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承载力、环境容量和污染物总量控制

合集下载

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

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

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概述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是环境科学中常用的概念。

它们用来描述一个特定生态系统所能够容纳的生物种群数量或环境压力的极限。

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的理论和实践应用对于环境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环境容量的定义及应用环境容量是指一个生态系统在不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情况下,所能够容纳的生物种群数量或环境压力的最大值。

环境容量是生态系统自身特性和功能决定的,与人类活动和干扰密切相关。

环境容量的计算往往涉及到生态学、土地利用、水资源、空气质量等多个方面。

环境容量的应用广泛,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在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方面。

通过评估一个城市的环境容量,可以确定合适的建设规模和布局,以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在农业和渔业领域,环境容量的概念也被用来评估农业生产系统和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环境容量的评估方法评估环境容量的方法有很多种,常见的方法包括数学模型、统计分析和专家咨询等。

不同的评估方法适用于不同的环境系统和研究目的。

例如,对于水资源的环境容量评估,可以使用水循环模型和水资源利用率等指标来计算。

而对于空气质量的环境容量评估,则通常使用气象数据和空气污染物浓度等指标进行分析。

环境承载力的定义及应用环境承载力是指一个生态系统或某一资源所能够承受的最大利用量或负荷。

它与环境容量密切相关,但更注重于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常被应用于自然资源管理、能源开发和生态保护等领域。

环境承载力的计算方法与环境容量类似,但更关注于系统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通过评估环境承载力,可以确定资源的合理利用范围和发展目标,从而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环境承载力的计算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资源数量、环境质量、生物多样性、人类活动等。

这些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影响着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例如,在能源开发领域,需要考虑能源资源的可再生性、开发技术的进步以及环境污染等因素,以确定能源开发的可持续利用量。

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为推进“十二五”期间环境保护事业的科学发展,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制定本规划。

一、环境形势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将其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措施。

“十一五”期间,国家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在认识、政策、体制和能力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比2005年分别下降12.45%、14.29%,超额完成减排任务。

污染治理设施快速发展,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由2005年的52%提高到72%,火电脱硫装机比重由12%提高到82.6%。

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全面推进,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不断深化,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于Ⅲ类的比重提高到51.9%,全国城市空气二氧化硫平均浓度下降26.3%。

环境执法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明显,生态保护切实加强,核与辐射安全可控,全社会环境意识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参与程度进一步提高,“十一五”环境保护目标和重点任务全面完成。

当前,我国环境状况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环境矛盾凸显,压力继续加大。

一些重点流域、海域水污染严重,部分区域和城市大气灰霾现象突出,许多地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

农村环境污染加剧,重金属、化学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以及土壤、地下水等污染显现。

部分地区生态损害严重,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核与辐射安全风险增加。

人民群众环境诉求不断提高,突发环境事件的数量居高不下,环境问题已成为威胁人体健康、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压力不断加大。

环境保护法制尚不完善,投入仍然不足,执法力量薄弱,监管能力相对滞后。

同时,随着人口总量持续增长,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能源消费总量不断上升,污染物产生量将继续增加,经济增长的环境约束日趋强化。

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

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

浅谈对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的看法姓名:朱佳伟学号:091240148我国对环境承载力的定义:“某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的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阈值。

”并且指出:在定义中的“某种状态或条件”,是指现实的或拟定的环境结构不发生明显不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改变的前提条件;所谓“能承受”是指不影响环境系统正常功能的发挥;由于环境所承载的是人类的活动(主要指人类的经济活动),因而承载力的大小可以用人类活动的方向、强度、规模等来表示。

环境容量是指某环境单元所允许承纳污染物的最大数量(在保证不超出环境目标值的前提下,区域环境能够容许的污染物的最大允许排放量),包括:基本环境容量(差值容量):通过拟定的环境标准减去环境本底值求得;变动环境容量(同化容量):环境单元的自净能力。

尽管环境承载力与环境容量概念有相同之处,但是,二者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环境容量是指在人类生存和自然不致受害的前提下,某一环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只反映环境消纳污染物的一个功能;环境承载力在此基础上全面表述环境系统对人类活动的支持功能。

二者的差异性表现在:(1) 环境容量是专指环境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表征环境容量的大小的指标是社会经济活动所排放的某一种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而环境承载力是在分析了社会经济环境系统后,选择众多的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再分析环境系统对每个指标支持能力的大小。

指标体系中的指标除了包括排放的各种污染物外,还包括经济、社会方面的指标,如能源供应量、交通运输量、水资源量等。

(2) 环境容量最终为环境污染中的污染物总量控制提供数量依据,并以此为环境规划提供选择方案和措施建议;而环境承载力除了能提供各种污染物应该控制的排放量以外,更重要的是根据选择的社会经济指标,对社会经济发展规模提供量化后的规划意见。

当然,二者从功能上讲具有相似之处,既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以生态环境容量、环境承载能力为前提,以实现环境资源持续利用、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和生活质量持续提高、经济持续发展为目的的一种发展形态。

环境容量、环境承载力分析及累计影响评价方法

环境容量、环境承载力分析及累计影响评价方法

环境容量、环境承载力分析及累计影响评价方法1、环境容量;指人类和自然环境不致受害的情况下或者具体来说是在保证不超出环境目标值的前提下,区域环境能够容许的污染物最大允许排放量。

2、在提出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的工作内容要求时应考虑的原则(3项):集中供热;污水集中处理排放;固体废物分类处置。

