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我们的地球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科学《我们的地球家园》知识要点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科学《我们的地球家园》知识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afa2d7d8f121dd36a32d82e8.png)
教科版二年级科学上册《我们的地球家园》知识要点
1、地球家园中有空气、土壤、岩石、水、动物、植物、人。
2、阳光、空气、水、植物、动物等非生物和生物资源对地球家园缺一不可。
3、土壤是地球家园的重要资源。
土壤上生活着许多植物。
土壤表面和土壤里生活着许多动物。
4、太阳能够发光发热。
5、太阳的光和热对植物的生长、动物和人类的生存有着重要影响。
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会不断变化。
6、我们能利用太阳辨别方向。
太阳东升西落,面对太阳升起的方向时,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7、面对太阳,前面是西,时间是傍晚。
傍晚,面对太阳,前面是西,左边是南。
清晨,面对太阳,前面是东,左边是北。
8、月相是变化的,不同的夜晚月相可能不相同。
月相是逐渐发生变化的,有时月相亮面逐渐变大,有时逐渐变小。
9、我们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称为月相。
当我们看到月相是O时,一般是农历十五。
10、天气现象有阴、晴、雨、雪、风等。
11、降水、光照、风等天气要素会影响农业灌溉、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在内的人们的生产生活。
12、一年中季节变化的典型现象各不相同。
季节有春、夏、秋、冬。
13、季节变化对植物生长、动物迁徙和人类衣着会产生影响。
气温高、植物生长茂盛的季节是夏季。
14、腊梅花开的季节是冬季。
人类的衣、食、住、行离不开动植物提供的资源。
地球家园就是教科版二上科学
大自然。
小学科学地球(附反思板书)(课件)
![小学科学地球(附反思板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ff6b35d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71f2951.png)
小学科学地球(附反思板书)(课件)地球是我们居住的家园,了解地球的美妙之处和科学知识对小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节关于地球的小学科学课程,包括课堂内容和所附的反思板书和课件。
【引入】在课程一开始,老师可以通过一个简短的故事或视频引导学生对地球产生兴趣。
例如,教师可以讲述一个小人儿的奇幻冒险,在他的探险旅程中,他认识了地球的各个部分和特点。
这种引入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他们主动参与学习。
【课程内容】1. 地球的结构和组成首先,向学生介绍地球的结构和组成。
教师可以利用图片、实物模型或交互式教具来展示地球的各个层次,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
通过这些实物的展示,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结构。
2.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接下来,教师可以详细解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通过视频、动画或模拟实验,学生可以观察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
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可以使用简化的表达方式来解释这些概念,例如将地球比喻为旋转的陀螺,并解释一天和一年的概念。
3. 地球的气候和季节在介绍地球的气候和季节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倾斜和季节变化的原因。
通过观察世界地图、图表和图片,学生可以发现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和季节变化的规律。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因素对我们日常生活和农业的影响。
4. 地球上的水资源接着,引导学生了解地球上的水资源。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世界地图和讲解水循环的过程,向学生介绍地球上的淡水和海水资源,并激发对水资源保护的意识。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全球水危机的原因和如何节约和保护水资源。
5. 地球的生态系统最后,向学生介绍地球的生态系统。
通过展示不同自然环境(如森林、河流、海洋、沙漠等)的图片和视频,学生可以了解地球上的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并提倡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反思板书】教师可以准备一张反思板书,以便学生回顾和总结所学内容。
板书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地球的结构和组成- 地壳、地幔、外核、内核2.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自转:地球一天自转一次- 公转:地球绕太阳一年3. 地球的气候和季节- 倾斜和季节变化的原因- 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和季节规律4. 地球上的水资源- 淡水和海水资源- 水循环及其重要性5. 地球的生态系统- 不同自然环境的多样性- 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课件设计】为了更好地展示课程内容,教师可以设计一份课件,辅助教学。
小学科学我们的地球模型(教案)
![小学科学我们的地球模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0bf1813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ab.png)
小学科学我们的地球模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结构和形状;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3.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二、教学准备:1. PPT演示;2. 地球模型制作材料:泡沫球、彩纸、丝绸布、细砂、丝线等。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世界,提问:“我们生活的地方是什么?”学生回答:“地球。
”2. 再问:“我们所看到的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引导学生回答:“圆的,像一个球。
”步骤二:地球的形状和结构1. 使用PPT展示地球的形状和结构,解释地球由固体地壳、液态地幔和铁质外核、镁质内核组成。
2. 引导学生观察并理解地球的结构。
步骤三:制作地球模型1.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5人。
