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湖心亭看雪复习
湖心亭看雪知识点归纳整理
湖心亭看雪知识点1. 湖心亭的背景介绍湖心亭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的拙政园内,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园林建筑。
它建于明代,原名“乐春亭”,后改为“湖心亭”。
湖心亭坐落在一片水面上,四周环绕着青石栏杆,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景观。
2. 湖心亭的建筑特点湖心亭是一座典型的中国传统园林建筑,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 四方形结构:湖心亭呈四方形,每边都有一个门洞。
这种结构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对四方之象征的重视。
- 重檐歇山顶:湖心亭采用了传统的重檐歇山顶设计,使整个建筑看起来更加华丽而富有韵味。
- 柱子和栏杆:湖心亭的柱子和栏杆都采用了精美的雕刻工艺,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精髓。
3. 湖心亭看雪的意义湖心亭作为苏州园林的代表之一,每年冬天都会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赏雪景。
湖心亭看雪有以下几个意义: - 美景欣赏:湖心亭周围的水面和园林在白雪覆盖下变得更加美丽,给人一种宁静和祥和的感觉。
- 文化体验:湖心亭看雪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体验,能够让人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建筑和园林文化。
- 心灵洗涤:在湖心亭看雪的过程中,人们可以远离喧嚣和压力,沉浸在自然与艺术之中,得到内心的平静和放松。
4. 湖心亭看雪的最佳时间湖心亭看雪最佳的时间是冬季,特别是下雪后的第二天。
此时,白雪覆盖着整个园林,形成了一个纯净而美丽的景象。
5. 湖心亭看雪需要注意的事项在湖心亭看雪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穿着保暖:冬季气温较低,看雪时应穿着厚实的衣物,以免感冒。
- 小心行走:湖心亭周围的地面可能会变得湿滑,需小心行走,以免摔倒受伤。
- 保护环境:观赏雪景时要注意保护环境,不乱扔垃圾,不破坏植被。
6. 湖心亭看雪的相关诗词湖心亭看雪是中国文人雅士常有的题材,以下是几首与湖心亭看雪相关的著名诗词:- “江山如画,一笔带过。
忽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 -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湖心亭看雪》中考考点
1. 文学常识、主题。
2. 词语解释和词义辨析。
3. 重点句的默写、翻译。
4. 文意理解及拓展迁移。
一、文学常识速记《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作者是明末清初的张岱。
张岱,字宗子,号陶庵,明末清初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文学名著。
被称为“都市诗人”。
二、字音字形辨析更(gēng)定拥毳(cuì)衣崇祯(zhēn)雾凇(sōng)沆砀(hàng)(dàng)余舟一芥(jiè)铺毡(zhān)对坐余挐(ná)一小船喃喃(nán)三、重点实词识记1. 湖中人鸟声俱绝绝:消失。
2. 是日更定是:这。
更定:指晚上八点左右。
3. 挐一小船挐:撑(船)。
4. 拥毳衣炉火毳cuì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
毳,细毛。
5. 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寒气弥漫,白茫茫一片。
雾凇,雾气和水气。
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凇是从湖面蒸发上升的水气。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6. 上下一白一白:全白。
7. 惟长堤一痕惟:只。
8. 芥jiè:小草。
引申为细微的事物。
这里指船。
9. 铺毡对坐坐:相对10.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焉:哪里。
更:还。
11.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强:痛快。
白:指酒杯。
别,告别。
12. 客此客:客居。
13. 及下船及:等到。
14. 喃喃nán:小声地不断念叨。
四、一词多义1. 是:①是日更定矣(这)②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判断动词,是)2. 更:①是日更定矣(初更以后,晚八点左右)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3. 一:①余挐一小舟(一只)②上下一白(全)4. 白:①上下一白(白色)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酒杯)5. 焉:①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疑问代词,哪里)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语气助词,“啊”)五、词类活用1. 大雪.三日(名词作动词,下大雪)2. 是金陵人,客.此(名词作动词,客居)3. 与余舟一芥.(名词作状语,像小草一样)4. 上下一.白(数词作副词,全,都)六、古今异义1. 余.住西湖古:我。
《湖心亭看雪》知识整理
《湖心亭看雪》知识整理一、文学常识填空(1)本文选自《陶庵梦忆》,作者张岱,字宗子,号陶庵,明末清初文学家,二、解释下列加点字1、更定..:晚上八时左右。
2、焉得更.有此人:还3、余拏.一小舟:撑(船)4、拥毳..衣炉火:拥,裹,围。
毳,鸟兽的细毛5雾凇:天气寒冷时,雾冻结在树木的枝叶上形成的白色松散冰晶。
6、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7.、强..饮三大白.:强,尽力。
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三、文章主旨本文描写了湖心亭雪后的奇景,叙写了在湖心亭的奇遇,叙事、写景、抒情有机结合,表达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1.书后题及重点题1.课外从哪几个角度写西湖雪景的?文中有关“湖上影子”的几句描写很有特点,试做具体分析?(1)侧面描写即“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通过雪后人声鸟鸣断绝,突出雪大。
(2)全景式描写(或间接描写),即“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没有直接写雪而是写出雪后雾气弥漫云天山水合而为一,完全成为雪与雾的世界;(3)量词运用和白描手法:即“湖上影子,惟长提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妙用“痕”“点”“芥”“粒”等量词,把长堤、湖心亭、作者身处之舟、舟中之人按照由远及近、由大及小的次序勾勒出来。
抓住了景物在大雪覆盖中留下的“影子”的特点,运用白描手法,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4)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与旷远苍茫的大自然形成对比。