3、大气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总量控制主要内容(5项):选择总量控制指标;对所涉及的区域进行环境功能区划,确定各功能区环境空气质量目标;根据环境质量现状,分析不同功能区环境质量达标情况;结合当地地形和气象条件,选择适当方法,确定开发区大气环境容量:结合开发区规划分析和污染控制措施,提出区域环境容量利用方案和近期(5年计划)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4、水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总量控制主要内容(5项):选择总量控制指标;分析基于环境容量约束的允许排放总量和基于技术经济条件约束的允许排放总量;对于拟接纳开发区污水的水体,应根据环境功能区划所规定的水质标准要求,选用适当的水质模型分析确定水环境容量,季节性河流原则上不要求确定水环境容量;对于现状水污染物排放实现达标排放,水体无足够的环境容量可资利用的情形,应在制定基于水环境功能的区域水污染控制计划的基础上确定开发区水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如预测的各项总量值均低于上述给予技术水平约束下的总量控制和基于水环境容量的总量控制指标,可选择最小的指标提出总量控制方案,如预测总量大于上述两类指标中的某一类指标,则需调整规划,降低污染物总量。

5、河流/湖泊:水环境容量;河口/海湾:水环境容量/最小初始稀释度;(开敞的)近海水域:最小初始稀释度。

6、给定区域内,达到环境空气保护目标而允许排放的大气污染物总量,就是该区域大气污染物的环境容量。

特定地区的大气环境容量与以下因素有关(5个):涉及的区域范围与下垫面复杂程度;空气环境功能区划及空气环境质量保护目标;区域内污染源及其污染物排放强度的时空分布;区域大气扩散、稀释能力;特定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转化、沉积、清除机理。

环境容量指标

环境容量指标

环境容量指标(实用版)目录1.环境容量指标的定义和意义2.环境容量指标的分类3.环境容量指标的计算方法和应用4.环境容量指标在我国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和挑战正文【环境容量指标的定义和意义】环境容量指标是衡量一个地区环境系统对于污染物的容纳和处理能力的一种科学评估方法。

环境容量指标对于环境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为政府部门和企业提供关于环境承载力的科学依据,有助于制定合理的环境政策和规划,同时也可以为公众提供环境质量的信息,提高环保意识。

【环境容量指标的分类】环境容量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大气环境容量指标:衡量一个地区大气对污染物的容纳能力,包括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空气质量达标等。

2.水环境容量指标:衡量一个地区水环境对污染物的容纳能力,包括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水功能区划分等。

3.土壤环境容量指标:衡量一个地区土壤对污染物的容纳能力,包括土壤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等。

4.生态环境容量指标:衡量一个地区生态系统对污染物的容纳能力,包括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环境容量指标的计算方法和应用】环境容量指标的计算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如环境系统的自净能力、污染物的排放量和扩散特性等。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可以对环境容量指标进行科学计算和预测。

环境容量指标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价值。

政府部门可以根据环境容量指标制定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企业可以根据环境容量指标调整生产规模和污染物排放,公众可以根据环境容量指标了解环境质量并参与环境保护。

【环境容量指标在我国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和挑战】环境容量指标在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政府已经制定了一系列关于环境容量指标的政策和法规,如《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水污染防治法》等,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法制保障。

然而,环境容量指标在我国环境保护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如环境容量指标的计算和预测方法有待完善,环境容量指标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需要提高,环境容量指标的应用范围和深度需要拓展等。

环境规划复习提纲

环境规划复习提纲

第一章环境规划总论一、环境规划的类型1、按所覆盖的范围和管理层次划分,环境规划可分为国家环境规划、区域环境规划、部门环境规划2、按规划跨越时间长度划分,分为长远环境规划、中期环境规划、短期环境规划3、按环境规划的内容划分,1)从宏观、微观层次上可分为宏观环境规划、专项环境规划及环境管理规划2)按环境要素划分,可分为大气污染控制规划、水污染控制规划、固体废物污染控制规划、噪声污染控制规划3)在环境管理规划方面,有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规划4、按环境规划的性质划分,包括生态规划、污染综合防治规划、自然保护规划、环境科学技术与产业发展规划5、按环境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划分,有经济制约性环境规划、协调性环境规划、环境制约性环境规划二、污染控制规划的内容1、工业污染控制规划其主要内容:①布局规划,划定发展不同工业的不同地区,并按照环境容量,确定工业的发展规模;②技术改造和产品改革规划,推行有利于环境的新技术,规定某些环境指标,淘汰有害环境的产品;③制定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2、城市污染控制规划其主要内容:①布局规划,实行功能分区,按照环境要求和条件,合理部署居民区、游览区、商业区、文教区、工业区和交通运输网络;②能源规划;③水源保护和污水处理规划;④垃圾处理规划;⑤绿化规划3、农业污染控制规划其主要内容:防治农药、化肥、污水灌溉造成的污染三、环境规划目标是对规划对象未来某一阶段环境质量状况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所做的规定。

四、环境规划目标的类型1、按规划内容分类:环境质量目标、环境污染总量控制目标2、按规划目的的分类:生态保护目标、环境污染控制目标、环境管理目标3、按规划时间、空间和规划管理层次分类按规划时间可分为短期(年度)、中期(5~10年)和长期(10年以上)目标按空间范围可分为国家、省区、县市各级环境目标按管理层次分为规划区在规划期内的宏观目标和详细目标五、确定环境规划目标的原则1、以规划区环境特征、性质和功能为基础2、以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想为依据3、应当满足人们生存发展对环境质量的基本要求4、环境规划目标应当满足现有技术经济条件5、环境规划目标要求能做时空分解、定量化六、确定环境规划目标常用的方式1、定量确定环境规划目标,是指在目标确定过程中尽量使目标量化的方式。

