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手工艺

合集下载

黎族织锦技艺的教学方法

黎族织锦技艺的教学方法

黎族织锦技艺的教学方法
黎族织锦技艺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中国传统手工艺品。

在学习黎族织锦技艺时,以下是一些教学方法:
1. 观察:学生应该首先观察已经完成的黎族织锦作品。

这将帮助他们了解织锦的基本结构和技术。

2. 实践:学生应该开始实践织锦技艺。

老师可以为他们提供基础的织锦技术,包括如何使用织锦工具、如何选择织锦线材等。

3. 练习:学生应该进行反复练习,以加强他们的技能和技术。

4. 指导:老师应该提供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并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技能。

5. 激励:老师应该鼓励学生继续练习和改进他们的技能,以便他们可以更好地掌握黎族织锦技艺。

总之,通过观察、实践、练习、指导和激励,学生可以学习和掌握黎族织锦技艺。

- 1 -。

探寻海南民族文化--海南黎族织锦

探寻海南民族文化--海南黎族织锦

探寻海南民族文化--海南黎族织锦黎族织锦,一般包括挑花、刺绣、扎染(古称绞缬染)和蜡染等民族工艺。

在海南黎族地区,无论走到哪一个村寨,都可以见到一件件出自黎族妇女之手的筒裙、上衣、头帽、花帽、花带、胸挂、围腰、挂包、龙被和壁挂等精美的织绣艺术品,丰富多彩的图案,美不胜收。

这些工艺精巧的作品,集中反映了南国乡土的独特风韵,因而驰名古今中外。

黎锦不仅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其中更蕴涵着浓厚的古老原始的中华文化。

我们这次的课题就是研究黎锦的文化内涵、历史起源及其发展前景。

一、黎锦的历史黎锦堪称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历史已经超过3000年,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

黎族织锦工艺存续了二千多年。

最早有文字记载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尚书·禹贡》里的:“岛夷卉服,厥篚织贝”,说明黎族妇女很早就懂得从植物中提取纤维作为纺织的原料。

其纺织技艺领先于中原1000多年。

海南岛因黎锦而成为中国棉纺织业的发祥地。

秦汉时期,黎族的纺织业已经有了很大发展,在《后汉书》里提到的珠崖太守孙幸强调“广幅布”,激起黎族人民的反抗。

棉纺织品“广幅布”指的就是棉布,当时人们穿的贯头衣即由“广幅布”做成。

可见,“广幅布”以它的优良品质不仅成为进奉朝廷的贡品,而且在百姓中也十分普及。

唐宋时代,黎族棉纺织业十分发达,其棉纺技术和棉纺工艺品,已达到很高的水平,且品种繁多。

“黎幕,出海南黎峒,黎人得中国锦彩,拆取色丝,间木棉挑织而成,每以四幅联成一幕。

……黎单,亦黎人所织,青红间道,木棉布也。

”(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黎族妇女所织的黎饰、黎单、黎幕、鞍搭等,“五色鲜明”,“异纹炳然”,曾作为岁贡献给中原统治者以及远销广西桂林各地。

宋末元初的黄道婆,在学习和总结崖州黎族妇女纺织技术基础上,运用当地传统的丝麻纺织工具和技术到棉纺织工艺中来,改变了松江一带落后的纺织业,促进了江南地区棉纺业的大发展。

明清时期,黎族棉纺织业的发展达到了顶峰,黎族妇女织的黎锦、黎布等“贾者或用牛或用盐易而售诸市”(清·张庆长《黎屺纪闻》)。

传统酿酒工艺,传统古法酿酒技术

传统酿酒工艺,传统古法酿酒技术

传统酿酒工艺|传统古法酿酒技术传统酿酒工艺黎族传统酿酒工艺:醇香细腻余味绵长2021年,黎族传统酿酒技艺入选五指山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酿酒需要的原料主要为山栏稻。

山栏稻又称为山兰稻,是一种旱生山栏糯稻谷,无肥无药的纯生态种植,通过自然发酵,能酿造出口味丰富的山栏酒。

山栏酒可以说是黎族人的茅台,黎族人称之为“biang(第四声)”。

山栏酒的酿造,光是拥有独特的原料还不够,没有独具匠心的酿造工艺,很难酿造出醇香细腻的山栏酒,在海南五指山,流传着这么一句话,美不过黎族三月三,甜不过黎家山栏酒。

山栏酒的酿造步骤主要为:将晾晒好的山栏稻谷脱壳、清洗,浸泡三个小时后进行蒸煮,蒸煮2-3个小时,煮好后将山栏米摊开晾凉,等山栏米完全晾凉后,在表面撒上酒曲,然后再把山栏米翻面,再撒一次酒曲,撒好后放置发酵两天再进行装坛,装坛时要用芭蕉叶在坛口进行密封,最后存放30天即可。

客家黄酒传统酿造技艺客家黄酒酿造是一门综合性的传统工艺,其以糯米作为主要原料,经过洗米并浸泡、用麦曲或小曲做糖化发酵剂、木甑蒸煮、摊饭晾冷、拌曲、前期和后期发酵(陶缸发酵)、接酿、压榨、过滤(澄清)、炙煮(灭菌)、烤酒、勾兑、装缸贮存、灌装等多道工序酿造而成。

其中,清洗干净糯米杂质后浸泡至手指捻能粉碎,把米倒入箩里用清水冲洗干净至流出的水清澈无白色米浆水。

蒸煮,水沥干后的米全部倒入锅轻轻抹平,用木棍均匀打透气孔,上汽后90分钟至熟而不糊。

蒸熟后,铲到凉饭台冷却,沥干水分均匀翻拌一遍。

均匀撒入酒曲翻拌均匀后再次撒入酒曲翻拌均匀,把饭倒入桶或缸内,用洗干净的手在熟粳糯饭中央挖一个直通桶底部u形饭窝,冬春季洞口直径约10cm,夏秋季直径15cm左右,随后用手将饭面轻轻抹平至饭粒不下塌为度。

