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个性发展
儿童发展心理学-儿童个性的发展
![儿童发展心理学-儿童个性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8d985fe3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f8.png)
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测试手段,对儿童个性进行更全面的评估。
儿童个性发展的正常范围
个体差异 适应性 健康发展
儿童个性会存在差异,正常范围包含多样性的 个性表现。
儿童的个性应能适应环境和社会要求,能与他 人和谐相处。
儿童个性的发展应符合身心健康的发展轨迹。
儿童个性发展的异常情况
焦虑障碍
儿童发展心理学-儿童个性的发 展
了解儿童个性的发展对于儿童发展心理学至关重要。本次演示将介绍儿童发 展的定义、个性的组成要素、发展阶段等相关内容。
儿童发展的定义
基本概念
儿童发展是指儿童在身体、 认知、情感和社交等方面 的逐渐成长和变化。
长期过程
儿童发展是一个持续而渐 进的过程,从出生到成年 都会经历不同阶段的发展。
多维度
儿童发展涉及到身体、智 力、情感、行为等多个方 面的综合变化和成长。
儿童个性的组成要素
1 遗传因素
儿童个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遗传基因的影响,包括遗传性格特征、智力等。
2 环境因素
儿童个性也会受到家庭环境、社交环境、文化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塑造。
3 发展经历
儿童个性的形成也受到个体的发展经历和学习经验的影响。
儿童个性出现过度焦虑、担心 和恐惧的表现。
行为问题
儿童个性呈现攻击性、挑战性 和不顺从行为。
情绪障碍
儿童个性出现情绪低落、沮丧 和兴趣减退的问题。
儿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儿童开始展现出独特的兴趣、倾向和行为模式。
2
学龄期
学龄期是个性发展的进一步巩固和稳定阶段,儿童逐渐建立起自我认同和自信心。
3
青春期
青春期是个性发展的挑战期,儿童在身份认同、价值观等方面经历较大的变化和探索。
发展心理学 第七章第三节小学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发展心理学 第七章第三节小学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43e90233b90d6c85ec3ac6fe.png)
自我概念的相关其他因素
• 再婚家庭 • 同伴关系 • 学习不良儿童(自我调节能力总体差,自 我意识发展,女生好于男生)
自我评价发展特点
以前 顺从 笼统的评价 内心品质初步有 具体,外显的 稳定性初步有 后来 有独立性,减轻依赖,独 立能力发展 个别方面或者多个方面 抽象性的,内心品质描述 抽象的,内心的 稳定性加强
小学儿童社会认知发展趋势
• 外部特征注意到内部特征 • 看问题从简单到复杂,看问题多方面,维 度 • 从呆板到灵活的思维 • 从对个人利益的关心到对他人利益和长远 利益 • 弥散性,间断性想法到系统有组织综合性 思想
儿童社会性的分类
• 角色采择技能(儿童采取他人观点来理解 他人思想感情的一种认知技能,采择技能 的5个阶段,张文新和林崇德关于幼儿园社 会性研究) • 对社会关系的认识(对他人认识,他人行 为归因,儿童友谊,儿童权威关系)
• 总的变:对父母安全性恋减少,但是仍然 恋母超过恋父,对父母的信赖降低 • 主要的表现:父母和儿童交往时间变化 (时间减少,注意儿童的时间也减少); 父母与儿童处理的问题变化(以前是孩子 气,打架,现在是做家务,儿童学习,友 谊,个体交往等);儿童与父母冲突减少
亲子关系变化(二)
• 在纪律和控制中,父母认为比学前期儿童 容易控制 • 父母对儿童控制力的变化: • 6岁前大部分决定父母做; (6·12)岁父母有3个责任:监督与引导儿童, 与儿童交流,加强儿童自我监督和何时寻 求父母指导 12岁以后大部分决定自己做
小学儿童的师生关系(综述)
• 师生关系比较:与幼儿园相比,要求更严, 引导学习,监督行为,与初中比教师权威 性强,体贴细致 • 师生关系三特点:亲密性,反应性,冲突 性 • 小学生的年纪,性别学业表现影响师生关 系,女生师生关系比男的积极,成绩好的 比差儿童对教师的态度:刚刚开始是崇拜 和敬畏,后来三年级以后独立性和评价能 力发展起来,儿童道德判断进入可逆阶段 • 教师评价对于儿童的影响:对喜欢的老师 积极的反应,重视其评价,不喜欢的则反 之 • 教师期望:著名的罗森塔尔的教师期望实 验,
发展心理学第六节 个性发展
![发展心理学第六节 个性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703ab47689eb172ded63b7c7.png)
发展心理学硕士 儿童心理咨询师
庞美云
个性发展
个性发展始于婴儿与父母或其他主要看护人之 间建立的情感联系。随着“社会经验”的增加, 婴儿形成和外界独特的互动模式,这将成为他 一生与他人交流的基础。
影响婴儿的个性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依恋关系, 教养方式,生活环境等。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宝宝依恋类型测试结果解释
以上题目分为三组,1、4、7、10、13、16、19是测试安全型 依恋的题目;2、5、8、11、14、17、20是测试回避型依恋的题 目;3、6、9、12、15、18、21是测试矛盾型依恋的题目。将三 组题目的得分各自相加,哪组得分最高即代表宝宝属于哪种依恋 类型。
