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口服渗透泵制剂的研究进展
口服渗透泵药物传递系统
t r a c t .I n t h i s p a p e r ,t h e b a s i c c o mp o n e n t s o f o r a l o s mo t i c p u mp t a b l e t s ,t h e c it r i c a l f o r mu l a t i o n f a c t o r s a n d t h e v a i r o u s t y p e s o f o s mo t i c ll a y c o n t r o l l e d d ug r d e l i v e y r s y s t e ms h a v e b e e n d i s c u s s e d b i r e l f y .
8 8
难溶性药物渗透泵型控释制剂的研究进展
释 片。与传统均匀对称的半渗透膜 按 照 F Teu e 提 出的公式 , 相 比 ,这种 通过相 转变 过程 制得 的 .hews
X ,硝 苯地 平 ) 易 宁 (lct l 影 响渗透 泵控 释制剂 中药 物释 放速 不对称 包衣 膜包 括 内层 的多孔性基 L 、瑞 Guo o r
大 多 数水 溶 性药 物 “ 溶 解 度为 (
一
定 的压力范 围内不会 发生 弹性 变 成 的溶液 浓度 。
5~ 0 / O m ) 3 g lO 1,可通 过将 药 物与 形 , 即体积不 可 变 ) 作为 释药 动力 ,
但对于难溶性药物 ,因为其溶
C) 在 渗透 活性 物质制成 片 芯后 ,用醋酸 的片 芯内外 的渗透 压差 维持水 分进 解度 ( s 较 低 , 片芯 的微环境 内
形成半 透性 的刚性外 膜 , 出 , 到恒 速释 药 的 良好 效果 。对 达 渗透泵 型控释 制剂 作 为缓控释 进行 包衣 , 制 剂 的典 型代表 ,是 以渗透压 作为 然后 用激 光或 机械方 式 在该膜上 制 于初 级单室 渗透 泵 ,其 释药 速率 符
h ew s 释 药 动力 ,以零级释 放 动力学为 特 成孔 径适 宜 的释药小 孔 制得初级 渗 台 F T eu e 提 出 的如下公式 :
纤维素等不溶性高分子材料对片芯
收 稿 耳期 : 2 0 8—3 0 l一
一
步进 入片芯 内 ,导致 片芯 内静 水 难以形成较高的浓度和渗透压来维
压 力 的形成 ,从 而 引起 药物和促 渗 持有 效 的释药 速度 ,或者 要维 持持 剂 的饱和 , 水溶 液 从 释药 小孔 中释 久恒定的渗透压需要大量的渗透压
药行为不受介质环境 D H值 、胃肠 内 ,使 片芯 中的渗透 活性 物质 和药 面积 ; h一膜厚 度 ; p一膜 的通透 系 L 蠕动和食物等因素的影 响以及体内 物 溶解 ,从而在 片芯 内形 成渗透 压 数 ;o一膜对物 质 的反 射常数 ;△ r 外释药相关性较好等特点 ,已成为 很 高 ( 4 5 达 0— 0大气 压 ) 的饱 和溶 和 A P分 别 是 包衣 膜 内外 的渗透 压 在 差和 静压 差 ;C 一 s 药物 在 片芯 中形 目前 国内外研究 开发 的热 点 。对 于 液 。但 由于包 衣膜为 刚性结构 (
口服药物的吸收机制研究进展
口服药物的吸收机制研究进展口服药物是最常见的服用方式之一,其吸收机制的研究一直是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中的重要课题。
在过去几十年的研究中,许多进展已经被取得,使我们对口服药物的吸收机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本文将探讨口服药物吸收机制的研究进展。
首先,口服药物的吸收过程主要包括溶解、渗透和转运等步骤。
药物首先需要在胃酸环境下溶解,形成溶液形态。
随后,药物分子要通过胃肠道的上皮细胞渗透到血液循环中。
最后,药物要通过转运蛋白分子进入到肠道上皮细胞内。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溶解度对于药物吸收的影响至关重要。
药物的溶解度决定了其是否能够迅速地溶解于胃酸中。
研究者们通过实验和计算模型发现,药物的溶解度与其生物利用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
因此,提高药物的溶解度是提高口服药物吸收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
此外,渗透是药物吸收的关键步骤之一。
胃肠道上皮细胞具有多层细胞膜,药物分子需要通过这些细胞膜才能进入血液循环。
研究表明,药物的渗透性主要取决于其分子结构、脂溶性和电性等因素。
一些研究者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以探索药物的渗透机制,并通过设计理想的药物分子结构来提高药物的渗透性。
与溶解和渗透相比,转运是最近才被广泛研究的口服药物吸收机制之一。
转运蛋白分子是存在于胃肠道上皮细胞上的特殊蛋白质,它们能够帮助药物分子通过胃肠道上皮细胞膜。
研究发现,某些药物分子可以与特定的转运蛋白结合,形成复合物后进入细胞内。
了解转运蛋白的种类和特性对于口服药物吸收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上述的研究内容外,还有一些其他的研究领域值得关注。
比如,胃肠道细菌群对口服药物吸收的影响,以及食物对口服药物吸收的干扰等。
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口服药物的吸收效果,因此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加深我们对口服药物吸收机制的理解。