前期发酵温度控制在31度左右为佳,后期发酵是低温长时间的发酵过程,熟酒后酒度大都在16度左右。

将成熟酒醅集中到储罐内,再到压榨设备内进行糟酒分离,酒糟满后将糟压榨4小时左右。

黎锦工艺与文化的传承

黎锦工艺与文化的传承

黎锦工艺与文化的传承黎锦工艺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之一,是中国五大名织之一,也是中国优秀的民间传统村落之一。

黎锦工艺在宋朝时期就有了较为基础的技术,至今已有千年历史。

黎锦是黎族地区最为著名的的手工艺,黎族将自己对生活与自然的理解、感悟在黎锦上进行了展现,其文化内涵丰富多彩。

黎锦工艺的传承是一个民族文化的传承,是创新与传承的经验。

黎族自古以来就将自己的生活方式融入到黎锦工艺之中,从棉田到纺线,各个环节由黎族手工艺人亲自操作,始终保持着手工制作的纯朴与原始性。

在黎锦的传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是家庭、师傅传承,以及社会宣传。

一般而言,黎锦的织造是从祖传五代手艺中学习,通过师傅与弟子间的技艺传授与研究交流,最终传承下去,形成了独特的黎锦织造技艺。

同时,黎族社会的各个方面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传统节日、婚庆等都是黎锦织造技艺得以传承的重要场所,这些传统文化习俗的延伸不仅体现了一种玩乐、娱乐形式的传承,还发挥了传承民间文化的重要作用。

同时,在现代社会中,黎锦工艺的传承也面临着许多困难。

在经济全球化与产业化的大趋势下,工业化以及机械化的生产模式逐渐成为主流,传统手工艺的市场受到极大的冲击。

在人力成本与流动性等方面的不利条件之下,黎锦织造逐渐走向了危机,在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之后,黎锦织造的传承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为了推动黎锦工艺的传承,各级政府与民间机构在各个方面出谋划策。

大力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以文创产业、旅游产业等为代表的文化产业更加重要,同时各级政府也加大投入对黎锦工艺的培训、培养、奖励力度,在制度上加以扶持,这些措施为黎锦工艺的传承注入了新的能量。

同时,企业家、文化人士、公益组织等各方力量的关注与支持,也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

黎锦工艺的传承除了纯粹的技术保护,更重要的是发展与创新。

在传承的基础上,如何推陈出新,突破传统的固有框架,以自己的方式向世界展示黎锦工艺以及黎族的文化内涵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整个传承过程中,必须坚守“实践、认识、创新、传承”的四步法,始终不忘初心,才能保持黎锦工艺的活力与生命力。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是一项传统手工技艺,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 质文化遗产名录。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包括纺、染、织、绣四大 工序。纺纱,即把棉花脱子、抽纱,把纱绕成锭。染色,黎族传统 的染料有植物染料、动物染料和矿物染料三种。织布,用踞织腰机 进行织布;腰机简单轻巧,容易操作。刺绣,黎族的传统刺绣有单 面刺绣和双面刺绣两种。刺绣的技术可根据针法、绣法和面料分为 三个层次,把绣法、色彩、图案三者结合为一体。刺绣工艺精湛, 图案朴实自然,富有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2009年10月入选世界非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是中国纺织工艺中 的一项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


黎族传统纺纱工具主要有手捻纺锤和单锭脚踏纺车。手捻纺锤由转 轮、捻杆、挂纱钩等组成。纺纱时,棉絮连着尖钩 ,通过纺杆在腿 上搓转,转动纺锤将纤维捻成纱线 ,捻杆上的纱缠多了 ,则将纱挽成 团。单锭脚踏纺车由转轮、脚踏杆、机架、传动带等组成。纺纱时, 纺纱者坐在凳子上,先把搓捻好的一段纱缠在锭子上,再用手边搓 捻纤维,边用双脚蹬脚踏杆,带动转轮作顺时针运动,进行快速纺 纱。

黎族传统织锦四大工艺于一身的精品是黎族龙被。龙被亦称“广幅 布”、“崖州被”、“大被”,是代表黎族传统织锦技术最高成就 的艺术珍品。龙被以龙为主体花纹图案,构图饱满,匀称、和谐, 颜色绚丽、华美,格调高贵、雍容。其他陪衬的图案有,以日月、 山水、蓝天、祥云、彩虹为主的自然界花纹图案,以祖宗图、八仙 图、五子登科图、福禄寿三星图、嫦娥奔月图为主的神话人物图, 以龙凤、麒麟、蛟龙、白虎、金狮、仙鹤、雄鸡、喜鹊、蝙蝠、鲤 鱼为主的吉祥动物图案,以灵芝、仙桃、桫椤、牡丹、莲花、仙草、 腊梅、幽兰、金菊、翠竹为主的吉祥植物图案。此外,龙被上刺绣 的汉字有楷体、隶书、行书、草书等字体。黎锦有单联幅、双联幅、 三联幅、四联幅、五联幅 5种款式,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具有强 烈的艺术震撼力。

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1. 黎族竹乐,黎族竹乐是黎族人民在劳作、生活和宗教仪式中
使用的一种传统乐器,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它包括
竹筒琴、竹筒鼓、竹管笛等乐器,具有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演形式。

2. 黎族竹编手工艺,黎族竹编手工艺是黎族人民世代相传的手
工艺技艺,包括竹编筐、竹编箱、竹编椅等制作工艺,被列入国家
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些竹编制品不仅实用,而且具有浓厚的
民族特色。

3. 黎族古歌,黎族古歌是黎族人民口头传承的古老歌谣,反映
了黎族人民的生活、情感和文化传统,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产名录。

这些古歌以其优美的旋律和深刻的内涵而闻名。

4. 黎族服饰,黎族服饰是黎族人民的传统民族服饰,具有独特
的图案和工艺特色,反映了黎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传统,被列
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以上列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黎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
的保护与传承对于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时,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需要政府、社会和民族本身的共同努力,以确保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传承和保护。

黎族民俗的传统特色

黎族民俗的传统特色

黎族民俗的传统特色黎族是海南岛最早的居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在漫长的岁月里,黎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这些文化深深地烙印在黎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他们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志。

一、服饰文化黎族服饰是海南岛最具特色的民俗之一。

黎族妇女善于纺织和染织,她们的服饰色彩斑斓,图案精美,富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黎族服饰分为上衣、下裤、围裙和头巾,以麻、棉、毛为原料,做工精细,独具匠心。

