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有哪些

合集下载

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有哪些

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有哪些

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有哪些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基于劳动契约而形成的法律关系,规定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劳动法律关系涉及到劳动合同、工资、劳动时间、休假、劳动保护等诸多方面。

本文将从劳动合同、工资待遇、劳动时间、休假制度、劳动保护五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劳动合同是劳动法律关系的基础。

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劳动合同应包括以下内容:劳动报酬、工作时间和休假、劳动保险和劳动安全卫生、劳动纪律等。

双方签订劳动合同后将依法履行合同,劳动者按照劳动合同提供劳动,用人单位按照劳动合同支付工资报酬。

劳动合同是保障劳动者权益的重要法律文件,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应遵守劳动合同的约定。

二、工资待遇是劳动法律关系中的核心内容。

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劳动者的工资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约定的时间和方式支付工资,并不得拖欠或者克扣工资。

同时,用人单位还要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支付加班费、绩效奖金等津贴和补贴,确保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另外,用人单位还应建立完善的工资发放制度,做到公平、公正、透明。

三、劳动时间是劳动法律关系中的重要方面。

根据《劳动法》的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应当遵守国家规定的工作时间制度,合理安排和规范劳动者的工作时间。

一般而言,劳动者每天的工作时间不得超过8小时,每周工作时间不得超过40小时。

对于超过工作时间的加班,用人单位应当支付相应的加班费。

同时,对于需要取消休息日或者延长工作时间的特殊情况,用人单位应当给予经济补偿或者其他福利待遇。

四、休假制度是保障劳动者休息权益的重要制度。

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劳动者每年享有带薪年假、婚假、丧假、产假、陪产假、病假、探亲假等各种休假。

劳动者在享受休假期间,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原工资标准支付工资,并保障劳动者的正常工作岗位。

休假制度的健全与否直接关系到劳动者的身心健康和工作积极性,用人单位应当合理安排和落实休假制度。

五、劳动保护是劳动法律关系中的重要保障措施。

劳动关系包括哪些内容

劳动关系包括哪些内容

劳动关系包括哪些内容劳动关系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法律关系。

劳动关系的形成是由劳动合同的签订而产生的,是劳动者依法向用人单位提供劳动力,用人单位支付劳动报酬并依法履行相应的社会保险义务所形成的一种特殊法律关系。

劳动关系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是劳动关系的基础,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约定劳动条件、权利和义务的书面协议。

劳动合同的签订是劳动关系形成的前提和基础,它规定了劳动者的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劳动报酬、劳动保护、劳动纪律等内容,是劳动关系的重要依据。

2. 劳动报酬。

劳动报酬是劳动者为用人单位提供劳动所获取的报酬,包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福利等。

劳动报酬的支付是用人单位履行劳动合同的义务之一,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按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3. 劳动保护。

劳动保护是用人单位为保障劳动者的人身权益和健康安全而采取的各项措施。

包括保障劳动者的劳动安全、职业卫生、劳动条件改善、劳动时间和休息等方面的保护措施。

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劳动保护制度,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4. 劳动纪律。

劳动纪律是劳动关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指劳动者在用人单位工作期间应当遵守的规章制度和工作纪律。

劳动者应当按照用人单位的规定履行工作职责,遵守工作纪律,保持工作秩序,不得违反劳动合同约定和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

5. 劳动争议。

劳动关系中可能会出现劳动争议,包括劳动合同纠纷、劳动报酬纠纷、劳动保护纠纷等。

劳动争议的解决可以通过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等方式进行,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应当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通过合理的途径解决劳动争议。

总之,劳动关系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特殊法律关系,包括劳动合同、劳动报酬、劳动保护、劳动纪律和劳动争议等内容。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应当共同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和和谐,促进劳动关系的健康发展。

