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德育课程理论与实践分析

合集下载

最新-国外德育教育模式及对中国德育教育的启示 精品

最新-国外德育教育模式及对中国德育教育的启示 精品

国外德育教育模式及对中国德育教育的启示摘要中学作为人格培育的关键阶段,德育教育不可或缺。

本文聚焦于中学德育教育,在分析了中学德育教育内涵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国外德育教育的理念和模式,进而得出其对中国中学德育教育的启发。

关键词中学德育教育;国外模式;中国;启示目前中国经济社会正处在深刻转型的关键期,经济社会大环境中诸多不利因素对中学德育教育产生一些消极影响,也增加了对中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难度,迫使学校、家长和社会公众对中国目前中学德育教育工作的理念和模式进行反思。

本文通过对国外中学德育教育模式的分析,从中得以启发,使得我们的中学老师和相关德育人士与时俱进,不断在变革中探索与中国国情相适合的中学德育教育的新理念、新模式和新方法。

1中学德育教育德育也称道德教育,德主要内涵是思想道德品德,而育则是指培养教育。

一般认为德育这一词在18世纪70、80年代早已经形成了。

直到英国学者斯宾塞在《教育论》1860年一书中,明确把教育划分为智育、德育和体育,德育才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一个基本概念和名称。

从狭义来理解德育指的就是道德品德教育。

而从广义而言,德育的内涵和外延就比较丰富,它是一个整体的互动过程,主要指的是教育工作者主要是教师按照特定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的要求以及被教育人员的需求,依据人生发展不同年龄段的思想道德和品质形成的特性和规律,运用不同的多元化的手段和方式,在理论和实践中对被教育的人实施的道德品质、政治立场以及心理健康等相关素质的培养和塑造。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

简而言之,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

通过对德育教育概念和内涵的分析和理解,我们得知德育教育是有一套相应的运行机制,具有一些特定的教育方式、方法和手段的,而这些相关因素的相互作用影响最终会形成一定的具有自己特色的模式。

国外德育研究回顾

国外德育研究回顾

国外德育研究回顾摘要:一、国外德育研究的发展历程1.古希腊时期的德育观念2.中世纪宗教德育的盛行3.近现代德育研究的多元化二、国外德育研究的主要理论1.康德的道德哲学2.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3.科尔伯格的道德两难故事法4.麦克尔逊的德育目标理论三、国外德育研究的启示1.解放思想,创造宽松的研究氛围2.鼓励大胆探索,发挥独创精神3.区分德育研究与政治,促进德育研究的繁荣正文:一、国外德育研究的发展历程自古以来,德育一直在人类社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早在古希腊时期,德育观念就已经萌芽。

当时的哲学家们关注道德品质的培养,认为道德是人类社会的基石。

在中世纪,宗教德育盛行,宗教信仰成为人们道德行为的主要指导原则。

随着历史的发展,近现代德育研究逐渐走向多元化,涉及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多个领域。

二、国外德育研究的主要理论1.康德的道德哲学:康德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他的道德哲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德认为,道德行为应当遵循普遍性的道德规律,而非出于个人利益的考虑。

他提出的道德法则是“仅仅作为目的,而绝不作为手段”的原则。

2.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通过研究儿童道德行为,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他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

皮亚杰的理论强调了儿童在道德发展过程中的主动性。

3.科尔伯格的道德两难故事法: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提出了道德两难故事法,通过让被试者解决道德两难问题,来研究其道德发展水平。

这种方法为德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有助于了解个体在道德决策过程中的思维方式。

4.麦克尔逊的德育目标理论:美国教育学家麦克尔逊提出了德育目标理论,主张德育应当围绕着个体的社会性发展来进行。

他提出了德育的四个基本目标:品德、道德行为、道德情感和道德认知。

这一理论为德育实践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三、国外德育研究的启示1.解放思想,创造宽松的研究氛围:我国学校德育研究曾受传统德育框架和阶级斗争理论的束缚,很长一段时间内停留在注释上级指示和领导人讲话的格式上。

国外德育研究回顾

国外德育研究回顾

国外德育研究回顾(最新版)目录一、国外德育研究的发展历程1.古希腊时期的德育观念2.中世纪的宗教德育3.近现代德育研究的发展二、国外德育研究的主要理论1.康德的道德教育理论2.杜威的德育理念3.涂尔干的社会德育观三、国外德育研究的启示1.解放思想,创造宽松的研究氛围2.突破传统德育框架的束缚3.鼓励创新和独创精神正文一、国外德育研究的发展历程德育研究在国外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发展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在古希腊,德育观念主要体现在哲学家的思想中,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他们主张通过教育和实践来培养人的道德品质。

中世纪,宗教成为德育的主要内容,德育研究也主要围绕宗教信仰和宗教道德展开。

这一时期的德育研究主要关注个人灵魂的救赎,强调信仰和行善。

近现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制度的发展,德育研究逐渐摆脱了宗教的束缚,开始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这一时期的德育研究主要集中在道德教育的方法和目标上,如康德的道德教育理论、杜威的德育理念和涂尔干的社会德育观等。

二、国外德育研究的主要理论1.康德的道德教育理论:康德是近现代德育研究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道德教育理论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人的道德品质。

康德认为,道德教育应该关注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理性,帮助人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2.杜威的德育理念:杜威是 20 世纪初美国著名的教育家,他的德育理念强调教育应该紧密结合生活和社会,通过实践来培养人的道德品质。

杜威认为,道德教育应该关注人的社会性和个性,帮助人适应社会环境,实现自我价值。

3.涂尔干的社会德育观:涂尔干是法国社会学家,他的社会德育观认为,道德教育应该关注社会层面,通过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的传承来培养人的道德品质。

涂尔干主张,道德教育应该从社会整体的角度出发,帮助人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念和道德观念。

三、国外德育研究的启示国外德育研究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理论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启示。

