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留守劳动力结构劣化状况及其对策思考

合集下载

浅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及对策(一)

浅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及对策(一)

浅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及对策(一)内容摘要: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我国抑制发展农业经济的一大问题。

20多年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虽然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在发展中的最大矛盾和问题就是人均占有资源少,农民人数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多,一笔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数降低了农业经济效益和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严重制约了农民的收入与社会经济的发展。

本文就如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出几点建议及措施。

关键词:浅析,农村剩余劳动力,成因,转移一、农村劳动力的特点及结构1、特点:(1)发展速度迅猛,相对数量巨大。

根据我国城乡划分标准,城镇以外的地区为农村,居住在乡村的人口就是农村人口。

我国有9亿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数的3/4,占全球人口的1/6。

近年来,农村劳动力数量和发展速度成倍增加,虽然20世纪年代有所缓解,但每年仍以1300万人的速度递增。

到1978-2003年的20多年来,农村劳动力约增加近2亿人。

(2)素质参差不齐。

劳动力素质是指劳动者的身体素质、文化技术素质、思想素质和劳动经验等素质的统一,也叫劳动质量。

现阶段素质急待于提高:一是思想观念落后,处于“外出找钱无技,在家致富无门”的状况;二是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以体力型为主,技能型较少,智能型更少。

(3)农村劳动力过剩,出现自主流动与转移。

农村剩余劳动力是现有农村劳动力人数多于农村各项生产工作实际需要的劳动力人数,一般来说包括完全无业的劳动力和工作不饱和、有剩余劳动时间的劳动力两种情况。

超过农业需求的农业劳动力称为农业剩余劳动力,有两种含义:一是超过农业需求量的劳动力,即供给大于需求的那部分;二是超过社会需求的农业劳动力,即已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力和农村后备劳动力。

2、结构:农业剩余劳动力一般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季节性剩余。

农业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与劳动力对农业生产的可供给量之间在不同季节里出现不均衡状态;(2)常年性剩余。

在全年中的任何季节里,劳动力的可供给量都大于需求量;(3)潜在性剩余。

当前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当前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当前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更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战略部署。

农民是推进乡村振兴的主体,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农村劳动力大幅减少,农村"空心化""老龄化"现象日趋突出,极大阻碍了乡村振兴进程。

一、现状问题一是乡村一线劳动力断代。

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流动人口为XXX亿人,其中农民工总量为XX亿人,农民工占流动人口的比重达XX%。

从年龄结构看,这些农民工中,绝大部分是XX岁至XX岁的农民。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导致农业生产主要依靠留守妇女和老年人来维持,受文化水平、认知能力、身体素质等因素影响,他们只能完成简单的农业生产,部分地区农业发展后继乏人、青黄不接,甚至出现劳动生产率下降的现象。

“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提种地的现象日趋突出,劳动力短缺已成为当前农业生产面临的现实问题。

二是基层农业技术队伍断代。

近年来,受机构和编制精简、基层工作生;鄱境等因素影响,农业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引进明显滞后,导致基层农业技术队伍后备力量不足,制约现代农业的发展。

XX市有农业专业技术人员XX人,其中本科学历XX人,大专及以下学历XX人,XX岁以下只有XX人;现有技术人员专业层次较低,而且年龄普遍偏大,缺少系统性继续教育培训,知识更新缓慢,新技术、新技能推广乏力。

三是乡村农业管理人才断代。

农村大学生学有所成后,大多留在城里工作,不愿回到农村;学历较低的农民为追求较高收入,也纷纷进城务工,导致农村经济管理人才严重缺乏,出现新老断层现象,引导和带动乡村振兴的力量不足。

XXX市的农村经济管理人才中有接近四分之三的年龄超过XX岁,他们的经济管理经验也多偏重于传统农业生产,无法适应乡村振兴战略对多样化经济管理人才的迫切需求。

二、对策建议一要强化主体意识,营造健康发展环境。

2023年农村剩余劳力转移困境及方案思索

2023年农村剩余劳力转移困境及方案思索

2023年农村剩余劳力转移困境及方案思索2023年农村剩余劳力转移问题的思索及解决方案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力转移问题日益突显,给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压力。

在2023年,这一问题将进一步加剧。

本文将从我国农村剩余劳力转移困境的现状入手,分析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农村剩余劳力转移困境的现状目前,中国农村剩余劳力转移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就业机会有限。

农村剩余劳力转移主要依赖于非农产业和城市就业,但由于城市化进程过快,城市就业机会有限,很多农民工难以找到稳定的工作。

2. 教育水平不高。

农村剩余劳力中的大部分人教育水平相对较低,缺乏专业技能和资格证书,很难进入城市的高技能岗位就业。

3. 社会保障不完善。

农民工在城市工作时,往往缺乏社会保险、福利待遇和医疗保障,面临较高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4. 家庭困境。

许多农民工将家人留在农村,长期分离导致家庭关系紧张,也增加了农民工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

二、导致农村剩余劳力转移困境的原因农村剩余劳力转移困境的产生与以下因素有关:1. 城市就业需求缺失。

随着经济转型升级,一些传统产业面临调整,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导致农村剩余劳力无法就业。

2. 农民工待遇不公。

许多农民工在城市工作时,遭受低薪、无保障、无福利等问题,难以获得与自身努力相匹配的回报,也不愿意长期留在城市。

3. 教育资源不足。

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农村剩余劳力的学历和技能水平不高,限制了他们进入高技能岗位就业的机会。

4. 创业环境差。

农村创业环境相对较差,缺乏资金支持、政策扶持和市场资源,许多农村剩余劳力很难成功创业。

三、解决农村剩余劳力转移困境的方案思考针对农村剩余劳力转移困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解决:1. 加强城市就业机会的创造。

