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学第五章-消化性溃疡
内科学第五章-消化性溃疡
第五章消化性溃疡消化性溃疡( peptic ulcer,PU)指胃肠道黏膜被自身消化而形成的溃疡,可发生于食管、胃、十二指肠、胃-空肠吻合口附近以及含有胃黏膜的Meckel憩室。
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最为常见。
【流行病学】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全球性常见病,估计约有100%左右的人在其一生中患过本病。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
十二指肠溃疡( duodenal ulcer,DU)多见于青壮年,而胃溃疡〔gastric ulcer,GU〕那么多见于中老年;前者的发病顶峰一般比后者早10年。
临床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多于胃溃疡,二指肠球部溃疡与胃溃疡发生率的比值大约为3:1。
不管是胃溃疡还是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均好发于男性。
【病因和发病机制】在导致各类胃炎的病因持续作用下,黏膜糜烂可进展为溃疡。
消化性溃疡发病的机制是胃酸、胃蛋白酶的侵袭作用与黏膜的防御能力间失去平衡,胃酸对黏膜产生自我消化。
如果将黏膜屏障比喻为“屋顶〞,胃酸、胃蛋白酶比喻为“酸雨〞,漏“屋顶〞遇上虽然不大的“酸雨〞或过强的“酸雨〞腐蚀了正常的“屋顶〞都可能导致消化性溃疡发生。
多数导致消化性溃疡发病的病因既可以损坏“屋顶〞,又可增加“酸雨〞。
消化性溃疡与其常见病因的临床关联如下。
〔一〕Hp感染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致痫机制详见本篇第四章。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的Hp感染率最高达90% - 100%,胃溃疡为80% - 90%。
同样,在Hp感染高的人群,消化性溃疡的患病率也较高。
去除Hp 可加速溃疡的愈合,显著降低消化性溃疡的复发。
〔二〕药物长期服用NSAIDs、糖皮质激素、氯毗格雷、化疗药物、双磷酸盐、西罗奠司等药物的患者可以发生溃疡。
NSAIDs是导致胃黏膜损伤最常用的药物,大约有IO% - 25%的患者可发生溃疡,其致病机理详见第四章。
〔三〕遗传易感性局部消化性溃疡患者有该病的家族史,提示可熊的遗传易感性。
正常人的胃黏膜内,大约有10亿壁细胞,平均每小时分泌盐酸22 mmol,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的壁细胞总数平均为19亿,每小时分泌盐酸约42 mmol,比正常人高出1倍左右。
内科学教学消化性溃疡ppt课件
攻击因子包括胃酸、胃蛋白酶、幽门螺杆菌感染等,这些因素会削弱黏膜的防御能力,促进消化性溃 疡的发生。
胃酸与胃蛋白酶的作用
胃酸的作用
胃酸的主要成分是盐酸-盐酸,它能够促 进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同时也能激活 胃蛋白酶原,为其发挥作用提供适宜的 酸性环境。
VS
胃蛋白酶的作用
胃蛋白酶原被激活后,会水解蛋白质,形 成多肽和氨基酸。如果胃酸和胃蛋白酶的 分泌过多或过少,会导致消化不良、腹胀 、腹泻等症状。
分类
根据发生部位,分为胃溃疡和十 二指肠溃疡;根据病程,分为急 性溃疡和慢性溃疡。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消化性溃疡患者通常出现上腹部疼痛 、饱胀、嗳气、反酸、恶心等消化道 症状。
诊断方法
内镜检查、X线钡餐检查、幽门螺杆菌 检测等。
流行病学与病因学
流行病学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全球患病率较高,主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
化性溃疡逐渐发展为胃癌。
早期诊断与治疗对预防胃癌的重要性
03
早期诊断和治疗消化性溃疡,控制病情的发展,有助
06
相关研究进展与热点问题
消化性溃疡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分子生物学在消化性溃疡发病机制中的应用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由多因素导致的疾病,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为理解其发病机制提供了更深入的视角。
基因变异与消化性溃疡的关联
某些基因的变异会增加患消化性溃疡的风险,这些基因涉及到胃酸分泌、胃粘膜保护等多个方面。
细胞信号转导通路在消化性溃疡中的作用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消化性溃疡
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寄生于胃黏膜表面的细菌 ,它能够破坏胃黏膜屏障,增加胃酸和胃蛋 白酶对黏膜的侵袭作用,从而增加消化性溃 疡的发生风险。
【内科学】消化性溃疡
【内科学】消化性溃疡【病因和发病机制】胃十二指肠黏膜完善而有效的防御和修复机制,足以抵抗胃酸/胃蛋白酶的侵蚀,一般而言,只有当某些因素损害了这一机制才可能发生胃酸/胃蛋白酶侵蚀黏膜而导致溃疡形成。
(一)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导致消化性溃疡的主要机制可认为:其产生的尿素酶可分解尿素生成氨,后者可使幽门螺杆菌在胃的酸性环境中生存,也可鞥破坏胃粘膜屏障,导致上皮损伤。
