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宋明理学》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宋明理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阳明)及其主要思想观点;认识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提高学生阅读材料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了解宋明理学的基本主张和人生观点。通过相关的寓言和成语故事来理解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以增强学生对古人道德情操的感性认识。通过设置情景,小组讨论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宋明理学及其代表人物相关知识的学习,感受先代哲人睿智的哲理思想,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进而感受理学家们无私无畏、襟怀磊落的精神价值。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知道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理学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难点: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教学策略与手段本课主要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手段,结合教师讲述法,师生谈话法和讨论法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教学。

教师提供相关的文字、图片等资料,创设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宋明时期理学的主要观点和人生主张。

教师讲述相关的历史故事,拉近学生与历史的时空距离,进而帮助学生理解理学抽象的概念和深奥的人生哲理。

教学课时2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利用成语故事“程门立雪”来导入。

教师多媒体展示《江南春绝句》和泰山红门宫图片。

江南春绝句 [唐]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设问:这种情景的出现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概括:佛教传入中国后,与道教、儒家学说互相吸收、融合,从东晋到隋唐时期,形成了三教并行的局面。

这种情况的出现使得儒学的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而佛教、道教的教义和儒家

传统伦理思想之间的冲突促使一些儒家学者提出结束三教并行,重新确立儒家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的要求。可以简单地说,理学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先秦儒学的回复与创新。所以理学又被成为新儒学。

一、寻孔颜乐处:理学的发端

教师简单介绍周敦颐的生平及教导“二程”时强调追寻“孔颜之乐”的历史典故。

设问:这反映了周敦颐一种怎样的人生境界和追求?

概括:在周敦颐看来,颜回之乐并不是贫贱本身可乐,而是颜回达到了一种超越利害得失的精神境界,这种境界带给他一种快乐。周敦颐之后,“寻孔颜乐处”成了宋明理学一个内在的主题。

过渡:周敦颐提出的这个命题对二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直接促使二程对人生和宇宙问题的思考。

二、二程悟理:理学的建立

万物皆有理,顺之则易,逆之则难,各循其理,何劳于己力哉。——《二程遗书》

设问:程颢指出了的这里的“理”指的是什么呢?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谈的物理、道理是否有相通之处?

概括:理学中所说的“理”,其中两个最主要的意义是指事物的规律和道德的原则,在人身上则体现为人性。在理学家看来,理虽然可以主要分析为这样几种不同的意义,但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即道德原则实质上是宇宙法则在人类社会的特殊表现形式而已。

程颢的弟弟程颐也提出了理学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命题,就是“性即理”,“性”就是指人的本性。程颢是用“理”来规定、界定天的概念,天是最高的本体。程颐则用“理”来规定、来解释人的本性。

过渡:在修养方法上,程颐强调通过格物得到具体事物之理。这个思想对程颐之后的另外一位思想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格物致知:理学的成熟

教师简单介绍朱熹的生平。

学生问:“昨谓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如何?”

朱熹答:“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此天地……”

学生问:“理在先,气在后?”

朱熹答:“理与气本无先后之可言,但推上去时,却如理在先,气在后相似。”

学生问:“必有是理,然后有是气,如何?”

朱熹答:“此本无先后之可言,然必欲推其所从来,则须说先有是理。然理又非别为一物,即存乎是气之中,无是气,则是理亦无挂塔处……”——朱熹《朱子语类》

设问:朱熹是如何来看待“理”与“气”的?

概括:朱熹认为“理”先于“气”,“气”依“理”而存在。“理”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根据,也是事物的价值标准。那么怎么样来认识这个“理”呢?朱熹发挥了《大学》中的“格物致知”的思想,并加以具体化、通俗化。朱熹认为“格物”的途径很多,内容非常地广泛,我们可以来看朱熹的一首诗: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设问:请同学们站在理学的角度上,再读这首诗会有什么新发现呢?

概括:朱熹格物致知的思想,在这首诗里得到了非常充分的体现,其一生都在追求“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遏人欲而存天理”。——朱熹

设问:这里反映出朱熹在治国问题上有着怎样的主张?

概括:朱熹主张应该“正君心”,有点类似于孔孟所说的“仁”。在这个基础上,朱熹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因此,他也关心基层民众的日常言行,希望从基层入手,改变家族与村落,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

穿衣:要颈紧、腰紧、脚紧;

说话:凡为人子弟必须低声下气,语言详缓;

读书:要端正身体面对书册,详缓看字;

饮食:在长辈面前,必须轻嚼缓咽,不可闻饮食之声。——朱熹《童蒙须知》

设问:看到这些行为规范,同学们有何感想?

概括:按照朱熹的逻辑,如果连日常生活细节中的良好习惯都难以养成,那么就谈不上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更不用说治国平天下了。也就是说做大事业必须要从小事做起。

过渡:在朱熹的同时,已经出现了和朱熹思想相抗衡的以陆九渊为代表的心学思想。甚至他们还发生了一场专门的学术辩论会,史称“鹅湖之会”。

四、发明本心:理学的发展

教师介绍“鹅湖之会”的相关情况。

设问:结合这个故事,谈谈陆九渊的主要思想主张?

师生共同探讨指出指出:陆九渊主要以“发明本心”为学说宗旨。“本心”即心中本有的道德意识。他认为宇宙的根本法则是“理”,心中本来具有的道德意识也是“理”,因此“心即理”。他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表达的也是这个意思。

过渡:陆九渊的理论知识勾勒了“心学”的一个轮廓,要进一步了解心学,不得不提到另外一位重要人物,这个人的经历非常传奇,他就是王阳明。

教师讲述王阳明“格竹子”和“龙场悟道”的历史故事。

设问:“良知”指的是什么呢?

教师补充讲述王阳明弟子捉小偷的故事。

设问: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呢?

概括:每个人都有良知,这良知便是人的本心。人凭着良知,懂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人人按本性做,都是圣人。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良知”是“知”,推致“良知”的行为是“行”,“致良知”就是“知行合一”。

阶段小结:在教师的指导下师生共同完成下列表格。

宋明理学是在儒学受到挑战的情况下,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重新振兴本土文化的一次积极的尝试,从而成就了中国历史上又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正如梁启超先生说的:凡时代非皆有思潮,有思潮之时代,必文化昂进之时代也。其在我国自秦以后,确能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