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次定律难点解析
高考物理知识点:电磁感应现象——楞次定律(解析版)
易错点22 电磁感应现象楞次定律易错总结一、磁通量的变化磁通量的变化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磁感应强度B不变,有效面积S发生变化.如图(a)所示.(2)有效面积S不变,磁感应强度B发生变化.如图(b)所示.(3)磁感应强度B和有效面积S都不变,它们之间的夹角发生变化.如图(c)所示.二、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当穿过闭合导体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闭合导体回路中就产生感应电流.三、对楞次定律的理解1.楞次定律中的因果关系楞次定律反映了电磁感应现象中的因果关系,磁通量发生变化是原因,产生感应电流是结果.2.对“阻碍”的理解问题结论谁阻碍谁感应电流的磁场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场(原磁场)的磁通量的变化为何阻碍(原)磁场的磁通量发生了变化阻碍什么阻碍的是磁通量的变化,而不是阻碍磁通量本身如何阻碍当原磁场磁通量增加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的方向相反;当原磁场磁通量减少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的方向相同,即“增反减同”结果如何阻碍并不是阻止,只是延缓了磁通量的变化,这种变化将继续进行,最终结果不受影响3.“阻碍”的表现形式从磁通量变化的角度看:感应电流的效果是阻碍磁通量的变化.从相对运动的角度看:感应电流的效果是阻碍相对运动.解题方法楞次定律的应用应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步骤(1)明确所研究的闭合回路,判断原磁场方向.(2)判断闭合回路内原磁场的磁通量变化.(3)依据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4)利用右手螺旋定则(安培定则)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易错跟踪训练】易错类型1:对物理概念理解不透彻1.(2020·江苏姜堰中学)学习物理除了知识的学习外,还要领悟并掌握处理物理问题的思想与方法。
下列关于物理学中的思想方法叙述正确的是()A.伽利略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时采用了微元法B.法拉第在研究电磁感应现象时利用了理想实验法C.在探究求合力方法的实验中使用了等效替代的思想D.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中使用了理想化模型的思想方法【答案】C【详解】A.伽利略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时采用了实验和逻辑推理的方法。
楞次定律教学难点浅析
楞次定律教学难点浅析
楞次定律是指著名的1830出版的英国数学家神父克劳德楞次(Claude-GasparBachetdeziriac)创立的数学定律,它在数学教育
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楞次定律涉及到多个数学概念,如直角三角形、余弦定理以及三角板的重新推理。
因此,楞次定律的教学有着它独特的难点。
首先,楞次定律的教学难点在于学生理解它的基本思想。
这个定理需要学生全面地理解数学原理和它们之间的联系,以便对三角形的应用更加深入地理解。
同时,学生还需要理解楞次定律的数学证明,这对他们掌握定理的实际原理非常重要。
其次,楞次定律教学难点还涉及到数学计算。
学生首先需要掌握三角形的应用,如利用余弦定理计算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以及利用三角板的重新推理获取各角的值等。
最后,学生也需要综合各种数学原理和计算方法,将它们融入到教学中,从而加深对楞次定律的理解。
从而,学生需要自主探索和练习楞次定律,才能真正掌握它。
总之,楞次定律教学的难点在于它的复杂性,它不仅涉及到多个数学概念的理解,而且涉及到数学计算和与之相关的原理的综合运用。
要想教好楞次定律,教师可以采用系统的教学方案,充分讲解各个概念,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它。
同时,教师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他们充分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楞次定律。
楞次定律一直是数学教育中的一块拼图,它既构成了数学原理的重要基础,又是数学计算运用的重要基础。
因此,在楞次定律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更加注重课程设计,以解决教学中的难点,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和运用楞次定律,从而使其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楞次定律教学难点浅析
楞次定律教学难点浅析一、设计思路说明针对楞次定律在《电磁感应》这一章中的承上启下的重点地位,及楞次定律这一节课出现的教学难点,本节课设计定位于教师引导学生对产生感应电流方向判断基本物理规律的探究过程上,难点在于引导学生能从众多物理量中寻找影响感应电流方向的根本因素。
所以在设计时从学生的认知能力上出发,尽量铺设多个台阶,降低探究的难度,使学生从直观的磁通量的不同变化引起不同感应电流方向,分析出感应电流的磁场在楞次定律中的作用。
为了突出本节课探究过程的重要地位和对学生思维分析能力的培养,本节课不分析楞次定律的第二种表述和从能量的观点理解楞次定律。
(第二堂课)楞次定律教学难点浅析 2楞次定律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一是其涉及的因素多(磁场方向、磁通量的变化、线圈绕向、电流方向),关系复杂;二是规律比较隐蔽,其抽象性和概括性很强。
因此,学生理解楞次定律有较大的难度,成为本章教学的难点。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过程,总结出感应电流的方向所遵循的一般规律——楞次定律,并对定律内容有初步的认识。
