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课件)中国医学史(全)

合集下载

中国医学史PPT课件

中国医学史PPT课件

a
15
• 综合性医著----《外台秘要》 唐 王焘 • 藏医,宇妥·元旦贡布《四部医典》
a
16
医学教育
• 我国正规的医学教育始于南北朝时期 • 较完善的医学教育机构是唐代的“太医署”
科分
医科 针科 按摩科(含伤科) 咒禁科
a
体疗 七年 少小 五年 疮肿 五年 耳目口齿 四年 角法 三年
17
第五章 医药学的突出成就 与医家的创新 (宋—元)
• 代表著作:《儒门事亲》 • 主要学术思想: 1、倡攻邪论。“邪去而元气自复”,“补之适足资寇”,
对攻邪与扶正关系强调攻邪,对汗、吐、下三法应用 的范围很广。 2、发挥了补的含义,认为凡能增益五脏者均可谓之补。 促进病人进补才是真补之道。 3、重视社会环境、精神因素等致病因素。 提出“达时变”—因时、因势、因地,因人制宜。
(3)提出温病的诊断方法,辨舌、验齿、辨斑疹白疒。
a
47
2、薛雪
字生白,号一瓢,江苏吴县人。
代表作《湿热条辨》
论述湿热病的病因、证侯、发展变化特点 及诊治,是对湿热病专篇论说第一人。
3、吴瑭
字鞠通,江苏淮阴人。
代表作《温病条辨》
创立三焦辨证,指出温病发展过程中有上焦、 中焦、下焦的不同,并认识到三焦辨证与六经 辨证是不可分割的。
明清临证医学的成就
a
54
五、眼科
傅仁宇《审视瑶函》
六、喉科
郑梅涧《重楼玉钥》
(5)人类的疫病和禽兽的瘟疫由不同戾气引起。
(6)痘疹与疔疮等外科化脓感染也是戾气所引起。
a
46
(三)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1、叶桂
字天士,号香岩,江苏吴县人。
代表作:《温热论》

中国医学史绪论ppt课件

中国医学史绪论ppt课件

二、《周礼·天官》将宫廷医生分为:
“食医”:是宫廷内的营养医生;
“疾医”:相当于内科医生;
“疡医”:相当于外科医生;
“兽医”:主要治疗家畜之疾病或疮疡。
中 国 医 学 史
精品课件
食医,中士三人,掌合王之六食、六膳、百馐、百酱、八
珍之齐。
疾医,中士八人,掌养万人之疾病。
疡医,下士八人,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药刮杀

•两晋~五代(公元265~公元960)

精品课件
中国医学史目录
LIST OF CHINESE MEDICINE HISTORY
第五章 临床经验的总结与理论升华 •宋~元(960~1368)
第六章 中医药的鼎盛与创新 •明~清.鸦片战争前(1368~1840)
第七章 中西医学的交汇与冲突
•鸦片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840~1949)
记载了金针拨障治疗白内障。
《新修本草》

唐政府颁布了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




精品课件
八、宋元时代:
宋代
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国家卫生出版机构----
校正医书局;
中 国 医 学 史
精品课件

·
八、宋元时代:

宋代

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国家卫生出版机构----校正医铜书局;
开办了世界上最早的药事管理局----和剂局 / 药材人所;
中 国 医
《(12(伤8朱丹1寒震五~溪清1亨.杂3)时中58病期)医18论“1240..西相相年阳》火火之常医有有后有学常变余东::,人相交阴非火汇常汉此妄不火动时足不、”期能煎。有熬张生真国仲;阴粹。景;改滋良攻确阴;邪派虚立派无了提用辨倡滋张滋阴证阴降从论降火正治火之,剂体善。系

