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注射常见并发症预防和处理
各种注射常见并发症预防和处理

常用注射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注射给药法是将无菌药物注射人体内的方法,适用于各种原因不宜口服给药的病人.但注射给药会造成组织一定程度的损伤,在工作中可引起并发症的发生.以下为常用注射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一.皮内注射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一)疼痛1.临床表现:主诉疼痛.2.预防措施(1)注重心理护理,向说明注射的目的,取得配合.(2)正确选择溶媒对药物进行溶解.(3)准确配制药液,避免药液浓度过高对机体的刺激.(4)熟练掌握注射技术,准确注入药液.(5)针头型号选择正确,检查针头锋利无倒钩的针头进行注射.(6)注射在皮肤消毒剂干燥后进行.2.处理方法(二)局部组织反应1.临床表现:表现为注射部位红肿、疼痛、瘙痒、水疱、溃烂、破损及色素沉着.2.预防措施(1)正确配制药液,推注药液剂量准确.(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3)让病人了解皮内注射的目的,不可随意搔抓或揉按局部皮丘,如有异常不适可随时告知医护人员.(4)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避免使用可引起机体过敏反应的药物.3.处理方法对已发生局部组织反应者,进行对症处理,预防感染.出现局部皮肤瘙痒者,告诫病人勿抓、挠,用0.5%碘伏棉签擦拭;局部皮肤有水疱者,先用0.5%碘伏棉签消毒,再用无菌注射器将水疱内液体抽出;注射部位出现溃烂、破损,则进行外科换药处理.(三)虚脱1.临床表现:表现为头晕、面色苍白、心悸、出汗、眼花、耳鸣、心率加快、脉搏细弱、血压下降等,严重者意识丧失.2.预防措施(1)注射前向做好解释工作,消除紧张心理;询问饮食情况,避免在饥饿状态下进行冶疗.(2)对以往有晕针史及体质衰弱、饥饿、情绪紧张的,注射时宜采用卧位.3.处理方法注射过程中随时观察情况.如有不适,及时停止注射,立即做出正确判断,区别是药物过敏还是虚脱.如发生虚脱现象,护理人员首先镇静,给患者及家长以安全感;将患者取平卧位,保暖,给予口服糖水等,数分钟后即可恢复正常.少数通过给氧或呼吸新鲜空气,症状可逐渐缓解.(四)过敏性休克1.临床表现:2.预防措施(1)皮内注射前须仔细询问患者有无药物过敏史,尤其是青霉素等易引起过敏的药物,如有过敏者则应停止该项试验.有其他药物过敏史或变态反应疾病史者应慎用.(2)皮试观察期间,嘱患者和家长不可随意离开.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异常不适反应,正确判断皮试结果,阴性者可使用该药,若为阳性结果则不可使用(破伤风抗毒素除外,可采用脱敏注射).(3)治疗单元内备有0.1%盐酸肾上腺素、氧气、吸引器等急救药品和物品.3.处理方法: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立即按过敏性休克急救流程进行抢救.二.皮下注射(一)出血1.临床表现:拔针后少量血液自注射点流出.对于迟发性出血者可形成皮下血肿,注射部位肿胀、疼痛、局部皮肤淤血.2.预防措施(1)正确选择注射部位,避免刺伤血管.(2)注射完毕后,重视局部按压工作.按压部位要准确、时间要充分,尤其对凝血机制障碍者,适当延长按压时间.3.处理方法(1)如针头刺破血管,立即拔针、按压注射部位.更换注射部位重新注射.(2)拔针后注射点少量出血者,予以重新按压注射部位.形成皮下血肿者,可根据血肿的大小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皮下小血肿早期采用冷敷促进血液凝固,48小时后应用热敷促进淤血的吸收和消散.皮下较大血肿早期可采取消毒后无菌注射器穿刺抽出血液,再加压包扎;血液凝固后,可行手术切开却出血凝块.(二)硬结形成1.临床表现:局部肿胀、痛痒,可触及硬结.2.预防措施(1)避免应用对皮肤有刺激作用的药物作皮下注射.2注射深度和角度适宜.针头刺入角度不宜超过45度,以免刺入肌层.3操作前应检查针头是否锐利、无倒钩.4注射点选择要尽量分散,轮流使用,避免在同一处多次反复注射,避免在瘢痕、炎症、皮肤破损处注射.5注射药量一般以少于2ml为宜.推药时,速度要缓慢,用力要均匀,以减少对局部的刺激.6护理人员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做好皮肤消毒,防止注射部位感染.3.处理方法:已形成硬结者,可用50%硫酸镁湿敷或取新鲜马铃薯切片外敷硬结处.三低血糖反应1.临床表现:多发生在胰岛素注射期间.皮下注射胰岛素剂量过大,注射部位过深,在运动状态下注射,注射后局部热敷、按摩导致血流加快使胰岛素的吸收加快.2.预防措施1严格遵守给药剂量、时间、方法,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程,经常更换注射部位.对使用胰岛素的患者反复进行有关糖尿病知识、胰岛素注射知识的宣教,直到患者掌握为止.2准确抽吸药液剂量.3根据患者的营养状况,把握进针深度,避免误入肌肉组织.如对体质消瘦、皮下脂肪少的患者,应捏起注射部位皮肤并减少进针角度注射.4避免注入皮下小静脉血管中.推药前要回抽,无回血方可注射.5注射后勿剧烈运动、按摩、热敷、日光浴、洗热水澡等.6注射胰岛素后,密切病人情况.3.处理方法:如发生低血糖症状,立即监测血糖,同时口服糖水等易吸收的碳水化合物.严重者可遵医嘱静脉推注25~50%葡萄糖.三.肌肉注射一疼痛1.临床表现:表现为注射局部疼痛、酸胀、肢体无力、麻木.可引起下肢及坐骨神经疼痛,严重者可引起足下垂或跛行,甚至可出现下肢瘫痪.2.预防措施1正确选择注射部位;2掌握无痛注射技术;3按规定配制药液;4轮换注射部位.3.处理方法二局部硬结:是最常见的肌肉注射并发症,常发生于长期肌肉注射的.1.临床表现:注射局部皮肤发红,凸起.触碰时,患者有疼痛感.2.预防措施1对体质较差、局部循环不良者,注射后可行局部热敷,或用活血化瘀的中草药局部外敷,以利药物吸收.2注射难于溶解的药物前,充分振荡摇匀,使药物完全溶解后,再行注射.3注射难于吸收的药物、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给肥胖注射时,应作深部肌肉注射.4长期注射的患者,应有计划的轮换注射部位.3.处理方法:硫酸镁湿热敷,如意金黄散调和蜂蜜湿敷可治疗肌肉注射所引起的硬结.三药液回渗1.临床表现:1注射部位有肉眼可见的药液或血液.2注射部位皮肤变色脱色或着色.3注射部位组织变形萎缩或水肿.2.预防措施Z肌内注射法:在注射前以左手中指和无名指使待注射部位皮肤及皮下组织侧移皮肤侧移1 cm左右,然后以左手食指和拇指朝同一方向绷紧固定该部位皮肤,维持到拔针后,迅速松开左手.此时侧移的皮肤和皮下组织位置还原,原先垂直的针刺通道随即变成Z型.3.处理方法:四感染1.临床表现:注射部位出现红肿热痛、化脓、全身血象升高、体温升高.2.预防措施1注意检查注射器的有效日期,不使用过期产品.2注射器及针头如有污染应立即更换.3严格进行无菌操作.3.