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类型城市形成与发展
讲城市历史和发展历程
![讲城市历史和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986dda54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9d31574.png)
城市历史与发展历程一、城市起源与早期文明城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最初的城市出现在河流流域和肥沃的河谷地带。
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开始聚集在一起,形成了早期的聚落。
这些聚落逐渐发展成为具有防御设施、手工业和商业贸易的城市。
早期的城市文明代表了人类社会的一次重大进步,为后来的城市化奠定了基础。
二、古代城市发展古代的城市发展与统治者的意志、宗教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
这些城市通常是政治、宗教和文化中心。
随着贸易的发展,一些城市逐渐成为重要的商业中心。
例如,古代中国的长安、罗马帝国的首都罗马等,都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三、中世纪城市演变中世纪时期,欧洲城市逐渐兴起并发展起来。
这些城市通常以手工业和商业贸易为主要产业,并形成了自治的市民社会。
中世纪城市的典型特征包括城墙、市集、教堂和市政厅等。
随着城市的发展,市民文化也逐渐兴起,成为了欧洲文艺复兴的重要推动力量。
四、工业革命与城市化工业革命的到来,使得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
工业城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
这些城市以工业生产为主要产业,同时也带动了交通、商业和金融业的发展。
然而,工业革命也带来了环境污染、住房紧张和社会问题等挑战。
五、现代城市规划与建设为了解决工业革命带来的问题,现代城市规划与建设逐渐兴起。
城市规划师们开始关注城市的环境质量、社会公正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他们提出了许多新的规划理念和技术手段,如区域规划、交通规划、生态规划和智慧城市建设等,旨在建设更美好、宜居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六、城市文化与遗产保护城市不仅是人们生活的场所,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历史遗产,如建筑、艺术、音乐、文学和民俗等。
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许多城市采取了各种措施,如修缮历史建筑、举办文化活动和推广当地特色文化等。
这些措施有助于增强市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也有助于吸引游客和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七、城市经济与产业发展城市的经济发展是推动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动力。
城市地理学讲义-第四章
![城市地理学讲义-第四章](https://img.taocdn.com/s3/m/69100450d1f34693dbef3efd.png)
第四章城市形成发展的地理条件了解地理条件对城市形成的发展的影响。
掌握常见的城市地理位置类型。
掌握城镇地理条件的综合评价方法。
地理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动态影响。
城市地理位置的类型。
城镇发展地理条件的综合评价方法。
引言: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100多万年前,地球上就有了人类。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游牧部落和农业部落分离。
市集出现。
为城市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又与农业分离,形成许多手工业和商业的集中地。
市集逐步成为城市。
导致城市雏形形成。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业和商人从农业和手工业中分离,城市才具有了完备的职能,具有了相当的规模。
导致城市规模扩大。
机器大工业替代工场手工业,才产生人口向城市的迅速集聚,出现了现代化大工业城市、现代大都市、大都市区、大都市带。
掀起城镇化的世界浪潮。
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到来,必将使城市在许多方面发生深刻的变化(功能更加复杂化、城市网络更加复杂化和数字化、国际经济联系更密切,经济辐射能力更强)。
城市“长个头”的时候到来,除港沪外、再成长出多个国际型城市(世界城市workd city或全球城市Global city——指对世界经济和政治具有主导作用或巨大影响力的少数城市,他们处在世界城市功能等级体系的顶端。
上海至2010年要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综上所述,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社会生产方式是制约城市形成发展的根本因素。
它首先反映在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大的历史阶段。
其次,在同一个历史阶段内,城市的兴衰也受到整个社会政治、经济兴衰的制约。
在这一前提下,处在同一发展阶段的不同地区,甚至同一地区的不同城市,城市的分布和发展的状况也有差别,地理条件在这种差异的塑造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下面讨论区域地理条件和地理位置,前者是城市形成发展的基础和背景,不同的区域为那里的城市发展提供了不同的舞台,形成了城市分布的宏观差异。
后者则是在区域背景基础上,对单个城市发挥影响。
第一节城市群体分布的区域基础区域地理条件从总体上影响一个国家、一地区城市群体分布(城镇体系)的面貌,即哪儿城市多,哪儿城市少,哪儿城市密,哪儿城市稀。
组团城市发展
![组团城市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60c61da2d1f34693daef3e35.png)
组团城市发展理论
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从城市功能来划分: 军事功能的城市时代——维护统治集团的载体 经济功能的城市时代——创造社会财富的载体 社会功能的城市时代——传承人类文明的载体
城市发展的空间形态轨迹
空间形态的演进特征:
点状城市的表征: 0维模式:传统城市中心,强调集聚性,产生城市病 线状城市的表征: 1维模式 (沿江沿路带状城市,强调通达性,腹地相对狭小) 面状城市的表征: 2维模式 (城市群,强调结构性,功能相对不对称) 组团式城市 (体状城市)的表征: 3维模式 (组团式城市群,强调等级、有序、互补和立体网络性,最大限 度获取“发展红利”,城市的核心是产业。)
85
100 72 27
90
100 25 60 21
04
100 15 58 27
1985、1990、2004年上海市工业布局的变迁
组团发展的基础理论:资源差异性理论
世界上没有任何两个区域资源禀赋是一样的,国家之 间、省际之间、城际之间、县区之间资源分布的差异 性总是客观存在的,组团规划与配置资源可以实现效 益最大化。
组团式城市与传统城市模式比较
