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体物理学与诺贝尔奖
198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天体物理学的成就汇总
198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天体物理学的成就198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一半授予美国伊利诺斯州芝加哥大学的钱德拉塞卡尔(Subrahmanyan Chandrasekhar,19l0—1995),以表彰他对恒星结构和演变有重要意义的物理过程的理论研究;另一半授予加利福尼亚州帕萨迪那加州理工学院的W.A.福勒(William AlfredFowler,1911—1995),以表彰他对宇宙中化学元素的形成有重要意义的核反应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钱德拉塞卡尔是另一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拉曼(SirChandrasekhara Venkata Raman)的外甥,1910年10月19日出生于巴基斯坦的拉合尔,1930年毕业于印度马德拉斯大学,后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和任教。
1937年移居美国。
钱德拉塞卡尔的主要贡献是发展了白矮星①理论。
白矮星的特性是大约在1915年由美国天文学家亚当斯(W.S.Adams)发现的。
1925年英国物理学家R.H.福勒(R.H.Fowler)用物质简并假说解释了白矮星的巨大密度。
物质简并假说称,电子和电离的核在极大的压力下组成高度密集的物质。
1926年爱丁顿(A.S.Eddington )建议,氢转变为氦是恒星能量的可能泉源,这就为恒星演化理论奠定了基础。
1930年—1936年,钱德拉塞卡尔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工作期间,就投入到了白矮星的研究之中。
他找到了决定恒星生命的基本参数,通过应用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利用简并电子气体的物态方程,为白矮星的演化过程建立了合理的模型,并作出了如下预测:1.白矮星的质量越大,其半径越小;2.白矮星的质量不会大于太阳质量的1.44倍(这个值被称为钱德拉塞卡尔极限);3.质量更大的恒星必须通过某些形式的质量转化,也许要经过大爆炸,才能最后归宿为白矮星。
钱德拉塞卡尔的理论解释了恒星演化的最后过程,因此对宇宙学作出了重大贡献。
1939年他在全面研究了恒星结构的基础上出版了《恒星结构研究导论》一书,系统总结了他的白矮星理论。
历年物理学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中的物理学家的共性祖纳·斯万伯格院士近日应邀到杭州参加学术活动,并给浙江大学的上百名学子做了一场题为“科学的魔力———诺贝尔与物理学”的科普讲座。
由于其特殊的身份,席间,中国人如何才能获得诺贝尔奖,成为听者最为关心的话题。
“我曾经在吉林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做过荣誉教授,接触过很多优秀的中国物理学家,他们的钻研精神以及积极创新的研究态度让我深受感动。
”祖纳·斯万伯格说,“中国的物理学研究正在大踏步前进,中国科学家获得这一奖项只是时间问题。
”他说,华裔物理学研究者中有好几位曾经获得过诺贝尔奖,这是个非常好的传统。
同时,近些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等的飞速发展,科学研究的基础环境正在一点点好转,很多高等学府的科研机构不亚于国外。
中国的物理学研究也在不断取得进步,并在一些领域处于领先水平,尤其是基础物理学逐渐被重视起来,这些都是获奖的重要保证。
科学家获奖与所处环境条件有关作为瑞典皇家科学院和工程院两院院士,祖纳·斯万伯格在原子物理学和激光学等领域的基础性研究以及这些领域与能源、环境、医疗等相结合的应用性研究方面造诣颇深,并对这些领域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从1998年起,祖纳·斯万伯格开始担任诺贝尔物理学奖评委会成员。
2004年以来,他一直担任诺贝尔物理学奖评委会主席一职。
“按照惯例,每年2月1日,各国科学院的物理学家、前任诺奖得主进行对本届的诺奖得主进行提名。
8月,名单经委员会初选后递交瑞典皇家科学院。
10月,获奖名单予以公布。
12月,举行盛大的颁奖仪式。
”作为物理学奖委员会主席,祖纳·斯万伯格熟知诺贝尔奖产生的程序。
根据历年来诺贝尔奖的获奖名单统计,从1985到2005年,共52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人中,有34位为美国人或在美国居住,占64%;47位化学奖获奖者中有28位为美国人或在美国从事研究工作,占59.6%;生理学或医学奖的46位获奖者中,有28位美国人,占46%;33位经济学奖获奖者中,有23.5位美国人(其中一人为以色列和美国双重国籍),占71.2%。
最鲜作文素材:2020年诺贝尔奖事迹盘点
最鲜作文素材:2020年诺贝尔奖事迹盘点2020年诺贝尔奖陆续公布。
下面的得主事迹,既是全人类的骄傲,也是我们在写作中可以引用的优质素材!1.生理学或医学奖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哈维·詹姆斯·阿尔特(Harvey J. Alter)、迈克尔·霍顿(Michael Houghton)和查尔斯·赖斯(Charles M. Rice)这三位伟大的科学家,奖励他们为抗击血源性丙型肝炎做出的决定性贡献。
血源性肝炎是一个全球性的重大健康问题,是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的最主要原因。
阿尔特发现丙型肝炎。
随着科学进步,因输血造成的乙肝感染率大幅降低,不过输血仍然会造成约10%的受血者感染肝炎,让人困惑。
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阿尔特和同事对这一现象开展了深入研究,发现这些肝炎既不属于甲肝乙肝。
阿尔特等人通过黑猩猩实验,证明这种新肝炎具有传染性。
这,就是后来被正式命名为丙型肝炎。
霍顿筛选并确认了丙肝病毒。
1977年,霍顿在伦敦国王学院获得博士学位。
1988年,霍顿和同事从感染肝病的黑猩猩血液中提取DNA,对每个DNA片段进行鉴定,结果幸运地筛选出与丙型肝炎表面抗原匹配的DNA片段,却发现这个DNA 片段并不属于黑猩猩。
他们推测这一DNA片段属于丙肝病毒,而且通过实验加以证实。
赖斯为丙肝药物的研发打开了通道。
1981年,查尔斯·赖斯在加州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
从1993年开始,赖斯发现在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末端有一个此前未被识别的区域,对病毒复制很重要。
通过用药干扰这个区域,可以阻止病毒复制。
这为防治丙肝药物的研发打开了新的通道。
多亏了这三位科学家,让我们如今可以使用针对丙肝病毒的高度敏感的血液检测,这些方法基本上消除了世界上许多地区的输血后肝炎,大大改善了全球健康状况。
他们的发现也使得针对丙型肝炎的抗病毒药物得以迅速发展。
导致这种疾病在历史上第一次可以被治愈,这给从世界人口中根除丙型肝炎病毒带来了希望。
全球十大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的科学家
虽 然 尽 管 詹 姆 斯 ・ 森 、弗 兰 贝尔奖 第 一次 授历 中记载 , 巴 西斯 ・ 克里 克 的理 论 研 究加 速 了这 内尔 的导 师 休 伊 什 以及 同事 马 丁 ・
赫恰 勒 也是 哈 勃望 远镜 的创立 人 之
迈特纳指导亨实验 ,并且最终发现 研 究 被提 名 。但 是 ,有 一位 评 审委 论基 础 ,但 爱 因 斯坦 在 有 生之 年 未
了核 子分 裂 。但是 ,亨独 自公 开 了 员近乎固执地认为 ,遗传物质存在 能给 出有 效 证 明 ,导 致 他 没 能 因为 这 项 发现 ,并 没有 提 及迈 特 纳 的贡 于 蛋 白质 中 ,D A 是 遗 传 物 质 赖 相对 论 而获 诺 贝 尔物 理 学 奖 。 巴赫 N只
2 0 年 , 戴 维 斯 、 小 芝 以及 02
另 一 位 科 学 家 里 卡 多 ・ 尼 科 因 为 贾 太 阳中微 子 相 关研 究 ,分享 了该 年
国 物 理 学 会 首席 科 学 家 菲 利 普 ・ 舍 弗 兰 西斯 ・ 里 克 、詹 姆 斯 ・ 克 沃森 等 度 诺 贝 尔物 理 学奖 ,唯 独 巴赫 恰 勒
国 。 迈 特 纳 移 居 到 了 瑞 典 ,仍 然 获 诺 贝尔 奖提 名 。费尔 德 曼称 ,起
诺 贝尔物 理 学 奖可 以说 是 最戏
通 过 邮件 和 亨继 续 合作 。她 的 自传 初 ,艾弗 里 由于 对 于抗 原 的研 究工 弄 人 的 。最 著 名 的 当数爱 因斯 坦 的 和 两位 科 学 家 来往 的 邮件 显 示 ,是 作 而 获 提 名 ,后 来 是 因 为 对 D A N 的 相 对 论 ,它 动 摇 了牛 顿物 理 学 的理
蟹 l l瓣 黧l l
现代天文学与诺贝尔物理学奖
现代天文学与诺贝尔物理学奖打开文本图片集诺贝尔奖中并没有专门设立天文学奖,那么天文学最终是如何融入到诺贝尔奖这个大家庭的呢?天文学与诺贝尔物理学奖又有着什么样的渊源呢?闻名于世的“诺贝尔奖”,每年一次授予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以及一些人文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人,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然而,诺贝尔并没有设立专门的天文学奖项,这导致了20世纪前70年天文学的成就与诺贝尔奖无缘。
