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及散文中的隐喻翻译

合集下载

汉语古诗中意象隐喻的英译

汉语古诗中意象隐喻的英译

知 的角 度研究 隐喻 , 认 为隐喻不仅 仅是语言 修辞手段 。 更 是人类 的一种思维 方式 ; 隐喻不仅 仅是语言 行为 , 它还是
心理行 为 , 是 一种认知行 为 , 是以彼类事 物感知 、
隐 喻是 诗学 比喻表现 的基 本形式 , 离开 了隐喻 , 诗 歌

中图分 类号 : H 3 1 5 . 9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6 7 2 — 5 6 4 6 ( 2 0 1 3 ) 0 1 — 0 0 4 3 — 0 2

●— _

意象 是诗歌语 言要素 的重要组成部 分 ,在 诗歌意 义
传达 出的情思 和艺术魅力往 往来 自意象 隐喻 的建构 。例
院 院

部 分。 应 结 合 古诗 意 象英 译 的 实例 , 运 用 认 知 隐喻 理 论 , 提 出意象的英译 , 力 求 实 现 汉 语 隐喻 意 象和 英 语 隐喻 意 象 的 “ 映射对等 ” 。 关键 词 : 隐喻 ; 意象 ; 古诗 ; 翻译 ; 认 知

●— —

便 无从谈起 。 束 定芳在 《 隐喻 学研究》 一书 中描述 : 隐喻是 诗 歌的生命 原则 , 是诗人 的主要文本 和荣耀 : 诗人 的大 脑 完全 是一套 隐喻的句法 ; 隐喻是诗歌 的实质 。 人类丰 富的 内心感 受和体 验需要通 过各种方 式的表达 才有可能被认 知、 认 同和 理解 , 这 其 中诗歌是 最常 见 的应 用手 段之 一 。 隐 喻能使人 根据 已知 的事物体验 、 感 知未知 的事 物 , 是 连
作 品的修辞手 法之一 。 中国的文 人对隐喻也 一直情有 独 钟 。“ 中国文化 的特 质之一是 诗化 , 而这种诗化 在很多程

宋词中的隐喻及其翻译

宋词中的隐喻及其翻译

宋词中的隐喻及其翻译吴珺如摘要:本文探讨了宋词中隐喻的普遍性以及其背后的文化心理,然后根据宋词中隐喻的常规化程度将其分为陈腐的隐喻、常规的隐喻和新奇的隐喻三类,分别对其典型的例子进行原文和译文的比对分析,并尝试性地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宋词隐喻翻译本文系:上海外国语大学“211工程”三期建设项目“词的意境及其在翻译中的重构”的阶段成果(编号:211YY-WJR01)。

宋词中高密度地运用隐语与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心理密不可分。

第一,避俗求雅的心理。

中国文人历来崇尚艺术化的生活,喜欢用诗意的名称来替代直白的名称以尽可能避免引起物质联想。

因此,菠菜成了“红嘴绿鹦哥”,油煎豆腐成了“黄金白玉板”,家常的杯子饭碗美化为“金樽玉碗”,日用的竹席瓷枕美其名曰“冰簟玉枕”。

第二,委婉含蓄的文化心理。

隐喻能充分展示文学创作的艺术性,使之形成一种反常化程序,言近旨远,意味无穷。

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观夫兴之托谕,婉而成章,称名也小,取类也大。

”所谓“称名也小,取类也大”即文学作品的言近旨远和无穷意味。

隐喻之美在于隐,由于避免了直接阐述而借助于“另一事物”或“另一形象”在读者心中所能引发的联想,隐喻便获得了委婉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功效。

利科曾把隐喻分为“活隐喻”和“死隐喻”,前者指修辞现象,又可名为“美学隐喻”,后者则属于语义学和词汇学范畴,也称“语言学隐喻”。

由于本文讨论的是宋词中的隐喻,而诗歌最重要的功能即美学功能,因此我们这里主要讨论的是“美学隐喻”。

陈腐的隐喻是指那些由于使用的时间过长频率过高而隐喻性已经不是那么明显的隐喻。

相对其它几种隐喻而言,它最不易引发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联想,而喻底则早已一目了然无需多想,因此所触发的美感最低。