环境容量、环境承载力分析及累计影响评价方法

环境容量、环境承载力分析及累计影响评价方法

环境容量、环境承载力分析及累计影响评价方法1、环境容量;指人类和自然环境不致受害的情况下或者具体来说是在保证不超出环境目标值的前提下,区域环境能够容许的污染物允许排放量。

2、在提出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的工作内容要求时应考虑的原则(3项):集中供热;污水集中处理排放;固体废物分类处置。

3、大气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总量控制主要内容(5项):选择总量控制指标;对所涉及的区域实行环境功能区划,确定各功能区环境空气质量目标;根据环境质量现状,分析不同功能区环境质量达标情况;结合当地地形和气象条件,选择适当方法,确定开发区大气环境容量:结合开发区规划分析和污染控制措施,提出区域环境容量利用方案和近期(5年计划)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4、水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总量控制主要内容(5项):选择总量控制指标;分析基于环境容量约束的允许排放总量和基于技术经济条件约束的允许排放总量;对于拟接纳开发区污水的水体,应根据环境功能区划所规定的水质标准要求,选用适当的水质模型分析确定水环境容量,季节性河流原则上不要求确定水环境容量;对于现状水污染物排放实现达标排放,水体无充足的环境容量可资利用的情形,应在制定基于水环境功能的区域水污染控制计划的基础上确定开发区水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如预测的各项总量值均低于上述给予技术水平约束下的总量控制和基于水环境容量的总量控制指标,可选择最小的指标提出总量控制方案,如预测总量大于上述两类指标中的某一类指标,则需调整规划,降低污染物总量。

5、河流/湖泊:水环境容量;河口/海湾:水环境容量/最小初始稀释度;(开敞的)近海水域:最小初始稀释度。

6、给定区域内,达到环境空气保护目标而允许排放的大气污染物总量,就是该区域大气污染物的环境容量。

特定地区的大气环境容量与以下因素相关(5个):涉及的区域范围与下垫面复杂水准;空气环境功能区划及空气环境质量保护目标;区域内污染源及其污染物排放强度的时空分布;区域大气扩散、稀释水平;特定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转化、沉积、清除机理。

环境规划学重点整理

环境规划学重点整理

生态环境规名词解释1、生态环境规划:是针对区域社会发展状况,环境特征及其环境发展趋势,结合生态环境承载力分析,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建设所做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

区域生态环境规划是区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制定和指导生态环境计划的重要依据。

2.环境规划:是人类为使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预先对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是政府履行环境职责的综合决策过程之一,是约束和指导政府行政行为的纲领性文件。

3、环境容量:环境容量是指对一定地区(一般应是地理单元),在特定的产业结构和污染源分布的条件下,根据地区的自然净化能力,为达到环境目标值,能够承受污染物的最大排放量。

4、环境承载力:指某一时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阈值。

(区域性;时序性;可变性;可调控性;客观性)5、环境规划目标:是环境规划的核心内容,是对规划对象在未来某一阶段环境质量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所作的规定。

6、环境评价:是在环境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数学方法,对环境质量、环境影响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述,旨在获取各种信息、数据和资料。

7、环境预测:根据已掌握的资料,对未来环境质量状况和环境质量发展趋势进行分析预测。

8、环境功能区划:依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不同地区在环境结构(自然环境结构)、环境状态(环境质量)和使用功能(干什么用)上的差异对规划区域进行合理划分。

9、水环境规划:是对某一时期内的水环境保护目标和措施所作出的统筹安排和设计。

其目的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水质,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水资源,充分地发挥水体的多功能用途,在达到水环境目标的基础上,寻求最小(或较小)的经济代价或最大(或较大)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10、大气环境规划:就是为了平衡和协调某一区域的大气环境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以期达到大气环境系统的最优化,最大限度的发挥大气环境系统组成部分的功能。

11:、水环境容量:水体在特定环境目标下所能容纳污染物的量。

《生态环境规划》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生态环境规划》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生态环境规划复习题(课程代码272342)一、名词解释1.环境规划2.环境系统3.环境容量4.环境承载力5.环境承载量6.环境评价7.环境预测8.水污染控制系统9.水污染控制单元10.水环境容量11.清洁生产12.人为大气污染源13.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14.土地利用15.土地利用规划16.固体废弃物17.工业固体废物18.容量总量控制19.生态修复20.生态城市21.循环经济22.乡镇环境规划23.生态城市费用最小分配原则24. A-P值法25.噪声26.酸雨二、填空题1.环境规划的研究对象是这一大复合生态系统,它可能指整个国家,也可能指一个区域。

2.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包括,,,,,,,。

3.环境系统的组成要素有各种大气组成物质、、、以及人类生存所处的近地空间与各种人工构筑我。

4.我国环境总量控制可分为、、三类。

5.复合生态系统的功能可归纳为、、、。

6.环境规划指标的类型主要有、、、以及。

7.环境评价的主要内容有、、。

8.环境预测的主要内容、、、、。

9.大气污染预测包括、。

10.水污染预测包括、。

11. 大气环境规划的内容有、、、、、。

12.大气环境规划的类型有、。

13.大气环境功能区划的步骤分为:、、、、。

14.土地利用规划按时间期限可分为、和。

15.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方法包括、、和。

16.固体废物管理规划的具体步骤、、和。

17.生态城市的内涵表现在、、、。

18.环境规划的类型按规划期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年度环境保护计划。

19.我国环境规划的发展历程大体上可分为4个阶段,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环境规划的技术方法应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等方法。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对象 现代系统管理的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对象 现代系统管理的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对象现代系统管理的“五要素论”①人是第一个主要对象。

②物也是重要研究对象。

③资金是系统赖以实现其目标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规划与管理的研究对象。

④信息是系统的“神经”,信息也是规划与管理的重要对象。

⑤任何管理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进行的,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时空特性日益突出,则时空条件亦应成为重要的研究对象。