由于天体物理学的发展,特别是天文观测所发现的许多物理特性和物理过程是地面上的物理学实验所无法实现的,宇宙及各种天体已成为物理学的超级实验室。
天体物理学的一些突出成果有力地推进了物理学的发展,这样,天文学成就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就成为很自然的事了。
诺贝尔奖与天文学的尴尬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Alfred Bemhard Nobel,1833年10月21日~1896年12月10日)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
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支票。
诺贝尔在他的遗嘱中提出,将部分遗产(920万美元)作为基金,以其利息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及和平5种奖金,授予世界各国在这些领域内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学者。
1968年,瑞典中央银行于建行300周年之际,提供资金增设诺贝尔经济学奖,并于1969年开始与其它5种奖同时颁发。
诺贝尔奖还有一个规定,即只有先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诺贝尔奖评委会委员、特别指定的大学教授、诺贝尔奖评委会特邀教授才有资格推荐获奖的候选人。
由于没有设立诺贝尔天文学奖,在很多年里,天文学家既没有推荐权,也不会被人推荐。
在这个世界公认的科学界最高奖面前,天文学和天文学家的处境不免有些尴尬。
天文学与物理学相互促进天文学是研究地球之外天体和宇宙整体的性质、结构、运动和演化的科学,物理学是研究物质世界基本规律的科学。
研究各种物质形态都会形成相应的物理学分支,其中包括研究天体形态和特性的天体物理学。
【名人故事】被嘲讽出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名人故事】被嘲讽出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这是一个关于被嘲讽出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故事,故事长度字数不足2000字,但希望对您有所启发和帮助。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有着无数为人类作出伟大贡献的名人。
诺贝尔奖就是世界公认的最高荣誉之一,它每年颁发给在科学、文学和和平领域做出非凡贡献的人士。
有一个名人却因为被嘲讽而迅速走红。
他就是前苏联的天体物理学家安德烈·格奥尔基耶维奇·罗杰海(Andrey Geim)。
1972年,格奥尔基耶维奇出生在一个风景如画的莫斯科市郊的小村庄里。
他从小就表现出了卓越的数学才能,年轻时就赢得了莫斯科大学的教育奖学金,为他的未来铺平了道路。
格奥尔基耶维奇在学术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
他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提出了一种新颖的理论,解释了星系形成和演化的奥秘。
2004年,格奥尔基耶维奇和他的学生康斯坦丁·诺沃肯科发现了一种非常奇特的物质,被他们命名为“石墨烯”。
石墨烯是一种由碳原子组成的二维材料,拥有极高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强度,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石墨烯的发现让世界为之震惊,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2005年,格奥尔基耶维奇和诺沃肯科凭借石墨烯的发现成果荣获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们的获奖却并不被所有人认同。
尽管石墨烯的发现引起了全球的轰动,但由于格奥尔基耶维奇之前在学术界的嘲讽行为,很多人对他们的成果持怀疑态度。
在众目睽睽之下,有人对他们说,诺贝尔奖应该给予那些有远见卓识的人,而不是给予一个曾经被嘲讽出来的人。
格奥尔基耶维奇并没有因此而气馁。
他并不气愤于人们对他们的批评和质疑。
他对此耸耸肩,微笑着向他们告别,他只知道他们的声音不会改变他的成果。
在颁奖典礼上,格奥尔基耶维奇发表了一篇感言,他说:“我深感荣幸能够荣获这一殊荣,我要感谢我的家人和同事们对我的支持和鼓励。
我也要感谢那些曾经嘲讽我的人,正是他们推动我走向科学顶峰。
我希望我的成果可以帮助我们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关于天体物理的国际奖项名称
关于天体物理的国际奖项名称诺贝尔物理学奖(Nobel Prize in Physics)诺贝尔物理学奖是一项由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的国际奖项,用于表彰在物理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
这个奖项是诺贝尔奖的一部分,由瑞典工业家阿尔弗雷德·贝尔纳尔·诺贝尔设立。
从1901年开始,每年都会颁发该奖项。
天体物理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宇宙中的天体、宇宙起源和演化等问题。
因此,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科学家有可能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评选标准非常严格。
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该奖项应该颁发给在物理学领域做出最重要发现或发明的科学家。
因此,获奖者通常是通过在实验室中进行创新的研究,或者通过提出重要理论来推动物理学的发展。
过去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中,有许多与天体物理学相关的重要发现被表彰。
例如,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詹姆斯·皮布尔斯、迈克尔·迪伦·梅约尔和迪迪尔·基尔彻斯,以表彰他们对宇宙中心引力现象的发现。
他们通过研究引力波的产生和传播,验证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为宇宙物理学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诺贝尔物理学奖还曾经颁发给研究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科学家。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是宇宙早期的余辉,对研究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1989年,乔治·斯穆特、罗伯特·威尔逊和阿诺·彭齐亚斯因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总的来说,诺贝尔物理学奖是表彰在物理学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科学家的最高荣誉之一。
在天体物理学领域,该奖项已经多次颁发给对宇宙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他们的发现和理论推动了我们对宇宙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这些奖项的表彰,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天体物理学的发展和重要性,鼓励更多的科学家在这一领域进行前沿研究。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安德烈娅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安德烈娅•盖兹:我喜欢成为榜样作者: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21年第03期2020年10月6日,20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英国科学家罗杰·彭罗斯因证明黑洞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直接结果而获奖;德国科学家赖因哈德·泽尔和美国科学家安德烈娅·盖兹因在银河系中央发现一个超大质量致密天体而获奖。
安德烈娅·盖兹是继居里夫人、梅耶和唐娜·斯特里克兰之后第四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女科学家,也是诺奖历史上首位女天体物理学家。
1969年7月20日,美国航天员阿姆斯特朗从阿波罗11号上走下来,将人类脚印刻在了月球上。
其時4岁的安德烈娅·盖兹被这一幕深深震撼了。
她向母亲宣布:“我将成为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女孩!”开明的父母尊重了她的想法,还给她买了一架望远镜。
进入中学后,安德烈娅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她至今记得高中时班里墙上贴了一篇文章说,科学研究表明男生比女生更擅长数学。
盖兹不服,数学课上她向男生发起了挑战。
至于谁赢了,盖兹笑着说:“我做的很不错。
”也是在高中,她遇到了人生的第一个榜样——她的化学老师,“她是我有史以来遇到的唯一一个女性科学导师。
