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
集中。D错。第(2)题,根据图中信息,从2004年到2016年,主城区的居住用地和工
业用地比重普遍上升,其他土地利用方式比重必然下降,工厂和人口的骤增必然导
必修第二册·中图地理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1.城镇化的动力机制
(1)社会经济发展是促进城镇化的主要动力
产业
影响
随着农业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明显过剩,农村人 第一产业 口向城市大量转移
第二产业
工业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工业化进程为进城的农民从事 加工制造、建筑等行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农民工已成 为城市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城市功能进行合理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 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
的相对位置;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 通和居住条件
污染源;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
必修第二册·中图地理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2019·高考天津卷)读W市主城区2004年与2016年工业和居住用地情况 图(如图),回答(1)~(2)题。
是“
过密—过”疏,即大城市出现人口过密、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等;而
在农村却出现劳动力不足、人口老龄化、缺乏产业支撑等。
必修第二册·中图地理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4.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 (1)非洲:城镇化水平很 低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大量农民流入 城镇 ,造成 城镇人口的膨胀。由于这些城镇不能提供足够多的就业岗位,导致城镇里的大量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必修第二册·中图地理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2.阶段性问题 (1)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 大气 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2)人口问题。城镇人口大量增加, 就业 压力加大,失业人数上升,导致部分 低收入者陷入贫困。 (3)住房问题。城镇面积有限,过多的人口造成住房 紧张 ,出现贫民窟和棚户 区。 (4)交通问题。随着车辆数量增加,交通基础设施不能与之适应时,交通 拥堵 就 容易发生,停车困难也逐渐出现。
2019-2020学年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地理必修二:2-3第三节 城市化+Word版含答案
材料 PM2.5 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 2.5 微米的颗粒物,也 称为可入肺颗粒物。PM2.5 产生的主要来源,是城市化中工业生产、 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经过燃烧而排放的残留物,大多含有重金属等 有毒物质。目前我国约 1/5 的城市大气污染严重,1/3 的城市空气质 量达不到国家二级标准。下面是表现城市化问题的漫画。
B.乙代表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
C.乙目前城市化速度较快,城市环境质量高
11
D.甲城市化速度缓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审题指导] 解答本题首先需要注意各坐标轴代表的意义,其次 需要结合所学城市化的知识,判断城市化进程的阶段及相应特点。 [解析] (1)从图中可以看出,图中⑤→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 重降低,反映的是逆城市化现象,所以 C 正确。(2)该现象为逆城市 化现象,产生逆城市化现象的原因有城市环境污染严重、交通便捷、 农村基础设施完善等,与农村劳动力丰富无关。 (3)乙阶段劳动 力在农业、工业、服务业中就业的百分比分别约为 48%、30%、22%, 因此乙阶段从事非农业活动人口百分比大约是 52%,应处于城市化 中期阶段,对应图 a 中的③阶段。 (4)甲类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工 业、服务业劳动人口比重总和高),乙类国家城市化水平低(工业、服 务业劳动人口比重总和较低),因此甲代表发达国家,城市化速度缓 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乙代表发展中国家,目前城市化速度较快, 城市环境质量低。 [答案] (1)C (2)C (3)A (4)D
[问题] 材料中叙述的现象是什么?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 么?
[提示] 这种现象是逆城市化。原因:大城市中心环境恶化,人 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农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再加上交 通发展,人口向农村和小城镇迁移,从而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新高中地理高考 2021届小题必练16 城市化 学生版
小题必练16:城市化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2020·江苏高考)下图为“某小镇空间格局演化过程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影响该小镇空间格局演化的主要因素是A.产业结构B.人口素质C.环境质量D.交通方式2.“现代拓展区”的建立有利于A.减轻自然灾害B.提高环境容量C.保护传统地域文化D.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近20年来,四川省城乡人口大量流向东部沿海城市,城乡居民的收入较多来自于外出务工劳动力的收入返还。
该省县域城镇化呈现出特殊发展模式:人口流出越多,城镇化速度越快(进城人群主要是农村留守的老人与儿童),县城就越繁荣。
下表是2000~2015年四川省各层级城镇化水平变化情况。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近20年来,四川省县域城镇化的主要驱动力是①本地工业化②异地工业化③乡镇旅游业发展④生活和教育需求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2.该省县域城镇化速度远超地级市,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县域(与地级市辖区相比)①工业化水平相对较高②农村人口比例较高③城镇住房价格相对较低④常住人口老龄化程度较低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3.今后推动该省县域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是A.增加城镇住房供给量B.降低城市入户门槛C.完善社会养老保障D.多元发展本地产业下表是我国不同时期的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与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统计表。
据表,完成下面小题。
4.1985-2011年我国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总体变化趋势为A.先增后减B.不断增加C.先减后增D.逐渐减少5.据表并结合相关知识可以判断1985年以来我国A.城市新增用地以商业用地为主B.乡村人口数量持续增长C.城市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D.农业用地面积有所减少国内常见的城市首位度计算方法有两种,一是将首位城市GDP占全省城市GDP的占比视为城市首位度;二是将首位城市与第二位城市的人口规模之比视为城市首位度。
高中地理城市化
对比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发展图
读图: 城乡人口迁移驱动力图
2、城市化的动力: 推力和拉力
推力
拉力
1、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 2、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3、受自然灾害影响大。
1、就业机会多; 2、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
3、文化设施齐全; 4、交通便利。
小结:
概念:
城
市
标志:
化
驱动力:
谢谢!
