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人教A版选修2-1第三章章末总结

合集下载

新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修2-1第三章《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知识点汇总及解题方法总计

新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修2-1第三章《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知识点汇总及解题方法总计

第三章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单元小结[核心速填]1.空间向量的有关定理和推论(1)共线向量定理:对空间任意两个向量a ,b (b ≠0),a ∥b 的充要条件是存在实数λ,使得a =λb .(2)共线向量定理的推论:若OA →,OB →不共线,则P ,A ,B 三点共线的充要条件是OP →=λOA →+μOB →,且λ+μ=1.(3)共面向量定理:如果两个向量a ,b 不共线,那么向量p 与向量a ,b 共面的充要条件是存在惟一的有序实数对(x ,y ),使得p =x a +y b .(4)共面向量定理的推论:已知空间任意一点O 和不共线的三点A ,B ,C ,则P ,A ,B ,C 四点共面的充要条件是OP →=xOA →+yOB →+zOC →(其中x +y +z =1).(5)空间向量基本定理:如果三个向量a ,b ,c 不共面,那么对空间任一向量p ,存在有序实数组{x ,y ,z },使得p =x a +y b +z c ,其中{a ,b ,c }叫做空间的一个基底.2.空间向量运算的坐标表示设a =(a 1,a 2,a 3),b =(b 1,b 2,b 3). (1)a +b =(a 1+b 1,a 2+b 2,a 3+b 3),a -b =(a 1-b 1,a 2-b 2,a 3-b 3),λa =(λa 1,λa 2,λa 3),a ·b =a 1b 1+a 2b 2+a 3b 3.(2)重要结论:a ∥b ⇔a =λb ⇔a 1=λb 1,a 2=λb 2,a 3=λb 3(λ∈R ); a ⊥b ⇔a ·b =0⇔a 1b 1+a 2b 2+a 3b 3=0.3.模、夹角和距离公式(1)设a =(a 1,a 2,a 3),b =(b 1,b 2,b 3),则①|a |=a ·a②cos 〈a ,b 〉=a ·b |a ||b |=(2)设A (a 1,b 1,c 1),B (a 2,b 2,c 2),则d AB =|AB →|4.空间向量的结论与线面位置关系的对应关系(1)设直线l 的方向向量是u =(a 1,b 1,c 1),平面α的法向量v =(a 2,b 2,c 2), 则l ∥α⇔u ⊥v ⇔u ·v =0⇔a 1a 2+b 1b 2+c 1c 2=0,l ⊥α⇔u ∥v ⇔u =k v ⇔(a 1,b 1,c 1)=k (a 2,b 2,c 2)⇔a 1=ka 2,b 1=kb 2,c 1=kc 2(k ∈R ).(2)设直线l ,m 的方向向量分别为a ,b ,平面α,β的法向量分别为u ,v ,则l ∥m ⇔a ∥b ⇔a =k b ,k ∈R ; l ⊥m ⇔a ⊥b ⇔a ·b =0; l ∥α⇔a ⊥u ⇔a ·u =0; l ⊥α⇔a ∥u ⇔a =k u ,k ∈R ;α∥β⇔u ∥v ⇔u =k v ,k ∈R ; α⊥β⇔u ⊥v ⇔u ·v =0. 5.空间向量与空间角的关系(1)设异面直线l 1,l 2的方向向量分别为m 1,m 2,则l 1与l 2的夹角θ满足cos θ=|cos 〈m 1,m 2〉|.(2)设直线l 的方向向量和平面α的法向量分别为m ,n ,则直线l 与平面α的夹角θ满足sin θ=|cos 〈m ,n 〉|.(3)求二面角的大小:(ⅰ)如图3­1①,AB ,CD 是二面角α­l ­β的两个半平面α,β内与棱l 垂直的直线,则二面角的大小θ=〈AB →,CD →〉.图3­1(ⅱ)如图3­1②③,n 1,n 2分别是二面角α­l ­β的两个半平面α,β的法向量,则二面角的大小θ满足cos θ=cos 〈n 1,n 2〉或-cos 〈n 1,n 2〉.[体系构建][题型探究]类型一、空间向量的基本概念及运算例1、如图3­2,在四棱锥S ­ABCD 中,底面ABCD 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S 到A 、B 、C 、D 的距离都等于2.给出以下结论:图3­2①SA →+SB →+SC →+SD →=0; ②SA →+SB →-SC →-SD →=0; ③SA →-SB →+SC →-SD →=0; ④SA →·SB →=SC →·SD →; ⑤SA →·SC →=0.其中正确结论的序号是________. 【答案】 ③④【解析】容易推出SA →-SB →+SC →-SD →=BA →+DC →=0,所以③正确;又因为底面ABCD 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SA =SB =SC =SD =2,所以SA →·SB →=2·2·cos∠ASB ,SC →·SD →=2·2·cos ∠CSD ,而∠ASB =∠CSD ,于是SA →·SB →=SC →·SD →,因此④正确,其余三个都不正确,故正确结论的序号是③④.[规律方法] 1.空间向量的线性运算包括加、减及数乘运算,选定空间不共面的三个向量作为基向量,并用它们表示出目标向量,这是用向量法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基本要求,解题时可结合已知和所求,根据图形,利用向量运算法则表示所需向量.2.空间向量的数量积(1)空间向量的数量积的定义表达式a ·b =|a |·|b |·cos 〈a ,b 〉及其变式cos 〈a ,b 〉=a ·b|a | ·|b |是两个重要公式. (2)空间向量的数量积的其他变式是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重要公式,如a 2=|a |2,a 在b 上的投影a ·b|b |=|a |·cos θ等.[跟踪训练]1.如图3­3,已知ABCD ­A ′B ′C ′D ′是平行六面体.设M 是底面ABCD 的中心,N 是侧面BCC ′B ′对角线BC ′上的34分点,设MN →=αAB →+βAD→+γAA ′→,则α+β+γ=________.图3­3【答案】32[连接BD ,则M 为BD 的中点,MN →=MB →+BN →=12DB →+34BC ′→=12(DA →+AB →)+34(BC →+CC ′→)=12(-AD →+AB →)+34(AD →+AA ′→)=12AB →+14AD →+34AA ′→.∴α=12,β=14,γ=34.∴α+β+γ=32.]类型二、空间向量的坐标运算例2、(1)已知a =(2,3,-4),b =(-4,-3,-2),b =12x -2a ,则x =( )A .(0,3,-6)B .(0,6,-20)C .(0,6,-6)D .(6,6,-6)(2)已知向量a =(x,1,2),b =(1,y ,-2),c =(3,1,z ),a ∥b ,b ⊥C . ①求向量a ,b ,c ;②求a +c 与b +c 所成角的余弦值.【答案】(1)B [由b =12x -2a 得x =4a +2b ,又4a +2b =4(2,3,-4)+2(-4,-3,-2)=(0,6,-20), 所以x =(0,6,-20).](2)①∵向量a =(x,1,2),b =(1,y ,-2),c =(3,1,z ),且a ∥b ,b ⊥c ,∴⎩⎪⎨⎪⎧x 1=1y =2-23+y -2z =0,解得⎩⎪⎨⎪⎧x =-1,y =-1,z =1,∴向量a =(-1,1,2),b =(1,-1,-2),c =(3,1,1). ②∵a +c =(2,2,3),b +c =(4,0,-1), ∴(a +c )·(b +c )=2×4+2×0+3×(-1)=5,|a +c |=22+22+32=17,|b +c |=42+02+(-1)2=17, ∴a +c 与b +c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a +c )·(b +c )|a +c ||b +c |=517.[规律方法] 熟记空间向量的坐标运算公式 设a =(x 1,y 1,z 1),b =(x 2,y 2,z 2), (1)加减运算:a ±b =(x 1±x 2,y 1±y 2,z 1±z 2). (2)数量积运算:a ·b =x 1x 2+y 1y 2+z 1z 2. (3)向量夹角:cos 〈a ,b 〉=x 1x 2+y 1y 2+z 1z 2x 21+y 21+z 21x 22+y 22+z 22. (4)向量长度:设M 1(x 1,y 1,z 1),M 2(x 2,y 2,z 2),则|M 1M 2→|=(x 1-x 2)2+(y 1-y 2)2+(z 1-z 2)2. 提醒:在利用坐标运算公式时注意先对向量式子进行化简再运算. [跟踪训练]2.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A (1,-2,11),B (4,2,3),C (6,-1,4),则△ABC 一定是( )A .等腰三角形B .等边三角形C .直角三角形D .等腰直角三角形【答案】C [∵AB →=(3,4,-8),AC →=(5,1,-7),BC →=(2,-3,1),∴|AB →|=32+42+(-8)2=89,|AC →|=52+12+(-7)2=75,|BC →|=22+(-3)2+1=14,∴|AC →|2+|BC →|2=|AB →|2,∴△ABC 一定为直角三角形.]类型三、利用空间向量证明平行、垂直问题例3、 在四棱锥P ­ABCD 中,AB ⊥AD ,CD ⊥AD ,PA ⊥底面ABCD ,PA =AD =CD =2AB =2,M 为PC 的中点.(1)求证:BM ∥平面PAD ;(2)平面PAD 内是否存在一点N ,使MN ⊥平面PBD ?若存在,确定N 的位置;若不存在,说明理由.[思路探究] (1)证明向量BM →垂直于平面PAD 的一个法向量即可;(2)假设存在点N ,设出其坐标,利用MN →⊥BD →,MN →⊥PB →,列方程求其坐标即可. 【答案】以A 为原点,以AB ,AD ,AP 分别为x 轴、y 轴、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则B (1,0,0),D (0,2,0),P (0,0,2),C (2,2,0),M (1,1,1),(1)证明:∵BM →=(0,1,1),平面PAD 的一个法向量为n =(1,0,0), ∴BM →·n =0,即BM →⊥n ,又BM ⊄平面PAD ,∴BM ∥平面PAD . (2)BD →=(-1,2,0),PB →=(1,0,-2), 假设平面PAD 内存在一点N ,使MN ⊥平面PBD . 设N (0,y ,z ),则MN →=(-1,y -1,z -1), 从而MN ⊥BD ,MN ⊥PB , ∴⎩⎪⎨⎪⎧MN →·BD →=0,MN →·PB →=0,即⎩⎪⎨⎪⎧1+2(y -1)=0,-1-2(z -1)=0,∴⎩⎪⎨⎪⎧y =12,z =12,∴N ⎝ ⎛⎭⎪⎫0,12,12,∴在平面PAD 内存在一点N ⎝ ⎛⎭⎪⎫0,12,12,使MN ⊥平面PBD .[规律方法]利用空间向量证明空间中的位置关系(1)线线平行:证明两条直线平行,只需证明两条直线的方向向量是共线向量. (2)线线垂直:证明两条直线垂直,只需证明两直线的方向向量垂直. (3)线面平行:①证明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垂直;②证明可在平面内找到一个向量与直线的方向向量是共线向量;③利用共面向量定理,即证明直线的方向向量可用平面内两不共线向量线性表示.(4)线面垂直:①证明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平行;②利用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转化为线线垂直问题.(5)面面平行:①证明两个平面的法向量平行(即是共线向量);②转化为线面平行、线线平行问题.(6)面面垂直:①证明两个平面的法向量互相垂直;②转化为线面垂直、线线垂直问题.[跟踪训练]3.如图3­4,长方体ABCD­A1B1C1D1中,点M,N分别在BB1,DD1上,且AM⊥A1B,AN⊥A1D.图3­4(1)求证:A1C⊥平面AMN.(2)当AB=2,AD=2,A1A=3时,问在线段AA1上是否存在一点P使得C1P∥平面AMN,若存在,试确定P的位置.【答案】(1)证明:因为CB⊥平面AA1B1B,AM⊂平面AA1B1B,所以CB⊥AM,又因为AM⊥A1B,A1B∩CB=B,所以AM⊥平面A1BC,所以A1C⊥AM,同理可证A1C⊥AN,又AM∩AN=A,所以A1C⊥平面AMN.(2)以C 为原点,CD 所在直线为x 轴,CB 所在直线为y 轴,CC 1所在直线为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因为AB =2,AD =2,A 1A =3,所以C (0,0,0),A 1(2,2,3),C 1(0,0,3),CA 1→=(2,2,3), 由(1)知CA 1⊥平面AMN ,故平面AMN 的一个法向量为CA 1→=(2,2,3).设线段AA 1上存在一点P (2,2,t ),使得C 1P ∥平面AMN ,则C 1P →=(2,2,t -3), 因为C 1P ∥平面AMN ,所以C 1P →·CA 1→=4+4+3t -9=0, 解得t =13.所以P ⎝⎛⎭⎪⎫2,2,13, 所以线段AA 1上存在一点P ⎝ ⎛⎭⎪⎫2,2,13,使得C 1P ∥平面AMN .类型四、利用空间向量求空间角例4、如图3­5,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BC 中,∠A =90°,BC =6,D ,E 分别是AC ,AB 上的点,CD =BE =2,O 为BC 的中点.将△ADE 沿DE 折起,得到如图(2)所示的四棱锥A ′­BCDE ,其中A ′O = 3.(1) (2)图3­5(1)证明:A ′O ⊥平面BCDE ;(2)求二面角A ′­CD ­B 的平面角的余弦值.[思路探究] (1)利用勾股定理可证A ′O ⊥OD ,A ′O ⊥OE ,从而证得A ′O ⊥平面BCDE ;(2)用“三垂线”法作二面角的平面角后求解或用向量法求两个平面的法向量的夹角.【答案】(1)证明:由题意,得OC =3,AC =32,AD =2 2. 如图,连接OD ,OE ,在△OCD 中,由余弦定理,得OD =OC 2+CD 2-2OC ·CD cos 45°= 5.由翻折不变性,知A ′D =22,所以A ′O 2+OD 2=A ′D 2,所以A ′O ⊥OD . 同理可证A ′O ⊥OE .又因为OD ∩OE =O ,所以A ′O ⊥平面BCDE .(2)如图,过点O 作OH ⊥CD 交CD 的延长线于点H ,连接A ′H .因为A ′O ⊥平面BCDE ,OH ⊥CD , 所以A ′H ⊥CD .所以∠A ′HO 为二面角A ′­CD ­B 的平面角. 结合图(1)可知,H 为AC 的中点,故OH =322,从而A ′H =OH 2+A ′O 2=302. 所以cos ∠A ′HO =OH A ′H =155. 所以二面角A ′­CD ­B 的平面角的余弦值为155. [规律方法] 用向量法求空间角的注意点(1)异面直线所成角:两异面直线所成角的范围为0°<θ≤90°,需找到两异面直线的方向向量,借助方向向量所成角求解.(2)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要求直线a 与平面α所成的角θ,先求这个平面α的法向量n 与直线a 的方向向量a 夹角的余弦cos 〈n ,a 〉,易知θ=〈n ,a 〉-π2或者π2-〈n ,a 〉.(3)二面角:如图3­6,有两个平面α与β,分别作这两个平面的法向量n 1与n 2,则平面α与β所成的角跟法向量n 1与n 2所成的角相等或互补,所以首先应判断二面角是锐角还是钝角.图3­6[跟踪训练]4.在如图3­7所示的圆台中,AC 是下底面圆O 的直径,EF 是上底面圆O ′的直径,FB是圆台的一条母线.图3­7(1)已知G ,H 分别为EC ,FB 的中点,求证:GH ∥平面ABC . (2)已知EF =FB =12AC =23,AB =BC ,求二面角F ­BC ­A 的余弦值.【答案】 (1)证明:设CF 的中点为I ,连接GI ,HI .在△CEF 中,因为点G ,I 分别是CE ,CF 的中点, 所以GI ∥EF .又EF ∥OB ,所以GI ∥OB .在△CFB 中,因为H ,I 分别是FB ,CF 的中点, 所以HI ∥BC .又HI ∩GI =I ,BC ∩OB =B , 所以平面GHI ∥平面ABC . 因为GH ⊂平面GHI , 所以GH ∥平面ABC .(2)连接OO ′,则OO ′⊥平面ABC .又AB =BC ,且AC 是圆O 的直径, 所以BO ⊥AC .以O 为坐标原点,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由题意得B (0,23,0),C (-23,0,0). 过点F 作FM ⊥OB 于点M , 所以FM =FB 2-BM 2=3, 可得F (0,3,3).11 故BC →=(-23,-23,0),BF →=(0,-3,3). 设m =(x ,y ,z )是平面BCF 的法向量.由⎩⎪⎨⎪⎧m ·BC →=0,m ·BF →=0可得⎩⎨⎧ -23x -23y =0,-3y +3z =0.可得平面BCF 的一个法向量m =⎝ ⎛⎭⎪⎫-1,1,33.因为平面ABC 的一个法向量n =(0,0,1), 所以cos 〈m ,n 〉=m ·n|m |·|n |=77,所以二面角F ­BC ­A 的余弦值为77.。

高中数学第三章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1空间向量及其运算5空间向量运算的坐标表示3课件新人教A版选修2

高中数学第三章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1空间向量及其运算5空间向量运算的坐标表示3课件新人教A版选修2

变式训练
已知 a=(1,2,12),b=(12,-12,1),c=(-2,3, -12),d=(1,-32,14).
求证:a⊥b,c∥d.
证明: ∵ a= (1,2,12), b= (12,-12,1), ∴a·b=1×12+2×(-12)+12×1=0. ∴ a⊥ b. ∵ c= (- 2,3,-12), d= (1,-32,14), ∴ c=- 2(1,-32,14)=- 2d. ∴ c∥ d.
(1)求证:EF⊥CF; (2)求E→F与C→G所成角的余弦值; (3)求 CE 的长. [分析] 可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利用向量的坐 标形式解题.
[解] 建立如图 3 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D-xyz, 则 D(0,0,0),E(0,0,12),C(0,1,0), F(12,12,0),G(1,1,12).
[解] (1)如图 1,以 D 为原点,DA,DC,DD1 所在的直线为 x,y,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设 AA1=a,
则 B(4,4,0),N(2,2,a), A(4,0,0),M(2,4,a2),
图1
∴B→N= (- 2,- 2, a), A→M= (- 2, 4,a),
2 由B→N⊥A→M得B→N·A→M = 0, ∴4-8+a2=0,a=2 2,
b32.
2.空间中向量的坐标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设 A(a1,a2,a3),B(b1, b2, b3),则: (1)A→B= (b1- a1, b2- a2, b3- a3); (2)AB= |A→B|=
b1- a1 2+ b2- a2 2+ b3- a3 2.
如何理解空间向量的坐标运算与平面向量的坐 标运算间的关系?
|E→F|= |C→G|=

