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概念界定
学堂乐歌概念界定
哎呀呀,啥是学堂乐歌呢?这对好多人来说可能是个有点陌生的词儿。
就好像你走进一个神秘的花园,里面有各种各样漂亮的花儿,可有一种花儿你之前从没见过,它就是“学堂乐歌”。
咱先来说说“学堂”,这就像是我们现在的学校,是学习知识的地方。
那“乐歌”呢?就是快乐的歌曲呗!把这俩词儿合起来,“学堂乐歌”就是在学堂里唱的那些让人开心的歌。
想想看,以前的小朋友们坐在教室里,摇头晃脑地跟着老师学唱歌,那场面多有趣啊!这可不只是唱歌那么简单哟。
学堂乐歌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以前大家学习都是读读书、写写字,多枯燥呀!突然有了学堂乐歌,就好像给平淡的学习生活加了一勺甜甜的蜂蜜,变得有滋有味起来。
你说,要是没有学堂乐歌,那学习得多无聊啊!就像每天都只能吃白米饭,没有一点菜来搭配。
再想想,学堂乐歌还像一阵温暖的春风,吹进了大家的心里。
它带着新的思想,新的气息,让人们感受到了不一样的东西。
老师教大家唱学堂乐歌的时候,小朋友们的眼睛都亮晶晶的,那专注的样子,就好像在探索一个巨大的宝藏。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这就是一首学堂乐歌,多好听啊!它的歌词优美,旋律动人。
听着这样的歌,是不是感觉自己仿佛走进了一个美丽的世界?
总之,学堂乐歌是个特别有意思的东西,它让学习变得更有趣,让大家的心里充满了快乐和希望。
它就是那个能给我们带来美好和惊喜的存在呀!。
《第十九节学堂乐歌》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音乐人音版19必修音乐鉴赏
《学堂乐歌》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学堂乐歌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掌握学堂乐歌的曲调和歌词。
3. 学会演唱学堂乐歌,感受其音乐风格。
4. 培养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学会唱两首代表性的学堂乐歌,理解其音乐风格和歌词内涵。
2. 难点:理解学堂乐歌的历史背景和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
三、教学准备:1. 准备两首学堂乐歌的音频和歌词打印稿。
2. 准备钢琴或吉他等乐器用于伴奏。
3. 提前布置学生预习相关内容。
4. 安排课堂讨论和演唱环节。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学堂乐歌,如《大江东去》、《女校学生之歌》等,让学生感受这些歌曲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对学堂乐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设计意图: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刺激,让学生对学堂乐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铺垫。
2. 音乐知识介绍:讲解学堂乐歌的历史背景、特点、音乐风格等基本知识,让学生了解学堂乐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意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学堂乐歌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3. 歌曲学唱:通过教师示范、学生跟唱、小组练习等方式,让学生学习《毕业歌》、《送别》等学堂乐歌。
教师针对学生的演唱进行指导,帮助学生纠正发音、节奏、音准等方面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的练习,让学生能够准确把握歌曲的旋律和歌词,为接下来的表演做好准备。
4. 小组表演: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堂乐歌的表演展示。
教师对学生的表演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改进和提高表演水平。
设计意图:通过表演展示,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学堂乐歌的情感和内涵,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力。
5.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并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和鼓励。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学堂乐歌在当今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鼓励学生传承和发扬学堂乐歌的精神。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小结,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一个完整的回顾和总结,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文化自信。
论学堂乐歌的音乐特点及历史意义
论学堂乐歌的音乐特点及历史意义学堂乐歌,指20世纪初期中国各地新式学校中音乐课程中大量传唱的一些原创歌曲。
这些歌曲多以简谱记谱,曲调来自日本以及欧洲、美国,由中国人以中文重新填词。
简单来说,就是运用外国的曲子,填上中国的词(选曲填词)。
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有沈心工、李叔同等人,代表作有《送别》《春游》等。
学堂乐歌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当时称唱歌或乐歌)课或为学堂唱歌而编创的歌曲,它是一种选曲填词的歌曲,起初多是归国的留学生用日本和欧美的曲调填词,后来用民间小曲或新创曲调的。
学堂乐歌的倡导、推广者以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等启蒙音乐教育家为代表。
清末民初,当时的政治改革家们主张废止科举等旧有教育制度,效法欧美,创建新型学校,于是一批新型的学校逐渐创建了出来。
当时把这类学校叫作“学堂”,把学校开办的音乐课叫作“乐歌”课。
所以“学堂乐歌”,通常就是指发生于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的学校歌曲(相似当今的校园歌曲)。
今天的年青人可能将很少人重新认识它们,但在我国近代音乐史上却占据很关键的地位。
这可以说道就是它们的特点之一。
具体概念学堂乐歌所指的就是20世纪初期,随着新式学堂的创建而蓬勃发展的歌唱文化,通常指学堂开办的音乐课或为学堂唱歌而编创的歌曲。
中国近代的新音乐以学堂乐歌为代表,步入了一个代莱阶段。
做为中国音乐历史上的代莱音乐形式,学堂乐歌的发生不仅有著深刻的社会的内因,除了着独特的外力作用。
它“对于学校音乐教育的启蒙运动,对于中国迈向近代化社会的行程,起著了促进作用”。
产生背景19世纪末,在变法维新思潮影响下,“创立新式学堂,引入西方一流教育体制,积极开展现代科学教育”的潮流已经开始蓬勃发展。
年,清廷施行《壬寅学堂章程》,年,废止科举。
新式学堂纷纷创建,中国现代教育由此发轫,音乐做为美育的方式在那个时代先进人物的心目中占据着关键的地位。
中国的知识分子们开始意识到,如若不想在被欺负,只有“学夷以制夷”。
学堂乐歌的特点及意义
学堂乐歌的特点及意义学堂乐歌,是指学校和教育机构中学生集体演唱的一种曲艺形式。
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学堂乐歌的内容多与学校教育有关。
它可以是一首歌颂学校的校训、校歌,也可以是歌颂师生之间的友情、励志向上的歌曲。
学堂乐歌的歌词通常以朗朗上口的简单词句构成,容易被学生理解和记忆。
这些内容都与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教育理念相契合,旨在通过音乐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和学习兴趣。
其次,学堂乐歌的演唱形式丰富多样。
学堂乐歌的演唱可以是合唱形式,也可以是独唱、对唱、重唱等形式。
在演唱的过程中,学生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发声和唱腔来表达对学校的深情厚意,彰显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的精神。