每个小组一起制作一个地球模型。
2. 给每个小组发放制作材料。
3. 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制作:a. 将泡沫球作为地球的中心。
b. 用彩纸剪成海洋的形状,贴在泡沫球上。
c. 用丝绸布剪成陆地的形状,贴在海洋上。
d. 在陆地上适量撒上细砂,模拟山脉和平原的地貌。
e. 用丝线固定地球,做成悬浮模型。
步骤四:展示与交流1. 每个小组展示自己制作的地球模型,并介绍地球的不同部分。
2. 学生之间进行模型展示和交流,了解其他小组制作的地球模型。
四、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并解释其原理。
2. 带领学生进行实验,通过旋转地球模型和光源模拟白天和黑夜的变化。
3. 引导学生思考与地球相关的保护环境问题,促进环保意识的形成。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制作地球模型过程中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2. 学生能否正确展示地球模型并准确陈述地球的不同部分。
六、教学反思:1. 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是否能够充分地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和创造力?2. 是否可以增加更多的实际观察和实验活动,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地球模型的理解?通过进行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基本结构和形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并且提高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小学六年级科学(苏教版)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知识点整理2
![小学六年级科学(苏教版)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知识点整理2](https://img.taocdn.com/s3/m/966709e1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16.png)
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1、地球的形状1、古时候,人们凭直觉来认识地球,提出了(“天圆地方”)的猜想。
2、(“盖天说”)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宇宙学说,认为天像(一个锅),是(半圆的);地像(一个方形的棋盘),是(平的)。
3、我国(东汉)时期天文学家(张衡)认为:浑天如鸡卵,地如卵黄,居于内。
天表有水,水包地,犹如卵壳裹黄。
这种学说被称为(浑天说)。
4、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现象分析认为地球是球体或近似球体。
5、人站在海岸看远处的航船,先看到进港船只的(桅杆),再看到(船身);出港船只则是(船身)先消失,然后(桅杆)才逐渐隐没在海平面下,这是因为地球是(球形)的。
6、人类第一次成功的环球航行者是(葡萄牙)的(麦哲伦),他证明了地球是(球形)的。
7、(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搭乘(“东方一号”)飞船在太空中绕地球飞行,这是人类第一次在遥远的太空观察到了地球;(1969年),(美国人)登上了月球,清晰地拍摄到了地球的照片。
8、2003年10月,我国宇航员(杨利伟)乘坐(“神舟5号”)飞船在太空中绕地球飞行了(14)圈。
2005年10月,(“神舟6号”)把(费俊龙)和(聂海胜)送入太空。
9、最早算出地球大小的是公元前3世纪的古希腊地理学家(埃拉托斯特尼)。
地球赤道周长是(40091千米),地球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地球表面积是(510067866平方千米)。
10、(郑和)是我国(明)代著名的航海家。
2、地球的表面1、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们开始利用(卫星)在空中拍摄地面,使获得的图片更(清晰)、更(精确)。
2、地球表面的形状各种各样,有高原、山地、海洋与岛屿、平原、峡谷等。
3、地球仪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表形态,地球仪上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耕地、平原和森林,(白色)表示冰川,(黄色)表示山地和沙漠。
4、地球上的七大洲是(北美洲)、(南美洲)、(欧洲)、(非洲)、(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四大洋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小学科学第1课《我们的地球模型》(教案)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
![小学科学第1课《我们的地球模型》(教案)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a9bd6f5a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df.png)
小学科学第1课《我们的地球模型》(教案)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我们的地球模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结构和特点;2. 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地球的形状、结构和特点;2.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三、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和公转之间的关系;2. 地球的四个不同的层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了解他们所在的地球。
让学生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其他特点。
2. 概念讲解(15分钟)通过展示图片和模型,向学生介绍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重点强调地球由固体外壳、熔融岩石层、地幔和内核组成。
3. 地球的自转(20分钟)a) 通过实物模型或示意图,向学生解释地球的自转。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的周期、方向和自转的原因。
b)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他们合作制作一个小型地球模型,并模拟地球自转的过程。
每个小组可以使用水果、球体或是自己设计的材料来制作。
同时让学生互相观察并讨论他们观察到的现象。
4. 地球的公转(20分钟)a) 向学生解释地球在太阳周围的公转运动,并探讨公转的周期、路径和公转的原因。
b)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利用其他物体模拟地球的公转运动。
让学生了解地球公转的时间和路径,并进行模拟实验观察。
