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故事介绍
关于王羲之的几个故事
关于王羲之的几个故事一、窃读《笔法》王羲之七岁时字就写得十分出众。
十二岁时,他在父亲王旷的枕头下发现了前代人写的书法著作《笔法》这本书,就偷偷拿出来读。
父亲发现了问他:“为什么偷看我私藏的东西?”王羲之笑而不语。
母亲告诉他说:“你看看怎样用笔法。
”父亲觉得他年幼,怕不能保密家传,告诉他说:“等你长大了,我再教给你。
”王羲之跪下请求父亲说:“让我现在就学吧,要等到我长大成人,恐怕对书法的兴趣和聪明才智不会像现在这么大。
”父亲高兴极了,终于把书给了他。
不到一个月,王羲之的书法就大有长进。
不久,当时的书法大家卫夫人看见了王羲之写的字,对太常王策说:“这孩子准是看了用笔的要诀,我发现近来他的书法已经达到成年人的水平了。
”又高兴得流着泪说:“这孩子有出息,一定会超过我,淹没我的名声。
”二、天下第一行书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太原人孙承公及谢安、支遁等四十一人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过修禊日。
他们曲水边流觞(觞,酒杯;流觞,把酒杯放在水中漂流),饮酒赋诗,各抒胸怀。
又把这些诗收为一集,名为《兰亭集》。
王羲之为此集撰写了序文,记下宴集的盛况,写出与会诸人的观感,他还亲自书写下这篇序文。
就是《兰亭集序》。
这篇序文他用蚕茧纸、鼠须笔写成,字字遒劲妩媚,压倒了同代的一切书法。
总计三百二十四个字,凡是重复的字都写得各不相同,其中“之”字有二十几个,变化迥异,没有两个相同的,好像有神助似的。
等他酒醒之后,过了几天又重新写了好多本,终究没有兰亭集会时写的那篇好。
《兰亭序》在中国书法史上居三大行书作品之首,其余两篇作品是唐代颜真卿的《祭侄稿》、宋代苏轼的《寒食帖》,因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
三、自家体王羲之写的字起初并不算最好,没有超过当时的书法家。
到五十三岁了,他还认真临摹古人碑帖,不怕自己年老,没日没夜地刻苦练习。
甚至走在路上,坐在椅子上,还揣摩着名家书帖的架势,手也不停地在身上划着字形。
时间一久,连自己的衣襟都划破了。
王羲之书法小故事
王羲之书法小故事王羲之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造诣至今仍被世人推崇和模仿。
以下是几个关于王羲之的书法小故事:1. 墨池典故:王羲之从小就特别喜爱书法,勤奋练习。
在没有纸笔的情况下,他就在身上划写,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划破了。
一次,他练字竟忘了吃饭,家人把饭送到书房,他竟用摸摸蘸着墨吃起来,还觉得很有味。
王羲之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长了,池水尽墨,人称“墨池”。
2. 鹅池蘸笔:王羲之酷爱书法,吃饭、走路都不放过,常在鹅池边练习书法。
有一次,他看到池中的鹅悠然游动,便灵感突现,用蘸满墨的笔在空中划动,仿佛在与鹅嬉戏。
从此,他的书法更加灵动优美。
3. 兰亭集序:王羲之在兰亭修禊之前来到天台山,被神奇秀丽的天台山风景吸引住了,便在华顶住了下来。
他尽情欣赏日出奇观和云涛雾海,这些山光胜景使他的书法也得到润色。
在兰亭修禊活动中,王羲之乘兴写下了著名的《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4. 天台山拜师:王羲之在兰亭修禊之前来到天台山,遇到一位鹤发银髯的老人,老人笑呵呵地看着他的字说:“你的字写得不错呀!”并传授给他一个笔诀。
王羲之感激不已,从此刻苦练习,书法技艺更上一层楼。
5. 洗笔洗砚:王羲之练习书法非常刻苦,每天都要洗笔洗砚。
有一天,他看到一位老婆婆在河边洗衣服,便上前请教:“老婆婆,你洗衣服这么辛苦,是怎么保持双手的?”老婆婆笑着说:“我每天都用这个池水洗衣服,这水有神奇的功效,能使人双手灵活。
”王羲之听后,便在池边洗笔洗砚,从此他的书法更加精湛。
这些小故事展示了王羲之在书法道路上勤奋刻苦的精神,也体现了他在艺术追求中的谦逊和博学。
正是这种精神,使他成为了我国书法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
王羲之的故事三篇
王羲之的故事三篇王羲之的故事1:王羲之吃墨的故事王羲之小的时候,练字十分刻苦。
据说他练字用坏的毛笔,堆在一起成了一座小山,人们叫它“笔山”。
他家的旁边有一个小水池,他常在这水池里洗毛笔和砚台,后来小水池的水都变黑了,人们就把这个小水池叫做“墨池”。
长大以后,王羲之的字写得相当好了,还是坚持每天练字。
有一天,他聚精会神地在书房练字,连吃饭都忘了。
丫环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催着他吃,他好像没有听见一样还是埋头写字。
丫环没有办法,只好去告诉他的夫人。
夫人和丫环来到书房的时候,看见王羲之正拿着一个沾满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弄得满嘴乌黑。
她们忍不住笑出了声。
原来,王羲之边吃边练字,眼睛还看着字的时候,错把墨汁当成蒜泥蘸了。
夫人心疼地对王羲之说:“你要保重身体呀!你的字写得很好了,为什么还要这样苦练呢?”王羲之抬起头,回答说:“我的字虽然写得不错,可那都是学习前人的写法。
我要有自己的写法,自成一体,那就非下苦工夫不可。
”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摸索,王羲之终于写出了一种妍美流利的新字体。
大家都称赞他写的字像*云那样轻松自如,像飞龙那样雄健有力,他也被公认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之一。
王羲之的故事2:王羲之练书法的故事王羲之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
父亲王旷为淮南太守,叔父王导为司徒,伯父王敦为扬州刺史,叔祖父王澄为荆州刺史。
他父亲这一辈人都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所以他有很好的学习条件。
王羲之小时候少言寡语,谁也看不出他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
但他热爱学习,喜欢钻研,遇事机智有心计。
他7岁开始临池学书,到10岁时,字写得已很有水平,他的叔叔伯伯都十分喜欢他。
