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的中医辨证分型、治发及方药

合集下载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便秘68例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便秘68例
自, 脉沉 细 。治则 治 法 : 气 通便 。方 药 : 理 四逆 散加 减 。 柴胡 、 白芍 、 实 、 蒌 皮 、 梗 、 1 、 草 。 枳 瓜 桔 杏 _ 甘 =
2 .气 虚 型 便 秘 : 昏 头 晕 , 则 气 喘 汗 出 , 质 弱 , 头 动 体
继续 服用 上方 , 为 每 2 日 1剂 , 用 乌 鸡 白凤 丸 改 加 1丸 , 日 2次 。2 每 O天 为 1个 疗 程 , 1个 疗 程 后 评 价
方药 应 用 中国民间 疗法
CHI NA ’ NATURO P S ATHY ,De 20 1 . Vol 1 No 12 c 0 8
在 小 便 逐 步 通 畅 的 基 础 上 , 用 乌 鸡 白凤 丸 以加 强 应 补益气 血 的 力度 , 善 虚 损 , 固 疗 效 , 效 显 著 。 改 巩 收 l 临证 中嘱 患 者 注 意 条 畅 情 志 , 要 饮 酒 及 食 用 辛 辣 不 刺 激 食 品 , 免 久 坐 久 站 , 要 憋 尿 过 久 , 成 定 时 避 不 养 排 尿 习惯 。 坚 持 综 合 调 整 , 更 有 利 于 疾 病 的治 疗 。 才
型前列 腺增 生患 者 6 O例 , 得 良 好 效 果 , 道 如 下 。 取 报 医院 , 7 1 0 云 65O)
般 资 料
本组 6 0例 , 均为 本 院 门诊 病 例 , 龄 5 ~5 年 O 9岁 1 2 例 ,0 9岁 3 6 ~6 5例 , O 7 7 ~ 8岁 1 3例 , 均 年 龄 6 平 5岁 ;
( 稿 日期 2 1 —60 ) 收 0 00 —4
升 陷汤 加 减 治疗 中气 下 陷 型前 列 腺 增 生 6 0例
王 建华 徐 向 英

大便干燥

大便干燥
2.按揉肾xx
坐于床上,两手叉腰,两拇指按于两侧肾俞穴上,适当用力按揉1分钟。
三、按摩四肢
1.按揉合谷穴
以一侧拇指指腹按住合谷穴,轻轻揉动,以酸胀感为宜,每侧1分钟,共2分钟。合谷穴是全身四大保健穴之一,也是清热止痛的良穴,可以有效缓解因便秘造成的头晕、饮食不振、情绪烦躁、黄褐斑、痤疮和腹痛等症。
2.按揉支沟穴
3.单方验方:
双术汤(xx验方)
处方:
白术、苍术各30克,枳壳10克,肉苁蓉20克。水煎服。
血虚秘【证见】大便干结,面色萎黄无华,头晕,心悸。舌淡,脉细。
【治法】养血润燥。【方药】
1.主方润肠丸(xx《xx尊生书》)
处方:
当归12克,生地黄20克,火麻仁30克,肉苁蓉18克,何首乌20克,桃仁、枳壳各10克。水煎服。
便秘治疗的辨证论治
热秘【证见】大便干结,腹部胀满,面红身热,心烦口干或口舌生疮,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或燥,脉滑实。
【治法】清热润肠。
【方药】
1.主方麻子仁丸(张仲景《伤寒论》)加减
处方:
枳实12克,大黄10克(后下),火麻仁20克,北杏仁12克,郁李仁20克,瓜蒌12克,玄参15克。水煎服。
2.中成药
30、白芯番薯200克(切细),煎水,加适量片糖服用。
(5)黄芪笋鱼汤:
黄芪10~20xx、党参15~
30、黑芝麻12~24克(布裹)、玉竹15~30克、陈皮
5、笋壳鱼100~150克,煲汤。适用鱼气虚便燥,津液不足之便秘。
(7)将橘皮洗净:
切细丝,加白糖、蜂蜜适量,煮沸,冷却,每次1汤匙,每日服3次,可治便秘,经常喝点蜂蜜水,也可解除便秘之苦。
食疗方法
1.桂花糖10克,荸荠500克,枣泥馅150克,加面粉、淀粉、白糖各适量,制成饼状,入花生油中炸成金黄色食用。适用于轻度便秘。

便秘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

便秘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

便秘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便秘是指大便排出不畅或排便困难的症状。

中医认为,便秘的产生与脾胃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肝郁气滞等有关。

下面将介绍一些中医辨证论治方法。

辨证:1.脾胃虚弱型:主要表现为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脘腹胀满、口干口渴、舌质淡红、苔薄白等。

这种情况下,需要调理脾胃功能,增加水分摄入,多吃易消化的食物,如粥、煮熟的蔬菜等。

2.气滞血瘀型:主要表现为大便干燥、色黑、形状细长、口苦口干、胸胁胀痛等。

这种情况下,需要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可使用一些调气活血的中药,如柴胡、川楝子等。

饮食上要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水果和蔬菜。

3.肾阳虚弱型:主要表现为大便干结、小便不畅、腰膝酸软、五心烦热等。

这种情况下,需要补肾壮阳,可使用一些温补肾阳的中药,如菟丝子、山茱萸等。

论治:1.茵陈蒿汤:茵陈、蒿子、枳壳各等分,加入适量水煎煮成汤后饮用。

适用于脾胃虚弱型便秘。

2.丹参麻黄丸:丹参、麻黄、桂枝、防风、芍药等草药研磨成粉末,配制成丸剂。

适用于气滞血瘀型便秘。

3.菟丝子膏:菟丝子研磨成细末,加入适量白糖和水煮熬成糊状。

适用于肾阳虚弱型便秘。

4.艾灸:将艾叶燃烧后,用灰烬熏烤脐部。

适用于脾胃虚弱型便秘。

5.针灸:通过刺激穴位来调理身体内的气血运行。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关元、天枢等。