5. 总结与讨论(1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就这两个运动之间的关系展开讨论。
让学生自由发表对地球运动的理解和感想。
6. 拓展活动(20分钟)a)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上的季节变化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解释季节变化的原因。
b) 组织学生观察地球上的不同地区的时间差异,并尝试解释这种时间差异的原因。
五、教学延伸:通过观察天文现象、阅读相关科普书籍,以及利用互联网资源,拓展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注意:为遵守指定要求,本文不提供板书设计部分】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物模型和小组活动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地球的形状、结构、自转和公转。
小学科学教科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的地球家园》教案
![小学科学教科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的地球家园》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e23e252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c0.png)
小学科学教科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的地球家园》教案一. 教材分析《我们的地球家园》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球的形状、地球上的大洲、大洋、气候等。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地球是我们人类和动植物生存的家园,要爱护我们的家园。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对地球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但缺乏系统的了解。
他们对新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能更好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地球上的大洲、大洋等基本地理知识。
2.通过观察、操作、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培养学生爱护地球家园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上的大洲、大洋的认识。
2.如何培养学生爱护地球家园的意识。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实践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六. 教学准备1.地球仪、地图、图片等教具。
2.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份关于地球家园的手抄报。
3.教学PPT。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球仪、地图等教具,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了解地球上的大洲、大洋。
2.呈现(10分钟)展示各种关于地球的图片,让学生描述地球的形状、颜色等特征。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为什么是蓝色的?地球上都有哪些大洲和大洋?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关于地球家园的主题,如气候、动植物等,制作手抄报。
其他同学在课堂上展示、分享。
4.巩固(10分钟)通过问答、游戏等形式,巩固所学知识。
例如,教师提问,学生抢答,答对者获得小奖品。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学生分组讨论,提出保护地球的措施,如节约用水、减少污染等。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要爱护地球。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绘制一幅关于地球家园的画,可以是地球的形状、地球上的人物、动植物等。
小学科学《我们的地球》评语
![小学科学《我们的地球》评语](https://img.taocdn.com/s3/m/07abee8b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c6.png)
《我们的地球》评语本节课教师在理解课标、充分熟悉教材的基础上设计了“知识拓展三分钟”、“游戏比拼”“认识地球”等环节。
首先以观看《太阳系中的星球》视频为导入,用直观冲击视觉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对本课知识进行相关拓展。
在教学中提前为学生准备高效课堂学习技能卡,为学生自主学习做准备。
教学环节设置了三次“游戏比拼”的教学游戏,对教学知识进行巩固和检查,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使学生能够在整堂课中注意力集中。
课堂上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软件,体现了“互联网+”的数字教育,立体的地球模型、二维三维图像切换就是亮点。
小组合作、展示、评价活动充分且设置合理。
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真正体现了以教师主导,以学生主体的课堂教学理念。
综上所述,整节课教师教学思路清晰,教态自然大方,教学语言激情饱满,重难点突出,目标明确,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师反思模板一在实施自评与互评活动时,让学生参与评价标准与评价规范的制定过程,将有助于学生充分理解相关要求,也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评价活动结束之时,教师需要组织学生一起对整个过程进行回顾与总结,同时让学生有机会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个过程有助于学生加深自我了解,发展批判性思维,帮助他们成为积极主动的自我成长者。
问卷星软件的运用,是新形势下教学信息化的进步,软件的运用,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课前预习,在预习中熟知教材,发现问题,带着疑问到课上学习,提高了课上学习的专注力,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课后练习的运用,针对性强,能够及时查漏补缺,发现薄弱的地方重点学习,能够有效提高学习成绩。
考试测验,代替了传统的纸质考试,方便快捷,学生能快速了解自己的错误并可及时拍照改错,老师可了解学生考试情况的大数据,及时进行分析总结,调整教学方向。
教师反思模板二教师要从思想上更新教学理念,转变观念,通过理论学习讲座、亲身实践体验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将会改变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从而增强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与课堂教学融合的研究和实践的信心。
