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国际分工理论

合集下载

第二章 国际分工

第二章  国际分工
பைடு நூலகம்
第三节 传统国际分工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三个基本问题
➢ 贸易基础 ➢ 贸易条件 ➢ 贸易利益
研究的目的
国家是否要参与国际分工与交换?以何种方式参与分工与交换?能够取 得怎样的贸易利益 ?
西方经济学家在研究国际分工、探讨国际交换时,出发点与 落脚点基本都是着眼于分工和交换所取得的贸易利益。按理论 主张,国际贸易理论又可以分为自由贸易理论和保护贸易理论。 自由贸易理论即国际分工理论,又称国际贸易纯理论(Pur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是国际贸易理论的主流学说 与核心内容。
大米(吨) 铜(吨)
法国 100天1吨 200天1吨
英国 200天1吨 100天1吨
思考: 1.此时的英、法两国以及世界经济总量多少? 2.如何衡量英、法两国的绝对优势?
绝对成本理论的说明(续)
国际分工后 英、法两国生产大米与铜的情况
国家 商品
法国
英国
大米(吨) (100+200)/100 =3 铜(吨)
按不同国家的生产要素投入的相对密集程度来划分 按不同国家的部门结构不同来划分 按其性质来划分 按国际分工的深度来划分
五、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发展速度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地区分布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商品结构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利益 国际分工与对外贸易依存度
国际分工体系的形成阶段
从19世纪中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是国际分工发展的第三阶段。这一时 期,第二次产业革命导致了汽车制造业、钢铁工业、冶炼工业、化学工业 等新兴工业部门不断涌现,社会生产力又一次得到相应的提高。同时,资 本主义已由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资本输出成为主要 的经济特征之一,使亚、非、拉地区大多数国家成为帝国主义的附庸。第 二次产业革命最终导致了国际分工、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建 立了门类较为齐全的国际分工体系。

第二章 国际分工理论一:比较优势理论

第二章 国际分工理论一:比较优势理论
在1762-1763年的讲稿里,他提出了一系列出色的 唯物主义思想,在讲稿的经济学部分中,已出现了在 《国富论》中得到发展的思想萌芽。
A
12
1765-1766年在法国巴黎期间,斯密批判性地借鉴重 农主义学派,沿着英国传统的道路,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 上创立了自己的经济理论。同爱尔维修结识后,斯密又将 其关于新伦理的思想用于政治经济学,创造了关于人的本 性和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的概念,成了古典学派观点的基础。
——彼得·林德特
A
6
绝对成本理论
A
7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 学说的理论逻辑
• 各国由于自然优势或者获得性优势不同,从而生产相同 产品的生产效率不同;生产效率不同导致单位产品的绝 对成本不同,产品的国内价格和国际价格存在绝对差异; 这种价格的绝对差异使国际贸易成为可能;国际贸易将 促使国家之间的产业结构调整,专业化分工程度提高; 专业化分工使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和各种具有绝对优势 产品的产量增加,贸易规模进一步扩大从而使各国的消 费水平都得到提高(即贸易双方都从国际贸易中获得利 益)。
A
15
亚当·斯密认为,一国的财富反映在其生产能 力上,而不是拥有的贵金属。一个能让人们在其 中自由地追逐自身利益的环境是最有利于生产力 提高。所以,他宣传“自由放任”的政府政策, 认为允许个人在法律、社会秩序允许的范围内, 在尊重私人产权的前提下从事各自的经济活动, 才能更好地增加社会的财富。政府的责任是消除 那些妨碍市场“看不见的手”有效运行的障碍。
A
37
李嘉图对经济理论的研究和著作,几乎涉猎了 经济学中的所有方面,他首先研究的是货币。他 在1809年1811年发表的几篇文章和几个小册子 中,批判了当时的货币流通制度,并且拟定了一 个实事求是的纲领,甚至提出要创立新的国家银 行,显示了他极大胆的建议方式和极雄辩的著作 能力。

