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1期末考试复习重要知识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期末考试复习要点
一、神话部分
1、《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多及异物和神奇灵怪。
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2、《淮南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共21卷,它的思想接近于道家。《淮南子》在阐明哲理时,旁涉奇物异类、鬼神灵怪,所以保存了一部分神话材料,曲折地反映了远古人民的生活和思想。
如《女娲补天(览冥训)》、《后羿射日(本经训)》、《共工怒触不周山(天文训)》等。
二、《诗经》部分(考到25——30分)
(一)、知道基本情况
1、《诗三百》:即《诗经》。《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
2、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
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
3、诗经怎么来的?怎么收集的?三种说法:
采诗说、献诗说、孔子删诗说笔记本p3
4、诗经按体裁分类:农事诗
国风豳风《七月》(属于农事诗中的农业生活诗。要背要考)简述《七月》的内容梗概:
●解题:《七月》这首诗叙说农夫一年四季无休无止的辛苦劳作。反映了当时的生产关系和人民的艰苦生活。书P22 ●全诗八章,大体依照春耕、蚕桑、收割、打猎、修缮房屋和年关祭祀的次第,按月歌唱,平铺直叙(手法)一年
四季适应不同节候的各种劳作,也反映了农夫在衣、食、住等方面的情况,有较大的史料价值。
●以时间顺序,叙述了农奴一年的劳动与生活的场景,相当于西周早年的百科全书,一幅幅的风情画。
●《七月》的艺术特色:
1、循环反复、重章叠句。复沓的章法和以四言为主的句式。复沓的章法是《诗经》的一个显著特点。它又叫重章
叠句,即各章词句基本相同,只是更换中间的几个字,反复吟唱。
其作用在于:深化主题,渲染气氛,加深情感,增强音乐性和节奏感。(表现:在具体的字词的更换中,或用递增法,或用递减法等,总是曲尽其妙。)
2、首章以鸟瞰式的手法,概括了劳动者全年的生活,一下子把读者带进那个凄苦艰辛的岁月。同时它也为以后各
章奠定了基调,提示了总纲。
3、这首诗却以叙事为主,在叙事中写景抒情,形象鲜明,诗意浓郁。通过诗中人物娓娓动听的叙述,又真实地展
示了当时的劳动场面、生活图景和各种人物的面貌,以及农夫与公家的相互关系,构成了西周早期社会一幅男耕女织的风俗画。
4、掌握的知识点: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其中,赋就是铺陈直叙,叙事描写、议论抒情都在其内,是《诗经》最基本、最常用的表现手法。这首诗正是采用赋体,如《豳风·七月》即以直接叙述农夫们的衣食住行和描写四季的变化来加以表现真实的生活。
《卫风·氓》也以叙述和描写的手段写出了弃妇的遭际和复杂的心理情感。
5、诗经按体裁分类:周族史诗(记住笔P5五篇篇名:《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大雅《生民》(不用背,可能考)书P43 每章主要内容见笔P6 《生民》艺术特色:(结合作品分析)
●诗共八章,每章或十句或八句,按十字句章与八字句章前后交替的方式构成全篇,除首尾两章外,各章皆以“诞”
字领起,格式严谨。
●四言体是大小雅中的叙事诗中最常见的句序,一般是两句一行,四句独立成章。
●例如“载A载B”句式在大小雅叙事诗中出现频率较高。
例如《大雅·生民》首章有“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两句,分别都用到这个特殊句式。其中,“震”与“夙”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心理状态“震惊”和“恐惧”,组成“载A载B”句式后,就将姜塬当时又惊又怕的复杂心理完整地表现出来了。而“生”与“育”则是两个按既定次序相继发生的动作,组成“载A载B”句式后,则将原本应由两个相互继起的递进复句组合成一个单句的形式,从而加快了叙事的速度,通过非常简约的文字,简要概述了后稷从出生到长大成人的这个事实。
此外,类似于“乃慰乃止,乃左乃右,乃疆乃理,乃宣乃亩(《大雅·绵》)”之类的句式,对于调整叙事节奏、增强诗歌韵律感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叙述了周人之始祖后稷出世直到武王灭商的一些史迹和传说;歌颂先祖的功勋,抒发了周民对先王的崇敬和爱戴
之情;总结历史教训,提出了治国思想,也是周人史诗的主要内容。
6、诗经按体裁分类:战争、徭役诗
战争诗:小雅《采薇》(要背要考)书P28
(1)《采薇》解题:描写戍卒在出征归途中对玁狁(xian yun)即匈奴战争的回顾及其哀怨,表达了诗人忧时之情。
属于反映对外战争诗,作品中表现出抵御外侮和思念家乡的矛盾之情。