宋词中这一类隐喻比较常见,多数情况下可以直接译本体或喻底加本体而可以忽略喻体。

比如“恨玉容不见,琼英谩好,与何人比?”(周邦彦《水龙吟·梨花》)“玉容”喻指美人如玉般姣好的容颜。

理解古代诗词中的隐喻与象征意义

理解古代诗词中的隐喻与象征意义

理解古代诗词中的隐喻与象征意义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以精炼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思想与情感。

在古代诗词中,隐喻与象征是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将某一事物或现象与另一事物或现象进行比喻、象征,丰富了作品的内涵,为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古代诗词中,隐喻是指将某一对象或现象用另一对象或现象暗示或比拟,以达到表达一种含义的目的。

隐喻的常见形式有拟人、拟物、拟声等。

例如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的“秋光寒烟冷画屏”,通过“寒烟冷画屏”这样的形象描写,将秋夜的寒凉与寂静与带给读者淡淡的忧伤和孤独感。

而象征则是将某种事物或现象作为代表,来表达特定的含义。

与隐喻不同,象征更加抽象和含蓄,需要读者根据诗中的线索进行推理和解读。

例如宋代诗人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的“双燕来时明月夜,一枝红艳露凝香”,诗中的“双燕”象征离散的情人,而“一枝红艳露凝香”则象征着美好而短暂的爱情。

通过这样的象征手法,诗人将自己的情感和意境融入诗歌中,使作品更加韵味深长。

诗词中的隐喻与象征意义不仅仅是添加意境和美感,更重要的是引导读者参与作品的解读,使读者能够从中获得更深层次的思考与启示。

例如明代文学家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将诸葛亮比作孔明,刘备则被称为玄德。

这种命名方式不仅仅是简单的称呼,更代表了他们个性和才能的象征。

诸葛亮以孔明相比,表明其聪明智慧;而刘备以玄德相称,则意味着他有着非凡的气质与人格魅力。

通过这样的隐喻和象征手法,罗贯中在作品中精准而深入地刻画了人物形象,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古代诗词中的隐喻与象征意义不仅仅只存在于文字之中,它们还与历史、文化以及作品所处的背景密切相关。

诗词的深远意义往往需要读者对历史和文学的了解与研究才能够领会到。

例如唐代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读者需要了解唐代文学对秋天的独特情结以及官宦寒士生活的背景才能够更好地理解诗中的隐喻意义。

中国古代诗歌及散文中的隐喻翻译

中国古代诗歌及散文中的隐喻翻译

中国古代诗歌及散文中的隐喻翻译中国古代诗歌及散文中的隐喻翻译中国古代诗歌及散文历史悠久,古代文体中常常使用隐喻这一修辞手法,以表现作者意图,表现诗歌美感。

由于汉英两种语言在思维方式、文化传统、审美理解等方面存在差异,就为隐喻翻译过程增加了一定难度。

“忠实原文”与“再创造”一直是文学翻译中争论的热点话题。

在诗歌、散文翻译中,“忠实原文”就有可能会产生“诗不可译”的现象。

诗歌语言在词汇、语法、语音、字音、语义方言、语域和历史时代等方面与正常语言偏离(Leech, 1969),因此,如果与日常言语的使用原则而对比,隐喻则是一种正常语言的偏离。

Halliday 在分析语言功能时,曾指出语言具有概念、语篇、和人际三大功能。

诗歌语言是语言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因此,诗歌语言同样具有表达概念、构成语篇以及表达一定人际关系的功能,所不同的是诗歌语言常常隐形地传达这些功能。

这就是诗歌语言的隐喻性。

诗歌语言总是与某种概念的表达相关联。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一共有十一个名词意象。

许渊冲引用了顾延龄(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英诗赏析)(外国语,1993:2)的三种译文。

其中有一篇是许先生最为推荐的:“Crows hovering over rugged old trees wreathed over rugged old wreathed with rotten vine---the day is about done. Yonder is a tiny bridge over a sparkling stream, and on the far bank, a pretty little village. But the traveler has to go on down this ancient road, the west wind moaning, his bony horse groaning, trudging towards the sinking sun, trudging towards the sinking sun, farther and farther away from home.”许渊冲先生指出,本首诗中,前三句所陈列的三种事物“并不是并列,而是有主次轻重的”,从该诗的前三句,可以看到作者描述了九个意象,但实际上,该诗的“第一句主要写昏鸦,第二句主要写人家,第三句写瘦马。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之诗句翻译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之诗句翻译