此外,学堂乐歌的表演也可以结合舞蹈、戏剧等形式,丰富了演出形式,增加了观众的审美愉悦感。
再次,学堂乐歌的目的是塑造良好的学校文化。
学堂乐歌是学校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堂乐歌的演唱和传唱,可以增强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激发学生对学校的热爱之情。
同时,学堂乐歌的演唱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品格和集体主义精神的有效途径。
学生们在演唱中需要互相配合,培养和提升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
最后,学堂乐歌的意义是多方面的。
首先,学堂乐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学生在演唱学堂乐歌时要获得一定的音乐素养和表演能力,提高他们的美学水平。
其次,学堂乐歌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
学堂乐歌是学校教育中一种独特的情感沟通方式,通过演唱和传唱,师生之间的感情可以更加密切。
同时,学堂乐歌也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总之,学堂乐歌是学校教育中一种重要的曲艺形式,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意义。
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学校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团队合作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民族文化自信心。
学堂乐歌的发展和推广,必将进一步丰富学校的文化内涵,培育更多有爱、有才、有德的新时代学生成长。
学堂乐歌的发展及影响
contents •学堂乐歌的起源与背景•学堂乐歌的内容与形式•学堂乐歌的演唱方法与技巧•学堂乐歌的影响与意义•学堂乐歌的传承与创新•学堂乐歌的局限与不足目录01起源背景晚清时期,中国开始向现代化转型,教育改革也随之兴起。
学堂乐歌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成为近代音乐教育的开端。
起源原因学堂乐歌起源于西方教会学校传入的儿歌和游戏歌曲,同时受到日本“学堂乐歌”的影响。
这些歌曲通常以简谱或五线谱记谱,内容涉及爱国主义、民主主义、科学知识等方面。
初步发展学堂乐歌的发展历程发展高潮衰落与影响01反映时代背景传播知识培养道德观念010203代表作品《送别》《春游》01演唱方法技巧呼吸技巧学堂乐歌的演唱需要掌握声音的控制技巧,如音量、音色和音长的控制,以展现歌曲的韵味和情感。
声音控制咬字吐字音乐特点01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推动音乐普及促进文化交流提升音乐教育水平对现代音乐教育的影响奠定音乐教育基础学堂乐歌为现代音乐教育奠定了基础,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培养音乐人才学堂乐歌的发展过程中,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音乐人才,为现代音乐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促进音乐教育改革学堂乐歌的创新性和开放性,为现代音乐教育的改革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03推动中国音乐走向世界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的意义01开启近现代音乐先河02传承民族文化011传承23学堂乐歌的创作往往基于中国古典诗词、民间音乐和传统文化,继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传承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学堂乐歌记录了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社会风貌和文化特征,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保留了历史记忆学堂乐歌的推广和传播,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人才,为中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
培养了音乐人才创造新的音乐形式推动音乐教育发展融合中西音乐元素创新发展前景保护和传承学堂乐歌创新发展国际化推广01局限教学质量不高学生参与度低不足加强本土特色提高教师水平增加设备投入解决办法与建议感谢您的观看THANKS。
《第十九节 学堂乐歌》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音乐人音版2019必修音乐鉴赏
《学堂乐歌》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学堂乐歌的背景及历史意义。
2. 掌握学堂乐歌的基本音乐特征和歌唱技巧。
3. 能够在实践中正确演唱和欣赏学堂乐歌。
4. 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和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习并掌握如《读书乐》、《桃金杏银》等经典学堂乐歌的歌词、旋律和歌唱技巧。
2. 教学难点:理解并感受学堂乐歌背后的历史情感和爱国情怀。
三、教学准备:1. 课前准备相关学堂乐歌的音频和歌词。
2. 制作PPT课件,包括学堂乐歌的历史背景、音乐特征和示范演唱。
3. 准备吉他、钢琴等乐器,以便学生练习歌唱。
4. 安置音乐教室,确保音响效果良好。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些经典的学堂乐歌歌曲,引发学生对学堂乐歌的兴趣,引出课题。
(二)讲授新课1. 学堂乐歌的定义与特点通过播放学堂乐歌的歌曲,引导学生思考其特点,并进行总结。
教师再对学堂乐歌的定义进行讲解。
2. 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及作品教师通过PPT展示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及作品,并简要介绍他们的背景和成就。
3. 学堂乐歌的教学意义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学堂乐歌的教学意义,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宏扬传统文化等。
(三)新课演唱1. 播放学堂乐歌的歌曲,学生跟唱。
2. 教师进行示范演唱,学生模仿。
3. 学生分组练习,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4. 全体学生演唱,教师评判。
(四)教室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强调学堂乐歌的教学意义。
同时,鼓励学生继续学习、传承传统文化。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准确演唱学堂乐歌,掌握歌曲的基本节奏和旋律。
2.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审美认识。
3. 通过对学堂乐歌的学习,了解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历程和传统文化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学生能够准确演唱学堂乐歌,掌握歌曲的基本节奏和旋律。
2. 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学堂乐歌所传达的思想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准备:1. 课前准备教学PPT,包含歌曲的节奏、旋律、歌词等内容。
新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 学堂乐歌(24张PPT课件 素材)
You made my day!