首先,我们应该解放思想,创造宽松的研究氛围,鼓励人们大胆探索,发挥独创精神。

浅谈国外学校德育理论与实践对中学思想政治教学改革的启示

浅谈国外学校德育理论与实践对中学思想政治教学改革的启示

浅谈国外学校德育理论与实践对中学思想政治教学改革的启示【摘要】:注重学生在参与中获得道德发展, 通过道德教育的立体网络对学生施加影响, 主张“学校即社会”的开放德育观, 重视心理辅导培养健全人格, 这是国外道德教育的基本方法。

这些基本方法对我国学校德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借鉴作用, 将有助于增强我国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国外德育理论思想政治教学启示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虽有不同特点, 但道德教育作为人类精神文明世代绵延相续的一个基本手段, 不同国家和地区在道德教育上的探索却具有某些共性。

思想道德教育的社会功能和经济效益越来越明显,因而在国外日益受到重视和钟爱。

各国都以爱国主义为中心确立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体系内容丰富如:美国以培养爱国、修养、诺言、恢复伦理道德、纪律的“国民精神”,以及对国家履行义务的“责任公民”作为教育目标,努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英国以“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公民意识、奉献精神,以及勇敢、诚实、无私的优良品质,树立与社会价值取向一致的价值观、人生态度和信念等等。

国外思想道德的方法、途径与手段,对于我国中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有一定的启示。

一、国外道德教育的基本理论方法1、注重学生在参与中获得道德发展。

道德教育应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认知活动和实践活动获得道德上的成熟。

苏格拉底主张通过与别人谈话、讨论或辩论, 激发受教育者寻求真理的积极性, 引导受教育者自己进行思考, 探求问题的答案, 去发现真理。

亚里士多德认为, “智德”( 理智的道德) 主要是训练、教育的产物, 而“行德”( 道德方面的美德)的产生发展主要是习惯的结果, 即是在日常生活中依据理性的指导, 反复实践得来的。

在20 世纪初的道德教育理论家中, 强调活动特别是儿童自主活动的道德教育者更是不乏其人, 杜威无疑是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杜威主张“使儿童认识到他的社会遗产的唯一方法是使他去实践”[1], 因为“除了教育者的努力同儿童不依赖教育者而自己主动进行的活动联系以外,教育者便变成了外来的压力。

近年来我国学者关于国外德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_兼谈近年来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我国学者关于国外德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_兼谈近年来的发展趋势

第28卷第2期2006年4月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JOURNAL OF N I N G BO UN I V ERSI TY (E DUCATI O NAL SC I E NCE ) Vol .28NO.2Ap r . 2006近年来我国学者关于国外德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兼谈近年来的发展趋势李 菲(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北京100875)摘要:在进行我国德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改革中,积极研究和借鉴国外德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是一条较为有效和便捷的策略。

近5年来,我国学者开展了众多有关国外德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文章旨在回顾这一研究的历程,分析其发展趋势,希望有助于我们发现问题,把握方向。

关键词:国外;德育理论;实践;研究;趋势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627(2006)02-0110-06 收稿日期:2005-04-26 作者简介:李 菲(1977-),女,天津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

德育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内容。

国内学者在立足本国德育实际开展研究的同时,也将视线投向了国外。

近5年来,关于国外德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已成为德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走向。

这种研究,不但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便于了解国外德育理论与实践的新进展,而且可以通过比较发现我国德育的缺陷,积极借鉴国外的优秀德育理论和有益的实践经验,创造性的改进我国的德育。

笔者依据近些年来在国内出版的译著、国内学者的著作和全国较有影响的教育类期刊,尤其是《比较教育研究》和《外国教育研究》,考察了我国学者关于国外德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情况。

为便于分析,现从理论与实践研究两个方面予以分别说明。

一、关于国外德育理论的研究近些年来,有关国外德育理论的研究异常兴盛。

总体而言,国内学者对国外德育理论的研究从类型上看,主要表现为两种:翻译型引介、研究型评介。

(一)翻译型引介20世纪90年代之前我国对国外德育理论的翻译和介绍,是相对较少的。

国外主要国家的德育经验

国外主要国家的德育经验

国外主要国家的德育经验一、引言德育是教育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关系到学生的价值观、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在国外,各个国家都十分重视德育工作,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本文将介绍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新加坡和加拿大的德育经验。

二、美国美国的德育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强调个人责任和自主性。

美国教育体系中强调学生的自主选择和责任承担,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注重道德情感的培养。

美国教育体系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通过各种活动和课程来激发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

强调公民教育。

美国教育体系中注重公民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三、英国英国的德育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重视传统文化教育。

英国教育体系中注重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认同感。

强调道德实践。

英国教育体系中注重道德实践,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关注心理健康。

英国教育体系中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

四、德国德国的德育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重视价值观教育。

德国教育体系中注重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强调社会参与。

德国教育体系中注重社会参与,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关注公民教育。

德国教育体系中注重公民教育,培养学生的公民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五、法国法国的德育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重视思想自由和多元化。

法国教育体系中注重思想自由和多元化,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强调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法国教育体系中注重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关注个体发展和人类价值观。

法国教育体系中关注个体发展和人类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情感交流和人际交往能力。

六、日本日本的德育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

日本教育体系中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认同感。

强调集体主义精神。

日本教育体系中注重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集体荣誉感。

关于国外学校德育的若干考察——兼谈对我们的启示

关于国外学校德育的若干考察——兼谈对我们的启示

关于国外学校德育的若干考察——兼谈对我们的启示一、国外学校德育的发展趋势从宏观上考察,世界国际教育组织和当今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学校德育,无不表现出对德育改革的紧迫心情,并且开展了颇具声势的讨论。

在第10届国际教育大会上,许多国家和社会人士都强调要对学生加强道德伦理、纪律和价值教育。

1986年国际教育大会明确要求,要“通过提供智育、德育、体育、美育”等条件,来“教育青年,促进个人全面和协调的发展”。

亚太地区的国家从对外开放的实践中体会到,在重视发展科学技术的同时,决不可忽视本国文化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

这种重视学校德育,还有两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国际趋势。

第一、一些在世界上有重大影响的国家在教育改革中都把德育改革提高到关系到国家命运的高度,由国家最高领导机构或政府首脑亲自提出要求或意见,组织专门机构对学校德育问题展开调查研究,然后又由最高领导机构或政府首脑做出重大决策,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第二、在经济和教育发达的国家,要求学校加强德育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并致力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结合的实践中去。