”化学老师严谨的逻辑与理性的思维让安盖兹看到了从事科学的女性的魅力,也让年轻的盖兹相信,女性可以投身科学。
1987年,盖兹进入麻省理工学院。
当她发现物理学更可能帮助自己实现理想时,果断换了专业。
大学期间,盖兹到天文台帮忙,被那里的氛围所吸引,无论是硬件维护还是软件编写,她都渴望学习。
当她发现从宇宙深空中发来的X射线时,脑中浮现了一个想法:一些射线源可能是黑洞。
“我完全被黑洞迷住了,我爱上了这份职业。
”1994年,对黑洞的持久迷恋吸引她入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在这里,她有机会用上位于夏威夷莫纳克亚山凯克天文台的10米口径望远镜。
修改天文台的软件,冒着破坏仪器的风险,做一些在仪器设计功能之外的事情——观测银河系中心的黑洞。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01-191019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X射线的发现19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塞曼效应的发现和研究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放射形的发现和研究19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氩的发现190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阴极射线的研究19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气体导电19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光学精密计量和光谱学研究19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照片彩色重现19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无线电报19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气夜状态方程1911-192019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热辐射定律的发现19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航标灯自动调节器19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低温物质的特性19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晶体的X射线衍射19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X射线晶体结构分析191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未授奖19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元素的标识X辐射19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能量级的发现19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斯塔克效应的发现19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合金的反常特性1921-1930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对理论物理学的贡献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原子结构和原子光谱19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基本电荷和光电效应实验19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X射线光谱学19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弗兰克-赫兹实验192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物质结构的不连续性192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康普顿效应和威尔逊云室192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热电子发射定律192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电子的波动性193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拉曼效应1931-1940193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未授奖193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量子力学的创立193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原子理论的新形式193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未授奖193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中子的发现193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宇宙辐射和正电子的发现193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电子衍射193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中子辐照产生新放射性元素193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回旋加速器的发明194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未授奖1941-1950194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未授奖194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未授奖194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分子束方法和质子磁矩194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原子核的磁特性194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泡利不相容原理194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高压物理学194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电离层的研究v194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云室方法的改进194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预言介子的存在195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核乳胶的发明1951-1960195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人工加速带电粒195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核磁共振195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相称显微法195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波函数的统计解释和用符合法作出的发现195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兰姆位移与电子磁矩195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晶体管的发明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宇称守恒定律的破坏195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切连科夫效应的发现和解释195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反质子的发现196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泡室的发明1961-1970196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核子结构和穆斯堡尔效应196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凝聚态理论196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原子核理论和对称性原理196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微波激射器和激光器的发明196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