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名师教无忧】《短文两篇》导学案
人教版(202X部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16课《短文两篇》导学案(无答案)
《陋室铭》导学案学习目标1.记住“铭”这种文体的特点和作者的重要情况,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默写。
2.翻译课文,记住重点字词含义、特殊句式。
3.概括课文所写内容,理清层次,归纳主旨,总结写法。
4.感受作者高洁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自学预习1.目标一:【材料链接】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一般都是用韵的,读来朗朗上口。
本文作者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
曾参加王叔文的政治改革,反对宦官和蕃镇势力,多次被贬,有《刘梦得文集》。
★(1)记住“铭”的特点,说说“陋室铭”的含义。
陋室铭含义:★(2)记住作者情况,回忆(搜集)一首他的诗。
作者的诗:【提示】《乌衣巷》《竹枝词》《秋词》《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3)给生字注音,标注韵脚。
生字注音:韵脚:★★(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达到背诵。
【朗读建议】(1)韵脚要读得清晰响亮,有延长音。
(2)前四句读后稍作停顿,再缓缓读出“斯是”二句。
(3)“苔痕”二句写环境,要读得有点美感。
(4)以下六句写室中生活图景,要读得轻才有韵味。
(5)“南阳”二句读后要作一停顿,然后用肯定语气读出最后两句。
(6)注意句中停顿(断句)。
2.目标二:【提示】结合书下注解翻译课文,注意留、换、删、补、调、扩;和现代汉语意思差别大的词、多义词、活用词为重点词。
★(1)将课文翻译在下面的横线上,并标注出重点解词。
译文:重点解词:★★(2)在下面横线上归纳整理课文中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倒装句、省略句。
3.目标三:(1)★课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在文中起怎样的作用?★★★这句话又是怎样提出来的?【提示】分析主旨句前面句子的内容和写法(写作手法和修辞方法),思考主旨句与前面句子在内容上的关系。
(2)★课文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这些句子分别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提示】先找出所写的几个方面,再判断每个方面对应句子采用的修辞。
★★(3)课文最后为什么写“诸葛庐”“子云亭”?孔子的话有何作用?这几句话采用了怎样的写法?【提示】先阅读注解了解“诸葛庐”和“子云亭”的情况,思考其与“陋室”的关系;从主旨的角度思考孔子话的作用;写法包括写作手法和修辞方法。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17《短文两篇》导学案
17《短文两篇》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目标: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技能目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学习重点:多形式的诵读及当堂背诵。
学习难点: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法指导: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2.一对一互译课文;3.以答问形式背诵课文,以达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课前导学】一、新知认知1.“陋室”简陋的屋子。
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歌功颂德的文字,在这里是一种文体。
2.“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3.类比:是基于两种不同事物或道理间的类似,借助喻体的特征,通过联想来对本体加以修饰描摹的一种文学修辞手法,也是种说理方法。
4.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
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
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
例子: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
) 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矮的”衬托“高的”,用“坏的”衬托“好的”。
例子(1):他的年纪小,器量可大。
(以年纪小衬托器量大。
)例子(2):海鸥在大海上飞窜,轰隆隆的雷声把海鸭吓坏了,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躯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没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以海鸭及企鹅的懦弱衬托出海燕的勇敢。
)5.托物言志:就是通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
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第17课《短文两篇》导学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17.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相关的文学常识,以及“铭”“说”等相关的文体知识。
积累并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3.朗读、背诵两篇文言短文。
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4.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重点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欣赏两文的语言之美,手法之美。
学习难点.辨析《陋室铭》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的含义,理解类比手法的作用。
2.《爱莲说》文,具有哪些美好品质的人才是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如何辨析“莲之爱”与“菊之爱”?理解映衬手法的作用。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相关的文学常识,以及“铭”“说”等相关的文体知识。
积累并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自主突破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德馨.()调.素琴()鸿儒.()案牍.()甚蕃.( ) 濯.清涟( ) 亵.玩( ) 鲜.有闻()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有仙则名.()(2)调素琴..()(3)无丝竹..之乱耳()(4)无案牍之劳形.()(5)可爱者甚蕃.()(6)亭亭净植.()(7)濯清涟.而不妖()(8)陶后鲜.有闻()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香远益清,,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陋室铭》中写交往之雅的句子是:___ ,___ _。