上衣多为无领对襟短袖,下裤多为宽松的长裤,围裙则多以红、黄、绿等鲜艳色彩制成,上面绣有各种花纹和图案。

黎族妇女的头巾更是独具特色,通常用五颜六色的细丝线编织而成,形状各异,色彩斑斓。

黎族男子的服饰也别具一格,他们通常穿着宽松的长裤和短袖上衣,上衣多为黑色或蓝色,衣领和袖口有彩色的图案。

二、饮食文化黎族的饮食文化也是非常独特的。

黎族人民以稻米为主食,喜欢食用各种热带水果和海鲜。

他们善于烹饪,擅长制作各种美味的菜肴。

其中最有名的要数“黎家酸菜鱼”了,这道菜选用新鲜的鱼肉和黎家自制的酸菜一起烹制而成,酸爽可口,鲜美无比。

此外,黎族人民还善于酿酒,他们用山兰糯米和天然的泉水酿制而成的米酒醇厚甘甜,是黎家人的待客佳品。

三、居住文化黎族的居住文化也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他们居住在自家的船形屋内,这种船形屋既是他们的居所,也是他们的活动场所。

船形屋设计独特,冬暖夏凉,非常适合海南岛的气候环境。

在黎族的村庄里,房屋排列有序,周围种满了各种热带植物和花卉,整个村庄环境优美,充满了浓厚的田园气息。

四、音乐舞蹈文化黎族的音乐舞蹈文化也是非常丰富的。

黎族的民间音乐风格独特,旋律优美,常常以歌唱爱情、生活和劳动为主。

他们的舞蹈更是丰富多彩,既有欢快的广场舞,也有优美的民族舞。

其中最具特色的要数“打柴舞”了,这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舞蹈,舞者手持柴棒,边跳边唱,动作简单而富有节奏感,深受人们的喜爱。

五、民间工艺文化黎族的民间工艺文化也是非常有名的。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黎族妇女刺绣按照构思的图案,不需要绷子而直接在织物上以针引 线进行穿刺成各种彩色的图案。
黎族刺绣主要分为单面绣和双面绣。单面绣是只在织物的正面显示 刺绣图案,主要的绣法有平绣、贴布绣、珠绣等,最常见的是给黎 锦图案的轮廓做线形装饰绣;双面绣是用色线在面料的正反两面绣 制同样花纹图案和颜色的技艺。黎族润方言女子上衣的双面绣最为 著名,其体现了该技艺的精湛性和民族特色。

黎族人主要是用野生植物的根、茎、皮和叶等,通过发酵、水
煮、泥埋等方法,将渍好的麻匹或纸绕好的棉纱、布匹染成色黑、
黄、红、褐、深兰等多种颜色。贝壳灰、草木灰起染媒的作用,令
麻匹、纱、布有较好的染色效果和牢古老的织布工具。腰机由经轴、 定经轴、综杆、机刀、卷布轴、腰带、梭子、经板等器件组成。织 者席地而坐,腰系织机腰带,双足踩住经轴,梭子在经线间来回穿 梭,并以机刀打紧,织出密实的织品。腰机提花尤为特色,是用黑 色或蓝黑色做经线,根据图案的需要,用各种颜色的纬线搭配,织 出各种精美复杂的花纹图案。织物和服饰上的花纹图案没有现成的 稿样,全部出自了然于心又切合习俗规矩的腹稿。
(5)建立网站,设立展览场所,建立研究机构,召开学术会议,达到对该技艺进行研究、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是一项传统手工技艺,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 质文化遗产名录。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包括纺、染、织、绣四大 工序。纺纱,即把棉花脱子、抽纱,把纱绕成锭。染色,黎族传统 的染料有植物染料、动物染料和矿物染料三种。织布,用踞织腰机 进行织布;腰机简单轻巧,容易操作。刺绣,黎族的传统刺绣有单 面刺绣和双面刺绣两种。刺绣的技术可根据针法、绣法和面料分为 三个层次,把绣法、色彩、图案三者结合为一体。刺绣工艺精湛, 图案朴实自然,富有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2009年10月入选世界非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是中国纺织工艺中 的一项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

黎族芭蕉布制作技艺初探

黎族芭蕉布制作技艺初探

黎族芭蕉布制作技艺初探黎族芭蕉布是一种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民族手工艺品,主要生产地在海南省黎族自治县及其周边地区。

芭蕉布的制作过程独特,采用黎族传统的手工纺织技艺和天然染料。

本文将对芭蕉布制作技艺进行初步探讨。

芭蕉布的原材料主要来自于芭蕉树。

黎族人将芭蕉树的叶子经过特殊处理后,剥离出纤维,用手工纺织成线。

芭蕉布的线材柔韧度、光泽度高,手感舒适。

芭蕉布的天然染料主要来源于植物。

黎族人采用染物植物的叶子、树皮、根部和果实的汁液,将芭蕉布浸泡在其中,使其染色。

芭蕉布染色不仅具有天然颜色,而且还具有防晒和防污能力,耐用性强。

芭蕉布的制作包括纺纱、编织、染色和成品加工四个环节。

纺纱是指将芭蕉纤维穿过棉轮,通过“抽、捺、织”的方法成为线材。

黎族人纺纱时双手合握,将毛坯在棉轮上扭成粗线,再经过光放和捻紧,形成细线。

这种方法与其他地方的手工纺纱技术不同,是黎族芭蕉布的独特之处。

编织是芭蕉布制作的关键环节。

黎族人使用手工织布机织造芭蕉布,织风格和图案各具特色。

编织过程需要细心耐心,每一个细节都要精细处理,这是保持芭蕉布良好品质不可或缺的工序。

染色是制作芭蕉布的重要环节之一。

染布需要用到许多天然植物染料以及其他辅助材料。

黎族人在染制芭蕉布时,需要仔细考虑染料的浓度,同时还需要根据太阳强度来确定染布的时间和染色的效果。

成品加工包括披肩、围巾、鞋帽等成品的剪裁、缝制、整烫等程序。

在这个环节中,艺人们仍然需要细心地处理每一个细节。

黎族芭蕉布的制作工艺长期以来遵循传统,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制作工艺也在不断进步和改进。