劳动法

劳动法

4、劳动法律关系主体:是指在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依照劳动法律规范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当事人。它是劳动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具有特定性。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用人单位。
5、劳动法律关系内容:是指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双方依法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6、劳动法律关系客体:是指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双方的权利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
14、集体协商:亦称集体谈判,是指用人单位工会或者职工代表与相应的用人单位代表,为签订集体合同进行商谈的行为。
15、集体合同:亦称团体协约、劳动协约、集体协议,是集体协商双方代表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在平等协商一致基础上签订的书面协议。
⑵ 劳动关系的双方当事人,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提供生产资料的用人单位。
⑶ 劳动关系的一方劳动者要成为另一方用人单位的成员,并遵守单位的内部劳动规则。
2、劳务关系与劳动关系的区别:劳务关系是提供劳务一方为需要方以活劳动形式提供劳务活动,而需要方应支付约定的报酬。
⑴ 劳动关系的主体一方必定是劳动者,另一方是单位,而劳务关系则可以双方都是单位,也可以双方都是公民,或者一方是单位,另一方是公民。
21、计时工资:是指按照职工技术熟练程度、劳动繁重程度和工作时间的长短支付工资的一种形式。
22、计件工资:是指按照合格产品的数量和预先规定的计件单位来计算的工资。
23、津贴:是指补偿职工在特殊条件下的劳动消耗及生活费额外支出的工资补充形式。
24、工作时间:是指劳动者根据国家规定,在一昼夜之内或者一周之内用于完成本职工作的时间。对法定工作时间应该理解为实际工作和名义工作相一致的工作时间,即在法定工作时间内必须实际消耗劳动。
8、劳动者的义务:

劳动关系认定法律规定有哪些

劳动关系认定法律规定有哪些

劳动关系认定法律规定有哪些劳动关系属于社会关系的一种,它指的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所形成的一种经济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了纠纷,那么,解决纠纷的第一步便是需要确定劳动关系是否存在了。

接下来,小编将针对劳动关系认定法律规定的内容,为大家做出详细介绍。

快来一起看一下吧。

劳动关系属于社会关系的一种,它指的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所形成的一种经济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了纠纷,那么,解决纠纷的第一步便是需要确定劳动关系是否存在了。

接下来,小编将针对劳动关系认定法律规定的内容,为大家做出详细介绍。

快来一起看一下吧。

▲劳动关系认定法律规定有哪些?(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十条: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第十一条:用人单位未在用工的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与劳动者约定的劳动报酬不明确的,新招用的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按照集体合同规定的标准执行;没有集体合同或者集体合同未规定的,实行同工同酬。

第十四条第三款: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六条: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的规定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并与劳动者补订书面劳动合同;劳动者不与用人单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书面通知劳动者终止劳动关系,并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的规定支付经济补偿。

前款规定的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工资的起算时间为用工之日起满一个月的次日,截止时间为补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前一日。

第七条: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自用工之日起满一个月的次日至满一年的前一日应当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的规定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并视为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的当日已经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应当立即与劳动者补订书面劳动合同。

劳动关系包括哪些内容

劳动关系包括哪些内容

劳动关系包括哪些内容1、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在工作事件、休息时间、劳动报酬、劳动安全、劳动卫生、劳动纪律及奖惩、劳动保护、职业培训等方面形成的关系。

2、此外,与劳动关系密不可分的关系还包括劳动行政部门与用人单位、劳动者在劳动就业、劳动争议以及社会保险等方面的关系。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通过自身的劳动来获取相应的工资。

现实生活中,劳动者一般会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来确定双方的权力和义务,这样也有利于双方劳动关系的确立,劳动关系是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那么▲劳动关系包括哪些内容有哪些呢?我们来了解下。

▲一、劳动关系内容1、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在工作事件、休息时间、劳动报酬、劳动安全、劳动卫生、劳动纪律及奖惩、劳动保护、职业培训等方面形成的关系。

2、此外,与劳动关系密不可分的关系还包括劳动行政部门与用人单位、劳动者在劳动就业、劳动争议以及社会保险等方面的关系。

3、工会与用人单位、职工之间因履行工会的职责和职权,代表和维持职工合法权益而发生的关系等等。

▲二、处理劳动关系原则正确处理企业劳动关系,应遵循以下原则:1、兼顾各方利益原则。

2、协商为主的解决原则。

3、以法律为准则。

4、劳动争议预防为主。

企业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改善内部劳资关系:1、立法。

2、发挥工会及党组织的作用。

3、培训主管人员。

4、提高职工的工作生活质量。

5、职工参与民主管理。

《劳动法》中所规范的劳动关系,主要包括以下法律特征:1、劳动关系是在现实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关系,与劳动者有着直接的联系。

2、劳动关系的双方当事人,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提供生产资料的劳动者所在单位。

劳动关系的具体含义?劳动关系的具体含义?劳动关系又称为劳资关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对劳动关系作了明确的界定,是指劳动者与所在单位之间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关系。