苏幕遮
• 细焚沉香,来消除夏天闷热潮湿的暑气。 • 鸟雀鸣叫呼唤着晴天(旧有鸟鸣可占雨之说),拂晓时分 我偷偷听它们在屋檐下的“言语”。 • 荷叶上初出的阳光晒干了昨夜的雨, • 水面上的荷花清润圆正,荷叶迎着晨风,每一片荷叶都挺 出水面。 • (看到这风景)我想到遥远的故乡,何日才能回去啊? • 我家本在吴越一带,长久地客居长安。 • 五月,我故乡的小时候的伙伴是否在想我, • 划着一叶扁舟,在我的梦中来到了过去的荷花塘(词中指 杭州西湖)。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 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昨天晚上梦见花朵落在幽静的水潭上, 可怜春天过了一半还不能回家。 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 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 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 只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将 进 酒 译 文
钟鸣馔食的豪华生活有何珍贵, 只希望长驻醉乡不再清醒。 自古以来圣贤这两种酒是寂寞的, 只有那喝酒的人才能够留传美名。 陈王曹植当年宴设乐平关你可知道, 斗酒万钱也豪饮宾主尽情欢乐。 主人呀,你为何说我的钱不多? 你只管端出酒来让我喝。 五花千里马,千金狐皮裘, 快叫那侍儿拿去换美酒, 我和你们共同消解这万古愁!
• • • • • • • • •
阁夜
冬天到了,白天的时间就越来越短; 漫天的雪在这个寒冷的夜晚停住了。 五更时听到战鼓号角,起伏悲壮; 倒映在三峡水中的星影摇曳不定。 战乱的消息传来,千家万户哭声响彻四野; 渔人、樵夫们在好几个地方唱起了民歌。 (像)诸葛亮和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 无论是贤还是忠)都终归黄土; • 我眼前的这点寂寥(指郊游和亲人间的慰藉 )又算得了什么呢。
美诗妙译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全部译文.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全部译文.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翻译一、长恨歌/白居易:喜欢女色的汉皇,总想找一个绝色的美女,他主宰皇天好多年,就是找不到这样的美丽。

