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藏分类评价标准
低渗透油藏分类和评价方法
界限
二类 2-4 50-60
0.01-0.2 5-10 2-5
三类 1-2 35-50
0.2-0.5 10-15
5-8
四类 <1 20-35
>0.5 >20 >8
低渗透储层综合评价
从单因素分类过程中发现相邻的储层类型参 数有交叉,因此利用数学的方法进行综合评判 .
模糊评价方法
三个步骤: 选择评价参数, 计算权重 ; 确定隶属度函 数; 模糊综合评价 .
(3) 敏感性特征分类
参数
界限
低渗透一 低渗透二 低渗透三 低渗透四
类
类
类
类
敏感指数(小 数)
<0.3
0.3-0.5 0.5-0.7
>0.7
伊利石、伊利
石/蒙混层
<20
20-40 40-60
>60
相对含量(%)
蒙脱石含量(%) <1
1-2
2-4
4-6
储层评价参数体系
根据低渗透储层特征及对渗流的影响,从孔隙结 构、渗流及流体特征和储层敏感性等三个方面初步筛 选9项评价参数,见下表:
(1) 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参数分类 包括:最大喉道半径、主流喉道半径、平均孔喉半径、喉道 均质系数、可流动流体饱和度。见下表、图:
孔隙结构参数分类表
参数
界限 低渗透一类 低渗透二类 低渗透三类 低渗透四类
最大喉道半径(微 米)
主流喉道半径(微 米)
平均喉道半径(微 米)
喉道均质系数
可动流体饱和度 (%)
第三类为超低渗透油层,其油层平均渗透率 为(1~0.1)×10-3μm2。
石化集团油藏划分标准
分类指标描述
备注
主要指标(粘度)mpa.s >50 ~<3000 >3000~<10000 ≥10000~<50000
★
辅助指标(相对密度) >0.9200 >0.9200 >0.9500 >0.9800 储集层空气渗透率 ≥500×10-3μ m2 ≥50×10 μ m ~<500×10 μ m ≥10×10 μ m ~<50×10 μ m <1×10-3μ m2 埋藏中部埋深(米) <1500 ≥1500~<2800 ≥2800~<4000 ≥4000 压力系数 >0.9~≤1.2 >1.2 ≤0.9 可采储量采出程度 <50% ≥50%~<75% ≥75% 剩余可采储量采油速度 ≤8% >8~≤11% >11% 自然递减 ≤10% >10%~≤15% >15% 含水 ≤20% >20%~≤60% >60%~≤90% >90%
-3 2 -3 -3 2 -3 2 2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Ⅱ
超稠油 ≥50000 指油层条件下粘度,其它指油层温度下脱气原油粘度。 分类 高渗透 中渗透 一般低渗透 低渗透 分类 特低渗透 超低渗透
储 层 物 性
≥1×10-3μ m2~<10×10-3μ m2
油 藏 埋 藏
浅层 中深层 深层 超深层 分类 正常地层压力 异常高压 异常低压 分类 低采出程度 中采出程度 高采出程度 分类 低采油速度 中采油速度 高采油速度 分类 低自然递减 中自然递减 高自然递减 分类 低含水期 中含水期 高含水期 特高含水期
油藏分类标准
分类 低粘度 中粘度 原 油 性 质 高粘度 稠油 挥发油 高凝油 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小于5mpa.s 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在5-20mpa.s 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在20-50mpa.s 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大于50mpa.s,相对密度大于0.920原油 流体系统位于油气之间的过渡区内,而其特性在油藏内属泡点系统,呈液体状态,相态接近临 界点。在开发过程中挥发性强,收缩率高。油气比(210-1200m3/m3); 相对密度小于0.825;体 积系数大于1.75 凝点>40℃的轻质高含蜡原油 分类 Ⅰ 稠 油 普通稠油 特稠油
各种定性分类指标
原油:①按年产量规模分类:大型油田:年产油量大于50 万吨;中型油田:年产油量10—50 万吨;小型油田:年产油量小于10 万吨;②按开发方式分类:天然能量注水开发稠油热采三次采油③按采收率高低分类:高采收率:> 40%中高采收率:30—40%中低采收率:20—30% 低采收率:V 20%④按储层渗透率分类(油):-3 2高渗透:》500X 10-卩m-3 -3 2中渗透:》50X 10- ~<500X 10-卩m一般低渗:》10 X 10-3〜<50 X 10-3卩m2特低渗:》1-10X10-3卩m2超低渗:<1X1% m2⑤按可采储量采出程度将油田开发管理单元分为三类高采出程度:> 75%中采出程度:> 50%~ <75%低采出程度:V50%⑥根据综合含水,将油田开发管理单元分为四类低含水期:< 20%中含水期:>20%~ < 60%高含水期:>60%~ < 90%特高含水:> 90%⑦按采油速度分类根据剩余可采储量采油速度,将油田开发管理单元分为三类可采储量低采油速度:< 8%可采储量中采油速度:>8%-w 