适用于气滞血瘀型便秘。

6.推拿按摩:对腹部进行按摩,促进肠动力和消化液分泌。

适用于脾胃虚弱型便秘。

尽管上述中医辨证论治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便秘症状,但在使用时应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并遵循中医医生的指导。

此外,饮食上的调整也是很重要的,应避免过食油腻、辛辣刺激食物,多摄入高纤维食物、水果和蔬菜,保持饮食的多样性和均衡性,有助于预防和缓解便秘。

便秘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便秘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便秘的中医辨证和治疗便秘系因气阴不足,阳虚寒凝,或燥热内结,痰湿阻滞,使大肠传导功能失常所致的,以排便间隔时间延长,大便干结难解,或虽有便意而排出困难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范围】西医学中因肠动力减弱、肠道刺激不足引起的便秘,肠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便秘,直肠肛门病变如肛裂、痔疮等引起的便秘,以及药物作用引起的便秘,热病伤阴后的便秘等,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便秘可以作为独立存在的疾病,也可以见于许多疾病病变过程中。

【病因病机】一、病因1.饮食因素过度饮酒,或恣食辛辣肥甘厚味、煎烤之品,以致胃肠积热,津液耗伤,燥热内结于肠道,肠道失于濡润;或食量不足,或进食蔬菜过少,或饮水不足,或经常食用方便食品等,均可使水谷精微化源不足,肠道津液不足。

以上因素使大肠津亏而失于濡润,粪便滞留大肠而成便秘。

2.情志因素忧愁思虑,或郁怒伤肝,七情不和,均可使气机郁滞,进而导滞大肠传导失司,粪便滞留大肠,而成便秘;或气郁不解,而化火伤津,肠道失润,无水行舟,故大便干结不行;或气郁导致水津不布,肠道失润,而大便干结,或欲便不出。

3.劳逸过度贪逸嗜卧坐久少动,易致意志消沉,体力下降,脏腑失调,气血郁滞,以致胃肠运动减弱,气机呆滞,大肠传导失职,久则中气暗耗,津液布散失常,气机壅滞,营血不畅,传导失职而为便秘。

用脑过度,或积思难解,或长期夜间苦读,可致阴血暗耗,中气受损,血虚则肠道失于濡润,气虚则大肠传送无力,而成便秘。

房劳过度,放纵嗜欲,可致肾精亏损中气耗伤,气虚则大肠传送无力,精亏则肠道干涩而为便秘。

4.正气亏虚久病之后,或失血,或过用发汗、利小便之法,皆可致阴津受损,血虚津亏则大肠失荣,肠道不润,而排便艰难。

或病后阳虚,或素体阳虚或因过用苦寒药物,伐伤阳气,均可致阴寒内盛,滞留于肠道,阳气不运,阴津凝而固结,使津液不行,大肠传导失常致便秘。

二、病机1.发病本病多见于年老体衰,或久病,或饮食不节嗜食辛辣醇酒者。

多缓慢发病。

2.病位在大肠,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与肾、肝、肺三脏关系最为密切。

便秘中医特色疗法诊疗标准

便秘中医特色疗法诊疗标准

便秘的中医诊断病名也为便秘,是指大便秘结不通,或排便间隔时间延长,或虽有便意但排便困难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主要是由于肠胃积热、气机郁滞、气血阴亏、阳虚寒凝等造成大肠传导功能失常,从而出现便秘。

中医临床可将便秘分为热秘、气秘、气虚秘、血虚秘、阴虚秘、阳虚秘等多种证型,需由专业中医医生进行辨证论治。

热秘者需清热润肠通便,选方为麻子仁丸加减;气秘者需顺气导滞,选方为六磨汤加减;气虚秘者宜补气健脾,选方为黄芪汤加减;血虚秘者宜养血润燥,选方为润肠丸加减;阴虚秘者宜滋阴补肾,选方为六味地黄丸加减;阳虚秘者宜温阳通便,选方为济川煎加减。

便秘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饮食应以清淡为主,避免食用过于辛辣刺激、生冷的食物,而应多吃粗粮果蔬、多饮水,多活动以疏通气血。

此外,患者还应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并且不可滥用泻药,以免使用不当而加重便秘。

中医内科学21便秘

中医内科学21便秘

二·治疗原则 实则通泻--清热润肠通便,顺气导滞; 虚则润补--益气养血,温通开结。
审证求因,审因论治
三、分证论治
(一)实 秘
1、肠胃积热 主症:大便干结,腹中胀满,口干口臭 兼次症:面红身热,心烦不安,小便短赤 舌脉:舌质红干,苔黄燥,或焦黄起刺 治法:泻热导滞,润肠通便 方药:麻子仁丸
麻子仁丸治脾约,枳朴大黄麻杏芍 土燥津枯便难解,胃肠积热病能却。
《举痛论》:“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 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 矣”。
二、源 流
2.《金匮要略》: “脾约”、“闭”、“阴结”、
“阳结”。 病机:寒、热、气滞。 首分阴结、阳结二类。
二、源 流
3.《诸病源候论•大便难候》: 五脏不调、阴阳虚实寒热
➢ “大便难者,由五脏不调、阴阳偏有虚 实,谓三焦不和则冷热并结故也”
病名:便秘 证型:胃肠积热 治法:清热润肠 方剂:脾约麻仁丸加减 方药:枳实、大黄、厚朴、芒硝、沙参、
麻仁、杏仁、白蜜。
病案二
某男,27岁,干部。两年来大便 常艰涩难解,数日一行。近巳有一周 未能排便,自感腹中冷痛不适,尿清 长,尤以夜尿频多,且畏寒肢冷伴见 腰脊酸冷,舌淡苔白,脉沉迟。
病名:便秘。 证型:冷秘。 治法:温阳通便。 方剂:济川煎加减。
4、气秘可选用 ①柴胡疏肝饮 ②苏子降气汤 ③六磨汤 ④逍遥散 答案:③ 5、阳虚可选用 ①济川煎 ②千金温脾汤 ③半硫丸 ④肾气丸 答案: ① 6、《伤寒论》中对各种便秘,均可使用 ①猪胆汁导法 ②大黄 ③蜜煎导法 ④番泻叶 答案:③
转归预后
转归 便秘日久 腹胀呕吐;失眠烦躁;肛裂痔疮 预后
本病预后一般较好,辨证得当,大都可痊愈 年老体弱、病后、产后体虚便秘,难求速效