中国医学史精品PPT课件

中国医学史精品PPT课件
一、战国以来临证医学发展概况 二、医圣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
医药学起源于 人类劳动实践
第二章 早期的医药卫生 活动与实践
( 公元前21世纪至前476年)
第二章 早期的医药卫生活动
( 公元前21世纪至前476年)
社会背景
朝代更替 夏—商—西周—春秋
社会经济 青铜器的推广使用
石工、玉工、骨工、铜工——商代
百工——周代
第一节 对疾病的认识和诊治
一、对疾病的认识
第三节 药物学的发展
一、战国以来药物学的发展概况 公元前31年“本草待诏”
二、《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主要成就:载药365种
1、创药物的三品分类法 2、概括地记述了中药学基本理论:君臣佐使; 七情合和;四气五味;升降沉浮;药物的采集加工 炮制 3、记载了临床用药原则和服药方法。
第四节 辨证论治原则的确立
清代岭南派画家苏长春所绘医和医缓图。
二、病因学
医和 “六气致病说” 六气——阴、阳、风、雨、晦、明
《左传·昭公元年》记载医和在给晋侯 诊疾时提出,天有六气,阴、阳、风、雨、 晦、明,过则为菑,阴淫寒疾,阳淫热疾, 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 疾。这就是著名的“六气致病学说”,为 历史上出现的最早的病因学说。
《内经》的基本精神与成就
(一)注重整体观念 人本身,人与自然
(二)运用阴阳五行学说 (三)重视脏腑经络
解剖基础 (四)强调精神与社会因素 (五)注重疾病预防、反对迷信鬼神
《内经》的价值与影响: 全面总结秦汉以前医学理论的医著,包括素
问、灵枢两部分。 二、《难经》
成书于西汉 “独取寸口”,寸关尺三部 命门学说,三焦学说
第三章 中医学术体系的建立 (公元前475年—公元265年)

(医学课件)中国医学史(全)

(医学课件)中国医学史(全)

(医学课件)中国医学史(全)
xx年xx月xx日
中国医学史的起源中国医学史的发展历程中国医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中国医学史上的重要著作中国医学史上的医疗技术和器械中国医学史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contents
目录
中国医学史的起源
01
VS
在中国原始社会时期,部落中已经出现了原始的医疗活动,包括对伤口的包扎、骨折的固定以及对草药的尝试使用等。
专门性研究
在专门性研究中,一些学者开始关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医学发展状况,如明清时期的医学思想、民国时期的医学教育等。
跨学科研究
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如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对中国医学史进行多维度、多视角的研究。
医学史的研究现状
深度挖掘和精细化研究
未来,中国医学史研究将更加注重深度挖掘和精细化研究,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和方向。
夏商周时期的医疗活动
随着社会的发展,夏商周时期开始出现专业的医务人员,如“巫医”。他们通过祈祷、祭祀等方式进行医疗活动,同时也开始出现药物治疗。
原始社会的医疗活动
早期的医疗活动
黄帝内经
古代医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的成书时期。这部医书包括了针灸、药物治疗等多种内容,成为中医的经典著作。
伤寒杂病论
挑战
随着生命科学、转化医学等领域的快速发展,现代医学也带来了诸多机遇,为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思路。
机遇
现代医学的挑战和机遇
THANKS
感谢观看
东汉时期的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则是古代医学的另一重要著作,提出了六经辨证的理论,为中医治疗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古代医学的起源
历代医学典籍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医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重要的医学典籍,如《千金方》、《肘后备急方》、《本草纲目》等。

(医学课件)中国医学史(全)

(医学课件)中国医学史(全)

诊断方法
中医的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 、切四种诊法,注重对患者进行 全面的整体评估;西医则以病史 、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为主, 注重对疾病的客观认识。
治疗手段
中医的治疗手段包括中药、针灸 、推拿等,注重整体调节和机体 内环境的平衡;西医则以药物治 疗、手术治疗为主,注重对疾病 病灶的消除和根治。
中西医结合的优势
02
古代医学的发展
中药的发展历程
01
天然药物时期
早在远古时期,人们通过采摘、狩猎 等方式利用自然界存在的药物,开启 了中药的起源。
02
经验医学时期
随着人们对药物性质、作用和配伍的 深入了解,中药逐渐形成了以四气五 味、升降浮沉等理论为基础的应用体 系。
03
经典医学时期
在《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 经典医学著作的指导下,中药的理论 和应用得到了系统总结和发展。
华佗(三国):<华氏中藏经>
01
首创用全身麻醉施行手术。
03
02
中国古代的名医之一,精通内、外、妇、儿 、针灸各科。
04
孙思邈(唐代):<千金方>
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有“药王”之称。
05
06
著作《千金方》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 临床医学百科全书”。
近现代医学名人及其成就
林巧稚(1901-1983):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主要奠基 人之一
差异。
古代医学的分支与流派
经方医学
以《伤寒杂病论》为代表,强调 以六经辨症、以八纲论治,形成 了独特的经方医学流派。
温病学派
以叶天士、吴鞠通等为代表,强 调“外感必从热化”,注重清热 解毒、养阴生津的治疗方法。
寒凉学派

