级改革性质和其爱国、进步的历史意义。
变法在社会上所起的思想启蒙作用,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四、教法建议1、学生历来崇敬英雄人物。
教师可就导入框中谭嗣同在刽子手面前大义凛然、慷慨就义的史实进行描述,提出问题。
例如:“清政府为什么要杀害谭嗣同?”“谭嗣同要杀的是盗贼吗?”“后人为什么称这些遇害者为‘戊戌六君子’?”等等。
通过设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由此导入新课。
2、“公车上书”一目,教材所占篇幅很少,教师可利用“公车上书”的插图和康有为寻求出路的资料设计如下问题: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应试举人要求拒签《马关条约》?为什么人们在拒签条约的同时又请求变法?……根据这些提问组织学生讨论。
为使讨论能深入进行,教师可事先布置学生通过查阅各种资料,找出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的、政治的和经济的原因,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老师则从多方位加以引导。
3、公车上书未获成功,但影响很大,主要是指它冲破了长期以来沉闷的局面,康梁从此成为维新运动的领袖。
4、“百日维新”一目,既是本课重点,也是本课难点。
关于变法法令内容,可制作一个表格,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对各项内容逐项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分析。
戊戌变法优秀教案
戊戌变法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和原因。
2.掌握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3.分析戊戌变法的成功与失败原因。
4.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和批判思维能力。
5.激发学生对改革与发展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1.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2.戊戌变法的成功与失败原因。
三、教学难点1.分析戊戌变法的成功与失败原因。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
2.讨论法:进行小组讨论,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和交流。
3.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分析。
五、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引入清朝晚期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问题,激发学生对改革的思考和兴趣。
2.知识讲解介绍戊戌变法的背景和原因,包括甲午战败、各种不利因素的叠加等。
重点解读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如新政四项基本原则、各项改革措施等。
3.小组讨论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就戊戌变法的成功与失败原因展开讨论。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能够理性、客观地分析各种因素。
4.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戊戌变法的实施过程和影响。
引导学生分析戊戌变法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也要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5.综合评价对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展示,让学生总结戊戌变法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展示对改革与发展的思考和热情。
六、教学资源1.课本:世界历史教材、中国历史教材等。
2.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3.相关案例和资料:戊戌变法的史料、研究成果等。
七、教学评价1.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评价学生对戊戌变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个人或小组展示,评价学生对戊戌变法的综合把握和表达能力。
3.以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等形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自主学习能力。
八、教学拓展1.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自感受戊戌变法的历史印记。
2.让学生进一步研究戊戌变法的国际背景和影响,拓宽他们的历史视野。
通过以上教学方案,可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内外原因以及其对中国近代史的意义和影响。
历史八年级下第7课教案
历史八年级下第7课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戊戌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影响。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理解戊戌变法对中国历史进程的意义。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1.戊戌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影响。
2.戊戌变法对中国历史进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1.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2.戊戌变法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1.老师讲述: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甲午战争,知道了甲午战争后,清政府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
那么,在这种背景下,发生了一场旨在挽救民族危机的改革运动,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戊戌变法。
2.学生思考:请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在甲午战争后,会发生戊戌变法?二、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影响。
三、课堂讲解1.老师讲解戊戌变法的背景: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剧,清政府腐败无能,民众对改革呼声高涨。
2.老师讲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政治改革、经济改革、文化改革、教育改革等。
3.老师讲解戊戌变法的影响:虽然戊戌变法最终失败,但它激发了民众的改革意识,为后来的辛亥革命奠定了基础。
四、案例分析1.老师呈现案例分析: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中的案例,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五、课堂小结1.老师提问: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对戊戌变法有什么认识?2.学生回答: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运动,虽然失败,但它为中国的民主改革开辟了道路。