处理方法:给予抗感染治疗,必要时手术切开引流.五神经性损伤1.临床表现:表现为注射当时出现神经支配区麻木,放射痛、肢体无力和活动范围减少.坐骨神经是臀大肌肌肉注射时最易损伤的神经.2.预防措施1慎重选择药物、正确掌握注射技术.2准确选择肌内注射部位,注意进针的深度和方向.32岁以下婴幼儿不宜选用臀大肌注射,因为幼儿在未能独立走路前,其臀部肌肉发育不完善,臀大肌注射有损伤坐骨神经的危险,应选用臀中肌或臀小肌注射.3.处理方法1在注射药物过程中若发现神经支配区麻木或反射痛,应考虑注入神经内的可能性,须立即停止注射.2发生后可行理疗、热疗,促进炎症消退和药物吸收,同时使用神经营养药物治疗,将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六晕厥晕针1.临床表现:表现为头晕、心悸、呼吸短促、面色苍白、出冷汗、脉搏细弱、血压下降等,严重者意识丧失.2.预防措施1注射前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紧张心理;询问患者饮食情况,避免在饥饿状态下进行冶疗.2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避免在硬结疤痕等部位注射.3对以往有晕针史及体质衰弱、饥饿、情绪紧张的患者,注射时应采用卧位.3.处理方法注射过程中随时观察患者情况.如有不适,及时停止注射,立即做出正确判断,区别是药物过敏还是晕针.如患者发生晕针现象,护理人员首先镇静,给患者及家属以安全感;将患者取平卧位,保暖,给予口服糖水等,数分钟后即可恢复正常.少数患者通过给氧或呼吸新鲜空气,症状可逐渐缓解.七断针1.临床表现:注射过程中针头折断.2.预防措施1注射前仔细检查注射器质量,针头与针栓连接处是否牢固.2嘱患者取舒适体位,肌肉放松;年龄小或不配合的患者,需请家长协助固定患者.3进针时避开疤痕、硬结.3.处理方法:一旦出现折针,不要慌张,嘱患者不要移动或嘱家长继续固定好患者,固定局部组织,以防断针移位,尽快用无菌血管钳夹住外露于皮肤的断端迅速拔出;如果断端完全进入肌肉,应立即请外科大夫处理.四.静脉注射一静脉炎1.临床表现:按临床表现进行临床分型,包括:1红肿型:沿静脉走行皮肤红肿、疼痛、触痛.2硬结型:沿给药静脉局部疼痛、触痛、静脉变硬,触之有条索状感.3坏死型:沿血管周围有较大范围肿胀形成瘀斑至皮肌层.4闭锁型:静脉不通,逐步形成机化,严重者可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2.预防措施1熟练掌握静脉穿刺技术,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2根据患者年龄、血管情况选择合适型号的输液工具.3合理选择穿刺部位.长期输液者,应有计划地更换输液部位或留置深静脉导管;避免在瘫痪的肢体行静脉穿刺和补液;4严格控制药物的浓度和输液速度;输人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应选用粗大的血管或留置深静脉导管.5加强外周静脉置管留置期间的护理;外周静脉置管留置时间一般不超过72小时;3.处理方法1停止在患肢静脉输液.2将患肢抬高、制动.3局部进行热敷或热湿敷50%硫酸镁或95%酒精;4可遵医嘱抹喜疗妥软膏或中草药外敷;必要时全身应用抗生素治疗;5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应加强营养,增强机体对血管壁创伤的修复能力和对局部抗炎能力.二液体渗出和外渗1.概念:1输液渗出是指在输液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致使输入的非腐蚀性药液或液体渗出到正常的血管通路以外的周围组织.2输液外渗是指在输液过程中由于管理疏忽,刺激性药液和发疱剂或液体输入了周围组织. 2.临床表现1滴注过程中溶液的流速变慢.2静脉推注时感觉有阻力.3输液部位局部肿胀、疼痛.4浸润部位周围皮肤的温度较低或发热.5发疱性药物外渗后,可出现疱疹及大水疱,随后出现溃疡,溃疡下方可见组织坏死.3.预防措施1提高穿刺技术.2尽量避免使用静脉钢针.3合理选择穿刺部位,避免在肢体屈曲的部位进行注射;需要中、长期静脉输液的患者,建议使用中长静脉导管或行深静脉置管;输注易致渗漏损伤的药物时,应选弹性好且较粗的血管.4最大程度地稀释药物,尤其是化疗药物.5为不合作、意识混乱、定向力障碍的患者进行静脉输液时要有人协助.6过度活动的患者适当固定,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剂.7输液过程中,应定时观察穿刺部位;若出现局部疼痛,不能根据回血排除渗漏.8告知患者和家长输液渗漏的症状,有异常及时告知医护人员,以便及时处理.3.处理方法1发生渗漏时立即停止原部位静脉滴注,抬高患肢.2如果渗出溶液刺激性不强时,可局部给予50%硫酸镁湿敷或热敷患部,以促进渗出药液的吸收.3发生渗漏后,应注意观察和评估渗漏部位的运动、感觉和肢端血运等情况,并记录在患者病历中.4发生腐蚀性药物渗漏,撤除输液管路之前应先确定治疗方案.在撤除管路时,应避免过重压迫出血部位.5细胞毒药物外渗的处理:①立即停止输液.②以空针回抽渗漏于皮下的药液然后拔针.③局部环形封闭治疗.方法为生理盐水5ml+地塞米松2.5mg,做多处皮下注射,范围大于发生渗漏的区域.④使用拮抗剂.⑤局部冰敷.渗出后局部冰敷6~12小时,但草酸铂及长春碱类药则不宜采用冰敷,以免加重末梢神经毒副作用的发生.⑥水疱的处理:多发性小水疱注意保持水疱的完整性,避免摩擦和热敷,保持局部清洁并提高局部肢体,待自然吸收;直径大于2cm的大水疱,应在严格消毒后用5号细针头在水疱的边缘穿刺抽液使皮肤贴附,避免去表皮.⑦如患者渗出局部出现坏死时,应请外科或理疗科会诊,遵医嘱进行相应处理.⑧恢复期:鼓励多做肢体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恢复肢体功能.三血肿1.临床表现:局部肿胀、疼痛,局部皮肤呈青紫色2.预防措施1提高穿刺技术.2熟悉动静脉的区别.3局部隆起疑有血肿立即停止穿刺并拔针进行局部加压止血.4拔针后正确按压按压针进血管处而不是针进皮肤处.5拔针后勿立即在穿刺肢体的上方绑上止血带.3.处理方法:已形成血肿者:小血肿无需特殊处理;大血肿早期冷敷,48小时后再用热敷促进淤血吸收.四导管堵塞五感染。
常见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措施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措施第一节皮内注射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一)疼痛1、发生原因:(1)注射前病人精神高度紧张、恐惧;(2)传统进针法,进针与皮纹垂直,皮内张力高,阻力大,推注药物时使皮纹产生机械断裂而产生撕裂样疼痛;(3)配制的药物浓度过高,药物推注速度快或推药速度不均匀,使皮肤游离神经末梢感受器受到药物刺激,引起局部定位特征的痛觉;(4)注射针头过粗,欠锐利或有倒钩,或操作者操作手法欠熟练;(5)注射时消毒剂随针头进入皮内,消毒剂刺激引起疼痛。
2、临床表现:注射部位疼痛感尖锐,推注药物时加重。