11%可采储量高采油速度:>11%⑧按自然递减分类根据年自然递减,将油田开发管理单元分为三类低自然递减:w 10%中自然递减:>10%- < 15%高自然递减:>15%按孔隙度分类(油):咼孔:> 25中孔:15-25低孔:10-15特低孔:5-10超低孔:《5㈡按油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规模分类依据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的多少,将不同规模的油田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㈠按储层埋藏深度分类按储层储量主要埋藏深度,将油田开发管理单元分为五类:1、按采出程度分类根据可采储量采出程度,将油藏分为三类:2、按采油速度分类根据剩余可采储量采油速度,将油藏分为三类:剩余可采储量采油速度分类油层条件下油粘相对密度A0.920*欄油又可绑分为』大类4级,见表1・3.3储雄容岩性XXI 砂岩粒度为>0.0039*- 2mm (即<眸-一1申}的碎闻物含量占50怖以上*同时>2nnn ( <J0)的薛屑物含量= 30%的碎購岩.111砾岩粧度含就占30%以上的碎屑岩*133碳酸盐岩以碳隈盐矿物为主要应分(含«>50%)的沉积岩*我主要岩石类型占石躱岩和白云岩.1X4粘土岩(魄岩)主要由粘'土矿物(娄属水云母*高岭石*蒙脱石等层状盛酸盐)及粒度<0.0039mm ( >8^)的细谭屑£含^>50%)组应的沉积岩*33.5火山碎屑岩由火山碎屑物(含*>50%)堆(沉)积后经过固结或熔结等成岩作用而形威的岩石*如確灰岩.M6 喷出岩熔岩濒挣凝结晶而形成的火成岩"如玄武岩、安山岩等-3-3.7侵人岩岩旅侵人地淀内冷擬而咸的火成岩*另外也包括由非岩浆柞用琏成(由变质兗代形成)但外貌上具侵人岩特征的岩石・玄3屈变质岩由火成岩或沉积岩在较高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经过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岩石.18地层压力1S.1正常地层压力地层压力与髀水柱压力基不一致•压力系歎》0”9~!218,2异常厲她层压力(异常高压)地层压力明显大于静水柱压力・压力系数>12.3.8,3异常低地层压力{异常低压)地层压力明显小于静朮柱压力、庄力系数3.9原油中气的饱和程度3.9.1 未饱和饱和压力低于原始地层压力・诸层内只储藏着单相液态疑类・饱和压力等于原始地层压力・诸层內的流悴为悒点液态炬类.3,93过饱和储层内储藏有气.港两相流悴1即气顶油藏)・僵和压力等于吒油界面处的原始地层压力.3A0埋藏探度110,1浅层埋紙深度;1500m*3,10.2中深层埋掘深度>I5OO-2SOOnj*3J0.3探层埋藏深度2800~4000iu.340-4趙深层埋潼深度>4000m-这种分类主要就是用原油密度来衡量的轻质油<0.87 (g/cm3)中质油=>0.87-<0.92 重质油=>0.92-<1.0如果按密度说,重质油显然粘度就相对高些至于含腊和含油我觉得主要跟油源有关吧,如果是海相油藏含硫量就比陆相油藏的高天然气按储层渗透率分类(气):高渗透:》50X 10-3卩m2中渗透:》10X 10-3~<50X 10-3卩m2 低渗透:》0.10X 10-3~<10X 10-3卩m2 致密气藏:<0.1 X10-3卩m2按孔隙度分类(气):高孔:〉20中孔:15-20低孔:10-15超低孔:V 10■.我8;含硫化氢气藏分类含二氧化碳(COJ的气裁划分见表9.表9含二氧化碳气藏分类3.7.2含氮气(N2)气藏的划分(见丧10):表10含匏气藏分类表M 气藏按地层压力系数分类3.8.2依据原始地层压力分类:凡气藏原始地层压力在30MPa以上者•称高压气藏;小于30MPa 者称常压气藏。
第二章油气藏评价
原始地质储量:是指已发现资源量的部分,是根据地震、钻井、
测井和测试,以及取心和液体取样等取得的各项静动态资料,利用确 定参数的容积法计算的油气地质储量。
原始可采储量:又称为总可采储量或最终可采储量,它是在现代工
业技术条件下,能从已探明的油气田或油气藏中,可以采出的具有经 济效益的商业性油气总量。
驱油机理: 油层岩石和流体的弹性膨胀,地层压实
生产特征: 1、压力下降; Pe 2、产量下降;
3、气油比稳定。 Qo
Pe
采收率: 1%~10%,
Qo
平均3%。
R
R
第二节 油气藏驱动类型及其开采特征
二、溶解气驱动
形成条件: 驱油机理:
1、无气顶;
2、无边底水或边底水不活跃; 3、 Pi≤ Pb。 溶解气膨胀
• 油藏评价的目的,实际上就是进一步落实上 道工序提交的探明储量,为下道工序编制 开发方案做准备.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实 现了勘探开发一体化,大大缩短了解勘探 开发的距离。反之,如果做不到上述三点, 油藏评价就没有意义。
一、油藏的压力系统
第一节 油藏温压系统
1、有关地层压力的概念
原始油层压力(Pi): 指油层未被钻开时,处于原始状 态下的油层压力。
压力系数(ap):指原始地层压力与同深度静水柱压力之 比值。
( ap=0.9~1.3,常压油藏;ap>1.3,异常高压油藏) 压力梯度(Gp): 地层海拔高程每相差一个单位相应的压
力变化值。
第一节 油藏温压系统
一、油藏的压力系统