1、避免了城市摊大饼式的单极化扩张的许多弊端; 2、形成了以大中小城市相协调为特征的区域镶嵌体系; 3、建立了以地缘经济为基础的城市空间布局与城际战略联盟; 4、构筑了以产业链为核心的城市等级系列集合; 5、城市结构在区域中实现了效率最大化 ; 6、协调了自然-社会-经济城乡时空耦合 。
第三,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组团式城市一定要注意在自己的基础设施建设时,一定要在组团间来 考虑,实现合理配置,而不是每个组团都搞一套。
珠三角地区的深圳、广州、佛山等城市发展组团式城市是为了才克服各自为 政的现状的一种权宜之计。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条件](https://img.taocdn.com/s3/m/7d3de993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36.png)
城市是⼈类⽂明的象征,是社会⽣产⼒发展到⼀定阶段产⽣的,其⼀旦形成,就处在不断的发展之中。
⼀、区域地理条件是城市形成发展的基础和背景区域地理条件是城市所在区域的⾃然地理条件和经济地理条件。
这些条件为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和背景。
(⼀)⾃然地理条件主要是指地质、地貌、地形、⽓候、⽔⽂、⼟壤和植被等综合起来的⾸先作为⼈类⽣存的环境,这些因素通过影响⼈⼝的分布来影响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其中以⽓候、地形和纬度位置对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最为明显。
1.⽓候因素⽓候的主要要素是⽓温和降⽔。
地球上⽓温和降⽔组合好的地区是温带地区。
这些地区不仅适合农作物的⽣长,⽽且更适于⼈们的居住、⽣存。
世界⼈⼝以不同的密度在地球表⾯⼴泛分布,如今没有受⼈类活动影响的⾃然环境⼏乎不复存在,但是世界的城市,尤其是⼤城市的主要分布区却明显地集中在⽓温适中,降⽔适度的温带⽓候区,近⼏年有缓慢向亚热带⽓候区移动的趋势。
我国的⼤城市绝⼤部分分布在东部和南部湿润、半湿润的温带、亚热带地区。
美国的⼤城市绝⼤多数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并有⼏⼗年来持续从“雪带”向南⽅阳光地带迁移的趋势,其中美国⼈⼝增长最快的前10个50万⼈⼝以上的⼤都市区全部在南部各州。
2.地形因素区域地形条件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也关系密切。
地势的⾼低起伏,坡度的陡峻和缓,直接影响着⼈们的出⾏和⽣产。
所以⼈们的聚集⾸先选择地势起伏不⼤,坡度不陡的地区。
世界⼤城市多集中分布在海拔100⽶~200⽶以下的平原区、滨海、滨湖区及沿江河地带。
海拔较⾼的城市多集中于低纬的⾼原地区或⼭间盆地区,由于⽓温直减率的影响,海拔虽⾼,但纬度低,温度仍然适中,适宜⼈们⽣活居住。
3.纬度位置因素地球表⾯纬度不同,获得太阳的热能不同。
纬度⾼⽓温低,纬度低⽓温⾼。
所以世界⼤城市以中、低纬位置居多。
但也有纬度较⾼的城市,其⼀般都受⼤洋暖流的恩惠。
如斯德哥尔摩市,北纬59度20分;圣彼得堡城,北纬59度58分;还有不冻港摩尔曼斯克等均是位于⾼纬度但受惠于北⼤西洋暖流的城市。
中国现代城市空间发展的7种类型
![中国现代城市空间发展的7种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b30b5ec6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dc.png)
1.集中块状结构类城市 是我国现代城市中空间结构最为紧凑的⼀种类型。
就形成特征⽽⾔,其多是在平原地形条件下,城市新辟⽤地围绕着原有中⼼,向周围较为紧凑、均衡地不断扩展⽽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但具体到每⼀城市,则其发展基础、背景和历程往往⼜各不相同。
典型城市:沈阳、北京、⽯家庄、⽆锡。
2.连⽚放射状结构类城市 是我国现代城市另⼀种结构较为紧凑的类型。
其形成机理与上述集中块状结构类城市⼤体相同,只是由于受到若⼲⾃然条件(河流、⼭丘、湖泊等)或特定交通(铁路、公路、河道等)的深刻影响,⽽在城市向各个⽅向的扩展上表现出特定的不均等性。
在某种情况下,其与集中块状结构城市可相互转化。
典型城市:盐城、南昌、柳州、合肥。
3.连⽚带状结构类城市 是我国现代城市空间结构发展中较为常见的⼀种类型。
其形成上主要有以下⼏种情形:在河⾕地带受狭长⽤地条件限制,同时往往还迭加有沿河⾕带状分布的交通线(铁路、公路或河道等)的影响;在滨海地带受带状海岸平原地形条件影响;在平原地区受带状交通影响,并往往也具有其它⼀些特定条件影响(如历史因素或规划思想等)。
此外,若从带状发展的⽅向看,则其⼤多数表现为向两侧延伸,也有少数城市只向⼀侧伸延(或退延)。
典型城市:兰州、青岛、深圳和洛阳。
4.带卫星城的⼤城市 是我国紧凑型城市空间结构发展到⼀定程度后,⽽采取的⼀种新的结构布局形式。
其主要是将从中⼼区调整出来或新开⼯建设的⼯业项⽬,在⼤城市外围地区进⾏集中布置,以形成新的⼩型城市发展中⼼,并多具有较明显的疏散城市⼯业和⼈⼝、控制城市连⽚扩⼤的规划⾊彩。
此外,也有部分城市,由于能将卫星城的建设和⽣产⼒合理布局的要求有机结合起来,⽽不强求⼀般性的⼯业疏导,因⽽其效果更为突出(这种情形有时可从⼀城多镇结构类型城市发展⽽来)。
典型城市:上海、南京。
5.⼀城多镇结构类城市 是我国城市空间结构发展中⼜⼀种较为常见的类型。
其形成条件在各类城市中最为宽泛,可见诸于⼯矿城市、⼭区城市以及⼀般江河平原城市等,主要由⼀个主城区和若⼲有特定专业职能的外围城镇组成。
城市地理学知识点二
![城市地理学知识点二](https://img.taocdn.com/s3/m/7ab7eaa2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9c.png)
城市地理学知识点二第三章:城市的产生与发展1.城市产生与发展的主要区域基础是什么?答:①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首先作为生存环境,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
②区域经济地理条件:矿产资源、淡水资源、水热资源、动植物资源的丰饶度及其组合,基础设施的状况,区域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经济发展的历史传统,现状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结构特征,未来的开发潜力等。
2.评述地理位置对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影响,并以实例说明。
答:城市的地理位置是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的结合。
有利的结合即有利的地理位置则会促进城市的发展,城市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决定了城市职能性质和规模的特殊性。
城市地理位置主要有以下三类:①大中小位置(不同空间尺度)大位置—是城市对较大范围的事物的相对关系。
小位置—是城市对其所在城址及附近事物的相对关系。
有时可以从大小位置之间区分出一种中位置。
如上海:大位置的特点是其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口处。
中位置的特点是其位于长江三角洲的东南端和太湖流域的下游。
小位置是黄浦江和苏州河相汇处。
②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城市及其腹地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A、中心位置——城市处在区域的中心。
