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之传统节日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节日与文化

中国传统节日与文化

中国传统节日与文化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国,拥有着丰富的传统节日文化。

这些节日不仅代表着中国人民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旗帜,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道德观念。

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谈谈中国传统节日和文化。

一、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这是因为春节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春节是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象征。

其次,春节也是中国人民传统习俗的体现,代表着中国人民对于和谐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此外,春节还带有深厚的宗教意义,代表着人们对祖先、神灵的敬仰和谢意。

春节期间,人们家家户户都要张贴春联、贴窗花、贴年画等喜庆的装饰品。

此外,人们还要走亲访友、喝茶品茗、燃放烟火等等。

这些习俗充分体现了人们对于喜庆和祈福的美好愿望。

同时,春节也是人们传统的祭祖、拜神活动,代表着人们在物质生活之外,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

二、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又一重要节日。

从古代起,端午节作为一种保健身心的节日,已经深深地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中。

端午节的习俗主要是吃粽子、赛龙舟等等。

吃粽子是端午节最重要的传统习俗。

在中国民间,粽子是一种以糯米为主要原料,以芋头、肉、豆沙等馅料为辅的食品。

在端午节期间,各地还会组织龙舟比赛。

依照传统,赛龙舟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文化名流,他广泛收集民间文化,与普通百姓交流,为传承中华文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端午节的文化意义,相当于一场风雨无阻的文化盛宴。

端午节是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其作为一种民俗,早已融入到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并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

三、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又一重要节日。

中秋节是中国农历八月十五,在中国民间被誉为“团圆节”。

中秋节的习俗主要是吃月饼、赏月等等。

吃月饼是中秋节最重要的传统习俗之一。

在中秋节期间,各地还会举办各种表演、提灯游园等庆祝活动。

中秋节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是一个知名度极高的节日,代表着团结和圆满。

(完整ppt)中国传统节日知识(传说、习俗、诗词)

(完整ppt)中国传统节日知识(传说、习俗、诗词)

• 源于纪念伍子胥
伍子胥庙(苏州)
•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曹娥庙(浙江绍兴)
2、端午节的习俗
吃粽子
挂艾草
赛龙舟
戴香包 五色绳
端午节的习俗
• 赛龙舟 • 赛龙舟,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
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 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 后来,端午节、赛龙舟先后传 入邻国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韩国江陵端午祭庆典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3、清明节的习俗









4、清明节的诗词
清明 唐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日园林寄友人 唐 贾岛
今日清明节,园林胜事偏。 晴风吹柳絮,新火起厨烟。 杜草开三径,文章忆二贤。 几时能命驾,对酒落花前。
1、端午节的来源
端午也称端五、端阳。农历五月初五,是 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 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节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 2000多年历史。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 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诗人节”等。
2、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
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 屈原
• 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 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 • 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 • 世界文化名人
2、春节的习俗
• 扫房(除尘): • 春节前将室外屋内,
房前屋后,彻底进行 打扫干净,迎新春。 意思是把一切“穷运”、 “晦气” 统统扫出门, 辞旧迎新。
• 年夜饭:大年夜,丰 盛的年菜摆满一桌, 阖家团聚,围坐桌旁, 共吃团圆饭。具体食 谱,南北各异,民族 各异。
• 饺子、年糕、春卷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俗文化与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俗文化与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俗文化与传统节日中华民族有着丰富多彩、源远流长的民俗文化和传统节日。

这种文化集人文、历史、艺术、宗教、哲学于一体,形成了独特、鲜明的国粹,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俗文化和传统节日,带您领略中华文化的深厚魅力。

一、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指反映中国人民日常生活、思想、观念、信仰、习俗、风俗、民间艺术和文学等方面的文化现象,是血脉相承、历久弥新的文化遗产。

中国的民俗文化大量融合了道教、佛教、儒家思想等宗教与哲学,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色、极具神秘色彩的民俗节庆活动。

1.元宵节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里最具有浓郁汉族特色的节日之一,是春节之后中国唯一一个在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的节日。

