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难点:生态环境保护
高考地理复习要点总结——环境保护
高考地理复习要点——环境保护考点一环境与环境问题(加试)一、环境与环境问题1.环境问题的概念及分类(1)环境问题概念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2)环境问题分类①原生环境问题。
②次生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与危害(1)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影响因素对环境的影响原因工业生产资源的大量开发利用向自然环境索取的资源日益增多,排放到环境中的“三废”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产生众多化学物质产生固体废弃物人口的高速增长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受到干扰和破坏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不断扩大环境污染加剧排放的废弃物不断增多科学技术的进步军事武器的破坏力大幅度提高火药的发明和核能的开发许多动物濒临灭绝猎捕工具的改进威胁人类健康产生电子产品垃圾(2)危害:①威胁生态平衡;②危害人体健康;③直接制约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全球性的环境污染类型主要原因危害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不断增强导致南、北极地区部分冰川融化,加上海水受热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酸雨污染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工业化的推进危害水生生物、农作物、森林的生长发育;腐蚀建筑物;某些情况下还直接损害人体健康臭氧层破坏人类大量排放氟氯烃等物质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危害2.大面积的生态破坏(1)植被破坏①危害:不仅损坏了区域自然景观,而且带来了一系列的严重后果,如生态系统失衡、环境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等。
②典型地区:热带雨林地区。
(2)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资源的过度开发、环境污染和外来物种入侵,造成包括动、植物和微生物在内的所有生物物种不断消失。
(3)水土流失的危害:损失土壤中的有机质和养分;破坏了土壤结构。
(4)荒漠化①原因: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造成的土地退化。
②危害:使土地面积缩小,土地产出减少,土地养育人口的能力降低,影响社会经济发展。
高考地理生态环境与保护
高考地理生态环境与保护一、引言地理生态环境与保护是高考地理科目的重点内容之一。
它关注着地球上各种生态系统的形成、发展及受到的威胁,以及如何保护和恢复地球生态平衡。
本文将探讨高考地理生态环境与保护的核心知识点和方法,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二、生态环境的基本概念生态环境是指各种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特定环境。
其中,生物因素包括动植物和微生物,而非生物因素包括土壤、水、大气等。
生态环境的状况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三、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环境因子相互作用而构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
它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基础。
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与环境因子之间达到稳定状态的状态。
生态平衡的破坏将带来生物灭绝、自然灾害和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化。
四、生态环境的威胁和问题1.气候变化: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增多,给生物和人类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2.土地退化:过度开垦、不合理的农业经营和城市扩张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农田退化和沙化加剧。
3.水资源紧缺:全球范围内水资源严重不均衡,一些地区面临水源枯竭和水质污染的问题。
4.物种灭绝: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和破坏,很多珍稀物种正面临灭绝的危险。
五、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和方法1.可持续发展: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不破坏和不损害未来世代的需求。
2.生态恢复:通过植树造林、湿地保护等方式,促进受损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和恢复。
3.资源节约:推行节能减排、循环利用等措施,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损耗。
4.环境管理:建立健全的环境监测、评估和管理机制,保障生态环境的良好状态。
5.法治保护:加强立法和制度建设,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进行法律追责。
六、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关系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密不可分,保护生态环境不仅是地理科学的研究领域,更是人类的责任和义务。
只有保护好地球的生态环境,才能保障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七、结语高考地理生态环境与保护是一个综合性强、内容繁多的考点,需要考生将各种概念和知识点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
高考地理复习选修部分选修六第3讲 生态环境保护
第3讲 生态环境保护考点一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疑难剖析1.森林资源匮乏,草场退化3.土地荒漠化(1)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土地分布最广的国家之一。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区和经济边缘区的荒漠化,对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的危害最为严重。
(2)荒漠化的成因:自然地理条件是形成荒漠化的重要因素,人类过度放牧、滥伐森林等不合理活动是荒漠化的主导因素。
(3)土地荒漠化的危害: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通过沙尘暴的形式影响其他地区。