幽门螺杆菌产生细胞毒素与宿主的上皮损伤有关;黏膜水解酶可能参与黏膜层的降解,使得上皮对酸的损伤敏感性增强。
(二)非甾体抗炎药(NSAID)在酸性环境下,NSAID阿司匹林不能离子化而以原物溶解于胃,该原物是脂溶性的,能穿透上皮细胞膜破坏黏膜屏障。
被吸收的阿司匹林又能抑制环氧化酶活性而干扰胃十二指肠黏膜内的前列腺素合成,使黏膜细胞失去正常的前列腺素保护作用。
(三)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性溃疡的最终形成是由于胃酸/胃蛋白酶的自身消化所致。
胃蛋白酶是由主细胞分泌,其活性取决于胃液pH值,当pH上升到4以上时候,胃蛋白酶失去活性。
无酸的情况下罕见有溃疡发生,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可促进溃疡愈合,因此,胃酸的存在是溃疡发生决定因素。
(四)其他因素:①吸烟、②遗传因素、③精神因素、④饮食因素饮食:过量饮酒,浓茶、咖啡等能刺激胃酸分泌。
高盐饮食被认为可增加GU发生的危险性,这与高浓度盐损伤胃粘膜有关。
【病理】GU好发于胃窦小弯侧和胃角,DU多发生在球部,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吻合口溃疡,则多见于吻合口空肠侧。
DU约5%见于球部一下部位,称球后溃疡。
消化性溃疡绝大多数是单个发生,少数可有2个以上溃疡同时存在,称多发性溃疡。
DU的直径一般<10mm,GU的直径一般直径>2cm者,称为巨大溃疡。
典型的溃疡呈圆形或椭圆形,少数呈线形或不规则形。
溃疡边缘光整,基地洁净,由肉芽组织构成,上面覆盖灰白色或灰黄色渗出物。
溃疡深浅不一,深者可累计胃壁肌层,甚至穿破浆膜层引起穿孔,窥破血管时可引起出血。
内科学--消化性溃疡
特殊溃疡
1、巨大溃疡 直径大于20mm DU后壁 常见于NSAID服用史及老年患者 易误诊,与恶性溃疡鉴别
2、球后溃疡 DU发生于十二指肠球部以下的溃疡 具有DU特点,治疗效果差,易出血。
3、幽门管溃疡 少见,易发生在50-60岁 餐后痛 早期易发生幽门梗阻、穿孔等并发症 内科治疗效果差,常需手术
2、进食要定时,避免刺激性的饮食,戒烟酒 ,少吃多餐;
3、忌用或慎用与溃疡发病有关的药物如阿斯 匹林等;
4、避免精神过度紧张及情绪波动。
一、药物治疗
1、抑制胃酸分泌(治疗PU的关键) 1)H2受体拮抗剂 能阻止组胺与H2受体结合,使壁细胞胃酸分 泌减少。西米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 尼扎替丁。
(2) PPI
膜,中和胃腔内反弥散来的氢离子。
2. 粘膜屏障 粘膜上皮顶部的细胞膜及其细胞之间的紧密连 接,称为粘膜屏障。
3. 粘膜血流 给予粘膜和粘膜下组织供应氧和营养物质 带走组织中的H+和代谢产物 向粘膜表面细胞输送HCO3-,防止细胞过度酸化
4. 前列腺素PGE 促进粘膜的血液循环 促进粘膜分泌HCO3 促进粘膜细胞的DNA合成 5. 细胞因子
直接征象有确诊价值,间接征象仅仅提示 有溃疡但不能确诊。
胃小弯的溃疡
选择原则 无禁忌症,首选内镜 患者不能承受,可选X-线检查
三、幽门螺杆菌检查 可分为侵入性和非侵入性两大类。
四、粪便隐血 五、胃液检测
对PU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不大 主要用于胃泌素瘤的诊断 六、血清胃泌素检测 主要用于胃泌素瘤的诊断 诊断意义不大,不宜常规检查
疼痛症状虽大致反应溃疡病灶所在的位置,但并 不准确可靠。
疼痛性质可为隐痛、钝痛、胀痛或烧灼样痛, 剧痛者较少,一般不放射,范围比较局限。 有的患者仅有饥饿样不适感。
[医学考研]内科学:消化性溃疡
知识点消化性溃疡小夜斗在进入正题之前,我想先说一些题外话,在消化性溃疡这一章节中,会有很多年代比较久远的题目,有些题目可能随着医学的发展都没有正确答案了,但是大家还是要好好看这些题目,从最早的一年开始,不要纠结对错,掌握知识点即可。
小夜斗大纲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并发症及治疗。
真题回顾(2015)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不易发生的并发症是A 穿孔B 出血C 幽门梗阻D 癌变答案D解析:可见课本371 页。
溃疡由良性演变为恶性的几率很低,估计1%胃溃疡有可能癌变,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一般不发生癌变,因此此题选择D。
定义消化性溃疡指胃肠道黏膜被自身消化而形成的溃疡,可发生于食管、胃、十二指肠、胃-空肠吻合口附近以及含有胃黏膜的Meckel 憩室。
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最为常见。
病因和发病机制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制是胃酸、胃蛋白酶的侵袭作用与黏膜的防御能力间失去平衡,胃酸和胃蛋白酶对黏膜产生自我消化。
(一)Hp 感染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
致病机制在上一期推送中已经详细总结。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的Hp 感染率高达90%-100%,胃溃疡为80%-90%。
(二)药物长期服用NSAIDs(水杨酸盐、保泰松、消炎痛【吲哚美辛】)、糖皮质激素、氯吡格雷、化疗药物、双磷酸盐、西罗莫斯等药物的患者可以发生溃疡。
NSAIDs 是导致胃黏膜损伤最常用的药物。
NSAIDs 引起的溃疡以GU 比DU 多见。
(三)遗传易感性部分消化性溃疡患者有该病的家族史。
正常人的胃黏膜内、大约有10 亿壁细胞,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的壁细胞总数平均为19 亿。