中医关于“便秘”的证治分类

中医关于“便秘”的证治分类

中医关于“便秘”的证治分类一、实秘(一)热秘1.临床表现:大便干结,腹胀或痛,口干口臭,面红心烦,或有身热,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

2.证机概要:肠腑燥热,津伤便结。

3.治法:泻热导滞,润肠通便。

4.代表方:麻子仁丸。

5.常用药:大黄、实、厚朴通泄热,麻子仁、杏仁、白蜜润肠通便;芍药养阴和营。

若大便干结而坚硬者,加芒以针通:口干舌燥,加生地黄、玄参、麦冬以滋阴生增水行舟;咳喘便秘者,加瓜行子知母清肺降气以通便;郁怒伤肝,目赤易怒者,加衣丸或当归龙荟丸以清肝通,不其或药后大便不爽者,用青麟丸以通腑缓下,以免再秘;痔疮、便血者,加槐花、地榆热势较盛,痞满燥实坚者,用大承气汤急下存阴。

(二)气秘1.临床表现:大便干结,或不甚于结,欲便不得出,或便而不爽,肠鸣气,吸气频作,痞满胀痛,舌苔薄腻,脉弦。

2.证机概要:肝脾气滞,腑气不通。

3.治法:顺气导滞,降逆通便。

4.代表方:六磨汤。

5.常用药:木香调气;乌药顺气;沉香降气;大黄、槟榔、枳实破气行滞通便。

若腹部胀痛甚,加赤芍、柴胡、厚朴等疏肝解郁;气郁化火,便秘腹痛,舌红苔黄,加板子、龙胆草等;七情郁结,忧郁寡言者,加白芍、柴胡、合欢皮疏肝解郁;肠鸣粪软,黏腻不畅者,加皂角子、蚕砂等祛痰湿以通便;跌仆损伤或腹部术后,便秘不通,气滞血瘀者,加红花赤芍、桃仁等。

(三)冷秘1.临床表现:大便艰涩,腹痛拘急,胀满拒按,胁下偏痛,手足不温,呃逆呕吐,舌苔白腻,脉弦紧。

2.证机概要:阴寒内盛,凝滞胃肠。

3.治法: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4.代表方:大黄附子汤。

5.常用药:附子、细辛温里散寒止痛,大黄荡涤积滞。

若腹痛较甚,加枳实、厚朴、芍药、甘草理气导滞;腹部冷痛,手足不温,加高良姜、花椒、小茴香、当归、乌药以散寒止痛。

二、虚秘(一)气虚秘1.临床表现:大便干或不干,虽有便意,但排出困难,用力努挣则汗出短气,便后乏力,面白神疲,肢倦懒言,舌质淡,苔白,脉弱。

2.证机概要:脾肺气虚,传送无力。

便秘的中医辨证分型、治发及方药教学文案

便秘的中医辨证分型、治发及方药教学文案

便秘的中医辨证分型、治发及方药6月28日每日一问“便秘的辨证分型、治法及方药”2.5.1肠道实热证:主症:(1)大便干结。

(2)舌红苔黄燥。

次症:(1)腹中胀满或痛。

(2)口干口臭。

(3)心烦不寐。

(4)小便短赤。

(5)脉滑数。

2.5.2 肠道气滞证:主症:(1)欲便不得出,或便而不爽,大便干结或不干(2)腹满胀痛。

次症:(1)肠鸣矢气。

(2)嗳气频作。

(3)烦躁易怒或郁郁寡欢。

(4)纳食减少。

(5)舌苔薄腻。

(6)脉弦。

2.5.3 肺脾气虚证:主症:(1)大便并不干硬,虽有便意,但排便困难。

(2)用力努挣则汗出短气。

次症:(1)便后乏力。

(2)神疲懒言。

(3)舌淡苔白。

(4)脉弱。

2.5.4 脾肾阳虚证:主症:(1)大便干或不干,排出困难。

(2)脉沉迟。

次症:(1)腹中冷痛,得热则减。

(2)小便清长。

(3)四肢不温。

(4)面色白光白。

(5)舌淡苔白。

2.5.5 津亏血少证:主症:(1)大便干结,便如羊粪。

(2)舌红少苔或舌淡苔白。

次症:(1)口干少津。

(2)眩晕耳鸣。

(3)腰膝酸软。

(4)心悸怔忡。

(5)两颧红。

(6)脉弱。

3.1 辨证治疗3.1.1 肠道实热证:治法:清热润肠。

主方:麻子仁丸(《伤寒论》)。

药物:火麻仁、芍药、杏仁、大黄、厚朴、枳实。

3.1.2 肠道气滞证:治法:顺气导滞。

主方:六磨汤(《证治准绳》)。

药物:沉香、木香、乌药、枳实、槟榔、大黄。

3.1.3 肺脾气虚证:治法:益气润肠。

主方:黄芪汤(《金匮翼》)加味。

药物:炙黄芪、麻子仁、陈皮、白蜜、枳实、生白术、莱菔子。

3.1.4 脾肾阳虚证:治法:温润通便。

主方:济川煎(《景岳全书》)。

药物:当归、牛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

3.1.5 津亏血少证:治法:滋阴养血,润燥通便。

主方:润肠丸(《沈氏尊生书》)。

药物:当归、生地、火麻仁、桃仁、枳壳、肉苁蓉。

1、实秘(1)热秘主症:本病的主症(大便干结)+证候的特征症状(腑气不通:腹胀腹痛,热证:口干口臭,面红心烦,或有身热,小便短赤)+舌脉:(舌红,苔黄燥,脉滑数)治法:泻热导滞,润肠通便代表方:麻子仁丸(《伤寒论》)常用药物:火麻仁30,枳实15,川朴15,大黄10(后下),杏仁10,芍药15,郁李仁30,生地15,槟榔15。

