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留日学生与中国近代教育发展
简析20世纪初庚款留学生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
简析20世纪初庚款留学生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摘要:“庚款留学”是中国近代留学史上奇特的一幕,也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
庚款留学群体大都学有所成,回国后,他们中的许多人投身于教育事业,成为我国近代教育的主要倡导者和实践者。
他们通过引进西方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推动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过程,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影响巨大。
关键词:庚款留学教育影响一、庚款留学生出现的历史背景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华。
1901年9月7日,清政府与加之比利时、荷兰、西班牙在内的十一个国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条约规定,中国付各国战争赔款共计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达9.8亿两,因事发中国庚子年,史称“庚子赔款”。
1905年前后,针对美国19世纪末以来的排斥华工政策,中国沿海各地掀起了广泛的抵制美货运动,使美国的在华利益受到损失,美国在华的长远利益受到损害。
1906年,美国伊里诺大学校长詹姆士提醒美国的政府应当采用一种“从知识上和精神上支配中国的领袖的方式”来控制中国的发展。
①1906年3月,美国传教士明恩溥在白宫向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建议,用清政府的“庚子赔款”在中国兴学和资助中国学生来美国留学。
在明恩溥、詹姆士等人的推动之下,罗斯福总统的咨文中关于资助中国教育的内容出台。
1908年,美国国会通过议案,决定从1909年起,将美国所得庚子赔款的一部分以“先赔后退”的方式还给中国政府,并和中国政府达成默契,以所退庚款发展留学教育,美国的这一举动后来被部分相关国家仿效,这就是所谓“庚款留学”或“庚款兴学”。
“庚款兴学”一方面表明美国想在政治上、经济上控制中国,但另一方面庚款留学也为中国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回国后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特别是对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其影响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二、庚款留学生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一)引进西方进步的教育理论,开展教育试验和改革。
简论近代中国留学教育的变化
个出路。再次 ,中曰两国政府对赴 日留学的鼓励和促成 也起
岁之间 。二是学 生出 自贫寒 , 域集 中。主要 是沿海 一带 。 地 主要原因是当时风气未开 ,国人普遍认 为出洋留学是可怕 的冒 险之举 , 所以一般殷实人家 的子 弟对此 不敢 问津 ,只有从 下层 百姓中招募幼童 。而 广东沿海 地区风 气开化较 早 ,因此在 10 2 名学生中 , 广东 8 4人 、 江苏 2 o人 、 北方 山东仅 1 人 。三 是在
生数量急剧上升 , 被称为留学潮 , 由此形成 了近代留学教 育的兴 盛期。这一阶段的留学教育始于甲午战争 以后 。战败后 的中国 面 临空 前深重的民族危机 。大多数爱国知识分子和青年学 生希
望通过 出洋留学 来寻求国家 富强 、 民族振 兴 的道路。而 日本经 过效法西方 的明治 维新 等一 系列改 革措施 很快 强盛起 来 的事
收拾 。 2 世纪初 的留学 日本 , 0 因为得 到了政府 的大力 支持 ,留学
交流的一种手段 , 而近代的中国留学多 是一种单 向的流出 , 当 这 然基于中国在近 代 以来 , 世界格局 中的地 位所决定 的。每次 在 到了中国社会发生重 大转折 的时期 , 留学就形 成一股 潮流 。近 代 的留学根据时期大约可以分为 : 片战争后 的留学 欧美 ; 鸦 甲午
实, 给中国朝野 以强烈 的影响和刺激。经历重创 的清政府 开始
是偶然 的, 而有其深刻 的社 会历史根源 。两次鸦 片战争在 英国 的枪炮面前 , 满清王朝的声威扫地 以尽 , 以天朝 为万古不朽 的迷 信破灭了 , 从而惊醒了一部分朝野 中的有识之士 , 开始睁眼 看世 界, 试图用西方近代军事装备和 工业技术来挽救危机 , 了洋 兴起 务运动 。但是新式人才的匮乏很快成为洋务 事业所面临 的重大 难题 。为解 当务之急 , 洋务派在 兴办 学堂的 同时也提 出了派 遣 留学生的要求 。17 , 80年 曾国藩 、 李鸿章 以容 闳的留 学计划 为 蓝本向清廷 上书奏议 留学 。17 82年 8月第一批 中国幼 童 3 0名 乘船赴美 , 成为 中国近代官派留学生之始 。此后 3年 ,每年 分别 派遣 3 0名赴美学生 , 共计 10名。自 17 ,福建船政学 堂 、 2 86年 北洋水 9学堂先后选派 8 人赴美 、 留学 … 。这一阶段官方留 币 8 法 学生总数仅在 20 0 人左右 , 留学规 模不大 , 基本 没有成 为政 府的 基本政 策 , 称为留学 教育的试验期 。这个 时期留学教育 主要 被 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留学生 年龄 较小 。据资料统 计 ,留美幼
留日学生影响近代中国
留日学生影响近代中国打开文本图片集甲午战争后,中国知识界意识到原先“蕞尔小国”的日本,在现代化道路上已经走在了原本是其文化母国的中国前面,于是,赶紧派人向日本学习。
从1896年起,大量中国学生涌入日本学习,仅1906年就有大约8600人。
这样大的数字,是到当时为止世界史上规模最大的留学运动。
有趣的是,大部分留日学生的目的不是学习日本文化,而是学习西洋文化。
或者叫,学习日本人学习西洋文化的方法,当然也包括从日本转手得到的,已经打上浓厚的日本色彩的西方知识。
这些留学生集中了中国的有志之士和少年才俊,赴日本寻找科学救国、教育救国、文学救国、军事救国……乃至改良和革命的方略。
他们中有章太炎、陈天华、邹容、黄兴、蔡锷、宋教仁、汪精卫、蒋介石、陈独秀、李大钊、周恩来、鲁迅、周作人、郭沫若、郁达夫、李叔同、胡风、周扬、田汉、夏衍、欧阳予倩等等。
辛亥革命的先驱、国民党的绝大部分元老、共产党创始人“南陈北李”、三分之一的中共一大代表(李达、李汉俊、周佛海、董必武),都曾东渡日本留学。
日本书籍的翻译也随之进入高潮。
民国建立前15年间,共有956本日文书译成汉文;同一时间内,日本从汉文译过去的书只有16本;民国成立后15年间,日译汉的书有1759本。
日文以汉字构成,大量译书尤其是翻译教科书刊行中国,对文化和教育的影响可想而知。
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之一,是白话文运动,而它的前身“文言合一”运动,则源于明治时代的日本。
前面说到的大量新名词,实际上也就是吸收了日本的这一文化资源,对于中国文体的演变,发挥了直接的作用。
中国的新小说、新诗、新戏剧,也都受益于日本文学的启迪。
郭沫若的第一本诗集《女神》在日本写成;郁达夫的《沉沦》看得出日本私小说的印痕;周作人的散文明显带有日本茶道的形式之美;鲁迅的杂文里总有一个黑黑瘦瘦的影子,那就是藤野先生。
近代日本对中国的“文化反哺”在中国产生了广泛、深刻和持久的影响,这是不争的事实。
同样不争的事实是,这种极其强劲的“文化反哺”并没有给中国的发展带来很明显的成效。
中国留学生的发展历程RN以及与现代化进程的关系-南开大学世界近...