MAO<10ml/h,壁细胞总数<10 亿个,不会发生DU(四)胃排空障碍十二指肠-胃反流可导致胃黏膜损伤:胃排空延迟及食糜停留过久可持续刺激胃窦G 细胞,使之不断分泌促胃泌素。
消化性溃疡的常见诱因:应激、吸烟、长期精神紧张、进食无规律等。
胃溃疡以黏膜屏障功能降低为主要机制,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则以高胃酸分泌起主导作用。
最新内科学消化性溃疡
临床表现
特点:慢性经过、周期性发作、节律腹疼
(一)症状 1.典型消化性溃疡疼痛特点 ① 疼痛部位:DU右上腹,GU左上腹 ② 疼痛性质:饥饿性痛,灼痛、胀痛、
隐痛。 ③ 疼痛时间:DU空腹痛、夜间痛,
饭后缓解。GU饭后0.5小时后痛,至下 餐前缓解。
Pu的最终形成是胃酸/胃蛋白酶对黏 膜的自身消化。在PH>4时胃蛋白酶失去 活性。 (“无酸无溃疡”)
3. 非甾体抗炎药(NSAID) 如阿司匹林、保泰松、消炎痛等通
过抑制COX、PGE对胃黏膜的保护而损 害胃黏膜。 GU较DU多见。
4. 其他损害因素 胃十二指肠反流、吸烟、酗酒以及刺
激性食物
5.其他相关因素还有:
内科学消化性溃疡
第五章 消化性溃疡
peptic ulcer
消化性溃疡 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
性溃疡。 包括:胃溃疡(GU)和十二指 肠溃疡(DU)。亦可发生在与酸性胃液相 接触的其他部位,包括食道、胃肠吻合术 吻合口及其附近肠袢以及Meckel憩室。因 与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而得名。
侵袭因素 近年研究明确:Hp和NSAID
3. 球后溃疡(占DU 10%)球部以下,十
二指肠乳头近端
① 夜间痛和背部放射痛更多见 ② 易发生上消化道出血 ③ 内科治疗效果不如普通溃疡效果好 ④ X线检查易被遗漏,诊断靠内镜 ⑤ 球后有狭窄和水肿时,应特别注意
4 巨大溃疡 > 2cm ,治疗差,愈合慢 ,
易发生慢性穿透或穿孔。
5老年人消化性溃疡 表现不典型 易
遗传因素, 精神因素, 地理及环境因素
内科学——消化性溃疡
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的饮食 习惯,避免暴饮 暴食
避免过度饮酒和 吸烟
保持良好的心理 状态,避免过度 紧张和焦虑
定期进行健康检 查,及时发现和 治疗消化性溃疡
饮食调理
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 适量摄入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 保持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 适量摄入膳食纤维,促进肠道蠕动
生活习惯改善
避免过度饮酒和吸烟
胃酸测定:检测胃酸分泌情 况,判断是否存在胃酸过多
或过少
药物治疗反应:观察药物治 疗效果,判断溃疡是否得到
控制
并发症检查:检查是否存在 并发症,如出血、穿孔等
04
消化性溃疡的治疗
药物治疗
抑制胃酸分泌: 如奥美拉唑、
兰索拉唑等
保护胃黏膜: 如硫糖铝、米
索前列醇等
促进胃动力: 如多潘立酮、
莫沙必利等
穿孔
症状:腹痛、腹胀、恶心、 呕吐等
原因:溃疡侵蚀到胃壁或十 二指肠壁,导致穿孔
处理方法:紧急手术修补穿 孔,防止感染和并发症
预防:避免刺激性食物,规 律饮食,减少胃酸分泌,保 护胃黏膜
幽门梗阻
原因:消化性溃疡导致幽 门狭窄或梗阻
治疗:药物治疗、内镜下扩 张或支架置入、手术治疗
症状:上腹部疼痛、呕吐、 腹胀等
定义:消化性溃疡是指胃、十二指肠等消化道黏膜的慢性溃疡性疾病。
分类:根据发病部位,消化性溃疡可分为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
病因: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非甾体抗炎药、胃酸分泌过多 等。
症状:消化性溃疡的症状包括上腹痛、反酸、烧心、恶心、呕吐等。
消化性溃疡的症状
腹痛:胃溃疡通常在餐后1-2小时出现,十二指肠溃疡则在餐前或夜间出现 反酸、烧心:胃酸反流至食管,引起烧心、反酸等症状 恶心、呕吐:胃溃疡患者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黑便、便血:消化性溃疡可能导致消化道出血,表现为黑便或便血
内科学 第四篇 第五章 消化性溃疡
4.胃泌素瘤(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
胰腺非细胞瘤分泌大量胃泌素所致,肿瘤一般很小 (<1cm),生长缓慢,半数为恶性 多发性溃疡 溃疡发生于不典型部位,难治
高胃酸分泌,血清胃泌素>200pg/ml
治 疗
治疗目的:
消除病因 解除症状 愈合溃疡 防止复发 避免并发症
220~240mg 100mg
1.0 0.4 0.5 0.25~0.5
bid bid
bid bid bid bid
方 案
三联疗法:质子泵抑制剂+二种抗生素 铋剂+二种抗生素 如Losec40mg/d+克拉霉素500mg/d +甲硝唑800mg/d 枸橼酸铋钾480mg/d+阿莫西林1.0/d+甲硝唑 800mg/d 疗程为1~2周 四联疗法:PPI+铋剂+二种抗生素 用于初次治疗失败者
3.胃液分析
GU:胃酸分泌正常或低于正常 DU:部分DU胃酸分泌↑ 对PU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不大 主要用于胃泌素瘤的辅助诊断: 胃酸、胃泌素同时↑
BAO>15mmol/h
MAO>60mmol/h
BAO/MAO>60%
4.血清胃泌素测定
血清胃泌素一般与胃酸分泌成反比,胃酸低,胃泌素高; 胃酸高,胃泌素低
H.Pylori菌体作为抗原产生免疫反应
5.