便秘的中医辨证分型治发及方药

便秘的中医辨证分型治发及方药

6月28日每日一问“便秘的辨证分型、治法及方药”肠道实热证:主症:1大便干结;2舌红苔黄燥;次症:1腹中胀满或痛;2口干口臭;3心烦不寐;4小便短赤;5脉滑数;肠道气滞证:主症:1欲便不得出,或便而不爽,大便干结或不干2腹满胀痛;次症:1肠鸣矢气;2嗳气频作;3烦躁易怒或郁郁寡欢;4纳食减少;5舌苔薄腻;6脉弦;肺脾气虚证:主症:1大便并不干硬,虽有便意,但排便困难;2用力努挣则汗出短气;次症:1便后乏力;2神疲懒言;3舌淡苔白;4脉弱;脾肾阳虚证:主症:1大便干或不干,排出困难;2脉沉迟;次症:1腹中冷痛,得热则减;2小便清长;3四肢不温;4面色白光白;5舌淡苔白;津亏血少证:主症:1大便干结,便如羊粪;2舌红少苔或舌淡苔白;次症:1口干少津;2眩晕耳鸣;3腰膝酸软;4心悸怔忡;5两颧红;6脉弱;辨证治疗肠道实热证:治法:清热润肠;主方:麻子仁丸伤寒论;药物:火麻仁、芍药、杏仁、大黄、厚朴、枳实;肠道气滞证:治法:顺气导滞;主方:六磨汤证治准绳;药物:沉香、木香、乌药、枳实、槟榔、大黄;肺脾气虚证:治法:益气润肠;主方:黄芪汤金匮翼加味;药物:炙黄芪、麻子仁、陈皮、白蜜、枳实、生白术、莱菔子;脾肾阳虚证:治法:温润通便;主方:济川煎景岳全书;药物:当归、牛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津亏血少证:治法:滋阴养血,润燥通便;主方:润肠丸沈氏尊生书;药物:当归、生地、火麻仁、桃仁、枳壳、肉苁蓉;1、实秘(1)热秘主症:本病的主症大便干结+证候的特征症状腑气不通:腹胀腹痛,热证:口干口臭,面红心烦,或有身热,小便短赤+舌脉:舌红,苔黄燥,脉滑数治法:泻热导滞,润肠通便代表方:麻子仁丸伤寒论常用药物:火麻仁30,枳实15,川朴15,大黄10后下,杏仁10,芍药15,郁李仁30,生地15,槟榔15;(2)气秘主证:本病的主症大便干结,或不甚干结,欲便而不爽; +证型的特征症状:肠鸣矢气,腹中胀痛,嗳气频作,纳食减少,胸胁痞满+舌脉苔薄腻,脉弦治法:顺气导滞代表方:六磨汤证治准绳常用药物:沉香10,木香10后下,槟榔15,乌药10,枳实15,大黄川朴15,火麻仁30;(3)冷秘主证:本病的主症大便艰涩+证型的特征症状:寒:腹痛拘急,手足不温;实:腹满拒按,胁下偏痛,呃逆呕吐+舌脉舌苔白腻,脉弦紧治法:温里散寒,通便止痛代表方: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合半硫丸局方常用药物:熟附子10先煎,党参15,炙甘草10,大黄10后下,干姜10,硫磺半夏10;2、虚秘(1)气虚秘主证:本病的主症大便并不干硬,虽有便意,但排便困难;+证型的特征症状:用力努挣则汗出短气,便后乏力,面白神疲,肢倦懒言;+舌脉舌淡,苔白,脉弱;治法:益气润肠代表方:黄芪汤金匮翼常用药物:黄芪30,陈皮10,火麻仁30,白蜜党参30,白术30,枳实15;(2)血虚秘主证:本病的主症大便干结+证型的特征症状:面白无华,头晕目眩,心悸气短,健忘,口唇色淡;+舌脉舌淡,苔白,脉细;治法:养血润燥代表方:润肠丸沈氏尊生书常用药物:当归10,生地30,火麻仁30,桃仁10,枳壳15,何首乌15,郁李仁30,北杏10,川朴15,槟榔15;(3)阴虚秘主证:本病的主症大便干结+证型的特征症状:阴虚:如羊屎状,形体消瘦,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夹热:两颧红赤,心烦少眠,潮热盗汗;+舌脉舌红,少苔,脉细数治法:滋阴通便代表方:增液汤温病条辨常用方药:玄参30,麦冬30,生地30,沙参15,当归10,火麻仁30,郁李仁30,北杏10,川朴15,槟榔15;(4)阳虚秘主证:本病的主症大便干或不干,排出困难+证型的特征症状:小便清长,面色白,四肢不温,腹中冷痛,或腰膝冷痛+舌脉舌淡,苔白,脉沉迟治法:温阳通便代表方:济川煎景岳全书常用药物:当归15,牛膝10,肉苁蓉30,泽泻15,升麻10,川朴15,枳实15,火麻仁30,北杏10,熟附子10先煎,白术30,木香10后下;。

便秘的病因病机常见证型及临床表现治法和方药

便秘的病因病机常见证型及临床表现治法和方药

便秘的病因病机常见证型及临床表现治法和方药便秘系因饮食所伤、情志失调、年老体虚、感受外邪,导致大肠传导失常,以大便秘结,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难解,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而便而不畅的病证。

便秘既可以作为独立病证存在,亦可见于许多疾病病变过程中。

《内经》中称便秘为“后不利”、“大便难”;《伤寒论》称“阴结”、“阳结”、“不更衣”“脾约”等;后世又因其病因不同有“风秘”、“气秘”、“寒秘”、“热燥”、“风燥”等病名。

张仲景对便秘已有了较全面的认识,提出了寒、热、虚、实不同的发病机制,并设立了承气汤的苦寒泻下,大黄附子汤的温里泻下,麻子仁丸的养阴润下,厚朴三物汤的理气通下以及蜜煎导等法,为后世医家认识和治疗本病确立了基本原则,有的方药至今仍为临床治疗便秘所常用。