元宵节源于过年放烟火,神明驱邪的习俗。

每到元宵节,家家户户都要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等。

在南方,元宵还有猜灯谜的传统活动。

家人围坐在桌前,拿着灯谜相互猜谜语,既增添了气氛,又展示了智慧。

2.端午节端午节又称“重阳节”、“五月节”、“端阳节”,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

端午节是中国独有的、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是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日子。

在端午节,人们有赛龙舟、喝雄黄酒、吃粽子等传统活动,如今的端午节已成为全球文化交流的节日,也是国家公共假日之一。

3.中秋节中国传统节日中,与端午节齐名的便是中秋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月神崇拜节日之一,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人们通常会赏月、吃月饼、赏菊花、赏桂花等。

在中国,中秋节已经演化为一个家庭聚会、亲情交融、社交联欢的大型民俗文化盛宴。

二、传统节日1.春节春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也是最重要的节日之一,被人们称之为“年”。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这个节日在中国有着三千年的历史,它象征着阴历岁数的增加,人们通常会赶在农历年末各种繁忙事务都完成之后回家进行团聚。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祭祖、贴春联、发红包、吃年夜饭、放鞭炮等传统活动,以此表达对长辈的尊敬,展示家族团结。

传统文化之节日主题教案7篇

传统文化之节日主题教案7篇

传统文化之节日主题教案7篇传统文化之节日教案篇1活动目标:1、理解春节的含义,了解各地人们不同的过节方式。

2、回忆春节中快乐的事,并能用语言完整、大胆地表述。

3、感受春节给人们带来的快乐,春天给人们新的希望,产生积极、乐观,热爱生活的情感。

活动准备:1、春节的相关视频,及“春节”汉字。

2、“快乐的春节”记录表。

3、勾线笔、白纸。

活动过程:1、欣赏“拜年”视频,理解“春节”含义,回忆春节中快乐的事。

提问:歌里讲了一件什么事?引出“春节”,回忆春节中快乐的事。

提问:过年就是过春节,过春节你感觉怎么样?你有哪些快乐的事?为什么快乐?(幼儿讲述,老师记录。

)小结:你们有这么多让自己快乐,也让别人快乐的事,一定很开心、很热闹,度过了一个快乐的春节。

2、欣赏“春节”视频,了解不同的过节方式。

3、画新年愿望,感受春天是一个希望的季节。

师:春也表示春天,春节到,春天开始了,春天给我们新的希望。

新的一年里你有什么心愿?请你大胆地画出来,让自己看得懂,也尽量让别人看得懂,简单一点。

幼儿自由画心愿,老师细心观察,请先画好的小朋友讲给同伴或老师听。

总结:过了一个快乐的春节,小朋友都长大一岁了,会更能干,更出色。

老师也有一个新年的愿望:希望每一位小朋友在2023这个虎年里天天开心、快乐!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愿望!教学反思:在《快乐的春节》主题中,抓住了孩子们天天盼望新年的到来,迫切想了解人们怎样欢庆新年的心理,充分挖掘了新年欢庆活动的多样化,让孩子们体验了新年的快乐,进入新年欢庆的气氛,扩展了他们的知识范围。

本次主题是从幼儿的兴趣点出发的一个活动,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采用了多媒体及故事、游戏的形式来开展,使孩子深刻地了解了年的来历和传统的风俗习惯,通过活动,提前使孩子感受到了过年的快乐。

传统文化之节日教案篇2一、活动时间及地点时间:__年12月22日,晚上7:00—9:00地点:暂定食堂三楼南侧二、活动目的冬至节亦称冬节、交冬,我国北方历来有包饺子的习俗,为了让大家能够真正过上冬至节,我们特别举行这次冬至聚会。

中国传统文化节日

中国传统文化节日

中国传统文化节日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有着许多传统文化节日。

这些节日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庆祝方式和特殊的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一些中国传统文化节日。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被称为中国新年。

