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PPT课件
人教版必修二高中历史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共19张PPT)
![人教版必修二高中历史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共19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b59903ba650e52ea5418987b.png)
永乐二年(1404年)正月,禁民下海。时福建 濒海居民,私载海舡(chuán ),交通外国,因以 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 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卷二十七
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发“迁海令”,将北起山 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华里,并且将所 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 货物不许越界,时刻瞭望,违者死无赦。
4、根本目的: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5、表现
(1)汉朝:汉武帝打击富商大贾的势力
①措施
②原因
材料一:汉初,社会经过长期战乱,经济凋敝,富商大贾乘机 囤积居奇,操纵物价。汉武帝推行一系列经济政策,包括:货 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以及向工商业者 加重征税等。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
材料二: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
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
过吏势,以利相倾……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5、表现
(2)明清时期
①明太祖:告谕户部大臣,理财之术在于“使农 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
②雍正帝:强调“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 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 耕稼之人”,要求官员留心劝导,让百姓重视本业。
氏族公社 井田制
所有制
(土地国有)
封建土地 所有制
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含义:重视农业,限制工商业的经济政策
中国封建社会最基本的经济政策
2、首倡者:商鞅(在秦国变法时)
农业
工商业
生产粮食布帛
脱离农业生产
本业
末业
鼓励
限制
3、原因
①商业的发展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 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
2013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 第三课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课件 人民版必修2
![2013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 第三课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课件 人民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f94337df195f312b3169a56c.png)
中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
谭鑫培。
广播影视的普及——电影 3.民国时期,国产电影取得快速发展 民国时期的著 名电影导演、男女 演员和名作各有哪 些?
广播影视的普及——电影
《难夫难妻》——第一部故事片
广播影视的普及——电影
《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有声电影(1926年)
广播影视的普及——电影
三是播映许多优秀的电视连续剧;
四是出现了许多受欢迎的综艺类节目。
广播影视的普及——电视
广播影视的普及——电视的普及——电视
三、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
我国的互联网事业起步虽晚,但发展速度却是一
日千里,发展态势呈现出跳跃式的特征。
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
1.1993年,中国第一条互联网专线开通;
C.这一年中国结束了电影无声的历史
D.这一年中国影片第一次获得国际荣誉
不能因为人生的道路坎坷,就使自己的身 躯变得弯曲;不能因为生活的历程漫长, 就使求索的脚步迟缓。
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 中国第一座全国性的广播电台
广播影视的普及——电影
你知道电影的发展经历 了怎样一个过程吗?
无声电影 有声电影 彩色电影
广播影视的普及——电影
1895年,由卢米埃
尔兄弟制作的电影
《火车到站》、 《工厂的大门》在 巴黎公映,标志着 世界电影的诞生。
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
第三课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以中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
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11月13日至24日,12集大型 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在 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隆重推 出。 我们现在可以通过哪些途 径了解这部电视纪录片的 内容?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课件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09e98b6a8956bec0875e359.png)
代 C.投资工商业风险大
的 经
D.经营土地风险小、获利高
济
政
策
A
第
4 4.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实行的
课 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是(
)
A.禁绝中国对外贸易
古
B.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代
C.一概排斥西方事物
的
D.封闭边界、固守疆域
经
济
政 策
B
第 5.我国历代封建王朝推行重农抑
4 商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
课
C.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 ①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出现) 根本
经 D、都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地兼并;
济 D.其根本目的是减轻农民的负担 8.下列关于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
⑵西汉:严格控制民营商业,加征重税。
8.下列关于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
政策 A 明清时期“衣食租税”的土地经营盛行,根本上是因为(
A.经济基础决定的
古 B.统治者的心态决定的
代 C.中外关系决定的
的 D.阶级关系决定的
经
济 政
A
策
第课4 8不A..正下有确列利的关于是于农古业(代的重发)农展抑商政策的评价,
B.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古C.有利于封建社会的稳定
代D.有利于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的
经
济 政
D
策
第
4 9.历史上清朝的“十三行”指 课 的是 ( )
第
14.封建所有制的束缚。(根本原因)
课
2.自然经济的限制作用。
3古代.封建政府的压制。清政府实行“重农抑商” 政的策,采取许多妨碍手工业生产和资本主义 萌经芽发展的措施如:闭关锁国等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共87张PPT)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共87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c31b040dad02de80d4d840aa.png)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中山装是以孙中山的名 字命名的一种服装。很多 著名人物如蒋介石、毛泽 东、周恩来、邓小平都常 穿着中山装。由于中(Mao Suit),但中国却 从未有如此称呼。
在封建社会、服饰紧密联系着 每个人的身份与社会等级。服 饰的式样、颜色、质地必须符 合穿用者身份的高低贵贱
等级森严、礼治规范
从清代官服的差异中,你对 我国古代服饰有何感触?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9世纪,帝国主义的炮舰强 行打开了清朝国门。为了“变 法图强”大批中国青年留学欧 美,从此,近代西方思想与科 学技术大量传入中国,作为一 种社会思潮的直接表现,在中 国的社会上层和占风气之先的 学界首先出现了服饰改革运动。
1、从材料一到材料二,人们穿西服的状况(态度)发
生了什么变化?