便于与区域发生联系,通达性好,总交通流最小。
如:我国四川省的省会成都位于四川省地域内的中心。
B、重心位置——城市偏于区域的一方。
在重心位置形成的城市也具有总联系距离最短的效果。
如西安、杭州、南昌、乌鲁木齐等省会城市均不在各省的中心位置,却都接近于省域的重心位置。
C、邻接位置——城市区位追求邻接于决定其发展的区域,偏于在吸引范围的某一侧。
如渔港接近渔场;矿业城市邻接矿区;耗能工业接近廉价电源地等。
攀枝花市就是在矿业发展中上形成起来的。
D、门户位置或出入口位置——当一个地理区的对外联系集中在某一方向上时,这个区域的中心城市明显偏于主要联系方向一端。
河口港是最典型的门户位置。
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88285eb26f1aff00bed51ea6.png)
1.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城市的形成发展条件、城市的生长。
2、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功能区演化、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空间、人的行为等。
3、城市问题:城市环境、交通、城市住宅、城市贫困区的空间组织、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分类。
2.什么是都市区: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位。
3.大都市带:由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又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4.城市与乡村的本质特异:1、在产业构成上,城镇是以从事非农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
2、在规模上,城镇聚居有较多的人口总数。
3、在景观上,城镇有较大的人口密度和景观密度。
4、在物质构成上,城镇有给水系统、绿地系统、广场、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
5、在职能上,城镇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经济政治的中心。
6、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方面5.城市发展的区域基础包括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和区域经济地理条件两大类型。
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活动对城市发展的影响:141页最后一段(至142页)6.城市地理位置的概念:是城市与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相结合的特点,有利的结合即有利的城市地理位置,必促进城市的发展,反之亦反。
7.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有三种类型:1、中心地城镇。
2交通贸易城镇。
3、专门化职能城镇。
中心地城镇是为了满足广大农村物资集散和综合服务需要而产生的。
随着商品农业的出现和发展,物资集散和交换功能的扩大而不断产生和发展。
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的建立,稳定和加强了小城镇在整个城镇体系中的地位。
交通贸易城镇是为满足区域贸易和交通运转的需要而形成的,如港口城市、铁路枢纽、公路中心。
其形成与发展取决于天赋的和人为的交通地理位置。
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7f93bcbf08a1284ac85043b9.png)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城市和城镇这两个概念有严格的区分。
只有那些经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地方才称为市,不够设市条件的建制镇才称为镇,市和镇的总称才叫城镇或市镇。
★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1)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在产业构成上不同于乡村;2)城镇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区别于乡村;3)城镇有比乡村要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在景观上不同于乡村;4)城镇具有上下水、电灯、电话、广场、街道、影剧院、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5)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职能上区别于乡村。
▲还有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
★大都市带:【大都市带】由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有这样几个特点:1)多核心。
区域内有若干个高人口密度的大城市核心,每个大城市核心及其周围郊区县之间,以通勤流为主要指标的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组成一连串的都市区。
各核心城市之间的低人口密度地区,多为集约化农场、开阔林地、零星分散的牧场和草地。
这些非城市用地提供城市人口的休憩场所和食品供应。
2)交通走廊。
这些大城市核心及都市区沿高效率的交通走廊而发展,开始是铁路,进而是高速公路,它构成大都市带空间结构的骨架,把各个都市区联系起来,没有间隔。
3)密集的交互作用。
不仅都市区内部,中心城市与周围郊区之间有密集的交互作用,都市区之间也有着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
4)规模特别庞大。
戈特曼以2500万人口作为大都市带的规模标准。
5)国家的核心区域。
它集外贸门户职能、现代化工业职能、商业金融职能、文化先导职能与一身,成为国家社会经济最发达、经济效益最高的地区,甚至具有国际交往枢纽的作用。
第三章:城市的产生与发展第四节: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三种城市类型:(1)中心地型城市:形成动因:商品、农业功能:为满足广大农村物资集散和综合服务的需要而形成的中心地城市。
中国城市形态:结构、特点与其演变
![中国城市形态:结构、特点与其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d13e5a087cd184254b35352a.png)
中国城市形态:结构、 特征及其演变
小组成员:朱嘉诚 朱正寰 庄小鑫 左亚玲 朱虹
[
《中国城市形态:结构、特征及其演 变》叙述了城市形态的发展历史,探讨 了我国当代城市工业、商业、居住等 活动的基本特征和空间结构,同时对城 市形态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城市内部结 构、土地功能分区、社会空间等作了 探索。
外部轮廓的快速扩展
1 用地持续快速扩展,城市形态多变 (1)城市建成区面积不断快速扩展 (2)多中心团块、组团、组合城市增多。 2 向交通设施靠近,沿交通轴线扩展