量子电动力学的发展196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光磁共振方法196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恒星能量的生成196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共振态的发现196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基本粒子及其相互作用的分类197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磁流体动力学和新的磁性理论1971-1980197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全息术的发明197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超导电性理论197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隧道现象和约瑟夫森效应的发现197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射电天文学的先驱性工作197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原子核理论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J/?粒子的发展197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电子结构理论197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低温研究和宇宙背景辐射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弱电统一理论198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C_P破坏的发现1981-1990198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激光光谱学与电子能谱学198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相变理论198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天体物理学的成就198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W±和Z?粒子的发现198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量子霍尔效应198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电子显微镜与扫描隧道显微镜198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高温超导电性198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中微子的研究198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原子钟和离子捕集技术199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核子的深度非弹性散射1991-2001199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液晶和聚合物199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多斯正比室的发明199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新型脉冲星199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中子谱学和中子衍射技术199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中微子和重轻子的发现199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发现氦-3中的超流动性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激光冷却和陷俘原子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分数量子霍耳效应的发现199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亚原子粒子之间电弱相互作用的量子结构200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半导体研究的突破性进展20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玻色爱因斯坦冷凝态的研究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天体物理学领域的卓越贡献(资料来源:山东大学物理系张承踞老师)。
20世纪以来和天文学有关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与天文学有关的诺贝尔物理学奖193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宇宙辐射和正电子的发现193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一半授予奥地利茵斯布拉克(Innsbruck)大学的赫斯(VictorFranz Hess,1883-1964),以表彰他发现了宇宙辐射;另一半授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帕萨迪那加州理工学院的 C.D.安德森(CarlDavid Anderson ,1883-1964) ,以表彰他发现了正电子。
他在 1911—1912年,用气球把电离室送到离地面五千多米的高空,进行大气导电和电离的实验,发现了来自地球之外的宇宙线。
196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微波激射器和激光器的发明196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一半授予美国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的麻省理工学院的汤斯(Charles H.Townes ,1915- ),另一半授予苏联莫斯科苏联科学院列别捷夫物理研究所的巴索夫(Nikolay G.Basov ,1922- )和普罗霍罗夫(Aleksandr M.Prokhorow ,1916- ),以表彰他们从事量子电子学方面的基础工作,这些工作导致了基于微波激射器和激光原理制成的振荡器和放大器。
赫斯 安德森 汤斯 普罗霍罗夫他在1957年预言星际分子的存在,并于1963年在实验室里测出羟基(OH)的两条处在射电频段的谱线。
这些分子谱线处在厘米波和毫米波段。
1967年发现星际分子,证实他的预言,开辟了毫米波天文学新领域。
196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恒星能量的生成96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纽约州康奈尔大学的贝特(Hans A.Bethe,1906- ),以表彰他对核反应理论所作的贡献,特别是涉及恒星能量生成的发现。
1938年他提出太阳和恒星的能量来源理论,认为太阳中心温度极高,太阳核心的氢核聚变生成氦核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197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磁流体动力学和新的磁性理论197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一半授予瑞典斯德哥尔摩还价技术研究院的阿尔文(Hannes Alfven,1908-1995),以表彰他对磁流体动力学的基础工作和发现,及其在等离子体不同部分卓有成效的应用;另一半授予法国格勒诺布尔大学的奈尔(Louis Neel, 1904-- ),以表彰他对反铁磁性和铁氧体磁性所作的基础研究和发现,这些研究和发现在固体物理学中有很重要的应用。
2020年诺贝尔科学奖
血源性肝炎是导致肝硬化和肝癌这一全球性健康难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三位获得者美国科学家哈维•阿尔特和查尔斯•赖斯及英国科学家迈克尔•霍顿开创性地鉴定出丙型肝炎病毒,在与血源性肝炎的斗争中做出了决定性贡献。
阿尔特最早确认一种未知病毒会导致“非甲型非乙型”的慢性肝炎。
霍顿用新方法分离出这种病毒的基因组,随后病毒被命名为丙型肝炎病毒。
赖斯则证明,丙型肝炎病黑洞的形成与宇宙结构形成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天体物理学家为揭示宇宙的奥秘对其不断探索,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就与这银河系中最黑暗的秘密相关。
英国科学家罗杰•彭罗斯因证明黑洞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直接结果而获奖;德国科学家赖因哈德•根策尔和美国科学家安德烈娅•盖兹因在银河系中央发现超大质量天体而获奖。
罗杰•彭罗斯提出了奇点定理证明黑洞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直接结果。
