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新兴产业理论研究新进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略性新兴产业理论研究新进展

2013年12月31日06:42 来源:《商业经济与管理》(杭州)2013年8期第75~83页作者:程贵孙芮明杰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554

一、引言

为应对2008年起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而演变成为全球经济危机,世界各国把发展新兴产业当作推动经济增长和实现经济复兴的突破口,并把新兴产业看成是抢占新一轮国际经济制高点和主导新一轮国际经济竞争的核心产业。全球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国民消费需求低迷,产业竞争能力下降。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我国政府开始提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一构想,并将其作为我国破解资源约束、突破发展瓶颈、提升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的重大经济举措,更是我国立足经济结构转型、转变发展方式、着眼未来经济布局的重大战略抉择。国务院从2009年9月份开始连续召开三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座谈会,并于2010年10月正式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的纲领性文件,将七大产业列为未来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提出了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具体目标,确立了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立场和决心,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国外学者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理论研究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在产业演进、产业选择、产业发展、政府职能建设等方面已有较多研究成果。国内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是从201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被确定为国家战略开始的,国内学术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展开了广泛的研究。近三年国内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文献如“井喷之势”迅速膨胀起来,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其中不乏有价值的结论。因此,对国内外战略性新兴产业理论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和分析,可以为后续战略性新兴产业理论研究者们理清研究脉络和未来研究方向。本文拟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内涵、产业特征、产业选择、发展规律与模式等相关问题对现有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现状进行述评,并对未来研究提出了研究展望。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内涵

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字面含义来看,需要界定“新兴产业”和“战略性产业”两个概念。首先,“新兴产业”是从产业发展阶段来界定产业的,是指正处于产业生命周期曲线中成长阶段的产业。

Porter(1980)[1]将新兴产业定义为新建立的或是重新塑型的产业,其出现原因包括科技创新、相对成本结构的改变、新的顾客需求,或是因为经济与社会上的改变使得某项新产品或服务具备开创新事业的机会。Blank(2008)[2]认为新兴产业是充满未知性的产业,通常由一个新的产品或创意所形成,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如对产品的需求、潜在的增长潜力以及市场条件都不确定,而且没有原有的轨迹可循。Claude(2003)[3]认为新兴产业要符合四个特征:(1)与突破性创新(disruptive innovation)相关联;(2)创新需要发展的核心能力;(3)对应于产业生命周期的前期;(4)具有高不确定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另外一个关键词是“战略性”。赫希曼(1991)[4]将主导产业与战略产业视为同一概念,指出战略产业是对经济发展起带头作用的先导性产业部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性”所体现的经济学性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产业所基于的主导技术的未来性和突破性;二是产业所面向的现实和潜在的市场需求规模巨大。第一个特征决定了主导技术的投资具有长期性和不确定性,因而需要更加“耐心”的投资和更加多样化的高强度学习和探索;第二个特征决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绩效涉及一国发展的深层次经济利益。国内研究者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界定更多强调的是产业的“战略性”特征,代表性的观点可归纳如表1所示。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

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必须准确把握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那么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呢?Anderson和Tushman(1990)[11]指出新兴产业的主要特征是技术的“非连续”和“分化性”,指出技术演进引起的新兴产业是产业生命周期中的“非连续”现象,产业生命周期的更替主要是因为技术的重大突破导致技术分化,形成不同发展方向的技术,继而依靠技术选择形成市场信赖的技术群和企业群。Witerings和Boschma(2002)[12]以新西兰ICT产业为例指出了新兴产业的产生在空间上具有随机性,但是一旦一国或地区某项专利或专利池成为国际标准或主导设计时,产业便自然地向该国家或地区集中,随机性消失。Geels(2002)[13]则更多强调新兴产业的需求性特征,认为一种新产品能否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不在于其技术水平的高低,而取决于需求规模的大小。

国内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李晓华、吕铁(2010)[14]概括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四个特征:战略性、不确定性、正外部性、复杂性。战略性是指该产业的关联度大,对其他产业有辐射带动作用,能决定未来国家的竞争优势;不确定性是指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技术、市场和组织等方面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正外部性强调的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多涉及基础性研究,而基础性研究将带来较强的外部性;复杂性是指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技术、产业化以及产业链分工合作等方面上是复杂的。吴传清和周勇(2010)[15]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归结为全局性、联动性、潜导性。全局性指产业对经济发展具有重大贡献,而且还应直接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对带动经济社会进步、提升综合国力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联动性指产业应凸显产业链长,产业关联度高,能拉动一批相关及配套产业发展,应具有强大的劳动力吸纳能力,能创造大量就业机会。潜导性是指产业具有政策导向作用,预示着未来经济发展重心。高友才和向倩(2010)[16]总结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五力”特征:产业创新力、产业引领力、产业持续力、产业聚集力、产业碳减力。产业创新力是指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创新密集型产业,必须具有足够的创新力,包括科技创新、知识创新、产业组织创新、产业结构创新、产品创新等。产业引领力是指

