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要点赏析
湖心亭看雪写作特色及赏析
湖心亭看雪写作特色及赏析导语:湖心亭看雪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
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湖心亭看雪写作特色及赏析,希望有所帮助!湖心亭看雪原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写作特色《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
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表现作者痴迷山水以及淡淡的忧国愁绪。
文章首先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
时间是“崇祯五年十二月”。
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声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的冷寂来。
而作者偏偏选择此时去赏雪,可见他此时的心态及与众不同的情趣。
接着就记述了这次赏雪的具体经过。
这天凌晨,作者划一叶小舟,独自前往湖心亭。
一个“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而一人独行于茫茫的雪夜,顿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的人生彻悟之感。
此时湖上冰花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一片混沌。
惟有雪光能带来亮色,映入作者眼帘的.“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脱俗是这幅画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这就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
《湖心亭看雪》赏析及译文
《湖心亭看雪》赏析及译文导语:《湖心亭看雪》这篇山水小品,有人物,有对话,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炉。
赏析《湖心亭看雪》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表达他幽远脱俗的闲情雅致。
文章第一段,“崇祯五年十二月,余在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用语朴素,平实,意蕴却很深远。
第一句既点明时间、地点,又巧妙地利用明朝纪年表明自己不忘故国,不着痕迹地引逗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第二句“作者从听觉的角度来写雪,一个”绝“字写出了雪之大。
作者虽未具体描写雪景,但这个”绝“字,让人看到的却是”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观景象,传达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这种高度的写意手法,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画出了大雪的威严,为下文有人冒寒看雪作映照。
第二段重点写湖中雪景。
”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大雪三日“使得”湖中人、鸟声俱绝。
“正是在这样的天气里,竟有人深更半夜,独自一人去湖中赏雪,足以显现作者不畏严寒的雅兴和超凡脱俗的气质。
正是这种”雅兴“和”气质“,才使作者笔下的”湖中雪景“如此生动,形象。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中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第一句从总体形象入手,叠用三个”与“字,写雾写云写山写水一气呵成,毫无重复之感。
”上下一白“中的这个”一“字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
第二句变换视角,化为一个个诗意盎然的特写镜头:”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舟中人两三粒“等等。
这是朦胧的画,梦幻般的诗,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
作者对量词的提炼可谓精妙绝伦,”痕“、”点“、”芥“、”粒“一个小似一个,不仅表现了视线的移动,景色的变化,而且暗示了小船在夜色中徐徐行进,展现了一个微妙而变幻的意境,内涵丰富,不露斧凿之痕,是炼字的典范。
第三段写湖心亭上的人,”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湖心亭看雪》译文注释及赏析
《湖心亭看雪》译文注释及赏析《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创作的一篇散文。
此文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体现了作者的故国之思,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并寄托了人生渺茫的慨叹。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湖心亭看雪》译文注释及赏析,欢迎大家学习。
《湖心亭看雪》原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湖心亭看雪》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
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湖心亭看雪》注释:1、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
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
2、俱:都。
3、绝:消失。
4、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
更定:指初更以后。
晚上八点左右。
定,开始。
5、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湖心亭看雪写作特色及赏析
湖心亭看雪写作特色及赏析导语: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
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
湖心亭看雪原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写作特色《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
