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欧洲小说的月亮意象

合集下载

死亡,迷狂,月亮意象的意义——《额尔古纳河右岸》的隐喻

死亡,迷狂,月亮意象的意义——《额尔古纳河右岸》的隐喻

死亡,迷狂,月亮意象的意义——《额尔古纳河右岸》的隐喻死亡、迷狂和月亮是俄国作家阿列克谢费奥多罗夫的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三个意象。

它们描绘出小说中多个人物的心理内涵,也象征着小说的主题。

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充满绝望和愤怒的社会,探索了作家认为人性最根本的恐惧。

死亡是整部小说的核心,死亡本质上代表着某种结束和新生。

死亡源于复杂的社会,它无处不在,无时不刻地提醒着大家要死亡它可以让我们认识到生活的虚无和不可抗拒的结局。

在整部小说中,死亡象征着社会复杂的分裂和斗争,这些斗争集中在主人公娜塔莉斯拉克洛娃和她的母亲之间,以及被害人和施虐者之间。

虽然死亡在小说中得以实现,但它并不意味着任何一方获胜,而是象征着社会不可避免的恶性循环。

迷狂也是整部小说的重要元素,它暗示了复杂社会里出现的痛苦和无助感。

迷狂在小说中象征着可怕的情绪洪流,犹如一流水给众多受害者带来的痛苦和无异的结果。

比如,小说中的著名歌手瓦西里布拉西奥夫就是一个充满迷狂的角色,他因失去爱人和梦想而沦落,故事的结尾也是一个迷乱的场景。

布拉西奥夫的迷乱思维传达了小说的主旨面对社会的绝望和毫无出路,人们只有在末日迷狂中才能找到安慰。

月亮也是小说中重要的一个元素,通过它,作家表达他对社会残忍和混乱的看法。

月亮代表着社会的痛苦和绝望,它在黑暗和困境中带来慰藉。

月亮也给无边无际的死亡和飘浮的思想带来了一种温暖和光明。

小说中,那些追求美好的主人公们都是月光的崇拜者。

在毁灭之后,月光抚慰了他们的心灵,让他们的痛苦和失落变成了希望和振奋。

从上述可以得出,死亡、迷狂和月亮是阿列克谢费奥多罗夫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中最关键的三个意象。

这三个象征物从不同方面揭示了小说中的主要主题,反映了作家对人性本质的认识。

死亡暗示着物极必反的恶性循环,迷狂则暗示着复杂的社会,月亮则抚慰着痛苦的心灵,指向着希望的彼岸。

阿列克谢费奥多罗夫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运用,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真实状况,也对人性的深层次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中西方文学作品中月亮意象差异比较

中西方文学作品中月亮意象差异比较

《中西方文学作品中月亮意象差异比较》摘要:中国文学中月亮是美丽而浪漫的,体现了一种宁静、思念、神秘、孤独,而西方文学中的月亮则被赋予了更多的现实感,西方文学中的月亮意象表达一种对人的永远占有,主要表现为希腊文学,在这背后它体现了西方的价值观,“自私”“索取”,而这正好与中国文学中的月亮意象有着本质的不同:中国文学倡导奉献,综观中西方文学中的月亮意象,都表达了人们将月亮这一意象作为一种情感寄托与慰藉,但因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中西方文学中月亮意象存在着各种不同差异摘要:月亮在许多中西方文学作品中以其丰富的感情色彩和多重意义为作品倾注了一种诗意的美好和神秘意境,且早已成为一个具有丰富思想内涵和情感色彩的文化载体,一个蕴涵丰富的艺术符号。

中国文学中月亮是美丽而浪漫的,体现了一种宁静、思念、神秘、孤独,而西方文学中的月亮则被赋予了更多的现实感。

关键词:月亮意象中西方文学差异引言月亮作为一种意象,是许多作者——中西方所青睐的对象,或许是因为其本身所具有的一种朦胧感,而这种朦胧感是其自身所具备的——月光给人的感觉。

这种朦胧感在中西方文学作品中表现是不同的,在中国更多的是浪漫,而西方更多的是现实。

同一个意象截然不同的表达意思。

一、中国文学中特有的月亮意象(一)月亮是一种思念故乡与家人的独特意象中国人怀有一种“月亮情结”,是很多诗人在创作时都涉及的传统主题,所以在很大程度上这种情结蕴含着深刻的中国传统原始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月亮是“家、故乡和祖国”的代名词,每当人们浪迹天涯漂泊在外思念亲人之时,月亮便成为其精神寄托,牵系着相思的心灵,缩短着时空的距离,成为诗人乡愁最无言的见证。

诗人怀念家园、亲人的情思,常寄托于明月,真可谓“明月千里寄相思”。

圆月是家人团聚的象征,中秋佳节即使不能相聚也要“千里共婵娟”,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夏洛蒂勃朗特《简爱》的月亮意象及其意蕴探析

夏洛蒂勃朗特《简爱》的月亮意象及其意蕴探析

《简·爱》的月亮意象及其意蕴探析一、引言《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1847年一经出版便轰动文坛,具有经久不息的艺术魅力。

这部作品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塑造了独具一格的人物形象,展开了曲折生动的情节,还在于对月亮意象别有匠心的使用方式。