在探究楞次定律后,通过应用楞次定律进行有关判断,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楞次定律,顺利突破这一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特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楞次定律的内容,能运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解答有关问题。
(2)掌握右手定则,知道右手定则是楞次定律的具体体现。
(3)理解楞次定律是能量守恒定律在电磁感应中的反映。
(4)体验楞次定律的实验探究过程,提高分析、归纳、概括及表述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探索和总结出感应电流方向的一般规律(2)通过自主学习与实验探究的方法,感受楞次定律的实验推导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归纳、总结物理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科学家对规律的研究过程,学习他们对工作严肃认真不怕困难的科学态度。
谈多角度解决楞次定律问题
谈多角度解决楞次定律问题楞次定律是电磁感应现象中的一个重要定律,理解楞次定律最重要的是理解定律的内容和掌握应用定律的方法这两个方面,特别是注意在实际应用中总结出分析解决问题的简捷明快的思路和切合实际的方法步骤.一、对于楞次定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理解:1、楞次定律的内容: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即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总是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2、楞次定律的理解(1)谁阻碍谁:感应电流的磁通量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场的磁通量的变化。
(2)阻碍什么:阻碍的是磁通量的变化,而不是阻碍磁通量本身。
(3)如何阻碍:当磁通量增加时,感应电流的磁场议程与原磁场方向相反;当磁通量减少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相同,即“增反减同”。
(4)结果如何:阻碍并不是阻止,只是延缓了磁通量的变化快慢,这种变化将纠结进行,最终结果不受影响。
(5)“阻碍”不等于“阻止”,它只延滞原磁通量的变化而不是使磁通量停止变化,“阻碍”不仅有“反抗”的含义,还有“补偿”的含义,即反抗磁通量的增加,补偿磁通量的减少。
3、楞次定律的两层意义(1)因果关系:闭合导体回路中磁通量的变化是因,产生感应电流是果;原因产生结果,结果又反过来影响原因。
(2)从磁通量变化的角度来看,感应电流总要阻碍磁通量的变化;从导体和磁体的相对运动的角度来看,感应电流总是阻碍它们的相对运动。
二、楞次定律的就用基本解题步骤1、基本步骤(1)明确研究的是哪一个闭合电路(2)明确原磁场的方向(3)判断闭合回路内的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4)由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5)由安培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例题1】某磁场的磁感应线如图所示,有一铜线圈从图中的上方A处落到B处,则在下落的过程中,从上向下看,线圈中的感应电流的方向是:()A、顺时针;B、逆时针;C、先顺时针后逆时针;D、先逆时针后顺时针。
【解析】线圈内的原磁场方向是向上的,从A到B磁感应强度先增后减,所以磁通量也是先增后减,由楞次定律可知,电流的磁场先向下后向上,由安培定则知,感应电流方向先顺时针后逆时针,所以C正确2、右手定则——用于判断导体切割磁感线时所产生的感应电流方向内容:伸开右手,使大拇指与其余同一平面内并跟四指垂直,让磁感线穿过手心,使大拇指指向导体运动的方向,这时四指所指的方向就是感应电流的方向。
楞次定律教学难点浅析
楞次定律教学难点浅析楞次定律是常用的逻辑思维方法,也是引入辩证思维的基本原则。
它有助于学生深入研究事物之间的关系,增强推理条件和推理技巧,掌握一定的空间思考,从而对智力水平进行有效提升。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楞次定律教学也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下面,我们就以《楞次定律教学难点浅析》为主题来探讨一下这种难点。
第一,楞次定律教学中要求学生理解关系复杂,把握定律思想有一定难度。
在实际的教学中,因为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很难完全理解楞次定律的思想,给教学带来不小的难度。
此外,学生在理解定律的过程中,往往会有一定的困惑,由于缺乏指导,很难把握理论思想。
第二,楞次定律教学中,往往要求学生运用辩证思维去思考定律,但学生在理解定律的过程中,很难形成自己的辩证思维,对于楞次定律的运用也没有把握。
此外,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也缺乏一定的实践能力,一些较复杂的例子也很难联系上原理,从而影响定律的实践效果。
第三,在楞次定律教学中,由于课堂内容的复杂性,学生很难把握规律,缺乏概念能力,而且往往有一定的恐惧心理,没有足够的勇气去把握规律思考。
此外,一些学生由于思维方式的拘束,缺乏一定的创新性思维,也阻碍了他们把握定律的过程。
综上所述,楞次定律教学难点在于学生理解能力有限,缺乏实践能力和辩证思维,没有把握规律的概念和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很难在实践中得到较好的结果。
为了解决楞次定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首先,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挖掘学生的潜力,不断地鼓励学生用辩证思维去思考,把握个人的思维模式,发挥自己的独特思维能力。
其次,教师要注重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结合,使用较具体生活实例引入定律,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定律,有助于把握定律思想。
此外,教师还要结合课堂的实际教学,进行定期的作业总结,使学生总结定律的规律,及时总结定律的把握,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楞次定律教学难点主要在于学生理解能力有限,缺乏实践能力和辩证思维,没有把握规律的概念和创新思维能力,从而导致学生很难在实践中得到较好的结果。
