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单元分析

合集下载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单元总结)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单元总结)

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单元总结思维导图(一)知识导图(二)能力导图知能要点(一)知识要点【文学常识】1.《沁园春·雪》选自《》。

2.《我爱这土地》作者,原名, 诗人,代表作有《》《光的赞歌》《向太阳》等。

3.《乡愁》作者,台湾散文家、。

代表作有诗集《》。

4.《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句爱的赞颂》作者,建筑学家、文学家, 诗人之一。

5.《我看》作者,原名查良铮, 诗人、。

是“”的代表性诗人,代表作有《穆旦诗集》。

【字音字形】1.莽.莽( )2.素裹.( )3.妖娆.( )4.稍逊.( )5.成吉思汗.( )6.风sāo()7.天jiāo()8.嘶.哑( ) 9.汹.涌( ) 10.lí()明11.fǔ()烂12.窄.窄( ) 13.坟mù()14.娉.婷( ) 15.冠冕.( ) 16.呢喃.( )17.鲜yán() 18.柔nèn()19.忧戚.( ) 20.飘逸.( ) 21.摇曳.( ) 22.丰rùn()23.红yùn() 24.wǎng()然25.流pàn()【词语理解】1.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

2.数(这里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看今朝。

3.我也应该用嘶哑..( )的喉咙歌唱。

4.那轻,那(形容女子的姿态美)。

5.鲜.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着。

6.哦,逝去的多少欢乐和(忧伤)。

7.随着季节的起伏而飘逸..( )。

【文章主旨】1.《沁园春·雪》以宏伟的气魄描绘了雄伟而又妖娆的北国风光,纵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表达了作者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2.《我爱这土地》以象征的手法,通过鸟儿对土地的歌唱,表达诗人对处于苦难中的祖国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热爱之情以及决心为其献出生命的强烈愿望。

3.《乡愁》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具体的事物,将抽象的乡愁变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表达了诗人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早日统一以结束分离之苦的强烈愿望。

部编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材知识点考点梳理

部编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材知识点考点梳理
发奖杯。 ⑥备受国人关注的本年度法国网球公开赛的女单决赛中,中国金花李
娜成为第一个捧起网球大满贯单打冠军的亚洲选手。
①④⑤⑥是单句;②③是复句。
两种复句 7.递进复句和承接复句。
递进复句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相连,后面分句所表示的意思比 前面分句更进一层。分句之间的顺序固定,不能随意变动。
关联词语 承接复句
• (3)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 《乡愁》共4节,每节的结构、形式一样,句式整齐。(结构美)
• 6.单句和复句。
• ★单句,是由短语或单个的词构成的句子,有特定的语调,能独自 表达一定的意思的语言单位,不可再分析出分句的句子。
• ★复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相关,结构上互不作句子成分的分句 组成。
• 3.象征。
• 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 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
• 象征的表达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 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 的感情。
• 4.意象和意境。
• “意象”就是融入了作者情思的客观物象。这个所谓的“象”就是 客观的事物,“意”就是作者的感情。
反复
作用
强调,增强语气或语势。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同时,反 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反复与 排比的 区别
反复是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或突出某种情感而重 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所要表达的侧重点在于重 复的词语或句子上。
排比则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 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使用, 侧重点不在相同的词语上。
• “意境”指诗歌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第1单元《你是人间四月天》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第1单元《你是人间四月天》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第1单元《你是人间四月天》一. 教材分析《你是人间四月天》是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是一首现代诗,作者是林徽因。

这首诗以四月天为背景,描绘了春天的美丽景色和生机勃勃的气息,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在教材中,这首诗被安排在第一单元,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这首诗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次很好的审美体验。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他们对于诗歌这种文学体裁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等可能还不够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进行相应的介绍。

此外,这首诗的意境优美,语言抒情,对于学生来说可能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体会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把握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把握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中的意境,体会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朗读、感悟、讨论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同时,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诗中的景色和情感,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回忆春天的景色,激发他们对春天的热爱。

2.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3.感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体会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4.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他们对诗的理解和感悟。

5.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6.作业: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鉴赏和分析。

2024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学第一单元 第1单元主题

2024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学第一单元 第1单元主题

术特点
单元备课说明
一、单元课标要求
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阐述,此单元是“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这一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的“文学阅读”单元,所选课文都是诗歌。

2022年版课标的理念是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使得学生在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

具体到诗歌这种文学样式的学习,要求:在主题情境中开展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活动,感受诗歌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的独特魅力和思想内涵,提升审美能力;鼓励学生用多种形式呈现作品,培养创造性思维;抓住意象、情感、语言这三个要素,掌握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借鉴写作手法尝试创作。

二、单元教材分析
此单元编选的六首诗歌内容丰富,手法多样,语言精美,是诗人用心灵弹奏出的自然之音。

教学诗歌,不宜多讲,更不宜偏重理性分析,要重在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的形象和意象,理解诗歌;要让学生熟读诗歌,最好能背诵;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和韵律美。

在朗诵、鉴赏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诗歌创作。

三、单元学情分析
2022年版课标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九年级的学生对节奏、韵律有所掌握,但系统学习朗诵、鉴赏、创作诗歌,还需教师引导。

四、单元学习目标
1.反复阅读,积累名句。

注意重音、停连、节奏,把握感情基调,读出感情韵律。

2.自主研读,了解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3.借助多种形式阅读和演绎诗歌内容,学习这几首诗歌借景或借物表达情志的写法,尝试小诗创作。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单元教材分析和单元学情分析 全册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单元教材分析和单元学情分析 全册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单元教材分析和单元学情分析全册一、教材分析九年级语文教材由若干个单元组成,每个单元都涵盖了不同的话题和研究内容。

下面对教材中各个单元的主要内容进行简要分析:1. 第一单元:热爱阅读第一单元:热爱阅读- 介绍了阅读的重要性和乐趣。

- 研究了一些阅读技巧和策略,如略读、精读等。

- 阅读了一些名著、文学作品,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

2. 第二单元:人生的旅程第二单元:人生的旅程- 探讨了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