在美国,原联邦教育部部长贝内特1988年4月在向原美国总统里根递交的5年来教育改革的总结报告中说:“长期以来,我国的许多教育工作者一直在思考应该怎样培育青少年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和怎样进行培养”,他在报告中还强调要求,为了使学生“增强成功的民族精神”、“富有爱国精神”,必须在“道德课”、“纪律秩序”和“勤奋学习”等三个方面“取得显着改进”。

原美国总统乔治·布什在他的《重视优等教育》一文中明确指出,学校不能仅仅发展学生智力,智力加品德才是教育的目的。

他还强调,“必须把道德价值观的培养和家庭参与重新纳入教育计划”。

1990年2月在华盛顿召开了一次全美州长会议,会上正式通过并由乔治·布什总统签署的《关于全美教育目标的报告》,报告中明确要求全美“所有学生都要参与提高和显示良好公民意识、社区服务与责任心的活动”,“美国的每所学校都要实现无毒品、无暴力,并提供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有纪律的井然环境”。

国外德育实践对我国思政实践教学模式的启示

国外德育实践对我国思政实践教学模式的启示
的作 用 。同时 , 体育 活 动 中 , 在 通过 各种 竞赛 培养 学生 的
公共集 体观 念 以及 诚实 、 正直 等 方 面的 品性 。此外 , 些 一
学校 还非常 重视 仪 式性 活 动 .包括 校庆 、国庆等 节 日庆 典、 人学 毕 业仪 式 性 活 动 、 电影 会 等 。 过活 动 培养 学生 通 爱 校 、 国 的精 神 。( ) 爱 2 社会 实践 活动 。 国大学 十分重视 美
社会 , 行多 种形 式 的义 务 服务 , 进 以培 养 大学 生 的社 会 责 任感 。 3大众 传播 和社 会公共 环境 。 国大 学利用 电影 、 () 美
[ 者 简 介 】 婷 (9 1 )女 , 林理 工 大学人 文 社会 科 学 学 院讲 师 , 读 硕 士 , 究方 向为 思 想政 治教 育 ; 作 叶 18一 , 桂 在 研 王超
和志愿者 活 动 。社 区服务 和 志愿 者 活动 是指 让学 生走 向
的思想 道德 、 学文 化 、 科 劳动技 术 、 体心 理 素质 为宗 旨、 身 促 进人 的全面发展 为 目标 的教学形 式 。 二、 几种典 型的 国外思想政治 教育模 式
1欧美模 式—— 以美 国为例 。 .
求。 并在 现 实生 活 中外 化 为学 生 自觉 的行 为 , 到 “ 达 知行
统一” 能完成 。 才


思 想政治理 论课 实践 教 学的 内涵
高校思 想政 治理 论课 实践教 学 是一 种教 学手 段 和教 学方 法及 教育载 体 ,其 内容包括 学 生课 内讨 论 、 自由辩
论、 模拟教 学 以及去 德育基 地参 观 实习 , 包 含课 外社 会 也
美 国宪 法 、 国 历史 、 方 文 明史 、 国现 代文 明、 治 、 美 西 美 政 哲学 、 济学 等学 科 , 是 本科 生 必修 的基 础课 。通过 课 经 都 堂教学 既培 养学 生树 立 美 国的 政治 观 、 价值 观 和文 化观 。 又 注重 以人类 历史 尤 其 是西 方文 明史 的优 秀人文传 统影 响学生 。其 实质 目标 是 帮助学 生超 越 个人 利益 的狭 隘 眼 界 , 担社会 责任 , 承 保存 和扩大 美 国社 会所 必须 的伦 理 和 社会 价值 。其 次 , 课外 活动 。开展丰 富多彩 的课外 活动是 美 国大学 德育 又一 途 径 。单纯 道德 伦 理规 范 的灌输无 助

关于德育的国外文献

关于德育的国外文献

关于德育的国外文献德育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价值观的教育过程,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外,德育也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各国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对德育的研究和实践也非常丰富。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德育的国外文献,以期为我们的德育工作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首先,美国教育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的《道德发展理论》是德育领域的经典之作。

科尔伯格认为,道德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人们在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他提出了六个道德发展阶段,从简单的顺从和惩罚到自我价值观的内化。

科尔伯格的理论为德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框架,帮助他们了解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并制定相应的教育策略。

其次,英国教育学家罗杰·哈特(Roger Hart)的《儿童参与研究》是关于德育的重要文献之一。

哈特认为,儿童应该在学校和社会中有参与决策的权利,他们的声音和意见应该被尊重和重视。

哈特的研究表明,儿童参与决策可以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自主性,促进他们的道德发展。

这对于德育工作者来说,意味着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参与和决策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此外,荷兰教育学家杰拉尔德·维尔斯(Gerald Vinten)的《德育的实践与评估》也是一本值得关注的文献。

维尔斯提出了一种基于实践的德育模式,强调德育应该是一种全面的教育过程,需要结合学校和社会的实践活动。

他还提出了一套德育评估工具,帮助教育工作者评估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和德育工作的效果。

这对于我们的德育工作者来说,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

最后,澳大利亚教育学家约翰·希尔(John Hattie)的《可见学习效果研究》也对德育的研究有一定的启示。

希尔通过对大量研究的综合分析,发现教师的行为和教学策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如提供及时的反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等。

美国高校德育实践及启示

美国高校德育实践及启示

美国高校德育实践及启示在学术活动中进行德育教育美国高校非常重视学术活动的“载道作用”“渗透作用”,即融德育于整个教育过程中,专业教育具有明显的德育倾向。

美国高校的学术活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既有校内活动,又有校外活动。

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学生可以和教授、社会知名人士、政府官员、企业家等接触,充分了解学校发展、社会发展、国际政策、世界形势等内容,开阔了视野。