浅谈对楞次定律的理解
高等教育成人考试函授教育毕业论文对“楞次定律”的点滴体会专业物理学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联系电话完稿日期【内容摘要】:楞次定律是高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同时也是近年来高考的热点,对楞次定律的学习应正确理解其内容,更重要的是对该定律中的“阻碍”要有充分的理解,这样才会更好地理解并应用楞次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关键词】:楞次定律;内容理解;阻碍;“楞次定律”是高中物理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同时也是高考的热点。
其内容是: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要掌握这个定律,学习理解的过程中我觉得应注意以下几点:一、要正确理解楞次定律1、感应电流的磁通量阻碍引起产生感应电流的磁通量;2、阻碍的是穿过回路的磁通量的变化,而不是磁通量本身。
3、原磁通量增加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相反;当原磁通量减少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相同。
4、“阻碍”不是阻止,也不是变为反向,应理解为“反抗”或“补偿”二、要正确理解“阻碍”二字含义的进一步表述1、表述内容:A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反抗产生它的那个原磁场。
B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弥补产生它的那个原磁场。
2、可概括为以下三种形式:(1)阻碍原磁通量的变化,可概括为:“增反减同”;(2)阻碍导体与磁体间的相对运动,概括为:“来拒去留”;(3)阻碍原电流的变化(自感现象),概括为:“增反减同”。
有了这些结论,在有些特殊情况下,运用推广含义解题比运用楞次定律本身直接解题要方便得多。
例如图1所示,当磁铁突然向铜环方向运动时,铜环的运动情况是:()A.向右摆动B. 向左摆动C. 静止D. 无法判定图2图1【解析】:本题通常情况下可以用两种方法解决:【方法一】(阻碍原磁通量变化法):当磁铁向左运动时,使穿过铜环的磁通量增加而产生如图2所示的感应电流,由楞次定律可知,铜环为阻碍原磁通量的增大,必向左移,故B选项正确。
【方法二】(阻碍相对运动法):磁铁向左运动时,铜环产生的感应电流总是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导体和磁体间的相对运动,故磁铁和铜环间有排斥力的作用,故B选项正确。
楞次定律教学中的隐性难点
楞次定律教学中的隐性难点讲解楞次定律的应用时,为降低难度,教材总结出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四步骤操作法。
通常我们按照教材顺序,选用教材例题,介绍并使学生熟悉四步法的操作程序,结果在简单情景下学生确能熟练应用四步法判断感应电流方向。
我们的教学往往到此为止,满以为教学目标已经达成,而当情景较为复杂时,例如闭合线圈在典型非匀强磁场中沿特定路径平动时,学生分辨不清穿过线圈磁通量的变化情况究竟怎样,导致四步法操作受阻,隐性难点形成。
教学中若能适时引导学生对磁通量的变化特点作深入的探讨,找出其中的规律,对于充分发挥四步法的威力,深刻理解楞次定律的内涵,是大有裨益的。
条形磁铁、马蹄形磁铁、直线电流、环形电流、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是常见的典型磁场。
上述磁场的磁感应强度是随空间位置的变化而连续变化的,当闭合平面线圈平动中的直线路径与磁场的磁感线平行或垂直相交时,线圈平动过程中,穿过线圈的磁通量也是连续变化的。
闭合线圈沿上述特定路径平动的过程中,穿过线圈的磁通量达到最大值时,线圈中的感应电流为零,此时刻前、后线圈中感应电流方向相反。
闭合线圈沿上述特定路径从某一方向的无穷远处一直平动到另一方无穷远处的全过程可以看成几个子过程的集合。
线圈从任一方向的最大磁通位置开始,沿着磁通量单调减少的路径平动,越过零磁通的位置以后,继续沿着相反方向磁通量单调增加的路径平动,而到达反向最大磁通的过程称为一个子过程。
线圈经历任一子过程,线圈中感应电流方向保持不变。
任二相邻子过程中感应电流方向相反。
只要知道构成全过程的子过程数目以及任一子过程中感应电流的方向,就能知道全过程中感应电流方向的变化规律。
鉴于最大磁通位置往往比较隐蔽,有时难以发现,为防止寻找最大磁通位置时发生遗漏现象,故转化为寻找零磁通位置。
这时因为典型磁场在空间变化的连续性决定了线圈任二相邻零磁通位置之间必存在唯一最大磁通位置,而零磁通位置比较明显,容易找到。
零磁通位置的判断标准是:线圈平面与经过线圈所围图形内所有磁感线相切或虽只与部分磁感线相切,但其余磁感线中各有半数分别沿相反方向穿过线圈所围图形,磁通量的代数和为零。
高中物理课《楞次定律》教案
高中物理课《楞次定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楞次定律的定义和内容;2. 使学生掌握楞次定律的应用方法;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4.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楞次定律的定义和内容;2. 楞次定律的应用实例;3. 楞次定律的实验验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楞次定律的定义和内容;2. 楞次定律的应用方法;3. 楞次定律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地展示楞次定律的应用实例;3. 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4. 采用小组讨论法,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问题导入,让学生思考电磁感应现象中的能量转化问题;2. 讲解楞次定律:详细讲解楞次定律的定义、内容和应用实例;3. 进行实验:安排学生进行楞次定律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4. 分析与讨论: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楞次定律的正确性,并进行小组讨论;5. 