- 研究了一些名人的人生经历和成功故事。

- 阅读了一些关于人生哲理的文章,增长了对人生的思考和理解。

3. 第三单元:历史的足迹第三单元:历史的足迹- 系统介绍了中国历史的主要时期和事件。

- 研究了一些历史知识和历史人物。

- 阅读了一些历史文献和资料,提高了对历史的理解和把握。

4. 第四单元:红楼梦第四单元:红楼梦- 研究了《红楼梦》的背景和作者。

- 阅读了《红楼梦》的精选片段,了解了其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

- 对《红楼梦》进行了文学评论和解读。

5. 第五单元:科技与生活第五单元:科技与生活- 探讨了科技对生活的影响和意义。

- 研究了一些科技知识和科技发展的历史。

- 阅读了一些科技相关的文章和报道,了解了最新的科技动态。

6. 第六单元:故事里的智慧第六单元:故事里的智慧- 阅读了一些寓言故事、神话传说等。

- 研究了这些故事中蕴含的智慧和道德观念。

- 分析了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思考了故事背后的深层含义。

7. 第七单元: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第七单元:环保与可持续发展- 探讨了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 研究了一些环保知识和环境保护的方法。

- 阅读了一些关于环保实践和经验的文章,激发了对环保的意识和行动。

8. 第八单元:人与自然第八单元:人与自然- 分析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相互影响。