王羲之到了11岁,很想学一点关于书法方面的理论著作,用来指导自己。
有一天,他在父亲王旷的枕头里发现了一本叫做《笔谈》的书,讲的都是有关写字的方法。
他高兴得如获至宝,便如醉如痴地学起来。
正当他兴趣正浓时,被父亲发现了,问他:“为什么偷读我枕中秘本?”王羲之只是望着父亲傻笑。
王羲之的故事
一、窃读《笔法》王羲之七岁时字就写得十分出众。
十二岁时,他在父亲王旷的枕头下发现了前代人写的书法著作《笔法》这本书,就偷偷拿出来读。
父亲发现了问他:“为什么偷看我私藏的东西?”王羲之笑而不语。
母亲告诉他说:“你看看怎样用笔法。
”父亲觉得他年幼,怕不能保密家传,告诉他说:“等你长大了,我再教给你。
”王羲之跪下请求父亲说:“让我现在就学吧,要等到我长大成人,恐怕对书法的兴趣和聪明才智不会像现在这么大。
”父亲高兴极了,终于把书给了他。
不到一个月,王羲之的书法就大有长进。
不久,当时的书法大家卫夫人看见了王羲之写的字,对太常王策说:“这孩子准是看了用笔的要诀,我发现近来他的书法已经达到成年人的水平了。
”又高兴得流着泪说:“这孩子有出息,一定会超过我,淹没我的名声。
”二、天下第一行书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太原人孙承公及谢安、支遁等四十一人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过修禊日。
他们曲水边流觞(觞,酒杯;流觞,把酒杯放在水中漂流),饮酒赋诗,各抒胸怀。
又把这些诗收为一集,名为《兰亭集》。
王羲之为此集撰写了序文,记下宴集的盛况,写出与会诸人的观感,他还亲自书写下这篇序文。
就是《兰亭集序》。
这篇序文他用蚕茧纸、鼠须笔写成,字字遒劲妩媚,压倒了同代的一切书法。
总计三百二十四个字,凡是重复的字都写得各不相同,其中“之”字有二十几个,变化迥异,没有两个相同的,好像有神助似的。
等他酒醒之后,过了几天又重新写了好多本,终究没有兰亭集会时写的那篇好。
《兰亭序》在中国书法史上居三大行书作品之首,其余两篇作品是唐代颜真卿的《祭侄稿》、宋代苏轼的《寒食帖》,因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
三、自家体王羲之写的字起初并不算最好,没有超过当时的书法家。
到五十三岁了,他还认真临摹古人碑帖,不怕自己年老,没日没夜地刻苦练习。
甚至走在路上,坐在椅子上,还揣摩着名家书帖的架势,手也不停地在身上划着字形。
时间一久,连自己的衣襟都划破了。
王羲之小故事
王羲之小故事
王羲之是我国古代杰出的书法家,他所创作的书法作品精美、技法卓绝,遗留下来的作品深受艺术史家和文化史家们的追捧。
关于王羲之,这里有几个小故事:
一、翰林学士临考
据史料记载,有一次,王羲之担任翰林学士的临考大官,有一位参加
考试的考生,他的答案极为平凡平淡,王羲之拿起笔想要改错,但看
到考生苦恼的表情,就在答案上写下“极其优秀”三个大字,而这位考
生最终凭着这三字考上了翰林学士。
二、年少成才
王羲之年轻极具天赋,他在郊野上学习书法,在十三岁时受到五官部
大官的赏识,拜为大写宫郭门下,持续不断地努力提高,他创作《蜀
道难》、《荆溪杂字》和《游击部》等大部头的书法作品,令后世书
法爱好者们赞叹不已。
三、醉写《荆溪杂字》
王羲之有一次大醉,醉了几十钟头之后,他突然想起去年在荆溪中所
写的《荆溪杂字》,立刻大喝一声,便使用手指在砖墙上拟写起来,
作品一拼就完,写得又自然又有勃勃生机,极为精美,也给后人留下
了深刻印象。
四、癫卒之死
有一次,王羲之的儿子因病不治,令王羲之十分伤心,两个月后,王羲之也病倒在床,癫卒而死,他的孩子们将他放在家里的泥桶里,希望他能够在家里永世离世,从此王羲之的名字便流传于世。
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简短7篇
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简短7篇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篇1】据说有一次,王羲之看见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扇子,一直卖不出去,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
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
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
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篇2】东晋大贵族郗鉴在京口,打发门生送信给宰相王导,想请王导帮忙给找个女婿。
王导对送信人说:“你来得正适时,王家的几个年轻人现都在东厢房,你去看看,你可以随便挑。
”门生回去,报告郗鉴说:“王家的几郎君都不错,他们听说来选女婿,几乎个个都表现得很矜持。
唯有一位君在榻上露着肚皮躺着,好像没这回事似的。
”郗鉴说:“好,就这位郎君了”一打听,这位就是王羲之。
郗鉴就这样把女儿嫁给了这位露着肚皮的未的大书法家。
遇到这种好事,一点不装,依然如故,真可谓够有雅量,够洒脱自的了。
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篇3】有一天,他聚精会神地在书房练字,连吃饭都忘了,丫环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催着他吃,他好像没有听见一样还是埋头写字,丫环没有办法,只好去告诉他的夫人,夫人和丫环来到书房的时候,看见王羲之正拿着一个沾满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弄得满嘴乌黑,她们忍不住笑出了声。
原来,王羲之边吃边练字,眼睛还看着字的时候,错把墨汁当成蒜泥蘸了,夫人心疼地对王羲之说:“你要保重身体呀!你的字写得很好了,为什么还要这样苦练呢?”王羲之抬起头,回答说:“我的字虽然写得不错,可那都是学习前人的写法,我要有自己的写法,自成一体,那就非下苦工夫不可。
”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篇4】大书法家王羲之每逢除夕都要亲手写春联贴之于门,因为他的字号称“天下第一行书”,很多人都想得其字而又难得。
关于王羲之的历史典故