4.生物多样性减少物种灭绝本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加速了物种的灭绝速度。
(4)对物种高强度的捕猎和采集(5)外来物种的大量引入或侵入(6)土壤、水和空气污染等即时训练1.下面是“世界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甲处,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主要生态问题是,受盛行风影响该现象最有可能朝方向扩展。
(2)图中乙处的主要生态问题是,它的出现会导致该地区加剧。
(3)1963年,图中湖泊的面积有2.5万平方千米,但到了2007年,面积不到2 000平方千米。
专家预测,如果不对该湖采取切实有效的拯救措施,20年后该湖可能从地球上消失。
试分析该湖面积缩小的主要原因。
考点二生态环境保护疑难剖析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即时训练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据测算:一棵生长50年的树,产生的氧气价值为31 200美元,吸收有毒气体、防止大气污染的价值为62 500美元,防止土壤侵蚀,增加肥力可创收31 200美元,为鸟类及其他动物提供栖息繁衍场所的价值为21 250美元,生产蛋白质的价值为2 500美元。
材料二我国森林分布示意图(1)材料一的数据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国森林主要分布在、、地区。
(3)A处森林资源遭到破坏,给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地理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地理试题-环境保护专题
高考地理试题-环境保护专题(2021年全国乙卷高考真题)为评估青藏铁路建设和营运对环境的影响,某科研团队对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某11千米长的风沙活动路段两侧进行了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其中工程治沙地视为固定沙地。
2001~2008年为铁路建设期,2008~2015年为铁路营运期。
表面积单位:km2根据材料自拟一个结论,并用表中数据予以论证。
(要求:可就建设期或营运期,也可以综合得出结论;论证充分、数据准确、表述清晰。
)【答案】结论:青藏铁路的建设期及营运期,通过工程措施有效地实现了风沙治理。
论证:建设期,铁路两侧各范围内固定、半固定沙地增加,半流动、流动沙地减少,说明通过工程措施使得沙丘趋于固定,风沙危害减轻。
营运期,铁路两侧固定沙地继续增长,半流动沙地显著减少,说明营运并未破坏风沙输移环境,工程措施持久有效地发挥了固沙效益。
【分析】本题以青藏铁路为载体,考查铁路建设和营运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由表格数据可知,2001-2015年,铁路两侧各范围内固定、半固定沙地增加,半流动、流动沙地減少,由此可得出结论:青藏铁路的建设期及营运期,通过工程措施有效地实现了风沙治理。
2001-2008年,铁路建设期,铁路两侧各范围内固定、工程治沙地、半固定沙地都增加,半流动、流动沙地都減少,说明通过工程措施使得该地沙丘趋于固定,风沙活动减少,风沙危害减轻。
2008-2015年营运期,铁路两侧固定沙地继续增长,半流动沙地显著减少,说明营运并未破坏风沙输移环境,工程措施持久有效地发挥了固沙效益,减轻了风沙危害。
(2021年全国甲卷高考真题)2008年,新疆吉木乃县对拉斯特河谷近900公顷草原进行封育保护,如今这里林草茂盛。
2020年春季,当地政府为防止封育区林草自燃,选择在青草萌发之前的1个月,投放1600头牛去吃掉积累的枯草和落叶,进行生物防火(下图)。
高考地理资源与环境保护考点
高考地理资源与环境保护考点高考地理中,资源与环境保护是一个重要的考点,它涵盖了丰富的知识内容和实际应用。
首先,我们来谈谈自然资源的分类和特点。
自然资源可以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可再生资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在合理利用和保护的情况下能够不断再生;不可再生资源像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其形成需要漫长的时间,一旦开采使用,短期内难以恢复。
了解这些资源的特点对于我们合理开发和利用它们至关重要。
在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过度开采不可再生资源,导致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破坏。
例如,一些地区的煤炭开采造成了地面塌陷、水资源污染等问题。
而对于可再生资源,如果开发方式不当,也会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压力。
比如,大规模建设水力发电站可能会影响河流生态系统,破坏生物多样性。
环境保护是资源利用的重要保障。
环境污染是当前面临的严峻问题之一。
大气污染,如雾霾,不仅影响人们的健康,还对气候产生不良影响;水污染使得水资源质量下降,威胁水生生物的生存和人类的用水安全;土壤污染则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质量。
生态破坏也是不容忽视的。
森林砍伐导致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草原退化使得土地沙化加剧;湿地破坏影响了蓄水和调节气候的功能。
为了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在政策层面,政府应制定严格的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
经济手段也能发挥重要作用,比如通过税收政策鼓励企业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排放,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促进区域之间的生态平衡。
科技的发展为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提供了新的途径。
例如,推广清洁能源技术,如太阳能光伏、风力发电等,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研发高效的污水处理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率;利用生物技术改良土壤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从个人角度来看,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树立环保意识,养成节约资源的好习惯。
比如,在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用电,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垃圾分类投放等。
高考地理 专题复习 专题十三 环境保护 第2讲 生态环境保护与环境污染防治
答案 (1)变化情况:污染情况先变严重后减轻; 原因:水中废物排放量逐渐增加(积累); 减轻原因:千岛湖湖水的稀释作用。 (2)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藻类大量繁殖;藻类的呼 吸作用及死亡藻类的分解作用消耗大量的氧,并 释放出有毒物质,导致鱼类缺氧或中毒而死。
知识点4 主要环境污染问题的防治措施 4.大气氮湿沉降主要是指大气中的氮氧化物、氮氢化合物等被
林、改变林区