勃朗特笔下的月亮意象往往与情节相配合,与氛围相呼应,成为《简·爱》中一道引人注目的艺术风景线。

学界对这一点早有注意,不同的学者对其进行了多角度阐发。

对《简·爱》中月亮意象的研究最早始于西方,Robert B. Heilman 的Charlotte Brontë, Reason, and the Moon(1960)一文可谓是这一领域的开山之作。

在文中,Robert B. Heilman重点阐述了夏洛蒂·勃朗特的“月亮迷信”,并以勃朗特多部小说中的月亮意象作为例证。

此后,国外学者虽延承了对《简·爱》月亮意象的研究,但多抓住细枝末节进行发散,研究的体系性有待提升。

国内对《简·爱》中月亮意象的研究最早始于1997年郎芳的《〈简·爱〉的主题意象:——月亮与火》。

此后,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多采用分类式方法,将《简·爱》中的月亮粗略归结为两至三类。

这种简单分类的做法有牵强附会之嫌,也导致了研究的同质化局面。

基于对研究现状的归纳,在本文中首先梳理多种“月亮”表述形式在小说中的意蕴,据此进一步以两个“为何”为问题导向,探讨夏洛蒂·勃朗特“为何要”使用月亮意象的心理价值原因,以及“为何能”使用月亮意象的文化传统因素。

二、《简·爱》中的月亮意象(一)《简·爱》中月亮的重要性“月亮”构成了《简·爱》中一个重要的意象,这从它的出现次数上就可见一斑。

为印证月亮意象对《简·爱》其文的重要性,笔者借助计量语言学的方法对其出现次数进行严格细致的统计,并采用英文原版作为统计对象以避免中译本翻译过程中产生的偏差,得到有关数据如下:表1 月亮/月光出现频次统计表从上述表格可以见出,“月亮”意象在《简·爱》全书中以7种不同形态总共出现了65次,其次数之多足以说明夏洛蒂·勃朗特其人对于月亮意象的重视。

中西方文学中的月亮意象的异同

中西方文学中的月亮意象的异同

中西方文学中的月亮意象的异同不一样的月亮:当李白遇上莎翁文/ 浦江客中秋节是少不了咏月的,从古到今,月亮在咱中国文化中是举足轻重的。

历代诗人笔下,出现了大量咏月明篇佳作,赋予月亮的美名、代称和雅号竟多达110多种。

中国的文人对月亮的赞美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文学作品中对月亮描写的词语散落在数不清的诗歌和文章之中,大多遣词优美,简直俯拾皆是,举不胜举。

据统计,在《唐诗三百首》中,月亮意象出现了90余次,超过日、星、云、风等自然意象。

尤其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在他现存的900多首诗里,咏月和咏及月的诗竟高达330首!李白是一个浪漫神奇的化身。

他的人生,他的作品,与充满浪漫色彩的月亮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他怀念童年之时,有“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的《古朗月行》;他表现游子浓浓思乡之情,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静夜思》;他表现征夫思妇眷念之情,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时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的《子夜吴歌》;他表现对友人思念之情,有“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至于李白描写超逸柔媚月色的诗篇,更是举不胜举。

李白笔下的月景洋溢着浪漫主义的神奇色彩,构织出的月光世界多姿多彩,美不胜收。

然而,与李白相隔将近八百多年的英国剧作家、诗人莎士比亚,在他不少描写月亮的作品,却有些“另类”,有些“亵渎神明”。

莎士比亚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有这样一句台词:罗密欧:“姑娘,凭着这一轮皎洁的月亮,它的银光涂染着这些果树的梢端,我发誓——”朱丽叶:“啊!不要指着月亮起誓,它的变化是无常的,每个月都有盈亏圆缺。

你要是指着它起誓,也许你的爱情也会像它一样无常。

”这样描写月亮,在中国人看来,简直是在亵渎神明了。

其实,如莎士比亚这样的对月描写,在西方文学作品中还有很多。

譬如雪莱诗歌《下弦月》中写道:“仿佛一位苍白、瘦削、垂危的少妇,/轻掩着朦胧的面纱,踉踉跄跄移步,/在她萎靡不振的头脑虚弱、迷惘、游移不定的神志引导下,踱出了闺房,/月亮升起在东方黝黑的天边,/形体不辨的白茫茫一片。

19世纪欧洲小说的月亮意象

19世纪欧洲小说的月亮意象

19世纪欧洲小说的月亮意象19世纪欧洲小说的月亮意象——以《简·爱》和《红与黑》为例中西方之间由于地理、文化、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在描写月亮意象的时候存在着差异。

随着时代的不同,月亮所代表的含义也会有所不同。

那我就在这篇文章中以《简·爱》和《红与黑》为例谈谈19世纪欧洲小说的月亮意象。

夏洛蒂·勃朗特在《简·爱》使用了大量的月亮意象。

一些月亮的描写是为了烘托气氛,而在另一些月亮的描写中夏洛蒂赋予了它个性与生命,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而成一个人。

相对而言,虽然司汤达在《红与黑》中使用了寥寥可数的几个月亮,但却带有特别的含义。

一、爱情的象征:月亮象征着美好的爱情。

《简?爱》里的月亮与简的爱情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每次简与罗切斯特的感情变换总少不了月亮的身影。