小学科学21《我们的地球模型》(教案)
![小学科学21《我们的地球模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ca14b98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30.png)
小学科学21《我们的地球模型》(教案)我们的地球模型(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形状和结构;2. 掌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规律;3. 通过实践操作,制作简单的地球模型;4. 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1.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2.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规律。
三、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规律的理解和掌握;2. 地球模型制作的实践操作。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图片、幻灯片、地球模型材料;2. 学生准备:图画纸、铅笔、彩色笔、剪刀、胶水、蓝T恤等材料。
五、教学过程:第一节:了解地球的形状和结构(15分钟)1. 引入:通过展示图片或幻灯片,让学生观察地球的外形,引导学生讨论地球的形状。
2. 讲解:向学生介绍地球的形状为近似于椭球体;并简单介绍地球的结构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
3. 检查:随堂出示图片让学生说出地壳、地幔和地核的位置。
第二节:掌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规律(25分钟)1. 引入:向学生提问“为什么我们有白天和黑夜?”并让学生思考。
2. 导入:通过简洁易懂的语言向学生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和原理,以及地球公转的概念和原理。
3. 观察实验:出示地球仪模型或图片,让学生分组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过程,并自主提问和回答。
4.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规律,并进行板书。
第三节:制作地球模型(40分钟)1.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3-4人一组),每个小组分别领取制作地球模型所需的材料。
2. 制作:让学生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根据教师的示范,使用图画纸、彩色笔、剪刀、胶水等材料制作地球模型。
3. 表演:让学生将制作好的地球模型展示给全班,让其他学生和教师评价。
4. 解释:请学生解释自己制作地球模型的过程,以及自己对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理解。
5. 分享:每个小组成员向其他小组分享自己的地球模型制作心得。
6. 收尾:引导学生清理工作桌面和收集教室中的废弃材料。
小学科学认识地球与地球的运动
![小学科学认识地球与地球的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f1f0af88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99.png)
小学科学认识地球与地球的运动地球是我们居住的家园,了解地球的运动对于我们认识自然界、探索宇宙非常重要。
下面我们来探索一下小学科学中对地球认识与地球运动的内容。
一、认识地球地球是我们生活的星球,它是一个天然的行星。
地球的直径大约为12742千米,表面有大量的水和陆地。
在地球上,我们可以观察到陆地和水域、高山和平原、河流和湖泊等。
1.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大球体,它的形状接近于一个椭球体。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地球的弯曲边缘或者从太空中观察到地球的圆形来判断它的形状。
2. 地球的层次结构地球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结构。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态外壳,地幔是固态的热塑性流体层,地核是地球的内核。
这些层的不同物质构成使得地球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
二、地球的运动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种主要运动。
1. 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着自己的轴心旋转。
地球自转的速度是每小时约1670千米左右。
地球自转一周需要大约24小时。
地球自转带来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当地球的某一半面对太阳时,这部分地区就会出现白天;而当太阳照不到地球的一部分时,这部分地区就会出现黑夜。
2. 地球的公转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绕着太阳运行。
地球沿着椭圆形的轨道绕太阳运动,一圈约365天又约6小时。
这365天就是一年的长度。
地球公转带来了季节的变化。
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地球轴倾斜的地方受到的太阳照射会有所不同,这就导致不同季节的出现。
例如,在北半球,夏季时北半球更接近太阳,所以会更热。
三、地球的其他运动和特点除了自转和公转,地球还有其他重要的运动和特点。
1. 地球的倾斜轴地球的轴倾斜是指地球的轴与公转轨道不垂直,倾斜角度约为23.5度。
地球的轴倾斜使得我们观察到的太阳高度和日照时间在不同季节中变化。
2. 地球的四季地球的轴倾斜导致了地球的四季变化。
在北半球,轴倾斜使得夏季时北半球更接近太阳,阳光更直接,所以天气更热。
而在冬季时,北半球远离太阳,阳光更斜,所以天气更冷。
《我们的地球模型》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PPT课件
![《我们的地球模型》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ebf3548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a3.png)
感谢聆听
教科版 六年级上册《地球的运动》单元
1.我们的地球模型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你知道哪些 关于地球的知识?
探索
活动1:整理、分析我知道的地球知识
地球
形状 运动
球体 地球在自转
我想要探究的 问题
像科学家一样探究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建立模型 解释与应用
修正模型
探索
活动2:制作一个简单的地球模型
地球内部结构
地球海陆分布
地球自转
模型1:地球内部结构模型剖面 材料包
实验指导视频
模型2:地球海陆分布模型 材料包
泡沫球
超轻黏土
提示:蓝色代表海洋,绿色乒乓球 打孔器 竹签
研讨
1、展示与交流:你制作的模型可以解释地球的什么知识?