王羲之在我国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的字体在我国字体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那么,关于王羲之的小故事,你听过多少呢?以下是由为大家整理的王羲之的故事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王羲之的典故一、东床坦腹《世说新语》记载:羲之20岁时,另一大士族、太尉郗鉴派人到王家选婿。
其时重门第等级,王家子侄纷纷乔装打扮,神态矜持,希望被选中。
惟羲之若无所思,躺在东边竹案旁比划书法、吃着冷馍,因天热还坦胸露腹。
太尉喜形赞叹道:此正我婿也!自此有了“东床”女婿称呼和“令坦”称呼他人的女婿之说。
故事:东床择婿这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当时,有一位大官,名叫郗鉴,他是个很爱才的人,为了给女儿选择一个合适的对象,郗老大人动了不少脑筋。
后来,他打听到王家子弟一个个相貌堂堂,才华出众,就想缩小范围,在这几个青年人当中选择一个做他的女婿。
消息传来,王家子弟一个个兴奋而又紧张,他们早听说郗小姐人品好,有才学,谁不想娶她作妻子呢?于是,一个个精心修饰一番,规规矩矩地坐在学堂里,表面上是看书,心儿早就飞了。
可是东边书案上,有一个人却与众不同。
只见他还象平常一样随便,好象压根儿没有这回事似的,仍在聚精会的地挥笔写字。
这天,天气并不热,可是这个青年人却热得解开了上衣,露出了肚皮,也许是早上没来得及吃饭吧,他一边写字,一边抓起冷馒头咬一口,无拘无束地咀嚼着,眼睛还一个劲地盯着面前的毛笔字,那紧握毛笔的右手,一时一刻也没有松开,有时还悬空比划着写字,那一副认真的神态,使人禁不住发笑。
郗鉴派来了自己的代表在学堂进行了一番观察了解后,就回去了。
在他看来,王家子弟一个个都不错,彬彬有礼,年青英俊,才华洋溢,简直没法说哪个最好,哪个较差。
不过,要说表现不那么使人满意的,倒有一个。
他坦胸露腹,边写字还边啃馒头,样子太随便了,好象对于老大人选择女婿这么一件大事,一点儿也没放在心上……这郗大人听了回报,恰恰对那位举止“随便”的青年有兴趣。
他详细问了情况,高兴地将两个手掌一合,说:“这就是我要找的女婿。
王羲之的故事
王羲之的故事王羲之在我国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他的书法作品被我国大多数人赞赏。
那么,关于王羲之的故事,你知道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王羲之的相关故事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王羲之的轶事(一)写经换鹅民间有王羲之有爱鹅的传说。
鹅,洁白的羽毛,红冠红爪,煞是好看,加上它迈着笨拙的步子,或引项高歌,或张开双翅翩翩起舞,也许给王羲之的书法有启迪作用,从中领悟到点画运笔技法,执笔时食指应如鹅头那样昂扬微曲,运笔时则像鹅掌拨水,这样才能将精力集中于笔端。
清代书法家包世臣将这种情势用诗表达出来:"全身精力到毫端,定台先将两足安;悟入鹅群行水势,方知五指力齐难。
"王羲之爱鹅常画鹅,出于写生的需要,他买鹅养鹅在情理之中。
从分析的角度看以下的两则轶事,却是有根据的,《晋书·王羲之传》也作了记载。
会稽有一位孤居的老婆婆养了一只善于鸣叫的白鹅,很逗人喜爱,王羲之叫人去买来,不料老人不肯出售。
无奈,上羲之只好经常去看这只鹅,使老人百思不解。
后来王羲之又派人前去说服老婆婆割爱,老人还是不答应。
那人只好开诚布公地告诉老人说,那是王羲之所要。
当时王羲之是妇幼皆知,享有美誉的大书法家了,老人喜出望外,又听说王羲之要亲自拜访她,更是高兴。
第二天,王羲之带了不少礼品去登门求鹅,不料老人为了招待这位大人把鹅宰了,当王羲之不见白鹅,并得知鹅已被宰了,心里很不是滋味,伤心地离开了农舍。
以致回家后"叹息弥日"。
山阴有一位道土,养了许多白鹅,王羲之看见了非常喜爱,向道士购买。
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应为《黄庭经》),当举相赠耳。
"要王羲之抄写经文作为交换条件。
王羲之爱鹅成癖,又是道教的忠实信徒,故欣然同意。
他怀着虔减之心花了半天的时间,工工整整地抄完了经文,十分高兴地"笼鹅而归"。
唐代大诗人李白根据这一传说,先后写了两首诗。
一首题为《王右军》的诗:右军本清真,潇洒在风尘。
王羲之的传说故事
王羲之的传说故事
王羲之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传说故事有很多,其中一些包括:
1. 寻访神仙:王羲之家在琅琊,他曾在家中苦练毛笔字,但始终不满意自己的书法。
于是他决定离家出走,寻找神仙以获得书法秘籍。
他听说名山中有神仙,于是便开始了漫长的寻访之旅。
在沂蒙山,他遇到了一位老猎人,从其身上学到了打猎和射箭的技巧。
据说,老猎人其实是神仙的化身,他给了王羲之一只神笔,帮助他成为了书法大师。
2. 兰亭集序:王羲之在浙江绍兴的兰亭,邀请了众多名士,其中包括谢安、孙绰等人,一起在山间游玩。
他们将酒杯放在溪水中,随着水流而下,谁的酒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就需要作一首诗。
王羲之将这些诗篇整理成《兰亭集》,并亲自为其作序。
这篇序文被誉为书法史上的杰作,被后世广为传颂。
3. 戒珠寺与题扇桥:王羲之在浙江绍兴的蕺山脚下有一所宅邸,他在这里养病并终老。
后来,他的住宅被改为戒珠寺。
在戒珠寺附近有一条小溪,溪上有座小桥叫做题扇桥。
这里曾是王羲之经常散步的地方,据说他曾在这里为路人题写扇面。
4. 鹅池:在兰亭附近有一座鹅池,池中的鹅都是王羲之所养。
据说他从鹅的形态中领悟到了书法的奥秘。
在池畔还有一块石碑,上面刻有“鹅”字,这是王羲之亲笔所写,“池”字则是他的儿子王献之所写。
5. 墨池:在浙江嵊州市金庭镇的瀑布山有一处墨池,据说王羲之曾在这里练习书法。
他每天在这里洗笔,使得池水变得漆黑如墨,因此得名墨池。
以上是关于王羲之的传说故事中的一部分,这些故事反映了他在书法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和他的人格魅力。
王羲之的故事 王羲之小故事五则
王羲之的故事:王羲之,东晋著名书法家,被誉为“书圣”。
他的书法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对后世影响深远。
王羲之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故事成为了中国书法史上的一部分。
王羲之小故事五则:1. 入木三分王羲之小时候,曾在家里的庭院里看到一棵老树,树干上的字迹已经模糊不清。
他用刀在树干上刻下了自己的名字,然后用水墨涂在上面。