我国过去对诗、词、曲等咏唱作品的创作 方式就是根据现成的歌调、曲牌填以新词。
当时从事学堂乐歌编写的人懂得的专业作 曲技术很少。
古老中国接触到现代文明的过 程,也伴随着外国的坚船利炮,运 输来租界、不平等条约和屈辱。当 时,知识分子通过学堂乐歌,记录 了对国家兴亡的责任感和学习现代 文明的紧迫感。
《黄 河》
元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依曲填词”的原因?
音乐创作上向西方学习,大胆吸收,有用 之处,均可“拿来”。
新音乐歌声初放
学堂乐歌
独揽梅花扫腊雪
1234567
新音乐创作之先河
《
夕晚芳长今一知天夕晚芳长 阳风草亭宵瓢交之阳风草亭
送
山拂碧外别浊半涯山拂碧外 别
外柳连 梦酒零 外柳连 山笛天古寒尽落地山笛天古
声道余之声道
》 李
残 边 欢 角 残 边叔
同
《送 别》
文白兼用 依曲填词 词曲结合
天净沙·秋思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少年中国说》梁启超
•1、书籍是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是非常忠实。2022年2月13日星期日2022/2/132022/2/132022/2/13 •2、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 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人。2022年2月2022/2/132022/2/132022/2/132/13/2022 •3、书籍—通过心灵观察世界的窗口.住宅里没有书,犹如房间里没有窗户。2022/2/132022/2/13February 13, 2022 •4、享受阅读快乐,提高生活质量。2022/2/132022/2/132022/2/132022/2/13
人音乐版《高中音乐鉴赏》《学堂乐歌》教案
《高中音乐鉴赏》之《学堂乐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学堂乐歌的历史背景、音乐特点及其在我国音乐发展中的地位。
2. 培养学生对学堂乐歌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通过学习学堂乐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学堂乐歌的定义与历史背景。
2. 学堂乐歌的音乐特点。
3. 经典学堂乐歌作品欣赏与分析。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学堂乐歌的定义、历史背景和音乐特点。
2. 欣赏法:聆听和分析经典学堂乐歌作品。
3. 互动法:分组讨论,分享对学堂乐歌的理解和感受。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学堂乐歌的定义、历史背景、音乐特点和经典作品。
2. 音响设备:用于播放学堂乐歌作品。
3. 教学素材:相关文献、图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学堂乐歌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学堂乐歌的定义和音乐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其在我国音乐史上的地位。
3. 作品欣赏:播放经典学堂乐歌作品,如《茉莉花》、《读书郎》等,引导学生分析作品风格、结构等。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学堂乐歌的特点和魅力,分享自己的欣赏感受。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堂乐歌在我国音乐史上的重要性。
6. 拓展:推荐学生课后欣赏其他学堂乐歌作品,深入了解其音乐特点和文化价值。
7. 作业:布置相关课后作业,如分析一首学堂乐歌的作品特点、历史背景等。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
2. 作品分析:评估学生在欣赏学堂乐歌作品时的分析能力,如作品结构、风格、情感等。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评估其对学堂乐歌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学堂乐歌合唱比赛,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演能力。
2. 邀请音乐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学堂乐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3. 组织学生参观音乐博物馆或相关展览,增强学生对学堂乐歌的实物感受。
10.19学堂乐歌教学设计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2
《学堂乐歌》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学堂乐歌》是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第十单元第十九节“新音乐初放”中的内容。
本节课分别通过鉴赏五首学堂乐歌:《黄河》、《祖国歌》、《春游》、《问》以及《西风的话》,要求学生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对作品进行学习聆听探讨思考,了解 20 世纪初“学堂乐歌”的歌曲特点等,能够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学堂乐歌”的特点进行自主大胆的音乐创作与尝试,逐步培养加深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高中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生活的阅历,对现代音乐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对近代历史发展比较熟悉。
但从音乐角度入手了解和欣赏近代历史,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尝试,也是一个难点。
毕竟他们生活在现代社会,与音乐作品有一百多年的时空距离。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学习、去思考、去展示,让学生循序渐进地走进作品,走入近代的音乐时空。
相信学生通过对学堂乐歌的学习、了解、鉴别与实践,对音乐的热爱程度一定会逐步提高。
三、教学目标1.通过聆听音乐,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和历史背景。
2.认识了解“学堂乐歌”的创作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3.了解沈心工、李叔同、黄自、萧友梅的生平、代表作及其在我国音乐发展史上的贡献。
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聆听音乐,理解作品的艺术性体现以及沈心工、李叔同、萧友梅、黄自的生平、代表作及其在中国音乐史的贡献。
2、难点:运用“学堂乐歌”的创作特点进行自主、大胆的音乐创作与尝试。
五、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师:在上课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欣赏音乐《童年》,有熟悉的同学可以一起跟随演唱。