表现人之于天地的渺小。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文中哪句话相互映衬?试结合语境,分析它们的深层内涵和表达效果。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后文“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相互映衬。
前者借“客”偶遇知音的惊喜,赞美作者之“痴”;后者借舟子之口,说“客”之“痴”。
作者超凡脱俗的行为不但在“客”那里引起共鸣,也让舟子受到了“痴”的精神的感染,这种错落互见式的表现手法,以此含彼,以单方代双方,既简洁明快,又含蓄深婉。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018部编版)语文第三单元课内文言文之《湖心亭看雪》翻译及重点词汇梳理
九上语文课内文言文之《湖心亭看雪》翻译及重点词汇梳理11.湖心亭看雪(张岱(明)崇祯五年(2)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3)矣,余(4)挐(5)一小舟,拥(6)毳衣炉火(7),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8),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9)。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10)、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11),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居住在西湖。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全都消失了。
这一天初更以后,我乘着一只小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欣赏雪景。
西湖雪夜雾气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湖上能(清晰)见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苏堤),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船上两三个人罢了。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12)拉余同饮。
余强饮(13)三大白(14)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15)。
及下船,舟子(16)喃喃(17)曰:“莫说相公(18)痴,更有痴似(19)相公者!”译文: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席,相对而坐,一个小书童正在烧酒,酒炉中的酒正在沸腾。
(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的说:“想不到在湖中还能遇见你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
”便拉着我一同喝酒。
我痛饮了三大杯就告别。
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和您一样痴的人啊!”注释:(1).本文选自《陶庵梦忆》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
原居杭州。
出身仕宦世家,少时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嬛文集》《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白洋潮》等绝代文学名著。
(2).【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
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
《湖心亭看雪》知识复习要点
《湖心亭看雪》知识复习要点《湖心亭看雪》知识复习要点答:不多余。
这是辟出另一境界,让人有一种喜逢知己的感觉。
属侧面烘托,突出西湖雪景的奇特迷人。
12、文中在叙写湖心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答: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喜悦之情,特别是“强饮”表现了作者豪迈的心情。
13、文章题目是《湖心亭看雪》,为何要写遇人喝酒的情景呢?作者写此内容有何作用?答:(1)这是作者独具匠心的安排,在作者心中,湖中的雪景固然令人陶醉,令人回忆,但画面超凡脱俗的思想境界和巧遇知音的思想情怀更令人难忘。
(2)这样写既突出了雪景,又突出了情真,令人栩栩如生。
14、作者引用舟子的话有什么用意?作者为何要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答:①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赞赏,作者的确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同时这种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作者心中的淡淡愁绪。
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
②画龙点睛,深化意境。
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只“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侧面烘托。
15、哪些动词表现作者的“痴”?“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答:①拿、拥、往、看②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③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16文中是怎样描写在湖心亭所见的雪景的?试加以分析。
答:运用白描手法,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抓住事物的特征,颇有韵味。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传达出景物的形和神。
17、说说本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有什么特色。
答案:本文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简练自然,不事雕琢。
18、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
体味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
答案:文中的白描能够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颇有韵味。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九(上)期中文言文复习之《湖心亭看雪》
