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db5a5105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0c.png)
⽐较⽂学复习资料第⼀章⽐较⽂学的历史第⼀节⽐较⽂学学科的兴起时间和地点:19世纪后期的欧洲原因:⼀、社会经济——决定作⽤各民族⽂学间存在着交流和融合、影响和接受的历史需要——⾸要前提;科学技术的发展、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的发展⼆、世界主义意识对学科的催⽣(法)基亚:资本主义促成了民族间的交流,使世界主义意识开始觉醒;(德)施莱格尔兄弟19世纪浪漫主义⽂学运动时期,先后提出“⽂学开放性”和“⽂学普通性”;歌德:提出“世界⽂学”的概念世界主义意识的影响:改变了⼈们的⽂学观念,其表现是:(1)认为⽂学既是民族的,也是全体⼈类的;(2)不同民族或地区的⽂学既有共同性存在差异性;(3)各民族⽂学是在相互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三、科学主义的发展19世纪上半叶,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风靡欧洲,其内在本质就是科学主义。
实证主义强调真实与准确第⼆节⽐较⽂学学科发展的历史轨迹⼀、学科形成的标志第⼀次⽤“⽐较⽂学”这个词是诺埃尔和拉普拉斯在1816年主编的《⽐较⽂学课程》1829,维尔曼《⽐较⽂学研究》(1)⽐较⽂学杂志的出现。
表明学科在理论上的成熟。
1877,匈⽛利梅茨尔《总体⽂学⽐较》——第⼀本⽐较⽂学杂志;(2)⽐较⽂学理论著作的出版。
1886,英国波斯奈特《⽐较⽂学》——世界第⼀部⽐较⽂学理论专著,预⽰着⽐较⽂学从具体的研究实践向学科理论建设⽅向的发展;(3)⽐较⽂学作为正式课程进⼊⼤学;(4)学术论⽂、⼯具书的出现。
1897,瑞⼠贝茨《⽐较⽂学⽬录初稿》——世界上第⼀部⽐较⽂学⼯具书;<⽼师提了这⼀点>(5)⽐较⽂学教授职位的设⽴。
<书上的>⼆、各个学派的观点(学派、主要观点、代表⼈物及其作品)(⼀)法国学派(⽐较⽂学发展第⼀阶段)戴克斯特(前驱)、巴尔登斯贝格、梵.第根、伽列、基亚影响研究;在研究⽅法上,强调实证主义巴尔登斯贝格:1921《⽐较⽂学评论》杂志梵.第根:巴黎⼤学教授,1931发表《⽐较⽂学论》(专著)该书主要观点:(1)划出⽐较⽂学研究的界域。
(完整版)比较文学复习知识点
![(完整版)比较文学复习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25cd2eb8e2bd960590c677b3.png)
第三章复习题⏹一、填空题⏹ 1.比较文学的四种基本类型和研究方法分别是:影响研究、平行研究、阐发研究、接受研究。
其中最基本。
这四种研究类型中最主要的两种是: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
⏹ 2.从传播方式来看,影响研究中的影响分为哪两种?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
⏹ 3.影响的过程可以分为放送、接受和传播途径。
从放送的角度进行的研究称之为“流传学学”,从接受的角度进行的研究可以称之为“渊源学学”,从传播途径的角度进行的研究可以称之为“媒介学学”。
⏹ 4.影响研究的具体方法是:考据的方法、科学性、历史性,平行研究的具体方法是哲学的、审美的、批评的⏹ 5.第一次正式正式提出“阐发法”这一名称的台湾学者是古添洪。
⏹ 6.接受研究可以看作影响研究的发展,它是在接受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7.阐发研究可以看成平行研究是衍生出来的一种类型。
⏹二、名词解释⏹ 1.影响研究:是指对跨民族、语言和文化界线的不同文学之间基于事实联系之上的互相渗透与互动的影响史实进行的一项专门研究。
⏹ 2.平行研究:将那些相似、类似、卓然可比,但是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民族(或几个民族)文学、两个或多个不同民族的作家、两部或多部属于不同民族文学的作品加以比较,研究其同与异,并导出有益的结论。
⏹⏹ 3.接受研究:以接受理论为基础,着重研究不同民族的文学和读者之间的关系,而不考虑在同一民族内部文学与读者之间的关系。
⏹ 4.圆形的研究:⏹ 5 .平行回现论⏹三、简答题⏹1、渊源学分为哪五类?笔数的渊源、口传的渊源、印象的渊源、集体的渊源、孤立的渊源⏹ 2.影响研究的理论体系(理论基础)有哪四个方面?1.影响的超国界存在说2.影响的事实联系论3.影响的历史意识论4.影响即对创作的理解论⏹ 3.影响研究的步骤有哪些?1.影响存在的提出2.材料的搜求和考订3.假设的证明4.影响的深入研究⏹ 4.平行研究与影响研究之间的差异?1.平行研究尚未发现或根本不存在事实联系2.平行研究范围广泛,影响研究范围窄⏹ 5.阐发研究包含哪三个方面的内容,需要注意哪两点?1、文学理论对文学现象的阐发2、理论对理论的互相阐发3、以别的学科对文学作出阐发⏹ 6.影响研究和接受研究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相同点:比较文学中的接受研究同样研究一个民族的作家和作品对外民族的影响,或者研究自己对外民族文学的接受,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与影响研究有一致性。
比较文学重点和相关知识点总复习
![比较文学重点和相关知识点总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060e7549dd88d0d232d46ac7.png)
1■比较文学兴起与发展的原因(了解)【选择】1)人民全球意识和学术上宏观意识的形成与发展;2)文化交流的日益广泛和发展,是比较文学产生和发展的先决条件;3)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必然结果。
2.比较文学”的定义【选择】【简答】法国学派一一影响研究卡雷: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国际间的精神关系,研究拜伦和普希金、歌德和卡莱尔、司各特和维尼之间的事实联系,研究不同文学的作家之间的作品,灵感甚至生平方面的事实联系。
”梵第根:比较文学的目的实质上是研究不同文学相互间的关系”,而且规定只许研究两个国家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超过两国即超出了比较文学的界限。
他为两国之间文学作品的相互关系设计了一个经过路线”:起点(作家、着作、思想)—放送者到达点(另一国的某一作家、某一作品或某一页、某一思想或某一情感)一一接受者沟通二者的媒介(个人或集团,原文的翻译或模仿)——传递者美国学派一一平行研究亨利雷马克:比较文学是超越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和其它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例如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
质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文学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它表现领域的比较。
”比较文学的性质是文学研究的一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不单纯是一种研究方法比较文学”中的所谓比较”并不是一般方法论意义上的比较,而是一种观念,一种强烈的自觉意识,一种研究工作中的基本立场,是指超越各种界限,在不同的参照系中考察文学现象。
3.“四跨”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和跨学科的各种文学关系【填空】4■三个文学关系【填空】【简答】事实联系一一实际存在于两个或多个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价值关系一一两个或几个民族的文学中,有些文学现象虽然不存在实际的联系,但它们的相异和相同都有某种可比性,因而具有研究价值交叉关系一一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互相影响、互相阐发的关系5■比较文学的开放性【选择】【简答】它不受时间、空间以及作家、作品本身地位高低、价值大小的限制;它比传统的文学研究具有更宽泛的内容。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6e9936294b35eefdc8d33351.png)