中国医学史PPT课件

中国医学史PPT课件
13
标志着中医学理 论体系的基本确立。
14

充 了 《 内 经 》 之 不 足 。
在 脉 学 和 经 络 学 方 面
15


中 药 学 基 本 理 论 。
药 物 学 专 著 , 奠
16
理著 论, 体确 系立中 。了医
辨学 证临 论床 治专
17
三国初期著名医家
华佗 医家传记---
18
黄疸病流传较广,华佗用了三年时间对茵陈蒿的 药效作了试验,决定用春三月的茵陈蒿嫩叶施治, 救治了许多病人,民间因此而流传一首歌谣:
39
十一、近现代:
中医药事业、教育、科研取得长足进步 和发展….
40
附录一
活血化瘀学术流派 及其研究进展
41
血瘀证
Blood-stasis Syndrome (BSS)
(血流不畅,血液淤滞的一种证候) ▪ 具有中国传统医学特色的一种综合征诊断 ▪ 国际传统医学界认同涉及病种多,临床实践指导意义重
处 , 若 疾 发 结 于
量 , 针 灸 不 过 数
识 分 铢 , 不 假 称
剂 不 过 数 种 , 心
精 于 方 药 , 处




·
华 佗 传 》
28
华佗《青囊经》医书手抄本(图)
2002年经大连国际商 品拍卖中心鉴定,大连 市民张吉庆祖传的华佗 《青囊经》医书手抄本, 共100页,用细毛笔手 抄于1896年,纸张粗糙 透明。
“ 三月茵陈四月蒿,传于后世切记牢 , 三月茵陈能治病,五月六月当柴烧 ”
19
创用了夹脊穴 ,“ 点背数 十处,相去一寸或五寸…… 灸处夹脊一寸上下” 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

中国医学史课件

中国医学史课件

清明上河图
宋代的市井生活,有四处反映了我国当时医学的盛况 一处描绘了当时的医药世家赵太丞家。既是一家诊所,又是一家 生熟药店。门前竖起4座高出屋檐的布制大路广告牌“本堂法制应 症煎剂”八个大字。
画中的一个儿科诊所,门前挂着一个挑子,上面写着“专治小儿 科”。堂内坐着一位医生,旁边有一人领着小孩请医生诊治。 另一家诊所大门上挂着“小儿科”招牌,门前等待就诊的人很多。 图中还有一处骨科诊所。门前竖起的招牌上写着“专门接骨”字 样。
第一节 医政设施的进步
校正医书局
翰林医官院 开设国家药局 校正医书局 太医局
一、改进医事管理
宋初设立了翰林医官院 专职医药行政 医官选拔 1. 年龄40岁以上,考核优秀者
2. 师授者
一、改进医事管理
宋初设立了翰林医官院 专职医药行政
设立医疗慈善机构
安济坊:拯疗家贫者 养济院:收四方宾旅患者 福田院:收老疾孤寡者 慈幼局:收养弃婴 漏泽园:家贫无葬地者
(二) 专业分科较细,学生数有增加
时间
科目
学生人数
嘉佑五年 (1060)
大方脉、小方脉、风科、产科、眼科、 120
疮肿、口齿兼咽喉、金镞兼书禁、疡 肿兼折伤
熙宁九年 方脉科(大、小方脉、风科)
300
(1076) 针 科 (针灸、口齿、咽喉、眼、耳)
疡 科 (疮肿、金疮、书禁、折伤)
元丰年间 大方脉、风科、小方脉、产科、眼科、 300
理 学---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思潮。
产生于北宋,盛行于南宋与元、明,清中期后渐衰。 广义理学,泛指以讨论天道性命问题为中心的哲学思潮; 狭义理学,专指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学
说,即程朱理学。 理学是北宋以后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理论表现,是批判佛、道哲