同时,美国大学还十分重视文化基础课的学习,这些课程的政治性、理论性都很强,内容中折射出美国倡导的核心价值观。

美国高校的公共基础课普遍开设有关专题,如“美国政治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伟人肖像”等,另外诸如“语言与人”“艺术和社会”“西方文化的三次危机――文明在受审”“亚洲政治思想”“男女平等理论与妇女运动”等课程,也注重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正如有的学者所讲,“一个美国学生必须对美国的文化和精神传统有一个起码的体验和理解,否则他就不能算是个受过教育的美国人。

”在学校文化传统中进行德育教育美国各高校十分重视由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创造与传承下来的文化传统,通过学校的文化传统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如大部分的哈佛本科生要在课程之外花很多时间从事其他活动,比如为邻近社区提供社会服务,或为报纸和期刊撰写文章,或在交响乐团及其他音乐团体内参加表演。

这是学校的一种文化传统,学校在这样的传统中渗透了德育教育。

美国各高校还十分重视在教室、校园建筑、文化景观等方面渗透校园精神,努力营造校园氛围,以对学生进行潜隐性的德育教育。

德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单独、刻意的德育教育越来越受到主体意识不断唤醒的学生的排斥,因此要实现德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整合。

随着高校学分制的实施与完善,以及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步伐的深入,纯粹的德育教育时间变得越来越少。

要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必须发挥专业课与公共课的载道作用、渗透作用,在专业教育中拓展德育教育的空间。

这里,教师要树立教书育人的思想,克服教与育两张皮的现象,做到授业并传道。

国外思政课实践教学研究(3篇)

国外思政课实践教学研究(3篇)

第1篇摘要: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从国外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实践模式、课程设置和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引言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一种教学方式。

在国外,思政课实践教学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旨在分析国外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现状,探讨其理论基础、实践模式、课程设置和评价体系,以期为我国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借鉴和启示。

二、国外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1.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一观点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检验其真理性,从而加深对思政课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2. 德育的实践性原则德育的实践性原则强调,德育教育应注重学生的实际体验,通过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这一原则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3. 素质教育观素质教育观强调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身心健康等。

思政课实践教学正是基于这一观点,通过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国外思政课实践模式1. 校外实践教学国外思政课实践教学注重校外实践教学,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企业等,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感受思政课知识的应用价值。

例如,美国大学在思政课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迹、参观企业等,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 校内实践教学校内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课堂讨论、辩论赛、社会实践活动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加深对思政课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例如,英国大学在思政课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辩论赛,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3. 产学研结合实践教学产学研结合实践教学是将思政课教学与实际生产、科研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高创新能力。

国外德育研究回顾

国外德育研究回顾

国外德育研究回顾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国外的德育研究在我国教育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回顾国外德育研究的发展历程,分析其主要内容,探讨最新动态,并从中提炼出对我国德育研究的启示,以期为我国德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

二、国外德育研究的主要内容1.德育理念的发展在国外,德育理念的发展经历了从传统道德教育向现代道德教育的转变。

从功利主义、康德主义到价值观教育,国外德育理念逐渐强调个体的道德素养和道德判断力。

2.德育方法的多样性国外德育研究注重实践,探索出多种德育方法,如道德讨论、角色扮演、社区服务等,旨在培养学生道德情感、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

3.德育评价体系的建立国外德育研究强调评价的全面性,不仅关注学生的道德行为,还关注道德情感和道德认知。

通过建立科学的德育评价体系,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三、国外德育研究的最新动态1.德育研究领域的扩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外德育研究逐渐拓展到网络道德、环境道德等领域,以适应时代需求。

2.跨文化研究的兴起国外德育研究注重文化差异,开展跨文化研究,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德育的共性和特性。

3.德育实践的创新在国外,德育实践不断创新,如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等,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四、国外德育研究对我国的启示1.借鉴先进的德育理念我国应借鉴国外德育研究的成果,如强调个体道德素养、道德判断力等,提升德育质量。

2.改革德育教学方法我国应结合实际,借鉴国外多样化的德育方法,激发学生的道德兴趣,提高道德教育效果。

3.完善德育评价体系我国应优化德育评价体系,全面评价学生的道德表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我国德育研究的未来发展1.提高德育研究的国际化水平我国德育研究应加强与国际学术交流,提高研究水平,推动国际化。

2.加强德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我国德育研究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研究的实用性。

3.提升德育研究的质量和影响力我国应加大德育研究投入,培养高素质研究队伍,提升研究质量和影响力。

德育课程厘定——以国外德育课程理论与实践为视角

德育课程厘定——以国外德育课程理论与实践为视角
可 见 ,同一个 法治 教育 的 内容 ,在 不 同的 国 家 ,涉及 的课 程可 能 有所 不 同 ,他 们有 专 门的 德 育课程 吗 ?究 竟什 么 是德 育课程 ? 其基 本实 现 形 态有 哪些 ?本 文意 图从 国外德 育课 程 的理论 和 实 践这 一视 角对德 育课 程作一 阐述 。
外 国中小学教育 2018年第 10期
德 育 课 程 厘 定
— — 以国外德育课程理论与实践为视 角
吴 维 屏
摘 要 :本 文 以国外 有 关德 育课 程 的理论 和 实践 为视 角,从 德 育课程 设 置的 直接 法和 间 接 法之 争 引入 ,对德 育课 程 的 内涵 ,德 育课 程 的呈现 形 态结 合相 关理论 和 实践作 了一 定 的梳 理 ,得 出 :没有 必要 也 不可 能对德 育课程 和 非德 育课程 作 截 然 的划分 ,德 育课程 所 具 的各种 形 态正逐 渐走 向融 合 。
仅 以法 治教 育 内容 为例 ,国外体 现在 哪些 课 程 之 中呢 ?列举 一二 。
例 如 ,美 国小学社 会 科 中以法律 为核 心 的教 育 目标所体现的相关基本问题有 : J什么是规则和 法 律 ?为 什么 我们 需要 规则 和法 律 ?谁来 制 订法律 ?如 果我认 为 某一 个规 则 或法律 是 不公 平 的 ,我 应 该 怎 么做 ?如 果一 个人 触 犯 了法 律 ,会 发生 什么 事 情 ?作为 一个 公 民 ,在遵 守 法律 方 面我要 承 担什 么 义务 ?法 律如 何 来 保 护 我和 我 的权 利 等 等 。在 美 国的公民教育课 中 ,也有相 关规则和 自律 的教育 内容 ,通 过 公 民教育 ,使 学 生认 识到 尊重 规则 可 以使 公众 的 利益 得到 最大 的保 障 ,不 守规 则就 有 可 能使每 人得 到 的利 益相 互抵 消 ,还 会承 担违 反 规则 的 “成本 ” ,使 人不敢 违反 。

