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决定命运:刘邦和项羽的为人处世之道!
透过性格看命运(二):项羽与刘邦的性格对比
![透过性格看命运(二):项羽与刘邦的性格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0696b8be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31.png)
透过性格看命运(二):项羽与刘邦的性格对比展开全文要做一个能“透过性格看命运”的有心眼的男人,最好的方法是分析历史人物性格与命运的关系——看性格怎样决定其命运。
下面我们以项羽和刘邦为对象,展开这样的分析。
项羽和刘邦都是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因此,他们的经验教训足以成为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楚汉相争的大部分时间里,项羽处优势,刘邦处劣势,但刘邦笑到了最后:在很大程度上,两人不同的性格决定了各自不同的命运。
1.项羽老实,刘邦奸诈公元前203年,刘邦在一再失败之后逐渐转为优势:汉军士气高涨,粮草充足;楚军疲惫不堪,粮食告绝。
刘邦想攻打项羽,但因父亲刘老太公及妻子还在项羽手中而投鼠忌器,所以他连派几名使者劝说项羽,最后双方达成协议,汉与楚“中分天下”:鸿沟以西的地方划归汉,鸿沟以东的地方划归楚。
缔约后,项羽立即放回了刘邦的家属,带上队伍罢兵东归了。
然而,刘邦一旦解除了后顾之忧,就听信张良、陈平“不能养虎为患”的劝说,自食其言,转而攻项羽。
直至围歼楚军于垓下,迫使项羽自杀。
刘邦的骗术并不高明,但项羽却轻而易举地相信了。
综观整个楚汉相争过程,老实的项羽屡上奸诈刘邦的当,怪谁?当然怪项羽自己,怪他“缺心眼”的性格。
2.项羽刚猛,刘邦柔绵项羽刚猛不屈,但易折,缺乏必要的回旋余地——项羽在垓下被围,“不肯过江东”,很壮烈地死了,但毕竟死了;刘邦柔绵不劲,有以退为进的谋略——鸿门宴中。
刘邦低三下四,很窝囊地活着,但毕竟活着。
“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心平气和”的道理,项羽不懂,而刘邦却深谙其中三味。
3.项羽重情,刘邦寡义项羽外强内弱,形粗情细,在别姬前夜为宠爱的女人“悲歌慷慨”、“泣数行下”,重情如此,实在可嘉;但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一个大老爷们不以国事为重,反而“虞兮虞兮”地哭泣,为情所困,实在可悲。
刘邦的寡义表现在:一,面对项羽“现在你如果不赶快投降,我就把太公煮死”的要挟,他说“我和你‘相约结为兄弟’,因此我的老子也就是你的老子——如果你一定要煮了你的老子,希望你能分给我一杯肉汤”;二,刘邦在路上遇见了自己的儿子孝惠和女儿鲁元,就让他们上车与自己同行,后来楚军的骑兵追来,刘邦急于脱身,就把儿女推下车,这样的情况发生了三次。
刘邦与项羽:得人心者得天下
![刘邦与项羽:得人心者得天下](https://img.taocdn.com/s3/m/1c1f4ffb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d1.png)
刘邦与项羽:得人心者得天下刘邦与项羽,两位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军事家,他们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位杰出人物,也是两位截然不同的人。
他们虽然有着不同的背景和性格,但却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刘邦与项羽都是得人心者,从而得到了天下。
下面将从历史事件、性格特点、对比分析等角度来探讨刘邦与项羽的得人心者得天下的故事。
一、历史事件刘邦,字季,是中国历史上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在历史上被誉为仁慈的刘邦,他以仁爱、宽厚而著称。
刘邦自幼家境贫寒,曾为豪侠。
刘邦后来隐居山林几年,结识和项羽等人。
加入陈豨反秦军,之后几经波折,终于在汉中称王,成为楚汉之争中的胜利者。
刘邦在位期间,实行了许多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还实行了很多保护人民利益的政策,因此深得人民的拥戴和支持。
项羽,名籍,字羽,是中国历史上秦末汉初军事家,被尊称为西楚霸王。
项羽出身豪族,少年时期学习武艺,曾投靠龙且、嬴政等为武更侯。
项羽在楚汉战争中,曾一度势如破竹,但最终败于刘邦的手下,不得已自刎以明志。
项羽在西楚霸王时期实行了一系列的政策,包括对士兵的宽厚待遇、实行改革等,这些政策都得到了人民的支持,项羽也是一个得人心者。
二、性格特点刘邦和项羽在性格上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
刘邦性格温和、宽厚,他善待人民,因此深得人心。
刘邦在位期间实行了很多让人民受益的政策,比如减税减赋、兴修水利等。
在刘邦的政府中,人民得到了很好的保障,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
刘邦还重用贤臣,兼容并蓄,因此得到了很多人的拥护和支持。
相对而言,项羽则是一个性格强势的人。
项羽对待他人时常常傲慢、霸道,这也导致了他在军事上的失败。
然而在处理军事问题时,项羽有着非凡的军事才能,神机妙算。
尽管他最终败给了刘邦,但项羽的军事才能仍然为后人称道。
三、对比分析刘邦和项羽都是得人心者,但他们的得人心者的方式却截然不同。
刘邦以仁爱、宽厚著称,善待人民,所以深得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刘邦的政权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因而能够建立稳固的政权。
性格决定命运——论刘邦与项羽的成败
![性格决定命运——论刘邦与项羽的成败](https://img.taocdn.com/s3/m/8ac153042e3f5727a4e9623a.png)
性格决定命运——论刘邦与项羽的成败性格决定给命运——论刘邦与项羽的成败[内容摘要]:公元前209年,项羽随其叔父项梁在会稽起兵反秦,后经巨鹿一役大破秦军,成为统领各路诸侯的上将军,自封西楚霸王;刘邦壮年时由亭长起兵,不断壮大自身势力,虽多次战败,但最终赢下楚汉战争,并先后消灭四方诸侯,成就汉朝霸业。
笔者现就刘邦、项羽二人先天条件及后天性格两方面对其成败进行简要分析比较。
[关键词]:成王败寇;楚汉争霸;性格;成败第一章刘邦、项羽之先天条件对前期形势的影响1.1 刘邦的起兵劣势刘邦在起兵初期势单力薄,与各路诸侯相比,军事实力并不占优,分析起来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其出身低微;二是其缺乏优秀的军事才能。
刘邦出生在社会中下层[1],其父亲刘煓尊号太公,在沛郡丰邑务农为生。
从现有史料考证,刘煓也并没有出自富贵之家。
“六年,高祖五日一朝太公……后高祖朝,太公拥篲迎门却行”[2]。
从太公拥篲的行为来看,其成为太上皇后,按照其地位,本应过着极尽奢华的皇家生活,但实际上,其并没有提高所谓的层次,仍然愿意经常拿着扫把扫地,由此可以看出仍保持一个务农者的习惯。
可见,刘邦为农民出生,至少并不是大富大贵。
刘邦起兵抗秦前,以亭长身份为泗水郡押送徒役到骊山,但在半路趁夜将徒役放走,有十余人愿意跟随他[3]。
其后,刘邦带领这十余人返回沛县,会同沛县官吏萧何、曹参及好友樊哙等人,鼓动百姓杀掉县令,起兵抗秦。
刘邦起兵时,跟随他的人多为沛县的低级官吏以及社会地位较低的朋友,其兵力也不超过三千,这在当时战火四起的秦末环境中并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
刘邦起兵后,虽然先后攻下胡陵、丰等地,但其部下雍齿叛变,将丰地降魏。
刘邦带兵攻打丰,却先后两次失利。
直到其投奔项梁,项梁给他增加了五千兵力及五大夫将十人,才最终依靠人数优势攻下丰[4]。
其后,刘邦率军西征,两攻昌邑,虽与彭越、皇欣等人合兵一处,但仍然攻打不下,只能够率军继续绕道西行[5]。
后来,刘邦在与秦军的战斗中虽然不断胜利,但大多是依靠张良、郦商等将领,并且很多时候遭遇的秦军皆为残余力量,战斗力极为低下。
鸿门宴中性格决定命运作文400
![鸿门宴中性格决定命运作文400](https://img.taocdn.com/s3/m/9d199287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06.png)
鸿门宴中性格决定命运作文400鸿门宴上的性格与命运。
项羽,热血与决断。
鸿门宴上,项羽那火爆脾气一上来,啥都不顾了。
他那股子英
勇劲儿,让人佩服,但咱也得说,有时候决断得太快了,也不想想
后果。
就这样,一下子把局面搞得那么紧张,最后自己还吃了大亏。
唉,这就是性格决定命运吧!
