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与幸福.doc

合集下载

关于幸福的经济学解释

关于幸福的经济学解释

关于幸福的经济学解释幸福=效用/欲望2010-03-19 10:10关于幸福的经济学解释崔宇(按:关于幸福的定义,古往今来,说法不一,但现时代大家基本认同幸福就是一种感觉,一种心情的愉悦。

你认为自己幸福、舒服、惬意、爽,那就是幸福。

其程度,全凭自己的感觉、理解来把握和品位。

崔宇先生对此结合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并给出新颖的定义。

这里,虽未经其同意,但冒昧转载,供我的好友们欣赏和玩味。

在此,向崔先生表示感谢。

)最近,“幸福”和“尊严”成了中国社会的流行词。

这缘于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令人振奋的表态──“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

“尊严”似乎容易理解,即要让人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自由和权利,但“幸福”却是最熟悉的陌生词,如果不知道幸福是什么,就不知道幸福在哪里,如何让人民生活的更加幸福也就并不容易。

虽然许多先贤圣哲都把幸福当做人类社会唯一的追求和目标,但由于幸福来源于人类的心理感受,最终是一个哲学或者宗教的命题,所以很难给幸福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也很难定量的衡量。

但正如托尔斯泰所说,幸福总是相似的,虽然很难回答“幸福是什么”,但仍然可以圈定一些构成幸福的基本要素,即寻找到幸福的必要条件。

遗憾的是,大多数人都将财富,或者说物质的丰富和满足,当成了幸福最根本的、甚至唯一的要素。

这一点从经济学对于幸福的态度可见一斑。

在经济学诞生之前,人类追求幸福和智慧,但哲学家摇身一变成了经济学家,人类便混淆了幸福和财富的界限,开始疯狂追求物质和财富,并将其当做幸福的阶梯。

经济学的开山鼻祖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之前,还写过一本《道德情操论》,这是一本被世人认为同《国富论》水火不容的著作,因为这本书认为所谓自理性经济人和“看不见得手”导致的财富增长并不会带来幸福,本质上是一种欺骗,但“正是这种欺骗不断地唤起和保持人类勤劳的动机。

正是这种欺骗,最初促使人类耕种土地,建造房屋,创立城市和国家,在所有的科学和艺术领域中有所发现、有所前进。

幸福感-微观经济学分析

幸福感-微观经济学分析

(2)这是一个走向富足的时代,却不是一个幸福的时代。

为什么,经济发展了,生活变好了,人们心灵深处的幸福感,却越来越少?“我们拥有的一切都在增多,唯独幸福除外。

”在《幸福为什么越来越少》一书中,美国学者格雷戈·伊斯特布鲁克有一个经典的比较:用铅笔和方格纸绘制一张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欧美民众生活变化的曲线图,你会发现,几乎每一项体现社会福利的客观指数,如人均收入、人均寿命、住房面积、汽车人均拥有量、每年旅行次数、智商分数等都在提高。

然而,体现人们内心感受的幸福指数,近50年来几乎没有增长,认为自己“非常幸福"的人口比例,20世纪40年代以来一直在下降——几乎所有的一切都越来越好,人们却没有觉得更幸福。

这一现象与时下的中国颇为相似:30年来高速发展的中国,一切似乎都在越来越好。

但对许多中国人来说,内心的幸福与安宁仿佛成了奢求。

显然,这是一个走向富足的时代,却不是一个幸福的时代。

为什么,经济发展了,生活变好了,人们心灵深处的幸福感,却越来越少?1.没有渴求就没有幸福。

渴求被满足的过程越艰辛,越困难、越曲折,获得的幸福感就越大,同时也越令人感动。

幸福从字面理解就是幸运的福气,也就是说,幸福是不容易获得的,是用金钱买不来的。

人们获得的幸福感都是暂时性的,就像不幸一样,随着时间的流逝,幸福感以及不幸感都会逐渐淡化的,所以,我们如果想继续拥有幸福,想过幸福的生活,就必须去满足更多的渴求。

一般情况下,快乐比幸福容易获得,幸福的获得比较难,因为幸福的获得往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或有较大难度,或有较大的风险,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根据上述的幸福原理,我们知道幸福与物质财富是没有直接关系的,而与渴求却有直接的关系,不管你是穷人还是富人,只要拥有渴求,并且渴求被得到满足,那么你就可以获得幸福。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大幅、不断地提高,大多数人许许多多以前贫穷时的渴求资源,现在已经不再成为渴求资源,比如渴求能吃上面包,能吃上糖果,孩子能上得起学,圣诞节上,孩子能穿上新衣服,能有圣诞礼物等等有许许多多的贫穷时代渴求资源,对现在的大多数人而言,已不再是渴求资源。

“幸福”的经济学解释

“幸福”的经济学解释

“幸福”的经济学解释什么是幸福?“幸福就是:我饿了,看见别人手里拿个肉包子,他就比我幸福;我冷了,看见别人穿了一件厚棉袄,他就比我幸福;我想上茅房,就一个坑,你蹲那儿了,你就比我幸福。

”这是电影“求求你表扬我”中范伟的一段令人捧腹的台词,然而话糙理不糙,这句话恰恰说出了经济学中对幸福的定义和幸福指数的计算。

研究幸福的出发点是欲望,归宿是欲望的满足,即效用。

经济学家用效用/欲望衡量幸福指数的高低。

欲望(Wants)是指一种缺乏的感觉与求得满足的愿望。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一种欲望,既要有不足之感又要有求足之愿,因此它是一种心理现象。