这种市区出现“空心化”,人口呈现 负增长,以人口集中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化 由此发生逆转。
郊区城市化的现象:
郊区城市化:
是现代的一种普遍
现象,即城市附近的郊 区开始变成城市。
伴随着城市中上阶层人 口移居市郊,城市中心 城区以外的郊区乡村区 域的城市化过程。
再郊城区城市市化化与:再城市化 是城市化发展进
总结:
1、概念 一、城市化 2、标志
3、动力因素 1、世界城市化的阶段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2、发达国家特点 3、发展中国家特点 1、有利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不利
谢谢!
谢谢大家
13.04.2021
生产计划部高中地理城市化13. Nhomakorabea4.2021
生产计划部
一、城市化(城镇化)
城市化的概念: 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
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1、城市化的标志:
城市化的标志:
1、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2、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3、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大
衡量城市化的重要指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 的比重。
程的一个阶段,使城 市因发生逆城市化而 衰败的城市中心区再 度城市化的过程。
三、城市化的影响: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2章第2节城市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一、城市化 1.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和 城市范围 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 的过程。 2.驱动力 3.城市化水平:可以用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表示,反映 了 社会经济发展 水平。 4.意义:带来了 聚落形态及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 、价值观念等 的巨大变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2.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1)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包括城市建筑、交通工具、道路及饮食、 服饰、居民心理、 习俗等方面,但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建筑。
(2)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的影响,如下表所示:
3.中国文化与人口发展 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生育、职业选择、人口流动等 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文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产生了很大的变 化,主要表现为传统的人口观念被现代的人口观念取代。(见下表)
(4)D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城市是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地区,城市对地理环境的 影响表现在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方面,还会引发一系 列社会问题。具体分析如下表:
我国东南部某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些环境问 题。根据下述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4)题。
(4)下列属于我国目前城市化过程表现的是( ) A.特大城市中心区表现出衰落迹象 B.城市化速度大大放慢 C.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提供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D.城市化速度快与经济发展不协调 【解析】 本题借助我国1949~2008年城市数量变化图来考查我国 城市化进程的相关知识,解答时应重点把握以下几点:(1)我国是一个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明显地表现出发展中国家的特点。(2)我国的 城市发展地区间不平衡,这与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3)读图 时注意三个时间段,注意不同等级规模城市数量的变化比较。 【答案】 (1)城市数目不断增多,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城市化进 程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2)50~100万人口的大城市 20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 (3)东部地带 经济发展水平高,自然条件优越,人口密集
高考地理小题必练14城镇化
小题必练14:城镇化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2020·海南高考)下图所示地区城镇化进程是我国的一个缩影。
改革开放以来,该地区大量乡村人口进城务工、经商等,逐渐融入城镇生活。
农业转移人口的城镇化是推进城镇化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措施。
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新的发展理念,着力推动8000余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地区城镇化的特点是A.多极化发展,不同等级城市同步扩张B.一极多核,大中小城市数量增多C.多核心发展,高等级城市迅速扩张D.多极多核,城镇分散发展2.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相比,该地区城镇能够吸纳较多农业转移人口的主要原因是A.城镇建设更加有序B.地域文化特色更浓厚C.对外开放程度更高D.农业机械化水平更高3.新时代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城镇化的主要措施有①加强基本农田建设②提高教育经费比重,扩大城镇教育规模③城乡统筹,加强就业培训④提高城市落户门槛,加强户籍管理⑤大力发展中小城镇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⑤D.③④⑤【答案】1.B2.A3.C【解析】1.读图可知,该区域人口大于1000万的城市始终只有一个(注意图例信息的获取),符合“一极”;而500-1000万的大城市在2015年出现了两个,符合“多核”,其他中小城市明显增多,所以该地区城镇化的特点是一极多核,大中小城市数量增多,B正确,AD错;相比而言,中小城市扩张速度更为明显,“高等级城市迅速扩张”描述不当,C错。
故选B。
2.根据上题分析可知,珠三角地区城镇化的特点是“一极多核”,所以大、中小城市数量分布合理,城镇建设更加有序,而珠三角地区城市发展中,广州、深圳规模过大,不符合中心地理论,所以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相比,该地区城镇能够吸纳较多农业转移人口的主要原因是城镇建设更加有序,A正确;与地域文化特色关系不大,B错;珠三角地区对外开发程度也高,C错;该地区河网密布,耕地破碎,农业机械化水平并不是很高,D错.故选A。
第二章 城市和城市化
1.什么是中心地?