他证明了黑洞确实可以形成,并对美国科学家哈维·阿尔特和查尔斯·赖斯及英国科学家迈克尔·霍顿英国科学家罗杰·彭罗斯、德国科学家赖因哈德·根策尔和美国科学家安德烈娅·盖兹定位(positioning)定义:利用测量信息确定用户位置的过程或技术。
【北斗卫星·科技名词】望更改某些生物的生命周期。
这一技术对生命科学研究产生了突破性影响,有助于研发新的癌症疗法,并可能使治愈遗传性疾病成为现实。
参考资料:1.新华网,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揭晓2.科技日报,基因剪刀:改写生命密码的工具3.京领新国际,2020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银河系中最黑暗的秘密”,什么是科研永恒的魅力?武汉大学测绘学院金涛勇副教授,荣获第十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金涛勇副教授为卫星测高技术及应用领域专家,长期从事卫星测高技/水文大地测量时变重力场应用领域的研究。
在海平面高及其变化、海洋重力场建模和内陆水域变化监测方面做出了一系列成果。
诺贝尔物理学奖分专业总结
诺贝尔物理学奖分专业总结摘要:一、诺贝尔物理学奖简介二、诺贝尔物理学奖分专业概述1.粒子物理学2.原子物理学3.核物理学4.凝聚态物理学5.天体物理学6.光学7.宇宙学三、我国在诺贝尔物理学奖领域的贡献四、诺贝尔物理学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正文:一、诺贝尔物理学奖简介诺贝尔物理学奖是根据瑞典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设立,是诺贝尔奖六个奖项之一。
该奖项旨在奖励那些在物理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
自1901年开始颁发,已成为全球最具声誉和影响力的科学奖项之一。
二、诺贝尔物理学奖分专业概述1.粒子物理学粒子物理学是研究物质微观结构及相互作用的科学。
这一领域的重要成果包括发现了电子、中微子、夸克等基本粒子,并揭示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诺贝尔物理学奖多次颁发给粒子物理学领域的杰出科学家,如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发现Higgs 玻色子团队。
2.原子物理学原子物理学研究原子的结构、性质和相互作用。
这一领域的重要成果包括激光的发明、原子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等。
诺贝尔物理学奖曾表彰了激光的发明者,以及原子钟和量子光学领域的科学家。
3.核物理学核物理学专注于研究原子核的性质和相互作用。
这一领域的重要成果包括核能利用、核反应堆技术、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等。
诺贝尔物理学奖曾颁发给核物理学家,如核反应堆的发明者。
4.凝聚态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学研究物质的固态结构、性质和相互作用。
这一领域的重要成果包括半导体、超导体、拓扑物态等。
诺贝尔物理学奖多次颁发给凝聚态物理学家,如发现石墨烯的科学家。
5.天体物理学天体物理学研究宇宙中的星体、星系和宇宙大尺度结构。
这一领域的重要成果包括宇宙背景辐射的发现、脉冲星的发现等。
诺贝尔物理学奖曾表彰了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
6.光学光学研究光的性质、产生、传播、转换和作用。
这一领域的重要成果包括光纤通信、激光技术等。
诺贝尔物理学奖曾颁发给光学领域的科学家,如发明光纤通信的科学家。
197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74年物理学奖,由两位英国物理学家分享,他们是马丁•赖尔(MartinRyle)和安东尼•休伊什(AntonyHewish),以表彰他们在射电天文学方面的先驱性工作。
赖尔发明了综合孔径射电天文望远镜,并在射电天体物理学领域进行了开创性研究;休伊什在发现脉冲星的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马丁•赖尔(MartinRyle,1918—1984),生于英格兰萨塞克斯郡的布莱顿。
他的父亲是皇家陆军卫生队的少校,英国著名的医生。
赖尔受父亲的影响,小时候喜欢独自思考,善于动手,学过木工手艺,长大后亲自制造过帆船并参加航海活动。
赖尔的祖父是一位业余天文爱好者,拥有一架3.5英寸的折射望远镜。
有一则故事说,赖尔小时候曾因思考广袤空间为什么能够永恒存在而夜不成寐,可见他很小就对天文学产生了兴趣。
中学时代,他对无线电非常感兴趣,自己动手制造发射机,参加业余无线电爱好者活动站。
1936年,赖尔进人牛津大学基督教会学院学习物理,1939年毕业。
1945年到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工作。
1957年兼任马拉德射电天文台台长,1959年任剑桥大学射电天文学教授,1952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72年被任命为皇家天文学家。
1963年研制成功两天线最大变距为1.6千米的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的诞生开创了射电天文学的新纪元。
1984年,赖尔因病在剑桥逝世。
1939年,赖尔刚从剑桥毕业,就被拉特克利夫(Ratcliffe)教授招到卡文迪什实验室的电离层无线电研究小组,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在卡文迪什实验室,他开始接触到雷达天线的工作,在50cm波长上对CH雷达天线的方向图进行模拟测试,还进行了当时新式的八木天线的设计。
赖尔的无线电专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曾应征加入英国空军部研究所,后转入电讯研究所,先是从事波长1.5m的机载拦截雷达天线系统的研制,并发展了机载定向天线。
他还参与了鉴别敌友飞机的机载雷达应答器的研制。
天文学发展简史---物理学诺贝尔奖与天文学
获奖者-汤斯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中的天文项目 射电天文学 — — — 天文诺贝尔奖的摇篮
二、 射电天文学 — — — 天文诺贝尔奖的摇篮
观测是天文学研究的主要实验方法。人类基本上只能被动 地接收来自宇宙空间天体发来的电磁波、 高能粒子和引 力波。不仅被动 ,而且由于绝大多数天体距离我们特别遥 远 ,到达地球的能量非常微弱 ,因而对它们的观测特别困难 。来自宇宙的信息永远是人类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观测 手段越多、越好 ,所能得到的信息就越丰富。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中的天文项目 射电天文学 — — — 天文诺贝尔奖的摇篮
正因为如此 ,天文观测方法和技术的发展一浪超过一浪 ,不 断进步。按观测手段可把天文学分为光学天文学、 射电 天文学、 X射线和γ射线天文学。还有一些小的分支 ,如红 外天文学、 紫外天文学、 中微子天文学、 引力波天文学 等。光学天文学具有悠久的历史 ,其成熟程度和所取得的 成就以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天文学的同义词。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中的天文项目 射电天文学 — — — 天文诺贝尔奖的摇篮(具体事例)
早期射电望远镜最大的缺憾是分辨率很低且不能给出射电 源的图像。由两面或多面天线组成的射电干涉仪和甚长基 线干涉仪的分辨角可以很小 ,但只有一维的分辨率。1952 年赖尔提出综合孔径望远镜的理论 ,并给出形状为英文字 母 T的 “综合孔径” 方案。综合孔径望远镜是一种化整 为零的射电望远镜 ,用两面或多面小天线进行多次观测达 到大天线所具有的分辨率和灵敏度。
精选课件ppt10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中的天文项目天文学与物理学相互渗透的前奏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经历了从经典物理到现代物理过渡的发展阶段天体物理学也受到巨大的刺激几乎物理学的所有分支学科如原子物理学量子力学原子核物理学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等离子体物理学固态物理学致密态物理学高能物理学等很快就成为天体物理学新的理论基础
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名单