城市基础设施以及城市活动的空间相互依赖,城市沿 着效益高的交通轴线的方向扩展,或呈走廊式轴向发展。 3 区域群体空间发展,城市空间区域化 (1)都市区(圈)成为区域群体空间普遍的组织方式。 (2)城市空间向区域扩展。
(二)城市内部结构形态
城市结构是指城市各组成要素相互关系、 互相作用的形式和方式,主要包括经济结构、 社会结构、空间结构。 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并不光是建筑物的增 加,以及居民的聚集,而是城市内部产生各具 功能的区域,如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同 时各个功能区之间,存在着有机性的联系,构 成城市的整体。 这种城市内部各种区域性的形成以及它的 分布与配置情形称为“空间结构”或“内部结 构”,简称“结构”。
一 内部结构的 急剧变化
1 多中心结构趋势明显,专业中心逐步形成 2 商业块状集聚,新商务区逐步形成 3 居住由同质到分异,由分散到集聚 4 工业优先增长,向开发区集聚
5 城市空间快速垂直增长,天际线日益丰富
Click to edit title style
山峰型天 际线
一般为单中心团块状城市。中心区一般 是商业聚集区,其建筑多为高层,且比 较集中,视觉中心也较为明显突出。
城市地理学
![城市地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0cb68029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84.png)
城市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复习参考第一章1、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城市空间组织规律性的科学,具体地讲,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
2、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4)城市问题研究第二章1、都市区: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中心县+外围县大都市带:许多都市区连成一体,经济、社会、文化等活动相互作用密切,是一个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
城市群:城市群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是在地域上集中分布的若干城市和特大城市集聚而成的庞大的、多核心、多层次城市集团,是大都市区的联合体。
2、区分城市的行政地域、实体地域、功能地域第三章1、简述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形成的原因、功能与特点、分类、发展条件)中心地型城市形成动因:商品农业功能:满足农村的物资集散和综合服务的需要特点:职能综合,发展稳定,等级鲜明类别:集镇、城镇、县城发展条件:以交通运输职能为主的城市形成动因:交通地理位置功能:满足区际贸易和交通转运的需要特点:职能较单一,发展起伏较大类别:铁路沿线、铁路枢纽、渡口、河海港、边境和特区、综合运输枢纽城市发展条件:以某种专门职能为主的城市形成动因:天赋的资源和人类特殊需要功能:满足某种专门需要,集聚经济,规模经济特点:职能较单一,对外联系广,联系内容单一,发展历史短但速度快,发展起伏大类别:矿业、工矿、工业、风景旅游、科学文化城等发展条件:第四章1、城市化: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和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郊区城市化:也叫城市郊区化,简称郊区化,就是人口、就业岗位和服务业从大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的一种分散化过程。
逆城市化:人口从大城市和主要的大都市区向小的都市区甚至非都市区迁移的一种分散化过程。
城市的起源和发展
![城市的起源和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4bec0524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705de16.png)
气候条件决定了城市建筑风格和居民生活方式, 水文条件则影响了城市供水和排水系统的建设。
3
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
自然资源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而生态环 境则关系到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可持续 发展。
社会经济变迁对城市形态和功能需求转变推动作用
人口增长与迁移
人口增长推动了城市规模的扩大 ,而人口迁移则促进了城市文化 的多样性和社会结构的复杂化。
近代以来全球化背景下新兴城市类型
全球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近代以来,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推进,城市发展呈 现出多元化和开放性的趋势。一批新兴城市类型 应运而生,如国际化大都市、科技创新城市、文 化旅游城市等。
科技创新城市
科技创新城市是指以科技创新为主导产业的城市 ,如硅谷、深圳等。这些城市注重创新要素的集 聚和创新环境的营造,是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策 源地。
应对策略建议
加强城市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加强数据安全 和隐私保护,完善智慧城市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 球性挑战。
THANK YOU
感谢聆听
自然环境选择
早期人类倾向于在气候适宜、水源丰富、食物充足 的地区聚居,形成原始村落。
安全防御需求
为抵御野兽侵袭和外来部落的侵扰,人类选择地势 较高、易守难攻的地点聚居。
社会交往需求
随着人口增长和生产力提高,人类需要更广泛的社 会交往,聚居地逐渐扩大并演变为城市。
农业生产与定居生活推动
80%
农业生产发展
城市化进程中存在问题及挑战识别
土地资源紧张
城市化进程加速导致土地资源 日益紧张,城市扩张与耕地保
护矛盾突出。
基础设施短缺
城市地理思考题集
![城市地理思考题集](https://img.taocdn.com/s3/m/f153d45e27d3240c8447ef67.png)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1.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