一、多选:1、比较文学学科形成标志:(1)名称提出;(2)讲座、课程开设;(3)创办杂志;(4)出版专著2、比较文学法国学派成员:代表人物(三位奠基人:维尔曼“比较文学之父”、安培“创建比较文学史”、圣伯夫“理论上的肯定”);三个第一(第一位比文化成因较文学教授(戴克斯特)、第一本比较文学刊物(梅茨尔)、第一本理论专著(波斯奈特));四大代表人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
3、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与互补性4、媒介学的个体媒介包括方面:作家、学者、翻译家、外交人员、文化使者等。
5、文类学:文体学、二、单选1、影响郭沫若的美国诗人:朗费洛2、比较文学的作用: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和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3、法国学派的特点:比较文学是国际关系史,不主张比较“影响研究”。
4、文类学研究的问题:文类的历时研究和文类的共时比较、缺类研究5、文化翻译中文化意义增加的情况:6、宗教对文化的影响:加速了各文明之间的文化融合和发展。
三、填空1、中国的第一部比较文学著作卢康华、孙景尧《比较文学导论》2、钱钟书的比较文学著作《谈艺录》、《管锥编》3、中国的狄更斯:老舍4、对卡夫卡产生影响的俄国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5、鲁迅的长篇论文《摩罗诗力说》是比较文学的重要论文6、每一篇艺术作品都有主题,但都不一定纳入母题之中。
四、名词解释1、比较文学: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征,加强文学的相互了解和相互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译介学:是研究语言层面的变异的学科,它关注的是跨语际翻译过程中的种种变异现象,探讨产生这种变异的社会、历史和文化根源。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8f45dc32de80d4d8d15a4f40.png)
一、重要概念1、民族文学指多民族国家中,那些保持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与民族语言的民族,其作家遵循相同的美学标准而保留下来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书面和口头文学,如中国的汉族文学、藏族文学、维吾尔族文学、蒙古族文学等;印度的孟加拉语文学、泰米尔语文学、乌尔都语文学、印地语文学等;前苏联的俄罗斯文学、立陶宛文学、爱沙尼亚文学、格鲁吉亚文学等。
民族文学在单民族国家中,与国家文学一致;多民族国家中,是国别文学的一部分,也是总体文学的要素,同时也是世界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比较文学的基础。
2、国别文学又称国家文学,是按照国家这个政治概念人为划分的文学单元。
它可以由多个民族文学构成,也可以是单一民族文学。
国别文学往往有统一的语言作为国语,作为国别文学的创作语言。
如中国文学、美国文学、埃及文学等。
国别文学往往是比较文学进行跨文化研究的实体对象。
3、总体文学又称一般文学(英文General Literature)。
其内涵是指为探求文学的普通规律,对所有文学现象进行全面的、综合的文学研究,与通常所说的文学理论同义。
“总体文学”也常被理解为比较文学最终达到的目的。
4、世界文学有三种涵义:其一是歌德的看法,他最先使用“世界文学”这一术语(Wertliteratur,见曹顺庆主编《比较文学教程》第214-215页),其本意是希望有一天各国文学将合而为一,最终成为一个伟大的文学综合体,而每一个国家的文学都在这样一个全球性的大合唱中演唱自己的一个声部。
他还认为在人类精神财富的交流方面,世界文学比民族文学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不过,歌德自己也认识到这只是一个遥远的理想,因为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可能也不愿意放弃自己的民族个性,比较文学研究的目的正是要丰富和弘扬这种个性,从此意义上说,比较文学研究不能将这样的世界文学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世界文学这一早期概念无疑对比较文学研究观念的产生不无启迪作用;其二是指那些获得了世界声誉的作家和作品,如荷马、但丁、塞万提斯、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托尔斯泰、泰戈尔、曹雪芹、鲁迅、老舍、巴金等作家及其作品,他们在文学史上取得了经久不衰的地位和影响,大大的充实了世界文学的宝库,在此意义上世界文学无疑是名家荟萃和名著选评。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ee720d5d3c1ec5da50e27086.png)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能⏹比较文学是形成于十九世纪末的一门新兴学科的名称,这门学科对不同民族的文学进行比较研究,也对文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进行比较研究。
⏹一、比较文学的形成与发展⏹1、比较文学的形成与发展,是历史的必然,是时代的要求。
2、比较文学的发展史、史前史、学科史:(1)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法国学派:a、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的研究;b、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是考据,寻找事实材料,它排斥审美分析。
法国学派创立了影响研究,使用严谨求实的研究方法,并用累累的研究成果证明了这门学科的科学价值,使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确立了牢固的地位,功不可没。
但是,法国学派的理论与实践有狭隘性、机械性以及文学沙文主义倾向等局限。
(2)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美国学派:a、比较文学是跨越国家界限的文学研究;b、比较文学是跨越学科界限的文学研究。
美国学派创立了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扩大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范畴,使比较文学有了向纵深发展的可能性,但有狭隘性、理论不够严密、研究范畴过于宽泛的弊端。
(3)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中国学派近代:中国比较文学拉开序幕“五·四”时期:中国比较文学兴起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比较文学发展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比较文学沉寂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比较文学复兴中国学者认为,比较文学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中国学者开创了跨文化体系的东西方文学以及东方各民族文学的比较研究,进一步拓宽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范畴,为进行全球范畴内的比较文学研究开辟了道路。
二、比较文学的定义、研究目的、学科特征1、定义:比较文学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2、研究目的:比较文学的最终目的,是认识民族文学的特性与人类文学的共性。