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名单(1901-2012)1、1901年:威尔姆·康拉德·伦琴(德国)发现X射线2、1902年:亨德瑞克·安图恩·洛伦兹(荷兰)、塞曼(荷兰)关于磁场对辐射现象影响的研究3、1903年:安东尼·亨利·贝克勒尔(法国)发现天然放射性;皮埃尔·居里(法国)、玛丽·居里(波兰裔法国人)发现并研究放射性元素钋和镭4、1904年:瑞利(英国)气体密度的研究和发现氩5、1905年:伦纳德(德国)关于阴极射线的研究6、1906年:约瑟夫·汤姆生(英国)对气体放电理论和实验研究作出重要贡献并发现电子7、1907年:迈克尔逊(美国)发明光学干涉仪并使用其进行光谱学和基本度量学研究8、1908年:李普曼(法国)发明彩色照相干涉法(即李普曼干涉定律)9、1909年:伽利尔摩·马克尼(意大利)、布劳恩(德国)发明和改进无线电报;理查森(英国)从事热离子现象的研究,特别是发现理查森定律10、1910年:范德华(荷兰)关于气态和液态方程的研究11、1911年:维恩(德国)发现热辐射定律12、1912年:达伦(瑞典)发明可用于同燃点航标、浮标气体蓄电池联合使用的自动调节装置13、1913年:卡末林-昂内斯(荷兰)关于低温下物体性质的研究和制成液态氦14、1914年:马克斯·凡·劳厄(德国)发现晶体中的X射线衍射现象15、1915年:威廉·亨利·布拉格、威廉·劳伦斯·布拉格(英国)用X射线对晶体结构的研究16、1916年:未颁奖17、1917年:查尔斯·格洛弗·巴克拉(英国)发现元素的次级X辐射特性18、1918年:马克斯·卡尔·欧内斯特·路德维希·普朗克(德国)对确立量子论作出巨大贡献19、1919年:斯塔克(德国)发现极隧射线的多普勒效应以及电场作用下光谱线的分裂现象20、1920年:纪尧姆(瑞士)发现镍钢合金的反常现象及其在精密物理学中的重要性21、1921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德国)他对数学物理学的成就,特别是光电效应定律的发现22、1922年:尼尔斯·亨利克·大卫·玻尔(丹麦)关于原子结构以及原子辐射的研究23、1923年:罗伯特·安德鲁·密立根(美国)关于基本电荷的研究以及验证光电效应24、1924年:西格巴恩(瑞典)发现X射线中的光谱线25、1925年:弗兰克·赫兹(德国)发现原子和电子的碰撞规律26、1926年:佩兰(法国)研究物质不连续结构和发现沉积平衡27、1927年:康普顿(美国)发现康普顿效应;威尔逊(英国)发明了云雾室,能显示出电子穿过空气的径迹28、1928年:理查森(英国)研究热离子现象,并提出理查森定律29、1929年:路易·维克多·德布罗意(法国)发现电子的波动性30、1930年:拉曼(印度)研究光散射并发现拉曼效应31、1931年:未颁奖32、1932年:维尔纳·海森伯(德国)在量子力学方面的贡献33、1933年:埃尔温·薛定谔(奥地利)创立波动力学理论;保罗·阿德里·莫里斯·狄拉克(英国)提出狄拉克方程和空穴理论34、1934年:未颁奖35、1935年:詹姆斯·查德威克(英国)发现中子36、1936年:赫斯(奥地利)发现宇宙射线;安德森(美国)发现正电子37、1937年:戴维森(美国)、乔治·佩杰特·汤姆生(英国)发现晶体对电子的衍射现象38、1938年:恩利克·费米(意大利)发现由中子照射产生的新放射性元素并用慢中子实现核反应39、1939年:欧内斯特·奥兰多·劳伦斯(美国)发明回旋加速器,并获得人工放射性元素40、1940—1942年:未颁奖41、1943年:斯特恩(美国)开发分子束方法和测量质子磁矩42、1944年:拉比(美国)发明核磁共振法43、1945年:沃尔夫冈·E·泡利(奥地利)发现泡利不相容原理44、1946年:布里奇曼(美国)发明获得强高压的装置,并在高压物理学领域作出发现45、1947年:阿普尔顿(英国)高层大气物理性质的研究,发现阿普顿层(电离层)46、1948年:布莱克特(英国)改进威尔逊云雾室方法和由此在核物理和宇宙射线领域的发现47、1949年:汤川秀树(日本)提出核子的介子理论并预言∏介子的存在48、1950年:塞索·法兰克·鲍威尔(英国)发展研究核过程的照相方法,并发现π介子49、1951年:科克罗夫特(英国)、沃尔顿(爱尔兰)用人工加速粒子轰击原子产生原子核嬗变50、1952年:布洛赫、珀塞尔(美国)从事物质核磁共振现象的研究并创立原子核磁力测量法51、1953年:泽尔尼克(荷兰)发明相衬显微镜52、1954年:马克斯·玻恩(英国)在量子力学和波函数的统计解释及研究方面作出贡献;博特(德国)发明了符合计数法,用以研究原子核反应和γ射线53、1955年:拉姆(美国)发明了微波技术,进而研究氢原子的精细结构;库什(美国)用射频束技术精确地测定出电子磁矩,创新了核理论54、1956年:布拉顿、巴丁(犹太人)、肖克利(美国)发明晶体管及对晶体管效应的研究55、1957年:李政道、杨振宁(美籍华人)发现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衡,从而导致有关基本粒子的重大发现56、1958年:切伦科夫、塔姆、弗兰克(苏联)发现并解释切伦科夫效应57、1959年:塞格雷、欧文·张伯伦(OwenChamberlain)(美国)发现反质子58、1960年:格拉塞(美国)发现气泡室,取代了威尔逊的云雾室59、1961年:霍夫斯塔特(美国)关于电子对原子核散射的先驱性研究,并由此发现原子核的结构;穆斯堡尔(德国)从事γ射线的共振吸收现象研究并发现了穆斯堡尔效应60、1962年:达维多维奇·朗道(苏联)关于凝聚态物质,特别是液氦的开创性理论61、1963年:维格纳(美国)发现基本粒子的对称性及支配质子与中子相互作用的原理;梅耶夫人(美国人.犹太人)、延森(德国)发现原子核的壳层结构62、1964年:汤斯(美国)在量子电子学领域的基础研究成果,为微波激射器、激光器的发明奠定理论基础;巴索夫、普罗霍罗夫(苏联)发明微波激射器63、1965年:朝永振一郎(日本)、施温格、费因曼(美国)在量子电动力学方面取得对粒子物理学产生深远影响的研究成果64、1966年:卡斯特勒(法国)发明并发展用于研究原子内光、磁共振的双共振方法65、1967年:贝蒂(美国)核反应理论方面的贡献,特别是关于恒星能源的发现66、1968年:阿尔瓦雷斯(美国)发展氢气泡室技术和数据分析,发现大量共振态67、1969年:盖尔曼(美国)对基本粒子的分类及其相互作用的发现68、1970年:阿尔文(瑞典)磁流体动力学的基础研究和发现,及其在等离子物理富有成果的应用;内尔(法国)关于反磁铁性和铁磁性的基础研究和发现69、1971年:加博尔(英国)发明并发展全息照相法70、1972年:巴丁、库柏、施里弗(美国)创立BCS超导微观理论71、1973年:江崎玲于奈(日本)发现半导体隧道效应;贾埃弗(美国)发现超导体隧道效应;约瑟夫森(英国)提出并发现通过隧道势垒的超电流的性质,即约瑟夫森效应72、1974年:马丁·赖尔(英国)发明应用合成孔径射电天文望远镜进行射电天体物理学的开创性研究;赫威斯(英国)发现脉冲星73、1975年:阿格·N·玻尔、莫特尔森(丹麦)、雷恩沃特(美国)发现原子核中集体运动和粒子运动之间的联系,并且根据这种联系提出核结构理论74、1976年:丁肇中、里希特(美国)各自独立发现新的J/ψ基本粒子75、1977年:安德森、范弗莱克(美国)、莫特(英国)对磁性和无序体系电子结构的基础性研究76、1978年:卡皮察(苏联)低温物理领域的基本发明和发现;彭齐亚斯、R·W·威尔逊(美国)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77、1979年:谢尔登·李·格拉肖、史蒂文·温伯格(美国)、阿布杜斯·萨拉姆(巴基斯坦)关于基本粒子间弱相互作用和电磁作用的统一理论的贡献,并预言弱中性流的存在78、1980年:克罗宁、菲奇(美国)发现电荷共轭宇称不守恒79、1981年:西格巴恩(瑞典)开发高分辨率测量仪器以及对光电子和轻元素的定量分析;布洛姆伯根(美国)非线性光学和激光光谱学的开创性工作;肖洛(美国)发明高分辨率的激光光谱仪80、1982年:K·G·威尔逊(美国)提出重整群理论,阐明相变临界现象81、1983年:萨拉马尼安·强德拉塞卡(美国)提出强德拉塞卡极限,对恒星结构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的物理过程进行的理论研究;福勒(美国)对宇宙中化学元素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的核反应所进行的理论和实验的研究82、1984年:卡洛·鲁比亚(意大利)证实传递弱相互作用的中间矢量玻色子[[W+]],W-和Zc的存在;范德梅尔(荷兰)发明粒子束的随机冷却法,使质子-反质子束对撞产生W 和Z粒子的实验成为可能83、1985年:冯·克里津(德国)发现量子霍耳效应并开发了测定物理常数的技术84、1986年:鲁斯卡(德国)设计第一台透射电子显微镜;比尼格(德国)、罗雷尔(瑞士)设计第一台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85、1987年:柏德诺兹(德国)、缪勒(瑞士)发现氧化物高温超导材料86、1988年:莱德曼、施瓦茨、斯坦伯格(美国)产生第一个实验室创造的中微子束,并发现中微子,从而证明了轻子的对偶结构87、1989年:拉姆齐(美国)发明分离振荡场方法及其在原子钟中的应用;德默尔特(美国)、保尔(德国)发展原子精确光谱学和开发离子陷阱技术88、1990年:弗里德曼、肯德尔(美国)、理查·爱德华·泰勒(加拿大)通过实验首次证明夸克的存在89、1991年:皮埃尔·吉勒德-热纳(法国)把研究简单系统中有序现象的方法推广到比较复杂的物质形式,特别是推广到液晶和聚合物的研究中90、1992年:夏帕克(法国)发明并发展用于高能物理学的多丝正比室91、1993年:赫尔斯、J·H·泰勒(美国)发现脉冲双星,由此间接证实了爱因斯坦所预言的引力波的存在92、1994年:布罗克豪斯(加拿大)、沙尔(美国)在凝聚态物质研究中发展了中子衍射技术93、1995年:佩尔(美国)发现τ轻子;莱因斯(美国)发现中微子94、1996年:D·M·李、奥谢罗夫、R·C·理查森(美国)发现了可以在低温度状态下无摩擦流动的氦同位素95、1997年:朱棣文、W·D·菲利普斯(美国)、科昂·塔努吉(法国)发明用激光冷却和捕获原子的方法96、1998年:劳克林、霍斯特·路德维希·施特默、崔琦(美国)发现并研究电子的分数量子霍尔效应97、1999年:H·霍夫特、韦尔特曼(荷兰)阐明弱电相互作用的量子结构98、2000年:阿尔费罗夫(俄国)、克罗默(德国)提出异层结构理论,并开发了异层结构的快速晶体管、激光二极管;杰克·基尔比(美国)发明集成电路99、2001年:克特勒(德国)、康奈尔、卡尔·E·维曼(美国)在“碱金属原子稀薄气体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以及“凝聚态物质性质早期基本性质研究”方面取得成就100、2002年:雷蒙德·戴维斯、里卡尔多·贾科尼(美国)、小柴昌俊(日本)“表彰他们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做出的先驱性贡献,其中包括在“探测宇宙中微子”和“发现宇宙X射线源”方面的成就。