• 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核、地幔和地壳。 • 地球表面约70%是海洋,30%是陆地 • 地球在自转
研讨
2、对比不同的模型,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 相同点:都是球体 • 不同点:所表达的地球知识不同
研讨
3、我们的地球模型还可以如何改进?
• 地球结构模型应考虑各部分的比例 • 给海陆分布模型增加地轴 • 给自转模型增加海陆分布
拓展
观察常用的地球仪,说说我们可以获得哪些知识?
笔记知识点
• 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核、地幔 和地壳。
小学二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我们的地球家园》教案范文共七篇
![小学二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我们的地球家园》教案范文共七篇](https://img.taocdn.com/s3/m/32fb8442650e52ea54189812.png)
小学二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我们的地球家园》教案范文【篇一】地球家园中有什么【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目标地球家园中有空气、土壤、岩石、水、动物、植物、人等。
阳光、空气、水、植物、动物等非生物和生物资源对地球家园缺一不可。
2.科学探究目标会用图文的方式在地球家园图上添加相应内容。
能就地球家园中的自然资源与人类的关系参与讨论,表达自已的观点。
3.科学态度目标对探究“地球家园中有什么”感兴趣。
愿意倾听,积极分享。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懂得地球是生命共同的家园,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地球提供的各种资源。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会用图文的方式在地球家园图上添加相应内容。
2.教学难点懂得地球是生命共同的家园,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地球提供的各种资源。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预设3分钟)1.学生猜谜语,激发兴趣。
说它像球不是球,它的身上啥都有。
高山森林处处见,江河湖水向海流。
动物植物和人物,全都生活在里头。
天天围着太阳转,你猜它是什么球。
2.出示地球的图片,引出“我们的地球家园”。
二、聚焦(预设10分钟)1.学生观看视频,欣赏:美丽的地球家园(3分24秒)2.聚焦提问,我们的地球家园中有什么?学生自由发表,回忆和交流自己对地球家园的认识。
3.逐一出示课件上的图片,学生看图回答,进一步丰富对地球家园的认识:我们的地球家园中有——草地、森林、山脉、岩石、沙漠、海洋、大象、蜗牛、大雁、楼房、人……三、探索(预设15分钟)1.画一画:翻开学生活动手册第一页,在地球家园图上画出各种事物,用直观的形式表达和记录。
2.提问:站在地球家园往外看,我们能发现什么?让学生补充与地球家园密切相关、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现象,比如白云、太阳、月亮、星星等。
3.补充完善学生活动手册第一页的地球家园图。
四、研讨(预设7分钟)1.过渡:每个同学都完成了自己的地球家园图,现在我们来汇总一下,我们的地球家园中都有什么?2.教师在黑板上完成“地球家园中有什么”班级记录表,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合并和分类。
小学科学教科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的地球家园》教案(2022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的地球家园》教案(2022新版)](https://img.taocdn.com/s3/m/1f7b1b81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ea.png)
小学科学教科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的地球家园》教案(2022新版)一. 教材分析《我们的地球家园》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球的形状、地球上的大洲、海洋、国家等。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地球是一个美丽的家园,需要我们共同来保护。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于地球有一定的认知,但具体的科学知识还需要通过学习来获得。
学生对于新鲜事物充满好奇,通过图片、视频等辅助材料,可以更好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地球上的大洲、海洋、国家等基本知识。
2.培养学生观察地球,探索地球的好奇心。
3.让学生认识到地球是我们美丽的家园,需要我们共同来保护。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形状2.地球上大洲、海洋、国家的分布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景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辅助材料。
2.准备地球仪等教学用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辅助材料,向学生展示地球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星球上?地球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向学生介绍地球的形状,通过地球仪等教学用具,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地球的圆形。
讲解地球上大洲、海洋、国家的分布,让学生对地球有更全面的了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国家,分析该国地理位置、地形等特点。
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见解,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巩固(5分钟)学生回答以下问题:地球是什么形状?地球上有什么?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地球?让学生认识到地球是我们美丽的家园,需要我们共同来保护。
6.小结(3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球的形状、地球上的大洲、海洋、国家等基本知识。