1、有关地层压力的概念 油层折算压力(Pc):为了消除构造因素的影响,把已测出的
产水量 井动态 原油采收率
油气藏分类标准
驱油能量。
油气藏分类标准
(3)命名原则 油藏分类及各类型的命名采用多因素主、次命名法,次要
因素在前,主要因素在后,依次排序。
其命名原则如下:
最主要因素:1)原油性质;2)圈闭;3)储集岩岩性。 构成基本类型名称; 较主要因素:4)渗透性;5)油、气、水产状; 6)储集层形态;7)储集空间类型。
冠在基本名称之前构成大类名称;
其次的因素冠在大类名称之前构成亚类名称。
油气藏分类标准
(3)命名原则
-3um2。
• 特低渗透:储集岩空气渗透率≤10×10
油气藏分类标准
(2)分类因素 5)油、气、水产状
• 边水:油藏含油外边界以外的油层水。 • 底水:油藏含油外边界以内直接从底部托着油的油 层水。 • 气顶:油气藏中有游离的天然气聚集在液态石油之 上,占据圈闭顶部,气储量系数<0.5(主要 指标)、含气面积系数<1(辅助指标)。
积岩。主要岩石类型为石灰岩和白云岩。 粘土岩(泥岩):主要由粘土矿物(多属水云母、高 岭石、蒙脱石等层状硅酸盐)及粒度< 0.0039mm 的细碎屑(含量>50%)组成的沉积岩
油气藏分类标准
(2)分类因素 3)储集岩岩性
• 火山碎屑岩:火山碎屑岩物(含量>50%)堆(沉)
积后经过固结或熔结等成岩作用而形
油气藏分类标准
(1)分类原则 1)油藏的地址特征 包括油藏的圈闭、储集岩、储集空间、压力等特征。 2)油藏的流体及其分布
3)油藏的渗流物理特性
油藏分类评价标准
0.08
目 前 地 层 压 力 剩 量余 丰可 度采 储 采 出 程 度 综 合 含 水
100 90 80 70 100 90 80 70 100 90 80 100 90 80 0.08
0.08
0.08
0.08
综 合 含 水
0.08 特高含水期 >90% 70
注:含水分级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但从中石油、实际统计分析等来看,此分级为合适。
★ 2相对密度) >0.9200 >0.9200 >0.9500 >0.9800 储集层空气渗透率 ≥500×10-3μ m2 100
-3 2 -3 2
85 80 75 65 0.15
Ⅱ
超稠油 ≥50000 指油层条件下粘度,其它指油层温度下脱气原油粘度。 分类 高渗透 中渗透 一般低渗透 低渗透 特低渗透 超低渗透 砂岩 碳酸盐岩 砾岩 粘土岩 火山碎屑岩 喷出岩 侵入岩 变质岩 分类 浅层 中深层 深层 超深层 分类 正常地层压力 一般高压 异常高压 异常低压 分类 高丰度 中丰度 低丰度 特低丰度 分类 低采出程度 中采出程度 高采出程度 分类 低含水期 中含水期 高含水期
油藏分类评价标准汇总表
表2 分类 原 油 性 质 低粘度 中粘度 高粘度 稠油 挥发油 高凝油 复杂地表条件 陆上 简单地表条件 整装构造 构造复杂程 度 复杂断块油藏 极复杂 分类 Ⅰ 稠 油 普通稠油 特稠油
★
分类指标描述 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小于5mpa.s 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在5-20mpa.s 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在20-50mpa.s 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大于50mpa.s,相对密度大于0.920原油 流体系统位于油气之间的过渡区内,而其特性在油藏内属泡点系统,呈液 体状态,相态接近临界点。在开发过程中挥发性强,收缩率高。 凝点>40℃的轻质高含蜡原油 海上 滩海、浅海、深海 沙漠、水网、村庄、城市、水库等
油藏渗透率分级标准
油藏渗透率分级标准国际标准分类中,油臧渗透率涉及到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与加工。
在中国标准分类中,油臧渗透率涉及到石油开发、石油勘探、开发与集输工程综合。
行业标准■石油,关于油臧渗透率的标准SY/T6315-2017稠油油臧高温相对渗透率及驱油效率测定方法SY/T6315-2006稠油油藏高温相对渗透率及驱油效率测定方法SY/T6384-1999稠油油藏高温相对渗透率测定低渗透油臧概念及划分国际石油界用“毫达西”(mD)作为反映油气渗透率的基本单位,“毫达西”数值越低,油气的渗透率就越低。
我国通常把渗透率小于50×10-3μm2的油臧称为低渗透油臧,把渗透率小于IoXIO-3Um2的气藏称为低渗透气藏。
如表11所示,此为我国低渗透油气藏的传统划分标准。
我国低渗透油气藏传统划分标准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时期对低渗透油藏的划分标准不尽相同。
比如,在1993年,俄罗斯把渗透率为(50〜IOo)X10-3Pm2的油藏定为低渗透油藏,美国把渗透率小于10×10-3μm2的油藏定为低渗透油藏,而中国则把小于50×10-3μm2的渗透率为低渗透油藏,在此基础上又细分出了低渗油藏、特低渗油藏、超低渗油藏。
不同国家之间之所以出现不同的划分标准,其原因在于低渗透油藏的划分与该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技术以及资源量有关。
