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湖心亭看雪复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湖心亭看雪
一、理解性默写
1.点明时间地点及当时环境的句子是: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描绘了一幅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从听觉入手,描绘出一幅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寒冬静默图;作者不从视觉写大雪,而通过听觉来写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与柳宗元《江雪》中的名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意境相同;写出大雪纷飞,一片寂静)的句子是: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3.“独”字用得精妙,展示出作者不随俗流、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的句子是:独往湖心亭看雪。
4.描写雪景的句子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5.运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一幅举目皆白的景象(写水天交融、白雪皑皑;形容湖上雪光水气,一片弥漫,从总写的角度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景象;总写湖山夜雪全景图)的句子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6.文中采用白描手法,化大为小,寥寥几笔,突出景物的特征,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把景物写意山水画(用白描手法描写湖上景物悠远脱俗,创造出一种恬淡清雅的意境)的句子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7.使用数量词表现出景物依稀可辨、使人唯觉其小的句子是: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8.点明作者偶遇知音的惊喜之情的句子是: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9.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收束全文(含蓄表达文章主旨;“痴”字是文眼,以舟子的话结尾,具有画龙点睛,深化意境的作用;借舟子的话来点明作者看雪的痴态;议论的语句,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做人做事,必须要有一种执着、痴迷的精神,就会想到文中的一句。衬托出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的句子是: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二、问题探究
第一段:
1.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
明确:作者仍使用明代的纪年,说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抒发其怀念故国的深情。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想一想这句中“绝”字的妙在何处?
明确:(1)写出了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
(2)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3)一个“绝”字,从听觉入手,描绘了一幅人鸟受冻,悄然无声,不敢外出的寒冬静默图。写出了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3.“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明确:(1)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
(2)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志趣。
(3)暗示作者的“痴”,为下文作伏笔。
4.“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看”字改成“赏”字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鲁迅先生曾认为白描手法“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不卖弄”,“看”改成“赏”就有些做作了。
5.本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表现了作者孤傲高洁,不随波逐流的心境,超凡脱俗的气质和特立独行的个性。
6.课文是从哪几个角度写西湖雪景的?
明确:(1)角度:①概括式描写(侧面描写),“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从侧面写“大雪三日”后人声鸟鸣断绝的寂寥凄清。
②全景式描写(间接描写),“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写出了雪后雾气弥漫,云天山水合而为一,完全称为雪雨雾的世界。
③集合式描写(动态描写),“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几句,由远及近,收罗了雪后西湖之景,仿佛是一个逐渐拉近的长镜头,极写大雪造成的“艺术效果”。
7.本文中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来写雪景的?写景时采用了怎样的顺序?
明确:(1)作者写雪景,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手法叫白描。
(2)采用了从整体到局部的描写顺序。在整体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小到大、由远到近的顺序。
8.“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描绘出了一个怎样的世界?抒发了怎样的感慨?其中“天与云与山与水、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词对表达中心思想有何作用?
明确:(1)描绘出了西湖大雪后一片寂静,湖山封冻,白雪茫茫的景象,由上到下,由湖到堤,由堤及亭,由亭到舟,由舟及人,层次清楚地描绘了一幅浑天地茫茫,浑然难辨,人融于景,物我相融的雪夜静谧世界。
(2)体现了作者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的追求,抒发了一种天地之大、人生之微的感慨。
(3)这些副词、量词的使用,采用了白描的手法,于微观中显出宏观,把铺天盖地的雪景烘托出来,写出了视觉的移动,使人感叹人在天地间,不过是沧海一粟。
9.“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明确: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濛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
10.“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个句子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特点?
明确:(1)连用三个“一”字,与“上下一白”相呼应。
(2)写法上,作者未站在一个固定点上,而是不断变换角度写景写人。
11.品味加点词语,说说下面句子写景的特点及其表达作用。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
..、舟中人两三粒
...而已。
..、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
明确:示例一:加点词运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又富含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表现了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和谐统一。
示例二:加点词语精炼准确地概括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介”“两三粒”突出这些夜色雪景的单调和渺小,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构成强烈的对比,人与自然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表现了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和谐与统一。
12.阅读课文,说一说“痕”“点”“芥”“粒”四个词好在哪里。现代汉语中使用量词增强语言表现力的例子有很多,请举一例。
明确:(1)四个词用了白描的手法,于微观中显出宏观,把铺天盖地的雪景烘托出来。“痕”写出了作者视野的开阔,“点”“芥”“粒”写出了亭子、舟、人的渺小。这些夸张之词显得贴切自然,突出了视觉的移动,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天地的空旷,人物的渺小。
(2)例如:一弯新月,一叶扁舟,一轮圆月,一眼泉水,一抹彩霞等。
13.文中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舟子还出现了,这是不是矛盾的?
明确:不矛盾。这里并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而是有意为之。“独”不仅仅是形单影只,更表现了作者与众不同的心态与情趣。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反映出他文人雅士的孤傲。
第二段:
14.文章第二段主要写人,是否偏题?
明确:不偏题。(1)本文用了一半的篇幅来写人,写奇遇,写饮酒,抒发感慨,丰富了文章的内涵。(2)绘景写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为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具有魅力。(3)本文写景,同时写观赏景物的人及其感受,点睛之笔往往在此。
15.“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文中哪句话相互映衬?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两句话的深层内涵和表达效果。
明确:(1)与“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相互映衬。
(2)此语从金陵客人口中呼出,实则也是作者的心语。联系前文,作者以为他自己是“独往湖心亭看雪”,金陵客人也一定负责地认为他们是唯一来湖心亭看雪的,但是双方的“独”,都被对方的到来消解,所以他们感到惊讶;而后文中舟子的喃喃之语,实则是“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以另一种形式的回响。而道出客为“金陵人”,更潜藏着故国之思。
(3)这种错落互见式的表现手法,以此含彼,以单方代双方,既简洁明快,又含蓄深婉。
16.文中写湖心亭巧遇两人的情节有什么作用?
明确:一是给沉寂浑茫的夜景增添一分生气和一分暖色,使文章富有波澜;
二是借他人之口抒发知己难逢的惆怅。
17.作者引用舟子的话有什么用意?作者为何要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