中国留学生的发展历程及其与现代化进程的关系李喜所内容提要:由容闳奠基的中国留学教育大致有一个半世纪多一点儿的历史。
其间最耀眼的是形成了三次留学潮:即清末以留学日本为主流的留学运动;五四前后留美、留欧、留俄、留日交相辉映的出国留学洪流;20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直接推动下,中国留学生遍布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国留学牵动了千家万户,涌现了史无前例的留学大潮。
近150年来,出国的留学生总数在百万以上,形成了一支学贯中西的新型知识群体,直接影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中国先进文化的构建。
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教育、国防以及文学艺术等领域的现代化进程,留学生都举足轻重,贡献良多。
留学生与中国现代化进程呈现一种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关系。
关键词:中国留学生现代化一、中国留学生的发展历程留学是一种异国教育,即别国的学生留在某一国家学习。
唐朝时期,日本来华的遣唐使常带一些青年学生来中国读书,为了系统而深入地研讨中国文化,这些遣唐使回国时总要留下不少青年继续学习,习惯上就称他们叫“留学生”。
久而久之,留学生就成了中国人出国学习的一个约定俗成的专有名词,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其中虽然也有“留洋生”、“游历生”、“洋学生”等各种称呼,但只有“留学生”一词被普遍认可。
要溯源中国的留学生,出现的并不晚。
早在汉唐时期,随着印度佛教的东来,常有一些高僧往印度研习佛学经典,开创了中国留学的先河。
但毕竟人数少,影响也有限,没有形成气候。
宋元明时期,极个别的中国青年通过特殊的渠道,也有涉足海外求学者,来华留学的外国人也偶尔有之,但相关记载甚少,描述他们的足迹相当困难。
清代前期,一些青年往欧洲学习神学,和传教士关系密切,不过人数少得可怜。
比较正规意义上的出国留学,或者说把留学作为教育制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则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才逐步形成的。
也就是说,中国的留学教育只有一个半世纪多一点儿的历史。
1847年,容闳、黄胜、黄宽在美国传教士布朗(Rev·S·R·Brown)的帮助下由香港马礼逊学校往美国留学。
清末绍兴留日学生与绍兴近代教育
清末绍兴留日学生与绍兴近代教育*◎何慧燕摘 要:清末大批绍兴学生赴日留学,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绍兴留日学生学成回国后,回到家乡投身于教育事业。
他们或在管理岗位,或在教师岗位,运用日本留学时学到的先进教学理念开展教学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宣传先进的民主主义思想。
成为当时发展新式教育、促进绍兴近代教育发展的主要力量,为绍兴近代教育的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留日学生 绍兴 近代教育1896年,《时务报》创刊,李瑞棻奏请在京师设立大学堂,也就在同一年,清政府首次派遣唐宝锷等13人赴日本留学。
1898年,随着向日本派遣留学生被作为一项国策得以确立之后,各个省和一些政府部门开始向日本公费派遣留学生,除了公费留学生之外,也有很多人自费前往日本留学。
这股留学日本的热潮在1905——1906年期间达到高潮。
据日本人实藤惠秀在著作《中国人留学日本史》中的统计,“1901年以后,留日学生年年增加;1905年年初就有三至四千学生在日本”,“1905年及1906年都约有八千人”。
1在中国各个省份当中,浙江地处东南沿海,且自古以来与日本交流较为频繁,因此赴日留学学生的人数较多,位于全国各省的前列。
而在浙江省范围内,绍兴素来人文厚重,较早接受日本明治维新和欧美文化思想的影响,因此大批学子东渡日本留学。
他们学成回国后,很多都成为在绍兴、浙江乃至全中国都非常有影响力的名人,如:鲁迅(周树人)、陶成章、徐锡麟、秋瑾、经亨颐、何燏时、许寿裳等等,在各个领域为当时中国的发展发挥作用。
其中有不少留日学生学成后,回到家乡绍兴,从* 课题项目:2017年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科研项目( N2017004)《清末留日学生与绍兴近代教育》[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识码]事教育事业。
他们或在管理岗位,或在教师岗位,运用留学时学到的先进教学理念开展教学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宣传先进的民主主义思想,教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
他们通过身体力行,积极参与到家乡的教育事业中,来达到其教育兴国的目标,以实际行动促进了绍兴近代教育的发展,为绍兴培养出了大量优秀人才。
中国近代留学教育走向_学习内容及历史意义分析
高等理科教育 2005年第4期(总第62期)中国近代留学教育走向、学习内容及历史意义分析Ξ张彩丽 刘瑞丽(兰州大学 国际政治系,甘肃 兰州 730000) 摘 要 中国近代的留学教育为赴欧美、日本、苏联三种走向;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经历了首先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继而引进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最后接受无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复杂过程。
每一次留学教育都涌现出一大批著名人物,他们不仅在中国科学技术和经济文化等方面建功卓著,且其中管理、外交、翻译等方面的人才还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演变、教育现代化的推进产生了至深至大的影响。
关键词 中国近代 留学教育 走向 学习内容 历史作用中图分类号 G64819 文献标识码 A 一、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历史走向及其原因(一)1872年:走向欧美,原因:洋务运动中国近代留学运动的第一次高潮是在19世纪70年代初形成。
当时正是清朝政府在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起义的沉重打击下,被迫放弃“天朝上国”的至尊观念,不得不勉强做出从“剿夷”到“抚夷”、“师夷”的角色转换姿态。
由于洋务运动本身迫切需要一批外交人才和技术人才,曾国藩、李鸿章接纳容闳的建议,联名上奏清廷,于是才有从1872年开始的将120名聪颖幼童分批逐年派往美国留学之举,从而开近代中国留学教育之先河。