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具有很强的探索欲望,能主动与别的小朋 友分享玩具,友好地在一起玩耍,很少有反常的行为问题。回避 型依恋的孩子容易出现外显的行为问题,如攻击性比较强、经常 抢夺别的小朋友的玩具、欺负别的小朋友等。矛盾型依恋的孩子 容易出现内隐行为问题,如情绪抑郁、胆小、退缩、缺乏好奇心 和探索欲望等。
的小朋友一起玩。 13、能在妈妈身边独自玩耍,不时会向妈妈微笑或与妈妈说话。 14、与妈妈在一起时,很少关注妈妈在做什么,只顾自己玩玩具。 15、与妈妈重聚时,紧紧缠在妈妈身边,生怕妈妈再次离开,怎么安慰都没
有用。 16、在妈妈的鼓励下,能比较放松地在陌生场合表演节目。 17、一般不会主动寻求妈妈的拥抱,或与妈妈亲近。 18、哭闹时,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使其平静下来。 19、在妈妈的鼓励下,能很快和陌生的成人玩耍或说话。 20、不怕生,第一次去别人家里,就能自在玩耍。 21、与妈妈重聚时,有时会表现出生气、反抗、踢打妈妈的行为。
4.“痛苦”的宝宝
这类宝宝常常容易紧张,总是
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https://img.taocdn.com/s3/m/e35aac6a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ef.png)
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它涵盖了广泛的研究领域。
以下是心理学的几个主要研究领域:1. 生理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研究大脑和神经系统如何影响行为和认知过程。
这个领域关注神经递质的运作、神经通路和脑区的功能,以及神经系统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2. 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的思维过程,包括注意、记忆、学习、推理和决策等。
研究者使用实验和模型来探索人类如何处理信息、如何形成和改变思维模式。
3. 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人们如何被社会环境所影响,并研究人类的社会行为和相互作用。
这个领域关注人们的态度、群体动态、人际关系和集体行为。
4. 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类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变化和发展,从婴幼儿到老年人。
研究者探究身体、认知、社会和情感发展的因素,以及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和发展障碍。
5. 个性心理学:个性心理学研究个体之间的差异,以及个体的一贯行为模式和特征。
研究者研究个体特质、价值观、动机和兴趣等因素,并将其与个体的行为和心理健康联系起来。
6. 临床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研究和应用心理学知识来了解和治疗心理障碍和心理健康问题。
临床心理学家通过评估、诊断和治疗来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并提供心理支持。
7. 健康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研究心理因素对身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
研究者探索心理和生理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心理因素对健康行为、健康决策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8.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研究如何优化教育过程和学习成果。
研究者探索学习和教学的心理机制,以及教育环境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影响。
9. 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工业与组织心理学研究个人在职业环境中的行为和心理过程。
研究者关注个体在工作中的动机、领导、团队合作和员工满意度等问题,以优化工作环境和组织绩效。
10. 跨文化心理学:跨文化心理学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心理过程和行为。
研究者探索文化对个体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影响,以了解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
发展心理学6(个性发展)
![发展心理学6(个性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1f29b66bf111f18583d05ae9.png)
者的接近,6-8个月到18个月) 恐惧出现
标志性事件:分离焦虑和怯生出现
第四阶段:交互关系形成期(18个月到2岁)
社会因素——家庭
依恋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我爱你,因为你喂养我 学习理论:我爱你,因为你奖赏我 认知发展理论:爱你,我必须知道你的存在 习性学理论:人类婴儿和其他动物一样,都有一种
愉快的行为量
生物学因素——先天气质
气质类型:
1.容易护理的 2.困难的 3.慢慢活跃起来的
气质是否可以改变?