总的来说,口服药物的吸收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近年来的研究进展揭示了溶解、渗透和转运等步骤在口服药物吸收中的重要作用。
未来的研究应该继续深化我们对这些步骤的理解,并进一步探索其他可能影响口服药物吸收的因素。
难溶性药物盐酸尼卡地平单室单层渗透泵片的制备
口服渗透泵片[1] (osmotic pump tablet ,OPT) 是一 种理想的口服控释制剂 , 其释药速率与药物的溶解 度密切相关 ,目前开发的渗透泵制剂以水溶性药物 为主 ,但如果将治疗指数小的难溶性药物制备成渗 透泵 ,不仅可提高药物使用的安全性 ,并且可扩大渗 透泵片的应用范围[2] 。难溶性药物渗透泵片的研制 存在许多问题 ,主要是药物释放不完全 、达不到预期 的零级释放速率等 。单室双层片可用于制备难溶性 药物的渗透泵片 ,但由于片芯为双层 ,且释药孔必须 在含药层一侧 ,工艺相对复杂 。有报道用β2环糊精 包合物 (SBE) 7m2β2CD 和单室三层技术制备难溶药物 渗透泵片的片芯[3~5] ,与单室双层片相比 ,无需确定 打孔面 ,但工艺尚复杂 。近年来出现了以 PEO 为助 悬剂的单室单层渗透泵片[6~7] ,可采用常规方法压 制片芯 ,无需确定打孔面 ,工艺简单可行 。但这类渗 透泵片仍存在一些问题 ,如需双面打孔 ,片芯辅料的 用量较大 (辅料2药物 = 34∶1) , 24 h 释药不够完全 等。
特征两方面 ,因此筛选指标为 : ①以药物 24 h 累积 释放量对时间进行回归 ,以相关系数 r 为指标 ; ②药 物 24 h 累积释放量 。实验结果见表 2 。
表 1 因素水平实验表 Tab 1 Levels and factors of experimental design of nicardipine
OPT
水平
1 2 3
PEO ( Mr 200 000 ,X1) 0 20 40
因素/ %
PEO ( Mr 5 000 000 ,X2) 0 15 30
氯化钠 (X3) 9 18 36
表 2 处方优化结果 Tab 2 Formulation optimization of nicardipine OPT
口服渗透泵制剂的研究进展
口服渗透泵制剂的研究进展作者:赵红来源:《科技视界》2014年第13期【摘要】随着制剂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口服渗透泵制剂得到了迅速发展。
本文阐述了渗透泵制剂的释药机制,并概述了渗透泵制剂的研究进展及应用现状,为渗透泵制剂的设计和制备提供一些参考,并在此基础上,对渗透泵制剂的工业化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渗透泵;初级渗透泵;多室渗透泵;微孔渗透泵随着给药系统理论研究的逐步深入以及新型药用辅料的不断涌现,缓控释制剂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口服渗透泵制剂(oral osmotic pump tablets)因其平稳的释药速度及独特的释药方式成为控释制剂的典型代表。
渗透泵制剂以渗透压为释药动力,具有零级释药特征,可降低血药浓度峰谷现象,使因血药浓度波动而产生的毒副作用降低。
渗透泵制剂与普通制剂相比,药物作用时间明显延长(通常为12~24h),可减少病人服药次数,提高患者的顺应性。
同时,渗透泵制剂的释药速率受人体生理环境因素(如胃肠道pH、胃肠道蠕动等)的影响较小,因此个体差异较小,体内外相关性良好,可用体外释药参数预测体内释药情况。
此外,渗透泵制剂易于实现工业化生产,现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目前国内已有若干产品上市。
本文就口服渗透泵的种类及释放机理作以综述。
1 渗透泵制剂的结构及释药机理口服渗透泵制剂按照结构特点,可将其分为三类:初级渗透泵(elementary osmotic pump)、多室渗透泵(multichamber osmotic pump)及微孔渗透泵(microporous osmotic pump)。
初级渗透泵一般用于易溶性药物,由片芯和包衣膜两部分组成,片芯是由药物和渗透活性物质组成,包衣膜多是由醋酸纤维素或乙基纤维素等高分子材料形成的半透膜,半透膜上通常用激光或其他机械力打一小孔作为药物的输出通道。
当渗透泵制剂进入体内后,片芯中的渗透活性物在水性环境中吸水后产生高渗透压,药物在渗透压差的作用下释放。
甲磺酸多沙唑嗪微孔渗透泵片的研制的开题报告
甲磺酸多沙唑嗪微孔渗透泵片的研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多沙唑嗪是一种新型的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可以用于治疗抑郁症、强迫症等疾病。
目前,多沙唑嗪的制剂形式主要包括口服片和胶囊等。
然而,口服给药方式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一些患者可能不能或不愿意服用口服制剂,而且口服药物的代谢和吸收都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容易受到环境和个体因素的干扰,从而影响其药效。
为此,研究一种新型的给药方式将有助于克服这些限制,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微孔渗透泵(microdialysis pump)是一种现代化的药物输送方式,它利用渗透压差驱动药物分子通过微孔膜进入体内,具有药物输送精确、持续、可调控、剂量小等优点。
因此,设计一种甲磺酸多沙唑嗪微孔渗透泵片,将有望成为一种克服目前给药方式限制的新型制剂,提高多沙唑嗪治疗效果和药物安全性,对于临床上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着重研究甲磺酸多沙唑嗪微孔渗透泵片(transdermal microdialysis patch),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如下:1. 药物合成和表征采用化学合成的方法合成甲磺酸多沙唑嗪,采用核磁共振(NMR)、质谱(MS)等技术手段对其进行表征。