中心地是指为居住在它 周围地区的居民提供各种 货物和服务的地方,即货 物销售点或服务点。 2.中心地包括哪些方面? 服务范围 六边形市场区的形成 中心地等级体系的形成
什么是服务范围?
项目 概念 关系
消费者为取得所需货物 服务范围 (或服务)所愿意达到的 最大距离,就是中心地的 服务范围
影响社会治安,还会带来贫困、内城衰落等问题。
• 城市化问题解决途径: (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措施)
1.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2.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3.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城市空
间结构
城 市 空 间 结 构
不同规 模城市 服务功 能的差 异
形 成 原 因
中心商务区 工业区 商业区 住宅区 行政中心区 文化区 混合功能区 郊区 历史因素 经济因素 社会因素 行政因素
社会因素主要影响住宅区的分化。由于各种社 会集团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的而形成 不同的居住区和活动区。如下表: 住宅区分化 社会阶层 类型 特点 区位
高收入阶层 高级住宅区 建筑面积大,设备 齐全,环境优雅 背向 低收入阶层 低级住宅区 破旧拥挤,环境差 发展
政府采取行政手段制定政策和城市规划,干预城 市社会经济的自由发展,通过合理引导,明确划定不 同职能区,如住宅区、商业区、文化区、工业区、行 政区等。无论是旧城改造还是新城建设,行政干预有 可能促成城市内部地域结构的分化。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项目
大气污染 水污染 噪音污染 固体废弃物 交通拥挤, 居住条件差 增加就业难 度,失业人 数增多
危害
城市空气污浊、出现酸雨、光化学烟雾,危害人们健康 水体富营养化、赤潮、水体重金属污染产生公害病 妨碍人们休息、工作、学习和交谈,甚至损害人体健康 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 交通堵塞,导致时间、能源浪费;住宅表现为住房缺少、 质量低劣
_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城市问题ppt课件
考点1 城市化及动力机制
1.标志:城市化的标志有三个, 如下图归纳:
9
特别注意: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而城市的人口和用 地规模则反映城市的发展是否合理
10
2.意义
项目
意义
人口 转化
城市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大量吸收
农村剩余人口。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 逐渐转移
(3)对水圈的影响:城市的道路系统和生产、 生活活动设施使降水、径流、渗漏产生再分配, 使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城市建设 过程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
(3)再城市化:一些发达国家面对大城市中心区继续衰退的 状况,实施一系列城市复兴计划,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 术和第三产业,积极开发市中心衰落区,以吸引年轻的专业人 员和国内外移民到此居住,一大批中心城市在经历了前一时期 的低潮后,趋于复兴。
31
4.虚假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 (1)虚假城市化:又称过度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明显超 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的速度大大超过工业化的速 度,城市化不是建立在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一定水平之上,而 主要是依靠传统的第三产业来推动的。这种城市化的质量较低, 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反而容易造成诸多城市病的发 生。 (2)滞后城市化:指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 平的城市化发展模式。这种城市化发展模式不利于充分发挥城 市的集聚效应,对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及城市文明的普及都 具有严重的阻碍作用。
26
城市化发展阶段
特征
出现的问题
发展新趋势 出现的国家和地区
初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 慢
问题较少,处于城市化低水平时期
加速阶段
发展中国家中经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讨论三:“大树移植”可使城市迅速绿化,这样
的做法值得推广吗 ?为什么?
怪了,树木也输液!