许多传统的芭蕉布图案和技艺正在逐渐失传,这也促使了大量的黎族艺人振兴和发展传统的芭蕉布制作技艺,传承这一民族传统文化。

总之,芭蕉布制作是一项具有高度手工技艺的民族手工艺品制作过程。

通过初步探讨,我们不但可以了解芭蕉布制作的基本过程,更能够理解和尊重民族文化的独特之处。

黎族藤竹编技艺的工艺流程

黎族藤竹编技艺的工艺流程

黎族藤竹编技艺的工艺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一、选材1.1 选藤:黎族藤竹编技艺使用的藤材主要来源于野生藤本植物,如括耳藤、扁藤等。

海南有哪些特色的民俗文化可以体验

海南有哪些特色的民俗文化可以体验

海南有哪些特色的民俗文化可以体验海南,这座位于中国南端的美丽岛屿,不仅拥有迷人的自然风光,还有着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当您踏上这片土地,就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魅力的民俗大观园。

首先要说的是黎族的织锦技艺。

黎族织锦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堪称黎族文化的瑰宝。

黎族妇女们用简单的工具和灵巧的双手,将棉线、麻线和丝线交织成一幅幅精美的图案。

这些图案常常反映了黎族的生活、信仰和传说,如人形纹、动物纹、植物纹等。

在黎族的村落里,您有机会亲眼目睹黎族妇女们坐在传统的织机前,全神贯注地织锦,还可以亲自尝试一下这门古老的手艺,感受其中蕴含的智慧和情感。

海南的民间戏曲也是一大特色,其中琼剧尤为出名。

琼剧以海南话为主要唱腔,融合了多种艺术形式,如舞蹈、音乐、武术等。

它的剧情丰富多样,既有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也有现代生活的写照。

当您走进剧院,欣赏一场精彩的琼剧表演,那优美的唱腔、华丽的服饰和精彩的表演一定会让您陶醉其中。

而且,在一些重要的节日和庆典上,琼剧也是必不可少的节目,为人们带来欢乐和祝福。

在海南,还有一项独特的民俗活动——“军坡节”。

这是为纪念冼夫人而设立的节日,是海南民间最具特色、最热闹的节日之一。

每逢军坡节,人们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摆上丰盛的祭品,祈求平安和丰收。

同时,还会有各种民间表演,如舞龙舞狮、武术表演、民间歌舞等。

街头巷尾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您可以参与其中,与当地人民一起感受这份浓浓的节日氛围。

海南的民间舞蹈同样别具一格,如“竹竿舞”。

舞者在有节奏、有规律的碰击声中,在竹竿分合的瞬间,敏捷地进退跳跃。

这种舞蹈不仅展现了海南人民的热情和活力,也是他们团结协作精神的体现。

如果您愿意,还可以加入舞者的队伍,一起欢快地跳动起来。

除了以上这些,海南的民俗文化还体现在饮食方面。

“海南粉”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这是一种以米粉为主要原料,配上各种调料和配菜制作而成的美食。

它的口味多样,有酸、辣、甜等不同的风味。

在当地的小吃摊或者餐馆里,品尝一碗正宗的海南粉,感受那独特的口感和浓郁的地方特色。

黎族芭蕉布制作技艺初探

黎族芭蕉布制作技艺初探

黎族芭蕉布制作技艺初探
黎族芭蕉布是中国黎族传统手工艺的代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制作技艺。

芭蕉布采用黎族特有的芦苇编织技术,经过染色、织造、提花等多道工序制作而成,具有
丰富的图案和细腻的质感。

芭蕉布制作的第一步是染色。

黎族人民采用天然植物提取物进行染色,如茶叶、玫瑰木、榨酒糟等,保证了染色过程的无毒性和环保性。

染制完成后,芭蕉布呈现出纹理规整、色彩鲜艳的特点。

接下来是织造环节。

黎族人民使用自制的原生态芭蕉线进行织造,这种线材柔韧而且
耐用,非常适合用来制作纺织品。

织布的技艺要求高,需要纺织工人将糙芭蕉线交叉编织
而成纱,再经过细密的纵横交织,最终形成一块坚韧耐用的芭蕉布。

芭蕉布最具特色的地方在于其织造中的提花技术。

提花是一种将纹样或图案通过运用
织物配纱的方式表现出来的技艺,能够增强纺织品的艺术感和立体感。

在芭蕉布的制作过
程中,黎族人民巧妙地运用提花技术,将各种图案和纹样纺织进芭蕉布中,使芭蕉布更加
丰富多彩,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

芭蕉布制作过程中,黎族人民还注重纺织品的刺绣装饰。

刺绣是一种通过线绣在织物
上的装饰艺术,黎族人民根据传统的民族图案和图腾进行刺绣,赋予芭蕉布以独特的文化
内涵和艺术价值。

黎族芭蕉布制作技艺在传承与发展中已经取得了显著进步,如今已经成为黎族传统文
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并逐渐在民族服饰、家居用品、工艺品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族芭蕉布代表了中国传统手工艺的精髓,也是黎族文化独特魅力的体现,其制作技艺的深
奥和独特性仍然需要后人的不断探索和传承。

黎锦研究报告

黎锦研究报告

黎锦研究报告1. 引言本研究报告旨在对黎锦进行全面的研究和分析。

黎锦是中国传统的古代织锦技艺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通过深入了解黎锦的历史、特点、制作工艺和艺术表现形式,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2. 黎锦的历史黎锦起源于中国南方的黎族传统手工艺,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最早的黎锦源于古代黎族人民对自然景观和神话传说的表达,后来发展成一种重要的贸易商品。