从不接受西装到接受西装;
2、为何西服会在民国初期流行?
思想解放;民国的剪发易服政策;西服本身的魅力 3、西服传入对我国服饰变化有何影响?
促使中国服饰的改革,出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2、现代服饰变化(新中国) (1)概况:
材料一:中国最早赴美留学幼童,因为辫子,受到美国孩 子的嘲笑,纷纷剪辫易服。1881年下令撤回中国,穿西服 成为一大罪状。
——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 材料二: 西装由于具有适体、潇洒、便于配领带等饰件 的特点,自民国初年便开始在社会上日益流行,并且大有一 发不可收之势。
思考: —— 新华文摘 《五四以来中国服饰的演变 》
现在的婚纱照更上一层 楼,在追求个性与独特的 今天,新人不再满意于商 场出售的成品婚纱,开始 迈向订制的个性年代。化 妆技术的进步也让新人更 加愿意面对镜头露出自信 的笑容,留下美好的回忆。
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件_第四单元
![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件_第四单元](https://img.taocdn.com/s3/m/2d93f4ddf5335a8103d2207d.png)
--精品--
图说历史
公共汽车1924年出 现上海,1935年出 现于北京。
1902年3月,上海人议论最多的是
一种能够在街上自动行驶的四轮
怪物,这就是汽车。
--精品--
图说历史
意义:标事业志的中开国始航。空 思考题:民及航发事展业概开况始如的何标?志
1909年9月,冯如终于完成了
①趋势:渠道越来越多,联系越来越方便。 ② 新的方式出现,但旧的联系方式并没有废止,都在发挥着 各自的不同作用;
社会在不断地进步,人们的生活在不断地丰富; 沟通联系的方式越来越便捷--精,品世-- 界各地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自由讨论
结合前面所学,归纳中国近代以来交 通、通讯工具的进步,主要由哪些因素 促成的?
1.两次工业革命成果的传入; 2.洋务运动的影响; 3.政府的大力提倡; 4.社会经济的发展。
--精品--
自由讨论
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对人们的社会生活有什么影响?
①推动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②促进了信息的交流; ③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④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⑤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⑥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 ⑦同时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标志着中国铁路事业的诞生
--精品--
合作探究
近代中国铁路事业发展缓慢的原因有哪些?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铁路建设为何能进入一 个快速发展时期?
缓慢的原因: ① 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控制; ②政局动荡; ③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的性质所决定。
发展的原因:收回利权运动的蓬勃发展。
--精品--
图说历史
自由讨论
下列有三段关于“古往今来人们与远方亲朋沟通联系的变迁” 的材料: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4课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4课](https://img.taocdn.com/s3/m/72cdea43767f5acfa1c7cdec.png)
2、“重农抑商”政策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是: A、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 B、中国有重视农业的优良传统 C、中国人口众多,解决吃饭问题 D、有利于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实行闭关自守 政策的含义是 A、禁绝中国对外贸易 B、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C、一根排斥西方事物 D、封闭过界固守疆域
3、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
(1)主要形式:(特点) (2)土地兼并: ●概况 抑制措施 结 原 果 因 1.根本原因: 土地私有制的存在,使土地兼
并不可避免。 2.主要原因: 封建经济的发展 北魏至唐朝前期:均田制 明朝:按人口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
3、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
(1)主要形式:(特点)
①国家土地所有制 ②地主土地私有制
2、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闭关锁国
清朝时期 广州十三行, 是唯一准许与 外商打交道的 商行。
清朝时 期的广州商 馆区。
1793年,英国人马嘎尔尼访华,乾隆帝要他行双 膝下跪之礼。马嘎尔尼最初不答应,后来提出了条 (3)这一时期清政府在对外贸易方面采取的闭关锁国政 件:将来中国派使者到伦敦去的时候,也必须向英 策产生了什么后果? 王行跪拜礼,或是中国派人向他所带来的英王的画 不仅阻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 像行跪拜答礼。最终他以单膝下跪的形式朝见了乾 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界隔绝, 隆帝。乾隆帝很不高兴,接见以后,就要他离京回 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国,拒绝了英国通商要求。 乾隆皇帝在给英王乔治二世的信中说:“天 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特因天朝所产茶叶、丝帛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 物,是以加恩体恤。”把马嘎尔尼赠送的地球仪、 望远镜、铜炮、火枪、西洋船模型等礼物,当作贡 品、玩好收藏。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生活习俗的变迁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生活习俗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45d09170647d27284b7351b1.png)
专题四:中国近代生活习俗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1 .近代社会生活:1840—1949:列强侵华,逐步沦为两半社会;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西方民主思想逐渐传入原因:①列强侵略,西方文明传入带来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②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奠定经济基础③历届政府的推动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倡导,民主思想不断传播表现:①衣:鸦片战争洋布、洋装进入中国;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学生装、新式旗袍(特点:由拘谨、呆板、等级森严——美观、适体、平民化转变)②食:鸦片战争后,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③住:一些官员和商人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④习俗:⎩⎪⎨⎪⎧戊戌变法时期: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色彩。
民国时期:婚丧仪式简约文明。
2.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949——1978——至今(1)20世纪50~70年代:新中国成立,文革期间左倾错误严重,强调阶级斗争;计划经济体制①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②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