九(上)语文期中文言文复习之《湖心亭看雪》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成绩____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大雪.三日()(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3)是.日更定矣()(4)是.金陵人()(5)余拏.一小舟()(6)湖中焉得..更有此人?()(7)是金陵人,客.此()(8)湖中人鸟声俱绝.()(9)雾凇沆砀..()(10)拥.毳衣炉火()(11)三大白.()(12)上下一.白()(13)焉得更.有此人()(14)是日更.定矣()(15)惟.长堤一痕()三、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湖心亭看雪》复习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复习及答案知识梳理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大雪.三日雪:(2)湖中人鸟声俱绝.绝:(4)拥.毳衣炉火拥:(5)雾凇沆砀..沆砀:(6)惟.长堤一痕惟:(7)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焉得:更:(8)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强: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3.内容理解。
(1)试简要分析“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的表达效果。
(2)文中有关“湖上影子”的描写有什么特点?精题演练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上下一.白一:(2)余拏.一小舟拏:(3)从武林门而西.西: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首先交代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接着写赏雪的过程,然后笔锋一转,叙写在湖心亭的奇遇。
B.“痴”与课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C.本文语言简洁,多处运用了白描的写作手法,勾勒写意,使西湖奇景与游者雅趣相互照应。
D.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
对此迷人雪景,“痴”情的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
7.这篇文章可谓痴人赏奇景,你认为奇景“奇”在哪里?痴人“痴”在何处?请分别概括。
对比阅读(一)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二)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
然万竹中雪子①敲戛②,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
《湖心亭看雪》知识点浏览题总汇
湖心亭看雪一、文学常识1.张岱,字宗子,号陶庵,明末清初文学家,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2.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为两小时,旧时每晚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定更”。
3.湖心亭,在杭州西湖中的一个岛上。
4、崇祯五年十二月:古代帝王年号纪年法二、词语解释(一)重点注释1.拏:撑(船)。
2.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
3.拥:裹、围。
4.焉得:哪能。
5.更:还。
6.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7.客此:客居此地。
7.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二)补充词语1.是日更定:这。
2.湖中人鸟声俱绝:消失。
3.上下一白:全白4.独往湖心亭看雪:独自5.及下船:等到 6、毳:鸟兽的细毛7、强:尽力 8、痴:痴迷(三)词类活用1.大雪三日雪:名词活用作动词,下雪。
2.是金陵人,客此。
客:名词活用作动词,客居。
3.拥毳衣炉火炉火:名词活用作动词,围着炉火。
4.与余舟一芥芥:小草,这里名词活用作状语,像小草一样。
(四)一词多义一:①上下一.白:全②长堤一.痕:数目,最小的正整数。
更:①是日更.定:古代夜间计时单位。
②更.有痴似相公者:还是:①是.日更定:这②问其姓氏,是.金陵人表示肯定的判断或解释绝:①湖中人鸟声俱绝.:消失②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③沿溯阻绝:断绝④绝巘多生怪柏:极高的大:①见余大.喜:非常、十分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大,与“小”相对三、句子翻译1.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译:这天初更以后,我划一条小船,穿着细毛皮衣,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欣赏雪景。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译: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和云和山和水,上下全是白色的。
3.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译: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船上的人两三个罢了。
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译:湖中怎么可能还有(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5.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译:不要说相公您痴迷于西湖雪景,还有像相公一样痴迷的人啊!四、相关对联上联:清高孤傲独看雪下联:卓然不群同举杯五、文章主旨这篇游记以回忆的方式,运用淡雅的语言,记述了一次湖心亭赏雪的往事,表现了西湖雪后的洁净之美,以及亭上遇人之乐,表达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隐含着淡淡的故园之思和故国之悲。
苏版初三上册(部编版)语文第三单元课内文言文之《湖心亭看雪》翻译及重点词汇梳理
苏版初三上册(部编版)语文第三单元课内文言文之《湖心亭看雪》翻译及重点词汇梳理11.湖心亭看雪〔张岱〔明〕崇祯五年〔2〕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3〕矣,余〔4〕挐〔5〕一小舟,拥〔6〕毳衣炉火〔7〕,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8〕,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9〕。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10〕、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11〕,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居住在西湖。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全都消失了。
这一天初更以后,我乘着一只小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欣赏雪景。