与西方的新年庆祝方式不同,中国的春节是一个为期15天的庆祝活动。

庆祝活动的开始是除夕夜,人们会整个家庭聚在一起共进晚餐,同时欢迎新年的到来。

在这个特殊的夜晚,人们还会放鞭炮和观看烟花表演,以驱散邪灵,并迎来幸福和好运。

春节期间,人们还会互相赠送红包,这是一种象征着好运的钱袋。

其他传统庆祝活动还包括舞狮和舞龙表演,以及观看花灯展。

清明节是中国另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在这一天,人们去墓地祭拜祖先,同时也是悼念逝去的亲人的时刻。

一些人还会扫墓并献上花束和食品作为祭品。

这个节日也象征着新的开始和新的生机。

在清明节期间,人们通常会享受春游,欣赏春天的美景,以及品尝特色的清明食品,如寿面和清明粥。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也被称为龙舟节。

这个节日一般在农历五月初五庆祝。

人们会参加龙舟比赛和吃粽子。

龙舟比赛是一项古老的传统运动,人们划着精美装饰的龙舟在河流或湖泊上竞速。

吃粽子是这个节日的一个重要传统。

粽子是一种以糯米为主料制成的三角形食品,其中包裹着肉馅、豆沙或其他馅料。

人们相信吃粽子可以驱邪和避灾。

中秋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被称为月饼节。

这个节日一般在农历八月十五庆祝。

中秋节的主要庆祝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

人们会围坐在一起赏月,同时品尝各种口味的月饼。

月饼是一种圆形的糕点,内陷可以是蛋黄、豆沙、核桃或其他馅料,象征着团圆和富饶。

中秋节也是家庭团聚的日子,人们会回家和亲人一起庆祝这个特殊的节日。

另一个重要的中国传统节日是国庆节,这是中国的国家节日。

国庆节庆祝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纪念日,也是对国家独立和自由的庆祝。

国庆节一般在每年的10月1日举行,为期7天。

中国的11个传统节日 传统习俗你知道多少

中国的11个传统节日 传统习俗你知道多少

中国的11个传统节日传统习俗你知道多少传统节日与人们日常生活严密相连,节日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内涵丰富、底蕴深厚、形式多样。

在众多节日中,你知道多少传统节日的习俗,下面就跟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传统节日及习俗【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

此节乃一岁之首。

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纳公历纪元后。

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

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欢乐、五谷丰收、人畜兴隆,多与农事有关。

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闻。

随着社会的开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春节,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101多年前,民间艺人百本张曾在他的曲本中这样写道:正月里家家贺新年,元宵佳节把灯观,月正圆,花盒子到处瞅,炮竹阵阵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

这是历史上关于岁首春节的生动写照。

相传尧舜时期,我国就有了这个节日。

殷商甲骨文的卜辞中,亦有关于春节的记载,有庆祝岁首春节的风俗。

但当时的历法,是靠观象授时,是否精确,尚难确定。

到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我国人民缔造了太初历,明确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

从这时起,农历新年的习俗就流传了2000多年。

直到新中国成立,改用公元以后,这个节日就改为春节。

【元宵】农历正月十五,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

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

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中国传统文化——传统节日》作文550字9篇

《中国传统文化——传统节日》作文550字9篇

《中国传统文化——传统节日》作文550字9篇《中国传统文化——传统节日》作文550字【篇1】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给我们留下无数宝贵的财富。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最为熟悉的绝对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几乎每一年,我们都会因为某个传统节日的到来,开展一系列有趣又好玩的活动,共同庆祝我国独有的传统佳节活动。

在中国的各大传统节日中,我最喜欢的节日那绝对非端午节这个节日不可,在这一天,我们不仅能看到精彩刺激的划龙舟比赛,还能在端午节的这天,吃到美味鲜甜的大粽子,这是我们中国最为独有的端午风俗之情。

端午节传承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端午节的起源,据说是人们为了纪念楚国大忠臣屈原,他以身殉国,投江而死,一身爱国之心感动不知多少民众。