有时伴全身疼痛反应如肌肉收缩,呼吸加快,出汗,血压下降,严重者出现晕针、虚脱。
疼痛程度在完成注射后逐渐减轻。
3、预防及处理:(1)注意心理护理,向病人说明注射的目的取得病人配合;(2)原则上选用无菌生理盐水作为溶媒对药物进行溶解,准确配制药液,避免药液浓度过高对机体的刺激;(3)可选用神经末梢分布较少的部位进行注射,如选取前臂掌侧中段做皮试,不仅疼痛轻微,且更具有敏感性;(4)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避免使用可引起发生机体过敏反应的药物。
(5)对已发生局部组织反应者,进行对症处理,预防感染。
出现局部皮肤瘙痒者,告诫病人勿抓、挠,用5%碘伏溶液外涂;局部皮肤有水疱者,先用5%碘伏溶液消毒,再用无菌注射器将水疱内液体抽出;注射部位出现溃烂、破损,则进行外科换药处理。
(二)注射失败1、发生原因:(1)患者躁动、不合作,多见于婴幼儿、精神异常及无法正常沟通的病人。
(2)注射部位无法充分暴露,如穿衣过多、衣服袖口过窄等。
(3)操作欠熟练,如进针角度过深或过浅,导致针头斜面未完全进入皮内。
(4)注射药物剂量欠准确,如药液推注量过多或不足。
2、临床表现:无皮丘或皮丘过大、过小,药液外漏,针口有出血现象。
3、预防及处理:(1)认真做好解释工作,尽量取得病人配合。
(2)对不合作者,肢体要求充分约束和固定(3)充分暴露注射部位,穿衣过多或袖口窄小者,可在注射前协助病人将选择注射的一侧上肢衣袖脱出。
常见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措施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措施第一节皮内注射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一)疼痛1、发生原因:(1)注射前病人精神高度紧张、恐惧;(2)传统进针法,进针与皮纹垂直,皮内张力高,阻力大,推注药物时使皮纹产生机械断裂而产生撕裂样疼痛;(3)配制的药物浓度过高,药物推注速度快或推药速度不均匀,使皮肤游离神经末梢感受器受到药物刺激,引起局部定位特征的痛觉;(4)注射针头过粗,欠锐利或有倒钩,或操作者操作手法欠熟练;(5)注射时消毒剂随针头进入皮内,消毒剂刺激引起疼痛。
2、临床表现:注射部位疼痛感尖锐,推注药物时加重。
有时伴全身疼痛反应如肌肉收缩,呼吸加快,出汗,血压下降,严重者出现晕针、虚脱。
疼痛程度在完成注射后逐渐减轻。
3、预防及处理:(1)注意心理护理,向病人说明注射的目的取得病人配合;(2)原则上选用无菌生理盐水作为溶媒对药物进行溶解,准确配制药液,避免药液浓度过高对机体的刺激;(3)可选用神经末梢分布较少的部位进行注射,如选取前臂掌侧中段做皮试,不仅疼痛轻微,且更具有敏感性;(4)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避免使用可引起发生机体过敏反应的药物。
(5)对已发生局部组织反应者,进行对症处理,预防感染。
出现局部皮肤瘙痒者,告诫病人勿抓、挠,用5%碘伏溶液外涂;局部皮肤有水疱者,先用5%碘伏溶液消毒,再用无菌注射器将水疱内液体抽出;注射部位出现溃烂、破损,则进行外科换药处理。
(二)注射失败1、发生原因:(1)患者躁动、不合作,多见于婴幼儿、精神异常及无法正常沟通的病人。
(2)注射部位无法充分暴露,如穿衣过多、衣服袖口过窄等。
(3)操作欠熟练,如进针角度过深或过浅,导致针头斜面未完全进入皮内。
(4)注射药物剂量欠准确,如药液推注量过多或不足。
2、临床表现:无皮丘或皮丘过大、过小,药液外漏,针口有出血现象。
3、预防及处理:(1)认真做好解释工作,尽量取得病人配合。
(2)对不合作者,肢体要求充分约束和固定(3)充分暴露注射部位,穿衣过多或袖口窄小者,可在注射前协助病人将选择注射的一侧上肢衣袖脱出。
肌内注射法、静脉输液法操作并发症与处理

肌内注射法、静脉输液法操作并发症与处理【肌内注射法并发症与处理】一.疼痛1.原因肌内注射引起疼痛又多方面的原因,如针刺入皮肤的疼痛,推注药物刺激皮肤的疼痛。
一次性肌内注射药物过多、药物刺激性过大、速度过快。
注射部位不当,进针过深或过浅等都可引起疼痛。
甚至可出现下肢瘫痪。
2.预防及处理①正确选择注射部位。
②掌握无痛注射技术。
进行肌肉注射前,先用拇指按压注射点10秒,尔后常规皮肤消毒注射;注射器内存在少量空气可减少疼痛;用持针的手掌尺测缘快速叩击注射去的皮肤(一般为注射的右侧或下侧)后进针,在一定程度上课减轻疼痛。
③配置药液浓度不宜过大,每次推注的药量不宜过多,股四头肌及上臂三角肌施行注射时,若药量超过2ml时,必须分次注射。
临床试验证明,用生理盐水注射液稀释药物后肌内注射比用注射用水稀释药物后肌内注射更能减轻病人疼痛。
④轮换注射部位。
二.神经性损伤1.原因主要是药物直接刺激和局部高浓度药物毒性引起神经粘连和变性坏死。
2.预防及处理①周围神经药物注射伤是一种医源性损伤,是完全可以预防的,应在慎重选择药物、正确掌握注射技术等方面严格把关。
②注射药物应尽量避免刺激性小、等渗、PH值接近中性的药物,不能毫无根据地选用刺激性强的药物做肌肉注射。
③注射时应全神贯注,注意注射处的解剖关系,准确选择臀部、上臂部的肌内注射位置,避开神经及血管。
为儿童注射时,除要求进针点准确外,还应注意进针的深度方向。
④在注射药物过程中若发现神经支配区麻木或放散痛,应考虑注入神经内的可能性,须立即改变进针方向或停止注射。
⑤对中度以下不完全神经损伤要用非手术疗法,行理疗、热敷,促进炎症消退和药物吸收,同时使用神经营养的药物治疗,将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对中度以上完全性神经损伤,则尽早手术探查,做神经松解术。
三.局部或全身感染1.原因注射部位消毒不严格,注射用具、药物被污染等,可导致注射部位或全身发生感染。
2.预防及处理与皮下注射相同,出现全身感染者,根据学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抗生素。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4. 采血类并发症
包括静脉采血、动脉采血等过程中发生的并发症,如血肿、损伤神 经等。
5. 导尿类并发症
包括常规导尿、无痛导尿等过程中发生的并发症,如尿道损伤、感 染等。
并发症对病人的影响
•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会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痛苦和损伤,甚至加重病情,影响康复。例如,穿刺类并发症可能会导 致气胸、血肿等问题,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损伤;给药类并发症可能会导致过敏反应、药物不良反应等问题,给患者带来 心理和身体上的双重伤害;输液类并发症可能会导致静脉炎、血栓形成等问题,影响患者的康复进程;采血类并发症可能 会导致血肿、损伤神经等问题,给患者带来疼痛和不适;导尿类并发症可能会导致尿道损伤、感染等问题,影响患者的泌 尿系统健康。
处理静脉注射并发症的方法
静脉炎