黎锦在唐代和宋代达到了鼎盛时期,成为皇宫和寺庙中的重要装饰品。

然而,在明清时期,黎锦的生产逐渐衰落,直到近年来得到重新发展和推广。

3. 黎锦的特点黎锦是一种由手工编织而成的织锦,以其细腻、饱满、色彩鲜艳等特点而著称。

黎锦通常运用丝线、金银线等材料进行编织,纹样丰富多样,常见的包括花卉、动物、人物、神话传说等。

黎锦在设计上注重 sym2_ref_Controlled 、sym4_ref_Constructed ,符合古代中国的审美观念。

黎锦还以其高度的纺织和织锦技艺而闻名,编织密度高,手感细腻异常。

4. 黎锦的制作工艺黎锦的制作工艺繁琐且需要多道工序。

首先,制作黎锦需要从丝绸生产开始,通过采用天然植物纤维和传统染料的方式,制作出优质的丝绸线。

然后,根据设计图稿,织锦工匠需将线材穿织于织布机上,进行图案的编织,整个过程需要非常耐心和精确的操作。

最后,完成的黎锦会经过整理、修整和加工等多个步骤,以获得最终的艺术品。

这些制作工艺保证了黎锦的独特性和高品质。

5. 黎锦的艺术表现形式黎锦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和黎族的审美情趣。

黎锦在织锦工艺上展现了中国古代手工艺的精湛技巧,同时通过精心设计的纹样、明亮的色彩和优雅的装饰,传达了中国文化中独特的审美理念。

黎锦常被用于制作各种装饰品,如衣物、挂毯、帷幕等,并被视为一种艺术品和收藏品。

黎锦的艺术表现形式也融入了民间文化和黎族的传统信仰,呈现出独具魅力的民族特色。

6. 黎锦的保护与传承黎锦是中国的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黎锦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至关重要。

黎族树皮布的工艺特点

黎族树皮布的工艺特点

黎族树皮布的工艺特点
黎族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擅长制作黎族树皮布,也称为“黎族条纹布”。

黎族树皮布是黎族人民使用树皮纤维手工编织的一种纺织品,具有独特的工艺特点。

1. 材料独特:黎族树皮布采用的原料是一种特殊的树皮纤维,主要来源于带有纤维的槟榔树的树皮。

这种树皮纤维具有柔软、耐用、透气等特点,是制作树皮布的理想材料。

2. 手工制作:黎族树皮布全部采用纯手工制作,没有机械参与。

制作过程包括树皮的剥离、纤维的提取、纤维的摊晾、纤维的捻制、编织等环节,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手工操作和细心呵护。

3. 独特编织技艺:黎族树皮布的编织采用的是一种特殊的编织技艺,称为“交错织法”。

这种编织技艺可以使得树皮纤维互相交织,增加了布料的结实度和强度,使得黎族树皮布具有优异的物理性能。

4. 纹样独特:黎族树皮布通常呈现出独特的纹样和条纹,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常见的图案有自然景物、动植物、民族图腾等,寓意着丰收、吉祥、民族凝聚等寓意。

5. 历史悠久:黎族树皮布在黎族人民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承。

它不仅是
一种日常生活用品,还承载着黎族人民对于大自然的崇敬和感恩之情,也是族人身份认同和民族自豪感的象征。

总的来说,黎族树皮布以其独特的工艺特点和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品中的瑰宝。

黎族芭蕉布制作技艺初探

黎族芭蕉布制作技艺初探

黎族芭蕉布制作技艺初探【摘要】黎族芭蕉布是黎族传统手工艺中的重要代表之一,具有独特的原料和制作工艺。

本文首先介绍了黎族芭蕉布的原料与特点,详细阐述了其由芭蕉叶纤维制成,具有柔软透气的特性。

然后探讨了黎族芭蕉布的制作工艺,包括采摘、处理、织造等环节。

接着分析了黎族芭蕉布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意义,以及当前的现状与未来的发展前景。

最后对黎族芭蕉布的保护与传承提出了建议,呼吁加强对这一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通过对黎族芭蕉布制作技艺的深入探究,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其在文化传统中的地位,也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展望。

【关键词】黎族、芭蕉布、制作技艺、原料、特点、传统意义、现状、发展、保护、传承、文化传统、地位、未来发展、探究、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黎族芭蕉布是黎族传统手工艺中的一种重要技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价值。

作为黎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黎族芭蕉布承载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内涵。

通过对黎族芭蕉布制作技艺的深度探究,可以更好地理解黎族文化的精髓和传承方式,进一步挖掘和弘扬黎族传统文化。

背景介绍:黎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海南岛,拥有独特的语言、习俗和文化传统。

黎族芭蕉布作为黎族特有的传统手工艺品,源远流长,传统技艺精湛,深受黎族人民的喜爱和推崇。

经过数百年的演变和发展,黎族芭蕉布已经成为黎族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审美魅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深,黎族芭蕉布制作技艺面临着诸多挑战与机遇,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黎族芭蕉布制作技艺,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黎族芭蕉布制作技艺进行初步探索,以揭示其独特的工艺流程和文化内涵。

通过深入研究黎族芭蕉布的原料与特点,制作工艺,传统意义,现状与发展,以及保护与传承等方面,旨在全面了解黎族芭蕉布的制作技艺及其在黎族文化传统中的重要地位。

结合当前社会背景和文化环境,探讨黎族芭蕉布在当代的发展现状,为黎族芭蕉布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有益建议和思路。

黎族芭蕉布制作技艺初探

黎族芭蕉布制作技艺初探

黎族芭蕉布制作技艺初探黎族芭蕉布是黎族传统手工艺品,是黎族人民世世代代用来制作服装和生活用品的传统材料。

芭蕉布具有天然环保、透气性好、舒适性高等特点,因此备受人们喜爱。

正是因为这种特殊的制作技艺,芭蕉布才具有如此高的价值。

芭蕉布的制作过程繁琐、技艺复杂,是黎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下面,我们将来一探芭蕉布的制作技艺。