- 研究了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和生态保护的方法。

- 阅读了一些关于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文章,提高了对自然的认知和保护意识。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分析:本单元所选四篇课文均是歌咏大自然的诗词,属新诗的范畴,是诗人从自然中获取灵感,受到启发,用美妙的诗行,弹奏出自然的乐音,抒发情志的典范作品《沁园春雪》是一首写景抒怀的豪迈之作通过描写雄伟美好的北国雪景,纵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抒发了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毛泽东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全词熔写景、抒情和议论为一炉,胸襟开阔,感情奔放,意境恢宏《雨说》是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诗人采用了拟人的艺术表现手法,借“雨”这位爱心使者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轻声诉说,倾吐真情,传达了诗人真诚美好的祝福《星星变奏曲》是一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它运用了象征手法,展现了不同情景中“星星”这一黑夜中的光明的闪现,表达了诗人对黑暗冰冷现实的否定,抒发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是“朦胧诗”的代表作《蝈蝈与蛐蛐》和《夜》是两首优美的田园诗前者分别描绘了盛夏蝈蝈的乐音和严冬蛐蛐的歌儿,借以赞美大地的诗歌从不停息,歌颂大自然的美好生机;后者着力展示了夜的静谧、美丽,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及其安适、宁静的心境二、单元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积累本单元中一些重点字词和经典诗句2、注意新诗的艺术特征,了解借景抒情、象征、拟人等诗歌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3、结合课堂教学进行扩展阅读,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加强学生的审美意识过程和方法目标:1、反复诵读,能够把握诗歌节奏、重音、感情等2、抓住诗歌“意象”的特点,体味诗歌的“意境”3、展开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中的自然美景,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4、揣摩语言,品味含蓄、精炼、优美的诗歌语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联系诗歌内容,引导学生感受我国壮丽山河,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2、感受诗歌中对美的歌颂,唤起丰富的想象和情感共鸣,引导学生更好地体味自然的诗意、人生的情趣三、教学重难点:1、反复诵读,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感情2、展开想象和联想,抓住诗歌“意象”的特点,体味诗歌的“意境”3、了解借景抒情、象征、拟人等诗歌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4、揣摩语言,品味含蓄、精炼、优美的诗歌语言四、教学设想:1、寻找一个切入口,营造学诗的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现代诗歌的兴趣如:适当重组诗歌教学内容,利用背景知识及诗人的魅力感染学生,组织诗歌朗诵比赛等2、教给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唤起学生的形象思维活动抓住关键字词适当点拨,启发学生认真的思考和体味,起到抓住一点,带动全篇,突破一点,解决一片的作用3、教学中尽量减少对学生思想情感的“规范”,侧重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鼓励个性化理解、感悟,有意识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判断力和感受力,让学生在鉴赏诗歌之余,能由作品生发开去,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感悟出人生的哲理、真谛4、鼓励学生拓展品读诗歌,互相推荐课外好诗好词,互相介绍鉴赏心得一、沁园春雪【教学思路】《沁园春雪》是体现毛泽东诗词特点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典范作品教学过程中,注重联系该词的写作背景,抓住该词熔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意境壮美,气势磅礴,感情奔放,气度豪迈的特点,领会本词的基本内容和写法,进而培养学生欣赏诗词的能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欣赏诗词的一般方法,通过想象和联想进入词的意境,体会诗情,感受词的情感美,音乐美;领会上下片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想象作个性化的描述,切身感受诗人的人格魅力,通过朗读品味语言美;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感受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宽阔的胸怀,宏大的气魄,充分获得审美的愉悦,进而陶冶学生的性情,习得一种乐观、坚定、自信的生活态度【教学重难点】1.了解毛泽东,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2.体会词作语言的准确性、形象性,深刻性及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3.理解本词主题及作者的思想情感;【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作者、背景、上阕;第二课时:下阕、总结、思考练习;【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毛泽东的书法作品,制作相关课件;学生:熟读本词,扫清字词障碍,搜索有关简介毛泽东生平的资料;【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从背诵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咏雪的名句引入本词的教学二、自主学习1.毛泽东:(学生介绍,老师概括)展示其书法作品2.了解词写作背景:1936年2月,抗战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登上海拔千米,冰雪皑皑的塬上,面对祖国北方壮丽雪景,心潮澎湃,过后便写下了这首词3.录音范读:让学生边听边想象本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领会本词所表达的情感字词:①多音字:分、数、汗、还、朝②难字:莽、娆、竞、骚4.学生齐读,教师对学生朗读过程中的不当之处予以更正三、合作探究(1)上阕提问,上阕分几层?写法上有何特点?明确: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句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动静结合;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多姿迷人(2)详细分析上阕:①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明确: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极写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②“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会像白象在奔跑?③提问:“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3)下阕提问:下阕可分几层?明确:分三层前两句为第一层,过渡;中间七句为第二层,评古;后三句为第三层,论今(4)详细分析下阕:①前两句的作用是什么?明确过渡:“江山如此多娇”承上阕,“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②“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古代帝王?“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③“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句的作用是什么?表达什么意思?④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5)齐读这首词,力求当堂成诵(6)总结这首词的层次思路与写法(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教师归纳)四、解决课后练习四、布置作业:结合本课内容及写法,赏析毛泽东《沁园春&8226;长沙》板书设计概写:动静结合具体描写:动静结合(实)想象描写(虚)上阕:描写热爱祖国山河过渡(承上启下)评论历代帝王歌颂无产阶级抒发豪情壮志下阕:议论、抒情二、雨说——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教学思路】:这首诗采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了春雨灵动的生命,拥有了特殊的韵味要求学生在学习时,注意朗读、讨论,了解诗歌的内容,捕捉诗歌的意象,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并通过想象体验情境,理解诗歌的内容【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诗歌语言的凝练性、思想的丰富性作品意境优美,通过朗读使学生感悟诗意、进入诗境,感受诗中塑造的“雨”的形象,并尝试诗歌或散文诗的创作2.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练习朗读,在读中感知诗的内容、领悟诗歌的意境、品味诗的语言鼓励学生对诗歌内容表达自己的感悟所有《梦土上》、《衣钵》、《窗外的女奴》、《郑愁予诗集》、《刺绣的歌谣》等在台湾诗坛郑愁予被称为“中国的中国诗人”在“中国也很有些外国诗人,用生疏恶劣的中国文字写他们的现代感觉”时,郑愁予始终坚持用良好的中国文字写作他的诗表现技巧和手法是十足的现代的,可在诗的感情深处,则是深厚的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他把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与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技巧相结合,把西方技巧化入中国传统的意识中,使内容和形式结合得浑然一体作为现代派的一员,郑愁予以其对中国传统精神和艺术品味的继承,迥然有别于西化的“现代”《雨说》是他在1979年写成的,当时正值我国结束“文革”灾难不久而开始新的历史时期,经历了十年浩劫后的中国,一切都开始显露生机,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的未来和儿童的成长,于是写了这首诗三、整体感知: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把握语气和语调,把握“雨”的形象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课文四、合作探究:①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本诗主旨的一些诗句,反复吟咏,细细品味②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五、练习反馈提问:副标题起什么作用?这一首诗的副标题“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对我们理解这首诗的题旨有什么帮助?六、作业布置:熟读诗歌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二、自主学习1、这首诗以雨的口气向人们诉说了哪些意思?请概括每一小节的内容2、齐读第七、八节,品味其中的“笑”3、如何理解诗歌的最后一节“雨说,我来了,我来了就不再回去……就是我祝福的心意”4、按朗读要求读一读诗,想一想这首诗诗人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好在哪里?三、合作探究1、说一说,这首诗除了拟人手法外,作者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增强诗歌的感染力?2、《雨说》中的“雨”,象征着什么?其意义何在?四、课堂小结:我们从郑愁予的诗歌中可以看到诗人对中国儿童的热爱和祝福以及热切的期望正因如此,我们才能从诗人的笔下感受到真、善和美其实,我们周围的世界也充满了真、善和美只要用心去体会,相信我们也能写出一首首美丽的诗歌.三、星星变奏曲【教学思路】本文是一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它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全诗意象丰富,构成理想与现实的相互反衬,意境幽深而又冷峻,情感强烈而又含蓄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简介朦胧诗产生的背景,引导学生把握“星星”的意象,联系特定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的情感,在反复诵读中揣摩语言,进一步体会诗歌的意蕴和情感【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了解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成就2、把握诗歌中“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谁不喜欢”的肯定式,与“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谁不喜欢”的否定式相结合的结构,能够进行初级的诗歌写作3、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喻、对比、通感等修辞手法过程和方法目标:1、学习朗读朦胧诗歌的技巧,学会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2、通过诗歌物象的对比,理解诗歌主旨3、体验与反思,通过理解诗歌的主旨,结合生活和学习的实际情况,畅谈感受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2、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教学重、难点】1、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2、通过反复朗读诗歌,品味本诗的语言特点,进而体会朦胧诗的艺术特色3、通过对诗歌重点词句的学习,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教学方法】诵读法、联想法、讨论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课时】一课时【课前准备】教师——充分搜集诗歌背景资料,做好相关课件,能有感情的范读本诗学生——熟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课前查找有关描写星星的诗句,了解朦胧诗的特点和写作背景【教学步骤】(一)导入多媒体播放《星星点灯》,要求学生用心倾听并描述歌手的内心情感导语:茫茫夜空中闪现的点点光明,令人产生无限遐思对于经历过心灵劫难的诗人江河来说,“星星”便成了点燃他灵感源的导火索,因此而催生出一曲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星星变奏曲》今天,我们就—起学习这首诗歌(板书文题、作者)(二)简介作者和朦胧诗(三)整体感知1、教师配乐范读全诗,学生听读,并用心感受月夜星空的情景2、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诗歌的节奏3、请学生朗读诗歌,其他学生进行简要评点4、齐读全诗,要求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找出诗句中出现的一些形象并思考这些形象可以分成几类?各自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情感氛围?用几个词概括出来(四)品读诗歌1、请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并把认为写的好的诗句画出来,小组之间互相交流,说说你喜欢的诗句好在哪里?2、请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五)问题探究1、两小节诗歌是否有相似或反复的诗句?找出来,看看他们之间有什么不同3、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六)课堂小结四、外国诗两首【教学思路】这是两首描绘大自然的诗歌抓住意象的特点,感受美好的意境,领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是学生赏析诗歌的关键步骤教读本课,要先营造符合诗歌意境的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全身心地融入诗歌中,用心去感受诗中美好的境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能够顺畅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把握情感2、能抓住诗歌主要意象,体会诗歌风格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颂,整体感悟诗歌2、展开想象和联想,体会诗歌意境3、教给学生欣赏诗歌的方法,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大自然的多面与美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2、揣摩诗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审美意识【教学重、难点】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情感2、分析领会诗人创作的意图及手法3、教给学生欣赏诗歌的方法,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理解【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课型】课内自读【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准备】教师——查找与诗歌意境相符的音乐,练习有感情地范读诗歌,制作相关课件学生——扫清字词障碍,复习现代诗赏析的方法【教学过程】蝈蝈与蛐蛐一、导入: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当我们将身心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她会以博大的胸怀赋予我们灵感与力量英国诗人济慈的《蝈蝈与蛐蛐》和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夜》,就是他们用身心和自然熔铸而成的美的赞歌二、作者简介:济慈,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仅25岁三、配乐范读老师先朗读一次《蝈蝈与蛐蛐》,请同学闭眼聆听,展开想象,假设自己置身其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谈感受)四、自由朗读,体会整体情感(播发欢快的轻音乐)想象可以帮助我们将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画面,老师希望大家将自己化为画面中一员,进入诗歌意境中通过自由朗读,用心去体会诗歌的整体情感等会儿请同学讲讲,你在诗歌情感表达上发现了什么(抓住关键的情感词)自由朗读――谈发现――齐读――评价――齐读五、个别朗读,找出不理解的诗句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住了诗歌的情感,但如果深入品味,你可能会发现一些疑问我想请一位同学感情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划出你不大理解的诗句细心的同学应该发现自己不理解的诗句了,请将你的问题找出来,让我们共同来研究,看看能否撞击出智慧的火花如果同学所提问题你能解答,就由你来为他解答,好吗?(师生共同解答)六、个别朗读,整理收获,个性化赏析大家都积极参与了诗歌的感悟,那么,你应该有所收获了,将你对诗歌的理解再次还原到诗歌中,请找出你最欣赏的诗句,细细品味(可从内容、情感、结构、技巧、字词等方面进行赏析)【示例】我最欣赏“盛夏的豪华”“可喜的草丛”——这些景物描写展现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日白天蝈蝈“乐音”的美妙(学生自由发言)七、朗读(男女生比赛)八、小结:九、指导自读十、学生自学,谈自己的点滴体会自学问题:1、诗歌抓住了“夜”什么特点?2、诗歌传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3、试比较《夜》与《蝈蝈与蛐蛐》的异同(两首诗都是描写大自然,但表现的却是大自然的不同方面朗读前者时可以感觉到诗歌充满生机活力,后者中夜的静谧是需要从字里行间细细品味)(学生自由发言)十一、总结: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是极为平常的昆虫叫声,在诗人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即使是极为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人们常说,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诗歌的感悟有所不同但是,赏析诗歌的方法是相通的我们今天这有限的45分钟,只是为同学们提供了一次赏析实践的机会,希望以后你能运用我们今天学到的方法,真正进入诗歌美妙的境界。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目录壹设计背景 (3)一、语言目标(基础任务) (3)二、思维目标(进阶任务) (3)三、价值目标(表达任务) (3)贰任务一 (5)初读诗歌捕捉感受 (5)一、学习目标 (5)二、课时安排 (5)三、教学资源 (6)四、教学实施 (6)第一课时启航驶向诗歌海洋 (6)第二课时向诗海更深处进发 (9)第三课时畅游诗海正当时 (13)第四课时诗意澎湃的弄潮儿 (15)叁任务二 (21)自主实践朗诵比赛 (21)一、学习目标 (21)二、课时安排 (21)三、教学实施 (21)第一课时为朗诵而躬行 (21)第二课时寻找最美朗诵人 (25)肆任务三 (27)认知诗歌尝试创作 (27)一、学习目标 (27)二、课时安排 (27)三、教学实施 (27)第一课时 (27)第二课时 (27)伍阶段总结 (31)陆教学反思 (31)柒阶段测试反馈 (31)壹设计背景【单元分析】本单元是“活动·探究”单元,与诗歌教学相适应,主要是学生自主欣赏诗歌作品,并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诵活动、诗歌写作,引导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魅力,获得文学审美的熏陶。