大气污染
噪声污染
电磁污染
城 市 环 境 污 染
光污染
固体废弃物污染
水污染
——住房紧张
香港的“铁笼”
——就业困难
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 生规模将达到699万,比2012 年增加19万人,是新中国成立 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
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扩大城市绿地面积。
④进行科学合理的城市发展规划。
城市规划应当综合考虑:
1、促进和带动城乡经济发展; 2、为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 3、防治“城市病”; 4、因地制宜,形成城市特色; 5、留有发展余地。
三、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1、城市经济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2、大型中心城市加速发展,辐射带动功能显著增强 3、有更多的农业人口进入大城市或当地的小城镇
水文
城市建设过程破坏了原有的河 网系统,有的河流被填埋后作为 容易使城市在下暴雨时排水不 道路或其他建设用地,有的河流 畅,造成地面积水;残留河道也 容易因富营养化而变黑发臭 被分割成断头河或死水河 城市的生产生活污染,尤其是工 使城市生态系统成为一个脆弱 业“三废”,干扰和破坏了所在地 的系统。城市是人类对自然环 区的生态环境 境影响和改变最大的地方
——社会秩序混乱
持刀抢劫
飞车抢包
干啥来着,这么专注?
二、城市环境问题
1.问题(“城市病”的表现)
人口密集
就业困难 环境质量下降
“城市病”
交通拥挤 社会秩序混乱
地价房租昂贵
人类产业活动密集
2.原因
长期高强度的工业生产 不合理的城市规划
高一地理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地理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试题答案及解析1.(10分)下图为“某城市区域示意图”,图中②为石油化工区,③为电子工业区(附近有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④为水泥厂。
读图完成以下各题。
(1)从城市功能区看,图中①处最有可能形成区,其外围主要是区。
随着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的扩大,市区的工厂纷纷向外搬迁,其主要目的是①;②。
(4分)(2)②③④中工业布局明显不合理的是,理由是。
(3分)(3)城市化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①;②;③。
(3分)【答案】(1)商业住宅降低土地成本保护城市环境(2)④位于城市盛行风的上风地带,会造成城市的大气污染;位于城市河流上游,也会造成水污染。
(3)使得地理环境各要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甚至出现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声污染问题社会问题严重(每个要点1分)【解析】(1)①处位于城市中心,交通便利,最有可能形成商业区。
①处外围靠近商业区,面积广大,是城市最主要的土地利用模式,应是住宅区。
随着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的扩大,郊区相比市区地价低,工厂向外搬迁可降低土地成本,有利于保护城市环境。
(2)图示城市盛行风向为东南风,④为水泥厂在城市盛行风的上风方向,污染城市大气;又在城市河流的上游,污染城市水源,不合理。
(3)城市化主要是人口大量向城市迁移,城市土地不断扩大,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的绿地减少;工业和生活产生的各种污染出现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声污染问题,使得地理环境各要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社会问题严重,失业率增加、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等。
【考点】主要考查城市功能分区和城市化影响。
2.下图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随时间变化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5分)(1)A、B两条曲线中代表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是________曲线。
(2)从图中可看出,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______(早或晚),水平_______(高或低),目前城市化速度比发达国家________(快或慢)。
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1.城市经济逐步成为________增长的主导 区域经济 力量。 2.大型中心城市加速发展,________功能 辐射带动 显著增强。
基 础 知 识 梳 理
经 典 例 题 探 究 知 能 达 标 训 练
3.有更多的农业人口进入城市或当地的小 城镇。
基 础 知 识 梳 理
经 典 例 题 探 究 知 能 达 标 训 练
返回
模块二
人文地理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城市化与地理环境 1.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自然环境 地形 气候 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强烈改变原有地表形态,使地表趋于 ____ 平坦 强烈改变______性质,产生大量的 下垫面 ____气体 温室 破坏原有河网系统、水系紊乱、地面 地表水 大量硬化、阻隔______下渗 “城市三废”强烈破坏生态环境,城 生态系统 市人工________比较脆弱
经 典 例 题 探 究 知 能 达 标 训 练
返回
模块二
人文地理
3.城市化的意义 (1)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能够创造出比较多 的____机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 就业 (2)城市化过程能带动广大农村的发展,有利 于改善地区____结构。 产业
基 础 知 识 梳 理
经 典 例 题 探 究 知 能 达 标 训 练
基 础 知 识 梳 理
经 典 例 题 探 究 知 能 达 标 训 练
返回
模块二
人文地理
污染 类别
污染源
污染物
危害
娱乐音响、 破坏生活环 大于50分 噪声 ________、工业生 交通运输 境,危害健 污染 贝的噪声 产、建筑施工 康 固体 占据空间、 废弃 工业生产、建筑施 垃圾 滋生蚊虫影 物污 工、居民生活 响____ 健康 染
2.1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
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 发达 国家
30%-70%, 加速阶段 水平较高 成熟阶段 70%以上, 水平高
第三产业: 服务业
2、世界大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
240 220 200 180 160 特 140 大 120 城 100 80 市 60 的 40 数 20 量 0 1900
国家类 起步 目前 城镇化 型 时间 速度 水平 发达国 家
城镇化现状
城镇化与 经济发展早Βιβλιοθήκη 慢 快高低
发展中 国家 晚
城市→农村(郊 区化、逆城市化) 农村→城市(城市 发展不合理)
相适应
不相适应
看图:哪些国家城市发展不合理?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不合理的原因
许多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偏高,主要是因城市
(3)会造成交通拥挤、住房紧 张、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
环境污染
社会问题
有利影响: 给居民创造了优越的物质文化条件。(绿
化环境、修建水利设施、平整土地)