刘邦,机灵与变通。
刘邦这人,跟项羽完全不一样。
鸿门宴上,他就像个滑头滑脑
的狐狸,啥事儿都能变通。
看形势不对,他立马就变了脸色,找个
借口溜了。
这种机灵劲儿,让他在乱世之中,也能混得风生水起。
看来,有时候变通比硬碰硬更有用。
范增,两面三刀。
范增这个人,咱得说,真是有点两面三刀。
鸿门宴上,他表面
上给项羽出谋划策,暗地里却跟刘邦勾勾搭搭。
这种墙头草的行为,最后害得他自己也没落个好下场。
唉,做人还是得有原则,不能为
了点利益就忘了本。
性格决定命运。
想想鸿门宴上的这些人,真是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的命运。
项羽太冲动,刘邦太机灵,范增太狡猾。
但话说回来,性格这事儿,谁说得准呢?也许正是因为这些不同的性格,才造就了历史上那么
多精彩的故事。
性格决定命运刘邦项羽作文
![性格决定命运刘邦项羽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45b47f7e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8127d4e.png)
性格决定命运刘邦项羽作文Personality determines fate, this popular saying has been circulating for centuries, emphasizing the importance of one's character and behavior in shaping their destiny. The historical figures Liu Bang and Xiang Yu are prime examples of how differences in personality can lead to drastically different outcomes. 刘邦 and 项羽 are two of the most famous figures in Chinese history, known for their roles in the Chu-Han Contention. While both were talented military leaders, their contrasting personalities ultimately led them down distinct paths.Liu Bang, known for his humility and pragmatism, was able to win the support of the common people and establish the Han Dynasty. His ability to listen to advice, make strategic decisions, and treat his subordinates with respect earned him loyalty and admiration. On the other hand, Xiang Yu's arrogance and impulsiveness alienated potential allies and eventually led to his downfall. His failure to adapt to changing circumstances and his inability to trust others ultimately cost him the throne. Personality traits such as humility, adaptability, and trustworthiness played a crucial role in determining the fate of these two leaders.Beyond historical examples, the concept of personality determining fate can be seen in everyday life as well. People with positive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perseverance, optimism, and kindness often find success and happiness, while those with negative traits like stubbornness, pessimism, and selfishness may encounter obstacles and setbacks. The choices we make, the relationships we cultivate, and the actions we take are all influenced by our personality traits, which in turn shape our future outcomes.It is essential to recognize the impact of personality on our lives and strive to develop positive traits that can lead to a fulfilling and successful future. By practicing self-awareness, mindfulness, and continuous self-improvement, we can work towards becoming the best versions of ourselves. Seeking feedback from others, learning from past experiences, and cultivating a growth mindset are all valuable strategies for personal development and growth.In conclusion, while external factors such as circumstances and luck play a role in shaping our lives, the core of our destiny lies within ourselves – our personality. By understanding our strengths andweaknesses, reflecting on our actions, and making conscious efforts to cultivate positive traits, we can steer our lives in the direction we desire. Let us heed the wisdom of the ages and remember that our fate is ultimately determined by the character we possess. 性格决定命运,这句流传了几个世纪的名言强调了一个人的品格和行为对塑造其命运的重要性。