医史第一章优秀课件

医史第一章优秀课件

灸法:以干草(如艾叶)作燃料━进行局部固定的
温热刺激━治愈疾病━灸法
返回
三、外治法的起源
1. 外用药物的起源
如:泥土、灰烬、树叶、草茎等外敷
2.外治法的起源:
压迫止血法——出血——用手压迫伤处 按摩法——伤痛——按摩患处减轻疼痛 热熨法——伤痛——局部取暖减轻疼痛 手术疗法——脓肿——切开排脓
总之,医学起源是一个漫长而又曲折复杂的过程, 疾病的危害与人类最初存在的保护自己、消除病痛 的本能给予医学发生以最初的动力,生产劳动及广 泛的生活实践,深化着人们的认识,也深化着人们 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使人们不但更深入地认识疾 病,而且提供了医用器具及药物知识,使人们得以 更好地积累医学经验。人类同疾病作斗争的实践及 有意识地积累和传播医学知识,是医学起源的真正 源头。
意义:保障安全,适应气候变化,减少疾病。
二、衣着
卫生保健
衣着的演变
裸身生活━━以皮盖体━━简单编制━━原始纺织缝 纫
意义: 原始人从赤身裸体,发展到以兽皮、树皮 盖体,进而有了简单的编制充当衣服,以至后来 有了原始的纺织缝纫活动,这是人类卫生保健的 又一进步:它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更大大增强了 人们适应自然界季节与气候变化的能力。
第一节 卫生保健的起源
有了人类,就有了卫生保健活动,人类 为了求得生存,必须首先解决对衣、食 、住的寻求和选择,这是最基本的卫生
保健活动。
本节介绍原始社会居住、衣着、用火、导 引及婚姻五个方面卫生保健的内容,其中
重点讲述火的发明与使用。
卫生保健
一、居住
居住的演变
野居━━巢居━━穴居━━屋居
原始人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是身居于野外, 以后,由于受到猛兽毒禽的侵袭而迁于树巢再 迁于洞穴,但仍没有彻底防御野兽的干扰,后 开始建筑房屋,这对人类的保健是有利的。

医学史 课件 (全)

医学史 课件 (全)

吠陀医学
公元前1500年出现了 文字记载,最早的 医学典籍是“吠陀 经”,当时的医学 也称“吠陀医学”
《阿输吠陀》分医学为8科, 唐代称其为“八医”,还提出关于 健康与疾病的三体液(气、胆、痰) 学说(最早)。认为人体由三种原质 及七种物质(乳糜、血、肉、脂、 骨、骨髓、精)组成。气、胆、痰 三要素必须平衡,失衡则患病。
《阿输吠陀》中的养生法
面部按摩 ◆鲜奶油和草药
粉混合的油膏敷
贴按摩,可促进 细胞再生。
◆头部滴油还可
以醒脑。
《妙闻集》强调医 学道德:医生要有四 德:正确的知识、广 博的经验、敏锐的知 觉、对患者的同情 《阇罗迦集》: 古印度内科代 表作。除了临床治疗 外,尤其重于卫生与 保健,认为营养、睡 眠、节食是保健的三 大要素,并且还注重 精神调摄。
原始体液生理病理学说
人体组成: 土(骨骼、肌肉 等固体成分) 水(血液、唾液 等流体成分) 生命要素: 火(体温的产生 与维持) 气(呼吸、活力 (灵气)) 医学理论:灵气—血液平衡 论
木乃伊制作的医学意义

上图:现代人研究木乃伊 右图:打开的木乃伊
毛主席的水晶棺材
古埃及人 认为灵魂不灭, 因此有制作木乃 伊的习俗。这使 他们积累了包扎 和防腐的知识, 并掌握了最初的 外科手术方法和 技术。为后来外 科学的发展积累 了经验。木乃伊 同时也为我们提 供了古人的疾病 信息。
医生处方笺符号“
” 的来历 ?
三、古巴比伦医学 (Babylonian Medicine )
早期医学
相信疾病 是由外来的病 魔引起, 祈祷 驱魔成了主要 的治疗手段。 流行肝卜,认 为肝脏是最重 要的器官,是 血液的中心, 是生命之本
小宇宙论