总结与评价: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楞次定律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并对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表现进行评价。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楞次定律的理解程度;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3.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楞次定律的应用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展示楞次定律的原理、应用实例及实验过程;2. 实验器材:电流表、电压表、蹄形磁铁、导体棒等;3. 教学参考书:提供楞次定律的相关知识及拓展内容;4. 网络资源:介绍楞次定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周:介绍楞次定律的定义和内容;2. 第2周:讲解楞次定律的应用实例;3. 第3周:进行楞次定律实验,观察实验现象;4. 第4周:分析实验结果,讨论楞次定律的正确性;5. 第5周:总结楞次定律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让学生深刻理解楞次定律的教案
让学生深刻理解楞次定律的教案1、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楞次定律的概念和基本原理,并能够利用该定律解决相关的问题。
2、教学内容:楞次定律3、教学重点:楞次定律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4、教学难点:如何将楞次定律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解决问题。
5、教学方法:通过讲解、演示、实验等方式,使学生深刻理解楞次定律的概念和基本原理,并使用该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6、教学细节:1)引入通过引入磁场概念,让学生了解磁场的定义和特性,引出楞次定律。
2)讲解讲解楞次定律的概念和基本原理,了解磁场作用在导体中的电子运动规律,导体中电子运动产生电动势的规律,以及电动势与磁场变化的关系等。
3)演示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到磁场对导体中电子运动的影响。
可以使用电动机、托马斯悬挂实验等进行演示。
4)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楞次定律的正确性和适用范围,如可以搭建简易电磁感应实验,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观察电动势和磁场变化的关系等。
5)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加深对楞次定律的理解和应用,如可以通过练习题进行巩固。
7、教学效果:通过教学,学生可以深刻理解楞次定律的概念和基本原理,并能够熟练利用该定律解决相关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8、教学体会: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通过多种方式讲解和演示,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楞次定律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通过让学生进行实验和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了楞次定律,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也有所提高。
这次课程让我感受到,对于学生而言,教学不仅需要讲解,还需要更多的实践。
电学考点与难点:楞次定律的理解和应用,高考必考知识!
电学考点与难点:楞次定律的理解和应用,高考必考知识!楞次定律磁通量1.概念:在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中,与磁场方向垂直的面积S与B的乘积。
2.公式:Φ=BS。
3.适用条件(1)匀强磁场。
(2)S为垂直磁场的有效面积。
4.磁通量是标量。
5.物理意义:相当于穿过某一面积的磁感线的条数.如图所示,矩形abcd、abb′a′、a′b′cd的面积分别为S1、S2、S3,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 与平面a′b′cd垂直,则:(1)通过矩形abcd的磁通量为BS1cosθ或BS3。
(2)通过矩形a′b′cd的磁通量为BS3。
(3)通过矩形abb′a′的磁通量为0。
6.磁通量变化:ΔΦ=Φ2-Φ1。
电磁感应现象1.定义当穿过闭合导体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闭合导体回路中有感应电流产生,这种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现象叫做电磁感应。
2.条件(1)条件: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
(2)例如: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内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
3.实质产生感应电动势,如果电路闭合,则有感应电流.如果电路不闭合,则只有感应电动势而无感应电流。
3感应电流方向的判定1.楞次定律(1)内容: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2)适用范围:一切电磁感应现象。
2.右手定则(1)内容:如图,伸开右手,使拇指与其余四个手指垂直并且都与手掌在同一平面内,让磁感线从掌心进入,并使拇指指向导线运动的方向,这时四指所指的方向就是感应电流的方向。
(2)适用情况:导线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流。
用右手定则时应注意①主要用于闭合回路的一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与感应电流的方向判定。
②右手定则仅在导体切割磁感线时使用,应用时要注意磁场方向、运动方向、感应电流方向三者互相垂直。