(5)《红楼梦》中有诗云:质本洁来还洁去,不叫污陷淖泥中。
《爱莲说》中表意与之相近的文句是“,”。
5.翻译下列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合作探究6.刘禹锡要写的是陋室,为什么开头却先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7.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表现其简陋的?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8.《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这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怀?9.《陋室铭》作者为何要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当堂测试(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设计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设计导读:本文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题解: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判官,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
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
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
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
半年时光,搬了三次家,刘禹锡想,这狗官也实在太不像话了,想作弄我,我偏不买你的账,你要我愁,我偏乐,于是,愤然提笔,写下了这篇《陋室铭》,并请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
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
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
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目标导学二:初读美文,整体感知1.准确朗读全文,要求:①读准字音,如“馨xīn”、“牍dú”。
②结合课文注释理清思路。
2.结合课文,组织学生依次思考、讨论以下问题:①课文名为《陋室铭》,为何结尾是“孔子云:何陋之有”,这是否矛盾?明确:不矛盾。
题目中的“陋”是书房的形陋,而结尾处的“陋”是鄙俗的意思,指只要室中人品德高尚,房屋就不简陋,紧扣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即这虽是陋室,但作为主人的我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②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明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环境的清幽、雅致。
反映出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志趣。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朋友的贤良儒雅,反映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情怀。
七年级语文:七下短文两篇导学案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语文授课方案( 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学校:年级:任课教师:语文授课方案 /初中语文/七年级语文授课方案编订: XX文讯教育机构七下短文两篇导教学设计教材简介 : 本教材主要用途为经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知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授课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七年级语文科目 , 学习后学生能获取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依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能够放心改正调整或直接进行授课使用。
课题: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积累必然的文言词汇。
2.认识黄鹤楼和于园的特点。
【学习重、难点】1.积累必然的文言词汇。
2.领悟文章构造谨慎,语言优美的特点。
【学法指导】老师适合开导,学生以练代讲;重视朗诵,读中见义。
【课时安排】两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导学1.字音互填,把你认为重要的字词补充在下面的横线上。
隅()费祎()憩()倚()窥()邑()四 t à()霞敞 l óng z ōng()奇峰绝 hè()槛()窈()深suì()2.请找出对于《黄鹤楼》的诗句,最少三句,越多越好。
3.通读全文,思虑:黄鹤楼和于园留给你印象最深的分别是什么?4.在预习过程中,你还有哪些疑问(字词句或内容)?请写下来。
二、讲堂助学1.导入2.整体感知(1)朗诵课文,明确要求(字音、停留、语调)(2)借助课文说明、工具书,劝导课文。
(3)勇敢思疑,共同解决重点实虚词。
3.合作研究(1)划分层次,并归纳粗心。
(2)说说再次阅读课文后黄鹤楼给你的整体印象怎样?(3)找出文中能够表现黄鹤楼特点的句子。
(4)品味语言本篇短文,句式整散结合,富饶变化,多用对偶、夸张、比喻,语言富于童趣。
请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加以赏析。
例句:“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赏析:这组对偶句,重申了黄鹤楼名称由来之凭证充分。
短文两篇 精品导学案——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本课的设计初衷,是为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
作为教师要充分保护好孩子的自信心,只有孩子们有了自信,才有可能持续保持对某些事物的兴趣和热情。
“失败是成功之母”应该改为“成功是成功之母”,特别是在孩子刚开始对某些事物倾注热情和精力的时候,对他们自信心的保护至关重要。
所以强烈建议平时的测验应在学目标范围内尽可能的简单,最大限度的保持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正所谓“大道至简”,在保证教学目标实现的情况下,教师的课堂要设计的简便扼要,要把较难的、复杂的问题、深刻的问题讲的轻松自然,诙谐幽默,像涓涓细流,于无声中浸润学生的思维。
本课在单元中,属于承上而启下的教学内容。