中国医学史(全)ppt课件

中国医学史(全)ppt课件
• 上品——120味——养命以应天(君) • 中品——120味——养性以应人(臣) • 下品——125味——治病以应地(佐使)
• 概括地记述了君臣佐使、七情和合、四气五 味等药物学理论。
中国医学史(全)
23
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伤寒论》《金匮要略》,成书于东汉末。
• 张仲景的生平
中国医学史(全)
21
黄帝内经的内容与成就
• 阴阳五行学说 • 藏象经络学说 • 病因病机学说 • 诊法治则学说 • 针灸运气学说
中国医学史(全)
22
《神农本草经》——现存第一部药书
《神农本草经》三卷,大约成书于东汉。
《神农本草经》的内容 • 365种药物:植物药252味、动物药67味、
矿物药46味。 • 分上中下三品:
中国医学史(全)
32

中医药学的全面发展
(公元265~960年,西晋~五代)
1、医学理论的提高 2、方书编撰 3、药学的成就 4、临证医学的显著进展 5、中外医学交流
中国医学史(全)
33
朝代年限:(695年)
• 晋:265~420==156年
• 西晋:265~317(280年灭吴后统一) • 东晋:317~420
中国医学史(全)
12
2 早期的医药卫生活动时期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夏~春秋)
药物知识的积累和酒的应用以及汤液的制作 对中医药制剂影响深远。 • 药物知识的积累
• 《周礼》、《诗经》、《山海经》、《离骚》
• 酒的应用:夏·仪狄造酒 醫 • 汤液的制作:商·伊尹创制汤液
中国医学史(全)
13
中国医学史(全)
• 气、精、神:《管子》 • 阴阳:《周易》 • 五行:《尚书》 • 天人相应:《礼记》《管子》

(医学课件)中国医学史(全)

(医学课件)中国医学史(全)

李时珍
世界影响
该书集明及历代本草之大成,对中国和世界药物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誉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式的巨著之一。
世界地位
1596年,《本草纲目》传入日本、朝鲜、南洋、欧洲等地,被公认为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之一。本书自问世以来一直被视为医药学领域的经典著作之一。
《傅青主女科》
傅青主所著的《傅青主女科》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妇科医学著作,该书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古代妇科临床经验,对后世妇科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伤寒论
主要论述杂病的辩证论治,涉及多种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及治疗方法。
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
《神农本草经》
药物学经典
成书于东汉时期,系统总结了汉代以前的中药学成就。
1
《难经》
2
3
成书于东汉至三国时期,主要论述了脉诊、针灸、病因、病机等方面的中医理论。
经典医著
将脉象归纳为27种,提出“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对后世中医脉诊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早期医学典籍
内容丰富
影响深远
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前者侧重理论阐述,后者侧重实践应用。
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和传承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中国医学的“四部经典”之一。
03
《黄帝内经》
02
01
东汉张仲景所著,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成果,创立了独特的中医理论体系。
医学巨著
主要论述伤寒病的辩证论治,为后世中医治疗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
补土学派
总结词:研究脾胃病及内伤虚损病
主要著作:《脾胃论》
代表人物:李杲
学术特点:重视脾胃,主张“补土生金”,强调饮食调理
滋阴学派
总结词:研究内伤阴虚病

中国医学史绪论课件

中国医学史绪论课件

生并进行医学教育。
私立医学校
02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民间机构和私人开办了医学校,如明代
“三因书院”。
传统师承制
03
在古代,医学传承主要以师徒传承为主,通过口传心授、临证
示范等方式进行医学教育。
现代医学院校
现代医学教育体系
自20世纪初开始,中国逐步建立了现代医学教育体系,包括本科、硕士、博士等多个层次 。
《伤寒杂病论》
总结词:中国古代医 学典籍之一,系统总 结了伤寒和杂病的病 因、病理及诊治方法 ,对后世医学发展具 有重要影响。
详细描述
1. 形成背景:该书约 成书于东汉时期,作 者张仲景为东汉名医 ,以六经辨伤寒,以 脏腑辨杂病。
2. 内容特点:分为《 伤寒论》和《金匮要 略》两部分。前者论 述了伤寒病的病因、 病理及诊治方法
药王孙思邈
总结词
医药学家,著《千金方》,重视预防医学。
详细描述
孙思邈,是唐朝时期的医药学家,被尊为“药王”。他著写了《千金方》,该书 是一部百科全书的医学著作,重视预防医学,对于后世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04
中国医学史绪论中的医学典籍
《黄帝内经》
01
02
总结词:中国古代医学 典籍的代表之一,包含 了丰富的医学思想和临 床经验,对后世医学发 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医学院校的建立与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医学院校得以建立和发展,如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大学医 学院等。
医学专业设置
现代医学教育体系中,专业设置逐渐完善,包括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等多个专 业。
中西医结合教育
01
中西医结合教育的兴起
随着中西医结合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医学院校开设了中西医结合专业