所以本单元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重在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欣赏诗歌,自主组织朗诵活动,自由创作小诗。

【学习目标】一、语言目标(基础任务)1.学习鉴赏,独立阅读本单元的六首诗作,涵泳品味,把握诗歌意蕴,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2.反复诵读,注意诗歌重音、停连、节奏等,把握诗歌感情基调,感受诗歌韵律。

二、思维目标(进阶任务)1.把握诗歌的意象,解读诗歌意象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诗人通过这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者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理解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基调是通过哪些词语或形式表现出来的,这几首诗分别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价值目标(表达任务)结合所学的诗歌鉴赏方法,发挥想象,自选典型意象,尝试创作一首寄托自己美好情感的小诗,班级同学互品,选出优秀的诗歌作品举办展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第1单元《乡愁》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第1单元《乡愁》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第1单元《乡愁》一. 教材分析《乡愁》是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爱国情怀”,通过学习本单元的课文,让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乡愁》是一首由现代诗人余光中所作的抒情诗。

诗歌以乡愁为主题,通过描绘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祖国的热爱,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祖国的深深眷恋。

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诗意,给人以美的享受。

在教材分析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1.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通过阅读诗歌,我们要理解作者对故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感受到乡愁的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和形式:诗歌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我们要分析这些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和效果。

3.品味诗歌的意境和美感:诗歌的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

我们要品味诗歌的意境,感受诗歌的美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乡愁》这首诗歌时,可能存在以下问题:1.对诗歌的主题和情感理解不够深入:学生可能对乡愁的情感没有深刻的体验,对作者的爱国情怀难以理解。

2.对诗歌的语言和形式分析不够:学生可能对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不够了解,难以分析诗歌的效果。