二、非甾体抗炎药
直接损伤胃黏膜 抑制COX-1导致前列腺素的合成,削弱黏膜的保 护作用
三、胃酸和胃蛋白酶
PU是由于胃酸-胃蛋白酶自身消化所致,这一概念 在“HP时代”仍未改变
消化性溃疡的名词解释内科学
消化性溃疡的名词解释内科学消化性溃疡的名词解释——内科学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主要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黏膜的溃疡,过程中伴有黏膜组织的破损和炎症反应。
内科学是对消化性溃疡进行诊断、治疗和预防的领域,涉及到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术。
消化性溃疡的形成与人体内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有关,其中最重要的是Helicobacter pylori (HP)感染和非甾体抗炎药物 (NSAIDs) 使用。
除此之外,不良的饮食习惯、高压生活、精神紧张、吸烟、饮酒、应激反应等因素也与溃疡的发生和复发有关。
内科医生在面对消化性溃疡时,首先需要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身体检查。
病史询问包括患者对疼痛的描述、症状的发作时间和频率、症状的诱因和缓解因素等。
身体检查主要是通过触诊、听诊和视诊来判断患者的一般状况和腹部是否有明显的压痛、包块或异常声音。
为了明确诊断,内科医生可能会要求患者进行一系列的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可以评估炎症指标、肝功能、肌酸激酶和血红蛋白水平等。
另外,呼气检测可以检查HP感染是否存在,对于NSAIDs相关的溃疡,内镜检查可以显示黏膜损伤的程度和位置。
内科医生在制定治疗方案时,需要根据溃疡的位置、大小、活动程度和患者的病史、年龄、并发症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治疗的目标主要是减轻症状、促进溃疡的愈合、预防并发症和避免复发。
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生活方式改变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是内科医生治疗消化性溃疡的首选方法。
抗酸药物常用于减少胃酸分泌,包括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拮抗剂和抗胃酸剂。
此外,抗生素如克拉霉素和阿莫西林等用于根除HP感染。
对于NSAIDs相关的溃疡,可以给予PGE1类似物进行保护。
生活方式改变在消化性溃疡的治疗中也非常重要。
内科医生会建议患者改善饮食习惯,增加膳食纤维、减少脂肪和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同时,饮食的规律、注意避免吸烟、限制饮酒和减少精神紧张等因素也是治疗过程中需要关注的。
对于一些复杂的或难以控制的消化性溃疡,内科医生可能会考虑手术治疗的选择。
内科学消化性溃疡
抑酸药:抑制壁细胞分泌胃酸 1. 抗胆碱能药: ① 抑制迷走神经—减少胃酸分泌 ② 解除平滑肌痉挛—止痛促进血流 ⑴ 哌比氮平(哌仑西丁) ⑵ 普鲁苯辛(溴丙氨太林) ⑶ 阿托品0.3mg,tid(bid),副作用大 ⑷ 山莨菪碱(654-2)5mg,tid ⑸ 服止宁(溴甲乙胺痉) 10mg,tid, 有止痛作用 ⑹ 颠茄
内科学 消化系统疾病
主讲:
消化内科
第五章 消化性溃疡 peptic ulcer
消化性溃疡 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
性溃疡。 包括:胃溃疡(GU)和十二指 肠溃疡(DU)。亦可发生在与酸性胃液相 接触的其他部位,包括食道、胃肠吻合术 吻合口及其附近肠袢以及Meckel憩室。因 与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而得名。
图
胃溃疡
胃溃疡解剖图
溃疡边缘整齐,底部平坦,溃疡边缘黏膜皱襞呈 放射状向溃疡集中。溃疡通常穿透黏膜下层,深达 肌层甚至浆膜层。黏膜下层至肌层完全被侵蚀破坏, 代之以肉芽组织及瘢痕组织。
好发部位 GU——球部(前壁常见) DU——胃角和胃窦小弯 组织学上,GU多在胃窦、体交界处 的幽门腺区(胃窦)一侧。 老年GU位置高,胃窦体交界线上移。 直径:DU<10mm,GU稍大。 巨大溃疡:直径>2cm
误诊为胃癌
6 无症状性溃疡 占15% PU,多以出
血、穿孔并发症为首发。 另外 胃泌素瘤(Zollinger-Ellison Sydrome) 占PU的0.15%,好发部位以外、多发、 难治性的,顽固性溃疡,腹泻或 脂肪泻 。
《内科学》消化性溃疡病
《内科学》消化性溃疡病一、概念消化性溃疡病(peptic ulcer disease)主要是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球部的与胃液的消化作用有关的慢性溃疡,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是溃疡形成的基本因素,故名。
溃疡是指粘膜缺损超过粘膜肌层者而言,故不同于糜烂。
胃壁的分层:从内到外依次是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浆膜层。
(一)粘膜胃收缩时腔面可见许多纵行皱襞,充盈时皱襞几乎消失。
粘膜表面有许多浅沟,将粘膜分成许多直径2~6mm 的胃小区(gastric area)。