3、学科特征A、开放性:比较文学的研究范畴是开放的——它不受时空、文学形式、研究对象的价值、研究内容与学科的限制;比较文学的理论、方法是开放的——它能迅速吸收种种非文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考试归纳版)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考试归纳版)](https://img.taocdn.com/s3/m/0c1146b5fe4733687f21aa0c.png)
1.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19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得以诞生。
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成立的一个标志是法国学派强调影响研究的国际文学关系史理论的提出。
2.比较文学的代表性人物及其著作:●最早使用比较文学这一术语的是英国批评家马修阿诺德。
●最早使比较文学一词进入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是波斯奈特,1886年,他出版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比较文学》。
●在意大利,1871年,桑克蒂斯开始主持比较文学的讲座。
●1827年,最早提出“世界文学”观念的是歌德.●1877年,世界上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创刊于匈牙利的克劳森堡,名为《世界比较文学报》.●1887年,德国学者马克斯·科赫创办《比较文学杂志》,1901年创办《比较文学史研究》.●意大利学者克罗齐对比较文学的学科和理性发起挑战。
●1937年,戴望舒译梵•第根《比较文学论》.●我国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卢康华、孙景尧的《比较文学导论》,也是内地第一部比较文学概论性著作。
●在西方著名的比较文学学者中,巴斯奈特是宣判比较文学夭折的第一人.●翻译文本研究:勒菲弗尔“操控理论"3. 法国学派的四大代表人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他们提出了要去掉比较文学的随意性,加强实证性;放弃无影响关系的平行比较,而集中研究各国的关系史;摆脱不确定的美学意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含义(关键所在)4.法国文学批评家布吕奈尔最早把实证主义用于文学研究,强调把一部作品对另一部作品的影响提到首位。
5.影响研究的本质特性实证性。
法国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本质特性实证性的文学关系研究。
6.基亚在《比较文学》一书中专设形象学研究——“人们眼中的异国”一章,这是对形象学研究进行确认的最早的一部概论性专著.7.1960年美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标志着美国学派的正式登场.代表人物有雷马克、艾德礼、勃洛克。
8.美国学派将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相结合,典型代表——韦斯坦因的专著《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
《比较文学》期末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期末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e1d9d0ce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50ca67d.png)
《比较文学》期末复习资料1、什么是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可比性就是比较研究对象中存在的一种可资研究文学规律的内在价值,是提供比较研究的可能,并保证比较研究得以有效进行的前提。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指的是在跨国家、跨学科和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寻求同的学理依据,是比较文学研究赖以存在的逻辑上的可能性。
在比较文学发展的不同时期,这种学理依据是不断拓展的。
2、什么是“期待视野”?作者在“接受屏幕”所构成的接受前提下对作品向纵深发展的理解和期待。
如古典小说读者对“金榜题名”等大团圆结局的期待。
3、什么是“社会总体想象物”?即指全社会对一个异国社会文化整体所做的阐释。
因为想象主体是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人,他们的思想必然受到其所属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他们被其自身所属的文化烙上了强烈的特征。
当他们对另一个文化进行审视时,必然带有其社会整体想象的浓厚印记。
三、论述:(54分)1、试论述跨学科研究。
(1)定义:是以文学为一端,以其他学科(如各种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为另一端,对它们相互关系的研究。
因而又称为科际整合。
目的在于揭示不同知识形态的一致性、共通性,同时也彰显文学之为文学的独特性,把握文学的内在规律。
(2)必须注意文学性与系统性两个方面。
(3)举例:比如文学与音乐:《诗经》与音乐的关系;文学与哲学:存在主义与文学。
2、试述文学翻译中“文化误读”的消极作用和积极意义。
消极一面:“误读”就是对原作的“曲解”、“误解”、“改变”,它自然会导致文学传播中的部分失败,使译作读者看不到异质文化文学的真相;而且,翻译界已取得共识,文学翻译应最大程度地在各个层面上忠实于原作,所谓“信、达、雅”,“误读”显然与翻译的宗旨相悖。
如上世纪30年代,中国学界有人讨论哈姆雷特的“孝”与“不孝”问题,应该说就是翻译“误读”引起的后果。
积极作用:(1)便于外国文学作品在本国传播,促进文化交流。
(2)在“误读”中可能阐发出原作中一些未被发掘的新意,重新发现原作的价值,甚至“创造”出文学名家。
比较文学教程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教程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7e2b66d8998fcc22bcd10d3e.png)
比较文学教程名词解释1、影响研究:指以历史方法处理不同民族文学间存在的实际联系的研究,它的根基在于各民族文学的相互接触和交流。
2、文类学:是专门研究文学类型在不同国家的发展历史和理论的分支学科。
3、比较诗学:是从跨文化的角度对文学理论、文学批评的比较研究。
4、渊源学:研究文学作品中主题、人物、情节、语言、风格等因素的来源,换句话说,即考察作家作品所吸收和改造的外来因素。
5、译介学:译介学又称“翻译” 。
是国际间文学影响和交流的最直接最普遍的手段。
如今翻译已成为一门独立的研究学科。
6、流传学:研究作家作品或一国文学在外国的成就、命运和影响,这种研究是从放送者出发研究接受者的,是一种从源到流的探索。
7、主题学:是比较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题学研究文学作品中内容的某些基本问题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文学中的表现方式,和不同国家的作家对这些问题的态度与看法。
它既可以对某种题材、人物、母题或主题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流传演变作历史的追寻,也可以对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中类似的题材、情节、人物、母题、主题作平行研究。
8、平行研究:是用逻辑推理的方式对相互间没有直接关联的两种两种以上的民族文学的研究。
例举1、平行研究的主要特点:a、能综观全局,同时更具评论精神。
平行研究较影响研究具有更多的理论价值和普遍意义,平行研究所具有的逻辑推理的思辨方法是它最有价值的方面之一。