2.城市: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人口为主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政治、经济、科技、文教、信息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3.城市的本质特征:1.密集性------物质的和精神的密集2.高效性------高效率和高效益3.多元性------特征多样、类型多样4.非农性------非农人口、非农活动5.区域性------区域中心6.系统性------复杂的自然、社会复合系统二.问答题1.简述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研究任务: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2.简述城市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a)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b)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c)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d)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e)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3.简述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a)是地理学的三级学科,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b)在我国,城市地理学被认为是自然科学中的社会科学,在发达国家,则把城市地理学归为社会科学。
c)综述,城市地理学是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地理科学,是一门特殊的社会科学。
4.简述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关系区别:1.学科性质:城市地理学:地理科学;城市规划学:技术科学2.研究方向:城市地理学研究区域中的城市和城市中的区域,理论性较强;城市规划学从事单个城市内部的平面设计,偏重工程组织和设计,工程性较强。
联系:具有渗透关系的相互独立的学科。
5.简述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特点及研究领域a)注重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b)注重区域城镇体系的研究;c)注重城市化研究;d)注重城市地理新领域与新方法的拓展和应用。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城镇人口:也称驻地人口。
指占用城镇生活空间,并享受城镇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服务的人口群体。
城市地理学(整理)
![城市地理学(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d50d2fc889eb172ded63b732.png)
第一章1.城市:城市-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人口为主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政治、经济、科技、文教、信息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现代城市是一级行政单元,是按国家设市标准设立的,这样的市称狭义的城市(City)。
广义的城市是代表城镇居民点的合称(urban) 包括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建制镇。
2.居民点系列:中外各国大体都有小村hamlet—村庄village—镇town(集镇、建制镇)—城市city、—大都市metropolis-大都市区metropolitan area-大都市带megalopolis。
这样一套居民点的系列。
3.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研究的重点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空间组织——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宏观的)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微观的)。
4.城市地理学研究内容:1城市形成发展和布局的因素研究2区域中的城市空间组织3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4城市问题研究5新方法新技术新领域5.城市地理学研究任务:1.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揭示和掌握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的规律,属于认识世界的任务;科学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的变化规律,属于改造世界的任务;2.我国城市地理学面临许多重大的实践问题。
比如,大、中、小城市的合理布局和城镇化水平的调控,区域城镇体系的形成,农业劳动力转移,城市职能的更替和空间重组等问题。
3.我国城市地理学的迫切任务,就是从我国国情出发,解决社会经济建设中不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为领导部门决策提供依据,以充分发挥城市的中心作用。
6.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的关系:(1)区别:①在学科性质的区别: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城市地域状态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地理科学。
而城市规划学是为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提供设计蓝图的一门技术科学。
②研究方向上的区别:城市地理学不仅研究单个城市的形成发展(城市中的区域),还要研究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城市体系产生、发展、演变的规律(区域中的城市),理论性较强。
不同城市兴起的机理
![不同城市兴起的机理](https://img.taocdn.com/s3/m/82c743760b1c59eef9c7b405.png)
不同城市兴起的机理一城市的定义及其兴起原因1.1城市的定义城市也叫城市聚落,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
人口较稠密的地区称为城市,一般包括了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并且具备行政管辖功能。
城市的行政管辖功能可能涉及较其本身更广泛的区域,其中有居民区、街道、医院、学校、公共绿地、写字楼、商业卖场、广场、公园等公共设施。
城市是“城”与“市”的组合词。
“城”主要是为了防卫,并且用城墙等围起来的地域。
《管子·度地》说“内为之城,内为之阔”。
“市”则是指进行交易的场所,“日中为市”。
这两者都是城市最原始的形态,严格地说,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
一个区域作为城市必须有质的规范性。
1.2中国城市的兴起原因简单从我国几大城市的兴起来看,大致可以将它们划分为一下几组:第一组为政治原因兴起(北京、格尔木、石河子)、第二组为政策兴起(汕头、深圳、珠海、厦门)、第三组为能源兴起(大庆、克拉玛依、大同)、第四组为产业集聚兴起(义务、东莞、莆田)、第五组为经济圈带动兴起(长江三角洲辐射区域、珠江三角洲辐射区域以及京津冀一体化辐射区域)二政治原因兴起城市及其特定的发展机理2.1我国政治原因兴起的城市我国因为政治原因兴起了一些城市,这些城市为驻军、巩固边防、兴建区域政府而兴起,本问主要以石河子及格尔木为例分析。
因北京为中国首都,存在一定特殊性,故不对北京进行分析。
2.2石河子与格尔木的发展历史据历史所记载石河子最早可追溯到清朝,石河子垦区最初为古老的游牧区,清乾隆时代屯兵开垦。