第二章 国际分工

第二章  国际分工

阶段
历史背景
分工特点
萌芽阶段 (16-18世纪 中叶)
形成阶段 (18世纪60 年代-19世纪 60年代)
地理大发现,资本主 宗主国:手工业品 义进入原始积累时期, 殖民地: 原料 殖民政策。
爆发了第一次工业 革命,大机器代替了 手工业, 英国最先完 成工业革命,资本 主义经济体系开始 确立。英放弃重商 主义政策,实行自 由贸易政策。 以英国为 中心,其工 业品销往世 界各地,殖 民地成为其 原料供应地。
谷物法终于在1846年被废除。
该理论是建立在以下假设上的: 1. 假设有两个国家,两种产品;

2. 生产要素在一国国内可以自由流动,但不能在 两国间流动,而且两国国内充分就业; 3.自由贸易是在完全竞争下进行的,以物物交换为 形式; 4. 交易双方生产成本不变,无规模收益,无运输 成本和保险费用,不存在技术进步; 5. 劳动决定商品价值,且所有劳动都是同质的; 6. 一国公民的相对收入水平不受自由贸易的影响。
工业资产阶级迫切要找到谷物自由贸易 的理论依据。李嘉图适时而应。他认为,英 国不仅要从外国进口粮食,而且还要大量进 口,因为英国在纺织品生产上占的优势比在 粮食生产上优势还大。所以英国应专门发展 纺织品生产,以其出口换取粮食,取得比较 利益,提高商品生产数量。 为此,李嘉图在废除“谷物法”的论战 中,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

所谓绝对优势,是指一个国家生产同一单位 的某种商品所使用的资源少于另一个国家同 类商品的生产,这个国家在这种产品的生产 上就具有绝对优势。
绝对利益理论的基本思想是:
(1)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2)从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出发, 当一国生产某 种商品的成本比别的国家低, 该商品具有绝对 利益的优势, 就可以生产、出口; 反之, 就不 要生产, 而要进口。在这个原则基础上, 各国 进行专业化生产, 然后交换产品, 对贸易各方 都有利。

第二章 国际分工

第二章  国际分工
第二章 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国际贸易、世界市场是三位一体的关系, 是同一过程的三个方面。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的基 础,国际贸易是国际分工的表现形式,而世界市场 是国际贸易实现的场所。
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含义与发展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与作用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
美国
中国
小麦(Wheat) 100
25
布 (Cloth)
50
40
在上表中,贸易能否发生?能!但非绝对成本论所能解释。 实际上,该理论被证明是李嘉图比较成本论的一个特例。
二、比较成本论(The Law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一)模式分析(课本上例题,P67)
两国 单一要素投入 两种商品 单位:单位产量所需的劳动量(人·年)
4.国家干预可以促进或延缓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同 时各国的比较优势又决定了它们对外的经贸政策。
第三节 西方国际分工的基础理论
一、绝对成本论(Absolute Advantage Theory)
(一)背景理论:重商主义
对国际贸易的系统研究,始于重商主义经济学时代(14C18C),时值资本主义经济的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西欧国家资本 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是:对内掠夺国内农民,对外实行海外掠夺 与国际贸易。
品。
C.意义与局限性
意义:参与贸易的两国都可以从专业化生产及贸易中获益,贸易是 一非零和游戏。因此,自由贸易应该给予鼓励。
局限性:只能解释当今贸易中很少一部分,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 家的贸易没法解释(发展中国家可能在两种商品中都不具备绝对优 势,若据此理论,则贸易无法发生。如下例)。
两国投入单一要素(劳动)产两种商品 投入单位劳动的产出如下:

第2章 国际分工

第2章 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的扩大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国际分工的形式决定了国际贸易的格局 国际分工领域的扩大促使国际贸易的范围扩大 国际分工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国际贸易地理方向
一、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 (16-18世纪中叶)

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出现了宗主国和 殖民地之间最初的分工形式.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 (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



(二)国际分工的领域不断扩大,从一般的商品 生产扩展到了服务领域,并出现了相互结合,相 互渗透的趋势. (三)跨国公司的作用大大加强,公司内部跨越 国界的分工是国际分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司 内部贸易在战后国际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不断 提高.