刘邦与项羽:得人心者得天下
![刘邦与项羽:得人心者得天下](https://img.taocdn.com/s3/m/b9b65d5b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e9.png)
刘邦与项羽:得人心者得天下
刘邦和项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两位人物,他们之间的斗争被称为楚汉之争,最终刘邦获得了天下的统治。
那么,他们是如何成为历史上的传奇人物的呢?答案是“得人心者得天下”。
刘邦和项羽都是农民出身,但是他们在农村中的经历和性格却有着很大的不同。
刘邦是一个平凡而又善良的人,他曾经救助过一位被虏掠的皇族,并帮助他脱离了险境。
这个举动得到了皇族的感激,也为刘邦赢得了很多人的好感。
而项羽则是一个自信而又冲动的人,他经常与他人打赌,甚至常常赌输了道歉,这一行为使他丧失了很多人的信任。
在古代的社会中,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是至关重要的。
刘邦在他的收复故地时,总是能够获得当地百姓的支持,这使得他的力量逐渐壮大。
相反,项羽虽然是一个军事上的天才,但他经常残害人民,这激起了人民的不满和反抗,这使得他最终失败。
在得到人民的支持之后,刘邦和项羽开始以各种方式争夺天下的统治权。
刘邦做得非常谨慎,他通常会听取他的将领们的建议,决策之前会深思熟虑,这使得他最终能够打败项羽并取得天下。
相反,项羽做事却非常冲动,他经常不顾将领的建议而行事,这使得他在某些关键的时刻因为失误而败北。
总而言之,刘邦和项羽都是非常有能力的人物,但最终能够统治天下的是刘邦。
这是由于刘邦在得到人民的支持后,在决策方面更加谨慎而周到。
他知道如何稳固他的统治,而不是步项羽的后尘,把自己置于无尽的战争中。
因此,我们可以从刘邦和项羽的故事中明白一点:得到人民的心才是摆脱局限和谋求更高更大目标的关键。
性格决定成败——刘邦与相遇之比作文
![性格决定成败——刘邦与相遇之比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7965fe5d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0d.png)
性格决定成败——刘邦与相遇之比作文败亡前,项羽吟“力拔山兮气盖世”;庆贺酒酣时,刘邦忧“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一边是豪气盖世,一边是忧患之心,寥寥几字,便足以看出两人性格上的不同。
而这,恰恰是决定他们命运的一个重大因素。
项羽乃一世枭雄。
将门之子的他,骁勇善战,力能扛鼎,才气超群,面对不可一世的秦始皇,他敢喊出“彼可取而代之”的豪言壮语,他的自信,他的豪情,是推他向前的一双有力的大手。
但这样不可一世,煊赫一时的项羽,最终还是葬送在了自己的过分自大中。
有人说,项羽的失败是天意促成,但事实上,他的天真、不用心计,注定他只有匹夫之勇,注定他将败在本可打败的对手手下,这样悲壮的结局,不免令人唏嘘。
刘邦出生低微,却碰上一个正当道的时代,他的才智与努力恰能发挥,也正是这样的机遇与偶然,这样的大背景下,刘邦才有了一颗细致缜密灵活多变之心,即使战胜,也终是惴惴不安。
时运与性格,均是他成功的助力所在。
有人说如若《垓下歌》表现的是失败者的悲哀,那么《大风歌》表现的便是成功者的忧虑。
这两种境遇催生出的感情,也能隐隐表现两者迥乎不同的性格。
他们的身世,经历促成了他们的性格,他们的性格又在一路引导他们走向最终结局。
倘若项羽心思稍加细腻,学会审时度势,不过分夸大自身的力量,或许他仍能移山倒海,不至于落得自刎的下场;倘若刘邦并非出身农户,没有养成如此婉转心思,若他一路走来带着无尽豪气,有着所向披靡的自信,或许也没有后来的汉太祖刘邦了。
诸葛亮或许是许多人的偶像。
众人只言诸葛亮神机妙算,卓绝超群,却忽视了他有一颗淡如水,细如针的心,他的巧舌如簧,左右逢源正是他性格的体现,也正是这一性格,让他获得一次又一次的成功,最终名垂千史,被后人铭记与赞颂。
古人云:大勇无谋,祸福占其,祸居上,福临下,入阵必中计,死无不目。
死在这样性格下的人不在少数,吕布,颜良都是典型的例子。
吕布的.一意孤行,不听人劝,最终导致他被曹操吊死在白门楼城门上;颜良的郁郁寡言,使他无法将刘备在河北的事与关羽讲清楚,最终导致被义气的关羽砍死。
鸿门宴刘邦项羽性格决定命运作文
![鸿门宴刘邦项羽性格决定命运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6bdcd1d4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a6.png)
鸿门宴刘邦项羽性格决定命运作文“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北风萧瑟,英雄末路,《垓下歌》用短短四句诗唱出了让无数人叹惋的悲歌。
那么又是什么样的人,将力能扛鼎,气壮山河的项羽,逼到了这般的穷途末路呢?刘邦,一个整日游手好闲,不学无术的无赖,一个48岁才参加起义的落魄的泗水亭亭长,凭什么能从众多起义军中脱颖而出,在兵力,声望,,个人能力都不如项羽的情况下,最终战胜项羽,夺取天下?这些疑问其实可以从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中得到答案——鸿门宴,这个项羽最接近成功的地方。
李宗吾先生在《厚黑学》中有言道:“古之为英雄豪杰者,不过面后行黑而已。
”面厚,便是不重虚名,不为世俗所累,刘邦可谓是深谙此道。
对于项羽手下一个小小的将士——项伯都能够“兄事之”“奉卮酒为寿”“结为婚姻”,对项王更是毕恭毕敬,甚至是一心想杀他的范增也是以礼相待,完全不在乎外界对他的评价。
而项羽却是相形见绌了,刘邦只是短短几句话就让项羽毫不犹豫地说“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生怕因此为世人所笑,而樊哙进帐后的几句逼问,更是让项羽无言以对只得让他坐下。
两相比较之下项羽像一个心性正直的君子,重义,坦诚。
心黑,便是果断,俗话说:“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项羽在鸿门宴上犹豫不决,明明可以一挥手,皇冠加冕,天下楚姓,立万世之功业。
他却因为怕有损自己的名声而犹豫,最终让机会白白流失。
而刘邦则却完全相反,做事说话坚决果断、毫不犹豫:说前去谢罪就去谢罪,那怕明知九死一生;决定了逃跑就逃跑,一刻不停;甚至到后来刘邦的父亲被项羽抓住以此威胁刘邦之时,刘邦更能说出“分我一杯羹”的话。
相比之下,刘邦就像是一个市井无赖,为了胜利,手段是无所不用其极。
面厚心黑并非是单纯的贬义词,有时甚至是褒义词。
面厚,什么样的人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面厚”呢?我想只有那些内心强大,不畏世俗流言的人才那做到吧!心黑,什么样的人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心黑”呢?我想只有那些心中有沟壑,懂得取舍的人才能做到吧!正直,勇猛,重义气,这是项羽的优点,然而也是他的缺点。