蜀中老杨家的一个姑娘刚刚长大,养在家中还没有人知道她。

天生超群的美貌惹得谁人都喜爱,果然有一天就被选到君王身边来。

她的双目一转就显出千娇百态,娇艳的六宫嫔妃,和她一比,简直就像尘埃。

寒冷的初春,皇上赐她去华清池洗浴温泉,美玉般的肌肤被泉水一洗,更是洁白光鲜。

娇喘微微的她被宫女服侍起来,没了力气。

这是接受皇恩的时光,才刚刚开启。

乌云般的鬓发装饰着花冠,金珠乱摇。

在春风得意的御帐里,卿卿我我长夜不消。

怨只怨,夜儿太短,日已升高,芙蓉帐里的鸾梦没完没了。

也就是从这一天开始算起,君王不再上早朝。

承蒙皇上的恩宠,她忙得没有片刻闲暇,整日里总是白天侍宴夜里伴驾。

春天时跟着皇上去春游,到夜里皇上就只召幸她。

后宫美女,多得能有三千人,可皇上谁都不爱,只爱她一身。

在黄金装成的宫殿里,她侍候皇上夜寝,在美玉装成的阁楼里她宴饮欢乐,就像春天一样娇媚醉人。

她的兄弟姐妹都跟着她升官沾光,人人都能享受福贵荣尊。

高高的悬起光彩的封号,大大的照耀着杨家满门。

就因为这样,天下的父母都改变了想法,再也不想生男孩儿,都想要个女儿,得到皇上的宠爱,也能享受到浩浩君恩。

壮巍的骊山行宫高耸入云,宫中美妙的仙乐随风飘飘沉醉人心。

轻盈地歌唱,舒展地舞蹈伴着丝竹韵律,日复一日的欢乐缤纷。

即使是这样,君王还嫌不能尽兴,还要想法锦上帖金。

渔阳反叛的战鼓动地惊天,宫中霓裳羽衣曲的舞步被杀声冲断。

战争的狼烟弥漫了整个琼宫玉殿,仓促间没了办法,只好带着侍卫和贵妃逃命四川。

龙旗飘飘走走停停,西出京门刚刚走了百十里路程。

将士们再也不肯列队前进,要求惩办祸首。

可怜美丽的贵妃,被赐死在马嵬坡下冤曲千秋。

价值昂贵的花钿被抛在地上没人瞅,精美的翠翘金雀和玉做的搔头也没人收留。

君王看着这一切只能把脸掩上没法挽救,止不住和着血的眼泪汹涌的长流(凄惨的离去怎么也不想走,马上西行还步步回头)。

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全部译文

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全部译文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全部翻译《长恨歌》汉家的皇上看重倾城倾国貌,立志找一位绝代佳人。

可惜当国多少年哪,一直没处寻。

杨家有位刚长成的姑娘,养在深闺里没人见过她容颜。

天生丽质无法埋没,终于被选到皇上身边。

她回头嫣然一笑,百般娇媚同时显现出来。

六宫粉白黛绿的各色宫女们,立刻全都似乎褪掉了色彩。

春寒料峭,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她那如凝结的油脂的肌肤。

侍女扶出浴,正娇懒无力,原来是刚得到皇上的宠幸!花一般容貌云一样鬓发,金步摇在头上颤。

绣有莲花图案的帐子很温暖正适合度春宵。

春宵太短!太阳升起老高天子才睁眼,从此再不早早上朝去和那些大臣见面。

追陪欢乐,伺候宴席,她总在皇帝身旁转,没有闲下来的时候。

春天随她春游,夜晚也是她独占。

后宫有美人儿三千人,皇上对三千人的宠爱都集中在她一身。

深宫的夜晚,她妆饰好了去伺候圣君。

玉楼中宴会完毕,皇上带醉入了寝。

姐妹弟兄都封了大邦,好羡人呀,一家门户尽生光彩。

叫天下做父母的心里,觉得生男儿还不如生个女郎。

避暑的骊宫,高插云霄。

宫中仙乐飘,人间到处都能听到。

宫里徐徐地奏歌慢慢地舞蹈,管弦之声聚而不散。

皇上整天看,总也看不够。

谁知道渔阳反叛的战鼓会震地敲,把霓裳羽衣曲惊断了!皇家城阙烟尘滚滚,天子的大驾,成千上万的车辆马骑,逃往西南。

(因为)还有贵妃的翠色车驾摇摇晃晃、走走又停停,才走到出城门百来里。

六军不肯前进可怎么办?宛转蛾眉竟死在皇上马蹄前。

她的花钿丢在地上没人收,还有她头上的翡翠翘呢,她的金雀,她的玉簪。

皇上掩着脸,想救救不了,回头看时,眼泪和血一起流。

风刮起黄尘格外萧索,栈道插云弯弯曲曲通上剑阁。

峨眉道上没多少行人,天子旌旗也没了光彩,阳光是那样淡薄。

蜀江水这么碧绿哟,蜀山这么青翠,皇上日日夜夜怀念的情思难断绝。

离宫看见月光是伤心颜色,夜里听雨打栈铃也是断肠声息。

总算有一天,天旋地转圣驾得回京城,又走到这里——叫人徘徊不忍离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间找不着了,美人当年白白死去的那块地。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隐喻翻译探析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隐喻翻译探析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隐喻翻译探析作者:李增辉张栋来源:《东方教育》2016年第23期摘要:隐喻的使用范围极其广泛,在诗歌中的应用尤为普遍。

诗人常常使用隐喻避免诗歌的平淡,从而使诗歌显得更美、更吸引人。

本文以李商隐的《锦瑟》译文为例,对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中的隐喻处理进行了简单的论述。