(2)1978—至今: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解放思想;民主法治不断健全于发展①物质生活⎩⎪⎨⎪⎧衣:服装颜色五彩缤纷。
食:到1987年,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
住:1995年,国家启动“安居工程”。
②社会风尚: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
命题:1.就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特点及影响2.就男女关系转变、婚姻习俗角度命题例1:早婚是古代社会的一种风尚,城乡皆然。
清末民初,上海等大都市出现了婚龄推迟的现象。
20世纪20年代末以后,农村传统的早婚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抑制。
这反映了A. 自然经济解体速度和程度的不均衡B. 妇女地位提高C. 清政府推动社会习俗变革D.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思想解放例2:1921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流行的男式发型),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固违,定以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
2013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 第一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件 人民版必修2
![2013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 第一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件 人民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a51f7317650e52ea5518986c.png)
帝制印痕 畸形审美
民 国 上 衣 下 裙
国门洞开 西服东渐
你知道中山装里隐含有哪些信息么?
其一,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
(礼、义、廉、耻)。
其二,门襟五粒纽扣区别于西方的 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
司法、考试、监察)。
其三,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 (民族、民权、民生)。
其四,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
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
习俗发生变化的因素及特点
1.因素: (1)西方列强的侵略。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和生活方 式,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政府政策的影响:从清政府到民国政府,再到中华人 民共和国,历届政府都不同程度的不断推行改革,特别是 建国后党和政府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重要位置,促进 了人民生活的演变; (3)先进中国人的努力: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从政治、 经济、科技等方面积极向西方学习,解放了人民的思想, 提高了生产力; (4)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民主平等思想的不断传播和资 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冲击了旧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生活 的演变; (5)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和近代城市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习 俗也随之变化。
服饰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
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 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男 子
长 袍 马 褂
西 装 中 山 装 改 良 旗 袍 上 衣 下 裙
干 部 服 列 宁 装
绿 军 装
现 代 服 装
女 子
旗 袍
干 部 服 列 宁 装
绿 军 装
现 代 服 装
近现代服饰的变迁简表
2.民国时期,民间多因循传统,视农历正月初一为“元 旦”,1949年以后则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这一变化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册课件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册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c77911c5727a5e9856a615a.png)
听黄梅戏《树上的鸟儿成双对》,思考:
1、 上述分析表明中国古代的耕作方式有哪些变化? 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时期 方式 原因
商周时期 春秋时期
大规模简单协作 自耕农经济出现
生产工具和耕 作技术的进步 以及私有土地 的出现
2、自耕农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1)春秋时期生产工具、耕作技术进步. (2)私有土地的出现. (3)宗法制的破坏和个体家庭逐渐成为社会基本单位等, 促使社会生产关系发生变化,自耕农经济应运而生。
பைடு நூலகம் •
伴随着农业的发展,家畜饲养业也逐渐发展起来。主 要有猪、马、牛、羊、鸡、狗等六种,即古代常与“五谷” 相提并论的“六畜”。
陶猪 (出土于上海崧泽文化遗址,距今约6000年)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猪
生肖纪年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产物。 十二生肖中包括了“六畜”,即家畜饲 养业中的猪、牛、马、羊、鸡、狗,说明这 一时期人类已经驯化了这些动物;还包括鼠、 蛇、猴、虎等当时人们捕猎到的动物;另外, 还包括人们想像中的动物“龙”——传说中 司雨的神物,它与农业有着密切的关系,同 时还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二、从耒耜到曲辕犁(生产工具的改进)
出现时间
原始社会 商周时期 春秋战国 曹魏时期(三国) 唐代
主要工具
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 耒、耜 铁农具、牛耕 翻车 曲辕犁和筒车
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1.水利设施的重要性:农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水利设施的兴建。 2.重要的水利工程:春秋战国时期的芍陂、都江堰、郑国渠以及西
商周时期,农具原始,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 生产。(原因:生产力低下)
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 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
董永和七仙女的生活体现了古代何种生活方式? 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自然经济、个体农民经济。 “戏中”的生产经营方式是如何形成的?有何特征? 1.原因: 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私有土地的出现; 2.特征:提示:规模-结构-目的 自耕农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并与 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目 的为自给自足和交纳赋税。
高中历史必修二