效用(Utility)是指个人从消费某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满足。

经济学家强调了效用的主观性,认为某物品是否具有效用及效用的大小取决于消费者对该物品的主观感受。

当人的欲望得到满足时人的感觉就是幸福的,这种满足程度越高,人的幸福感就越强,如果效用超过了自己的欲望,就叫喜出望外,这种事是再幸福不过的了。

比如人饿了的时候,能有馒头吃就是很幸福的了,可馒头里偏偏还有肉,此时这个饥饿的人是喜出望外的,或者叫满意超乎想象。

可见幸福指数的高低不仅取决于你拥有了什么,还取决于你所拥有的是不是你所期望的;有人拥有了很多,可是仍然感觉不到幸福;有人拥有的不多,却感觉生活非常如意。

有人开着“宝来”哭,有人骑着“电动”唱,因为前者想要的是宝马,而后者想要的自行车。

尽管两者效用差别巨大,但由于需求欲望的差别,效用小的商品反而带来了更大的幸福感。

经济学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原理,就是如何把既定的资源分配到不同的用途上,给人带来最大的效用,这是效用最大化原理,而在分配这些资源的时候,如果某种用途的资源分配过多,它带来的满足感和幸福感是逐渐下降的,这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老百姓管它叫回报消减。

说遇到饥渴的赶路人,给他的第一杯清茶,能止渴或救命;给他的第二杯清茶,可以品味儿;给他的第三杯清茶,他只能用来饮驴。

简而言之,越多越没价值。

经济学使你幸福吗?_幸福经济学

经济学使你幸福吗?_幸福经济学

经济学使你幸福吗?_幸福经济学经济学使你幸福吗?这问题问得古怪。

特别是这门学科自从19世纪以来就时不时地被叫做沉闷的科学,并且,要找到郁闷的经济学家,也不算太难。

然而,幸福经济学是这门学科新增的领域之一。

“幸福或不幸的程度是决定经济社会质量的关键,”因为经济状况强烈影响着人们的幸福。

可你又怎么衡量像幸福这样主观的东西?主要靠调查,问人们对生活、对工作有多满意。

当然有一个困难是,人们的预期在变。

消费者期待产品改进,雇员们期待工作条件改善。

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很难相提并论,个人的状况也很难改变。

维多利亚时期的工厂工人乘时空穿梭机来到现代的工厂,他会以为到了天堂。

其实,大多数改进都是增量的,人们是否幸福,取决于这些改进与预期相比是变得快、同步,还是慢。

国家卫生服务体系等公共服务领域也适用于此。

对幸福,我们知道什么?有趣的是,英国最幸福的劳动者没有学历(因为就业预期低),而最不满意的却有学历。

这说明,很多人对工作要求过高,有学历的人尤甚。

还有些有趣的事。

有研究生学历的人工作起来,比大学毕业生幸福。

女性在工作上比男性更幸福。

服务于非营利组织的人对工作最满意,可能是因为他们自觉地做善事,公共部门的劳动者次之,然后才轮到私营部门。

从年龄来看,最幸福的劳动者上了60岁,退休在即,最不幸福的才20多岁。

金钱能换来幸福吗?金钱能换来幸福吗?奥斯瓦尔德和加德纳对9000人进行了随机抽样,查询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幸福状况。

样本中,有的人幸运到发横财的地步,如中了彩票,赌球赌赢了,或者天上掉下来一笔遗产。

在这个信息基础上,他们得以计算金钱对幸福的影响。

5万英镑或7.5万美元左右的横财足够让人们显著提高幸福的感觉。

可多少钱才能让一个真正不幸的人幸福起来呢?根据此项研究,须有一笔100万英镑或150万美元的横财才行,多出来的金钱换来的幸福能持续吗?也许不能。

有待进一步研究,不过凭直觉判断,横财效应时间一长,便渐渐消失。

此外,金钱的影响也是相对的。

从经济学角度论快乐和幸福

从经济学角度论快乐和幸福

从经济学角度论快乐与幸福---马溥会计学 1101060819 摘要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出发,阐述了对幸福的的定义,又通过对当今社会的经济现象进行描述和分析,阐述了如何使社会的幸福更接近我们的满意度。

一、幸福的经济学定义在幸福是什么这个问题上,与哲学家和伦理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相比,经济学家似乎并没有在这个命题上做出多少实质性的知识贡献。

哲学家和伦理学家对幸福问题的关注由来已久,从欧洲的古希腊时代、中国的先秦时代以及印度的孔雀王朝时代开始,哲学家对幸福问题就进行了繁琐然而却是有益的探索。

虽然,我的专业是管理学并非经济学,但在这里我要试着以经济学的角度来阐述自己对幸福的感悟。

在生活中,我认为幸福是一个无所不包的、几乎可以涵盖一切伦理学概念的术语,那些关于公平、公正、正义、自由、爱、道德的讨论,几乎都是以幸福作为背景来探讨的,但是并没有人真正对幸福下过一个令大家都满意的定义。

