谐音辞格的具体运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谐音辞格的具体运用

谐音是汉民族喜闻乐见的一种语言表现形式,亦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所谓谐音,就是指“利用不同词语的声音相同或相近的条件,来增强语言表现力的语音修辞手段”。谐音辞格通常用以表达各种感情,获取特殊的修辞效果:或含蓄深沉,或委婉曲折,或风趣诙谐,或生动活泼,或新奇独特,或尖刻辛辣……不一而足。谐音现象在汉语中极为常见,应用十分广泛,本文以语料为基础,就谐音辞格在汉语中的具体运用作较为全面的探讨分析。

一、谐音类型

谐音是利用汉语字词声音相同或相近这一特殊语音条件,在一定的语言情景中,有意使话语发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一种特殊表达技巧或修辞手段。谐音涉及同音词或近音词,因而谐音可大致分为两类:同音谐音和近音谐音。

1.同音谐音

同音谐音,指本体与谐体的音完全一致的谐音。本体与谐体字形可以完全相同,语音相谐而词义不同。由于本体与谐体同音同形,人们的联想很自然地就从这个字或词过渡到另一个字或词,从词的这个义项过渡到另一个义项,例如:

都尉:应读何种兵书?

随从:最好先读《孙子兵法》。

都尉(甚为不悦):要我读孙子兵法?荒唐!为何不要我读老子兵法?

随从:老子的书没谈兵法的。

都尉(勃然大怒):既然老子没谈兵法,孙子还谈什么兵法!(《饭牛·老子与孙子》)

都尉说的“老子”和“孙子”是一般的亲属称谓,随从说的“老子”和“孙子”则是春秋战国的著名思想家,这种模式要求听者或读者同中取异,就字形一样、字音相谐的话语间领会另一层意思,获取额外的信息。

2.近音谐音

这类谐音,本体与谐体音相近形相异。汉语中大量的近音词是构成此类谐音的客观基础。根据音异的方式不同,近音谐音有声母不同的近音谐音、韵母不同的近音谐音和声调不同的近音谐音三类。声母不同的近音谐音主要是利用方言语音构成的。例如:“出口成章与出口成脏”中运用了“章(zhang)”与“脏(zang)”的谐音。解放前人们称“国民党”为“刮民党”,“中央军”为“遭殃军”,“蒋介石”为“蒋

该死”,老百姓运用韵母不同的近音谐音改名表达他们对国民党和蒋介石的憎恨与强烈不满,形象生动,辛辣尖刻。声调不同的近音谐音使用最为广泛,而且在现代日常生活或报刊中屡见不鲜。如“共”费医疗谐“公费医疗”,明码标“假”谐“明码标价”,“妻管严”谐“气管炎”,“将就”谐“讲究”,“报”罗万象谐“包罗万象”等等,不胜枚举。总之,谐音运用同音或近音条件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巧妙而曲折地反映现实,具有新颖别致的

修辞特点。

二、谐音的运用分析

汉语中谐音数量之众多,应用之广泛,是其它任何语言中都难以见到的。谐音不仅常出现在正式的文学作品中,如:小说,散文,诗歌,对联;也常出现在广大群众的口头表达中,诸如:谚语,歇后语,人名,地名,各类社会流行语;不仅经常运用于各种民俗民间艺术,如民歌,民间婚俗,民间忌讳或口彩;还频频运用于当今日常言语交际中,如广告,报刊杂志,网络聊天,校园流行语等。汉语的谐音现象可谓复杂丰富,多姿多彩。

1.文学作品

谐音方式常见于文学作品,尤其是诗词,应该说这是得益于诗人或文学家们丰富奇特的想象力。谐音表达中两种事物或行为本来都是毫不相干的,就因为它们之间语音相同或相近,作者丰富奇特的比附联想便借用“语音”这一桥梁,把它们妥帖自然地联系在一起,从而使表达获得一种特殊的文体效果。

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

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

(《晋·吴声·子夜歌》)

“丝”与情“思”谐音,“匹”与匹配谐音,构成双关,一指丝织不成匹,另指思念心上人,但终不能成为夫妻。

2.对联

对联通常通过同音的妙用达到幽默诙谐的表达效果,已成为广为流传的佳话。清代乾隆皇帝曾与文学才子纪昀对句为戏:乾隆出上联“两碟豆”,纪昀对下联“一瓯油”;乾隆改口“两蝶斗”,纪昀应对“一鸥游”。在两人的戏对中,“碟”与“蝶”,“豆”与“斗”,“瓯”与“鸥”,“油”于“游”都是同音,音同义不同,属同音异形谐音,对得十分工整,读之妙趣横生。

3.歇后语

歇后语是近似于谜面、谜底两部分组成的带有隐语性质的群众喜闻乐见的口头用语。许多歇后语都是谐音的妙用,在一定的语言条件下,用“借音指意”的方式来表达暗藏的意思。这种歇后语利用后一部分的音同或音近关系表达意思,是一种“言在此意在彼”的妙用双关现象,这需要人们透过字面意义,到另一个同音词那里去寻找解释。日常的口头交际中,利用谐音方式可以使语言通俗易懂,增加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和幽默性,达到令人解颐的效果。此类例子不胜枚举:

膝盖上钉掌——离蹄(题)太远

小葱拌豆腐——一青(清)二白

飞机上挂袋——装风(疯)

上鞋不用锥子——针(真)好

孔夫子搬家——书(输)多

和尚打伞——无发(法)无天

老虎拉车——谁赶(敢)

外甥打灯笼——照舅(旧)

4.民俗民间艺术

王希杰说:“渴望和平、健康、快乐、幸福、富裕、荣誉、进步,讨厌战争、灾荒、死亡、疾病、痛苦、贫穷和落后是人类的普遍心理状态。”趋吉避凶,人之常情。人们求吉利避凶邪心理的一种表现形式就是中国人特别喜欢用汉语中的祈福谐音,也叫“口彩”,即民间习俗中的吉利语。如中国婚俗在婚床上撒大枣、花生、桂圆、莲子,谐“早生贵子”;过年送礼最好送“鱼”,谐“富裕”、“富余”或“年年有余”;过春节时,家家户户故意把“福”字倒贴在大门上,取“福到了”的口彩,因“倒”和“到”构成谐音;开张立业,出行之日,电话号码和车牌号码喜欢选用“8”,因为“8”与“发”谐音。这也体现了汉民族喜爱吉祥的文化心理。

“福”、“吉”的对立面是“灾”、“邪”,汉民族既有祈求吉利的心理,同时又有避凶驱邪的心愿。因为音同或音近现象的存在,一些词语谐音常让人们联想到一些不吉或不祥之物。在言语活动中,人们会尽量避免使用这类词,或用委婉的说法替而代之,如“死、散、终、离”是日常言语中的忌讳语,因此佳节礼俗中送礼忌送“伞”、“钟”等物,因为“伞”与“散”谐音,“送钟”与“送终”谐音;家人朋友团聚吃梨时不分吃一个梨,因为“分梨”与“分离”谐音。万一遇到不吉利或不含蓄的事情,中国人还会利用谐音化凶为吉,变俗为雅。如佳节礼俗中忌说“破”字或打碎器物,失手打破东西时,赶紧说声“岁岁(碎碎)平安”,便可以逢凶化吉。

中国文化习俗中利用谐音的现象比比皆是,这也深刻地体现了谐音修辞的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