粘膜表面还遍布约350万个不规则的小孔,称胃小凹(gastric pit)。
每个胃小凹底部与3~5条胃腺通连(图12-6)。
图12-6 胃底部结构模式图1.上皮为单层柱状,除极少量内分泌细胞外主要由表面粘液细胞(surface mucous cell)组成,椭圆形核位于细胞基部,顶部胞质内充满粘原颗粒,在HE染色切片上着色浅淡以至透明。
此细胞分泌的粘液覆盖上皮,有重要保护作用(见后述)。
表面粘液细胞不断脱落,由胃小凹底部的细胞增殖补充,约3天更新一次。
2.固有层内有紧密排列的大量胃腺。
根据其所在部位与结构的不同,分为胃底腺、贲门腺和幽门腺。
胃腺之间及胃凹之间有少量结缔组织,其纤维成分以网状纤维为主,细胞成分中除成纤维细胞外,还有较多淋巴细胞及一些浆细胞、肥大细胞与嗜酸性粒细胞等。
此外,尚有丰富的毛细血管以及由粘膜肌伸入的分散的平滑肌纤维。
总结:主要为腺体所占据,根据不同的部位,腺体有三种:贲门腺.胃底腺.幽门腺。
是主要分泌胃液的腺体。
(1)胃底腺(fundic gland):分布于胃底和胃体部,胃底腺由主细胞、壁细胞、颈粘液细胞及内分泌细胞组成。
组成胃底腺有四种细胞:主细胞又称胃酶细胞(主要分泌胃蛋白酶原,经盐酸的作用激活成胃蛋白酶而参加蛋白质的消化。
)壁细胞又称盐酸细胞(主要分泌盐酸和内因子,盐酸能激活胃蛋白酶元,并能使其蛋白变性,易于消化和吸收。
临床医学理论内科学知识点:消化性溃疡
临床医学理论内科学知识点:消化性溃疡2017临床医学理论内科学知识点:消化性溃疡消化性溃疡主要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即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因溃疡形成与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而得名。
溃疡的黏膜缺损超过黏膜肌层,不同于糜烂。
【病因和发病机制】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胃十二指肠黏膜经常接触有强侵蚀力的胃酸和在酸性环境下被激活、能水解蛋白质的胃蛋白酶,此外,还经常受摄人的各种有害物质的侵袭,但却能抵御这些侵袭因素的损害,维持黏膜的完整性,这是因为胃、十二指肠黏膜具有一系列防御和修复机制。
目前认为,胃十二指肠黏膜的这一完善而有效的防御和修复机制,足以抵抗胃酸/胃蛋白酶的侵蚀。
一般而言,只有当某些因素损害了这一机制才可能发生胃酸/胃蛋白酶侵蚀黏膜而导致溃疡形成。
近年的研究已经明确,幽门螺杆菌和非甾体抗炎药是损害胃十二指肠黏膜屏障从而导致消化性溃疡发病的最常见病因。
少见的特殊情况,当过度胃酸分泌远远超过黏膜的防御和修复作用也可能导致消化性溃疡发生。
(一)幽门螺杆菌(二)非甾体抗炎药(三)胃酸和胃蛋白酶(四)其他因素包括:①吸烟②遗传③急性应激④胃十二指肠运动异常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其中幽门螺杆菌感染和服用NSAID是已知的主要病因,溃疡发生是黏膜侵袭因素和防御因素失平衡的结果,胃酸在溃疡形成中起关键作用。
【临床表现】上腹痛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症状,但部分患者可无症状或症状较轻以至不为患者所注意,而以出血、穿孔等并发症为首发症状。
典型的消化性溃疡有如下临床特点:①慢性过程,病史可达数年至数十年;②周期性发作,发作与自发缓解相交替,发作期可为数周或数月,缓解期亦长短不一,短者数周、长者数年;发作常有季节性,多在秋冬或冬春之交发病,可因精神情绪不良或过劳而诱发;③发作时上腹痛呈节律性,表现为空腹痛即餐后2~4小时或(及)午夜痛,腹痛多为进食或服用抗酸药所缓解,典型节律性表现在DU多见。
(一)症状上腹痛为主要症状,性质多为灼痛,亦可为钝痛、胀痛、剧痛或饥饿样不适感。
《内科学》消化性溃疡病一
《内科学》消化性溃疡病一、概念消化性溃疡病主要是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球部的与胃液的消化作用有关的慢性溃疡,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是溃疡形成的基本因互,故名。
溃疡是指粘膜缺损超过粘膜肌层者而言,故不同于糜烂。
溃疡是指粘膜缺损超过粘膜下层,不同于炎症和糜烂。
消化性溃疡主要是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球部的慢性溃疡,其形成与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
是人类的常见病。
胃溃疡(GU)和十二指肠溃疡(DU)各为独立的疾病,但其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有共同之处。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一)幽门螺杆菌感染近些年来大量研究充分证明,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
1.消化性溃疡患者中Hp感染率高,DU为9%~100%,GU为80%~90%。
同样Hp感染者中发生消化性溃疡的危险性亦显著增加。
2.根除Hp可促进溃疡愈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明显降低溃疡复发率。
3.HP感染改变了粘膜侵袭因素与防御因素之间的平衡(二)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性溃疡的最终形成是由于胃酸-胃蛋白酶的自身消化所致。