b、用价值关系去取代事实关系,着重考察的主要不是外部关系,而是内部关系。
平行研究不再受“事实联系”的束缚,从而扩展了比较文学的研究空间,为了解各国文学特别是在各自独立的文化传统中发展起来的文学提供了理论通道。
也就是说,平行研究可以将地球各地的文学现象最大限度的纳入其研究领域。
2、2、主题学主要研究内容:a、题材史。
主题学中题材史研究采用的是影响研究的方法,即对某一题材、人物在不同民族文学中流传演变的历史的研究,b、主题学(狭义)。
狭义主题学探讨各国文学见没有联系的相同或相似内容如主题、题材、人物和环境等因素的异同。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4747088e83d049649b665867.png)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定义、学派及发展1、比较文学之父”维尔曼。
2、“比较文学”定义:比较文学是一种从跨文化角度对分别属于不同文化体系的多种文学现象之间的外在联系或内在关系进行比较研究的学问。
3、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强调事物之间的关系或联系(1)、外在联系,即事实联系,可以进行影响研究(2)、内在关系,即价值关系,可以进行平行研究(3)、交叉关系,可以进行跨学科研究4、比较文学的学科特性:在研究视野上具有跨越性;其研究对象应具有文化性;其研究方法是综合性的;其体系建构上是开放性的;其研究过程则是对话性的。
5、世界文学(world literature):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最早提出“世界文学”Weltiliteratur概念,(1)、施德里希、雷马克:指一系列文豪巨匠的文学作品和文学遗产,如《荷马史诗》、《唐·吉诃德》、《神曲》、莎士比亚戏剧等经典文学遗产,以及经过时间考验并获得了世界声誉和永久价值的优秀文学作品。
(2)、韦勒克:指一种未来的理想的文学,理想的文学时代。
(3)、韦勒克:世界文学是超越民族文学的文学研究,是具有世界主义和平等主义视角的学术研究。
这里世界文学也指出了比较文学研究所必需具有的历史意识。
(4)、歌德:指一种超越民族和国家界限的国际性、世界性精神生活方式。
其中蕴含着对于“世界文学”这一客观文学存在的认知和态度。
6、民族文学概念(national literature):在某个民族文化土壤里产生的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色的文学,受制于本民族的文化背景,由本民族的政治、社会历史、心理、语言等条件所决定,反映本民族的审美心理和美学品格。
7、外国文学(foreign literature):顾名思义是指外国语言文学,包括了英国语言文学、俄国语言文学、法国语言文学等非本国语言的其他各国文学。
8、总体文学(general literature):一般文学或普通文学,由法国梵·第根首先提出;总体文学专门研究许多国家中共同发展的问题,如综合研究在理查生和卢梭的影响之下的欧洲感伤小说的发展问题就属于总体文学。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dd618463b84ae45c3b358c87.png)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整理比较文学绪论1、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的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的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是:跨越性(跨国、跨文明、跨学科);四大研究领域是: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总体文学研究。
3、三大学派及其主要代表人物、代表作和代表观点:(1)法国学派:影响研究。
四大代表人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
巴尔登斯伯格:《比较文学:名称与实质》,加强实证性,加强科学性,使比较文学研究落到实处,强调用具体材料支持研究。
梵·第根:《比较文学论》,“比较”两个字应该全部摆脱美学含义,取得一个科学的含义;将比较文学研究划分为“物质”和“形态”两类,由此产生“流传学”、“媒介学”和“渊源学”。
卡雷:《比较文学评论》,比较文学“精确化”工作,比较文学不是并列的平行比较,而是实证性的关系研究,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
基亚:《比较文学》,坚持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重视不同民族作家之间的精神联系,这种精神联系必需是事实上存在而不是任意猜测。
(2)美国学派:平行研究。
代表人物:韦勒克、雷马克、韦斯坦因。
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对法国学派只注重事实联系的研究方式发起攻击,主张进行跨学科和平行研究,把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综合在一起,正视“文学性”问题。
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提出一个关于比较文学的定义,全面而集中地代表了美国学派的主张;批判法国学派“实证主义”保守态度,主张开展“跨学科研究”。
韦斯坦因:《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建立发展以“比较诗学”、“类型学”、“跨学科比较”为主,并拓展原属于影响研究的“主题学”、“文类学”等领域,扩展比较文学研究领域。
比较文学教程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教程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f2846af684254b35eefd34b4.png)
比较文学教程复习资料一、填空题1、真正意义上的比较文学产生于世纪末。
2、最早出现的比较文学学派是国学派。
3、1985年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在成立。
4、民族主义中潜在的一种盲目自大的危险,容易滋长种族歧视与排外情绪,即所谓的。
5、思潮流传主要表现为文学思潮的传播。
6、异质文化在交流过程中通过接收,过滤,进而出现的一种必然现象,叫做。
7、学被认为是在19世纪从德国的民俗学热中培育出来的一门学问。
8、“文类”一词,我国又称。
9、阐发研究是比较诗学中的。
10、中国戏曲中只有正叙式而没有。
11、比较文学在范围内考察文学现象。
12、“比较文学之父”是指。
13、第一个比较文学教授是。
14、中国比较文学的摇篮是。
15、用西方理论阐发中国文学现象的第一人是。
16、世界趋同性首先表现在模式上。
17、比较文学要求人们从的角度观察文学现象。
18、比较文学的影响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在作用下的结果。
19、平行研究的提出是学派的贡献。
20、渊源学研究文学作品的目的是揭示出一定的。
21、西方的悲剧理论反对结局。
22、诗学在西方泛指。
23、是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范畴。
24、的质量是影视作品能否成功的关键之一。
25、在西方,《圣经》同文学共同构成了西方文学的两大源头。
二、单项选择题1、中国话剧走向成熟和繁荣是()。
A、二三十年代B、三四十年代C、四五十年代D、五六十年代2、小说中事件发生,人物出现的背景叫()。
A、场景B、背景C、情景D、环境3、宗教对文学的影响首先表现在()。
A、体裁上B、语言上C、作家身上D、主题上4、西方文艺理论的核心术语是()。
A、言志B、创作C、品评D、典型5、美国比较文学家列文曾将文类比较比作()。
A、集会B、交流C、公共机构D、沟通6、将一国文学介绍、传播到另一国去的个人叫()。
A、个人媒介B单独媒介C、文学媒介D传播媒介7、文本的渊源研究集中于文本自身的()。
A、外在关系B、内在关系C、相互关系D、相对关系8、西方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则主要表现为一种()。
比较文学复习