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避免刺激性食物和饮料,更换透明敷 料,局部涂抹消炎药膏,如红霉素软膏等。
皮下血肿
冷敷或热敷,抬高肢体,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
静脉血栓形成
停止在患肢静脉输液,抬高肢体,给予抗凝或溶栓治疗。
处理采血并发症的方法
局部疼痛或淤血
01
压迫止血,冷敷或热敷,促进血液循环。
总结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方法
• 强化设备维护:定期检查和维修护理设备,确保其正常运 行,减少故障导致的并发症。
总结02
03
04
迅速报告:一旦发现并发症, 护士应立即报告给上级医生或
护士长。
紧急处理:根据并发症的情况 ,进行紧急处理,如给予急救
定期监测肝肾功能,调整药物剂量或种类。
处理氧气吸入不当并发症的方法
各种注射并发症

(3)改进皮内注射方法:在皮内注射部位的上方,嘱病人用 一手环形握住另一前臂,离针刺的上方约2cm处用拇指按 压,按皮内注射法持针刺入皮内,待药液注入,至局部直径 约0.5cm的皮丘形成,拔出针头后,方将按压之手松开,能 有效减轻皮内注射疼痛。
一.皮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2.临床表现: (1)注射部位疼痛,推注药物时加重。有时伴全身 疼痛反应,如肌肉收缩、呼吸加快、出汗、血压下降, 严重者出现晕针、虛脱。疼痛程度在完成注射后逐 渐减轻。
一.皮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3.预防及处理 (1)注重心理护理,向病人说明注射的目的,取得病人配合 。
三.肌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4)在注射药物过程中若发现神经支配区麻木或放散 痛,立即改变进针方向或停止注射。
(5)对中度以下不完全神经损伤可行理疗、热敷,促进 炎症消退和药物吸收,同时使用神经营养药物治疗,促 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对中度以上完全性神经损伤,则 尽早手术探查,做神经松解术。
三.肌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二)局部或全身感染 1.原因 注射部位消毒不严格,注射用具、药物被污染等, 可导致注射部位或全身发生感染。 2.临床表现 在注射后数小时局部出现红、肿、热和疼痛,局部压 痛明显。若感染扩散,可导致全身菌血症、脓毒败血 症,病人出现高热、畏寒等。 3.预防及处理 与皮下注射法相同。出现全身感染者,根据血培养及 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抗生素。
(一)出血 1.原因: (1)注射时针头刺破血管 (2)病人本身有凝血机制障碍,拔针后局部按压时间 过短,按压部位欠准确。
2.临床表现: 拔针后少量血液自针眼流出,对于迟发性出血者可 形成皮下血肿,注射部位肿胀、疼痛,局部皮肤淤 血。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规范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规范一、目的为了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安全,提高护理质量和效率,规范护理人员的护理技术操作,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减少医疗纠纷,制定本规范。
二、合用范围本规范合用于各科室的护理人员,在进行各种护理技术操作时,应遵循本规范的要求。
三、相关概念护理技术操作:指护理人员为了实施医嘱或者满足患者生活、治疗、康复等需要而进行的各种技术性操作,如注射、输液、输血、采血、口腔护理、鼻饲、氧气吸入、雾化吸入、备皮、伤口换药、冷疗、热疗等。
并发症:指在进行护理技术操作过程中或者之后,由于操作不当或者其他原于是引起的不良反应或者意外事件,如感染、出血、血肿、静脉炎、过敏反应、空气栓塞、溶血反应、低血糖反应等。
预防:指在进行护理技术操作前或者过程中,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减少或者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处理:指在发现或者怀疑有并发症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减轻或者消除并发症的危害。
四、基本原则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技术操作前,应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如年龄、性别、诊断、过敏史等,并评估患者对操作的适应性和配合程度。
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技术操作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或者清洁技术,避免交叉感染。
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技术操作时,应选择合适的器械和材料,并正确使用和处理。
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技术操作时,应选择合适的部位和方法,并掌握正确的手法和力度。
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技术操作时,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和变化,并及时记录和报告。
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技术操作后,应做好相关的宣教和指导,并定期复查和评价。
五、具体内容(一)注射法操作并发症1. 疼痛(1)发生原因:注射前患者精神高度紧张、恐怖。
配制的药物浓度过高,推注速度过快或者不均匀。
注射针头过粗、欠锋利或者有倒钩,操作者手法欠熟练。
消毒剂随针头进入皮内,刺激引起疼痛。
(2)预防措施:做好心理护理,向患者说明注射的目的,取得患者配合。
正确配制药液,避免药液浓度过高。
熟练掌握注射技术,准确注入药量。
各种注射法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PPT课件

针对胃出血的预防和处理
鼻饲前抽吸胃液力量要适当 牢固固定胃管,对于躁动不安的患者可遵
医嘱适当使用镇静剂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可以预防性使用抑酸药
物,鼻饲时间不宜过长。
33
谢谢
34
一 出血
1.原因 (1)注射时针头刺破血管。 (2)病人本身有凝血机制障碍,拔针后局部按压时间过短, 按压部位欠准确。
0.1~0.2%双氧水含漱。 5、如有口腔溃疡疼痛时,溃疡面用西瓜霜喷敷或锡类散吹敷。必要