(四)区域性经济贸易集团内部分工趋 势加强. (五)在分工类型上,从垂直分工向水平 型分工过渡.
了解几个分工的概念:

劳动分工:每个人只对生产活动的一部分负责
三次社会大分工 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 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国民 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而形成的国家之间 的分工.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关系是分工与交换的相互关系。没有分工, 就没有交换,也就没有市场。交换的深度、广度和方式都取决于分工 的发展水平。国际贸易是随着国际分工的发展而发展的。同时,如果 没有交换,分工后的生产商品的价值就无法实现,分工就不能生存和 发展。因此,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是互为条件、互相决定的两个方面。 根据马克思主义生产决定交换的基本原理,国际分工是更具有决定性 的方面,国际贸易发展从根本上说要受到国际分工的制约和影响。
(一)比较优势论提出的背景
第2章 国际分工
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 国际贸易成因的综合分析 第三节 国际分工学说

[管理学]2 国际分工

[管理学]2 国际分工

David Ricardo (1772-1823)
David Ricardo's genius
Was illustrated in the
practical world of affairs as
well as in the realm of ideas.
Disinherited by his wealthy
练习
• 一 单选 • 1.通常所说的国际贸易货物额是指:
A、世界出口货物总额 B、世界进口货物总额 C、世界进出口货物总额 D、世界贸易量
• 2.各国在编制贸易统计时采取不同的方法,我国 采用的是: A、总贸易体系 B、专门贸易体系
• C、对外贸易体系 D、国际贸易体系
• 3.一国的进出口贸易收支状况用( )来反映。 A、对外贸易额 B、贸易差额
(1)两个国家、两种产品或两种要素。 (2)国家之间存在着某种特征差异,如生产成本上的
绝对优势、相对优势等。 (3)各国的比较利益是静态不变的、不存在规模经济
的作用。 (4)自由贸易是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进行的,以
物物交换为形式。 (5)生产要素在一国国内可以自由流动,在两国间则
不能流动。 (6)不存在技术进步、资本积累与经济发展。
积极 作用
水平型
垂直型
分工 类型
消极 作用
混合型
1 国际分工
1.4 影响国际分工的主要因素
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 素
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人口、劳动规模和市场制约着国际分工的发展 资本流动是国际分工深入发展的重要条件 上层简述可以推进和延缓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
国家之间不能自由流动。 (2)货物流通中的限制不存在 (3)只有商品贸易,贸易是平衡的,出口恰恰

第二章 国际分工

第二章 国际分工

三、国际分工的类型
(一)垂直型国际分工(Vertical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即经济 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之间的纵向分工。 (二)水平型国际分工(Horizontal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即经济 发展水平基本相同的国家之间的横向分工 (三)混合型国际分工(Mixed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3)第二次科技革命开始了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 —出现了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分工 19世纪中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 垂直分工进一步深化,殖民地、半殖民地对发达国 家的经济依赖性进一步加强了。同时,发达资本主 义国家之间的水平分工开始得到发展,各个发达国 家在某些部门的发展上显示出自己的优势。
四、影响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一)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 素 1、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2、各国生产力水平决定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3、生产力的发展决定国际分工的形式、深度和广 度 4、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国际分工的产品内容
(二)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三)政府的政策可以推进或延缓国际分工的 形成和发展 (四)国际生产关系决定国际分工的性质 (五)资本输出与资本流动是国际分工深入发 展的重要条件
2、案例分析
一、绝对优势理论

实例分析
分工前
产品 小麦 劳动天数 法国 英国 总计 100 200 300 产量 1 1 2 劳动天数 200 100 300 生铁 产量 1 1 2
分工后
产品 国别 法国 英国 总计 劳动天数 300 0 300 小麦 产量 3 0 3 劳动天数 0 300 300 生铁 产量 0 3 3