西湖雪夜雾气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湖上能〔清晰〕见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苏堤〕,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船上两三个人罢了。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12〕拉余同饮。
余强饮〔13〕三大白〔14〕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15〕。
及下船,舟子〔16〕喃喃〔17〕曰:〝莫说相公〔18〕痴,更有痴似〔19〕相公者!〞译文: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席,相对而坐,一个小书童正在烧酒,酒炉中的酒正在沸腾。
〔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的说:〝想不到在湖中还能遇见你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
〞便拉着我一同喝酒。
我痛饮了三大杯就告别。
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和您一样痴的人啊!〞注释:(1).本文选自«陶庵梦忆»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
原居杭州。
出身仕宦世家,少时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嬛文集»«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白洋潮»等绝代文学名著。
湖心亭看雪知识点归纳整理资料
湖心亭看雪知识点归纳整理资料一、文学常识。
1. 作者。
2. 朝代。
- 本文写于明朝灭亡后,作者入山著书以终,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
二、字音字形。
1. 重点字音。
- 更(gēng)定: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
- 毳(cuì)衣:细毛皮衣。
- 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冰花一片弥漫。
雾凇,天气寒冷时,雾冻结在树木的枝叶上形成的白色松散冰晶。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 一芥(jiè):一棵小草。
- 铺毡(zhān)对坐:铺着毡子。
- 强(qiǎng)饮:尽力地喝。
- 喃喃(nán):低声说话的样子。
2. 重点字形。
- “毳”字,注意笔画顺序,不要写错。
- “凇”与“淞”的区别,“凇”指雾凇,“淞”用于地名如“吴淞”。
三、重点实词虚词。
1. 实词。
- 湖中人鸟声俱绝:绝,消失。
- 是日更定矣:是,这。
- 余挐一小舟:挐,撑(船)。
- 拥毳衣炉火:拥,裹、围。
- 上下一白:一,全。
- 惟长堤一痕:惟,只。
-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焉得,哪能。
更,还。
-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代指酒。
- 及下船:及,等到。
- 莫说相公痴:莫,不要。
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 更有痴似相公者:似,像。
2. 虚词。
- 而。
-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中的“而”,表顺承,可译为“然后”“就”。
- 焉。
-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中的“焉”,表示疑问,哪里、怎么。
四、一词多义。
1. 一。
- 上下一白(全)- 惟长堤一痕(数量词,一道)2. 更。
- 是日更定矣(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五、古今异义。
1. 余。
- 古义:我。
例:余住西湖。
- 今义:剩下。
2. 白。
- 古义: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代指酒。
例: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今义:白色。
3. 是。
- 古义:这。
例:是日更定矣。
- 今义:判断动词。
六、句子翻译。
13、湖心亭看雪知识点
13、湖心亭看雪文言知识点整理一、作者简介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
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
清兵南下灭明后,他入山隐居著书,作品中时时流露出明亡之后怀旧的伤感情绪。
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
这是一篇追忆西湖雪夜景色的散文,抒发了作者深挚的湖山隐逸之思。
《陶庵梦忆》这部散文集,是明末清初风霜雨雪的产物,是中国梦文化的艺术结晶,是国破家亡后的一曲曲悲哀挽歌。
没有希望,没有奢求,没有期待,唯有哀怨,唯有梦忆。
以梦忆为解脱,将家国之叹、故园之思、人生之悲寄予梦忆之中,这就是《陶庵梦忆》的艺术真谛。
1.崇祯(chóng zhēn)五年十二月2.是日更(gēng)定矣,余拏(ná) 一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3.雾凇沆砀(sōng)(hàng)(dàng)4.有两人铺毡(zhān)对坐5.湖中焉得更(gèng) 有此人6.余强(qiǎng)饮三大白而别7.舟子喃(nán)喃曰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一词多义(一)是1.是日更定矣(代词,这)2.是金陵人(表判断)(二)一1.上下一白(副词,全)2.长堤一痕(数词)(三)更1.更有痴似相公者(副词,还)2.是日更定矣(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四)白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2.上下一白(白色)(五)大1.见余大喜(副词,非常、十分)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形容词,与“小”相对)二、古今异义1.余住西湖(古义:我;今义:剩下。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021部编版)语文第三单元课内文言文之《湖心亭看雪》翻译及重点词汇梳理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021部编版)语文第三单元课内文言文之《湖心亭看雪》翻译及重点词汇梳理11.湖心亭看雪〔张岱〔明〕崇祯五年〔2〕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3〕矣,余〔4〕挐〔5〕一小舟,拥〔6〕毳衣炉火〔7〕,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8〕,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9〕。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10〕、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11〕,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寓居在西湖。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响全都消逝了。
这一天初更以后,我乘着一只小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欣赏雪景。