《劳动法》从法律的角度确立和规范劳动关系,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更多] 证明劳动关系的几种证据劳动争议案件,首先需要证明的就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间存在劳动关系。

劳动法保护的劳动关系有哪些

劳动法保护的劳动关系有哪些

劳动法保护的劳动关系有哪些?
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包括:
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和劳动者之间形成的劳动关系;
2、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形成的劳动关系。

哪些劳动关系不受保护?
1、在校学生
在校学生在外兼职、为完成学校安排的社会实习、自行从事的社会实践活动等,一般无法被认定为劳动关系。

2、退休人员“返聘”
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者开始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劳动合同终止。

且相关司法解释明确规定,用人单位与其招用的已经依法享受养老保险待遇或领取退休金的人员发生用工争议,向法院提起诉讼的,法院应当按劳务关系处理。

3、协议承包
根据协议内容看,双方间的法律关系也并非劳动关系,更接近于承揽合同关系,即承揽人按照定作人的要求,以自己的设备、技术和劳力,完成主要工作,交付工作成果,定作人给付报酬的合同关系。

4、家政服务员
在法律层面上,“自然人”无法成为劳动法意义上的“用人单位”。

家政服务员提供劳动
的对象为雇主,即自然人主体,所以,雇主无法成为劳动法上的“用人单位”,双方也就不存在法律意义上的“劳动关系”。

劳动法律关系

劳动法律关系

劳动法律关系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建立的以劳动合同为依据的法律关系。

本文从定义、特点、内容、维护、发展等方面对劳动法律关系进行详细阐述。

一、定义劳动法律关系是以劳动合同为依据,由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建立起的一种法律关系。

它是一种基于劳务和报酬的经济关系,涉及双方在劳动过程中的权利与义务。

二、特点1. 平等性:劳动法律关系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是平等主体,双方应依法平等地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

2. 合同性:劳动法律关系是通过劳动合同来确立的,两个相互合意的主体在合同上明确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3. 相对性:劳动法律关系是相对于用人单位而言的,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处于被保护的弱势地位,用人单位在劳动法律关系中承担着主要责任。

三、内容劳动法律关系包括以下内容:1. 劳动合同的签订:劳动法律关系的首要内容是通过劳动合同来确立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权利和义务。

2. 劳动条件的约定:劳动法律关系中,劳动者有权与用人单位协商劳动条件,包括工作岗位、工资福利、工作时间和休假等。

3. 劳动者权益的保障:劳动法律关系确保劳动者的权益得到保护,包括劳动者的工资支付、工作时间、劳动安全保护、劳动合同终止等。

4. 用人单位责任的承担:劳动法律关系中,用人单位有义务为劳动者提供安全的劳动环境,遵守国家的劳动法律法规。

四、维护为了维护劳动法律关系的稳定和公平,有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和政策:1. 劳动法律体系的完善:国家和地方政府加强对劳动法律关系的监管,出台一系列劳动法律法规,为劳动者提供更多的权益保障。

2. 劳动仲裁和劳动争议解决机制的建立:建立健全劳动仲裁和劳动争议解决机制,为劳动者提供公正、快捷的纠纷解决渠道。

3. 建立劳动关系平等和谐的环境:通过开展劳动法律教育、加强劳动监管和法律援助等方式,营造劳动关系和谐的氛围。

五、发展劳动法律关系的发展应顺应时代的变革和社会的发展,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 适应新形势下的劳动关系: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新兴产业和新业态的出现,劳动法律关系也需要与时俱进,适应新的劳动关系形态。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第2课 劳动法律关系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第2课  劳动法律关系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教案第2课劳动法律关系宣武法院经过审理认为,劳动者与单位建立劳动关系,付出劳动,应当从单位取得相应的劳动报酬。

本案中,恒紫金公司承认小刘于2009年1月8日至3月11日在该公司工作,法院予以确认。

对于双方是否存在劳动关系的问题,宣武法院经审理认为,小刘在进入恒紫金公司处工作时已年满16周岁,符合劳动法规定的就业年龄,其在校大学生的身份也非劳动法规定排除适用的对象,法律并没有禁止临毕业大学生就业的规定,属于劳动合同法管辖的范围,因此法院认定双方存在事实的劳动关系。

试问:你认为法院的判决是否合理?并发表一下你的想法?【学生】思考、讨论【教师】组织发言请小组组长总结全组结论,派代表进行发言【学生代表】发言传授新知(25 min)【教师】讲解劳动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征一、劳动法律关系的概念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法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形成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二、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一)兼容性①平等性与从属性兼容②财产性与人身性兼容(二)干预性劳动法律关系具有较强的国家干预性。