17 短文两篇教学过程学习《陋室铭》探究环节三合作探究5.文章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深意?“何陋之有”语出《论语·子罕》,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截取后一句,一方面暗含着以“君子”自居的意思,另一方面巧妙地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即本文开头所说的“惟吾德馨”。
6.文章借写“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操?这是什么写法? 高尚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语言赏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一句妙在何处?“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
三、探究写法1.托物言志《陋室铭》运用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甘居陋室、安贫乐道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作者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2.类比类比是同类事物或有同种性质的事物之间的比较。
《陋室铭》开头“山不在高……有龙则灵”类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说明陋室也可借高尚之士散发芬芳;结尾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类比“陋室”,指出此室可以与古代名贤的居室比美。
环节四点拨归纳文章主旨本文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优秀导学案
第一课时陋室铭【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字词、识记文学常识。
2、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和语言的音韵美。
3、学会通过抓住关键字词句,把握“陋室”的特征,理解作者寄予的思想情怀。
【相关链接】1、走近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人,朝著名诗人和文学家,颇得白居易推崇,世称。
本文选自《》。
2、文体常识铭,是古代刻于碑版或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自主学习】1、自读,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语速,语调,读出感情。
2、识记下列加点字的字音、字形。
铭()德馨()案牍()西蜀()鸿儒()苔( )痕3、掌握并积累课下注释。
4、这篇课文几乎通篇押韵、对偶,试通过朗读,体会它的音韵美。
文中押韵的字是:韵脚是:5、词类活用(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2)无案牍之劳形()6、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导航]:(1)结合课下注释弄懂课文意思;(2)小组内互相释疑;(3)分小组串译课文,指出重点字词,流畅翻译。
【合作探究】一、文本理解1、课文中统领全篇,表明作者品德的句子是什么?2、作者从哪几方面来写陋室不陋?3、文章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二、综合探究4、作者为什么要从“山”、“水”、“仙”、“龙”写起?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5、品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中“上”“入”的妙处。
[导航]:品析用词的妙处常用形式是:修辞+内容+情感6、作者为陋室作铭,为什么要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拓展提升】阅读刘禹锡的《乌衣巷》,思考下列问题。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释]:①乌衣巷:南京,晋朝王导、谢安两大家族居住此地,其弟子都穿乌衣,因此得名。
②朱雀桥:在金陵(今南京)城外,是当时的交通要道。
③王谢:王导、谢安,晋相,世家大族,贤才众多,皆居巷中,冠盖簪缨,为六朝巨室。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短文两篇》精优教案
《陋室铭》选自《刘禹锡集》卷三(中华书局 2009 年版)。唐顺宗时,刘禹 教学步骤(包括 引入新课,新课锡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权贵,失败后被降职为朗州司马, 讲授,课堂练习,以后又任连州、和州刺史。按当时的规定,他本应住衙门三间三厦的官邸。但是,
古今异义 谈笑有鸿儒(古义:大今义:鸿雁) 惟吾德馨(古义:品德高尚今义:芳香)
如果没有您爱的滋润,怎么会绽放那么多美好的灵魂之花!
K12 教育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 无案牍之劳形(古义:形体、身体今义:形状) 亭亭净植(古义:立今义:栽种)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词做动词,出名,著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名词做动词,显出灵异) 惟吾德馨(名词做形容词,品德高尚) 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 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 不蔓不枝(名词做动词,长枝蔓;生枝杈) 香远益清(形容词做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显得清芬) 文言句式 判断句: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也” 表判断) 省略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出”“濯”的后面省略介词“于”) 倒装句:
小结作业布 和州策知县是个势利之徒,他见刘禹锡贬官而来,便百般刁难,半年之间,让刘 置。) 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由原先的三间屋缩小到一间半,一家老小无法安身,刘禹 锡觉得这县官欺人太甚,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一文。 《爱莲说》选自《周敦颐集》卷三(中华书局 2009 年版),是周敦颐于熙宁 元年(1068)擢为南康(现在江西星子县)郡守时写的。他曾于府治东侧开辟一 块 40 余丈宽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 含露,亭亭玉立。每当微风吹过,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鼻。 作者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污浊,写下了著名的《爱莲 说》。 读准字音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第一篇: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16短文两篇●学习目的:1、背诵默写,理解提升。
2、合作探究,托物言志。
3、联系生活,提高情趣。
●学习准备: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第一课时陋室铭●教学设计:一、陋室图景,交流引读。
1、陋室展示:出示一幅陋室,让同学们观看思考。