2、引导学生猜歌名并提问歌曲描绘的在现实生活中是哪里的生活?3、由此引出百年前的校园歌曲——《学堂乐歌》(二)新课教授根据问题进入新课教学。
学堂乐歌其实校园歌曲在一百年以前就已经产生了,它反映校园生活,在校园中传唱,并深受青年学生的喜爱,在变法维新的思潮影响下,“创办新式学堂,引进西方先进教育体制,开展现代科学教育”的思潮逐渐兴起,以李叔同、沈心工为代表的一批有识之士,在学堂中开设了“乐歌”课。
10.19学堂乐歌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
(新)人教版高中音乐必修《音乐鉴赏》第十单元第19节《学堂乐歌》优质课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内容由以下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作品鉴赏。
鉴赏学堂乐歌:《黄河》、《祖国歌》、《春游》、《问》、《西风的话》。
学堂乐歌多数是填词歌曲,少数是创作歌曲。
其内容包括传授科学文化等题材,宣传了资产阶级的爱国民主思想和提倡科学文化的思想。
随着学堂乐歌的发展,西洋音乐及其相关文化得以在我国传播,对我国近代音乐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其中,《春游》是中国作曲家创作的第一首合唱歌曲。
淳朴自然的音乐与清丽淡雅的歌词完美结合,使之成为学校合唱歌曲的典范。
第二部分,讲解中国近代代音乐知识——学堂乐歌的产生、发展及其作用。
二、教学目标和核心素养(一)教学目标1.通过聆听书中曲目,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和历史背景。
2.初步了解“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认识其重要意义。
3.了解沈心工、李叔同、黄自、萧友梅的生平,认识他们对中国音乐所做的贡献。
4.通过欣赏本课的学堂歌曲从中获得丰富的体验与审美的享受。
(二)核心素养1.审美感知:通过五首学堂乐歌的鉴赏,使学生了解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音乐文化发展知识,感知学堂乐歌的风格特点。
2.艺术表现:通过鉴赏、聆听、演奏活动,激发学生参与中国近代音乐鉴赏的兴趣,表达对中国近代音乐美感和情感内涵的实践能力。
3.文化理解:学生能从感知和表现的作品中,理解感受中国近代音乐背后的文化,从文化角度关注音乐作品和音乐现象,认知作品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和风格特征。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通过聆听书中曲目,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和历史背景。
加强对中国近代音乐的欣赏能力和鉴赏水平。
2.难点:认知作品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和风格特征。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生活的阅历,对现代音乐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对近代历史发展比较熟悉。
但从音乐角度入手了解和欣赏近代历史,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尝试,也是一个难点。
学堂乐歌高中音乐新教案
学堂乐歌高中音乐新教案随着教育模式的不断创新,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也在悄然变革。
近日,一份名为“学堂乐歌”的高中音乐新教案范本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该教案以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为核心,融合了现代教学理念和多元文化元素,旨在为高中音乐课堂注入新的活力。
“学堂乐歌”教案的核心在于其全新的教学理念。
它摒弃了单一的音乐知识传授方式,转而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模拟、互动讨论、创意实践等,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体验中感悟。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案内容涵盖了从古典音乐到现代流行音乐的广泛领域,包括但不限于西方经典乐曲的学习、民族音乐的鉴赏、以及现代音乐制作的基础技巧。
通过这样的内容设置,学生不仅能够了解音乐的历史脉络,还能够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有更深入的认识。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堂乐歌”教案强调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教师不再是单向的知识传递者,而是成为了学生学习路上的引导者和伙伴。
在这种模式下,学生被鼓励提出问题、分享观点,甚至参与到课程设计中来,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
除了课堂教学之外,“学堂乐歌”教案还特别注重实践活动的开展。
它提倡将音乐带入社区,组织音乐会、音乐节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组织策划、团队合作等实际技能。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也为他们将来的社会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价体系也是“学堂乐歌”教案的一大亮点。
它不再单一依赖于笔试成绩,而是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评价系统,包括平时表现、课堂参与度、创意作品、团队协作等多个方面。
这样的评价体系更加全面地反映了学生的音乐学习成果,也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总体来看,“学堂乐歌”高中音乐教案范本的推出,不仅是对传统音乐教学模式的一次大胆创新,也是对高中音乐教育内容和方法的一次深刻革新。
它通过多元化的教学内容、互动性的教学方法和全面的评价体系,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发展音乐素养的平台,也为音乐教师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思路。
学堂乐歌的名词解释
学堂乐歌的名词解释
学堂乐歌,指的是20世纪初期中国各地的新式学校音乐课程中大量传唱的一些原创歌曲。
这些歌曲明确地表达了对于西方音乐的模仿,并尝试使用新的和声与旋律。
学堂乐歌的创作、编配、歌词和音乐都对其后的中国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推动了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而且也促进了中国新式学校音乐教育的建立。
学堂乐歌通常是为了宣扬爱国主义、保国强种、启发民智等目的而创作。
在音乐形式上,它们通常采用了欧美的流行曲式,如日本的儿歌等,因此这些歌曲具有了易学易唱、便于流传的特点。