此后不久,洋务派为了培养组建近代海军所需的军事人才,又以福州船政学堂为中心,选派青年学生和下级军官赴欧洲学习。
据不完全统计,洋务派于1872~1896年派往留美、日、法、德、英等国去学习军事技术、自然科学等科目的幼童达200多人。
这样,便形成了由洋务派主持控制的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出国留学高潮。
(二)1901年:转向日本,原因:洋务运动的破产与清政府教育结构的重大变革甲午战争的惨败不仅惊醒了中国人旷日持久的洋务梦,而且使朝野上下惊奇地发现,当初本来处于与中国类似处境的日本,在学习的道路上已经远远地跑在了前面。
于是,伴随着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产生了一个研究日本、学习日本的热潮。
近现代史纲要:浅谈近代留学生对中国的影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作业题目:姓名:班级:学号:分数:二〇一三年十二月二十日浅谈近代留学生对中国的影响【摘要】:留学是国际教育交流的重要途径。
无论是古代日本、朝鲜、琉球留学生负笈中国,还是近代中国留学生西赴欧美,东渡扶桑,均是中外教育交流史上的大事。
中国近代留学教育发端于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兴盛于甲午战争至抗日战争之间,与整个中国近代史相始终,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影响深远。
【关键词】:近代教育、留学生、归国19世纪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强接连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西方列强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激化。
70年代以后,列强对华侵略加剧,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
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重大时刻。
有志之士都在思索如何救国,抵抗外敌。
教育作为振兴民族的大业,如何改革教育,成为无数人考虑的问题。
中国的八股取士已经不能满足江山社稷的需要,而短时间内又不可能创造出来一种新的方法,所以向那些发达国家派遣留学生是眼下最明智的选择。
“师夷长技以制夷”渐渐付诸行动。
当然一项活动的开展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付诸实践才是王道。
在留学生的问题上,有一个人不能不提,他对中国近代留学生派遣做出了重大贡献。
由于中国长期封关锁国,风气未开,当时绝大多数中国人仍以考科举、入仕途为唯一正途,对于进洋校、学西学都嗤之以鼻;且不少人认为美国是极荒凉野蛮的地方,视出国留学为畏途。
但是有着“中国留学生之父”之称的容闳,排除万难,为近代留学生教育,甚至是近代教育做出了重大贡献。
第一批30人在上海招考时,未满定额,容闳不得已亲赴香港,在英政府所设的学校中,遴选数人,才得以补足。
1872年8月11日,经过学习准备的30名留美学生,由监督陈兰彬率领,从上海启航出洋。
在此后3年中,清政府又先后遣送了90名幼童赴美留学。
此即为清末幼童留美,也是中国首次有组织的留学活动的由来。
但是,天佑不测风云,幼童留美后,分散寄居于美国家庭中,入小学念书,并逐级升学。
留学生对清末教育改革的参与和影响
由上可见,陈毅、胡钧、陈问咸、田吴照等人,在《奏定学堂章程》颁布前,已由张之洞派往日本两 次,有的还在日本留学。如董鸿神1901年至1904年就读于早稻田大学政治科,回国后长期任职学
部。因为张之洞幕中有这样一些熟悉日本教育情况的留学生和游历过日本的人,所以,他们受命起
省矿务局技正,同年冬调任学部专门司主事兼京师大学堂教习,后任工科监督,1912年任北京大学首 任校长等。陈宝泉(1874—1937),天津人,1903年到日本学习师范,1904年回国,1905年任直隶学务公 所图书课副课长,同年底随严修到清廷学部任主事,拟订学部开部之计划,改定中等以下学堂章程,主 持图书局和编纂教科书的工作,升郎中。又曾任普通教育司师范科员外郎。1912年任北京高等师范
关键词留学生清末教育改革参与影响 周牧,南京晓庄学院新闻传播学院讲师
210029
清末的教育改革不仅是清末新政时期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就,也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巨大变革。 以科举制的结束和新的教育体制的萌生为标志,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教育体系土崩瓦解,现代教育体 制开始诞生。在此过程中,留学生尤其是留日学生积极参与改革,发挥了多方面的作用。
总务司员外郎,郎中右参议”。1901年宋教仁科举考试结束次日,即投门生贴拜见这位创办明达学堂、参与维新运动的 常德进步人士。(钟发喜《宋教仁与漳江书院》,http://www.taoyuan.gov.cn/tywh/ArticleShow.aspx?id=21338)。又据[日]北 冈正子考证:“1902年lO月,弘文学院举行了因等待加纳治五郎回国而延期了的第一次毕业典礼。毕业生是与弘文学 院设立同时入学的湖南省派遣来的速成师范科的学生。”(北冈正子《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由来一加纳治五郎给第一 批毕业生讲话的波澜》,《鲁迅研究月刊》2002年第3期,靳丛林译自《日本异文化中的鲁迅一从弘文学院的入学到退学 事件》第六章《加纳治五郎给第一批毕业生讲话的的波澜》,目本关西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31日,译文正题系译者所 加。)当时湖南派往日本学习6个月速成师范科的有10名,戴展诚与杨度作为旁听生参加。当时杨度和加纳治五郎就中 国的国民性问题展开了多次论辩,戴展诚几乎场场必到。戴展诚与杨度是去考察日本国民教育的。路孝植,陕西周至 人。1900年留学日本高等农业学校。1906年清政府给予举人出身,任学部总务司机要科员外郎等。民国成立后任教 育部佥事、北京农学校长。 【1】尚小明:《留日学生与清末新政》,第53页,但对恒钧、刘宝和与陈棍未介绍。目前已知的情况是:恒钧,清宗室, 鸦片战争时靖逆将军奕山玄孙。早年官派留日,就读于早稻田大学教育及历史地理科,办《大同报》,主张“满汉融和”。 1907年与熊范舆、沈钧儒、雷光宇领衔给清廷上了第一份要求速开国会的请愿书。1908年创办《中央大同报》。民国后 曾任国会议员等。陈棍(1872—1931),浙江义乌人。秀才,后人杭外I求是书院研读数理。1898年官费留学东京帝国大学 造兵科。毕业后留日本编撰数学、物理学、心理学等大专教材,运销国内,风行一时。在日本先后加入光复会、同盟会。 1911年回国,任陆军部军实司科长。1914年任北京大学数理教授。刘宝和是否留学日本宏文学院等,待查。 【2】《学部奏派刘崇杰等为驻日本调查学务委员片》,《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70,台湾鼎文书局,1978年版,第10 页。刘崇杰(1880一?),福建闽县人。1906年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科。回国后,任福建法政学堂监督兼教务 长、教育部福建学务视察员,是《新译日本法规大全》的译校骨干。1910年起任驻日使馆一等参赞等。 【3】尚小明:《留日学生与清末新政》,第53-54页。 f41刘真主编:《留学教育:中国留学教育史料》,(台北]国立编译馆1980年版,第743页。 ・240・2016/6江苏社会科学