时用2%的利多卡因喷雾止痛或将洗必泰漱口液用注射器直接喷于溃 疡面,每日3~4次抗感染,疗效较好。
9
四、口腔及牙龈出血
(一)、原因
1、患有牙龈炎、牙周炎的病人,口腔护理时队患处的刺激引起血管破 裂出血。
注入鼻饲液前应将胃内残留液抽出注入速度宜慢一般每次200ml24小时次鼻饲完毕护士在床边观察约5min注意病人有无呕吐30min内不予翻身或进行温度保持在3840可减少对胃肠的刺激减少呕吐的发生出现恶心呕吐反流时尽快吸净气道和口鼻腔内的恶心呕吐反流物暂停鼻饲记录25如何预防胃潴留每次输注溶液前先抽吸以了解胃是否已排空若残留量100150ml提示有胃潴留需延长输注间隔
8
三、口腔黏膜损伤
(一)、原因 1、口腔护理时,护理人员动作粗暴,止血钳碰伤口腔黏膜及牙龈。 2、为昏迷病人、牙关禁闭者进行口腔护理时,使用开口器方法不正
确或用力不当。 3、漱口液温度过高
(二)、预防及处理 1、口腔护理时动作轻柔,尤以化疗的病人,不要使用血管钳或棉花
签尖部直接接触患者口腔黏膜。 2、正确使用开口器。 3、选择温度适合的漱口液。 4、如发生口腔黏膜损伤,应用朵贝尔氏液、呋喃西林液或
加速药物吸收,防止硬结形成 (但胰岛素注射后勿热敷、按摩,以免加速药物吸收, 使胰岛素药效提早产生)。
各种注射技术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各种注射技术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各种注射技术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各种注射技术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各种注射技术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各种注射技术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各种注射技术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各种注射技术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各种注射技术常见并发症的处理
•各种注射技术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各种注射技术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各种注射技术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皮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与预防及应急处理

皮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与预防及应急处理一、疼痛一)发生原因1.注射前病人精神高度紧张、恐惧。
2.传统进针法,进针与皮纹垂直,皮内张力高,阻力大,推注药物时使皮纹发生机械断裂而产生撕裂样疼痛。
3.配制的药物浓度过高,药物推注速度过快或推药速度不均匀,使皮肤游离神经末梢(感受器)受到药物刺激,引起局部定位特征的痛觉。
4.注射针头过粗、欠锐利或有倒钩,或操作者操作手法欠熟练。
5注射时消毒剂随针头进入皮内,消毒剂刺激引起疼痛。
(二)临床表现注射部位疼痛感尖锐,推注药物时加重。
有时伴全身疼痛反应,如肌肉收缩、呼吸加快、出汗、血压下降,严重者出现晕针、虚脱。
疼痛程度在完成注射后逐渐减轻。
三)预防及处理1.注重心理护理,向病人说明注射的目的,取得病人配合。
2.原则上选用无菌生理盐水作为溶媒对药物进行溶解。
准备配制药液,避免药液浓度过高对机体的刺激。
3.改进皮内注射方法:(1)在皮内注射部位的上方,嘱病人用一手环形握住另一前臂,离针刺的上方约2cm处用拇指加力按压(儿童病人让其家属按上述方法配合),同时按皮内注射法持针刺入皮内,待药液注入,直至局部直径约0.5cm 的皮丘形成,拔出针头后,方将按压之手松开,能有效减轻皮内注射疼痛的发生。
(2)采用横刺进针法(其注射方向与前臂垂直)亦能减轻疼痛。
4.可选用神经末梢漫衍较少的部位进行注射。
如拔取前臂掌侧中段做皮试,不仅痛苦悲伤轻微,更具有敏感性。
5.闇练把握注射手艺,正确注入药量(通常是0.1ml)6.选用口径较小、锋利无倒钩的针头进行注射。
7.注射在皮肤消毒剂干燥后进行。
8.痛苦悲伤剧烈者,予以止痛剂对症处置惩罚;发生晕针或虚脱者,按晕针或虚脱处置惩罚。
二、局部组织反应一)发生原因1.药物本身对机体的刺激,导致局部组织发生的炎症反应(如疫苗注射)。
2.药液浓度过高、推注药量过多。
3.违反无菌操纵准绳,使用已污染的注射器、针头。
4.皮内注射后,病人搔抓或揉按局部皮丘。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措施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措施第一节皮内注射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一)疼痛1、发生原因:(1)注射前病人精神高度紧张、恐惧;(2)传统进针法,进针与皮纹垂直,皮内张力高,阻力大,推注药物时使皮纹产生机械断裂而产生撕裂样疼痛;(3)配制的药物浓度过高,药物推注速度快或推药速度不均匀,使皮肤游离神经末梢感受器受到药物刺激,引起局部定位特征的痛觉;(4)注射针头过粗,欠锐利或有倒钩,或操作者操作手法欠熟练;(5)注射时消毒剂随针头进入皮内,消毒剂刺激引起疼痛。
2、临床表现:注射部位疼痛感尖锐,推注药物时加重。
有时伴全身疼痛反应如肌肉收缩,呼吸加快,出汗,血压下降,严重者出现晕针、虚脱。
疼痛程度在完成注射后逐渐减轻。
3、预防及处理:(1)注意心理护理,向病人说明注射的目的取得病人配合;(2)原则上选用无菌生理盐水作为溶媒对药物进行溶解,准确配制药液,避免药液浓度过高对机体的刺激;(3)可选用神经末梢分布较少的部位进行注射,如选取前臂掌侧中段做皮试,不仅疼痛轻微,且更具有敏感性;(4)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避免使用可引起发生机体过敏反应的药物。
(5)对已发生局部组织反应者,进行对症处理,预防感染。
出现局部皮肤瘙痒者,告诫病人勿抓、挠,用5%碘伏溶液外涂;局部皮肤有水疱者,先用5%碘伏溶液消毒,再用无菌注射器将水疱内液体抽出;注射部位出现溃烂、破损,则进行外科换药处理。
(二)注射失败1、发生原因:(1)患者躁动、不合作,多见于婴幼儿、精神异常及无法正常沟通的病人。
(2)注射部位无法充分暴露,如穿衣过多、衣服袖口过窄等。
(3)操作欠熟练,如进针角度过深或过浅,导致针头斜面未完全进入皮内。
(4)注射药物剂量欠准确,如药液推注量过多或不足。
2、临床表现:无皮丘或皮丘过大、过小,药液外漏,针口有出血现象。
3、预防及处理:(1)认真做好解释工作,尽量取得病人配合。