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表现作者痴迷山水以及淡淡的忧国愁绪。
文章首先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
时间是“崇祯五年十二月”。
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声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的冷寂来。
而作者偏偏选择此时去赏雪,可见他此时的心态及与众不同的情趣。
接着就记述了这次赏雪的具体经过。
这天凌晨,作者划一叶小舟,独自前往湖心亭。
一个“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而一人独行于茫茫的雪夜,顿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的人生彻悟之感。
此时湖上冰花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一片混沌。
惟有雪光能带来亮色,映入作者眼帘的“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脱俗是这幅画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这就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
然后,作者笔锋一转,叙及在湖心亭的奇遇。
张岱《湖心亭看雪》赏析
张岱《湖心亭看雪》赏析
,有一定文字对比,有丰富表达
《湖心亭看雪》是词人张岱晚年著名的一篇优美的民谣,其原意抒发了他内心深处的追忆与渴望,也充满浓厚的怀旧感。
该词的宗旨在于颂扬此处所湖光碧波的壮丽景色,更在于借此向人们传达出对于古老雅致的官署的思念与追求。
例如:第一句“寒湖凝夜,幽梦萦心”的描绘利用了高级词汇:凝(níng)、梦萦(yíng)心,他通过这种抑郁叹息的描述,将湖上幽深的美景和夜色十分完美地展示出来。
在第二句“万里朔景,秋蒙涟漪”中,他使用了朔(shuò)、涟(lián)漪,更加形象地描绘了对于大自然的怜悯之心。
第四句“湖心处处,白雪飘风”略具有对比意味,他在此处以惊人的功力使用典故进行形象地比喻,抒发了山水之间天然之美。
这句话所反衬出来的雪吹云舒和湖波荡漾,犹如心中渴望珍藏的美好回忆,洋溢着诗人对古老精神的爱慕之情。
总之,张岱不仅对古老宫廷情怀有所思念,还对大自然之美有深深的热爱。
在他的作品中都体现了一种“恬静自然”的朴实之美,让人心生慰籍。
《湖心亭看雪》课文详细解析
《湖心亭看雪》课文详细解析《湖心亭看雪》课文详细解析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注释】崇祯五年:即1632年。
【余】我【大雪】名词用作动词,下大雪。
【俱】都、全部。
【绝】绝迹。
【俱绝】全部消失。
【是】代词,这。
【是日】这一天。
【更定】指晚上八点。
古时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个小时。
每晚八点开始击鼓报更,称“更定”。
【拏】撑(船)。
毳:细毛。
【独】单独、独自。
【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雾凇:雾气和水汽。
雾。
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凇是从湖面蒸发上升的水汽。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惟】副词,只有。
这句话中的数词短语均省略了量词,译时应补上。
【与】连词,和、跟、同【而已】罢了【芥】把……看成小草。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附近)。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附近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以后,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欣赏雪景。
(湖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从上至下都是白茫茫的一片。
湖面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个人影罢了。
【段析】“湖中人鸟声俱绝”这句妙在不以视觉写大雪,而通过听觉来写。
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第一部分(1):交代了游西湖的时间及环境。
“更定”而前往“大雪三日”的湖心亭,更见作者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用白描手法,随意挥洒几笔,就点染出西湖雪景的神采。
“雾凇沆砀”,这是正面描写西湖的雪景。
然后用量词“痕”“点”“芥”“粒”巧妙地从侧面把雪笼西湖、水天之间白茫茫一片的景色烘托得淋漓尽致,比喻也惟妙惟肖。
“湖心亭一点”中的“点”写出了湖心亭距离作者的遥远。
第二部分(2):描绘了西湖的雪景。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湖心亭看雪全文翻译及赏析
湖心亭看雪全文翻译及赏析《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创作的一篇散文。
此文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体现了作者的故国之思,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并寄托了人生渺茫的慨叹。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此篇是张岱小品散文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篇。
全文只一百五十九字,堪称字字珠玑。
此文篇幅虽小,意境却阔大表达的情绪也异常幽远,从此也可以见出小品文的审美意趣。
文章开头简单地交代时间与地点,接着便切入描写的对象雪大雪三日,自有许多可以值得写的景致,作者却未像施耐庵在《水浒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那样极尽渲染之能,只用了“湖中人、鸟声俱绝”七个字加以概括、烘托,简洁得近乎吝啬。
张岱《湖心亭看雪》赏析解读
张岱《湖心亭看雪》赏析解读张岱《湖心亭看雪》赏析解读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
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张岱《湖心亭看雪》赏析解读,欢迎大家分享。
张岱《湖心亭看雪》赏析解读 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开头两句,即将时间、地点、人物和盘托出、包举无遗。
这是用史笔来写小品。