第二章 国际分工

第二章 国际分工
第二章 国际分工
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 国际分工(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ur) 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分 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 国家界限发展的结果,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 场的基础。 三次社会大分工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 游牧部落从其他部落中分离出来;第二次社 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第三 次社会大分工,是出现了不事生产而专门从 事商品交换业务的商人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1.萌芽阶段(16-18世纪中叶) 前资本主义: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生产力 水平低,商品生产不发达, 11世纪开始商品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为国 际分工的萌芽奠定了基础。15-16世纪上中 期“地理大发现”和随后的殖民地开拓,资 本进入了原始积累时期,这时西欧殖民主义 者用暴力手段和超经济的强制手段,对殖民 地进行掠夺,出现了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最 初得分工形式。
18世纪从英国发起的技术革命是技术发展史 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 工工具的时代。 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珍妮纺纱机标 志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始。 1785年,瓦特制成的改良型蒸汽机投入使用。 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生产已基本取代 了工厂手工业生产,工业革命基本完成。英 国成为世界第一个工业国家。
比较成本理论
国 家
分 工 前 分 工 后 英国 葡萄牙 合计 英国 葡萄牙 酒产量 (单位) 1 1 2 2.125 所需劳动人数 毛呢产量 (人/年) (单位) 120 80 200 170 1 1 2 2.2 所需劳动人数 (人/年) 100 90 190 220
合计
英国
2.125
1
170

第二章--国际分工(修改)

第二章--国际分工(修改)

难点
比较成本说,要素禀赋说, 产品寿命周期理论,产业 内贸易理论,国家竞争优 势理论。
重点
国际分工的形式,战后国 际分工的特点,影响国际 分工发展的因素,国际分 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课时安排:6课时
3
【案例导入】小小打火机称雄了世界!
打火机是一个有百年以上历史的传统产品, 至今世界上还保留着不少百年历史的品牌。 20世纪50年代,欧洲盛产打火机,60年代 末,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地以价格优 势迅速取而代之,成了世界打火机生产基 地。20世纪80年代,旅居海外华人或出国 回来的人带些小礼品回家,这些礼品中就 有日本等国外的打火机。一只小小的打火 机,当时价值三四百元。80年代未开始, 温州人“玩’’打火机,完全是个小小学 生,居然在十几年后称雄世界。
作用:1、发挥优势。2、取得规模经济。
3、导致竞争激烈
7
知识链接:国际贸易的产生与三次社会
大分工关系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剩余产品的交换
偶然的物交换
第二社会次大分工:手工
直接以交换
为目的的商品生产
商品交换扩大,货
币产生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品交换频繁,交换关系
扩大
私有制产生
阶级矛盾深
20
“另一方面,德国国民不管在生产上或日常消费上, 每一步都免不掉依赖其他国家的产品。如们吃俄 国谷物制成的面包,匈牙利、丹麦及俄国家畜的 肉类;我们消费的米,是从东印度及北美运来的; 烟草是从荷领东印度群岛及巴西运来的;我们还 从西非获得可可豆;从印度获得胡椒;从美国获 得猪油;从中国买到茶叶;从意大利、西班牙、 美国买到水果;从巴西、中美、荷领东印度群岛 买到咖啡…….。”
12

国际分工基础理论

国际分工基础理论

第二章国际分工第一节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史就是一部社会分工产生、发展的历史。

分工是指劳动分工,即劳动者从事各种不同的而且又相互联系的工作。

马克思认为,分工就是“社会成员在各类生产之间的分配”。

分工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都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国际分工与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

机器生产了丰富多彩的制成品,但同时也对原材料、劳动力和土地提出需求。

机器在将原材料、劳动力和土地合为一个新的产品的同时,又因机器“永无休止”的转动而滋生着对市场扩大的占有欲。

市场的扩大本身表现为对原材料、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需求的国际延伸,于是机器大生产在地理意义上得以扩展,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就超越了国家的界限,通过国际贸易而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相联系。

同时,这种生产国际化发展必然带来社会分工发生一些新的变化。

国内社会分工随着国际贸易的扩展而趋向于外向型的发展格局,并进一步在国际市场上发挥作用,演变为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是世界各国之间劳动的分工和生产专业化的分工,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分工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发展和形成的基础。

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次社会大分工,但只有在国家出现和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才形成国际分工。

一、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16—18世纪中叶)从地理大发现到产业革命开始,是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产生的萌芽阶段。

在资本主义以前的各个社会经济形态中,由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生产力水平低,商品经济不发达,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差距不大,因此,只存在着不发达的社会分工和不发达的地域分工。

到了14世纪,西欧的一些城市已经出现了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工厂手工业,由于发展到一定程度,客观上要求不断地扩大市场,因此刺激了欧洲新兴资产阶级的航海热潮,极力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线。