(三)职业性职业性是指劳动法律关系是在社会劳动过程中形成和实现的,即劳动者应成为用人单位的职工,并利用单位的生产资料进行劳作,创造价值。

【教师】讲解劳动法律关系的要素一、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参与劳动法律关系,享受劳动权利和承担劳动义务的当事人(一)劳动者1、劳动者的概念及主体资格条件(1)劳动者的概念:劳动法中的劳动者是指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以从事某种社会劳动获取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自然人.(2)主体资格条件:①达到法定年龄②具有劳动能力。

【教师】请学生分析教材上的案例(P19),并根据所讲内容分组讨论下列问题(1)什么是童工?什么是劳动法主体?(2)哪些单位可以招用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3)徐某是否构成工伤?【学生】阅读案例、分组讨论【教师】组织发言请小组组长总结全组结论,派代表进行发言【学生代表】发言【教师】点评总结,继续讲解新知识2、劳动者的类型①按用人单位性质分企业劳动者、个体工商户劳动者、国家机关劳动者、事业单位劳动者、社会团体劳动者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劳动者②按劳动者是否在编为标准,可将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的劳动者分为工勤人员和非工勤人员(二)用人单位1、用人单位的概念用人单位是指依法招用和管理劳动者,并按照法律规定或劳动合同的约定向劳动者提供劳动条件、劳动保护和支付劳动报酬的劳动组织。

劳动法律关系客体名词解释

劳动法律关系客体名词解释

劳动法律关系客体名词解释劳动法律关系客体是指劳动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

劳动法律关系客体一般可以分为物质财富或精神产品两大类。

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主要有: 1、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权利和义务; 2、劳动者与社会保险机构之间的社会保险权利义务关系; 3、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关于劳动报酬、劳动条件和工作时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4、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其他权利义务关系。

在劳动法律关系中,劳动权利和义务是核心,社会保险和劳动报酬是基本内容,劳动条件和工作时间则是外部表现形式。

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客观存在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二是能够引起民事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4、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主要包括: (1)企业根据国家计划确定本企业的生产任务、工作方针和经营管理方法的自主权;(2)企业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怎样生产的自主权;(3)企业选择经营管理方法和分配形式的自主权;(4)企业决定招用职工的数量、质量、期限和形式的自主权。

5、资产受益权。

主要包括:(1)企业按照国家规定,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进行经营管理,编制和执行计划,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实现增产节约和提高效益的权利;(2)企业享有资产折旧的权利;(3)企业有权拒绝摊派;(4)企业有权拒绝无偿调拨其资产;(5)企业有权拒绝各种不合理的负担。

6、人身受保护权。

主要包括:(1)企业职工的各项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的权利;(2)企业对职工进行劳动安全卫生教育和文化技术教育的权利;(3)企业对职工进行奖励和处分的权利。

7、经营管理自主权。

主要包括:(1)依照国家法律、法规,自主安排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权利;(2)管理生产经营、业务招待费、广告费等有关费用的权利;(3)对职工进行奖惩、辞退、开除的权利;(4)对生产、销售、供应、财务、质量、安全等问题有权决定的权利。

在劳动法律关系中,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不仅仅只是用于企业的经营目标和任务的确定,更重要的还是体现在企业如何确定这些经营目标和任务。

劳动法律关系

劳动法律关系
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联系表现在两个 方面:①劳动关系是劳动法律关系产生的基础 。②劳动法律关系不仅仅反映劳动关系,而且 当其形成后,便给具体劳动关系以积极的影响 。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的区别在于:
1.劳动关系是生产关系的组成部分,属于经济 基础的范畴;劳动法律关系则是思想意志关系 的组成部分,属于上层建筑范畴。
(五)辞退职工权
辞退职工权是用人单位用人自主权的 有机组成部分。它与招收录用职工权相 配合,解决职工能进能出的问题。用人 单位有权按照《劳动法》、《劳动合同 法》规定的条件和程序,通过解除劳动 合同的方式来实现辞退权。
劳动力支配与被
支配关系
8
二、劳动法律关系的法律特征
1.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之间具有平等性和 隶属性交错共存特点。
2.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体现了国家与当事 人的双重意志。
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
一、劳动者 二、用人单位
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
一、劳动者
(一、 具有劳动能力,以从事某种社会劳动获 取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自然人。自然 人参与劳动法律关系成为合法主体,必 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并取得劳动权利能力 和劳动行为能力。
(二)公民劳动权利能力与劳动行为能力的概念
公民的劳动权利能力与劳动行为能力,是 公民(即自然人)参与劳动法律关系必须具备的 基本资格或者说一般资格,不具备这一资格的 公民则不允许参加劳动法律关系成为合法主体 。劳动权利能力,是指公民依法享受劳动权利 和承担劳动义务的资格,它是公民参与劳动法 律关系成为主体的前提条件。劳动行为能力是 指公民能以自己的行为参与劳动法律关系,实 际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能力。
2.劳动关系的形成以劳动为前提,发生在现实 社会劳动过程之中;劳动法律关系的形成则是 以劳动法律规范的存在为前提,发生在劳动法 律规范调整劳动关系的范围之内。