图解“城市病”的表现及解决措施
卫星城 卫星城是指在大城市外围建立的既有就业岗位,又 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镇,是在大城市郊区或 其以外附近地区,为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和工业而新建 或扩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 因其围绕中心城市像气象卫星一样,故名。旨在控 制大城市的过度扩展,疏散过分集中的人口和工业。 卫星城虽有一定的独立性,但是在行政管理﹑经济﹑文 化以及生活上同它所依托的大城市十分密切的联系,与 母城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一般以农田或绿带隔离,但 有十分便捷的交通联系。 卫星城概念产生于英国,美国学者泰勒正式提出并 使用“卫星城”这一形象性的概念。
图解 ①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②它们之间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郊区城市化 ,随后出现逆城市化,最后为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又出现再城市化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湘教版必修 城市与环境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案含解析
第2讲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考纲展示考查方向1.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1.以区域图、数据统计图表、示意图、文字材料(畅通工程、私人汽车、绿色住宅、生态城市)等为背景,考查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以某一地域的特定文化现象为载体,考查地域文化对城市空间布局、城市建筑结构和风格的影响。
基础全面梳理一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1.含义指人口和错误!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三个标志(1)错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2)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3)城市错误!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3.意义4.城市化动力机制错误!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二城市化特点三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城市化与我们的生活(1)对城乡生活的影响1改善城市居住环境和交通等基础设施。
2城市现代文明影响传统的生活习惯和错误!劳作方式等。
(2)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3)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2.城市环境问题四我国城市发展趋势1.城市化是不是只表现为城市人口的增多?不是。
城市化不只是表现为城市人口的增多,还表现在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观念的转变上。
2.郊区城市化和城市郊区化一样吗?不一样。
郊区城市化指城市的郊区形成城市,是一个人口、产业向城市集聚的过程,城市处在规模膨胀、加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郊区化指人口、产业向郊区或卫星城迁移,是城市化进程中人口、产业由集聚发展到扩散的一个新阶段,是逆城市化的表现。
3.城市化就是指人口城市化吗?不是。
城市化不仅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还包括乡村地区变为城市地区,即城市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口城市化,二是地域城市化。
考点深度研析考点错误!城市化进程1.城市化进程的地区差异2.城市化进程的一般特点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对应初期中期后期后期阶段人口农村→城市→郊区城市→农村或小周边地区→中心流动方向城市城镇城区产业结构第一产业占比较大第一产业比重降低,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第二产业成为主导第一、二产业比重降低,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成为主导城市化问题不明显城市环境恶化、交通拥堵、土地供应紧张城市环境进一步恶化城市环境质量改善续表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原因城市的拉力和乡村的推力市区人口激增,环境恶化,交通拥堵,城市产业的迁移交通条件的改善,追求更好的生存环境城市中心区开发,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图示(2015·重庆高考)下图中的曲线示意中国、日本、意大利和法国四个国家的城镇化率变化情况,曲线上的圆点表示各国不同高铁线路开始运营的年份。
(中图版)2020高考总复习 地理:第2讲 城市化
第2讲城市化最新考纲核心素养定位考情报告1.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1.了解城市化的表现及城市化的过程。
(综合思维)2.结合实例或图表资料,分析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比较不同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综合思维、区域认知)3.分析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针对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提出有效的治理措施。
(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1.以区域图或模式图为背景,考查城市化问题,考查频度高,考查形式主要为选择题。
2.与城市人口流动、城市内涝等实际问题相结合,考查读图能力、信息提取及整合能力,考查频度较高,考查形式多为综合题。
[梳理知识体系][再现基础知识]一、城市化及城市化进程1.城市化的动力和表现(1)城市化的动力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如下所示:特别提醒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成为城市人口是城市化的主要表现之一。
但是发达国家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因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而产生的,而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则主要是因农村人口增长过多过快产生的。
因此,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并不是城市中二、三产业迅猛发展的真实反映。
(2)城市化的表现结合下图,归纳城市化的表现。
城市化表现具体表现人口的集中过程(丁乡村→甲城市)城市人口总量及其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城镇数量增加,城镇密度加大;每个城镇的规模扩大地域的转换过程(乙乡村→乙城市新区;丙乡村→丙城市)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农业用地发展为城区;城市用地功能进一步分化;土地景观发生较大变化经济结构的变化过程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伴随经济结构变化,城市文明向农村地区扩散2.世界城市化的进程读下图,填表并回答问题。