西湖雪夜雾气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天衣无缝,白茫茫一片。
湖上能〔明晰〕见到的影子,只要〔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苏堤〕,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船上两三团体罢了。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12〕拉余同饮。
余强饮〔13〕三大白〔14〕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15〕。
及下船,舟子〔16〕喃喃〔17〕曰:〝莫说相公〔18〕痴,更有痴似〔19〕相公者!〞译文:到了湖心亭上,有两团体铺着毡席,相对而坐,一个小书童正在烧酒,酒炉中的酒正在沸腾。
〔那两团体〕看见我,十分惊喜的说:〝想不到在湖中还能遇见你这样有〔闲情俗气〕的人。
〞便拉着我一同喝酒。
我痛饮了三大杯就告别。
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下船的时分,船夫自言自语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和您一样痴的人啊!〞注释:(1).本文选自«陶庵梦忆»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
原居杭州。
出身仕宦世家,少时为贫贱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嬛文集»«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白洋潮»等绝代文学名著。
湖心亭看雪复习知识点
湖心亭看雪复习知识点《湖心亭看雪》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湖心亭看雪复习知识点,希望大家喜欢!湖心亭看雪复习知识点一内容分析:1、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记叙文要素——看雪时间、目的地、人物、事件?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目的地——西湖湖心亭人物——作者、两个金陵人(舟子、童子) 事件——看雪、遇人2、文中交代中心事件的句子是:独往湖心亭看雪。
3、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4、“独往湖心亭”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况且文章末尾舟子还出现了,是否前后矛盾或让张岱改改?答:这里并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而是有意为之。
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反映出他文人雅士式的孤高自赏的情感态度。
5、找出文中一个能形象概括张岱形象的词:痴是褒是贬?哪些地方表现出了特别的“痴”? “痴行” “是日更定”,“独往湖心亭”,是“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时候,在天寒地冻的天气里跑到湖上去看雪,痴人“痴行”,真是“怪异”啊。
“痴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痴心” “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湖中想象一下张岱如何回答?张岱在湖心亭巧遇两位金陵人会是怎样的心情呢? 焉得有此雅兴之人??)彼此彼此... ①惊喜、愉悦。
②惆怅、感伤酒逢知己千杯少,可是,饮酒之前不问姓氏,饮酒之后才问;问却避而不答姓氏,只说“是金陵人,客此”,问又不提地位官职,这段奇遇,看来,张岱关注心灵情趣沟通,更显脱俗。
5、结尾“痴”有何含义?作者以舟子的话结尾有何用意?“痴”是对张岱的确切评价,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人与自然的交融,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从中可领略张岱隐世避居的情怀。
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湖心亭看雪》
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湖心亭看雪》⑴张岱(1597一1689),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
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⑴本文选自《陶庵梦忆》卷三。
⑴[更定]晚上八时左右。
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旧时每晚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定更”。
⑴[拏]撑(船)。
⑴[拥毳衣炉火]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
⑴[拥]裹、围。
⑴[毳]鸟兽的细毛。
⑴[雾凇沆砀]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
⑴[雾凇]天气寒冷时,雾冻结在树木的枝叶上形成的白色松散冰晶。
⑴[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
⑴[长堤一痕]指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⑴[焉得更有此人]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
⑴[焉得]哪能。
⑴[更]还。
⑴[三大白]三大杯酒。
⑴[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⑴[客此]客居此地。
⑴[舟子]船夫。
⑴[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⑴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答案】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⑴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答案】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⑴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答案】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⑴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答案】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⑴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答案】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⑴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答案】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答案】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一、朗读并背诵课文。