几天后,他再次来到这棵树前,发现他的名字已经被水墨印在了树干上,而且字迹非常清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王羲之的书法技艺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2. 洗砚成池王羲之曾经在洗砚时,不小心将一块墨砚掉进了池塘里。
他觉得这块墨砚非常珍贵,于是决定将它捞回来。
可是,池塘里的水非常浑浊,墨砚已经看不清楚了。
王羲之决定将整块池塘的水都换掉,以便找到那块墨砚。
最后,他在池塘边找到了那块墨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王羲之对于书法的热爱和执着。
3. 与鹅论道有一次,王羲之在家中养了一群鹅。
他发现这些鹅在吃东西时,总是排成一列,整齐划一。
于是,他开始尝试让鹅按照自己的方式排队。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终于成功地让鹅按照自己的方式排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王羲之具有观察事物的能力,并且善于总结经验。
4. 金戈铁马王羲之曾经在一次宴会上,看到一位客人的坐骑非常雄壮。
他对这位客人说:“你的马真是金戈铁马啊!”那位客人回答说:“这匹马其实并不出色,只是我骑得好而已。
”王羲之深以为然,从此更加注重书法的内涵和气韵。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书法不仅仅是外在的形式美,更重要的是内在的精神美。
5. 临池学书王羲之年轻时,曾经在一家书店里看到了一本关于书法的书籍。
他被书中的内容深深吸引,决定下定决心学习书法。
于是,他每天都会在池塘边练习书法,直到天黑才回家。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他的书法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毅力和恒心,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王羲之的成功之路故事
王羲之的成功之路故事王羲之的成功之路故事1:王羲之从小就喜欢书法。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他的书法艺术终于达到了超凡脱俗的巅峰。
他被称为“书圣”。
王羲之13岁那年,偶然发现他父亲藏有一本《说笔》的书法书,便偷来阅读。
他父亲担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传,答应待他长大之后再传授。
没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请求父亲允许他现在阅读,他父亲很受感动,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
王羲之非常努力地练习书法,甚至吃饭和走路。
他真的一直在练习。
没有纸和笔,他在身上抓挠。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衣服被刮伤了。
有时练习书法来忘记你的感受。
有一次,当他练习书法时,他忘了吃饭。
他的家人把饭送到书房。
他不假思索地用手和墨水把它吃掉了。
他仍然觉得很美味。
当家人发现时,他们的嘴巴都是黑色的。
王羲之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长了,池水尽墨,人称"墨池"。
现在绍兴兰亭、浙江永嘉西谷山、庐山归宗寺等地都有被称为"墨池"的名胜。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和孜孜不倦的精神受到世界的高度赞扬。
据说王羲之的婚姻就是由这个决定的。
王羲之的叔叔汪道道是东晋的宰相。
他是Xi Jian的好朋友,是当时王朝的皇甫。
席建有一个像花一样漂亮,才貌相见的女儿。
一天,西健告诉王主任,他想在儿子和侄子中为女儿选择一个满意的女婿。
王主任立即同意并同意由他挑选。
王刀回家后,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的侄子。
他们早就听说德贤小姐很漂亮,想娶她。
当这个罕见的家庭来挑选女婿时,所有的侄子都在忙着打扮。
但王向志没有问。
他仍然躺在东厢的床上,专注于书法艺术。
王道主的侄子见了王道主,王道主家的一位客人回到王道主家退票,说:“王道主家的孩子都很好,但他们知道选择女婿有点生硬和不自然。
只有东翼房间的年轻人不介意躺在床上,只是用手在桌子上画了些东西。
”听了这话,君坚高兴地说:“东床上的公子一定是书法有成就的王羲之。
他是我最喜欢的女婿,他很隐秘,专心致志地学习。
”于是他把女儿嫁给了王素芝。
王主任的其他侄子都很羡慕他,称他为“东床女婿”。
王羲之书法的故事
王羲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其行书和草书风格自成一派,被誉为“书圣”。
以下是有关王羲之书法的一些故事:1. 换鹅王羲之喜欢养鹅,并且从鹅的形态和动作中领悟书法之道。
山阴(今浙江绍兴)城外一座道观里的住持老道明白后,特意养了一群可爱的白鹅,每日赶着白鹅在王羲之与友人郊游处放养。
有一天王羲之终于“偶然”碰见了这群白鹅,被吸引后买下了它们。
此后老道不断地向王羲之请教书法,以换取更多的鹅。
2. 临池学书王羲之家后有一口池塘,他常在池塘边练字。
练完字后,他就在池塘里洗笔和砚台。
久而久之,池塘的水被墨染黑了,人们称之为“墨池”。
3. 坦腹东床王羲之被朝廷征召为太尉时,他推辞不掉,只好前去赴任。
在太尉府中,他保持廉洁,生活简朴。
他喜欢穿着家常衣服,躺在露天的庭院里。
他虽然做了高官,但仍未改变以前的生活习惯。
他特别善于画扇,其扇面常常是“竹岩水石”、“人或鸟兽”等。
据说,朝廷中的大臣们常常来向他求字,他都欣然应允,无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傲慢。
4. 入木三分王羲之的字写得非常好。
据说,在他写字的时候,笔力强劲,字迹入木三分。
有一次他把字写在一根大木板上,让人把它抬到一座寺庙里去。
不料在半路上,字迹竟然被人刮去了一大半。
当人问起这事时,他说:“那些字是写在木板上的,所以被刮去了。
”人们听了后都惊叹他的书法功力。
5. 写经换鹅据说王羲之写经时非常用心,每一笔都经过深思熟虑。
他写经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换取白鹅。