月亮见证了从简与罗切斯特第一次在森林里相遇的悸动,到罗切斯特向简表达自己的感情,并向她求婚的欣喜,以及简在成婚前一个月,简痴痴地等着罗切斯特回来的焦急,直到被告知罗切斯特婚姻真相时而决定离开时的绝望,“从我那儿远远就能听见大海像地震似的在沉闷地轰鸣,——乌云正在它的上空密布。

月亮在逐渐向波涛中沉落下去,又大又红,活像一颗滚烫的炮弹,——她向正在暴风雨骚扰中发抖的世界投下她血红的最后一瞥。

”罗切斯特有个仍然在世的妻子的事实如同晴天霹雳,即便简深爱着罗切斯特,却也不愿再留在他的身边。

月亮是简与罗切斯特之间爱情忠贞不渝的象征,他们之间的爱情不可以存在隐瞒和欺骗。

月亮不仅见证了简与罗切斯特之间的爱情,而且为他们之间的感情推波助澜。

他们之间感情的加深都伴随着月亮的出现。

“天色还没有全暗,月亮正在渐渐明亮起来,我可以把他看得很清楚。

”从“渐渐”中可以看出月亮似乎有人性一般,为简的爱情之路照亮。

月光让简清楚地观察到罗切斯特的外貌,“我几乎从来没有见过一个漂亮的青年人”,那是符合她的审美眼光的男子。

也简对罗切斯特有好感,甚至觉得罗切斯的厌烦好无理的态度让她更加自在。

东西方文学中月亮意象比较

东西方文学中月亮意象比较

“意象”之词源于中国,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上》:“子日:‘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日:‘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

①此时,“意”“象”尚未联用,“象”是用来表达意的,当“言”不能很好地表达他的“意”时,就设“象”来表达。

可见“象”是表意的一种很好的媒介。

其后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里第一次把意、象连用:“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

”②这里的意象主要是指一种内在主观情意与外在物象、情与景的融合,是一种“意”中之象,而且往往更偏重于意。

将意象看成是一种心理表象,是西方文艺理论家们对意象的理解。

西方文论中普遍使用意象(image)一词,是20世纪初的事。

“image”的词则源自拉丁语“imago”,“imago”是从古希腊语“eidolon”意译而来,原意为表象(representation)或是心的图像(mind picture)。

所谓表象,是我们过去所感知和经历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心理上的重现和回忆。

美国文艺理论家韦勒克和沃伦在其合著的《文学理论》一书中,主要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界定意象:“在心理学中,‘意象’一词表示有关过去的感受上、知觉上的经验在心中的重现或回忆,而这种重现和回忆未必一定是视觉上的。

”③这种从心理学意义上来理解意象的还有“意象派”诗人庞德,文艺理论家理查兹以及哲学家康德等人。

庞德说:“‘意象’不是一种图象式的重现,而是‘一种在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感情的复杂经验’,是一种‘各种不同的观念的联合’。

”③理查兹说:意象“是作为一个心理事件与感觉奇特结合”。

③综上所述,我们通常所说的意象就是融汇着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人类同住一个地球,共同拥有一轮明月,中西方民族的人们都喜欢欣赏月亮。

起初月亮只是自然界的一个客观物象,但由于文学的审美作用,它逐渐成为一个具有丰富思想内涵和情感色彩的文化载体,一个蕴涵丰富的艺术符号。

中外文学作品中的月亮意象比较研究

中外文学作品中的月亮意象比较研究

中外文学作品中的月亮意象比较研究摘要:〃月亮〃作为文学作品中的经典意象之一,因其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体现了特有的审美意蕴,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通过分析中外文学作品中的月亮意象,探讨中外文学作品中月亮意象相同及不同含义产生的历史文化原因,从当代的角度挖掘特定时期的历史文化,有助于丰富大学生的人文底蕴,提升文化自信,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自豪感。

关键词:月亮意象;文化传承;戏剧;诗词;小说一、背景所谓意象,〃意〃来源于创作者的精神层面,是对特定情境下的自然景物,即〃象〃的认知以及主观和内心产生的情感。

从文学层面来看,意象常被作家用于表达难以言传的生命感悟,意象的使用可以创造出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能够使平面的文字变得更加生动,从而增强读者的代入感口]。

文学作品中的经典意象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作为古今中外文学鉴赏中一种基本且重要的审美元素,对意象的分析重点在于对文学作品中客观环境和主观情感的关系进行分析解读[2]。

而月亮意象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都有一席之地,作家们对月亮意象的喜爰,几乎打破了时间和地缘因素的限制。

本文通过分析中外文学作品中的月亮意象,意在探讨中外文学作品中月亮意象不同含义产生的历史文化原因。

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中国古代诗词到近现代小说,月亮意象在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涵,我们将其繁荣的原因大致归为两点。

首先,月亮作为一种天文景观,对它的欣赏在中西方具有普遍性。

月亮其自身圆缺盈亏的特性使它本身就具有十分丰富的解读空间。

满月明亮,可以是寄托相思的载体;月亮遥远而高洁,使它成为美好事物的象征;月光柔和却清冷,为浪漫故事营造了独特的意境;月亮亘古不变,一方面使它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者,在失意者眼中,也为它平添了一份冷眼旁观的冷漠。