实际上,从现代经济学诞生的那一天起,幸福一直是这门学科研究的核心问题,只是在最近的几十年以来,经济学的形式主义逐渐发达,掩盖了对于幸福这个本质命题的关注。

亚当斯密作为公认的现代经济学的开山,在他的经济学思想的框架里,幸福或者说人类的福祉一直是一个核心的问题。

在《国富论》里,他并没有将财富作为核心的唯一的研究目标,而是认为人类经济行为的核心价值是社会的和谐与人类福祉的提升。

斯密在《国富论》中还令人信服地论证了人类幸福与收入的关系,他认为,在某一个极限点,高收入对一个人的幸福根本不起作用;斯密将更多的关注投向人类幸福的道德维度。

到现代为止,我都认为斯密的这个观点都可以算是古典经济学的最重要的思想精髓。

马克思作为一个经济学家对幸福问题的关注更多地投向幸福的社会性层面。

在马克思的经济学框架里,幸福首先意味着人类在精神和物质上的全面发展与自由,而在幸福的终极价值领域里,平等、自由、和谐都应该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先决条件。

在马克思的幸福观里,有着古典经济学一脉相传的对于人类尊严的关注。

经济学中寻找幸福人生论文

经济学中寻找幸福人生论文

经济学中寻找幸福人生论文在当今社会,人们对幸福的追求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现象。

经济学家们也开始关注幸福感与经济状况之间的关系,他们试图寻找经济学中的幸福之道。

幸福并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而是一种综合的心理体验。

经济学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幸福,找到实现幸福的途径。

首先,经济学家们研究了经济发展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他们发现,虽然经济水平的提高确实能够提高幸福感,但是在一定程度上,经济水平再高也不能带来更多的幸福感。

相反,一些发达国家的人们虽然生活在较高的经济水平下,却并不一定比其他国家的人更幸福。

这说明经济并不是幸福的唯一因素,还有很多其他因素也需要考虑。

其次,经济学家们也研究了收入和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他们发现,收入的增加确实能够提高幸福感,但增长的幅度并不是很大。

一旦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收入对幸福感的提高就变得不那么显著了。

因此,经济学家们提出了“边际效用递减”的理论,即收入增加对幸福感的提升会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递减。

最后,经济学家们还研究了消费行为和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他们发现,消费行为对幸福感的提升确实有一定作用,但是这种作用并不是长久的。

经济学家认为,购买昂贵的物品可以带来短期的幸福感,但是这种幸福感很快就会消失,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同样的物品就不再有那么强烈的满足感了。

因此,经济学家们主张应该更注重于享受消费的过程,而不是单纯注重于物质的满足。

综上所述,经济学在寻找幸福人生的道路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幸福感与经济状况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很多有益的建议。

然而,幸福感并不是单一的,经济学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要实现真正的幸福,人们还需要从更广泛的角度去思考和实践。

此外,经济学还强调了社交关系、工作满意度和自我实现等非经济因素对幸福感的重要性。

研究表明,良好的社交关系对幸福感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

与此同时,一个人对自己工作的满意度也与幸福感密切相关。

理想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和获得认可的机会可以促进个人对工作的投入和满意度,从而影响整体幸福感。

幸福生活的经济学分析

幸福生活的经济学分析

幸福生活的经济学分析什么是幸福?许多人认为,拥有财富和物质资源是实现幸福的必要条件。

但是,是否真的如此?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幸福生活的真正含义和影响。

1. 消费和幸福消费对于人们的幸福生活有着重要影响。

一方面,我们的生活需要消费,只有满足基本消费需要,才可能享受更高层次的快乐。

例如,基本的食物、住房和医疗保健需求,较高的教育、社交和旅游需求等。

另一方面,消费可能导致财务困难和经济不稳定,这往往会影响到幸福。

我们也意识到,人们感知的幸福与他们的消费水平不一定成正比。

证据表明,一些低收入家庭相对较高的幸福感,主要是由于他们实现了自己生活的基本需求,而不是因为他们拥有高消费等物质资源。

2. 工作和幸福工作是每个人财富和满意感的重要来源。

尽管许多人将工作视为只是赚钱的手段,但是工作的现实意义更深远。

例如,获得和展示自己的才能、追求个人成长、建立社交网络以及参与社会贡献等。

然而,如果工作的强度和要求过大,则可能导致人们患上焦虑症、抑郁症等疾病。

一些研究者表明,一个人较高的工资水平和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不一定完全正相关。

重要的是,各种就业机会、平等机会、有意义的工作以及适当的时间管理等工作条件,都可能对于个人幸福感有着重要的影响。

3. 社交和幸福社交活动是人们幸福感的重要来源。

相比于讨论工作或者消费,互动社交对于人们的主观幸福感有积极影响。

例如,社交互动能够增强人们的自我肯定和社会认可。

人们也能够通过社交建立稳定的社会网络,从而提高他们的市场竞争力和社会支持力。

此外,社交活动还可以提供深度情感和个人文化成长等方面的刺激。

4. 事业和幸福人们追求的事业、追求目标和成就感,是很多人幸福感的来源。

例如,投资时间和精力追求事业,提高专业技能和知识体系,可能会增加个人社会地位、职业满意度和个人成长。

事业追求往往致力于实现自我或者社会价值,而非仅仅通过很高的收入和实际消费来表示价值。

因此,事业追求,往往是能够给人带来符合个人价值和人际关系发展的深度快感和幸福感的。

经济学中寻求人生幸福论文

经济学中寻求人生幸福论文

经济学中寻求人生幸福论文在经济学中,人们经常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如何追求幸福。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幸福源于个体对满足感的追求;而从哲学角度来看,幸福与内心的平静和满足有关。