一、采集芭蕉叶芭蕉布的制作材料主要是芭蕉树的叶子。

为了制作出高质量的芭蕉布,首先要选择优质的芭蕉叶。

一般来说,要选择芭蕉树的顶叶,因为这些叶子的纤维含量更高,质量更好。

在采集芭蕉叶时,需要小心翼翼地割取叶片,并尽量避免损伤。

采集回来的芭蕉叶要放到通风透气的地方,晾晒一段时间,使叶子中的水分蒸发掉。

二、剥离纤维晾干后的芭蕉叶需要进行剥离,取出其纤维。

这个过程需要技术精湛的工匠,需要手法轻柔、细心。

只有剥离得当,才会保证取得高质量的纤维,为后续的制作奠定基础。

剥离纤维的工序中,工匠们需要使用一些特殊的工具,比如石刀、木凿等。

他们需要耐心细致地剥离每一片叶子,确保取得尽可能多的纤维,并保持其完整性。

这是芭蕉布制作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步。

三、纤维粗细加工剥离出来的芭蕉叶纤维并不是完全匀称的,有粗有细,需要进行加工处理。

首先是将纤维进行漂白处理,这样可以使纤维更加洁净、光滑。

接着,需要进行去麻工序,去除一些杂质和粗硬的部分,使得纤维更加柔软、适合织造。

纤维的粗细加工需要工匠们耗费很多时间和精力,他们需要手工逐一处理,保证每一根纤维都经过严格的加工,达到理想的状态。

四、手工编织经过前面的几道工序,芭蕉叶纤维终于变得柔软、洁净,可以用来编织布料了。

这需要工匠们耐心细致地进行手工编织,将纤维交织在一起,形成布料的纹理。

手工编织需要工匠们有一双灵巧的手和过人的耐心,因为芭蕉纤维很容易断裂,编织的过程中需要小心翼翼地处理。

还需要不断调整编织的紧度和纤维的交织方式,以确保编织出来的芭蕉布质地均匀、软硬适中。

五、染色和装饰编织好的芭蕉布还需要进行染色和装饰工序。

黎族芭蕉布制作技艺初探

黎族芭蕉布制作技艺初探

黎族芭蕉布制作技艺初探黎族芭蕉布是中国少数民族黎族的传统手工艺品,以其独特的纹样和优质的材料而闻名。

芭蕉布的制作技艺复杂,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来完成,下面就让我们来初探一下黎族芭蕉布的制作技艺吧。

黎族芭蕉布的制作材料主要有芭蕉树的纤维和染料。

芭蕉树是黎族地区常见的植物之一,其纤维质地坚韧且具有一定的延展性,非常适合用来制作布料。

而染料则使用植物染料,如木蓝、黄蓝草等,这些植物染料天然而无害,能够给芭蕉布增添丰富的色彩。

制作芭蕉布的第一道工序是将芭蕉树的纤维进行提取。

黎族人通常会选择成熟的芭蕉叶,将其煮沸并剥离叶皮,然后将叶片晾干。

晾干后的叶片会变得干燥而脆弱,此时需要使用退纤机将叶片退纤成纤维。

接下来,将退纤后的芭蕉纤维浸泡在清水中,去除其中的杂质和残留物。

然后将纤维晾干并拉直,定型成制作芭蕉布所需的纤维扎。

制作芭蕉布的下一个工序是纺线。

黎族人通常使用手工纺纱机将纤维扎进行纺绕,将纤维扎缠绕在纺纱机上,手工操作纺纱机,将纤维扎纺绕成线。

这一工序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掌握纺纱的技巧和节奏,以确保纱线的质量和均匀度。

纺线完成后,接下来就是织布。

黎族芭蕉布通常使用手工织布机进行织造。

织布时,将纱线穿在织布机上,然后通过手工操作,交织纱线形成图案。

织布是芭蕉布制作中最为复杂和关键的一道工序,需要工匠们凭借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艺,才能织出纹样精美的芭蕉布。

织布完成后,下一个环节是染色。

黎族芭蕉布的染色主要使用植物染料,这是黎族传统的染色方式。

染色时,将芭蕉布浸入制作染料的植物溶液中,然后进行反复搓揉和浸泡,直到布料均匀染色。

染色完成后,还需要进行定色处理,以保证芭蕉布的染色牢固和色彩鲜艳。

经过多道工序后制作出来的芭蕉布还需要进行整理和修剪。

工匠们会仔细检查每一块芭蕉布,修剪边缘和杂线,确保每一块芭蕉布的质量和外观完美。

黎族芭蕉布的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并代代传承。

这种传统的手工艺制作技艺,凝结了黎族人民的智慧和勤劳的汗水,同时也展示了独特的民族魅力。

黎族传统工艺

黎族传统工艺

黎族发展史黎族木雕工艺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黎族木雕工艺摘要:本文通过对黎族工艺美术中黎族雕刻工艺的介绍,让我们知道在雕刻工艺中影响较大的是木雕,主要是独木器的制作及其在各种木器上进行的雕刻装饰。

木雕主要应用于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也应用于宗教迷信的道具上。

关键字:黎族木雕文化宗教一、黎族文化黎族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华民族文化之林中独树一帜。

黎族的传统文化,是在海南岛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独特文化,千百年来,为华夏文明的历史长卷增添了绚丽多彩的光辉篇章。

黎族就是在海南岛这方热土上,经历了长久的历史积淀,逐步形成自己璀璨而又独特的文化。

在20世纪80年代【1】,涌现出符朝京、王雄、陈桂花、林开耀、卢丹、董伟、李卫良、黄培祯等美术工作者,创作出许多优秀作品,并获得许多重要奖项。

林开耀的《黎族风情图》获国家文化部艺术精品二等奖,《人龙图案》选入北京世纪坛少数民族浮雕,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一级工艺美术师”的称号。

二、黎族雕刻黎族的雕刻有悠久的历史,主要分木雕、骨雕、石雕三大类。

以平面雕、线雕为主,圆雕、浮雕、透雕其次。

以人物纹、动物纹、植物纹、几何纹等为主。

一件件雕刻作品,不仅仅是艺术佳作,而且是黎族生产、生活、风俗、宗教的记录和写照。

在雕刻工艺中影响较大的是木雕,主要是独木器的制作及其在各种木器上进行的雕刻装饰。

海南岛生产多种木材 ,黎族广泛使用木制器具 ,其中独木器制作在黎族民间工艺中颇有特色。

用一完整木 ,不钉不铆 ,制作成器具 ,这在黎族家庭生活中、生产领域内无所不见。

而独木器的种类又有很多,造型独特,雕刻图案精巧,内涵丰富,构成了黎族文化的重要内容。

本文从独木生活用具、独木生产工具和独木文化宗教用具三个方面来了解黎族的木雕工艺。

(1)独木生活用具。

独木生活用具是指用原木经过刳制、雕凿制成的日常生活用具。

独木雕凿的生活用具在黎族应该最多也最普遍,形制各异。

常见的有舂米臼、木桶、木盆、木谷仓、独木锅盖、独木棺、独木凳等。

黎族椰壳雕刻流程

黎族椰壳雕刻流程

黎族椰壳雕刻流程黎族椰壳雕刻是黎族传统手工艺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和传承,已经成为黎族文化的瑰宝。

