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选读6》·诊法
《内经选读》教室笔记[优质文档]
内经选读复习内容第一部分各单元背诵内容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俛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
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写,名曰奇恒之府。
诊法脉要精微论
(三)察目诊法
1.基本原理:“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 (精,视物精明),目的功能活动以五 脏精气为其有神:目光炯炯,顾盼自如,转动灵活, 能视万物、别黑白、审短长——提示脏 腑精气不亏,虽病亦属轻证; • 无神:目光呆滞,目暗睛迷,反应迟钝, 视力下降,以长为短,以白为黑——提 示脏腑精气衰败,双目失养,病重,预 后差。
内容与题解: 切,切脉;要,纲要,要领;精微,精 妙入微。本文论述了诊病的原则,切脉、 望诊、闻声、察形的原理及应用,四时 脉象的变化规律,阴阳盛衰与梦境的关 系,色脉合参以及尺肤诊等内容。全文 以论脉为主,以脉诊为纲要的诊法理论 精妙入微,故名篇。
第一段.(原文1、2自然段)
内容:论述了诊脉时间及四诊合参的诊 法原则。
概述
诊法,即诊察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诊法二字首见于《素问· 脉要精微论》, 望、闻、问、切四诊在经中又被称为 “视而可见”、“听声音而知所苦”、 “言而可知”、“扪而可得”。
• 望诊:重在五色诊和颜面分部望诊及身 形动态,对眼、舌等官窍的察验也有一 定的记述。 • 问诊:既提及问病史(所始病)及问现 症(所方病),也重视病人生活环境和 精神状态,了解病人喜恶嗜好(临病人 问所便)。 • 闻诊:涉及听声音、嗅气味两方面,但 内容较少。
姚国美· 《诊断治疗学》:“平人五脏既和,无 论何脏色旺,必随气血上荣于面,必借胃气出 于皮毛之间,皮毛色白,故五脏所生之色,为 胃气与皮毛之色所掩护”。
(2)病色 【特点】外无掩护,彰然显露,一色独亢, 主脏腑气血失调。 善色(欲)——光明润泽,含蓄不露, 是脏腑气血尚未衰败之象,预后好; 恶色(不欲)——晦暗枯槁,五色精微 象现,暴露不藏,是脏腑气血衰竭之象, 预后差。
(完整word版)《内经选读》重点背诵原文
《内经选读》重点背诵原文第一章哲学思想1.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素问·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2.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故器者生过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谓泻之。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第二章藏象1.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
故无不出人,无不升降,化有小大,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期有近远,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
(《素问·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3。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矣。
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素问·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2.五脏六腑,心为之主,耳为之听,目为之候,肺为之相,肝为之将,脾为之卫,肾为之主外。
(灵枢·五癃津液别)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3.脏有要害,不可不察。
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腹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4。
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故曰:阴在脾为之使,胃为之市.(素问·刺禁论)4。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
内经选读讲稿第八单元:脉要精微
内经选读讲稿第八单元:脉要精微内经选读讲稿第八单元:脉要精微脉,切脉,这里泛指诊法。
要,要领。
精微,精湛微妙。
《素问》有“脉要精微论”篇名,本单元主要讨论疾病诊法,包括诊病原理、原则及具体方法等内容,其中对脉诊和色诊的阐述尤为详细。
原文分析【原文】 801【提示】本节主要论述诊病的时间以平旦为宜,以及平旦诊病的原理。
【校注】( l )平旦:太阳刚升出地平线之时,即清晨、早晨。
( 2 )阴气未动,阳气未散:文互相备的修辞。
言平旦之时,人刚刚醒寤,体内阴阳之气未因进食和劳作而被扰动、耗散。
( 3 )气血未乱:指体内气血未受到疾病以外因素的干扰,其盛衰状态能够真实地反映出来。
( 4 )有过之脉:指有病变的脉象。
过,过失、异常。
( 5 )动静:指脉象的变化。
( 6 )视精明:即观察眼睛的色泽、动态及视觉。
精明,指眼睛和眼神。
( 7 )参伍:错综比验,彼此相参互证。
( 8 )决死生之分:指通过四诊参伍,判断疾病的预后吉凶。
决,分辨、判断。
分,异也,区别。
【分析】本节在论述具体诊法内容之前,主要论述两个方面内容。