这两句话看起来平淡无奇,实际上从时间、地点两个方面不着痕迹地引逗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
另外,作者开头用明崇祯年号也是别有深意的。
这小品选自《陶庵梦忆》,此书是作者在明亡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所著,书中主要是追忆当年的风月繁华、故国旧事,凡记述过去行踪时皆用明朝纪年。
《湖心亭看雪》也是如此,作者以此来表示自己不忘故国的操守。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这句在结构上可谓横空出世,突兀而来,使人陡生荒寒之感。
尽管这时作者还没有描绘雪景,但已可以想见大雪封湖之状,读之使人遍体生寒了。
这两句突出一个“绝”字,但却是从听觉上着眼的,大雪后的湖山是一个静寂的世界,鸟不敢飞,人不敢行,甚至连气也不敢透,连空气也仿佛被冻结了。
雪落之猛,雪后之寒都从这“人鸟声俱绝”中表现了出来。
“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要看雪,偏偏选择夜深人静、寒气倍增的时刻,宁可披着皮袍、带着火炉也要一人独往,不愿看见人,也不愿人看见,这在常人眼中当然是一种痴举,但这个“痴”字包含了多少避世的幽愤和孤傲的情怀啊!当然,深夜观雪,也反映了作者不同流俗的美学趣味。
因为白昼看雪,一览无余,“更定”后出游,使混茫的琉璃世界中更增添一种朦胧和神秘感,更有一种白昼所看不到的光线与色彩,这从下面对雪景的描绘中就可以得到证实: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中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是一幅绝妙的湖山夜雪图。
湖心亭看雪 赏析
湖心亭看雪赏析一、文学常识1. 作者2. 出处二、内容赏析1. 叙事写景的独特视角- 时间与环境描写- 文章开头“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点明了时间是“崇祯五年十二月”,这是明朝时期。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从听觉角度写出了大雪后西湖的寂静。
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这种环境描写为下文写湖心亭看雪作铺垫,也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
- 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字深意- “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并不是说作者一个人去,而是表明他的心境。
在这样的大雪天,他独自前往湖心亭,反映出他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同时,这个“独”字也与下文“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相呼应,实际上是强调他内心的孤独感,在这茫茫天地间,他似乎是唯一的清醒者,独自品味着这雪景中的孤寂与落寞。
- 写景的手法与妙处- 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这里运用了白描手法,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量词,将长堤、湖心亭、舟、人等景物高度抽象化、简略化,宛如一幅淡淡的水墨画。
这种写法不仅简洁生动地勾勒出西湖雪后的奇景,而且表现出天地的苍茫浩渺,人物的渺小孤寂,达到了以小见大、以有限见无限的艺术效果。
2. 湖心亭奇遇的情节与情感- 亭中遇人的惊喜- 在湖心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作者本以为自己是这冰天雪地中唯一的赏雪人,没想到却遇到了同样有雅兴的人。
这一情节充满了惊喜,“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这种惊喜之情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们相见时的惊喜,是因为在这清冷孤寂的雪天,遇到了知音,打破了原有的孤寂氛围。
- “强饮三大白而别”的情感内涵- “强饮三大白而别”,“强饮”表明作者本不会饮酒,但在这种惊喜和遇到知音的情境下,还是勉强喝了三大杯酒。
张岱《湖心亭看雪》原文译文及赏析
张岱《湖心亭看雪》原文译文及赏析湖心亭看雪明·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在杭州西湖。
下了三天大雪,湖中游人全无,连鸟声也都听不见了。
这一天天刚刚亮,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皮袍,带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
树挂晶莹,白气弥漫,天、云、山、水,上上下下一片雪白。
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一道淡淡的痕迹,湖心亭是一片白中的一点,和我的船像一片漂在湖中的草叶,船上的人像两三粒小小的芥子,唯此而已。
到了湖心亭上,已经有两个人铺着毡席,对坐在那儿,一个小仆人烧着酒炉,炉上的酒正在沸腾。
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湖中哪能还有这样赏雪的痴情人!”拉着我一同喝酒。
我勉强喝了三大杯就告别。
问他们的姓名,原是金陵人在此地作客。
我走上自己船的时候,替我驾船的人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先生痴,还有像你一样痴的人。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侨寓杭州。
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
他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斗鸡放鹰,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
喜游山水,通晓音乐戏剧,一生未曾仕宦。
明亡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从事着述。
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
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评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
他在《陶庵梦忆·序》中说:“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今当黍熟黄梁,车旅螳穴,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
《湖心亭看雪》全文赏析