刘邦与项羽:得人心者得天下
![刘邦与项羽:得人心者得天下](https://img.taocdn.com/s3/m/c9320f27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7122651.png)
刘邦与项羽:得人心者得天下刘邦与项羽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位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同时也是汉朝的奠基人。
他们集合了不同的个性和才能,各自代表了不同的价值观和领导风格。
他们都能够获得人民的支持,最终实现了统一中国的目标。
刘邦是一个智勇双全的领导者。
他具有充分的智慧和谋略,能够冷静地分析形势并采取正确的决策。
在垓下之战中,刘邦派遣黄飞虎潜入敌军,取得了桂陵的胜利,从而扭转了局势。
在刘邦建立起自己的秦朝时,他采取了与民休息、减轻税收负担的政策,从而获得了广大民众的支持。
他重用人才并奖励勇敢和能干的将领,使得他的军队变得更加精锐,最终成功夺取了天下。
项羽则是一个性格豪爽、直爽无比的领导者。
他勇猛无敌,精于骑射和战斗,成为当时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将领。
项羽擅长调动士气和激励士兵,能够在战斗中保持高昂的士气。
他的“举蛇以为鞭,以取天下”一词,体现了他对战略和力量的理解。
项羽也深受他的性格和情感的影响。
他容易冲动、易怒,导致他在政治上犯下了一些错误。
他没有像刘邦那样重视百姓的利益,更加注重个人的成就和欲望。
尽管刘邦和项羽之间存在差异,但他们都能够获得人民的支持。
无论是刘邦的谋略和智慧,还是项羽的勇猛和决断,都吸引了人民的关注和支持。
他们能够认识到人民的利益和需求,采取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满足他们的期望。
在刘邦和项羽统治时期,国内外的战乱得到了平息,百姓们的生活逐渐恢复了正常。
这一切都归功于他们的领导才能和人民对他们的信任。
刘邦和项羽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两位伟大领导者,他们通过不同的方法和风格赢得了人民的支持。
无论是通过智慧的统治还是通过勇猛的战斗,他们都能够得到人民的心。
正是因为他们能够获得人民的支持,才使他们最终实现了统一中国的目标。
这一点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演变,并形成了今天中国人民对领导者的期望和要求。
从楚汉之争看性格对人生的影响
![从楚汉之争看性格对人生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a89692293169a4517723a3c9.png)
从楚汉之争看性格对人生的影响刘邦和项羽作为秦末两大军事集团的首领,博弈手段层出不穷。
然而实力差距悬殊的两军到最后为何会导致了一个截然不同的结局?项羽几乎未败的军队如何就输给了刘邦?而刘邦的核心竞争力又体现在哪里呢?他们两人的人生经历对于我们现代人有什么启发呢?想要明确这些问题,就必须要知道:相遇和刘邦作为两军统帅,他们对事态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某些关键时刻,他们的所作所为决定着历史的走向。
然而,他们的决策与判断力又是什么影响的呢?我认为他们的个人性格、人生目标对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刘邦和项羽的性格可以从他们两人的几次交锋中显现出来:一.鸿门宴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从联合反秦到互相争夺王权的历史转折关头出现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斗智斗勇的场面。
刘邦面对数倍兵力的项羽,不得不忍辱负重冒着生命危险,亲临虎穴,麻痹项羽,以摆脱面临的困境。
而项羽不顾范增劝告,自恃强大,也许又是担心在此种场合下杀掉刘邦会遭人耻笑,正如“不肯过江东”一样。
最终因为自己的“爱面子”而错失良机、刘邦机智权变、看风使舵、善于用人,所以内部紧密团结;项羽刚愎自用、有勇无谋、力量分散、互相抵消,以致在鸿门宴的唇枪舌剑中,项羽往往无言以对。
项羽在政治上无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行为上优柔寡断,无法放下面子除掉自己潜在的敌人。
而刘邦机智善变,观察时势,善于抽身。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则体现了刘邦的果断,与项羽形成鲜明反差。
范增指出:“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色,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刘邦有做帝王的志气,能听取他人意见;而项羽仅有称王的“霸”气,听不进他人劝告。
可见他们的志向也有很大差距。
二.垓下悲歌垓下悲歌事项与在楚汉战争中由强到弱,直到最后战败自杀的悲剧结局。
项羽三次说:“天之忘我,非战之罪也。
”项羽至死也没能认识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及悲剧所在,也体现了他唯心主义的人生观,更典型的表现出他个人英雄主义的特色。
“天之忘我,我渡河为”。
性格决定命运 细节决定成败
![性格决定命运 细节决定成败](https://img.taocdn.com/s3/m/da71f939102de2bd9705881f.png)
性格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伟大的著作,对后世的影响巨大。
高中语文教材中收录的课文《鸿门宴》作为史传文学的经典代表作之一,它在细节刻画与人物性格塑造方面都有独到之处。
通过对比和分析《鸿门宴》中刘邦与项羽的鲜明性格,更利于把握作品的主旨,从更深层次鉴赏文学作品,深刻体会“性格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的深刻内涵。
标签:鸿门宴;刘邦;项羽;性格“鸿门宴”之所以家喻户晓,并非因宴会丰盛,而是因为它代表了楚汉之争的转折点,刘邦和项羽的性格特征与矛盾冲突尽显无疑,十分精彩。
宴会中,刘邦和项羽的明争暗斗,对后来的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影响巨大,直至项羽褪去曾经辉煌,一朝名败;而刘邦一举夺取天下,建立西汉王朝。
通过对《鸿门宴》细读深究不难发现,这样的结果看似偶然,但是从刘邦与项羽的性格来看,这样的结果又有不可避免的必然性。
一、刘邦的审时度势和项羽的自尊自大刘邦一生的经历可谓是传奇之作,他生得逢时,懂得审时度势,能把握机会,这为成就高祖大业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当他感到最佳时机还没有到来,所以就一直忍耐,这恰是项羽与其不同之处。