课文是从哪几个角度写西湖雪景的?文中有关“湖上影子”的几句描写很有特点,试做具体分析。
《湖心亭看雪》复习题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复习题及答案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更()定拥毳()衣崇祯()雾凇沆砀()()2、解释下列词语。
本文更定:②雾凇沆砀:本文独往湖心亭看雪:④素帐:本文上下一白:⑥焉得更有此人:3、文章开头两句点明时间、地点的词语是什么?31、本文作者,是(朝代)文学家,字宗子,号。
他的代表作是。
二、理解与应用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一)忽有斯人可与吾同者/乃披衣起往/见一小舟/中童子拥炉火炉而坐/念非吾知己/则去不可留也/因拥炉饮酒/须臾童子已退/因索纸笔作书/书毕送往约明日相见(1)给上面的一段话加上标点。
(2)请你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本文忽有斯人可与吾同者。
本文因拥炉饮酒,须臾童子已退。
(二)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1、这段文字中的两个人铺毡对坐,是在干什么?“一童子烧酒炉正沸”的作用是什么?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句话表达了两人怎样的情感?在文中起什么作用?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这种行为与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矛盾吗?为什么?《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代表作之一,写的是作者在湖心亭看雪的情景。
文章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同时也寄托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1)体会作者清高自赏、孤独伤感的精神世界。
(2)品味作者用清新淡雅的笔调写景、抒情的艺术境界。
(1)学生通过学习能准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通过品味本文清新淡雅的描写能独立赏析课外其他描写雪景的诗文。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写景用白描手法,一切都是似有似无,既没有具体的叙述描写,也没有具体的写景语句,让人无法捉摸,却于字里行间透出雪后西湖的美景。
因此我把本课教学重点定为:品读文本语言,在想象中体味雪后西湖的美景。
《湖心亭看雪》复习题及答案◆11
《湖心亭看雪》复习题及答案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字词注音。
更()定拥毳()衣崇祯()雾凇()沆砀()()及余舟一芥()铺毡()对坐强()饮2.解释下列加粗字的含义。
①更定②湖中人鸟声俱绝③余拿一小船④拥毳衣炉火⑤独往湖心亭看雪⑥雾凇沆砀⑦焉得更有此人⑧余强饮三大白而别⑨客此⑩及下船3.填空。
①本文选自《》,作者字,号,山阴人,明亡后不仕。
②大雪三日,。
③是日更正,,,独往湖心亭看雪。
④,,上下一白。
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二、阅读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及云及山及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及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5.“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6.“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7.“天及云及山及水”连用三个“及”字写出了什么景象?8.上文画线句子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特点?(二)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9.补出下列语句的省略成分。
()到亭上()大喜曰()是金陵人客()此()拉余同饮10.“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11.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12.“痴”及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13.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及云及山及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及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心亭看雪复习知识点
湖心亭看雪复习知识点在XXX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我独自一人前往西湖湖心亭看雪。
湖中人鸟声俱绝,天寒地冻,但我仍然怀着痴心妄想,前往湖上欣赏这美丽的景色。
在湖上,我看到了长堤、湖心亭和一艘小船,船中只有两三个人,渺小如粒子般微小。
在这个时刻,我感到自己与众不同,享受着这独特的痴景。
在湖心亭,我遇到了两个金陵人,他们是XXX和童子。
我们饮酒聊天,我深感自己与他们有着相同的心灵情趣,不问姓名与地位,只是纯粹地享受彼此的交流。
这段奇遇,让我更加明白了自己的脱俗之气。
XXX在离开时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这句话点明了我的主旨,我痴迷于山水之乐、人与自然的交融、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这也是我隐居避世的情怀。
XXX的话也是对我的肯定,让我感到愉悦和惊喜。
我在更定时分独往湖心亭看雪,表现了我与流俗迥异的孤怀雅兴,冰清玉洁的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调。
同时,我也蕴含着避世的幽愤,不愿被人看见,也不愿见到别人。
在文章结尾,我用舟子的话点明了我的主旨和对“痴”的赞赏,同时也化解了心中淡淡的愁绪。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句中的“粒”不能改为“个”或“位”,因为这句话是我想象从远处或高处眺望湖心所看到的依稀可辨的情景,写人的渺小,更能显示山水云天的苍茫浩渺。
湖上大雪弥漫,风景壮丽。
我来到湖心亭,与两个朋友一起喝酒聊天。
我们坐在湖心亭里,静静地欣赏着外面的美景。
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覆盖了整个湖面。
湖水在雪的映衬下,变得更加幽静、神秘。
我们品着美酒,畅谈人生,享受着这难得的宁静时光。
这个冬天的雪特别大,我们来到湖心亭,想要一睹湖上大雪的美景。
我们在亭子里点燃了火炉,喝着热酒,聊着天。
窗外的景色真是太美了,白茫茫的一片,湖面上铺满了洁白的雪花。
我们沉浸在这美妙的氛围中,感受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在湖心亭中,我们与朋友相聚,品着美酒,聊着天。