![比较文学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2012de3ca5e9856a5612604d.png)
一.名词解释1.卡雷比较文学定义马利·卡雷1951年在给他的学生基亚《比较文学》一书写的序言中写道:“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它研究拜伦与普希金、歌德与卡莱尔、瓦尔特、司各特与维尼之间,在属于一种以上不同背景的不同作品、不同构思以至不同作家的生平创作之间所曾存在的跨国度的精神交往与实际联系。
”这是“法国学派”最有代表性的、最明确的权威定义。
2.雷马克比较文学定义雷马克在1962年发表的论文《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中对比较文学下的定义:“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它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它表现领域的比较。
”这个定义指出了比较文学的两个主要的特点:1.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文学之间或多国文学之间的比较;2.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之间的比较。
3.歌德世界文学的含义歌德所说的“世界文学”的是指世界各民族文学都书写共同的普遍的人性,文学应没有民族、语言、文化等限制,所有文学都是相通的,彼此书写的是同一首歌,歌咏的是同样的感情。
4.总体文学是以三种以上的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为研究客体,并且这一研究客体在历史短期的共时性上表现为在多种民族与多种国家所形成的共同文学思潮与文学流派,随着它们在空间上的伸展、地理上的扩张,这些思潮和流派已从纯粹的文学作品层面整合、升华到文学理论、文学批评、诗学与美学的高度。
5.法国学派是比较文学学科史上最早形成的一个学派,也是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维尔曼、戴克斯特、巴登斯贝尔、梵·第根、卡雷和基亚等。
法国学派的比较文学将比较文学看作“文学史”研究各国文学的联系,用确凿的事实证明各国文学之间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使比较文学的国别文学和民族文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研究国际间文学交流、影响与融合的独立学科。
但由于法国学派只注重事实的考据,崇尚实证,而且将文学比较的范围仅仅集中在以法国文学为中心的欧洲,而缺乏更为广泛的视野和对文学的美学规律的关注,受到了后来的美国学派为主的比较文学研究新学派的攻击与批评。
比较文学期末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期末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c5f66003866fb84ae45c8d9d.png)
比较文学一、名词解释1、跨文化研究:跨文化研究,有时称为“全文化研究”,是人类学及其姐妹科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的一项专门,运用来自许多社会的实地研究资料,检视人类行为的视野,并检视关于人类行为与文化的假设。
2、影响研究:主要研究那些经过吸收、消化之后与之间的作品水乳交融的外来影响,但不排斥有意的影响和借鉴,也不排斥那些痕迹比较明显的影响。
它是以历史方法处理不同民族文学间存在的实际联系的研究。
它强调实证和事实联系,凡是缺乏事实依据的推测或判断都不属于影响研究的研究范围。
我国元杂剧《赵氏孤儿》对法英德诸国剧作的影响。
3、法国学派:主张影响研究。
①偏重于从文学史的角度给比较文学下定义。
②研究国际间、跨民族、跨语言、跨国界的作家与作品间相互影响的文体史实。
③强调事实联系的实据考证的方法。
④观点不足:拒绝把美学作为方法论带入比较文学研究,研究视域较小⑤法国派代表人物及其作品:a巴尔登斯伯格: 法国派第一位代表人物,作品《歌德在法国》《文学史研究》b梵第根:法国第一个系统、全面阐述法国学派的观点,作品《比较文学论》c卡雷和基亚:继承和发展梵第根的理论并确立法国学派体系,卡雷代表作《歌德在英国》基亚代表作《比较文学》⑥优点:1)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重大贡献。
2)严谨的定义,材料的确凿,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地位,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建立了严密的方法体系。
3)影响研究仍是今天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4、平行研究:就是将那些相似、类似、卓然可比,但并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民族或几个民族的文学,两个或多个不同民族的作家,两部或多部不同民族文学的作品加以比较,研究同异,并导出有益的结论。
研究方法采用哲学的、审美的、批评的方法。
通过不同民族作家作品的类同和差异的比较和对比,寻求文学的共同本质和共同的美学基础。
例如:杜十娘和茶花女,阿Q和堂吉诃德5、美国学派:主张平行研究。
①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指向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②研究范围是超一国范围之内的,多国的③采用大规模结合比较和审美批评的方法,进行无事实联系的文学关系的研究④把比较文学研究的界限延展到其他相关的学科去,提出跨学科的研究。
比较文学考试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考试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ba4843d4bb4cf7ec4afed089.png)
比较文学考试复习资料绪论1、学习比较文学应明确的几点:(简答\判断)比较文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是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学科;其核心是国际视野,并非简单的文学比较;其目的是共建和共享人类多元的文学成果。
2、学科的基本特征是跨越性:(三个跨越性)1)超出一国范围之外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跨国性。
2)文学与人类其他领域,包括艺术、哲学、历史、社会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比较,跨学科性。
3)跨越东西方异质文化的比较研究,跨文明。
3、比较文学的意义:1)对于其他学科的建设起到影响和推动作用;同时对其他学科的教学有启迪作用。
2)比较文学能够帮助我们改善人文生态环境,促进不同名族、不同国家文化与文学间的相互交流,能加强民族与民族间、国家间文化文学的相互尊重和互识、互证、互补,共建全球多元化文学。
3)比较文学有助于多元文化的发展。
4)扩展人们的净胜世界,5)从他人的观点更好地理解自己,6)参与和更新世界文学构建的重要途径。
4、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学科,其定义有一定的边缘性、不确定性和模糊性。
法国学派: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研究不同国家的作家作品甚至作家生平之间的实际联系,强调事实考证。
(梵·第根、卡雷、基亚)美国学派:比较文学是超越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领域和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是跨学科的研究。
(亨利·雷马克)中国学派:5、法、美、中学派的特点和局限:1.法国学派。
特点:提出比较文学是国家间的关系史,其特点是跨越国家或民族的的界线,研究国家民族间的文学影响和事实联系,重事实考据。