经济结构
退牧还草、封
内蒙古、青海、气候干旱、 过度放牧、过度
草原退化
育草场、舍饲
宁夏、新疆 降水减少 垦殖
养畜
水土流失、环境 建立湿地自然
三江低地、
湿地
沉积物充 污染、围湖造田、保护区、停止
湖滨、海
萎缩
满湖沼 引水灌溉、河流 围垦、退田还
滨
改道
湖
扩大自然保护
生物 林区、草
多样 原、近海
1.我国部分沿海地区人们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在陆上修建 高位养虾池(下图)。高位虾池底部铺设隔水层,引海水养虾。 养虾过程中要投饵料、换海水,废水多经地表流入海洋。引水、 蓄水、排水过程都有渗漏。
分析高位虾池对当地环境的不利影响。 解析 由图中信息可知,虾池在陆上,附近有农田和村庄, 引海水养虾,海水渗漏会导致附近的土壤和地下水含盐量 增加,废水经地表排放还会造成污染。 答案 养殖过程海水渗漏,导致地下淡水咸化、附近表土 盐碱化,影响农作物和地表植物的生长,影响当地居民的 生活;废水造成附近海域污染、海水富营养化。
知识点2 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锯泥是石材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石粉与水的混合物。我国北 方某石材生产基地每年产生大量锯泥,其堆放占用了大片 土地。石粉质地细、难处置,大风时易漫天飞扬,雨天则 随雨水流入河道。近年来,某企业在该基地利用锯泥生产 加气砖,加气砖质量轻,保温效果好,是一种新型建筑材 料。下图为锯泥产生过程及利用示意图。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与环境安全易错突破(4大易错)-2024年高考地理考试易错题(全国通用) (原卷版)
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考试易错题(全国通用)专题11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与环境安全提分突破生态环境问题是高考考查的一个重点内容,需要考生明确生态环境问题包含的内容,例如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湿地的开发与保护、森林的开发与保护、全球气候变化等。
能够分析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理解生态环境破坏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掌握生态环境治理的措施,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易错点01 湿地的开发与保护易错点02 森林的开发与保护易错点03 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易错点04 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易错点01 湿地的开发与保护(2023·浙江·高考)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湖泊湿地的生态修复是个重要的固碳举措。
下图为湖泊湿地碳循环示意图。
完成下面小题。
1.植物多样性增加对湖泊湿地固碳作用的影响是()A.土壤碳含量降低B.根系吸碳量减少C.碳净排放量降低D.微生物活性减弱2.下列对湖泊湿地生态修复的措施,合理的是()A.减少湖滨植物,清除入湖污染物B.放生外来物种,增加生物多样性C.降低湖面水位,重建微生物群落D.改变湿地地形,建设生态缓冲岛第1小问湿地的固碳作用,通过读图,考生易错选A选项的土壤碳含量降低,主要是因为植物以根系吸收养分,考生错误的以为植物的多样性会吸收土壤中的碳,但实际上植物是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的方式进行固碳作用。
第2小问考查湿地的治理,比较复杂,各选项看起来都对,考生容易出错,但实际上真正符合题意的只有D 选项。
A选项和C选项本身的表述就不正确,尤其是A选项前后矛盾,B选项一般不易出错,外来物种的入侵通常会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
迷惑性比较大的是C选项,降低湖面水位本身就不利于湖泊湿地的生态修复。
1.湿地的概念湿地是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湿地的类型包括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也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等。
2.沼泽湿地的形成原因沼泽地的形成一般着重分析降水量(水位季节变化)、蒸发量、下渗量、排泄能力、水网密度等要素。
高考地理复习 考点精析 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高考地理复习考点精析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1.(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32)【环境保护】图13为我国区域示意图。
A为水库,是B城市的唯一水源,C处为山地。
读图回答问题图例耕地居民地水库河流(1)应采取什么措施来保护B城市的水源?(2)某企业拟在C处山坡上开辟采石场,指出其可能对该处造成的生态破坏。
【答案】(1)退耕还林、还草(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禁止向湖泊、河流排污(禁止在湖泊养殖);保护森林(2)破坏植被,生物多样性减少;破坏山体,水土流失加剧。
【解析】(1)合理规划、统筹安排,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退耕还林草,禁止上游乱砍乱伐,倡导植树造林,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化肥农药除草剂的使用和排放。
(2)破坏植被,生物多样性受损,引发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等灾害,加剧校友的洪涝灾害,造成下游水资源紧张。
2.(2010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海南卷,26)(10分)环境保护高速公路属于全封闭的带状人工建筑物,当其通过自然保护区时,对野生动物的影响很大。
试述高速公路对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的不利影响,并提出减少其不利影响的合理建议。
3.(2009年高考海南卷,26)(10分)(选修6 环境保护)根据图中信息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1)说明灌渠附近农业用地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6分)(2)简述聚落面临的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4分)【答案】(1)灌渠附近农业用地面临的问题:次生盐碱(渍)化。
(2分)原因:常年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以及该区域地表蒸发旺盛。
(4分)(2)聚落面临的环境问题:风沙危害(风力的侵扰)。
(2分)原因:风力搬运堆积。
(2分)【解析】据该地处我国半干旱地区,农业大水漫灌,蒸发加剧容易导致土地次生盐碱化。
气候干旱,沙地广布,植被稀疏容易产生风沙危害。
【考点定位】水资源利用与环境问题。
4. (2009年高考江苏卷) [环境保护]图19是20世纪80年代洞庭湖示意图。
高考地理重难点突破:环境保护