本章仅讨论以便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病证。

临床上许多病证如胃痛、腹痛、臌胀、黄疸、噎膈等出现便秘症状时不属本病范围,应参考有关章节辨证论治。

西医学中的功能性便秘、肠道激惹综合征、肠炎恢复期、直肠及肛门疾病所致便秘、药物性便秘、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的便秘,以及肌力减退所致的排便困难等临床以便秘为主要表现者,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便秘的病因主要有饮食所伤、情志失调、年老体虚、感受外邪。

其基本病机是大肠传导功能失常。

(一)病因1.饮食所伤过食醇酒辛辣厚味,或过服热药,均可致肠胃积热,耗伤津液,肠道失于濡润,粪质干燥,难以排出,形成便秘;或恣食生冷,阴寒凝滞胃肠,胃肠传导失司,糟粕停留而成便秘;或过服辛香燥热之物,耗伤阴血,导致阴亏血少,血虚则大肠不荣,阴亏则大肠干涩,导致大便干结,便下难解。

2.情志失调忧愁思虑,脾伤气结,凝滞胃肠;或抑郁恼怒,肝郁气滞;或久坐少动,气机不利,均可导致腑气郁滞,通降失调,传导失职,糟粕内停,不得下行,或欲便不出,或出而不畅,致大便干结而成便秘。

3.年老体虚素体虚弱,或病后、产后、或失血,或年老体虚,气血亏虚,气虚则大肠传导无力,血虚则肠道失润,导致大便难下。

便秘的中医辩证分型

便秘的中医辩证分型

便秘的中医辩证分型提要:1、热秘症状:大便干结,小便短赤,面红身热,或兼有腹胀腹痛,口干口臭。

舌红苔黄或黄燥,脉滑数。

证候分析:胃为水谷之海,肠为传导之官,若肠为积热,耗伤津液,则大便干结;热伏于内,脾胃之热熏蒸于上,故见口干口臭,面赤身热:热积肠胃,腑气不通,故腹胀腹痛;热移膀胱,则小便短赤;苔黄燥为热已伤津化燥;脉滑数为里实之征。

2、气秘症状:大便秘结,欲便不得,暧气频作,胸胁痞满,甚则腹中胀痛,纳食减少。

苔薄腻,脉弦。

证候分析:情志失和,肝脾之气郁结,导致传导失常,故大便秘结,欲便不得;腑气不通,则气不下行而上逆,故暧气频作,胸胁痞满,糟粕内停,气机郁滞,则腹中胀气;肠胃气阻测脾气不运,故纳食减少;苔薄腻,脉弦为肝脾不和、内有湿滞之象。

以上二型为便秘实热证。

3、气虚症状:虽有便意,临厕努挣乏力,挣则汗出短气,便后疲乏,大便并不干硬,面色青白,神疲气怯。

舌淡嫩,苔薄,脉虚。

证候分析:气虚为肺脾功能受损,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虚则大肠传送无力,虽有便意,临厕须竭力努挣,而大便并不坚硬;肺卫不固,腠理疏松,故挣则汗出短气;脾虚则健运无权,化源不足,故面色青白,神疲气怯;舌淡苔薄,脉虚,便后疲乏,均属气虚之象。

4、血虚症状:大便秘结,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唇甲色淡。

舌淡,脉细涩。

证候分析:血虚津少,不能下润大肠,故大便秘结;血虚不能上荣,故面色无华,唇甲色淡;心失所养则心悸;血虚不能滋荣于脑,故头晕目眩;舌淡,脉细涩为阴血不足之象。

5、冷秘症状:大便艰涩,排出困难,小便清长,面色青白,四肢不温,喜热怕冷,腹中冷痛,或腰背酸冷。

舌淡,苔白,脉沉迟。

证候分析:阳气虚衰,寒自内生,肠道传送无力,故大便艰涩,排出困难;阴寒内盛,气机阻滞,故腹中冷痛,喜热怕冷;阳虚温煦无权,故四肢不温,腰膝酸冷,小便清长;面眈,舌淡,苔白,脉沉迟,均为阳虚内寒之象。

以上三型为便秘脾虚证。

6、高血压、糖尿病症状:以往有高血压、糖尿病史,有便秘参照高血压、糖尿病的治疗原则。

中医关于便秘的辨证论治

中医关于便秘的辨证论治

中医关于便秘的辨证论治便秘是指排便间隔时间延长,或间隔时间不长,但粪质于结,排出艰难或有便意而排便困难。

损伤较重,常可出现便秘。

脊柱损伤者,便秘尤其多见。

(一)病因病机1.瘀血蓄结胸、腹、脊柱、骨盆等损伤,瘀血蓄积腹中,由于血瘀气滞,肠道传导功能失常,而致便秘。

2.血虚肠燥伤后失血过多或亡血,或伤久阴液耗损,血虚肠燥,而致便秘。

3.热盛津枯伤后反复发热,出汗,津液干枯,而致便秘。

4.气虚失运损伤后期,气血大衰,中气不足,脾胃运化无权,肠道传导功能衰退,致成便秘。

(二)辨证论治1.瘀血蓄结胸、腹、脊柱等损伤,伤后腹满腹胀、腹中坚实、疼痛拒按、按之痛甚,舌质红、苔黄厚而腻。

治宜攻下逐瘀,伤在脊柱、胸部,用鸡鸣散;伤在骨盆、腹部,用桃仁承气汤;伤在四肢,用当归导滞汤。

还可用番泻叶3~6 g泡饮,有良好的泻下作用。

若腹中虚寒停聚瘀血,用大黄等药,其血不下,反加腹膈胀满,喘促短气者,此因寒药凝滞不行,可用肉桂、木香为末,热酒冲服,瘀血自下。

2.血虚肠燥伤后内外出血过多,血虚阴亏,不能滋润大肠,常有头晕目眩、心悸气短、面色白,唇淡苔薄,脉沉细弱等表现。

治宜养血润燥,用润肠丸或五仁丸。

3.热盛津枯伤后常多发热,热烁津耗,阴液亏损;或因伤后卫气不固,自汗盗汗,汗出过多,亦伤津液。

常有口渴唇燥,舌苔黄燥,脉洪或滑数等症。

治宜清热润肠,用增液承气汤。

4.气虚失运久病气虚,或损伤后期,正气虚衰,中气不足,脾胃运化无权,表现为食欲不佳、胃纳甚少、精神倦怠、多卧少动,大便并不干结、便意甚弱、排便努挣乏力,甚至汗出短气、面色白,苔白质淡,脉细而弱。