于建国后,我国为了巩固新疆安定、促进新疆经济发展,成立新疆建设兵团,因为石河子为新疆建设兵团总部所在地,依托新疆建设兵团的先进生产力而快速发展。
石河子市是以农场为依托、以工业为主导、工农结合、城乡结合、农工商一体化的军垦新城。
格尔木为解放军西进重要城市,也是后青藏公路、青藏铁路必经之地。
在解放军进入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2.3政治原因兴起的城市机理分析因政治原因兴起的城市,如石河子,随着新疆建设兵团的驻扎,因部队的生活需要带动驻军周边新的消费热点出现并不断发展。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accfbb9d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0f3165f.png)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所导致的。
首先,资源的集中和利用是城市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人类社会进入农耕时代,农业生产的发展需要一定的土地和水源等资源,而这些资源在一些特定的地理环境中更为丰富,于是人们倾向于将生产活动集中在这些地方,逐渐形成了一些农业聚集点。
随着人口和生产力的增加,部分聚集点逐渐演变为城市。
另外,交通的发展也是城市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原因。
交通的便利可以加速资源的流通和交换,从而增加了城市的吸引力,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此外,技术的进步也为城市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随着农业生产技术、工商业生产技术、交通运输技术等的不断进步,人们在城市中可以更高效地利用资源、提高生产力和生活水平,因此城市得以迅速扩大。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与人口的聚集和流动密切相关。
人口的聚集能够提供更多的劳动力和市场需求,促进生产和交换的发展。
城市作为经济活动的中心,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流动,形成了繁华的市区。
人口的流动也给城市带来了不同的文化、观念和思想的交流和融合,促进了城市的文化多样性和创新能力的增强。
城市的人口聚集还带来了城市的社会化和分工,人们以不同的职业和专业在城市中分工合作,形成了复杂的社会组织。
城市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最初的村落或聚集点逐渐演变为城市。
城市发展的过程中,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改变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经济的发展是城市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动力。
城市作为经济活动的中心,吸引了大量的资本和企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城市经济的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城市的扩大和人口的增长。
政治和行政的变化也对城市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城市作为政治和行政的中心,政治体制和政策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城市的规模和繁荣程度。
文化的变化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
城市作为文化的中心,吸引了大量的文化资源和人才,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创新。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地理、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城镇的形成
![城镇的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f7c0981e10a6f524ccbf8534.png)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主要组成部分,城市也是伴随人类文明与进步发展起来的。
农耕时代,人类开始定居;伴随工商业的发展,城市崛起和城市文明开始传播。
其实农耕时代,城市就出现了,但作用是军事防御和举行祭祀仪式,并不具有生产功能,只是个消费中心。
那时城市的规模很小,因为周围的农村提供的余粮不多。
每个城市和它控制的农村,构成一个小单位,相对封闭,自给自足。
学者们普遍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是工商业发展的产物。
如13世纪的地中海岸,米兰、威尼斯、巴黎等,都是重要的商业和贸易中心;其中威尼斯在繁盛时期,人口超过20万。
工业革命之后,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了,由于农民不断涌向新的工业中心,城市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英、美、德与法国等西方国家,绝大多数人口,都已生活在城市里。
这不仅是富足的标志,而且是文明的象征。
“城市”的提法本身就包含了两方面的含义:“城”为行政地域的概念,即人口的集聚地;“市”为商业的概念,即商品交换的场所。
而最早的“城市”(实际应为我们现在“城镇”)就是因商品交换集聚人群后而形成的。
而城市的出现,也同商业的变革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
最初城市中的工业集聚,也是为了使商品交换变得更为容易(可就地加工、就地销售)而形成的。
在城市中直接加工销售相对于将已加工好的商品拿到城市中来交换而言,则正是一种随着工业城市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种商业变革。
城市包括包括有城市规模、城市功能、城市布局和城市交通,而这几方面所发生的变化,都必然地会对城市的商业活动带来影响,促使其发生相应的变革。
城市经济学对城市作了不同能级的分类,如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城市等,对城市能级分类的一个标准是人口的规模,中国根据市区非农业人口的数量把城市分为四等:人口少于20万的为小城市,20万至50万人口的为中等城市,50万人口以上的为大城市,其中又把人口达100万以上的大城市称为特大型城市。
按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和世界城市发展的历史来看,城市分为集市型、功能型、综合性、城市群等类别,这些类别也是城市发展的各个阶段。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6af4b61c59eef8c75fbfb39d.png)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1.城市的形成,历史上最初形成的城市距今五至六千年之间,主要分布在西亚流域南部、古埃及尼罗河下游三角洲、印度河流域和中国黄河流域等地区;城市产生的经济基础和历史条件:1)城市形成的经济基础,在原始社会末期与奴隶社会初期,稳定的区域性的商业生产和商业交易,是城市得以产生的经济基础,是城市产生的根本内在动力。
(1)第一次社会分工,新石器时代中期——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