教养方式
生物学因素——体貌与体格
体貌、体格:一个人的面部特征、身高、体 重及身体的比例。
间接的影响个性发展
1、体格可能反映了潜在的精力与气质上的差异P75 2、父母及周围人对不同体格的人有不同的反应,从
自我意识——自我概念的发展
青少年期:
1. 使用更多的心理词汇
机敏、有创造性、喜欢和别人交朋友、开朗
2. 能进行抽象水平更高的自我描述;
富有智慧、个性随和
3. 在不同的情境对自己有不同的描述,往往会 产生矛盾
在面对父母、朋友、同学、老师时的自我描述是不一 致的
“哪个才是真正的我?”
自我意识——自尊
发展心理学
个性发展
个性发展
• 个性: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一个人 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 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 兴趣、动机、需要、能力、活动水平、态度、 价值观等
• 本章内容
– 个性发展 – 影响个性发展的因素
个性发展
埃里克森(1902-1994)
1.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在个性 发展中的作用
心理学中的个性发展
![心理学中的个性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b5fd279e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12.png)
心理学中的个性发展教案主题:心理学中的个性发展一、引言:心理学中的个性发展是指人类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个性特质的形成和发展变化的过程。
个性是指人类在心理、情感、认知、行为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独特和相对稳定的特质和模式。
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受到遗传、环境和自身经验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了解个性发展的规律对于我们理解和促进个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个性的概念和特点:个性是指人在与外界交往和应对环境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征,具有独立性和相对一致性的个体差异。
个性的主要特点包括独特性、相对稳定性、综合性和可塑性等。
三、个性发展的理论模型:1. 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理论:- 内容:弗洛伊德认为个性发展的核心是个体在不同发展阶段中的性能量的转化和调节,主要包括口腔期、肛门期、阴茎期和生殖器期。
- 影响因素:童年经历、父母关系和心理冲突等。
- 优点和局限性:该理论对于揭示个性发展过程中的冲突和动力具有重要意义,但也受到了部分学者的批评。
2.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内容:马斯洛认为人类个体的需求可以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等层次。
- 影响因素:需求层次的实现和满足程度。
- 优点和局限性:该理论对于个性发展的综合性和动态性有较好的解释,但缺乏具体的实证研究支持。
3. 爱因斯坦的认知发展理论:- 内容:爱因斯坦提出了个体在认知发展过程中经历的不同阶段,包括感知期、运算期和形象期。
- 影响因素:个体的认知能力和经验。
- 优点和局限性:该理论对于个体发展过程中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具有较好的解释和揭示,但也存在部分争议。
四、个性发展的影响因素:1. 遗传因素:个体的基因和遗传特征对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2. 环境因素:家庭、社会和文化环境等对个性发展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3. 个体经验:个体在生活中的各种经验对个性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五、个性发展的评估和干预:1. 个性评估:通过心理测试等方式对个体的个性特征进行评估和分析。