3.对诗歌的意境和美感品味不足:学生可能对诗歌的意境和美感的理解和感受不够,难以品味诗歌的美。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分析诗歌的语言和形式,品味诗歌的意境和美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乡愁》,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分析诗歌的语言和形式,品味诗歌的意境和美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乡愁》,培养学生对故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分析诗歌的语言和形式,品味诗歌的意境和美感。

2.教学难点:对诗歌的语言和形式的分析,对诗歌的意境和美感的品味。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单元解析及教学建议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单元解析及教学建议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单元解析及教学建议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共分为六个单元,分别是: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古代诗词、现代诗词、古代散文、现代散文。

下面是每个单元的解析及教学建议:1. 古代文学:该单元介绍了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特点和代表作品。

学生通过学习古代文学,可以了解中国文学的源流,并培养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教师可以选择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如《诗经》、《楚辞》等,进行诵读和分析,让学生体验古代文学的魅力。

2. 现代文学:该单元介绍了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特点和代表作品。

学生通过学习现代文学,可以了解当代文学的多样性和现代社会的变迁。

教师可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现代文学作品,如《红楼梦》、《骆驼祥子》等,进行阅读和分析,让学生了解现代文学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3. 古代诗词:该单元介绍了古代诗词的发展历程、特点和代表作品。

学生通过学习古代诗词,可以培养对美的感受和表达能力。

教师可以选择古代优秀的诗词作品,如《江南春》、《登鹳雀楼》等,进行诵读和欣赏,让学生领略古代诗词的韵味和内涵。

4. 现代诗词:该单元介绍了现代诗词的发展历程、特点和代表作品。

学生通过学习现代诗词,可以了解诗歌的变革和多样性。

教师可以选择现代经典的诗词作品,如《月夜忆舍弟》、《静夜思》等,进行诵读和分析,让学生体会现代诗词的表达方式和审美体验。

5. 古代散文:该单元介绍了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特点和代表作品。

学生通过学习古代散文,可以培养对文学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教师可以选择古代经典的散文作品,如《魏书坛记》、《东篱乐府》等,进行阅读和分析,让学生领略古代散文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6. 现代散文:该单元介绍了现代散文的发展历程、特点和代表作品。

学生通过学习现代散文,可以了解散文的变革和多样性。

教师可以选择现代优秀的散文作品,如《河边的豆芽》、《丰乳肥臀》等,进行阅读和分析,让学生感受现代散文的表达方式和思想内涵。

教学建议:- 整理出每个单元的重点内容和代表作品,学生可以事先预习和阅读相关文学作品。

基于“诗歌里的审美”主题的单元教学设计案例与反思——以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为例

基于“诗歌里的审美”主题的单元教学设计案例与反思——以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为例

教学·视角基于“诗歌里的审美”主题的单元教学设计案例与反思———以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为例文|蔡芸语文课程兼具语言工具性及人文性,诗歌是文学作品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极具美感的文学体裁之一,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中包含六首诗歌,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元素。

教师在设计单元教学内容及模式时可基于“诗歌里的审美”这一主题将不同的语文知识、审美元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以丰富的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水平及核心素养水平。

一、教材分析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教材内容主要由六首诗歌组成,分别是《沁园春·雪》《周总理,你在哪里》《我爱这土地》《乡愁》《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我看》。

《沁园春·雪》描写了北国雪景,引申了对历史的思考,体现了作者革命家的伟大抱负;《周总理,你在哪里》表达了对周总理的爱戴和怀念,作者在诗中投入了真切而饱满的情感,引人共鸣、感人动容;《我爱这土地》体现了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怀,诗人从一只鸟的视角出发,诉说对战乱岁月的愤慨、对祖国大地深沉的热爱;《乡愁》以邮票、母亲、船票、新娘、坟墓、母亲、海峡、祖国等作为依托、以层层加强的方式诉说着自己细腻的乡愁;《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诗营造了优美的意境,借助四月的美景表达了爱、暖和希望,充满着积极向上的力量;《我看》从一个欣赏者的角度描写了春天原野的春风、润草、流云,描写了自然万物生生不息的自然规律,咏叹了生命力量的强大。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对“诗歌”这一文体有一定的了解,他们在此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过诗歌的特点、朗诵技巧、创作技巧,但诗歌在初中教材中的占比并不大,大部分学生对此前学习过的与诗歌相关的知识有所淡忘。

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教师应首先带领学生复习过去学习的与诗歌相关的知识,引导学生将新旧知识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应有意识地带领学生去探究诗歌中存在的语言之美、思想情感之美等多元化审美元素,从语文基础知识、语文核心素养两个层面促进学生的进步与成长。

全册中心思想归纳:九年级部编语文上册

全册中心思想归纳:九年级部编语文上册

全册中心思想归纳:九年级部编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人与自然课文1:《草原》《草原》描绘了草原的美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通过描绘草原的变化,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

课文2:《背影》《背影》通过讲述作者与父亲在火车站的离别,表现了父爱的深沉。

同时,通过父亲背影的消失,表达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理念。

第二单元:人与社会课文3:《藤野先生》《藤野先生》通过讲述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展现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文章强调,只有真诚相待,才能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实现和谐社会。

课文4:《我的叔叔于勒》《我的叔叔于勒》通过讲述作者的叔叔于勒的故事,反映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复杂。

文章呼吁关注社会底层人群,追求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

第三单元:人与自我课文5:《秋天的怀念》《秋天的怀念》通过讲述作者与母亲之间的亲情,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文章强调,学会感恩,珍惜亲情,是人类自我成长的必经之路。

课文6:《散步》《散步》通过讲述作者与家人一起散步的故事,展现了家庭的温馨和谐。

文章倡导,在忙碌的生活中,要学会关爱家人,享受家庭的温暖。

第四单元:人与历史课文7:《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通过选取古代诗人创作的十九首诗歌,展现了古代社会的风貌。

文章强调,了解历史,传承文化,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

课文8:《司马光》《司马光》通过讲述司马光的生平事迹,展现了他的聪明才智和崇高品质。

文章呼吁,以史为鉴,研究先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第五单元:人与科技课文9:《呼兰河传》《呼兰河传》通过讲述呼兰河地区的发展变化,反映了科技进步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革。