人们为了纪念屈原,纷纷将粽子投入河中,期待用粽子喂饱鱼群,而不去伤害屈原的躯体,同时还在江中驾驭舟船打捞屈原的躯体。

随着日久天长,人们长此以往的坚持,也渐渐形成我们如今熟知的吃粽子赛龙舟的传统习俗,变为我们现在端午节每年一度的传统节日活动。

而在今年的端午节中,我就与母亲一起体验了应该如何包一个美味的粽子,在以往的时候,我都是等着美味粽子出炉开吃。

而这一次我亲自体会到了包粽子的乐趣,用两片长长的粽叶,折成一个小小的倒三角小碗,再加上黄黄的糯米,塞进几颗美味的腊肉,最后使用小草绳一绑,就成了我最喜欢的大粽子了,今后我也要在端午节这一天,亲自做出我喜爱的大粽子。

《中国传统文化——传统节日》作文550字【篇2】中国里传统的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然而这些节日早已成为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如今的时代是一个相对开放的国际环境,因各种地域文化交汇融合,致使在中国里过着外国的节假日越来越多,这使得中国的传统节日不得不高度的重视起来,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应有的使命。

中华传统节日有很多,有除夕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每一个节假日都富有很浓的中国历史文化的背景,也包含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名人圣人,如果说每一种节日都能突出我国的历史传统文化的风俗内涵,但更多的是通过一种节日来纪念我国历史伟大上的先人,对于先人一种敬佩精神,利用节日习俗的寄托来告诫后人要学习先人的榜样,进而发挥中华传统节日的辉煌,一代传一代,进而导致没落的现象。

中国十大传统文化习俗

中国十大传统文化习俗

中国十大传统文化习俗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传统文化习俗为中华民族的发展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些习俗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体现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秀品质。

今天,我们将一起探讨中国的十大传统文化习俗。

一、春节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是中国人民团聚和祭祀祖先的时刻。

人们会走亲访友,贴对联、剪窗花,吃饺子、团年饭等。

春节期间,人们还会拜祭祖先,烧香祈福,希望新的一年能平安顺利。

二、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华传统节日,是人们祭扫墓地,悼念祖先的时刻。

人们会扫墓,烧纸钱,并在墓前祭奠祖先。

清明节也是踏青的好时节,家人朋友可以一起踏青赏花,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三、端午节端午节,又称龙舟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这一天,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和菖蒲等。

端午节与屈原有着密切关系,人们会通过各种仪式来纪念这位爱国诗人。

四、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人们在这一天会赏月、吃月饼、赋诗作赋。

中秋节也是家人团聚的时刻,人们会一起吃团圆饭,共度佳节。

中秋节还有各种有趣的习俗,如玩柚子灯、拜月等。

五、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中国传统民间表演艺术,最早起源于古代的驱邪祈福仪式。

龙象征着祥瑞和权势,狮子象征着勇气和力量。

舞龙舞狮表演热闹、欢快,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庆典活动。

六、戏曲艺术中国戏曲是中国独有的传统戏剧形式,包括京剧、越剧、黄梅戏等。

戏曲艺术历史悠久,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

戏曲表演包括唱、念、做、打等元素,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七、茶文化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叶被誉为中国的国饮。

中国人讲究茶道,追求茶香,重视泡茶的过程。

泡茶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也是社交交流的重要载体。

在中国,茶文化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符号。

八、书法艺术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中国书法包括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多种字体,每一种字体都有其独特的韵味。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主要的节日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主要的节日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主要的节日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当中的节日相信每个人都很了解吧。

下面是由小编分享的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的节日,希望对你有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1、春节。

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2、元旦。

公历1月1日,是当今世界公认的元旦节。

我国历代的元旦,日期并不一致。

如夏代是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等等。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会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

3、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即阴历正月十五日。

4、寒食节。

旧俗中的一个节日,在清明节前一天,一说清明前两天。

是为纪念介子推而出现的节日。

5、清明节。

农历四月初五,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是我国汉族及一些少数民族人民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但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6、端午节。

阴历五月初五日。

是我国的一个古老节日。

我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屈原。

每年五月五,人们都会以吃粽子或赛龙舟等活动纪念屈原。

7、七夕情人节。

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也叫“乞巧”。

农谚上说“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镰割好稻。

”这又是磨镰刀准备收割早稻的时候。

8、中秋节。

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

中秋吃月饼的风俗不仅与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有关,据说还与元末农民起义有关系,所以可以广为流传。