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引导创新型企业和现代服务业向农村地区转移,增加农村剩余劳力的就业机会。

2. 提升农民工待遇和保障水平。

当前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当前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当前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当前农村劳动力资源面临多方面的问题,主要包括劳动力供给不足、劳动力素质不高、劳动力年龄结构老化等。

首先,农村劳动力供给不足是当前的主要问题之一。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大量的年轻劳动力涌入城市就业,导致农村劳动力资源减少。

特别是在一些贫困地区,年轻的劳动力外出打工成为常态,留下的老人和孩子面临农田劳动力的短缺。

其次,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由于长期受到农村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的影响,一部分农民缺乏专业技能和职业培训,无法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

这不仅影响到农田生产的效率和质量,也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此外,农村劳动力的年龄结构老化是另一个问题。

由于年轻的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留在农村的主要是中老年人口,导致农村劳动力的年龄结构严重失衡。

老年人口的劳动能力和体力相对较弱,无法承担重体力劳动,限制了农田生产力的提高。

针对以上问题,有以下对策建议:首先,应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和就业指导,提高农民的专业技能。

通过开展各类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活动,帮助农民了解市场需求,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其次,应积极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

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完善农村学校和教育资源的配置,提高农民受教育水平,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人才。

另外,可以通过引进先进农业技术和设备,提高农田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减轻农民的体力劳动负担。

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业生产水平,提供更多丰富的就业机会,吸引年轻人返回农村发展。

最后,可以加大农村劳动力的社会保障力度,提供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险和福利政策。

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社会保险制度,为农民提供养老、医疗、失业等保障,提高他们的福利待遇,增强留在农村发展的吸引力。

综上所述,当前农村劳动力资源面临一系列问题,但也存在许多解决问题的对策。

通过加强劳动力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推动农业现代化等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利用和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要点

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要点

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城镇化建设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不断增加。

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对缓解当前农村劳动力过剩,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一思想不解放。

一是存在自满心理。

部分农民群众由于在思想上受传统观念影响,还存在着老守田园思想,仅仅满足于“能吃饱,饿不着”的现状。

二是存在自大心理。

虽然不安于满足现状,但好高鹜远,对外出务工的待遇和期望植要求过高,造成脏活累活不愿意干,精活细活干不了和大钱挣不来,小钱挣不到的情况。

三是存在自卑心理。

认为自己没有文化不懂技术,难以胜任外地用工需要。

(二综合素质低。

一是文化程度低。

农村劳动力具有初、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有30%,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相对较低。

二是劳动技能和就业本领低。

许多农村劳动力除了仅单纯能够从事农村体力劳动外,缺乏必要的外出务工技术技能,特别是难以适应现代化企业的用工需求。

三是自我保护能力差。

在维护自身权益上,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和法律常识,许多农民工法律意识淡薄,维护自身合法利益能力相对较差。

(三缺少资金。

一是农民缺少必要的资金。

由于受经济收入的限制,许多农民缺乏必要的资金,甚至缺少外出务工的所需的路费和找工作期间的必要生活费用。

二是培训资金存在不足。

从目前的农村劳动力培训情况上看,若培训一名熟练的、有独立操作能力的技术工,至少需要约300 元左右的费用,而就我县目前实际情况来看,每位农民工的平均培训费用仅有180 元,培训资金存在严重不足,无法满足正常培训的需要,难以保证培训质量。

(四缺乏保障。

社会保障制度的相对缺失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大障碍,这也是一个较为共性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外出农民工的身份、工资、待遇、养老、医疗、人身安全、子女就学等方面的权益无法得到应有的保障。

(五信息不灵。

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信息主要来源仍然靠亲友相传和介绍。

农村劳动力现状与应对

农村劳动力现状与应对

农村劳动力现状与应对农村劳动力是指在农村地区从事农业生产和农村服务的劳动力。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劳动力现状和问题也日益突出。

以下是对农村劳动力现状的简要分析以及应对策略的探讨。

1. 人口老龄化严重。

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和老年人口增长,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年龄逐渐上升,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2. 劳动力流失问题严重。

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或选择经营其他行业的人数逐年增加,导致农田荒芜、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

3. 教育水平较低。

农村劳动力普遍存在教育程度不高的问题,这不仅制约了其就业能力和竞争力,也制约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4. 收入水平较低。

由于农业生产收入的不稳定性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农村劳动力的收入普遍较低。

二、应对策略1. 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创业扶持力度,引导他们到城市和其他地区发展就业,同时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提高农村就业机会。

2. 加强农村教育培训。

政府和社会应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教育投入,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3. 支持农村劳动力农业生产发展。

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补贴和技术支持等措施,鼓励农村劳动力参与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

4. 提高农村劳动力收入水平。

政府应推动农产品价格的稳定和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提高农民收入。

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社会保障投入,提高其生活保障水平。

5. 建立农村劳动力培训机制。

政府和社会应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提供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帮助他们提升就业能力和就业机会。

针对农村劳动力现状和问题,需要政府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关注和支持力度,同时加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改善劳动力的生活条件,从而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当前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当前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当前农村劳动力资源面临的问题包括劳动力流失、劳动力结构老化、劳动力技能水平低等。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建议。

首先,要加强职业教育培训,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技能水平。

目前,农村劳动力的技能水平普遍较低,在面对现代农业生产的需求时往往难以适应。

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培训的投入,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帮助农村劳动力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所需的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