我国经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各行业对原油的需求逐渐增加,而且拥有了对一般低渗透((10〜50)×10-3μm2)油藏开发的比较成熟的技术,因此,对低渗透油气藏重新进行了划分,。
新标准划分的意义是将一大批过去认为是低品质的储量转化为了可动用储量。
如长庆油田,2003年,以渗透率0.5X10-3Um2为下限,计算出鄂尔多斯盆地石油远景资源量为85.88×108t;如果以渗透率0.3×10-3μm2为下限,则石油远景资源量可能是120X108K技术进步、油价上涨都可以使低渗透油气藏开发的储层下限下移。
开发水平分类及主要生产技术指标计算
序号 1 2 3 4 5 6
油藏类型 中高渗注水砂岩油藏
3.5 含水上升率 每采出1%的石油地质储量含水率的上升值。
3.6 剩余可采储量采油速度
是指当年核实年产油量除以上年末的剩余可采储量之值,按 采出可采储量50%前后两个阶段分别制定分类标准。
3.7 年产油量综合递减率
是指当年核实产油量扣除当年新井年产油量,除以上年底标 定日产水平折算的当年产油量,同样按采出可采储量50%前后两 个阶段分别制定分类标准。
3.8 注水井分注率 实际进行分注井数与从油藏地质需要分注井中扣除当前井况
严重损坏没有分注条件井后的注水井数之比。 3.9 水井配注合格率
是指所有分注井测试合格层段数与分注井总配注层段数之比。
3.10 水质达标状况 是指注入水水质规定指标符合程度。
3.11 油水井综合生产时率 是指油水井利用率与生产时率的乘积。
<5 <6 >10 >12 >15 <60 <55 <6 <60 <240 <80
中高渗注水砂岩油藏开发水平分类指标界限
3.1 水驱储量控制程度 是指现有井网条件下,与注水井连通的采油井射开有效厚度
与井组内采油井射开总有效厚度之比。 3.2 水驱储量动用程度
是指按年度所有测试水井的吸水剖面和测试油井的产液剖面 资料计算,即总吸水厚度与注水井总射开连通厚度之比值,或总 产液厚度与油井总射开连通厚度之比值。
3.3 能量保持水平和利用程度
油藏分类评价标准汇总表
>2000 500-2000
中 低 特低
100-500 10-100 <10
孔隙度% 特高 25 10-15 <10
石油地质储量划分标准 一、按产能大小划分 1、千米井深的稳定日产量(吨/天· 千米) 高产 〉15吨 中产 5~15 低产 1~5 特低产 〈1 2、每米采油指数(吨/天· 兆帕· 米) 高 1.5 中 1.0~1.5 低 0.5~1.0 特低 〈0.5 3、流度(10-3平方微米/毫帕· 秒) 高 〉80 中 30~80 低 10~30 特低 〈10 二、按储量丰度划分(万吨/平方千米) 高丰度储量 〉300 中丰度储量 100~300 低丰度储量 50~100 特低丰度储量 〈50 三、按油田储量大小划分(亿吨) 特大型油田 〉10 大型油田 1~10 中型油田 0.1~1 小型油田 〈0.1 四、按油藏埋藏深度划分(米) 浅层 〈2000 中深层 2000~3000 深层 3000~4000 超深层 〉4000 稠油:地面原油密度〉0.934或地下原油粘度〉50mPa· S。 高凝油:凝固点〉40℃ 油水同层储量:油水过渡带内,试油含水率大于5%的油层。 渗透率10-3um2 特高 高
油藏开发水平分级标准在海上油田的建立与应用
油藏开发水平分级标准在海上油田的建立与应用邓 琪 李 超 张宏友 付 蓉 刘 杰(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摘 要:针对行业标准《油田开发水平分级》不能满足海上油田开发水平分级要求的问题,从海上油田地质油藏特点出发,依据沉积相、边底水类型与流体性质,将中高渗透率水驱砂岩油藏分为了6大类;利用逻辑分析法,对37项开发技术类指标进行逐个筛选,得到水驱油藏具有独立性与代表性的6项技术指标;基于渤海油田34个水驱油藏典型开发单元实际生产数据,通过规律分析,确定了不同类型油藏分级标准与界限值。
最终形成了《海上中高渗透率水驱砂岩油藏开发水平分级》标准。
该标准的颁布,为渤海油田持续稳产3千万吨奠定了关键基础,有效助力了国内第一大原油生产基地的建设,对海上油田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海上油田,开发水平,效果评价,标准,水驱油藏Establishment and Application of Reservoir Development LevelClassification Standard in Offshore OilfieldDENG Qi LI Chao ZHANG Hong-you FU Rong LIU Jie(Tianjin Branch of CNOOC (China) Co., Ltd.)Abstract:In view of the problem that the sectoral standard Oilfield development level classification cannot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offshore oilfield development level classification,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ffshore