然而,在经济学中,幸福更多地与物质生活和经济状况联系在一起。

经济学家们认为,物质财富与个体幸福感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一方面,经济水平的提高可以带来更好的生活条件和福利,从而提升个体的幸福感。

然而,过度追求物质财富往往会导致过度竞争和压力,从而对个体的幸福感产生消极影响。

另一方面,经济学家们也关注到了非物质因素对个体幸福感的影响。

例如,社会关系、工作满意度、自我实现和内心平和等因素,都与个体的幸福感息息相关。

因此,经济学中的幸福概念并不仅局限于物质生活水平,而是涵盖了更广泛的范畴。

在经济学中,寻求人生幸福并不是简单的追求物质上的满足,而是需要综合考虑物质和非物质因素的影响。

同时,经济学家们也通过研究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幸福指数,试图找到一种更综合的幸福追求模式,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幸福感。

因此,经济学在探讨人生幸福方面,无疑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随着经济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到了社会公平、可持续发展以及公共政策对幸福指数的影响。

研究表明,公平的社会制度、良好的环境和政府政策的支持都能够提高整个社会的幸福感。

因此,经济学在探讨人生幸福的道路上,也成为了制定政策和社会改革的重要参考。

在实际的生活中,经济学给予了人们更多理性的帮助。

例如,经济学强调了理财规划的重要性,提倡适度消费和储蓄的理念,从而帮助个体更好地管理财务,减少经济压力,提升生活幸福感。

此外,经济学还指导人们如何更好地选择职业、平衡工作和生活、合理规划时间和资源,从而提高整体幸福指数。

在现代社会,经济学的研究也逐渐走向与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学科的交叉领域,形成了更为全面和多元化的幸福研究。

通过更为综合的视角,人们更深入地探讨了物质与非物质因素对人生幸福的影响机制,从而为提升整个社会的幸福指数提供了更为有力的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经济学寻求幸福论文

经济学寻求幸福论文

经济学寻求幸福论文在经济学中,寻求幸福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人们经常认为财富和物质条件是带来幸福感的重要因素,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幸福感与金钱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

根据一项针对全球各国居民的调查显示,收入增加确实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幸福提高,但当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幸福感并不会随之增加。

这就引出了“边际效应”的概念,即人们对收入增加的敏感度会逐渐降低。

除了经济因素外,社会和心理因素也会影响幸福感。

例如,与家人和朋友的交往、对工作的满足度、健康状况等都可能对幸福感起到更大的影响。

因此,追求幸福感并不仅仅是通过提高收入或获取物质财富来实现的,更需要关注精神层面的需求。

在政策制定上,应该更加重视提高人们的整体幸福感,而不仅仅是经济增长。

推动社会公平、建设和谐社会、加强教育、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等措施都有助于提升人们的幸福感。

当人们能够在经济、社会和精神层面都得到满足时,才能真正体验到幸福的感觉。

综上所述,寻求幸福并不仅仅依赖于经济条件,而是需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

只有通过全方位的发展,人们才能真正实现幸福。

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幸福的追求已经超越了物质层面的需求。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经济繁荣和持续发展并不一定能够带来更高的幸福感。

相反,一些发达国家的研究显示,尽管经济水平较高,但幸福感却并不尽如人意,甚至有些国家的幸福感指数反而出现下降的趋势。

这就引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经济增长和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呢?经济学家们开始尝试通过更加综合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

他们认为,幸福感不仅与物质财富有关,更与社会环境、心理健康、人际关系等多种因素息息相关。

首先,社会环境对幸福感的影响不可忽视。

一个和谐稳定、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能够提高人们的幸福感,而社会不平等、腐败现象等则会降低幸福感。

因此,政府应该采取措施来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防止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出现,从而提高人们的幸福感。

其次,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对幸福感也具有重要影响。

(完整word)微观经济学边际递减效应之幸福加减法

(完整word)微观经济学边际递减效应之幸福加减法

幸福加减法当高楼越建越高,当马路越修越宽,当国家的GDP增长值一再让世界惊叹,我们应该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生活在一个强大的国家,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不用再担心没有面包和牛奶,硝烟与战火已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

我们是幸福的,然而我们又真的感到幸福了吗?然而又什么是幸福,幸福有什么规律,我们又该怎么留住幸福。

今天我将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幸福得奥秘进行探索.经济学里有个概念叫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就是指当其他投入要素的量保持不变时如果一种投入要素不断地等量增加,则在超过某一点后其产品的增量会越来越小,通俗地讲:当你极度口渴的时候十分需要喝水,你喝下的第一杯水是最解燃眉之急、最畅快的,但随着口渴程度降低,你对下一杯水的渴望值也不断减少,当你喝到完全不渴的时候即是边际,这时候再喝下去甚至会感到不适,再继续喝下去会越来越感到不适(负效用).另一种解释方法:你开了个小作坊,你一个人每天可以产出5件商品,那么效率是5件/天。

你的生意越做越大,需要找来帮手,于是变成了2个员工。

人多了,工作时聊天误工等问题,于是效率变成了8件/天,但是平均算下来,实际上每个人每天产出商品是4件,边际效用递减,每个人在工资等激励制度不变的情况下,产出效率会越来越小。

可能我们就会想是否幸福和这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有什么关系呢,的确,边际效用是有个递减的限界,幸福又何尝不是呢。

就像肚子饿了,吃一个馒头都是幸福,不过有没有觉得,吃第一个馒头幸福的感觉会最强烈,从“饥寒交迫”到“有馒头吃”,这是从无到有的过程,有一种“质”的飞跃,也是幸福感飙升的过程,所以其边际效用最大。