其次,要加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服务。

当前,农村劳动力普遍面临着找工作难的问题,因缺乏信息和渠道,很多农村劳动力只能选择就地就业或者外出务工。

政府可以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引导和服务,提供就业信息发布、职业咨询和招聘会等服务,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减少劳动力的流失。

此外,要加强农村劳动力结构调整。

当前,农村劳动力结构普遍老化,大量年轻劳动力流失到城市从事非农产业。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可以出台一些措施,鼓励年轻劳动力回流农村,参与现代农业生产。

同时,要加强对老年劳动力的关怀和保障,提供适合他们的就业和养老服务。

最后,要加强农村劳动力资源的统筹管理。

当前,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利用存在着不合理和浪费的情况。

政府可以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资源的管理机制,合理规划和配置劳动力,确保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有效利用。

同时,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统计和调查,及时掌握劳动力资源的情况,为政策制定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综上所述,当前农村劳动力资源面临的问题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和关注,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

通过提升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加强就业服务、调整劳动力结构和统筹管理劳动力资源,可以有效解决当前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问题,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劳动力的增加。

农村劳动力是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撑,对于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当前农村劳动力资源面临着一系列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

首先,农村劳动力流失问题是当前农村劳动力资源面临的首要问题。

中国农村劳动力市场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农村劳动力市场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农村劳动力市场的问题与对策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农村人口纷纷涌向城市。

然而,由于城市化进程不均衡,许多农村地区仍然面临着严重的劳动力短缺问题,也就是所谓的“空心化”现象。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解决中国农村劳动力市场的问题,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一、农村劳动力市场问题农村劳动力市场问题的根源在于农业劳动力的缺失,这种缺失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

概括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劳动力外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人口纷纷外流,对农村的劳动力供应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据统计,目前全国农村人口已达到8.9亿,而农村劳动力供应却严重不足,许多农村地区出现了“用不足以种地的人去耕种,用不足以工作的人去工作”的尴尬局面。

2、农村人才流失。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才被吸引到城市进行创业和就业,而农村地区缺乏吸引人才的条件,人才流失更为严重。

3、农业机械化程度低。

由于农业生产方式的落后,农业生产过程中仍需要大量的人工劳动力,劳动力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

二、对策1、加强农村人才培养。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教育和培训机会,鼓励农村青年在家乡发展,从而吸引更多人才回流农村。

2、推进农业机械化。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投资,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降低劳动力成本,从而缓解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同时,还应该促进农机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和效益。

3、加强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经济发展是解决农村劳动力短缺问题的根本途径。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发展特色产业,增加稳定的收入来源,提高农民的获得感和归属感,从而吸引更多的人留在农村。

4、开展就业培训。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工作的投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和素质,增强他们的市场竞争力,从而提高就业率。

5、建立新型的农业产业链。

政府应该积极推动建立新型的农业产业链,促进农村地区消费水平的提升,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来源,从而吸引更多人留在农村地区。

浅谈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N o n g j i n g l u n t a n近年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制约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体制性、政策性障碍还没有根本消除,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改善,转移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亟待研究解决。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1.农村人口增长,劳动力自身素质差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基数大,农村人口比重高。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农村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农村劳动力人口规模不断增长,构成的持续性的农村就业压力,也造成了农业劳动力的大量剩余。

伴随着农村人口的增长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加。

劳动者文化程度集中分布于小学和初中,高中层次、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重很低,这样给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2.制度因素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吸纳能力较弱我国实行的是城乡隔离政策,农村户口在就业方面与城镇户口的差别很大,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劳动力资源的转移。

由于信息服务滞后,致使农村劳动力转移途径不畅通,流动机制不健全。

对于农民工利益的保护还没有相应健全的法律作为有效的保障,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困难。

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从目前的现实来看,制造业仍是提供就业岗位最多的产业之一。

3.农村劳动力就业尚没有完全可靠的保障由于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农村劳动力在向二、三产业转移过程中面临诸多体制性、政策性障碍。

如在就业机会上,与城市劳动力相比,农村劳动力在就业机会方面受到更多的限制,且就业也相对不稳定;在社会保障和劳保福利方面,由于缺乏相应的政策和法律保护及有效监督,使农民工在社会保障和劳保福利方面不仅大大低于城市职工,而且没有保障。

近几年,尽管中央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农民工权益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但有些地方并未完全落实。

4.劳动力市场发育滞缓,中介组织发育程度低目前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大都是自发的,缺乏对农村劳动力的总需求、总供给的调节,缺乏对农村劳动力业的组织与指导。