国外实践教学的理论(3篇)

国外实践教学的理论(3篇)

第1篇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越来越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国外实践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对我国实践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文将从国外实践教学的理论体系、实践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国外实践教学的理论体系1. 实践教学的目标国外实践教学的理论体系认为,实践教学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4)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2. 实践教学的原则国外实践教学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实践性原则:实践教学应紧密围绕专业课程设置,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开放性原则:实践教学应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拓宽实践渠道,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机会。

(3)个性化原则:实践教学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实践方案。

(4)创新性原则:实践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 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国外实践教学的理论体系强调实践教学评价的重要性,其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如团队合作、沟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

(2)结果评价:关注学生实践成果的质量,如论文、作品、项目等。

(3)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实践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二、国外实践教学模式1. 模拟实践教学模拟实践教学是通过模拟真实工作环境,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学习、实践。

这种模式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 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是指学校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等实践机会。

这种模式有助于学生了解企业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 国际交流实践教学国际交流实践教学是指学校与其他国家的高校或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海外实习、实训等实践机会。

国外的实践教学理论(3篇)

国外的实践教学理论(3篇)

第1篇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

在国外,实践教学理论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形成了多种理论体系。

本文将对国外实践教学理论进行概述,分析其特点和发展趋势。

一、国外实践教学理论的发展历程1. 实践教学理论的起源实践教学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当时,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了“知识即美德”的观点,强调通过实践来培养人的品德和能力。

这一观点为后来的实践教学理论奠定了基础。

2. 实践教学理论的发展(1)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兴起,实践教学理论开始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这一时期,教育家如夸美纽斯、卢梭等提出了注重实践的教育思想。

(2)工业革命时期:工业革命时期,实践教学理论逐渐从理论走向实践。

这一时期,教育家如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等提出了以实践为基础的教育理念。

(3)现代教育时期:现代教育时期,实践教学理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这一时期,教育家如杜威、凯洛夫等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基础的教育思想。

二、国外实践教学理论的主要特点1. 注重实践性国外实践教学理论强调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能力、素质方面的作用,认为实践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

2. 强调学生主体性国外实践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实践教学的主体,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实践中主动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

3. 重视跨学科融合国外实践教学理论倡导跨学科教学,认为实践教学应打破学科界限,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 强调创新能力培养国外实践教学理论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认为实践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

三、国外实践教学理论的发展趋势1. 实践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实践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成为趋势。

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手段,实践教学可以更加生动、直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国外德育课程理论与实践分析

国外德育课程理论与实践分析

国外德育课程理论与实践分析摘要:本文以国外有关德育课程的理论和实践为视角,从德育课程设置的直接法和间接法之争引入,对德育课程的内涵,德育课程的呈现形态结合相关理论和实践作了一定的梳理,得出: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对德育课程和非德育课程作截然的划分,德育课程所具的各种形态正逐渐走向融合。

关键词:德育课程;内涵;形态;融合2016年起,教育部规定将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初始年级《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以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发挥法治在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中的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品德与生活》是之前我国小学一、二年级课表所列的德育课程,按此系列,三至六年级为《品德与社会》,初中为《思想品德》,高中为《思想政治》。

仅以法治教育内容为例,国外体现在哪些课程之中呢?列举一二。

例如,美国小学社会科中以法律为核心的教育目标所体现的相关基本问题有:[1]什么是规则和法律?为什么我们需要规则和法律?谁来制订法律?如果我认为某一个规则或法律是不公平的,我应该怎么做?如果一个人触犯了法律,会发生什么事情?作为一个公民,在遵守法律方面我要承担什么义务?法律如何来保护我和我的权利等等。

在美国的公民教育课中,也有相关规则和自律的教育内容,通过公民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尊重规则可以使公众的利益得到最大的保障,不守规则就有可能使每人得到的利益相互抵消,还会承担违反规则的“成本”,使人不敢违反。

又如,日本法治教育贯穿于中小学课程教学的始终。

在内容上包括三大部分:一是树立规则意识,二是私法和消费者保护意识,三是宪法意识。

这些内容分别对应于特定的课程教学,在中小学的社会课、道德课、特别活动、综合学习时间以及其他一些学科课程教学中都会有所体现。

可见,同一个法治教育的内容,在不同的国家,涉及的课程可能有所不同,他们有专门的德育课程吗?究竟什么是德育课程?其基本实现形态有哪些?本文意图从国外德育课程的理论和实践这一视角对德育课程作一阐述。

国外学校德育课的特点剖析

国外学校德育课的特点剖析

国外学校德育课的特点剖析刘强(东北师范大学刘强)一、把德育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有些人以为,在国外,特别是在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的学校里不重视德育,视德育为可有可无的课程,这种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事实是,近些年来,国外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已表现出对学校德育改革的迫切心情,社会也强烈呼吁加强学校德育,普遍要求把改革和加强学校德育作为学校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日本在60年代的教育改革中,在知识现代化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由于忽视了对学生人格的培养,教育质量,特别是德育质量出现了下降的趋势。

很多青少年不上学而在社会上游荡,悲观失望、吸毒、犯罪现象日益增多,产生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美国由于在教育改革中过分强调以知识为中心,学校成了非人格化的机构,1988年,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在其发表的教育改革报告中提出:“能否培养出在道德情操和创造力方面都足以承担起21世纪的日本年轻一代,将决定未来的命运,当务之急是加强学校的道德教育。