oilfield geological reservoir, according to the sedimentary facies, edge and bottom water types and fluid properties, the water-driven sandstone reservoirs with medium and high permeability are divided into 6 categories. Using logical analysis method, 37 development technology indicators are screened one by one, and 6 representative and independent technical indicators of water-driven reservoir are obtained. Based on the actual production data of 34 typical development units of water-driven reservoirs in Bohai Oilfield, the classification standard and limit value of different types of reservoirs are determined by law analysis. Finally, the standard Development level classification of offshore medium and high permeability water-driven reservoir is formed. The promulgation of this standard has laid a key foundation for the continuous and stable production of 30 million tons of crude oil in Bohai Oilfield, and effectively facilitate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largest domestic crude oil production base, which has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offshore oilfields.Keywords: offshore oilfield, development level, effect evaluation, standard, water-driven reservoir作者简介:邓琪,硕士,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高级工程师,现主要从事油气田开发工程研究工作。
油藏评价技术规范
油气藏评价技术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油气藏评价的涵义、任务、程序、内容、方法及应提交的成果.本标准适用于大庆探区的油气藏评价及其成果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
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9492 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分类SY/T 5367 石油可采储量计算方法SY/T 5615 石油天然气地质编图规范及图式SY/T 5842 砂岩油田开发方案编制技术要求开发地质油藏工程部分SY/T 5970 复杂断块油田开发总体方案设计技术要求SY/T 6021 石油天然气勘探工作规范SY/T 6041 石油天然气勘探效益评价方法SY/T 6098 天然气可采储量计算方法SY/T 6109 石油天然气储量报告图表格式SY/T 6510 稠油油田注蒸汽开发方案设计技术要求SY/T 6583 石油天然气探明储量报告编制细则DZ/T 0217 石油天然气储量计算规范Q/SY 179 石油天然气控制储量计算方法Q/SY DQ×××× 盆地评价技术规范Q/SY DQ×××× 区带评价技术规范Q/SY DQ×××× 圈闭评价技术规范3 油气藏评价涵义油气藏评价是从圈闭预探获工业油气流开始,直到探明整个油气田的全过程。
它以现代油气藏地质理论为指导,综合应用地震、井筒、试油、试采、分析化验和试验区开发动态等资料,对油气藏的构造、储层岩性、物性、微观特征,以及油气水分布等三维空间形态进行精细描述,查明油气藏类型、驱动类型、产能,完成油气探明(或控制)储量计算,论证油气藏开发的可行性,进行油气田开发方案设计。
油藏评价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
油气藏压力、温度系统
油藏的温度系统
由于油藏在常温层以下,其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油藏的
温度随埋深的变化情况通常可用地温梯度和地温级度来表示。