![高中历史必修二](https://img.taocdn.com/s3/m/6729bc08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547a14a.png)
第20章
中国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 合
中国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入发展
文化交流的机制与平台建设 文化交流的领域与内容拓展 文化交流的成果与影响
中国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中外文化融合的实践与探索
文化融合的途径与方式 文化融合的典型案例与经验 文化融合对:于推动文明进步的意义
中国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第5章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形 成与世界市场的开拓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与世界市场的开拓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过程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构成与特点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形成的原因与影响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与世界市场的开拓
世界市场的开拓
世界市场开拓的过程与特点 世界市场开拓的影响与意义 世界市场开拓的原因与条件
第19章
中国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
中国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
中国传统医学的主要理论与治疗方法
中医的基本理论体系与诊断方法 中药的种类与应用方法 针灸推拿等:治疗手段的特点与效果
中国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
中国现代医学的进步与发展
西医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医学的创新与发展成就 中西医结合的优势与前景展望
第4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 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探索与实践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确立与实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与实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与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提出与形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与特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与价值
人民版高中历史经济史必修二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复习 课件
![人民版高中历史经济史必修二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复习 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91bf9f3783e0912a2162acc.png)
(1)探讨影响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主要因素?
上海介四通八达之交,海禁大开……世变迭起,重以沧桑,由同治视嘉庆
第二节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一、交通工具的更新 1、古代:木船、马车、轿子 2、近代(1840—1949) (1)海:轮船 ①最先引进中国的近现代交通工具是轮船,洋务运动时, 创办马尾造船厂。 ②1865年,中国终于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③19世纪70年代初,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这是中国第 一家航运公司。 (2)陆:
结合故事、材料、照片和所学知识,请从物质生活 和社会习俗等方面,对中国近代的知识女性形象做出 合理的描述。
课程标准: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 其变化的因素.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民社会 生活的影响。 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 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表现 (二)原因、特点和影响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原因: 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
2、概况:
阶段
表现
服饰特征
时代特征
鸦片战争后— 男子:长袍马褂→西
—新中国成立 装、中山装
(20世纪上半 女子:宽松肥大→旗
(2)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1、中餐——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2、西餐 :A、传入时间: 19世纪40年代 B、 原因: 西方人来华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共45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共45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b0307092aaea998fcd220e99.png)
◎认知反馈
(2016·课标全国Ⅱ,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
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
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
(2016·浙江文综,17)在古代文学家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
“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
产品基本为贵族所有 由奴隶和庶民耕种 千耦其耘
(3) 形成于商,鼎盛于西周,破坏于春 兴废 秋,废止于战国
3. 封建社会: 封建土地私有制
①根本原因——生产力进步,私 田大量产生
(1) ② 耕作井田的劳力减少(由于战争 背 等因素) 景
③周室衰微,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发 展(化公为私)诸侯视土地为私产
均田制
1.内容: 按性别、年龄把国家掌握的无 主荒地分配给农民。 2.特点: ①农民只有使用权,不能买卖;
②农民要服徭役和兵役。 3.政府实施的主要目的:促进生产、增 加税收。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历史时期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夏商周)
土地制度 土地公有制 土地国有制
封建社会 以私有制为主体的 (战国以来) 多种土地所有制
贫富分化 →激化矛盾 →危害统治
影响: ①社会矛盾激化,导致农民起义;
土地兼并的膨胀导致地方豪强势力壮大, 影响到中央集权的加强
②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③农民:贫困,无力购买手工业品 地主:地租重,使其乐于买田置地,影响
手工业再扩大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④土地兼并下的两种矛盾: 农民与地主的矛盾,封建国家同地主的矛盾
④各国的改革(直接原因)
(2)过程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1342人民版PPT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1342人民版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5013b42ce2f0066f5332298.png)
我国古代交通地域特点:
南方舟楫, 北方马车; 百姓步行!