2、交流引读:同学们,我们看了这幅陋室图景后,你有什么感受呢?你想说些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看看刘禹锡是怎样看待陋室的。
(板书课题及作者)刘禹锡(772—840),唐代文学家。
字梦得,洛阳人。
曾参加王叔文的政治改革,反对宦官和藩镇势力,多次被贬。
有《刘梦得文集》。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
“陋室铭”的意思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二、熟读背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①教师示范诵读铭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
②学生多种形式朗读,并找出韵脚,体会文章的音韵美。
名、灵、馨、青、丁、经、形、亭③学生根据自己情况即时背诵,可采用游戏接龙式背诵。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
3、理一理:全文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前6句):运用类比立论。
第二层(中8句):写室内生活情趣的高雅、室主人超尘绝俗的胸襟。
第三层(后4句):用例证、名言来证明“陋室”不陋。
三、合作探究,诗句品析。
♂谁能找出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话。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作者的“惟吾德馨”的。
讨论明确:周围景色:“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
”写环境清幽宁静;往来人物:“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写与人交往高雅脱俗;生活内容:“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写室内活动欢畅无虞。
♂铭文第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讨论明确:采用比喻和类比的方法,一方面引出文章的中心,一方面表明即使陋室也有名,也有灵。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十七课《短文两篇》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十七课《短文两篇》导学案导学案《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了解并理解《短文两篇》的内容和主题;2.学习短文的写作技巧;3.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学习重点】1.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容;2.学习和运用短文的写作技巧。
【学习难点】1.通过阅读理解短文的主旨;2.运用短文的写作技巧。
【课前预习】阅读教材P108-111,了解课文的大意。
【课堂学习】Step 1 领读课文1.让同学们轮流朗读课文。
2.师生共同梳理课文大意和基本信息。
Step 2 理解短文1.和同学们一起解读第一篇短文,分析它的主题和内容。
2.让同学们分小组,互相讨论第二篇短文,并回答以下问题:(1)这篇短文的主题是什么?(2)短文主要讲了些什么?(3)你觉得这篇短文有什么启示?Step 3 学习写作技巧1.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同学们介绍一些短文的写作技巧,例如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合理分段、使用描写性语言等。
Step 4 阅读与写作1.让同学们阅读课文中的文章,并试着回答相关问题。
2.要求同学们根据所给的主题,以约100字的篇幅写一篇自己的小短文。
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题材,如家乡介绍、校园生活等。
【课后作业】1.以小组为单位,让同学们互相交流并互评自己的短文。
2.家庭作业:阅读《短文两篇》课文P108-111,并完成相应的练习。
【拓展延伸】1.组织同学们进行短文写作比赛,并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分享。
2.鼓励同学们阅读其他的短文,并进行分析和讨论,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学习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了解了短文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技巧,并能够理解和分析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通过阅读和写作,他们培养了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同时,同学们也通过小组讨论和自主写作,提高了团队合作和创造力。
这堂课的教学过程生动有趣,激发了同学们的兴趣,并且让他们更加熟悉和喜欢语文学习。
【学习过程】Step 1 领读课文同学们轮流朗读课文,并且教师适时提出导读问题,引导同学们思考课文的主题和内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6《短文两篇》精制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6《短文两篇》精制教案一. 教材分析《短文两篇》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包含了《荷塘月色》和《小桥流水》两篇短文。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两篇短文,理解短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色和作者的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下册之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但对描绘自然景色的短文可能还缺乏一定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细读短文,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短文,理解短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色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能够通过细读短文,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能够运用所学,创作自己的小短文,描绘自己喜欢的自然景色。
四. 教学重难点1.能够理解短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色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能够通过细读短文,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提问和思考,深入理解短文内容。
2.使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运用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讨论和创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造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短文《荷塘月色》和《小桥流水》的文本材料。