高考地理重难点突破:环境保护重难点解读本专题主要考查人类发展中普遍关注的资源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
命题往往结合区域资源开发,分析资源利用现状,指出资源利用中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利用与保护的措施;结合重大污染事件和生活、生产中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指出污染物的来源,分析产生的危害及应对措施;结合世界和我国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环境以及所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分析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带来的危害及应对措施。
从高考全国卷来看,近年来以考查资源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为主,对环境污染考查得相对要少。
通过对环境问题的考查,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思维以及人地协调观。
典例探究一、(2019·新课标全国卷Ⅰ)4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世纪中期,美国芝加哥市向注入密歇根湖的河流直接排污,严重影响了水质。
当地通过修建人工运河和清淤工程,使原本流入密歇根湖的河流转而流入伊利诺伊河,连通了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两大水系。
下图示意运河及水系位置关系。
问:简述该工程对当时环境的影响。
【答案】市区河道和密歇根湖邻近水域污染程度降低,河湖水质得以改善;伊利诺伊河水量增加的同时污染物也增加,污染物还会通过河水和侧渗过程污染周边及下游地区;伊利诺伊河是密西西比河的支流,密西西比河流域南北跨度大,其下游地区与五大湖区地理环境差异巨大,水系连通后两大流域水生生物相互干扰,水生生态系统受到影响。
【解析】工程修建前,“美国芝加哥市向注入密歇根湖的河流直接排污,严重影响了水质”,该工程修建后,改善了市区河道及密歇根湖的水质。
但是由于运河修建“使原本流入密歇根湖的河流转而流入伊利诺伊河,连通了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两大水系。
”使得伊利诺伊河水质下降,污染物增多。
同时由于密西西比河及五大湖相连通,使得生物活动范围更大,生态系统受到影响。
二、(2019·新课标全国卷Ⅱ)4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韩国首尔市的清溪川,历史上是一条著名的河流。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人口增长和工业发展,清溪川的水质迅速恶化,后被覆盖为暗河,并在其上兴建了高架道路。
高考地理总复习 环境保护 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选考部分B版) 新人教版选修6
• 五、生物多样性减少
• 1.概况
•
我国的生物多样性正面临严重威胁。我国目前有濒危或
接近濒危的高等植物4 000~5 000种,占总数的15%~20%。
• 2.原因
•
主要是人类各种活动造成的。
• (2)①Ⅰ区域宜修建梯田,作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 (经济林木)用地;②Ⅱ区域宜退耕还林,还牧,作为 林牧业用地;③Ⅲ区域以植被保护为主,以防止滑 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 2.结合下图,分析宁夏生产过程中容易导致 的环境问题及成因。(回答两种即可)
• 解析 宁夏的环境问题主要包括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土 地荒漠化和土地盐碱化等问题,在进行分析时要结合宁夏农 业生产的具体活动。
•
(2) 森 林 资源 分 布 严
重不均, 西南 、东北和东南多,西北、
•
华北 较少。
• 2.我国草场资源现状
• 居世界第二位。
(1) 草 原 面积 广 大 ,
• 生产力不断下降。
(2) 草 场 退化 严 重 ,
• 三、水土流失 • 1.分布地区 • 以 黄土高原 、长江中上游地区表现得最为突出。 • 2.原因
造成流域的水土流失,导致下游湖、河、水
库
泥沙增多 ,河床抬高,进而引发洪涝
灾害。
• 四、土地荒漠化
• 1.分布地区
•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区和绿洲边缘区
。
• 2.影响因素
• (1)重要因素:自然地理条件,但其作用过 程比较缓慢。
• (2)主导因素:人类 过度放牧 林等不合理的活动。
、滥伐森
山东省地理高考温习重难点知识系统整理
地理高考温习重难点知识系统整理一、生态、环境问题一、水土流失问题 我国典型地域: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域产生的缘故: (1)自然缘故:①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 ②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③植被稀少(2)人为缘故:①植被的破坏;②不合理的耕耘制度;③开矿。
产生缘故:农村生活用能欠缺。
整治方法: ①进展立体农业;②解决农人生活用能问题(大力推行生活用煤);③进行炉灶的技术革新;④大办沼气和营造速生薪炭林。
二、荒漠化问题 我国典型的地域:西北地域产生的缘故:(1)自然缘故:①地表覆盖着深厚的疏松沙质沉积物;②大风日数多而且集中;③处内陆地域,气候干旱降水少。
(2)人为缘故:①过度樵采; ②过度放牧; ③过度开垦; ④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治理意义:①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增进本地经济进展,增加农人收入②有利于爱惜土地资源改善本地的生态环境; ③有利于增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进展。
3、干旱缺水问题 我国典型地域:华北地域、西北地域: 产生缘故(华北地域): (1)自然缘故:①降水变率大;②春天蒸发旺盛;(2)人为缘故:①人口浓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②水污染严峻;③浪费多,利用率低;④春天春种用水量大。
4、土壤次生盐碱化 我国典型地域: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产生缘故: (1)自然缘故:①春天降水少 ②气温上升快,蒸发旺盛;③地形低洼。
(2)人为缘故:①不合理的浇灌; ②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渭河平原) 五、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的治理 中低产田——涝洼地、盐碱地、风沙干旱地、水土流失地、红壤贫瘠地1)、辽阔的冲积平原——宏观平坦,微观起伏不平山麓 缓斜平原高 山前冲积扇 土地质量高冲积低平原 主体海边 滨海平原 低 地形极低 中低产田集中区严峻的旱涝、盐碱、危害干旱:春旱4~6月,春泛上升快,蒸发上升,夏日风未到洪涝:7~8月,降水集中,多暴雨+地形低平盐碱:水盐运动 春秋反盐,夏积盐 冬稳固2)、问题⑴中低产田的综合治理:①低湿地的治理与开发 (因洼制宜 鱼塘—台田模式);②盐碱地的冶理与开发⑵水资源欠缺⑶风沙危害---沙尘天气3)、缓斜平原肥力最好:①地面坡度较大,排水通畅,不易积水形成低湿地;②沉积物颗粒较粗,有利于水分下渗;③地下水埋藏深,春秋季节蒸发量较小,不易形成盐碱地。