(1)阶段和特点阶段特点A: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B:中期阶段城市化推进很快,出现很多城市化问题C: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2)地区差异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起步时间早晚早(英国最早,从18世纪中叶开始)晚(20世纪中叶以来) 原因工业化早国家独立较晚,工业化晚目前速度快慢趋缓(甚至停滞) 快原因城市化已推进到相对成熟阶段民族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迅速城市人口比重大小大(70%以上) 小(不到40%)原因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所处阶段C阶段A阶段和B阶段城市化表现及原因表现逆城市化现象城市发展不合理原因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郊区基础设施完善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快,农村劳动力过剩特别提醒发达国家城市化一般经历了如下过程:【疑难辨析1】城市化水平与城市化速度的区别是什么?提示前者主要由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反映,百分比越高,表明城市化水平越高。
备课记录
高一地理组集体备课教案地理组吕静2010.4.13 集体备课内容: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2.3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时间:4月12日发言人:吕静一、对《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的教学安排1、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包括三部分,其一是城市化的概念、主要特征和对经济社会的积极意义,其二是城市化动力机制,其三是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本节内容与第三节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2、教学目标城市化的概念、特征和意义,理解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城市化的地区差异及其成因;通过城市化定义到特征再到意义的学习中,让学生学会发散思维的学习方法。
3、教学重难点重点:城市化的表现、城市化的意义、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难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4、学情分析对于本节知识内容,通过教师的讲授,学生能够掌握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并从理解的角度分析得出城市化的意义,但是关于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教材篇幅较小,需要教师加以分析,引导学生理解。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各自的城市化特点,教材运用阅读材料的方式展现,不易学生概括总结,可运用读书指导法,让学生归纳,教师总结,并且利用教材活动题,巩固所学习的知识内容。
5、教学安排导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上海的夜景,从直观上让学生欣赏上海夜景之美,了解上海这个城市的繁华。
然后给出上海1911年,1949年,1990年三各年份的用地规模和人口数量,问题导入,得出什么结论。
运用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发展图,进一步学习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和意义。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给学生明确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通过三方面讲解:农业,工业,第三产业。
学以致用,引入世界城市化进程,通过图表分析,了解世界城市化进程特点。
依据教材阅读分析及课件图表,详细分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特点,通过对比法归纳总结其特点。
引入现象:逆城市化、虚假城市化、滞后城市化。
运用教材活动题,巩固所学知识。
中国城市化的理解,可以运用自主探究的方式,结合教材阅读及课件图表思考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特点。
地理大二轮复习浙江选考讲义:专题五 人口与城市 微专题21 含答案
微专题21城市化与城市区位因素考试内容考试要求节次考试内容必考要求加试要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1。
城市化城市化的含义和意义b分析城市环境问题的形成及解决措施2.城市化动力机制城市化的主要动力b3。
城市化特点(1)城市化特点的地域差异(2)现阶段中国城市化的特点bb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4.城市化与我们的生活城市化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d5。
城市环境问题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c6。
我国城市发展趋势我国城市发展趋势b城市区位7。
城市区位分析(1)影响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2)城镇空间布局的特点cb分析影响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1.城市化(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城市化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表现出不同的进程.具体差异见下表:国家类型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起步时间早晚早(英国最早,从18世纪中叶开始)晚(20世纪中叶以来)原工业化早国家独立较晚,工及原因题原因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郊区基础设施完善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快,农村劳动力过剩(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②城市化对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产生的问题表现形式环境质量下降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光污染、辐射污染等城市交通问题交通堵塞,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期;交通事故频繁;公共交通发展缓慢;停车(位)场紧张等城市住宅问题居住环境差;住宅质量低劣,设备缺少,住房破损;房价昂贵,空房率上升;出现贫民窟等城市社会问题就业困难,失业现象严重;贫困问题,特别是失业者、技术过时者和缺乏充分教育的群体增加;老年人问题(人口老龄化);内城经济衰退等(3)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措施2.城市区位因素b级方法技巧城市化进程和特点的分析①根据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变化来判断城市化速度;②根据城市面积、范围的变化来判断城市化速度;③根据不同区域类型(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判断城市化进程和特点;④根据产业结构特点及变化分析城市化特点;⑤根据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分析城市化特点。