六、课后作业2.请同学们思考: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这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何启示?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戊戌变法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改革运动。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爱国主义精神。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为后续的改革提供借鉴。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需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课堂互动性。
戊戌变法教案
八年级人教版历史上册第7课戊戌变法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掌握1895到1898年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重大事件名称和顺序。
能力目标:比较分析社会各界对于戊戌变法的不同反应,了解新旧时局关系紧张的具体表现,理解变法失败的原因,讨论探索变法法令内容在政治方面的局限性和经济,文化思想方面的进步作用。
由此理解变法性质属于资产阶级改革。
情感目标:谭嗣同等人不惜牺牲生命,希望通过变法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符合当时的历史发展潮流,值得后人敬仰和怀念。
充分理解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陶冶爱国爱民族的高尚情操,增强新时代青年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老师引导,了解,维新变法的基本知识公车上书的基本内容,从而突出重点。
难点:戊戌变法的性质和历史意义。
通过学生讨论以及老师的引导讨论出戊戌变法的性质以及他虽然失败了,但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来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谭嗣同所写的《狱中题壁》的朗读视频。
在同学们观看完以后提问,为什么他们被人们称为戊戌六君子呢。
而谭嗣同为什么又会被斩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坐着时光飞船回到当时一起去了解戊戌变法。
新课讲授:我们今天就把戊戌变法当做一个故事去听去感悟和学习。
那么我们把它分为四个章节,一起先来看一看第一章:粉墨登场。
出示公车上书的图片。
老师:同学们看一看,这幅图上这些人都是什么人呢?他们又在干什么呢?学生:老师:这幅图叫做公车上书,那么现在同学们带着问题自行阅读公车上书的第一自然段找出答案。
(展示课件上的问题)(1)什么是公车上书?(2)为什么要公车上书?(3)公车上书代表人物是?(4)它标志着哪一事件的开始?老师:同学们知道康梁之间是什么关系吗,那么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请同学跟我们讲一讲。
(师生关系)过渡:尽管康梁等人很努力,他们迫切希望光绪帝变法。
但公车上书最后还是没有成功,那么公车上书失败后,他们是不是就放弃而无所作为了呢。
第7课 戊戌变法教案
第7课戊戌变法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①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公车上书及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光绪帝变法诏书的主要内容,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
②能力目标:a.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归纳和总结康、梁维新变法的主要活动。
b.通过讨论“维新变法所要达到的目的”“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①运用“分组学导”的教学方法。
②本课通过预习、小组交流、竞争抢答,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③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了直观性。
对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由学生讨论、研究、分析、归纳。
学生编排历史小品,归纳总结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认识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改良运动,是爱国的、进步的。
②谭嗣同的慷慨捐躯,谱写了维新人士变法图强的斗争意识和义无反顾的英勇气概,令人敬仰。
③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之际,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要求变法,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巨大进步。
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与解决方法①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运用多媒体投影、图片等直观手段,从康、梁的活动入手,讲清公车上书的情况。
通过分析、理解、归纳等方法掌握百日维新的内容。
②难点:对百日维新的作用和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理解与掌握。
通过分析百日维新诏书的内容,哪些触及顽固派利益,哪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进一步分析支持维新变法的人有哪些,搞清维新变法运动的社会基础。
引导学生从力量对比、策略得失等方面分析变法失败原因。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学生历来崇拜英雄人物,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谭嗣同在刽子手面前大义凛然、慷慨就义的图片,展示“戊戌六君子”的图片及生平简介。
并向学生提问:“清政府为什么要杀害谭嗣同?”“谭嗣同要杀的是盗贼吗?”“后人为什么称这些遇害者为‘戊戌六君子’?”通过设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由此导入新课。
戊戌变法 教案(精选5篇)
戊戌变法教案(精选5篇)戊戌变法教案篇1教学目标康有为再次上书;康、梁组织保国会;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戊戌变法失败的缘由。
通过对戊戌变法内容的分析,引导同学熟悉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培育同学分析问题的力量;通过引导同学对戊戌变法成败得失分析、概括,培育同学综合分析问题的力量,逐步把握辩证的观点评价历史大事的力量。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同学熟悉到:以康、梁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学问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为转变现状,救亡图存,努力向先进的西方学习,要求维新变法。
培育同学关怀时政,关怀祖国的前途命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戊戌政变过程的教学,以维新志士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为榜样,培育同学爱国救国的意识和优秀品德。
重点: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缘由教学思想:本课涉及的理论学问较多,特殊是重点、难点部分,学校同学理解起来有困难,教学中老师要把叙述、体温、争论等方法结合起来,细心设问,引导同学参加教学过程,敬重同学,培育同学分析问题的力量、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关怀时政的精神。