在大政方针上,以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为宗旨,把在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陆续提出的预防为主、谁污染谁治理和强化环境管理等政策思想确定为环境保护的“三大政策”;三大政策是环境管理政策八项环境管理法律制度:①“三同时”制度②排污收费制度③环境影响评价制度④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⑤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⑥排放污染物许可证制度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⑧污染源限期治理制度排污收费制度:指对排放污染物的工矿企业事业单位征收排污费,用于污染的治理。

“三同时”制度:指所有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其防治污染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

工业生态学是“人类在经济、文化和技术不断发展的前提下,有目的、合理地去探索和维护可持续发展的方法。

”极限性原理——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环境承载力包含环境容量环境容量的含义指某环境单元所允许承纳的污染物质的最大数量。

环境目标按照规划内容可分为环境质量目标、环境建设目标、污染控制目标和环境管理目标。

水环境保护目标环境质量目标是依据水体功能分区,执行相应的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在此基础上,结合规划的具体要求,确定各水域的主要水质指标。

总量控制目标是以功能区环境容量为基础,确定水域内可接受的某种污染物的总量。

总量控制目标是制定流域污染控制规划的基础,是水体水质目标得以实现的保证。

目标管理是在一定时期内,激励各级管理人员积极参加工作目标的制定,并在管理中实行自我控制,自觉完成工作目标,以保证总目标的实现。

目标管理实施的步骤是①制定规划的目标方针,然后由上而下逐级展开,分解为各部门、各地区的分目标,形成目标体系②组织实施目标方案,进行信息交流、检查、控制等活动,保证各项目标的实现③对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自下而上的评定、考核、奖励和表彰④在实现预定目标的基础上,进行全面总结,找出问题,提出改进方案,制定新的目标,转入下一个循环。

环评名词解释

环评名词解释

环境。

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1、环境影响。

是指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类社会的效应。

2、直接影响。

是指由于人类活动的结果而对人类社会或其他环境的直接作用。

3、间接影响。

由直接作用诱发的其他后续结果则为间接影响。

4、累积影响。

是指当一项活动与其他过去、现在及可以合理预见的将来的活动结合在一起时,因影响的增加而产生的对环境的影响。

5、可恢复影响。

是指人类活动造成环境某特殊改变或某价值丧失后可逐渐恢复到以前面貌的影响。

6、不可恢复影响。

造成环境某特殊改变或某价值丧事后不能恢复的影响。

7、环境影响评价。

是指对拟议中的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和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的系统性识别、预测和评估。

8、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是指把环境影响工作以法律、法规或行政规章的型式确定下来从而必须遵守的制度。

9、筛选。

确定一项拟议活动是否需要进行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

10、环境标准。

控制污染、保护环境的各种标准的总称。

它是为了保护人群健康、社会物质财富和促进生态良性循环,对环境结构和状态,在综合考虑自然环境特征、科学技术水平和经济条件的基础上,由国家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和批准的技术规范;是国家环境政策在技术方面的具体体现,也是执行各项法律法规的基本依据。

11、环境质量标准。

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对各种环境介质中的有害物质和因素所规定的容许量和要求。

12、污染物排放标准。

是根据环境质量要求,结合环境特点和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对污染源排入环境的有害物质和产生的有害因素所做的控制指标。

13、环境影响评价程序。

是指按一定的顺序或步骤指导完成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程序。

14、类比法。

一个未来工程对环境的影响,通过一个已知的相似工程兴建前后对环境的影响订正得到。

15、环境影响识别。

就是要找出所有受影响的环境因素,以使环境预测减少盲目性,环境影响综合分析增加可靠性,污染防治对策具有针对性。

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

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

/
1
Rl
0
i 1
i 1
Ql 表达土地环境容量; Se 表达土地环境资源总量; Ml 为每公顷土地旳土壤重量2250000kg ; Bli 表达第i种污染物旳原则值; Bli0 表达第i种污染物旳本底值; Cli0 表达第i种污染物旳同化能力; Rl0 表达其他非主要污染物占污染物总量旳比率
应用一
国家有关总量控制旳要求
• 我国“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到2023年,二氧化硫和化 学需氧量排放得到控制,要点地域和城市旳环境质量有所 改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确保核与辐射环境安 全。
• 我国“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到2023年,主要污染物排 放总量明显降低;城乡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 障,水质大幅提升;重金属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持久性有 机污染物、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等污染防治成效明显; 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水平得到提升;生态环境恶 化趋势得到扭转;核与辐射安全监管能力明显增强,核与 辐射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环境监管体系得到健全。
旳环境承载量和环境承载力。环境承载力能够被应用于环境
规划,并作为其理论基础之一,成为从环境保护方面规划将
来人类行为旳一项根据。
指标体系例一环境容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造
目的层A
环境承载力A
准则层B
自然资源容载力指标B1 社会经济容载力指标B2 容载力可连续指标B3
指标层C
协调发展度指标13 饱和度指标C12 潜力度指标C11 优势度指标C10
水环境容量基本特征
• 资源性 水环境容量是一种自然资源—能容纳一定量旳污染物也能满足人 类生产、生活和生态系统旳需要;水环境容量是有限旳可再生自然资源。
• 区域性 受各类区域旳水文、地理、气象条件等原因旳影响,不同水域对 污染物旳物理、化学和生物净化能力存在明显旳差别,造成水环境容量有 明显旳地域性特征。

(环境管理)河道水环境容量及合理分配

(环境管理)河道水环境容量及合理分配

河道水环境容量及合理分配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叶碎高郑世宗摘要:水环境治理是我省万里清水河道建设工程的重要内容,分析计算河道水环境容量是水环境保护和总量控制的理论依据。