窗外的景色真是太美了,湖面上铺满了洁白的雪花,雪花飘落下来,让人感觉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湖心亭看雪一、理解性默写1.点明时间地点及当时环境的句子是: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描绘了一幅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从听觉入手,描绘出一幅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寒冬静默图;作者不从视觉写大雪,而通过听觉来写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与柳宗元《江雪》中的名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意境相同;写出大雪纷飞,一片寂静)的句子是: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3.“独”字用得精妙,展示出作者不随俗流、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的句子是:独往湖心亭看雪。
4.描写雪景的句子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5.运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一幅举目皆白的景象(写水天交融、白雪皑皑;形容湖上雪光水气,一片弥漫,从总写的角度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景象;总写湖山夜雪全景图)的句子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6.文中采用白描手法,化大为小,寥寥几笔,突出景物的特征,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把景物写意山水画(用白描手法描写湖上景物悠远脱俗,创造出一种恬淡清雅的意境)的句子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7.使用数量词表现出景物依稀可辨、使人唯觉其小的句子是: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8.点明作者偶遇知音的惊喜之情的句子是:余强饮三大白而别.9.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收束全文(含蓄表达文章主旨;“痴”字是文眼,以舟子的话结尾,具有画龙点睛,深化意境的作用;借舟子的话来点明作者看雪的痴态;议论的语句,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做人做事,必须要有一种执着、痴迷的精神,就会想到文中的一句。
衬托出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的句子是: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二、问题探究第一段:1.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明确:作者仍使用明代的纪年,说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抒发其怀念故国的深情。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想一想这句中“绝”字的妙在何处?明确:(1)写出了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
(2)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3)一个“绝”字,从听觉入手,描绘了一幅人鸟受冻,悄然无声,不敢外出的寒冬静默图。
写出了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3.“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明确:(1)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
(2)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志趣。
(3)暗示作者的“痴”,为下文作伏笔。
4.“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看”字改成“赏”字好不好?为什么?明确:不好。
鲁迅先生曾认为白描手法“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不卖弄”,“看”改成“赏”就有些做作了。
5.本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明确:表现了作者孤傲高洁,不随波逐流的心境,超凡脱俗的气质和特立独行的个性。
6.课文是从哪几个角度写西湖雪景的?明确:(1)角度:①概括式描写(侧面描写),“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从侧面写“大雪三日”后人声鸟鸣断绝的寂寥凄清。
②全景式描写(间接描写),“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写出了雪后雾气弥漫,云天山水合而为一,完全称为雪雨雾的世界。
③集合式描写(动态描写),“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几句,由远及近,收罗了雪后西湖之景,仿佛是一个逐渐拉近的长镜头,极写大雪造成的“艺术效果”。
7.本文中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来写雪景的?写景时采用了怎样的顺序?明确:(1)作者写雪景,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手法叫白描。
(2)采用了从整体到局部的描写顺序。
在整体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小到大、由远到近的顺序。
8.“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描绘出了一个怎样的世界?抒发了怎样的感慨?其中“天与云与山与水、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词对表达中心思想有何作用?明确:(1)描绘出了西湖大雪后一片寂静,湖山封冻,白雪茫茫的景象,由上到下,由湖到堤,由堤及亭,由亭到舟,由舟及人,层次清楚地描绘了一幅浑天地茫茫,浑然难辨,人融于景,物我相融的雪夜静谧世界。
(2)体现了作者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的追求,抒发了一种天地之大、人生之微的感慨。
(3)这些副词、量词的使用,采用了白描的手法,于微观中显出宏观,把铺天盖地的雪景烘托出来,写出了视觉的移动,使人感叹人在天地间,不过是沧海一粟。
9.“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明确: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濛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
10.“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个句子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特点?明确:(1)连用三个“一”字,与“上下一白”相呼应。
(2)写法上,作者未站在一个固定点上,而是不断变换角度写景写人。
11.品味加点词语,说说下面句子写景的特点及其表达作用。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明确:示例一:加点词运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又富含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表现了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和谐统一。