这种雕刻工艺以椰壳为主要材料,通过雕刻和打磨,将椰壳变成精美的艺术品。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下黎族椰壳雕刻的流程。

进行材料的准备。

黎族椰壳雕刻所用的主要材料就是椰子的壳。

在开始雕刻之前,需要将椰子的壳剥离出来,并将其清洗干净。

清洗干净的椰壳会更加容易雕刻和打磨。

接下来,进行设计和图案的确定。

在进行雕刻之前,需要先确定雕刻的图案和设计。

黎族椰壳雕刻通常以自然景物、动物和人物为主题,图案多样且富有创意。

设计师会根据椰壳的形状和大小,以及雕刻的难度和要求,确定最终的设计方案。

然后,进行雕刻的操作。

黎族椰壳雕刻通常采用手工雕刻的方式进行,使用的工具主要有刀子、锉子、针等。

雕刻师傅需要根据设计方案,将图案逐渐地雕刻到椰壳上。

由于椰壳的硬度较高,所以雕刻过程需要有耐心和技巧。

雕刻师傅需要根据椰壳的纹理和形状,灵活运用雕刻工具,将图案雕刻得细腻而有层次感。

雕刻完成后,需要进行打磨和润色。

这一步是为了使雕刻的椰壳更加光滑细腻。

雕刻师傅会使用砂纸和抛光工具,对椰壳进行打磨,去除表面的毛刺和粗糙感。

同时,还可以使用一些天然的润色材料,如椰子油、蜡等,对椰壳进行润色,增加其光泽度和质感。

进行装饰和保护处理。

在椰壳雕刻完成后,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一些装饰处理,如添加彩绘或贴上珠子等。

这一步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和审美,进行一些个性化的设计和装饰。

同时,为了保护雕刻好的椰壳,可以使用一些保护剂进行处理,增强其耐久性和防水性。

通过以上的流程,一个精美的黎族椰壳雕刻作品就完成了。

黎族椰壳雕刻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精湛的技术,吸引了众多人的关注和喜爱。

这种古老而神奇的手工艺,不仅传承了黎族的文化和智慧,也展示了黎族人民的创造力和艺术才华。

希望这种传统的手工艺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展,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到黎族文化的瑰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保护和开发黎族手工艺的建议
求正秋风2011-8-8
为了促进国际旅游岛建设,挖掘和开发黎族民间传统手工艺资源,发展旅游市场新产品,我们深入调研,通过实地考察、座谈、访问传承代表人等方式,深入了解黎族民间传统手工艺种类、分布、生产经营、传承发展等基本情况,寻访了黎族织锦、牛皮凳、树皮衣、制陶、藤编等手工艺人,与村民、手工艺人进行交流,进一步了解手工艺可开发生产和经营前景。

一、资源品种基本情况
黎族民间手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种类繁多,主要有编织、纺织、木器、陶器、家具制作等。

这些民间手工艺,还处在手工制作状态,处于原始的发展阶段,尚未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

这些手工艺,主要是为了满足家庭生活的需要,是黎族人民生活的必需品。

这些工艺品,生动体现了黎族是一个有着丰厚的传统文化,热爱生活,巧于装点美化自身的文明古老的民族。

1、黎锦。

织锦是黎族手工艺中最为著名的技艺,包括筒裙、衣服、胸褂、头巾、花带、包带、床单、被子等,有纺、织、染、绣四大工艺。

黎族村庄的群众普遍掌握织锦技术,因为黎族婚礼上,新人必须穿戴传统黎锦,所以黎族妇女都习其技能,农闲时纺织黎锦。

黎族妇女每人至少要有两套,平时不穿,节日或办喜事时一般穿用。

有的织锦(服装),最高价可卖到1500~2000元。

2、牛皮凳。

主要以藤和牛皮制作,一张牛皮可制六张凳。

群众生产积极性不高,主要原因是没有销路。

据了解,一张牛皮凳售价120元。

3、藤竹编织品。

黎族地区有丰富的竹藤资源,山林中各种野藤丛生,竹子多。

黎族群众善于利用这些自然资源来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需要,在农闲时节和日常劳作的间歇中,以家庭副业的形式分散制作。

常见的藤竹制品有竹筛、竹篓、鱼篓、簸箕、篮、竹笠、箩筐、畚箕、谷围、斗笠、藤凳等生产和生活用品。

黎族群众还用露蔸叶编织草席、草箩、斗笠、帽子、帘子及其它工艺品和生活用品。

4、陶制品。

制陶工艺是黎族的文化特征,是黎族妇女的工种,有“女制陶男莫近”的习俗。

黎族制陶的方法较为原始,全部工序皆为手制,选择粘性泥料,采用泥条盘筑或捏泥条成型,制成碗、杯、盆、缸、罐、甑、锅、盖等器物毛坯,经火烘烧陶坯,露天烧制而成陶器。

据了解,制陶的原材料存量不足,不能大规模制作。

由于工艺原始粗糙,群众使用铁铝制品多,导致这项技艺没有市场,后继乏人,濒临绝境。

目前昌江保突村羊拜亮是该项目国家级传承人。

5、树皮衣。

这是用难得一见的见血封喉树的树皮制作。

由于原材料紧缺,群众也不再穿用,该技艺失去市场开发价值,后继乏人。

昌江七叉镇机构村符亚劳、符拜翁夫妇是该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仅存一套树皮衣。

目前,一套树皮衣售价1500~2000元,且没货源,群众收藏的货源一般不出卖。

2010年6月,保亭县聘请符亚劳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览活动,现场表演编织树皮衣技艺。