文章强调,科技的发展要与人类的福祉相结合,才能真正造福人类。

课文10:《我的战友邱少云》《我的战友邱少云》通过讲述邱少云的英雄事迹,展现了他在科技领域的杰出贡献。

文章呼吁,青少年要热爱科学,为国家的科技发展贡献力量。

总结九年级部编语文上册的全册中心思想归纳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人与历史、人与科技。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内容分析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内容分析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内容分析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内容分析一、单元说明对大自然的赞颂,是诗歌永恒的主题。

诗人从自然中获得灵感,受到启示,用美妙的诗行,弹奏出自然的乐音,抒写心中的情志。

欣赏这些诗歌,可以唤起我们丰富的想象和情感的共鸣,使我们更好地体味自然诗意,人生的情趣。

学习这些诗歌,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中的自然美景,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品味含蓄、精练、优美的诗歌语言。

二、选文目录1.沁园春·雪(词·毛泽东)2.雨说(现代诗·郑愁予)3.星星变奏曲(现代诗·朦胧诗·江河)4.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现代诗·济慈)、《夜》(现代诗·叶赛宁)三、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雨的诉说四、单元教学内容选择⒈写字识字:见各篇课文。

⒈诵读诗文,借助联想、想像,感受诗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融情于景、托物言志”在诗意表达上的作用。

⒈.诵读品味诗歌含蓄、精练、形象的语言。

⒈从具体内容、表现手法、语言特点、情感意蕴等方面比较阅读,了解五首诗的异同。

⒈走进诗人内心世界,聆听其与自然、心灵、历史的对话,感受其对生命、人生、历史的感悟。

⒈热爱、观察大自然万物,感受大自然的魅力,领会“天人合一”的境界。

⒈结合所学诗的意象、意境知识,运用联想和想像尝试诗意表达,进行口语训练。

⒈运用所学的“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的方法进行写作训练。

⒈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观察手段观察不同的雨景,体验不同的感情与意境。

五、单元教学安排⒈本单元是诗歌单元,要记叙加强朗读训练。

⒈要适当教授相应的诗歌方面的知识和阅读诗歌的方法。

⒈试着训练学生写作诗歌,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激发学生创作诗歌的激情。

⒈拟用12课时完成。

九上第一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1)

九上第一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1)
3.能借助具体可感的形象来抒写情志,尝试创作。
第一次现代文阅读
——议论文多文本阅读
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诗与远方
巩义市第四初级中学˙九年级语文组
一、单元教材分析
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活动•探究”单元,编者编写“活动 探究”单元,力图使学生在综合、多维、连续的语文活动中“领 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本单元以“现代诗歌”为主,共 有6篇文章:《沁园春•雪》《周总理,你在哪里》《我爱这土地》 《乡愁》《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我看》。本单元的诗词,或借 描绘雪景抒情,或表达对周总理的热爱、怀念、赞颂之情,或赋 予土地象征意义,或抒发浓浓的思乡之情,或抒发爱的赞颂,或 抒发对大自然、对生命的热爱。课堂上应以“课文学习—实践活 动—写作”的教学模式呈现。
二、单元目标设置依据
在《标准(2011年版)》中,与诗歌有关的课程目标如下:
1、“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 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2、“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 领悟诗文大意”;
3、“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 品的内容和情感。
4、“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戏剧等文 学样式”。
根据课本第一单元活动任务单,最终确定本单元的学习 目标。
教师教学用书

年பைடு நூலகம்









三、单元学习目标
1.欣赏诗作,找出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把握诗 歌感情基调,说出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艺术魅力;
2.多形式诵读,能够在朗诵时通过重音、停连、节奏等传 达出诗人的思想感情;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我爱这土地》一诗写作于饱经沧桑的祖国又一次遭受日寇铁蹄践踏的1938年。诗人艾青作为一个“悲苦的种族争取解放、摆脱通过耶枷锁的歌手”,坚定地汇入人民解放斗争的洪流中,成为一名时代的(32鼓手、吹号者。全诗用一只乌儿生死眷恋土地做比喻,表达诗人对祖诗歌在国的挚爱。诗人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并运用一系列意象表达歌唱的丰富内涵:被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温柔的黎明隐喻了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诗人借助鸟儿死后羽毛腐烂在土地里,中心训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眷恋,隐含了献身之意。
《我看》是穆旦作于1938年的一首表现自然之关的抒情诗。这首诗表现了穆旦虽然经历了时代的现实的洗礼,但他的心灵仍保有年轻人的朝气与活力,对自然保有一份人之初的纯真赞关。
指导设计:九年级的学生,应该能够初步揣摩和体会诗歌语言的凝练性与情感内涵的丰富性,也能够结合自身经验和欣赏其他诗歌的经验,加以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当然,在这一系列过程中,还需要教师在关键处给予必要的指导和点拨,从而使学生深入地感悟诗中的意境,深切地体会诗人的感情。教学诗歌,不宜多讲,应重在引导学生揣摩语言,感受形象,时代的处进行点拨。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诗歌的比较阅读,辨别这些人对祖诗歌在具体内容、感情意蕴、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异同。总之,要通过诗歌教学,激发学生的读诗兴趣,培养学生对诗歌感情的充分认识,激怒诗歌的感悟能力,并丰富学生的情感,使他们提升对诗歌的审美悲愤和能力,更好地体味生活中的诗意。
重点、难点与关键
1、了解写作背景,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
2、领悟诗歌运用具体形象来表现抽象情感的写法。
3、品味意象或语言在诗词中的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设计
朗读、赏析。
学生思想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及学习方法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整体分析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整体分析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整体分析新人教版本单元选取了五首诗歌,涵盖了豪情歌唱、对土地深沉的热爱、对故乡浓浓的眷恋、对爱的赞颂以及对大自然的热情描绘等多种主题。