7.家庭作业(2分钟)让学生画一幅地球画,展示地球的美丽景色。
小学科学:六上第二单元《地球运动》知识点
![小学科学:六上第二单元《地球运动》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d1c8d7b0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bb.png)
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知识点班级姓名学号第1课我们的地球模型1、我们知道地球的形状是球形的。
2、地球是在运动的,绕轴自转,并且围绕太阳转。
3、地球上的自然现象有很多,例如火山喷发、地震、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等。
4、地球的结构由地核、地幔、地壳以及大气层组成。
5、地球表面主要由海洋和陆地构成。
海洋的面积(71%)大于陆地的面积(29%)。
6、不同的模型适合表达不同的知识。
我们可以根据自己想要表达的地球知识,选择制作不同的地球模型。
第2课昼夜交替现象7、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地球上被阳光照到的地方处于白昼,没被照到的地方处于黑夜。
8、昼夜交替是地球常见的天文现象。
9、地球上一昼夜的时间是24小时(或1天)。
10、昼夜交替的假说我们可以用手电筒模拟太阳,用地球模型(或乒乓球等球体)模拟地球。
通过模拟实验可以证明上面四种假设都可能出现昼夜交替现象。
11、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可以有多种方案,结合其他事实我们发现:昼夜交替与地球自转有关。
第3课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12、“地心说”和“日心说”学说名称地心说《天文学大成》日心说《天体运行论》天文学家托勒密(古希腊)哥白尼(波兰)地球形状球体球体地球是否运动地球处于宇宙中心,且静止不动地球绕太阳转,同时地球绕轴自转,并且24小时自转一周地球所处位置及其他天体运动方式所有日月星辰都围绕地球运动,并且每天都做一次圆周运动。
太阳是不动的,而且处于宇宙的中心,地球以及其他行星都一起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
能否出现昼夜交替现象能能13、再次做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1)地球有自转轴,且地轴是倾斜的。
(2)反光的小圆片的作用:方便我们研究小圆片所在位置的昼夜变化情况。
(3)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自转半周前小圆片处于白昼,自转半周后小圆片处于黑夜。
14、地球会绕地轴自转,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15、傅科摆是证明地球自转的关键性证据。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我们的地球模型》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我们的地球模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d2ec074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9f.png)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我们的地球模型》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地球的运动这一章节第1课《我们的地球模型》。
本节课主要介绍地球的运动模型,通过让学生制作地球模型,深入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并初步认识地球的四季变化。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2)初步认识地球的四季变化。
2.技能目标:(1)能够制作简易的地球模型;(2)能够观察和描述地球的运动。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2)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2)制作地球模型。
2.教学难点:(1)初步认识地球的四季变化;(2)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的能力。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过了地球的基本知识,对地球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地球的运动和四季变化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深入理解。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地球的基本知识,如地球的形状、大小、位置等,让学生对地球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地球的运动。
例如:“你们知道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吗?”第二环节:讲授新课1.教师通过图片和模型展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并讲解地球的四季变化原理。
(1)自转运动:教师可以用一个球体代表地球,然后让学生围着球体转,模拟地球的自转运动。
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球体的转动,引导学生认识地球的自转运动。
(2)公转运动:教师可以用一个球体代表太阳,然后让学生围着太阳转,模拟地球的公转运动。
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球体的转动,引导学生认识地球的公转运动。
(3)四季变化:教师可以用一个球体代表地球,然后用一个灯光代表太阳,让学生围着球体转,并观察球体的不同部位受到的光线强度和角度的变化,引导学生认识地球的四季变化原理。
2.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并描述地球的四季变化。
(1)自转运动: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日出和日落的现象,引导学生认识地球的自转运动。
小学科学我们的地球模型(课件实验记录单微课)
![小学科学我们的地球模型(课件实验记录单微课)](https://img.taocdn.com/s3/m/67e35d5b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ab.png)
小学科学我们的地球模型(课件实验记录单微课)小学科学:我们的地球模型引言: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地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