鸿门宴中有约定,谁先入关谁就封王,但是面对敌强我弱的阵势,刘邦不图一时之快,而是讲究方法策略,才取得最后的胜利。
范增作为智者,他看穿了刘邦的野心:“今入关,财物五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刘邦原本贪财好色,但是入关后却能克制自己并且赢得关中父老的敬佩,这为他称帝积累了丰厚的群众基础。
当刘邦进关的意图被识破之后,面对项王强大军队的进攻,他意识到自己“战必败,逃必溃”,于是接受了张良的劝谏:“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刘邦的果断决议成为鸿门宴胜局的关键转折点。
相比刘邦,项羽则鲁莽冲动,听说刘邦进关,马上按耐不住性子,一意孤行地决定进攻;但是知悉刘邦“籍吏民,封府库”,又放弃进攻,错失了良机。
设宴时,项羽东向而坐,刘邦北向而坐,他特意自诩为诸侯总盟主,但是刘邦隐忍不发,一方面掩饰自己的真实意图,另一方面暂且保全自己。
性格决定命运——《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600字
![性格决定命运——《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6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eb7bdd2e240c844768eaee19.png)
性格决定命运——《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600字
性格决定命运,态度决定高度——《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600字:
《鸿门宴》选自《史记》项羽本纪》,其叙述的主要是在鸿门宴会上,刘邦赴宴,而项羽没把握住机会而导致刘邦逃脱的故事。
自此,楚汉相争便开始了,最终也是以项羽的失败为结局,而项羽也在江边以死谢罪。
那么为什么堂堂西楚霸王竟一败涂地呢?项羽自杀前说:“天之亡我,非吾用兵之罪也。
”也就是说项羽认为他的失败是命运不济:也有人说,项羽的失败是应为他的性格缺陷和他对待手下的态度。
对于这两种观点,我更同意后者。
的确,不得不肯定的是项羽是破秦的中坚力量,很大作用于推翻秦王朝,但是提刚愎自用,妄自尊大的性格也似乎在冥冥之中注定了他的失败。
项羽一生之中最严重的失误毫无疑问就是在鸿门宴上没用听从谋士范增之言,导致刘邦最终逃走,这无异于放虎归山。
宴会之前,项羽通过曹无伤了解到刘邦欲称王的消息,便勃然大怒,这种喜怒形于色而不会隐藏的性格让她容易被人透析,怒罢,便集结兵力欲取刘,而此时的得知即将要面临强敌的刘邦并没有选择也项羽正面硬刚,而是以柔克刚,笼络项伯,以他来转达自己对项羽的敬意,讴歌项羽,以致在鸿门宴上,项羽数次将范增的数目置之不理,而导致刘邦逃脱。
项羽对待手下唯一的谋士范增可以说是不以为意,与刘邦对于张良的重用形成巨大反差,可谓是天壤之别,这两种对待贤士的态度也为其兵败自刎埋下伏笔,刘邦的善问,善用对于项羽的刚愎自用,有勇无谋是巨大的优势,帮主一句话就将其手下的卧底忠臣曹无伤置于死地,而对于樊哙的理论,他就无言以对。
无论是相遇的失败抑或是刘邦的成功,一切皆取决于性格和态度。
作者:蒋华雷。
从鸿门宴看刘邦和项羽性格和命运关系
![从鸿门宴看刘邦和项羽性格和命运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35266eb50066f5335b81219d.png)
从鸿门宴看刘邦和项羽性格和命运关系项羽和刘邦,一对一世的冤家。
项羽才能出众,“羽之神勇,千古无二”是古人对他的评价,而“霸王”一词,也是项羽的专称;而共同争霸的刘邦,已经是一位年过半百的人了。
鸿门宴时,项羽兵四十万,沛公兵十万。
面对种种的差距,刘邦是怎么取胜的呢从鸿门宴中不难看出,他们的性格直接决定了他们的命运。
一、项羽。
古往今来,人们对项羽的评价都不差。
他有蒲松龄笔下的“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的决心,也有李清照笔下的“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气。
但是他的性格影响了他的判断,也导致了他的失败。
项羽是优柔寡断的。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就体现出了他的“妇人之仁”。
面对自己成功道路上的阻碍,项羽本应该是“急击勿失”的,但他的犹豫,他做事的不干脆,使自己失去了除掉刘邦的大好机会。
同样对于樊哙,项羽也是优柔寡断的。
樊哙为了保护君主刘邦冲入军门,并且忍辱负重吃下生肉,在这之后,樊哙又当众说出项羽做法的错误。
他如此的高调,就是为了给刘邦时间逃走。
而项羽对待樊哙,却是“未有以应”。
同时,项羽也是傲慢的。
他的胜利以及百姓对他的爱戴蒙蔽了他的双眼。
项羽为什么要攻打刘邦呢因为他听说刘邦在关中称了王,把珍宝全部占为己有。
这严重的伤害了他的尊严,所以他要攻打刘邦。
而范增的观点呢他看到了刘邦的志向,认为刘邦是项羽称霸道路上的阻碍。
两人的认识不同,也造成了鸿门宴上对刘邦的态度不同:一个是急着杀掉刘邦,另一个是在听到刘邦进入关中“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认为挽回了自己的面子,被刘邦虚假的讨好所蒙骗。
二、刘邦。
刘邦有着远大的志向,也有努力的决心。
他以前贪图钱财,喜爱美女,但在进入关中以后,他清醒过来,并且和当地百姓约法三章,足见他的决心。
刘邦最可贵的在于他能屈能伸。
“立诛曹无伤”可以看出他的决绝,而在鸿门宴中面对项羽,他却是卑躬屈膝的。
刘邦带了一百多人马来拜见项羽,到了鸿门,小心翼翼的道歉说:“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但是我自己没有料到能先进入关中,灭掉秦朝,能够在这里又见到将军。
汉初三杰--处世之道决定人生命运
![汉初三杰--处世之道决定人生命运](https://img.taocdn.com/s3/m/c91e34155f0e7cd184253614.png)
汉初三杰--处世之道决定人生命运楚汉之争,历时四年之久,最终以刘邦的胜利而告终。
从各方面相较而言,项羽都占有极大的优势。
但是,他却败给了一直处于下风地位的刘邦。
很多人认为这是天命之故,是老天有意要毁灭项羽。
连项羽自己也是抱有这种观念,所以他临死时曾大呼“时不利兮骓不逝”,把自己灭亡的原因归结为“时不利兮”,而不去反思自身的缺点。
项羽败亡,最主要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不懂任用贤才,缺少左膀右臂,二是他刚愎自用,优柔寡断。
而刘邦,恰恰与项羽相反,虽然自身的才能并不出众,却能发现人才,并且对他们委以重任,使各尽其才。
经过大家的齐心协力,刘氏集团的实力越来越强大,后来才能与项羽一争高下。
在众多的人才中,有三个人最受刘邦器重,那便是被称为“汉初三杰”的萧何、韩信、张良。
刘邦曾问群臣:“吾何以得天下?”群臣回答皆不得要领。