高三地理环境保护知识总结
高三地理环境保护知识总结地理环境保护是指对自然环境所进行的各种不利因素的干扰和破坏加以防治和改善的一系列措施,以维护生态平衡和促进可持续发展。
在高三地理学科中,环境保护是一个重要的内容之一。
下面,将对高三地理环境保护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1. 环境问题的主要类型:环境问题主要包括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壤污染、噪音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这些污染类型的产生和解决方法都有其特点,需要深入了解和研究。
2. 环境污染问题的原因:(1) 工业化进程:大量的工业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导致了水、土壤和空气的污染。
(2) 农业活动: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和养殖废弃物的排放也是环境污染的原因之一。
(3) 城市化进程:大量的人口聚集在城市中,给水资源、空气质量、垃圾处理等方面带来了压力。
(4) 能源消耗:传统能源的大量消耗导致了大气污染和能源短缺问题。
3.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1) 维护生态平衡:环境保护能够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确保物种的繁衍和生态系统的稳定。
(2) 促进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可以避免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保障人类健康:环境污染会对人类的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环境保护能够确保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4. 环境保护的措施和方法:(1) 减少污染排放:加强工业和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治理和排放限制,采用低污染、清洁生产技术,减少废弃物和有害物的释放。
(2) 资源的有效利用:降低能源和资源消耗的损失,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采取节约能源和资源的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 加强环境监测和管理:建立健全的环境监测体系,定期对环境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并加强对环境法律法规的监督和管理。
(4) 提高环境意识和教育:加强公众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推广环境保护知识和技术,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增强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
5. 典型的环境保护案例:(1) 杜马石化事件:该事件发生在____年,是世界上最近发生的一起重大环境污染事故之一。
高考地理十年真题(2010-2020)专题汇总解析—环境保护
高考地理十年真题(2010-2020)专题汇总解析—环境保护【2020年】1.(2020·新课标Ⅰ)高原鼠兔多穴居于植被低矮的高山草甸地区,因啃食植物曾被看作是引起高山草向退化的有害动物而被大量灭杀。
土壤全氮含量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
通常土壤肥力越高,植被生长越好,生态系统抗退化能力越强。
下图示意青藏高原某典型区域高原鼠兔有效洞口(有鼠兔活动)密度与土壤全氮含量的关系。
分析高原鼠兔密度对高山草甸退化的影响,并提出防控高原鼠兔的策略。
【答案】合适的高原鼠兔密度,能够维系土壤肥力,促进高山草甸生长,使之不易退化;密度过大时,大量啃食植被,土壤肥力下降,引起高山草甸退化;密度过小时,高原鼠兔对维持高山草甸的氮循环贡献小,土壤肥力较低,高山草甸易退化。
把高原鼠兔数量(密度)控制在合适范围之内,而不是全面灭杀。
【解析】先注意审题,该问题包括两个分析,先分析高原鼠兔密度对高山草甸退化的影响,再提出对策。
读图可知,青藏高原某典型区域高原鼠兔有效洞口密度与土壤全氮含量的关系是:先随着高原鼠兔密度增加土壤全氮含量也增加,当高原鼠兔有效洞口密度达到760后,高原鼠兔密度继续增加后,土壤全氮含量随着开始下降。
即密度过大时,土壤肥力下降,引起高山草甸退化;密度过小时,高原鼠兔对维持高山草甸的氮循环贡献小,土壤肥力较低,高山草甸易退化;而合适的高原鼠兔密度,能够维系土壤肥力,有利于促进高山草甸生长。
根据上面结论:合适的高原鼠兔密度,能够维系土壤肥力,促进高山草甸生长。
所以防控高原鼠兔的策略是把高原鼠兔数量(密度)控制在合适范围之内,而不是全面灭杀,高原鼠兔过多过少都不行。
在合适范围之内,使得土壤全氮含量处于较高的水平,刚好能够维系土壤肥力。
2.(2020·新课标Ⅱ)竹排江是南宁市主要的内河之一,由北向南贯穿市区,其上游河段叫那考河。
20世纪90年代开始,沿河养殖业兴起,大量污水和垃圾进入那考河,那考河一度变成“纳污河”。
新课程改革高中地理总复习高考地理考点分析考点三生态环境保护
考点三 生态环境保护1.森林的生态效益及保护2.草地退化及其防治 (1)草地退化的原因与危害(2)保护措施①主要措施:控制人口增长、改善经济结构、加强经济发展。
②我国保护牧场的措施:3.湿地干涸及其恢复 (1)湿地减少的原因:湿地的减少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其中人为原因是主要原因,具体如下图所示:(2)保护湿地:签署《湿地公约》,恢复和重建湿地生态系统。
4.物种灭绝及保护5.中国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防治措施我国不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它们的分布、形成及防治措施各不相同,具体如下表所示:[知识扩展] 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思路(2017·新课标全国卷Ⅱ)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地区因受人为干扰,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土壤侵蚀严重,出现“红色荒漠”(下图)。
为治理这一环境问题,20世纪80年代,当地采用人工种植松树和自然恢复等方式造林育林,形成了不同的植被景观。
分析自然恢复的次生林比人工松林防水土流失效果更好的原因。
【思维过程】文字信息:由“为治理这一环境问题,20世纪80年代,当地采用人工种植松树和自然恢复等方式造林育林”可知,__植被恢复__是水土流失治理的根本,由于植被种类不同,密度不同,根系所扎的__深浅__不同,其__保持水土__的功能是不一样的,原生林对当地环境的__适应性__好,生长状态好,__保持水土__的效果更明显。
设问信息:不同植被对地表径流及水土流失的影响。
调动知识: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答案】植被结构更复杂,截留降水效果更好;地表植被更丰富,延缓地表径流汇流速度,地表水下渗作用更强,涵养水源效果更好;地下根系更发达,固土能力更强;植被多样性更好,水土保持更稳定。
考向一森林的生态效益及保护(2018·河北省石家庄一模)北京核心区首个城市森林-广阳谷城市森林位于北京西城区菜市口地铁站西北角,占地面积约3.4万平方米。