本文指出了环境容量计算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分析了影响环境容量的主要因子。

认为在水环境保护措施中,应加强利用水利工程提高水环境容量和承载能力的研究。

关键词:河道整治水质水环境容量合理分配水环境保护1 水环境治理是河道整治建设的关键作为生态省建设工程重要组成部分的万里清水河道建设工程,其总体目标是“水清、流畅、岸绿、景美”。

四个目标中,有三个是环境目标,体现水环境质量的“水清”更是位居第一。

对水环境问题的高度重视,主要出于两个原因,第一,我省水环境污染严重,根据《浙江省水资源质量报告》(2003年7、8月)报导,全省参与评价的重点水域水质断面60个,其中水质符合Ⅰ、Ⅱ、Ⅲ、Ⅳ、Ⅴ类及劣Ⅴ类标准的断面分别占1.7%、11.7%、26.7%、13.3%、15.0%、31.6%,即属于V类和劣于V类的水质断面占监测总断面的46.6%。

笔者工作涉及的不同地方的河道都有不同程度的污染,虽然缺乏监测资料,但从发黑、发臭的水体外观就不难判断,相当一部分河段的水质达不到工程区划目标的要求。

第二,如果水质得不到改善,河道建设的任何努力,都将失去意义。

为此水环境治理是万里清水河道建设的关键。

要整治河道,必须治理水环境。

2 水环境目标与水环境容量2.1 水功能区划与水质目标水质的好与不好是相对的,凡是达到水功能区水质目标的,即为达标,认为水质是好的;凡是污染程度超过功能区水质目标的,即为超标,认为水质是不好的。

所以在河道整治规划过程中,首先要明确规划河段的水功能区划。

我国水功能区划分采用两级体系,即一级区划和二级区划。

水功能一级区划分保护区、缓冲区、开发利用区、保留区四类;水功能二级区划在一级区划的开发利用区内进行,分为饮用水源区、工业用水区、农业用水区、渔业用水区、景观娱乐用水区、过渡区、排污控制区七类。

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资料

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资料

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资料在探讨我们生存的地球以及人类活动对其产生的影响时,“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概念。

理解它们对于制定可持续发展策略、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具有深远的意义。

首先,我们来聊聊环境容量。

简单来说,环境容量就像是一个容器,它能够容纳一定量的污染物、资源消耗或者人类活动的影响,而不至于对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比如说,一条河流能够承受一定量的污水排放,超过这个量,河水的水质就会恶化,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和水生态系统的平衡。

环境容量的大小取决于多种因素。

自然因素是其中的重要部分,包括地理条件、气候状况、生态系统的复杂性等。

不同地区的环境容量差异很大。

比如,在气候湿润、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对于污水的容纳能力可能相对较高;而在干旱少雨、水资源稀缺的地区,一点点污水的排放都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

此外,人类活动的强度和方式也会对环境容量产生影响。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类排放的污染物越来越多,对资源的消耗也日益增大,这使得许多地区的环境容量逐渐逼近甚至超过了极限。

那么,环境承载力又是什么呢?环境承载力可以理解为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最大能力。

它不仅考虑了环境对污染物的容纳,还包括对资源的供给以及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维持。

资源的供给是环境承载力的一个关键方面。

例如,土地能够提供的粮食产量是有限的,如果人口增长过快,对粮食的需求超过了土地的生产能力,就会出现粮食短缺的问题。

水资源也是如此,一个地区能够稳定供应的水资源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用水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会导致水资源枯竭或者水质恶化。

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同样是环境承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比如森林提供的氧气、调节气候的功能,湿地的蓄水和净化水质功能等。

如果人类活动过度破坏了这些生态系统,它们提供服务的能力就会下降,从而降低环境的承载力。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城市。

城市的污水处理厂有一定的处理能力,这就是环境容量的一部分。

对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发展及建议的探讨

对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发展及建议的探讨

对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发展及建议的探讨摘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作为一项污染防治制度,从形成到目前已历经3个五年规划。

“十一五”期间突破了有总量、有控制的制度关键,实施成效明显。

但其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定问题,引起了环保系统内外较多的争议。

本文介绍了我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的基本方法及发展建议。

关键词: 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基本方法;建议一、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概念及现状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是指在一定时间、一定空间条件下,对污染物排放总量的限制,其总量控制目标可以按环境容量确定,也可以将某一时段排放量作为控制基数,确定控制值。

近年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越来越强调总量控制的倒逼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促进作用,这符合国家发展宏观需求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基于行业宏观调控的总量因子(如COD)选择往往不一定是环境质量超标的定类因子,受到发展阶段、经济转型等因素影响,总量减排仍然处于守势,表现为抵消了污染物的新增量,但尚未取得全局性突破,没有表现为区域性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区域、流域的环境状况不佳,城市、区域、水域的环境容量难以准确定量。

因此,国家在制定总量控制目标时,将总量减排潜力作为主要考虑因素,环境质量因素作为次要因素。

部分区域的目标总量指标与环境容量并未直接挂钩,污染控制偏重排放量控制和治污工程建设,并未明确指向与环境质量特别是与人群生活息息相关的城市水体和空气质量改善。

“十一五”期间,在国家和区域大尺度层面,总量减排和环境质量改善协同作用表现得不十分突出。

二、总量控制的基本方法(1)容量总量控制。

按照受污染环境的保护目标和容量确定环境总量控制目标,并根据该目标规划分配污染源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