1.“诊法常以平旦“的原则,是诊病特别是切脉的最佳时间,平旦诊病的原理是病人经过一夜的休息后,尚未劳作和进食,机体内环境处于相对的稳定状态,没有受到除疾病外其他因素的干扰,望闻问切所诊察出的病理之象均为病气所致,因而能如实地反映脏腑经脉气血的盛衰状况,故此时诊病有利于对疾病的正确诊断。
但诊脉不可能全在平旦,多的是在其他时间,但诊病时令病人平静,保持环境安静,还是能够做到的。
所以对平旦诊脉的时间规定不必拘泥,而只宜守其法度。
2.确立四诊合参、全面诊察的诊法原则。
多种诊法“参伍“,是〈内经〉诊法学的一思想。
望、闻、问、切四诊是充分运用人的眼、耳、口、鼻、手等器官,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疾病诊察,反映了多个方面的疾病资料。
因此,只有多层次、多角度、广泛地收集临床资料,即切脉、望目察色、观形体强弱、审察脏腑之盛衰,闻病人所发出的异常声音,问病人二便排泄情况等多法并用,彼此相参互证,才能全面掌握病情,把握病势,判断疾病的预后吉凶。
内经选读复习重点
《素问·上古天真论1》1.背诵“上古之人,其知道者……度百岁乃去。
”p32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2.理解并背诵“七七八八”p35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写,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写。
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2》1.理解“四时起居早晚”p39-40春:夜卧早起夏:夜卧早起秋:早卧早起冬:早卧晚起2.理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重中之重)(1)含义:春夏顺从生长之气蓄养阳气,秋冬顺从收藏之气蓄养阴气。
春夏养阳,即养生、养长;秋冬养阴,即养收、养藏。
对于顺时养生和用药大法具有重要意义。
(2)临床应用:①以阴阳互制而论,春夏阳盛,宜食寒凉抑制亢阳;秋冬阴盛,宜食温热抑制阴盛。
②以阴阳互根而论,春夏养阳,是为秋冬养阴作准备;秋冬养阴,是为春夏养阳奠定基础。
善治病者,当顺时令,立四时疾病互治规矩。
③以阴阳虚盛而论,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宜养其内虚之阳;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宜养其内虚之阴。
善养生者,春夏培养内虚之阳,秋冬培养内虚之阴。
《素问·生气通天论3》1.煎厥:古病名。
是指烦劳伤阴,阴虚阳亢,逢夏季阳盛,以致煎熬阴精而昏厥的病证2.薄厥:古病名。
《内经选读》6~7章背诵要求
第五章病证5101 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素问·热论》)5102 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脏脉。
岐伯曰: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
岐伯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
(《素问·热论》)5103 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
5104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
(《素问·热论》)5201 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五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
(《素问·咳论》)5202 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
聚于胃,关于肺。
5301 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
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视其五色,黄赤为热,白为寒,青黑为痛。
5303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灵枢·厥病》)5401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其入脏者死,其留连筋骨间者疼久,其留皮肤间者易已。
5402 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
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
凡痹之类,逢寒则虫,逢热则纵。
(《素问·痹论》)5502 治痿者独取阳明。
岐伯曰: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
5603 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胕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
(《素问·水热穴论》)5604平治于权衡,去宛陈莝,微动四极,温衣,缪刺其处,以复其形。
开鬼门,洁净府,精以时服。
五阳已布,疏涤五脏,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气乃平。
内经选读背诵条文
《内经选读》背诵条文1201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1214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