9、重阳节。

阴历九月初九。

我国古代以九为阳,九月九日正是阴月阳日,故名“重阳”。

重阳节为团圆的节日。

10、腊八节。

古代十二月祭祀“众神”叫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

腊月初八这一天,旧俗要喝腊八粥。

传说释迦牟尼在这一天得道成佛,因此寺院每逢这一天煮粥供佛,以后民间相沿成俗,直至今日。

中国传统文化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文化传统节日
除了以上这些传统节日,中国还有许多其他的节日,如元宵节、 七夕节、中元节等。这些节日都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 景,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中 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我们应该珍视这些节日,传承和发扬这些 传统文化,让它们在新的时代里焕发出新的光彩
这些节日不仅丰富了中国 的文化,也为人们的生活 带来了许多乐趣和意义。 它们不仅展示了中华民族 的历史和文化传承,也体 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 造力。通过庆祝这些节日, 人们可以增进亲情、友谊 和爱情,也可以促进社区
的和谐与稳定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 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我们应该珍视这些节日, 传承和发扬这些传统文化, 让它们在新的时代里继续 发扬光大,为人类文明的
中国传统文 化传统节日
-
01
春节
02 清明节
03 端午节
04 中秋节
05 重阳节 06 七夕节 07 中元节 08 腊八节
中国传统文化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文化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寓意和内涵
x
这些节日不仅传承了历史,也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 特色
春节
春节
这个节日通常在农历七 月十五庆祝
中元节的习俗包括烧纸 钱、放河灯、祭祖等
此外,中元节还有许多 传统活动,如舞龙灯、
舞狮子等
腊八节
腊八节
腊八节是庆祝冬季丰收 的节日。这个节日通常 在农历腊月初八庆祝。 腊八节的习俗包括喝腊 八粥、腌制腊八蒜等。 此外,腊八节还有许多 传统活动,如制作腊八
面、腊八豆等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 统节日,也是全年最为

中国传统节日礼仪和传统习俗_节日礼仪和传统习俗

中国传统节日礼仪和传统习俗_节日礼仪和传统习俗

中国传统节日礼仪和传统习俗_节日礼仪和传统习俗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其中就包括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这些节日久经沧桑传延至今,有着约定俗成的礼仪,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传统节日礼仪,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哦!目录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春节代表着新的开始与新的希望,春节是中国民间传统中最为隆重和盛大的节日。

历朝历代,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贩夫走卒,所有的中国人都有把春节看作是喜庆团聚的好日子。

春节,古称元旦。

据民间习俗,从腊月二十四起到新年正月十五闹元宵止都称春节。

现在春节的庆祝活动一般从大年三十(二十九)开始。

春节期间,家家户户清扫一新,贴春联、贴年画、守岁、放鞭炮、拜年等活动丰富多彩。

扫尘: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产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办年货:一到腊月,人们都要上街采办过年的物品,买年画,准备过年的春联。

吃团年饭:团年饭意为一家团圆。

腊月的最后一天要全家团聚吃一顿丰富的年饭。

凡家中在外地工作或学习的家人都会尽可能赶回家团聚。

这顿饭要吃得欢欢乐乐,菜肴吃食也具有吉利的象征意义,如鱼(年年有余)、整鸡(大吉大利)、青菜(清洁平安)、年糕(年年高)等。

吃饭时,不要说丧气的、不吉利的话,不能失手打破碗碟杯盏,不要碰翻椅凳,因为这些会被视为不吉利的征兆。

守岁:除夕之夜,灯火通明,家人围坐一起畅谈,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除夕之夜,在我国北方家家都要包饺子。

鞭炮迎新:“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

”古代燃放鞭炮是为了驱鬼祛邪,而如今则表示节庆欢乐,鞭炮越响,来年家庭财源会越兴旺。

介绍中国传统节日课件

介绍中国传统节日课件

介绍中国传统节日课件中国文化历史悠久,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着中国人的思想、习俗和生活方式。