吃第二个馒头感觉还是挺好的,只是没有那么强烈的反应,说明边际效用较第一个的边际效用小……依次吃了几个馒头终于吃饱了,吃饱了,获得食物的渴望也降低,得到的幸福感也就降低。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曾提出过一个很著名的方程式,叫“幸福方程式”,即幸福=效用/欲望。

从中体现了幸福的一个递减的过程,人们对同一件事物幸福的感觉,会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而降低.欲望的无限性与效用增长的有限性难以同步,这使得幸福的加法走得艰难。

收入分配与幸福感的经济学解读

收入分配与幸福感的经济学解读

收入分配与幸福感的经济学解读在当代社会,人们越来越关注经济发展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收入分配作为经济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收入分配不仅与个体的经济利益密切相关,还与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

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角度对收入分配与幸福感的关系进行解读。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收入分配的概念及其对幸福感的影响。

收入分配即社会上个人或群体在经济活动中获取收入的一种方式和结果,可以体现为个体或家庭的金钱收入水平和财产等资源的分配状况。

人们通常认为,收入分配不公会引发社会不满和不稳定,而收入分配公平则能够提高社会幸福感。

但是,事实上,幸福感并非仅仅受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影响。

其次,收入分配对幸福感的影响是复杂而多面的。

研究发现,低收入群体的幸福感普遍较低,尤其是在基本生活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

而高收入群体的幸福感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因为相对于物质需求,心理需求对幸福感的贡献更为重要。

此外,收入分配对社会公平感的影响也对幸福感产生重要影响。

在一个收入分配不公的社会中,即便是高收入人群也会感受到不公平的存在,从而降低了整个社会的幸福感。

然而,收入分配对幸福感的影响并非单纯地通过物质需求和社会公平感来解释。

经济学家们提出了“相对收入假说”和“绝对收入假说”来解释收入分配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相对收入假说认为,个人的幸福感不仅取决于自身的收入水平,还取决于自己与他人相比的收入差距。

换句话说,即使自己的收入较高,如果与周围人相比较低,个体的幸福感也会降低。

而绝对收入假说则认为,个体的幸福感与个人的收入绝对水平密切相关,即收入越高,幸福感越高。

这两种假说预示了一个重要的现象,那就是收入分配不仅与个体的绝对收入相关,还与个体的相对收入比较相关。

除了物质需求和社会认同等因素外,经济学研究还发现,收入分配对个体的心理状态和社交生活的影响也与幸福感有关。

收入分配不公会导致社会分化和贫富差距扩大,容易引发社会不满和动荡,从而降低整个社会的幸福感。

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幸福研究——以国外幸福经济学发展为参照

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幸福研究——以国外幸福经济学发展为参照

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幸福研究——以国外幸福经济学发展为参照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幸福研究——以国外幸福经济学发展为参照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们对经济发展的关注逐渐从单一追求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转向追求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经济学视角下的幸福研究,也称为幸福经济学,成为了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

国外已经有许多关于幸福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本文将以国外幸福经济学发展为参照,探讨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幸福研究。

国外的幸福经济学研究主要关注三个方面:经济增长与幸福感的关系、贫富分化对幸福感的影响以及公共政策对幸福感的作用。

首先,人们普遍认为经济增长是提高人民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然而,幸福经济学研究发现,虽然经济增长确实能够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但是物质富裕并不一定能够带来更高的幸福感。

经济学家 Easterlin 在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了“Easterlin 悖论”,即在一个国家范围内,人民的平均幸福感并不随着收入的增长而显著提高。

这一发现引起了人们对于经济增长与幸福感之间关系的深思。

其次,贫富分化对幸福感的影响成为幸福经济学研究的又一个重要方向。

较高的贫富差距容易导致社会不平等和社会不稳定。

通过研究发现,贫富分化对于社会整体幸福感的影响是负面的。

一些研究表明,即使个体收入水平不变,当他们生活在一个贫富差距较大的社会中时,幸福感也会降低。

因此,减少贫富差距成为提高社会整体幸福感的一项重要任务。

最后,公共政策对幸福感的作用也成为幸福经济学研究不可忽视的方面。

通过合理的公共政策,政府可以提供适当的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从而提高人民的幸福感。

例如,一些国家实施的福利政策、教育改革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国民的整体幸福感。

回顾以上国外的幸福经济学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在幸福研究方面还有许多可以借鉴的地方。

首先,尽管中国的经济增长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经济增长对于提高人民幸福感的作用是有限的。

人类健康与幸福的经济学分析

人类健康与幸福的经济学分析

人类健康与幸福的经济学分析一、引言健康和幸福是人类追求的根本价值。

然而,这些价值与经济密不可分。

人们通过经济手段来获取健康和幸福,因此,研究人类健康和幸福的经济学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本篇文章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这一话题。

二、经济学视角下的健康人体的健康状况是影响人类生产力和寿命的决定性因素。

因此,维护健康就成了生产和消费的前提条件。

在经济学视角下,健康是一种资产,是产生收益的投资。

一方面,健康的良好状态能够增加工作效率和生产力,从而增加收入和财富;另一方面,健康的投资成本并不小,因此,人们需要权衡收益和成本来决定投资健康的程度。

在个人层面上,人们通常会通过定期保健、参加体育锻炼、饮食调理等来维护健康;在社会层面上,政府则会出台健康保险、医疗补贴、公共卫生宣传等措施来提高全民的医疗保障水平。