(素问·生气通天论)1215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素问·生气通天论)1216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素问·生气通天论)1306 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然调其气,过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谓泻之。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2101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2104 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处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少阴,通于秋气。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太阴,通于冬气。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内经选读简答题及答案
1.如何明白得《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说的“治未病”的含义?《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治未病”要紧包括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初期诊治三个方面。
反映出《内经》防重于治的预防为主的学术思想。
对养生保健、防病治病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对后世中医学的进展产生了深远的阻碍。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提出的“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既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结合脏腑生克制化规律所制定的已病防变的方法。
“治未病”是指采取必然的方法预防疾病的产生和进展,是治那么学说的大体法那么,对养生保健、防病治病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要紧包括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两个方面。
治未病具体包括三种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以后防其传变,强调初期诊断和初期医治,及时操纵疾病的进展演变;三是预后避免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
①摄生防病。
《》中提出“正气内存,邪不可干”,体内正气充沛了自然不易生病。
摄生是以调摄精神意志为宗旨,思想上要维持安闲清静,没有邪念。
精与神守持于内,幸免过度的情志变更,心胸爽朗,乐观愉快,如此就能够达到补养真气的目的。
关于外界不正常的气候和有害的致病因素,要及时躲开,顺从四时寒暑的转变,维持与外界环境的和谐统一。
要求人们饮食有控制,生活起居有规律,躯体虽劳动但不使其过度倦怠,同时还要节欲保精。
另外,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制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强身健体的方式,如、、、、等。
②既病防变。
疾病发生后,必需熟悉疾病的缘故和机理,把握疾病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进展转变规律,争取医治的主动权,以避免其传变。
例如医治结合运用健脾和胃的方式,这是因为肝病易传之于,健脾和胃的方式即是治未病。
2.如何明白得“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因此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说明了顺时养生的大体原那么。
由于四时阴阳是万物之全然,万物皆生于春,擅长夏,收于秋,藏于冬,人亦应之。
内经临床运用(疾病诊法)10.9.素问·平人气象论
内经临床运用(疾病诊法)10.9.素问·平人气象论经文分析本篇是《内经》论脉之专篇,主要讨论平息调脉法,四时五脏平脉、病脉和死脉,以及诊虚里、尺肤、寸口等。
(一)论平息调脉法经文提出一息脉跳4~5至为成年人正常的脉象,而一息脉至4次以下和5次以上,均为病脉或死脉。
诊脉的基本方法之一就是“以不病之人调病人”,医生应“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
”即医生通过平调自己的呼吸去测定患者脉搏的频率、节律等,这一诊脉方法经历了几千年的应用,至今不失为简便、可行和有效的方法。
经文还总结了异常脉息及脉尺合参的临床意义。
(二)论四时五脏的平脉、病脉和死脉1.脉以胃气为本本篇原文指出∶“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
”《素问·玉机真藏论》也曰∶“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
”胃气是人体生命的根本,脏腑、经脉都要依赖胃气提供的物质基础,才能发挥各自的正常功能,脉象的变化反映了五脏气血的盛衰,因此说脉以胃气为本。
有胃气的脉即平脉,表现为和缓有力,节律均匀。
2. 四时五脏平脉、病脉与死脉的区别平脉、病脉与死脉的区别主要在于胃气的多少有无,平脉是胃气充足,病脉则是胃气不足,死脉则胃气全无。
这种以胃气的有无盛衰分别平、病、死脉,对估测病情轻重、预后好坏很有意义。
后世脉法重视胃、神、根的理论,殆即秉自本篇。
3.脉逆四时与发病原文第二段提出的所谓今病与后病,是根据五行乘侮规律,结合胃气的多少,加以阐发的。