地温梯度: 指地层深度每增加100m时,地层温度增高的 度数,单位为℃/100m。 地温级度: 指地温每增加1℃所需增加的深度值,单位 为m/℃。 地温梯度与地温级度互为倒数关系,地温梯度更常用。
保持较高程度
保持较低值 见水较早,数量逐渐增加
井动态
原油采收率
一直生产到高含水
35%~75%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
4.气压驱动(gas cap drive)
驱动能量主要是气顶的弹性膨胀或人工注气能量。
形成条件: 1、有气顶;
2、无水驱或弱水驱; 3、 Pi= Pb。
驱油机理: 气顶气膨胀—前缘驱替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
油气藏压力、温度系统
油藏的压力系统
1、有关地层压力的概念 原始油层压力(Pi): 指油层未被钻开时,处于原始状 态下的油层压力。 压力系数(ap):指原始地层压力与同深度静水柱压力之 比值。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
油气藏压力、温度系统 地层压力
由上覆岩层(岩石骨架和流体)的重量而产生的压力称为地层压力。 其大小为: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
4.气压驱动(gas cap drive)
影响气顶驱动采收率的因素: 1、原始气顶的大小 2、垂向渗透率 3、原油粘度 4、气体的保持程度 5、采油速度 6、倾角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
油 藏 压 力 废弃压力
m=3 m=2
m=4
采收率
5、重力驱动(Gravity Drive)
1.3油藏分类
第三章油气藏分类第一节油气藏分类原则和因素一、油气藏分类一般遵循的原则1、油藏的地质特征,包括油藏的圈闭、储集岩、储集空间、压力等特征;2、油藏的流体性质及分布特征;3、油藏的渗流物理特性,包括岩石的表面润湿性,油水、油气相对渗透率,毛管压力,水驱油效率等;4、油藏的天然驱动能量及驱动类型。
二、油藏的分类因素(一)、原油性质1、低粘度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 <5 mPa .s为低粘度原油。
2、中粘度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在5~20 mPa .s为中粘度原油。
3、高粘度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在20~50 mPa .s为高粘度原油。
4、稠油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 > 50 mPa .s,相对密度 > 0.920为稠油。
稠油又可细分为3大类4级(表1.3.1)。
表1.3.1 稠油分类标准注:1)指油层条件下粘度,其它指油层温度下脱气油粘度5、凝析油指在地层条件下介于临界温度和临界凝析温度之间的气相烃类,一般相对密度<0.800。
6、挥发油流体系统位于油气之间的过渡区内,而其特性在油藏内属泡点系统,呈液体状态,相态上接近临界点,在开发过程中挥发性强。
7、高凝油为凝点 > 40℃的轻质高含蜡原油。
(二)、圈闭构造圈闭,地层圈闭、水动力圈闭、复合圈闭。
(三)、储集层岩性砂岩、砾岩、碳酸盐岩、泥岩、火山碎屑岩、侵入岩、变质岩。
(四)、渗透性1、高渗透储集岩空气渗透率 > 500×10-3μm2。
2、中渗透储集岩空气渗透率50—500×10-3μm2。
3、低渗透储集岩空气渗透率10—50 ×10-3μm2。
4、特低渗透储集岩空气渗透率 < 10×10-3μm2。
(五)、油、气、水产状边水、底水、气顶。
(六)、储集层形态层状(单层、分层、低倾角、高倾角)、块状。
(七)、储集空间类型孔隙型、裂缝型、双重介质型。
(八)、地层压力常压(压力系数0.9~1.2)、异常高压(压力系数 > 1.2)、异常低压(压力系数 < 0.9)。
油藏动态分析及效果评价指标总结
渗流特性
圈 闭
储 集 岩
储 集 空 间
压 力
流 体 性 质
分 布 特 征
天 然 能 量
驱 动 类 型
润 湿 性
相 渗 曲 线
毛 管 压 力
驱 油 效 率
一、油藏分类
油藏分类
原油 性质
低粘油 <5
中粘油 <20
高粘油 <50 稠油 >50
凝析油
挥发油
高凝油
圈闭
构造 圈闭
地层 圈闭
水动力 圈闭
复合 圈闭
二、油田开发评价指标分类及计算方法
2.注水指标
计算方法
二、油田开发评价指标分类及计算方法
2.注水指标
计算方法-复合驱吸水指数
➢ 复合驱的化学体系含聚合物,聚合物具有黏弹性且降低渗透率,延长了压力 恢复到平衡的时间,理论上测量静压时关井时间应较水驱延长得更长,这样 计算出真实的静压值,但实际生产上不允许关井太长时间,因而会出现由于 关井时间不够使水井静压偏高而油井静压偏低的情况; 真实的静压近似等于已测得的水井静 压加上测得的油井静压的和的一半;
度度
物
能
质
量
指 注水井 指
标
标
注 水 量
井 数 时 率
压 力
吸 水 指 数
物
能
质
量
指 生产井 指
标
标
产 油 量
采 油 速 度
递 减 率
压 力
生 产 气 油 比
含 水 率
耗 水 指 数
注水-采油 子系统指标
注水-油藏 子系统指标