中国医学史(全)

中国医学史(全)
中国医学史(全)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中国医学的起源和早期发展 •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的医学 • 隋唐至宋元时期的医学 • 明清至中华民国时期的医学 •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医学发展 • 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
01
中国医学的起源和早期发展
原始社会的医学起源
最早的医疗活动
处于萌芽状态的原始医疗活动,包括对伤病的初步认识和简单的治疗。
中西医结合的思路和方法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的,通过将中医和西医 的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模式。
中西医结合的实践
中西医结合的实践包括在临床治疗、康复和预防保健等方面,通过对患者进 行整体评估,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中药现代化和医疗器械的发展
01
中药现代化的历程
医疗机构
出现了医馆、药店等医疗机构,医学教育也开始兴起。
02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的医学
秦汉时期的医学成就
《黄帝内经》
该书基本成书于秦汉时期,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总结了春秋战国以 前的医学成就,对后世医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神农本草经》
该书成书于汉代,是中药学理论的奠基之作,收录了365种药物,并对其药性 、组方、禁忌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总结。
04
明清至中华民国时期的医学
明清温病学派及儿科学的成就
温病学派的形成与发展
明清时期,温病学派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壮大。这一学派强调对急性热病 的治疗应以温病为重点,同时注重调理脾胃和气血。
儿科学的成就
明清时期,儿科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不少儿科医学著作,如《幼科 释迷》等,这些著作对儿科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有了很大的进步。
中药现代化是在传统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技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1369~1840)


学 四、中国医学近现代发展部分

•1840-1949-现在
1
中国医学史部分
远古~夏.商.周.春秋~战国~三国
远古~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公元265年
中国医药学萌芽和奠基时期
2
中国古代的医学
THE ANCIENT CHINESE MEDICINE
一、中国医学的萌芽时期 (远古~春秋)
中 2、先秦两汉时期的科学文化比较发达:


(1)社会科学:哲学、文学、史学等
学 史
(2)自然科学:天文历算、农学等
19
二 中国医学奠定基础时期
公元前476~公元265年(战国~三国)秦汉时期,封建社会
四大经典:
•《黄帝内经》 •《难经》 •《神农本草经》 •《伤寒杂病论》
1. 《黄帝内经》从理论 上对以往的医学经验 进行总结,标志中医 学基础理论得到初步 奠定。
针灸
针法:针的起源——源于砭石的产生。

灸法:灸的起源——源于学会用火之后。 石刀:有锋刃, 用于破痈排脓。
国 外治法
新石器时代。


可能源于用泥土、香灰、树叶等敷裹伤口

等的做法。
6
伏羲
中 国 医 学 史
7
中 国 医 学 史
8
中 国 医 学 史
9
2 早期的医药卫生活动时期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夏~春秋)
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
中 国
导引:

从模仿动物姿态和人们劳作,经过加工发展而来
学 婚姻:

原始群的两性关系杂乱——血缘群婚(内婚制)——氏族外婚
(旧石器中期)——相对固定的对偶婚
5
1 医药学的起源
远古~公元前21世纪(原始社会)
医药知识不断积累
药物
植物药——从食物充饥开始 动物药——从获取动物食品开始 矿物药——从采矿和冶炼时代开始
2.《难经》
中 国
3.《神农本草经》
医 学 史
4.《伤寒杂病论》
18
秦汉时期 时代背景
1、社会变革方面:(公元前476~公元265,共 730年)
自春秋以来(公元前476年)——东周统治者的周天子 名存实亡——秦国(公元前221~前207年)的崛起, 促进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的发展——公元前206年,刘 邦称帝——西汉末年(公元9年)王莽篡位——公元25 年刘秀即帝为东汉——220年三国时期(魏220~265、 蜀221~263、吴222~280 ) —— 公元265年西晋建 立,280年灭吴暂时统一中国。
对疾病的认识和诊治是这一时期我 国医药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甲骨文与医药
固定病名出现:《周礼》《诗经》
对自然条件与人体关系的认识:
《周礼》《礼记》
甲骨文中的:“蛊”字
对疾病的诊治:《墨子》