6、雕刻。

黎族以椰雕和贝雕较为有名,产品有牙签筒、台灯、奖杯、茶具、酒具、烟具,座屏、花瓶、挂屏等。

水富村群众善于用花梨木雕刻烟斗、烟嘴,但生产不多,一般作为礼品赠送朋友。

7、酿酒。

这是黎族地区常见的手工艺。

黎族群众都有酿酒的习俗,以山兰糯米酿酒,味醇,滋补身体。

另外,黎族群众还擅长乐器制作,烧制竹筒饭,等等,这些技艺资源都具有市场开发潜力,但目前由于没有市场价值,开发利用率低。

二、制约黎族手工艺开发的因素
(一)旅游市场发展缓慢,开发条件不成熟。

我省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设施还不够完善,旅游发展还不成规模,游客零星分散,团体游客少,旅游市场尚未形成,开发黎族手工艺的条件还不够成熟。

(二)商品意识不强,自然经济观念还不改变。

少数民族地区由于交通闭塞,信息不灵,黎族群众生产的手工艺品没有人购买。

因此,农户生产的手工艺品多为家用,或赠送他人。

邻近县城的黎族村庄,常有人上门收购工艺品。

但售价不高,除去成本,所赚的不多。

群众的商品意识还不够强,目前属于家庭副业,没有大规模的生产。

(三)重视不够,技艺面临失传。

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年轻人学习黎族手工艺的人越来越少,一些艺人年龄增大,一些技艺面临失传。

如树皮衣和制陶,目前掌握其技艺的传承人才一二人。

群众对这些技艺继承不够重视,导致技艺后继乏人。

三、发展现状和氛围
非遗手工技艺到底要怎样保护,一直是学术界热议的话题。

2006年6月2日,海南黎族织锦工艺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9年3月,省民委、省妇联、省文明办和五指山市政府联合举办全省“五指山杯”黎族织锦技能比赛。

2010年6月12日,海南省第二届黎族织锦大赛在省博物馆举行,61名选手同场献技。

2010年9月,省民委、省民族研究所举办了“黎族织锦技艺培训班”,50名来自各民族市县的妇女参加了培训,并获得结业证书。

2008年,保亭县已成功研发了黎族织锦编排模板,黎锦实现了电脑化技术编排和图案设计,使这项面临传承难题的黎族传统工艺走向数字化,可以织出书法作品和人头画像。

同时保亭县还编写、出版了一套黎锦教材。

开发就是最好的保护。

黎族手工艺开发了,变成商品,给群众带来经济效益,后继者的学习、传承就有动力,否则谈不上保护。

也就是让黎族传统技艺有市场需求,让从业者能通过传承这些技艺找到生计。

生产与收入挂钩,有市场拉动,不用宣传发动,群众自愿自发生产。

手工艺产品,只有出售,才有市场价值。

四、保护和开发黎族手工艺的建议
(一)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黎族民间传统手工艺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相当高的工艺水平,是区别于其他省份的特色旅游产品。

要充分利用电视电台、报纸和网络平台,大力宣传我省黎族手工艺产品。

特别是要通过组织大型比赛、展览,如组织全省性织锦比赛、举办展览活动等方式,大力营造舆论声势,扩大影响,让社会各界对其有所了解,让黎族手工艺从“待字闺中”走向大众,走向社会,走向市场。

(二)制定发展规划,科学合理开发。

各级领导要重视黎族文化资源的挖掘,抓紧做好黎族手工艺的调查、普查,编制“旅游产品开发规划”。

通过招商引资和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投资开发,研制取材于本地、承载黎族文化内涵,具有纪念性、艺术性、实用性和本地特色的旅游商品,增加旅游地的居民收入。

1、开发黎族手工艺与脱贫致富相结合。

黎族手工艺有自己的特色,要采取家庭世代承传、艺师带徒与企业培训、社会培训等方法相结合,对于具有手工艺特长的艺匠、技师,组织起来,给有意愿学艺的群众传授技艺。

要因地制宜,认真发掘,积极开发,批量生产,走向市场。

要研究市场需求的发展趋势,开发具有新功能的工艺品,扩大手工艺的服务领域。

如室内装饰、车内装饰和生活用品等,不断扩大和丰富黎族手工艺的品种和产品,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一个项目,使黎族手工艺焕发光彩,为本地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2、开发黎族手工艺与发展旅游业相结合。

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大力开发旅游工艺品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领导要重视,认真组织,做好规划,制订本地经济发展规划时也要把开发旅游工艺品列入计划,确定了优先发展的产品目录与目标。

当前特别要注重开发旅游纪念品、陈设工艺品、礼品,并尽可能使产品系列化。

抓住机遇,充分运用政策,放手发展,推动黎族手工艺加快发展。

3、继承传统与不断创新相结合。

要创作新题材,开发新品种、新款式,不断推陈出新。

如把黎族织锦与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结合,与现代工业设计、装饰设计结合,提高黎锦的档次和文化艺术品位。

在黎族工艺品中,有些是必须手工操作的,但有些工序适合机械操作,可以通过引进专业机械,革新工艺,提高效率,保证质量。

在以家庭作坊为主的情况下,有条件的可以建立专业工厂,如织锦技艺,可以引进设备,进行机械化作业,扩大了生产批量,发挥了规模经济效益。

此外,树皮衣和制陶的原材料不足,可在旅游景点设置展览厅,让游客亲自体验,满足游客的猎奇心理,借此提供收费服务,也将大大提高旅游经济效益。

(三)建立传承人制度,切实保护黎族技艺。

在认真搞好调查、普查的基础上,积极申请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同时,通过比赛、现场献技、调查和考核等多种方式,经专家评委认真遴选,对省级以上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发给证书,列入专家人才库,颁发政府艺术津贴。

建立传承人津贴和奖励制度,让技艺传承人有生活保障,鼓励带徒传艺,以培训班形式继续传授技艺,保证黎族技艺后继有人。

(四)规范引导经营,创新提升效益。

黎族地区大都实行封山育林,实施生态保护政策,耕地少,田间劳动投入不多,有大量的时间可经营手工艺。

要通过引导、扶持,组织农民专
业合作社,参与开发黎族技艺,把农户集中起来搞手工艺制作,实现组织化、集体化生产经营,合理分工,各司其职,做到生产、销售两头并进,切实提高经济效益。

以专业合作社的形式开发黎族手工艺,使技艺的延续传承得到了保障,又增加了当地群众的收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