以下是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课件,共分为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五个部分。

一、春节1.春节的概述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节日,也是中国新年的开始。

春节的时间是根据农历来确定的,一般在每年的1月或2月份。

春节历史悠久,已经超过了2000年的历史。

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一系列庆祝活动,如贴春联、放鞭炮、吃团圆饭、拜年等。

2.春节的习俗(1)贴春联春节期间,人们会在门上贴上对联,寓意着新年的吉祥。

通常对联都是由一句话分成上下两半,上半部分写在右边,下半部分写在左边。

对联的内容多为祝福,如“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欢天喜地、乐享年年”。

(2)放鞭炮放鞭炮是春节庆祝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的鞭炮是用竹子制作,里面装着火药。

放鞭炮的目的是为了驱逐邪恶,希望新年平安、幸福。

(3)吃团圆饭春节期间,家庭成员会聚在一起吃团圆饭。

团圆饭是一道重要的传统食物,意义在于促进家庭和睦,祝福家家户户都有美满的生活。

(4)拜年春节期间,人们会拜年互相祝福,表达新年的好意。

小孩子可以得到红包,红包里面装着一些钱,寓意着给孩子带来好运。

3.春节的文化内涵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内涵非常丰富。

春节代表着辞旧迎新,寓意着新年的到来。

春节期间,人们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维护家庭的和谐,表达对亲友的关爱和对未来的美好祈愿。

春节还意味着团聚和亲情,强调了中国文化中家庭的重要性。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公历4月4日或5日,主要用来祭奠祖先和纪念已故亲人。

清明节有三种主要的祭祀活动,包括扫墓、悬挂柳条、踏青等。

(1)扫墓清明节期间,人们会前往墓地祭扫亲人的陵墓。

扫墓是一种传统的方式,人们会打扫墓地并给亲人烧纸钱。

这些纸钱代表了对去世亲人的想念和祝福。

(2)悬挂柳条在清明节期间,人们会在房门口悬挂柳条,这是一个传统的习俗。

中国传统文化之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文化之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除夕(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龙头节(农历二月初二)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寒食节(清明节前一日)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农历七月初七)中元节(农历七月十四或十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下元节(农历十月十五)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其中,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为中国七大传统节日。

一、除夕: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

来历: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

据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

这就是“除夕”节的由来。

“除”意思是“交替”;“夕”意思是“夜晚”。

故除夕之夜,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

“除”乃除旧布新之意。

“除夕”有“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

风俗活动:守岁、放烟花、吃团圆饭。

诗句:(唐)范成大《卖痴呆词》:“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二、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是农历的一岁之首,俗称“大年”。

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

来历: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时节,南北朝以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并泛指整个春季,这时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人们便把它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

到了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年,改农历为公历(阳历)后,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直到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的新年定为“春节”,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

年:人们常把过春节说成“过年”,而“年”的最初含义与今天根本不同。

据说,在很古的时候,世界上有一种最凶恶的野兽叫“年”。

它一出来,见人吃人,见畜伤畜,人们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天神为了惩罚“年”,把它锁进深山,只许它一年出山一次。

人们发现“年”有“三怕”——怕红颜色、怕响声、怕火光。

于是,有一年腊月三十晚,大伙在门口贴上红纸,不断地敲锣打鼓、放鞭炮,晚上屋子里彻夜点上灯,“年”来了一看,家家灯光通明;一听,处处放炮声,吓得它不敢进村。

中国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

中华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涵盖了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历法、易理术数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

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不仅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

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社日节(农历二月初二);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寒食节(冬至后的105或106天);清明节(公历4月5日后);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下元节(农历十月十五);冬至节(公历12月21~23日);除夕(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等。

另外,二十四节气当中,也有个别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如:清明、冬至等,这些节日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它们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与习俗

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与习俗

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与习俗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传统文化的国家,每年都有许多传统节日和习俗。

这些节日和习俗不仅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价值观,也是中国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些重要的节日和习俗。