2. 微孔膜的制备和表征采用热压法或溶剂挥发法制备微孔膜,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技术手段对其进行表征。
3. 药物释放性能的研究采用in vitro释放试验评价甲磺酸多沙唑嗪微孔渗透泵片的缓释性能,进一步评价其稳定性和可控性。
4. 药物透皮性能的研究采用透皮性测试和体外扩散法等方法研究甲磺酸多沙唑嗪微孔渗透泵片的透皮性能、药效和药物安全性。
三、预期结果和意义本研究将研制出一种甲磺酸多沙唑嗪微孔渗透泵片,并对其药物释放性能、透皮性能等进行研究,旨在设计一种新型制剂,可以克服口服给药方式的限制,提高多沙唑嗪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同时,本研究也将对微孔渗透泵的制备和表征技术、药物递送技术等领域有所贡献,促进药物递送和治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口服速释固体制剂技术研究与进展
口服速释固体制剂技术研究与进展摘要:生物医药高分子材料处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并且其应用也更加广泛。
缓释、控释药物制剂具有给药次数少、峰谷血药浓度波动小、胃肠道刺激轻、疗效长、安全等特点,使其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
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和制剂质量的要求是药物制剂发展的动力,缓释、控释制剂及靶向制剂的开发设计已成为制剂研究的重点课题。
理想的缓释制剂应既有普通制剂所具备的奏效快的优点。
还应有普通制剂不具备的作用持久的特点。
关键词:口服速释;固体制剂;技术;进展一、缓释、控释药物制剂的优势和特点缓释、控释制剂具有以下优点:①起效时间并不比常规制剂慢,且作用时间延长。
②可以减少服药次数,明显提高患者服药的顺应性,使用方便。
③使血药浓度平稳,避免峰谷现象,有利于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④因延长药物释放,故而降低吸收速率,达到药物吸收的最佳效果。
经济方面,虽然制剂成本提高,但因为减少了服药剂量,实际上更经济实惠。
缓释制剂是指用药后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释放药物以达到持续作用的制剂,其中药物释放主要是一级速度的过程。
控释制剂是指药物能在较长时间内自动以预定速度释放,使血药浓度长时间恒定维持在有效浓度范围内的制剂。
广义上讲,控释制剂是指包括控制释放药物的速度,方向和时间的制剂,靶向制剂,透皮吸收试剂等都属于控释制剂的范畴。
狭义的控释制剂则一般是指在预定的时间内以零级或接近零级的速度释放的制剂。
缓释、控释药物制剂是一种长效制剂,是通过药剂学设计来获得减慢药物释放速率的药理屏障,药物依靠自由扩散、基本骨架的生物降解或溶蚀以及渗透压的作用突破屏障缓慢释药,使药物在体内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控制在8~24h。
二、制备口服缓释制剂的常用技术可以用多种制剂技术制备口服缓释制剂,目前常用的有膜包衣技术、骨架技术和渗透泵技术。
(一)膜包衣技术膜包衣技术是常用的缓释制剂制备技术之一,片剂、颗粒、小丸甚至药物粉末均可包衣。
膜包衣技术通过包衣膜控制药物扩散到胃肠液的速度,控制和调节制剂中药物的释放速度。
盐酸维拉帕米择时渗透泵控释片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紫 外分光光度 计 ( 析通用 10)高效液相 色谱仪 ( 普 91 。 岛
) o )溶 天 z B。
1 2 试 药 .
至刻 度 , 匀 , 为 自身 对 照 液 。 别 量 取 供 试 和 自身 对 照 液 摇 作 分
2 3 含量 测定 .
取 盐 酸 维 拉 帕米 对 照 品 , 水 稀 释 成 浓 度 为 5 0 、 0 1 用 .61.、
参 照 中 国药 典 盐 酸 维 拉 帕 米 片含 量 测 定 方 法 , 用 紫 外 拟 分 光 光度 法 测 定 盐 酸 维 拉 帕 米 的含 量 。
2 3 1 测 定 方 法 . .
1 1 仪 器 .
精 密 称 取 本 品 含 药 层 细 粉 适 量 (0 当 于 盐 酸 维 拉 帕米 t相 6 mg , 于 2 mL的 量 瓶 中 , 流 动 相 2 mL 放 置 3 ri , 0 )置 5 加 0 , 0 n 充 a
分 振摇 使 溶 解 , 流 动 相 至 刻 度 , 匀 , 过 , 液 作 为 供 试 加 摇 滤 滤
中 图分 类 号 : Q4 3 2 文 献 标 识 码 : T 6. 3 A 文 章 编 号 :0 8 1 0
一
0l 04( 0l 0 2 0) 6— 0 6— 01 08
临 床 实 践 和 时 辰 药 理 学 研 究 表 明 , 体 血 压 呈 现 明显 的 人 生 理 节 律 波 动 性 [ 。 血 压 病 人 醒 来 时 , 内儿 茶 酚 胺 释 放 1 高 ] 体
2 2 有 关 物 质 测 定 方 法 . 2 2 1 色 谱 条 件 . . 十八 烷 基 硅 烷 键 合 硅 胶 为 填 充 剂 ; 醋 酸 一醋 酸钠 溶液 以 ( 醋酸 钠 1 3 g 加 水 适 量 , 摇 使 溶 解 . 冰 醋 酸 3 mL, 取 .6 , 振 加 3 加 水 稀 释 至 1 0 mL, 匀 ) 甲 醇 一 三 乙胺 ( 5 4 : ) 流 动 00 摇 一 5:51为 相 ; 测 波 长 为 2 8 m。 论 板 数 按 盐 酸 维 拉 帕 米 峰 计 算 应 检 7n 理 不低于20。 0 0