当时有一位僧人想要得到一幅王羲之的字,便把几只白鹅送到王羲之家门口。
王羲之非常高兴,马上给那位僧人写了一篇经文,并在其中注入了自己的心意和情感。
后来这位僧人拿着这篇经文去见皇帝,得到了皇帝的赏识和重用。
这些故事不仅展示了王羲之卓越的书法技艺和艺术追求,同时也揭示了他的个性特点和人生哲学。
王羲之入木三分的故事(优秀3篇)
王羲之入木三分的故事(优秀3篇)很多人都听说过“开门见山”这个词,但有多少人知道这个词与大书法家王羲之有关?在这些故事中,下面是书包范文为朋友们精心整理的王羲之精辟(3个优秀故事)的故事,希望能给大家的写作带来一些帮助。
书法家王羲之入木三分的故事篇一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王羲之7岁时开始练习书法,他练字十分刻苦,经常在水池边练字,池水都染黑了。
33岁时写了《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37岁时,因为想要道士的鹅为道士抄了一部《黄庭经》,成就了书成换白鹅的佳话。
晋帝时,在北郊祭祀,更换祝版,祝辞由羲之书写。
王羲之把祝辞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匠雕刻。
工匠发现王羲之笔力强劲,字迹已透入木板三分深。
这便是“入木三分”的由来。
后用“入木三分”形容书法笔力遒劲,也比喻见解、议论深刻、确切。
语本《说郛》卷八七引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因为他曾经做过右军,所以后人又称他为王右军。
他博采众长,开创了一种独具一格的书法风格,被后人喻为"书圣"。
王羲之在三十三岁时写的"兰亭集序",以及三十七岁时写的"黄庭经",一向被誉为书法艺术中最好的小楷范本。
有一次,晋成帝想换掉王羲之在柱板上的题词,便命一群工匠把题词刮掉,工匠们把柱板削掉了一层又一层,直到三分深,也没能把王羲之的字迹刮掉,他们惊讶不已,拿起柱板仔细一看,都不禁大吃一惊,连声赞叹起来。
赞叹道:"右军(王羲之)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啊!"由此可见王羲之雄厚强劲的笔力。
"入木三分"的典故由此而来。
原来王羲之写碑文的时候很用心。
他把所有的力气都集中在笔尖上,让墨水渗入木头三分钟深,不容易刮下来。
原文出自《书断》张怀瓘,记载:"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王羲之的故事 王羲之小故事五则
王羲之的故事王羲之小故事五则竹扇题字 据说有一次,王羲之路过山阴城的一座桥。
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
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着急。
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
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
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
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
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
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
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
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
书成换鹅 书圣王羲之很喜欢鹅,他认为养鹅不仅能陶冶情操,还能从观察鹅的动作形态中悟到一些书法理论。
有一次王羲之出外游玩,看到一群很漂亮的白鹅,便想买下,一问之下知道这些鹅是附近一个道士养的,便找到那个道士想与他商量买下那群鹅,那个道士听说大名鼎鼎的王羲之要买,便说:只要王右军能为我抄一部《黄庭经》,便将拿些鹅送给他,王羲之欣然答应,这便成就了书成换白鹅的佳话。
巧补春联 大书法家王羲之每逢除夕都要亲手写春联贴之于门。
因为他的字号称“天下第一行书”,很多人都想得其字而又难得。
所以每年除夕他的春联一贴出,不到半夜,就被人偷偷揭走。
这一年,除夕又至,王羲之照旧写了“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八个字的春联,留下了下半截。
想偷对联的人一看此八个字太不吉利,便扫兴而归。
到了寅时,王羲之补了后半截,变成了“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
”第二天一大早,想偷春联的人见春联变了样,皆赞叹不已,拍手叫绝。
不避之字 斐松之、刘牢之、寇谦之、司马孚之、司马亮之、司马景之、司马昙之……王羲之的儿子玄之、凝之、徽之、操之、献之;孙子桢之、静之。
上述人为什么不避家讳?这里藏着个大秘密,与西汉张良有关的秘密。
王羲之一辈人名有“之”字的12个,子侄辈有“之”22个,孙辈12个,曾孙13个,玄孙9个,五世孙4个……陈寅恪说这些人所以不避讳是因为都是天师道成员,这个“之”是暗号、徽章。
关于王羲之生平的小故事有哪些
关于王羲之生平的小故事有哪些1、竹扇题字据说有一次,王羲之在街头闲逛,看到一个老婆婆在卖竹扇,但是生意冷清,无人问津。
王羲之心生怜悯,便上前对老婆婆说:“我给您的扇子题几个字,您就能卖出去了。
”老婆婆起初半信半疑,但看到王羲之的真诚,便答应了。
王羲之拿起笔,在每把扇子上龙飞凤舞地写了几个字。
老婆婆看到扇子被弄脏了,心里有些埋怨。
王羲之却告诉她:“您就说这扇子上的字是王右军写的,要卖一百钱。
”老婆婆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叫卖,果然,人们因为王羲之的书法慕名而来,扇子很快就被抢购一空。
2、巧补春联每年春节,王羲之都会亲自书写春联贴在自家门上。
但是,每次刚贴上不久,春联就会被人偷偷揭走。
因为他的书法太受欢迎了。
这一年,王羲之又写了一副春联:“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
”为了防止春联被偷,他想了一个办法,先将春联剪去下半截,只贴出“春风春雨”“新年新岁”。
偷春联的人一看,觉得这半截春联没啥意思,就没有偷走。
到了除夕之夜,王羲之将下半截春联贴出,变成了一副完整而精彩的春联,众人看后无不称赞。