2.准备与短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用于辅助学生理解短文内容。
3.准备问题清单,用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荷塘月色和小桥流水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所看到的景色,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色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将短文《荷塘月色》和《小桥流水》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初步阅读并整体感知短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清单,引导学生通过细读短文,分析和回答问题。
问题可以包括:短文描绘了哪些自然景色?作者是如何描述这些景色的?作者的情感是如何表达的?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通过互动交流,巩固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17 短文两篇 导学案
17.短文两篇《陋室铭》【自主学习】1、读一读,写一写〔给加点的字注音〕惟吾德馨.〔〕鸿儒.〔〕调.素琴〔〕案牍.〔〕西蜀.子云亭〔〕苔.痕〔〕2、读一读,译一译〔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1〕有仙那么名.〔〕〔2〕有龙那么灵.〔〕〔3〕斯.是陋室〔〕〔4〕何陋之.有〔〕〔5〕苔痕上.阶绿〔〕〔6〕草色入.帘青〔〕〔7〕谈笑有鸿儒..〔〕〔8〕往来无白丁..〔〕〔9〕可以调.素琴〔〕〔10〕无案牍之劳.形〔〕〔11〕惟.吾德馨.〔〕〔〕3、读一读,理一理〔整体感悟课文〕〔1〕《陋室铭》的作者是,他是代诗人,字。
题目中的“铭〞是指:。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例如《陋室铭》用的就是韵,有等字在句末做韵脚,读来琅琅上口。
〔2〕本文紧紧扣住“陋室不陋〞立意。
开篇“山不在高,有仙那么名。
水不在深,有龙那么灵。
〞隐喻陋室具有“名〞、“灵〞的性质。
接着以“〞一句统领全篇。
下文那么用“〞写室外环境之幽雅,用“〞写室中人交往之雅,用“〞写室中事的情趣之雅。
结尾再用“〞予以强调,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4、读一读,问一问学习质疑:【课堂探究】〔合作学习最有效〕5、读一读,品一品。
〔1〕写山水对写陋室有何作用?答:《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引入正题,既显得出手非凡,也为以后的陋室歌颂功德埋下了伏笔。
从侧面衬托陋室清幽,宁静。
也表达了陋室是因室主人的德馨而知名的。
(2)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陋室的特点。
答:地方不大,但是整洁干净,有风格。
〔3〕作者描写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室中之事,对写陋室有何作用?答:从三个方面来具体论述陋室不陋,即:(1)从自然环境的清幽。
“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 (2) 从交往人物的不俗。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从生活情趣的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总之,作者描写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室中之事,目的都在于说明“惟吾德馨〞,暗示陋室不陋,这也就为下文“何陋之有〞的结论提供了事实依据。
部编语文七年级下册16《短文两篇》导学案
16《短文两篇》导学案【学习方针】常识方针:凭借注释、把握文中的白话常用词语,了解托物言志写作办法。
才能方针:熟读课文,能流畅地背诵课文,翻译要点语句。
情感情绪价值观:领会作者的情感节操。
【学习要点与难点】1、凭借注释、工具书把握文中白话常用词语,了解两文的写作办法。
一、学前预备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唐顺宗时热心资助王叔文的政治改造,对立宦官和藩镇割据实力,失利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刺史等官职,《陋室铭》便是他被贬下一任和州刺史时所写。
他和柳宗元情谊很深。
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戒备自己或称述积德行善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本文“陋室铭”,意思是刻在鄙陋居室里的文章。
熟读课文,测验流畅地翻译全文。
把你有疑问的字词或语句写在下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预习字词】陋室míng()唯吾德xīng()案dú()心爱者甚fán()yū( )泥zhuò()清涟而不妖不màn()不枝xiè( )玩二、学习新课【全体感知】1.读了这两篇文章后,你有什么样的感触?请谈一谈。
2.你能流畅地翻译全文吗?同桌协作,测验一下!把不会翻译的当地作好符号。
【探求渠道】1、在疏通辞意之后再读课文,你觉得作者写《陋室铭》的意图是要杰出什么?2、答复下列问题,考虑本文是怎样体现陋室不陋的呢?(1)本文环绕陋室怎样详细描绘“惟吾德馨”?哪句写景,哪句写往来的人,哪句写做的事?(学生答复,教师总结概括)清晰:(2)“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短文两篇》第1-3课时学习任务单(公开课导学案)及作业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短文两篇》学习任务单及作业设计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能说出“铭”的文体特点。
2.理解作者通过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达出的高洁志趣和人生态度。
【学习准备】准备课文,准备笔,一边读课文,一边听讲,一边在课文旁边做笔记。
【学习方式和环节】听课学习,按老师指令完成相应的课上练习。
学习环节主要有:读懂题意,了解铭文的特点→简介作者作品→疏通文意→深入分析课文,体会作者的高洁志趣和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作业设计】一、佳句默写。
1.山不在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斯是陋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草色入帘青。
二、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德馨._______ 鸿儒._______ 案牍._______ 苔.痕_______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斯:德馨:(3)无案牍之劳形.形:(4)谈笑有鸿.儒鸿:(5)可以调素..琴调:素:四、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五、翻译句子。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2)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六、按要求回答下面问题。