《湖心亭看雪》全文赏析 导语:《湖心亭看雪 》是明朝张岱创作的写景散文 , 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 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 绪。
下面是文言文现象,欢迎参考!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 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 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余 拏 一作:余挐)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 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 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赏析 晚明小品在中国散文史上虽然不如先秦诸子或唐宋八大家那样引人注目, 却 也占有一席之地。
它如开放在深山石隙间的一丛幽兰,疏花续蕊,迎风吐馨,虽 无灼灼之艳,却自有一段清高拔俗的风韵。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开头两句点明时间、地点。
集子中凡纪昔游之作,大多标明朝纪年,以示不 忘故国。
这里标“崇祯五年”, 也是如此。
“十二月”, 正当隆冬多雪之时, “余 住西湖”,则点明所居邻西湖。
这开头的闲闲两句,却从时、地两个方面不着痕 迹地引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紧承开头,只此两句,大雪封湖之状就令人可想,读来如觉寒气逼人。
作者 妙在不从视觉写大雪,而通过听觉来写,“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大雪后一片 静寂,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噤得不敢作声,连空气也仿佛冻 结了。
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这是高度的写意手 法, 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
它使我们联想起唐人柳 宗元1/6那首有名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 雪。
”柳宗元这幅江天大雪图是从视觉着眼的,江天茫茫,“人鸟无踪”,独有 一个“钓雪”的渔翁。
湖心亭看雪的翻译及鉴赏
湖心亭看雪的翻译及鉴赏 导语: 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 表现了作者一开始孤独寂寞的心境 和淡淡的愁绪。
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 分享的湖心亭看雪 的翻译及鉴赏,欢迎借鉴!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在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gēng) 定矣,余挐(ráo)一小船,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sōng)沆砀 (hàngdàng),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jiâ),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zhān)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 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qiǎng)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 (líng)人, 客此。
及下船, 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 更(gâng)有痴似相公者!” 翻译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居住在西湖。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 声音全都消失了。
这一天初更以后,我乘着一只小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 亭欣赏雪景。
西湖雪夜雾气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湖 上能(清晰)见到的影子, 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苏堤), 一点湖心亭的轮 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船上两三个人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席,相对而坐,一个小书童正在烧酒,酒炉 中的酒正在沸腾。
(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的说:“想不到在湖中还能遇见 你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
”便拉着我一同喝酒。
我痛饮了三大杯就告别。
问他 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和您一样痴 的人啊!” 注释 1.【痴】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傻,本文 为痴迷的意思。
2.【崇祯五年】公元 1632 年。
《湖心亭看雪》赏析
《湖心亭看雪》赏析《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创作的一篇散文。
此文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体现了作者的故国之思,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并寄托了人生渺茫的慨叹。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湖心亭看雪》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湖心亭看雪》赏析1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里,有许多以西湖为题材的名篇佳作。
如苏轼的“欲把西胡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白居易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些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无不让人对西湖的美景神往之至。