(三)药物一些药物对胃十二指肠粘膜具有损伤作用,其中以非甾体抗炎药(NSAID)最为显著。
NSAID通过抑制胃粘膜的PGE的产生,使胃粘膜血流量减少,胃粘膜代谢出现障碍,而导致的胃粘膜损伤。
其引起的溃疡称为NSAID相关性溃疡。
(四)遗传因素(五)胃十二指肠运动异常(六)应激和心理因素(七)吸烟还有粘膜和粘液,这些保护的因子,在溃疡病形成的过程中也起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在胃溃疡。
攻御因子和防御因子平衡的失调,是发生消化性溃疡病的一个很重要因素。
三、病理改变溃疡为单个或多个,直径多小于10mm。
溃疡深者可累及胃壁肌层甚至浆膜层,溃破血管时引起出血,穿破浆膜层时引起穿孔。
溃疡愈合时周围粘膜炎症,水肿消退,粘膜重建,其下肉芽组织纤维化转变为瘢痕,周围粘膜向其集中。
四、临床表现(一)消化性溃疡的特点(1)病史长,慢性过程呈反复发作。
内科学消化性溃疡
图
胃溃疡
好发部位 GU——球部(前壁常见) DU——胃角和胃窦小弯 组织学上,GU多在胃窦、体交界处 的幽门腺区(胃窦)一侧。 老年GU位置高,胃窦体交界线上移。 直径:DU<10mm,GU稍大。 巨大溃疡:直径>2cm
临床表现
特点:慢性经过、周期性发作、节律腹疼 (一)症状 1.典型消化性溃疡疼痛特点 ① 疼痛部位:DU右上腹,GU左上腹 ② 疼痛性质:饥饿性痛,灼痛、胀痛、 隐痛。 ③ 疼痛时间:DU空腹痛、夜间痛,饭 后缓解。GU饭后0.5小时后痛,至下餐 前缓解。
胃、十二指肠黏膜的防御和修复机制 1. 粘液--粘膜屏障 粘液、HCO-3 2. 胃及十二指肠粘膜血液供应 3. 粘膜细胞的更新能力 4. 胃及十二指肠的节律运动 5. 胃肠道激素,如前列腺素 6. 重碳酸盐 7. 粘膜血流 8. 表皮生长因子(EGF)
侵袭因素 近年研究明确:Hp和NSAID
是损害胃十二指肠黏膜屏障致溃疡的最 常见病因。 1.Hp(Helicobacter pylori)感染 证据: ① Hp在DU中有很高的检出率: DU—90-100%,GU—70%以上; ② 抗 Hp感染的治疗可以使溃疡得以愈合;③ Hp的存在可以使溃疡延迟不愈 ④ 根除 Hp可以明显降低溃疡复发率,使溃疡得 以痊愈。
3. 疤痕期(S期)分S1和S2
S1:溃疡消失,见新生的红色粘膜------红色瘢痕 S2:溃疡消失,红色→白色 ------白色瘢痕期
内镜下溃疡的分期(三期)
胃溃疡(A1)
(二)X线检查:
X线直接征象--龛影
(三) Hp检测 侵入性和非侵入性检查
快速尿素酶试验
侵入性检查首选
14C或13C尿素呼气试验
1. 去除病因 禁用或避免使用对胃粘膜有损伤的药 物 2. 饮食疗法 少食多餐,饮食规律化 3. 对症治疗: 上腹胀--促动力药 4. 避免精神紧张和劳累,注意劳逸结合
西医内科学教学大纲-消化性溃疡
西医内科学教学大纲:消化性溃疡
[目的要求]
1.掌握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并发症、治疗原则与治疗措施。
2.熟悉鉴别诊断。
3.了解发病机制、病理改变。
[教学内容]
1.概述:概念、流行病学。
2.病因、发病机制与病理:胃酸及胃蛋白酶增多、精神神经因素、胃粘膜屏障降低因素、幽门螺杆菌、内分泌因素等。
溃疡的好发部位与病理学特点。
3.临床表现:重点介绍上腹部疼痛的临床特点。
特殊类型溃疡的定义及临床特点。
4.实验室与其他检查:Hp检测、胃液分析、胃镜及活组织检查、X线检查、粪便隐血检查等。
5.并发症: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癌变。
6.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强调主要诊断依据。
(2)鉴别诊断:胃癌、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泌素瘤等。
良性溃疡与恶性溃疡的鉴别。
7.治疗:
(1)一般治疗。
(2)药物治疗:根除Hp、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粘膜。
药物治疗原则。
(3)并发症的处理。
8.预防。
[教学方式]
典型病例床边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消化性溃疡消化性溃疡( peptic ulcer,PU)指胃肠道黏膜被自身消化而形成的溃疡,可发生于食管、胃、十二指肠、胃-空肠吻合口附近以及含有胃黏膜的Meckel憩室。
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最为常见。
【流行病学】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全球性常见病,估计约有100%左右的人在其一生中患过本病。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
十二指肠溃疡( duodenal ulcer,DU)多见于青壮年,而胃溃疡(gastric ulcer,GU)则多见于中老年;前者的发病高峰一般比后者早10年。
临床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多于胃溃疡,二指肠球部溃疡与胃溃疡发生率的比值大约为3:1。
不论是胃溃疡还是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均好发于男性。
【病因和发病机制】在导致各类胃炎的病因持续作用下,黏膜糜烂可进展为溃疡。