儿童发展心理学儿童个性的发展PPT课件
![儿童发展心理学儿童个性的发展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54920f3c281e53a5902ff02.png)
2021/8/2
15
第15页/共159页
4 勤奋对自卑(6-11岁)
• 埃里克森认为,学龄期人格的变化是以弗洛伊德的潜伏期为基础的。虽然弗洛伊 德理论不再被广泛地接受,但具有积极经验的儿童会带着平静的自信,即弗洛伊 德所谓的潜伏特性,进入学龄期。他们的能量从假装游戏重新回到现实成就上来。
2021/8/2
2021/8/2
17
第17页/共159页
勤奋感
• 埃里克森所谓的勤奋感综合了儿童中期的几种发展成就:积极而现实的自我概念,完成任务的骄傲和自豪 感,更多的道德责任感,与同龄伙伴的合作。
2021/8/2
18
第18页/共159页
发展任务
• 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
2021/8/2
19
• 同一性混乱
无法发现自己,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想 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没有形成清晰的牢固的自 我同一感。
青少年出现暂时的混乱可能是正常的。
2021/8/2
28
第28页/共159页
培养措施
• 顺利实现同一感的关键是鼓励并支持青少年亲自去作一些试验。通过亲身的体验,摒弃不合适的,发现适 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2021/8/2
6
第6页/共159页
培养措施
• 应使儿童的生活有一定的节律和规律,要让儿童 产生期望并使期望得以实现。即父母养育方式的 一贯性、可靠性和可预见性对于儿童形成基本的 信任感很重要。
• 不仅要重视育儿的技术,更要重视育儿时亲子关 系的性质。信任是双向的,要使婴儿信任父母, 父母必须相信“我们所做的事情的方式于自己的 儿童是有益的”。婴儿对于母亲有一种特殊的身 体上的移情。如果母亲感到焦虑,婴儿也会感到 焦虑;反之,也是如此。总之,父母对儿童、对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主题11 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主题11 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dac033dd9e314332396893d9.png)
开始知道自己的名字, 只是把名字理解为自 己的代号。(2岁左右)
在语言学习中掌握了物主代词“ 我的”和人称代词“我”,由此 实现了自我意识发展的又一次飞 跃,即从把自己看作是客体转变 为把自己当做主体来认识。这标 志着他们真正的自我意识的出现 。
三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1.学前儿童自我认识的发展 (1)学前儿童自我认识发展的趋势
主题十一
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探寻一 解析个性
探寻一 解析个性
一、认识个性 1.个性的概念 个性是指个体全部心理活动 的总和,或具有一定倾向性 的各种心理特点的独特结合, 又称人格。
探寻一 解析个性
一、认识个性 2.个性的基本特征 (1)个性的独特性 (2)个性的整体性 (3)个性的稳定性 (4)个性的社会性
• (1)气质使性格带有某种独特的色彩。 • (2)气质可以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发展速度 • (3)性格对气质产生一定的影响,可以掩盖气质类型。
同样是“骄傲”的性格特点, 胆汁质的人可能直接说大话,甚至口出狂 言,让人一听就知道他骄傲; 多血质的人很可能把别人表扬一通,最后 露出略比别人高明一点,骄傲得很婉转; 粘液质的人骄傲起来可能不言不声,自个 偷着乐。
话说有一天,孙悟空、唐僧、王熙凤、林黛玉四人一 起前往电影院去看电影。但是不巧的是,四人同时迟 到了。电影院的看门人对这四个人说:“不好意思, 你们迟到了10分钟,现在不能放你们进去。” 请大家根据四个人各自的气质特点,都会有哪些表现?
探寻二 学前儿童的气质
二、学前儿童的气质及其教育 1.0-3岁学前儿童气质的发展
探寻五 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
你想过这些问题吗?
“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为什么是这样一个人?”