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1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第03章 章末检测高二数学(理)

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1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第03章 章末检测高二数学(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空间四边形OABC 中,OA AB CB +-= A .OA B .AB C .OCD .AC2.已知a =(-3,2,5),b =(1,x ,-1),且a ·b =-2,则x 的值是 A .6 B .5 C .4D .33.与向量(2,3,6)=a 共线的单位向量是A .236(,,)777 B .236(,,)777--- C .236(,,)777--和236(,,)777-D .236(,,)777和236(,,)777---4.设l 1的方向向量为a =(1,2,-2),l 2的方向向量为b =(-2,3,m ),若l 1⊥l 2,则实数m 的值为A .3B .2C .1D .125.已知++=0a b c ,2=a ,3=b ,4=c ,则向量a 与b 之间的夹角,<>a b 为A .30︒B .45︒C .60︒D .以上都不对6.已知M 、N 分别是四面体OABC 的棱OA ,BC 的中点,点P 在线段MN 上,且2MP PN =,设OA =a ,OB =b ,OC =c ,则OP =A .111663++a b c B .111633++a b c C .111333++a b cD .111366++a b c7.设平面上有四个互异的点A ,B ,C ,D ,已知(2)()DB DC DA AB AC +-⋅-0=,则ABC △是 A .直角三角形 B .等腰三角形 C .等腰直角三角形D .等边三角形8.若正方体ABCD-A 1B 1C 1D 1的棱长为a ,则平面AB 1D 1与平面BDC 1的距离为 A .a B .a C .aD .a9.已知()()()2,1,3,1,4,2,7,5,,λ=-=--=a b c 若,,a b c 三个向量不能构成空间的一个基底,则实数λ的值为 A .0 B .357 C .9D .65710.正三棱柱ABC -A 1B 1C 1的各棱长都为2,E ,F 分别是AB ,A 1C 1的中点,则EF 的长是A .2B .3C .5D .711.已知空间四个点A (1,1,1),B (-4,0,2),C (-3,-1,0),D (-1,0,4),则直线AD 与平面ABC所成的角为 A .30° B .45° C .60°D .90°12.已知二面角α-l -β的大小为50°,P 为空间中任意一点,则过点P 且与平面α和平面β所成的角都是25°的直线的条数为 A .2 B .3 C .4D .5二、填空题:请将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13.已知{i ,j ,k }为单位正交基底,且a =-i +j +3k ,b =2i -3j -2k ,则向量a +b 与向量a -2b 的坐标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已知向量(4,,1)k k =-a ,3(2,1,)2=-b ,若ab ,则k =_________________.15.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面ABD 1与面B 1BD 1所成角的大小为_________________. 16.在下列命题中:①若a ,b 共线,则a ,b 所在的直线平行;②若a ,b 所在的直线是异面直线,则a ,b 一定不共面; ③若a ,b ,c 三向量两两共面,则a ,b ,c 三向量一定也共面;④已知三向量a ,b ,c ,则空间任意一个向量p 总可以唯一表示为p =x a +y b +z c . 其中不正确的命题为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三、解答题: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17.已知{,,}i j k 是单位正交基底,设a 1=2i -j +k ,a 2=i +3j -2k ,a 3=-2i +j -3k ,a 4=3i +2j +5k ,试问是否存在实数a ,b ,c 使a 4=a a 1+b a 2+c a 3成立?如果存在,求出a ,b ,c 的值;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8.如图所示,四边形ABCD 、四边形ABEF 都是平行四边形且不共面,M ,N 分别是AC ,BF 的中点,试判断与是否共线.19.如图,在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M ,N ,E ,F ,S 分别为1CC ,11B C ,BC ,11C D ,11A B的中点,求证:(1)直线SE ∥平面1A BD ; (2)平面MNF ∥平面1A BD .20.如图,已知P A 垂直于正方形ABCD 所成平面,M ,N 分别是AB ,PC 的中点,且P A =AD =2.(1)求M ,N 两点之间的距离; (2)求证:MN ⊥平面PCD ; (3)求直线P A 与MN 所成的角.21.如图,在以A ,B ,C ,D ,E ,F 为顶点的五面体中,面ABEF 为正方形,2AF FD =,90AFD ∠=︒,且二面角D AF E --与二面角C BE F --都是60︒.(1)证明:平面ABEF ⊥平面EFDC ; (2)求二面角E BC A --的余弦值.22.如图,在直四棱柱1111ABCD A B C D -中,底面ABCD 为菱形,且160,,BAD A A AB E ∠==为1BB 延长线上的一点,1D E ⊥面1D AC .设2AB =. (1)求二面角1E AC D --的大小;(2)在1D E 上是否存在一点P ,使1//A P 面EAC ?若存在,求1:D P PE 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参考答案1.【答案】C【解析】OA AB CB OB CB OB BC OC +-=-=+=.故选C . 2.【答案】D【解析】a ·b =-3+2x -5=-2,∴x =3.故选D . 3.【答案】D 【解析】2222367=++=a ,∴与a 共线的单位向量是17±(2,3,6),故选D . 4.【答案】B【解析】∵l 1⊥l 2,∴a ⊥b ,∴a ·b =0,∴-2+6-2m =0,∴m =2.故选B . 5.【答案】D【解析】由已知++=0a b c ,得+=-a b c ,则2222()2+=++⋅=a b a b a b c ,由此可得32⋅=a b . 从而1cos ,4⋅==<>a b a b a b .故选D . 6.【答案】B7.【答案】B【解析】∵2()()DB DC DA DB DA DC DA AB AC +-=-+-=+,∴22(2)()()()0DB DC DA AB AC AB AC AB AC AB AC +-⋅-=+⋅-=-=, ∴AB AC =,故ABC △是等腰三角形,故选B . 8.【答案】D【解析】由正方体的性质易得平面AB 1D 1∥平面BDC 1,则两平面间的距离可转化为点B 到平面AB 1D 1的距离.显然A 1C ⊥平面AB 1D 1,以点D 为坐标原点,DA ,DC ,DD 1所在直线分别为x 轴,y 轴,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易得平面AB 1D 1的一个法向量为n =(1,-1,1),A (a ,0,0),B (a ,a ,0),=(0,-a ,0),则两平面间的距离为d =|3|33a BA a ⋅==n n .9.【答案】D10.【答案】C【解析】因为11EF EA AA A F=++,所以222221111()2EF EA AA A F EA AA A F EA =++=+++⋅ 2221111221210211cos12005AA EA A F AA A F +⋅+⋅=++++⨯⨯⨯︒+=,所以||5EF =,即EF =5.故选C .11.【答案】A【解析】设平面ABC 的法向量为(,,)x y z =n ,∵()5,1,1AB =--,()4,2,1AC =---,由0AB ⋅=n 及0AC ⋅=n ,得50,420,x y z x y z --+=⎧⎨---=⎩ 令z =1,得12x =,32y =-,∴n =(12,32-,1).()2,1,3AD =--, 设AD 与平面ABC 所成的角为θ,则31312sin 214142AD AD θ-++⋅===⨯n n,∴θ=30°.故选A . 12.【答案】B【解析】过点P 分别作平面α,β的垂线l 1和l 2,则l 1与l 2所成的角为130°或50°,问题转化为过点P 与直线l 1,l 2成65°角的直线有几条,与l 1,l 2共面的有一条,不共面的有2条.因此,共有3条.故选B .13.【答案】(1,-2,1) (-5,7,7)【解析】依题意知,a =(-1,1,3),b =(2,-3,-2),则a +b =(1,-2,1),a -2b =(-1,1,3)-2(2,-3,-2)=(-5,7,7). 14.【答案】2-【解析】由(4,,1)kk =-a ,3(2,1,)2=-b 及a b ,可知存在实数λ满足λ=a b ,即(4,,1)k k-=3(2,1,)2λ-,即42λ=-且kλ=且312kλ-=,解得2k=-.故填2-.15.【答案】60°【解析】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D-xyz,16.【答案】①②③④【解析】①a,b所在的直线可能重合,所以①错;②空间任意两个向量均共面,所以②错;③以空间向量的一组基底{a,b,c}为例,知它们两两共面,但它们三个不共面,所以③错;④当a,b,c共面时,不成立,所以④错.故不正确的命题为①②③④.17.【解析】存在,理由如下:假设a4=a a1+b a2+c a3成立,由已知可得a1=(2,-1,1),a2=(1,3,-2),a3=(-2,1,-3),a4=(3,2,5),可得(2a+b-2c,-a+3b+c,a-2b-3c)=(3,2,5),∴22332235a b ca b ca b c+-=⎧⎪-++=⎨⎪--=⎩,解得a =-2,b =1,c =-3,故a 4=-2a 1+a 2-3a 3, 所以a ,b ,c 存在,且a =-2,b =1,c =-3.19.【解析】如图,以D 为原点,DA ,DC ,DD 1所在直线分别为x 轴、y 轴、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Dxyz ,设正方体的棱长为2,则(0,0,0)D ,1(2,0,2)A ,(2,2,0)B ,(2,1,2)S ,(1,2,0)E ,(0,2,1)M ,(1,2,2)N ,(0,1,2)F .(1)易得1(0,2,2)A B =-,1(2,0,2)A D =--, 设平面1A BD 的法向量为(,,)x y z =n ,则11AB A D ⎧⎪⎨⎪⎩⊥⊥n n ,即11220220A B y z A D x z ⎧⋅=-=⎪⎨⋅=--=⎪⎩n n ,取1x =,得1y =-,1z =-,所以平面1A BD 的一个法向量为(1,1,1)=--n .又(1,1,2)SE =--,所以(1,1,2)(1,1,1)0SE ⋅=--⋅--=n , 所以SE ⊥n ,显然SE 不在平面1A BD 内,所以SE ∥平面1A BD .20.【解析】如图所示,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Axyz .由题意易得(0,0,0)A ,(2,0,0)D -,(2,2,0)C -,(0,0,2)P ,(0,1,0)M ,(1,1,1)N -, (1)由题易得(1,0,1)MN =-,故M ,N 两点之间的距离为222||(1)012MN =-++=. (2)由题易得(2,0,2)PD =--,(0,2,0)CD =-. 因为0MN PD ⋅=,所以MN PD ⊥,即MN PD ⊥, 因为0MN CD ⋅=,所以MN CD ⊥,即MN CD ⊥, 又PDCD D =,所以MN ⊥平面PCD .(3)由题易得(0,0,2)AP =,因为(1,0,1)MN =-,所以22222cos ,2||||2(1)1AP MN AP MN AP MN ⋅===-+<>,所以,45AP MN =︒<>,故直线PA 与MN 所成的角为45︒.21.【解析】(1)由已知可得AF DF ⊥,AF FE ⊥,所以AF ⊥平面EFDC .又AF ⊂平面ABEF ,故平面ABEF⊥平面EFDC . (2)过D 作DG EF ⊥,垂足为G , 由(1)知DG ⊥平面ABEF .以G 为坐标原点,GF 的方向为x 轴正方向,||GF 为单位长度,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Gxyz .所以(1,0,3)EC =,(0,4,0)EB =,(3,4,3)AC =--,(4,0,0)AB =-.设(,,)x y z =n 是平面BCE 的法向量,则00EC EB ⎧⋅=⎪⎨⋅=⎪⎩n n ,即3040x z y ⎧+=⎪⎨=⎪⎩,所以可取(3,0,3)=-n . 设m 是平面ABCD 的法向量,同理可取(0,3,4)=m ,所以219cos ,19⋅==-<>m n m n |m ||n |,易知二面角E BC A --为钝角,故二面角E BC A --的余弦值为21919-. 22.【解析】(1)设AC 与BD 交于O ,设1B E h =,如图所示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 xyz -,1112cos ,==2D ED E D E ⋅∴⋅m m m ,。

【优化方案】2012高中数学 第3章本章优化总结课件 新人教A版选修2-1

【优化方案】2012高中数学 第3章本章优化总结课件 新人教A版选修2-1

【解】 ∵PO⊥平面 ABCD, ⊥ , ∴PO⊥BD. ⊥ 又 PB⊥PD, ⊥ , ∴△PBD 为直角三角形,PO 是斜边 BD 上的高. 为直角三角形, 上的高. ∴△ 由直角三角形的射影定理, 由直角三角形的射影定理, 可得 PO2=BO·OD, , 其中 PO= 2,BO=2,∴DO=1. = , = , = 为等腰梯形, 由四边形 ABCD 为等腰梯形, 易知 DO=OC=1,BO=AO=2. = = , = = 点为原点, , , 以 O 点为原点,OA,OB,OP 所在直线分别为 x,y, ,, z 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则各点坐标 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B(0,2,0), -1,0,0), , C(- D(0, -1,0), P(0,0, 为 O(0,0,0), , , , - , , 2). .
证明: 为坐标原点, 【解】 (1)证明:以 A 为坐标原点,建立如图所示的 证明 空间直角坐标系 A-xyz. 1 设 B(1,0,0),C(0,b,0),D(0,0,c),则 B1(1,0,2c),E( , , , , , , , 2 b ,c).(b>0,c>0) . , 2 1 b → 于是DE 于是 =( , ,0), , 2 2 → BC=(-1,b,0). - , .
例3
如 图 , 直 三 棱 柱 ABC-A1B1C1 中 ,
的中点, ⊥ AB⊥AC,D、E分别为 1、B1C的中点,DE⊥ ⊥ , 、 分别为 分别为AA 的中点 平面BCC1B1. 平面 (1)证明:AB=AC; 证明: = ; 证明 (2)设二面角 设二面角A-BD-C为 60° , 求 B1C与平面 与平面BCD 设二面角 为 ° 与平面 所成的角的大小. 所成的角的大小.