治宜益气升阳,用补中益气汤加麻仁、白蜜、郁李仁等。

亦可用推拿疗法,在腹部由上向下按推,反复进行。

能促进肠道运行,增进脾胃运化。

便秘中医分型、辨证大全(附治疗中成药方)

便秘中医分型、辨证大全(附治疗中成药方)

便秘中医分型、辨证大全(附治疗中成药方)便秘是指由于大肠传导功能失常,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难解,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而排出不畅的病证。

临床常伴腹痛,腹胀,嗳气,食欲减退等症状。

《读医随笔·方药类》载:“燥屎为津液耗虚,肠胃燥结,而屎不得下”;《扁鹊心书·便秘》载: “老人气虚,及妇人产后血少,致津液不行,不得通流,故大便常结” ;《名医杂著》载: “证属形气病,形气俱不足,脾胃虚弱,津血枯涸而大便难尔”。

因此,阴阳气血不足均能造成排便困难。

笔者查阅近几年关于便秘的文献,现将中医学病因病机与辨证论治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中医学认为,便秘因大肠传导功能失常,造成粪便在肠内停留时间过长,粪质干燥或坚硬,因而艰涩难下。

其与脾、胃、肝、肺、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息息相关。

脾与胃脾胃同居中焦,脾属阴土,胃为阳土,二者一阴一阳,一运一纳,一升一降,有机协调,共同完成饮食的受纳、腐熟及排泄过程。

薛生白指出: “心阴虚则易汗,肺阴虚则多咳,肝阴虚则火升,肾阴虚则发热,脾阴虚则便秘。

”脾阴虚是便秘的主要根源。

脾乃诸阴之首,得水谷之精微而化生阴液,是人体后天阴液产生的源泉。

脾阴可滋养五脏,五脏之津液亦通于脾,故脾阴亏虚与肠道津亏互为影响。

“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

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故也。

”脾胃阴阳燥湿相济,若脾湿太过,伤阴,则导致脾运胃纳失常。

脾湿则其气不升,胃燥则其气不降,故而出现中满痞胀、排便异常等脾胃失调症状。

大肠的传导作用,有赖于脾升胃降功能的正常发挥,若脾气不足,清气不升,精微不布,则胃津亏虚,肠道干涸,以致燥屎内留而便结难下。

肺与大肠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主宣发肃降。

肺与大肠,一脏一腑,一阴一阳,既有经脉互相络属构成表里关系,又有生理上互相协调。

《血证论》载: “肺移热于大肠则便结,肺津不润则便结,肺气不降则便结。

”可见肺之实热、阴虚、宣肃失职均可引起便秘的发生。

便秘的中医药辨证治疗

便秘的中医药辨证治疗

21
1.燥热内结 中医认为过食辛辣厚昧,过服温补之品 等可致阳盛灼阴;热病之后,余热留恋肠胃,耗伤津 液;或湿热下注大肠,使肠道燥热,伤津而便秘,这 种便秘又称为热秘。
2.气机郁滞 情志不舒、忧愁思虑、久坐少动、久病 卧床等引起气机郁滞,致使大肠传导失职、糟粕内停, 而成秘结,即所谓“气内滞而物不行”。粪便不结燥, 但排出困难是此型的特点,所以又称为气秘。
药,拒绝忍便。 ④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进行适当有规律的运动。
41
二、药物治疗(各证的主结,腹胀腹痛,口干口臭,面红心烦或
有身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治法:泻热导滞,润肠通便。 代表方:麻子仁丸加减。 常用药:大黄、枳实、厚朴、麻子仁、杏仁、白蜜、
实秘以祛邪为主,给予泻热、温散、通导之法,使邪 去便通;虚秘以扶正为先,给予益气温阳、滋阴养血之 法,使正盛便通。
41
一、一般治疗 ①合理的饮食习惯:增加膳食纤维及水分的摄入量,
每日1.5-1.8L水,多食蔬菜水果。 ②调整合理的生活方式:避免久坐久站,作息有规律。 ③加强肠道管理:坚持良好的排便习惯,避免滥用泻
目 录
1
便秘的概念与源流
2
1
3
诊断和类证鉴别
4
辨证论治
5
总结
21
1、不合理的饮食习惯: 由于饮食中纤维素过少和水分不足,或以低残渣
的高精饮食为主,减少了对肠道的刺激,从而不能刺 激直肠、结肠的反射性蠕动,因而使食物残渣在肠道 内的停留时间延长,其中水分被过度吸收,粪便干结 而难以排出。在治疗时需禁食数日、慢性消化道疾患 致食欲不振而进食过少、老年人因消化机能下降而食 量下降、为保持体型、减肥而过度节食等。
41
(三)、冷秘 主症:大便艰涩,腹痛拘急,胀满拒按,胁痛,手足

便秘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便秘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便秘的中医辨证和治疗便秘的中医辨证和治疗便秘系因气阴不足,阳虚寒凝,或燥热内结,痰湿阻滞,使大肠传导功能失常所致的,以排便间隔时间延长,大便干结难解,或虽有便意而排出困难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范围】西医学中因肠动力减弱、肠道刺激不足引起的便秘,肠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便秘,直肠肛门病变如肛裂、痔疮等引起的便秘,以及药物作用引起的便秘,热病伤阴后的便秘等,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便秘可以作为独立存在的疾病,也可以见于许多疾病病变过程中。