清末四川留日学生与四川教育近代化的开题报告
清末四川留日学生与四川教育近代化的开题报告清末四川留日学生是指在清朝末年,前往日本留学的四川籍学生。
这批留日学生不仅在学习知识和技能方面受益匪浅,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成为了四川教育近代化的推动者和倡导者,对四川省各个领域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留日学生的来源背景、学习情况及回国后的贡献三个方面来探讨四川留日学生与四川教育近代化。
一、留日学生的背景和情况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由于政治局势紧张、社会矛盾尖锐等原因,四川教育体系陷入停滞状态。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大批四川学生前往日本,获得了新的知识和经验。
留学归来的学生成为了近代化的推动者,他们将在日本学到的现代化理念带回了祖国,并将其付诸实践。
据统计,1899年至1940年期间,四川留日学生已达5,000余人。
这些学生中,最早的一批留学生多为士绅子弟,后来逐渐扩大到平民子弟。
留日学生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农业、商业、工业、教育等方面的知识。
留日学生大多选择了东京帝国大学、京都帝国大学、早稻田大学、立教大学等著名高校。
二、留日学生的贡献1. 推动新式教育的发展留日学生回国后,积极投身于新式教育的发展中。
他们在各地设立学校、开办教育机构,推广新式教育,传播现代文明。
比如,黄炎培,留学于清华学校和庚子赔款设立的北京同文书院,回国后在成都创建了“成都高等师范学堂”,并且任校长。
学堂的创办标志着四川教育向近代化的转型。
杨春芳则是在重庆成立了“中华图书馆学堂”,以培养图书馆工作人员为主要目标。
2. 促进医学教育的发展同样的,留日学生也在医学教育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将在日本掌握的医学知识和技术带回国内,推动中国现代医学教育的发展。
最为著名的是,梁思永在回国后曾经担任过多个医学院的校长或教授,主要从事传染病、寄生虫学、组织学、胚胎学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
同时,他还是建设与改造学校、医院的积极推动者和参与者。
3. 推动文化教育的推广留日学生还通过文学、新闻、宣传等途径,推广新思想、新知识,加强人们的文化素质教育。
浅析20世纪中国的日语教育发展
浅析20世纪中国的日语教育发展浅析20世纪中国的日语教育发展一、在对"西方近代文明"的寻找中应运而生,在自我革新和抵抗防卫中展开的日语教育十八世纪后半,随着美国独立,西洋列强在世界范围内寻找原料和劳动力市场的视线由南亚向东亚转移。
当中日两国都在西欧的视线中渐渐清晰起来的时候,两国开始了自己"近代化"的历程。
而中国的日语学习、日语教育可以说正是在中国对"近代化"的寻找中应运而生的。
如此可见,中国近代的专业外语教育是在为抵御西方列强侵略、谋求民族自我革新和力图寻找近代文明的发展方式中才被提上了重要地位的。
此后,在维新运动中也广设外语课,借以培养"通洋文"的"博通时务"之才。
虽说外语在当时被视为一种工具,但却是和当时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的中国试图救国图存、"以求振兴"这一目的紧紧相连的。
就日语教育而言,中国人当时除了在"东文馆"和学堂等地学习日语,像梁启超、康有为等留学日本以求救国之道的人也逐年增加。
据统计,"1913年至1914年间,留日学生至少有五、六千人,仅次于1906年的最盛时期"。
但此后,随着五四运动和"九一八事变"爆发,"大批留日学生满怀‘国家仇、民族恨’,纷纷回国抗日,留学生锐减至303人(1931年)"[3]。
在八年抗日时期,由于中国革命的中心任务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一切工作均围绕这一中心展开,所以"为了使敌工干部在阵前能用日语喊话、呼喊口号、用日文写标语传单、对日本士兵进行劝降缴械的宣传工作,在一些敌工干部训练班和学校里开展了日语教学"[4]。
如上所述,中国近代以来的日语教育,不可避免地是在中国人试图通过"日语"、"日本"这个窗口看"西洋"、学"西方"的前提下展开,而后的日语教学又不得已在防卫战争、抗日战争的"革命"斗争过程中延续。
论中日近代留学教育的差异——以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爆发期间为例
Ma . 2 08 r 0
Vo.1 1 0 N0.1
论 中 日近 代 留 学 教 育 的 差 异
以鸦 片 战争 至 辛 河北大学 1 摘
坤 ,司 丽 娟
教育培训鉴定处 ,河北 保定 0 10 ) 70 2
教育 学院 ;2 .保定 电力职业技 术学 院
与学部共 同合奏 了 《 为收 还美 国赔 款遣 派 学生 赴美 留学 办法折》 ,决定设立 游美学务 处 ,负责 考选 学生及 派赴 出 洋事宜 ,1 1 90年 清 政 府 改 游 美 事务 处 为 清华 学 堂。从 10 9 9年至 1 1 9 1年 ,清廷先后 考选 了 3届共 10名学生 赴 8 美学 习 ,其 中 不 少 人 对 民 初 文 教 科 技 事 业 做 出 了
关键词 :留学教 育;近代 ;中国; 日本
中 图 分 类 号 :G 0— 5 . 4 093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 -4 1 2 0 )30 6 -3 0 86 7 (0 7 0 -0 50
为维持腐朽 的封 建体 制 ,1 纪左 右 中 日两 国都严 8世 格奉行闭关政策 ,然 而事 与愿 违 ,封 闭 的结 果是惨 痛 的 , 14 8 0年 的鸦 片战 争 以及 15 8 3年 的 “ 船来 航 ” 黑 ,深深 地 刺痛了两个东方古 国的 自尊 ,把她们 推 向了亡 国的边 缘 。 日本通过 明治维新 走向 了强盛 ,而 中国却在 清廷腐 败的统 治下 沦为半殖 民地国家 。不可置否 ,振兴 离不 开改革 ,而 清政府 大小改革的结果却不尽人 意。就教 育改革而言 ,两 国都 主要采取了兴办新式学堂 、聘请外籍 教员、派遣 留学
解 了 清 廷 派 遣 留 学 生 的财 政 压 力 。 10 99年 7月 ,外 务 部
留学生与近代中国社会进步的关系
三、 留学生是 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传 播者 1留学生是西方 近代 教育思想 的主要传播 者。清末和 民国 .