③当导体的运动方向与磁场方向不垂直时,拇指应指向切割磁感线的分速度方向。
④若形成闭合回路,四指指向感应电流方向;若未形成闭合回路,四指指向高电势。
⑤“因电而动”用左手定则;“因动而电”用右手定则。
“楞次定律”学习难点的成因和引导策略
教法学法此if教学参考第50卷第4期2021年4月“楞次定律”学习难点的成因和引导策略沈昊(常熟市梅李高级中学江苏苏州215500)文章编号:l〇〇2-218X(2021)04-0010-02 中图分类号:G632. 41 文献标识码:B 摘要:楞次定律内容抽象、所涉及的物理概念纷繁复杂.教材所提供的实验也相对复杂.教师适当改进实验可以让学生的探究过程直观明了。
教师要指导学生从运动、力和能量等角度全方位地探索感应电流方向的规律,提高探究效率。
关键词:高中物理;楞次定律;学习难点;引导策略和学生探讨高中物理学习时,都认为磁场的学习 难度最大,而“愣次定律”的有关认识和理解尤其如此,下面笔者分析“愣次定律”学习难点的成因及引导策略。
一、学习难点的成因分析学习了“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之后,学生就要开 始对感应电流方向的规律展开探索,这一顺序非常自然,教材这样的安排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但是很多学生对楞次定律的掌握情况却差强人意,教师有必要分析其原因。
愣次定律是研究电磁感应现象的基本规律,对学 生而言,他们也知道愣次定律研究的是感应电流的方向,但并不仅仅如此。
认识基本概念之后,还要联系受力分析及运动分析,探索电磁感应现象中的能量转化等,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且情境也比较复杂。
磁场、感应电流等,本就是非常抽象的概念,“阻碍”一词所涉及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相当复杂,再加上定律本身还要对比“引起感应电流的磁场”和“感应电流的磁场”之间的关系,很容易产生概念上的混淆,以至于很多学生舍本逐末,在学习中以“增反减同”四字来替代规律本身,妄图在习题练习中把握规律的运用,这显然无助于学生把握物理规律的本质。
规律的生涩复杂是导致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而 教师引导的失当也值得反思。
科学探究是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我们指导学生建构电磁感应发生的情境.让学生探索感应电流的方向特点。
最常见的情形如图1所示:让磁体的不同磁极靠近或远离线圈,通过灵敏电流计的偏转方向来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学生在此基础上完成对数据的收集,并展开分析,最终1©E-mail : XWL551 @163. com 得出愣次定律的内容。
楞次定律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理解楞次定律应注意的几个问题陕西省神木职教中心高中部高波楞次定律提示了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规律,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磁通量的变化”。
它的核心思想是“阻碍”,只有深刻理解了“阻碍”的含义,才能准确的把握定律的实质。
1.“阻碍”等于“阻止”吗?阻碍不是阻止。
因为磁通量的变化是引起感应电流的必要条件,如果这种变化被阻止了,也就不可能继续产生感应电流了。
其实,原磁场的变化是由外界的各种因素决定的,如电流的变化,相对位置的变化等,而与感应电流无关。
当原磁场减弱时,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也只能对原磁场起补充作用,而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却仍然是减少的。
2.“阻碍”就是“相反”吗?阻碍也不是相反。
如果将阻碍理解为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与原磁场方向相反,则楞次定律就违背了电磁感应现象也必须符合能量的守恒与转化定律这个自然界的普适守恒定律了。
当原磁场增强时,这种“阻碍”表现为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相反;当原磁场减弱时,这种“阻碍”则表现为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相同。
上述现象可用“增反减同”四个字来概括。
3.“阻碍”什么?感应电流阻碍的对象是原磁场磁通量的变化,而不是阻碍原磁场的磁感应强度或原磁场的磁通量。
阻碍的作用是使原磁场的磁通量变化变的缓慢一些。
4.楞次定律与右手定则的关系是什么?楞次定律与右手定则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一切电磁感应现象都符合楞次定律,而右手定则只适用于单纯由于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所产生的电磁感应现象。
对于由磁感应强度B 随时间变化所产生的电磁感应现象,只能由楞次定律进行分析。
对于单纯是导体做切割磁感线所产生的电磁感应现象,既可运用右手定则判断,也可运用楞次定律判断,一般情况下,运用右手定则判断会更方便一些。
5.楞次定律的等价表述是什么?楞次定律还有另一种等价的表述,即感应电流所产生的效果,总要反抗产生感应电流的原因。
这里的原因可以是原磁通量的变化,也可以是引起磁通量变化的机械效应(如相对运动或使回路发生形变等);感应电流的效果,既可以是感应电流所产生的磁场,也可以是因为感应电流而导致的机械作用(如安培力等)。
楞次定律理解和应用论文
楞次定律的理解和应用【摘要】楞次定律揭示了感应电流的磁场总经阻碍引起磁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深刻理解楞次定律是应用的关键,本文就此问题展开探究。
【关键词】楞次定律磁通量变化感应电流阻碍楞次定律是一条重要的电磁学定律,是判断感应电流和感应电动势方向的理论依据。
在教学中,深感愣次定律对于学生来讲是一个难点.特别是一些基础较差的同学更是感到困难重重。
如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和应用愣次定律,笔者就此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粗浅认识,希望对学习该部分知识有所裨益。