【病因病机】一、病因1.饮食因素过度饮酒,或恣食辛辣肥甘厚味、煎烤之品,以致胃肠积热,津液耗伤,燥热内结于肠道,肠道失于濡润;或食量不足,或进食蔬菜过少,或饮水不足,或经常食用方便食品等,均可使水谷精微化源不足,肠道津液不足。

以上因素使大肠津亏而失于濡润,粪便滞留大肠而成便秘。

2.情志因素忧愁思虑,或郁怒伤肝,七情不和,均可使气机郁滞,进而导滞大肠传导失司,粪便滞留大肠,而成便秘;或气郁不解,而化火伤津,肠道失润,无水行舟,故大便干结不行;或气郁导致水津不布,肠道失润,而大便干结,或欲便不出。

3.劳逸过度贪逸嗜卧坐久少动,易致意志消沉,体力下降,脏腑失调,气血郁滞,以致胃肠运动减弱,气机呆滞,大肠传导失职,久则中气暗耗,津液布散失常,气机壅滞,营血不畅,传导失职而为便秘。

用脑过度,或积思难解,或长期夜间苦读,可致阴血暗耗,中气受损,血虚则肠道失于濡润,气虚则大肠传送无力,而成便秘。

房劳过度,放纵嗜欲,可致肾精亏损中气耗伤,气虚则大肠传送无力,精亏则肠道干涩而为便秘。

4.正气亏虚久病之后,或失血,或过用发汗、利小便之法,皆可致阴津受损,血虚津亏则大肠失荣,肠道不润,而排便艰难。

或病后阳虚,或素体阳虚或因过用苦寒药物,伐伤阳气,均可致阴寒内盛,滞留于肠道,阳气不运,阴津凝而固结,使津液不行,大肠传导失常致便秘。

二、病机1.发病本病多见于年老体衰,或久病,或饮食不节嗜食辛辣醇酒者。

中医内科学--便秘

中医内科学--便秘
2 病机:邪滞大肠,腑气闭塞不 通或肠失温润,推动无力。
3 病位:大肠。
第 3章
诊断与病证鉴别
诊断与病证鉴别
诊断依据
1.大便排出困难,排便时间或排便间隔时间延长,粪质多干硬。起病缓慢,多属慢性病变过程。 2.常伴有腹胀腹痛,头晕头胀,嗳气食少,心烦失眠,肛裂、出血、痔疮,以及汗出,气短乏 力,心悸头晕等症状。 3.发病常与外感寒热,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失调,坐卧少动,年老体弱等因素有关。 4.纤维结肠镜等有关检查,常有助于便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第 4章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
治疗原则:实证以祛邪为主,虚证以养正为先
a:实证,据热、冷、气秘之不同,分别施以泻热、
温散、理气之法,辅以导滞之品,邪去便通;
b:虚证以养正为先,依阴阳气血亏虚的不同,主用

滋阴养血、益气温阳之法,酌用甘温润肠之药,标

本兼治,正盛便通。

c:六腑以通为用,大便干结,解便困难,可用下法

治法:温阳润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意 点
方药:济川煎。
方中肉苁蓉、牛膝温补肾阳,润肠通便;当归养血润肠;升麻、
泽泻升清降浊;枳壳宽肠下气。
预防调护
预防、调护
预防、调护
应注意饮食调节,便干量少者,适当多食富含纤维素的粗粮、蔬菜、水 果、避免辛辣燥火之食。增加体力活动,加强腹肌锻炼,避免久坐少动 。应保持心情舒畅,戒忧思恼怒。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但应在辨证论治基础上以润下为基础,个别证型
虽可暂用攻下之药,也以缓下为宜,以大便软为度
,不得一见便秘,便用大黄、芒硝、巴豆、牵牛之
属。
11
辨证论治
实秘证:热秘证

便秘的中医辩证用药

便秘的中医辩证用药

便秘的中医辩证用药一文学习便秘的常用中成药,便秘的六种证型,都有对应的中成药,以后不能只知道麻仁润肠丸了呀~便秘,是指粪便在肠内滞留过久,大便秘结不通,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便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的病证。

主要由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外邪犯胃、禀赋不足等,形成热结、气滞、气血津液亏虚等病机,导致大肠传导功能失常而发生便秘。

西医学所讲的习惯性便秘,可参考本病辨治。

辨证分型根据临床表现,本病可分为六类证候。

一、肠道积热证(实秘)大便干结,数日不通,腹胀腹痛,疼痛拒按,面红身热,口干口臭,喜冷饮,心烦不安,或口舌生疮,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或黄燥,脉滑数。

以大便干结、数日一行、腹胀腹痛、口干口臭为本证的辨证要点。

治宜泻热导滞,润肠通便。

二、肠道气滞证(实秘)大便干结或不甚干结,欲便不得出,或便而不爽,肠鸣矢气,腹中胀痛,胸胁满闷,嗳气频作,食少纳呆,常由情志变化引起;舌苔薄腻,脉弦。

以大便干结、排出困难、胸闷胁胀、嗳气频作为本证的辨证要点。

治宜顺气导滞。

三、脾气虚弱证(虚秘)粪质并不干硬,虽有便意,但临厕努挣乏力,挣则汗出气短,便难排出,或先硬后软,便后疲乏,面白神疲,肢倦懒言,腹无胀痛;舌淡,苔白,脉弱。

以大便干结、难以排出、周身倦怠为本证的辨证要点。

治宜补气润肠。

四、血虚津少证(虚秘)大便干结,难涩难下,多日一便,状如羊屎,面色萎黄无华,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失眠多梦,健忘,口干少津,两目干涩,口唇色淡;舌淡,苔白,脉细。

以大便干结难下、口干少津、两目干涩为本证的辨证要点。

治宜养血润燥。

五、阴虚肠燥证(虚秘)大便干结如羊屎状,形体消瘦,头晕耳鸣,心悸怔忡,五心烦热,两颧红赤,心烦少眠,潮热盗汗,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