环境容量:在污染物浓度不超过环境标准或者基准的前提下,某地区所能允许的最大排放量。

最新环境规划与 知识点总结

最新环境规划与  知识点总结

1一、名词解释(共5个,每个4分,计20分):21. 环境规划: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3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4化趋势进行研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作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要求。

52. 生态规划:一切经济活动都离不开土地利用,各种不同的土地利用对地区6生态系统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在综合分析各种土地利用的“生态适宜度”的基础7上,制定土地利用规划,通常称之为生态规划。

83. 总量控制:就是依据某一区域的环境容量确定该区域内污染物容许排放总9量,再按照一定原则分配给区域内的各个污染源,同时制定出一系列政策和措施,10以保证区域内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区域容许排放总量。

114. 环境承载力:环境承载量就是某一时刻环境系统所承受的人类系统的作用12量;这一作用的极限值即为环境承载力。

环境承载力指某一时刻环境系统所能13承受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阈值。

145. 排污收费制度:“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的15企业事业单位,依照国家规定缴纳超标准排污费,并负责治理。

”该制度具体操16作的依据是《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和《排污费征收标准管理办法》。

176. 环境功能区划:是环境实现科学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

它依据社会经济发18展需要和不同地区在环境结构、环境状态和使用功能上的差异,对区域进行的合19理划分。

它研究各环境单元的承载力及环境质量的现状和发展变化趋势,揭示人20类自身活动与环境及人类生活之间的关系。

217. 动态规划:是处理具有多阶段决策过程问题特征的优化方法。

所谓多阶段22决策过程问题是指对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阶段活动构成的过程。

如何在预定的活23动效果评价准则下,使各阶段所做出的一系列活动选择,达到活动整体效果最佳24问题。

一个多阶段决策问题的最优决策序列,对其任一决策,无论过去的状态和25决策如何,若以该决策导致的状态为起点,其后一系列决策必须构成最优决策序26列。

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

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

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尤其是在现代工业化社会,随着人类的不断扩张和资源的不断消耗,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

环境容量是指一个区域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可以承受的人口和经济活动的数量,也就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和经济活动的数量。

环境容量是用来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如果超出环境容量,就会使环境受到破坏,从而导致自然灾害和环境恶化。

环境承载力是指一个区域在一定的时间内,能够忍受或容纳人类、动物和植物等自然生态系统的使用和干扰的能力。

它是指一个区域在经济、社会和自然等方面承受的最大压力。

环境承载力也是指环境与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之间的紧张关系,它包括对环境的物质、能源和信息等资源的消耗,以及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在现代社会,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环境变量。

它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和发展的同时,我们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环境压力。

如果我们不控制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将会导致环境恶化和生态系统的崩溃,这对人类生存和发展都将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

所以,我们必须认真考虑如何控制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

首先,我们应该制定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包括制定法律法规和官方指导意见,以确保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得到有效控制。

其次,我们需要加强环保宣传和教育,让更多的人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从而积极参与到环保工作中来。

最后,我们需要采取更加环保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通过节能减排、回收和再利用,来减少对环境的负担。

总之,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是保护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因素。

只有有效控制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才能保证环境的健康和人类的持续发展。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环境保护贡献力量。

除了在政策、教育和生产方式方面的控制,我们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控制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

首先,减少人口增长。

人口是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

环境规划复习题

环境规划复习题

一、名词1、环境规划:为了协调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开展关系,将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划和地学原理,对其开展变化趋进行研究,进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造成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

2、环境系统:由多个要素组成的,具有复杂结构并能依靠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输出来维持自身稳态运动的开放系统。

3、环境容量:是指人与自然环境不致受害的情况下,某个环境单元所允许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

4、环境承载量:某一时刻环境系统承载人类系统作用量。

5、环境承载力:某一时刻环境系统承载人类社会和经济的活动能力的阈值。

6、可持续开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威胁。

7、人地系统:是地球表层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开放的复杂系统。

8、复合生态系统:是社会—经济—自然是一个复合生态系统。

它是指以人为主体的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在特定的区域内通过协调作用而形成的复合系统。

它是人与自然相互共生的复合体系。

11、环境规划目标:是环境规划的核心内容,是对规划对象〔如国家、城市、工业区等〕未来某一阶段环境质量状况的开展方向和开展水平所做的规划。

12、环境规划指标:是直接反映环境现象以及相关的事物,并用来描述环境规划内容的总体数量和质量的特征值。

13、环境评价:是在环境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数学方法,对环境质量、环境影响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述。

14、环境预测:是指根据人类过去和现在掌握的信息、资料、经验和规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对未来的环境状况和环境开展趋势及其主要污染物和污染源的动态变化进行描述和分析。

15、环境功能区划:它依据社会经济开展需要和不同地区在环境结构、环境状态和使用功能上的差异,对区域进行合理划分。

16、环境规划方案决策: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中,根据人类社会生存和持续开展的需求,制定一定时期的环境目标,并从各种可供选择的实施方案中,通过分析、评价、比拟,选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环境规划方案的过程。

环境规划

环境规划

环境规划: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合理安排。

环境规划的基本特征:整体性、区域性、综合性、动态性、信息密集性、政策性、可操作性、目标性、科学性。

环境规划原则: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原则;遵循经济规律,符合国民经济计划总要求的原则;遵循生态规律,合理利用环境资源的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系统考虑原则;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原则;强化管理原则;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原则;环境规划按环境要素划分:大气污染控制规划;水污染控制规划;固体废物污染控制规划;噪声污染控制规划。