局限:排斥美学欣赏和文学批评,研究范围狭窄。
2.美国学派。
特点:提出平行研究的新方法;反对欧洲中心论;强调文学作品本身的独立价值;主张对文学文本进行细读和文学评价,注重文学和和其他关系的研究,重视科学性和美学性。
局限:1)由于不重事实基础,因此在判断和结论方面的准确性以及理论深度往往是因人而异,差异较大;2)由于研究范围较宽,研究对象缺乏严格的限定。
比较文学教程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教程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d0eb953b5727a5e9856a61a9.png)
比较文学教程名词解释1、影响研究:指以历史方法处理不同民族文学间存在的实际联系的研究,它的根基在于各民族文学的相互接触和交流。
2、文类学:是专门研究文学类型在不同国家的发展历史和理论的分支学科。
3、比较诗学:是从跨文化的角度对文学理论、文学批评的比较研究。
4、渊源学:研究文学作品中主题、人物、情节、语言、风格等因素的来源,换句话说,即考察作家作品所吸收和改造的外来因素。
5、译介学:译介学又称“翻译” 。
是国际间文学影响和交流的最直接最普遍的手段。
如今翻译已成为一门独立的研究学科。
6、流传学:研究作家作品或一国文学在外国的成就、命运和影响,这种研究是从放送者出发研究接受者的,是一种从源到流的探索。
7、主题学:是比较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题学研究文学作品中内容的某些基本问题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文学中的表现方式,和不同国家的作家对这些问题的态度与看法。
它既可以对某种题材、人物、母题或主题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流传演变作历史的追寻,也可以对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中类似的题材、情节、人物、母题、主题作平行研究。
8、平行研究:是用逻辑推理的方式对相互间没有直接关联的两种两种以上的民族文学的研究。
例举1、平行研究的主要特点:a、能综观全局,同时更具评论精神。
平行研究较影响研究具有更多的理论价值和普遍意义,平行研究所具有的逻辑推理的思辨方法是它最有价值的方面之一。
b、用价值关系去取代事实关系,着重考察的主要不是外部关系,而是内部关系。
平行研究不再受“事实联系”的束缚,从而扩展了比较文学的研究空间,为了解各国文学特别是在各自独立的文化传统中发展起来的文学提供了理论通道。
也就是说,平行研究可以将地球各地的文学现象最大限度的纳入其研究领域。
2、2、主题学主要研究内容:a、题材史。
主题学中题材史研究采用的是影响研究的方法,即对某一题材、人物在不同民族文学中流传演变的历史的研究,b、主题学(狭义)。
狭义主题学探讨各国文学见没有联系的相同或相似内容如主题、题材、人物和环境等因素的异同。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4729cce0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bd6ee43.png)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比较文学复习资料●比较文学北京大学乐黛云教授这样界定的:“比较文学是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个分支。
它是历史地比较研究两种以上的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相互关系的学科”。
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与果戈理的《狂人日记》的比较研究。
在题材上鲁迅的《狂》是受果的《狂》的影响。
另一方面,鲁迅的《狂》的思想主题是受尼采的部分精神人格影响。
●法国学派法国学派是以巴登思贝格和梵.第根等为代表人物的比较文学研究学派。
它的基本特征是注重历史意识,崇尚考证,强调事实联系。
法国学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大量的资料,从而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和方法,为比较文学这门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尤其是在影响研究领域。
它的缺点是,1.研究始终局限于西欧文化系统和文化遗产范围内;2.过分拘泥于实证主义方法,强调事实联系,忽视对文学作品的美学分析;3.考证中流露出法国文学优于其他国家文学的民族沙文主义。
●美国学派美国学派是以韦勒克、雷马克和奥尔德里奇等为代表人物的比较文学研究学派。
它强调,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不是史料研究;应该将文化引入比较文学研究领域;注意文学的美学含义与文学批评的审美原则。
美国学派在平行研究领域和跨学科研究领域上有重大贡献。
作为对法国学派的反拨,美国学派的研究领域过于宽泛,可能导致这一学科特殊性消失。
●影响研究影响研究,指以历史方法处理不同民族文学间存在的实际联系的研究,它的根基在于各民族文学的相互接触和交流。
影响研究强调实证和事实联系。
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1.作家作品的实际联系和影响,2.文学思潮和文学运动的互相呼应,3.文学史的外来渗透和对外影响。
●影响比较文学的“影响”概念强调外来性,它关注的是外来因素的影响。
指的是,一国作家从外国作家、作品中获得一些新的因素并有机地融入自己的创作过程中去的现象。
例如,鲁迅的小说无论是体裁内容还是结构形式都与中国传统小说迥然不同。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ad0e73984028915f804dc28a.png)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1.法国学派:比较文学的主要学派之一。
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其代表人物有巴登斯贝格、梵?第根、卡雷、基亚等。
早期的法国比较文学家比较注重研究具体的文学事实,把不同国家的文学和作家之间的互相影响作为研究的重点。
梵?第根在《比较文学论》中指出比较文学的对象是本质地研究各国文学作品的之间的事实联系。
法国学派的比较文学研究注重的是“影响研究”,其方式是通过历史追踪和实证考据,考察一个作家、一部作品、一种文体、一国文学在外国的影响,或探讨作家和作品的源流受到哪些外国文学的影响,或研究产生影响的媒介。
法国学派忽视对作品审美价值的分析,表现出了狭隘的民族主义色彩和保守倾向。
2.教堂山会议:1958年9月,国际比较文学协会在美国的北卡罗来州教堂山举行第二届年会,中心议题是欧美文学关系。
美籍捷克裔学者,时任耶鲁大学教授的韦勒克在会上做了题为《比较文学的危机》的书面发言,即所谓美国学派挑战性的宣言。
阐述了美国学派的观点,对传统的比较文学观点进行了批评,从而引起了国际上历时十余年的辩论,导致比较文学在理论上更趋成熟,促进了学科的健康发展。
教堂山会议成为比较文学发展史的一个转折点。
3.笔述渊源:渊源学研究类型之一,渊源学是从接受者即终点出发,溯源而上,去寻找影响源,确认放送者。
渊源学研究注重资料证据的搜集、整理和考核,基本上是一种以考据为主的实证研究。
笔述的渊源指的是见之于文字的渊源。
渊源关系的探究须要以作品产生的条件、创作过程的资料、作家的情况如接受者或接受国文学中的传记、感想、评论、序、跋等来补充。
4.比较视域:比较文学汇通性研究的本体。
当比较文学研究者对两种民族文学或文学与其它相关学科进行跨越研究时,以自己的学术思考对双方进行内在的透视,以寻找两者之间的关系,形成一种多元观察的、多视点透视的开放性的研究视野。
即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内涵,把“三种关系”(材料事实关系、美学价值关系、学科交叉关系)作为研究客体。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74610883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fb.png)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导言:比较文学是一门研究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不同国家和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学科。