以大便干结如羊屎、颧红、心烦、盗汗、腰膝酸软为本证的辨证要点。

治宜滋阴通便。

六、脾肾阳虚证(虚秘)大便干或不干,排出困难,气怯神疲,小便清长,面色苍白,四肢不温,腹中或有冷痛,喜热怕冷,得热测减,腰膝冷痛;舌淡,苔白润,脉沉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月28日每日一问“便秘的辨证分型、治法及方药”
2.5.1肠道实热证:主症:(1)大便干结。

(2)舌红苔黄
燥。

次症:(1)腹中胀满或痛。

(2)口干口臭。

(3)心烦不寐。

(4)小便短赤。

(5)脉滑数。

2.5.2 肠道气滞证:主症:(1)欲便不得出,或便而不
爽,大便干结或不干(2)腹满胀痛。

次症:(1)肠鸣矢
气。

(2)嗳气频作。

(3)烦躁易怒或郁郁寡欢。

(4)纳
食减少。

(5)舌苔薄腻。

(6)脉弦。

2.5.3 肺脾气虚证:主症:(1)大便并不干硬,虽有便
意,但排便困难。

(2)用力努挣则汗出短气。

次症:(1)
便后乏力。

(2)神疲懒言。

(3)舌淡苔白。

(4)脉弱。

2.5.4 脾肾阳虚证:主症:(1)大便干或不干,排出困
难。

(2)脉沉迟。

次症:(1)腹中冷痛,得热则减。

(2)小
便清长。

(3)四肢不温。

(4)面色白光白。

(5)舌淡苔白。

2.5.5 津亏血少证:主症:(1)大便干结,便如羊粪。

(2)舌红少苔或舌淡苔白。

次症:(1)口干少津。

(2)眩
晕耳鸣。

(3)腰膝酸软。

(4)心悸怔忡。

(5)两颧红。

(6)
脉弱。

3.1 辨证治疗
3.1.1 肠道实热证:治法:清热润肠。

主方:麻子仁丸(《伤寒论》)。

药物:火麻仁、芍药、杏仁、大黄、厚朴、枳实。

3.1.2 肠道气滞证:治法:顺气导滞。

主方:六磨汤
(《证治准绳》)。

药物:沉香、木香、乌药、枳实、槟榔、大黄。

3.1.3 肺脾气虚证:治法:益气润肠。

主方:黄芪汤
(《金匮翼》)加味。

药物:炙黄芪、麻子仁、陈皮、白蜜、枳实、生白术、莱菔子。

3.1.4 脾肾阳虚证:治法:温润通便。

主方:济川煎
(《景岳全书》)。

药物:当归、牛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

3.1.5 津亏血少证:治法:滋阴养血,润燥通便。

主方:
润肠丸(《沈氏尊生书》)。

药物:当归、生地、火麻仁、桃仁、枳壳、肉苁蓉。

1、实秘
(1)热秘
主症:本病的主症(大便干结)+证候的特征症状(腑气不通:腹胀腹痛,热证:口干口臭,面红心烦,或有身热,小便短赤)+舌脉:(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治法:泻热导滞,润肠通便
代表方:麻子仁丸(《伤寒论》)
常用药物:火麻仁30,枳实15,川朴15,大黄10(后下),杏仁10,芍药15,郁李仁30,生地15,槟榔15。

(2)气秘
主证:本病的主症(大便干结,或不甚干结,欲便而不爽。

)+证型的特征症状:(肠鸣矢气,腹中胀痛,嗳气频作,纳食减少,胸胁痞满)+舌脉(苔薄腻,脉弦)
治法:顺气导滞
代表方:六磨汤(《证治准绳》)
常用药物:沉香10,木香10(后下),槟榔15,乌药10,枳实15,大黄?川朴15,火麻仁30。

(3)冷秘
主证:本病的主症(大便艰涩)+证型的特征症状:(寒:腹痛拘急,手足不温;实:腹满拒按,胁下偏痛,呃逆呕吐)+舌脉(舌苔白腻,脉弦紧)
治法: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代表方: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合半硫丸(《局方》)
常用药物:熟附子10(先煎),党参15,炙甘草10,大黄10(后下),干姜10,硫磺?半夏10。

2、虚秘
(1)气虚秘
主证:本病的主症(大便并不干硬,虽有便意,但排便困难。

)+证型的特征症状:(用力努挣则汗出短气,便后乏力,面白神疲,肢倦懒言。

)+舌脉(舌淡,苔白,脉弱。


治法:益气润肠
代表方:黄芪汤(《金匮翼》)
常用药物:黄芪30,陈皮10,火麻仁30,白蜜?党参30,白术30,枳实15。

(2)血虚秘
主证:本病的主症(大便干结)+证型的特征症状:(面白无华,头晕目眩,心悸气短,健忘,口唇色淡。

)+舌脉(舌淡,苔白,脉细。


治法:养血润燥
代表方:润肠丸(《沈氏尊生书》)
常用药物:当归10,生地30,火麻仁30,桃仁10,枳壳15,何首乌15,郁李仁30,北杏10,川朴15,槟榔15。

(3)阴虚秘
主证:本病的主症(大便干结)+证型的特征症状:(阴虚:如羊屎状,形体消瘦,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夹热:两颧红赤,心烦少眠,潮热盗汗。

)+舌脉(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通便
代表方:增液汤(《温病条辨》)
常用方药:玄参30,麦冬30,生地30,沙参15,当归10,火麻仁30,郁李仁30,北杏10,川朴15,槟榔15。

(4)阳虚秘
主证:本病的主症(大便干或不干,排出困难)+证型的特征症状:(小便清长,面色白,四肢不温,腹中冷痛,或腰膝冷痛)+舌脉(舌淡,苔白,脉沉迟)
治法:温阳通便
代表方:济川煎(《景岳全书》)
常用药物:当归15,牛膝10,肉苁蓉30,泽泻15,升麻10,川朴15,枳实15,火麻仁30,北杏10,熟附子10(先煎),白术30,木香10(后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