(2)第二次社会分工,原始社会瓦解时期——手工业与农业发生分离。
(3)第三次社会分工,原始社会末期至奴隶社会末期——商业从手工业中分离,对城市的历史生成具有“促生”作用。
2)城市产生的历史条件,是城市形成的直接动力。
(1)战争性质的变化,构筑高大厚实的城墙取代以防范野兽或小股复仇者为目的的壕沟,“城”的空间形态得以形成。
(2)对自然地理条件认识的变化,对居住区域的改造,使“城内”文明有了“城外”文明更快的进步,标志着城市萌芽的发生。
(3)部落制度向私有制的变化,产生了部落城堡向“城邦”的过渡。
2.城市的发展——推动城市的发展是多元化的,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1)古代城市阶段——原始公社解体到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时代背景奴隶社会,特征:城市规模小且数量少;城市成为行政、军事、手工业和宗教的中心;城市的政治统治功能突出经济功能弱。
2)中世纪城市阶段——公元476年至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时代背景封建社会,特征:城市的范围分布更为广泛;城市成为商品市场和贸易中心,也成为文化中心;城市的功能日趋多样化。
3)近代城市阶段——1640年至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城市的发展进入快速增长时期,背景资本主义社会,特征: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张、数量急剧增加;城市成为机器大工业生产为基础的社会生产力的中心,以及世界贸易和科学技术中心;城市成为社会意识形态剧烈冲突与各类文化汇集的区域;城市也成为各类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最为集中之地。
简述离心型城市的分类
![简述离心型城市的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4d48e01c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3f.png)
简述离心型城市的分类离心型城市是指城市发展的一种趋势,即城市中心逐渐向周边地区扩散,形成多个城市中心的现象。
离心型城市的出现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规划的变化有关。
离心型城市的分类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一、多中心型城市多中心型城市是指城市中心不是单一的,而是存在多个城市中心的现象,这些城市中心之间互相独立,形成多个城市区域。
多中心型城市的特点是城市发展较为均衡,城市中心之间的联系较为紧密,城市的交通、商业、文化等设施发展相对均衡。
多中心型城市的典型代表是美国的芝加哥、德国的法兰克福等城市。
二、环形型城市环形型城市是指城市中心周围存在一个环形的城市区域,这个城市区域由不同的社区、商业中心、文化设施等组成,形成一个环形的城市发展格局。
环形型城市的特点是城市中心与周边地区的联系较为紧密,城市中心的设施和服务较为丰富,周边地区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设施也相对较好。
环形型城市的典型代表是法国的巴黎、印度的孟买等城市。
三、节点型城市节点型城市是指城市中心周围存在多个城市节点,这些城市节点是城市发展的重要中心,包括商业中心、文化中心、交通枢纽等。
节点型城市的特点是城市节点之间的联系较为紧密,城市中心的设施和服务较为丰富,节点地区的发展也相对较快。
节点型城市的典型代表是中国的深圳、新加坡等城市。
四、辐射型城市辐射型城市是指城市中心向周边地区辐射发展,形成一条或多条辐射线,辐射线上的城市节点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中心。
辐射型城市的特点是城市中心的设施和服务较为丰富,城市节点之间的联系较为紧密,周边地区的发展也相对较快。
辐射型城市的典型代表是日本的东京、韩国的首尔等城市。
综上所述,离心型城市的分类有多中心型城市、环形型城市、节点型城市和辐射型城市等,这些城市类型各有特点,但都是城市发展的一种趋势,反映了城市化进程和城市规划的变化。
了解离心型城市的分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城市的发展趋势和城市规划的变化,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为满足某种专门需要, 在集聚经济、规模经 济的作用下而形成的 以某种专门职能为主 的城市,如工业城市、 风景旅游城市、大学 城等。
3
为满足区际贸易和交 通转运的需要而形成 的、以交通运输为主 要职能的城市,如港 口城市、铁路枢纽、 公路中心等。
中心镇型城镇
专业化城镇
交通型城镇
绪论
专业职能化,以工业城市为例(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
城市
X沟——地理命名
中心地职能城市
经过历史发展,高密市成长发展逐渐成熟
第一产业农业仍占较大比重,农田众多
集镇
对较少。纺织业和橡胶产业、制酒等相对 成熟。
第二产业主要手工制造业为主,重工业相
城镇
第三产业发展资源丰富,但服务业、旅游业尚不 成熟
城市
中心地职能城市
1
高密自春秋时便开始发展,历史悠久,自然条 件也优越,为何至今为发展成为大城市?
渡口 港埠
港口城市
大城市
绪论 中心地职能城市 专门化职能城市 交通运输职能城市
总结
总结
总之一个城市的产生都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 一定阶段的产物,其职能包括中心地职能,专门 化职能,交通运输职能。我们要搞清每个城市的 主要职能,并合理利用,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 发展。
探矿基地 千 山 玉佛苑 汤 岗 子 温 泉
岫 玉
加工基地
工业城市
大城市
绪论 中心地职能城市 专门化职能城市 交通运输职能城市
总结
交通运输职能城市
秦皇岛,简称秦,是河北省省辖 市,中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北 方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位于华北地 区、冀东北部、南临渤海、北依燕山、 东接葫芦岛、西接唐山、北接承德, 处于环渤海经济圈中心地带,是东北 与华北两大经济区的结合部,拥有世 界第一大能源输出港——秦皇岛港。
中心地职能城市
高密市地处胶莱河和潍河之间,属古代 文明发祥地,因此高密市境内的古文化遗址也 特别多。
集镇
高密,远在五千年以前,已有先民在此 繁衍生息,境内现已查明的古文化遗址近二 十处,其中龙山文化遗址九处。
城镇
原始社会时期,聚居性集市开始产生、发展
城市
中心地职能城市
“镇”有镇守之意,军事防御之所 集镇 建城而守,城镇出现。防 卫的城与交易的市结合,发展迅 速,规模扩大
专门化职能城市 铁矿,探明储量为100亿吨,居中国
之首。主要分布在鞍山市区周围及辽阳市的 弓长岭。
探矿基地 加工基地
工业城市
矿物开采,需要设立开采区、生活区,探矿基地逐步形成。
大城市
专门化职能城市
探矿基地 加工基地
工业城市
矿物开采后,需要进一步加工、制造,早 期交通欠缺,加工基地一般临近矿区。
大城市
城镇
城市
绪论 中心地职能城市 专门化职能城市 交通运输职能城市
总结
专门化职能城市
鞍山市
鞍山,简称鞍,辽宁省 省辖市、特大城市,辽 宁省第三大城市,是国 务院批准的具有地方立 法权的较大的市,沈阳 经济区副中心城市。
专门化职能城市
大 城 市
探矿 基地
加工 基地
工业城市 规模逐渐增大,但发展地 域可能转移或交叉。
2 高密第一产业发达,第二、第三产业为何 总是不见起色?