而我现在要说的也是一篇关乎西湖的张岱的小品美文《湖心亭看雪》。
张岱是明末清初山阴人,由于改朝换代,从一个富贵人家一落千丈,变得困顿潦倒,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本文分前后两部分,作者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西湖人的雅趣。
第一部分交代看雪的时间地点环境和雪夜舟中看雪的景象。
文章第一句:“崇祯五年十二月”,其时已是清初,作者故意沿用明的年号,并非误笔,而是隐含了一种亡国之痛,表明作者不忘明朝。
“湖中人鸟声俱绝”,这句妙就妙在一个“绝”字上。
一般文章写景通常是视觉描写,而这个“绝”字是通过听觉写大雪的,传达出冰天雪地、万籁俱寂的画面。
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雾凇沆砀,天与云于山与水上下一白。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天地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
从总体形象入手,连用三个“与”字,写雾、写云、写山、写水,一气呵成,毫无重复之感。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介,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高度抽象概括,寥寥几笔,不事雕琢,运用白描的手法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形象地描绘出眼前景物的渺小与广阔的背景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创设了寂静、空旷、混沌的意境。
文章第二部分写湖心亭巧遇知音,与其同饮的愉悦。
一句“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描绘出了三人畅饮的情景,足见作者当时的心情是多么的畅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也。
《湖心亭看雪》赏析
湖心亭看雪引言《湖心亭看雪》是古代文学巨匠唐代王之涣所作的一首诗歌,写景描绘的是作者在湖心亭观赏雪景时心境的变化和感受。
诗歌全文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早空。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歌分析一、背景洛阳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经济、政治中心之一,位于豫西平原上,夏季闷热,冬季寒冷。
而本诗所描述的是秋末的洛阳,已经经过了盛夏和初秋的炎热,气温开始降低,风景变得更为和谐、优美。
二、全诗的意义和结构全诗三句,第一句“洛阳城里见秋风”,描述的是作者在城里发现秋风的存在以及他意欲写下的家书的主题,此处表现了作者思考问题的机敏;第二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表现出世间物理运动的自然规律的不变性,形成对于物质变化的积极认识;最后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现了对于自己行动、行为的目的意识的强健、坚持,要不断进步,向上,追求更高层次的思考、理解以及主旨尾声。
全诗的首两句,表现出自然地理环境的静态和稳定,蕴含着自然世界的活力和智慧;而最后一句,则强调了人们不断进取、追求卓越的生命价值,寄托了无数人不同时代、不同背景的心灵追求,形成了富有感染力和魅力的意境,越发展现出“诗人”与“人民”相得益彰的价值关系。
三、语言特色《湖心亭看雪》的语言清新自然,行文简洁,句式清晰明了,既有宏大气魄,又有直观和具体的意象。
在语言表现上,王之涣采用了生动、自然、形象的手法,通过对于洛阳城里的秋风、大自然以及人类社会的描绘,使得全诗清新、明快、富于感染力。
全诗的最后一句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富含哲理的意蕴引人深思,在思维领域、行动领域、感受领域,都有着深刻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结语《湖心亭看雪》作为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作品,其表现出的人生、自然和社会的光辉形象,与现代人们的价值追求和理念的多样性息息相关。
本文通过对这首诗歌的整体分析,重新理解和思考了透过古代文学作品所反映出的精神底蕴,具有一定的启迪性和指导意义。
赏析《湖心亭看雪》
赏析《湖心亭看雪》(清)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一篇散文作品。
这篇文章描写了作者在湖心亭观赏雪景的情景,展现了大自然的壮美奇观和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篇文章的内容。
文章以作者行舟游湖,观赏雪景为主线,通过描绘湖心亭周围的景象,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美。
作者先写了大雪三日,清寒袭人,然后写在湖心亭仰望,见园中一片洁白,万物皆为银装素裹。
接着,作者步入亭中,与两位金陵人饮酒畅谈,感受到了一份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宁静与美好。
从文学角度来看,《湖心亭看雪》是一篇优秀的散文作品。
张岱的文笔优美,善于描绘自然景色,通过细腻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身临其境的美妙。
同时,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将湖心亭的雪景与城市的喧嚣进行对比,突出了自然景观的静谧与美好。
此外,作者还通过自己的行动,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
在主题方面,《湖心亭看雪》主要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对喧嚣城市的逃避。
通过观赏雪景,作者体验到了大自然的美妙与神奇,同时也反映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逃避和不满。
这种情感在文章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也让读者对自然环境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阅读这篇文章时,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
首先,我们可以从审美的角度来欣赏文章所描绘的湖心亭雪景,通过作者的描写,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奇观。