同时,为了满足新式学堂的需要,这些歌曲在歌词方面也有很大的创新,它们以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达了新的思想和理念。
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有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等。
他们的作品数量虽然不多,但影响深远。
例如,沈心工的《黄河》和李叔同的《送别》等作品,至今仍被人们广为传唱。
学堂乐歌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近代音乐史的开端。
它不仅开启了中国新音乐的先河,而且也促进了中国音乐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学堂乐歌的出现,打破了封建旧文化对音乐的束缚,为中国音乐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学堂乐歌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历史的窗口,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人们所追求的理想和价值观念。
总的来说,学堂乐歌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它不仅在音乐创作和音乐教育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历史的宝贵资料。
在今天看来,学堂乐歌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学堂乐歌的发展及影响
03
学堂乐歌的影响
对音乐教育的影响
01
02
03
音乐教育普及
学堂乐歌的兴起推动了音 乐教育的普及,让更多人 有机会接触和学习音乐。
音乐教材改革
学堂乐歌的出现促使音乐 教材的改革,使得音乐教 育更加注重实践和技展促进了音 乐教师的培养,为音乐教 育领域输送了更多专业人 才。
开启了中国近代音乐的先河
01
学堂乐歌的出现,为中国近代音乐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成为音乐创作的新起点。
促进了音乐教育的普及
02
学堂乐歌的出现,使得音乐教育逐渐普及到各个学堂,提高了
全民族的音乐素养。
激发了民族自豪感
03
学堂乐歌的作品多以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文化为主题,激
发了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对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影响有限
学堂乐歌虽然为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在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音乐方面的 影响较为有限。
对未来的启示与影响
01
重视音乐教育的普及和提高
学堂乐歌的发展启示我们应重视音乐教育的普及和提高,通过音乐教育
培养国民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02
鼓励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创作
学堂乐歌的局限性提醒我们在音乐创作上应鼓励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风格
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学堂乐歌的内容多以弘扬民族精神、传承历史文 化为主题,对于激发当时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 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局限性与争议
创作手法相对单一
学堂乐歌的创作手法主要以欧化或日本化的曲调填词为主,相对单一,缺乏个性化的创作 风格和民族特色。
内容题材较为局限
学堂乐歌的题材多涉及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等较为局限的范围,对于更广泛的社会问题和 情感表达涉及较少。
音乐《学堂乐歌》说课稿
音乐《学堂乐歌》说课稿音乐《学堂乐歌》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节课《学堂乐歌》是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新音乐歌声初放”中第二十六节的内容。
本节课分别通过欣赏及鉴赏四首学堂乐歌:《送别》、《体操—兵操》、《黄河》及《祖国歌》,要求学生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通过对作品的聆听,相互的探讨,自己的思考,最终得出相应结论,即20世纪初“学堂乐歌”的歌曲特点,并开辟“歌曲串串烧”互动活动环节,目的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学堂乐歌”的特点进行自主、大胆的音乐创作与尝试,培养学生对音乐、对歌唱、对创作的热爱。
课时安排为一课时。
二、说学情:从高中生的心理特点来看,学生的思维能力较强,想象力丰富,知识结构比较完善,而且已经有了自己的意识与想法,开始会用挑剔的眼光来看课堂,如果教师所选的教材对他们缺乏吸引力就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认知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他们所想要的不仅仅只限于课本上的知识和教师单一的口头传授,更希望了解他们现实生活中处处可接触到的歌曲且能够参与在其中的音乐作品。
但是他们虽然喜欢唱、听歌曲,却不能自主、大胆的进行创作与展示,所以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学习、去思考、去展示,相信学生通过对学堂乐歌的学习、了解、鉴别与实践,他们的审美判断力,对音乐的热爱程度一定会逐步提高。
三、说教学目标:以音乐课程标准的定位为依据,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本课特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四首学堂乐歌,使学生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
2、初步了解学堂乐歌的创作特点及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
四、教学重、难点:以学习“学堂乐歌”的创作特点为教学重点。
及运用“学堂乐歌”的创作特点进行自主、大胆的音乐创作与尝试为教学难点。
五、说学法: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学生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通过对比、鉴赏及歌活动,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活动中思考、来提高认识,获得知识,提升品味。
【教案】学堂乐歌+教学设计高中音乐人音版(2019)必修音乐鉴赏