3、以书换鹅山阴有一道士,养了一群漂亮的大白鹅。
王羲之听说后,前去观看,看到那些鹅在水中嬉戏,姿态优美,非常喜爱。
道士看出了王羲之的心思,便说:“如果您能为我抄一部《黄庭经》,这群鹅就都送给您。
”王羲之欣然答应,很快就完成了抄经,用自己的书法换走了道士的鹅。
这件事成为了一段佳话,也反映了王羲之对书法艺术的执着和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4、墨池遗迹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为了练习书法,他常常废寝忘食。
他在家附近的一个池塘边练字,每次写完字就在池塘里洗笔。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池塘里的水都被染黑了,留下了“墨池”的遗迹。
这也充分体现了王羲之刻苦勤奋、持之以恒的精神。
5、入木三分有一次,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辞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
雕刻的工人在雕刻时非常惊奇,王羲之写的字,笔力竟然渗入木头三分多。
他赞叹地说:“右军将军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呀!”从此,“入木三分”这个成语就用来形容书法笔力强劲,也用来比喻见解、议论深刻。
有关王羲之典故
有关王羲之典故王羲之在我国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他的作品受到了许多人的欣赏与临摹。
那么,关于王羲之的故事,你听过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王羲之的故事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王羲之的典故东床坦腹出自《世说新语·雅量》。
太傅郄鉴派人到王家去选女婿。
王家的子弟闻讯后都显得非常拘谨,只有王羲之袒腹在东床之上,好像没听说有这回事似的。
郄鉴听后认为王羲之风度不凡,就选他为婿。
后人用此典故赞美他人处事坦然、不慕权门,也可借指女婿。
人各有体相传王羲之酷爱张芝的草书,日夜摹写。
一日晚上,王羲之又坐在床上读张芝的法帖,不知不觉中就用手指在被褥上画开了,或许是太投入了,画着画着,手指竟不由自主地画到了妻子的背上。
妻子见王羲之这么投入,就笑着对他说:“人各有体,不以自身为体,在别人身上画什么!”“人各有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品味言外之意时,王羲之深感醍醐灌顶。
从此王羲之不再一味地模仿,步人后尘,而是写出了自己的风格,最终创造了新体。
黄庭换鹅出自《晋中兴书》。
山阴有位道士养了一群鹅,王羲之非常喜欢。
道士说只要王羲之给他抄写《黄庭经》,就把鹅全部奉送给他。
王羲之欣然从命,写完后就把鹅全部带回了家。
后人用此典故来形容书法精妙。
墓前自誓出自《晋书·王羲之传》。
晋代王述在巡查王羲之任郡守的会稽郡时,故意百般刁难。
王羲之无法忍受羞辱,便称病辞官而归,来到父母坟前,发誓说:“从今以后,如果我敢违背心愿,再去贪求官位权势,就没有自尊,就不配做你们的儿子,天地不会覆载我,名教不会容忍我,信誓旦旦,有如白日。
”后人用此典故形容人立志不贪图高官显贵。
王右军书六角扇出自《晋书·王羲之传》。
王羲之是东晋的一位大书法家,他曾任右军将军,所以人称“王右军”。
一次他在蕺山遇到一位卖六角竹扇的老妇人,于是他顺手拿起竹扇,在每面竹扇上面各题了五个字。
老妇很生气。
王羲之说:“你只要说这是王右军写的字,就可以卖得一百钱。
”老妇照此去做,果然人们争相购买。
王羲之有哪些故事
王羲之有哪些故事王羲之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被后世的人称为书圣,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王羲之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王羲之的故事王羲之十二岁的时候,发现父亲王旷手中有本《笔论》,于是偷来习读。
其父发现了,担心会将家传泄露出去,便将《笔论》拿了回来。
然而醉心书法的王羲之跪在王旷身前,许他研读,可见王羲之练习书法之心的真切。
王羲之练字的刻苦精神是常人所不能理解的,他在平常的走路吃饭的时间都会被利用来习字。
王羲之经常是一边走路,一边在自己衣服上用手比划着,时间一久,连衣服都被他划破了。
更为出奇的是,王羲之在练字到忘我的境界时,经常会忘记吃饭一事。
后来家人送来饭菜,王羲之会很自然的将馒头蘸上墨水往嘴里送,还觉得味道不错,浑然不知他的嘴角已经全黑了。
据说,王羲之这么忘我的钻研书法,还让他成了旁人羡煞的“东床快婿”。
王羲之的伯父王导与同朝的太傅稀鉴是好友,稀鉴就打算从王家弟子中挑选出一位作为自己那才貌双全女儿的女婿。
当稀鉴的管家来到王家看看王家弟子时,因为都想成为稀家女婿,所以他们个个显得都有点紧张,只有东边厢房的王羲之仍旧泰然自若地躺在床上,忘我地思索着书法的事情。
稀家管家将这事告诉了稀鉴,稀鉴认为这人就是那含而不露书法极好的王羲之,所以就将爱女嫁给了他。
王羲之爱鹅的故事王羲之生在书法大家之中,所以自幼就能书,不久就能以书法名声传于天下。
王羲之出名了,自然会有很多人慕名求的王羲之的真迹。
不过时间长了,王羲之也不愿意,所以他的真迹难求。
王羲之有个喜好,那就是他很是喜欢鹅。
作为一个文人雅客,爱鹅是王羲之情趣生活的一种体现,不过他又能从鹅那曼妙的体态曲线,还有它们优雅的行走和游泳姿态中,体悟到书法运笔的奇妙。
而会稽山阴有一个老太太家中就有一只好鹅,想将它卖掉奈何无人问津。
当王羲之得知后,携众友前去观看。
老太太听说了,就将这只鹅烹杀了来招待他们,这让王羲之叹息了老半天。
同是山阴城的一个老道士,想要王羲之为他手抄一本《黄庭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羲之的故事介绍王羲之的故事介绍王羲之是历史上最了不起的书法大家,字逸少,东晋琅琊临沂人。
他的家族是晋代屈指可数的豪门大士族,他的祖父王正为尚书郎,他的父亲王旷为淮南太守,曾倡议晋室渡江,于江左称制,建立东晋王朝。
王羲之的伯父王导更是名闻于世,是东晋的丞相,而他的另一位伯父王敦是东晋的军事统帅。
琅琊王氏在东晋可谓权倾一时,炽盛隆贵。
王羲之因为这样的出身,一出仕便为秘书郎,后为庾亮的参军,再迁宁远将军、江州刺史,最后做到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所以人们又称他为“王右军”。