油藏-采油 子系统指标
注 采 井 数 比
注 采 比
稠油油藏的特点及分类
委内瑞拉
2、稠油的粘度对温度非常敏感,温度增加,粘度急剧下降
表4 我国几个油田稠油及国外典型稠油油田粘—温资料
粘 度 30 油田 辽河 克拉 玛依 胜利 河南 委内 瑞拉 高升 齐 40 九一 3区 单2 —1 古城 拉古 尼亚 斯 阿萨 巴斯 卡 冷湖 和平 河 20461 43℃ 500 2025 2793 220 16495 11809 38℃ 6700 43℃ 14200 15700 43℃ 14200 14700 53℃ 1720 46℃ 8800 7001 49℃ 2500 2748 1050 6363 1307 71℃ 480 58℃ 3250 63℃ 800 61℃ 2370 902 1245 495 662 100 2707 679 82℃ 230 580 83℃ 235 85℃ 480 151 103℃ 159 102℃ 91 178 79 119℃ 49.5 112℃ 103 1006 375 216 293 377 178 214 93℃ 38 115 25 40 50 60 温度,℃ 70 80 90 100 120
表6 辽河高升油田高3—5—13井不同深度原油性质
取样井段 m 1541—1545 1548—1575 1582—1601 1606—1618 1652—1663 原油相对 密度 0.904 0.942 0.9551 0.9657 0.9676 脱气原油粘度 (50℃)mPa.s 895 1334 4012 9406 10202 含蜡量 % 5.12 5.20 5.6 5.8 5.3 沥青及胶 质含量 % 42 44 46
20.3%。相对密度为0.925,在油层条件下粘度为70—130
mPa.s,这是典型的“双高”原油,也属稠油类型的原油。 另外,有些含蜡量高,但沥青胶质含量低的原油,这种 原油属高凝油,而不是稠油。
油气藏评价
油气藏评价
一、油气藏类型及其模型 3. 油田开发模型
地质模型、油藏流体渗流模型、经验统计模型、 地质模型、油藏流体渗流模型、经验统计模型、经济评价模型 。
地质模型: (1)地质模型:描述储层地质结构特征和油藏流体在三维空 间的变化及分布规律。是进行油藏经营管理的基础。 间的变化及分布规律。是进行油藏经营管理的基础。 (2)渗流模型:气藏模型、黑油模型、组分模型。 渗流模型:气藏模型、黑油模型、组分模型。 地质模型与油藏开采过程中的具体渗流模型进行组合, 地质模型与油藏开采过程中的具体渗流模型进行组合,即构成 油田开发模型或称为油藏模拟模型。 油田开发模型或称为油藏模拟模型。
G-气田的地质储量,104t;(地面的) Sgi-油层平均原始含气饱和度,小数; Bgi-原始的原油体积系数,表示为:
原始油层压力,MPa; 地面标准压力, 0.101MPa; Pi-原始油层压力,MPa; PSC-地面标准压力,取0.101MPa; 地面标准温度, 293K; 地层温度, Tsc-地面标准温度,取293K;T-地层温度,K; 原始气体压缩因子。 Zi-原始气体压缩因子。
边水和底水 : 在含油边缘内的下部支托关油藏的水, 称为底水; 而在 边水和底水:在含油边缘内的下部支托关油藏的水,称为底水; 含油边缘以外衬托着油藏的水,称为边和底水。 含油边缘以外衬托着油藏的水,称为边和底水。 含油高度:油水接触面与油藏最高点的海拔高差。 含油高度:油水接触面与油藏最高点的海拔高差。
油气藏评价
二、储量计算 3. 油田储量计算(容积法) 油田储量计算(容积法)
N =100Ahφ(1 Swi )ρo Boi
;(地面的 地面的) N-原油地质储量,104t;(地面的) 原油地质储量, 油田的含油面积, A-油田的含油面积,km2; 平均有效油层厚度, h-平均有效油层厚度,m; 平均有效孔隙度,小数; Φ-平均有效孔隙度,小数; 油层平均原始含水饱和度,小数; Swi-油层平均原始含水饱和度,小数; 平均地面原油密度, ρ-平均地面原油密度,t/m3; 原始的原油体积系数。 Boi-原始的原油体积系数。
油藏分类——精选推荐
油藏分类2010年12⽉21⽇油藏分类⽅法概述刘峰1(地质创新08 2008041117)摘要:对油藏进⾏分类是为了更好的对油藏进⾏管理,提⾼对油⽓⽥的开发。
⽬前对油藏的分类有很多标准,如粘度、密度、孔渗性等根据原有物性的分类,也有断块、背斜、不整合等根据圈闭构造的分类,也有很多学者进⾏了系统的聚类分析,实现了油藏的聚类分类⽅法,各种分类⽅式有各⾃的优缺点,适应不同的需求,本⽂将会就现有的研究成果,对油藏分类问题进⾏综合的归纳。
关键字:粘度、密度、聚类分析、岩性、构造分类、圈闭、储集层正⽂:油藏的分类⾄今也没有统⼀的答案,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分成不同的等级、类别。
但是油藏分类⼀般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3]:1)油藏的地质特征,包括油藏的圈闭、储集岩、储集空间、压⼒等特征。
2 )油藏的流体及其分布特征。
3 )油藏的渗流物理特性,包括岩⽯表⾯的润湿性,油⽔、油⽓相对渗流效率等。
4 )油藏的天然驱动能量和驱动类型。
在遵循了这些原则的前提下,油藏的分类仍然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也就是分类的标准,包括粘度、挥发性、以及储集层物性等。