5.农民工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农村留守劳动力结构现状及对策

农村留守劳动力结构现状及对策


留守农村劳动力状况
劳 动力 流 出 , 一 定程 度上 导致 土地 产 出减少 , 使 得整 个农 村发 展落 后, 孕 育社 会不 稳定 因素 。 第二, 在 农村 产 业 的改革 上 由于 文化 素
我 国的农 村 劳动 力 转 移 , 存 在 着 地 域 差异 , 同时 受 到地 域 观 质相对较低 , 对技术有一定要求的项 目 在推行起来存在一定的障 念 的影 响 。 在 沿海 等 经济 发 达地 区 , 农 业 生产 带 来 的效 益较 高 , 人 碍 , 不利 于农 村 经 济 的进 一步 发展 。 现代 的农 业 生 产 , 对 于从 事农 口移 动 范 围较 小 。 留守 劳 动 力 中 , 以老 人 和儿 童 为主 体 , 在年 龄 上 业 劳 动 的人 员 提 出了更高 的要 求 。 对于 现在 的 留守结 构来 说 , 要想 呈现 更 加严 重 的 老龄 化 。 在 性别 比例上 基本 呈 现 男女 1 : 1 的状 态 。 大规模地实现生产的产业化 , 存在很大的障碍。 第三, 农业生产将 留守人员大多是初 中及以下学历, 还有少量高中学历 , 文化程度不 后继无人。 人口外流 。 导致从事农业劳动 的人力储备不足 , 就要有 高。 但 对于 内陆地 区 , 处 于 经济 发展 的交 接地 带 , 存 在很 多 不稳 定 部 分 外来 人 口 回流 从事 生产 。 回流来源 主要 有 两个 : 一是 大龄 外 流 因素 , 劳 动力 转移 情况 相对 明显 。 在 留守 劳动 力 的年龄 与性 别 比例 人 口 , 二 是青 壮 年 劳动 力 。 前 者 回流 是继 续从 事 传 统 的土 地劳 作 , 上, 4 0 岁 以上 的 占到7 5 . 0 8 %, 这 其 中 女 性 又 占据 大 多数 , 是 农业 生 但 是 生产 技术 有限 。 后者 主要 回乡从事 现代 生 产 , 但 是会 碍 于农 村 产 的主力 军 。 在 留守劳 动力 的 文化程 度 上看 , 留守 者 的文化 程度 普 基础较差 , 实施 困难。 在他们对农业生产失去信心之后 , 还是会继 遍偏低 , 大都是初中及以下学历。 续转移, 陷 入恶性 循环 。 西 部 地 区农 村 留守 劳 动力 现状 与 中部地 区相似 , 但 是 不 同 的 三、 对策思考 是, 西部外 出劳动力为西部农村 劳动力中蕴含人力资本较多的部 1 . 改变单一的生产模式。 由单纯的种植业转向种 、 养结合的模 分, 而 这部 分 劳 动力 却 是西 部农 业 与农 村 发 展需 要 的 “ 必要 ” 劳动

当前我国农村留守老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当前我国农村留守老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当前我国农村留守老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据统计,我国目前每年大约有1800万来自农村地区的人口进入城市,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背井离乡到城市打拼,子女不在身边的留守老人正成为日益庞大的一个特殊群体。

在新农村建设中,留守老人问题日益突显。

一、农村留守老人存在的问题:随着子女纷纷外出务工,农村留守老人群体的不断扩大,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1、经济收入低,生活质量差。

目前除部分享受低保的户得到扶助外,绝大部分农村老年人没有养老保障。

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所得和子女贴补。

随着孝道观念的不断淡化及子女在外务工谋生压力加大,子女贴补缺乏稳定性,农村老人的经济收入更是少得可怜,由于无稳定的经济来源,个别连三餐基本的油、盐、柴都无法保证。

2、生活缺少照料,安全隐患多。

由于子女不在身边,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诸如理发、换电灯泡等都成为难题。

特别是老人身体不好,需要子女陪同上医院看病治疗时,子女不在身边,老人更是觉得孤苦无靠,感到很失落。

有的老人生病了,连饭都做不了。

此外,老年人发病往往具有突然性,家中无人或抢救不及时,可能会错过治疗时机,导致严重后果。

随着年事渐高,一些农村老人记忆力下降,有的行动不便或身有残疾,一些日常生活行为都有可能留下安全隐患,甚至导致悲剧。

3、对隔代教育造成心理负担重。

如果单从照顾孙辈的生活起居方面而言,只是增加老人的生活压力,增加劳动强度。

但对小孩教育方面心理负担更重,主要因为农村老年人大多数识字不多,无法辅导小孩的学习,担心学习成绩差。

其次目前农村交通、通讯得到迅速改善,电视、网吧到处有,孩子在外的时间长,担心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

老年人总觉得管理小孩力不从心。

4、精神缺少慰藉。

农村老人过惯了苦日子,对物质生活往往无过高的奢求,因此来自子女的精神慰籍是老人身心健康必不可少的主要来源之一。

由于子女不在身边,农村老人大多过着“出门一孤影,进门一盏灯”的寂寞生活,这很容易使他们感到孤独。

农村留守群体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农村留守群体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农村留守群体问题分析及解决对策摘要:随着经济社会旳迅速发展以及工业化、城乡化进程旳加快,农村劳动力人口向都市旳大量流动转移,留守群体旳大量存在给各地农村都带来了深刻旳变化,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就业、教育等因素旳制约,致使广大农村地区留守群体他们在生产生活、受教育和安全保护等方面呈现出诸多问题和困难,生存状态令人忧心,进而引起出越来越多旳社会问题和越来越严重旳社会矛盾。

因此,突出加强留守群体问题旳研究和探讨,着力解决好农村留守群体问题,对于保持和增进农村旳健康稳定与繁华有着十分重要旳现实意义核心词:留守群体问题对策建议目录1、前言 (1)2、农村留守群体旳现状 (1)3、留守群体旳重要问题 (1)3.1留守老人 (1)3.2留守妇女 (2)3.3留守小孩 (3)4、留守群体问题带来旳社会影响 (3)4.1影响农村家庭稳定和社会安宁 (4)4.2整体上影响新农村建设旳进程 (4)4.3影响青少年旳健康成长 (4)5、对策和建议 (4)5.1建立完善留守人群工作机制 (4)5.2调节完善养老保险政策 (5)5.3构建治安防备网络 (5)5.4依托本地资源吸引农民返乡就业 (5)5.5实行土地流转,增进土地有效运用 (5)参照文献 (6)1.前言随着经济社会旳迅速发展以及工业化、城乡化进程旳加快,农村劳动力人口向都市旳大量流动转移,给各地农村都带来了深刻旳变化,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就业、教育等因素旳制约,致使广大农村地区看到旳基本是老人、妇女这一留守群体。