一、楞次定律的难点分析1、从静态到动态飞跃学习“楞次定律”之前学生所学的“电场”和“磁场”只是局限于“静态场”考虑,而“楞次定律”所涉及的是变化的磁场与感应电流的磁场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一种“动态场”,并且从“静到动”是一个大的飞跃,所以学生理解起来要困难一些。
2、内容、关系的复杂性“楞次定律”涉及到原磁场、感应电流的磁场,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原磁通量的变化,关系复杂。
如果不明确指出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势必造成学生思路混乱,影响学生对该定律的理解。
3、学生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还不是很强,对定理的理解、判断、分析、推理常常表现出一定的差错。
二、楞次定律难点的突破1、“楞次定律”的内容“楞次定律”的两种表述:表述1: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表述2:感应电流的效果,总是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原因。
两种表述方式不同但实质相同,其实质就是产生感应电流的过程必须遵守能量守恒定律。
2、“楞次定律”的理解(1)首先要正确全面地理解“楞次定律”必须从“阻碍”二字上下功夫。
①“谁阻碍谁”。
是感应电流的磁场阻碍原磁通量的变化。
②“阻碍什么”。
阻碍的是原磁通量的变化而不是磁通量本身。
③“怎样阻碍”。
当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增加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总是与原磁场方向相反;当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减小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总是与原磁场方向相同。
高中物理(4.3楞次定律)理解要点与例题解答
[自主学习]注意: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是“阻碍”“变化”,不是阻止变化,阻碍的结果是使磁通量逐渐的变化。
如果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增加,感应电流的磁场就跟引起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相反,如果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减少,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就跟引起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相同。
楞次定律也可理解为“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总是阻碍相对运动”。
1.磁感应强度随时间的变化如图1所示,磁场方向垂直闭合线圈所在的平面,以垂直纸面向里为正方向。
t1时刻感应电流沿方向,t2时刻感应电流,t3时刻感应电流;t4时刻感应电流的方向沿。
2.如图2所示,导体棒在磁场中垂直磁场方做切割磁感线运动,则a、b两端的电势关系是。
[典型例题]例1 如图3所示,通电螺线管置于闭合金属环A的轴线上,A环在螺线管的正中间;当螺线管中电流减小时,A环将:(A)有收缩的趋势 (B)有扩张的趋势(C)向左运动(D)向右运动分析:螺线管中的电流减小,穿过A环的磁通量减少,由楞次定律感应电流的磁场阻碍磁通量的减少,以后有两种分析:(1)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引起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相同,感应电流的磁感线也向左,由安培定则,感应电流沿逆时针方向(从左向右看);但A环导线所在处的磁场方向向右(因为A环在线圈的中央),由左手定则,安培力沿半径向里,A环有收缩的趋势。
(2)阻碍磁通量减少,只能缩小A环的面积,因为面积越小,磁通量越大,故A 环有收缩的趋势。
A正确例2 如图4所示,在O点悬挂一轻质导线环,拿一条形磁铁沿导线环的轴线方向突然向环内插入,判断导线环在磁铁插入过程中如何运动?分析:磁铁向导线环运动,穿过环的磁通量增加,由楞次定律感应电流的磁场阻碍磁通量的增加,导线环向右运动阻碍磁通量的增加,导线环的面积减小也阻碍磁通量的增加,所以导线环边收缩边后退。
此题也可由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再由左手定则判断导线环受到的安培力,但麻烦一些。
[针对训练]1.下述说法正确的是:(A)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总是跟原来磁场方向相反(B)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总是跟原来的磁场方向相同(C)当原磁场减弱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的方向相同(D)当原磁场增强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的方向相同2.关于楞次定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原磁场的增强(B)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原磁场的减弱(C)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原磁场的变化(D)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原磁通量的变化3.如图5所示的匀强磁场中,有一直导线ab在一个导体框架上向左运动,那么ab导线中感应电流方向(有感应电流)及ab导线所受安培力方向分别是:(A)电流由b向a,安培力向左(B)电流由b向a,安培力向右(C)电流由a向b,安培力向左(D)电流由a向b,安培力向右4.如图6所示,若套在条形磁铁上的弹性金属导线圈Ⅰ突然缩小为线圈Ⅱ,则关于线圈的感应电流及其方向(从上往下看)是:(A)有顺时针方向的感应电流(B)有逆时针方向的感应电流(C)先逆时针后顺时针方向的感应电流(D)无感应电流5.如图7所示,螺线管中放有一根条形磁铁,当磁铁突然向左抽出时,A点的电势比B点的电势;当磁铁突然向右抽出时,A点的电势比B点的电势。
高中物理重难点(细说楞次定律)
高中物理重难点(细说楞次定律)