如“胃而有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等,张介宾《类经》注∶“毛为秋脉属金,春时得之,是为贼邪,以胃气尚存,故至秋而后病。
春脉毛甚,则木被金伤,故不必至秋,今即病矣。
”是从四时五脏兼脉或出现相乘相侮之脉象,来推测发病时间的。
(三)诊虚里的原理及其意义原文首先明确诊虚里是候宗气,接着指出虚里为胃之大络,贯鬲络肺,出于左乳下,这便是诊虚里的原理。
对于虚里诊的临床意义,本篇列举了几种情况∶一是虚里搏动“盛喘数绝”,反映胃及心肺有疾;二是虚里搏动“结而横”,说明内有积聚;三是若虚里搏动“绝不至”(跳动中断,绝而不复),则疾病预后不良;四是搏动剧烈,“其动应衣”,是宗气大泄之证,预后亦差。
《内经选读》67章背诵要求(带解释)
第五章病证5101 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寒性收引,感受寒邪则腠理闭塞,阳气郁而发热),热虽甚不死(人感受寒邪等外邪后,就要发热,发热虽重,却表明阳气有抗邪能力,故预后尚可);其两感于寒(表里两经同时受邪发病如太阳与少阴两感、阳明与太阴两感、少阳与厥阴两感)而病者,必不免于死(如果表里两经同时感受寒邪等外邪而发病,由于邪盛正虚,故预后较差,有死亡的可能)。
(《素问·热论》)分析1、热病的概念指感受六淫外邪之,以发热为主要证候的疾病的总称。
2、伤寒的概念①广义的伤寒:即是指热病。
如《难经·五十八难》说:“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这个“热病”属于暑病的概念),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
”②狭义的伤寒:单指感受寒邪后出现发热为主要症候的疾病。
3、太阳经对卫外御邪的意义:①循行最长②分布最广③与督脉联系最紧密(从巅入络脑;交会风府、大椎穴)④主气最为表浅(主毫毛)⑤统领营卫之气4、伤寒六经传变规律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说明:①它是说明在伤寒病的发病过程中,邪气逐步深入的发展演变。
②它是个相对的规律,而不是个绝对的规律。
③它与《伤寒论》中的六经传变有所不同。
a) 本篇只论热证,实证,未论及虚寒证b) 本篇只论经络表现为主,少及脏腑症候。
关于六经传变的顺序这一部分谈到了伤寒的六经传变顺序,这一思想启发了张仲景研究伤寒病和撰写《伤寒论》的思路。
但是对于原文中的病邪逐日传经的说法,宁可视其为一种邪气发展由浅入深的过程,而不可拘泥于一日一经的固定不变的定式。
例如《伤寒论》中就有“直中”、“合病”、“并病”等具体情况。
从临床来看,少数较烈性的外感流行疾病可以出现类似篇中描述的发展过程,而大多数则是各有不同特征。
5102 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脏脉(疏通调治病变所在的各脏腑经脉)岐伯曰: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凡是余热不清的,都是因为发热严重的时候,勉强吃东西造成的)。
《内经选读》第六章 诊法
幻灯片 3
6102 夫脉之小、大、滑、涩、浮、沉,可以指别;五藏之象,可以类推(五脏在 内,功能表现于外,其外在征象,可以根据事物的援物类比加以推测);五藏相音,可 以意识(五脏配五音,肝心肺脾肾配角徵宫商羽,马莳:“人之相与音虽见于外,而五 脏主于其中,可以意会识之”);五色微诊,可以目察(五色的微小变化,可以用眼睛 来观察 )。能合脉色,可以万全。 (《素问·五脏生成篇》)
幻灯片 11
6109 切脉动静(变化)而视精明(两目的神气) ,察五色,观五藏有余不足,六府 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彼此相参比验,如四诊合参),决死生(疾病预后的吉凶) 之分。(《素问•脉要精微论》)
幻灯片 12
6110 是以圣人持诊之道,先后阴阳而持之(掌握阴阳先后的规律 ),奇恒之势乃六十 首(上古医经《奇恒势》所载 60 首诊法,今世不传),诊(诊察)合微(各种细微资料 综合分析)之事,追(追寻,寻求)阴阳之变(探求阴阳盛衰之变化),章五中之情(张 介宾:“章,明也。五中,五脏也”。明辨五脏病情), 其中之论( 作出中肯的结论), 取虚实之要(并根据虚实纲要),定(忖度,推测)五度之事(确定脉度、脏度、肉度、 筋度、俞度阴阳属性 ) ,知此乃足以诊。
幻灯片 13 是以切阴不得阳,诊消亡(所以切其阴而不能了解其阳,这种诊法是不能行于世上的 );
得阳不得阴,守学不湛(切其阳而不能了解其阴,其所学的技术也是不高明不精湛的 )。 知左不知右,知右不知左,知上不知下,知先不知后,故治不久(医道就不会长久 )。 知丑知善(要知道不好的,也要知道好的 ),知病知不病,知高知下,知坐知起,知行 知止(既知道高,亦知道下,既知道坐,也要知道起;既知道行,也要知道止 ),用之 有纪,诊道乃具,万世不殆。起所有余(疾病初起,客邪有余),知所不足(正气不足, 病之所起,虽有余,亦知其虚而受邪)。度事上下,脉事因格(格,推究。全面忖度病 情,推究脉诊原理。检查病者的上下各部,脉证参合,以穷究其病理 ) (《素问·方 盛衰论》)
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脉要精微论》原文、译文及注释
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脉要精微论》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脉要精微论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黄帝问曰:诊法何如?岐伯对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夫脉者,血之府也。
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
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浑浑革(亟的通假字)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死。