时期 , 有 较 大 的 影 响 的 教 育 思 想 有 军 国主 义 教 育 思 想 、 具 实利 主
一●赫
( 留美 ) 等。其 中, 明复 和姜立夫在美 国获 数学博士学位 。胡 胡
萃而成 , 却是 非传 统 中国语 言中所 固有 的。留 日学生在 翻译 日
笔一 画学 过去的 。但是 , 当他们 大量翻译西 方书籍 以输 入西
方文化时 , 遇到难 以表述 的新事物 、 新思想就借用不同的汉字制 造新语 。如 以“ 哲学” p i sp y 、 说 明” “xlnt n 、 表“ hl oh ” 以“ o 表 epaai ” o
以“ 断交” “utr” 。再如“ 表 rpue 等 文学” 一词就是 日本人借用 中国 成语 中的“ 文章博 学” 创造而来 , 意在代表英语 中的“i rtr” lea e , t u
现在“ 文学 ” 一词 已融人 中文。上述的新词汇虽然都是 由汉字荟
中, 领事 、 代办 以上外交官 1 人 , 交次长 、 2 外 公使 2 , 人 外交总长 1
人, 内阁总理 1 。到民国时期 , 人 留学 生出身的外交官成为外交 队伍 的主体 , 在外交 方面发挥 了很 大作用 。留学 生出身 的外交 家深受西方思想影响 , 他们大多具有爱心 , 在外 交工作中为争 取
很大贡献。14 年 1 月的调查 显示 , 国 14名社会学教授 、 97 2 全 4 副
教授 和讲 师中 , 1 名美 国人 , 有 0 其余 14 3 名中国教师 中, 17 有 0 名
是 留 学生 出身 。 二、 留学 生 是 近 代 中 国 收 回主 权 外 交 活 动 的 主 持者
浅论近代中日两国的留学教育
想开展积极的宣传 , 也正因此, 他们对 国家真正的变革 和复兴影
日本留学生对 国家的贡献主要在于科 学技 术、 文化教育和 响有 限。 而日本留学生在学习西方先进技 术的同时也接受 了西 政治制度等方面。 首先 , 留学生们学成归国后不仅 成为西方先进 方 的先进 思想和 民主理念, 回国后很快 成为改革 的中坚力量,
技 术 和 文化 的 传 播 者 , 且在 取 得 一 定成 果 的基 础 上积 极 谋 求 推 动 了国家 的 民主化 进程 。 而 科 学 技 术 的创 新 , 到 最 后 游 刃有 余 地 运 用 先 进 国家 的技 术 。 直
其次, 他们积极地担当起教育新人的职责, 培养了众多拥有先进
察地理 、 风土和军 队等 ; 二是学 习汉语 以便于就 业; 三是对中国
文化 的经 史 文学 抱 有 热 忱 , 语 言 学 习之 外 , 极 结 交 名 人 雅 在 积
( 同上, 6 第9 页。 ④ 王晓秋 , 大庭修 :《 中日文化 交流 史大 系・ 历史卷 》 杭 ,
士。 总结起来 , 留学生的在华活动主要有 以下四项: 拜访学者、
家各方面的民主制度建设 出谋划策, 对巩固明治维新 的成果作 不 断谋求创 新, 讲求实学而不拘泥于形式 ; 晚清政府 的举 措虽
出了很 大 贡 献 。 然 也 是 以学 习外来 文 化为 目的 , 其 传 统 观 念 根深 蒂 固, 然 以 但 依
大 国心态 自居, 在接受先进 思想和文 明时畏手畏脚, 由此导致的
访 书 买 书 、 察名胜 古 迹 和 看戏 采 风 。 考 ⑦
州: 浙江人 民出版社 , 9 6 第39 19 年, 1页。 ⑤ 内阁官报局 :《 法令 全 书》, 东京 : 闻社 , 博 明治2 年, 0
留学生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悉 心 筹 划、 由于 私 垫 书瓮的毅育泪规 早 已 迎 人
谴责 , 张 乃仿照 日本制式 , 拟 成 《钦 定 学掌章
程 》, 至 此 我 国新 教 育 体制 系 统正式 成立 . 但 东
此 章 程未 能 切实 实 施 .
19 03
年,
、
清廷复令 报之
洞 重 拟 . 张于 是 年 1 月 拟成飞 奏定 学堂 章
尺 坟的平 民救 有运 动.