刘邦遂说:“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于三个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刘邦之言没有半字虚假,若不是“三杰”为他鞠躬尽瘁,刘氏江山也便无从谈起。
“三杰”虽然都因赫赫功绩而封侯拜相,但同时也遭到了刘邦的猜忌,怀疑他们包藏谋朝篡位的野心。
通常情况下,君疑臣,则臣必死,因为皇上掌握着生杀大权,他会想尽一切办法来解除自己的后顾之忧。
但是,“三杰”中只有韩信被杀,萧何与张良却安然无事。
难道韩信真的有造反之心吗?我认为并非如此,而是他错误的处世之道葬送了自己。
他居功自傲,不懂收敛,从而给刘邦造成了很大的错觉,认定他要谋反,所以将其杀之以警示天下之人。
韩信若有反心,大可不必等到刘邦称帝后才行谋反之事。
韩信攻占齐地之后,当时刘邦正被困荥阳,就有人曾劝韩信应趁机自立为帝,但是韩信念及刘邦对他的厚恩,并未采纳此建议,只是请求刘邦能封他为齐王。
由此可见,韩信并无称帝的野心,但“封王”一事却在刘邦心里留下了很大的阴影。
刘邦的性格特点刘邦的用人之道
![刘邦的性格特点刘邦的用人之道](https://img.taocdn.com/s3/m/f53f191f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c646349.png)
刘邦的性格特点刘邦的用人之道提起刘邦,大家都所熟知,他开创了汉朝,对于他的性格特点,褒贬不一,有人说是奸诈小人,也有人说是胸怀大志,那么我们就来谈谈刘邦的真实的性格特点以及他的用人之道。
陈道明版刘邦刘邦的性格特点1、抱负远大好多人认为他是个游手好闲好色又嗜酒的人,就连他的爸爸都觉得他不会称气候,《史记——高祖本纪》中就有记载:高祖常繇咸阳,纵阳,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这能说明刘邦这人还是有抱负的!2、知错就改,虚心纳谏史料记载,有一位叫郦食其的,自认为德才兼备,然后向刘邦进言。
可是刘邦却坐在床上让侍女伺候自己洗脚,郦食其就说了:“您如果想消灭残暴无道的秦国,不应坐着接见长者。
”刘邦听罢就起来,向郦食其道歉。
还有次,刘邦攻入咸阳以后,暴露出了贪财好色不好的一面,但是经过大臣们的劝说,就翻然悔过,还和百姓约法三章,赢得了大家的信任。
3、知人善用刘邦下面有很多情同手足的兄弟,这和他知人善用的有点分不开,比如:萧何、张良、彭越、樊哙、韩信等人,没有他们,如何成就刘邦的霸业?4、过河拆桥疑心强刘邦称帝后,总以为他的那些诸侯要造反,就以谋反罪处死了韩信等人,最后他的异姓诸侯各个人心惶惶,有的受不了压力叛逃匈奴,但还是被刘邦给诛杀了。
5、虚荣心强,粗俗鄙陋刘邦登基后,和群臣白酒设宴,宴席上,他问父亲:“从前您常说我没出席,比不上二哥,现在您看,我与二哥,谁厉害?”黄宗羲在《原君》中予以评击:众臣面前,戏弄其父,粗俗鄙陋。
人无完人,纵观历史,虽然刘邦的许多性格令人不齿,但是他还是有些英雄气概和智慧的。
刘邦的用人之道影视剧中的刘邦1、知人善任人尽其才刘邦很擅于挖掘部下的优点,他用萧何治财政,用韩信征天下,让张良,陈平等人出计谋,他的知人善任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
人各有长处,所以用人就该取其长,舍其短,根据个人,委以重任,正因如此,他才成就一番伟业。
2、不拘一格用人所长刘邦出身在社会低级,但是他的交友面很广,了解各类人的特点,所以他就不拘一格的兼容这些人才,用人所长,容人小过。
时势造英雄,刘邦和项羽不一样的性格,决定他们不一样的命运
![时势造英雄,刘邦和项羽不一样的性格,决定他们不一样的命运](https://img.taocdn.com/s3/m/d43088d1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3f.png)
时势造英雄,刘邦和项羽不一样的性格,决定他们不一样的命运项羽是贵族后代,是力能扛鼎的西楚霸王;刘邦是沛县小混混,是平头百姓一个。
然而,两个人较量的结局是:刘邦知人善任,麾下群臣才华横溢,他们君臣携手,同心同德,最终打败了兵多将广、不可一世的项羽。
作为对手,项羽完全未能意识到刘邦的强大。
他孤傲自负、刚愎自用,一意孤行,一错再错,终于兵败垓下,自刎于乌江。
那么,究竟是哪些个人因素,造就了刘邦和项羽全然不同的命运和结局呢?刘邦战胜项羽,常常让人觉得匪夷所思,不可思议。
因为就家庭背景,集团力量和个人魅力而言,刘邦和项羽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很多人觉得这个刘邦怎么会战胜项羽呢?项羽是个贵族,是个英雄;刘邦是个贫民,是个流氓。
项羽的出身是相当高贵的,他的祖父叫项燕,是楚国名将,但到了项羽父亲他们这一代,这个家族就开始破落了——项羽早年追随叔叔项梁逃难逃到吴中,就是现在江苏省苏州市的吴县一带。
不过破落,那也还是贵族,和刘邦不一样。
刘邦是没有名也没有字的,他被唤做刘季,就是刘小的意思;项羽可是正儿八经有名字的,叫做项籍,也是有字的,叫项羽,也字子羽。
总的来说,项羽的能力还是很强的,而且他非常勇敢。
楚汉战争当中有一次出现这么一个情况,刘邦手下有一个神箭手叫楼烦,两军对垒的时候,刘邦就让这个楼烦站在阵前,项羽那边出来一个人。
楼烦一箭就把他给射死了;再出来一个人,楼顶一箭又把他给射死了,连连射死了好多位项羽的兵将。
项羽大怒,自己出来了,出来以后往那儿一站,大吼一声,楼烦被吓得屁滚尿流,调头就跑,跑进军营当中再也不敢出来了。
所以项羽这个人的个人魅力是没的说。
所以在灭秦和楚汉战争中,项羽几乎是战必胜,攻必克。
那刘邦会干什么呢?刘邦的本事还是司马迁说的那四个字:好酒及色——喜欢酒色就是他的本事。
在整个灭秦和楚汉战争中。
没有一座城池是刘邦攻下来的,没有一个计谋是刘邦策划的,没有一场战争是刘邦指挥的。
刘邦的本事只有一句话——为之奈何?问张良,问陈平,问韩信,我该怎么办啊?但是,我们如果冷静地做一个分析,就会发现刘邦的胜利是有道理的。
性格决定命运——论刘邦与项羽的成败
![性格决定命运——论刘邦与项羽的成败](https://img.taocdn.com/s3/m/3000a3cdb9f3f90f76c61b1d.png)
性格决定给命运——论刘邦与项羽的成败[内容摘要]:公元前209年,项羽随其叔父项梁在会稽起兵反秦,后经巨鹿一役大破秦军,成为统领各路诸侯的上将军,自封西楚霸王;刘邦壮年时由亭长起兵,不断壮大自身势力,虽多次战败,但最终赢下楚汉战争,并先后消灭四方诸侯,成就汉朝霸业。
笔者现就刘邦、项羽二人先天条件及后天性格两方面对其成败进行简要分析比较。
[关键词]:成王败寇;楚汉争霸;性格;成败第一章刘邦、项羽之先天条件对前期形势的影响1.1 刘邦的起兵劣势刘邦在起兵初期势单力薄,与各路诸侯相比,军事实力并不占优,分析起来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其出身低微;二是其缺乏优秀的军事才能。
刘邦出生在社会中下层[1],其父亲刘煓尊号太公,在沛郡丰邑务农为生。
从现有史料考证,刘煓也并没有出自富贵之家。
“六年,高祖五日一朝太公……后高祖朝,太公拥篲迎门却行”[2]。
从太公拥篲的行为来看,其成为太上皇后,按照其地位,本应过着极尽奢华的皇家生活,但实际上,其并没有提高所谓的层次,仍然愿意经常拿着扫把扫地,由此可以看出仍保持一个务农者的习惯。