了解地球的结构、特征和运动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们的家园。
为了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学习地球的知识,设计了一个有趣而富有互动性的实验——“我们的地球模型”。
实验目的:通过制作一个模拟地球结构和运动的模型,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地球的特征、结构以及日常现象的原因。
实验材料:1. 一个塑料饭盒或玻璃罐作为模型容器2. 黏土或沙土3. 不同颜色的彩纸4. 插图或图片呈现地球的外观5. 木制或塑料杆6. 橡皮筋(2个)7. 图钉或木屑实验步骤:1. 准备模型容器:选择一个适当的容器作为地球模型的基座。
确保容器的底部平坦且牢固,以避免模型倾斜。
2. 模拟地球表面:使用黏土或沙土覆盖容器底部,以模拟地球的陆地表面。
可以根据需要雕刻河流和山脉,以增加模型的真实感。
3. 制作大气层:使用剪刀和不同颜色的彩纸,制作大气层模型。
将彩纸剪成云朵和大气层的形状,然后用插图或图片显示地球的外观。
将云朵和大气层贴在容器的顶部,以表示地球的大气层。
4. 表示地轴:将两根木制或塑料杆插入容器的两个相对侧面。
将两根杆用橡皮筋捆绑在一起,确保它们保持垂直,并形成地轴。
5. 表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通过选择一个角度,使地球模型的地轴倾斜,并用图钉或木屑表示地球的自转轴。
然后,通过旋转容器和地轴,模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6. 观察和记录:让学生观察模型运动并记录他们观察到的现象。
他们可以观察到自转的现象,比如一天的白天和黑夜变化,以及公转的现象,比如不同季节的变化。
实验记录单:实验记录单是一个重要的工具,帮助学生记录他们的实验观察和发现。
以下是一个示例实验记录单的内容:标题:我们的地球模型实验记录单日期:____________观察:1. 模型的外观和结构2. 模型的地轴倾斜角度3. 模型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发现:1. 地球上一天的变化是什么?2. 地球上一年的变化是什么?3. 地轴倾斜角度如何影响季节的变化?总结:通过这个实验,我学到了什么关于地球的知识和现象?微课设计:使用制作的地球模型和实验记录单,设计一个微课来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结构和运动。
小学科学21我们的地球模型(教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小学科学21我们的地球模型(教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https://img.taocdn.com/s3/m/f103ac2c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d0.png)
小学科学21我们的地球模型(教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标题:我们的地球模型——小学科学21教案解析引言: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了解地球的结构和特点,对于培养孩子们的环保意识和科学探索精神至关重要。
本篇教案将通过构建一个简单而生动的地球模型,帮助六年级学生深入了解地球的形状、层次和运动规律。
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a. 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层次结构;b. 掌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规律;c. 能够用简单材料制作地球模型。
2. 过程与方法目标:a. 通过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b. 提高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c. 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
3. 情感与价值目标:a. 培养学生对地球的珍惜和保护意识;b. 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科学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a. 地球的形状和层次结构;b.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规律;c. 地球模型的制作。
2. 教学难点:a.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规律的理解;b. 制作地球模型的过程及材料选择。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发兴趣):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源向学生展示地球的外观及其运动方式,引发学生对地球形状和运动规律的好奇心,并与学生进行简要的讨论。
2. 理论学习:a. 利用幻灯片或黑板等教具,讲解地球的形状和层次结构,包括地球的内核、外核、地幔和地壳;b. 介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规律,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一天是24小时,公转一年是365天。
3. 模型制作:a. 提前准备所需材料:泡沫球、彩色纸、细木棍、剪刀、胶水等;b. 将泡沫球裁剪成两半,分别用彩色纸贴上地球的海洋和陆地部分;c. 在彩色纸上插上一根细木棍,代表地球的自转轴;d. 用简单的图示或动画向学生解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4. 模型展示与讨论:a. 让学生将制作好的地球模型展示给全班同学;b. 学生就制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成就进行讨论,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感悟。
5. 拓展练习:a. 发放练习册,让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b. 指导学生利用家庭照片或视频,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过程,并写下自己的观察心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调查问卷(问答题)
1.说说你了解中的地球,知道多少写多少!
2.你了解唐山地震吗?
3.你知道中国在地球的什么位置吗?
4.你了解沙尘暴这些自然现象吗?