(2)对不合作者,肢体要求充分约束和固定(3)充分暴露注射部位,穿衣过多或袖口窄小者,可在注射前协助病人将选择注射的一侧上肢衣袖脱出。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皮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2.临床表现
有头晕、面色苍白、心悸、出汗、乏力、眼花、耳鸣、心率加快、脉 搏细弱、血压下降等表现,严重者意识丧失。多见于体质衰弱、饥饿和 情绪高度紧张的病人。
3.预防及处理 (1)注射前应向病人做好解释工作,使病人消除紧张心理,询问病人饮
约l周后疼痛减轻,但留有固定麻木区伴肢体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发生 在下肢者行走无力,易跌跤,局部红肿、疼痛。发生在上肢时肘关节活 动受限,手部有运动和感觉障碍。 3.预防及处理 (1)周围神经药物注射伤是一种医源性损伤,应慎重选择药物,正确掌 握注射技术,防止神经性损伤的发生。 (2)注射药物应尽量选用刺激性小、等渗、pH值接近中性的药物。
(十)应用减轻患者疼痛的注射技术 1、解除患者患者思想顾虑,分散其注意力,取合适体位,便于 进针。 2、注射时做到两快一慢加匀速,即进针、拔针快,推药速度缓 慢并均匀。 3、注射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应选用细长的针头,进针要深。 如需同时注射多种药物,一般先注射刺激性较弱的药物,在 注射刺激性强的药物。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 防及处理
皮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3)给予氧气吸入,改善缺氧症状。呼吸受抑制时,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 呼吸,并肌内注射尼可刹米、洛贝林等呼吸兴奋剂。有条件者可插入气 管导管,喉头水肿引起窒息时,应尽快施行气管切开。
4)按医嘱将地塞米松5~10mg或琥珀酸钠氢化可的松200~400mg加 入5%~10%葡萄糖溶液500ml内,静脉滴注;应用抗组胺类药物,如 肌内注射盐酸异丙嗪25~50 mg或苯海拉明40mg。
糖水、馒头等易吸收的糖类(碳水化合物)。严重者可静脉推注50%葡萄 糖40~60m1。
皮内注射法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皮内注射法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一、疼痛1、原因(1)病人精神紧张、恐惧。
(2)进针与皮纹垂直,皮内张力大,阻力大,推注药物时使皮纹发生机械断裂而产生疼痛。
(3)药物浓度过高,推注速度过快或推药速度不均匀,使皮肤游离神经末梢受到药物刺激,引起局部痛觉。
(4)操作者操作手法欠熟练。
(5)注射时消毒剂随针头进入皮内,消毒剂刺激引起疼痛。
2、临床表现注射部位疼痛,推注药物时加重。
有时伴全身疼痛反应,如肌肉收缩、呼吸加快、出汗、血压下降,严重者出现晕针、虚脱。
疼痛程度在完成注射后逐渐减轻。
3、预防及处理(1)注重心理护理,向病人说明注射的目的,取得病人配合。
(2)原则上选用无菌生理盐水作为溶媒。
准确配制药液,避免药液浓度过高对机体的刺激。
(3)改进皮内注射方法:在皮内注射部位的上方,嘱病人用一手环形握住另一前臂,离针刺的上方约2cm处用拇指按压,按皮内注射法持针刺入皮内,待药液注入,至局部直径约O.5cm的皮丘形成,拔出针头后,方将按压之手松开,能有效减轻皮内注射疼痛。
(4)可选用神经末梢分布较少的部位进行注射。
如选取前臂掌侧中段做皮试,亦能减轻疼痛。
(5)熟练掌握注射技术,准确注入药量(通常是O.1ml)。
(6)注射待消毒剂干燥后进行。
(7)对剧烈疼痛者,给予止痛剂对症处理;发生晕针或虚脱者,按晕针或虚脱处理。
二、局部组织反应1、原因(1)药物本身对机体的刺激,导致局部组织发生炎症反应(如疫苗注射)。
(2)药液浓度过高、推注药量过大。
(3)违反无菌操作原则,使用已污染的注射器、针头。
(4)皮内注射后,病人搔抓或揉按局部皮丘。
(5)机体对药物敏感性高,局部发生变态反应。
2、临床表现注射部位有红肿、疼痛、瘙痒、水疱、溃烂、破损及色素沉着等表现。
3、预防及处理(1)避免使用对组织刺激性较强的药物。
(2)正确配制药液,推注药液剂量准确,避免因剂量过大而增加局部组织反应。
(3)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4)让病人了解皮内注射的目的,不可随意搔抓或揉按局部皮丘,如有异常或不适可随时告知医护人员。
肌肉注射并发症的原因及预防

肌肉注射并发症的原因及预防1、晕针:患者注射过程中突然出现晕厥、血压下降、甚至意识模糊等。
诱发因素:注射刺激性强的的药液疼痛较剧、注射时患者精神高度紧张,空腹注射等。
应对处理:立即将出现晕针的患者安置到病床上,吸氧、监护、心理疏导等。
预防措施:对于有晕针史的患者,尽量避免进行肌肉注射;必须注射时,可以让患者躺在病床上完成注射;注射过程中注意分散患者注意力,能减轻注射时的疼痛感,适当进行心理疏导等。
2、局部硬结:是最常见的注射并发症。
主要见于长期注射者。
诱发因素:药物刺激,注射部位反复注射或注射量较大,药物难以吸收。
药液注入深度不够,未达肌肉层,停留在在血管较少、血运不丰富的脂肪层等。
应对处理:肌注后药物引起的局部硬结,可用热敷或艾灸,促进其吸收和消散。
可用温热(约50~60℃)的热毛巾,每日2次,每次0.5~1小时,间隔6~8小时,热敷时毛巾变凉应及时更换。
需要注意的是,热敷时要避免烫伤,温度以无不适为度,并时常观察外敷处皮肤有无水泡等烫伤表现。
也可以通过各种经济适用的理疗方式,如红外线、神灯等,对局部的肿胀、硬结进行理疗,以促进药物吸收、炎症的消散。
预防措施:刺激性大的针剂,避免肌肉注射;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注射;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
如肌肉丰富,药液容易吸收的部位。
3、注射性肌肉挛缩症:诱发因素:与注射部位反复接受肌肉注射有很大关系,儿科患儿较为常见。
应对处理:局部康复理疗,严重者,手术治疗。
预防措施:儿科患者尽量避免臀大肌注射,可选择臀中肌、臀小肌注射。
4、神经损伤:坐骨神经是臀大肌肌肉注射时,最易发生损伤的神经。
多表现为患侧肢体肌肉萎缩,走路跛行。
诱发因素:由于注射部位不正确,注射的药液靠近神经组织,药液间接、直接刺激和局部高浓度药物毒性引起的神经粘连、坏死造成神经损伤。
应对处理:理疗,应用营养神经的药物等。
预防措施:选择正确的注射部位,力求注射安全。
刺激性强的注射液,尽量避免肌肉注射,可选择其他较为安全的用药方式。
静脉输液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规范

静脉输液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规范1.发热反应①输液前严格检查药液质量、输液用具包装及灭菌有效期。
②插入导管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③穿刺部位每周2~3次含碘消毒剂处理,贴以透明防水贴。