在广阳谷城市森林,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等种类繁多,仿佛把大山里的某个森林群落打了个包,直接抖落在了菜市口。
【高中地理】高考地理答题规范与增分策略: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高中地理】高考地理答题规范与增分策略: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1.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其一般形成过程原因:一是自然原因造成的生态灾害,如气候变化造成的生态问题和重大灾害;二是人为因素造成的。
例如,由于人类对环境材料和能源的过度需求,某些类型的因素被减少,导致生态问题。
2.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保护措施:一是防止潜在的生态问题;二是积极应对存在的生态问题;三是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生态环境。
三.三大生态问题:石漠化,水土流失,荒漠化(1)石漠化:发生地——云贵高原及粤桂丘陵区(亚热带湿润岩溶区)外力作用――流水侵蚀作用自然原因:①坡度陡峻②土层浅薄③降水丰富,夏季降水强度大人为原因:①过度砍伐②毁林开荒③陡坡开荒。
(2)土壤侵蚀:以黄土高原为例外力作用――流水侵蚀作用自然原因:① 松散黄土② 集中降水和暴雨③ 植被覆盖率低人为原因:①破坏植被――农牧业方式的改易,营造宫殿,樵采,战争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③开矿中不注意环保④人地矛盾突出。
(3)江南丘陵:红色沙漠外力作用――流水侵蚀作用自然原因:① 强而集中的降水和强降雨;② 地形复杂,地表起伏大;③ 河流系统发达,侵蚀能力强人为原因:①毁林开荒②滥砍滥伐,过度樵采③人地矛盾突出(4)荒漠化:以中国西北地区为例外力作用------风蚀作用自然原因:① 气候干燥,降水量少② 表面松散的砂质沉积物③ 大而集中的大风日④ 脆弱的生态环境人为原因: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农垦④水资源的利用不当⑤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⑥人地矛盾突出(5)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生物措施:退耕还林还草,植树种草,营造经济林工程措施:修建水库,修梯田,淤地坝农牧业措施:等高线耕作、使用有机肥、适时耕作和家庭饲养。
高考地理知识及答题宝典:生态环境问题
高考地理知识及答题宝典:生态环境问题高考地理知识及答题宝典: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小专题:⑴ 马尔代夫(瑙鲁)面临的环境问题: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有被淹没的危险 .⑵ 火地岛(新西兰南北二岛)面临的环境问题:臭氧层被破坏,臭氧层空洞扩大,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加.⑶ 赤潮问题:珠江口、杭州湾、渤海等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春夏温暖李节,风和日丽;洋流缓慢,水温较高;封闭海湾。
(这是赤潮发生的外因)人为原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业废水、农业生产中的废水都含有大量的有机物、重金属、无机盐;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流入江河、湖泊,汇入大海,使近海水体中氮和磷的含量过剩,造成海水富营养化,(这是赤潮发生的根本原因)易发生赤潮的区域:珠江口、渤海、杭州湾、长江口、南海的海口湾等。
易发生赤潮的时间:赤潮易发生的时间段为5-10月。
带来危害:① 海水富营养化,浮游植物繁盛,使鱼类窒息、中毒死亡,② 危害人体健康,③ 影响海洋旅游业。
⑷ 全球变暖对畜质量;④ 开矿时有计划的存放表土,并大力开展土地复垦工作;⑤ 小流域综合治理。
⑻ 荒漠化问题: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等地)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① 全球变暖,蒸发旺盛;② 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③ 鼠害,蝗害。
人为原因:① 过度开采; ② 过度放牧;③ 过度开垦;④ 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⑤ 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采取措施:①半干旱农牧过渡和旱农区: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采取防风沙措施相结合② 干旱地带沙漠边缘的绿洲: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防护林体系⑼ 土壤次生盐碱化: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产生原因:自然原因:频繁的旱涝气候变化(黄淮海平原);地形低洼;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治理措施:引淡淋盐;井排井灌;生物措施;农田覆盖;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⑽ 地面下沉、沿海地区盐泽化:北方广大地区和南方城市产生的原因:过度抽取地下水治理措施:① 控制抽取地下水; ② 实行雨季回灌。
高考地理环境保护考点总结
高考地理环境保护考点总结高考地理中,环境保护是一个重要的考点,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紧密相连。
以下是对高考地理环境保护考点的详细总结。
一、环境问题的类型与成因(一)生态破坏1、森林破坏:主要是由于滥砍滥伐导致森林面积减少,影响了生态平衡,加剧了水土流失和生物多样性减少。
2、草原退化:过度放牧、开垦等是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这会导致土地沙化和沙尘暴等问题。
3、水土流失:在地形起伏较大、植被破坏严重的地区,如黄土高原,容易发生水土流失,使土壤肥力下降,河流含沙量增加。
4、土地荒漠化: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过度开垦、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是其主要成因。
(二)环境污染1、大气污染: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燃煤等排放的污染物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如酸雨、雾霾等。
2、水污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水质恶化。
3、土壤污染: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工业废渣的不合理堆放等,会使土壤受到污染,影响农作物生长和食品安全。
4、固体废弃物污染: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弃物等大量堆积,不仅占用土地资源,还可能产生有害物质污染环境。