这些对月亮的解读被运用在特定的文学作品中,使月亮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

其次,是基于不同文化语境的原因,中国古代,月亮题材与意象的繁荣与文学发展密不可分,特别是山水文学、咏物文学等的发展,都为月亮题材与意象的繁荣起到了推动作用。

月亮在西方文化中的象征意义PPT精品文档

月亮在西方文化中的象征意义PPT精品文档

2
Women and beauty
Already with thee! tender is the night. And haply the Queen-Moon is on her throne. Clustered around by all her starry Fays.
《Ode to a Nightingale》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6
insanity(精神错乱) and irrationality(无理性)
The moon has a long association with insanity and irrationality; The word lunacy and lunatic are derived from the Latin name for the moon, Luna.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moon imagery in western culture
1
Women and beauty Reproduction and life
Love and marriage
Content
Harvest and perfection Insanity and irrationality
4
Love and marraige
When the moon was overhea Come two young lovers lately wed
《夏洛特夫人》
5
HHale Waihona Puke rvest and perfection
The September full moon wins the title of Harvest Moon

东西方文学中月亮意象比较

东西方文学中月亮意象比较

东西方文学中月亮意象比较浙江理工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意象”之词源于中国,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上》:“子日:‘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日:‘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

①此时,“意”“象”尚未联用,“象”是用来表达意的,当“言”不能很好地表达他的“意”时,就设“象”来表达。

可见“象”是表意的一种很好的媒介。

其后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里第一次把意、象连用:“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

”②这里的意象主要是指一种内在主观情意与外在物象、情与景的融合,是一种“意”中之象,而且往往更偏重于意。

将意象看成是一种心理表象,是西方文艺理论家们对意象的理解。

西方文论中普遍使用意象(image)一词,是20世纪初的事。

“image”的词则源自拉丁语“imago”,“imago”是从古希腊语“eidolon”意译而来,原意为表象(representation)或是心的图像(mind picture)。

所谓表象,是我们过去所感知和经历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心理上的重现和回忆。

美国文艺理论家韦勒克和沃伦在其合著的《文学理论》一书中,主要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界定意象:“在心理学中,‘意象’一词表示有关过去的感受上、知觉上的经验在心中的重现或回忆,而这种重现和回忆未必一定是视觉上的。

”③这种从心理学意义上来理解意象的还有“意象派”诗人庞德,文艺理论家理查兹以及哲学家康德等人。

庞德说:“‘意象’不是一种图象式的重现,而是‘一种在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感情的复杂经验’,是一种‘各种不同的观念的联合’。

” ③理查兹说:意象“是作为一个心理事件与感觉奇特结合”。

③综上所述,我们通常所说的意象就是融汇着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人类同住一个地球,共同拥有一轮明月,中西方民族的人们都喜欢欣赏月亮。

起初月亮只是自然界的一个客观物象,但由于文学的审美作用,它逐渐成为一个具有丰富思想内涵和情感色彩的文化载体,一个蕴涵丰富的艺术符号。

月亮意象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异同

月亮意象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异同

月亮意象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异同月亮作为自然界中的一个明显物体,在中西方文化中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象征。

它不仅是一个美丽的自然景观,更是文化和精神的象征。

在中西方文化中,月亮的形象和意义有着一定的差异和共通点。

首先,在中西方文化中,月亮都被视为女性的象征。

在中国文化中,月亮常被比喻为“嫦娥”、荆轲高抱明月,欲与嫦娥比肩之意,而在西方文化中,月亮则经常被比喻为女神,比如希腊神话中的阿耳忒弥斯(Artemis)和罗马神话中的黛安娜(Diana)。

这都体现了月亮在中西方文化中女性化的象征。

其次,在中国文化中,月亮被赋予了较为浪漫的意义。

月亮常被视为爱情和家庭的象征,甚至成为了夫妻之间的爱情纽带和恩爱情深的象征。

而在西方文化中,月亮则更多地被赋予了神秘和幻想的意义。

月亮在西方文学与艺术中常被视为神秘的力量和幻想的来源,代表着潜在的梦境和未知的世界。

此外,在古代文化中,月亮在中西方都被赋予了神秘的力量。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月亮被视为神灵的居所,象征着神秘的力量和宇宙的奥秘。

中华文化中还有许多关于月亮的神话传说,比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这些神话故事都将月亮描绘成了神秘和不可思议的存在。

而在西方古代文化中,月亮同样被赋予了神秘的力量。

希腊神话中的月神塞勒涅,罗马神话中的月亮女神黛安娜,都被赋予了神秘的能量和神秘的形象。

这些古代神话不仅形成了西方文化中对月亮神秘的象征,也影响着西方人对月亮的认知和理解。

然而尽管在东西方文化中月亮的形象和意义有着巨大的差异,但也有一些共通点。

比如,在中西文化中都认为月亮象征着孤独和宁静,无论是中国古诗中的“皓月清风夜,吟莺独自忙”还是西方文学中的“月光下的孤独”,都表达了对月亮静谧、孤独的情感。

同时,月亮在中西方文化中都被视为时间的象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农历是以月亮的周期作为基准,每个月圆之后又会渐行渐缺,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轮回。