144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由西班牙出发经过大西洋发现美洲大陆;1492年,葡萄牙人达·伽玛绕道非洲的好望角到达印度;1519-1522年,葡萄牙人麦哲伦完成了第一次环球航行。

第二章国际分工理论

第二章国际分工理论
生产许可证、跨国投资;
➢第二类国家生产并开始出口该产品。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3.产品高级标准化阶段
➢产品成为一种成熟型产品——由知识与技术密
集型产品变为资本密集型产品时,该产品便进 入它生命周期的第三个阶段,即高级标准化阶 段。
➢在标准化初期,由资本充裕型国家主要生产并
出口(资本密集型);
➢在标准化晚期——产品完全标准化时,则由劳
所需劳动人数 (人年)
120 80
毛呢产量 (单位)
1 1
200
2
2.2 170
170
2.2
1.2 1
所需劳动人数 (人年) 100 90 190 220
220
比较成本理论
每个国家不一定要生产各种商品, 而应集中力量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 利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 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 总量将增加,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 贸易各国都有利。
格不同和商品的要素密度不同 4. 生产要素的价格主要取决于各国的要素禀赋
要素禀赋理论分析过程(1)
各国所生产的同样产品的价格绝对差是国际贸易 的直接基础或直接原因
国际贸易之所以产生是由于价格的不同。当两国 间的价格差别大于商品的各项运输费用时,则从 价格较低的国家输出商品到价格较高的国家是有 利的。 价格的国际绝对差来自成本的国际绝对差
绝对成本理论
(Theory of Absolute Advantage) 亚当·斯密
(Adam Smith,1723—1790) 代表作: 《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 1776年(简称《国富论》)
绝对成本理论
➢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
1.一个国家比另一国家在生产同种商品中 拥有的较高的劳动生产率或较低的生产 成本。 2.绝对优势的形成:自然条件、社会因素

第2章 国际分工及其理论

第2章  国际分工及其理论

2.含义:
第2章 国际分工及其理论
3.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1)要素密集转化学说
H-O模型假设各国生产同一种商品时使用相同的技术。也 就是说同一种商品有相同的要素密集度。而事实上,由 于各国要素禀赋和技术发展水平的差异,这种假设不很 现实。如粮食在中国是劳动密集型的,而在美国就是资 本密集型的。因此,由于要素密集度的逆转,事实上是 资本密集型的美国农产品被统计成了劳动密集型产品。
第2章 国际分工及其理论 (3)贸易壁垒限制学说

H-O模型假设不存在贸易壁垒,但实际上,贸易壁垒多多 少少是存在的。最常用的手段是关税。关税会使市场发 生扭曲,从而使国际贸易格局偏离要素禀赋理论。如经 济学家鲍德温从美国的关税结构来解释“里昂惕夫之 谜”。认为美国的关税政策在于保护国内劳动密集型行 业,因而阻碍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人为地增加了 资本密集型产品在进口中的比重。如果美国实行自由贸 易政策,进口中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重将高于1947年 的实际比重。

不同国家要素禀赋不同
要素禀赋:指一国所拥有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也称 要素丰裕度

不同产品要素投入的比例不同
要素密集度是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 比例。

各国应生产和出口本国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密 集型商品,进口本国相对稀缺和昂贵的要素密集 型商品。
第2章 国际分工及其理论 3.理论简评 进步性:
第2章 国际分工及其理论
四、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一)技术差距论
技术差距论(Technological Gap Theory),波 斯纳(M.A.Posner)于1961年《国际贸易与技 术变化》。
认为技术实际上是一种生产要素,并且实际的科技水准 一直在提高,但是在各个国家的发展水准不一样,这种 技术上的差距可以使技术领先的国家具有技术上的比较 优势,从而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 随著技术被进口国的 模仿,这种比较优势消失,贸易也就结束了。 在描述技术差距时,提出了模仿时滞的概念。模仿时滞: 需求时滞、反应时滞和掌握时滞。 美国经济学家胡拂鲍尔(G.C.Hufbauer)用图形形象地表 示了波斯纳的技术差距论。如下图