(三)资源短缺1、水资源短缺:人口增长、工农业用水增加,以及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导致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
2、能源短缺:随着经济的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而传统能源的储量有限,同时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还存在一定的技术和成本问题。
3、土地资源短缺:城市化进程加快,建设用地不断扩张,导致耕地面积减少。
二、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一)生态保护1、植树造林:增加森林覆盖率,提高森林的生态功能,如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
2、草原保护:合理控制载畜量,实行轮牧制度,加强草原的管理和保护。
3、水土保持:采取工程措施(如修建梯田、鱼鳞坑等)和生物措施(如种植植被)相结合的方法,减少水土流失。
(二)环境污染治理1、大气污染治理:推广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加强工业废气的治理,提高排放标准;控制汽车尾气排放,推广新能源汽车。
地理新高考时政热点剖析第二十三讲生态环境保护(36张PPT)
知识梳理: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近期目标 基本遏制生态环境破坏趋势。建设一批生态功能保护区,力 争使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的源头区,长江、松花江流域和西南、 西北地区的重要湖泊、湿地,西北重要的绿洲,水土保持重点预 防保护区及重点监督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系统和生态功能 得到保护与恢复;在切实抓好现有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的同时, 抓紧建设一批新的自然保护区,使各类良好自然生态系统及重要 物种得到有效保护;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体系,使生态 环境保护措施得到有效执行,重点资源开发区的各类开发活动严 格按规划进行,生态环境破坏恢复率有较大幅度提高;加强生态 示范区和生态农业县建设,全国部分县(市、区)基本实现秀美 山川、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2)塞罕坝地区人工造林难度大的 主要自然原因
解析:从气候(降水、气温)、天气(风力、 灾害性天气)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分析
答案:海拔较高,冬季(气候)寒冷;降水 较少,风力强;灾害性天气多;地理环境 具有过渡性,生态脆弱
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浑善达克沙地是距北京最近的沙源,总 面积10万公顷,沙漠化面积达43%。 材料二 塞罕坝机械林场位于河北省北部坝上高 原,生态环境脆弱。过去55年,经反复研究,当 地摸索出了高寒地区育苗造林经验,大规模机械 造林、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昔日飞鸟不栖、黄 沙遮天的荒原,变成百万亩人工林海,下图为塞 罕坝机械林场位置示意图。
知识梳理: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保护
6、沙尘暴问题
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的总称,是荒漠化的标志。是指强风从地面卷起 大量沙尘,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具有突发性和持续时间较短特点的 概率小危害大的灾害性天气现象。
(1)自然原因:大风天气;对流运动旺盛;丰富的沙尘源;干旱的 气候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地理难点:生态环境保护考点一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强化专练1.读“生态系统食物链和食物网图”,回答相关问题。
(1)图示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最高级消费者是。
(2)图示中初级消费者是,是营养级。
(3)该食物网中共条食物链。
答案(1)草和树狮(2)鼠、松鼠、兔和鹿第二(3)6考点二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强化专练2.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亚马孙雨林绵延数千英里,是全球最大的热带雨林,被誉为“地球之肺”。
亚马孙雨林总面积的85%在巴西境内,其面积比西欧还大。
亚马孙雨林是地球半数动植物的家园。
(1)简述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的原因。
(2)热带雨林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有哪些?(3)人们滥伐森林可能造成哪些严重的环境问题?答案(1)深刻影响着地球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2)过度的焚耕开垦、大规模的农场和牧场开发、商业性伐木、采矿、公路建设等。
(3)生物多样性正以惊人的速度减少,森林的减少将使亚马孙流域气温升高、降雨减少、沙漠化进程加剧、土地干涸以至不适于耕作。
考点三生态环境保护强化专练3.一个又一个刺眼的数字告诉我们:保护地球家园刻不容缓!世界上四分之一的陆地动植物在未来的50年内灭绝。
读“近300年来世界物种灭绝的趋势图”,回答有关问题。
(1)读图,1950年人口是1850年的大约倍,鸟类灭绝数是1850年的倍。
这说明人口增加与物种灭绝数量呈关系。
(2)试分析物种灭绝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3)为保护物种的多样性,各国建立自然保护区,我国将自然保护区分为三大类:综合生态保护区、野生生物保护区和自然遗址保护区。
其划分的依据是()A.自然保护区的位置B.自然保护区的对象C.自然保护区的作用D.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价值答案(1)1.8(1.5~2.0) 2.8(2.5~3.0)正相关(2)自然原因:自然灾害及物种竞争中的自然淘汰;人为原因:捕猎、采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
(3)B命题视角一湿地的干涸及其保护(2008·江苏地理)下图为“黄河三角洲某海岸带环境问题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A表示,B表示,C表示。
(2)该海岸带侵蚀后退的最主要原因是(填选项字母)。
A.过度开采利用地下水B.入海径流、泥沙量减少C.大面积围垦滩涂湿地D.过量排放、倾倒废弃物(3)苇滩、湿地的生态功能主要有(填选项字母)和。
A.延缓全球海平面上升B.容纳、净化污染物C.增加河流水量D.保护生物多样性(4)近年来,经过有效治理,黄河枯水期入海径流量明显增大,简述这对改善该海岸带环境的作用。
答案(1)海水入侵全球变暖海洋污染(2)B(3)B D (4)减轻了淡水变咸;延缓海岸侵蚀后退;减轻海洋污染。
命题视角二中国生态环境的保护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析②处土壤侵蚀强烈的原因。
(2)①处有“中华水塔”之称,成为许多大江大河的源头。