”日本在《21世纪的教育目标》中指出,只有重视思想素质的培养,才能保证人的健康成长。

”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在他的《重视优等教育》一文中也强调,学校不能仅仅发展学生的智力,智力加品德才是教育的目的。

英国全国课程设置委员会主席大卫·柏斯卡说:“学校不能与道德相脱离,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可见,当前世界各国政府无不以鲜明的态度主张在学校里对其事业的继承人进行政治、思想、品德教育,即德育,以维护本阶级统治的延续和社会的发展。

就各国重视德育这一点,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无论是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应把下一代的思想品德教育真正重视起来。

二、在德育内容上,紧密联系社会实际需要尽管世界各国学校的德育课程叫法不一,课程设置也不尽相同,但都是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要而设置课程和决定课程内容的。

美国、香港称为“公民教育”,英国、德国等西方国家称为“政治教育”,西班牙称为“共处之道的教育”,日本称为“社会科”。

探究与超越——国外德育模式建构理论及其现代启示

探究与超越——国外德育模式建构理论及其现代启示

探究与超越——国外德育模式建构理论及其现代启示摘要:当前,要解决我国高校德育实效性不佳的问题,就应当积极探索国外德育模式建构理论。

探究国外的个体社会化理论模式、全面和谐发展德育模式、体谅德育模式,才能在借鉴的基础上实现超越。

关键词:国外德育模式;探究;超越一、国外德育模式建构理论探究(一)涂尔干的个体社会化理论模式法国教育学家涂尔干认为,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主要途径,教育对促进人的社会化有特殊功能。

德育的目的就是要使个人在道德上社会化,即按照符合所在社会的规范和理想的方式去行动,或者说,德育就是要使学生个体的心理社会化。

涂尔干认为,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社会所需要的品德,即实现社会道德个体化,个体品德社会化。

涂尔干主张道德判断应以社会的利益和要求为标准,主张个人委身于社会,反对损害社会利益的个人主义的价值观。

涂尔干认为,德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就是讲授道德原则,道德原则应作为道德生活的指南来发挥作用。

道德教育不是单纯地交给学生一整套具体的行为规范,或者仅仅是学生掌握道德推理的过程、发展其表达道德情感的能力,而是要使学生能够按照一整套规范去行动,即传递和培养道德行为举止。

涂尔干把科学和历史定位为德育赖以进行的两大课程体系,认为科学和历史能导向理解和面向现实,它们是关于真正生活的,而道德就是认真地对待生活,他反对把美育作为德育的核心,否认美育的德育功能。

在德育方法上,涂尔干强调教育学生是一个不断强迫的过程,从小强迫学生遵守道德规范,长大后就会变成与生俱来的习惯,从而就会达到自觉遵守的目的。

因而,他把在一定年龄阶段采用某种灌输的方法看做是积极的、建设性的,他认为,在德育中,通过解释和理解使遵守道德原则变成个人的义不容辞的行动,也就是自律。

涂尔干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要具有道德三要素,即纪律精神、献身精神和意志自由。

应当说,涂尔干对于“有道德的人”所作的规定是比较全面的。

①(二)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发展德育模式前苏联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全面和谐发展的德育理论模式。

外国中小学德育课程分析论文

外国中小学德育课程分析论文

外国中小学德育课程分析论文一、新加坡中小学德育课程、教材与教法改革21世纪新加坡中小学德育课程、教材与教法改革是基于以下理论基础的:(1)先进的科技已为学生开拓了无限的空间,并给予他们浩瀚的选择机会。

因此,在面对决策和道德两难的困境时,道德认知与创意思维显得更重要。

(2)全球化的冲击给作为公民的个体对国家的效忠与承诺带来永恒的挑战。

因此,让学生从小培养对国家的认同感、责任感与归属感,更显得无比迫切。

(3)采用指导原则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能确保适当的有关独立情境成为各主题及其学习成果的基础。

根据上述理论,新加坡教育部对中小学德育《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宗旨与目标是,培养身心健康的个人,使他具有强烈的道德意识,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能对社会作贡献。

为此,新加坡中小学道德教育从知识、技能及态度三方面着手,在知识方面使学生了解做出正确决定前要注意的道德准则;在技能方面,要求学生掌握面临困难时应付、处理问题的技能;在态度方面,通过灌输各种道德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为此,新加坡中小学对德育课程、教材与教法进行了改革。

(一)《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改革新世纪伊始,新加坡教育部对中小学课程进行了改革,小学将原来的《好公民》课改为《公民与道德教育》课,课程内容发生根本变化;中学《公民与道德教育》课名称不变,但课程内容进行了改革;并规定小学各年级《公民与道德教育》课逐年推行(详见表一)。

改革后新加坡小学的《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涵盖了五大主题: 1.个性塑造;2.与家庭的联系;3.对学校的归属感;4.作为社会一分子;5.以国家为荣并忠于国家。

这五大主题引导学生从认识个人开始,然后扩展到家庭和学校,最后延伸到社会和国家。

《公民与道德教育》具体包括了十个方面28个德目,它们是:1.了解自我:(1)自尊;(2)自我肯定。

2.廉洁正直:(3)诚实;(4)勇气;(5)信用;(6)公正。

3.自律:(7)毅力;(8)耐性;(9)礼貌。

最新国外主要德育模式

最新国外主要德育模式

国外主要德育模式一、德育模式概述(一)德育模式的概念德育模式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德育专家理查德·哈什提出。

他认为,德育模式是一种考虑教育机构中关心、判断和行为过程的方式,包括关于人们如何发展道德的理论观点以及促进道德发展的一些原则和方法。

德育模式——指在一定的道德教育理论指导下,在长期的道德教育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道德教育范型。

是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德育途径等的结合方式。

(二)德育模式研究的主要视角1.坚持“无灌输的道德教育”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3.突出品德能力的培养4.强调道德行为的训练5.注重道德情感体验二、当代西方几种主要的德育模式(一)价值澄清模式——认为社会是变化发展的,不能仅传授某种固定的价值观点,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分析不同的道德价值,善于在复杂的社会情境中作出明智的抉择。