三、经济学视角下的幸福幸福是另一个重要的价值观。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幸福可以归结为个人的利益满足。

人们通常会通过物质消费来满足自己的利益,如购买住房、汽车等;此外,社交活动、文化体验等也是人们追求个人利益的重要形式。

经济学家通过调查和研究发现,人们获得幸福感的主要因素是健康、家庭生活、社会关系、工作和收入等。

因此,经济政策应该关注这些方面,例如促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家庭政策、提高教育文化水平等,从而提高人们幸福水平。

四、市场上的健康和幸福价值市场是经济活动的重要场所,其中健康和幸福也有相关的市场价值。

医疗市场是离不开的需求场所,而意外险、寿险等保险市场也是与健康有关的重要市场。

在幸福市场上,旅游、文化、体育、娱乐等领域都是消费者追求幸福的目标。

通过市场价值的反映,人们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到健康和幸福这两个价值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调整自己的消费行为。

五、主要政策建议1.增加医疗保障力度,提升全民健康水平。

2.加强医疗卫生基础建设,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3.建立医疗服务价格信息公示制度,提高市场透明度。

4.鼓励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丰富人们的文化消费体验。

幸福的经济学分析

幸福的经济学分析

精心整理
幸福的经济学分析
幸福是一种主观评价。

经济发展能够提升人们的幸福感,这种感觉来自充足的食品、清洁的用水、快捷的交通、便利的通信、多彩的生活等等。

一般来说,发展比不发
展带给人们的幸福感要更强一些。

然而,面对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现实,为什么还
还不止一台,但人们的幸福感也不会增加多少,人们对电视节目的抱怨反而更多了。

再如,在经过长期“大锅饭”之后的改革开放初期,奖金给人们带来了强烈的幸福感;但在20多年以后的今天,人们对奖金习以为常,奖金带给人们的幸福感已经
大大地减弱了。

这表明,人们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有了新的起点就会有新的期待,
而期待与现实情况的差距会降低幸福感。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人们会有新的期待,那么,继续发展经济能解
决人们幸福感降低的问题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但不能完全解决。

因为人们
追求的目标不是单一的,除了物质财富,人们还追求实现自我价值、获得社会声誉、提升社会地位等非物质目标。

拥有物质财富不等于实现了社会地位等非物质目标。

如果这些非物质追求不能得到满足,人们就会感到失望,幸福感就会降低。

二是努力实现社会公正,使大家机会均等、各得其所。

三是加强宏观调控,使收入
差距既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又能较为普遍地提升人们的幸福感。

四是使人们能够
均等地享受公共服务。

五是引导人们逐渐适应新的体制机制和条件环境。

幸福经济学 经济学概念

幸福经济学 经济学概念

幸福经济学经济学概念幸福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经济学分支,它的研究对象是人们的幸福感受和生活质量。

它通过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社会交往等方面的研究,探讨如何创造更为幸福的社会和经济环境。

一、幸福经济学的起源和发展幸福经济学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美国经济学家阿伯拉姆·马斯洛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的需求可以分为五个层次,从基本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到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每个层次的需求都有不同的优先级。

这一理论的提出使得人们开始关注人类的幸福感受和内在需求,后来发展成为了幸福经济学这一学科。

幸福经济学在发达国家的发展较为成熟,如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都成立了幸福经济学研究中心。

在中国,幸福经济学的研究也逐渐兴起,国内多所高校也开始开设相关课程,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

二、幸福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幸福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幸福感受的测量幸福经济学的研究需要先对幸福感受进行测量,这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

问卷调查的问题通常包括对生活满意度、幸福感受、快乐感受、自我评价等方面的提问。

2. 幸福感受的影响因素幸福经济学的研究还需要探讨影响人们幸福感受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

个人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经济收入等;社会因素包括家庭、朋友、社交网络等;环境因素包括城市环境、自然环境等。

3. 幸福感受的提升策略幸福经济学的研究还需要探讨如何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受。

这可以通过制定政策、改善环境、提升教育水平等方式来实现。

例如,提高收入水平、改善城市环境、加强社会福利等都可以有效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受。

三、幸福经济学的意义和价值1. 从经济学角度看待幸福幸福经济学的研究使得人们开始从经济学角度看待幸福,将人类的幸福感受作为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这有助于深化人们对经济学的认识和理解。

2. 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幸福经济学的研究还可以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经济发展与人类幸福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经济发展与人类幸福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经济发展与人类幸福
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经济发展与人类幸福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经济的发展被视为推动社会进步和促进人类幸福的重要因素之一。

经济发展不仅涉及到物质生产和财富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它对人类生活各个方面的影响。

首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经济的发展为提高人类生活水平提供了物质基础。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财富不断增加,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这包括物质条件的改善,如食品、衣物、住房等的丰富与提升,以及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

其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强调经济的发展对于人类解放和自由的重要性。

经济的发展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物质需求,更重要的是为了解放人类的生产力,使每个个体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实现自身价值。

通过消除剥削和压迫,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经济的发展为人类创造了更加自由、平等的社会环境,进而提升了人类的幸福感。

此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经济的发展与人类幸福的关系还体现在社会关系的改善和文化精神的提升上。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和合作不断扩大,人们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社会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协调与发展。

同时,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广阔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享受,进一步提升了人类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经济的发展与人类幸福的关系是密切相关的。