度 ’ . 并 指 出 留 美 学 生 是 美 国 教 苟 钊度 东 渐的
综上 所 述 , 我 沥 大致 可 以 得 出 以 下 舞 点结
主 要 媒介 , ‘这些 学 生 带 回 来许 多 新 思 想 的方
论:
法 , 生命 的新 型 , 以及 新 的 风俗 习该 , 这些 对 中国 现代 化 的影 响极 大 · (.) . 滩 卜 在 留美学 生 ‘ 带 回来 许多新 思想的方 法’
程 》, 该章 程 亦 主 要 参考 日本 学 制 , 分三 段六 级 . 三 段 即初 等教 育、 . 中 等 教 育和 高 等教 育, 六 级 依 次 为初 等小 学 堂 , 高 等小学堂 、 中学
堂 、 高等 学 堂 、 大 学 堂 、 通 擂 院(l) . 其 后 , 一
.
系 列 具 休的教 育制 度更 是 模 仿 日本 , 如 清末师
材 、 教 学 等 , 均 阐 述 极 详 . 他 们 认为 , 在 一 战 似 前, 军 国民 教育 曾使 日本一 战而 败 中 国 , 再 战而败俄 国. 然 而一 线以后 , 军 国 民教育 的心
育有 所 怀 旋 , 称 呼 上也 有 所之 忌 , 改 称军 事 教 育 . 但 9 · 18 事 变 后 , 由 于 外倪 日迫 , 军 国民
清末留日速成教育浅析
姓名:屈博专业:教育史学号:51090102044“速成”——清末留日教育的主旋律摘要:清末变革急需人才,清政府和青年学生都有急于求成的心理,希望在短时间内掌握一技之长,归国后即可施展才能,所以清末留日学生的教育以速成教育为主。
虽然这种教育为清末变革输送了一批急需人才,尤其是师范、法政方面的人才,但速成教育因“速”而产生的弊端也在清末时期有所凸显。
本文试图从留日学生教育的性质出发,探讨速成教育在推行、实施的过程中对留日学生以及近代中国社会发展所起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速成教育,留日学生,近代中国甲午战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也使得封建士大夫重新评估和审视洋务运动中只习西艺、不谙西政做法的可行性和时效性,并为中国如何实现救亡图存的道路进行了重新的设计和规划。
康有为在此时不失时机地提出了“不妨以强敌为师”的口号,经过维新变法的初试之后,最终在新政前后确立了中国学习日本的政策。
民族危亡的加深、国内废科举和兴学堂的开展,赴“日本游学者相望于道”。
[1]清末“新政”的实施以及日本政府的对外政策客观上推动了留日学生教育的发展,留日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到1906年已增至一万余人。
虽然清末中国人留学日本的规模庞大,留学生当中也出了不少优秀的人才,但留日学生在总体质量上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主要与清末留日学生教育性质有关,即教育的性质是速成教育而非正式教育。
一、速成教育的推行中国由于对近代化的迟缓感到焦虑,进而谋求革新,开始舍弃向西洋直接学习,转而向取得西学要领的日本学习。
清政府大力提倡留学日本,并且围绕留日学生的派遣制定了许多留学政策。
1903年,清政府颁布《自行酌办立案章程》,简化自费留学手续,不限资格,只要经过省学务处考试,甚至不用领取“咨文”(即护照),就可以出国,到日本后,可以自行选择私立学校。
而且在生活上对自费留学生予以适当照顾。
自费生回国参加考试或授予出身等,与官费生同等待遇。
1903年,张百熙等奏定《学务纲要》时,与其说奖励,不如说是要求留日修读速成的师范科。
浅析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日本因素
浅析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日本因素论文关键词:高等教育发展过程日本因素论文摘要: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端于洋务运动的兴起和洋务学堂的兴办。
在近代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日本的影响不可低估。
甚至可以说,日本是对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影响最大的国家。
本文拟从以下四个方面加进行论述。
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端于洋务运动的兴起和洋务学堂的兴办。
我国近代高等教育萌芽的标志是1862年京师同文馆的建立。
1898年京师大学堂的建立,标志着我国近代大学教育的正式诞生。
在中国近代国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日本的影响不可低估。
甚至可以说,日本是对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影响最大的国家。
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清末学成归国留日学生贡献巨大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一败涂地。
受此刺激,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探求日本崛起的原因。
他们发现日本早期派遣的大量留学生起了重要作用,中国亦该仿效,并以日本路近、费省,中日文字接近、易于通晓,西书已由日本摘要翻译、刊有定本,日本的风俗习惯与中国等为理由,认为应该向日本学习,将其作为派遣留学生的首选国,并通过各种途径向日本派遣留学生。
1896年唐宝锷、戢翼翚等首批13名学生赴日留学,标志着中国近代历史上轰轰烈烈的留日运动正式拉开帷幕。
1903年,由清政府制定并公布《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以科名鼓励的形式,明确鼓励出国留学。
在这种留学政策的推动下,在日本政府的鼓励下,留学日本之风一时大盛,在规模和人数上都创下前所未有的记录。
留日运动的兴起,彻底瓦解了封建高等教育的根基,促进了以日本为摹本的新型高等教育制度的建立。
据统计,清末赴日留学生中,学师范及教育的人数最多。
他们积极学习教育、心理、生物、化学等课程,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充分汲取近代新知识。
回国后,他们被迅速充实到高等学校的行政管理和师资队伍中。
1907年清政府规定,官费留学生归国后,均须做五年专门教员,以尽义务;义务期未满之前,不得调派其他差使。
这就使留日学生中的大部分,不管他们专业是农、工,还是医学、经济,归国后都先进入教育领域。
浅析辛亥革命前中国留日学生活动
浅析辛亥革命前中国留日学生活动鸦片战争以后,清朝天朝上国的尊崇不再,接踵而至的战败和随之而来的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一直对本国文明有着无上优越感的中国人备感屈辱,国内开始出现学习西方的热潮。
从翻译热潮到留学运动,为了改变被奴役的命运,救亡图存,无数的爱国志士寻求各种可能的救国途径。
而清末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留日活动,对当时中国造成的影响尤其突出。