楞次定律是高中物理电磁感应中重要的内容,楞次定律在高中既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首先来看看楞次定律的定义: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变化。
对于高中生来说,这个定义读起来都比较别扭,理解起来就更难了。
于是我们用更简单的方法去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增反减同)。
所谓增反减同就是指当磁通量增加时,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和原磁场方向相反,磁通量减少时,方向相同。
具体的步骤有四步:
一、判断原磁场方向。
所谓原磁场就是指引起感应电流的磁场,常见的有磁铁,或者通电的导线产生的磁场。
二、判断磁通量的变化。
磁通量的变化由磁感应强度和线圈横截面积相乘决定,判断磁通量的变化时,注意磁通量是一个标量,他只与原磁场磁感应强度在线圈中的大小有关,和方向是无关的,所以不要被原磁场方向干扰了。
这一步要判断磁通量是增加还是减少。
三、判断感应电流产生的感应磁场方向。
由于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线圈中就会产生感应电流,感应电流就会产生一个磁场。
如果第二步中的磁通量增加,感应磁场方向就和原磁场相反,如果磁通量减少,感应磁场方向就和原磁场相同。
四、判断感应电流方向。
判断出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方向过后,用右手定则判断感应电流方向,大拇指指向感应磁场方向,四指就是感应电流的方向。
具体规律可以看下面的表格,以便加深理解:。
楞次定律教学难点浅析
楞次定律教学难点浅析楞次定律是一种关于概率分布的重要定律,它是统计学中概率理论的核心内容。
尽管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统计学的应用,但教学中仍存在诸多难点。
本文旨在分析楞次定律在教学中的难点,并提出解决方案。
首先,楞次定律教学中最大的难点是缺乏足够的实例来示范楞次定律的应用。
目前,大多数教材都把楞次定律作为一个理论,而没有提供任何实例来说明它的应用。
教师仅仅是介绍楞次定律,却没有实际应用它,学生也就无法充分理解该定律。
其次,楞次定律的基本概念很难理解,且较为抽象,晦涩难懂,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时无法深入理解和应用。
例如,楞次定律的基本概念是随机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而这个线性关系又是一种比较抽象的概念,因此很多学生都无法理解它。
再次,楞次定律的计算公式也非常复杂,通常情况下,学生都需要花费较长时间理解公式的意义,再去推导计算。
在实际应用中,也需要充分理解公式的实际意义,以便能够有效地运用它们。
最后,在学习楞次定律的过程中,常常会有一些错误的概念产生,干扰着学生的学习。
有的学生可能会误解楞次定律,认为擘次定律与其他统计理论是等价的,而学习楞次定律就可以理解其他统计理论,但这是错误的观点。
针对以上挑战,有几个可行的解决方案。
首先,在讲解楞次定律时,应尽量采用实际例子来示范它的应用,同时详细讲解特定实例中楞次定律的具体应用,以便学生能深入理解并应用楞次定律。
其次,在讲解楞次定律的基本概念时,应从最简单的概念开始,采取图表的方式来清晰地展示,让学生能够快速理解其中的含义,从而更好地学习楞次定律。
此外,在学习楞次定律的计算公式时,可以采取解题的步骤式讲解方式,把学习和应用结合起来,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相关计算公式。
最后,教师应该经常对学生进行检查,以及对楞次定律及其它统计理论的知识点进行比较,以便学生不会把楞次定律和其他统计理论混为一谈。
综上所述,楞次定律的教学中存在不少难点,但通过以上方法,可以有效解决楞次定律教学中的难点。
楞次定律
物理专业词汇
01 物理表述
03 实质表述 05 突破难点
目录
02 表述特点 04 难点分析 06 人物简介——楞次
楞次定律: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楞次定律还可表述为:感应电流的效果总是反抗引起感应电流的原因。
楞次定律(Lenz's law)是一条电磁学的定律,可以用来判断由电磁感应而产生的电动势的方向。它是由俄 国物理学家海因里希·楞次(Heinrich Friedrich Lenz)在1834年发现的。
1834年,俄国物理学家海因里希·楞次(H.,1804-1865)在概括了大量实验事实的基础上,总结出一条判 断感应电流方向的规律,称为楞次定律(Lenz law)。简单的说就是“来拒去留”的规律,这就是楞次定律的主 要内容。
楞次定律是能量守恒定律在电磁感应现象中的具体体现。
正如勒夏特列原理是化学领域的惯性定理,楞次定律正是电磁领域的惯性定理。勒夏特列原理、牛顿第一定 律、楞次定律在本质上一样的,同属惯性定律,同样社会领域也存在惯性定理。
(2)如果由组成回路的导体作切割磁感线运动而产生的感应电流在磁场中受的力(安培力)的方向与运动方 向相同,那么,感应电流受的磁场力就会加快导体切割磁感线的运动,从而又增大感应电流。如此循环,导体的 运动将不断加速,动能不断增大,电流的能量和在电路中损耗的焦耳热都不断增大,却不需外界做功,这显然是 违背能量守恒定律的。楞次定律指出这是不可能的,感应电流受的安培力必须阻碍导体的运动,因此要维持导体 以一定速度作切割磁感线运动,在回路中产生一定的感应电流,外界必然反抗作用于感应电流的安培力做功。
以“通量表述”为例,要点是感应电流的磁通量反抗引起感应电流的原磁通量的变化,而不是反抗原磁通量。 如果原磁通量是增加的,那么感应电流的磁通要反抗原磁通量的增加,就一定与原磁通量的方向相反;如果原磁 通减少,那么感应电流的磁通要反抗原磁通的减少,就一定与原磁通量的方向相同。
浅谈楞次定律的学习
浅谈楞次定律的学习我们的高中物理电磁学课程中楞次定律是我们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下面是我对这部分学习中的一点理解和应用。
首先楞次定律的内容,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就是感应电流的磁场总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该规律叫做楞次定律。
这个规律我们先要记下来,在记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定律里说的是“阻碍”而不是“阻止”,另外注意感应电流的磁场不一定与原磁场方向相反。
关于楞次定律的理解应注意以下几点(1)谁起阻碍作用?要明确起阻碍作用的是“感应电流的磁场”。