它通过对比分析,探讨文学作品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揭示文学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本文将介绍一些比较文学的复习资料,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这门学科。
1. 《比较文学导论》 - 张东树著《比较文学导论》是一本比较文学的入门教材,由张东树教授撰写。
本书系统介绍了比较文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为初学者提供了全面而系统的学习资料。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能够了解比较文学在文学研究中的地位和意义,掌握比较文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 《比较文学研究方法》 - 季羡林著《比较文学研究方法》是季羡林先生的经典之作,是对比较文学研究方法进行系统介绍和总结的著作。
本书详细阐述了比较文学的基本方法,包括文本比较、文化比较、历史比较、意象比较等。
该书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帮助读者理解和掌握不同方法的应用,提升比较文学研究的能力。
3. 《比较文学概论》 - 王士元著《比较文学概论》是一本系统介绍比较文学理论和方法的教材,由王士元教授编写。
本书详细介绍了比较文学的发展历程、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同时,该书还梳理了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范畴,包括文学与文化、文学与语言、文学与心理等。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能够全面、系统地了解比较文学研究的内涵和外延。
4. 《比较文学与东西方文化传统》 - 叶浴钢著《比较文学与东西方文化传统》是一本探讨比较文学与文化传统关系的重要著作,由叶浴钢教授撰写。
本书通过对比东西方文化传统中的文学作品,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同时,该书还深入探讨了比较文学在跨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中的作用,为读者拓宽了视野。
5. 《比较文学研究导读》 - 陈文新、胡解福主编。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a178370a6f1aff00bfd51e3e.png)
一、填空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能1. 比较文学学科萌芽于19世纪30年代,19世纪70、80年代正式产生,二战后繁荣发展,特别是在20世纪50、60年代后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
2.“比较文学”一词出处:法国教师诺埃尔和拉普拉斯编篡了一本各国文学选集,以《比较文学教程》命名。
法国学者维尔曼于1827-1830年在巴黎大学开设比较文学性质的讲座《18世纪法国作家对外国文学和欧洲思想的影响》,并在1829年出版著作《比较文学研究》。
1830年,安贝尔接替他开设“各国比较文学史”讲座。
3.中国的“比较文学”1904年黄人撰写的《中国文学史·分论》中对波斯奈特与《比较文学》一书作过介绍。
真正使“比较文学”在中国学术界产生较大影响的是1931年傅东华从英文转译的法国学者洛里哀的专著《比较文学史》。
戴望舒翻译梵·第根的《比较文学论》。
各种西文的“文学”既指一般的文学作品,也包括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
在西文的“比较文学”中,“文学”实际上只是文学研究的意思。
中国的“文学”专指文学作品。
4.外国学者的定义法国学者最早提出定义。
(卡雷、基亚)美国学者的定义。
(享利·雷马克)苏联学者的定义。
(日尔蒙斯基历史-比较文艺学)5.研究对象和基本特征(一)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界限和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
三种文学关系:事实联系、价值关系、交叉关系(二)比较文学的性质是文学研究的一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不单纯是一种研究方法。
(三)比较文学具有开放性、宏观性的特征。
6.国别文学、民族文学、世界文学7.总体文学:原意是指文学的问题、原则、源流、运动,是诗学或美学的总称,实际上是文学理论的别称。
是从多国文学现象中探讨一般规律。
8. 比较文学学科的理论基础:可比性第二章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一、国外的比较文学(一)史前史贺拉斯、维吉尔、普鲁塔克;中世纪的欧洲(但丁);18世纪启蒙运动(伏尔泰)18世纪(……)(二)学科史(1)学科的诞生:1,杂志1877年匈牙利的梅茨尔创办《总体比较文学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选:比较文学学科形成标志:(1)名称提出;(2)讲座、课程开设;(3)创办杂志;(4)出版专著比较文学法国学派成员:代表人物(三位奠基人:维尔曼“比较文学之父”、安培“创建比较文学史”、圣伯夫“理论上的肯定”);三个第一(第一位比文化成因较文学教授(戴克斯特)、第一本比较文学刊物(梅茨尔)、第一本理论专著(波斯奈特));四大代表人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与互补性媒介学的个体媒介包括方面:作家、学者、翻译家、外交人员、文化使者等。
文类学:文体学、单选影响郭沫若的美国诗人:朗费洛比较文学的作用: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和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法国学派的特点:比较文学是国际关系史,不主张比较“影响研究”。
文类学研究的问题:文类的历时研究和文类的共时比较、缺类研究文化翻译中文化意义增加的情况:宗教对文化的影响:加速了各文明之间的文化融合和发展中国的第一部比较文学著作卢康华、孙景尧《比较文学导论》钱钟书的比较文学著作《谈艺录》中国的狄更斯:老舍对卡夫卡产生影响的俄国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鲁迅的长篇论文《摩罗诗力说》是比较文学的重要论文每一篇艺术作品都有主题,但都不一定纳入母题之中。
名词解释比较文学: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征,加强文学的相互了解和相互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译介学:是研究语言层面的变异的学科,它关注的是跨语际翻译过程中的种种变异现象,探讨产生这种变异的社会、历史和文化根源。
它不是语言研究,而是文学或文化研究,关心的是原文在转换过程中信息的失落、变形、增删、扩伸等问题,是翻译在文化交流过程中的独特价值和意义。
形象学:是作家及集体对作为他者的异国、异民族是想象物。
形象学是对一部作品、一种文学中异国形象的研究。
一国文学中对异国形象的塑造通常并不是异国现实的客观呈现,而是具有乌托邦或意识形态色彩。
文类学:是专门研究文学类型在不同国家的发展历史和理论的分支学科。
在比较文学未涉足文类这一领域之前,文类研究主要限于一国文学范围内。
通常的做法是按一定的标准对本国文学加以分类,或从历史的角度梳理某种文学类型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前者如按语言的韵散区分诗和文,后者如对中国小说、诗歌历史的编年研究。