(2)《采薇》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这首诗描述了这样的一个情景: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又饥又渴;但边关渐远,乡关渐近。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此诗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
(3)《采薇》艺术特色:(结合作品分析)
●倒叙手法的使用。全诗六章,可分三层。既是归途中的追忆,故用倒叙手法写起。
●诗歌十分注重用具体生动的细节来展现生活图景。比如,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并不是直接写刀光剑影和厮打拼
杀,而是写战车、战马,写象弭、鱼服,写劳累奔波,写饥渴难当,但我们通过这些描写可以想见战争的残酷。
●句式四言为主,大多重章叠句。循序渐进,带有很强的节奏感。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读来又显得回环往复,节奏
舒卷徐缓。前三章为一层,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原因。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之叠词申意并循序渐进的方式,抒发思家盼归之情;
●起兴作用。起兴之句,是口头语眼前景,反映了戍边士卒的生活苦况。
结合作品:“薇亦作止”、“柔止”、“刚止”,循序渐进,形象地刻画了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过程,它同“岁亦莫止”和“岁亦阳止”一起,喻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
●末景情景交融。后四句为什么戍役难归的问题作了层层说明:
远离家园,是因为玁狁之患;戍地不定,是因为战事频频;无暇休整,是因为王差无穷。
其根本原因,则是“玁狁之故”。
●旋律协调,音节和谐,一唱三叹,诗的前三章开头句式相似,反复吟唱,一方面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
另一方面也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之美。
(4)体味“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这两个诗歌意象的艺术意境:
1、笼罩全篇的情感主调是悲伤的家园之思。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写景记时,更是抒情伤怀。
个体生命在时间中存在,而在“今”与“昔”、“来”与“往”、“雨雪霏霏”与“杨柳依依”的情境变化中,戍卒深切体验到了生活的虚耗、生命的流逝及战争对生活价值的否定。
今人读此四句仍不禁枨触于怀,黯然神伤,也主要是体会到了诗境深层的生命流逝感。
3、“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加之归路漫漫,道途险阻,行囊匮乏,又饥又渴,这眼前的生活困境(忧伤之一)又加深了他的忧伤。“行道迟迟”,似乎还包含了戍卒对父母妻子的担忧(忧伤之二)。上述种种忧伤在这雨雪霏霏的旷野中,无人知道更无人安慰;“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全诗在这孤独无助的悲叹中结束。
(5)试析为什么“杨柳依依”“雨雪霏霏”两诗歌意象一经创造,便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具有永恒的艺术生命力?(6)清人王夫之以“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之语评《采薇》“杨柳依依”四句的艺术效果。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论述理由。答:
1、对比,通过昔盛今衰对比,强调突出眼前的悲凉。结合作品:想起出征之时,那依依杨柳,枝茂叶盛,而此时风雪归程,路远,天寒,又饥,又渴,可谓十分狼狈而又凄苦。
2、叠词使用,反复吟唱,情感倾露无疑。这种叠词描声摹状效果极好。
3、融情于景,昔盛杨柳绿,今衰淫雨飞。短短4句诗,看似平淡,却娓娓道来,充满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创造出超越现实的典型画面。以依依的杨柳来象征离别的不舍。同时,又用雨雪交加来形容归来的凄凉。这句诗非常完美的写出了一个士兵退伍时悲喜交集(更多的是悲)的心情。
4、这四句对偶匀称,写景状物皆生动传神,意境深远,同时引情如景,又蕴涵儿女情长及暗喻战争的残酷。
战争诗:豳风《东山》(不用背要考)书P26
(1)《东山》解题:《东山》描写一新婚不久就出外远征,多年未归的士兵回家途中思念家人的情景,也表现了战胜归来的喜悦之情。同时也表现了对战事的厌倦,对和平的生活的渴望。
(2)《东山》的艺术特色:就内容看,这是一篇行役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