而在西方文化中,月相也被用来表示时间和季节的变迁。

象征主义在英语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象征主义在英语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象征主义在英语文学作品中的体现象征主义,作为一种文学和艺术运动,强调主观的、非理性的感受和情绪,以及通过具体形象、图像和符号来表达深层次的含义。

在英语文学中,象征主义有着深远的影响,为众多作家提供了创作灵感。

象征主义是一种文学和艺术运动,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

它强调主观的、非理性的感受和情绪,以及通过具体形象、图像和符号来表达深层次的含义。

象征主义作品往往具有浓郁的神秘感和宗教气息,以及强烈的个人主义和反传统精神。

威廉·布莱克是英国象征主义的先驱之一。

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梦幻般的意象和象征。

例如,在《天真与经验之歌》中,他通过运用具体的动物形象,如“苍蝇”、“鸽子”等,来表达人类世界的经验与天真无邪。

威廉·巴特勒·叶芝是爱尔兰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也是英语文学中最伟大的象征主义诗人之一。

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梦幻般的意象和象征,例如《丽达与天鹅》。

在这首诗中,叶芝通过描述希腊神话中的丽达与天鹅的故事,寓意了人类灵魂的诞生和升华。

托马斯·斯特拉特福德·艾略特是20世纪最重要的英语诗人之一。

他的诗歌作品《荒原》是英语文学中最伟大的象征主义作品之一。

在这首诗中,艾略特通过描绘一片死寂的荒原,表达了现代人对于生活的迷茫和空虚。

同时,他运用了大量的象征和意象,如“火”、“水”、“风”等,来表达人类内心的复杂情感。

象征主义对英语文学作品的影响深远。

它打破了传统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强调主观的、非理性的感受和情绪。

这种新的创作手法为作家们提供了更多的自由度和创新空间,使得文学作品更加丰富多样。

象征主义也促进了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为后来的作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象征主义在英语文学作品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它不仅丰富了文学创作的表现手法,还为读者提供了更深刻、更丰富的阅读体验。

象征手法是一种常见的文学表现手法,通过将抽象的概念、情感或意象转化为具体的形象或符号,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深度。

卡氏隐喻之月亮-最新文档

卡氏隐喻之月亮-最新文档

卡氏隐喻之月亮月亮这个意向在世界文学画廊中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印迹,她载着人类对生命无限的爱和追求优雅地闪烁于千万年时间的无涯中,但是这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对卡尔维诺而言则是必须要突破的牢笼。

月亮在以往的文本之中总是贞洁、美丽、爱情等意义的代表,如在古希腊神话中,月亮之神阿尔忒弥斯,是纯洁和美的象征;在中国亦有动人凄美的嫦娥传说,可是这些早已熔铸进人类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编码却被卡氏之笔剥离了。

作者突破世俗观念的同时更加重视月亮的存在本身。

月亮在这里被打上了一层淡淡的悲伤色调,她与现代人的生活结合起来,她不断地以冷酷嘲讽的姿态示人或者用邪恶的行为给人类带来灾难,她显示了一种独属于后现代的压抑感和末日审判气息;可另一方面却在人类所熟悉的童话故事框架下闪烁出不寻常的光泽。

卡尔维诺总共有六篇短篇以月亮为中心,分别为早期《短篇小说集》中的《月亮与Gnac》,20世纪60年代之后的《宇宙奇趣全集》中的四篇《月亮的距离》、《软月亮》、《月亮像蘑菇》和《月亮的女儿们》,以及散文性质的小说集《帕洛马尔》中的《黄昏的月亮》。

月亮的喻意随着卡尔维诺创作风格的转变而一步步地深化。

论文将从月亮隐喻的的变化入手来挖掘这种变化的独特之处、促使其这种变化的内在原因以及这种变化所要达到的美学效果。

一《月亮与Gnac》中的月亮被繁华都市的彩灯所掩盖,她的美丽是彩灯熄灭后的那二十秒。

人们无比渴求这种纯洁,她也就此成了都市小人物的心灵寄托,但是在都市欲望的潮水中,小人物早已自身难保,月亮最后在不停歇的都市璀璨和商业欺诈中沦陷了,她的消失也就意味着人类彻底被欲望所主宰,而小人物就是现代都市文明的牺牲品,预示人类不再拥有自由,这是一个被囚禁的月亮的隐喻。

60年代后,卡尔维诺不再对现实生活做一定的道德评价,倾向于喜欢人类自身以外的宇宙万物,如各种天体,动植物,气候等,《宇宙奇趣全集》就是这一类作品的代表作,而其中关于月亮隐喻的那四篇更是在科学家对月亮做出科学假象或推断的基础之上以童话的形式进行重新诠释,月亮也在逐渐拥有她本体的意义。

西方“月文化”起源及其象征意蕴

西方“月文化”起源及其象征意蕴

《长江丛刊》2018.0661西方“月文化”起源及其象征意蕴■何 心 王 羽/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摘 要:在西方文化中,月亮一直是一个特别的符号。