节日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标志着人们纪念历史事件或者庆祝自然现象的重要节庆活动。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节日通常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其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是春节。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每年中国人民迎接新年的时刻。

春节通常在农历的腊月底到正月十五之间,持续15天。

这期间,人们会和家人团聚,共进丰盛的团圆饭,同时也会进行一系列的传统活动。

在春节期间,中国人有许多传统习俗,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贴春联和放鞭炮。

贴春联在家门口或者房屋墙壁上贴上带有美好祝福的对联,寓意着新年的好运和吉祥。

放鞭炮则是为了驱邪和迎接新年的到来。

此外,人们还会进行拜年、吃团圆饭、赏花灯等传统活动。

除了春节,中国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传统节日。

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葬礼节日,人们会到祖先的墓地祭拜并扫墓。

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节日,同时也是为了防止瘟疫的传播而进行的驱邪活动。

中秋节是家人团聚的日子,人们会一起吃月饼,赏月并祈求团圆幸福。

除了传统节日,中国还有许多传统习俗。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龙舟赛和舞狮舞龙。

龙舟赛是端午节期间的传统运动,人们组成龙舟队进行划龙舟比赛。

舞狮舞龙是中国传统舞蹈,象征着对神灵的敬意和祈求好运。

此外,中国的传统文化还包含了许多其他有趣的习俗。

比如,在农历新年的时候,人们会给孩子们压岁钱,寓意着给他们带来财富和好运。

还有舞蹈、唱戏、放风筝等传统活动,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和习俗丰富多彩,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这些节日和习俗不仅体现了传统美德和价值观,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娱乐方式。

通过传承和庆祝这些传统节日和习俗,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中国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

中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中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中秋节的习俗
赏月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赏月节日,人们会在 夜晚欣赏明亮的月亮,并与之祈福、许愿

猜灯谜
在中秋节期间,人们会猜灯谜,这是一种 古老的中国文化游戏。人们通过猜灯谜来
展示自己的智慧和想象力。
吃月饼
吃月饼是中秋节的重要习俗之一,月饼是 圆的,象征着团圆和完整。人们会在中秋 节这一天吃月饼,分享美食和快乐。
中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汇报人:文小库
2023-11-07
CONTENTS
• 春节 • 清明节 • 重阳节 • 中秋节 • 其他传统节日
01
春节
春节的起源和历史
春节起源于上古时代的岁首祈年祭祀, 是农耕文明的重要体现。
随着历史的发展,春节逐渐演变成中国 传统节日中最重要、最热闹的节日。
春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多年 的夏朝,但具体起源和时间尚有争议。
文化价值:元宵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 重要的节日之一,它承载了丰富的文 化内涵和历史价值。通过庆祝元宵节 ,人们不仅可以感受到浓郁的民族文 化氛围和亲情友情之间的联系,还可 以弘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增强民 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元宵节也 是一种国际性的节日,吸引了越来越 多的外国人了解和参与,成为了中华 文化传播的重要窗口。
菊花酒是重阳节的另一种传统饮 品,具有明目、养肝、益寿等功 效。人们会在重阳节期间饮用菊 花酒,庆祝这个节日。
重阳节的意义
敬老爱老
重阳节是敬老爱老的传统佳节 ,人们会在这个节日期间探望 和关爱老人,表达对老年人的
尊重和敬意。
弘扬传统文化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通 过庆祝重阳节,可以弘扬中华民 族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 和文化自信心。
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中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中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中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其中传统文化节日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些节日不仅仅是庆祝活动,更是人们表达情感、团聚和传承价值观念的重要方式。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几个重要的传统文化节日。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整个中国人民最隆重和最盛大的节日之一。

它通常在农历的正月初一至十五之间举行,标志着农历新年的开始。

春节庆祝活动丰富多样,但最重要的要数家庭团聚和互相拜访。

人们会走亲访友,互相祝福,并且享用美食。

此外,燃放烟花爆竹和观看舞狮舞龙表演也是春节不可或缺的传统活动。

这个节日象征着吉祥和团圆,对于中国人来说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庆祝丰收的节日。