怎样才能保护“水塔”不枯?(3)“福娃”是北京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吉祥物。
其中福娃迎迎代表的珍稀动物是藏羚羊,为了方便藏羚羊的迁徙,青藏铁路在经过自然保护区时,应怎样保护当地环境?(4)图中①处环境恶化对长江下游地区有何影响?(5)图中草场出现的主要生态问题是什么?如何防治?答案(1)是传统农业区,地面植被破坏严重;地势高差大,流水侵蚀强;风大,风力作用侵蚀强烈。
(2)保护植被,退耕还湿、还林、还草。
(3)洼地“以桥代路”;修建缓坡通道;山地开挖涵洞。
(4)河流水量减少,含沙量增加;河床抬高,河湖淤积,洪涝灾害加剧,影响下游地区的工农业发展,危及下游地区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5)草场沙化、退化。
加大对草场的管理,严禁过度放牧,进行轮牧或舍饲、半舍饲方式养畜,建立饲草料基地等。
1.风是塑造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重要因素和动力之一。
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个实验,展示风的搬运、堆积和森林的防风作用。
要求如下:(1)写出实验所需器材。
(2)写出实验步骤。
(3)根据实验的结果,你认为采取什么方法可以减少风沙的危害?答案(1)可变速的小风扇一台,木板一张,沙子若干,树枝若干。
(2)第一步:在木板上做好刻度以比较不同风速下风力对泥沙的搬运距离;第二步:将沙子堆放在木板的一侧,将电扇放在同一侧,打开电扇,实验不同风速下沙子被吹拂的距离;第三步:将树枝挡在沙子运动的前方,打开电扇,观察沙子的位移状况。
(3)植树造林,建设防风林带。
2.依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三江平原在历史上曾被称为“北大荒”,是因为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这里形成了大面积集中连片的沼泽,面积达110多万公顷,还有季节性积水的沼泽化土地130多万公顷;此外,三江平原的开发历史较晚,到1949年只有耕地40万公顷。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国家对三江平原进行大规模的开垦,使。
现在,三江平三江平原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原还有宜农荒地110万公顷,但是国家已决定停止开发三江平原的荒地,并建立自然保护区。
(1)哪些自然原因使三江平原沼泽广泛分布?(2)三江平原作为商品粮基地有哪些优势?(3)湿地有哪些生态环境效益?(4)三江平原停止开发并加以保护,通过类比说明洞庭湖地区为什么要“退田还湖”?答案(1)三江平原地处中温带,夏季温暖,冬季寒冷而漫长,蒸发量小;地势低平,土质黏重;河网密集,地下水位高;夏秋多雨,排水不畅。
(2)地广人稀,粮食商品率高;耕地面积广大;土壤肥沃;耕地集中连片,适于机械化耕作。
(3)湿地是陆地上的天然蓄水库,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节径流、蓄洪防旱、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4)湖面扩大,可削峰补枯,减少长江发生洪水灾害的频率;避免因湿地丧失而造成的气候恶化。
3.下图中甲图为“中国生态环境脆弱区图”,乙图为“‘八五’末期我国部分省区贫困人口数量图”。
甲图和乙图的关联性体现如丙图所示。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此关联图发生在图甲中的A处,则丙图空格中①表示,②表示,其主要危害是。
(2)若此关联图发生在图甲中的B处,则丙图空格中①表示,②表示;该地区综合整治措施有。
(3)图乙中贫困人口最多的三个省(区)是、、,它们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有、、。
(4)图甲中,C、D两处共同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产生的自然背景分别为、。
答案(1)土地荒漠化过度放牧、过度开垦影响农牧业生产,破坏生态环境,影响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水土流失破坏植被、轮荒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小流域综合治理(3)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森林破坏土壤侵蚀生物多样性锐减(4)土壤侵蚀 C处为暖温带半湿润黄淮海平原 D处为亚热带丘陵地区4.(2009·湖南长沙调研)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07~2008年是第四次国际极地年(IPY,International Polar Year)。
活动于2007年3月1日在法国巴黎正式启动。
全球63个国家的5万多名研究人员将开展228项科研项目,深入了解地球两极,关注人类的未来。
中国政府非常重视并制定了“IPY中国行动计划”,其中普里兹湾—埃默里冰架—冰穹A 考察计划(PANDA计划)成为IPY核心科学计划之一。
(1)填表比较南北两极的地理概况的异同点南极地区北极地区相同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圈以内,纬度高气候气候寒冷,一年分寒季和季不同海陆分布状况典型动物企鹅(2)2007年11月12日上午10时,“雪龙号”科考船从上海启程,开赴南极执行我国第24次南极科考任务,将在南极冰盖最高点冰穹—A(80°22′00″S、77°21′11″E)为我国建造第三个南极科考站选址,并为下一步建立天文台作准备。
冰穹—A至南极点的直线距离约为千米(提示: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在冰穹—A处进行天文观测的有利条件有。
(3)我国科学家提出的PANDA计划包含对海洋、冰架、裸岩、冰盖、大气和近地空间等要素的综合考察,涉及大气圈、冰圈、圈和圈,观察各圈层相互作用过程,研究南极地区与全球变化的关联。
(4)研究全球变暖对两极的影响是本次“国际极地年”活动最主要的课题。
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人为因素有。
全球变暖将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下面是科学家的一些预测:科学家预测之一:自然植被的地理分布与物种组成可能发生明显变化。
科学家预测之二:全球洪水、旱灾等发生次数在一些地区将增加。
请你就下面的地理要素任选一项加以预测并说明预测理由。
①冰川范围的可能变化及理由:。
②热带气候范围的可能变化及理由:。
(5)科学家发现南极上空出现了“臭氧洞”,导致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原因是。
大气圈中的臭氧主要集中的层,而臭氧洞的形成跟对流层高度有一定关系,请在上图中用曲线绘制全球不同纬度的对流层厚度示意图。
答案(1)相同点:极暖不同点(海陆分布状况):南极地区主体是南极大陆,四周被三大洋围绕北极地区主体是北冰洋,周围是亚、欧、北美三大洲典型动物:北极熊(北极狐、驯鹿等)(2)1 050~1 100千米海拔高、空气薄,极度干燥、水汽含量极低,大气透明度好,望远镜观测几乎不受任何大气干扰(3)岩石(地壳)生物(4)燃烧矿物质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毁林①减小;全球变暖,气温升高导致冰川的消融量增加②增大;全球变暖,气温升高使热带气候的范围向南北两侧延伸(5)人类大量排放氟氯烃平流如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