教学手段:多媒体帮助教学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老师提问:"公车上书"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同学回答: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然后老师指出:公车上书后,全国的维新变法运动不断进展,帝国主义掀起的瓜分狂潮进一步刺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1898年6月,光绪帝下诏变法,这就是历史上的"戊戌变法"。
二、保国会的成立:按书中材料讲清保国会成立的背景和目的即可。
三、百日维新屏幕显示"百日维新"的内容,老师设问,引导同学分析。
师:哪些内容会损害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生:改革旧制部分(同学可能会回答详细内容)师:对。
这样变法必定会遭到他们的反对,这也变法失败的缘由之一。
师:"允许官民上书言事"反映了哪些人的愿望?生:人民、当官的。
戊戌变法教案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戊戌变法教学目标1、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基础知识;2、通过讨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3、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变法失败的原因的理解与掌握。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视频“甲午中日战争”,谈感悟。
二、讲授新课1、序幕——“公车上书”(板书)。
⑴观看“公车上书”的录像片断。
⑵引导学生说一说“公车上书”的时间、地点、发起人、上书内容及结果。
⑶思考:①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公车”要求拒签《马关条约》?②为什么人们还同时要求变法?2、发展——政治团体形成(板书)。
⑴引导学生阅读教材33页第一段并大致归纳要点;⑵教师补充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其他资料。
3、高潮——百日维新(板书)。
⑴学生表演“论战”的历史短剧,师生分析总结“论战”的议题——要不要变法?⑵讨论:光绪帝对变法的态度怎样?为什么支持变法?⑶出示视频──百日维新的经过。
⑷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军事方面归纳百日维新主要内容,并分析变法的进步性和局限性4、失败——戊戌政变(板书)。
⑴老师简述戊戌政变经过。
⑵引导学生阅读谭嗣同等六人为变法献身的材料。
⑶引导学生分析戊戌变法运动的性质、失败的原因以及从中应吸取的教训。
三、课堂小结抓住本课关键词,用歌谣进行小结。
四、巩固练习(见学案)五、课外延伸(见媒体)六、板书设计(略)七、教学反思这节课我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人手,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让学生能够比较直观的把握知识。
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注意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现实生活相联系,拉近了历史与学生的距离。
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去解决历史问题。
同时注意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来突破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生分析总结论战的是议题:要不要变法(还有: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
师:出示幻灯片──康有为驳荣禄,荣禄生气中途退场。
师:出示材料:“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为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国惶,不知死所。”“乱机遍伏,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也可忧危。”
学生在理解中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及时巩固知识,注意鼓励。
提高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从历史发展高度来看戊戌变法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作业安排
1.背 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
2.领导人: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
3.目 的:通过改革,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亡。
谭嗣同的慷慨捐躯,谱写了维新人士变法图强的斗争意识和义无反顾的英勇气概,令人敬仰。
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之际,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要求变法,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巨大进步。
教学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板书设计
第7课戊戌变法
序幕—公车上书
政治团体形成—《中外纪闻》、强学会
高潮—百日维新
失败—戊戌政变
性质—救亡图存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和
思想解放运动
课后记
谭嗣同的死值得吗?
6.戊戌变法有何历史意义?
7.戊戌变法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它为什么会失败?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观察、思索
了解: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他从小熟读四书五经,后来又阅读了大量外国书籍,了解到俄国和日本都靠变法迅速强盛起来,感到发现了医治中国的灵丹妙药,开始宣传变法维新的道理。梁启超是广东新会人,听康有为讲俄国和日本如何通过变法使国家富强,觉得很新鲜。于是他诚恳地拜康有为做老师。
4.过程:
兴起:“公车上书”,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
创办《万国公报》宣传变法维新,后改为《中外纪闻》。
组织强学会,形成维新派的政治团体。
高潮-百日维新
时间:1898年6月-9月
内容:①改革行政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②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③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
1.出示幻灯片
──公车上书记(书影和第一页)及出示幻灯片:康有为、梁启超。了解他们的情况。
康有为、梁启超是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代表,
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什么?
2.康、梁的这次公车上书,由于顽固派的阻挠没有传到皇帝手中,对清政府触动也不大,但却轰动了全国。公车上书失败后,他们为推动变法还进行了哪些大量活动?
教师出示幻灯片──光绪帝召见康有为
讨论:光绪帝为什么支持变法?
4.下面我们看看变法的具体措施,变法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方面有哪些内容?