儿童发展心理学(三)
![儿童发展心理学(三)](https://img.taocdn.com/s3/m/769fff52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84.png)
儿童发展心理学(三)第三篇情绪、个性的发展和社会化第八章儿童情绪的发展第一节儿童早期情绪的发展一、情绪的组成成分1、情境2、身体状态3、情绪表现4、情绪体验二、婴幼儿的情绪1、先天的情绪表达能力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指出,新生儿有三种非习得性情绪:爱、怒和怕。
2、婴儿的情绪识别能力3、婴儿的微笑婴儿的笑是第一个社会性行为。
第一阶段:自发的微笑(0-5周),又称内源性微笑。
第二阶段: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3、4周起)。
第三阶段: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6个月起)。
4、婴儿的害怕。
第二节儿童情绪的获得一、学习理论二、知觉再认理论三、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是指对人类和恋人事物的知觉、思维和推理。
第三节儿童的害怕和一些情绪障碍一、害怕的发展1、怯生儿童对不熟悉的人所表现的害怕反应通常称为怯生。
影响怯生的因素:父母是否在场;环境的熟悉性;陌生人的特点;抚养者的多少;婴儿与母亲的亲密程度;婴儿接受的刺激。
2、儿童害怕的年龄特点二、克服害怕的几种方法1、对抗性条件作用把一些能唤起害怕情绪反应的刺激与愉快的活动同时并存,最后以愉快活动所产生的积极的情绪克服由害怕刺激引起的消极反应。
有些心理学家主张,为了可靠起见,与其采用对抗性条件作用的方式,不如让儿童简单地去适应害怕的对象为好。
2、系统脱敏法在身体放松的情况下,安排患者逐渐地接近所害怕的对象,或逐渐提高患者害怕的刺激物强度,让患者逐渐减轻惧怕对象的敏感性。
3、模特塑造法4、认知疗法通过认识和改变不适当的思想来达到改变行为和情绪的目的,是认知疗法的基本观点。
三、害怕的预防四、儿童期的一些情绪障碍1、沮丧2、社会退缩3、焦虑反应4、青少年抑郁症两种表现;一是缺乏感情,有一种空虚感;二是以长期、反复体验挫折为基础的抑郁,很难消除。
第四节儿童高级情感的发展一、道德感的发展1、直觉的情感体验2、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感体验3、意识到道德理论的情感体验儿童的道德感是从外部的、被动的、未被意识到的情绪表现逐渐转化为内部的、主动的、自觉意识到的道德体验。
幼儿个性发展心理学
![幼儿个性发展心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691ee403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07.png)
幼儿个性发展心理学一、幼儿个性发展的基本概念幼儿个性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幼儿在早期发展过程中个性特点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学科。
幼儿个性发展与社会环境、家庭教育、遗传等因素密切相关,对幼儿的成长和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二、幼儿个性发展的影响因素1. 遗传因素幼儿个性的发展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家族遗传特征会在幼儿身上显现出来。
2. 家庭环境家庭是幼儿的第一所学校,家庭环境对幼儿个性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亲子关系、家庭氛围等都会对幼儿的心理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3. 社会环境幼儿所处的社会环境也会对其个性发展产生影响,社会风气、同伴关系等因素都会影响幼儿的个性特点的形成。
三、幼儿个性发展的阶段特征1. 初生婴儿期(出生-1岁)在这一阶段,幼儿主要表现出对外界的好奇心和依赖性,此时幼儿的个性特征还在形成中。
2. 幼儿期(1-3岁)幼儿期是幼儿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孩子们开始表现出自我意识,对外界有了更多的认知和反应。
3. 学龄前期(3-6岁)在这一阶段,幼儿的个性开始趋于稳定,表现出更为明显的性格特点和行为习惯。
同时,社会环境和学习经历也会对其个性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四、促进幼儿个性发展的教育方法1. 尊重幼儿个体差异教育者应该尊重每个幼儿的个性差异,不应一刀切地对待。
2. 提供多元化的教育活动为幼儿提供多元化的教育活动,满足幼儿不同兴趣和需求,促进其全面发展。
3. 善于引导教育者应该善于引导幼儿,帮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培养其积极向上的个性特征。
五、幼儿个性发展心理学的意义幼儿个性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于幼儿教育和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教育者更好地了解幼儿,有效地促进其个性发展,为幼儿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以上是关于幼儿个性发展心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影响因素、阶段特征、教育方法以及其意义的介绍,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和关注幼儿的个性发展。
发展心理学-个性发展
![发展心理学-个性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3557a395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623e573.png)
04
发展良心,获得性别角色。
主动感对内疚感(3-6岁)
03
感觉到自己的力量(说、行走、控制等)。