高中数学 第三章第1节空间向量及其运算知识精讲 理 新人教版A版选修2-1

高中数学 第三章第1节空间向量及其运算知识精讲 理 新人教版A版选修2-1

高二数学选修2-1第三章第1节空间向量及其运算人教新课标A 版(理)一、学习目标:1. 理解空间向量的概念,了解共线或平行向量的概念,掌握其表示方法;会用图形说明空间向量的加法、减法、数乘向量及它们的运算律;能用空间向量的运算意义及运算律解决简单的立体几何中的问题.2. 理解共线向量的定理及其推论.3. 掌握空间向量的夹角和模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掌握两个向量数量积的概念、性质和计算方法及运算律;掌握两个向量数量积的主要用途,会用它解决立体几何中的一些简单问题.4. 掌握空间向量的正交分解,空间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其坐标表示;掌握空间向量的坐标运算的规律;会根据向量的坐标,判断两个向量共线或垂直.二、重点、难点:重点:空间向量的加减与数乘运算及运算律,空间直线、平面的向量参数方程及线段中点的向量公式,点在已知平面内的充要条件,两个向量的数量积的计算方法及其应用,空间向量的基本定理、向量的坐标运算.难点:由平面向量类比学习空间向量,对点在已知平面内的充要条件的理解与运用,向量运算在几何证明与计算中的应用,理解空间向量的基本定理.三、考点分析:本讲知识主要为由平面向量类比学习空间向量的概念及其基本运算,涉及到空间向量中的共线向量和共面向量,以及空间向量的基本定理和空间向量的坐标运算.数量积的运用,是我们学习的重点.一、空间向量的概念:模(或长度)为0的向量称为零向量;模为1的向量称为单位向量.与向量a 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反的向量称为a 的相反向量,记作a -.方向相同且模相等的向量称为相等向量.二、空间向量的加法和减法、数乘运算1. 求两个向量和的运算称为向量的加法,它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2. 求两个向量差的运算称为向量的减法,它遵循三角形法则.3. 实数λ与空间向量a 的乘积a λ是一个向量,称为向量的数乘运算.当0λ>时,a λ与a 方向相同;当0λ<时,a λ与a 方向相反;当0λ=时,a λ为零向量,记为0.a λ的长度是a 的长度的λ倍.三、共线向量与共面向量1. 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对于空间任意两个向量a ,()0b b ≠,//a b 的充要条件是存在实数λ,使a b λ=.2. 向量共面定理:平行与同一平面的向量是共面向量.四、向量的数量积1. 已知两个非零向量a 和b ,在空间任取一点O ,作a OA =,b OB =,则∠AOB 称为向量a ,b 的夹角,记作,a b 〈〉.两个向量夹角的取值范围是:[],0,a b π〈〉∈.2. 对于两个非零向量a 和b ,若,2a b π〈〉=,则向量a ,b 互相垂直,记作a b ⊥.3. 已知两个非零向量a 和b ,则cos ,a b a b 〈〉称为a ,b 的数量积,记作a b ⋅.即cos ,a b a b a b ⋅=〈〉.零向量与任何向量的数量积为0.五、空间向量的坐标表示和运算设()111,,a x y z =,()222,,b x y z =,则 1. ()121212,,a b x x y y z z +=+++. 2. ()121212,,a b x x y y z z -=---. 3. ()111,,a x y z λλλλ=. 4. 121212a b x x y y z z ⋅=++.5. 若a 、b 为非零向量,则12121200a b a b x x y y z z ⊥⇔⋅=⇔++=.6. 若0b ≠,则121212//,,a b a b x x y y z z λλλλ⇔=⇔===.7. 222111a a a x y z =⋅=++.8. 121212222222111222cos ,a b a b a bx y z x y z⋅〈〉==++⋅++.9. ()111,,x y z A ,()222,,x y z B ,则()()()222212121d x x y y z z AB =AB =-+-+-知识点一 空间向量的概念的运用例1、与向量(1,3,2)a =-平行的一个向量的坐标是( )A .(31,1,1) B .(-1,-3,2) C .(-21,23,-1)D .(2,-3,-22)思路分析:1)题意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共线向量的概念的运用.2)解题思路:利用共线向量的概念,如果b a b a b λ=⇔≠//,0,那么说向量→→b a ,共线.也可观察坐标的系数是不是成比例.解答过程:解析:向量的共线和平行是一样的,可利用空间向量共线定理写成数乘的形式. 即b a b a b λ=⇔≠//,0,因为(1,3,2)a =-=-2(-21,23,-1),故答案为C . 解题后的思考:对于空间共线向量的判定,要么利用坐标对应成比例,要么利用向量的线性关系来判定.例2、在平行六面体ABCD —A 1B 1C 1D 1中,M 为AC 与BD 的交点,若11B A =a ,11D A =b ,A A 1=c ,则下列向量中与MB 1相等的向量是( )A .++-2121B .++2121 C .c b a +-2121D .c b a +--2121思路分析:1)题意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基本的向量相等与向量的加法,考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解题思路:把未知向量表示为已知向量,可利用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法则解决.用向量的方法处理立体几何问题,使复杂的线面空间关系代数化.解答过程:解析:)(21111BC BA A A BM B B MB ++=+==+21(-+)=-21+21+.故选A . 解题后的思考:对于空间向量的线性表示,我们本着把所求的向量与已知向量尽量放在一个封闭图形中的原则,再结合向量的加法得到.例3、在下列条件中,使M 与A 、B 、C 一定共面的是 ( )A .OM --=2B .213151++=C .=++MC MB MA 0D .=+++OC OB OA OM 0 思路分析:1)题意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共面向量的概念的运用.2)解题思路:空间的四点P 、A 、B 、C 共面只需满足,OC z OB y OA x OP ++=且1=++z y x 即可,或者AC y AB x AP +=.解答过程:由于空间的四点P 、A 、B 、C 共面只需满足,OC z OB y OA x OP ++=且1=++z y x 即可,首先判定A ,B ,D 项都不符合题意,由排除法可知只有选C .利用向量的加法和减法我们可以把+-+-=++)()(OM OB OM OA MC MB MA03)()(=-++=-OM OC OB OA OM OC ,)(31++=,显然满足题意. 解题后的思考:对空间向量的共面问题,我们只需利用课本中的两个结论判定即可.,z y x ++=且1=++z y x 或,y x +=都可判定P ,A ,B ,C 共面.例4、①如果向量,a b 与任何向量都不能构成空间向量的一组基底,那么,a b 的关系是不共线;②,,,O A B C 为空间四点,且向量,,OA OB OC 不构成空间的一个基底,那么点,,,O A B C 一定共面;③已知向量,,a b c 是空间的一个基底,则向量,,a b a b c +-也是空间的一个基底. 其中正确的命题是( )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①②③ 思路分析:1)题意分析:本题考查空间向量的基底.2)解题思路:结合空间向量基底的概念,我们逐一的判定.解答过程:命题①中,由于,a b 与任何向量都共面,说明,a b 是共线向量.因此①是错误的.命题②中,由四点确定的、共起点的三个向量不能构成基底,说明了这四点是共面的,因此②是正确的.命题③中,要判定三个向量是否可构成基底,关键是看这三个向量是不是不共面,共面与是共面的,,→→→→→→-+b a b a b a ,因此③是正确的.选C .解题后的思考:理解空间向量的基底是由不共面的四点,或者说不共面的三个向量构成的.知识点二 空间向量的坐标运算的运用例5、在ΔABC 中,已知)0,4,2(=AB ,)0,3,1(-=BC ,则∠ABC =___.思路分析:1)题意分析:本题考查用向量数量积求夹角.2)解题思路:首先要注意夹角的概念,是共起点,因此在求角的时候,要注意向量的方向,否则容易出错.解答过程:(2,4,0),(1,3,0),BA BC =--=-2cos ,2||||2510BA BC BA BC BA BC ⋅∴===-⋅ ∴∠ABC =145°解题后的思考:向量夹角的求解是高考中的常考题型,因此,同学们要注意准确运用.例6、已知空间三点A (0,2,3),B (-2,1,6),C (1,-1,5). ⑴求以向量AC AB ,为一组邻边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S ;⑵若向量a 分别与向量AC AB ,垂直,且|a |=3,求向量a 的坐标思路分析:1)题意分析:本题综合运用向量的数量积来判定垂直,求解夹角.2)解题思路:首先分析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实际上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于是可转化为求三角形的面积,需先结合数量积求出夹角的余弦值,然后得到夹角的正弦值,再求面积;求向量的坐标,一般是先设出其坐标,然后结合已知条件,列出关系式,进而求解.解答过程:⑴21||||cos ),2,3,1(),3,1,2(==∠∴-=--=AC AB AC AB BAC AC AB . ∴∠BAC =60°,3760sin ||||==∴ AC AB S . ⑵设a =(x ,y ,z ),则,032=+--⇒⊥z y x AB a33||,023222=++⇒==+-⇒⊥z y x a z y x AC a解得x =y =z =1或x =y =z =-1,∴a =(1,1,1)或a =(-1,-1,-1).解题后的思考:向量的数量积是高考中的一个热点话题,出题形式较灵活,只要同学们抓住数量积解决的问题一般是有关夹角、距离的问题这个本质即可.例7、如图所示,直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CA =CB =1,∠BCA =90°,棱AA 1=2,M 、N 分别是A 1B 1、A 1A 的中点.(1)求的长;(2)求cos<11,CB BA >的值; (3)求证:M C B A 11⊥思路分析:1)题意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空间向量的概念及其运算的基本知识.考查空间两向量垂直的充要条件.2)解题思路:先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然后写出坐标,利用坐标的运算进行求解. 解答过程: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 -xyz .(1)解:依题意得B (0,1,0)、N (1,0,1) ∴|BN |=3)01()10()01(222=-+-+-.(2)解:依题意得A 1(1,0,2)、B (0,1,0)、C (0,0,0)、B 1(0,1,2) ∴1BA ={1,-1,2},1CB ={0,1,2},1BA ·1CB =3,|1BA |=6,|1CB |=5∴cos<1BA ,1CB >=30101||||1111=⋅⋅CB BA CB BA .(3)证明:依题意,得C 1(0,0,2)、M (21,21,2),B A 1={-1,1,-2},MC 1={21,21,0}.∴B A 1·M C 1=-2121++0=0,∴B A 1⊥M C 1.解题后的思考:对于空间中的角和垂直的判定,如果不能直接利用定义,我们可以运用代数的方法,结合坐标运算进行.例8、已知正方体''''ABCD A B C D -的棱长为a ,M 为'BD 的中点,点N 在'A C '上,且|'|3|'|A N NC =,试求MN 的长.思路分析:1)题意分析:本题考查向量的概念及向量的坐标运算,求解有关距离的问题.2)解题思路:对于空间向量的距离的求解,可借助于向量的数量积的性质来解,也可利用坐标运算进行求解.解答过程: 以D 为原点,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因为正方体棱长为a ,所以B (a ,a ,0),A'(a ,0,a ),'C (0,a ,a ),'D (0,0,a ).由于M 为'BD 的中点,取''A C 的中点O',所以M (2a ,2a ,2a ),O'(2a ,2a,a ).因为|'|3|'|A N NC =,所以N 为''A C 的四等分点,从而N 为''O C 的中点,故N (4a ,34a ,a ).根据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可得22236||()()()242424a a a a a MN a a =-+-+-=.解题后的思考:本题是求解空间几何体中距离的问题,我们一般利用坐标的运算进行求解.解题关键是能把坐标准确地表示出来.小结:通过以上的典型例题,同学们应熟练掌握以下基本概念:共线向量与共面向量,空间向量的基底,以及运用向量的坐标运算解决有关的距离和夹角问题.注意处理以上问题的两个方法:向量法与坐标法.空间向量及其运算是解决立体几何的一种重要工具,同学们要理解基本概念,并能对比平面向量进行加、减运算和数乘运算及数量积的运算和应用.数量积问题是向量问题中经常考查的知识点,要能灵活解决有关的夹角和距离问题,从而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一、预习新知本讲学习了空间向量的概念及其基本运算,那么能否利用向量解决空间中有关角与距离的问题呢?二、预习点拨探究与反思:探究任务一:用空间向量解决立体几何中有关角的问题 【反思】(1)如何用向量表示线面角、二面角及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2)具体的求角的公式应如何怎么表示?探究任务二:用空间向量解决立体几何中有关距离的问题 【反思】(1)如何用空间向量表示空间的点线的距离、异面直线的距离、线面的距离、面面的距离?(2)求解距离的具体的计算公式是什么?(答题时间:50分钟)一、选择题1.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 .若a 与b 共线,b 与c 共线,则a 与c 共线B .向量,,a b c 共面就是它们所在的直线共面C .零向量没有确定的方向D .若//a b ,则存在唯一的实数λ使得a b λ=2. 已知A (-1,-2,6),B (1,2,-6),O 为坐标原点,则向量OA OB 与的夹角是( )A .0B .2πC .πD .32π 3. 已知空间四边形ABCO 中,c OC ,b OB ,a OA ===,点M 在OA 上,且OM =2MA ,N 为BC 中点,则MN =( )A .c b a 213221+- B .c b a 212132++- C .c b a 212121-+ D .c b a 213232-+4. 设A 、B 、C 、D 是空间不共面的四点,且满足000=⋅=⋅=⋅AD AB ,AD AC ,AC AB ,则△BCD 是( )A .钝角三角形B .锐角三角形C .直角三角形D .不确定5. 空间四边形OABC 中,OB =OC ,∠AOB =∠AOC =60°,则cos BC ,OA =( ) A .21B .22C .-21D .06. 已知A (1,1,1)、B (2,2,2)、C (3,2,4),则△ABC 的面积为( ) A .3B .32C .6D .267. 已知),,2(),,1,1(t t b t t t a =--=,则||b a -的最小值为( ) A .55 B .555 C .553 D .511二、填空题8.若)1,3,2(-=a ,)3,1,2(-=b ,则以b a ,为邻边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 . 9.已知空间四边形OABC ,其对角线为OB 、AC ,M 、N 分别是对边OA 、BC 的中点,点G 在线段MN 上,且GN MG 2=,现用基组{}OC OB OA ,,表示向量OG ,有OG =x OC z OB y OA ++,则x 、y 、z 的值分别为 .10.已知点A (1,-2,11)、B (4,2,3),C (6,-1,4),则△ABC 的形状是 . 11.已知向量)0,3,2(-=a ,)3,0,(k b =,若b a ,成120°的角,则k = .三、解答题12.如图,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BC =2,原点O 是BC 的中点,点A 的坐标是(21,23,0),点D 在平面yOz 上,且∠BDC =90°,∠DCB =30°.(1)求向量OD 的坐标;(2)设向量AD 和BC 的夹角为θ,求cos θ的值13.四棱锥P -ABCD 中,底面ABCD 是一个平行四边形,AB =(2,-1,-4),AD =(4,2,0),AP =(-1,2,-1). (1)求证:PA ⊥底面ABCD ; (2)求四棱锥P -ABCD 的体积;(3)对于向量a =(x 1,y 1,z 1),b =(x 2,y 2,z 2),c =(x 3,y 3,z 3),定义一种运算:(a ×b )·c =x 1y 2z 3+x 2y 3z 1+x 3y 1z 2-x 1y 3z 2-x 2y 1z 3-x 3y 2z 1,试计算(AB ×AD )·AP 的绝对值的值;说明其与四棱锥P -ABCD 体积的关系,并由此猜想向量这一运算(AB ×AD )·AP 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14.若四面体对应棱的中点间的距离都相等,证明这个四面体的对棱两两垂直.1.C ;解析:由于选项A 中当b =→0时,就不符合题意,因此A 错误.选项B ,向量共面,但向量所在的直线不一定共面,可以是平行.选项D ,应说明b ≠→0. 2.C ;解析:||||cos b a ⋅=θ,计算结果为-1.3.B ;解析:显然OA OC OB OM ON MN 32)(21-+=-=. 4.B ;解析:过点A 的棱两两垂直,通过设棱长、应用余弦定理可得△BCD 为锐角三角形. 5.D ;解析:先建立一组基向量OC OB OA ,,,再处理⋅的值. 6.D ;解析:应用向量的运算,显然><⇒>=<AC AB AC AB ,sin ,cos ,从而得><=S ,sin ||||21. 7.C ;解析:利用向量数量积的性质求解模的平方的最小值,然后再开方即可得到. 8.56;解析:72||||,cos -=>=<b a ,得753,sin >=<b a ,从而可得结果.9.313161、、; 解析:OM ON OA MN OA MG OM OG 313161]21)(21[3221)(32213221++=-++=-+=+=+= 10.直角三角形;解析:利用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得:222||||||AC BC AB +=.11.39-;解析:219132,cos 2-=+=>=<k k b a ,得39±=k . 12.解:(1)过D 作DE ⊥BC ,垂足为E ,在Rt △BDC 中,由∠BDC =90°,∠DCB =30°,BC =2,得BD =1,CD =3,∴DE =CD ·sin30°=23. OE =OB -BE =OB -BD ·cos60°=1-2121=. ∴D 点坐标为(0,-23,21),即向量的坐标为(0,-23,21). (2)依题意:)()()(0,1,0,0,1,0,0,21,23=-==, 所以)()(0,2,0,23,1,23=-=--=-=OB OC BC OA OD AD .设向量和BC 的夹角为θ,则cos θ222222020)23()1()23(0232)1(023||||++⋅+-+-⨯+⨯-+⨯-=⋅BC AD BC AD 1051-=. 13.(1)证明:∵AB AP ⋅=-2-2+4=0,∴AP ⊥AB . 又∵AD AP ⋅=-4+4+0=0,∴AP ⊥AD .∵AB 、AD 是底面ABCD 上的两条相交直线,∴PA ⊥底面ABCD . (2)解:设AB 与AD 的夹角为θ,则 cos θ1053416161428||||=+⋅++-=⋅AD AB AD ABABCD P V -=31|AB |·|AD |·sin θ·|AP |=161411059110532=++⋅-⋅ (3)解:|(AB ×AD )·AP |=|-4-32-4-8|=48,它是四棱锥P -ABCD 体积的3倍.猜测:|(AB ×AD )·AP |在几何上可表示以AB 、AD 、AP 为棱的平行六面体的体积(或以AB 、AD 、AP 为棱的直四棱柱的体积). 14.证明:如图,设321,,r SC r SB r SA ===,则SN SM SH SG SF SE ,,,,,分别为121r ,)(2132r r +,)(2121r r +,321r ,)(2131r r +,221r ,由条件EF =GH =MN 得: 223123212132)2()2()2(r r r r r r r r r -+=-+=-+展开得313221r r r r r r ⋅=⋅=⋅∴0)(231=-⋅r r r ,∵1r ≠,23r r -≠, ∴1r ⊥(23r r -),即SA ⊥BC .同理可证SB ⊥AC ,SC ⊥AB .。