关键字:隐喻;诗歌;隐喻处理一、引言隐喻是诗歌中不可或缺的一种修辞手段,是诗歌创作的基础砌块与生命原则,是诗人的主要文本和荣耀。

可以说诗人是用隐喻来看待生活、进行思考的。

诗人常在诗歌中使用隐喻使人物内心的感受和思想图像化,让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明朗化,因而使诗歌变得清晰明白,生动形象,使读者更容易理解诗人试图传达的含义,让读者透过外在的表象深入到诗歌的内在结构去获得更深层的意义。

二、隐喻2.1隐喻的定义及意义2.1.1 隐喻的定义首先从传统的观点来看,隐喻就是用一个已知的事物或概念来表示和描述另外一种未知的事物或概念。

如:爱情就是一只歌唱的小鸟。

其次从近代学者对于隐喻的定义来看,I.A理查兹(1893-1979)在他的《文学批评原理》(1925)中指出:隐喻是“把全然不同的、至今仍被认为是毫无联系的事物在诗歌中结合在一起的最有力的手段”。

综合起来,隐喻( metaphor),就是利用一种概念来表达另外一种概念。

通过使用隐喻,人们将两种毫无关联的事物相提并论,因为人们在认知领域产生了相似联想,从而利用对两种事物感知的交融来解释、评价、表达他们对客观现实的真实感受和感情。

隐喻能够给文章特别是诗歌带来意想不到的美学效果。

隐喻中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张力会使读者产生无尽的联想,这也许是隐喻更多的是出现在诗歌中的原因。

2.1.2 隐喻的意义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汉语还是英语中,隐喻的使用相当普遍,为了使话语或者语言不落俗套,表达新颖,人们就会去努力追求新奇的表达方法,而隐喻毫无疑问正好可以满足人们的这一需求。

恰当地使用隐喻可以大大增强语言的修辞效果,有力提高语句表达的形象性、意向性、趣味性、隐晦性、诗意性,可给人耳目一新、想象丰富的感觉,这样便可以达到打动人心、引起共鸣的目的。

从古典诗歌中的意向翻译

从古典诗歌中的意向翻译

意象图式
认知模式 (认知语言学)
转喻
隐喻
意象图式
命题模式
空间 空间描述
意象转换的实质就 是意象图式的转换
最基本
翻译活动

翻译活动
一种语言用另一种语言 进行表达的转换过程
语言活动
思维活动(译者)

意向图示对古典诗歌中的单个意向、复杂意 向及意向组合的届时都具有阐释力


文学形式 内容---意象←→意境 形式---声律
实质

有Βιβλιοθήκη 地利用语符再现原诗意象及其意蕴作者的主观情感 情感依托的物象 意蕴空间:全部意象意蕴和意向组合意蕴的 总和。 解读古诗词,从语言层面上看,是对语符的 一种解码;从艺术层面看,则是对意象深层 蕴含的感悟,是与作者心灵沟通的审美过程。 (朱晓慧)
过程


表象-意象 前意象状态的表象分解 确定意象的表象选择 译者读者-译者及新的诗歌意象创造者
从古典诗歌中的意 象翻译看意向图式 理论的阐释空间
By 马晓欢
意象
是诗歌艺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另 一个是声律),或者说在一首诗歌中起组织 作用的主要因素有两个:声律和意象。
-------陈植锷




意象是诗词性质的集中体现,离开意象,诗词的 诗性特质就丧失殆尽。(朱晓慧) 诗中的非意象成分,乃是由意象成分派生出来的, 是意象的附属成分,用来说明、阐释意象意义, 它服从于意象,是意象的延伸与扩张,本身并没 有独立性。(吴晓) 意象是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的结合体,它渗透着 主体情感,传达着诗人生命的勃动和性情的激荡。 (朱晓慧) 意象经营乃是包括古近体,乃至《诗经》、《楚 辞》、《乐府》在内的中国一切古典诗歌的艺术 特点。(陈植锷)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散文部分重点语句翻译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散文部分重点语句翻译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重点语句翻译《庖丁解牛》1、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

2、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

《项羽之死》1、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汉军已经把楚人都征服了吗?他们那边楚人为什么这么多啊!2、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3、项王于是再次带兵向东跑,到了东城,只有二十八骑了。

4、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5、然而今天我最终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使我灭亡,不是(我的)作战有过错。