自主感对羞怯感(1-3岁)
02
信任感是建立人际关系、形成健康个性品质的基础
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岁)
01
同一性获得对同一性混乱(青少年期)
亲密感对孤独感(成人早期)
依恋发展的阶段
前依恋期(无差别的反应期,0-6周 ) 出现忧伤-安慰序列(distress-relief sequences)和面对面嬉戏(face-to-face play)
依恋发展的阶段
依恋关系建立期(有差别的社交期,6周到6-8个月) 在忧伤-安慰序列和面对面嬉戏中,①习得互动规则:在社会互动中,伙伴轮流作出行为和反应;②习得影响:婴儿意识到他们能以一种一贯的、可预测的方式影响他人的行为;③习得信任:婴儿对特定个体可靠性的认识程度,可能影响他们之间依恋关系的稳固性。
单击此处可添加副标题
儿童气质的维度
活动水平(Activity level) 节律性(Rhythmicity) 分心(Distractibility) 探究和退缩(Approach/withdrawal) 适应性(Adaptability) 注意广度和持久性(Attention span and persistence) 反应的强度(Intensity of reaction) 反应阈限(Threshold of responsiveness) 心境的性质(Quality of mood)
先天气质 先天气质指在情绪反应、活动水平、注意和情绪控制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质与量方面的个体差异(Rothbart & Bates, 1998)。
心理学第四章 个性发展与教育
![心理学第四章 个性发展与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204d4e13a300a6c30c229f31.png)
心理学第四章个性发展与教育第一节需要、动机与兴趣一、需要概述(一)需要及其种类1.需要的概念: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2.需要的种类:根据需要的起源,分为先天的生理性需要和后天的社会性需要;根据需要的对象,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1.基本内容:缺失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成长需要(求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2.评价:是一种较为完备的需要理论,对需要的实质、结构、归属及作用都做了系统的探讨,对进一步研究“需要”这一课题,建立科学理论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也存在明显的不足:(1)强调需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而没有认识到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2)人的需要不仅具有社会性,而且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马斯洛错误地把人的需要的发展及实现看作是人类生物特性的发展和实现;(3)他的需要层次理论缺乏客观测量指标,缺乏实验支持;(4)他的自我实现理论是个人主义的,没有与社会需要相结合。
二、动机概述(一)动机的概念:动机是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动,并使该行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里倾向或内部驱力;(二)动机的种类:1.生理性动机;2. 社会性动机:两个层次(1)比较原始的三种驱使力:好奇心、探索与操作;(2)人类特有的成就动机、学习动机、权利动机和社会交往动机等。
(三)动机的功能:激活、指向、维持和调节(强化)功能三、兴趣概述(一)兴趣及其种类1.兴趣的概念:人对事物的一种认识情绪,伴随着积极的情绪体验,对个体活动,特别是对个体的认知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具有定向和动力功能。
2.兴趣的种类:(1)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2)中心兴趣和广阔兴趣;(3)个体兴趣和情境兴趣。
(二)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1.通过各种活动发展学生的兴趣;2. 通过提高教学水平,引发学生的兴趣;3. 引导学生讲广泛兴趣与中心兴趣结合起来;4. 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5. 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6. 通过积极的评价使学生的兴趣得以强化;7. 充分利用原有兴趣的迁移。
幼儿个性发展心理学
![幼儿个性发展心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cc83a8e2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e4.png)
学龄期儿童逐渐表现出独立性,能够承担一定的家庭和社会责任,责 任感得到提高。
同伴关系和社交能力发展
学龄期儿童与同伴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社交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能够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
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进一步培养
学龄期儿童的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能够接受更为系统和深入的 教育,学习兴趣也更加广泛和多样化。
应对方法
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提高家长对幼儿情感需求的重视。建立社会支持体系,为处于困境中的家庭提供帮 助。加强法律法规对虐待和忽视行为的惩处力度,保护幼儿的权益。