诺贝尔化学奖和物理学奖
诺贝尔化学奖和物理学奖一、诺贝尔化学奖1. 基本概况- 设立:由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所设立。
- 目的:旨在表彰在化学领域作出最重要发现或发明的科学家。
- 颁奖频率:每年颁发一次(除特殊情况外)。
2. 历年获奖成果示例(人教版化学教材相关联系)- 现代化学分析方法相关- 例如,2017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雅克·杜波切特(Jacques Dubochet)、约阿希姆·弗兰克(Joachim Frank)和理查德·亨德森(Richard Henderson),以表彰他们发展了冷冻电子显微镜技术。
这一技术对化学研究中的物质结构解析有着深远意义。
在人教版化学教材中,物质结构的研究一直是重要内容,从分子结构到晶体结构等。
冷冻电镜技术使得科学家能够在接近生理状态下观察生物分子的结构,这有助于理解生物体内许多化学反应的分子基础,如酶的催化机制等。
- 有机化学合成领域- 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理查德·赫克(Richard F. Heck)、根岸英一(Ei - ichi Negishi)和铃木章(Akira Suzuki),以表彰他们在有机合成领域中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方面的研究成果。
在人教版有机化学部分,有机合成是重点内容。
这些反应为构建复杂有机分子提供了高效、选择性的方法,在药物合成、材料科学等众多领域有着广泛应用。
- 理论化学方面- 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的一半授予沃尔特·科恩(Walter Kohn),以表彰他提出的密度泛函理论。
这一理论在化学中的电子结构计算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在人教版化学教材中,虽然没有深入到密度泛函理论的复杂计算,但在原子结构、分子结构等章节中涉及到电子的分布和能量等概念,密度泛函理论为更精确地理解这些概念提供了理论框架。
3. 对化学学科发展的意义- 激励创新:诺贝尔化学奖激励着全球的化学家不断探索新的化学现象、开发新的化学方法和理论。
天体物理暗能量存在证据
天体物理暗能量存在证据天体物理暗能量是一种神秘而扑朔迷离的概念,它被认为是推动宇宙膨胀加速的原因。
尽管我们对暗能量的本质和来源知之甚少,但天文观测和宇宙学模型的研究表明,暗能量的存在是不可忽视的。
首先,暗能量最初被提出是为了解释宇宙膨胀加速现象。
1998年,两个独立的观测团队通过观测到超新星爆发的强度和距离,发现宇宙膨胀的速度是加速的,而不是以先前预测的速度减缓。
这一发现对宇宙学的理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认可。
暗能量被引入宇宙学模型作为推动加速膨胀的原因,以解释这一激动人心的观测结果。
其次,暗能量的存在也可以从宇宙背景辐射的观测中得以证实。
宇宙背景辐射是宇宙形成后自发辐射出的热辐射,具有非常均匀的特点。
通过对宇宙背景辐射的仔细观测,科学家可以研究宇宙的演化历史。
这些观测数据表明,宇宙不仅在膨胀,而且在加速膨胀。
而暗能量是唯一能够解释这种加速膨胀现象的理论机制。
此外,宇宙学模型中存在一个重要参数,称为密度参数Ω。
这个参数描述了宇宙中各种成分的能量密度。
根据观测数据和宇宙学模型的拟合,暗能量被认为占据了宇宙的总能量密度的约70%。
这一巨大的比例确信了暗能量的存在,并表明其在宇宙中起着重要作用。
关于暗能量的本质和来源,科学家们还没有达成一致的共识。
根据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暗能量可能是真空能量或宇宙常数。
真空能量是虚无中存在的能量,它具有负压力的性质,可以推动宇宙膨胀加速。
另一种观点认为,暗能量是由于量子场的激发而产生的。
无论暗能量的本质如何,其存在已经得到了大量的观测证据的支持。
最近几年,科学家们通过不断的观测和实验也在探索其他证据来证实暗能量的存在。
例如,利用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观测,研究人员可以测量宇宙的中性氢的分布,并从中推断暗能量的性质。
此外,通过观测大尺度结构的形成和发展,科学家们可以进一步了解暗能量的行为和效应。
尽管我们对暗能量还存在很多未知之处,但其存在对于宇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课文笔记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课文笔记引言诺贝尔奖被公认为世界上最高荣誉的奖项之一,它旨在表彰在文学、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以及经济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个人。
而首届诺贝尔奖的颁发更是具有历史性意义,本文将从诺贝尔奖的创立背景、首届诺贝尔奖的颁发情况以及对于该奖项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创立背景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诺贝尔奖的创立背景。
诺贝尔奖是由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贝尔纳尔·诺贝尔创立的,他是化学和爆炸物品的发明家。
诺贝尔非常担心自己的发明会带来丧命的后果,于是在他的遗嘱中写道,“我的一生有多个意义,其中之一就是对科学家提供了某种奖励,以便鼓励他们做出某些重要的发现或发明”。
这便是诺贝尔奖的初衷。
首届诺贝尔奖的颁发首届诺贝尔奖于1901年颁发,共有五个领域同时进行评选:文学、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以及和平。
这种多领域的评选方式在当时是非常新颖的。
在颁发方式上,诺贝尔奖采用了每个领域分别评选的方式,而且由专家评委会来决定最终的获奖者。
下面我们逐个讨论首届诺贝尔奖的颁发情况:文学奖首届诺贝尔文学奖于1901年授予了法国作家、诗人若泽芬·克里斯蒂安·德·拉克鲁瓦兹。
德·拉克鲁瓦兹以其深刻的哲学思考和优雅的散文风格赢得了评委们的赞赏。
他的作品《散文诗》被认为是一部确立了新的文学形式的重要作品。
物理奖诺贝尔物理学奖首次颁发给了来自德国的威廉·康拉德·伦琴和威廉·温德金。
他们的实验和理论工作对于射电活动和电子对流的研究有着重大贡献。
他们的研究成果为后来的天体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化学奖首届诺贝尔化学奖由雅克·瓦尔丹领导的法国科学家团队获得,他们在研究生物化学和有机化学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开创了研究有机物合成和化学反应的新方法,这些方法为后来的药物研发和化学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生理学或医学奖瑞典科学家艾米·安德琳·勃兰特斯特朗获得了首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他对于血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发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12-15
高能天体辐射机制
5
2 天体物理学与诺贝尔奖
2.1 天体物理学与诺贝尔奖
从历史上看,物理学的发展与天文学(特别是天体物理学)的发展是密 不可分的。比如万有引力作为物理学的一条基本定律,就直接发源于天 文学的研究。 诺贝尔奖创立于1901年,旨在奖励那些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有重大 成果或发现并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产生重大影响和贡献的人。虽然有不少 天体物理学家在研究中取得了重大研究成果和发现并为人类社会的发展 和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由于当时诺贝尔奖中并没有设立天文学奖, 以及诺贝尔奖委员会界定物理学奖的范围等原因,在1976年以前始终没 有一位天体物理学家捧得诺贝尔奖的奖章。即使如此,从1913年开始天 体物理学家们就一直被提名为诺贝尔奖者,很多天体物理学家如George E. Hale、E.P. Hubble等都曾被多次提名为诺贝尔奖获奖人。
2012-12-15
高能天体辐射机制
10
2.2.3 黑洞 黑洞是这样一种天体:由于其极大的引力场作用,就连光子也无法逃脱, 以至我们目前无法观测到它们[5]。不过,我们却可以通过间接的方式感 受到它的存在,比如我们发现黑洞可以使通过周围的光线发生弯曲现象。 黑洞形成跟白矮星和中子星一样,很可能也是由恒星演化而来的。 “黑 洞”是本世纪最具有挑战性、也最让人激动的天文热点之一,许多科学 家正在为揭开它的神秘面纱而辛勤工作着,新的理论也不断地提出。有 科学家研究表明黑洞并不完全是“黑”的,它也可向外辐射能量——霍 金辐射[4,6] 。
2012-12-15
高能天体辐射机制
9
2.2.2 引力波 引力波是以波动形式传播的引力场。1916年,爱因斯坦基于广义相对论预言, 在有的坐标参考系中(不是所有的坐标参考系),加速的质量可能有引力波 存在[4]。引力波的存在与否直接影响到广义相对论的正确与否。但探测引力 波是极不容易的。20世纪70年代初期,韦伯曾宣称他的探测器发现了引力波, 但是没有得到其他人的证实,所以这一结果没有得到公认。后来,一些天文 学家们宣称,他们间接地发现了引力波。首先引起大家注意的是双星系统。 但由于两颗相互绕转而快速运动的恒星产生的波动引力场可以带走的能量极 小,这种效应非常难以被探测到。1978年末,一个射电天文学家小组宣布他 们探测到了双脉冲星的能量变化,并且与由引力波所预期的能量变化值是相 等的。这是一个证明引力波存在的间接证据。1978年底,泰勒、麦卡洛奇和 福勒宣布他们发现引力波存在的第二个间接证据。 但是,直到现在引力波仍 然没有被直接探测到。不过由于间接的探测以及坚实的理论基础都表明它们 可能被探测到,世界上正有越来越多的科学投入到引力波的探测活动中。