示例二:加点词语精炼准确地概括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介”“两三粒”突出这些夜色雪景的单调和渺小,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构成强烈的对比,人与自然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表现了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和谐与统一。
12.阅读课文,说一说“痕”“点”“芥”“粒”四个词好在哪里。
现代汉语中使用量词增强语言表现力的例子有很多,请举一例。
明确:(1)四个词用了白描的手法,于微观中显出宏观,把铺天盖地的雪景烘托出来。
“痕”写出了作者视野的开阔,“点”“芥”“粒”写出了亭子、舟、人的渺小。
这些夸张之词显得贴切自然,突出了视觉的移动,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天地的空旷,人物的渺小。
(2)例如:一弯新月,一叶扁舟,一轮圆月,一眼泉水,一抹彩霞等。
13.文中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舟子还出现了,这是不是矛盾的?明确:不矛盾。
这里并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而是有意为之。
“独”不仅仅是形单影只,更表现了作者与众不同的心态与情趣。
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反映出他文人雅士的孤傲。
第二段:14.文章第二段主要写人,是否偏题?明确:不偏题。
(1)本文用了一半的篇幅来写人,写奇遇,写饮酒,抒发感慨,丰富了文章的内涵。
(2)绘景写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为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具有魅力。
(3)本文写景,同时写观赏景物的人及其感受,点睛之笔往往在此。
15.“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文中哪句话相互映衬?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两句话的深层内涵和表达效果。
明确:(1)与“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相互映衬。
(2)此语从金陵客人口中呼出,实则也是作者的心语。
联系前文,作者以为他自己是“独往湖心亭看雪”,金陵客人也一定负责地认为他们是唯一来湖心亭看雪的,但是双方的“独”,都被对方的到来消解,所以他们感到惊讶;而后文中舟子的喃喃之语,实则是“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以另一种形式的回响。
而道出客为“金陵人”,更潜藏着故国之思。
(3)这种错落互见式的表现手法,以此含彼,以单方代双方,既简洁明快,又含蓄深婉。
16.文中写湖心亭巧遇两人的情节有什么作用?明确:一是给沉寂浑茫的夜景增添一分生气和一分暖色,使文章富有波澜;二是借他人之口抒发知己难逢的惆怅。
17.作者引用舟子的话有什么用意?作者为何要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明确:(1)作者引用舟子的话点明文章主旨,包含了对“痴”字的赞赏,作者的确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
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
(2)画龙点睛,深化意境。
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只“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侧面烘托。
18.高雅的情调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的,舟子就用“痴”字来形容作者,说说这个“痴”字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作者借舟子的一个“痴”字点明主题,突出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表现了作者钟情膳食、淡泊、超凡脱俗的独特个性。
19.“痴”是选文的文眼,请分析它在文中具体指什么?明确:“独往湖心亭看雪”是我之痴,亭中人煮酒赏雪是客之痴,我与客同赏雪是两者之痴。
一个“痴”字,表现了客之雅趣,我的志趣,同时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故国之思。
20.文中在叙写湖心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受?)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明。
明确:(1)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描写(2)表现了作者喜悦豪爽之情。
“强”表现作者的喜悦、豪爽心情。
“拉”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
全文:21.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明确:作者在天寒地冻、西湖人迹罕至的情况下仍独往湖心亭看雪,表现出他痴迷山水、不随流俗的生活情趣。
22.哪些动词表现作者的“痴”?“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明确:(1)拏、拥、往、看(2)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3)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23.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明确:侧面烘托,由堤及亭,由亭到舟,由舟及人,层次清楚地描绘了一幅天地茫茫,浑然难辨,人融于景,物我相融的湖山雪夜水墨画,情趣盎然。
24.文章题目是《湖心亭看雪》,为何要写遇人喝酒的情景呢?作者写此内容有何作用?明确:(1)这是作者独具匠心的安排,在作者心中,湖中的雪景固然令人陶醉,令人回忆,但画面超凡脱俗的思想境界和巧遇知音的思想情怀更令人难忘。
(2)这样写既突出了雪景,又突出了情真。
25.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明确:以记叙开头,以议论结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静中有动,寂中有声。
26.读完这篇文言文后,有同学认为在这样天寒地冻、人和鸟都销声匿迹的情况下,张岱外出赏雪的行为很傻。
你是否赞同?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我不赞同。
正是在天寒地冻的情况下,张岱才欣赏到了“天地茫茫,一片空阔,万物渺小”这样悠远脱俗的景致,他的行为表现了他对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的痴迷。
也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张岱才遇见了和他一样有闲情雅致的知己,并得以和知己在赏雪时畅饮,也表现了他对世俗之外雅情雅致的痴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