劳动法

劳动法

名词解释:1.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形成的法律上的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关系。

2. 劳动合同:亦称劳动契约、劳动协议,一些国家称雇用合同,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为确立劳动关系,依法协商就双方权利和义务达成的协议。

3. 劳动合同成立:是指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就确立劳动关系意思表示一致,并就劳动合同条款经协商一致,签订了协议。

4.集体协商:亦称集体谈判,是指用人单位工会或职工代表与相应的用人单位代表,就劳动标准和劳动条件进行商谈,并签订集体合同的行为。

5.工作时间:是指劳动者根据国家的法律规定,在一个昼夜或一周之内从事本职工作的时间。

6.劳动安全法:是指国家为了防止劳动者在生产和工作过程中的伤亡事故,保障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防止生产设备遭到破坏而制定的各种法律规范。

7.劳动争议:是指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之间因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发生的纠纷和争议。

8.劳动关系:是指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社会劳动关系。

9.有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亦称定期劳动合同,它是指双方当事人在合同中明确规定了有效期限的劳动合同。

10. 劳动合同生效:是指劳动合同具有法律效力的起始时间。

11.集体合同:又称集体劳动合同,集体契约(或集体协议)、团体协约。

是指集体协商双方代表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在平等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的书面协议。

12.不定时工作时间:是指根据法律规定在特殊条件下实行的,每日无固定工作时间,是适用于因生产特点、工作特殊需要或职责范围的关系,无法按标准工作时间衡量或需要机动作业的劳动者的一种工作时间安排。

13.劳动卫生法:是指国家为了改善劳动条件,保护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身体健康,防止有毒有害物质的危害和防止职业病的发生所采取的各种防护措施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4.劳动监察:是指由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对用人单位遵守劳动法律、法规、规章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对其违法行为予以处罚的制度。

什么是劳动关系属于劳动关系的有哪些情况

什么是劳动关系属于劳动关系的有哪些情况

什么是劳动关系属于劳动关系的有哪些情况劳动关系是指个人与用人单位之间建立的法律关系,以劳动合同为依据,双方在合同约定的范围内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

劳动关系的存在有以下几种情况:1.劳动合同形式:劳动关系最常见的形式是通过签订劳动合同建立的。

劳动合同是一种个人与用人单位之间约定劳动条件的法律文件,其内容主要包括工作内容、工资和福利待遇、工作时间和地点、劳动保护和劳动纪律等。

只要满足劳动合同签订的条件,就可以确定劳动关系的存在。

2.实际劳动关系:即使没有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个人与用人单位之间仍然可能存在劳动关系。

实际劳动关系是指个人在用人单位工作,接受用人单位的管理和指挥,并获得报酬的情况。

例如,一些未签订劳动合同的临时工或者黑工,仍然属于劳动关系。

3.口头或者默示的劳动合同:劳动合同不一定需要书面形式,也可以通过口头或者默示的方式达成。

当双方通过口头或者默示的方式明确了工作条件和报酬待遇,一方按照约定工作,另一方支付报酬,劳动关系也可以被确定。

4.民事合同转化:有些情况下,原本属于民事合同的关系,也可能转化为劳动关系。

例如,当个人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合作项目具备雇佣关系的要素,双方的权利义务更接近于劳动关系,这种情况下可以认定为劳动关系。

5.自由职业者与劳动关系:一般情况下,自由职业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不属于劳动关系,而是合作关系。