一、中国学生选择留学日本的原因中国学生留日始于甲午战争之后。
光绪二十二年(1896),清政府首次派遣留学生13人抵达日本,日本政府在东京神田区专门为他们办了一所学校。
(1)自此以后,各省地方政府也开始陆续派遣留学生赴日,到1899年,在日本的留学生超过了100名。
20世纪初更是有大量的自费留学生,不仅有青年,甚至还有老翁、幼童和女子,盛况空前。
到1902年,留日学生已经有四五百名;1903年,达到1000多人;而1906年最多,有8000人。
以后虽有所下降,但在1911年,仍然有4000人左右。
(2)中国学生去国外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习先进思想、技术等,而日本在这些方面都是从西方学来的,而且中国最早接触的也是英、美等西方国家的文化,那么为什么大量的中国学生不选择去西洋留学而要去日本呢?究其原因,首先是交通的便利。
日本与中国相距不远,而且在甲午战争以后,交通非常方便,路费也很低廉。
张之洞在《劝学篇》中也提到:“至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
一路近省费,可多遣;一去华近,学生毋忘其国。
”(3)其次,日本政府为了笼络清政府,缓解甲午战争以来中日间的敌对情绪,希望通过留日学生培养亲日势力,从而扩大对华的政治、文化影响。
因此,采取了主动吸引中国学生的政策,如设立专门接收留学生的学校、给留学生提供留学经费等。
中国学生选择去日本留学更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近代中日两国国情相近,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改变了落后的状况,摆脱了民族危机,而中国却屡遭失败。
这种对比极大地刺激了晚清政府和中国的分子。
留日教育对近代中国的历史意义
留日教育对近代中国的历史意义
留日教育是指中国学生赴日本进行学习和培训的现象。
在近代中
国历史上,留日教育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首先,留日教育对于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自19世纪末以来,中国开始派遣学生赴日本留学,他们不仅学习了日本的
新式教育、科技和文化,还了解了日本先进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管理体制。
这些知识和经验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
的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留日教育有利于促进中日文化交流和友好关系的发展。
在
留日学生的人才引进和文化交流方面,日本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些中国革命先驱如孙中山、康有为等,就在日本接受了教育和培训,他们从日本学习到的先进思想、组织管理经验和政治理论对中国的民
主革命产生了积极影响。
同时,留日教育也促进了中日友好关系的发展,为后来两国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奠定了基础。
最后,留日教育还对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和完善起到了重要的推
动作用。
通过引进日本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和管理体制,中国的现代教
育体系得到了改进和提高,这为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提供了更加坚实的
支撑。
总之,留日教育对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为中国的现代化和文化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为中日两国的
友好合作开辟了新的渠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留日学生与中国近代教育发展摘要:清末留学日本运动的兴起,留学生作为中国教育史上一个特殊的群体,对封建教育的彻底解体和以日本为蓝本的新型教育体系的建立,起了巨大的催化和促进作用。
本文以留日学生为研究对象,从教学制度、师资力量、教学刊物等方面探讨留日学生对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留日学生近代教育影响
19世纪末,甲午战争的爆发,日本的强大引起中国人的反思,发现日本早期派遣的大量留学生对日本的富强起了重要作用,中国也必须仿效。
由于日本是中国的邻国,风俗相似文字接近,西书已由日本摘要翻译、刊有定本,因此日本作为中国派遣留学生的首选国。
于是,1896年唐宝愕、胡宗滚等13名学生赴日留学,标志着中国近代留日运动的开始。
从1896年派出第一批13人赴日留学,到1919年的20年间,中国赴日留学人员中涌现出了一大批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教育家,对近代中国社会变迁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作用。
这其中的政治家有中国国民党的居正、宋教仁、张继、廖仲凯、胡汉民等;中国共产党的周恩来、董必武、陈独秀、李大钊,王若飞、施存统等,另外的如黄兴、女革命家秋瑾、陈天华、“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的林觉民、方声洞、愈培伦等。
军事家如蔡愕、阎锡山、蒋方震、张孝准、蒋介石等。
文学家如鲁迅、巴金、郭沫若、郁达夫、田汉、夏衍、丰子恺等。
因此,可以说20世纪的中国历史发展与清末民
初培养的留日学生是密切相关的。
一、早期留日教育家——王国维
王国维是早期留日学生中的一员,对20世纪初年封建传统教育体系的瓦解,近代新式教育正在萌芽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他的教育思想的三大精髓为: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完全之人物”;知识教育提高到“皆有裨于人类之生存福祉”的高度;大学是自由研究学术之场所。
他译著的《教育学》,是近代中国学者翻译的第一部外国教育学著作。
他以叔本华、尼采、康德哲学为基础,形成独特的教育理论体系,并用之亦诊释亦批判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
他参与创办主编了近代第一份教育专业刊物《教育世界》。
《教育世界》刊于1901~1903年间,登载了97篇有关日本学制的译文,几乎都是日本办新教育以来所颁布的法令、章程,包括大学、中学、小学、女子教育、师范教育、职业教育等各个门类。