第15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课标要求
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 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一 交通工具的发展 基本史实可从“三运”来概括:
水 1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1872上海);2南京国民政府逐渐垄断全国 运 轮船业:3新中国成立获较快发展;4 20世纪90年代呈现萎缩
互联网风靡全球 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互联 网的 功能 特点
1.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 2.费用低廉; 3.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4.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影响:课本第75
互联网的优势使它较之其他媒介更具发展潜力,但它 是把“双刃剑”,只有正确使用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 步.
思维拓展
1.“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为雪域高原送来安康,那是 一条神奇的天路哎……把人间的温暖送到边疆,从此山不再高 路不再漫长,各族儿女欢聚一堂。”
请回答:歌词中的“天路”指的是什么? 点拨:青藏铁路。 2.洋务运动中轮船招商局的创办,“使洋商垄断收入锐 减,中国减少外流之白银当在数千万两之巨,中国之航权,唯 贵局是赖”。材料反映了洋务运动起到了什么作用?
蒸汽机车
火车机车演变
内燃机车
电力机车
高速列车 磁悬浮列车
最早传入中国的汽车
汽车在上海租界道路上行驶
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 厂生产出第一批 “解放牌”
载重汽车,标志着中国汽车 工业的诞生。
2000年,中国汽车产量预计 首次超过200万辆。中国终于 跻身世界汽车十强之列。
京九铁路
武汉长江大桥 江阴长江大桥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50人民版PPT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50人民版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5f97ed4bceb19e8b8f6ba87.png)
互联网+
• 马化腾 : “互联网+”是一个趋势,加的是传统的各行各 业。过去十几年,互联网的发展很清楚地显示 了这一点: 加媒体产生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影响很大; 加娱乐产生网络游戏; 加零售产生电子商务,已经很大; 互联网金融非常热,互联网将让金融变得更有 效率,更好地为经济服务,符合“普惠金融” 的精神。
大众传媒的发展促进了人们生活方式、思想观念 的改变,从不同角度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互联网更是全方位、彻底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 式,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便利,我 们应该合理利用,服务发展。
电视
网络
手机
报纸
激进派——新文化运动时期 1915年《新青年》
中国近代报纸的发展
1895年到1898年,全国出版的中文报刊有112种,其 中80%左右是中国人自办的。这些报刊中,影响较大的 是鼓吹变法的政治性报刊,有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的,有 专门报道市场调查的,此外还有专门为稍通文墨的人办 的通俗报刊,有为妇女儿童们创办的妇孺报,也有为各 行各业创办的行业报。这就是近代新闻史上的第一次办 报高潮。
被大众所接受; ……
与政论性、新闻性比较强的报纸相比,通俗性报纸具 有更大的吸引力: (1)语言通俗易懂,取材世俗,贴近生活; (2)在传递知识的同时,也具有很强的趣味性; (3)种类繁多,读者选择空间较大;
…… 作为青年人,我们应不应该关注一下政论性、新闻性 比较强的报纸呢?为什么?
传递时政要闻,了解国家大事,要争做新时代有为青年!
利: (1)最大限度的获取信息,扩大自己视野; (2)便于人际交流,缩小时空距离; (3)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
弊: (1)依赖、沉溺于网络,损害身体健康,人 际交往冷淡; (2)青少年容易受不良信息误导,导致犯罪; (3)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6
.
17
三、居室建筑的变化
四合院 传统建筑(北方)
上海滩老洋房 中西合璧
.
别墅 新式住宅
18
.
19
.