适时更换输液管。
④慎用输液延长管和输液三通管,只能在接口处用胶布固定好,并随时注意观察接口处有无松动。
⑤如必须使用延长管或三通管,最好使用锁式接口的输液延长管或输液三通。
若使用了非锁式接口的制品,应当在接口处用胶布固定好,并随时注意观察接口处有无松动。
⑥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若出现发热、白细胞数增加等全身感染症状,应立即停止输液,更换穿刺部位。
⑦通知医生,遵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或激素治疗,观察生命体征。
⑧对症处理,寒战病人给予保暖,高温病人给予物理降温。
⑨保留剩余溶液和输液器,必要时送检验室作细菌培养,查找发热反应的原因。
2.急性肺水肿①根据病人病情及年纪特点控制输液速度,不宜过快,输液量不可过多。
对心、肺疾患病人以及老年人、婴幼儿尤为慎重。
②经常巡视输液病人,避免体位或肢体改变而加快或减慢滴速。
③如果发现病人有呼吸困难、胸闷、气促、咳嗽、咳泡沫样痰或泡沫样血痰等症状,应立即停输液,通知医生,共同进行紧急处理。
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让病人取端坐位,两腿下垂,以减轻心脏负担。
必要时进行四肢轮扎,用橡胶止血带或血压计袖带在四肢适当部位适当加压,以阻止静脉回流。
每5~10min轮流放松一个肢体上的止血带,可有效减少静脉回心血量。
④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氧流量6~8L/min),以提高肺泡里的氧气压,增加氧的弥散,减轻缺氧症状。
在湿化瓶内加入20%~30%乙醇溶液湿化吸入氧,以减低肺泡内泡沫的表面张力,使泡沫破裂消散,改善肺部的气体交换。
⑤按医嘱给予镇定剂及扩血管、强心、利尿、平喘等药物。
⑥安慰病人,解除病人的紧张情绪。
3.静脉炎①穿刺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②对血管刺激性强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后应用,并避免药物漏至血管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种注射常见并发症预防和处理常用注射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注射给药法是将无菌药物注射人体内的方法,适用于各种原因不宜口服给药的病人。
但注射给药会造成组织一定程度的损伤,在工作中可引起并发症的发生。
以下为常用注射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一.皮内注射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一)疼痛1.临床表现:主诉疼痛。
2.预防措施(1)注重心理护理,向说明注射的目的,取得配合。
(2)正确选择溶媒对药物进行溶解。
(3)准确配制药液,避免药液浓度过高对机体的刺激。
(4)熟练掌握注射技术,准确注入药液。
(5)针头型号选择正确,检查针头锋利无倒钩的针头进行注射。
(6)注射在皮肤消毒剂干燥后进行。
2.处理方法(二)局部组织反应1.临床表现:表现为注射部位红肿、疼痛、瘙痒、水疱、溃烂、破损及色素沉着。
2.预防措施(1)正确配制药液,推注药液剂量准确。
(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3)让病人了解皮内注射的目的,不可随意搔抓或揉按局部皮丘,如有异常不适可随时告知医护人员。
(4)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避免使用可引起机体过敏反应的药物。
3.处理方法对已发生局部组织反应者,进行对症处理,预防感染。
出现局部皮肤瘙痒者,告诫病人勿抓、挠,用0.5%碘伏棉签擦拭;局部皮肤有水疱者,先用0.5%碘伏棉签消毒,再用无菌注射器将水疱内液体抽出;注射部位出现溃烂、破损,则进行外科换药处理。
(三)虚脱3.处理方法(1)如针头刺破血管,立即拔针、按压注射部位。
更换注射部位重新注射。
(2)拔针后注射点少量出血者,予以重新按压注射部位。
形成皮下血肿者,可根据血肿的大小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皮下小血肿早期采用冷敷促进血液凝固,48小时后应用热敷促进淤血的吸收和消散。
皮下较大血肿早期可采取消毒后无菌注射器穿刺抽出血液,再加压包扎;血液凝固后,可行手术切开却出血凝块。
(二)硬结形成1.临床表现:局部肿胀、痛痒,可触及硬结。
2.预防措施(1)避免应用对皮肤有刺激作用的药物作皮下注射。
(2)注射深度和角度适宜。
针头刺入角度不宜超过45度,以免刺入肌层。
(3)操作前应检查针头是否锐利、无倒钩。
(4)注射点选择要尽量分散,轮流使用,避免在同一处多次反复注射,避免在瘢痕、炎症、皮肤破损处注射。
(5)注射药量一般以少于2ml为宜。
推药时,速度要缓慢,用力要均匀,以减少对局部的刺激。
(6)护理人员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做好皮肤消毒,防止注射部位感染。
3.处理方法:已形成硬结者,可用50%硫酸镁湿敷或取新鲜马铃薯切片外敷硬结处。
(三)低血糖反应1.临床表现:多发生在胰岛素注射期间。
皮下注射胰岛素剂量过大,注射部位过深,在运动状态下注射,注射后局部热敷、按摩导致血流加快使胰岛素的吸收加快。
2.预防措施(1)严格遵守给药剂量、时间、方法,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程,经常更换注射部位。
对使用胰岛素的患者反复进行有关糖尿病知识、胰岛素注射知识的宣教,直到患者掌握为止。
(2)准确抽吸药液剂量。
(3)根据患者的营养状况,把握进针深度,避免误入肌肉组织。
如对体质消瘦、皮下脂肪少的患者,应捏起注射部位皮肤并减少进针角度注射。
(4)避免注入皮下小静脉血管中。
推药前要回抽,无回血方可注射。
(5)注射后勿剧烈运动、按摩、热敷、日光浴、洗热水澡等。
(6)注射胰岛素后,密切病人情况。
3.处理方法:如发生低血糖症状,立即监测血糖,同时口服糖水等易吸收的碳水化合物。
严重者可遵医嘱静脉推注25~50%葡萄糖。
三.肌肉注射(一)疼痛1.临床表现:表现为注射局部疼痛、酸胀、肢体无力、麻木。
可引起下肢及坐骨神经疼痛,严重者可引起足下垂或跛行,甚至可出现下肢瘫痪。
2.预防措施(1)正确选择注射部位;(2)掌握无痛注射技术;(3)按规定配制药液;(4)轮换注射部位。
3.处理方法(二)局部硬结:是最常见的肌肉注射并发症,常发生于长期肌肉注射的。
1.临床表现:注射局部皮肤发红,凸起。
触碰时,患者有疼痛感。
2.预防措施(1)对体质较差、局部循环不良者,注射后可行局部热敷,或用活血化瘀的中草药局部外敷,以利药物吸收。
(2)注射难于溶解的药物前,充分振荡摇匀,使药物完全溶解后,再行注射。
(3)注射难于吸收的药物、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给肥胖注射时,应作深部肌肉注射。