西方“月文化”包括了有关月亮的基石神话传说和由月亮产生出的丰富文学意象组成。

关键词:月文化 起源 象征一、西方“月文化”的起源如同中国对“月”这个意向的广泛应用一般,“月亮女神狄安娜(Diana )”这个文化内涵丰富的形象也广泛应用在西方文学艺术中。

同时,狄安娜也是西方文学艺术中重要的母题之一,它的历史渊源久远,思想内涵丰富,是研究西方“月文化”的重要方面。

“狄安娜”是罗马神话中对“月亮女神”的称呼。

而罗马神话主要移植于希腊神话。

“月亮女神”起源于希腊神话。

“古人们把月亮周期性的反复运动和月盈月亏的变化看作是月亮具有神性的重要证据。

”①也因此,月亮被人们拟人化成为阿尔忒弥斯女神,被描绘为坐于半月形的银色王座上的少女。

从此,月亮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天体,而是成为一个具有神力,具有人的喜怒哀乐和欲求的神灵。

在阿尔忒弥斯被流传至罗马神话后,她被改称为狄安娜。

虽然称呼被更改,但阿尔忒弥斯的特征和性格却被赋予在狄安娜身上。

狄安娜除了拥有阿尔忒弥斯的性格特征外,还拥有其他女神的意象特征,如:许珀里翁带角的女儿(Hyperion ’s homed daughter ,希腊神话)、黑夜精灵(Night ’s fair soul )、月神辛西娅(Cynthia )、冥神赫卡忒(Hecate ,希腊神话)、光明之神(Graet Lucifera ,罗马神话)、月神福柏( Phoebe ,希腊神话) 、月神卢娜(Luna ,罗马神话)、月神( Prosperina ,罗马神话,冥后的拉丁文)、伊希斯( Isis ,埃及神话,生育女神)②。

丰富的女神意象的添加使得狄安娜成为拥有多个头衔和文化特质的女神之一。

狄安娜女神拥有超凡脱俗的美貌,也拥有超凡的品质:贞洁、执着、勇敢、公平、正义等。

月亮在西方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月亮在西方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Ode to a Nightingale》
Reproduction and life
Artemis is the king of the gods Zeus and night goddess Reto's daughter . She can make women have more children, alleviate the suffering of their birth,and she is a protector of women and babies.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moon imagery in western culture
Women and beauty
Reproduction and life
Love and marriage
Content
Harvest and perfection
Insanity and irrationality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insanity(精神错乱) and irrationality(无理性)

The moon has a long association with insanity and irrationality; The word lunacy and lunatic are derived from the Latin name for the moon, Luna. Philosophers such as Aristotle and Pliny the Elder argued that the full moon induced insanity in susceptible individuals, believing that the brain, which is mostly water, must be affected by the moon and it’s power over the tides, but the moon’s gravity is too slight to affect any single person.

中西方诗歌中的月亮_1

中西方诗歌中的月亮_1

中西方诗歌中的月亮---------------------------------------中西方诗歌中的月亮在中西方诗歌里,“月”是一个常见的意象,它积淀了人类浓郁的文化情蕴。

在中西诗人的笔下,“月”所被赋予的审美内涵在以月喻人,寄托孤怀上有相通之处。

但由于中西传统文化的差异,中西诗歌中月亮所代表的意象也有所不同。

从古到今,月亮在咱中国文化中是举足轻重的。

历代诗人笔下,出现了大量咏月明篇佳作,赋予月亮的美名、代称和雅号竟多达110多种。

中国的文人对月亮的赞美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文学作品中对月亮描写的词语散落在数不清的诗歌和文章之中,大多遣词优美,简直俯拾皆是,举不胜举。

据统计,在《唐诗三百首》中,月亮意象出现了90余次,超过日、星、云、风等自然意象。

尤其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在他现存的900多首诗里,咏月和咏及月的诗竟高达330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月亮常常作为诗人触景伤情的媒介,是诗人宣泄内心悲苦的窗口。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明月传递着李白无法言说的孤独;“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残月再现了杜甫颠沛漂泊的垂暮;“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落月承载着张继科举落第的悲伤;“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月魂描画出昭君远嫁边塞的苍凉。

相比之下,英语诗歌中的月亮形象要轻松、活泼、亲切得多.一个典型的例子便是鲍勃·图克的诗,《月亮,我的朋友》——My Friend, The MoonBob TuckerI see the moon with its round light,Is here again for fun tonight.It seeks its playmates on the ground,For in the sky no one's around.It sneaks its light down through the trees,It's moonbeams seem to light the breeze.And colors dance as cool winds blow,As it paints for us its famous glow.在这首诗中,月亮被描绘成天真可爱而又淘气贪玩的小孩子,因为天空中太寂寞,无人陪伴,便悄悄从树梢上溜下,到地面上寻找伙伴。

月亮意象在中西方文学作品中象征意义的类似性

月亮意象在中西方文学作品中象征意义的类似性

月亮意象在中西方文学作品中象征意义的类似性
穆智勤
【期刊名称】《消费导刊》
【年(卷),期】2007(000)003
【摘要】“月亮”这个文学意象在中西方文学作品中体现了许多或抑或贬的相似象征内涵。