环境承载力:指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的环境所能承受人类活动作用的阈值。

复合生态系统的特征:人工性、脆弱性、可塑性、高产性、地域性、综合性。

空间结构理论:农业区位理论(德国约翰·冯·杜能);工业区为理论(德国阿尔申尔德·韦伯);中心地理论(德国克里斯塔勒)。

环境评价:是环境规划的基础工作,是在调查的基础上,运用数学方法,通过获取的各种信息、数据和资料对环境质量、环境影响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述。

环境预测:是以人口预测为中心,以社会经济预测和科学技术预测为基础,对未来的环境发展趋势进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轮廓描绘,并提出防止环境进一步恶化和改善环境的对策。

环境规划指标:环境质量指标;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环境规划措施与管理指标;相关性指标。

环境功能区划原则: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符合自然环境的基本要求;符合人类对环境改造的要求;满足环境对策的要求;符合生态系统的要求;与区域开发相协调。

直接市场价格法:利用计量因环境质量变化引起的产量和利润的变化来计量环境质量变化的经济效益和经济损失。

资产价值法:是用环境质量的变化引起资产价值的变化来估计环境污染或改善环境质量所带来的经济损失或经济收益。

水资源系统规划:按不同范围分,流域水资源规划、地区水资源规划、专业水资源规划。

(环境管理)河道水环境容量及合理分配

(环境管理)河道水环境容量及合理分配

(环境管理)河道水环境容量及合理分配规划的河道在《浙江省地面水功能区划》中没有明确水功能区划,这种现象在其它市县也普遍存在。

对于这些河道,其水质应根据河道功能并考虑下游受纳水体的功能区划要求确定,按照一维水质模型反推规划河道的水环境容量。

2.2水环境容量水环境容量或纳污能力是满足水功能区划确定的水环境质量标准要求的最大允许污染负荷量。

水环境承载能力系指在一定的水域,其水体能够被继续使用并仍保持良好生态系统时,所能容纳的污水及污染物的最大能力。

影响水环境承载能力的因子有:由水量和流动特性确定的水体自净稀释能力、由水功能区划确定的水环境质量目标、水体污染物背景浓度(现状水质)和污染源的类型和位置。

在规划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1)难以得到现状水质,即水体污染物背景浓度的资料。

由于条块分割,水质、水环境、污染物排放等属于环保部门的管辖范围,跨行业部门收集水质资料难度很大。

水利部门虽然也设立了一些水质监测断面,但数量及其有限,只能反映我省水质的总体情况,很难作为具体河段现状分析计算的依据。

(2)水环境容量的合理分配问题。

水环境容量是一种有价值的环境资源,如果上游河道水体被污染,同会导致下游某河段水质超标,理论上,下游河段就没有可以受纳污染物的水环境容量了。

那么,是不是该河段沿岸就不允许排污了呢?人们要生活、社会经济要发展,排污是不可避免的,更何况不能因为上游污染而不允许下游的发展。

因此,应分析计算各地的水环境容量,明确责任和权利,协调各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某河段的水环境容量计算可以采用箱式模型进行近似计算,这一模型的理论基础是物质守恒定律:(Q1C1+∑q i c i)-Q2C2=K(Q1C1+∑q i c i) (1)据此可以推导出规划水体的水环境容量:W=Cs(Q1+∑q i)/(1-K)-Q1C1 (2)式中Q1、C1、Q2、C2分别是计算河段上、下断面的水质和污染物浓度;K为污染物在水中的降解系数,可以采用分析借用、实测水质指标反淹推算、经验公式等方法取得,l/d;q i、c i分别是河段内排入污水的流量和浓度,mg/l。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环境承载力、环境容量和污染物总量控制
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系统的自我维持、自我调节能力,资源与环境子系统的供容能力及其可维育的社会经济活动强度和具有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环境承载力分为资源承载力与环境容量。

承载力分析就是要科学、准确地确定水环境、空气环境容量和经济、土地、水资源的承载力。

在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中,合理分析环境承载力,能够提高规划对环境影响的评估准确性,从而提高评价的科学性。

准确掌握环境与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所具有的支持能力,确保规划的社会经济发展在阈值内有控制的进行,促进规划的社会-经济-环境系统的良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

环境为人类活动提供了空间、载体、资源,并容纳废弃物,其能力的大小与环境和人类活动均有关系。

不同的环境,对同一种人类活动的承载力不同;同一种环境,对不同的人类活动,所具有的承载力也不同。

开发区的建设,社会、经济系统的变化,对环境的影响范围、深度将不断加大,三者逐渐形成一个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复合系统。

14.1环境资源承载力
14.1.1评价指标
环境承载力不仅限于自然环境所固有的自然承载能力,还包括人工环境承载力,人类通过科技手段能够改善和提高环境整体的承载能力,所以本次环评所指的承载力包括环境承载力和人工环境承载力。

同时由于社会经济环境系统的复杂性,人类活动的多组合性,衡量承载力的指标体系难以包括人类活动的全部,也不可能对具体指标作硬性的统一规定,只能从各子系统中选择有代表性、易量化的指标作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

综合考虑开发区的自然、社会现状和数据获取等多方面因素,制定如下的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详见表14.1-1。

表14.1-1 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
14.1.2评价方法
14.1.2.1资源指标评价方法
水资源承载能力、能源承载能力、环境承载力采用承压度进行计算,土地资源承载力采用人均土地资源饱和度方式来评价。

方法如下:
CCPS = CCP/CCS
CCPS—承载压力度,简承压度;
CCP—压力度,代表资源压力或资源需求量;
CCS—承压度,代表资源承载能力或区域资源可供应量。