《我们的地球》的实验
单元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涉及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有:
1.1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1.2知道地球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
1.3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6.1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8.2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3.1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
5.4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
5.6能制作简易科学模型。
7.1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1.4知道地球内部有炽热的岩浆。
1.7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
5.6能制作简易科学模型。
6.1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7.1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3.2了解火山喷发现象。
3.3了解地震的现象。
5.6能制作简易科学模型。
7.1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8.1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3.4认识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改变的作用。
3.5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7.1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8.1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本单元的内容:
1、地球的形状
2、地球的表面
3、地球的内部
4、火山和地震
5、地表的变迁
单元结构图
课题:地球的形状
课程标准:
1.5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1.6知道地球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
1.7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6.1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8.2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教学目的:
●能够提出关于地球的一些问题;
●能够搜集有关地球的资料;
●能够描述出入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并记录下来:
●能够运用列数据和比较的方法对地球的大小作出解释。
教学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知道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知道人类探索地球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不能建立科学的地球概念
层次2:能建立科学的地球概念
层次3:能建立科学的地球概念,并知道人类探索地球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探究能力:
层次1:不知道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层次2:知道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层次3:知道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并知道假想一实证是研究问题的重要方法。
教学材料:橡皮泥、火柴棒、小纸片、地球仪、
教学步骤
课题:地球的表面
课程标准:
3.1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
5.4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
5.6能制作简易科学模型。
7.1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教学目的:
●能够做一个有山有水的地表模型;
●能够依据模型画轮廓图;
●能够明确地图的含义。
教学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知道地球表面的基本情况;
●知道地球表面有多种多样的地形;
●知道地图是依据地形而来的;
●知道地球仪、地图的标识与功用;
●知道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不知道地图是依据地形而来的,不知道地球仪、地图的标识与功用
层次2:知道地图是依据地形而来的,知道地球仪、地图的标识与功用
层次3:知道地图是依据地形而来的,知道地球仪、地图的标识与功用,并知道地球表面有多种多样的地形和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
探究能力:
层次1:不能够依据模型画轮廓图;
层次2:能够依据模型画轮廓图;
层次3;能够依据模型画轮廓图并明确地图的含义。
教学材料:托盘、沙、泥土、小树枝、石块、苔藓、小亭子、小桥
课题:地球的内部
课程标准:
1.8知道地球内部有炽热的岩浆。
1.7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
5.6能制作简易科学模型。
6.1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7.1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教学目的:
●熊够选择制作地球构造的模型表述对地球构造的探究结果;
●能够根据数据,对地球内部各层厚度作出合理的解释;
●能够根据火山和地震的现象对地球内部情况作出解释;
●能够查找有关地球内部的资料。
教学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
●知道地球内部有炙热的岩浆;
●知道科学研究中可以用模型方法来解决问题。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不地球内部有炙热的岩浆
层次2:知道地球内部有炙热的岩浆;但不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
层次3:知道地球内部有炙热的岩浆;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
探究能力:
层次1:不能够根据数据,对地球内部各层厚度作出合理的解释;
层次2:能够根据数据,对地球内部各层厚度作出合理的解释;
层次3:能够根据数据,对地球内部各层厚度作出合理的解释;并能够根据火山和地震的现象对地球内部情况作出解释;
教学材料:黑色的胶卷盒3个,分别装着水、细沙、小石块、
教学步骤
课题:火山和地震
课程标准:
3.2了解火山喷发现象。
3.3了解地震的现象。
5.6能制作简易科学模型。
7.1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8.1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教学目的:
●能够收集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
●能够模拟火山的喷发
●能够模拟地震的形成
教学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知道火山与地震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
●了解火山与地震的形成原因及地震的预防措施
●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地震的国家之一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不知道火山与地震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
层次2:知道火山与地震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但不火山与地震的形成原因及地震的预防措施层次3:知道火山与地震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了解火山与地震的形成原因及地震的预防措施探究能力:
层次1:不能够收集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
层次2:能够收集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但不能够模拟火山的喷发、地震的形成
层次3:能够收集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并够模拟火山的喷发、地震的形成
教学材料:纸箱、木块、记号笔
课题:地表的变迁
课程标准:
3.4认识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改变的作用。
3.5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7.1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8.1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教学目的:
●能够根据资料推断某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
●能够对一些现象做出大胆的猜想
●能够模拟风化对岩石的影响
●能够对人类的一些行为作出合理的评判
教学成果:
●知道流水、冰川、风、气温会对地表产生影响
●知道人类的有些行为也使得地表发生了变化
●知道地表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不知道流水、冰川、风、气温会对地表产生影响
层次2:知道流水、冰川、风、气温会对地表产生影响,但不知道人类的有些行为也使得地表发生了变化层次3:知道流水、冰川、风、气温会对地表产生影响并知道人类的有些行为也使得地表发生了变化
探究能力:
层次1:不能根据资料推断某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
层次2:能够根据资料推断某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但不能够对一些现象做出大胆的猜想
层次3:能够根据资料推断某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并能够对一些现象做出大胆的猜想,能够模拟风化对岩石的影响
教学材料: 酒精灯、装有水的容器、小石块、镊子、火柴
教学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