渗透泵片的制备及体外评价
渗透泵片的制备及体外评价渗透泵片的制备及体外评价是一种常见的药物制剂形式,用于给药过程中的控释药物。
以下是渗透泵片的制备和体外评价的一些相关参考内容:1. 渗透泵片的制备方法:- 制备药物核心:首先选取合适的药物,根据目标释放速率确定药物的含量和结晶性质。
采用溶剂方法(如溶剂蒸发法、溶剂变换法)或熔融法制备药物核心。
- 层叠法制备渗透泵片:将药物核心与可调控释放的薄膜材料按层叠的顺序堆叠在一起。
可以使用热压法、浇铸法或涂覆法制备层叠结构。
- 薄膜包覆法制备渗透泵片:将药物核心包裹在可控释放聚合物薄膜中。
可以使用溶液共混法、溶剂挥发法或热压法制备薄膜包覆层。
- 加工成片:将层叠法制备或薄膜包覆法制备的药物结构进行热压或切割成片,得到渗透泵片的最终产品。
2. 渗透泵片的体外评价方法:- 释放速率测定:使用体外释放装置,将渗透泵片放置在适当的介质中(如缓冲液),并以预定速率收集释放的药物。
根据时间和药物浓度的变化,计算药物的释放速率。
- 渗透性测定:使用人工膜模型,如哑巴模型或便携式渗透模型,测定渗透泵片中药物在模型膜上的扩散速率。
根据扩散速率计算药物的透过率和渗透系数。
- 配方优化:根据药物的释放速率和渗透性测定的结果,对渗透泵片的配方进行优化,以改善药物的控释性能。
- 稳定性研究:研究渗透泵片在储存期间的稳定性,包括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下的药物释放和物理性质的变化。
3. 渗透泵片的体外评价指标:- 药物释放速率:即单位时间内药物释放的量。
可以通过测定药物在不同时间点的浓度来计算。
- 渗透性:即药物在渗透泵片中的扩散速率,可以通过测定药物在人工膜上的透过率和渗透系数来评估。
- 稳定性:评估渗透泵片在储存期间的药物释放和物理性质的变化情况,如药物降解、膜破裂等。
综上所述,渗透泵片的制备和体外评价是对药物控释性能进行研究和评估的重要手段。
通过合理的制备方法和细致的体外评价,可以获得具有良好控释性能和稳定性的渗透泵片制剂。
药物制剂研究开发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药物制剂研究开发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医药产业是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而且特殊的行业,涉及国民健康、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 是世界公认最有发展前景的高技术、高投入、高效益和高度竞争性的行业之一。
经过三十多年特别是近十年来的改革开放,我国医药产业保持了快速发展,目前我国作为原料药生产和出口第一大国的地位已经确立,同时我国也已跃居世界第二大医药市场。
可以说,中国目前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制药大国。
但在持续发展的背后,我们也应该冷静地看到,当前我国医药产业还存在着十分严重的问题。
众所周知,医药工业产业链包括药物中间体、原料药和制剂的研究和生产, 而制剂是最终的药品。
我国原料药品种达 1400 多种,绝大多数都属于仿制药。
表面上看,我国目前在中间体和原料药的生产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但这显然与发达国家把环境保护问题突出的产业向第三世界转移的策略相关。
同时,由于是仿制药,原料药本身的利润率极低或没有利润, 只有通过制剂产品来体现效益。
而我国的制剂生产水平多数没有国际接轨,不能进入国际市场;由于没有知识产权, 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竞争力很低。
相反,发达国家从我国进口中间体和原料,制备成制剂后就成了高端药品,利用原研和品牌优势大量进入我国,抢占我国医药市场,对我国医药产业形成了强势冲击;而且发达国家目前在仿制制剂品种方面也准备或已经进入,因此我国的医药产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可见制剂研发和生产水平在医药产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不管是当前还是长远,如何提升我国的制剂产业水平,全面提高我国制剂产品的质量,促进我国制剂工业的健康发展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
近年来,国家在新药创制方面有较大的投入,也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创新药物的研究和开发。
相对而言,我国在提升制剂生产水平、提高制剂产品质量和创新制剂(新释药系统)的投入方面非常薄弱,这加剧了人们对我国制剂工业的长远有可持续发展的担忧。
事实表明,中间体和原料药的生产大国,并不是制药强国,只有当我国在中间体、原料药和制剂的开发和生产的各个方面都具有国际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时候,我国才可能真正从制药大国变成制药强国。
学术论文:【毕业论文】洛索洛芬钠渗透泵型控释片的研究论文