渊源学:就是以文学接受为出发点,去探寻放松者的影响,也就是揭示某一文学现象或作家的主题、题材、人物形象、情节、风格、语言、物品等的外来因素。
操控学:比利时学者勒菲弗尔的翻译操控理论:谁决定什么文本将被翻译?谁翻译?为什么翻译?怎样翻译?勒认为意识形态、赞助人、诗学、话语体系、翻译与语言教育、翻译策略、中心文本与中心文化七个方面操控翻译过程。
主题学:研究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中的不同作家对相同主题的不同处理,既属于实证性影响研究,也是对并无事实联系的不同文学之间的相同主题进行比较研究。
强调的是不同国家的作家对相同母体、情境、意象、题材的不同处理。
简答题比较主题与母题的联系与区别1)母题具体,概括;主题抽象,是母题的展开;2)母题客观,没有倾向性,主题主观,有个性色彩;3)母题是基本句式,主题是复杂句式4)主题由若干母题组合,一个作品中,只有单一母题的非常少;如: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的主题是人与命运的搏斗及命运的不可战胜。
但这一主题是由一系列的母题组合而成的:如神谕、弃婴、不相识的父子之战、杀父、斯芬克斯之谜、娶母、追击凶手、自杀、放逐等;5)在不同作品中,同一母题可以有不同主题,如《红日》与《珍珠港》;巴金的家表现的是道德批判主题,老舍的家表现的是爱国主义主题。
6)在一个作品中,一个母题可以包含若干主题,如《农夫和蛇》;主题不断变化,数量多,而母题数量相对有限。
7)母题普遍存在,不断重复,主题是个别表达,不能重复。
简述操控理论的主要内容比利时学者勒菲弗尔的翻译操控理论:谁决定什么文本将被翻译?谁翻译?为什么翻译?怎样翻译?勒认为意识形态、赞助人、诗学、话语体系、翻译与语言教育、翻译策略、中心文本与中心文化七个方面操控翻译过程。
泰戈尔对五四时期中国诗人作家的影响印度大诗人泰戈尔及其作品,在中国“五四”时期一群诗人中流传,并产生了程度不同的影响,呈现出相当复杂的形态。
郭沫若从泰戈尔的泛神论思想中吸收了追求个性解放和反抗封建势力的力量,如《天狗》中所表现的那样一种天马行空、独往独来的境界,与泰戈尔的泛神论思想存在密切关系。
冰心则从那里接受了以母爱、童真和自然美为主的“泛神论”,其诗显得更加恬静和柔和。
王统照受到其“泛神论”哲学思想的影响,总是在作品中尚自然、忆童心,表现出阴郁朦胧的风格。
徐志摩则接受其诗歌的艺术表达技巧,写出了许多清新明快、飘逸空灵的诗作,如《雪花的快乐》。
形象学研究的内容1注视者,是当代形象研究学研究的重心。
2、先见。
在所有制约形象塑造者观看异国的方式中,先见的地位最为重要,因为观看者所拥有的经验世界、知识体系、价值参照、认知方式和伦理取向,决定着他在观看时所持有的立场、观点、伦理态度及价值评判标准。
见盘踞在人的内心,根深蒂固,不可避免地成为影响观察者观看他者的重要因素。
3、身份。
有先天的血缘、种族、性别,有后天的职业、社团,这些身份能获得某些便利但也要求承担相应的责任。
观察者不论是到异国旅行、访问,还是在异国长久居住,都不可避免地要有一定的身份。
身份一方面赋予人既定的合法权利,另一方面也对人的活动领域及方式做出某些限制。
从某种意义上说,身份直接决定着观察者在异国能够接触的人群和社会生活的层面。
4、时间、距离和频次。
首先,观看时间的长短决定了他看到的是细致还是粗略,是走马观花还是下马看花。
其次,观看距离则具有物理和心理双重含义。
其中的远与近,决定了观看的清晰与模糊、兴趣盎然与兴味索然。
最后,观看频次的高与低同样会影响观者对他者的印象。
低频次的观看会使对象局部化、单面化,对他者形象的把握也会流于粗浅、零碎,而高频次的观看则使对象趋于整体化、多维化,观者塑造的他者形象也会趋于完整、细腻。
5、他者(被注视者)指存在于文学作品及相关的游记、回忆录等各种文字资料中的异国人、异国地理环境、异国肖像(如绘画、瓷器、园林等)。
异国肖像,常常比口语和文字的民俗意义更有趣,更生动活泼,也将表情达意和馈赠、装饰、供奉功能融合,对注视者产生重要影响。
异国地理环境,对异国人的生理特征、生产活动、生产方式的制约作用。
异国人,三大人种生理上的差异会对民族性格产生一定影响注视者与他者的关系狂热,理想化异国形象憎恶,丑化和妖魔化他者形象亲善,平等对话交流鲁迅受那些外国作家的印象。
①鲁迅接受了不少俄国作家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果戈理、契诃夫和安德烈耶夫。
他的《狂人日记》在作品体裁、人物设置、表现手法和结局处理等方面,都与果戈理有相似之处;他创作时平淡中的冷峻和含蓄、平凡细微处的深刻和凝重,都得益于契诃夫,他小说中象征与交融的手法、悲愤沉郁的基调,在一定程度上由于安德烈耶夫的影响分不开。
②此外,日本的小说(夏目漱石和森欧)、尼采的哲学、达尔文的进化论等,也对他的创作方法产生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在他的小说《药》的结尾,留着安特列夫式的阴冷。
《阿Q正传》成功的原因是“用幽默的手法写阴惨的事迹”,而这也正是“果戈理与显克微支二人得意的事”,其他如《头发的故事》中的情节有阿尔志跋绥夫《工人绥惠略夫》的影响。
③鲁迅早期创作的散文集《野草》,其中的《死后》和爱伦·坡的《活埋》就颇为相似,《药》《明天》《伤逝》也有《默》中的那种象征、悲哀与绝望。
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之间的技巧渗透。
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之间技巧渗透的现象在中外文艺活动中是较多见的。
在西方艺术中,一种艺术技巧向另一种艺术渗透,如绘画进入诗歌,叙事进入音乐等更是常见。
美国的艾肯就是成功的利用了音乐的象征和技巧的小说家和诗人。
艾肯在他的诗中“让我们听见这种缥缈飞逝的心灵的音乐的全部协奏”。
众所周知,T?S?艾略特更是在他的诗中,自觉地、积极地引进了音乐的技巧。
海伦?加德纳认为艾略特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名诗《四个四重奏》由四首诗组成,每一首诗都分成五个部分,可以看成是“都有自己结构的五个乐章”。
由此可以看出,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之间技巧渗透的现象还是比较多的。
论述题中国究竟有没有史诗,为什么?史诗是叙述英雄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长诗。
史诗是一种庄严的文学体裁,内容为民间传说或歌颂英雄功绩的长篇叙事诗,它涉及的主题可以包括历史事件、民族、宗教或传说。
中国有没有史诗,众多学者持不同的意见。
有人认为中国有史诗,如胡适认为《孔雀东南飞》中具有史诗的因素,美籍华人杨牧则将《诗经》中描写战争的诗歌称为“周文史诗”。
但《孔雀东南飞》虽然冲突尖锐,人物性格悲壮,感染力强,但所表现的感情细腻而幽怨,缺乏崇高感;《诗经》中的文字气势不凡,音乐性强,但又缺乏完整的故事性。
中国的古典文学如此丰富,发展历史如此悠久,为什么偏偏没有出现像古希腊和印度那样恢弘的史诗?原因如下:①最大的原因就是哲学思想的平易和宗教情操的浅薄。
史诗不同抒情诗,只须写出人生的片段;史诗从许多角色着眼,须写出整个人生、整个社会、甚至于全民族的哲学思想和宗教信仰。
史诗的作者都须有较广大的观照,才能在繁复多变的人生世相中看出条理线索来;同时又要较深厚的情感和较长久的“坚持的努力”,才能战胜情性和环境的障碍,去创造完整伟大的作品。
广大的观照常有赖于哲学,深厚的情感和坚持的努力常有赖于宗教。
这两点恰是中国民族所缺乏的。
②中国民族性好静,理想的人物是圣人,中国史诗的缺乏与中国汉民族缺乏民族大迁徙有着直接的关系。
史诗必有动作,而且这种动作必须激烈紧张,才能在长篇大幅中维持观众中的兴趣。
动作的中心必为书中的主角,主角必定为慷慨激昂的英雄,才能发出激烈紧张的动作,所以西方所崇拜的英雄最宜于当史诗的主角。
在西文中“主角”和“英雄”两个名词都只有hero一个字,也可以证明西方人生理想对于史诗的影响很大。
中国“无为而治”的圣人最不适宜于作史诗和悲剧和主角,因为他们根本就少动作。
③中国诗偏重主观,所以史诗所必要的客观的想象不发达,另外中国诗偏重抒情,抒情诗不能长,所以长篇诗在中国不发达。
就这一点说,史诗和其他长篇诗的缺乏并非中国文学的弱点,也许还可以说是中国人艺术趣味比较精纯的证据。
④但是我们必须承认,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像《格萨尔王传》《江格尔》《玛纳斯》等若干长篇史诗,只有汉文学中没有能与之相媲美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