王羲之为人坦率,不拘礼节,从小就不慕荣利。
《世说新语》里载有王羲之“坦腹东床”的美谈。
晋代的另一大士族郗鉴欲与王氏家族联姻,就派了门生到王家去择婿。
王导让来人到东厢下逐一观察他的子侄。
门生回去后对郗鉴汇报说:王氏的诸少年都不错。
他们听说来人是郗家派来选女婿的,都一个个神态矜持。
只有一个人在东床上坦胸露腹地吃东西,好像不知道有这回事一样。
郗鉴听了,说:“这就是我要找的佳婿。
”后来一打听,知道坦腹而食的人是王羲之,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从这则逸事上看,王羲之从小就具有旷达的性格,很少为一些小事戚戚于心。
也许这就是他的书法雄浑开阔,具有自由气象、潇洒神态的原因之一罢。
也因为这个典故,后来人们就把“东床坦腹”、“东床”作为女婿的美称,或称呼他人的女婿叫“令坦”。
王羲之因为少有美名,朝廷公卿都喜爱他的才干,屡次征召为侍中、史部尚书等职,他都坚辞不受。
他不喜当官、更喜欢清静。
但是当他不得已而任官时,他又决不尸位素餐。
他在任职期间,曾对宰相谢安和参与朝政的殷浩等人发青过重要而切实的政见。
他还对饥民开仓赈济。
这些都说明他不慕荣利但为人正直的品格。
王羲之从小爱好书法。
幼年时他曾跟随姨母,着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过书法。
渡江后,他又学习了前辈书法大师李斯、曹喜、张芝、张昶、蔡邕、锺繇和梁鹄等人的书法。
这使他的书法融合各家所长,自成一家。
再加上他的家族中擅长书法的人济济一堂,父辈王导、王旷、王异等都是高手,这对他的书法学习的帮助也是极为显着的。
王羲之对真书、草、行诸体书法造诣都很深。
他的真书势形巧密,开辟了一种新的境界;他的草长浓纤折衷;他的行书遒媚劲健。
人们称他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
王羲之的书法刻本很多,像《乐颜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楷书作品,在中国古代书法史上都占有重要位置。
他的行草书传世墨宝有《寒切贴》、《姨母帖》、《初月帖》等十余种。
这些墨宝虽然是唐人双勾廓填摹本,但也都不失为难得的珍品。
他的行书《快雪时晴帖》只有二十四个字,被清乾隆皇帝列为《三希帖》之首。
《兰亭序》是王羲之最着名的代表作。
从文学的角度,它文字优美,情感旷达闲逸,是千古绝妙的好文章。
从书法的角度,它被誉为法贴之冠,被各代名家悉心钻研。
王羲之还善于绘画,是历史上比较早的兼精绘画的书法家之一。
他的夫人郗氏和他的七个儿子都善于书法,是一个闻名于世的书法世家,这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尤其是他的小儿子王献之,继承父学,且进一步独创天地,字画秀媚,妙绝时伦,以至与父齐名,人称“二王”。
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
唐代的欧阳询、虞世南、诸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的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这些历代书法名家对王羲之心悦诚服,推崇备至,因而他享有“书圣”的美誉。
王羲之忧民疾苦,慈悲为怀。
有一天,王羲之上街游玩,看见一位老奶奶提着一篮白扇子忧愁地叫卖。
王羲之上前一打听,原来老奶奶一家老小靠这个小本生意过活。
可谁知道,没有一个人买她的扇子。
王羲之劝老奶奶不要着急,然后就让老奶奶拿出她所有的白扇子,在扇子上题了字。
老奶奶一开始很生气,这人怎么在她的扇子上乱涂乱画呢?王羲之告诉她只要她大声吆喝这是王羲之写的字,每把扇子100钱,肯定会有人来买的。
老奶奶将信将疑地吆喝着,果然,一篮扇子便被抢购一空。
老奶奶十分感激王羲之,但是当她四下寻找时,已经不见他人影了。
王羲之的生平事迹少从叔父,后又从卫夫人学书,得见汉魏以来诸名家书法,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兼善隶、草、正、行各体,博采众长,备精诸体,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
笔势开放俊明,结构严谨。
楷书以《黄庭经》、《乐毅论》为最;行书以《兰亭序》为最;草书以《快雪时晴贴》、《初目帖》等为最。
唐太宗视为国宝,号召天下临摹他的字体,其书法成为代替汉魏笔法的书体正宗。
其字被誉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铁书银钩,冠绝古今”,后世尊称为“书圣”。
据传说其行书真迹《兰亭序》随葬李世民。
现传世均为临摹本。
他认为养鹅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能从鹅的某些体态姿势上领悟到书法执笔,运笔的道理。
有一天清早,王羲之和儿子王献之乘一叶扁舟游历绍兴山水风光,船到县禳村附近,只见岸边有一群白鹅,摇摇摆摆的模样,磨磨蹭蹭的形态。
王羲之看得出神,不觉对这群白鹅动了爱慕之情,便想把它买回家去。
王羲之询问附近的道士,希望道士能把这群鹅卖给他。
道士说:「倘若右军大人想要,就请代我书写一部道家养生修炼的《黄庭经》吧!」王羲之求鹅心切,欣然答应了道士提出的条件。
这就是「王羲之书换白鹅」的故事。
二十岁时,有个太尉郗鉴派人到王导家去选女婿。
当时,人们讲究门第等级,门当户对。
王导的儿子和侄儿听说太尉家将要来提亲,纷纷乔装打扮,希望被选中。
只有王羲之,好像什么也没听到似的,躺在东边的竹榻上一手吃烧饼,一手笔划着衣服。
来人回去后,把看到的情况禀报给郗太尉。
当他知道东榻上还靠着一个不动声色的王羲之时,不禁拍手赞叹道:这正是我所要的女婿啊!于是郗鉴便把女儿郗浚嫁给了王羲之。
这故事便成了「东床」和「令坦」两个典故。
在他身上出现的成语还不只这些,据说有一次,他把字写在木板上,拿给刻字的人照着雕刻,这人用刀削木板,却发现他的笔迹印到木板里面有三分之深。
这就是成语「入木三分」的由来。
王羲之一生最好的书法,首推【兰亭集序】。
那是他中年时候的作品。
东晋有一个风俗,在每年阴历得三月三日,人们必须去河边玩一玩,以消除不祥,这叫做[修褉]。
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一些文人,共四十一位,到兰亭的河边修褉。
大家一面喝酒,一面作诗。
作完了诗,大家把诗蒐集起来,合成一本【兰亭集序】,公推王羲之作一篇序文。
这时王羲之已醉了,他趁着酒意,拿起鼠须笔,在蚕茧纸上,挥起笔来。