第二章 第三节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
第三节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课程标准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学习目标1.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
2.运用相关资料,概括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的差异。
3.结合区域实际,分析城镇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并提出解决措施。
一、城镇化1.含义:又叫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表现(1)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2)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逐渐转移。
(3)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4)乡村景观逐渐转化为城市景观。
(5)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价值观念等发生显著变化。
3.影响因素(1)经济发展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
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城镇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
(2)城镇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的关系尤为密切。
(3)城镇的兴起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
判断1.城镇人口增加,城镇化水平一定增加。
( × )2.城镇化水平越高,工业化水平就越高。
( × )二、城镇化的地域差异1.世界城镇化的发展阶段特点工业革命前发展极为缓慢工业革命后进程明显加快,城镇人口比重迅速攀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趋势:世界级大都市→城市群→大都市带。
世界六大都市带: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大都市带、欧洲西北部大都市带、英格兰大都市带、日本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北美五大湖沿岸大都市带、我国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带2.发达国家的城镇化(1)城镇化水平大多在75%以上。
(2)有些大城市由于过度扩张,出现了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现象。
3.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1)城镇化水平比较低。
(2)城镇化水平很不平衡,有虚假城镇化或“滞后城镇化”等问题。
4.我国的城镇化(1)状况:城镇人口快速增长,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
(2)意义:拓展了高效率的成长空间,拉动了生产与消费,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区域对外开放程度,提升了经济社会发展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时间:45分钟分数:100分)一、单项选择题(15×4=60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大国内需求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策略,为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开拓新空间。
据此回答1~2题。
1.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 )A.城市的人口数量 B.城市的数量C.城市的用地规模 D.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2.下列有关“城中村”(城市郊区出现的已经转变为以从事工商业为主的村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环境较好 B.是本地人口的主要居住区C.民风淳朴、治安状况较好 D.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读1990~2008年湖南省以及全国城市化水平比较图,回答3~4题。
3.下列有关图中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 )A.湖南省城市化水平一直低于全国水平,差距还在进一步扩大B.湖南省城市化目前处于后期成熟阶段,城市化进程基本停滞C.2008年,湖南省城市化水平与全国差距进一步缩小D.全国城市化进程已进入后期成熟阶段,比较平稳4.导致湖南省城市化水平如图所示的因素主要是( )A.没有特大城市,缺乏大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B.资源贫乏,城市发展的后劲不足C.工业化程度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D.区位优势不明显,交通闭塞下图为中国台湾城市发展过程示意图。
读图回答第5题。
5.从1950年到1989年,该地区城市发展的特征是( )A.东部地区发展快,西部地区发展慢 B.从分散到集中,出现城市群C.大城市增长快,中小城市增长慢 D.中部地区城市发展最快读某地区生态园林城市模式图,回答第6题。
6.下列关于图示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生态园林城市中生态用地比重较大,因而不会产生“热岛效应”B.动植物园苗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居住区环境免受直接污染C.该城市的道路网布局形式可以缓解市中心区的交通拥堵状况D.外环工业仓库集中但不连片,为城市的建设发展留有余地读我国2007年31个省(市、区)城市化水平和人均GDP收入图,回答7~8题。
7.由图可以得出的正确推断是( )A.人均GDP高的省(市、区),城市化速度快B.人均GDP高的省(市、区),一般城市人口比重大C.人均GDP高的省(市、区),城市化过程中环境问题严重D.人均GDP越高的省(市、区),城乡差别越大8.结合图和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的正确判断是( )A.京、津、沪、渝四个直辖市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B.除直辖市外,城市化水平高的省区城市多C.海南省城市化水平比四川省高,其城市人口总量比四川省小D.海南省城市化水平比四川省高,其城市用地总量比四川省大工业化率是工业增加值占全部生产总值的比重,城市化率为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下图表示“中国和日本工业化率与城市化率发展变化过程”,读图回答9~10题。
9.图中表示中国工业化率的曲线是( )A.①B.②C.③D.④10.④曲线20世纪70年代以后呈逐渐下降趋势的原因是( )A.生产力的发展B.国家政策的影响C.环境的恶化D.逆城市化现象的出现下图为三个城市圈20世纪不同年代人口增长示意图。
读图,回答11~12题。
11.下列选项最符合“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特点的是( )A.乙城市圈70年代B.乙城市圈80年代C.甲城市圈90年代D.丙城市圈90年代12.人口迁移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城市化过程。
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乙城市圈60年代城市化速度快、水平高B.乙城市圈90年代城市化速度慢、水平低C.丙城市圈90年代城市化速度快、水平高D.90年代,与丙城市圈相比,甲城市圈城市化速度快、水平较低(2010·广东)读“2005年我国东部沿海某市各圈层间人口净迁移模式图”,完成13~14题。