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1第三章3.1.2空间向量的数乘运算

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1第三章3.1.2空间向量的数乘运算

导入新课复习上一节课,我们借助“类比思想”把平面向量的有关概念及加减运算扩展到了空间.(1) 加法法则及减法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或三角形法则. (2) 运算律加法交换律及结合律.两个空间向量的加、减法与两个平面向量的加、减法实质是一样的.因为:空间任意两个向量都可平移到同一个平面内,成为同一平面内的向量.因此凡是涉及空间任意两个向量的问题,平面向量中有关结论仍适用于它们.我们知道平面向量还有数乘运算及相应的运算律.借助类比思想,同样可以定义空间向量的数乘运算及相应的运算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正确理解共线、方向向量等基本概念;初步掌握数乘运算,理解运算律;熟练掌握共线向量基本定理、推论及应用.能力目标经历知识形成探索过程,体验“类比”思想,并逐步学会“分析、归纳、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情感目标1. 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不断体验“成功”,激发学习热情和求知欲,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2. 通过类比思想和方法的应用,感受和体会数学思想的魅力,培养学“做数学”的习惯和热情.教学重难点重点共线向量概念、基本定理及推论.难点共线概念的正确理解及较复杂的三点共线判定.知识要点1. 空间向量数乘运算的定义与平面向量一样,实数λ与空间向量a的乘积λa仍然是一个向量,称为向量的数乘(multiplication of vetor by salar)运算.(1)结果仍然是一个向量;(2)方向:当λ>0时,λa与a方向相同;当λ<0时,λa与a方向相反;当λ=0时,λa是零向量0; (3)大小: λa的长度是a长度的|λ|倍.aλa(λ<0)a λa(λ>0)2.数乘运算的运算律显然,空间向量的数乘运算满足分配律及结合律()λ(a +b )=λa +λbλ+μa =λa +μaλ(μa )=(λμ)a 即:知识要点(1) λa与a 之间是什么关系?(2) λa 与a 所在直线之间的关系?对于空间向量的数乘运算的运算律的证明,方法与证明平面向量数乘运算的运算律类似.知识要点3.共线向量(或平行向量)的定义表示空间向量的有向线段所在直线互相平行或重合,则称这些向量叫共线向量(colliner vectors)或平行向量(parallel vectors)记作a//b(1)向量平行与直线平行的比较;(2)关注零向量; (3)对空间任意两个向量a 与b ,如果 ,那么a 与b 有什么相等关系?反过来呢?b //a 零向量与任何向量平行(1)当我们说a,b共线时,表示a,b的两条有向线段所在直线既可能是同一直线,也可能是平行线;(2)当我们说a // b时,也具有同样的意义.知识要点4.共线向量基本定理对于空间任意两个向量a ,b(b≠0),a // b的充要条件是存在实数λ,使a = λb(1)b≠0的理解.若b=0,则a任意,λ不唯一;(2)若a // b,b // c,则a一定平行于c吗?(不一定,考虑中间向量为零向量)5.共线向量基本定理的推论如图,l 为经过已知点A 且平行于已知非零向量a 的直线,对于空间任意一点像O ,点P 在直线l 上的充要条件是存在实数t ,使 OP = OA + ta. (1) AaOP B其中向量a叫做直线l的方向向量(direction vector)在l上取AB=a,则(1)式可化为OP = (1- t)OA + t OB.(2)说明: (1),(2)都叫做空间直线的向量参数表示式.由此可知,空间任意直线由空间一点及直线的方向向量唯一确定.知识要点6.共面向量定义平行于同一平面的向量,叫做共面向量(coplanar vectors).空间任意两个向量总是共面的,但空间任意三个向量既可能是共面的,也可能是不共面的.7.共面向量的定理如果两个向量a、b不共线,则向量p与向量a、b共面的充要条件是存在唯一的有序实数对(x、y),使p = x a + y b8.共面向量的定理的推论空间一点P位于平面MAB内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存在有序实数对x、y,使MP = xMA + yMB或对空间任一定点O,有OP = OM + xMA + yMB.Ma AbB A' p P对空间任意一点O 和不共线的三点A 、B 、C ,试问满足向量关系式(其中x+y+z=1)的四点P 、A 、B 、 C 是否共面?OP =xOA+yOB +zOC解答原式可以变形为OP=(1-y-z)OA+yOB+zOC,OP-OA=y(OB-OA)+z(OC-OA), AP=y AB+z AC,所以,点P与点A,B,C共面.例题如下图,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过平面AC外一点O作射线OA、OB、OC、OD,在四条射线上分别取点E、F、G、H,并且使OE OF OG OH====kOA OB OC OD求证:四点E、F、G、H共面.D'A'B'C'DA B CO分析:欲证E,F,G,H四点共面,只需证明EH,EF,EG共面.下面我们利用AD,AB,AC共面来证明.证明:因为 所以 OE=kOA ,OF=kOB , OG=kOC ,OH=kOD. 由于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所以AC=AB+AD. 解答OE OFOGOH====kOA OB OC OD继续因此EG=OG-OE=kOC-kOA=k AC=k(AB+AD)=k(OB-OA+OD-OA)=OF-OE+OH-OE=EF+EH.由向量共面的充要条件知E,F,G,H四点共面.课堂小结1.空间向量的数乘运算.2.空间向量的数乘运算的运算律.满足分配律及结合律.3.共线向量与共面向量共线向量 共面向量 定义 向量所在直线互相平行或重合. 平行于同一平面的向量,叫做共面向量. 定理 推论 运用 判断三点共线,或两直线平行 判断四点共线,或直线平行于平面)0a (b //a ≠b λa =p b a b y αx p +=ABt OA OP +=AC y AB x OA OP ++=共面1)y (x OBy OA x OP =++=1)z y (x 0OC z OB y OA x OP =++=++=高考链接1.(2006年福建卷)已知|OA|=1,|OB|= ,OA·OB=0,点C 在∠AOB 内,且∠AOC=30°,设OC=mOA+nOB (m 、n ∈R),则 等于_______. 3nm 3D. 33 C. 3B. 31 A. BOA =1,OB =3,OA.OB =0,解析: 点C 在AB 上,且∠AOC=30°设A 点坐标为(1,0),B 点的坐标为(0, )C 点的坐标为(x ,y)=( , ) OC =mOA+nOB(m,n R)∈33434则∴ 3n m ,41,n 43m ===课堂练习1.选择(1)若对任一点O 和不共线的三A,B,C,且有 则x+y+z=1是四点P 、A 、B 、C 共面的() A. 必要不充分条件 B. 充分不必要条件C. 充要条件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R),z y,(x,OC z OB y OA x OP ∈++= C(2)对于空间任意一点O ,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若 ,则P 、A 、B 共线 B.若 ,则P 是AB 的中点C.若 ,则P 、A 、B 不共线D.若 ,则P 、A 、B 共线 OP =OA+t AB3OP =OA+AB OP=OA -t AB OP=-OA+AB A(3)下列命题正确的是()CA.若a与b共线,b与c共线,则a与c共线B.向量a,b,c共面就是它们所在的直线共面C.零向量没有确定的方向D.若a // b,则存在唯一的实数λ使得a = λb解答A.中向量b为零向量时要注意,B.中向量的共线、共面与直线的共线、共面不一样,D.中需保证b不为零向量.答案C.点评:零向量是一个特殊的向量,时刻想着零向量这一特殊情况对解决问题有很大用处.像零向量与任何向量共线等性质,要兼顾 .2.解答题已知:且m,n,p不共面.若a∥b,求x,y的值.,p2yn8m1)(xb0,p4n2m3a+++=≠--=空间向量在运算时,注意到如何利用空间向量共线定理.解答 ∵a // b,且a ≠0, ∴b= λ a ,即 又∵m ,n ,p 不共面,∴.p 4λn 2λm 3λp 2y n 8m 1)(x --=+++8.y 13,x ,42y 2831x =-=∴-=-=+习题答案1. (1)AD; (2)AG;(3)MG2. (2)x=1; (2)x=y=1/2; (3) x=y=1/2;3.CA QBRPSO。

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3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3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3知识点第一章计数原理1.1分类加法计数与分步乘法计数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完成一件事有两类不同方案,在第1类方案中有m种不同的方法,在第2类方案中有n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N=m+n种不同的方法。

分类要做到“不重不漏”。

分步乘法计数原理:完成一件事需要两个步骤。

做第1步有m种不同的方法,做第2步有n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N=m×n种不同的方法。

分步要做到“步骤完整”。

n元集合A={a1,a2⋯,a n}的不同子集有2n个。

1.2排列与组合1.2.1排列一般地,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m≤n)个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一个排列(arrangement)。

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m≤n)个元素的所有不同排列的个数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排列数,用符号表示。

排列数公式:n个元素的全排列数规定:0!=11.2.2组合一般地,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m≤n)个元素合成一组,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一个组合(combination)。

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m≤n)个元素的所有不同组合的个数,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组合数,用符号或表示。

组合数公式:∴规定:组合数的性质:(“构建组合意义”——“殊途同归”)1.3二项式定理1.3.1二项式定理(binomial theorem)*注意二项展开式某一项的系数与这一项的二项式系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1.3.2“杨辉三角”与二项式系数的性质*表现形式的变化有时能帮助我们发现某些规律!(1)对称性(2)当n 是偶数时,共有奇数项,中间的一项取得最大值;当n 是奇数时,共有偶数项,中间的两项,同时取得最大值。

(3)各二项式系数的和为(4)二项式展开式中,奇数项二项式系数之和等于偶数项二项式系数之和:(5)一般地,第二章随机变量及其分布2.1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n ∈N *)其中各项的系数(k ∈{0,1,2,⋯,n})叫做二项式系数(binomial coefficient);2.1.1离散型随机变量随着试验结果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为随机变量(random variable)。

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1第三章直线与平面的夹角讲义

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1第三章直线与平面的夹角讲义

案例(二)----精析精练课堂 合作 探究重点难点突被知识点一 公式cos θ=cos θ1·cos θ 2如右图,已知OA 是平面a 的一条斜线,AB⊥a,则OB 是OA 在平面a 内的射影,设OM 是a 内通过点O的任意一条直线,OA 与OB 所成的角为θ1,OB 与OM 所成的角为θ2,OA 与OM 所成的角为θ,则有cos θ=cos θ1·cos θ2,我们简称此公式为三余弦公式,它反映了三个角的余弦值之间的关系.在上述公式中,因为0≤cos θ2≤1,所以cos θ<cos θ1,因为θ1和θ都是锐角,所以θ1≤0,由此我们可以得到最小角定理:斜线和它在平面内的射影所成的角,是斜线和这个平面内所有直线所成的角中最小的角.知识点二 斜线和平面所成的角(1)定义:斜线和它在平面内的射影的夹角叫做斜线和平面所成的角(或斜线和平面的夹角).(2)斜线和平面所成角的范围:(0,2π). (3)直线和平面所成角的范围:[O,2π],其中当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垂直时,这条直线与平面的夹角为,当一条直线与个平面平行或在平面内时,这条直线与平面的夹角为0.(4)直线和平面所成角的求法:①几何法:用几何法求直线和平面所成角的步骤:i)找(或作)出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ii)计算,即解三角形;iii)结论,即点明直线和平面所成角的大小.②向量法:若直线AB 与平面a 所成的角为θ,平面a 的法向量为n,直线与向量n 所成的角为ϕ,则θ+ϕ=2π,利用向量的夹角公式求出cos ϕ再根据sin θ=|cos ϕ|求出θ③利用公式cos θ=cos θ1cos 2求解.典型例题分析题型1 几何法求直线和平面的夹角【例1】 如下图,在长方体ABCD-A 1B 1C 1D 1中,AB=4,BC=3,AA 1=5,试求B 1D 1与面A 1BCD 1所成角的正弦值解析 作出B 1点在平面A 1BCD 1上的射C 影,从而得到B 1D 1在平面上的射影.又因为平面 A 1B 1D⊥面A 1BCD 1,故只要过B 1作A 1B 的垂线,垂足就是B 1的射影.答案 作B 1E⊥A 1B,又因为A 1D 1⊥平面ABB 1A 1,∴A 1D 1⊥B 1E.由B 1E⊥A 1B 及B 1E⊥A 1D 1得知B 1E⊥面A 1BCD 1,所以,D 1E 就是D 1B 1在平面A 1BCD 1上的射影,从而∠B 1D 1E 就是D 1B 1与面A 1BCD 1所成的角.在Rt△B 1D 1E 中,有sin∠B 1D 1E=111B D EB 上的射影. 但D1B1=211211D A B A +=915+=5,又11BB A S ∆=21A 1B 1·EB 1=21A 1B 1·BB 1,A 1B=1625+=14,∴EB 1=4154⨯=420,∴sin∠B 1D 1E=54120=41414. 方法指导 如果随意地在直线B 1D 1上取一点,然后过这一点向平面A 1BCD 1作垂线,虽然也可以找出直线B 1D 1和平面A 1BCD 1所成的角,但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如何求出这个角,因此“作、证、求”三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必须系统地统筹考虑.【变式训练1】 已知直角三角形ABC 的斜边BC 在平面a 内,直角边AB,AC 分别和a 成30°和45°角.求斜边BC 上的高AD 与平面a 所成角的大小.答案 如下图,作AO⊥a,O 为垂足,连结OB,OC,OD,则∠ABO,∠ACO,∠ADO 分别为AB,AC,AD 与a 所成的角,则∠ABO=30°,∠ACO=45°.设AO=h,则AC=2h,AB=2h.∴BC=6h,∴AB=32=∙BC AB AC h. ∴Rt△AOD 中,sin∠ADO=23=AD AO ,∠ADO=60°. ∴AD 与平面a 所成的角的大小为60°.【例2】 如下图所示,在棱长为1的正方体ABCD-A 1B 1C 1D 1中,求直线AA 1与平面A 1BD 所成的角.解析 在确定A 在平面上的射影时,既可以利用线面垂直,也可以分析四面体A 1-ABD 的性质.答案 解法一:连结AC,设AC∩BD=O,连结A 1O,在△A 1AO 内作AH⊥A 1O,H 为垂足. ∵A 1A⊥平面ABCD,BD ⊂平面ABCD,∴A 1A⊥BD .又BD⊥AC,AC∩A 1A=A,∴BD⊥平面A 1AD,∴BD⊥AH .又AH⊥A 1O,A 1O∩BD=O,∴AH⊥平面A 1BD,∴∠AA 1H 为斜线A 1A 与平面A 1BD 所成的角.在Rt △A 1AO 中,A 1A=1,AO=22,∴A 1O=26. ∵:A 1A·AO=A 1O·AH,∴AH=332622111=⨯=∙O A AO A A . ∴sin∠A A 1H=331=A A AH .∠AA 1H=arc sin 33. ∴A 1A 平面A 1BD 所成角的大小为arc sin33. 解法二:∵AA 1=AD=AB,∴点A 在平面A 1BD 上的射影H 为△A 1BD 中心,连结A 1H,则A 1H 为正△A 1BD 外接圆半径, ∵正△A 1BD 边长为2,∴A 1H=33·2=36. Rt△AHA 1中,cos∠AA 1H=A A H A 11=36. ∵∠AA 1H 为AA 1与平面A 1BD 所成的角,∴A 1A 与平面A 1BD 所成角的大小为 arc sin 33. 解法三:同解法二分析,A 1H 为∠BA 1D 的平分线,∴∠BA 1H=30°,又∠AA 1B=45°,∴由最小角原理公式cos∠AA 1B=cos∠AA 1H·cos∠BA 1H,得cos∠AA 1H=︒︒=∠∠30cos 45cos cos cos 11H BA B AA =36 ∴∠AA 1H=arc cos 36方法指导 在研究空间图形时,基本元素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是密不可分、相互转化的.解法二在数量关系AA 1=AD=AB 的基础上,得到A 在平面A 1BD 上的射影的性质,解法三在找到基本图形-----三棱锥A 1-ABD 后,利用最小角原理公式,最小角原理公式是立体几何的重要公式之一,解法三利用该公式,解法简捷明了.【变式训练2】 如下图,在四棱锥P 一ABCD 中,底面ABCD 是正方形,侧棱PD⊥底面ABCD,PD⊥DC,E 是PC 的中点.(1) 证明PA∥平面EDB ;(2) 求EB 与底面ABCD 所成的角的正切值.答案 (1)连结AC,AC 交BD 于O.连结EO.∵底面ABCD 是正方形,∴点O 是AC 的中点.在△PAC 中,EO 是中位线,∴PA∥EO .而EOC ⊂平面EDB 且PA ⊄平面EDB,所以PA∥平面EDB.(3) 作EF⊥DC 交DC 于F,连结BF,设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a.∵PD⊥底面ABCD,∴PD⊥DC .∴EF∥PD,F 为DC 的中点∴EF⊥底面ABCD,BF 为BE 在底面ABCD 内的射影,故∠EBF 为直线EB 与底面ABCD 所成的 角.在Rt △BCF 中,BF=a a a CF BC 25)2(2222=+=+. ∴EF=21PD=2a ,∴在Rt △EFB 中,tan ∠EBF=55252==a aBF EF . 所以EB 与底面ABCD 所成的角的正切值为题型2 向量法求直线与平面的夹角【例3】 在以边长为1的正方体ABCD-A 1B 1C 1D 1中,E 和F 分别是BC 和C 1D 1上的点,BE=C 1F= 31,试求EF 与平面A 1BD 所成的角的余弦值. 解析 如下图建立恰当的空间直角坐标系,用坐标向量及平面的法向量求解. 答案 以A 为原点,分别以AB ,AD ,1AA 方向为x轴,y 轴,z 轴的正方向而建立坐标系,如上图所示,则A 1(0,0,1),B(1,0,0),D(0,1,0),C(1,1,1),E(1,31,0),F(32,1,1). 1AC =(1,1,1),B A 1=(1,0,-1),D A 1(0,1,-1).由于1AC ·B A 1=(1,1,1)·(1,0,-1)=1-1=0,∴1AC ⊥B A 1,1AC .D A 1=(1,1,1)·(0,1,-1)=1-1=0,∴1AC ⊥D A 1,∴1AC ⊥平面A 1BD,故1AC 是平面A 1BD 的法向量.又EF =(-31,32,1),EF ·1AC =(-31,32,1)·(1,1,1)=34,|EF |=314,|1AC |=3. 记ϕ为EF 与1AC 之间所成之角则cos ϕ=11AC EF =424331443=∙.以θ记EF 与平面A 1BD 所成之角,则θ=ϕπ-2,∴cos=θ=cos(2π-ϕ)=sin ϕ=21273211342161cos 12==-=-ϕ. 规律总结 利用向量法求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解题步粟可以分解为:①根据题设条件,图形特征建立适当的空间直角坐标系;②得到相关点的坐标,进而求出相关向量的坐标;③利用分式cos<a,b>=b a b a ∙,进行计算,其中向量a 是直线的方向向量,b 可以是平面的法向量,可以是直线在平面内射影的方向向量;④将(a,b)转化为所求的线面角.这里要注意的是:平面的斜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法向量所成的锐角是平面的斜线与平面所成角的余角.【变式训练3】 如下图所示,已知直角梯形ABCD,其中AB=BC=2AD,AS⊥平面ABCD,AD∥BC,AB⊥BC 且AS=AB.求直线SC 与底面ABCD 的夹角的余弦值.答案 由题设条件知,可建立以AD 为x 轴,AB 为y 轴,AS 为z 轴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如下图所示,设AB=1,则A(0,0,0),B(0,1,0),C(1,1,0),D(21,0,0),S(0,0,1).∴AS =(0,0,1),CS =(-1,-1,1).显然AS 是底面的法向量,它与已知向量CS 的夹角β=90°-θ,故有sin θ=cos β33311=⨯=,于是 cos θ=36sin 12=-θ. 【例4】 如下图,在直三棱柱ABC-A 1B 1C 1中,底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CB=90°,侧棱AA 1=2,D 、E 分别是CC 1与A 1B 的中点,点E 在平面ABD 上的射影是△ABD 的重心G.求A 1B 与平面ABD 所成角的大小.(结果用反三角函数值表示)解析 求线面角关键在于找到平面的一个法向量,法向量与直线所在的向量夹角的互余的角,即为所求的角,因此结合图形的特征,可以先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求出平面ABD 的法向量,再按公式求解.答案 以C 为原点,CA 所在直线为x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设AC 的长为a,则A(a,0,0),B(0,a,0)D(0,0,1)A1(a,0,2,)则点G(3a ,3a ,31),E(2a ,2a ,1).由于E 在面ABD 内的射影为G 点,所以GE⊥面ABD.又DA =(a,0,-1),AB =(-a,a,0)=(6a ,6a ,32),,由AB ·=0及 ·=0可得⎪⎪⎩⎪⎪⎨⎧=+-=-,066,0326222a a a 解得a=2. 取=(6a ,6a ,32)=(31,31,32,)为平面ABD 的法向量,B A 1=(-2,2,-2).设A 1B 和平面ABD 所成的角为θ,则sin θ=32222949191|343232|222=++++-+-. 故所求A1B 和平面ABD 所成的角为arin2方法指导 本题也可以不用向量方法求解,而用传统的几何方法求解,但处理的过程不像向量法简单直接.请读者用传统方法试着处理一下.规律 方法 总结(1)利用平面a 的法向量n 求斜线AB 与平面a 的夹角θ时,应注意关系,sin θ=|cos<AB ,n>),其中θ∈⎥⎦⎤⎢⎣⎡2,0π,不要认为<AB ,n>或<BA ,n>就是θ角; (2)求直线与平面夹角的常见方法:①当直线与平面垂直时,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为90°,当直线与平面平行或在平面内时,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为0°;②当直线与平面斜交时,用以下三种方法求角:方法一:定义法:在直线上任取不同于斜足的一点作面的垂线,确定射影,找出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通过解三角形求得;方法二:向量法: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求出平面的法向量,由向量夹角公式,求出法向量n 与斜线对应向量的夹角θ(锐角),则所求线面角为2π-θ; 方法三:由公式cos θ=cos θ1·cos θ2,求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定时 巩固 检测基础训练1.平面的一条斜线和这个平面所成角θ的范围是 ( )A.0°<θ<90°B.0°≤θ≤90°C.0°<θ≤90D.0°<θ<180°【答案】 A(点拨:由与平面相交但不垂直的直线为平面的斜线知0°<θ<90°.)2.一条直线与平面a 所成的角为30°,则它和平面a 内所有直线所成的角中最小的角是 ( )A.30°B.60°C.90°D.150°【答案】 A(点拨:本题考查最小角定理,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是斜线与平面内直线所成角中最小的角.)3.如下图,正方体ABCD-A 1B 1C 1D 1中BC 1与对角面BB 1D 1D 所成的角是 ( )A.∠C 1BB 1 B∠C 1BD C.∠C 1BD 1 D.∠C 1BO【答案】 D(点拨:∵O 是点C 1在平面BB 1D 1D 上的射影,∴BO 为BC 1在平面BB 1D 1D 内的射影.∵∠C1BO 为所求.)4.PA,PB,PC 是从P 点引出的三条射线,每两条夹角都为60°,则直线PC 与平面APB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 )A. 21 B.36 C.33 D.23 【答案】 C(点拨,设PC 与平面APB 所成角为θ,则由cos60°=cos θ·cos30°得cos θ=33.) 5.正方体ABCD-A 1B 1C 1D 1中,O 为侧面BCC 1B 1的中心,则AO 与平面ABCD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 A.33 B.21 C.66 D.23 【答案】 C(点拨:取BC 中点M,连AM,OM,易知∠OAM 即为AO 与平面ABCD 所成的角,可求得sin∠OAM=66.) 能力提升 6.如右图所示,点P 是△ABC 所在平面外的一点,若PA 、PB 、PC 与平面a 所成的角均相等,则点P 在平面a 上的射影P′是△ABC 的 ( )A.内心B.外心C.重心D.垂心【答案】 B(点拨:由于PA 、PB 、PC 与平面a 所成的角均相等,所以这三条由点P 出发的平面ABC 的斜线段相等,故它们在平面ABC 内的射影P ′A 、P ′B 、P ′C 也都相等,故点P 是 △ABC 的外心,因此,应选B.)7.从同一点O 引出不共面的三条射线OA,OB,OC 且两两成60°角,OA 与平面BOC 的夹角为 .【答案】 arc cos 33(点拨:设OA 与平面BOC 的夹角为θ,由上述分析可得co s60°=c os θ·c o s30°,即cos θ=33,所以OA 与.平面BOC 的夹角为arc cos 33.) 8.已知正方体ABCD-A 1B 1C 1D 1中,M 、N 分别是AB 、C 1D 1的中点,求A 1B 1与平面A 1MCN 所成角的大小.【答案】 法一:分别以DA,DC,DD 1所在直线为x 轴,y 轴,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上图,设正方体的棱长为1,则A 1(1,0,1),M(1,21,1),N(0,21,1),B 1(1,1,1),所以11B A =(0,1,0),M A 1=(0,21,-1),N A 1=(-1,21,0).设平面A 1MCN 的一个法向量为n=(x,y,z),则有⎪⎩⎪⎨⎧⊥⊥,,11M A n A n 得⎪⎪⎩⎪⎪⎨⎧=-=+-.021,021z y y x 即⎪⎪⎩⎪⎪⎨⎧==y z y x 2121, 令y=2,则x=z=1,所以n=(1,2,1).cos<11B A ,n)=6121111⨯=∙∙n B A n B A =36. 所以直线A 1B 1与平面A 1MCN 所成的角为arc cos 36. 法二:连接MN,B 1C,A 1D,A 1C,如右图、所示,由三垂线定理可得MN⊥A 1B 1,MN⊥B 1C,所以MN⊥平面A 1B 1CD,又MN ⊂平面A 1MCN,所以平面A 1MCN⊥平面A 1B 1CD,又平面A 1MCN 与平面A 1B 1CD 的交线是A 1C,故点B 1在平面A 1MCN 内的射影在直线A 1C 上,所以∠B 1A 1C 就是A 1B 1与平面A 1MCN 所成的角,在Rt△B 1A 1C 中,tan∠B 1A 1C=111B A C B =2,即A 1B 1与平面A 1MCN 所成的角的大小是arc tan 2.9.如右图在矩形ABCD 中,2AB=BC,沿对角线AC 将△ACB 折起到ACB ′的位置,使平面ADB ′⊥平面ACD.(1)求证:平面ACB ′⊥平面CBD ;(2)求AD 与平面ACB ′所成角的大小. 【答案】 (1) ⎪⎭⎪⎬⎫='⊥'⊥AD ACD B AD ACD B AD ADCD 平面平面平面平面 ⇒CD ⊥平面ADB ′⎪⎭⎪⎬⎫=''⊥'⇒⊥'C C B CD C B B A CD B A ⇒⎭⎬⎫'⊂''⊥'B AC B A D B C B A 平面平面 ⇒平面ACB ′⊥平面CB ′D.(2) 作DE ⊥B ′C 于E,连接AE.如图,由(1)知平面ACB ′⊥平面CB ′D,所以DE ⊥平面ACB ′.所以∠DAE 为AD 与平面ACB ′所成的角.设CD=1,则BC=2,在Rt △B ′DC 中,∠CDB ′=90°,B ′C=BC=2,CD=1,所以B ′D=3,所以DE=′CD BD ′CB ∙=23所以在R △AED 中,sin ∠DAE=AD DE =223=43,故直线AD 与平面ACB ′所成的角为 arcsin=43. 10.P 是△ABC 所在平面外一点,PA,PB,PC 两两互相垂直,且PA=10,PB=8,PC=6,求PA 与平面ABC 所成的角.【答案】∵AP ⊥PB,PA ⊥PC,∴PA ⊥平面PBC,PA ⊥BC,过A 作AD⊥BC 于D,连接PD,那么BC ⊥平面PAD,过P 作PO ⊥AD 于O.∴PO ⊥AD;BC ⊥PO,∴PO ⊥面ABC,∠PAO 就是PA 与面ABC 所成的角,∵PB=8,PC=6,∴BC=10,PD=BC PC PB ∙=524,tan ∠PAD=10524=2512, 因此PA 与面ABC 所成的角为arctan 2512. 11.如下图,在四棱锥P 一ABCD 中,底面为直角梯形,AD ∥BC,∠BAD=90°,PA ⊥底面ABCD,且PA=AD=AB=2BC,M 、N 分别为PC 、PB 的中点.求:CD 与平面ADMN 所成的角.【答案】建立如下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Axyz,设PA=2,则P(0,0,2),B(2,0,0),D(0,2,0),C(2,1,0),则=(2,0,-2),=(0,2,0),=(2,-1,0).因为PB ·AD =(2,0,-2)·(0,2,0)=0,所以PB ⊥AD.又因为由三垂线定理可得PB ⊥DM,所以PB ⊥平面ADMN.因此<,>的余角即是CD 与平面ADMN 所成的角.因为cos(,=510,所以CD 与平面ADMN 所成的角为arcsin 510.。