4、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即使江东父老怜惜(我)而让我称王,我有什么脸面见他们呢?即使他们不说,我难道就不于心有愧吗?《阿房宫赋》1.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长桥横卧在渭水上,天上出现云,怎么出现了龙。

2.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

燕国、赵国、韩国、魏国、齐国、楚国收藏的金玉珍宝,都是多少年、多少代,从人民手中掠夺来的,堆积如山。

3.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忽然有一天,不能再占有,都运送到阿房宫中。

把宝鼎当作铁锅,把美玉当作石头,把黄金当作土块,把珍珠当作砂砾,乱丢乱扔,满地狼籍,秦人看着,也不觉得可惜。

4.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为什么搜刮财宝时连一分一厘也不放过,挥霍起来却把它当作泥沙一样呢5.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秦始皇这暴君的心却日益骄横顽固。

戍守边关的士兵一呼,函谷关被攻破。

楚国人一把大火,可惜那豪华的宫殿就变成了一片焦土6.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隐喻翻译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隐喻翻译

读写频道·文学信箱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人们对其认识与研究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亚里士多德在其《修辞学》和《诗学》中曾多次提到隐喻。

随着时代的发展,隐喻突破其传统内涵,不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被认为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

同样,翻译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途径。

“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是以现实体验为背景的认知主体所参与的多重互动为认知基础的,译者在透彻理解源语言(含古代语言)语篇所表达出的各类意义的基础上,尽量将其在目标语言中映射转述出来,在译文中应着力勾画出作者所欲描写的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

”[1]因此,隐喻翻译其实是一种体验性活动,是译者基于自身的文化认知与生活情感经验对原文的解读,将具体内容转化为抽象的概念,并最终以目标语来传达他对原文的理解,形成译文。

隐喻虽为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但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却表现得最为充分,可以说,中国古典诗词本身就是“隐喻式语言”[2]。

因此,从中国古典诗词切入,探索诗歌隐喻的特点及其翻译方法,非常具有典型意义。

一、中国古典诗词的隐喻特点中国古典诗词的隐喻特点十分鲜明,这在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充分的体现。

《诗经》有三种最主要的表现手法:“赋”“比”“兴”。

“比”,即比喻,它与修辞层面的隐喻相合;同时,“比”又基于类似的联想,与认知层面的隐喻相合。

因此,可以把它们均视为隐喻性操作。

而“兴”字,不仅有这一层意思,更有生发、感发之意,这与认知语言学下强调隐喻是对世界的理解感知不谋而合。

可以说,《诗经》中的“比”与“兴”在本质上都是隐喻。

例如,《硕鼠》篇,用贪婪的老鼠比喻不劳而获的剥削者;《新台》篇中,把贪色乱伦的卫宣公比作丑陋的癞蛤蟆;《桃夭》篇中,将娇美盛开的桃花比作新嫁娘。

中国古典诗词的隐喻往往由一些连接词组成,如“似”“作”“是”“成”“于”“非”等。

如白居易《花非花》:“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文言文原文及译文王文过小孤山大孤山八月一日,过烽火矶。

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

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

及抛江过其下,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与它石迥异。

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

是日风静,舟行颇迟,又秋深潦缩,故得尽见杜老所谓“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也。

过澎浪矶、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

小孤属舒州宿松县,有戍兵。

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

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

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

庙在山之西麓,额曰“惠济”,神曰“安济夫人”。

绍兴初,张魏公自湖湘还,尝加营葺,有碑载其事。

又有别祠在澎浪矶,属江州彭泽县,三面临江,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

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

昔人诗有“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之句,传者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

晚泊沙夹,距小孤一里。

微雨,复以小艇游庙中,南望彭泽、都昌诸山,烟雨空濛,鸥鹭灭没,极登临之胜,徙倚久之而归。

方立庙门,有俊鹘抟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

庙祝云,山有栖鹘甚多。

二日早,行未二十里,忽风云腾涌,急系缆。

俄复开霁,遂行。

泛彭蠡口,四望无际,乃知太白“开帆入天镜”之句为妙。

始见庐山及大孤。

大孤状类西梁,虽不可拟小姑之秀丽,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

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

江水浑浊,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

南江则极清澈,合处如引绳,不相乱。

晚抵江州。

州治德化县,即唐之浔阳县,柴桑、栗里,皆其地也;南唐为奉化军节度,今为定江军。

岸上赤而壁立,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也。

泊湓浦,水亦甚清,不与江水乱。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重点语句翻译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重点语句翻译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重点语句翻译第一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重点语句翻译《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重点语句翻译《庖丁解牛》1、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