农村留守群体他们在生产生活、受教育和安全保护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和困难,生存状态令人忧心。

进而引起出越来越多旳社会问题和越来越严重旳社会矛盾,已经严重影响到农村经济社会旳健康、稳定和发展。

因此,突出加强这些问题旳研究和探讨,着力解决好农村留守群体问题,对于保持和增进农村旳健康稳定与繁华有着十分重要旳现实意义。

2、农村留守群体旳现状据调查,我县大河乡在籍人口数是1.9万余人,而实际在村人口却局限性1.1万人,并且基本都是老人、妇女和小朋友。

我国农村留守劳动力结构劣化状况及其对策思考——基于湖北、湖南、河南三省调查数据的分析

我国农村留守劳动力结构劣化状况及其对策思考——基于湖北、湖南、河南三省调查数据的分析
来 的劳动力 占农 村 劳 动 力 总 数 的 4 % 。劳 动 力 从 5
利用湖北 、 、 湖南 河南三省七县、 、 93 市 区 3 户的调查
数据 对农 村现有 劳动力结 构劣 化状 况进 行多 角度
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思考 , 希望引起各界重视 , 以
利 于该 问题 的有效 解决 。
务 农劳 动力 的素质 不 因劳动力 的转 移 而下 降 , 因此
劳动生产率不会下降。就我国的现实情况而言, 农
收稿 日期 :O O 4 9 2 1 —o —0
基金项 目: 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 目《 乡一 城劳动力转移过程 中农村 留守劳动力结构状况研 究》 [0 0 04 。 ( 2 1 1 8 )
从 土地上 转移 出来 , 国 务农 人 口越来 越 少 。据 国 我 家统计局 与 人力 资 源 和社 会 保 障 部 公 布 的 最新 数 据, 截至 20 09年 底 , 国大 约有 23亿 剩余 劳 动力 我 . 从 土地上转移 出来 , 中 15亿 是异地转 移 , 其 . 转移 出
打工 者 比在 家 务农 者 较 少 。林 州 市 、 洲 区 和平 江 新
工者 比例 也较 高 , 留守农 民 比例 较低 , 其原 因在 于该
县位 于大 山 区 , 坡地 多 , 地少 , 平 土地 大多 贫瘠 , 由此
县人 均耕地 较少 , 出打工 和经 商者 所 占 比例 较高 , 外
农村总劳动力 人数 ( 人) 万
8 . 85 2.l 0 4 3 . 68 7 .5 69 5 .6 77 5 .3 8 3 4 . 48
打工和从事工 商业 在家务农劳动力 外出打工 占总劳动 务农劳动力 占总 人数( 人 ) 万 人数 ( 人 ) 万 力 比例 ( ) % 劳 动 力 比例 ( ) %

农民工的农村留守问题与解决途径

农民工的农村留守问题与解决途径

农民工的农村留守问题与解决途径农民工作为中国农村向城市输送劳动力的重要群体,其农村留守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工在城市工作的时间越来越长,导致了农村留守问题的加剧。

本文将探讨农民工的农村留守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途径。

一、农民工的农村留守问题农民工的农村留守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家庭分离:农民工为了获得更好的经济收入,不得不背井离乡到城市打工。

由于长期在城市工作,他们与家人相聚时间较少,导致家庭关系紧张,亲情疏远。

2. 子女教育困境:许多农民工的子女留守在农村,由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照顾。

由于留守儿童与父母的分离,他们常常面临教育资源不足、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等问题。

3. 社会关系脆弱:农民工在城市中往往没有长期的社会关系网络,人际关系较为脆弱。

一旦发生意外或遭遇困难,他们缺乏有效的社会支持,无法及时得到帮助。

二、解决农民工农村留守问题的途径为了解决农民工的农村留守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改善家庭条件: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农村的生活条件。

鼓励农民工在农村购置住房,可以降低他们流入城市的动力,减少农村留守问题。

2. 增加农村教育资源: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教育资源的供给。

通过改善农村教育条件,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降低他们到城市打工的需求,减少农村留守问题。

3. 建立社会支持体系:政府可以建立农村留守人员的社会支持体系,包括设立留守人员服务中心,提供法律援助、心理咨询等服务。

同时,社会各界也应积极行动起来,为留守人员提供关爱和帮助。

4. 加强农村经济发展:通过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支持与扶持,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就业机会,可以吸引更多的农民留在农村就业。

同时,政府还应加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村工资水平,降低农村留守问题。

结语农民工的农村留守问题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解决该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民工的保障力度,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与帮助,同时也需要社会的广泛关注与参与。

调研报告: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调研报告: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调研报告: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不断攀升,由此衍生的问题也愈加突出。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保障和维护其合法权益,使其健康成长,对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课题组经过深入走访调研,基本掌握了邯郸市农村留守儿童的普遍特征和存在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和做法实践,供有关部门为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参考和借鉴。

一、农村留守儿童已经出现和潜在的问题1、留守儿童的性格较为内向,心理较为脆弱。

调查显示,多数留守儿童缺少同监护人沟通,遇到烦心事时首先与同学或朋友交流的占28.5%,写在日记或憋在心里的占44.2%,和父母单亲监护人说的占15.2%。

农村留守儿童普遍缺乏全面的、体贴的、及时的关爱,由于父母长年外出打工,亲子交往较少,出现强烈的自卑感,缺乏自信心,心灵创伤持续时间较长和性格孤僻、自私、不合群等现象。