然而,当自由职业者满足以下条件时,与用人单位之间可以被视为劳动关系:(1)长期与同一用人单位合作;(2)工作主要依赖于该用人单位;(3)用人单位对自由职业者有相对较高的指导和控制权。

在劳动关系的情况下,双方均享有一系列的权利和义务。

个人享有的权利包括合理报酬、工作保护、劳动休息等;用人单位享有的权利包括指导和管理员工的权力、要求员工遵守相关规章制度等。

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应当依照劳动法律法规的规定来行使和履行,以维护劳动关系的和谐和稳定。

总之,劳动关系是以劳动合同为依据的个人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法律关系,可以通过签订劳动合同、实际劳动关系、口头或者默示的劳动合同、民事合同转化以及特定情况下的自由职业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合作关系等多种形式建立。

劳动者权益的法律保护有哪些内容

劳动者权益的法律保护有哪些内容

劳动者权益的法律保护有哪些内容《劳动合同法》:第7、10、11、14、82条,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必须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一个月内未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工作一个月可以要求两个月的工资;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在日常的工作生活当中,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双方的关系是最受关注的一点,劳动者通常处于弱势地位,所以我国专门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那么劳动者权益的法律保护有哪些内容呢?我们通过下文来了解一下。

一、用人单位必须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法》:第7、10、11、14、82条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必须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一个月内未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工作一个月可以要求两个月的工资;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用人单位未在用工的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与劳动者约定的劳动报酬不明确的,新招用的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按照集体合同规定的标准执行,没有集体合同或者集体合同未规定的,实行同工同酬。

二、劳动者可以要求订立无固定期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法》第14条劳动法仅规定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一种情形劳动者可以要求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而且主动权掌握在用人单位手里,用人单位在老职工工作近十年,劳动合同到期后,即将其解雇,以规避订立无固定期劳动合同,致使劳动者无法享受到该待遇。

劳动法规定了订立无固定期劳动合同的四种情形:(一)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的;(二)用人单位初次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或者国有企业改制重新订立劳动合同时,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十年的;(三)连续订立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且劳动者没有本法第三十九条和第四十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情形,续订劳动合同的;(四)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劳动法简答

劳动法简答

一作用类简答题:1劳动法的作用:1是公民基本权利的重要保障2是维护劳动关系双方的合法权益,实现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3保障劳动力市场有序发展,促进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4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2劳动法基本原则的作用:1是指导着劳动法律法规的立,改,废,有助于劳动法制的统一协调和稳定2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劳动法律法规,解决各具体劳动法律制度之间的矛盾3可以弥补劳动立法具体规定的不足,用于解决某些实际问题。

3劳动合同的作用:1是建立劳动关系的基本形式2是促进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手段3有利于避免或减少劳动争议7以法律的形式限制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和保证劳动者的休息休假的重要意义:1保证劳动者的休息权2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劳动生产率3协助劳动报酬分配和促进就业。

12对劳动法执行情况监督检查的意义:1有利于增强各种劳动法主体的法律意识,尤其是用人单位的依法用工意识,避免和减轻违法行为的发生。

2有利于维护劳动秩序和劳动力市场的秩序3有利于劳动法律制度的完善。

14劳动争议处理的意义:1妥善处理劳动争议,有利于保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协调劳动关系2有利于增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法律意识,提高双方当事人履行义务的自觉性3有利于维护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保障各项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

二权利义务类试题:1劳动权利主要包括:1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2获得劳动报酬的权利3获得休息休假的权利4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5接受职业培训的权利6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7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8结社权9集体协商权10民主管理权劳动者的基本义务:1完成劳动任务2提高职业技能3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4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们国家和政府对劳动就业的职责主要表现为:(一)促进劳动就业:国家通过专门的立法和运用行政监督等手段,对劳动力资源配置实行宏观调控,促进劳动就业。

(二)保障劳动就业:1没有劳动就业歧视2保障男女劳动者就业的平等权利3特殊就业群体的就业权利,保障其实现就业。

劳动法

劳动法

劳动法P54)具有劳动能力,以从事某种社会劳动获取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自然人。

自然人参与劳动法律关系成为合法主体,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并取得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

是指依法招用和管理劳动者,并按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向劳动者提供劳动条件,劳动保护和支付劳动报酬的劳动组织。

我国现阶段的用人单位包括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体经济组织,其中企业和个体经济组织是劳动法律关系的主要主体。