经济的发展不仅为人类提供了物质基础,更重要的是为人类解放和自由创造了条件,促进了社会关系的改善和文化精神的提升,从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高了人类的幸福感。

幸福的含义——心理学与经济学的认识

幸福的含义——心理学与经济学的认识

幸福的含义——心理学与经济学的认识曾经问过好多人,要他们在金钱、名誉和幸福之间进行选择,大多数的人都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幸福。

由此可见,对我们来说幸福是多么重要,我们都渴望幸福。

哲学家们说:人生最高的目的是幸福。

费尔巴哈在《幸福论》中提出:“一切有生命和爱的动物,一切存在着和希望生存的生物之最根本的和最原始的活动就是对幸福的追求。

”那么,幸福是什么呢?它是一个没有答案的谜,你让一千个人来回答,就会有一千种答案。

原来有人说幸福就是狗追着自己的尾巴转圈,眼看就要得到了,却怎么都得不到,而当你往前走的时候,才发现其实它一直跟着你。

也有人说,幸福就是你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幸福不应该用来追赶的,而是用来珍惜的。

我本人以为这两种说法就是比较有哲理的,而这两种解释本身也让人感觉很幸福。

幸福,它是心理欲望得到满足时的状态,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

而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说,幸福就是一种满足感:饿了有的吃,就是幸福;累了有的睡,就是幸福;孤独了有人陪,就是幸福……所以幸福应该是一种感觉,幸福不幸福不是别人能够说了算的。

追求幸福是人类的最大愿望和永恒主题。

不同民族和个体对幸福有不同的认识和体验,人类的历史长河也积累了大量富有启发性的论述。

在对幸福的研究中,西方心理学形成了两大研究流派,即享乐主义幸福观和理性主义幸福观。

前者认为幸福就是追求感官的快乐,避免感官的痛苦;后者强调人的精神快乐和理性能力,认为人的幸福必须在理性的指导下才能实现。

享乐主义幸福观把幸福等同于愉悦或快乐这一看法由来已久。

亚里斯提卜第一个提出幸福就是追求感官的快乐。

伊壁鸠鲁认为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开始和目的。

霍布斯认为快乐在于人类欲望的成功追求。

功利主义哲学家边沁则认为通过个人对最大快乐和自身利益的追求可以构建一个良好的社会。

享乐主义的幸福观从狭窄地关注身体的愉悦到广泛地关注欲望和自身利益,有许多形式。

经济学与人类发展与幸福指数

经济学与人类发展与幸福指数

经济学与人类发展与幸福指数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研究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无限的需求之间的关系,以及资源配置的最优化方法。

然而,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并不仅限于物质层面,它还牵涉到人类的发展和幸福指数。

本文将探讨经济学如何影响人类的发展与幸福指数,并从不同角度分析其关系。

首先,经济学在人类的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指标之一,它涉及到人们的生活水平、教育程度、健康状况等各个方面。

经济学通过研究生产、消费和分配等经济活动,为社会提供了评估和改善人类发展的工具和方法。

例如,通过研究人均国民收入、就业率和教育程度等指标,可以评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从而制定政策以促进人类的综合发展。

其次,经济学还对人类的幸福指数产生着影响。

幸福指数是评估一个社会或国家居民主观幸福感的衡量标准。

经济学通过研究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和消费行为等因素,揭示了经济因素对幸福指数的影响。

研究发现,收入水平是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并不是唯一因素。

人们的社会关系、工作满意度、健康状况等也会对幸福指数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经济学在研究幸福指数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以得出更全面准确的结论。

此外,经济学还研究了人类发展和幸福指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研究表明,经济的发展可以提高人类的幸福指数,但只有经济发展并不足以保证人类的幸福。

人类发展还需要关注教育、健康、环境等方面,在这些方面取得进展才能真正提高人类的幸福指数。

因此,经济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需要与其他学科合作,共同研究如何实现人类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幸福指数。

综上所述,经济学对人类的发展和幸福指数产生着深远影响。

它通过研究资源分配和经济活动,为人类的综合发展提供了指导和方法。

同时,经济学也揭示了经济因素对幸福指数的影响,为提高人类的幸福感提供了理论基础。

然而,经济发展并非唯一决定因素,人类的发展和幸福指数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的综合影响。

因此,经济学需要与其他学科合作,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以促进人类的综合发展和提高幸福指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学与幸福
作者:王鑫
来源:《北方经贸》2012年第08期
摘要: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的收入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改善。

但与此同时,我们却发现人们的幸福水平并未像财富的增长那样显著提高。

实现幸福的基础在于对个人自由的充分保证,这也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之一。

关键词:幸福;收入;适应力;社会比较
中图分类号:F01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8-0056-01
一、引言
自1776年《原富》首次出版以来,主流经济学家们一直沿承着斯密的传统,把研究的重点集中在经济增长的本质和原因上。

然而,马尔萨斯(1798)很早就开始提醒经济学家们:“亚当斯密博士公开表明的研究对象是国民财富的本质和原因。

但或许还存在着他更感兴趣的研究,依我看,就是影响国民幸福的原因。

只是他通常把这两者混杂在一起”。

现代经济学家们关注经济增长是基于这样一个看似正确的假定:财富、收入或者说商品的增加通常会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幸福。