按原油的性质分为:低粘油,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5mPa.s;中粘油,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5—20mPa .s;⾼粘油,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20—50 mPa .s;稠油,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50 mPa .s,相对密度>0.920.稠油⼜可细分为3⼤类4⼤级,见下表[3]。
在天然⽓藏中,温度介于临界温度和临街凝析温度时,由于开采时地层的压⼒降低,形成的凝析油,属于轻质油,密度⼩于0.8.当地层流体位于⽓液过渡区时,由于温度压⼒条件的变化,在开发过程中具有极强的挥发性,称为挥发油藏。
除了原有本⾝的性质以外,另⼀个影响因素就是圈闭的类型,不同的圈闭的封闭机理是不⼀样的,也就形成了不同成因的油藏,⼀般的圈闭主要有背斜、断层、不整合、刺穿和岩性尖灭等。
背斜油藏,油⽓运移到背斜圈闭中保存下来形成的油藏;断层油藏,油⽓运移到由断层和岩性上倾尖灭、断层和背斜⼀翼构成的圈闭时形成的油藏;不整合油藏,油⽓运移到由不整合圈闭中形成的油藏,不整合分为削截和上超(必须配有盖层);刺穿油藏,由于岩体刺穿,形成了地层上倾和封堵,形成的油藏;岩性油藏,由于岩性的上倾尖灭形成圈闭,⼀起聚集其中形成的油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 油 性 质
分类 低粘度 中粘度 高粘度 稠油
挥发油
高凝油
油藏分类评价标准汇总表
分类指标描述 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小于5mpa.s 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在5-20mpa.s 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在20-50mpa.s 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大于50mpa.s,相对密度大于0.920原油 流体系统位于油气之间的过渡区内,而其特性在油藏内属泡点系统, 呈液体状态,相态接近临界点。在开发过程中挥发性强,收缩率高。 凝点>40℃的轻质高含蜡原油
分类 Ⅰ
主要指标(粘度)mpa.s >50★~<3000
辅助指标(相对密度) >0.9200
稠 普通稠油
油
特稠油
Ⅱ
>3000~<10000
≥10000~<50000
>0.9200 >0.9500
超稠油
≥50000
★指油层条件下粘度,其它指油层温度下脱气原油粘度。
>0.9800
分类
储集层空气渗透率
高渗透
低采出程度 中采出程度 高采出程度
分类 低含水期 中含水期
剩余可采储量丰度(104t/km2) ≥30
≥10-<30
≥3-<10 <3
可采储量采出程度
<50% ≥50%~<75%
≥75%
含水 ≤20% >20%~≤60%
储量品位评分标准 100 95 90
参照稠油细分标准
权重 0.15
80
70 滩海(90)浅海(85)深海 (80) 沙漠(85)水网(90)村庄 0.1 (90)城市(85)水库(85)
渗
中渗透
透
率 低渗透
一般低渗透 特低深层
超深层
分类
目
前
正常地层压力
地
一般高压
层
压
异常高压
力
异常低压
≥500×10-3μm2 ≥50×10-3μm2~<500×10-3μm2 ≥10×10-3μm2~<50×10-3μm2
≥1×10-3μm2~<10×10-3μm2 <1×10-3μm2
地表条件
海上 复杂地表条件
陆上
滩海、浅海、深海 沙漠、水网、村庄、城市、水库等
构造复杂程 度
简单地表条件 整装构造
复杂断块油藏 极复杂
油层分布连片、构造简单、储量规模大、储量丰度高、平均每个含油 圈闭面积大于1.5km2 平均每个含油构造圈闭面积小于1.5~0.5km2
平均每个含油构造圈闭面积小于0.5km2
>60%~≤90% >90%
注:含水分级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但从中石油、实际统计分析等来看,此分级为合适。
80
0.08
70
简单地表条件(100)
100 0.12
90 80
85
80
75
0.15
65
100
90
80
0.15
70
60 100
90
85
80 80
0.08
80
80 80
100
90
0.08
80
70
100
90
0.08
80
70
100
90
0.08
80
70
100
90
0.08
80
100
90
0.08
综
合
含 水
高含水期 特高含水期
砂岩 碳酸盐岩
砾岩 粘土岩 火山碎屑岩 喷出岩 侵入岩 变质岩
埋藏中部埋深(米) <1500
≥1500~<2800 ≥2800~<4000
≥4000 压力系数
>0.9~≤1.2
>1.2~≤1.5
>1.5
≤0.9
剩 量余 丰可 度采
储
采 出 程 度
综 合 含 水
分类 高丰度 中丰度
低丰度 特低丰度
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