内容:劳动权利和义务。

求他人为一定行为和不为一定行为,以实现其意志或利益的可能性劳为满足权利主体的要求,劳动过程中履行某种行为的必要性。

劳动者的劳动基本权利(一)劳动权 (二)劳动报酬权 (三)劳动保护权(四)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权 (五)生活保障权(六)结社权与集体协商权 (七)合法权益保护权用人单位用人权(一)招收录用职工权 (二)合理组织调配权(三)劳动报酬分配权 (四)劳动奖惩权(五)辞退职工权的对象,具体表现为一定的劳动行为和财物。

P22)三方机制是指政府、工会组织、用人单位组织三方在平等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和运作机制,共同对有关劳动关系的重大问题:如劳动条件、劳动报酬、社会保险、职业培训、劳动争议、劳动安全卫生、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等,进行协调处理的制度。

三方机制的特征1、主体独立主体独立是指参与协商的三方代表——政府、雇主组织和工人组织在地位是独立的,代表不同的利益主体。

各方都有独立的发言权和表决权,不受其他方的制约。

这种独立性为三方充分行使各自权利奠定了重要基础。

2、权利平等权利平等是三方平等协商的基础和条件,也是三方机制的重要特征。

政府、企业组织和工会组织三方的职能不能替代,各有侧重和相互独立,相互没有隶属关系,切实代表基层组织和会员的利益。

3、民主协商民主协商是三方机制产生的根源,也是三方机制的重要特征。

只有在协商过程中充分发扬民主,充分听取各方、甚至每位代表的意见,才能形成比较科学和可行的方案和意见。

劳动法

劳动法

劳动法:指法律体系中的劳动法律部门,即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总和。

劳动关系:劳动法调整对象,是指劳动力所有者(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用人单位)之间,为实现劳动过程而发生的一方有偿提供劳动力由另一方用于同其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社会关系。

劳动关系特征:(1)它的当事人一方固定为劳动力所有者和支出者,称劳动者,另一方固定为生产资料占有者和劳动力使用者,称用人单位(或雇主)。

(2)它的内容以劳动力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为核心。

(3)它是人身关系属性和财产关系属性结合的社会关系。

(4)它是平等性质与不平等性质兼有的社会关系。

(5)它是对抗性质与非对抗性质兼有的社会关系。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内容:①劳动既是公民权利又是公民义务原则: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

”这一规定被确立为劳动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它表明,有劳动能力的公民从事劳动,既是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又是履行对国家和社会所承担的义务。

②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原则:这我国《劳动法》第1条就明确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的宗旨;说明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原则是《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在我国,要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应当通过一系列具体措施落实宪法中的规定,使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等到全面、平等的保护。

③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原则:劳动关系作为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社会关系亦即劳动力资源配置的社会形式,说明劳动法也是劳动力资源配置法,因此,其应以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为己任。

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关系的参加者之间依据劳动法律规范所形成的一种权利和义务关系。

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联系:(1)后者是前者形成的客观依据和现实基础。

劳动法律关系是劳动关系的法律表现形式和法律对劳动关系进行调节的直接后果。

(2)前者是对后者具有一定的“反作用”,政治共同体通过劳动法律规范这一媒介对现实的劳动关系施加影响(如引导、矫正、协调现实的劳动关系),从而维护和促进劳动关系的发展。

简述劳动法律关系的要素

简述劳动法律关系的要素

简述劳动法律关系的要素原理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就是依劳动法享有权利与承当义务的劳动法律关系的参加者。

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一方是自然人,包括本国公民、外国人(外国公民+无国籍人)。

另一方主体是用人单位,详细而言,在中国是有法人资格的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个体经济组织等。

要素1.主体要素: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一方是劳动者,且劳动者必需是自然人,包括具有劳动力量的中国公民、外国人和无国籍人;一方是用人单位,包括企业、事业、机关、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等单位及个体经营组织。

2.内容:即指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双方依法享有的.权利和承当的义务。

3.客体: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双方的权利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既劳动法律关系所要到达的目的和结果,如劳动、工资、保险福利、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卫生平安等。

内容依据劳动法的规定:1)劳动者享有公平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2)取得劳动酬劳的权利;3)休息休假的权利;4)获得劳动平安卫生爱护的权利;5)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6)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7)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8)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特点①它的主体双方具有公平性和隶属性;②它具有国家意志为主导、当事人意志为主体的特征;③它具有在社会劳动过程中形成和实现的特征。