讨论:变法有利于哪个阶级?得到那些人的拥护?变法触动了哪些人的利益?变法结果怎么样呢?
5.出示“活动与探究”与34页“动脑筋”:
谭嗣同的:“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维新派要杀的贼指谁?维新派为什么“无力回天”?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
④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⑤训练新式军队。
结果: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戊戌变法失败。
5.启示: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6.历史意义: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课堂小结
在当时的情况下,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但是康、梁等资产阶级维新派满怀爱国热情,为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所进行的改良运动,奔走呼号,殚精竭虑,是爱国的、进步的,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巨大进步。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继续奋斗。
总结:当时中国的各界人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不同方式的探索,今天我们就来介绍当时最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戊戌变法。
注意把握时间
新课讲授
师语: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和梁启超,邀请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1300多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这次事件史称“公车上书”。
教学内容
第7课戊戌变法
课标对本节课的教学要求
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公车上书及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光绪帝变法诏书的主要内容,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结合课文、利用图片、历史资料等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归纳和总结康、梁的主要活动。
教学准备
多媒体PPT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备注
复习旧知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也是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道路的历史。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为维护封建统治而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加剧,民族危机严重。此时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曾做过哪些努力?其结果如何?
学生:贼指慈禧为首的顽固派;“无力回天”是因变法遭到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镇压失败而无法挽回的局面;“死得其所”是因为谭嗣同甘为变法流血牺牲,不愿逃走。
学生1:不值得,是因为逃走后还可保存实力继续斗争,不应该做这样的牺牲。学生2:值得,是因为谭同用他的献身精神激励后人继续斗争。
学生讨论后,师生总结:
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虽然挫败了,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对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学生回答的可能有多种:
有的认为必须进行改革;
有的认为要发展科学技术,走资本主义道路;
有的认为必须进行革命等等。
引起学生兴趣。学生感到新颖。同时引导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历史、思考历史。
情境导入
假如我们生活在那个年代,我们都是热爱祖国、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知识分子、爱国青年,你如何拯救中华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师生分析总结:此材料道出当时中国面临内忧(揭竿斩木)外患(瓜分豆剖)。康有为为中国所处的国际险境非常担心,也为清政府的内政担忧。言辞恳切,可以看出康有为维护清朝统治、抵制人民反抗但又有忧国忧民的思想跃然纸上,所以光绪帝被深深地感动了,于是接见康有为,表示不做“亡国之君”,让康有为全面筹划变法。
戊戌变法的性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失败的原因:1领导变法运动的民族资产阶级天生软弱,维新派力量弱小,又没能发动群众,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2顽固派势力过于强大。3结论: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增加直观效果。
学习并掌握基本历史知识。
拓展思维。
提高综合概括能力。
让学生识记基础知识。
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计,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在自主探究、交流中感知历史,享受探究的乐趣。
学生回答:公车上书的内容。
学生:阅读教材33页第一段大字归纳要点:
创办《万国公报》、组织强学会、维新派团体形成。
还创办了《时务报》,各地组织了学会、学堂等等。
学生:阅读教材33页中间部分小字。
通过维新派与顽固派针锋相对的论战及荣禄的拂袖而去,可以说明维新人士的变法思想是符合当时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的,是进步的、爱国的。由于当时民族资产阶级外受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压迫,内受本国封建势力的束缚,虽有反抗压迫进行斗争的要求但规模小、力量弱,所以想依靠封建皇帝进行变法。
通过讨论“维新变法所要达到的目的”、“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本课通过课前预习、小组交流、竞争抢答,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通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对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了解康有为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完成情感目标;
通过师生的互动探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完成能力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已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认识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改良运动,是爱国的、进步的。
生1.巩固封建统治,希望有所作为,不当亡国之君。
生2:利用变法从慈禧手中夺回最高统治权。
生3:也有爱国、保国、抵制外强的思想。
学生讨论并回答:百日维新主要内容
政治: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经济: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文化教育: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军事:训练新式军队等等。
学生讨论并回答:
1.有利于资产阶级
2.得到民族资产阶级、开明地主、爱国知识分子的拥护。
3.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
学生据课本内容回答:变法的结果
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9月慈禧太后为首发动政变,光绪帝被囚禁,谭嗣同等六人为变法献身。戊戌变法失败了。1898年是旧历戊戌年,因此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又因这次变法从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历时103天,所以又称“百日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