第二章 国际分工

第二章 国际分工

萌芽阶段
事件:地理大发现 时间:16C——18C中叶 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 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国际分工:三角贸易
形成阶段
事件:第一次产业革命 时间:18C中叶——19C中叶 代表产业:纺织业 形成了以英国为中心的、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工业品 生产国与初级产品生产国之间的分工。
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
第二章 国际分工
要求: 1、字数1500~2000字 2、题目自拟,请于题目下方写清姓名与班级 3、电子档打印,不允许手写
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
第二章 国际分工
当代的国际分工
2、国际服务分工逐步形成 从20世纪80年代起,国际分工从有形商品领域向服
务业领域扩展,并出现了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的趋势。 发达国家居于主导地位,以高新 技术、金融、信息
外国人对美国产品印象关键词: 高质量 可信赖 带有自豪感 设计感 引领潮流趋势
外国人对日本产品印象关键词: 设计感 前沿 新鲜 高质量 可信赖
外国人对中国产品印象关键词: 海量生产 价格低 安全水平低 不可信赖 普通
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
第二章 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
第二章 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
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
第二章 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类型 ——按照各国经济发展水平
(1)垂直型国际分工 即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之间的纵向分工,主要
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制造业与农、矿业的分工。
原材料
发展→发达 发展←发达
工业品
这是一种合理的国际分工吗? 如果不是,为什么发展中国国家还要参与这种分工?
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
和资本密集型的服务参与服务业国际分工; 发展中国家则以建筑工程承包、劳务输出等劳动密

第二章 国际分工理论

第二章 国际分工理论

二、比较优势理论举例说明
2.分析
表2-7: 英国 葡萄牙 按照1:1交换后 葡萄酒 1 1.125 布 1.2 1
三、用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的模型
葡萄酒
90
贸易三角
A
PPF
48 45
E1 E0 IC1 IC0 B0 B1
O
40 42 葡萄牙的贸易利得

图2-1:
思考
李嘉图的两国贸易模型中,一个隐含的假 设是,两国的规模大小相似。自由贸易的情况 下,两国可以各自放弃不拥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而将所有的资源用于生产本国拥有比较优势的 产品。
A’

图2-6:
两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三、用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的模型
3.H-O定理
Y

EB
·
A
·
O
B’
EA
A’

图2-7:
封闭条件下的均衡
三、用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的模型
3.H-O定理
Y
P1
SA
·
A
·
D
EA0
EA1
·
PA0 A’
O

图2-8:
自由贸易时A国市场的变化
三、用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的模型
3.H-O定理
① 贸易格局的产生
同种产品价格存在差别,就可能会使某些人从 事贸易而套取利润。 第一个聪明的英国人会运出布卖到葡萄牙 第一个聪明的葡萄牙人人会运出葡萄酒卖到英国
② 专业化的分工格局
由于 C酒葡 C酒英 所以葡萄牙完全专业化生产 葡萄酒,把所有劳动要素资源都配置到葡萄酒生产 中去,不生产布。 C布英 C布葡 英国不生产葡萄酒,只生产布。
三、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四、对于要素禀赋论的评价

CH2国际分工及其理论

CH2国际分工及其理论

CH2国际分工及其理论第二章国际分工及其理论本章学习目标本章重点和难点本章主要内容本章知识系统图本章主要参考文献本章学习目标了解国际分工产生与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了解国际分工产生与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掌握国际分工中的主要形式和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各种因素。

较熟练掌握西方国际分工的基本理论及其发展的趋势,较熟练掌握西方国际分工的基本理论及其发展的趋势,并能运用掌握的基本理论分析国际分工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能运用掌握的基本理论分析国际分工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特点。

新特点。

第2章章本章重点和难点本章重点:本章重点: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因素;1、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因素;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2、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西方主要国际分工理论。

3、西方主要国际分工理论。

本章难点:本章难点:如何理解各种因素是如何影响国际分工的;1、如何理解各种因素是如何影响国际分工的;西方主要国际分工理论。

2、西方主要国际分工理论。

第2章章本章主要内容§2.1国际分工概述§2.2西方典型的国际分工理论第2章章§2.1国际分工概述一、国际分工的含义二、国际分工的发展历程三、影响国际分工的因素一、国际分工的含义1、定义: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