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劳动法律关系的核心和实质,即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双方依法享有的权利和承当的义务。

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双方的权利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

1.劳动法律关系的当事人一方固定为劳动力全部者和支出者,称劳动者;另一方固定为生产资料占有者和劳动力使用者,称用人单位(或雇主)。

其中,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及其前后都是劳动力全部者,并且在劳动过程中还是劳动力支出者;用人单位以占有生产资料即劳动力汲取器,作为其成为劳动力使用者的必要条件。

2.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以劳动力全部权与使用权相分别为核心。

在劳动关系中,劳动力全部权以依法能够自由支配劳动力并且获得劳动力再生产保障为基本标志:劳动力使用权则只限于依法将劳动力用于同生产资料相结合。

名词解释劳动法

名词解释劳动法

名词解释劳动法劳动是指一个人以某种方式把智慧、体力和精力投入到一定工作之中,以改善现状和获取报酬的活动。

劳动法是规定劳动关系的法律,它旨在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其目的是保护劳动者的安全和权利,以及建立公平的劳动关系。

一、劳动法的定义劳动法是指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规定双方在劳动关系中,应遵守的规定和义务的法律。

劳动法的最终目的是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障劳动者的经济利益和社会保障,维护劳动者的正当利益,确保劳动者受到合理的待遇。

二、劳动法的主要内容劳动法的主要内容有: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劳动合同的签署、履行、终止和变更;劳动者的劳动任务、工作量、工时制度;劳动者的职业安全与健康保护;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和其他福利;劳动者与劳动者之间劳动法律关系。

三、劳动法的作用劳动法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1)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通过劳动法,劳动者可以享受《劳动合同法》、《总劳动法》及其实施条例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相应规定的权利,可以得到用人单位的尊重和维护;(2)维护劳动者的劳动尊严。

通过劳动法,劳动者可以得到合理的劳动条件和营养良好的劳动环境,可以得到合法的尊重,并可以依法行使劳动权利;(3)维护用人单位的正当利益。

通过劳动法,用人单位可以安全、有效的利用劳动者的劳动,同时可以规范劳动者的行为,有效地控制劳动成本,减少经济损失。

四、劳动法的实施劳动法是法律法规的一种,因此它必须严格遵守并履行,以便达到预期的目的。

在实施过程中,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都必须按照劳动法的规定行事,确保双方都受到合理的对待。

劳动者应严格遵守劳动法的各项规定,履行劳动法规定的各项义务;用人单位应遵守劳动法的规定,同时也应合理安排劳动者的劳动任务,以确保劳动者的安全和效率。

总之,劳动法是保护劳动者权利、确保劳动者合法权益,建立公平的劳动关系的法律,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同时,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都应当遵守劳动法,合法维护自身的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有哪些
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有哪些
根据劳动法的规定:
(1)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
(2)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3)休息休假的`权利;
(5)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
(6)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
(7)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
不同的划分标准:劳动者的职业、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实际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最重要的)。

按照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不同,可分为:
(1)全民所有制单位劳动法律关系。

(2)劳动人民群众集体所有制单位劳动法律关系。

(3)劳动者个体经营单位劳动法律关系。

(4)私营企业劳动法律关系。

(5)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劳动法律关系。

(6)外商独资经营企业劳动法律关系。

(1)劳动关系属于经济范畴,劳动法律关系属于上层建筑;
(2)劳动关系形成以劳动为前提,实现在社会劳动过程中,劳动法律关系的形成则是以劳动法律规范存在为前提,发生在劳动法律规范调整劳动关系的范围内;
(3)劳动关系内容是劳动,双方形成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劳动法律关系则是法定的权利与义务,双方必须依法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

联系是:劳动关系是劳动法律关系产生的基础,劳动法律关系则是劳动关系在法律上的反映。

1)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是指劳动者同用人单位依据劳动法律规范和劳动合同约定,明确相互间的权利义务,形成劳动法律关系。

产生劳动法律关系的劳动法律事实,只能是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双方的合法行为,而不是违法行为。

2)劳动法律关系的变更:是指劳动者同用人单位依据劳动法律规范,变更其原来确定的权利义务内容
3)劳动法律关系的消灭:是指劳动者同用人单位依据劳动法律规范,终止其相互间的劳动权利义务关系。

劳动法律关系的消灭,就是劳动权利义务关系的消灭。

消灭劳动法律关系的劳动法律事实,包括行为人的合法行为和违法行为及事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