这些诗歌的作者既包括政治领袖、文学奇才,也包括经典名家和诗坛新秀,涵盖了传统名作和朦胧新诗。

我们研究这些诗歌,可以进入诗人内心世界,聆听他们与自然、心灵、历史的对话,感受他们对生命、人生和历史的思考。

通过细心体验生活中的诗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生的真善美。

在研究诗歌时,我们需要反复诵读,品味诗歌的语言,深入体会其内涵,揣摩其中的意蕴和情味,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展开联想和想象,感受诗歌语言丰富的表现力。

每一课的重点知识都需要我们掌握不同的技能,如《沁园春·雪》需要熟读、背诵,感知形象,体会意境,理解诗人感情;《我爱这土地》需要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乡愁》需要理解诗歌中新颖的意象表现出的情感;《你是人间的四月天》需要感受诗歌的节奏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我看》需要注意诗歌的重音、停连、节奏,理解诗人对生命的渴望与讴歌。

研究诗歌需要深入感知意象,通过XXX和想象获得感性认识,进入诗中情境,体验情感,感悟诗意。

我们还需要了解诗歌中常用的借景抒情、象征、拟人等艺术表现手法,体会这些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在研究过程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营造与诗歌情感相吻合的浓厚氛围。

除了反复诵读,我们还可以拓展阅读,培养读诗兴趣,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适当地进行诗歌的比较阅读,认识不同诗歌在具体内容、语言特点、表现手法、感情意蕴等方面的异同,也是很有帮助的。

研究诗歌不仅可以让我们感受诗歌的自然美景,体味诗歌的意境,更可以感悟人生的真善美。

通过细致深入地体验人生,我们可以更好地发现和体味生活中的诗意。

1.《沁园春·雪》是一首描写北国雪景、历史英雄和祖国热爱的诗歌。

诗人XXX将写景、议论和抒情融为一体,表现出豪放的风格和气势恢宏的感觉。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总结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总结

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总结本单元是散文单元,散文被称为“无韵之诗”。

散文都有其深厚的哲学内涵,结构工整,寓意丰富,意象独特,语言鲜明形象。

本单元在行文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象征的表现手法。

象征是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

《更浩瀚的海洋》中作者用七种人的行为象征七种不同的人生态度。

象征也是把事物形象化和人格化,它与拟人和比喻不同。

象征是一种表现方法,是针对篇章而说的。

而拟人与比喻则是修辞方法,只表现在具体的句子上,不在篇章上。

象征与拟人的相同点是都把事物人格化,但象征的写法大都用在立意上,通过所描写、刻画的事物,来表现一定阶段的本质或某种意义;而拟人则是用在语句的表现上,是为了把事物写得生动、形象。

象征和比喻中的借喻都使事物形象化,但借喻是以相似为基础,象征却是将所描写的事物赋予一定的意义,须对托义的物作细致地描写和刻画。

口语交际Ⅰ.学习重点1.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Ⅱ.口语交际指导1.每个小组商定向全班同学推荐一至两首乐曲或歌曲,并推举一名同学向全班同学谈谈推荐的乐曲和歌曲的魅力。

2.所选音乐作品要健康,要有较强的感染力。

3.交流时力求抓住自己内心的独特感受,尽可能形象地表达出来。

4.同学之间要尊重不同的兴趣爱好,要在相互倾听的基础上,积极交流,共同提高欣赏水平和口语表达能力。

Ⅲ.口语交际范例青春需要偶像老师: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精神偶像。

在这偶像身上,闪烁着时代的光芒,无论是他们的个性特征,还是事业成就,也无论是他们的生活情趣,还是人生理想,都使人们心悦诚服地向他们表示敬慕和爱戴,并把他们当作自我人生的榜样。

如果把人生比作漫漫长路,那么青春时代的偶像就是你起步的向导,引领你踏上前进的征途,使你的人生放出灿烂的光辉。

因此,我认为,青春是需要偶像的。

下面请同学们谈一下你对偶像的看法。

张辉:我非常喜欢唱歌,我的偶像是周杰伦。

凡是周杰伦的磁带我都尽可能买到,然后如痴如醉地去听。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板书:这轻柔的声音其实是——小溪的声音;——柔曼的提琴这清脆的声音其实是——涧水的声音;——清脆的弹拨这厚重回响的声音其实是——无数道细流的声音;——厚重的倍司这雄浑磅礴的声音其实是——飞瀑急流的声音。

——雄浑的铜管鼎湖山的泉声真像音乐一样妙不可言啊!这就是作者用心聆听、品味的结果。

我们怎么用我们的声音将这种美传达给同学们呢,让我们试着把自己品味到的所有感觉放到文字中,通过读来表现。

[学生自由朗读]请大家介绍一下读这一小节要注意什么才能将作者描绘的美传达给大家。

明确:①读出快慢,读出轻重,读出情景,读出感情。

(技巧,情感)②借助想象,让作者所绘景象展现在面前;③细心体会,感悟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情,让自己的心一步步贴近作者,和作者产生共鸣;(品读泉美时,应重点体会作者的心情,带着感情去读,我即作者)揣摩作者的情感,④技巧上,修饰性词语能表现情感的词应重读,并安排好停顿[老师可尝试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范读等多种形式]大自然这位伟大的音乐家借鼎湖山清纯悦耳、欢快活泼的泉声演奏出一首首美妙动听的乐曲,让人不由自主地喜爱上它。

当然,这些乐曲只有用心聆听、品味才能听出来。

作者就是因为用心聆听、品味鼎湖山的泉声,才深深地喜爱上了它,使这泉声汩汩地流进了他的心田,相信也流进了你的心田。

四.拓展探究——捕捉情感脉络“走得匆匆,看得蒙蒙”——怅然、失望顿生雀跃之心——好奇、探究娇态想起爱女——喜爱如入清澈之境——轻快寻泉——怅惘品泉悟泉——陶醉五.作业1.背诵课文第5小节2.“积累运用”和“阅读理解”(一)教后反思:二、林中小溪学习目标:1、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林中小溪的特点,梳理出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能通过朗读和对语言的赏析,感受大自然的美和小溪所显示出的生命力量。