【毕业论文】洛索洛芬钠渗透泵型控释片的研究论文l安徽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洛索洛芬钠渗透泵型控释片的研究Study on Loxoprofen Sodium Osmotic Pump Controlled Release Tablets姓名:专业:药剂学研究方向:药物制剂新技术导师:教授年9月10目录一立题依据与研究背景…………………………………………………11 研究背景……………………………………………………………………12 立题依据……………………………………………………………………2二国内外研究现状………………………………………………………31 洛索洛芬钠的根本理化性质………………………………………………32 洛索洛芬钠的作用机制及药动学研究……………………………………33 洛索洛芬钠的临床适用症 (4)4 渗透泵片概况 (4)三课题研究内容、拟解决的问题以及技术路线……………………61 课题的研究内容 (6)2 课题拟解决的问题 (6)3 技术路线 (7)四可行性分析 (15)五实验进度安排 (15)六预期成果 (15)七经费预算 (15)参考文献 (16)l一立题依据与研究背景1 研究背景解热镇痛药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作用,且大多数还具有显著的抗炎、抗风湿作用的药物,故称为解热镇痛抗炎药〔antipyretic analgesic and anti-inflammatory drugs〕。
鉴于此本类药物的抗炎作用与具有甾体结构的糖皮质激素不同,1974年在意大利米兰召开的国际会议中,将本类药物归入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s〕[1]。
自1899年德国拜尔公司研制出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acetylsalicylic acid, aspirin, ASA)[2]问世以来的百年间,发现了许多不同类别的非甾体抗炎药,极大的丰富了临床治疗学,并广泛应用于临床。
多肽类分子的口服药物研发进展及挑战
多肽类分子的口服药物研发进展及挑战近年来多肽类药物越来越多地进入临床研究,但受限其注射的给药方式,一直在患者用药方面存在负面影响,不利于患者用药选择。
众所周知,在可选择的给药途径中,最方便简单也最受患者关注的是口服途径。
然而,多肽类药物的口服途径易受到体内生物大分子分解,不易抵达靶标且代谢较快。
随着对多肽类药物体内递送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国际各大新药研发机构发展了多种方法,用于保护多肽类药物通过口服给药后达到靶标的药效。
在此,我们介绍目前多肽类分子口服给药的解决方案和所面临的挑战。
口服途径的多肽药物在递送中要经历多种组织器官和分子环境,其中多种因素都会阻碍多肽类药物到达其作用靶标。
首先,来自胃部、胰腺等处的蛋白降解酶会将多肽分解,这个过程中分子量较小的多肽会相对稳定,但大分子量多肽降解较快;其次,胃肠道存在黏液层,该层结构分泌一些黏液蛋白,通过分子间相互作用和二硫键阻碍多肽类药物向细胞的扩散。
另外,口服来源的多肽类药物还需要通过细胞旁路或者穿过细胞进入血液,前者会被胞间连接阻碍,后者则面临胞内降解和难以穿膜的问题。
最后,肠道酶分布和肌层的个体差异也造成了多肽药物递送吸收和起效的不确定性。
针对以上的困难,提升多肽成药性的努力主要集中在促进吸收,改进药代动力学和提升生物活性方面,大致可分为以下9个手段:1.使用促穿透的增强剂使用促进穿透性的增强剂(PermeationEnhancers)在跨细胞通路和细胞旁路中都有应用,前者直接促进不被降解的多肽穿过细胞,后者阻止胞间连接对多肽药物的干扰。
理想中具有穿透性的增强剂需要能暂时破坏肠道上皮以促进多肽的吸收,又不能有太强的毒性。
目前有两种常见的化学渗透增强剂,分别癸酸钠(C10,又称癸酸)和钠N- [8-(2-羟基苯甲酰基)氨基]辛酸酯(SNAC,又称沙卡普罗酸钠)。
当然,在副作用上,这种增强剂可能也促进了有害物质(细菌,真菌,病毒和毒素)的吸收,引发免疫反应或肠道微生物组变化。
药物新剂型研究进展与应用概况
药物新剂型研究进展与应用概况摘要:随着药物研发技术的发展,药物剂型也取得了更大的发展,研究出了更有利于病人体内吸收的新剂型,使得病人用药时较过去更为便捷、安全和有效。
本文综合叙述了一些药物新剂型类型及其优点和应用。
关键词:药物新剂型;靶向给药系统;缓释、控释给药系统;透皮给药系统[中图分类号]R9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439-3768(2019)-02-WJK 药物剂型分为新剂型和旧剂型,人们日常感冒发烧时所吃的药片、胶囊和注射的针剂就是常见的剂型。
在各种新技术、新材料、新想法下,药物剂型研究的方向正逐渐向改善人体用药途径、减少用药频率,拓展用药范围发展。
药物新剂型对更好的治疗疾病、提高药物治疗效果、降低药物副作用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些药物新剂型类型及其优点和应用。
1靶向给药系统(TDS)靶向给药系统是为第四代药物剂型,系指供助载体、配体或一些抗体将药物通过局部给药胃肠道或全身血液循环而选择性地浓集定位于靶细胞、靶组织、靶器官或细胞内结构且疗效高、毒副作用小的给药系统,如聚戊二醛(MTX)、白蛋白(阿霉素)[1]。
TDS最明显的优点是能将治疗药物尽可能地运送到目标靶区,使治疗药物在靶区富集浓度超过传统剂型药物浓度数倍。
因此,可以极大减少治疗药物对健康组织的损伤,从而提高病人用药安全性。
该系统可由于载体的不同可而分类。
1.1 脂质体作为药物的载体,脂质体通过被动靶向和主动靶向的方式来实现给药。
普通脂质体是以磷脂、胆固醇为膜材,应用溶剂注入法、薄膜分散法、逆相蒸发法、超声乳化法等传统方法来制成。
比如紫杉醇脂质体就是是应用高科技将紫杉醇包在脂质微粒中,这种微粒直径很小,仅为微米至纳米级,一般由微磷脂、胆固醇等材料组成,跟生物细胞膜相似,有着磷脂双分子层结构[2]。
但由于磷脂和胆固醇组成的传统型脂质体属于热力学的不稳定体系,且传统的主动靶向并不稳定,所以科学家们将其修饰成了新型脂质体,更好地增加了稳定性和靶向性。
盐酸特拉唑嗪渗透泵控释片的制备及其释药特性的研究
渗透泵片的研究进展