它是国民经济内部定义:定义分工超越国界形成的国家之间的分工。

2、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的基础,国际贸易是国际分工的表现。

国际分工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国际分工的发展影响国际贸易商品结构。

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地区分布和地理方向。

一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影响其对外贸易政策。

§2.1二、国际分工的发展历程㈠萌芽时期(16-18C中叶,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萌芽时期(16-18C中叶中叶,):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国际分工期):㈡形成时期(18C60S-19C60S,自由竞争时期):形成时期(18C60S-19C60S,自由竞争时期):1.大机器工业的建立为国际分工提供了物质基础。

第二章 国际分工理论

第二章 国际分工理论
Rybczynski加以扩展。里昂惕夫对要素秉赋论进行实 证检验。
24
第三阶段,当代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围绕里昂 惕夫之谜和二战后国际贸易发展出现的新现象, 如产业内贸易、发达国家之间贸易、国家产业 领先地位转移等问题寻求理论上的解释,提出 许多观点,如生产要素密集度逆转说、劳动熟 练说、人力资本说、技术差距论、产品生命周 期论、需求偏好相似说、产业内贸易说等。
44
比较优势论的结论
在两国都能生产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其中 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优势地位, 而另一国均处于劣势地位,则处于优势地位 的国家应专门生产相对优势最大的那种产品, 处于劣势地位的国家应专门生产相对劣势最 小的那种产品,然后参与国际贸易,双方均 可以获得利益。
45
贸易模式

优势国家出口优势较大的产品,进口优势较 小的产品。劣势国家出口劣势较小的商品 , 进口劣势较大的商品。 比较优势的国际分工原则是“两优取其最优, 两劣取其次劣”。
以先进技术为基础的工业品生产国和以自然资源条
件为基础的初级产品生产国之间的国际分工体系。
8
国际分工体系形成的标志:

亚、非、拉国家的经济变为单一经济,其经 济发展主要依赖于一两种或两三种产品的生 产和出口,从而造成了亚、非、拉国家经济 的双重依赖性:一是经济上依赖少数几种产 品的生产和出口,二是高度依赖世界市场, 特别是工业发达国家的市场。亚、非、拉国 家依靠几种产品的生产和出口换取所需要的 工业制成品。
29
假设:
两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每种产品的生产只 需投入劳动一种生产要素。
30
结论