3、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作者由景而悟的人生信念。

重难点分析:1、“感受大自然的美和小溪所显示出的生命力量”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但是,对无形的感受,需要通过有形的朗读或语言赏析表现出来。

九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试卷分析

九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试卷分析

九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试卷分析九年级语文备课组一、试卷结构全卷共100分。

题型上,仍是四大模块:积累与运用(19分)、综合性学习(10分)、阅读理解(31分)、写作(40分)。

这三部分结构上基本保持稳定前提下更趋合理,较符合海南省课改后的中考命题体型。

二、答题情况:(一)、积累与运用(19分):这一部分有古诗文默写,字词积累。

在这一部分中,第1小题中的“洌”字有40%的同学写错;古诗文默写和字词的得分率很高。

(二)、综合性学习(10分):这部分涵盖了语文专题学习和材料探究。

而在第5题的谚语积累和第6小题的材料探究学生的失分率是最大,达到了90%。

(三)阅读理解(31分):古诗鉴赏中第9小题默写“河豚”的“豚”字写错的较多;第8小题赏析诗句失分率也达到了60%;第11题中“折柳”的含义在2班和4班中丢分较大;课内阅读:第12题归纳层意不够简洁;第14题仿写1班和3班答得不错,但2班和4班就有所欠缺;课外阅读:读“磨脑子”的书第16小题概括“读磨脑子的书有哪些益处”大多数同学都能从文段中找出;17题中的论证方法,有70%的同学没答对;(四)作文(40分)请以“阅读”为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

作文中出现的情况:①、作文说理性散文较多,记事类较少,能把事情叙述的生动形象的更少。

②、错别字很多,句子不通顺,没有主次之分,缺少点睛之笔,显得很稚嫩。

③、有相当部分同学的书写不够规范,字迹潦草的。

三、存在的问题及教学策略:存在的问题如下:1、概括能力有待加强:体现在试卷上主要是在综合性学习、阅读理解中。

2、书写水平有待提高:这也体现在字体潦草,大小不一,不整齐,导致阅卷老师无法看清答案,失分较大。

3、答题格式有待规范:有些观点+理由类题目,学生只有理由,没有观点;或是观点和理由脱节;或是观点流于简单,蜻蜓点水。

4、写作题中,个别学生拘泥于原材料,题材陈旧,内容空洞,文章缺乏时代气息,缺乏真挚的情感,文面较差。

九年级上册语文笔记第一单元

九年级上册语文笔记第一单元

九年级上册语文笔记第一单元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笔记。

1. 文学常识。

- 作者毛泽东,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

他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 词牌名“沁园春”,“雪”是题目。

词是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和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

2. 字词积累。

- 妖娆(yāo ráo):娇艳美好。

- 一代天骄:指称雄一世的人物。

天骄,“天之骄子”的省略语。

3. 内容分析。

- 上阕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互文见义,极言范围之广。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望”字统领下文,“长城”“大河”是典型的北方景物,写出了雪景的雄伟壮阔。

- 下阕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承上启下,“娇”字表现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折腰”有倾倒之意。

接着评论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英雄人物,指出他们的不足,“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俱往矣”将历史人物一笔带过,“风流人物”指的是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这里也暗指无产阶级,表达了诗人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1. 文学常识。

- 作者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现代诗人。

2. 字词积累。

- 嘶哑(sī yǎ):声音沙哑。

- 汹涌(xiōng yǒng):(水)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

3. 内容分析。

- 全诗以“假如我是一只鸟”开头,鸟的形象与土地紧密相连。

“嘶哑的喉咙”,表明这只鸟饱受磨难,但它仍然要歌唱,歌唱“土地”“河流”“风”“黎明”。

“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河流”象征着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风”象征着人民抗争的力量,“黎明”象征着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 最后两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单元分析课标要求:
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

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
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3.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
基本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单元内容分析:
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共选入五首抒情诗词,其中一首旧体词,两首中国当代诗,两首外国诗。

教材编制者的意图是在七年级新诗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本单元的集中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沁园春·雪》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它描写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的北国雪景,纵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

《雨说》是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

全诗采用拟人的艺术表现手法,赋予“雨”和其他事物以生命的灵性,让“雨”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喃喃细语,真情倾诉,使人感受到“雨”这位爱的使者亲切温柔的形象。

这首爱之歌,既是诗人
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是他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愿。

《星星变奏曲》是一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

它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蝈蝈与蛐蛐》和《夜》是两首优美的田园诗。

它们都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而又各有其特点。

《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它以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来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歌颂大自然的无比美好和无限生机。

《夜》犹如一首小夜曲,它在静谧、美丽的夜景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教学诗歌,不宜多讲,更不宜偏重理性的分析,重在引导学生深入地感知形象,通过联想和想像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而进入诗中的情境,自行体验情感,感悟诗意。

因此,教学诗歌要在意象的把握和意境的感受上多下功夫,给以适当的点拨。

要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

诗歌的语言是一种凝练、形象的艺术语言,往往要悉心揣摩才能体会其中的意蕴和情味。

要反复推敲诗句,细致深入地体会其内涵。

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已往欣赏诗歌的经验,加以联想和想像,体味诗中的形象和意境,从而深切地感受诗歌语言丰富的表现力。

要让学生熟读诗歌,最好能背诵。

在熟读、背诵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和韵律美,体会诗歌的魅力。

这些诗的抒情性都很强,适于朗诵,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忽视。

要注意诗歌的艺术特征,了解借景抒情、象征、拟人等诗歌的常用艺术表现手法,体会这些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了解诗歌的常用艺术表现手法,重要的不在“知其然”,而在“知其所以然”,要结合诗中的语境和语句,从互为表里的形式和内容的关联中,让学生体会这些表现手法的艺术效果。

2.简而言之,通过本诗歌单元的教学,要让学生欣赏一些诗歌,进一步了解诗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使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诗歌教学也要着眼于素质教育,要通过诗歌教学,激发学生的读诗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具有初步的“诗”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既能知道什么是诗,什么是好诗,又能更细心地体验人生,更好地发现和体味生活中的诗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