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
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
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
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矣。
五脏者,中之守也。
中盛藏满,气胜伤恐者,声如从室中言,是中气之湿也。
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
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
仓廪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
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
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夫五脏者,身之强也。
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
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
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
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
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
得强则生,失强则死。
岐伯曰:反四时者,有余为精,不足为消。
应太过,不足为精;应不足,有余为消。
阴阳不相应,病名曰关格。
帝曰:脉其四时动奈何?知病之所在奈何?知病之所变奈何?知病乍(作的古体字)在内奈何?知病乍(作的古体字)在外奈何?请问此五者可得闻乎?岐伯曰:请言其与天运转大也。
万物之外,六合之内,天地之变,阴阳之应,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
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
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阴阳有时,与脉为期,期而相失,知脉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时。
内经选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
选择题:《内经选读》中,对于“阴阳”的论述,以下哪项是核心观点?A. 阴阳是宇宙间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正确答案)B. 阴阳只存在于人体内部,不涉及外界环境C. 阴阳平衡是绝对的,不会受到任何因素影响D. 阴阳学说与现代医学理论完全无关在《内经选读》的考试大纲中,关于“五行”的考察点,以下哪项是必考内容?A. 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及其在人体生理病理中的应用(正确答案)B. 五行的历史起源与演变过程C. 五行与西方星座学的对应关系D. 五行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实例《内经选读》中,关于“藏象”的论述,以下哪项是重点考察的知识点?A. 藏象学说中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与相互关系(正确答案)B. 藏象与现代解剖学理论的对比研究C. 藏象学说在烹饪艺术中的应用D. 藏象与古代哲学思想的渊源在《内经选读》考试大纲中,关于“病因病机”的部分,以下哪项是必须掌握的内容?A. 六淫、七情等致病因素及其引起的病机变化(正确答案)B. 现代环境污染对中医病因病机理论的影响C. 病因病机与天气预报的关联性研究D. 病因病机在动物实验中的验证方法《内经选读》中,关于“诊法”的论述,以下哪项是执业医师必须熟练掌握的技能?A. 四诊合参的方法及其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正确答案)B. 诊法与古代占卜术的异同点C. 诊法在远程医疗中的创新应用D. 诊法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前景在《内经选读》考试大纲中,关于“辨证”的部分,以下哪项是核心考察点?A. 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等基本辨证方法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正确答案)B. 辨证与西方医学诊断体系的对比研究C. 辨证在心理治疗中的作用与机制D. 辨证与人体生物钟的调节关系《内经选读》中,关于“治则治法”的论述,以下哪项是执业医师必须掌握的内容?A. 正治反治、标本缓急等治则及其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正确答案)B. 治则治法与古代兵法策略的相似性探讨C. 治则治法在园艺设计中的运用实例D. 治则治法与现代科技发展的关系研究在《内经选读》考试大纲中,关于“预防与养生”的部分,以下哪项是必须了解的知识点?A.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等预防思想及养生方法在中医实践中的应用(正确答案)B. 预防与养生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形式C. 预防与养生在现代商业营销中的运用策略D. 预防与养生与外星生命探索的联系探讨《内经选读》中,关于“经络”的论述,以下哪项是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中的重点考察内容?A. 经络系统的组成、循行路线及生理功能及其在中医临床中的意义(正确答案)B. 经络与现代神经科学的对应关系研究C. 经络在艺术创作中的灵感来源作用D. 经络与古代交通网络的类比分析。