学堂乐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初步了解这些歌曲的创作特点,并在尝试编创类似歌曲;(二)了解学堂乐歌及其代表人物和社会影响;(三)欣赏学堂乐歌代表作《黄河》、《送别》,在体验歌曲旋律、感受歌曲情绪的基础上,探索音乐创作特点及艺术价值。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聆听《黄河》、《送别》,感受、体验歌曲表达的情感,认识、了解这些歌曲的内容及所反映的时代思想;了解学堂乐歌的创作手法。
教学难点:了解20世纪初“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并知道其重要意义。
教学、学法讲授法、创编法、探究学习法、自主学习法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二、学堂乐歌的概念界定三、认识学堂乐歌代表人物师:同学们好,欢迎来到音乐课堂。
首先请大家跟老师一起演唱一段歌曲,边唱边思考这首歌曲的名字、歌词作者及创作时期。
这首歌曲是李叔同填词的《送别》,创作于清末民初时期,它的旋律来自于美国19世纪作曲家约翰·奥德威创作的《梦见家和母亲》,它是学堂乐歌当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首歌曲,历经百年传唱不断。
师:所谓学堂乐歌通常指清末民初时期新学堂唱歌课中教唱的歌曲。
这一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废除科举兴办新学。
一些从日本或欧洲归来的留学生在国内新式学堂开设乐歌课,教唱一些新歌,当时称之为乐歌。
后来音乐界将这一时期的学校歌曲统称为“学堂乐歌”。
李叔同是“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李叔同早年东渡日本求学,是我国近代音乐教育家、美术教育家、戏剧活动家。
他归国后,致力于新文化新思想调整积极的歌唱状态,与老师一起演唱。
思考歌曲歌曲的名字、歌词作者及创作时期,了解学堂乐歌的概念界定,产生的背景认识、了解李叔同的生平、代表作品及影响力设问激趣,用学生们熟悉的音乐作品引入课题,通过对时代背景的了解,更好的加深对学堂乐歌概念的理解,同时为探讨学堂乐歌的作用与影响做铺垫认识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李叔同,感受新音乐启蒙运动的时代风采四、赏析《黄河》五、学堂乐歌的创作手法的传播和各类艺术活动。
简述学堂乐歌的概念
简述学堂乐歌的概念一、产生背景学堂乐歌是指20世纪初期,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课或为学堂唱歌而编创的歌曲。
中国近代史上,新式学堂的兴办、新型歌曲的传播成为了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在这样的背景下,学堂乐歌应运而生,并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二、特点学堂乐歌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近代音乐的开端,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创作方式:学堂乐歌的创作方式多采用填词和套谱的方式,即选用外国的现成歌调填入自己编写的歌调或已作好的歌词,即“依曲填词”。
2.题材内容:学堂乐歌的题材内容较为广泛,涉及爱国、民主、科学、爱惜光阴等不同方面,反映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对于西方文明的热衷和追求。
3.音乐风格:学堂乐歌的音乐风格以清新明快、通俗易懂为主,注重抒情和情感表达,同时也吸收了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音乐的元素。
4.传播方式:学堂乐歌的传播方式主要是通过学堂、学校和社会团体等渠道,逐渐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三、历史意义学堂乐歌的历史意义在于,它不仅开启了中国近代音乐的先河,同时也对中国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具体来说,学堂乐歌的历史意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推动了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启蒙和发展:学堂乐歌的出现,让人们开始接触到西方音乐和中国传统音乐的结合,推动了音乐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同时,学堂乐歌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音乐家和音乐教育家,为中国近现代音乐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2.反映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和追求:学堂乐歌的题材内容涉及爱国、民主、科学等多个方面,反映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对于西方文明的热衷和追求。
同时,学堂乐歌也成为了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力量之一。
3.对中国音乐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堂乐歌的出现,推动了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发展。
在学堂乐歌的影响下,中国开始建立起自己的音乐教育体系,并逐渐摆脱了传统音乐教育的束缚,为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学堂乐歌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产生背景、特点和历史意义都值得我们去深入了解和研究。
学堂乐歌教学课件
校园歌曲
深受学生喜爱,流行于校园,体现校园生活 和学子心境的创作歌曲。
朴实明快、积极向上,充满活力,深受人们 的喜爱和传唱。
学堂
第十单元
乐歌
新音乐初放
学堂乐歌
1、什么是学堂乐歌?
—
—
这个时期的学校歌曲统称为学堂乐歌
2、学堂乐歌会有哪些方面内容? 抵御外敌、爱国
观看视频
学堂乐歌产生的时代背景 .
创编作品(六)
寒蝉 切, 骤 雨 歇, 执 手 竟 凝 噎。
杨柳岸
晓风残,
更与 何人 言。
创编作品(七)
银杏 落, 月 夜中。 夜景 子规 啼。
玲珑 相思
君不知,
千里 共婵 娟。
课后作业:
歌词创作
要求: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想要表达的情 感,创作一首歌词,内容健康,积极向上。
注:1、中心思想明确 2、用词押韵、简洁、通俗易懂
沈心工(1870-1947),学堂乐歌的代表
人物之一,中国音乐教育家,上海人。 他从日本学校的音乐教育中得到启发,
一生致力于音乐教育,曾在日本留学生中组 织了“音乐讲习会”研究乐歌创作,所编歌 曲题材广泛、内容浅显易懂,且成为最早使 用白话文进行歌词写作的音乐教育家。
沈心工是中国近代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初 创时期最早的音乐教师,一生作有乐歌180余 首,多数是采用外国歌曲的曲调,少数采用 中国传统民歌填词或专门作曲,为学堂乐歌 运动做出了突出贡献。
1913年在浙江两级师范学校 任音乐、图画教师。1915年起兼 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图画 教师,并谱曲南京大学历史上第 一首校歌。
思考
1、歌曲是 五声音阶还 是七声音阶?