1.作者为何要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2.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陋室的特点,说说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一、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二、德馨.xīn 鸿儒.rú案牍.dú苔.痕 tái三、(1)名:出名(2)斯:这德馨:德行美好(3)形:形体(4)鸿:大(5)调:弹素:不加装饰的四、D五、(1)译: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师教无忧】《短文两篇》导学案“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这是对那些身居陋室,胸怀天下着的歌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是对那些不随流俗,洁身自好者的赞美。
其实,这两句流传千古的格言警句是有来历的,它歌颂的是唐朝著名文学家、诗人刘禹锡,赞美的是宋代著名的哲学家周敦颐。
刘禹锡和周敦颐是怎样的人?有怎样杰出的文?请随我一同走近课文——1.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虚词。
2.通过多种阅读方式,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品味文中优美深刻、脍炙人口的语言。
3.学习古代仁人志士高尚的品格和情操。
第一课时《陋室铭》一、新课导入陋室,是刘禹锡的居室名,意思就是简陋的房子。
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
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
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走进他的陋室,你一定会被刘禹锡的高风亮节所深深打动。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的生字词。
德馨.(xīn)苔痕.(hén)鸿儒.(rú)案牍.(dú)西蜀.(shǔ)2.听老师范读,划出朗读的停顿。
【交流点拨】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3.大声读课文,划出押韵韵脚。
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4.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1)一词多义之:①无丝竹之乱耳(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②何陋之有(倒装标志)往来:①往来无白丁(表示交往的人)②其中往来种作(表示来来往往的人)(2)词类活用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词活用为动词,出名,有名)②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灵验)③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名词活用为动词,能散布很远的香气。
文中指德行美好)④无丝竹之乱.耳 (动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受到犹乱)⑤无案牍之劳.形 (动词活用为使动词,使……感到劳累)5.作者链接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著名诗人。
唐顺宗时,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
后又连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
晚年回长安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
作品有《刘宾客集》《刘梦得文集》。
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
被白居易推崇备至,誉为“诗豪”。
6.背景链接刘禹锡被贬期间,只有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
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
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刘禹锡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7.文体链接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诫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内容上有颂扬或鉴戒之意。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读懂文意1.自由朗读课文。
2.掌握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
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4.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二)整体感知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交流点拨】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山不在高……惟吾德馨”;第二层:“苔痕上阶绿……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南阳诸葛庐……孔子云:何陋之有”。
(三)文本探究1.“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山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交流点拨】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2.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
【交流点拨】颜色:绿色,青色。
特点:别致幽雅(幽)。
3.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交流点拨】有鸿儒,无白丁(雅)。
4.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怎样的?有何特点?【交流点拨】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安静闲逸)5.作者用什么来类比自己的陋室?【交流点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6.“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一句妙在何处?【交流点拨】“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
7.“往来无白丁”包含什么感情?【交流点拨】清高自赏。
(含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这是由作者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
)8.全文首尾句有何关系?【交流点拨】首句用了比兴写法,尾句与首句互相呼应。