人教版 高中数学【选修 2-1】第三章圆锥曲线的概念及性质

人教版 高中数学【选修 2-1】第三章圆锥曲线的概念及性质

人教版高中数学精品资料重点列表: 重点 名称 重要指数 重点1 椭圆 ★★★★ 重点2 双曲线 ★★★ 重点3 抛物线★★★★椭圆的概念(1)文字形式:在平面内到两定点F 1、F 2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大于|F 1F 2|)的点的轨迹(或集合)叫椭圆.这两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 ,两焦点间的距离叫做焦距. (2)代数式形式:集合1212P={M||MF |+|MF |=2a |FF |=2c.} ①若a c >,则集合P 为椭圆; ②若a c =,则集合P 为线段; ③若a c <,则集合P 为空集.椭圆的标准方程:焦点在x 轴时,2222=1(a>b>0)x y a b +;焦点在y 轴时,2222=1(a>b>0)y x a b + 椭圆的标准方程:(1)焦点在x 轴,2222+=1(a>b>0)x y a b;(2)焦点在y 轴,2222y +=1(a>b>0)x a b.满足条件:22222000a c a b c a b c >,=+,>,>,> 条件22222000a c a b c a b c >,=+,>,>,>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的点的轨迹是双曲线(1)在平面内;(2)动点到两定点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为一定值;(3)这一定值一定要小于两定点的距离.双曲线的标准方程重点1:椭圆的定义及性质【要点解读】1.熟悉椭圆定义、标准方程,在熟练掌握常用基本方法的同时,要注意揣摩解题过程中所使用的数学思想方法.2.在运用椭圆的定义时,要注意“|F1F2|<2a”这个条件,若|F1F2|=2a,则动点的轨迹不是椭圆,而是连结两定点的线段(包括端点);若|F1F2|>2a,则轨迹不存在.3.椭圆的标准方程有两种形式,两种形式可以统一为x 2m +y 2n =1(m >0,n >0,且m ≠n ),具体是哪种形式,由m 与n 的大小而定.4.求椭圆的标准方程常用的方法是待定系数法和定义法,即(1)先设出椭圆标准方程,根据已知条件列出a ,b 的两个方程,求参数a ,b 的值;(2)由椭圆的定义及几何性质直接求出参数a ,b 的值.5.充分利用图形的几何性质可以减少计算量,椭圆中可以用来减少计算量的几何性质主要体现在椭圆的定义中.6.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可通过讨论椭圆方程与直线方程组成的方程组的实数解的个数来确定.通常用消元后的关于x (或y )的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Δ与零的大小关系来判定.7.直线和椭圆相交时,弦的中点坐标或弦中点轨迹方程可由韦达定理来解决.设而不求(设点而不求点)的方法是解析几何中最重要的解题方法之一.【考向1】利用定义求椭圆的方程【例题】如图,椭圆E :x 2a 2+y 2b 2=1(a >b >0)的左焦点为F 1,右焦点为F 2,离心率e =12.过F 1的直线交椭圆于A ,B 两点,且△ABF 2的周长为8,求椭圆E 的方程.解:由题意得||AB +||AF 2+||BF 2=||AF 1+||BF 1+||AF 2+||BF 2=(||AF 1+||AF 2)+(||BF 1+||BF 2)=4a =8,得a =2.又e =c a =12,∴c =1.∴b 2=a 2-c 2=22-12=3.∴椭圆E 的方程为x 24+y 23=1.【评析】椭圆的定义是高考的常考点,应掌握椭圆的定义以及参数a ,b ,c ,e 的几何意义和相互关系. 【考向2】椭圆定义的应用【例题】如图,设椭圆的中心为原点O ,长轴在x 轴上,上顶点为A ,左、右焦点分别为F 1,F 2,线段OF 1,OF 2的中点分别为B 1,B 2,且△AB 1B 2是面积为4的直角三角形.求该椭圆的离心率和标准方程.解:设所求的椭圆方程为x 2a 2+y 2b 2=1(a >b >0),F 1(-c ,0),F 2(c ,0).易知||OB 1=||OB 2=12||OF 1=c2,||AB 1=||AB 2,又∵△AB 1B 2为直角三角形,∴∠B 1AB 2=90°.∴||OA =||OB 1,即b =c 2,有b 2=a 2-c 2=c 24,得e 2=45,e =255.∵S △AB 1B 2=12||B 1B 2·||AO =12bc =12·c 2·c =c 24=4,∴c 2=16,b 2=4,a 2=20.∴椭圆方程为x 220+y 24=1. 【考向3】椭圆的离心率【例题】设F 1(-c ,0),F 2(c ,0)分别是椭圆x 2a 2+y 2b 2=1(a >b >0)的左、右焦点,若在直线x =a 2c 上存在点P ,使线段PF 1的中垂线过点F 2,则椭圆离心率的取值范围是( ) A.⎝ ⎛⎦⎥⎤0,22B.⎝ ⎛⎦⎥⎤0,33C.⎣⎢⎡⎭⎪⎫22,1D.⎣⎢⎡⎭⎪⎫33,1解法二:设直线x =a 2c 与x 轴交于M 点,则|F 1F 2|=|F 2P |≥|MF 2|,即2c ≥a 2c -c ,整理得13≤e 2<1,33≤e <1.∴椭圆离心率的取值范围是⎣⎢⎡⎭⎪⎫33,1.故选D.【评析】(1)对于参数的取值范围问题,要能从几何特征的角度去分析参数变化引起的图形的变化.在学习中,要能主动的研究几何特征变化的根本性原因.(2)对几何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把握越准确,代数化就越容易.(3)整个图形都随着P 点的变化而变化,P 点的变化使得线段||PF 2的长度也在变化,进而||PF 2与||MF 2的长度关系也在变化.正确的描述这一变化中量与量之间的数量关系是解题的关键所在.重点2:双曲线的定义及性质【要点解读】1.双曲线的定义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的点的轨迹是双曲线 (1)在平面内;(2)动点到两定点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为一定值; (3)这一定值一定要小于两定点的距离. 2.双曲线的标准方程(1)与双曲线x 2a 2-y 2b 2=1共渐近线的可设为x 2a 2-y 2b 2=λ(λ≠0);(2)若渐近线方程为y =±b a x ,则可设为x 2a 2-y 2b 2=λ(λ≠0);(3)若过两个已知点则设为x 2m +y 2n =1(mn <0).4.应用双曲线的定义需注意的问题:在双曲线的定义中要注意双曲线上的点(动点)具备的几何条件,即“到两定点(焦点)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为一常数,且该常数必须小于两定点的距离”.若定义中的“绝对值”去掉,点的轨迹是双曲线的一支.同时注意定义的转化应用. 5.求双曲线方程时一是标准形式判断;二是注意a 、b 、c 的关系易错易混.【考向1】双曲线的定义【例题】求适合下列条件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1)经过点(-5,2),焦点为(6,0); (2)实半轴长为23,且与双曲线x 216-y 24=1有公共焦点. 解:(1)∵焦点坐标为(6,0),焦点在x 轴上,∴可设双曲线方程为x 2a 2-y 2b 2=1(a >0,b >0).∵双曲线过点(-5,2), ∴25a 2-4b 2=1,得a 2=25b 2b 2+4. 联立⎩⎨⎧a 2=25b 2b 2+4,a 2+b 2=c 2=6,解得a 2=5,b 2=1,故所求双曲线方程为x 25-y 2=1.(2)由双曲线x 216-y 24=1得其焦点坐标为F 1(-25,0)和F 2(25,0),由题意知,可设所求双曲线方程为x 2a 2-y 2b 2=1(a >0,b >0).易知a =23,c =25,∴b 2=c 2-a 2=8.∴所求双曲线方程为x 212-y 28=1. 【评析】(1)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一般用待定系数法;(2)当双曲线焦点的位置不确定时,为了避免讨论焦点的位置,常设双曲线方程为Ax 2+By 2=1(A ·B <0),这样可以简化运算.【考向2】双曲线的离心率【例题】(1)设双曲线x 2a 2-y 2b 2=1(b >a >0)的半焦距为c ,直线l 经过(a ,0),(0,b )两点,已知原点到直线l 的距离为34c ,则双曲线的离心率为________.(2)已知双曲线C :x 2a 2-y 2b 2=1(a >0,b >0)的右焦点为F ,过F 且斜率为3的直线交C 于A ,B 两点,若AF →=4FB →,则C 的离心率为________.解:设双曲线C :x 2a 2-y 2b 2=1的右准线为l ,过A ,B 分别作AM ⊥l 于M ,BN ⊥l 于N ,作BD ⊥AM 于点D ,由直线AB 的斜率为3知直线AB 的倾斜角为60°,∴∠BAD =60°,|AD |=12|AB |.又|AM |-|BN |=|AD |=1e (|AF →|-|FB →|)=12|AB |=12(|AF →|+|FB →|).又AF →=4FB →, ∴1e ·3|FB →|=52|FB →|,得e =65.故填65. (亦可联立直线与双曲线的方程求解,但计算较繁)【评析】(1)要解决双曲线中有关求离心率或求离心率范围的问题,应找好题中的等量关系或不等关系,构造出关于a ,c 的齐次式,进而求解.(2)要注意对题目中隐含条件的挖掘,如对双曲线上点的几何特征||PF 1+||PF 2≥2c 的运用,对于变式2(2),还可利用双曲线的另一种定义(见人教A 版教材选修2-1P59例5)||PF 1=e ⎝⎛⎭⎪⎫x P +a 2c =4a ,x P =3a 2c ≥a ,得1<e ≤3.(3)过焦点的弦被焦点所分成的线段成比例,一般可以寻找相似三角形,使用相似比【考向3】双曲线的渐近线【例题】已知双曲线C :x 2a 2-y 2b 2=1()a >0,b >0的离心率为52,则C 的渐近线方程为( ) A .y =±14xB .y =±13xC . y =±12xD . y =±x【评析】本题考查双曲线的离心率,a ,b ,c 的关系,以及双曲线的渐近线等知识.渐近线方程可以看作是把双曲线方程中的“1”用“0”替换而得到的两条直线方程.1.对双曲线的学习可类比椭圆进行,应着重注意两者的不同点,对双曲线的渐近线的概念要注意理解.2.双曲线的定义中,当||MF 1>||MF 2时,动点M 的轨迹是双曲线的一支,当||MF 1<||MF 2时,轨迹为双曲线的另一支,而双曲线是由两个分支组成的,故在定义中强调“差的绝对值”.3.定义中|F 1F 2|>2a 这个条件不可忽视,若|F 1F 2|=2a ,则轨迹是以F 1,F 2为端点的两条射线,若|F 1F 2|<2a ,则轨迹不存在.4.在椭圆的两种标准方程中,焦点对应“大分母”,即标准方程中,x 2,y 2谁的分母较大,则焦点就在哪个轴上;而在双曲线的两种标准方程中,焦点的位置对应“正系数”,即标准方程中,x 2,y 2谁的系数为正(右边的常数总为正),则焦点就在哪个轴上.5.在椭圆中,a ,b ,c 满足a 2=b 2+c 2,即a 最大;在双曲线中,a ,b ,c 满足c 2=a 2+b 2,即c 最大.6.在双曲线的几何性质中,渐近线是其独特的一种性质,也是考查的重点内容,对渐近线:(1)掌握方程;(2)掌握其倾斜角、斜率的求法;(3)会利用渐近线方程求双曲线方程的待定系数.7.求双曲线方程的方法以及双曲线定义和双曲线标准方程的应用都和与椭圆有关的问题相类似.因此,双曲线与椭圆的标准方程可统一为Ax 2+By 2=1的形式,当A >0,B >0,A ≠B 时为椭圆,当A ·B <0时为双曲线.重点3:抛物线的定义及性质【要点解读】1.涉及抛物线几何性质的问题常结合图形思考,通过图形可以直观地看出抛物线的顶点、对称轴、开口方向等几何特征,体现了数形结合思想解题的直观性. 2.求抛物线方程应注意的问题(1)当坐标系已建立时,应根据条件确定抛物线方程属于四种类型中的哪一种; (2)要注意把握抛物线的顶点、对称轴、开口方向与方程之间的对应关系; (3)要注意参数p 的几何意义是焦点到准线的距离,利用它的几何意义来解决问题. 【考向1】抛物线的定义及标准方程【例题】(1)已知抛物线的顶点在原点,焦点在坐标轴上,又知抛物线上一点A (m ,-3)到焦点F 的距离为5,求m 的值,并写出抛物线的方程.②当抛物线开口向右或向左时,设抛物线的方程为y 2=2ax (a ≠0),准线方程可统一为x =-a2.由题意可得⎩⎨⎧⎪⎪⎪⎪⎪⎪a 2+m =5,2am =9, 解得⎩⎨⎧a =1,m =92, 或⎩⎨⎧a =-1,m =-92, 或⎩⎨⎧a =9,m =12, 或⎩⎨⎧a =-9,m =-12.∴当m =92时,抛物线的方程为y 2=2x ;当m =-92时,抛物线的方程为y 2=-2x ;当m =12时,抛物线的方程为y 2=18x ;当m =-12时,抛物线的方程为y 2=-18x .(2)已知直线l 1:4x -3y +6=0和直线l 2:x =-1,抛物线y 2=4x 上一动点P 到直线l 1和直线l 2的距离之和的最小值是( ) A .2B .3C .115D .3716解:易知直线l2:x=-1为抛物线y2=4x的准线,由抛物线的定义知,点P到l2的距离等于点P到抛物线的焦点F(1,0)的距离,因此原问题可转化为在抛物线y2=4x上找一个点P使得P到点F(1,0)和直线l1的距离之和最小.因此最小值为F(1,0)到直线l1:4x-3y+6=0的距离,即d min=|4-0+6|42+(-3)2=2.故选A.【评析】(1)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判断抛物线的开口方向,以便选择抛物线方程的具体形式.注意利用代数的观点,把抛物线向右或向左的情形统一起来,提高解题效率;(2)把“数”、“方程”向“形”的方向转化,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和几何的方法进行研究比直接代数化更简洁.1.抛物线的定义、标准方程和性质是解决有关抛物线问题的基础,应当熟练掌握.2.求抛物线的标准方程的常用方法是待定系数法或轨迹法.若抛物线的开口不确定,为避免多种情况分类求解的麻烦,可以设抛物线方程为y2=mx或x2=ny(m≠0,n≠0).若m>0,开口向右;若m<0,开口向左.m有两解时,则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有两个.对n>0与n<0,有类似的讨论.3.抛物线的离心率e=1,体现了抛物线上的点到焦点的距离等于该点到准线的距离.因此,涉及抛物线的焦半径、焦点弦问题时,可以优先考虑利用抛物线的定义,将其转化为点到准线的距离,这样往往可以使问题简单化.4.提倡作出合理的草图,图形合理,才能观察出图形的几何性质,并加以研究,为准确的代数化打下基础.难点列表:椭圆中有两条对称轴,“六点”(两个焦点、四个顶点),要注意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如焦点在长轴上等)以及相互间的距离(如焦点到相应顶点的距离为a-c),过焦点垂直于长轴的通径长为2222e?b b c a=等.设椭圆2222+=1(a>b>0)x y a b上任意一点P (x ,y ),则当x =0时,|OP |有最小值b ,这时,P 在短轴端点处;当x =a 时,|OP |有最大值a ,这时P 在长轴端点处. 椭圆上任意一点P (x ,y )(y ≠0)与两焦点F 1(-c,0),F 2(c,0)构成的△PF 1F 2称为焦点三角形,其周长为2(a +c ).椭圆的一个焦点、中心和短轴的一个端点构成直角三角形,其中a 是斜边,a 2=b 2+c 2.重视向量在解析几何中的应用,注意合理运用中点、对称、弦长、垂直等几何特征.已知过抛物线22(0)y px p =>的焦点F 的直线交抛物线于A 、B 两点。