黄帝内经中根据面色的变化诊察疾病的要领
黄帝内经中根据面色的变化诊察疾病的要领黄帝内经中根据面色的变化诊察疾病的要领黄帝内经中根据面色的变化诊察疾病的要领【原文】容色(1)见上下左右,各在(2)其要。
其色见浅者,汤液主治,十日已;其见深者,必齐(3)主治,二十一日已;其见大深者,醪酒主治,百日已。
色夭面脱,不治,百日尽已。
脉短气绝死,病温虚甚死。
色见上下左右,各在其要。
上为逆,下为从(4);女子右为逆,左为从(5);男子左为逆,右为从。
易,重阳死,重阴死(6)。
阴阳反他,治在权衡相夺,《奇恒》事也,《揆度》事也。
【注释】(1)容色:面部色泽。
(2)在:察也。
(3)齐(jì):通“剂”,即药剂。
(4)上为逆,下为从:逆,预后不良;从,预后良好。
(5)女子右为逆,左为从:阴阳之道女子属阴,右侧亦为阴,故色见于右侧为逆,见于左侧为顺。
男子同例。
(6)重阳、重阴:男子(阳人)病色见于左侧(阳位)叫重阳,女子(阴人)病色见于右侧(阴位)叫重阴。
重阳、重阴均属危证。
【白话详解】面色的变化,表现在上下左右不同的部位,各有其审察主病的要领。
若病色浅的,说明病情尚轻,可用五谷汤液调治,10天可以治愈。
若病色深的,说明病情较重,须用药剂治疗,21天可以治愈。
若病色过深的,说明病情更重,必须用药酒治疗,100天才能治愈。
若面色枯槁不泽、颜面瘦削,为不治之症,到100天就要死亡。
若脉象短促而正气脱失的,是死征;温热病而正气极虚的,也是死征。
病色表现在面部上下左右不同的部位,应分别审察其主病。
病色上移为逆,下移为顺;女子病色在右侧的为逆,在左侧的为顺;男子病色在左侧的为逆,在右侧的为顺。
如果病色变更,变顺为逆,在男子则为重阳,是死征;在女子则为重阴,也是死征。
若阴阳相反,应尽快权衡病情的轻重,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使阴阳趋于平衡,这就是《奇恒》、《揆度》的目的。
【按语】本节主要讲述了根据面色的变化诊察疾病的要领。
中医认为“有诸内,必形于外”。
体内发生的病变,必然会反映到体表,面色就是这种体表反映之一。
内经临床运用(疾病诊法)10.5.素问·脉要精微论
内经临床运用(疾病诊法)10.5.素问·脉要精微论经文分析本篇全面而又系统地论述了诊法学说的内容,以讨论脉诊为重点,旁及望诊、问诊、闻诊的有关内容,对诊法原理和具体方法均做了扼要论述,论述的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诊法总的原则要求1.诊病环境应该安静经文指出“诊法常以平旦”,认为诊断疾病的时间,以平旦为佳,因为,平旦(清晨)时“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
人体内外环境安静,最能反映人体气血盛衰的客观情况,故此时四诊所得之资料,可判断疾病的轻重吉凶。
但从临床实际来看,诊病都要求在平旦是不可能的,因此,其精神实质,主要在于说明诊脉时,必须让患者安静,排除各种干扰因素,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也就是后面所说“持脉有道,虚静为保”的道理。
2. 强调四诊合参原文紧接着提出“切脉动静”应与“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等其他诊病方法结合起来,强调全面检查、四诊合参、广泛地收集临床资料,“以此参伍”,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二)诊法原理及诊病方法1.脉诊原理及其意义1.“夫脉者,血之府也”,概括了切脉诊病的道理。
府,物聚的地方,血,此处也包括了气。
经脉是气血运行的道路,气血运行的速度、数量、质量有变化时,脉象也就有所变化,从而根据脉象的变化,便可测知人体阴阳气血的盛衰,以判断邪正斗争的情况。
接着列举了一些典型脉象,指出其与人体生理、病理的联系。
2. 望神、色、形态的要点“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
”是望神色的理论根据。
精明,指两目的神气;五色,指面色。
气,此处也包括了血,精明五色为脏腑精气之荣华,且易于观察,通过对目之精光和神气、颜面五色的观察,可测知人体气血阴阳的盛衰,从而预测疾病的顺逆。
原文通过论述面部望诊的“五欲”与“五不欲”,阐明望色的要领,在于色和泽2个方面,面部五色润泽、明亮、含蓄,反映胃气充沛,正气未败坏,预后良好;面部五色枯槁、晦暗或暴露而无光泽,反映正气衰败,胃气枯竭,五脏真气败露于外,预后不良,这些可作为判断预后吉凶的依据,对临床有指导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诊法
第一节 原理、规范
[本节要点] 一、理论概要 本节论述诊法原理和诊法规范。理论要点有: 1、人体内脏和形骸官窍之间内外相应,脏腑气血的盛衰变化,在体
表必有征象可循,因此采用望闻问切全面地审察,可见病知源。 2、诊断疾病有严格的诊断规范。主要是四诊合参;诊法以阴阳为纲;
保持内外环境的安静状态等。 二、重点经文 6106 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
6220 脉应四时
诊法 十、脉象主病
6223 脉者,血之府 6224 急者多寒;缓者多热
诊法 十一、虚里与孕脉诊法
6225 虚里诊法 6224 孕脉诊法
思考题
1、如何理解“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 2、辨五色“欲”与“不欲”的要点及意义?举例说明。 3、如何理解“五脏者,中之守也”? 4、如何理解气口独为五脏主? 5、如何理解“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 6、如何理解“夫五脏者,身之强也”?