其丰富的色彩、多变的形状引起古今中外文人骚客对“美”与“丑”的无限审美追求。

月亮阴晴圆缺的演变过程与女性生命三个阶段的特征有着惊人的相似。

这种拟人化的运用使人不禁把月亮与“贞洁”、“辉煌”、“晦暗无光”、“人世的不完美”、“疾病”,甚至“死亡”联系在一起,而月蚀则更是不祥之兆。

这两种迥然不同的文化时月亮意象却赋予了如此多相似而又对立的内涵,不得不说是一个值得人探究的问题。

【总页数】2页(P158-159)
【作者】穆智勤
【作者单位】四川外语学院法语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
【相关文献】
1.中西方文学中月亮意象的相似性 [J], 胡泽刚
2.《简·爱》中月亮意象的象征意义 [J], 孟丽娟
3.浅析文学作品中的月亮意象 [J], 朱天琪
4.浅析文学作品中的月亮意象 [J], 朱天琪[1]
5.中西方文学作品中月亮意象差异比较 [J], 刘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简爱意象

简爱意象

“火”是人类文明的象征。自从人类创造火以来 它便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没有人可 以不食人间烟火。就象普罗米修斯神话告诉我 们的它是人类文明生活所必需的。在英国的气 候条件下它更是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的焦点。 《简爱》作为一部描写人间爱情的小说之所以 为人们所热爱火起着重要的助燃作用。在这部 小说中约八十五处提到家庭炉火外加十二处提 到炉边约四十三处形象地提到火约十处实际地 提到起火。这些火并不是无意义地出现的。在 《简爱》中火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
2 小说第15章写到,由于罗切斯先生∀友好坦诚,既得体又 热情#的对待,简感到生活中有了一种新的乐趣,∀我那瘦 如新月的命运也似乎壮大了。#简将命运自比为月牙儿 明亮扩大成满月,预示了简的命运将因罗切斯特先生而改 变。简以为罗切斯特先生即将迎娶英格拉姆小姐,伤心不 已来到园中散步:∀初升的月亮把月光倾泻在比较开阔的 地方,我受了引诱。#简因为迷恋月光而和罗切斯特先生 在园中偶遇,使两人有机会袒露心胸,互诉衷肠,月亮无疑 在这里代表了命运的召唤。这些月亮,都是推动简命运发 展的希望之月。还有一些月亮的描写,则是暗示着简 爱 命运中的坎坷与无常。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 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 “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 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 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 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小说第24章,在罗切斯特与阿黛拉一段饶有趣味的对话 中,罗切斯特反复强调,∀要带小姐(简 爱)到月亮上去 #,∀我必须和它一块儿走出这个普通的世界,到一个清 静的地方∃譬如说,月亮之类#。在这里,勃朗特更是借 男主人公之口,明确表明了月亮是简与罗切斯特爱情的 勃朗特以其对自然界 的热爱,运用敏锐的女性感觉去描绘月亮意象,用饱含感 情的笔触使之预示、推动着小说情节的发展、人物命 运的起伏、人物情感的脉动。貌似平凡的月亮既承载 了母亲的角色,又成为了主人公命运与爱情的象征,具有 了深刻的内涵,使整部作品更加丰富厚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世纪欧洲小说的月亮意象
——以《简·爱》和《红与黑》为例
中西方之间由于地理、文化、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在描写月亮意象的时候存在着
差异。

随着时代的不同,月亮所代表的含义也会有所不同。

那我就在这篇文章中以《简·爱》和《红与黑》为例谈谈19世纪欧洲小说的月亮意象。

夏洛蒂·勃朗特在《简·爱》使用了大量的月亮意象。

一些月亮的描写是为了烘托气氛,而在另一些月亮的描写中夏洛蒂赋予了它个性与生命,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而成一
个人。

相对而言,虽然司汤达在《红与黑》中使用了寥寥可数的几个月亮,但却带有特别
的含义。

一、爱情的象征:
月亮象征着美好的爱情。

《简•爱》里的月亮与简的爱情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每次简与罗切斯特的感情变换总少不了月亮的身影。

月亮见证了从简与罗切斯特第一次在森林里
相遇的悸动,到罗切斯特向简表达自己的感情,并向她求婚的欣喜,以及简在成婚前一个月,简痴痴地等着罗切斯特回来的焦急,直到被告知罗切斯特婚姻真相时而决定离开时的
绝望,“从我那儿远远就能听见大海像地震似的在沉闷地轰鸣,——乌云正在它的上空密布。