高二数学人教版A版选修2-1课件:第三章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3.1.3

高二数学人教版A版选修2-1课件:第三章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3.1.3

解析答
― → ― → ― → (2)| OA + OB + OC |.
解 = =
― → ― → ― → | OA + OB + OC | →+― →+― →2 ― OA OB OC →2 ― →2 ― →2 ― →― → ― →― → ― →― → OA + OB + OC +2 OA · OB + OB · OC + OA · OC
= 12+12+12+21×1×cos 60° ×3= 6.
解析答
类型二
例2
利用数量积求夹角
BB1⊥平面ABC,且△ABC是∠B=90°的等腰直角三角形,▱ABB1A1、▱BB1C1C的对角线都分
别相互垂直且相等,若AB=a,求异面直线BA1与AC所成的角.
反思与
解析答
跟踪训练2
且l⊥OA.
其中正确的有(
A.①② C.③④
)
D B.②③ D.②④
解析 结合向量的数量积运算律,只有②④正确.
解析答
1
2 3 4 5
― → ― → ― → 2.已知正方体 ABCD-A′B′C′D′的棱长为 a,设 AB =a,AD =b, AA′ ― ― → ― ― ― → =c,则〈A′B, B′D ′〉等于( A.30° C.90° B.60°
当堂训练
问题导学 知识点一 空间向量数量积的概念
思考
如图所示,在空间四边形 OABC 中,OA=8,
AB=6,AC=4,BC=5,∠OAC=45° ,∠OAB=60° , ― → ― → 类比平面向量有关运算,如何求向量 OA 与 BC 的数量 积?并总结求两个向量数量积的方法.
梳理
(1)定义:已知两个非零向量a,b,则|a||b|cos〈a,b〉叫做a,b的数量积,记作a·b.

高中数学第三章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1空间向量及其运算1空间向量及其加减法2课件新人教A版选修2

高中数学第三章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1空间向量及其运算1空间向量及其加减法2课件新人教A版选修2

于平面MAB内的充要 条件是存在有序实数

对(x,y),使 MP
= x MA+y MB ,
或对空间任意一点O
若在l上取 AB =a,则①式可化 来说,有 OP =OM

OP= OA +t AB.
+xMA+ y MB .
小结
1.λa是一个向量.当λ=0或a=0时,λa=0. 2.平面向量的数乘运算的运算律推广到空间向量的数乘运 算,结论仍然成立. 3.共线向量的充要条件及其推论是证明共线(平行)问题的重 要依据,条件b≠0不可遗漏.
4.直线的方向向量是指与直线平行或共线的向量.一条 直线的方向向量有无限多个,它们的方向相同或相反.
5.共面向量的充要条件给出了空间平面的向量表示式, 说明空间中任意一个平面都可以由一点及两个不共线的平面 向量表示出来.另外,还可以用OP =xOA+yOB+zOC ,且 x +y+z=1 判断 P,A,B,C 四点共面.
跟踪训练
5.在下列条件中,使 M 与 A,B,C 一定共面的是( ) A.OM =3OA-2OB-OC B.OM +OA+OB+OC =0 C. MA+ MB+ MC =0 D.OM =14OB-OA+12OC 解析:∵ MA+ MB+ MC =0, ∴ MA=- MB- MC , ∴M 与 A,B,C 必共面.
DF =-CF

将②代入①中,两式相加得 2 EF = AD+ BC .
所以 EF =12 AD+12BC ,即 EF 与 BC , AD共面.
[一点通] 利用向量法证明向量共面问题,关键是熟练 进行向量的表示,恰当应用向量共面的充要条件.解答本 题实质上是证明存在实数 x,y 使向量 EF =x AD+yBC 成 立,也就是用空间向量的加、减法则及运算律,结合图形, 用 AD, BC 表示 EF .