可见,刘邦为农民出生,至少并不是大富大贵。
刘邦起兵抗秦前,以亭长身份为泗水郡押送徒役到骊山,但在半路趁夜将徒役放走,有十余人愿意跟随他[3]。
其后,刘邦带领这十余人返回沛县,会同沛县官吏萧何、曹参及好友樊哙等人,鼓动百姓杀掉县令,起兵抗秦。
刘邦起兵时,跟随他的人多为沛县的低级官吏以及社会地位较低的朋友,其兵力也不超过三千,这在当时战火四起的秦末环境中并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
刘邦起兵后,虽然先后攻下胡陵、丰等地,但其部下雍齿叛变,将丰地降魏。
刘邦带兵攻打丰,却先后两次失利。
直到其投奔项梁,项梁给他增加了五千兵力及五大夫将十人,才最终依靠人数优势攻下丰[4]。
其后,刘邦率军西征,两攻昌邑,虽与彭越、皇欣等人合兵一处,但仍然攻打不下,只能够率军继续绕道西行[5]。
后来,刘邦在与秦军的战斗中虽然不断胜利,但大多是依靠张良、郦商等将领,并且很多时候遭遇的秦军皆为残余力量,战斗力极为低下。
刘邦与项羽:得人心者得天下
![刘邦与项羽:得人心者得天下](https://img.taocdn.com/s3/m/1657d43d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9f.png)
刘邦与项羽:得人心者得天下刘邦(公元前256年-公元前195年),字季,汉朝开国皇帝,沛县人。
他是刘邦(后封汉高祖)和吕雉的次子,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
在他年轻的时候,他就展现了坚强勇敢、机智聪明的才华,赢得了人们的赞誉和支持。
刘邦的政治思想非常务实,他认为只有能得到人民的心,才能治理好一个国家。
在与项羽争霸的过程中,他不仅善于运筹帷幄,更那句名言:“得人心者得天下”,深得人们的共鸣。
他通过赏罚分明、廉洁奉公的作风,吸引了许多有志之士和普通民众的支持。
刘邦善于倾听民意,尊重人民的意见。
他曾经说过:“人生平等,皆有不平等之心,察其所欲不得反之之耳。
”他深知人民的期待和需求,为人民谋福祉。
在征战过程中,他时刻关注士兵、百姓的生活,耳提面命,体恤民众的疾苦。
他还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减轻了百姓的负担,改善了社会的经济状况,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刘邦还非常重视文化教育,他实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
他提倡文化普及,加强军队的训练。
他还设立了太学,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者和人才,使中华文明得以传承和发展。
他还重视制度建设,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建立起了完善的行政体系和法治制度,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刘邦在政治和军事上都表现出了出色的才干,但更重要的是他凭借其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卓越的领导能力,赢得了人们的敬爱和信任。
他深得人民的心,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和拥护。
相反,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字羽,齐人,战国末年的军事家、政治家,也是刘邦的对手。
他出身于贵族家庭,渴望成为一名伟大的君主。
项羽在治国方面显得缺乏思考,他极度自大、专横傲慢,未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和信任。
项羽在争霸的过程中,采取了军事专制的手段,以征服和统治他人。
他把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不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他常常任意杀戮无辜,残暴暴虐,不问百姓的疾苦,只顾自己享乐。
他终于在垓下之战中被刘邦击败,最终以自杀告终。
刘邦和项羽的命运和结局截然不同,可以说是因为刘邦“得人心者得天下”,而项羽则没有得到人们的支持和拥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羽是贵族后代,是力能扛鼎的西楚霸王;刘邦是沛县小混混,是平头百姓一个。
然而,两个人较量的结局是:刘邦知人善任,麾下群臣才华横溢,他们君臣携手,同心同德,最终打败了兵多将广、不可一世的项羽。
作为对手,项羽完全未能意识到刘邦的强大。
他孤傲自负、刚愎自用,一意孤行,一错再错,终于兵败垓下,自刎于乌江。
那么,究竟是哪些个人因素,造就了刘邦和项羽全然不同的命运和结局呢?身世魅力相差悬殊刘邦战胜项羽,常常让人觉得匪夷所思,不可思议。
因为就家庭背景,集团力量和个人魅力而言,刘邦和项羽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很多人觉得这个刘邦怎么会战胜项羽呢?项羽是个贵族,是个英雄;刘邦是个贫民,是个流氓。
项羽的出身是相当高贵的,他的祖父叫项燕,是楚国名将,但到了项羽父亲他们这一代,这个家族就开始破落了——项羽早年追随叔叔项梁逃难逃到吴中,就是现在江苏省苏州市的吴县一带。
不过破落,那也还是贵族,和刘邦不一样。
刘邦是没有名也没有字的,他被唤做刘季,就是刘小的意思;项羽可是正儿八经有名字的,叫做项籍,也是有字的,叫项羽,也字子羽。
总的来说,项羽的能力还是很强的,而且他非常勇敢。
楚汉战争当中有一次出现这么一个情况,刘邦手下有一个神箭手叫楼烦,两军对垒的时候,刘邦就让这个楼烦站在阵前,项羽那边出来一个人。
楼烦一箭就把他给射死了;再出来一个人,楼顶一箭又把他给射死了,连连射死了好多位项羽的兵将。
项羽大怒,自己出来了,出来以后往那儿一站,大吼一声,楼烦被吓得屁滚尿流,调头就跑,跑进军营当中再也不敢出来了。
所以项羽这个人的个人魅力是没的说。
所以在灭秦和楚汉战争中,项羽几乎是战必胜,攻必克。
那刘邦会干什么呢?刘邦的本事还是司马迁说的那四个字:好酒及色——喜欢酒色就是他的本事。
在整个灭秦和楚汉战争中。
没有一座城池是刘邦攻下来的,没有一个计谋是刘邦策划的,没有一场战争是刘邦指挥的。
刘邦的本事只有一句话——为之奈何?问张良,问陈平,问韩信,我该怎么办啊?点击这里进入老板群性格决定命运但是,我们如果冷静地做一个分析,就会发现刘邦的胜利是有道理的。
刘邦和项羽两个人有着完全不同的性格,正是这些性格的差别决定了他们的成败和命运。
刘邦和项羽的第一点不同是:刘邦志向远大,项羽鼠目寸光。
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他们在胜利面前表现出的心态来证明。
秦二世三年的十月,刘邦攻进了关中,后来项羽也进入了咸阳,他们获得了推翻秦王朝的胜利。
在这场胜利面前,刘邦和项羽的表现完全不同。