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原因或基础是各国存在的
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家日本厂商生产机身、机门和机翼
1家新加坡厂商提供机头起落架
3家意大利公司提供机翼阻力板
• 这些公司在各自的领域都是最好的
4 4
二、国际分工发展的几个阶段
(一)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 (16-18世纪中叶)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60年代)
(三)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 (19世纪中叶-第二次世界大战)
12 12
世界服务贸易排名
• 2008年前十强依次是:美国、德国、英国、 日本、法国、中国、西班牙、意大利、爱 尔兰和荷兰。
• 2009年排名情况是:美国、德国、英国、 中国、日本、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爱 尔兰和荷兰。
13
6、跨国公司内部分工与外部分工构成国际分工的 重要组成部分。
• 内部分工指公司各构成实体之间的分工,分工可以是 水平型;也可能采取垂直型。
15 15
一.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论
• 亚当.斯密(1723— 1790)是英国古典政 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人 物。他出生于英格兰, 青年时期就读于牛津大 学,1751年到1764年 在格拉斯哥大学担任伦 理学教授。
16 16
• 代表著作
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确立了 他在经济学领域的重要地位。亚当.斯 密创建了以劳动价值论为核心的学说, 奠定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其经济思想的核心是反对国家对经济 的干预,主张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 策。
10 10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工业分工在发展, 而工业国与农业国、矿业国的分工在削弱。
4、区域性经济贸易集团成员国之间内部分工迅 速发展。
11 11
5、服务业国际分工逐渐形成。 • 发达国家仍是国际服务业的主体,在服务业 国际分工中居于主导地位。 • 在服务业的国际分工中,发达国家在高技术 投入、高资本投入、高人力资源投入、管理 密集的服务行业占据控制地位。发展中国家 在劳动密集型行业拥有优势。 • 发展中国家在服务业国际分工中参与程度不 同,发展极度不平衡,只有少数国家在国际 服务贸易中比较重要,多数国家微不足道。
• 在国际分工深化阶段,以现代工艺、技术为基础 的世界工业国之间的国际分工居于主导地位。
• 具体而言,这个时期国际分工的主要特点是:
1、在国际分工格局中,工业国与工业国之间,或发达 国家之间的分工居于主导地位。
2、发达国家间工业部门内部分工有逐步增强的趋势 • 不同型号、不同规格产品的专业化分工 • 零、配件和部件生产的专业化分工 • 工艺过程的专业化分工
• 外部分工指公司通过外包合同、长期买卖合同、企业 合作而同外部企业建立的分工协作关系。
• 由于跨国公司国际化经营的特性,这种内部分工和外 部分工客观上就表现为跨国界的国际分工。实质上, 二战后国际分工的快速发展,跨国公司是重要的推动 力量和载体。
14 14
第二节 西方国际分工理论
从亚当·斯密的地域分工论到当代国际分工与贸易理论, 其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古典国际分工贸易理论,以亚当·斯密的绝对成 本论,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为代表。 • 第二阶段,新古典贸易理论与扩展,以赫克歇尔、俄林的要 素秉赋论为基础,并由萨缪尔森、斯托尔珀、雷布津斯基加 以扩展。里昂惕夫对要素秉赋论进行实证检验。 • 第三阶段,当代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围绕里昂惕夫之谜和二 战后国际贸易发展出现的新现象,如产业内贸易、发达国家 之间贸易、国家产业领先地位转移等问题寻求理论上的解释, 提出许多观点,如生产要素密集度逆转说、劳动熟练说、人 力资本说、技术差距论、产品生命周期论、需求偏好相似说、 产业内贸易说等。
1
(资料来源:史丹莱.英杰温斯在其经济史研究中的描述) 1
第二章 国际分工 理论
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西方国际分工与贸易理论
2 2
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
一、关于国际分工的概念: • 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
劳动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历 史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 限而形成的国家之间的分工。
特点:
1、机器大工业的建立为国际分工的形成奠定了物 质基础。
2、国际分工以英国为中心
3、世界市场上交换的商品日益为大宗商品,小麦、
棉花、羊毛、咖啡等
7 7
(三)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 (19世纪中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产业革命 宗主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间的分工、 工业产品生产国家与初级产品生产 国家之间的分工日益加深和深化,
• 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取决于两个条件 社会条件(社会技术水平、生产力发展水平、
人口等)
自然条件(土壤、资源、地理位置等)
3 3
波音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分工
• 波音公司为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提 高产品竞争力,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有利 的商品和服务来源,充分利用各国要素的 成本和质量差异。
• 波音747客机有132500主要的零部件,由 全球545家供应商提供。其中
导入案例
19世纪英国 在实质上,世界的五分之一是我们的自愿进 贡者;北美大平原和俄国是我们的谷物种植园; 芝加哥和敖德萨是我们的谷仓;加拿大和波罗的 海诸国是我们的森林;我们羊群的牧场是在澳洲, 我们的牛群在美洲;秘鲁把他们的白银提供给我 们;加利福尼亚和澳洲把自己的黄金提供给我们; 中国人为我们种茶;印度人把咖啡、茶叶和香料 运到我们的海岸;法国和西班牙是我们的葡萄园; 地中海沿岸是我们的果园; 我们从北美获得棉花。
(四)国际分工的深化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5 5
(一) 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 (16—18世纪中叶) 地理大发现
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出现了宗 主国和殖民地之间最初的分工
形式
6 6
•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 (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
产业革命
以先进技术为基础的工业国与以自然条件为基础 的农业国之间的分工
导致国际分工体系最终形成。
8 8
特点:
1、亚、非、拉国家的经济变为单一型经济, 其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一两种或两三种产 品的生产和出口,从而造成亚非拉国家经 济双重依赖性。
2、分工的中心从英国变为一组国家,扩展到 美国、德国、法国等。
3、世界各国经济依赖性加强
4、贸易方式发生变化 9 9
(四)国际分工的深化发展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第三次科技革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