消化性溃疡发病的机制是胃酸、胃蛋白酶的侵袭作用与黏膜的防御能力间失去平衡,胃酸对黏膜产生自我消化。
如果将黏膜屏障比喻为“屋顶”,胃酸、胃蛋白酶比喻为“酸雨”,漏“屋顶”遇上虽然不大的“酸雨”或过强的“酸雨”腐蚀了正常的“屋顶”都可能导致消化性溃疡发生。
多数导致消化性溃疡发病的病因既可以损坏“屋顶”,又可增加“酸雨”。
消化性溃疡与其常见病因的临床关联如下。
(一)Hp感染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致痫机制详见本篇第四章。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的Hp感染率最高达90% - 100%,胃溃疡为80% - 90%。
同样,在Hp感染高的人群,消化性溃疡的患病率也较高。
清除Hp 可加速溃疡的愈合,显著降低消化性溃疡的复发。
(二)药物长期服用NSAIDs、糖皮质激素、氯毗格雷、化疗药物、双磷酸盐、西罗奠司等药物的患者可以发生溃疡。
NSAIDs是导致胃黏膜损伤最常用的药物,大约有IO% - 25%的患者可发生溃疡,其致病机理详见第四章。
(三)遗传易感性部分消化性溃疡患者有该病的家族史,提示可熊的遗传易感性。
正常人的胃黏膜内,大约有10亿壁细胞,平均每小时分泌盐酸22 mmol,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的壁细胞总数平均为19亿,每小时分泌盐酸约42 mmol,比正常人高出1倍左右。
但是,个体之间的壁细胞数量也有很大的差异,在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和正常人之间存在显著的重叠现象。
(四)胃排空障碍十二指肠-胃反流可导致胃黏膜损伤;胃排空延迟及食糜停留过久可持续刺激胃窦G细胞,使之不断分泌促胃液素。
其他与消化性溃疡相关的病因和疾病列于表4-5-1。
应激、吸烟、长期精神紧张、进食无规律等是消化性溃疡发生的常见诱因。
尽管胃溃疡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同属于消化性溃疡,但胃溃疡在发病机制上以黏膜屏障功能降低为主要机制,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则以高胃酸分泌起主导作用。
【胃镜及组织病理】胃镜下所见典型的胃溃疡多见于胃角和胃窦小弯,活动期消化性溃疡一般为单个,也可多个,呈圆形或卵圆形。
大多数活动性溃疡直径<l0mm,边缘光整,底部由肉芽组织构成,覆以灰黄色渗出物,周围黏膜常有炎症水肿(彩图4-5-1)。
溃疡深者可累及胃壁肌层甚至浆膜层,累及血管时可导致出血,侵及浆膜层时引起穿孔。
愈合期溃疡,可见瘢痕。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形态与胃溃疡相似,多发生在球部,以紧邻幽门环的前壁或后壁多见,十二指肠球部可因反复发生溃疡,瘢痕收缩而形成假性憩室。
显微镜下,溃疡所致的黏膜缺损超过黏膜肌层。
【临床表现】(一)症状上腹痛或不适为主要症状,性质可有钝痛、灼痛、胀痛、剧痛、饥饿样不适,可能与胃酸刺激溃疡壁的神经末稍有关,常具有下列特点:①慢性过程,病史可达数年或十余年;②周期性发作,发作期可为数周或数月,缓解期亦长短不一,发作有季节性,多在秋冬和冬春之交发病;③部分患者有与进餐相关的节律性上腹痛,如饥饿痛或餐后痛;④腹痛可被抑酸或抗酸剂缓解。
部分病例无上述典型的疼痛,仅表现腹胀、厌食、暖气、反酸等消化不良症状。
(二)体征发作时剑突下可有局限性压痛,缓解后无明显体征。
(三)特殊溃疡1.复合溃疡指胃和十二指肠均有活动性溃疡,多见于男性,幽门梗阻发生率较高。
复合溃疡中的胃溃疡较单独的胃溃疡癌变率低。
2.幽门管溃疡餐后很快发生疼痛,早期出现呕吐,易出现幽门梗阻、出血和穿孔等并发症。
3.球后溃疡指发生在十二指肠降段、水平段的溃疡。
多位于十二指肠降段的初始部及乳头附近,溃疡多在后内侧壁,可穿透入胰腺。
疼痛可向右上腹及背部放射。
易出血,严重的炎症反应可导致胆总管引流障碍,出现梗阻性黄疽或引发急性胰腺炎。
4.巨大溃疡指直径>2cm的溃疡,常见于有NSAIDs服用史及老年患者。
巨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常在后壁,易发展为穿透性,周围有大的炎性团块,疼痛剧烈而顽固,多放射至背部。
巨大胃溃疡并不一定都是恶性的。
5.老年人溃疡临床表现多不典型,常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疼痛多无规律,较易出现体重减轻和贫血。
胃溃疡多位于胃体上部,溃疬常较大,易误认为胃癌。
由于NSAIDs在老年人使用广泛,老年人溃疡有增加的趋势。
6.儿童期溃疡主要发生于学龄儿童,发生率低于成人。
患儿腹痛多在脐周,时常出现呕吐,可能幽门、十二指肠水肿和痉挛有关。
随着年龄的增长,溃疡的表现与成年人相近。
7.无症状性溃疡这些患者无腹痛或消化不良症状,常以上消化道出血、穿孔等并发症为首发症状,可见于任何年龄,以长期服用NSAIDs 患者及老年人多见。
8.难治性溃疡经正规抗溃疡治疗而溃疡仍未愈合者。
可能的因素有:①病因尚未去除,如仍有Hp感染,继续服用NSAIDs等致溃疡药物等;②穿透性溃疡;③特殊病因,如克罗恩病、促胃液素瘤;④某些疾病或药物影响抗溃疡药物吸收或效价降低;⑤误诊,如胃或十二指肠恶性肿瘤;⑥不良诱因存在,包括吸烟、酗酒及精神应激等,处理的关键在于找准原因。
【并发症】(一)出血消化性溃疡是上消化道出血中最常见的病因,约占所有病因的50%,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较胃溃疡易发生。