甲骨文中的:“龋”字
10
2 早期的医药卫生活动时期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夏~春秋)
相关的几种哲学思想的诞生对中医学提 供了理论借鉴。
二、中国医学的奠定基础时期

(战国~秦汉时期)




3

中国医学的萌芽时期
(远古~夏.商.周.春秋~公元前476)
1、医药学起源时期 远古~公元前21世纪(原始社会)
2、早期的医药卫生活动时期

国 医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
学 史
~公元前21世纪(原始社会)
2. 《神农本草经》第一 次从理论上阐述了我 国药物学的知识。
中国医学史目录
LIST OF CHINESE MEDICINE HISTORY
一、中国医学萌芽和奠基时期 •远古~夏.商.周.春秋~战国~三国 •(远古~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公元265年)
二、中国医学兴盛、发展、创新时期 •晋唐~宋金元(265~960~1368)
三、中国医学进一步发展及稳定时期
2、阳淫热疾,阳淫寒疾说 明“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的病理学说基本正确。
中 国 医
3、五味、五色、五声的概 念也给后世诊断学及药理学 以一定的启示。


(傳一·十二) 晉侯求醫於秦,秦伯使醫和視之,曰: 「疾不可為也,是謂近女室,疾如蠱。非 鬼非食,惑以喪志。良臣將死,天命不 佑。」公曰:「女不可近乎?」對曰: 「節之。先王之樂,所以節百事也,故有 五節;遲速本末以相及,中聲以降。五降 之後,不容彈矣。於是有煩手淫聲,慆堙 心耳,乃忘平和,君子弗聽也。物亦如之。 至于煩,乃舍也已,無以生疾。君子之近 琴瑟,以儀節也,非以慆心也。天有六氣, 降生五味,發為五色,徵為五聲。淫生六 疾。六氣曰陰、陽、風、雨、晦、明也, 分為四時,序為五節,過則為菑:陰淫寒 疾,陽淫熱疾,風淫末疾,雨淫腹疾,晦 淫惑疾,明淫心疾。女,陽物而晦時,淫 則生內熱惑蠱之疾。今君不節、不時,能 無及此乎?」
12
2 早期的医药卫生活动时期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夏~春秋)
药物知识的积累和酒的应用以及汤液的 制作对中医药制剂影响深远。
药物知识的积累
《周礼》、《诗经》、《山海经》、《离 骚》
酒的应用:夏·仪狄造酒 醫
中 国
汤液的制作:商·伊尹创制汤液



13
中 国 医 学 史
14
B骨针 o骨锥ne Needle
气、精、神:《管子》 阴阳:《周易》 五行:《尚书》 天人相应:《礼记》《管子》
中 国 医 学 史
11
2 早期的医药卫生活动时期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夏~春秋)
对疾病病因的认识充满了朴素唯物主义 的思想。
《左传·昭公元年》记载公 元前541年秦医和在为晋侯诊病 时所发的一段议论说明:
1、四时、五节、六气等季 节,气候变化作为主要病因 的概念,已经形成
有了人类,就有了卫生保健活动。
居住:
从“有巢氏”到“穴居”;从土窑——地窑——土屋、木屋、 石屋
衣着:
赤身裸体——兽皮、树皮覆盖身体——羽毛、树叶、茅草坡 身——皮衣——纺织缝纫。
用火:
从发现火——自然火引用——摩擦生火(人工取火)。
它第一次使人类支配了一种自然力来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从
中 国 医 学 史
15
B青铜ro刀nze Knife

国 医
西周。可用于外科手术。


16
B青r铜on针ze Needle
Bronze Needle
西周。可用于放血、刺病。
中 国 医 学 史
17

中国医学奠定基础时期
公元前476~公元265年(战国~三国)秦汉时期,封建社会
四大经典:
1.《黄帝内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