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1第三章平面的法向量与平面的向量表示讲义

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1第三章平面的法向量与平面的向量表示讲义

案例(二)----精析精练课堂 合作 探究重点难点突破知识点一 平面的法向量1.平面法向量的定义(1)定义:已知平面a 如果向量n 的基线与平面a 垂直,则向量n 叫做平面a 的法向量或说向量n 与平面a 正交.(2)平面法向量的性质:①平面a 的一个法向量垂直于与平面a 共面的所有向量;②一个平面的法向量有无数个,一个平面的所有法向量互相平行.2.平面的法向量的求法方法一:找到一条与已知平面垂直的直线,则该直线的任意方向向量都是该平面的法向量方法二:待定系数法,即若要求出一个平面的法向量的坐标,一般要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然后用待定系数法求解,一般步骤如下:①设出平面的法向量为n=(x,y,x);②找出(求出)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的向量的坐标a=(x 1,y 1,z 1),b=(x 2,y 2,z 2);③根据法向量的定义,建立关于x,y,z 的方程组⎩⎨⎧=∙=∙;0,0b n a n ④解方程组,取其中的一个解,即得法向量.这里需要说明的是:①方法二必须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而方法一却不一定要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视具体情况而定;②在求平面的法向量时,要先找有没有和平面垂直的直线,若没有则用待定系数法;③在利用方法二求解平面的法向量时,方程组⎩⎨⎧=∙=∙;0,0b n a n 有无数多个解,只需给x,y,之中的一个变量赋予一个特值,即可确定平面的一个法向量.赋予的值不同,所求平面的法向量就不同,但它们是共线向量.3.平面法向量的作用详解:设n 1,m 2分别是平面a,β的法向量,m 是直线l 的方向向量,则有:①l ∥a 或l ⊂a ⇔m ⊥n 1⇔m ·n 1=0;②l ⊥a ⇔m ∥n 1;③a ∥β或a 与β重合⇔n 1∥n 2;④a ⊥β⇔=n 1⊥n 2⇔n 1·n 2=0.知识点二 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三垂线定理及逆定理实际上反映的是斜线和射影的关系.①三垂线定理的符号描述如右图,PO 、PA 分别是平面a 的垂线、斜线,OA 是PA 在a 内的射影,a ⊂a,且a ⊥OA,则a ⊥PA.②三垂线定理的逆定理的符号描述如上图,PO 、PA 分别是平面a 的垂线、斜线,OA 是PA 在a 内的射影,a ⊂a,且a ⊥PA,则a ⊥OA.关于定理的应用,首先是找出平面的垂线,至于射影则是由垂足,斜足来确定的,因而是第二位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三垂线定理证明a ⊥b 的一个程序:一垂、二射、三证,即:第一:找平面及平面的垂线;第二:找射影线(或斜线),这时a,b 便成为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及一条斜线(或射影);第三:证明射影(或斜线)与直线a 垂直,从而得出a,b 垂直.典型例题分析题型1 求平面的法向量【例1】已知平面a 经过三点A(1,2,3),B(2,0,-1),C(3,-2,0),试求平面a 的一个法向量.解析 用待定系数法求解平面a 的法向量.答案 因为A(1,2,3),B(2,0,-1),C(3,-2,0),所以=(1,-2,-4),=(2,-4,-3).设平面a 的法向量为n=(x,y,z),依题意,应有n ·=0,n ·=0,即有⎩⎨⎧=--=--,0342,042z y x z y x 解得⎩⎨⎧==.0,2z y x 令y=1,则x=2,所以平面a 的一个法向量为n=(2,1,0 方法指导 用待定系数法求解平面的法向量,关键是在平面内找两个不共线的向量,然后列出方程组,方程组有无数解取其中的一个解即可,但要注意在取方程组的一组解时,不能都取零,否则得到零向量,而零向量的方向不能确定,不能作为法向量.【变式训练1】 已知点A(3,0,0),B(0,4,0),C(0,0,5),求平面ABC 的一个单位法向量 答案 因为A(3,0,0),B(0,4,0),C(0,0,5),所以=(-3,4,0),=(-3,0,5).设平面ABC 的法向量为n=(x,y,z)依题意,应有n ·=0,n ·=0,即有⎩⎨⎧=+-=+-,053,043z x y x 解得⎪⎪⎩⎪⎪⎨⎧==,53,43x z x y ,即平面A 的法向量为n(x ,43x,53x),所以平面ABC 的单位向量为n 0=n n =(76920,76915,76912)或n 0=-n n =(-76920,-76915,-76912). 【例2】 在棱长为1的正方体ABCD-A 1B 1C 1D 1中,求平面ACD 1的法向量n 和单位法向量n 0.解析 首先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再用待定系数法求解平面的法向量.答案 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则A(1,0,0),C(0,1,0).设平面ACD1的法向量n=(x,y,1).得AC =(-1,1,0),AD =(-1,0,1).又n ⊥面ACD,得n ⊥,n ⊥,所以有⎩⎨⎧=-∙=-∙,0)1,0,1()1,,(,0)0,1,1()1,,(y x y x 得⎩⎨⎧==,1,1y x ∴n=(1,1,1), n 0=n n =111)1,1,1(++=⎪⎪⎭⎫ ⎝⎛33,33,33. 方法指导 用待定系数法求解平面的法向量,应该说是个基本方法,它具有操作简单的特点,应切实掌握其实,对于本题来说,却未必是一个好的方法,这是因为我们可以利用三垂线定理得出直线DB 1⊥AD 1,DB 1⊥CD 1,从而DB 1⊥平面ACD 1,所以1DB 就是平面ACD 1的一个法向量.【变式训练2】 已知正方体ABCD-A 1B 1C 1D 1的棱长为1,在BC,DD 1上是否存在点E,F,使B 1是平面ABF 的法向量?若存在,请证明你的结论,并求出点E,F 满足的条件;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答案 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则A(1,0,1),B(1,1,1),B 1(1,1,0).设F(0,0,h),E(m,1,1),则=(0,1,0),B 1=(m-1,0,1),=(1,0,1-h).∵·E B 1=0,∴AB ⊥B 1E. 若F B 1是平面ABF 的法向量,则F B 1·=m-1+1-h=m-h=0,∴h=m 即E,F 满足D 1F=CE 时,F B 1是平面ABF 的法向量.所以存在,且E,F 满足D 1F=CE.题型2 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应用【例3】 如下图,下列5个正方体图形中,线段l 是正方体的条对角线,点M 、N 、P 分别为其所在棱的中点,能得出l ⊥面MNP 的图形的序号是 .(写出所有符合要求的图形序号)① ② ③④ ⑤ 解析 本题以正方体为依托,主要考查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比较深刻地考查了空间想象能力.为了得到本题答案,必须对5个图形逐一进行判别.对于给定的正方体,l 位置固定,截面MNP 变动,l 与面MNP 是否垂直,可以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判断,MN 、NP 、MP 三条线中,若有一条不垂直l ,则可断定l 与面MNP 不垂直;若有两条相交直线与l 都垂直,则可断定l ⊥ 面MNP.答案 解法一:如果记正方体对角线l 所在的对角线截面为a,各图可讨论如下:在图①中,MN 、NP 在平面a 上的射影为同一直线,且与l 垂直故l ⊥面MNP.事实上,还可这样考虑:l 在上底面的射影是MP 的垂线,故l ⊥MP ;在左侧的射影是MN 的垂线,故l ⊥MN,从而l ⊥面MNP.在图②中,由MP ⊥面a,可证明MN 在平面a 上的射影不是l 的垂线,故l 不垂直于MN.从而l不垂直于面MNP.在图③中,点M在a上的射影是l的中点,点P在a上的射影是上底面的中点,知MP在a 上的射影不是l的垂线,得l不垂直于面MNP.在图④中,平面a平分线段MN,故l⊥MN,又l在左侧面的射影(即侧面正方形的一条对角线)与MP垂直,从而l⊥MP,故l⊥平面MNP.在图⑤中,点N在平面a上的射影是对角线l的中点,故M、P在平面a上的射影分别是下、下底面对角线的4等分点,三个射影在同一条直线上,且l与这一直线垂直从而l⊥面MNP.至此,得①④⑤为本题答案.解法二: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设正方体的棱长为2,则对角线l的方向向量可取为l=(2,2,-2).对图①,有=(0,1,0)-(1,0,0)=(-1,1,0),=(0,0,-1)-(1,0,0)=(-1,0,-1),由l·MP=0,l·=0,得l⊥面MNP.对图②,有MN=(2,2,-1)-(1,0,-2)=(1,2,1),由l·≠0知l与面MNP不垂直.对图③,有=(0,1,0)-(2,0,-1)=(-2,1,1),由l·MP≠0知与面MNP不垂直.对图④,有MP=(1,0,-2)-(2,0,-1)=(-1,0,-1),=(0,2,-1)-(2,0,-1)=(-2,2,0),由l·=0,l·=0,得l⊥面MNP.对图⑤,有MP=(2,1,0)-(1,0,-2)=(1,1,2),MN=(0,2,-1)-(1,0,-2)=(-1,2,1),由l·=0,l·=0,得l⊥面MNP综合得本题答案为①④⑤.方法指导从解法二可以看到:应用向量法讨论两直线是否垂直十分方便,操作也比较简单,无须多动脑筋,只需要计算正确即可.【变式训练3】已知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F、G分别是棱AB、BC、BB1上的点,且BE=BF=BG,求证:BD1⊥平面EFG.答案如下图所示,因为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BE=BF,所以EF∥AC,又因为AC⊥BD,所以EF ⊥BD.因为BD 为BD 1在平面AB 上的射影,所以BD 1⊥EF(三垂线定理).同理BD 1⊥EG,故BD 1⊥平面EFG.【例4】 如右图,P 是△ABC 所在平M 面外一点,且PA ⊥平面ABC,若O,Q 分别是△ABC 和△PBC 的垂心,求证:OQ ⊥平面PBC.解析 欲证线面垂直,只须证明OQ 垂直于面PBC中的两条相交线,据重心,结合PA ⊥面ABC,利用三垂线定理其逆定理及求解答案PAE BC PE BC PBC Q AE BC ABC O 平面的垂心是的垂心是⊥⇒⎭⎬⎫⊥⇒∆⊥⇒∆. 因为OQ ⊂平面PAE,所以OQ ⊥BC,因为PA ⊥平面ABC,BFC 平面ABC 所以BF ⊥PA,又因为O 是△ABC 的垂心,所以BF ⊥AC,所以BF ⊥平面PAC,则FM 是BM 在平面PAC 上的射影. 因为BM ⊥PC,根据三垂线定理的逆定理,可得FM ⊥PC,从而PC ⊥平面BFM,又OQ ⊂平面BFM,所以OQ ⊥PC,又PC ∩BC=C,所以OQ ⊥平面PBC.方法指导 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是证明线线垂直,特别是异面直线垂直的常用工具. 利用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证明线线垂直的问题时,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准“一面三线”.【变式训练4】如下左图,在正三棱柱ABC=A 1B 1C 1中,AB 1⊥BC 1,求证:A 1C ⊥BC 1.答案 如上右图,取BC 、B 1C 1的中点分别为D 、D 1,由正三棱柱的性质知AD ⊥面BCC 1B 1,A 1D 1⊥面BCC 1B 1,所以B 1D 、CD 1分别为AB 1、A 1C 在面BCC 1B 1上的射影.因为AB 1⊥BC 1,所以B 1D ⊥BC 1(三垂线定理的逆定理)又D 、D 1分别为BC 、B 1C 1的中点,所以B 1D ∥CD 1,所以CD 1⊥BC 1,所以BC 1⊥A 1C(三垂线定理).题型3 利用法向量证明平行与垂直【例5】已知正方体OABC-O 1A 1B 1C 1的棱长为1,E 是C 1O 1上的点,且C 1E=21EO 1,F 是CC 1上的点,且C 1F=21FC. (1)求平面A 1BC 1的一个法向量;(2)证明EF ∥平面A1BC1.解析 一建立恰当的空间直角坐标系,用待定系教法求出平面A 1BC 1的一个法向量n,然后证明EF ⊥n.答案 建立如右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则B(1,1,0),A 1(1,0,1),C 1(0,1,1).(1)设n=(x,y,z)是平面A 1BC 1的一个法向量,则n ⊥1,n ⊥1BC ,从而n ·1=0,n ·1BC =0 ∵1=(0,-1,1),1BC =(-1,0,1),∴⎩⎨⎧=+-=+-,0,0z x z y x=z=y.取x=y=z=1,则n=(1,1,1)为平面A 1BC 1的一个法向量.(2) 要证明EF ∥平面A 1BC 1只要证明⊥n.∵E(0,32,1)F(0,1,32),=(0,31,-31).∵n ·EF =31-31=0,∴n ⊥EF ,∴E ∥平面A 1BC 1. 又EF 不在平面A 1BC 1内,∴EF ∥平面A 1BC 1.方法指导 由于有了第(1)小题,所以产生了上面第(2)小题的证明方法对于第(2)小题的证明也可以由EF =F C 1-E C 1=31(C C 1-11O C )=31(B B 1-11A B )=31B A 1,得∥B A 1,∴∥平面A 1BC 1,又EF ⊄平面A 1BC 1,故EF ∥平面A 1BC 1.或由=(0,31,-31),B A 1=(0,1,-1)=3EF 来证明.【变式训练5】 已知正方体ABCD-A 1B 1C 1D 1的棱长为2,E 、F 分别是BB 1、DD 1的中点,求证:(1)FC 1∥平面ADE ;(2)平面ADE ∥平面B 1C 1F.答案 如下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D-xyz,则有D(0,0,0)、A(2,0,0)、C(0,2,0)、C 1(0,2,2)、E(2,2,1)、F(0,0,1),所以1FC =(0,2,1)、=(2,0,0)、=(0,2,1). 设n 1=(x 1,y 1,z 1),n 2=(x 2,y 2,z 2)分别是平面ADE 、平面B 1C 1F 的法向量,则n 1⊥,n 1⊥AE ,∴⎪⎩⎪⎨⎧=+=∙==∙,02,0211z y n x n∴⎩⎨⎧-==,2,0y z x 取y=1.则n 1=(0,1,-2).同理可求n 2=(0,1,-2).(1) ∵n1·1FC =(0,1,-2)·(0,2,1)=0,∴n 1⊥1FC ,又FC 1¢平面ADE,FC 1∥平面ADE.(2) n 1∥n 2,∴平面ADE ∥平面B 1C 1F.【例6】 在正方体ABCD 一A 1B 1C 1D 1中,E 是棱BC 的中点,试在棱CC 1上求一点P,使得平面A 1B 1P ⊥平面C 1DE.解析 若要在棱CC 1上求一点P,使得平面A 1B 1P ⊥平面C 1DE,需建立恰当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并设出点P 的坐标,求出平面A 1B 1P 与平面C 1DE 的法向量,建立方程求出点P 的坐标,确定点P 的位置.答案 如右图,以D 为原点,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设正方体的棱长为1,则P(0,1,a),A 1(1,0,1),B 1(1,1,1)E(21,1,0), C 1(0,1,1)∴11B A =(0,1,0,A 1=(-1,1,a-1) ,DE =(21,1,0)1DC =(0,1,1). 设平面A 1B 1P 的一个法向量为n 1=(x,y,z),则⎪⎩⎪⎨⎧=∙=∙,0,011111A n B A n ⇒⎩⎨⎧=-++-=.0)1(,0z a y x y 令z=1,则得x=a-1,所以平面A1BD 的一个法向量为n1=(a-1,0,1).设平面C1DE 的一个法向量为n2=(x,y,z), 则⎪⎩⎪⎨⎧=∙=∙,0,0122DC n n ⇒⎪⎩⎪⎨⎧=+=+.0,021z y y x 令y=1,则得x=-2,z=-1,所以平面CB 1D 1的一个法向量为n 2=(-2,1,-1).因为平面A 1B 1P ⊥平面C 1DE,所以n 1·n 2=0,⇒-2(a-1)-1=0,解得a=21,所以当P 为CC 1的中点时,平面A 1B 1P ⊥平面C 1DE.规律总结 此题是确定点P 的位置,但考查的是两个平面垂直的充要条件,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建立恰当的空间直角坐标系,求出两个平面的法向量.这里法向量的坐标一个都不能求错,否则将得到错误答案.【变式训练6】 如下图,△ABC 是一个正三角形,EC ⊥平面ABC,BD ∥CE,且CE=CA=2BD,M 是EA 的中点.求证:平面DEA ⊥平面ECA.答案 不妨设CA=2,则CE=2,BD=1,C(0,0,0),A(3,1,0),B(0,2,0),E(0,0,2),D(0,2,1),EA =(3,1,-2),CE =(0,0,2),ED =(0,2,-1),设面CEA 与面DEA 的法向量是n 1=(x 1,y 1,z 1)、n 2=(x 2,y 2,z 3),所以得⎩⎨⎧==-+,02,0231111z z y x ⇒⎩⎨⎧=-=,0,3111z x y ⎩⎨⎧=-=-+,02,02322222z y z y x ⇒⎩⎨⎧==,2,32222y z y x 不妨取n 1=(1,-3,0),n 2=(3,1,2)从而计算得n 1·n 2=0,所以两个法向量相互垂直,两个平面就相互垂直.规律 方法 总结(1)求平面法向量的方法:求一个平面的法向量的坐标的方法步骤:①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设出平面的法向量为n=(x,y,z)②找出(求出)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的向量的坐标a=(a0,b1,c1),b=(a2,b2,c2).③根据法向量的定义建立关于x 、y 、x 的方程组⎩⎨⎧=∙=∙.0,0b n a n ④解方程组,取其中的一个解,即得法向量.由于一个平面的法向量有无数个,故可在代入方程组的解中取一个最简单的作为平面的法向量.(2)用空间向量证明平行问题,主要是运用直线的方向向量和平面的法向量,借助空间中已有的一些关于平行的定理,再通过向量运算来解决.(3)用空间向量证明垂直问题,主要是运用直线的方向向量和平面的法向量,借助空间中已有的一些关于垂直的定理,再通过向量运算来解决.定时巩固检测基础训练1.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平面a的法向量垂直于与平面a共面的所有向量B一个平面的所有法向量互相平行C.如果两个平面的法向量垂直,那么这两个平面也垂直D.如果a,b与平面a共面,且n⊥a,n⊥b,那么n就是平面a的一个法向量【答案】 D(点拨:a与b所在直线必须为相交直线时,n才是平面a的一个法向量,否则不是.)2. 给定下列命题:①若n1,n2分别是平面a,β的法向量,则n1∥n2⇔a∥β;②若n1,n2分别是平面a,β的法向量,则a∥β⇔n1·n2=0;③若n是平面a的法向量,且向量a与平面a 共面,则a·n=0;④若两个平面的法向量不垂直,则这两个平面定不垂直其中正确命题的个数是()A.1B.2C.3D.4【答案】 C(点拔:①③④正确,②中a∥p=mn∥m,)3. 给定下列命题:①若a是平面a的斜线,直线b垂直于a在平面a内的射影,则a⊥b;②若a是平面a的斜线,平面β内的条直线b垂直于a在平面a内的射影,则a⊥b;③若a是平面a的斜线,直线b⊂a,且b垂直于a在平面β内的射影,则a⊥b;④若a是平面a的斜线,直线b⊂a,且b垂直于a在平面a内的射影,则a⊥b.其中,正确命题的个数是()A.1B.2C.3D.3【答案】 B(点拨:根据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判断只有④正确.)4. Rt△ABC的斜边BCC平面a,顶点A∉a,则△ABC的两条直角边在平面a内的射影与斜边所成的图形只能是 ( )A.一条线段或一个直角三角形B一条线段或一个锐角三角形C.一条线段或一个锐角三角形D.一个锐角三角形或一个直角三角形【答案】 C(点拨:当平面ABC ⊥平面a 时,Rt △ABC 在平面内的射影是一条线段.当平面ABC 与平面a 斜交时,如右图所示,过A 作AO ⊥a,连接BO,CO,在△BOC 中,AB 2一AO 2=BO 2,在Rt △AOC 中,AC 2-AO 2=CO 2,②在Rt △ABC 中,AB2+AC2=BC2,③在Rt △ABC 中,cos ∠BOC=COBO BC CO BQ ∙∙-+2222,④ 将①②③代入④,得cos ∠BOC=COBO AO ∙∙-22<0,所以∠BOC 是钝角,所以△BOC 是钝角三角形.)5. 设A 是空间任意一点,n 为空间任一非零向量,则适合条件·n=0的点M 的轨迹是 .【答案】 过点A 且与向量n 垂直的平面(点拨:AM ·n=0称为一个平面的向量表示式,这里考察的是基本概念.)能力提升6. 已知=(2,2,1),=(4,5,3),则平面ABC 的单位向量是 .【答案】 ±(31,-32,32)(点拨:设单位法向量n=(x,y,z), 则⎪⎩⎪⎨⎧=++=++=++,0354,022,1222z y x z y x z y x 解得⎪⎪⎪⎩⎪⎪⎪⎨⎧=-==32,32,31z y x 或⎪⎪⎪⎩⎪⎪⎪⎨⎧-==-=.32,32,31z y x ) 7. 如下图,PA 垂直于⊙O 所在的平面,AB 是⊙O 的直径,C 是⊙O 上的一点,E 、F 分别是点A 在PB 、PC 上的射影,给出下列结论:①AF ⊥PB ;②EF ⊥PB ;③AF ⊥BC ;④AE ⊥平面PBC.其中真命题的序号是 .【答案】①②③(点拨:利用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判断即可.)8. 如右图所示,在四棱锥P一ABCD中,PA⊥底面ABCD,底面各边都相等,M是PC上的一动点,当点M满足时,平面MBD⊥平面PCD.(注:只要填写一个你认为正确的条件即可)【答案】 DM⊥PC(点拨:由三垂线定理可知BD⊥PC,当DM⊥PC(或BM⊥PC)时,即有PC⊥平面BMD.所以平面MBD⊥平面PCD.)9. 如右图,△ADB和△ADC都是以D为直角顶点的直角三角形,且AD=BD=CD,∠BAC=60°. (1)求证:BD⊥平面ADC; (2)若H为△ABC的垂心,求证:H是D在平面ABC内的射影【答案】 (1)因为AD=BD=CD,∠ADB=∠ADC=90°,所以△ADB≌△ADC,AB=AC,∠BAC=60°,所以△ABC为正三角形,所以AB=BC,所以△ABD≌△CBD,所以△BDC为直角三角形,∠BDC=90°,BD⊥CD.又BD⊥AD,所以BD⊥平面ADC.(2)如右图所示,设D在△ABC内的射影为H′,连接CH′并延长交AB于E,因为CD⊥AD,且CD⊥DB,所以CD⊥面ADB,所以CD⊥AB,由三垂线定理的逆定理得CE⊥AB.同理,连接BH′并延长交AC于F,可得BF⊥AC,所以H′为△ABC的垂心,即D在平面ABC内的射影为△ABC的垂心,所以H′与H重合,即H是D在平面ABC内的射影.。

人教版数学高中二年级选修2-1第三章第一节空间向量及其运算复习(共24张PPT)教育课件

人教版数学高中二年级选修2-1第三章第一节空间向量及其运算复习(共24张PPT)教育课件

为 60°.
MN = AN - AM =1( AC + AD)-1 AB=1(q+r-p),
2
22
∴ MN ·AB=1(q+r-p)·p 2
=1(q·p+r·p-p2) 2
=1(a2cos 60°+a2cos 60°-a2)=0. 2
∴ MN ⊥ AB.即 MN⊥AB.
(2)求 MN 的长; 解由(1)可知 MN =1(q+r-p),


























实 我
















我 是
















, 算

A.2,1 2
B.-1,1 32
C.-3,2
D.2,2
3、已知 P(-2,0,2),Q(-1,1,2),R(-3,0,4),设 a= PQ ,b= PR ,c= QR ,
若实数 k 使得 ka+b 与 c 垂直,则 k 的值为___2_____.









那有 就些 在人 于经 坚常 持做 。一
(1)证明 设C→A=a,C→B=b,CC→′=c,
根据题意,|a|=|b|=|c|且 a·b=b·c=c·a=0,

最新人教A版高中数学教材目录(全)

最新人教A版高中数学教材目录(全)

人教A版高中数学目录必修1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1.1 集合1.2 函数及其表示1.3 函数的基本性质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Ⅰ)2.1 指数函数2.2 对数函数2.3 幂函数第三章函数的应用3.1 函数与方程3.2 函数模型及其应用必修2第一章空间几何体1.1 空间几何体的结构1.2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1.3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第二章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2.1 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2.2 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2.3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第三章直线与方程3.1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3.2 直线的方程3.3 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必修3第一章算法初步1.1 算法与程序框图1.2 基本算法语句1.3 算法案例阅读与思考割圆术第二章统计2.1 随机抽样阅读与思考一个著名的案例阅读与思考广告中数据的可靠性阅读与思考如何得到敏感性问题的诚实反应2.2 用样本估计总体阅读与思考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图2.3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阅读与思考相关关系的强与弱第三章概率3.1 随机事件的概率阅读与思考天气变化的认识过程3.2 古典概型3.3 几何概型必修4第一章三角函数1.1 任意角和弧度制1.2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1.3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1.4 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1.5 函数y=Asin(ωx+ψ)1.6 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第二章平面向量2.1 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念2.2 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2.3 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2.4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2.5 平面向量应用举例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3.1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3.2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1.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1.2应用举例1.3实习作业第二章数列2.1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2.2等差数列2.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2.4等比数列2.5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第三章不等式3.1不等关系与不等式3.2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3.3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3.3.1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平面区域3.3.2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3.4基本不等式选修1-1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1.1命题及其关系1.2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1.3简单的逻辑联结词1.4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2.1椭圆2.2双曲线2.3抛物线第三章导数及其应用3.1变化率与导数3.2导数的计算3.3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3.4生活中的优化问题举例选修1-2第一章统计案例1.1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1.2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第二章推理与证明2.1 合情推理与演绎证明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第三章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3.1数系的扩充和复数的概念3.2复数代数形式的四则运算第四章框图4.1流程图4.2结构图选修2-1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1.1命题及其关系1.2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1.3简单的逻辑联结词1.4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2.1曲线与方程2.2椭圆2.3双曲线2.4抛物线第三章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3.1空间向量及其运算3.2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选修2-2第一章导数及其应用1.1变化率与导数1.2导数的计算1.3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1.4生活中的优化问题举例1.5定积分的概念1.6微积分基本定理1.7定积分的简单应用第二章推理与证明2.1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2.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2.3数学归纳法第三章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3.1数系的扩充和复数的概念3.2复数代数形式的四则运算选修2-3第一章计数原理1.1分类加法计数原理与分步乘法计数原理1.2排列与组合1.3二项式定理第二章随机变量及其分布2.1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2.2二项分布及其应用2.3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与方差2.4正态分布第三章统计案例3.1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3.2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选修3-1第一讲早期的算术与几何第二讲古希腊数学第三讲中国古代数学瑰宝第四讲平面解析几何的产生五讲微积分的诞生第六讲近代数学两巨星第七讲千古谜题第八讲对无穷的深入思考第九讲中国现代数学的开拓与发展选修3-2选修3-3第一讲从欧氏几何看球面第二讲球面上的距离和角第三讲球面上的基本图形第四讲球面三角形第五讲球面三角形的全等第六讲球面多边形与欧拉公式第七讲球面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第八讲欧氏几何与非欧几何选修3-4第一讲平面图形的对称群第二讲代数学中的对称与抽象群的概念第三讲对称与群的故事选修4-1第一讲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有关性质第二讲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第三讲圆锥曲线性质的探讨选修4-2第一讲线性变换与二阶矩阵第二讲变换的复合与二阶矩阵的乘法第三讲逆变换与逆矩阵第四讲变换的不变量与矩阵的特征向量选修4-3选修4-4第一讲坐标系第二讲参数方程选修4-5第一讲不等式和绝对值不等式第二讲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第三讲柯西不等式与排序不等式第四讲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选修4-6第一讲整数的整除第二讲同余与同余方程第三讲一次不定方程第四讲数伦在密码中的应用选修4-7第一讲优选法第二讲试验设计初步选修4-8选修4-9第一讲风险与决策的基本概念第二讲决策树方法第三讲风险型决策的敏感性分析第四讲马尔可夫型决策简介高中人教版(B)教材目录介绍必修一第一章集合1.1 集合与集合的表示方法1.2 集合之间的关系与运算第二章函数2.1 函数2.2 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2.3 函数的应用(Ⅰ)2.4 函数与方程第三章基本初等函数(Ⅰ)3.1 指数与指数函数3.2 对数与对数函数3.3 幂函数3.4 函数的应用(Ⅱ)必修二第一章立体几何初步1.1 空间几何体1.2 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第二章平面解析几何初步2.1 平面真角坐标系中的基本公式 2.2 直线方程2.3 圆的方程2.4 空间直角坐标系必修三第一章算法初步1.1 算法与程序框图1.2 基本算法语句1.3 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算法案例第二章统计2.1 随机抽样2.2 用样本估计总体2.3 变量的相关性第三章概率3.1 随机现象3.2 古典概型3.3 随机数的含义与应用3.4 概率的应用必修四第一章基本初等函(Ⅱ)1.1 任意角的概念与弧度制1.2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1.3 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第二章平面向量2.1 向量的线性运算2.2 向量的分解与向量的坐标运算2.3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2.4 向量的应用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3.1 和角公式3.2 倍角公式和半角公式3.3 三角函数的积化和差与和差化积必修五第一章解直角三角形1.1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1.2 应用举例第二章数列2.1 数列2.2 等差数列2.3 等比数列第三章不等式3.1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3.2 均值不等式3.3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3.4 不等式的实际应用3.5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线性规划问题选修1-1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1.1 命题与量词1.2 基本逻辑联结词1.3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命题的四种形式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2.1 椭圆2.2 双曲线2.3 抛物线第三章导数及其应用3.1 导数3.2 导数的运算3.3 导数的应用选修1-2第一章统计案例第二章推理与证明第三章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第四章框图选修4-5第一章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证明的基本方法1.1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1.2 基本不等式1.3 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1.4 绝对值的三角不等式1.5 不等式证明的基本方法第二章柯西不等式与排序不等式及其应用2.1 柯西不等式2.2 排序不等式2.3 平均值不等式(选学)2.4 最大值与最小值问题,优化的数学模型第三章数学归纳法与贝努利不等式3.1 数学归纳法原理3.2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贝努利不等式。