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能够代表产业发展的方向,成为产业发展的主流,在未来一段较长时期内对产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强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产业持续力是指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具有较长的产业生命周期,而且随着科技创新和变革,产业成熟期能得到不断延伸,有稳定的发展前景和市场需求。产业聚集力是指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必须具有较强的产业聚集力,产业链长,波及面广,带动系数大,能够围绕核心技术形成庞大的产业集群。产业碳减力是指战略性新兴产业要选择低能耗、低污染、高效能的低碳产业,实现低碳化生产。龚惠群等(2011)[17]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具有全新经济形态的产业,要具备以下基本属性:相对性、主导性、高成长性和不确定性。相对性是指随不同经济发展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有所不同。主导性强调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发展全局的主导性带动作用;高成长性强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潜在需求巨大,未来将演变成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不确定性强调战略性新兴产业所依托的技术不确定性较高,市场变数大。林学军(2012)[18]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以下发展特性:指向性、外部性、创新性、风险性、地域性。其中指向性是指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未来科技、产业的发展方向;外部性是指战略性新兴产业能对其他产业具有促进作用;创新性是指战略性新兴产业一般都是创新型的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性是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需求、市场反应等都存在不确定性而带来较大风险;地域性强调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应因地制宜,从自身资源或条件来选择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原则与标准

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社会环境不同,正确选择与评价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重要意义。国外学者目前没有明确的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标准的研究,更多的还是用主导产业评价指标来评估战略性新兴产业。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1962)[19]最早提出主导产业的概念,认为一个或几个新的制造业部门的迅速增长是经济转变的强有力的引擎,经济增长的过程就是新旧主导部门连续更替的过程,这为主导产业理论奠定了坚实基础。赫希曼(1991)[20]也对主导产业进行了研究,他认为由于资源稀缺、不平衡增长等因素的存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应该在资本有限情况下集中有限资本与资源,重点开发部分产业,由此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产业整体发展。从罗斯托和赫希曼的观点可以看出,他们对主导产业的选择都是基于产业的带动或推动作用,即产业关联度指标。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1990)[21]提出了选择主导产业部门的两个重要选择标准,即需求收入弹性指标和生产率上升率指标,他认为应该选择需求收入弹性和生产率上升率增长较快的指标作为主导产业的评价标准。Kremer(1993)[22]认为,要根据产业的竞争状况来确定区域的产业选择,因为拥有竞争能力的产业其生命力也会更持久,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也更大。Keizer(2002)[23]等人认为主导产业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应该具备较强的发展前景、较大的产业关联性和庞大的就业效应,这也是主导产业选择的重要依据。

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评价指标的选择,国内学术界目前鲜有研究。刘洪昌(2011)[8]88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六个原则:(1)国家意志原则,即要体现一个国家未来一定时期内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和可率先突破的领域;(2)市场需求原则,即要考虑国内外市场的开拓需求状况;(3)技术创新原则,即要选择自主创新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的产业;(4)产业关联原则,即选择时要考虑此产业的横向和纵向产业联系,要有带动效应;(5)就业吸纳能力原则,选择产业时要考虑到社会效应;(6)可持续发展原则,选择时要考虑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武瑞杰(2012)[24]基于经济结构调整的视角,构建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的六大基准:科技贡献、区域优势、低碳经济、功能区规划、地域发展特征以及能够预防高科技伴随的系统脆弱性的安全措施,并且他认为以此基准构建的指标体系,能够有效甄别出具备地区竞争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程宇、肖文涛(2012)[25]从地方政府竞争的视角探讨了地方政府竞争行为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标准问题,这些标准应符合当地的要素禀赋特征、应有助于整合区域产业优势、应对区域内其他产业具有显著的带动作用、应有助于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应有助于促进产业制度创新与制度变迁。熊勇清等(2012)[26]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和主成分分析法(PCA)构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组合选择评价模型,从基础性因子、激励性因子、创新性因子、政府战略导向性因子等四个维度构建了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贺正楚等(2011)[27]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自身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