20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
21
•
• 第二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 基本要求:了解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 轮船、铁路、汽车、飞机等;了解电报、电话等 通讯工具的发展,认识交通通讯技术的进步对人 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
12
四、原因: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为什么会
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的侵略,
外因
西学东渐:
西方的思想文化、物质文明和生 活方式的涌入;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成 政治变革: 立、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重大历史
事件的推动;
经济发展:吸收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改革开放等
内因
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社会生产力;
• 1.发展历程
• (1)传统工具:轿子、马车
• (2)近代交通发展:
• A.人力交通工具:洋车、三轮车、自行车
• B.机械交通工具:电车、汽车、火车、
•
轮船、飞机
(3)新中国现代交通事业:快速发展,多层次性
2.特点:(1)由人力、畜力向机械动力演进
(2)各地发展不平衡
(3)各层次交通. 工具并行应用
体会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是以整个中国社 会的发展为前提的,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感受改 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
22
• 第二节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 一、交通工具更新 • (表现、特点、原因、影响)) • 二、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 • (邮政通信、电报、电话的发展)
.
23
一.交通工具的更新:
.
10
(2)丧葬礼俗变迁
A、19世纪末20世纪初:
城市:新式葬礼、殡仪馆、公墓
农村:传统葬礼
B、新中国成立后:火葬
(3)其他风俗变迁
剪辫易服
迫令放足
破神权、反迷信
公历
点头鞠躬、握手
思想观念
.
11
三.特征:
(1)由闭关自守向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 统向近代化、现代化的趋进。
(2)呈现出中西合璧的趋势。
24
人力 畜力牵引
①轿子、马车 ②人力车——城镇中重要交通工具 ③自行车
3、近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变迁反映了中国社会现代 化的进程和社会的进步。
.
2
清布旗袍
•
.
3
•
第一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 基本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方面 变化的史实:服饰的变化、饮食结构的变化、住 宅的变化;了解近代以来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 婚姻风俗的变化、丧葬礼俗的变化、其他社会风 俗的变化。体会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它的特点也是 时代造就的,学会用唯物史观看问题。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
1
【导语】
1、近现代社会的剧变是促使人们社会生活方式变化 的主要原因。
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变化的主要阶段特点: ①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中西合璧,不土不洋 是这一阶段社会生活方式最突出特点; ②20世纪50年代后(新中国成立后),面貌焕然一新, 但受到政治生活的明显影响; ③20世纪80年代后(改革开放后),变化迅速,科技 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不断增加。
(3) 中西餐的区别:
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
(4) 影响:对中国的传统食俗
①西餐用的原料进入
②出现生产西式食品的食品厂
.
8
3 、居住建筑的演进: (1)、中国传统住宅的样式——四合院 (2)、中西合璧 (3)、全欧式住宅
.
9
• 二 、习俗风尚的变革 • 1、变革的原因: •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 • 2、变革表现 • (1)婚姻风俗的变迁 • A、古代社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 B、近代——婚姻自主、礼俗仿效西方 • C、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思想解放:1840年后,“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改革开放促
进人们的思想解放。
《世纪金榜》P86 .
13
随堂练习
1、文化大革命时期,被称为“干部服”的
D 是下列哪种服饰
A. 西装 B. 列宁装 C. 制服装 D. 中山装
2. “四合院”一般是哪一地区的典型民居
A. 上海地区 B. 北方地区 C. 西部地区 D. 两广地区
• 发展要求:探讨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 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
4
第一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 、 物质生活的变化
服饰 / 饮食 / 住宅 二 、社会习俗的变迁
1 变革原因 2 变革表现 婚姻风俗 / 丧葬礼俗 / 其它
三、变迁的原因
.
5
变迁的背景
第一次变化: 在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外国商品及思想涌入、 上海等近代化大都市崛起,人民的生活 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
由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从封闭走向开放。
变化的趋势: 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 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7
2、并行与世的中西餐(四大菜系——中西餐并行)
(1)中餐: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2) 西餐 : 传入时间: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以后) 原因:西方人来华
B
.
14
• (09安徽文综)下列图片反映了清末民初社会生
活的变化,其中具有反清革命色彩的是
B.ຫໍສະໝຸດ 15(2009年广东历史)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 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 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 1.服饰的变化:
• (1)鸦片战争后——新中国成立:
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旗袍等(进步)
特征: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
• (2)新中国成立后——十一届三中全会
列宁装、干部服、绿军装等(政治色彩、单调)
特征: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 (3)改革开放后:时装(开放)
• 特征:与世界接轨,新颖多彩
第二次变化:辛亥革命后,在1912年,由于推翻了封建 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民主的观念深入 人心,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地冲击。
第三次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些社会丑 恶现象被取缔了。
第四次变化: 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人民的生 活水平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
越小。 .
6
一.物质生活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