在此假定条件下,一个简单的逻辑推论就是,富人肯定比穷人幸福。

但真的是这样吗?事实上,对幸福的许多理论和经验研究都已经明确无误的表明:更好的客观生活条件(收入或者财富)对于个人福利没有显著影响。

二、“幸福悖论”的行为经济学解释
在19世纪的经济学中,经济学家通常把幸福或满足程度等同于“效用”来看待。

当时的“效用”概念是基于幸福体验的,具有伦理学意义。

但20世纪初,在帕累托(1909)发起的经济学科学革命中,情感因素已被从经济理论中驱逐出去。

经济学家明显或隐含的接受了功利主义的观点,认为所有的欲望或幸福感觉都可以测量折算成价格,简单加减之后,变成一个统一的效用函数,然后把这个函数最大化。

通过这种“科学方法”,幸福的伦理学精神就被转化成了经济学精神,这时的幸福就只具有边沁意义上的量的差别,亚里士多德所定义的不同质的幸福是不存在的。

经济学中,我们最关心的是效用或者说是幸福与收入的关系。

在经济学基本假设条件下所推导出的“显示偏好理论”一个主要观点便是:一个人可以通过增加收入来提高其幸福程度。

但是,许多关于幸福的经验数据却揭示出收入与幸福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这里,笔者尝试运用Gulboa和Schmeidler(1994)提出的认知效用函数对这种“幸福悖论”给予解释。

(一)效应函数形式及说明
U(x)=■wt(xt-at)
s.t.at=■sitxi
该模型没有像传统经济学那样把人看作是一种极大化的动物,而是把幸福看作“一连串事件的回报”。

t代表“一连串事件”的时间顺序。

Xt是第t个事件的回报。

at是预期的满意程度,受到过去所有累积行为Xi的影响,到t-1时刻为止,所有经历过的事件的回报的加权和等于这个t时期的预期回报。

Xt与at的差距便是我们所定义的幸福冲击。

wt作为一种权数,用以区分各种事件对我们的不同影响程度,关于这一点,下文我们还将详细讨论。

(二)模型的意义
上述模型表明幸福U(x)不仅受到事件Xt的影响,还受到当事人对事件at预期的影响。

而人对事件的预期是历史依赖的,它是过去发生事件的函数。

例如,经历一个长时间的经济萧条后,人们会普遍降低收入预期,at就会变得非常低。

这时,如果你的收入突然开始增长,那么Xt就会大大超过at,这样你就会感受到强烈的幸福冲击。

同样的,当你经历长时间的经济繁荣后,对未来的收入预期at就会非常高。

这时即使你的收入增加了,但若没有at增加的幅度大,那么你依然不会觉得幸福。

这对我们解释“幸福悖论”提供了一个视角,收入增加之所以没有带来幸福的增加,可能是因为过去的“好事件”导致了我们过高的预期,从而使得幸福感下降。

在模型中,wt的存在意味着不同事件对我们幸福影响程度并不一致。

例如,考上名牌大学很可能比吃一顿丰富的晚餐更能令你感到幸福。

如果你对某一件事情特别在意,或者你在很长一段时间只喜欢做一件事情,那么这一事件的权重就将特别大。

(三)进一步的讨论
前文的模型说明幸福来自于现实回报和预期回报的一次冲击,这一定义还隐含着这样一种预言,那就是:“幸福或者不幸只是一次冲击的结果,它是一个短暂现象”。

例如,那些在博彩中赢得大奖的人,在获得好运气后的一周典型地表现出人们所预期的那种兴奋,然而大量的后续研究却表明,几年后,这些人并不比以前更幸福。

我们不仅仅能很快适应较好的生活,对于失去也是如此。

经历一次残酷的车祸而重度残疾的人往往会感到沮丧和迷茫,甚至失去生活的希望。

然而,大多数受害者适应新环境的速度与程度是我们意想不到的。

许多瘫痪的人甚至能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拥有了和正常人一样的情绪和感情。

所以,当我们讨论幸福的时候,还必须将它与人类非凡的适应能力相联系。

许多学者就是用这种适应性来解释为什么收入的增加却没有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幸福。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看法可能忽视了人类适应能力的另一方面——适应“坏事件”的能力。

如果我们可以完全适应那些让我们不愉快的事件,那么忍受这些不愉快事件追求更多的钱又有什么问题呢,因为它同样不会减少我们的幸福。

三、结束语
“幸福悖论”导致了一种次优和非效率的行为——人们总是不断追求不能让自己更幸福的财富。

于是,许多批评家断言,绝对生活水平对幸福没有影响,他们甚至全面否定GDP作为衡
量经济福利指标所起的作用。

对此,曼昆(2009)给出了恰当的批评意见。

笔者认为,“幸福悖论”存在的真正原因在于,随着收入的增长,人们没有将他们额外的收入花费在使其幸福度获得重大的和持续的增加方面。

因此,我们应该把关注的焦点集中于,为什么我们没有能够更加明智的将资源运用到可以持久增加我们幸福感的方面,比如健康、友谊和更美好的家庭生活。

参考文献:
[1] Malthus,T.R.,An Essay on the Principle of Population[M],reprinted,London:Macmillan,1966.
[2] Sen,A.K(2000),Ddvelopment as Freedom[M],New York:A.Alfred Knopp.——(2002),Rationality and Freedom[M],Cambredge,Mass:Belknap Press of Harward University.
[3] Brickman,p,and Campbell,D.T.(1971)“Hedonic Re laticism and Planning the Good Society”[J],in M.H.Apley(ed.),Adaptation-Lecel Theory:A Symposium,New York:Academic Press,287-3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