第三节 审机求属
一、理论概要 本节论分析病机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理论要点是: 1、审察病机的重要性和原则、方法。 2、五脏病机是核心。以五实证和五虚证为例,强调审察
五脏病机在把握病变转归和指导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3、色脉参合辨别疾病新久的方法。
第三节 审机求属
重点经文 6301 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
预测疾病之吉凶以及脏腑精气的盛衰。 2、诊脉的部位、方法,各部脉候及四时五脏的平、病、
死脉,把胃气的盛衰有无作为其识别要点。 3、问诊和闻诊临床价值与望诊、切诊同等重要。临证必
须四诊并行,不可偏废。 二、重点经文
6201 6206 6207 6210 6216 6220 6221 6223
诊法
一、望诊原理 6201 五色欲与不欲 6202 察目望神以胃气为重
殆。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诊法
第一节
原理、规范
一、诊病原理(6101-6105)
二、诊法原理(6106-6107)
三、诊断要点 (6108)
四、四诊合参 (6109-6110)
五、脉诊要求 (6111-6112)
六、诊病规范 (6113)
七、五过四德 (6114)
诊法
第一节
原理、规范
[复习思考]
1、《阴阳应象大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的 含
义及临床意义是什么?
2、诊法的纲领和规范是什么?
诊法
第二节 望闻问切 [本节要点] 一、理论概要 本节论述望、闻、问、切四种诊法的诊断原理、运用原则
及应用要点。理论要点是: 1、望面之五色、眼神及身体形态,以判断疾病之所在、
2、从病象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异同互证,鉴别 病机。
3、辨虚实是审机求属的基本内容 ,辨五脏虚实是 审机求属的核心 。
第三节 审机求属
复习思考
1、审机求属的原则和方法是什么? 2、“五实”、“五虚”的表现如何?其预后转归 怎样?对临床有何指导意义?
七、脉诊原理与部位
6215 三部九侯
6216 独取寸口
(1)寸口位于肺经上。 (2)寸口在肺经经渠、太渊穴处。 (3)太渊为原穴,能反映肾脏元气的盛衰。 (4)肺脉起于中焦,与脾关系密切,诊寸口脉能反映后 天之本脾脏的盛衰。
诊法
八、诊脉方法与四时五脏平病死脉621762Fra bibliotek86219
真脏脉
诊法 九、脉应四时
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 而致和平,此之谓也。(素问·至真要大论) 6302 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 其属也。
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攻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 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 气增而久,夭之由也。(素问·至真要大论)
6304 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身汗得后利,则实 者活。此其候也。(素问·玉机真脏论)
原文阐释
第三节 审机求属
6301 审察病机,无失气宜
谨守病机,各司其属 1、有者求之,无者求之, 2、盛者责之,虚者责之
原文阐释
第三节 审机求属
6302 寒之而热者取之阴,
所谓求其属也
热之而寒者取之阳,
凡发热证用寒凉的药物治疗反而更热的,为阴虚生 热,故用滋阴法;
而凡寒凉证用辛热药治疗而反更寒的为阳虚之寒, 应用补阳法 。
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 。
原文阐释
第三节 审机求属
6303 五虚 五实
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谓五实 。
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此谓五虚。
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 。
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
第三节 审机求属
《内经》病机论的基本精神——审机求属
1、掌握从病象入手辨识病机的方法。
二、色诊部位与要领 6203 6204 望诊部位 6206 五色主病
三、望形态
诊法
6207 夫五脏者,身之强也
得强则生,失强则死
四、察官窍 6208 望五官
五、闻声
诊法
6210 五脏者,中之守也 六、问诊
6211 6212 6213 问诊是全面了解病人信息的重要途径。
6214 临病人问所便
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