在中国教育史上,王国维最早引进外国教育理论,最早翻译外国教育学著作,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较完备的外国教育理论体系;他是最早明确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体育、智育、美育多方面发展的“完全人物”;他是最早试图在近代心理学、伦理学、美学的基础上的中国教育理论的开拓者;他是最早谋划创办师范学堂,堪称近代师范教育的先驱。
诸多“最早”的教育活动集于一身,其成就非一般的专门教育家所能及。
二、近代教育改革
从20世纪初人数开始急剧增加的留日群体,对清末的教育改革
体现出强烈的参与意识。
他们对以科举制为核心的封建旧教育给予猛烈的抨击并积极投身到各级新式教育体系中。
1.教育目的
1906年,清廷正式将“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定为教育目的,其中“尚武”,即仿自日本的军国民教育。
当时,留日学生对日本的武上道精神和军国民教育,无不深有感触。
1902年,留日学生在《军国民篇》首次阐述军国民教育思想。
同年,留日学生蒋百里译《国民之教育》文,进一步阐释了军国民教育理论。
宣统二年,各省教育总会止式提出“请定军国民教育主义案”。
民国建立后,国体虽然更新,但教育体制仍沿袭清末,不过将学堂改称学校,将监督、堂长改称校长。
教育宗旨中,也仍然保留着清末军国民教育的内容。
2.学制改革
1902年,清廷任命张百熙为管学大臣,拟具全国新学堂章程,张乃参照日本制式,拟成《钦定学堂章程》。
但此章程末能切实实施。
1903年,清廷复令张之洞重拟。
张之洞于是年11月拟成《奏定学堂章程》。
该章程亦主要参考日本学制,分三段六级。
三段即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六级依次为初等小学堂、高等小学堂、中学堂、高等学堂大学堂涵儒院。
其后,清廷制定的系列具体的教育法规均模仿日本,如清末师范学堂的学制和课程设计,即以当时日本的高等师范和寻常师范学校规程为蓝本。
清末新学制之所以取法日本,是因为日本教育体制既采自西洋,又保留着浓厚的
‘忠君”色彩,适介清廷既要变革,又欲维护专制统治的需要,故清廷乐于仿效;二是受到留日学生的影响。
清末留日学生大多学习法政和师范专业,归国后又多进入政界和教育界,因此对教育政策的制定影响较大。
张百熙和张之洞的幕僚中小乏留日归国学生。
“钦定”和“奏定”俩个学堂章程,名为二张所奏,但在具体草创过程中,留日归国学生实出力不小。
3.教育师资
1903年,清廷颁布《学务纲要》称:“此时开办学堂,教员乏人。
”为此,1903年,管学大臣张百熙在上奏中提出:“亟应多派学生分赴东西洋各国学习专门,以备将来学成回国,可充大学教习。
”由此可见,新学师资的培养是清政府派遣留学生的重要目标之一。
赴日留学生读师范、学教育的占相当大的比重。
1903年4~10月,共毕业175人(不包括其他学校继续深造者,下同),其中读师范者71人,占40.6%。
1903年10月至1904年4月,共毕业124人,其中读师范者86人,占69.3%。
1904年5月至11月,毕业165人,其中读师范者37人,占22.4%。
这些学生在日本专攻教育、心理、教授法、管理法等课程,通过听课、参观、讨论等活动,贪婪地吮吸办理近代新教育的新知识,回国后,凭借在国内积累的一定的管理和教学阅历,被迅速充实师资队伍中。
鉴于当时留学生回国后,群趋政界,一部分学师范的留学生亦转入仕途,有违清廷派遣留学生的初衷。
清廷乃于1907年明文规定,官费出国留学生将来毕业回国,皆令充当专门教员五年,以尽义务,并奖励出洋学习师范的学
生。
这使得大部分留日学生无论是学工、学农、还是攻医、读经济,归国后都首先从事教育工作。
全国各地各级各类高校,出现了一个数量比较可观、分布十分广泛的留日学生群体,民国以后,仍有部分留学生从事基层教育。
直到20年代以后,中小学师资开始由国内大学自己培养,其中留学生所占的比例才有所下降。
4.教科书的编写与报刊的创办
教科书是教育事业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是教学过程的物质基础。
20世纪初,随着国内新式学堂的兴办,教科书的编写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
留日学生在留日期间组织了译书团体,翻译了大批日本或西方的文化科学书籍,然后把它们输入国内,各级各类学堂以其作为教科书和参考读物(如表1)。
表1 我国早期出版社翻译的外国书籍
这些教科书和国内学堂设置的课程有紧密联系,因此多为各省新式学堂所采用。
留学生编译的教科书一般都在日本印刷后运回国内,还有一部分留日学生将个人所译的教育书籍寄回国内出版。
所有由留日学生编译撰著的新式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尽管从体制到内容都不很完善,但却具有传统教材所缺乏的近代气息,不仅直接适应了新式学堂发展的需要,而且为改造传统教学内容提供了借鉴。
留日学生还翻译出版了日本和西方教育理论书籍,将外国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介绍到中国。
1903年至1905年,出版了熊谷五郎著的《教育学》、富山房编的《教育学问答》、《教育学新书》、高
岛平三郎著的《心理教育学》等,并自编教育学教科书,仅1906
年至1910年,各地就出版了七种教育学教科书,如缪文功的《最新教育学教科书》、蒋维乔的《教育学》等。
留日学生的翻译出版活动,促进了外国先进的教育理论的传播,向国人灌输了教育的新思想,几年间,教育学、教学论、教授法、管理法等新名词喧腾众口;心理、气质、观察、实验不绝于书,有力地传播了近代教育观念,促进了国内教育界对教育科学的研究,促进了清末教育改革和发展。
中国留日学生创办刊物始于1900年11月创刊的《开智录》和12月创刊的《译书汇编》。
1903年以后,各省赴日的学生越来越多,纷纷组织本省留学生的同乡会、同学会,创办具有地区性特点的刊物,如《湖北学生界》、《浙江潮》、《苏报》、《云南》等。
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初,中国留日学生所办刊物至少有七、八十种之多,这些刊物,对传播西方近代文明包括科技文明都起了重要作用。
由于日本明治初期的启蒙运动着意汲取西方近代思潮,因此欧美各国的学术名著,无论政治、法律、经济、教育、科学、思想以及文学艺术等,皆有日文译本。
“日本几乎是西洋文化的橱窗。
”留日学生置身于迈向近代化的日本社会环境中,外受新知的启发,内忧国势的危迫,“莫不愤然企图改革”。
而改革必须先从思想观念上着手。
因此,他们认为,首要工作就是向国人介绍新知,而介绍新知的最主要手段是翻译日本书籍。
参考文献:
[1]王奇生.开新式教育之先河——近现代留学生对中国教育的影响[j].神州学人,1997,(12).
[2]夏风.清末留日教育产生、发展的主要原因及其分析[j].教育评论,1987,(4).
[3]王国维.论教育之宗旨.[m]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
[4]刘彦波.留日学生与清末教育变革[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05,(3).
[5]周勇.我国早期留学教育(1872-1949)与中国近代科学的历史转变[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