2、表达了 什么样的情 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堂乐歌对中国近代学校音乐教育的作用蒋婧摘要:本文从教育的角度论述了学堂乐歌在中国近代学校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它对之后专业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的影响,并对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教育理念作了简要概述。
关键词:学堂乐歌、教育理念、教育作用、教育影响音乐这门学科在沉寂了千年之后,由“学堂乐歌”这种形式使其复苏并被重新列入学校必修科的行列,学堂乐歌成了我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的开端。
因此,由于它的特殊地位及其产生的重要作用,学堂乐歌便不自觉的被人们所重视,成为许多学者研究、探索的兴趣所在。
他们对“学堂乐歌”的艺术形式、词曲来源、产生过程、及其代表人物等诸多方面都作了精辟的论述。
但从教育的角度,对学堂乐歌在当时学校音乐教育中所产生的作用及对其后的学校音乐教育的影响这些方面的研究稍显薄弱。
笔者认为,这些方面都是需要人们进一步对之进行分析研究的,这有利于人们更全面的认识学堂乐歌,了解过去是为了更好的发展未来。
现将根据搜集到的资料,对学堂乐歌在教育上的这些方面做简要论述,从而为我国音乐教育工作者添一份绵薄之力。
一、学堂乐歌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及原因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大举入侵我国,并同我国封建顽固势力结成反动同盟,向我国人民进行种种残酷的压迫和剥削,这使我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但同时,它不仅激发了我国人民坚决反抗外国侵略和封建反动统治的斗争意识,也唤醒了国人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意识,抵御外侮、进行变革、力图自强的思想在知识分子中普遍高涨,社会上也提出了“救亡图存”的口号。
在文学界,有如鲁迅先生这样的大文豪“弃医从文”,他要从思想上拯救国人,唤醒全民族的斗争、反抗意识。
但是,只有具有一定水平的知识分子才能细致透彻的理解鲁迅先生,从而产生共鸣。
因此,要想唤醒整个民族,使广大人民都能觉醒并真正爆发出反抗情绪,就要运用更能激励人心、鼓动人心的形式,一种人类直接宣泄表达自己内心情绪的方式——唱歌。
以此种方式让民众把胸中的愤怒呐喊出来,从而达到觉醒的目的。
这正如孟子所说“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
”即在推行某种思想方面,音乐比语言能产生更大的社会作用。
当然,在激发民族斗志这方面也不例外。
然而,要想使广大民众产生相同的情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那就得唱相同的歌曲,自然的学校音乐教育便应发挥它应有的效用了。
“学堂乐歌”也就应运而生了。
1907年,清政府正式将音乐列为学校的必修科目,初等小学设“唱歌”课,高等小学设“乐歌”课。
“学堂乐歌”正是人们对这些新式学堂中所设音乐和唱歌课程的称呼。
二、学堂乐歌的教育理念及其表现在“救亡图存”、需要唤醒国民的民族斗争意识的情况下产生的学堂乐歌是20世纪中国音乐史上第一个开放期,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它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向西方学习的大胆创新,打破了传统的因循守旧、闭门造车,反对封建文化、封建意识,把学习西方音乐知识,要求富国强兵、救亡图存为己任。
于是新式学堂纷纷建立,有识之士开始大力宣传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
在这水深火热的形式下产生的学堂乐歌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阐述它的教育理念。
1、向学生传播西方的音乐知识与技能甲午战争的惨败使国人猛醒,迫在眉睫的亡国之势使更多知识分子有了危机意识。
经过反思他们认识到,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力之所以迅速增强,与政府开始重视教育,使学校课程变革有密切联系。
正如康有为在《请开学校折》中提出“近者日本胜我,亦非其将相兵士能胜我也,其国遍设各学,才艺足用,实能胜我也。
”日本比我国先行一步采用西方学制并在实施中加以改造。
他们聘请欧美音乐家在日本任教,编印的音乐教材也直接或效仿欧美歌曲作品,从而奠定了以西洋音乐为音乐教育内容的方针。
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中说:“今日不从事教育则以,苟从事教育,则唱歌一科实为学校中万万不可缺者。
”还指出要想发展我国的音乐教育,就应该走出去向别国学习。
学堂乐歌的发起人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都是从日本留学归国任教的,因此他们的乐歌创作甚至课程制度都是效仿日本,从而也向我国学生传播了西方的音乐知识与技能,以达到向青少年进行资产阶级启蒙思想教育的目的,并且希望能产生日本明治维新的效果。
2、对学生进行富国强兵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这一思想成为了当时乐歌创作的主流,成为当时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乐歌的题材。
例如有夏颂莱作词的《何日醒》、黄公度作词的《军歌》、辛汉作词的《中国男儿》、杨度作词,沈心工作曲的《黄河》、沈心工作词的《体操—兵操》、等等。
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曾指出:“发展民族文化,加强民族意识、民族团结,是音乐教育的基本目的之一,尤其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音乐教育更是社会情感教育中不可缺少的。
”陈世谊写的《中国音乐改良说》中提到日本之所以能够强盛,很大程度上在于学校中的军乐课的普及。
学校中的军乐被视为原动力。
因此,作者呼吁应立即将音乐教育设为学校教育的第一要务,设立音乐学校,教授军乐课。
“军歌”中的代表性作品有:黄公度作词的《军歌》又名《出军歌》《军歌九章》等,另外还有《出征》《从军歌》《行军》《学生军》等。
3、破除传统封建思想,宣传民主自由思想中国人民在几千年的封建制度统治下,“谨慎度日、规规矩矩”不敢有半点逾越“规矩”想法,可以说国人完全没有自己的“自由”,深受封建旧思想的残害。
有识之士看到了人民的疾苦,于是在音乐大变革的时期,也用学堂乐歌的形式,使学生在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下,追求民主自由思想,批判封建传统思想。