当消化性溃疡侵蚀周围或深处的血管,可产生不同程度的出血。
轻者表现为黑粪,重者出现呕血。
有慢性腹痛的患者,出血后腹痛可减轻。
胃镜下溃疡出血病灶的Forrest分型(表4-5-2)有助于评估病灶再出血的概率。
表4-5-2 消化性溃疡出血的Forrest分型Ⅰ活动性动脉出血90PPI+胃镜治疗+PPIⅡa裸露血管伴明显渗血50PPI+胃镜治疗+PPIⅡb血凝块25-30PPI,必要时胃镜治疗Ⅲa少量渗血10PPIⅢb仅有溃疡,无血迹3PPI(二)穿孔当溃疡向深处发展,穿透胃、十二指肠壁,可有三种后果:1.溃破入腹腔引起弥漫性腹膜炎呈突发剧烈腹痛,持续而加剧,先出现于上腹,继之延及全腹。
体征有腹壁板样僵直,压痛、反跳痛,肝浊音界消失,部分患者出现休克。
2.溃破穿孔并受阻于毗邻实质性器官,如肝、胰、脾等(穿透性溃疡)发生较慢,改变了腹痛规律,变得顽固而持续。
如穿透至胰腺,腹痛放射至背部,血淀粉酶可升高。
3.穿入空腔器官形成瘘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可以穿破胆总管,胃溃疡可穿破入十二指肠横结肠,可通过钡餐或CT检查确定。
(三)幽门梗阻多由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及幽门管溃疡引起。
炎性水肿和幽门平滑肌痉挛所致暂时梗阻可因药物治疗、溃疡愈合而消失;瘢痕收缩或与周围组织粘连而阻塞胃流出道,则呈持续性梗阻,需要手木治疗。
临床症状常有:明显上腹胀痛,餐后加重,呕吐后腹痛可稍缓解,呕吐物可为宿食;严重呕吐可致失水,低氯、低钾性碱中毒;体重下降、营养不良。
体检可见胃蠕动波及震水声。
(四)癌变溃疡由良性演变为恶性的几率很低,估计<1%胃溃疡有可能癌变,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一般不发生癌变。
【辅助检查】(一)胃镜及黏膜活检胃镜是消化性溃疡诊断的首选方法,其目的在于:①确定有无病变、部位及分期;②鉴别良恶性;③治疗效果的评价;④对合并出血者给予止血治疗。
胃镜下所见溃疡形态特征如前所述。
(二)x 线钡餐X线钡餐适宜于:①了解胃的运动情况;②胃镜禁忌者;③不愿接受胃镜检查者和没有胃镜时。
尽管气钡双重造影能较好地显示胃肠黏膜形态,但其效果仍逊于胃镜。
溃疡的直接X线征象为龛影,间接征象为局部压痛、胃大弯侧痉挛性切迹、十二指肠球部激惹及球部畸形等。
(三)Hp检测有消化性溃疡病史者,无论溃疡处于活动还是瘢痕期,均应检测Hp,方法见本篇第一章。
(四)粪便隐血了解溃疡有无合并出血。
【诊断】慢性病程、周期性发作的、节律性上腹疼痛是疑诊消化性溃疡的重要病史,胃镜可以确诊。
不能接受胃镜检查者,x线钡餐发现龛影,可以诊断溃疡。
【鉴别诊断】(一)其他引起慢性上腹痛的疾病虽然通过胃镜可以检出消化性溃疡,但部分患者在消化性溃疡愈合后症状仍不缓解,应注意是否有慢性肝胆胰疾病、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与消化性溃疡曾经共存。
(二)胃癌胃镜发现胃溃疡时,应注意与癌性溃疡鉴别,典型胃癌溃疡形态多不规则,常>2cm,边缘呈结节状,底部凹凸不平、覆污秽状苔(彩图4-5-IB)。
部分癌性胃溃疡与良性胃溃疡在胃镜下难以区别。
因此,对于胃溃疡,应常规在溃疡边缘取活检。
对有胃溃疡的中老年患者,当溃疡迁延不愈时,应多点活检,并在正规治疗6-8周后复查胃镜,直到溃疡完全愈合。
(三)Zollinger-EI/ison综合征当溃疡为多发或位于不典型部位、对正规抗溃疡药物疗效差、病理检查已除外胃癌时,应考虑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
该综合征由促胃液素瘤(gastrinoma)或促胃液素细胞增生所致,临,以高胃酸分泌,血促胃液素水平升高,多发、顽固及不典型部位消化性溃疡及腹泻为特征。
促胃液素瘤是一种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多位于胰腺和十二指肠,肿瘤病理性地分泌大量促胃液素,刺激胃酸过度分泌,致严重而顽固的溃疡,多数溃疡位于十二指肠球部和胃窦小弯侧,其余分布于食管下段、十二指肠球后及空肠等非典型部位。
此外,大量酸性胃液进入小肠,脂肪酶在酸性环境中失活,脂肪不能充分分解,吸收障碍,导致腹泻,可见于约1/3的患者,水泻5-30次/日。
促胃液素瘤通常较小,生长缓慢,但最终都将发展为恶性。
恶性与良性之间的鉴别主要依据其细胞的增殖指数及有无肝或淋巴结转移。
临床疑诊时,应检测血铬粒素A及促胃液素水平;增强CT有助于发现肿瘤。
由于这类肿瘤具有大量生长抑素受体表达,采用长效生长抑素类似物如奥曲肽微球治疗,可以有效缓解症状,使溃疡愈合,且能抑制肿瘤生长。
【治疗】消化性溃疡治疗目标为:去除病因,控制症状,促进溃疡愈合、预防复发和避免并发症。
.(一)药物治疗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消化性溃疡药物治疗经历了H2受体拮抗剂、PPl和根除Hp三次里程碑式的进展,使溃疡愈合率达到95%左右,相应的外科手术大幅度减少。
1.抑制胃酸分泌(1) Hz受体拮抗剂: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药物之一,疗效好,用药方便,价格适中,长期使用不良反应少。
表4-5-3所列H:受体拮抗剂治疗胃溃疡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6周愈合率分别为80% -95%和90%- 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