2、留守儿童缺乏必要的安全自护知识,安全防范意识薄弱。

经调查,农村留守儿童由祖父母隔代抚养的占58.2%,由留守家中的母亲单独抚养的占23.2%。

由于祖父母和母亲在生活中除了担负监护人的责任,更要承担日常家庭生活的重任,除了勉强照顾孩子的基本生活,没有其他精力去管教孩子,这导致他们对孩子的行为监管缺失。

3、留守儿童缺乏必要的行为习惯养成,品德教育缺失。

据调查,留守儿童父母在外省打工的占53.1%,在省内其他县市打工占11.8%,半年回家一次的占39.1%,一年以上回家一次的占31.2%。

由于父母在外务工地点较远,工作持续时间较长,回家的频率较低,因此,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情、日常的家庭行为习惯的培养、品德教育、行为监管必然会受到极大影响甚至是“空白”。

4、留守儿童缺乏课后学习辅导,教育管理不足。

由于留守儿童监护人以隔代监护为主,祖辈存在年龄偏大、体弱多病、学历偏低、监护多个儿童等问题,导致其对留守儿童的学业辅导心有余而力不足,同时对教育孩子的方式也有不足。

在定向访谈中,很大一部分监护人对监督孩子学习的重视程度很低,把希望寄托在学校老师身上,而老师由于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不了解,精力有限等原因,在课后对留守儿童学业的辅导作用有限。

农村留守老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留守老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留守老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留守老人是指在农村中,子女外出务工或经商,家中只剩下老年人负责耕种和照顾孙子孙女的情况。

他们面临着许多问题,包括孤独、健康问题、经济问题等。

以下是一些农村留守老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问题:
1. 孤独:子女外出务工,老人独居在家中,缺乏与人交流的机会,容易产生孤独感。

对策:政府和社会应提供更多的养老服务,如建立老年活动中心,组织各种活动,让老人有与人交流的机会。

2. 健康问题:由于经济条件有限,很多留守老人的医疗保障不足,而且由于缺乏运动,他们的身体健康也容易出现问题。

对策:政府应提高农村医疗保障水平,同时鼓励老人多进行户外活动,增强身体素质。

3. 经济问题:留守老人主要依靠自己的耕地和养老金生活,经济条件有限。

对策:政府应提高农村养老金标准,同时提供农业补贴,帮助老人提高生活水平。

4. 教育问题:留守老人的孙子孙女主要由他们照顾,但由于文化程度有限,他们无法给予孩子良好的教育。

对策:政府应提供留守儿童的教育补贴,同时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

总的来说,解决农村留守老人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通过提供经济保障、医疗服务、社交机会等,让他们安享晚年。

我国农村留守劳动力结构劣化状况及其对策思考

我国农村留守劳动力结构劣化状况及其对策思考

我国农村留守劳动力结构劣化状况及其对策思考摘要:我国农村留守农民呈现老龄化、女性化和低素质化状况。

长期持续不断的劳动力转移、大多数有文化的青年人外出打工经商,是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

留守劳动力结构劣化所产生的后果十分严重,它导致农业生产粗放经营甚至土地撂荒,农业生产后继乏人。

解决留守劳动力结构劣化问题,应当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大力推行土地流转,实施规模经营,对从事农业生产人员进行技术教育和培训,鼓励和支持城市各类人员到农村成为职业农民。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留守农民;政策思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农村人口源源不断地向城市流动,农业劳动力也持续从土地上转移出来,我国务农人口越来越少。

据国家统计局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截至2009年底,我国大约有2.3亿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转移出来,其中1.5亿是异地转移,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5%。

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业,这是一个低收入国家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的必然趋势。

按照发展经济学理论,一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工业部门,不仅推进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而且也促进了农业现代化。

但是,二元经济模型假定转移劳动力与留守劳动力在素质上是相同的,即是说留在农村务农劳动力的素质不因劳动力的转移而下降,因此劳动生产率不会下降。

就我国的现实情况而言,农村流向非农业部门和城市的劳动力大多是高素质劳动力,而留在农村的劳动力大多是低素质劳动力。

这种事实与上述假定相去甚远。

规模巨大的高素质劳动力的流出必然对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

本文利用湖北、湖南、河南三省七县、市、区933户的调查数据①对农村现有劳动力结构劣化状况进行多角度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思考,希望引起各界重视,以利于该问题的有效解决。

一、留守农民结构状况1.总体数据分析表1提供了三省七县、市、区的总体数据②。

从表1中可以看出:第一,除滑县外,其他六个县、市、区在外务工人数都超过了在家务农人数。

农村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农村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农村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与解决对策《农村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与解决对策》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近年来劳动力不足的现象逐渐凸显,这一问题犹如涟漪般扩散,对农村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农村劳动力不足的表现(一)农业生产方面许多农田出现了粗放经营甚至撂荒的情况。

以往在农忙时节,田间满是忙碌的身影,从播种到收割,每个环节都有着充足的劳动力参与。

但如今,大片的土地只能依靠少量的老人和妇女来打理。

他们体力有限,往往无法进行精耕细作,在一些需要较重体力劳动的环节,如深耕、大型灌溉设施的维护等方面显得力不从心。

这直接影响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粮食产量的增长面临着瓶颈,一些特色农产品也因为缺乏细致的照料而品质下降。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投入,像修建乡村道路、小型水利工程等。

劳动力不足时,这些工程的进度会变得缓慢。

以乡村道路建设为例,原本可以较快完成的一段路,由于缺乏足够的劳动力参与搬运材料、平整路面等工作,可能会拖延很长时间。

这不仅影响了农村居民的出行便利,也阻碍了农村与外界的物资交流和经济联系。

(三)农村产业发展农村的一些新兴产业,如乡村旅游、特色农产品加工等,在劳动力不足的情况下也难以蓬勃发展。

在乡村旅游中,需要人力来打造和维护旅游景点、提供餐饮和住宿服务等。

如果劳动力缺乏,游客的体验就会大打折扣。

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同样需要足够的人力进行原材料的采集、加工生产和产品的包装销售等环节,劳动力不足会使整个产业链条难以顺畅运转。