2、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

《项羽之死》1、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汉军已经把楚人都征服了吗?他们那边楚人为什么这么多啊!2、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王于是再次带兵向东跑,到了东城,只有二十八骑了。

3、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然而今天我最终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使我灭亡,不是(我的)作战有过错。

4、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即使江东父老怜惜(我)而让我称王,我有什么脸面见他们呢?即使他们不说,我难道就不于心有愧吗?《阿房宫赋》1.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长桥横卧在渭水上,天上出现云,怎么出现了龙。

2.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

燕国、赵国、韩国、魏国、齐国、楚国收藏的金玉珍宝,都是多少年、多少代,从人民手中掠夺来的,堆积如山。

3.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忽然有一天,不能再占有,都运送到阿房宫中。

把宝鼎当作铁锅,把美玉当作石头,把黄金当作土块,把珍珠当作砂砾,乱丢乱扔,满地狼籍,秦人看着,也不觉得可惜。

4.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为什么搜刮财宝时连一分一厘也不放过,挥霍起来却把它当作泥沙一样呢5.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秦始皇这暴君的心却日益骄横顽固。

戍守边关的士兵一呼,函谷关被攻破。

楚国人一把大火,可惜那豪华的宫殿就变成了一片焦土6.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概念隐喻视角下的中国古典艺术散文的隐喻翻译

概念隐喻视角下的中国古典艺术散文的隐喻翻译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概念隐喻视角下的中国古典艺术散文的隐喻翻译陈微微 沈阳化工大学外语系基金项目:本文为2018年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青年项目“认知诗学关照下的中国古典艺术散文英译研究”(项目编号:L18CYY005)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现象,更是一种认知现象。

文学作品中隐喻的翻译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在目的语中再现源域到目标域映射的过程;是一个从思维到语言的互动过程,而不是语言层面的符号转换过程。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出发,首先在概念隐喻理论指导下探讨了文学作品中隐喻的翻译过程,再通过具体译例分析,探讨中国古典艺术散文隐喻的具体翻译策略。

关键词:概念隐喻理论;隐喻翻译过程;隐喻翻译策略作者简介:陈微微,1987年生人,女,蒙古族,辽宁省沈阳市人,沈阳化工大学外语系讲师,硕士学历,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和文学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7-085-03中国古典艺术散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其语言优美,极具艺术魅力,它是古代文人抒发情感志向的载体,充分表达了儒道禅三家哲学影响下古代知识分子的心理状态。

古典艺术散文的顺利传播能够使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思想传递给国外,使世界各国更深入的了解中国及其传统文化。

因此,中国古典艺术散文的译介工作十分重要,然而其复杂的隐喻内涵给译者带来巨大挑战。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现象,更是一种认知现象。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出发,以概念隐喻理论为指导,通过译例分析,探讨中国古典艺术散文中的隐喻的翻译技巧。

一、概念隐喻理论隐喻在传统上属于语言学层面的修辞学范畴。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逐渐认识到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认知现象。

20世纪80年代,认知语言学家Lakoff和Johnson在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用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映射来解释隐喻现象,并指出隐喻是一种“跨域映射”。

古代诗歌散文翻译

古代诗歌散文翻译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翻译1、及抛江过其下,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与它石迥异。

2、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

3、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

4、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

5、微雨,复以小艇游庙中,南望彭泽、都昌诸山,烟雨空濛,鸥鹭灭没,极登临之胜,徙倚久之而归。

6、方立庙门,有俊鹘抟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

庙祝云,山有栖鹘甚多。

7、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8、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9、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目而神欲行。

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10、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11、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12、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13、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14、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15、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16、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17、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8、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19、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中国古代诗歌中隐喻的翻译