其次,我们可以从作者的角度去思考他对自然的情感和态度,以及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逃避。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去探究这篇文章所反映出的社会现实和时代背景。
《湖心亭看雪》主旨及赏析
《湖心亭看雪》主旨及赏析导语:《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
湖心亭看雪原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文章是张岱(dài)小品的传世之作。
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清新雅致的特点,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
作者在大雪三日、夜深人静之后,小舟独往。
不期亭中遇客,三人对酌,临别才互道名姓。
舟子喃喃,以三人为痴,殊不知这三人正是性情中人。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文笔简练,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竟将天长永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
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还采用了白描的手法,表达了作者赏雪的惊喜,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
全文情景交融,自然成章,毫无雕琢之感,给人以愉悦的感受。
“痴”字(以渔者的身份)表达出作者不随流俗,遗世孤立的闲情雅致,也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美好的情趣。
更重要的是形神兼备地写出了赏雪人的情态,将赏雪人融入了这迷人的雪景之中的痴迷之状描绘的生动逼真。
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更是用了白描手法。
主旨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描绘了雪后西湖宁静清绝的景象,表现了游湖人的雅趣和作者的志趣,同时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明朝)的怀念之情。
《湖心亭看雪》原文、译文及赏析—中考必修
《湖心亭看雪》原文、译文及赏析—中考必修原文:湖心亭看雪张岱〔明代〕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余拏一作:余挐)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云、山、水混为一体,白茫茫一片。
湖上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我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注释: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
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
俱:都。
绝:消失。
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
更定:指初更以后。
晚上八点左右。
定:停止,结束。
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拏:撑(船)。
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
毳衣:细毛皮衣。
毳:鸟兽的细毛。
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
雾,从天上下罩湖面的云气。
凇,从湖面蒸发的水汽。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曾巩《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
上下一白:上上下下全白。
《湖心亭看雪》赏析大
《湖心亭看雪》赏析大集合创作背景《湖心亭看雪》是张岱收录在回忆录《陶庵梦忆》中的一篇叙事小品,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是作者把自己对故国往事的怀念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山水之中而创作的小品文。
主题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
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
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
主旨文章是张岱(dài)小品的传世之作。
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清新雅致的特点,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
作者在大雪三日、夜深人静之后,小舟独往。
不期亭中遇客,三人对酌,临别才互道名姓。
舟子喃喃,以三人为痴,殊不知这三人正是性情中人。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文笔简练,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竟将天长永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
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还采用了白描的手法,表达了作者赏雪的惊喜,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
全文情景交融,自然成章,毫无雕琢之感,给人以愉悦的感受。
“痴”字(以渔者的身份)表达出作者不随流俗,遗世孤立的闲情雅致,也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美好的情趣。
更重要的是形神兼备地写出了赏雪人的情态,将赏雪人融入了这迷人的雪景之中的痴迷之状描绘的生动逼真。
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更是用了白描手法。
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描绘了雪后西湖宁静清绝的景象,表现了游湖人的雅趣和作者的志趣,同时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明朝)的怀念之情。
读来觉得这简直不是文章,而纯粹是孤独者与孤独者的感通,孤独者与天地的感通,因为作者把很多会于心的东西流于言外,用旷达和幽静共同酿制了一种近乎纯美的意境。
《湖心亭看雪》原文、翻译及赏析