集镇
城镇 “三贤四宝”中外文明,为何对经济发展没有明显的带动作用, 只能造福一隅,不能拉动一域? 城市 3
中心地职能城市
高密自春秋时便开始发展,历史悠久,自然条 件也优越,为何至今为发展成为大城市? 1
集镇
利用“克氏理论”分析, 高密和胶州市同时位于青岛 市和潍坊市的中间,理应出 现一个次一级中心。明显 青岛吸引力明显强于潍坊; 而且,高密优势竞争不过胶 州。
城镇
春秋称夷维邑,属莱国。公元前567年, 齐灭莱后,地属齐。战国时,始有高密之 名,亦为齐地。
城市
中心地职能城市
历史的痕迹:
小康河——高密城护城河 X戈(哥)庄——“戈”——古时收藏军械的地方
集镇
XX屯——“屯”——古时屯粮的地方
姓氏+家+庄或村——古时大姓家族族地
城镇
X家营——“营”——古时军队驻扎地
中心地职能城市
3 “三贤四宝”中外文明,为何对经济发展没有明显的带动作用, 只能造福一隅,不能拉动一域?
“三贤”——晏婴、郑玄、刘墉 “四宝”——茂腔、剪纸、 泥塑、扑灰年画
集镇
1.名人以及较少,文化区破落; 2.缺少政策支持; 3.四宝艺术价值极高,手工要求极强,难 以复制; 4.当代的高密人过于浮躁,追求利益,难 以静下来安心挖掘真中的“黄金”。 5.知名度不高,收益了了。
大城市
交通运输职能城市
渡口 港埠
港口城市 海运发达,港口、码头形 成一定规模后,商业便开始 大兴,城市规模越建越大, 形成港口城市。
大城市
交通运输职能城市
综合性大城市: 秦皇岛还是中国第二批低碳试点城市;第一批国家智慧试点城 市;2012年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之一;十大最佳休闲城市之一; 中国最幸福城市20强,在地级市中排名第一位。
高密市
中心地职能城市
集 镇 城镇 规模由小到大,放射成长。 城市
中心地职能城市
早期农业社会 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畜牧业分离——村庄 人口增多,劳动剩余增多 第二次劳动分工——手工业、商业出现与发展 交易频发 固定地点,定期交易,“市”应运而生 城镇 集镇
集市发展,部分人落户,集镇逐渐形成
城市
交通运输职能城市
大城市
港口城市
港埠
渡 口
海 洋
以沿海港口为点,向内 陆发射。
交通运输职能城市
渡口 港埠
港口城市
大城市 沿河、沿海地区,船出现后,船渡建设也提上日程。
交通运输职能城市
渡口 港埠
港运而生。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东巡“碣石”,刻《碣石门辞》,并 派燕人卢生入海求仙,曾驻跸于此,因而得名秦皇岛。可见当 时秦皇岛就拥有较大的港埠。
探矿基地 加工基地 工业城市
大城市
城镇 城市 港口城市 港埠
集镇
(物资集散和综合服务)
中心地职能
渡口
以港口城市为例 (区际贸易和交通转运)
交通运输职能
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区位三角形
绪论
中心 地职 能
或
专业 职能
或
交通 运输 职能
单一的职能只能形成采矿基地、 集镇和渡口等小聚落
或
或
兼两种或两种以上职能的才有条件 形成较高级的聚落
城镇
城市
中心地职能城市
2 高密第一产业发达,第二、第三产业为何 总是不见起色? 集镇 由高密的地名可以发现,高密整片辖区相当于 军事基地的后勤部门,许多“屯”、“戈庄”。 城镇
历史上,高密曾下属于昌潍、胶州,其都是 作为下属行政,等级都相对不高。小农经济、轻
工历史极长。
城市 第二(主要指重工)、第三产业发展起步较晚,改革开 放后才开始兴隆,且政府关注力度不够。
专门化职能城市
探矿基地 加工基地
工业城市
加工制造规模扩大,产业链成熟,规模经济盈利;居 住区、基础设施完善,逐渐形成工业为主的城市。
大城市
专门化职能城市
综合性大城市: 鞍山亦是中国综合实力30强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 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拥有世界第一玉佛、亚洲著名温泉和 国家名胜千山。交通发展,与大连联合,便于产品运输,制造利 润。
不同类型城市 形成与发展
城本1001班 高金龙
2014.10.26
目录
绪论 中心地职能城市
专门化职能城市
交通运输职能城市 总结
绪论 中心地职能城市 专门化职能城市 交通运输职能城市
总结
绪论
我们从城市产生和发展的观点出发,将城市分成三种类型:
1
为满足广大农村物 资集散和综合服务 的需要而形成的中 心地城市,如大多 数集镇、城镇、县 城等。
专业职 能 中心地 交通运 职能 输职能
大城市之所以能形成,乃是身兼三种 职能,并能充分发挥其作用的结果
绪论 中心地职能城市 专门化职能城市 交通运输职能城市
总结
中心地职能城市
高密市地处山东半岛东部 胶东地区,胶莱平原腹地。东 邻胶州市,西依安丘市、昌邑 市,南连诸城市,北接平度市。 南北最长60.1公里,东西最宽 51.2公里,总面积为1526.63 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