第六章渗透泵型控释制剂一、概述利用渗透压原理可制成口服渗透泵片(胶囊)和渗透植人剂,它们都能在体内均匀恒速地释放药物。
本节讨论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的口服渗透泵型控释片(胶囊),它也是一种控释膜包衣制剂。
渗透泵片在体内释药的最大特点,除均匀恒定外,其释药速率不受胃肠道可变因素如蠕动、pH ,胃排空时间等的影响,而且适用于制备各种溶解度的药物,是迄今为止口服控释制剂中最为理想的一种。
正因为口服渗透泵控释制剂具有其它口服缓、控释制剂难以达到的优点,因此对原有制备技术的完善和简化、对难溶性药物制备渗透泵片的深人研究以拓宽适用药物的范围以及新的包衣材料的寻找,长期以来一良是-.些研究者所关注的课题,相关研究及发表论文的数量近年来有同升的趋势。
二、口服渗透泵释药机理口服渗透泵片(OT)置于胃肠道或人工回肠液中,由于薄膜衣的半透性只允许胃肠液中的水分子进入渗透泵内,泵内的药物溶液则不能通过半透膜进人胃肠道OT内含有渗透活性药物或辅料,溶解后产生的渗透压高于胃肠液的,即OT内外存在着渗透压梯度,使药物从释药孔泵出.只要体系中存在固体渗透活性物质(药物、辅料),则泵内药物溶解释放速率就能维持近恒定。
其释药速率dm/dt可用下式表示式中,dm/dt为泵体系吸取水的容积速率;。
为泵内药物溶液的浓度。
dv/ dt 的表示式如下式中,K 为膜对水的渗透系数,A 和h 分别为半透膜的面积和厚度; △π=πξ—πe ,为系统内渗透活性物饱和溶液的渗透压,πe 为胃肠液的渗透压); △p 为流体静压差。
当泵内存在固体渗透活性物时,πξ>>πe 。
;释药孔径大小适宜时,△P 很小,与πξ相比可略去;药物饱和溶液的浓度C=药物的溶解度(Sd},合并两式即得右边各项均为常数,故在0-Z 时间内OT 内药物以零级速率释放,直至渗透活性物质刚溶解完。
然后,OT 内药物浓度低于溶解度,其体系内药物浓度(c)和渗透压(πξ)是时间的函数,释药速率为非零级过程。
利用专家系统和人工神经网络开发格列吡嗪推拉式渗透泵控释片
。难溶性
药物缓控释制剂的研究是当今世界药学领域的一大 热点, 双层渗透泵片 (也称推拉式渗透泵) 是渗透泵 给药系统中的一种重要的口服给药形式 , 它以零级 释放为根本特征 , 能够使难溶性药物以非常恒定的 释药速率释放 , 从而避免普通口服制剂必然造成的 血药浓度波动较大的现象 , 极大地提高药物的安全 性和有效性, 具有巨大的潜在市场, 结构见图 1[3, 4]。
收稿日期 : 2012-07-30; 修回日期: 2012-10-08. 基金项目 : 科技部“十一五”重大新药创制资助项目 (2010ZX09401-402);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资助项目 (2011ZX09203-002);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 展计划资助项目 (2012CB724002). *通讯作者 Tel: 86-311-67808829, Fax: 86-311-67808777, E-mail: zhaoxi@
(CSPC 1. Zhongqi Pharmaceutical Technology (Shijiazhuang) Co., LTD, 2. State Key Lab of New Pharmaceutical Preparations and Excipients, Shijiazhuang 050051, China; 3Limited, Shijiazhuang 050051, China; 4. AustarPharma, Edison, NJ 08837, USA)
・
1688 ・
药学学报 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2012, 47 (12): 1687−1695
口服渗透泵给药系统释药平稳、 血药浓度波动小, 释药不受食物及胃肠道 pH 变化的影响, 有利于提高 患者的顺应性, 体内外相关性良好。在过去的几十年 里, 口服渗透泵系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药物制剂中的高渗透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药物制剂中的高渗透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1. 引言高渗透压技术是一种广泛应用于药物制剂领域的技术手段。
本文将探讨高渗透压技术在药物制剂中的研究进展以及应用现状。
2. 高渗透压技术的原理高渗透压技术是基于渗透压的原理,通过增加溶液中的溶质浓度,使得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发生改变。
高渗透压技术可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稳定性和渗透性,从而增强药物的疗效。
3. 高渗透压技术在控释制剂中的应用3.1 渗透控释系统渗透控释系统是利用高渗透溶剂与低渗透溶剂之间的渗透压差,实现药物的渗透和释放。
该技术在口服药物和透皮给药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可以调节药物的释放速率和血药浓度。
3.2 渗透增强剂渗透增强剂是通过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提高药物跨膜扩散的速率。
高渗透压技术可以应用于渗透增强剂的设计与制备,以改善药物的吸收性能。
4. 高渗透压技术在胶囊制剂中的应用4.1 高渗透压胶囊高渗透压胶囊是一种利用高渗透溶液将药物包裹在胶囊内部,通过胶囊溶解和高渗透溶液释放药物的技术。
这种胶囊可以增加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稳定性。