《湖心亭看雪》原文、翻译及赏析《湖心亭看雪》张岱〔明代〕原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余拏一作:余挐)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云、山、水混为一体,白茫茫一片。
湖上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我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注释: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
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
俱:都。
绝:消失。
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
更定:指初更以后。
晚上八点左右。
定:停止,结束。
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拏:撑(船)。
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
毳衣:细毛皮衣。
毳:鸟兽的细毛。
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
雾,从天上下罩湖面的云气。
凇,从湖面蒸发的水汽。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曾巩《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
上下一白:上上下下全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心亭看雪》要点赏析-中学语文论文
《湖心亭看雪》要点赏析
陈宋花
《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出自张岱的回忆录《陶庵梦忆》。
这一篇小品,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表达他幽远脱俗的闲情雅致。
赏析本文的写景特色,感悟作者的闲情雅致是教学的重难点。
全文两个自然段,可以分别扣住“看”与“痴”两个字来赏析。
一、紧扣“看”字赏雪景
1.找出描写景物的句子
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鸟声俱绝,这既是从听觉的角度来写雪之大,又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的冷寂,作者为何在此时“独往”赏雪?那么,他在湖心亭欣赏到了怎样的雪景呢?学生在自学课文后能够找出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雨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
2.理清景物的层次
这两句从描写角度上,又存在差异。
前一句从整体入手,总写雪景。
同时,三个“与”连用,给人天地之间茫茫一片浑然一体的感受,营造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
后一句则采用白描手法,具体描绘西湖的堤、亭、舟、人等景象,笔墨精到,情致毕现。
这些景物在在大雪覆盖的特定环境下,给作者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的感受。
而“粒”为最小,茫茫天地间,赏雪的主体人竟如此渺小,在鲜明的对比中渲染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人生彻悟,以及“哀吾生之
须臾”的人生感叹。
寥寥几笔,却充满张力,摇曳生姿,饱含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大与小,动与静,人与自然共同构成一幅写意山水画。
回顾马致远的《秋思》,白描手法非常明显: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看似简单的景物排列组合,却完美塑造了一幅天涯游子图,成就了一首千古绝唱。
进一步启发学生归纳白描手法的特点:自然质朴,不事雕琢。
二、紧扣“痴”字悟痴情
文章第二段,作者笔锋一转,由写景转入叙事,叙述湖心亭奇遇。
此时此地此景,还能遇见游人,那两人“大喜”,“余”何尝不是大喜呢?“余强饮三大白”真乃“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啊!他们一见如故,谈话间有心灵的沟通,有雅情雅致的互赏,他们完全陶醉于雪景,忘却了询问身份,远离了尘俗。
舟子对他们的评价是“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个字概括便是“痴”。
舟子为何说赏雪者痴?舟子认为张岱的痴表现在哪些方面?“喃喃”二字,形容舟子自言自语、大惑不解之状,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那么,怎么理解“痴”的含义呢?
一是痴于景,在“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的恶劣气候环境下,在“是日更定”时刻,“独往湖心亭看雪”;
二是痴于情,“雾凇沆砀,天与云雨山与水,上下一白”。
在舟子看来,这有什么好看?不如在家烤火聊天,喝酒吃肉,玩牌娱乐呢。
舟子对张岱“痴”的评价,正体现了俗人之见。
作者无意于嘲讽俗夫,却巧借俗夫之语与雅士之言正反对举,使雅俗互见。
这与上文“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相互映衬。
这在常人眼中是痴举,但此“痴”字饱含了多少避世的忧愤和孤傲的情怀啊!
张岱为何对这样的雪景有这样痴的行为?他是怎样的一个人?论文先知人,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内容与思想。
他出身仕宦世家,少时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喜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贫寒而终。
他是一个与天地精神独往来的人,是一个悠远脱俗之人。
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
而这样的人在世俗间毕竟是知音难觅啊。
因此奇遇知音之开怀强饮之愉悦,岂是一芥凡夫俗子舟子所能体会的?这一思想在第一段中的“独”字得到印证。
明明与舟子同去,却说“独往”,在他眼里,舟子与他不是同一类人。
由此看来,所谓“痴”,正是一般人所不能理解的孤标傲世、超逸脱俗的情怀。
作者那种独抱冰雪之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调,溢于言表。
若教师慧眼识珠,善于发现值得深究的点,调控得当,启发得法,把准航向,既可带领学生循迹玩味,让精神得到一次澡雪。
又可将学生的思维由“浅滩”引入“深水区”,从而获得对文本的深度感悟。
陈宋花,教师,现居湖北巴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