13.可知该市( )A.中心区和近郊区为人口净迁出区B.城区边缘区和远郊区为人口净迁入区C.城区边缘区人口净迁出量最大D.近郊区人口净迁入量最大14.可推测该市( )A.处于城市化初级阶段 B.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C.城市“空心化”现象明显 D城市人口规模逐渐减小15.(2011·广东)1996~2006年,我国城镇人口数量年均增长4.46%,城镇建成区面积年均增长5.23%,2006年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是发达国家的1.58倍。
由此可推断该阶段我国( )A.城镇建成区城镇人口密度升高B.城镇化水平已经超过发达国家C.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高于发达国家D.城镇人口增长速度滞后于城镇空间扩张速度二、综合题(共40分)16.读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2分)(1)图1中,A、B、C、D、E、F反映的是________过程,该过程的标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左图中的变化过程与右图中的曲线相对应的是______。
(2)图1中E→F反映了______________现象,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3)图2中,A、B两类国家,属于发达国家的是________。
(4)图2中,A、B两类国家劳动力的就业结构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方。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4分)(1)1950年至2000年,该地区城市发展变化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般来说,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标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F城相比,E城的城市规模从小到大,说明________运输对城市发展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3)图2的①、②两线中,反映G城人口变化特点的是________线。
这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G城的人口变化特点是________,其原因是存在________、________等社会经济问题。
(4)城市的迅速发展会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并对自然环境各要素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工业废渣中的有害物质会对土地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此外,城市的发展对自然环境其他要素的不良影响还表现在:①对生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对气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对降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对地下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城市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主要表现在(多选)( )A.满足人们更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B.促进产业结构的良性变化C.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扩大城乡差别D.增强规模经济效应和集聚效应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4分)材料一改革开放以前,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受严格的户籍制度影响,江苏省城市人口的增长主要来源于自然增长,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如图)。
材料二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江苏省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省区之一。
20世纪80年代苏南地区的乡镇企业迅猛发展,被誉为“苏南模式”。
如图表示这一时期江苏省城市化进程。
材料三下图是20世纪末江苏省小城镇分布示意图。
(1)改革开放以前,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的总趋势是________;改革开放以后,江苏省城市化发展表现出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江苏省小城镇空间分布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南和苏北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差异是_________________,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资源、生态、环境污染、人类生活等角度分析,江苏省城市化快速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在江苏省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减轻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6.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2.解析第1题,城市化的标志有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面积扩大等,其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第2题,“城中村”的出现,说明这些地区从产业上已经转变为以第二、三产业为主,但从基础设施、居住环境上看,仍象农村,这说明该地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土地资源利用效率较低。
答案 1.D 2.D3~4.解析第3题,湖南省城市化水平一直低于全国水平,但是差距总体呈缩小趋势;湖南省城市化水平与全国城市化水平都处于中期加速阶段。
第4题,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是湖南省城市化进程缓慢的主要原因。
答案 3.C 4.C 5.解析结合图表材料可知,该地区从1950年到1989年,城市数量逐渐增加,尤其是中小城市增长速度较快;就地区而言,北部和西部城市发展速度快;此外,该地区的城市发展从分散到集中,出现了以台北为中心的城市群。
答案 B6.解析生态园林城市中生态用地比重较大,但由于人口集中,生产、生活等排放废热较多,也有“热岛效应”的存在。
答案 A7~8.解析第7题,读图可知,人均GDP高的省(市、区),如沪、京、津、浙、粤、辽等省,城市化水平都超过了50%,由此可说明人均GDP高的省(市、区),一般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大。
第8题,读图可知,海南省的城市化水平约为45%,四川省的城市化水平约为30%;但海南省的总人口远远少于四川省,因此海南省的城市人口总量比四川省要小。
答案7.B 8.C9~10.解析第9题,根据工业化率和城市化率的定义及学过的相关知识可判断①为日本的城市化率,④为日本的工业化率、②为中国的工业化率、③为中国的城市化率。
中国的工业化率高于城市化率,属于滞后城市化,2000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是30%多一点也是重要的判断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