(四)深层感悟1.文中哪句话统领全文大意?【交流点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作者是怎样引出这一主旨句的?【交流点拨】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来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灵”来比“馨”。
3.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写“陋”室不“陋”,表现室主品德高尚的?【交流点拨】环境清幽,交往高雅,情趣脱俗三方面。
4.作者明明在颂自己的陋室,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用意何在?【交流点拨】自比古代贤人,表明自己的心愿,希望像他们一样因为自己的高雅脱俗获得别人的尊敬与景仰。
5.文章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作用何在?【交流点拨】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与篇首的“惟吾德馨”相呼应,有力表现了作者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品质。
6.文章借写“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操?这是什么写法?【交流点拨】高尚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四、板书设计山→水——→陋室比喻起兴德馨环境优美(景清幽)交友高雅(人不俗)引古贤以自况反诘点题陪衬比喻托物言志(君子之德)五、拓展延伸奥运铭国不在大,技高则名;人不在多,参与就行。
斯是奥运,众星如云。
队员现绝技,教练出奇兵。
场上争金牌,场下叙友情。
一心破记录,论输赢;有拼搏之雄姿,有交流之文明;东土雄狮吼,西方苍鹰鸣。
国人云:“看我北京!”公仆铭位不在高,廉洁则名;权不在大,为公则灵。
斯是公仆,服务于民。
脚步迈基层,民情入脑深;谈笑有百姓,往来无私情。
可以明实况,查真情。
无谎报之乱耳,无偏颇之爱心。
兰考焦裕禄,赢得万民钦。
众人曰:“公仆精神!”学生铭天赋不高,有志则行,成绩不佳,发奋则灵。
斯是求学,惟苦唯勤,读书破万卷,求知凭悟性,谈笑添学问,思辩助长进,可以明事理,冶性情,无世俗之乱耳,有墨香之赏心。
学海巧为舟,书山行捷径,吾辈云:“何乐不为?”教室铭分不在高,及格就行。
学不在深,作弊则灵。
斯是教室,惟我闲情。
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
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
可以打瞌睡,观窗景。
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
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
心里说:混张文凭。
检查铭事不在大,有差则成;路不怕远,有玩就行。
背手扬脸,架子哄哄。
走路腆小肚,袋装一本子。
遇人斜眼看,逢问鼻子哼。
闻香流口水,举杯论英雄。
八两白干下肚,吹、许、封。
汇报皆未入耳,看啥全没记清。
拎足土特产,摆手就回城。
众人云:“官僚典型”。
第二课时《爱莲说》一、新课导入莲花又称荷花、芙蓉。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
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生字词。
蕃.(fán)淤.(yū)濯.(zhuó)亵.(xiè)鲜.(xiǎn)2.理解课文重点词语。
(1)一词多义鲜:①陶后鲜有闻(少,读xīǎn)②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艳丽,读xīān)之:①水陆草木之花(的)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外:①中通外直(外面,外表)②遂与外人间隔(以外)出:①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从……出来)②不复出焉(出去)远:①香远益清(远播)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距离长)(2)词类活用①不蔓.不枝.(蔓、枝:名词活用为动词,长枝蔓,生枝杈)②香远.益清(远: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3.作者链接周敦颐(1017-1073),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谥号元公,著名的哲学家。
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们称他为濂溪先生。
4.文体链接“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疏通文意1.自由朗读课文.2.掌握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4.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5.教师点拨。
(二)整体感知1.作者喜欢莲花的什么?(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交流点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这几句话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莲花的品格的?【交流点拨】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
3.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为了写对莲花的喜爱吗?这是一种什么写法?【交流点拨】作者写莲花是为了写人,用莲花的高洁品质来象征君子的高尚的品质,写物是为了写人。
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文本探究1.请将匹配的相应的字母填入相应的地方。
(莲的特征——人的品质)A.君子B.自尊自爱C.仪态庄重D.美名远扬E.不同流合污F.独立高洁G.不攀附权贵 H.内心通达行为正直【交流点拨】A E C H G D F B2.作者写莲花,可是文章开头并没有从莲花写起,在写莲花之前,作者写了什么?人们对这些花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交流点拨】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菊(陶渊明独爱)、牡丹(世人甚爱)。
3.“菊”和“牡丹”分别有什么特征,作者在这里为什么先写它们?【交流点拨】菊:迎寒斗霜,清高避世,品格高洁超凡脱俗;牡丹:花色艳丽,雍容华贵,贪慕富贵,追逐名利。
用牡丹反衬莲,用菊正衬莲,突出莲的高贵品质。
4.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菊”和“牡丹”分别比作什么人呢?作者对它们的感情态度又是怎样的呢?【交流点拨】菊——隐逸者——惜;牡丹——富贵者——厌。
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交流点拨】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格。
四、板书设计菊 ——→隐逸者——→ 惜正衬生长环境莲 ——→君子体态香气 爱风度气质反衬牡丹——→富贵者——→ 厌五、拓展延伸魅力莲花1.歇后语(1)荷花灯点蜡——心里明(2)荷花池里养鱼——一举两得(3)荷包里装针——锋芒毕露(4)荷叶包鳝鱼——溜之大吉(5)莲梗打人——思(丝)尽情断(6)莲蓬结籽——心连心(7)莲生水中——不扶自直2.谚语俗语(1)莲花开在污泥中,人才出在贫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