这篇序文,就是后来名震千古的【兰亭集序】。
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
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
作者因当时兴致高涨,写得十分得意,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
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
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行书第一”。
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对《兰亭序》十分珍爱,死时将其殉葬昭陵。
留下来的只是别人的摹本。
今人所见,皆为《兰亭序》临摹本。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很丰富,除《兰亭序》外,著名的尚有《官奴帖》、《十七帖》、《二谢帖》、《奉桔帖》、《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乐毅论》、《黄庭经》等。
其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苔惊蛇”,王羲之的书法是极美的。
汉代以后,经过六十余年的三国鼎立,进入晋代。
书法又出现了一高峰。
隶书的草写,称为隶草,隶草是将隶体基本结构消解,只保留波磔,主要用于写奏章,所以也称章草。
书写章草的代表书家有史游、皇象、索靖等。
在章草的基础上,又出现了今草。
同时,还出现了楷书和行书。
可以说,到了晋代,篆、隶、草、行、楷诸体已经齐备。
晋代书法以楷书和行书的成就最大,对后世的影响也最大,代表书家是钟繇和王羲之。
钟繇(151—230)字元常,颖川长社(今河南长葛县东)人,曹魏时期,官至太傅。
他擅长隶、楷、行各体,尤以楷书影响最大。
宋人《宣和书谱》中评价他的书法“各尽法度,为正书(即楷书)之祖”。
他的楷书承袭了东汉隶书的遗风,八分开张,左右波挑,势巧形密,自然古雅。
他写的《贺捷表》颇有鸿鹄飞张姿态,被梁武帝萧衍评为“群鸿戏海,舞鹤游天”。
在他的楷书中,还有隶书的笔意。
其作品还有《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等。
东晋永和九年(353)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同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兰亭修契(一种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动)时,众人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羲之即兴挥毫作序,这便是有名的《兰亭序》。
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
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
作者因当时兴致高涨,写得十分得意,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
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
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行书第一”。
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对《兰亭序》十分珍爱,死时将其殉葬昭陵。
留下来的只是别人的摹本。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号澹斋,祖籍琅邪监沂(今山东临沂),后迁会稽,晚年隐居剡县金庭。
擅书法,世称“书圣”。
王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
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
永和十一年(355年)三月称病弃官,携子操之由会稽蕺山徙居金庭。
建书楼,植桑果,教子弟,赋诗文,作书画,以放鹅弋钓为娱。
且与许询、支遁诸名士,遍游剡地山水。
自王定居金庭后,书法兴起。
其后裔多擅书画,作品挂满厅堂、书房,人称“华院画堂”。
后人定村名为“华堂”,沿称至今。
王羲之遗迹遍及全县各地。
嵊西独秀山为王羲之读书处,山上观音殿悬有“右军旧游地”匾额;山麓建桃源乡乡主庙,奉王右军为乡主。
嵊北嶀山的羲之坪、嵊东的清隐寺、嵊新交界的王罕岭等,均为王游憩之地,至今尚有遗迹可寻。
东晋升平五年(361年),王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
梁大同年间(535-546年),嗣孙建右军祠于墓前,并于观旁建书楼、墨池,唐裴通撰有《金庭观晋右军书楼墨池记》。
隋大业七年(611年),其七世孙智永和尚嘱徒尚杲(吴兴永欣寺少门),专诚赴金庭祭扫,并撰有《瀑布山展墓记》,立碑墓前。
明永乐年间,张推官树碑墓右。
弘治十五年(1502年),重建“晋王右军墓”石碑,今尚存。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冬,王氏嗣孙秀清于金庭观左建“晋王右军墓道”牌坊,现尚完好。
说到对鹅的喜爱,比较突出的,要算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了。
这里就有一段故事:据说,品性高洁的王羲之对做官没有多大兴趣,就离开嘈杂烦闷的京城,来到了风景宜人的江南,他在绍兴一带居住时,经常漫步在水乡泽国,观察群鹅。
一只又一只的鹅啊,羽毛整洁美丽,体态雍容华贵。
它们有的浮游,有的高歌,有的嬉戏。
……·他入迷地看啊,看啊,有时竟忘了回家吃饭。
有一天,他惊喜地发现,有只鹅长得不同寻常,它的羽毛象雪一样白,顶冠象宝石一样红,尤其是叫声分外悦耳动听,他非常喜爱,立即派人到附近去打听,想把这只鹅买下来,就是多出一倍的钱,也在所不惜。
一了解,原来鹅的主人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老人家身边没有什么亲人,只有这只白鹅做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