中国古代诗歌中隐喻的翻译

中国古代诗歌中隐喻的翻译作者:邓琪方凤娟来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03期摘要:从认知的角度,通过构建隐喻及其翻译过程的认知模型,对隐喻在不同语言中的重构机制进行了研究,同时,针对不同文化对隐喻认知的影响加以分析,进而提出了中国古代诗歌中隐喻的翻译策略及方法。

关键词:隐喻翻译;认知;中国古诗中图分类号:H059;H159;H315.9文献标识码: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09.03.033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而且是人们普遍使用的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

探究隐喻现象背后的认知过程,对研究隐喻的翻译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尽管众多学者为中国古诗进入英语世界付出了不懈努力,但由于汉英语言及文化的巨大差异以及中国古诗语言运用的特殊手法,因此我们在中国古诗翻译方法的研究,尤其是中国古诗中隐喻的翻译实践方面依然任重而道远。

一、古汉语诗歌中隐喻的普遍性诗歌被称作是隐喻的海洋。

束定芳在《隐喻学研究》一书中描述:隐喻是诗歌的生命原则,是诗人的主要文本和荣耀;诗人的大脑完全是一套隐喻的句法;隐喻是自然的揭示者……是诗歌的实质。

中国古诗更是无处不充满着对隐喻的应用。

如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杜甫的“杨花雪落覆白萍,青鸟飞去衔红巾”;白居易的“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等等皆是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的千古名句。

因而解决中国古诗中隐喻翻译问题,意义深远。

对隐喻的研究和阐释是多角度、多层次的,从词源学来说,隐喻一词的构成就隐含了“超越”和“传送”的意思。

雅各布森的语言学理论指出,隐喻也就是在一个实体与另一个可以替代它的实体之间,提出一种“可以转换”的相似性或共通性。

亚里士多德对隐喻的定义是:隐喻通过把属于别的事物的词给予另一个事物而构成,或从“属”到“种”,或从“种”到“属”,或从“种”到“种”,或通过类比。

英语专业的教科书之一的《写作手册》里是这样解释隐喻的:用一个词来指代与该词本来所指事物有相似特点的另一个事物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诗歌及散文中的隐喻翻译
中国古代诗歌及散文历史悠久,古代文体中常常使用隐喻这一修辞手法,以表现作者意图,表现诗歌美感。

由于汉英两种语言在思维方式、文化传统、审美理解等方面存在差异,就为隐喻翻译过程增加了一定难度。

“忠实原文”与“再创造”一直是文学翻译中争论的热点话题。

在诗歌、散文翻译中,“忠实原文”就有可能会产生“诗不可译”的现象。

诗歌语言在词汇、语法、语音、字音、语义方言、语域和历史时代等方面与正常语言偏离(Leech, 1969),因此,如果与日常言语的使用原则而对比,隐喻则是一种正常语言的偏离。

Halliday 在分析语言功能时,曾指出语言具有概念、语篇、和人际三大功能。

诗歌语言是语言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因此,诗歌语言同样具有表达概念、构成语篇以及表达一定人际关系的功能,所不同的是诗歌语言常常隐形地传达这些功能。

这就是诗歌语言的隐喻性。

诗歌语言总是与某种概念的表达相关联。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一共有十一个名词意象。

许渊冲引用了顾延龄(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英诗赏析)(外国语,1993:2)的三种译文。

其中有一篇是许先生最为推荐的:
“Crows hovering over rugged old trees wreathed over rugged old wreathed with rotten vine---the day is about done. Yonder is a tiny bridge over a sparkling stream, and on the far bank, a pretty little village. But the traveler has to go on down this ancient road, the west wind moaning, his bony horse groaning, trudging towards the sinking sun, trudging towards the sinking sun, farther and farther away from home.”
许渊冲先生指出,本首诗中,前三句所陈列的三种事物“并不是并列,而是有主次轻重的”,从该诗的前三句,可以看到作者描述了九个意象,但实际上,该诗的“第一句主要写昏鸦,第二句主要写人家,第三句写瘦马。

”而原作中将描写的重心“昏鸦”、“人家”“瘦马”都排列在每一句的句末,体现出了语言结构的“句末重心”原则(end-focus principle)以及信息传播的尾焦原则(end-focus principle)。

(Leech, 198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