时间:20世纪60年代代表人物:(美)拉斯、哈明、西蒙等人理论假设:当代社会根本不存在一套公认的道德原则或价值观可传递给儿童,当代儿童生活在价值观日益多元化且相互冲突的世界, 在每一个转折关头或处理每件事务时,都面临选择。

1、主要观点(1)认为价值相对;(2)德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分析、辨别和认清自己的价值,从而作出正确的选择;(3)价值观辨析过程由三阶段七步骤组成:选择——赞赏——行为2、评价优点:(1)尊重儿童的主体作用;(2)注重发展儿童道德意识、道德判断和价值观选择能力;(3)注重现实生活(4)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缺点:(1)过分强调价值的个体特性,容易导致价值相对主义;(2)如何架起个体的价值认识与道德行为之间的桥梁,也需予以深入探讨。

二)认知发展模式(皮亚杰、科尔伯格)认为道德教育的关键是发展儿童认知判断的能力,他们把儿童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道德教育只有遵循阶段发展的规律,才能获得成功。

1、主要观点(1)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发展道德判断和明辨是非的能力;(2)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个体道德判断按阶段有顺序地发展;(3)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道德发展阶段论;(4)倡导“道德两难法”和“团体公正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德育课程理论与实践分析摘要:本文以国外有关德育课程的理论和实践为视角,从德育课程设置的直接法和间接法之争引入,对德育课程的内涵,德育课程的呈现形态结合相关理论和实践作了一定的梳理,得出: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对德育课程和非德育课程作截然的划分,德育课程所具的各种形态正逐渐走向融合。

关键词:德育课程;内涵;形态;融合2016年起,教育部规定将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初始年级《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以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发挥法治在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中的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品德与生活》是之前我国小学一、二年级课表所列的德育课程,按此系列,三至六年级为《品德与社会》,初中为《思想品德》,高中为《思想政治》。

仅以法治教育内容为例,国外体现在哪些课程之中呢?列举一二。

例如,美国小学社会科中以法律为核心的教育目标所体现的相关基本问题有:[1]什么是规则和法律?为什么我们需要规则和法律?谁来制订法律?如果我认为某一个规则或法律是不公平的,我应该怎么做?如果一个人触犯了法律,会发生什么事情?作为一个公民,在遵守法律方面我要承担什么义务?法律如何来保护我和我的权利等等。

在美国的公民教育课中,也有相关规则和自律的教育内容,通过公民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尊重规则可以使公众的利益得到最大的保障,不守规则就有可能使每人得到的利益相互抵消,还会承担违反规则的“成本”,使人不敢违反。

又如,日本法治教育贯穿于中小学课程教学的始终。

在内容上包括三大部分:一是树立规则意识,二是私法和消费者保护意识,三是宪法意识。

这些内容分别对应于特定的课程教学,在中小学的社会课、道德课、特别活动、综合学习时间以及其他一些学科课程教学中都会有所体现。

可见,同一个法治教育的内容,在不同的国家,涉及的课程可能有所不同,他们有专门的德育课程吗?究竟什么是德育课程?其基本实现形态有哪些?本文意图从国外德育课程的理论和实践这一视角对德育课程作一阐述。

一、有关德育课程设置的直接法和间接法之争学校道德教育要不要专门设置课程?道德教育能不能通过专门的课程来进行?教育发展史上,德育作为课程存在的合理性一直存在着争议,尤其是近代以来,一般人们称之为直接法和间接法之争。

直接法强调通过单独设立课程进行道德教育,间接法主张在各门学科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没有必要单独开设道德课程。

这两种认识在各个时代在各个国家有着不同的表现。

并于今天走向了融合。

以美国为例。

有学者概括了与宗教课程和权威灌输性相关联的西方传统德育课程的特征:(1)在性质上,是一种强制的、灌输式的教育。

(2)在目的上,试图通过一切可能的方法和措施使学生接受并最终形成特定社会所要求的固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习惯。

(3)在内容上,所要传授给学生的乃是可推崇并为大多数人一致认可的、具体的道德细则、规范或宗教教条。

(4)在方法上,通常诉诸直接的问答式教学、规劝、说服、纪律、强迫执行、训诫、奖励和惩罚以及榜样等。

[2]显然,这也是直接法在当时的主要表现。

为此,美国著名实用主义教育家约翰•杜威强烈反对,提出“如果知识的方法和题材与道德发展没有密切的、有机的联系,就不得不求助于特定修身课和特定的训练方式:知识没有和寻常的行为动机和人生观融为一体,而道德就变成道德说教——成为各自独立的德行组合”“一切能发展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的教育,都是道德的教育”。

[3]因而主张将德育与所有课程结合起来,可以认为是间接法的主张。

20世纪2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哈特肖恩和梅在美国品德教育研究会资助下主持了一项针对11000多名8-16岁儿童的有关诚实、义务、利他主义和自制等的调查,得出结论,儿童掌握的道德规范和美德概念与他的实际行为无关,甚至过多讲授、灌输有关诚实、利他主义的概念不仅无益反而可能会有害。

“正是道德教学把孩子教坏了”,“当我去掉一个坏孩子业已接受的道德教学时,他就自动变成了一个好孩子”。

[4]这一实证研究在当时是对直接法的一次重大打击。

20世纪上半叶,道德教育陷入低谷,进入“道德教育的荒凉时期”,[5]到50年代,无论是直接法还是间接法,道德教育几乎从美国学校中消失了,究其原因,美国品格教育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托马斯•里克纳曾经作过这样的概括:[6](1)达尔文进化论的出现使人们以进化的观点看待任何事物,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动荡不定的,包括道德。

(2)逻辑实证主义哲学从欧洲传入美国,强调事实和价值之间的本质区别。

因此,道德是相对的、带有主观性的,个人的价值判断也就不能具有公众性,不能在学校进行传授。

(3)20世纪60年代全球范围对个人主义的推崇,强调个人的价值、人身自由和主体性,强调个人的权利和自由高于责任。

鼓励无视道德权威,蔑视客观道德标准,提倡自我实现等。

(4)美国社会多元化的加剧使人们怀疑:我们应该教授谁的价值?20世纪60年代以后,形成了以路易斯•拉斯思等人为代表的价值澄清理论和以劳伦斯•科尔伯格为代表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他们的理论都建立在对传统的德育课程批判的基础之上,对于如何实施道德教育在方法层面上作出了重要贡献。