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中说:“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的一要件。
”梁启超的音乐教育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符合当时人们急切盼望冲破封建束缚、进行社会变革的愿望。
因此,呼吁妇女解放、追求男女平等的一系列乐歌便产生出来,如秋瑾作词的《勉女权》、沈心工作词的《女子体操》和《缠足苦》叶中冷的《妇人从军》等。
这些乐歌的传唱收到了不可低估的效果,甚至有的学生在毕业试卷中提出:“君为臣纲,夫为妻纲,其理甚谬”。
“三纲谬彰彰明矣”,公开向封建旧道德宣战。
4、培养一批音乐师资队伍1903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中没有音乐教育课程,但在章程中提到,外国中小学堂皆有唱歌音乐一门功课,只是由于我国缺乏音乐师资,师范学堂的学生便无法接受音乐教育。
这就使当时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培养音乐师资的重要性及紧迫性。
于是培养音乐师资也理所当然成了当时学堂乐歌的任务之一。
学堂乐歌的迅速风靡使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它的学习当中,而具有新思想、新方法的音乐教师的需求问题便凸显出来。
为了满足迅速发展起来的学堂乐歌急需教师的需求,曾一度大量聘请日本教师来我国担任教学,而当时主要的师资来源便是聘用从日本归来的留学生。
当然他们主要向学生灌输的便是资产阶级思想,而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也置之不理,这样便不利于我国发展自身的音乐文化,于是我国自行培养音乐师资势在必行,同时也能解决音乐师资匮乏的状况。
1903年,沈心工从日本归国任教,他主办了“乐歌讲习会”、“美育音乐会”为当时音乐师资的培养做出了很大贡献。
师范学堂也开始设置相关专科,以培养专业的乐歌教员。
三、学堂乐歌在近代专业学校音乐教育中的作用爱国知识分子沈心工,李叔同为寻求救国之路,东渡日本,研习音乐,并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学校音乐教育经验带回国内,从而掀起了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的大变革,“学堂乐歌”这种新型音乐教育形式兴起。
学堂乐歌作为一种有别于传统教育的新型教育,其所产生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它开启了近代专业学校音乐教育的先河。
1、从学堂乐歌开始改变了我国旧式私塾无乐无歌的教育形式,并且有了正规的音乐课课时安排。
1907年,清政府学部颁布了《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规定女子师范学堂中,音乐课列为正式课,每周1—2课时。
1912年,民国政府规定中学将乐歌列入正式科目每周授课1小时。
由此可见,从学堂乐歌开始,我国近代学校音乐教育初具雏形。
将乐歌引入学堂,使得新一代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可能,并对以后如何开展学校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2、我国开始有了正规音乐教材的编辑出版,并开始培养专业音乐师资。
在学堂乐歌初始阶段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正式的教材或歌集,再加上师资的匮乏,我国早期的乐歌教育只能依赖于日本的教学内容。
1903年沈心工从日本留学归国,在上海南洋公学附属小学、龙门师范等校教授乐歌课,并开始自己编写歌集。
同时他开办了“乐歌讲习会”、“美育音乐会”以培养专业音乐师资。
曾志忞、李叔同等许多音乐家、教育家也先后编辑出版了各种歌集和音乐教育理论书籍。
据统计,“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出版了约四十多种音乐教科书,包括乐理、乐歌、琴法等,收录了约1300多首乐歌。
3、开始明确了学校音乐教育的目的。
民国时期,在进行学制系统改革的同时,也对各类学校的音乐课程作了明确要求,如1923年的《初级中学音乐课程纲要》规定中学音乐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普通乐理;使学生能唱单复音歌曲;涵养美的情感与融合乐群精神;引起欣赏文艺的兴趣。
由此可见,正是学堂乐歌的不断向前发展,才能使近代学校音乐教育初具规模,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也逐渐趋于规范,成为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开始将音乐教育作为社会化的国民素质教育。
中国古代的音乐教育实际是宫廷教育,民间传承教育,归根到底是对少数人的教育。
真正将音乐教育作为社会化的国民素质教育是从清末民初学堂乐歌的兴起为起始点的。
学堂乐歌是在本世纪初中国民众缺少美育,并呼唤美育的饥渴中诞生的。
它使音乐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成为国民素质教育内容之一的系统教育,培养了第一批现代音乐师资队伍。
四、学堂乐歌对其之后专业学校音乐教育的影响学堂乐歌在近代专业学校音乐教育中的地位已得到了充分肯定。
但作为中国近代专业学校音乐教育的开端,它对其之后的专业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究竟有什么影响,这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较少。
在笔者看来,学堂乐歌对其之后专业学校音乐教育的影响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影响了此后的学校音乐教育以及学校歌曲的发展。
在学堂乐歌之后近代专业音乐教育中“乐歌课”仍在延续,虽然此后学校中音乐教学内容逐渐多样化,但唱歌课还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主要内容,并且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学堂乐歌初期的乐歌作品至今还被用于小学音乐教材中,如沈心工的《赛船》。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以选曲填词为主的创作方法编创的各种乐歌集还在不断出版,如1936年出版的《简易学校及简易乡村师范学校音乐》、1935年出版的《中学新歌集》等。
并且学校歌曲在形态上一直延续着学堂乐歌简洁通俗、明快积极的风格,与之一脉相承。
第二,影响了此后专业歌曲的创作。
学校音乐教育离不开歌曲创作,学堂乐歌时期歌曲创作的方式方法都影响了之后专业歌曲的创作。
学堂乐歌时期歌曲创作的一贯风格是:在西洋创作方法的运用上又带有中国特色,并保持通俗质朴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