(2)阻碍什么?感应电流的磁场阻碍的是“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而不是阻碍原磁场,也不是阻碍原磁通量。
(3)怎么阻碍?当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原磁通量)增加时,感应电流的磁场就与原磁场的方向相反,感应电流的磁场“反抗”原磁通量的增加。
当原磁通量减小时,感应电流的磁场就与原磁场的方向相同,感应电流的磁场“补偿”原磁通量的减少。
(4)“阻碍”不等于“阻止”,当由于原磁通量的增加而引起感应电流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相反,其作用仅仅使磁通量的增加变慢了。
但磁通量仍在增加,当由于原磁通量的减少而引起感应电流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相同,其作用仅仅使磁通量的减少变慢了,但磁通量仍在减少,“阻碍”也不意味着“相反”。
在理解楞次定律时,有些同学错误的把“阻碍”作用认为,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和原磁场方向相反,事实上,它们可能同向,也可能反向,需要根据磁通量的变化情况判断。
(5)电磁感应过程实质上是能的转化和转移过程,楞次定律中的“阻碍”正是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的具体体现。
以上是对楞次定律的一点理解,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步骤如下(1)明确引起感应电流的原磁场的方向及其分布情况,并用磁感线表述出来。
(2)分析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是增加还是减少。
(3)根据楞次定律确定感应电流磁场方向,即原磁场增加,则感应电流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相反,反之则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相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楞次定律”教学难点的突破方法
高中物理教学中楞次定律是高考的热点、重点、难点之一,其内容是: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该定律适用于一般情况的感应电流方向的判定,而右手定则只适用于导线切割磁感线运动的情况。
要让学生学好这个定律,突破这一定律难点,除做好演示实验外,教学中还应注意让学生从以下几点着手学习。
一、分四步理解楞次定律
1.明白谁阻碍谁──感应电流的磁通量阻碍产生产感应电流的磁通量。
2.弄清阻碍什么──阻碍的是穿过回路的磁通量的变化,而不是磁通量本身。
3.熟悉如何阻碍──原磁通量增加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相反;当原磁通量减少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相同,即“增反减同”。
4.知道阻碍的结果──阻碍并不是阻止,结果是增加的还增加,减少的还减少。
二、学会楞次定律的另一种表述
有人把它称为对楞次定律的深层次理解。
1.表述内容:感应电流总是反抗产生它的那个原因。
2.表现形式有三种:
a.阻碍原磁通量的变化;
b.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有的人把它称为“来拒去留”;
c.阻碍原电流的变化(自感)。
注意:分析磁通量变化时关键在于对有关磁场、磁感线的空间分布要有足够清楚的了解,有些问题应交替利用楞次定律和右手定则分析。
三、能正确区分楞次定律与右手定则的关系
导体运动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流是磁通量发生变化引起感应电流的特例,所以判定电流方向的右手定则也是楞次定律的特例。
用右手定则能判定的,一定也能用楞次定律判定,只是不少情况下,不如用右手定则判定来得方便简单。
反过来,用楞次定律能判定的,并不是用右手定则都能判断出来。
如闭合圆形导线中的磁场逐渐增强,用右手定则就难以判定感应电流的方向;相反,用楞次定律就很容易判定出来。
四、理解楞次定律与能量守恒定律
楞次定律在本质上就是能量守恒定律。
在电磁感应现象中,感应电流在闭合电路中流动时将电能转化为内能,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能量不能无中生有,这部分能量只能从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而来。
例如,当条形磁铁从闭合线圈中插进与拔出的过程中,按照楞次定律,把磁铁插入线圈或从线圈中拔出,都必须克服磁
场的斥力或引力做功。
实际上,正是这一过程消耗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再转化为内能。
假设感应电流的效果不是反抗引起感应电流的原因,那么,在上例中,只需把条形磁铁稍稍推动一下,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将吸引它,使它动得更快些,于是更增大了感应电流,使线圈吸引条形磁铁的力更大,条形磁铁将做更快的运动,如此不断反复加强,只需在最初阶段条形磁铁作微小移动中做微量的功就能获得无限增大的机械能和电能,这显然是违背能量守恒定律的。
感应电流的方向遵循楞次定律的事实本身就说明了楞次定律的本质就是能量守恒定律,或者说,楞次定律是能量守恒定律在电磁感应现象中的具体表现。
熟练掌握楞次定律与安培定则、左手定则、右手定则的综合使用
1.熟知安培定则、左手定则、右手定则、楞次定律应用于不同现象中。
A.判断运动电荷、电流产生磁场应用安培定则(用右手)
B.判断磁场对运动电荷、电流作用力时应用左手定则
C.判断电磁感应现象中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运动产生感应电动势应用右手定则,闭合回路磁通量变化产生感应电动势应用楞次定律。
2.巧记右手定则与左手定则的区别:抓住“因果关系”才能无误,“因动而电”──用右手;“因电而动”──用左手。
3.正确区分涉及的两个磁场(一是引起感应电流的磁场;二是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是应用楞次定律的关键。
理解两个磁场的“阻碍”关系——“阻碍”的原磁场磁通量的“变化”。
这样在教学中强调学生从上述五点着手学习,就可以突破这一定律的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