前者反对将价值强加给学生,后者认为道德教育不是背记道德条例或强迫纪律,而是促进学生道德认知的发展,道德教育应该同理智教育一样激发儿童就道德问题和道德决策进行积极的思考,发展道德推理的能力。

但人们批评他们都只强调教育的过程,而不教授具体的内容,因此,学生并不能借由课程学习形成特定的价值观。

20世纪90年代以来,品格教育成为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主流,其理论和实践都标志着直接法和间接法的进一步融合。

表现在:里克纳所提出的品格教育原则之一是“有效的品格教育应该包括一种富有意义和挑战性的学术课程”,[7]提出的品格教育策略之一是“经由课程传授价值,运用丰富伦理内涵的学术课程(如文学、历史、科学)、出色的计划(如直面历史和我们、儿童核心伦理课程),以此作为教学价值和测查道德问题的载体)”。

[8]除了道德课程的学科融合之外,品格教育的融合还表现为实施范围的融合,学校道德教育与家庭,与社区的融合,学校道德文化氛围的创设,教室共同体的创建,还有与合作学习等教学策略的融合,三个品格维度的融合等,[9]这绝不是一门德育课程所能承载的。

由上,仅以美国为例,在道德教育的历史进程中,对于道德教育是通过一门单独设置的课程来进行还是通过多学科间接渗透进行,莫衷一是,人们也作出了多种尝试和努力,直接法和间接法在不同时期交替占上风。

尽管一般近代意义上的德育课程设置以1882年法国以公民道德教育取代宗教教育课程为起点。

作为实然的课程存在,德育课程这个词的提出也是近些年的事情。

但德育课程思想可以说古已有之,并在近代以来的直接法和间接法之争中逐渐走向成熟。

二、德育课程的内涵及基本实现形态何谓德育课程?有学者对德育课程内涵作了迄今为止较为权威的界定,“德育课程是道德教育内容或教育影响的形式方面,是学校道德教育内容与学习经验的组织形式”。

其依据为:第一,课程是教育内容的安排,但不是教育内容本身,所以称之为教育内容、教育影响或学习经验的“形式方面”。

第二,称之为课程的东西虽然是教育影响的总和,但这一影响基本上是在学校环境中有意识安排的,或者是这一安排的非预期结果,所以称之为教育内容或学习经验的“组织”。

[10]也有学者从更通俗意义上定义德育课程,是指“教育者为实现德育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在学校范围内以各种方式,通过受教育者的意识和心理反应使受教育者获得良好品德经验的教育因素。

它不仅包括学校开设的专门德育学科,而且包括隐蔽德育课程”。

[11]查阅较权威的教育类辞书,在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中没有相关词条,在2014年出版的《大辞海》(教育卷)中是这样界定的:“为实现德育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在学校以各种方式使学生获得良好品德经验的教育因素。

既包括专门开设的德育课,也包括渗透在学科教学和学校生活中的德育影响”。

[12]德育课程的概念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德育课程主要是指在学校范围内有意识安排的,专门开设的课程。

以上所引定义更多从广义上理解德育课程,除了专门开设的德育课以外,其他的学科德育渗透、德育活动、与显性德育课程相对应的隐性德育课程都包括在内。

所谓课程形态指的是课程的存在和表现形式。

从这个意义上说,文章开始所列举的中国、美国、日本法治教育的内容尽管以不同的课程形态呈现,但都可隶属于大的德育课程的范畴。

也就是说,学校的德育课程内容的呈现是丰富多样,有多种形态的。

伴随着课程理论的发展,在德育课程的发展历程中,也经历了学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研究性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的发展。

有学者提出“广义德育课程”、“大德育课程”或“泛德育课程”体系的概念,认为在这一体系中包括四个可以单独成立的、又有相互内在联系的课程,分别是:认识性德育课程、活动性德育课程、体制意义上的德育课程以及气氛意义上的德育课程。

[13]其中又蕴含着显性德育和隐性德育之分。

关于德育课程的形态还有多种提法,如分为:直接德育课程、间接德育课程和隐性德育课程;德育学科课程、德育活动课程和隐性德育课程;认知性德育课程、活动性德育课程和隐性德育课程;等等。

不管何种分法,其实无外乎两大类:显性德育课程和隐性德育课程。

承接前文讨论的直接法和间接法之争,本文将德育课程形态分为显性德育课程(包括直接德育课程和间接德育课程)与隐性德育课程两大类,并主要论述直接德育课程与间接德育课程的融合。

在西方道德教育发展史上,英国的分析哲学家约翰•威尔逊是明确主张进行直接道德教学的,认为应该将道德思维课列入课表之中,并且创立了德育课程的“直接教育法”,即通过系列道德符号的直接教学,教导学生运用这些概念处理道德问题。

麦克菲尔也是英国人,他认为,道德主要靠理解和体会,而不是靠教授,他负责的“课程发展课题组”以道德情感为主线编制了供小学使用的《起始线》和供中学使用的《生命线》教材。

其中,《生命线》丛书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设身处地》。

围绕人们在家庭、学校或邻里中经历的各种共同的人际问题设计。

第二部分:《证明规则》。

设计较为复杂的群体利益冲突及权威问题。

第三部分:《你会怎么办》。

向学生展示以历史事实或现实为基础的道德困境。

这两套教材供学校在德育选修课上选用,在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其形成的“教学生如何关心”的体谅模式是对过于理性进行道德教育的传统的反叛。

无疑,有专门道德教材的也是直接的德育课程。

美国品格教育代表人物托马斯•里克纳曾经列举了各科教学中可以利用的一些价值因素,如:数学和科学课中科学家的生平业绩、生活和治学态度,语文课中文学上榜样人物的道德作用,历史课上历史伟人的德行与自律精神,在体育与健康课中展示适度的自我控制对个人健康和品行的重要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