刘邦不杀子婴,约法三章,不受犒赏,秋毫无犯,而且退出秦王宫,还军霸上。
这是一个了不得的举动,这个举动的意义范增看出来了。
范增对项羽说,项王,刘邦这个人可不能小看,据臣所知,刘邦原来在沛县的时候是喜欢钱财、喜欢酒肉、喜欢女人的人。
现在这样一个人来到秦皇宫看见数不尽的金银财宝和美女珍馐居然不动声色、秋毫无犯,他有这么大的克制力,其志不在小,他的志向一定是很大的——他能够把这些东西都不放在眼里了,这个人是绝不可以小看的。
但项羽听不进去,刘邦嘛,他有什么了不起?他其志不小又能怎么样?项羽自己是怎么做的呢?杀子婴,烧宫室,屠咸阳……项羽做得很不好的一件事,就是他每攻下一座城池就屠城,史书上的记载是4个字:城无遗类。
就是说项羽他把一个城攻下以后,这个城里面就没有活口了,那肯定是连妇女儿童都在屠杀之列了,而且项羽一把火烧掉了秦王朝的皇宫,这样做是不得人心的,项羽完全不动脑筋,就这么做了。
做完以后,有人就出来劝说项羽,说咸阳这个地方是帝王之都,如果您想称皇称帝的话,应该定都咸阳。
但是,这个时候秦的皇宫已经被项羽烧光了,也没地方住了,项羽又一门心思想回家去,回他的老家去。
于是就说了这样的话:“富贵而不还乡,如衣锦夜行。
”什么叫做衣锦夜行呢?就是穿着漂亮的衣服在黑咕隆咚的晚上走,谁看得见呢?应该穿上漂亮的衣服回家乡去,这个叫做衣锦还乡——“衣锦夜行”、“衣锦还乡”这两个成语就是从这儿出来的。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他们在挫折面前的表现,这是刘邦和项羽不同的第二点。
在失败面前,刘邦冷静沉着,项羽狂暴浮躁。
楚汉战争当中有这么一件事情,就是两军处于对峙状态的时候,项羽攻刘邦久攻不下,就在军前架起了一口大锅,把刘邦的父亲刘太公五花大绑地推到了阵前,然后喊话,刘邦,你再不投降,我就把你爸下油锅了!刘邦怎么说呢?他不紧不慢地说,呵呵,项老弟,别忘了,我们两个在怀王手下的时候有个什么约定呢?咱俩是约为兄弟,咱俩既然是兄弟的,我爸就是你爸。
你要是打算把咱们的爸爸煮了,别忘了给哥哥留碗肉汤喝!项羽没办法:下不了手。
实际上项羽这个时候已经出了一个下策:你跟人家打仗打不过,就把人家的爸爸放到锅里去煮。
这是种流氓手段,而项羽本身是一个贵族,一个贵族使用流氓手段,这就是下策,何况你的对手就是个流氓,你一个贵族使用流氓手段来对付流氓,你对付得了吗?所以我想,当时的这个情况,一定是项羽一肚子窝囊气,而刘邦是一副嬉皮笑脸的神情——我是流氓我怕谁——从心理上你项羽没有战胜人家刘邦。
当然,项羽这个人物的形象很具审美性,很帅也很酷,很好看的,但是没有用啊!在挫折面前,项羽表现出来的是心浮气躁,而不是镇定自若,由此可以证明项羽不是一个好的统帅。
点击这里进入老板群以上说的是做事,再说做人。
在做人方面,刘邦和项羽有什么区别呢?刘邦豁达大度,项羽气量狭窄,这是他们两人的第三点不同。
刘邦这个人你别看他没文化,你别看他大老粗,但他的肚量是很大的,敢作敢为,肯豁得出去。
刘邦年轻的时候不是当泗水亭长吗?当时上面派给他一个任务,就是让他押送一批犯人到某个地方去。
刘邦押着这些人走着走着,一不小心跑掉一个,走着走着,一不小心又跑掉一个,走到半路上,刘邦一算,跑了几个了,想想等走到目的地,恐怕犯人就该跑光了。
你说刘邦该怎么办?刘邦是备下酒肉请这些囚犯们大吃大喝一顿。
然后用剑把捆绑他们的绳子都解开,说,你们现在干脆都跑光了算了,我也跑算了。
结果怎么样呢?有些人跑了,有些人不跑,留下来的人说,我们干脆跟着你干吧。
这是说刘邦能豁得出去,我们说:“豁出去了豁出去了”,豁出去就能“了”。
凡是成大业成大事的人,一定是能豁得出去的。
到了楚汉战争的最后关头,刘邦的军队已经打到了楚国境内,准备和项羽在垓下会战,这时韩信按兵不动,彭越按兵不动,英布也按兵不动。
刘邦约定他们一起来合围,他们就是不动身。
这时候刘邦就问张良,说,子房啊,看来这个天下也不是哪一个人的,我准备胜利以后把天下给分了。
你看分给哪些人比较合适呢?张良说,一个彭越,一个英布,一个韩信。
彭越和英布本来是在楚汉之间摇摆的,现在倾向于汉,韩信本来是你手下的,现在他独当一面。
如果你愿意把土地分给他们的话,他们一定会南下来帮助你合围项羽的。
刘邦说,好,行,就这么跟他们约定了,胜利以后什么什么地方给谁,什么什么地方给谁,给了给了,都给他们,不在乎。
结果这几支军队全都来了,把项羽团团围住,予以消灭——这是刘邦的大度。
项羽呢?他为人小气。
韩信就说,项王这个人婆婆妈妈的,我们将士如果有谁受了伤,他会亲自拎着饭篮到医院去探视,流着眼泪拉着你的手,说长道短。
可是我们有了战功,他要封一个官爵,一颗印捏在手上,磨过来磨过去,直到方的变成圆的,他都不给人——这是项羽的小气。
刘邦和项羽的第四点不同,是刘邦心狠手辣,而项羽儿女情长。
刘邦这个人心是比较狠的,我们曾经讲过,他在逃避的过程中曾三次把自己的儿子和女儿扔下车子,只顾自己逃命。
他身边的人,一旦怀疑到谁,他可能不顾一切地就要把他杀掉。
刘邦晚年有一件事情,就是他病了以后,突然怀疑起樊哙来了。
照说樊哙是最不可能被怀疑的,樊哙是吕后的妹夫,跟刘邦两个的关系用北方人的话说叫“担儿挑”。
而且在鸿门宴的时候,是樊哙挺身而出才救了刘邦一条命——连樊哙这样的人他也怀疑。
刘邦他突然就觉得,樊哙就是巴不得我死,于是他下了一道命令,交给陈平:“平至军中,立斩哙头。
“陈平你拿着我的命令到军队里去,立马就给我把樊哙的脑袋砍下来。
这个事情最后没做成,因为后来刘邦死了,陈平到了樊哙军中的时候也觉得这个事情不能干,樊哙毕竟是吕后的妹夫,同时也是功臣,哪是随便好杀的!但这说明什么?说明刘邦这个人狠起来他是真能下手的。
相反,项羽这个人就是显得太过儿女情长了。
在楚汉战争的最后关头,当项羽被刘邦他们团团围住的时候,居然无心作战,就坐在自己的军账中,也不再考虑接下来的战争该如何进行,就惦记着两件事情:一个是他的宝马,一个是他的美人——他的乌骓马,他的虞姬,该怎么办?于是他在帐篷里点起火把,设下酒宴,又把虞姬请出来,自己拔剑起舞,咏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什么意思呢?说小虞呀小虞啊,我可拿你怎么办啊?项羽唱着唱着流下眼泪,随从们都不敢抬头看,不敢仰视。
一个将军,一个统帅,一个霸王,在战争的最后关头想到的不是天下,不是战争,不是事业,是宝马和美人,确实是太儿女情长了。
项羽的这个性格博得了后世无限的同情,项羽这个人实在是太有人情味了,太招女孩子爱了,恐怕当时的女孩子们听到这个消息都会发出“嫁人要嫁项羽”这样的话了。
这是一个英雄的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刘邦是英雄,项羽是英雄,韩信是英雄,张良、陈平、萧何、樊哙、这些人也都是英雄。
只不过他们是不同的英雄而已;项羽是本色英雄,他所表现的是自己的英雄本色,是没有遮掩顾忌、不计利害成败地把它表现出来。
因此在“成者王败者寇”这样一种历史传统中,项羽依然能得到人们的凭吊和同情。
刘邦是时势造出来的英雄,他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完成了时代赋予他的历史使命,并通过不断地学习使得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成为一个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