2012-12-15
高能天体辐射机制
8
2.2.1 暗物质和暗能量 暗物质和暗能量是当代宇宙学的两大未解之谜,可以说是它们决定着宇宙学 的最终命运。暗物质和暗能量是一种似乎充满整个宇宙而又看不见的成分, 它们占了宇宙整个物质构成的绝大部分。根据研究估计:宇宙中暗物质和暗 能量分别占75%和23%左右,可见物质只占很小的比重[3]。对暗能量,人们 虽知道它的存在,但不知道它是什么。暗能量更是奇怪,它可以使物质的质 量全部消失,完全转化为能量。据估计,暗能量是已知物质能量的14倍以上。 为了探索暗物质和暗能量的秘密,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们正在这个领域努力工 作着,而且已经从理论和实验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果,我们有理由相信人类终 将有一天会揭开暗物质和暗能量的神秘面纱。
2009年国际天文年网站: /
2012-12-15
高能天体辐射机制
2
获奖人
获奖原因
获奖年份 1936年 1967年 1970年 1974年 1974年 1978年
发现从地球外来的宇宙射线 奥地利物理学家维克 托·伏兰兹·赫斯 核反应理论及建立恒星能源理论 美国物理学家汉斯·奥 尔布雷克特·贝蒂 瑞典物理学家汉内斯· 奥 磁流体力学的基础研究和发现及其在等离子体物理的研究 洛夫· 戈斯塔· 阿尔文 成果 英国射电天文学家马 对射电天文学的开创性贡献特别是创造出综合孔径射电望 丁· 赖尔 远镜 英国射电天文学家安东 射电天文学的成就并对发现和确认脉冲星起了决定性作用 尼·休伊什 共同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美国射电天文学家阿 诺· 阿伦· 彭齐亚斯和罗伯 特· 伍德罗· 威尔逊 对恒星结构及其演化理论的贡献 美国天文学家苏布拉马 尼亚姆· 钱德拉塞卡 美国核物理学家威廉· 福 对宇宙中形成化学元素的核反应理论的实验成果 勒 美国天文学家约瑟夫· 胡 共同发现脉冲双星 顿· 泰勒和拉塞尔· 艾伦· 赫 尔斯 美国的小雷蒙德· 戴维斯 在宇宙中的微中子研究中做出卓越贡献 和日本的小柴昌俊 美国的里卡多· 贾科尼 发现了宇宙X射线源 美国天文学家约翰· 马瑟 和乔治· 斯穆特
高能天体辐射机制
授课教师: 范忠辉 fanzh@ 云南大学物理科学技术学院
荣膺“诺贝尔奖”的天文课题
举世闻名的“诺贝尔奖”中没有天文学这一项,但实际上天文学奖已经 包括在物理学奖之中。 在“诺贝尔物理学奖”中,从1936年到2006年的80个年度中,共有12 项是“天文课题”,16人获奖。这些获奖的天文课题,对当代天文学和 物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见下表:
2012-12-15 高能天体辐射机制 12
2.2.5 星系形成和演化
恒星结构与演化、星系形成和演化,以及宇宙的起源是天体物理学研究的三个 基本方向[8]。目前,恒星的结构演化和宇宙起源的大爆炸模型这两大基本理论 已被越来越多的观测事实所证实。但是,作为构成宇宙基本单元的星系是如何 形成与演化的仍然是一块有待进一步探索的重要领域[9]。目前的星系形成和演 化理论认为,星系和宇宙大尺度结构都是由宇宙早期极其微小的结构发展而来 的[10]。近年来,国际上已建成和在建的重大设备和计划都以该领域为主要科 学目标,其观测波长覆盖了整个电磁波段,如:射电波段上的 VLBA,毫米和 亚毫米波段上的 SCUBA、SMA、ALMA,近红外和红外波段的 SIRTF、 NGST,可见光波段的 HST、Keck、Gemini、VLT、SUBARU以及 SDSS,X 波段上的Chandra、XMM、AstroE2、Plank、MAP,以及 γ 波段上的 CGRO、 GLAST等。在人员方面,国际上超过一半的天文学家置身于该领域的研究, 每年的科研成果占整个天体物理总产出的一半以上。作为星系形成和演化理论 的唯一模板,银河系结构和演化的研究已经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以银河 系研究为主要目标之一的国内外重大项目也在陆续推进,如 SDSS / SEGUE (美国),RAVE(澳大利亚),LAMOST(中国),GAIA(欧洲空间局)等。 这些基于海量观测数据进行的科学研究项目必将为认识银河系结构和演化作出 重大的贡献。
2012-12-15
高能天体辐射机制
7
2.2 几个未来可能获得诺贝尔奖的天体物理学课题 尽管在天体物理学的发展进程中人们已经取得了很多可喜成就,但还有许许 多多的奥秘正等着我们去探索。在众多天体物理课题中,暗物质和暗能量、 引力波、黑洞、地外文明、星系形成与演化等课题成了科学界面临的重大挑 战。由于这些问题的理解关乎众多科学的基础,这些问题得到解决之时,很 可能就是天体物理再次获得诺贝尔奖等最高科技奖项之日。下面我们分别对 其中几个进行简要介绍。
2012-12-15
高能天体辐射机制
6
直到1976年天体物理学被诺贝尔奖委员会界定属于物理学奖范畴,天体物 理学家才正式登上了诺贝尔奖领奖台。到2006年10月3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 天体物理学家J. Mather和G. Smoot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已经是天体物理领 域第8个年度,第11个天体物理项目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3]。事实上,诺贝尔奖 授予天体物理项目似乎是从开始的“不情愿”逐渐发展到今天的“理所当然” 的。1967年,Hans Bethe因“对核反应理论研究的贡献,特别是他对恒星能源的 发现”获奖,这样的说法尽量将他的贡献拉到传统物理学那边,隐约体现了一 种“不情愿”将诺贝尔奖颁给天体物理项目的思想。之后40年里,竟有8个年度、 11个天体物理项目、15位天体物理学家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这在有近百个 分支学科的物理学领域内是空前的。现在看来天体物理学内容获奖似乎已经成 为“理所当然”的了。 除了上述15位天体物理学家获得诺贝尔奖外,其实还有很多天体物理学家 获得了其它国际高级科学奖项如邵逸夫奖和Gruber奖[2]。这些奖项和诺贝尔奖 一起向世界宣示了天体物理学在现代科研中的重要地位和前景。目前世界上越 来越多的人正积极地投入到天体物理的研究中,很多大学都建立天体物理研究 机构。在国内,除了中国科学院建立的几大天文台外,很多大学也已经建立了 天文系或天体物理研究中心,正在为世界天体物理研究的发展做出贡献。
2012现状
天体物理学包括实测天体物理学、理论天体物理学、太阳物理 学、太阳系物理学、恒星物理学、恒星天文学、星系天文学、宇宙 学、宇宙化学、天体演化学、射电天文学、空间天文学、高能天体 物理等分支学科。起初人们都是在地球上利用简单的光学望远镜开 展天体物理研究的,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天体物理学的研究内 容、方法和手段都在不断扩展。目前,人们已经在使用紫外、红外、 X射线、γ射线望远镜进行观测和研究,并已发展为全波段观测。另 外,人们进行观测的位置已经从地球上发展到太空中,甚至有人设 想将来在月球、火星上开展天体物理观测。可以说在空间技术高度 发展的今天,天文观测研究已由地面观测进入空间时代 。
2012-12-15
1983年 1983年 1992年
2002年 2002年 2006年
发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黑体形式和各向异性
高能天体辐射机制
3
天体物理学与诺贝尔奖
1 天体物理学概况
1.1 天体物理学的发展 天体物理学是将物理学和天文学融合而成的一门学科,它已经成了天文学和 物理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天文自古就在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非常重 要的位置,巴比伦的泥碑,古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甲骨文,都记载了人类对浩 瀚苍穹的思索和向往。人类对天体的观测和认识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但在人类 社会文明的进程中,天文学的研究范畴和天文的概念都在不断进步和发展。为此, 我们首先对天文学做一个概括描述。 天文学是一门古老的基础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整个宇宙。起初,人们主要 是通过观察天体的存在、测量它们的位置来研究它们的结构,探索它们的运动和 演化的规律,从而扩展人类对广阔宇宙空间中物质世界的认识。那时候天文研究 实际上处于一种“描述研究”的状态。到十八世纪老赫歇耳开创恒星天文学,人 们开始用物理学内容和方法来研究天文学现象。从此,天文学中逐渐形成了一门 新的学科——天体物理学。这门新兴学科应用物理学的技术、方法和理论来研究 天体的形态、结构、化学组成、物理状态和演化规律。自十九世纪中叶,分光学、 光度学和照相术等三种物理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天体的观测研究以后,人们对天体 的结构、化学组成、物理状态的研究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天体物理学开 始成为天文学的一个独立的分支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