月亮在逐渐向波涛中沉落下去,又大又红,活像一颗滚烫的炮弹,——她向正在暴风
雨骚扰中发抖的世界投下她血红的最后一瞥。

”罗切斯特有个仍然在世的妻子的事实如同
晴天霹雳,即便简深爱着罗切斯特,却也不愿再留在他的身边。

月亮是简与罗切斯特之间
爱情忠贞不渝的象征,他们之间的爱情不可以存在隐瞒和欺骗。

月亮不仅见证了简与罗切斯特之间的爱情,而且为他们之间的感情推波助澜。

他们之
间感情的加深都伴随着月亮的出现。

“天色还没有全暗,月亮正在渐渐明亮起来,我可以
把他看得很清楚。

”从“渐渐”中可以看出月亮似乎有人性一般,为简的爱情之路照亮。

月光让简清楚地观察到罗切斯特的外貌,“我几乎从来没有见过一个漂亮的青年人”,那是符合她的审美眼光的男子。

也简对罗切斯特有好感,甚至觉得罗切斯的厌烦好无理的态度
让她更加自在。

《红与黑》中于连和玛特儿的约会是月亮见证的。

这次冒险一般的约会促进了两人感
情的升温。

“他值得当我的主宰,因为他爱我已经爱到杀我的程度。


二、母亲的形象
在《简·爱》中,月亮被赋予了母亲的形象。

在西方,月亮被分成了三个阶段,并且
把她跟女性特征和女性生理上的周期变化和更新联系在一起。

简·爱自幼父母双亡,在收
养她的舅母家又被百般虐待和歧视。

被舅母送进慈善学校后的又过着冷酷艰苦的生活。


活黑暗让简对同样是在黑夜里的皎洁的月亮产生了共鸣。

简把月亮当成母亲。

当简因为受
到冤枉而痛苦时,谭波儿小姐为简证明了清白。

“刚刮起来的风吹走了浓云,露出了皎洁
的月亮,月亮透过近旁的窗子,清晰地照亮了我们俩,也照亮了正在走近的身形,我们一
眼就认出这是谭波儿小姐。

”谭波儿小姐如同母亲一般给年幼的简以安慰。

月亮总是给予简以平和安静,出现在简需要它的时候。

当得知罗切斯特婚姻的真相时,简的内心充满了痛苦和恐惧。

她希望离开罗切斯特,并且希望这个决定是正确的.这时候.
月亮出现了,“……白色的人体照耀在碧空中,光灿灿的额头俯向大地。

它目不转睛地盯
着我。

它对我的心灵说话,声音远不可测,然而却又那么近,它就在我的心里低语:‘我
的女儿,快逃避诱惑。

’”月亮作为母亲出现了,给予简支持,使简更加地坚定了离开罗
切斯特的决心。

《红与黑》中,于连第一次成功牵起德·瑞那夫人的手的那天是一个没有星光也没有
月光的晚上。

于连从小没有母亲,月亮扮演着母亲的角色去安慰于连。

在这个“今宵没有
星光也没有月光”的晚上,于连的内心无疑使焦躁不安的。

“于连暗自想到:‘有一天我将和一个人第一次决斗,难道我也是这样怯懦战力和不幸吗?’他太怀疑了,他对于自己
对于别人都失去了信心”。

“在等待和焦急中,于连的过分紧张的激情,使他几乎失去知觉。


但在与玛特儿小姐的凌晨幽会时,虽然于连一开始觉得这件事情是不妥的,认为这会
不会是一个圈套。

但最终于连还是去了玛特儿小姐的屋子。

甚至与第一次和德·瑞那夫人
牵手的局促不同,他能够狠冷静、理智地去分析玛特儿小姐的言语、行为。

这些都是月亮
给予了于连力量。

“月亮照住了他们的全身。

声音不再发出,一切静寂,更没有什么可担
忧的了。


三、月亮是贞洁的象征
在希腊神话里阿尔忒弥斯又名“福贝”,代表着青年女子和纯洁。

于连在与玛特儿小
姐的幽会是在一个明亮的月夜里。

玛特儿小姐是一位待字闺中的少女,它象征着玛特儿小
姐的纯真、贞洁。

简希望与罗切斯特的爱情是建立在平等、信任的基础之上。

“我是一个自由自在的人,有我的独立意志。

”但罗切斯特的欺瞒让简的希望破灭。

虽然心底里仍然爱着,但理智一
直逼迫她离开。

简在追问月亮她应该离开,从这个角度可以说月亮是她心理一条理智线,
也是简对爱情始终如一的渴望。

四、光辉与暗淡
古时候在晚上只有月亮能照亮道路,月亮被认为是有能力去保护或者去惩罚人类。


们赞扬月亮的光芒,当月亮用银色的光取走黑夜的阴影时。

月亮耀眼的光芒使得周围发光
的物体都黯然无光。

简说过只要有月亮,她就一点也不害怕在外面呆得很晚。

月亮给予她
强大的不惧黑暗的力量。

在罗切斯特家中的客人被尖叫声吓到时而乱作一团时,是月亮的
光辉给予了光明。

但月亮也把家中的阴暗面显得尤为黑暗。

没人知道梅森被人刺伤,因为
他早早地就离开了庄园。

五、月亮被赋予了独立的人格
《简·爱》里,夏洛蒂·勃朗特将月亮塑造成为了一个独立的个体。

让她作为一个人,一个母亲的形象出现在作品中。

“当又圆又亮的月亮运行到我对着窗子的那块天空,透过
没遮拦的窗玻璃窥视着我的时候,它那明亮的目光把我惊醒了。


六、总结
月亮总是在人类情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不管是作为母亲形象还是作为一个独立的
人格,月亮与人之间是一种对话的关系,可以说月亮是一个人的另一面、潜在的思想和愿望。

月亮的描写也使简和于连的形象更加的圆润丰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