二、农村劳动力不足的原因(一)城市化进程的吸引城市里有着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收入水平和更丰富的生活资源。

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被城市所吸引,纷纷背井离乡前往城市打工。

在城市里,他们可以进入工厂获得稳定的工资收入,或者从事建筑、服务等行业。

相比之下,农村的农业生产收益较低且不稳定,这种经济利益的差距促使他们向城市流动。

(二)教育水平的提升随着农村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新一代的农村青年接受了更多的教育,他们的视野更加开阔,对未来有着更高的追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农村留守劳动力结构劣化状况及其对策思考摘要:我国农村留守农民呈现老龄化、女性化和低素质化状况。

长期持续不断的劳动力转移、大多数有文化的青年人外出打工经商,是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

留守劳动力结构劣化所产生的后果十分严重,它导致农业生产粗放经营甚至土地撂荒,农业生产后继乏人。

解决留守劳动力结构劣化问题,应当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大力推行土地流转,实施规模经营,对从事农业生产人员进行技术教育和培训,鼓励和支持城市各类人员到农村成为职业农民。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留守农民;政策思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农村人口源源不断地向城市流动,农业劳动力也持续从土地上转移出来,我国务农人口越来越少。

据国家统计局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截至2009年底,我国大约有2.3亿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转移出来,其中1.5亿是异地转移,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5%。

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业,这是一个低收入国家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的必然趋势。

按照发展经济学理论,一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工业部门,不仅推进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而且也促进了农业现代化。

但是,二元经济模型假定转移劳动力与留守劳动力在素质上是相同的,即是说留在农村务农劳动力的素质不因劳动力的转移而下降,因此劳动生产率不会下降。

就我国的现实情况而言,农村流向非农业部门和城市的劳动力大多是高素质劳动力,而留在农村的劳动力大多是低素质劳动力。

这种事实与上述假定相去甚远。

规模巨大的高素质劳动力的流出必然对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

本文利用湖北、湖南、河南三省七县、市、区933户的调查数据①对农村现有劳动力结构劣化状况进行多角度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思考,希望引起各界重视,以利于该问题的有效解决。

一、留守农民结构状况1.总体数据分析表1提供了三省七县、市、区的总体数据②。

从表1中可以看出:第一,除滑县外,其他六个县、市、区在外务工人数都超过了在家务农人数。

外出务工人员大约占农村总劳动力人数的50%以上,在家务农人员只占40%多。

第二,留守农民比例与人均耕地多少有较明显的正向关系(长阳县除外)。

滑县人均耕地较多,土地肥沃,土地生产率高,因此出去打工者比在家务农者较少。

林州市、新洲区和平江县人均耕地较少,外出打工和经商者所占比例较高,在家务农者只占总劳动力人数的40%左右。

需要说明的是,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人均耕地较多,外出打工者比例也较高,留守农民比例较低,其原因在于该县位于大山区,坡地多,平地少,土地大多贫瘠,由此形成外出打工者较多而在家务农者较少的情况。

2.家户数据分析从农户调查数据来看,我们调查的七个县、市、区933户农民家庭,总共有3514人,每户3.77人。

其中除了在校读书的青少年599人以及包括老人和未上学儿童在内的非劳动力人口274人之外,外出打工和经商的有1464人,在家实际务农的有1192人,在家务农劳动力占家庭总劳动力(一般定义16—60岁人口为劳动人口)的比例为44.88%(见表2)。

③通过对表2中留守农民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和文化结构基本状况的分析,可以看出:第一,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在农村务农劳动力年龄结构偏大。

表2显示,留守农民中40岁以上的占75.08%。

固始县和新洲区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40岁以上的占80%以上,望城县、平江县和林州市留守农民中40岁以上的占60%—70%。

第二,男性劳动力基本上都外出打工和经商,女性劳动力在务农劳动力中所占比例很高。

表2显示,女性劳动力在务农劳动力中所占比例平均达到64.09%。

除了平江县之外,其他县、市、区参加农业生产的女性劳动力居多。

林州市在家务农劳动力中妇女占到85%,基本上是妇女在从事农业生产。

妇女不仅是农业生产的半边天,而且是主力军。

第三,文化程度较高的大部分劳动力外出打工和经商,在家务农劳动力文化程度普遍偏低。

表2显示,在务农劳动力中,具有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民占全部务农劳动力的比例高达87.24%。

固始县、新洲区的留守农民文化程度最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95%左右。

务农人员与打工人员素质对比表进一步说明了我国农村留守劳动力结构的现实状况(见表3)。

第一,从年龄结构来看,16岁以下的有5人外出打工,无人务农。

17—24岁这个年龄段,外出打工的占90%以上,只有不到10%的人在家务农,而这些务农者没有外出也是出于许多原因,诸如一时找不到工作、不愿出去找工作、身体残疾或照顾有病父母等。