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修2-1课件-空间向量运算的坐标表示

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修2-1课件-空间向量运算的坐标表示

=12a2-12a2cos
60°+a2cos
60°-12a2cos
60°
=12a2-a42+a22-a42=a22.
又∵|A→N|=|M→C|= 23a,
∴A→N·M→C=|A→N||M→C|cos θ= 23a× 23a×cos θ=a22.
∴cos θ=23.
∴向量
A→N
②设P(x,y,z),则A→P=(x-2,y+1,z-2).
x-2=3, ∵A→P=12(A→B-A→C)=3,32,-2,∴y+1=32,
z-2=-2,
解得x=5,y=21,z=0,则点P的坐标为5,12,0.
1.一个向量的坐标等于表示这个向量的有向线段的终点坐标减 去起点坐标.
2.在确定了向量的坐标后,使用空间向量的加减、数乘、数量 积的坐标运算公式进行计算就可以了,但要熟练应用下列有关乘法 公式:(1)(a+b)2=a2+2a·b+b2;(2)(a+b)·(a-b)=a2-b2.
m+1=3λ,
∴n-2=-λ, -2=λ,
解得λ=-2,m=-7,n=4.
∴m+n=-3.]
4.已知a=(- 2,2, 3),b=(3 2,6,0),则|a|=________, a与b夹角的余弦值等于________.
3
6 9
[|a|= - 22+22+ 32= 9=3,
cos〈a,b〉=|aa|·|bb|=3× -36+2122+62= 96.]
(4)∵2a=(4,-2,-4), ∴2a·(-b)=(4,-2,-4)·(0,1,-4) =4×0+(-2)×1+(-4)×(-4)=14. (5)(a+b)·(a-b)=a2-b2=4+1+4-(0+1+16)=-8.
利用向量的坐标运算解决平行、垂直问题

高中数学人教A版选修2-1课件3.1.4空间向量的正交分解及其坐标运算(系列三)

高中数学人教A版选修2-1课件3.1.4空间向量的正交分解及其坐标运算(系列三)

∴O→E=12(O→A+O→B), C→G=2C→E=2(O→E-O→C)
33 ∴O→G=O→C+C→G= O→C+2(O→E-O→C)=
3 13(O→A+O→B+O→C) ∴λ=3.
答案:3
5.如图 2,四棱锥 P—OABC 的底面为一矩形, 设O→A=a,O→C=b,O→P=c,E、F 分别是 PC 和 PB 的中点,用 a,b,c 表示B→F、B→E、A→E、E→F.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解析:当非零向量a,b,c不共面时,{a,b,c}可以当基底, 否则不能当基底,当{a,b,c}为基底时,一定有a,b,c为 非零向量.
答案:B
2.已知{a,b,c}是空间的一个基底,则可以和向量p=a+b, q=a-b构成基底的向量是( )
A.a
B.b
C.a+2b
有序实数组{x,y,z},使得p=xa+yb+zc.
2.基底的概念
如果三个向量a、b、c不共面,那么空间所有向量组成的集合 就是{p|p=xa+yb+zc,x、y、z∈R}这个集合可以看作是由 向 量 a 、 b 、 c 生 成 的 , 我 们 把 {a , b , c} 叫 做 空 间 的 一 个 基 底.a、b、c叫做基向量.空间任何三个不共面的向量都可构 成空间的一个基底.
人教版 选修2-1
第三章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3.1空间向量及其运算
空间向量的正交分解及其坐标 表示
学习目标
1.了解空间向量的正交分解的含义. 2.掌握空间向量的基本定理,并能用空间向量基本定理
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3.掌握空间向量的坐标表示,能在适当的坐标系中写出
向量的坐标.
新知导入
1.空间向量基本定理 如果三个向量a,b,c不共面,那么对空间任一向量p,存在

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修一第3章章末总结

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修一第3章章末总结

章末总结知识点一复数的基本概念复数的概念是掌握复数的基础,如虚数、纯虚数、复数相等、复数的模等.有关复数的题目不同于实数,应注意根据复数的相关概念解答.例1设复数z=lg(m2-2m-2)+(m2+3m+2)i,试求实数m的取值,使(1)z是纯虚数;(2)z是实数;(3)z在复平面上的对应点在复平面的第二象限.知识点二复数的四则运算1.复数加、减、乘、除运算的实质是实数的加减乘除,加减法是对应实、虚部相加减,而乘法类比多项式乘法,除法类比分式的分子分母有理化,注意i2=-1.2.在高考中,本章考查的热点是复数的运算,尤其是复数的乘除运算,其中渗透着复数的模,共轭复数等概念,熟练掌握运算法则,熟悉常见的结果是迅速求解的关键,一般以填空题的形式考查.例2已知z1+i=2+i,则复数z=__________.例3已知复数z与(z+2)2-8i均是纯虚数,求复数z.知识点三复数问题实数化复数问题实数化是解决复数问题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思想方法,桥梁是设z=x+y i(x,y∈R),依据是复数相等的充要条件.例4设存在复数z同时满足下列条件:(1)复数z在复平面内对应的点位于第二象限;(2)z·z+2i z=8+a i(a∈R).求a的取值范围.知识点四复数的几何意义1.复数的几何意义包括三个方面:复数的表示(点和向量)、复数的模的几何意义及复数的运算的几何意义.复数的几何意义体现了用几何图形的方法研究代数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2.复数的加减法的几何意义实质上是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由减法的几何意义知|z-z1|表示复平面上两点Z与Z1之间的距离.例5在复平面内,向量AB →对应的复数是2+i ,向量CB →对应的复数是-1-3i ,则向量CA →对应的复数为( )A .1-2iB .-1+2iC .3+4iD .-3-4i例6已知a∈R,z=(a2-2a+4)-(a2-2a+2)i所对应的点在第几象限?复数z对应的点的轨迹是什么?章末总结答案重点解读例1 解 (1)由⎩⎪⎨⎪⎧lg (m 2-2m -2)=0,m 2+3m +2≠0,得m =3.∴当m =3时,z 是纯虚数.(2)由⎩⎪⎨⎪⎧m 2-2m -2>0,m 2+3m +2=0,得m =-1或m =-2.∴当m =-1或m =-2时,z 是实数.(3)由⎩⎪⎨⎪⎧lg (m 2-2m -2)<0,m 2-2m -2>0,m 2+3m +2>0,得-1<m <1-3或1+3<m <3.∴当-1<m <1-3或1+3<m <3时,复数z 在复平面上的对应点在复平面的第二象限.例21-3i解析∵z1+i=2+i,∴z=(2+i)(1+i)=2+3i-1=1+3i,∴z=1-3i.例3解设z=b i(b∈R,b≠0),则(z+2)2-8i=(2+b i)2-8i=(4-b2)+(4b-8)i,∵(z+2)2-8i为纯虚数,∴4-b2=0且4b-8≠0.∴b=-2.∴z=-2i.例4 解设z =x +y i(x ,y ∈R ),则z =x -y i.由(1)知,x <0,y >0,又z ·z +2i z =8+a i(a ∈R ),故(x +y i)(x -y i)+2i(x +y i)=8+a i ,即(x 2+y 2-2y )+2x i =8+a i.∴⎩⎪⎨⎪⎧ x 2+y 2-2y =8,2x =a .消去x ,整理,得4(y -1)2=36-a 2,∵4(y -1)2≥0,∴36-a 2≥0,∴-6≤a ≤6.又2x =a ,而x <0,∴a <0,∴-6≤a <0.所以a 的取值范围为[-6,0).例5D [∵AB →对应复数2+i ,BC →对应复数1+3i ,∴AC →对应复数(2+i)+(1+3i)=3+4i ,∴CA →对应的复数是-3-4i.]例6解 由a 2-2a +4=(a -1)2+3≥3, -(a 2-2a +2)=-(a -1)2-1≤-1,∴复数z 的实部为正数,虚部为负数,因此,复数z 的对应点在第四象限. 设z =x +y i(x 、y ∈R ),则⎩⎪⎨⎪⎧x =a 2-2a +4,y =-(a 2-2a +2) 消去a 2-2a 得:y =-x +2(x ≥3).∴复数z 的对应点的轨迹是一条射线,方程为y =-x +2(x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数学学习材料金戈铁骑整理制作章末总结知识点一 空间向量的计算空间向量及其运算的知识与方法与平面向量及其运算类似,是平面向量的拓展,主要考查空间向量的共线与共面以及数量积运算,是用向量法求解立体几何问题的基础.【例1】沿着正四面体O -ABC 的三条棱OA 、OB →、OC →的方向有大小等于1、2和3的三个力f 1,f 2,f 3.试求此三个力的合力f 的大小以及此合力与三条棱夹角的余弦值.知识点二证明平行、垂直关系空间图形中的平行、垂直问题是立体几何当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利用空间向量证明平行和垂直问题,主要是运用直线的方向向量和平面的法向量,借助空间中已有的一些关于平行和垂直的定理,再通过向量运算来解决.例2如图,正方体ABCD—A1B1C1D1中,M、N分别为AB、B1C的中点.(1)用向量法证明平面A1BD∥平面B1CD1;(2)用向量法证明MN⊥面A1BD.例3如图,在棱长为1的正方体ABCD—A1B1C1D1中,P是侧棱CC1上的一点,CP=m.试确定m使得直线AP与平面BDD1B1所成的角为60°.例4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F分别是BB1、CD的中点,求证:平面AED⊥平面A1FD1.知识点三空间向量与空间角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二面角,一般有两种方法:即几何法和向量法,几何法求角时,需要先作出(或证出)所求空间角的平面角,费时费力,难度很大.而利用向量法,只需求出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即可求解,体现了向量法极大的优越性.例5如图所示,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AB=5,AD=8,AA1=4,M为B1C1上一点且B1M=2,点N在线段A1D上,A1D⊥AN.(1)cos〈1A D,AM→〉;(2)求直线AD与平面ANM所成角的余弦值;(3)求平面ANM与平面ABCD所成角的余弦值.知识点四空间向量与空间距离近年来,对距离的考查主要体现在两点间的距离和点到平面的距离,两点间的距离可以直接代入向量模的公式求解,点面距可以借助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求解,或者利用等积求高的方法求解.例6如图,P A ⊥平面ABCD ,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P A =AD =2,M 、N 分别是AB 、PC 的中点.(1)求二面角P —CD —B 的大小;(2)求证:平面MND ⊥平面PCD ;(3)求点P 到平面MND 的距离.章末总结重点解读例1 解如图所示,用a ,b ,c 分别代表棱OA →、OB →、OC →上的三个单位向量,则f 1=a ,f 2=2b ,f 3=3c ,则f =f 1+f 2+f 3=a +2b +3c ,∴|f |2=(a +2b +3c )(a +2b +3c )=|a |2+4|b |2+9|c |2+4a·b +6a·c +12b·c=14+4cos 60°+6cos 60°+12 cos 60°=14+2+3+6=25,∴|f |=5,即所求合力的大小为5.且cos 〈f ,a 〉=f·a |f |·|a |=|a |2+2a·b +3a·c 5=1+1+325=710, 同理可得:cos 〈f ,b 〉=45,cos 〈f ,c 〉=910. 例2 证明 (1)在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BD →=AD →-AB →,B 1D 1→=A 1D 1→-A 1B 1→,又∵AD →=A 1D 1→,AB →=A 1B 1→,∴BD →=B 1D 1→.∴BD ∥B 1D 1.同理可证A 1B ∥D 1C ,又BD ∩A 1B =B ,B 1D 1∩D 1C =D 1,所以平面A 1BD ∥平面B 1CD 1.(2) MN →=MB →+BC →+CN →=12AB →+AD →+12(CB →+CC 1→) =12AB →+AD →+12(-AD →+AA 1→) =12AB →+12AD →+12AA 1→. 设AB →=a ,AD →=b ,AA 1→=c ,则MN →=12(a +b +c ). 又BD →=AD →-AB →=b -a ,∴MN →·BD →=12(a +b +c )(b -a )=12(b 2-a 2+c·b -c·a ). 又∵A 1A ⊥AD ,A 1A ⊥AB ,∴c·b =0,c·a =0.又|b |=|a |,∴b 2=a 2,∴b 2-a 2=0.∴MN →·BD →=0,∴MN ⊥BD .同理可证,MN ⊥A 1B ,又A 1B ∩BD =B ,∴MN ⊥平面A 1BD .例3 解 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则A (1,0,0),B (1,1,0),P (0,1,m ),C (0,1,0),D (0,0,0),B 1(1,1,1),D 1(0,0,1).则BD →=(-1,-1,0),BB 1→=(0,0,1),AP →=(-1,1,m ),AC →=(-1,1,0).又由AC →·BD →=0,AC →·BB 1→=0知,AC →为平面BB 1D 1D 的一个法向量. 设AP 与平面BB 1D 1D 所成的角为θ,则sin θ=|cos 〈AP →,AC →〉|= =22+m 2·2. 依题意得22+2m 2·2=sin 60°=32, 解得m =33. 故当m =33时,直线AP 与平面BDD 1B 1所成角为60°. 例4 证明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Dxyz .设正方体棱长为1,则E ⎝⎛⎭⎫1,1,12、D 1(0,0,1)、 F ⎝⎛⎭⎫0,12,0、A (1,0,0). ∴DA →=(1,0,0)=D 1A 1→,DE →=⎝⎛⎭⎫1,1,12, D 1F →=⎝⎛⎭⎫0,12,-1. 设m =(x 1,y 1,z 1),n =(x 2,y 2,z 2)分别是平面AED 和A 1FD 1的一个法向量.⇒⎩⎪⎨⎪⎧ x 1=0x 1+y 1+12z 1=0. 令y 1=1,得m =(0,1,-2). 又由⇒⎩⎪⎨⎪⎧x 2=012y 2-z 2=0, 令z 2=1,得n =(0,2,1).∵m·n =(0,1,-2)·(0,2,1)=0,∴m ⊥n ,故平面AED ⊥平面A 1FD 1.例5 解 (1)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则A (0,0,0),A 1(0,0,4),D (0,8,0),M (5,2,4).∴AM →=(5,2,4),A 1D →=(0,8,-4).∴AM →·A 1D →=0+16-16=0,∴AM →⊥A 1D →.∴cos 〈A 1D →,AM →〉=0.(2)∵A 1D ⊥AM ,A 1D ⊥AN ,且AM ∩AN =A ,∴A 1D →⊥平面ANM ,∴A 1D →=(0,8,-4)是平面ANM 的一个法向量.又AD →=(0,8,0),|A 1D →|=45,|AD →|=8,A 1D →·AD →=64,∴cos 〈A 1D →,AD →〉=6445×8=25=255.∴AD 与平面ANM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55. (3)∵平面ANM 的法向量是A 1D →=(0,8,-4),平面ABCD 的法向量是a =(0,0,1),∴cos 〈A 1D →,a 〉=-445=-55. ∴平面ANM 与平面ABCD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55. 例6 (1)解 ∵P A ⊥平面ABCD ,由ABCD 是正方形知AD ⊥CD .∴CD ⊥面P AD ,∴PD ⊥CD .∴∠PDA 是二面角P —CD —B 的平面角. ∵P A =AD ,∴∠PDA =45°,即二面角P —CD —B 的大小为45°.(2)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P (0,0,2),D (0,2,0),C (2,2,0),M (1,0,0),∵N 是PC 的中点,∴N (1,1,1),∴MN →=(0,1,1),ND →=(-1,1,-1),PD →=(0,2,-2).设平面MND 的一个法向量为m =(x 1,y 1,z 1),平面PCD 的一个法向量为n =(x 2,y 2,z 2).∴m ·MN →=0,m ·ND →=0,即有⎩⎪⎨⎪⎧ y 1+z 1=0,-x 1+y 1-z 1=0. 令z 1=1,得x 1=-2,y 1=-1.∴m =(-2,-1,1).同理,由n ·ND →=0,n ·PD →=0,即有⎩⎪⎨⎪⎧-x 2+y 2-z 2=0,2y 2-2z 2=0. 令z 2=1,得x 2=0,y 2=1,∴n =(0,1,1). ∵m·n =-2×0+(-1)×1+1×1=0,∴m ⊥n .∴平面MND ⊥平面PCD .(3)设P 到平面MND 的距离为d .由(2)知平面MND 的法向量m =(-2,-1,1), ∵PD →·m =(0,2,-2)·(-2,-1,1)=-4, ∴|PD →·m |=4, 又|m |=-22+-12+12=6,∴d ==46=263. 即点P 到平面MND 的距离为26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