(4)长期注射的患者,应有计划的轮换注射部位。
3.处理方法:硫酸镁湿热敷,如意金黄散调和蜂蜜湿敷可治疗肌肉注射所引起的硬结。
(三)药液回渗1.临床表现:(1)注射部位有肉眼可见的药液或血液。
(2)注射部位皮肤变色(脱色或着色)。
(3)注射部位组织变形(萎缩或水肿)。
2. 预防措施Z肌内注射法:在注射前以左手中指和无名指使待注射部位皮肤及皮下组织侧移(皮肤侧移1 cm左右),然后以左手食指和拇指朝同一方向绷紧固定该部位皮肤,维持到拔针后,迅速松开左手。
此时侧移的皮肤和皮下组织位置还原,原先垂直的针刺通道随即变成Z型。
3.处理方法:(四)感染1.临床表现:注射部位出现红肿热痛、化脓、全身血象升高、体温升高。
2.预防措施(1)注意检查注射器的有效日期,不使用过期产品。
(2)注射器及针头如有污染应立即更换。
(3)严格进行无菌操作。
3.处理方法:给予抗感染治疗,必要时手术切开引流。
(五)神经性损伤1.临床表现:表现为注射当时出现神经支配区麻木,放射痛、肢体无力和活动范围减少。
坐骨神经是臀大肌肌肉注射时最易损伤的神经。
2.预防措施(1)慎重选择药物、正确掌握注射技术。
(2)准确选择肌内注射部位,注意进针的深度和方向。
(3)2岁以下婴幼儿不宜选用臀大肌注射,因为幼儿在未能独立走路前,其臀部肌肉发育不完善,臀大肌注射有损伤坐骨神经的危险,应选用臀中肌或臀小肌注射。
3.处理方法(1)在注射药物过程中若发现神经支配区麻木或反射痛,应考虑注入神经内的可能性,须立即停止注射。
(2)发生后可行理疗、热疗,促进炎症消退和药物吸收,同时使用神经营养药物治疗,将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六)晕厥(晕针)1.临床表现:表现为头晕、心悸、呼吸短促、面色苍白、出冷汗、脉搏细弱、血压下降等,严重者意识丧失。
2.预防措施(1)注射前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紧张心理;询问患者饮食情况,避免在饥饿状态下进行冶疗。
(2)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避免在硬结疤痕等部位注射。
(3)对以往有晕针史及体质衰弱、饥饿、情绪紧张的患者,注射时应采用卧位。
3.处理方法注射过程中随时观察患者情况。
如有不适,及时停止注射,立即做出正确判断,区别是药物过敏还是晕针。
如患者发生晕针现象,护理人员首先镇静,给患者及家属以安全感;将患者取平卧位,保暖,给予口服糖水等,数分钟后即可恢复正常。
少数患者通过给氧或呼吸新鲜空气,症状可逐渐缓解。
(七)断针1.临床表现:注射过程中针头折断。
2.预防措施(1)注射前仔细检查注射器质量,针头与针栓连接处是否牢固。
(2)嘱患者取舒适体位,肌肉放松;年龄小或不配合的患者,需请家长协助固定患者。
(3)进针时避开疤痕、硬结。
3.处理方法:一旦出现折针,不要慌张,嘱患者不要移动或嘱家长继续固定好患者,固定局部组织,以防断针移位,尽快用无菌血管钳夹住外露于皮肤的断端迅速拔出;如果断端完全进入肌肉,应立即请外科大夫处理。
四.静脉注射(一)静脉炎1.临床表现:按临床表现进行临床分型,包括:(1)红肿型:沿静脉走行皮肤红肿、疼痛、触痛。
(2)硬结型:沿给药静脉局部疼痛、触痛、静脉变硬,触之有条索状感。
(3)坏死型:沿血管周围有较大范围肿胀形成瘀斑至皮肌层。
(4)闭锁型:静脉不通,逐步形成机化,严重者可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
2.预防措施(1)熟练掌握静脉穿刺技术,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2)根据患者年龄、血管情况选择合适型号的输液工具。
(3)合理选择穿刺部位。
长期输液者,应有计划地更换输液部位或留置深静脉导管;避免在瘫痪的肢体行静脉穿刺和补液;(4)严格控制药物的浓度和输液速度;输人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应选用粗大的血管或留置深静脉导管。
(5)加强外周静脉置管留置期间的护理;外周静脉置管留置时间一般不超过72小时;3.处理方法(1)停止在患肢静脉输液。
(2)将患肢抬高、制动。
(3)局部进行热敷或热湿敷(50%硫酸镁或95%酒精);(4)可遵医嘱抹喜疗妥软膏或中草药外敷;必要时全身应用抗生素治疗;(5)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应加强营养,增强机体对血管壁创伤的修复能力和对局部抗炎能力。
(二)液体渗出和外渗1.概念:(1)输液渗出是指在输液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致使输入的非腐蚀性药液或液体渗出到正常的血管通路以外的周围组织。
(2)输液外渗是指在输液过程中由于管理疏忽,刺激性药液和发疱剂或液体输入了周围组织。
2.临床表现(1)滴注过程中溶液的流速变慢。
(2)静脉推注时感觉有阻力。
(3)输液部位局部肿胀、疼痛。
(4)浸润部位周围皮肤的温度较低或发热。
(5)发疱性药物外渗后,可出现疱疹及大水疱,随后出现溃疡,溃疡下方可见组织坏死。
3.预防措施(1)提高穿刺技术。
(2)尽量避免使用静脉钢针。
(3)合理选择穿刺部位,避免在肢体屈曲的部位进行注射;需要中、长期静脉输液的患者,建议使用中长静脉导管或行深静脉置管;输注易致渗漏损伤的药物时,应选弹性好且较粗的血管。
(4)最大程度地稀释药物,尤其是化疗药物。
(5)为不合作、意识混乱、定向力障碍的患者进行静脉输液时要有人协助。
(6)过度活动的患者适当固定,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剂。
(7)输液过程中,应定时观察穿刺部位;若出现局部疼痛,不能根据回血排除渗漏。
(8)告知患者和家长输液渗漏的症状,有异常及时告知医护人员,以便及时处理。
3.处理方法(1)发生渗漏时立即停止原部位静脉滴注,抬高患肢。
(2)如果渗出溶液刺激性不强时,可局部给予50%硫酸镁湿敷或热敷患部,以促进渗出药液的吸收。
(3)发生渗漏后,应注意观察和评估渗漏部位的运动、感觉和肢端血运等情况,并记录在患者病历中。
(4)发生腐蚀性药物渗漏,撤除输液管路之前应先确定治疗方案。
在撤除管路时,应避免过重压迫出血部位。
(5)细胞毒药物外渗的处理:①立即停止输液。
②以空针回抽渗漏于皮下的药液然后拔针。
③局部环形封闭治疗。
方法为生理盐水5ml+地塞米松2.5mg ,做多处皮下注射,范围大于发生渗漏的区域。
④使用拮抗剂。
⑤局部冰敷。
渗出后局部冰敷6~12小时,但草酸铂及长春碱类药则不宜采用冰敷,以免加重末梢神经毒副作用的发生。
⑥水疱的处理:多发性小水疱注意保持水疱的完整性,避免摩擦和热敷,保持局部清洁并提高局部肢体,待自然吸收;直径大于2cm的大水疱,应在严格消毒后用5号细针头在水疱的边缘穿刺抽液使皮肤贴附,避免去表皮。
⑦如患者渗出局部出现坏死时,应请外科或理疗科会诊,遵医嘱进行相应处理。
⑧恢复期:鼓励多做肢体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恢复肢体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