4.2 渗透调控胶囊渗透调控胶囊是一种利用高渗透溶液和低渗透溶液之间的渗透压差,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和释放位置的技术。
这种胶囊可以实现药物的定点释放,提高药物在靶区的治疗效果。
5. 高渗透压技术在眼药制剂中的应用5.1 渗透促进眼药液渗透促进眼药液是一种含有高渗透压剂的眼药液,通过提高眼内药物的渗透性,加速药物的吸收和疗效。
这种眼药液可以用于治疗眼部疾病和眼睑炎等疾病。
5.2 渗透调控眼药胶体渗透调控眼药胶体是一种利用高渗透溶液和低渗透溶液之间的渗透压差实现眼药物的控制释放的技术。
这种胶体可以提高眼部药物吸附和吸收的效果,增强眼药物的治疗效果。
6. 高渗透压技术的发展趋势高渗透压技术在药物制剂领域的应用不断创新发展。
未来,随着纳米技术和生物技术的进步,高渗透压技术有望在药物制剂设计和治疗方案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7. 结论高渗透压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药物制剂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口服渗透泵制剂的研究进展渗透泵是利用半透膜内外渗透压差制成的控释释药系统,有着明显的零级释药特征。
渗透泵给药系统内外释药相关性较好,其释药行为几乎不会被释放介质的pH 值、胃肠蠕动、胃内食物等影响。
目前,渗透泵制剂已经成为临床应用中最为理想的一种口服控释制剂。
随着新剂型、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渗透泵制剂的推陈出新,结构日益完善,迄今为止已有多个产品上市并在临床广泛应用。
本文就口服渗透泵的发展历程、释药机制、影响药物释放的因素以及现有制剂给予综述。
1 渗透泵给药系统的发展历程渗透泵制剂的报道最早见于1955 年,Rose-Nelson型渗透泵依靠渗透压作为装置的释药动力。
1971 年,Higuch 和Leeper 对其结构改进,直接利用机体内的水分,设计出了简便型渗透泵,这一创新大大简化了渗透泵装置的结构,精简了生产工艺。
Higuch 于两年后申请了渗透泵专利。
上世纪80 年代,吲哚美辛渗透泵片的突释对人消化道产生了强烈刺激,由此引发的不良反应事件对渗透泵的研究产生了负面影响。
但渗透泵给药系统的研究进程仍然继续向前,微孔型渗透泵( CPOP)和推挽式渗透泵( PPOP)这两种新的设计相继出现; 1991 年开发的液体口服渗透泵系统使渗透泵剂型不再受固体药物的局限; 1998年,国外学者将速释和缓释两种释药结构结合在一起研发了新的推-黏式渗透泵( PSOP) 。
近年来,国外学者相继推出了一些新的设计。
Prabakaran 等设计了上层单孔释药、下层体内微孔释药的双层混合孔型渗透泵制剂,这一创新实现了溶解性不同药物的同步释放。
Waterman 等改进了单层渗透泵片,利用膨胀挤压原理设计出可挤压芯系统( ECS) ,从此溶解度低的药物活性成分的高剂量传递成为可能。
有研究利用不对称膜即极薄而坚硬的表层和厚海绵状多孔的基底层,开发了不对称膜渗透泵控释制剂,改善了难溶性药物的释放。
2 渗透泵的释药机制渗透泵片口服进入机体后,其中的渗透剂渗出并溶于介质,在包衣膜内外形成足够的渗透压差,从而将片芯中的药液以零级释放推出释药孔,完成释药行为。
释药过程符合下面的公式:( 1) dm/dt = ALp( △ -△P) Cs /h其中: drn /dt 为释药速率,A 为包衣膜膜表面积,Lp 为包衣膜对水分的渗透系数,为包衣膜对药物的反射系数,△ 为包衣膜内外渗透压差,△P为包衣膜内外静压差,Cs为片芯中药物溶液度,h 为包衣膜厚度。
当△ △P 时,且包衣膜内外渗透压差足够大时,公式( 1) 可简化为:( 2) dm/dt = AK△Cs /h其中: K、△ 为常数。
当Cs不变的情况下,即可获得零级释药速率。
3 影响药物释放的因素由公式( 1) ( 2) 可知,影响渗透泵制剂药物释放速率的主要因素有△P、K、Cs、h。
下面将从药物的溶解度、渗透压、包衣膜及释药孔这四个方面分别进行阐述。
3. 1 药物的溶解度药物本身的溶解度是影响渗透泵制剂释药行为的直接因素。
溶解度过大或过小都不适宜制成渗透泵,通常药物的溶解度可以通过添加一定量辅料来进行调节。
3. 1. 1 -环糊精衍生物曹雅培等利用新型渗透活性物质磺丁基醚--环糊精( SBE--CD) 制备盐酸氨溴索渗透泵片,SBE--CD 溶液能够产生足够的渗透压,有助于药物的完全释放,体外释药过程符合零级释放。
3. 1. 2 泡腾合剂王立等利用碳酸氢钠和柠檬酸遇水生成CO2气体而产生的压力为稳定持续的释药动力,制备出葛根素泡腾性渗透泵控释片,该剂型对药物选择性低,符合零级释放且具有较好的体外累积释放度。
3. 1. 3 膨胀性聚合物吴蘅等以聚氧乙烯( PEO) 为载体,结合增溶剂碳酸钠制备苯扎贝特单层渗透泵片,苯扎贝特属于难溶性药物,使用了尽可能少的辅料制备出的渗透泵片,体外释药研究表明制剂的前期释药过程PEO 是主要影响因素,碳酸钠主要影响释药后期的行为,少量的碳酸钠有助于最终的完全释放,恒速释放可到12 h。
3. 2 渗透压渗透泵控释制剂是以包衣膜内外足够的渗透压差为释药动力,因此维持恒定渗透压差是影响其释药过程的关键因素。
若药物本身的溶解度好能够产生足够的渗透压,就不需要在药芯中另外加入渗透活性物质; 否则,则需要加入一定量的渗透活性物质来提高渗透压。
活性物质的性质、用法用量直接影响着维持零级释放的长短。
3. 3 包衣膜由于半透膜能选择性地让水通过,并能够将药物的溶出过程隔离在半透膜之外,因此渗透泵制剂的释药行为受胃肠道pH 环境等因素影响较小。
成膜材料的性质、包衣膜膜厚度、增塑剂的种类和用法用量都对膜的释药能力有影响。
3. 3. 1 成膜材料最常用的是醋酸纤维素( CA) ,此外还有乙基纤维素( EC) 、聚氯乙烯( PVC) 等。