可以说,年轻人基本上不务农。

25—40岁这个年龄段大多数也是外出打工,比例高达70.3%,在家务农者不到30%。

41—50岁的劳动力大部分在家务农,比例接近60%,只有40%的人外出打工或经商。

51—60岁这个年龄段在家务农者比例更高,达到77.8%。

60岁以上的人几乎完全在家务农。

可见,年龄与外出打工成反比,与在家务农成正比。

越是年轻,越是在外打工多,在家务农少;越是年纪大,越是在外打工少,在家务农多。

第二,从性别结构来看,表3显示,男性劳动力中打工人员占 65.0% ,务农人员只占35.0%。

女性劳动力中,打工人员只占39.5%,在家务农者占60.5%。

显然,外出打工的以男性为主,在家务农的以女性为主。

当然,在家务农妇女一般都是有孩子的已婚妇女,年纪偏大,或照顾小孩读书,或照顾老人,而那些未婚年轻妇女多数也出去打工。

第三,从文化程度上看,表3显示,文盲基本上在家务农,占96%以上。

小学毕业的在家务农比例高达71.2%。

而受过初中和高中教育的劳动力有60%左右在外打工,外出打工者比例要比在家务农者高出很多。

大专以上的劳动力外出打工的比例占到94.4%。

按照务农性质分类,我们还发现在家专业务农者大大高于兼业务农者。

在我们调查的933户家庭中,专业务农者达到923人,占77.4%;兼业务农者只有269人,占22.6%。

兼业务农基本上是在本地打工的农民,农忙时在家务农,农闲时在附近打工。

表3显示,专业务农比例大而兼业务农比例小。

这是因为在家务农者大多是妇女,他们基本上是边干农活,边照顾家庭;或者是年纪偏大的农民,他们没有体力和精力常年干活,只是农忙时在田里干活,大部分时间赋闲在家。

当然,这也表明农村的非农业工作机会较少,他们只能从事农业生产。

以上从不同侧面对农村务农劳动力结构状况进行了分析。

其结论是:目前留守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年龄偏大、女性偏多、文化偏低,呈现农村留守劳动力结构劣化的“三化”状况,即老龄化、女性化和低素质化。

二、农村留守劳动力结构劣化产生的原因与后果1.农村留守劳动力结构劣化产生的原因农村留守劳动力“三化”状况产生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

我国人多地少,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农业劳动者收入远远低于工商业劳动者的收入。

20多年来,随着限制农民从事工商业、禁止农民进城等政策的逐渐放松,农村劳动者纷纷外出打工和经商,从农村流入城市,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业,以寻求获得更高的报酬和享受更好的生活。

由于外出打工和经商需要一定的能力,只有那些年轻的、有文化的农民才能胜任,因此,年轻的、有文化的农村劳动力离开土地、流入城市、转移到非农业部门,年纪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妇女偏多的农村劳动力则留在了农村。

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不是一个同质劳动力的转移过程,而是一个具有高度筛选性的转移过程。

这必然导致农村留守劳动力结构劣化。

2.农村留守劳动力结构劣化产生的后果第一,对农业生产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伴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机械化和科学种田对农业的要求越来越高,从事农业生产不仅需要劳动者具有一定的体力和耐力,同时还需要劳动者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能够理解和接受新的技术知识。

而我国目前农村留守劳动力所呈现的老龄化、女性化、低素质化现状,显然难以适应农业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那些年龄偏大、妇女偏多、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村劳动力往往有心无力,精力和体力不支,不能精耕细作,不懂科学种田,对土地只能采取粗放经营,从而造成产量低下。

甚至有些农户还因强壮劳动力外出打工、家里父母年迈多病而无力耕种土地,出现土地撂荒的情况。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近几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近年来农业生产、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以河南省为例:从2000年到2008年,河南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从3.47吨/公顷增加到4.19吨/公顷,增加了20.7%;农民纯收入从1767元增加到3577元,增加了102.4%。

这一现实与农村留守劳动力结构劣化互为伴随,似乎存在某种矛盾:一方面,农村留守劳动力结构劣化给农业生产和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呈现不断增加趋势。

对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应从农业生产条件的变化方面进行解释和分析。

我国农业和粮食产量的持续增加主要应归因于我国农业机械化、良种化、化学化步伐的加快。

2007年,我国四大粮食综合优质率达到61.3%,棉花良种覆盖率达到85%以上。

2007年,每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比1985年增加了1.3倍,每公顷耕地农业机械总动力比1985年增加1.9倍,每个劳动力拥有的农机动力比1985年增加了2.32倍。

农业生产条件的不断改善与科学种田程度的显著提高减少了农业劳动强度,增加了单位面积产量,促进了我国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持续增加以及农民收入的增加,从而抵消了农业劳动者素质下降等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第二,农业生产后继乏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村留守劳动力结构劣化越来越严重,未来谁来种地的问题也会变得越来越突出。

能够接替种地的农村劳动力只有两类人:一类是现在仍在城市打工的年轻人,他们年纪大了之后回乡务农;另一类是那些目前还在学校读书的青少年,他们毕业后接替他们的父辈种田。

就第二类人来说,据我们家户调查的情况来看,那些在校读书的学生绝大多数不愿意从事农业,他们从来就没有打算将来去接替他们的父辈种田,没有把农民作为他们未来的职业选择。

依靠这部分人接班显然是不可行的。

就第一类人来说,调查发现,那些目前在外打工和经商的大部分人不愿回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

即使随着年龄增大,他们在大城市没有太多的生存空间,他们也会选择在小城镇安家落户而不是回到农村务农。

这些在城市打工的有相当一部分人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到城里打工,他们从未干过农活,农业对于他们相当陌生。

因此,很难对这部分人寄予希望。

当然目前我国农村已出现一些外出创业成功者返回农村搞农业规模经营项目的情况,但这种情况尚不普遍。

第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变得越来越困难。

在学术界,人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农村劳动力转移看做是一个同质的过程,转移出去的劳动力与留守在农村的劳动力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上是没有差别的。

由此,人们在看到还有40%多的人口在农村未转移出来时,就往往想当然地认为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还很多,只有把这些人转移出来,中国才能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