学习困难和心理问题
01
总结词
学习困难和心理问题可能是幼儿个性发展中面临的重要挑 战,需要得到及时的关注和干预。
02 03
详细描述
学习困难可能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阅读或数 学能力不足等。心理问题可能包括焦虑、抑郁、自卑、攻 击性行为等。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幼儿的学习、社交和日 常生活。
提供多种感官刺激
02
利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刺激,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
探索欲望,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
鼓励幼儿与同伴互动
பைடு நூலகம்03
提供机会让孩子们一起玩耍、交流,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合
作精神。
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尊重幼儿的意愿和选择
允许幼儿自主选择玩具、游戏和活动, 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决策能力。
鼓励幼儿独立完成任务
纵向研究
长期追踪研究将更深入地揭示幼儿个性发展的动态过程和影响因 素。
基因与环境交互作用
研究将进一步探索基因和环境如何共同影响幼儿个性发展。
幼儿个性发展的教育实践
01
02
03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十章 个性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十章 个性](https://img.taocdn.com/s3/m/2c25bf8f6edb6f1aff001fb1.png)
第二节 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 世界的关系的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反映形式,是 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一大特征。
自我意识主要包括三个层次: 对自己肢体活动及自身状态的认识; 对自己外部行为及人际关系的认识; 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认识, 如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小马过河 马妈妈让小马去磨房搬粮食,它走啊走啊,被一条小河挡住 了去路。看着奔流的河水,小马不知自己该不该过河去?小松 鼠告诉它,河水很深,昨天才淹死了一个小伙伴。老牛却说: “河水很浅,水面才到我的膝关节”。小马看看小松鼠,又看 看老牛,然后走到老牛的跟前将自己的身高与老牛比了比,它 笑了。它勇敢的过了河。 讨论: (1) 小马开始为什么不敢过河? (2) 小马后来为什么又敢过河了? (3) 如果小马不了解自己的身高和能力,结果会怎样?
所谓个性就是个别性、个人性,就是一 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 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这个 特质表现为他的言语方式、行为方式和 情感方式等等。
任何人都有自己的个性。
个性的结构
• 个性倾向性指人对社会环境的态度和行为的积极特征, 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
• 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中最能突出人的心理个别差异的
神经过程的灵活性:指兴奋和抑制互相转换的速度
灵活性
注意易转移,情绪多变化、思维灵活、 言语动作敏捷、坚持性差
不灵活性 与上述灵活型的表现相反
神经过程的平衡性,指兴奋和抑制的力量对比的程度;
平衡型
发展心理学 各时期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发展心理学 各时期个性和社会性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912dd3d949649b6648d747b4.png)
最初的性格特点的表现
自我情绪体验的发展
幼儿的自尊感随年龄的增长而迅速发展
幼儿期自尊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以后的情绪发展和适应性
影响儿童自尊的因素:
父母的教养方式。高自尊儿童父母教养的四个特点:A温暖、关爱,积极接纳孩子的特点和需求,热心参与孩子的游戏等活动;B严格要求,要求明确,但不采取强制性管束;C民主,对有关孩子事情的决策,给孩子表达观点的自由,耐心听取他的意见;D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典范
婴儿自我的发展
(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期)
婴儿的自我发展过程
主体我的自我意识
A婴儿把自己作为活动主体的认知
B婴儿把自己与他人分开
客体我的自我意识
A婴儿开始把自己作为客体来认知
B能运用人称代词称呼自己和他人
促进婴儿自我的健康发展
幼儿期
︵
3
~
6
、
7
︶
个性的初步形成
显示出较明显的气质特点
表现出一定的兴趣爱好差异
家庭教育环境
个体的自我调节
社会历史事件和个人遭遇的非规范事件
道德认知——道德推理的发展(科尔伯格)
水平一:前习俗水平
阶段1:惩罚和服从取向
阶段2:功利取向
水平二:习俗水平
阶段3:“好孩子”取向
阶段4:“好公民”取向
水平三:后习俗水平
阶段5:社会契约取向
阶段6:普遍道德原则取向
中年期︵
35
~
60
︶
中年期自我意识的发展
人格的成熟性
内省日趋明显
心理防御机制日趋成熟
为人处世日趋圆通
性别角色日趋整合
适应环境的控制理论
初级控制:人类通过改造环境而控制环境的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