CA 乙酰化程度的大小决定了包衣膜对水渗透率的高低。
通过调整CA 乙酰化率,可以达到对包衣膜的通透性以及释药速率的控制目的。
3. 3. 2 包衣膜厚度药物释放的速率与渗透泵包衣膜的厚度成反比。
包衣膜的厚度可以通过影响水分的渗入,进而影响片芯和助推层的水化膨胀程度。
但一定的厚度也是维持渗透泵释药系统结构刚性的需要,也是保证其安全并按恒定速率释药的需要。
包衣膜太薄,将无法承担膜内外高渗透压力差,导致膜的破裂、药物的突释; 包衣膜过厚则水分渗入过慢,延缓药物的释放,释药时滞延长。
通常包衣膜的厚度在200 ~ 300 m 为宜。
3. 3. 3 增塑剂的种类和用量为了使膜的韧性增加、保持膜的完整性,通常在半透膜中添加一定量的增塑剂。
加入亲水性的增塑剂能加速释药,因为水溶性增塑剂逐渐溶解,形成多孔的结构,促进药物的释放; 相反,疏水性增塑剂则会降低药物的释放,因为疏水性增塑剂不溶,能够使半透膜始终保持较为紧密的结构。
当然增塑剂的用量要在一定范围内,一旦超过这一范围,半透膜的通透性反而会随用量的增大而增大,起到相反的作用。
3. 4 释药孔大小合适的释药孔是保持恒定释药行为的关键。
孔径过小,药液不能及时释出片芯,可能会因为半透膜内渗透压过高造成膜破裂,导致药物大量突然性释出; 孔径过大,片芯中的药液会很快通过释药孔扩散出去,达不到控释的效果。
渗透泵片的物理打孔技术主要是激光灼烧和机械力穿刺。
除物理打孔外,目前应用更多的是通过半透膜对水分渗透性进行调节,在成膜材料中加入一定量的致孔剂,常用的致孔剂有: 甘露醇、糖类、氨基酸、聚乙烯醇( PVA) 和其他水溶性聚合物。
4 口服渗透泵制剂的种类4. 1 单室渗透泵4. 1. 1 初级渗透泵( EOP) 多数水溶性药物可以通过与渗透活性物质相结合制成片芯,涂覆半透性薄膜包衣,并在涂膜上打一适宜的释药孔,即可制得EOP。
Khan 等制备的枸橼酸乙胺嗪( DEC) 渗透泵片,片芯由DEC、甘露醇、水溶性化合物组成,包衣材料选择CA,亲水性聚合物与碳酸氢钠产生气体并形成薄凝胶层,该DEC 漂浮渗透泵片体外实验稳定性较好,由于其渗透泵制剂的生产工艺简单,易于工业化规模生产。
4. 1. 2 微孔型渗透泵( CPOP) 在涂层材料中添加致孔剂制备出CPOP,致孔剂属于水溶性物质溶解在水介质中,形成适宜的释药孔,药物通过微孔恒定释放出来。
微孔型渗透泵制剂不需要物理打孔,工艺相对简单,还可以有效地避免单孔释药因局部药物浓度过高而引起的生理刺激性以及释药孔因堵塞、包衣膜破裂造成的突释。
4. 2 多室渗透泵( MOP)4. 2. 1 推拉式渗透泵( PPOP) PPOP 由含药层、助推层、包衣膜及释药孔组成,含药层和助推层均含有渗透活性物质。
张志宏等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设计开发了格列吡嗪推拉式渗透泵片,利用先进的人工神经网络优化生产工艺中的关键参数,大大缩短了开发时间。
4. 2. 2 带有不可扩展室的双室渗透泵采用此双室渗透泵给药系统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饱和药物直接释放导致的局部药物浓度过高,因为该装置具有一个不可扩展的稀释室,饱和的药物溶液从药室进入不可扩展室,经稀释后再恒速释放。
4. 2. 3 三层渗透泵( SOTS) 在双层渗透泵含释药孔侧再加上一层水溶性化合物即可得到SOTS,即两层药物层之间夹含一层无释药孔的助推层。
由于亲水物质在水介质中溶解形成一层薄水凝胶层,使药物的释放延缓,可以通过对亲水物质层的厚度的调节,得到不同释药滞后时间。
4. 3 口服渗透泵胶囊4. 3. 1 液体型渗透泵( L-OROS) L-OROS 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主要包括三种类型,即软胶囊、硬胶囊、时滞型液体渗透泵。
软胶囊型渗透泵是在软囊壳外依次包裹隔离层、渗透动力层和涂膜层,释药孔贯穿三层,水介质中水分通过半透膜,渗透动力层中高分子材料遇水溶胀,将药液推出释药孔从而完成释药行为; 硬胶囊型渗透泵是在硬囊壳内依次装入药液、隔离层、渗透动力层,壳外涂覆半透性物质,并于含药液端物理打孔,在水介质中,水分通过半透膜溶解囊壳后渗入渗透动力层,高分子材料吸水膨胀,挤压药液从隔离层推出释药孔,完成药物的释放; 时滞型液体渗透泵是在硬囊壳内层再涂覆含安慰剂的时滞层,在安慰剂时滞层一端开一释药孔,安慰剂会首先释出,相当于延缓了药物的释放,达到时滞效果。
4. 3. 2 结肠定位型渗透泵( OROS-CT) 硬囊壳中装入一或几个PPOP 单元式结构组成了OROS-CT,其直径均为4 mm,囊壳外涂覆一层肠溶性包衣。
肠溶性包衣不能在胃内酸性环境中溶解,当其进入小肠后,在肠道较高pH 值的环境下肠溶性包衣溶解、囊壳吸水释药,释放出PPOP 单元,完成整个释药过程。
4. 3. 3 胃内滞留夹心渗透泵( SOPT) 在普通渗透泵内多涂覆一层密度较低的微晶蜡,即可实现制剂胃中漂浮,达到胃内滞留缓释的效果。
此外,再多涂覆一层不溶性密度较高的无机化合物,则在其释药行为结束后可沉入胃底并随食物排出。
方瑜等对厄贝沙坦胃滞留夹芯渗透泵片的制备方法进行研究,其体外释放行为表明该制剂释药过程具有明显的零级控释特征。
5 展望口服渗透泵型给药系统是以包衣膜内外渗透压差为主要释药推动力,其释药行为有着明显的零级控释特点,是目前比较理想和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控释制剂。
目前已经有许多渗透泵制剂上市,在糖尿病、抑郁症、心脑血管疾病、镇痛等临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医药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辅料、新工艺的不断涌现,国内渗透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