资源可供应量是指从社会经济的功能安排、资源合理配置角度讲,区域发展所依赖的资源从技术、经济上可行的可供应量。

1、水资源承载力力
水资源承载力=
项目区总用水量(万m3)
项目区水资源可供给量(万m3)
从水资源利用的角度,流域或区域中由降水形成的当地水资源量可划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是由于技术手段或经济因素等原因尚难以被利用的水量(主要是汛期洪水下泄量和不具备开发利用价值的地下水);第二部分是维系生态系统功能而应保持在河道内和保持一定的地下水合理水位所需要的相应水量(主要指维系河道生态环境的最小河道内用水量和维护地下水系统采补基本平衡而不宜开采的地下水补给量);剩余的部分为水资源可利用量,即可供人类经济社会活动消耗利用的河道外一次性最大水量。

通过估算河流生态环境需水量、汛期不能被利用的洪水下泄量和地下水可开采量,计算水资源可利用总量,将其作为水资源可供给量。

调查统计和估算基准年工业、农业和城市等方面用水量,计算水资源可供给量承载力。

2、能源承载力
能源承载力= 项目区能源可供给量(万t标准煤/a)项目区能源需求量(万t标准煤/a)
3、人均土地资源饱和度
传统意义上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指“在未来不同的时间尺度上,可以预见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及与此相适应的物质生活水准为依据,一个国家或
地区利用其自身的土地资源所能持续稳定供养的人口数量”,主要是围绕耕地-食物-人口而展开的,以耕地为基础,食物为中介,以人口容量的最终测算为目标。

但是随着经济技术水平提高,需要研究具有特定功能的区域的土地承载力,如居住区、工业开发区、经济开发区等,现用人均土地资源饱和度A来描述区域的土地资源承载力。

人均土地资源饱和度A= 人均土地最小占有量人均土地占有量
对于一个确定的区域,是土地对人口量、经济类型和规模的承载能力的量度,当A≥1时,土地满载或超载,应控制开发强度和人口增加;当A<1,该区域尚有开发潜力。

14.1.3指标计算结果
1、资源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指标
资源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指标计算结果见表14.1-2。

2、循环经济水平及区域支持能力指标
循环经济水平及区域支持能力指标评价如表14.1-3所示。

表14.1-3 循环经济水平及区域支持能力指标评价结果
14.1.4承载力指标分析
14.1.4.1水资源承载力分析
根据预测,开发区现状年(2007)和2012年新鲜水用水量分别为1.29万t/d 和1.26万t/d。

根据清泉供水公司提供的资料,目前可向开发区提供3万m3/d的供水能力。

由承载力计算结果可知,现状年(2007)和2012分别为0.43和0.42,
均较小,表明水资源还有一定的承载力,能够满足开发区现状和开发区建成后的水资源需求。

14.1.4.2能源承载力分析
目前开发区总用煤量为38180t/a。

开发区尚未发现和开采煤、石油、天然气等天然能源,开发建设所需能源如石油、天然气、电力均需通过从区外调拨、运输或输送。

根据规划,2012年开发区采用区外***电有限公司热电厂为开发区集中供热,可解决区内热能需求。

14.1.4.3土地资源承载力分析
开发区是以发展工业为主,兼顾商贸、居住等功能的生态型的综合性、外向型工业园区,人均土地最小占有量取95m2/人。

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标现状值为0.12,土地利用尚有较大潜力。

由于开发区目前已开发约76.5%,因此,规划远期土地承载力指标值变化不大,为0.17。

但开发建设过程必须注重对耕地的保护,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土地政策和法律法规,确保开发建设科学合法、合理有序。

14.1.4.4环境承载力
开发区污水排入辛安河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同时***的污水也排入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因此本次环评从全局角度出发,考虑污水处理厂的整个服务范围,将污水处理厂COD、NH3-N总入海量与排污海域COD、NH3-N环境容量进行比较,计算COD、NH3-N承压度。

经计算,COD、NH3-N承压度现状分别为0.50、0.36,2012年分别为0.64、0.64,说明区域污水处理能力和环境容量可以满足区域发展带来的污水排放负荷。

但对于区域的环境保护工作仍需给予足够的重视,继续加大配套环保设施的投入,在提高污水处理率的同时发展低污染低能耗的高新产业,减少COD、NH3-N排放量,继续保障环境承载力满足区域发展需要。

SO2、PM10的承压度现状分别为0.015、0.063,其值较小;建成后开发区采用区外***热电有限公司热电厂为开发区集中供热,SO2、PM10的承压度分别为0.0027、0.0064,有所降低,说明开发区建成后利用区外热电厂集中供热,自身产生的污染有所减少。

14.1.4.5循环经济水平及区域支持能力
1、基础设施承载力:
(1)污水处理
开发区现状年和2012年污水全部进入辛安河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污水集中处理率均为100%。

(2)集中供热
开发区目前集中供热面积为12万m2,集中供热率为0.52%。

到2012年开发区采用***有限公司热电厂为开发区集中供热,集中供热率达100%。

(3)燃气率
开发区目前燃气普及率为85%,规划到2012年达到99.5%以上。

2、环境管理:开发区现有的环境管理体制不完善,需要建立与经济发展相匹配的环境管理体制,保障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3、公众参与:目前公众对开发区的环境保护方面参与性不足,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公众参与度将逐步提高。

由表14.1-3可知,开发区现状年环境管理制度和公众参与度均不完善,其余各项指标均能满足**市生态市规划或**生态工业园要求。

开发区建成后(2012年),万元GDP综合能耗、万元GDP新鲜水耗、SO2排放强度均有所降低,都能达到**市生态市规划或**生态工业园要求;2012年开发区工业水资源重复利用率、城市中水回用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城镇集中供热率均大幅度提高,均能够满足**市生态市规划或**生态工业园要求。

这说明开发区建成后循环经济水平和区域支持能力较高,各项指标能够满足开发区开发需求。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