它位于农历八月十五,代表了秋天的丰收季节。

中秋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是赏月,人们会在这一天晚上欣赏明亮而圆润的月亮。

此外,家人会团聚在一起品尝传统的月饼,这是中秋节必不可少的食品。

中秋节也是许多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的背景,正因如此,它融入了神秘和浪漫的氛围。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通常在农历四月份举行。

它是纪念祖先和追思先人的重要时刻。

在清明节,人们会前往祖坟扫墓、烧纸和祭拜祖先。

此外,还有一项独特的活动叫做踏青,人们会到春天的田野或山区进行郊游和野餐。

清明节不仅彰显了对逝去亲人的敬仰与怀念,也让人们对生命的短暂有了更深的思考。

元宵节是农历正月十五的节日,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也被称为灯节。

这一天的庆祝活动包括赏花灯、吃汤圆以及举行花灯游行。

元宵节的灯会非常盛大,城市和乡村都会举行各种各样的灯光表演。

汤圆是元宵节的必备食物,它象征着团圆和美好的未来。

元宵节是一个充满欢乐和热闹气氛的日子,以花灯为主题的庆祝活动对于人们来说充满了吉祥与祝福。

这些传统文化节日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通过庆祝这些节日,人们不仅展示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节日除夕(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龙头节(农历二月初二)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寒食节(清明节前一日)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农历七月初七)中元节(农历七月十四或十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下元节(农历十月十五)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其中,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为中国七大传统节日。

一、除夕: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

来历:除夕最早源于先时期的“逐除”。

据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

这就是“除夕”节的由来。

“除”意思是“交替”;“夕”意思是“夜晚”。

故除夕之夜,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

“除”乃除旧布新之意。

“除夕”有“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

风俗活动:守岁、放烟花、吃团圆饭。

诗句:(唐)成大《卖痴呆词》:“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二、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是农历的一岁之首,俗称“大年”。

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

来历: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时节,南北朝以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并泛指整个春季,这时回春,万象更新,人们便把它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

到了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年,改农历为公历(阳历)后,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直到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的新年定为“春节”,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

年:人们常把过春节说成“过年”,而“年”的最初含义与今天根本不同。

据说,在很古的时候,世界上有一种最凶恶的野兽叫“年”。

它一出来,见人吃人,见畜伤畜,人们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天神为了惩罚“年”,把它锁进深山,只许它一年出山一次。

人们发现“年”有“三怕”——怕红颜色、怕响声、怕火光。

于是,有一年腊月三十晚,大伙在门口贴上红纸,不断地敲锣打鼓、放鞭炮,晚上屋子里彻夜点上灯,“年”来了一看,家家灯光通明;一听,处处放炮声,吓得它不敢进村。

白天它又偷偷下山来,见还是户户门上红,遍地咚咚响,吓得它胆颤心惊,调头又跑回去了。

从此后,“年”一直没敢再来,据说饿死在深山老林里了。

后来,人们才把防“年”、“驱年”,变成安安稳稳地过年了。

风俗活动:贴春联、放爆竹、敲锣鼓、吃饺子、拜年。

诗句: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三、元宵节:阴历正月十五日,又称“上元节”,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来历: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被看作是吉日。

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

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

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

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

“上元”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因有灯、看灯习俗,民间又称“灯节”。

风俗活动:吃元宵、踩高跷、挂花灯、猜灯谜。

诗句:(宋)欧阳修《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四、立春:每年的第一个节气就是“立春”,人们通常叫“打春”。

来历:我国历史上每年立春这一天,人们穿上节日的服装,抬着一头纸糊的大耕牛,载歌载舞上街游行。

游行后,把纸糊的耕牛抬到县衙的公堂上,由县官亲自执鞭打三下,意思是“回春,赶紧耕种。

”因此,人们就把立春叫做“打春”。

风俗活动:吃春饼、春卷。

用布制作小娃娃或公鸡,佩戴在孩童身上。

缝小布袋,装豆、谷等杂粮,挂在耕牛角上。

用鞭子打春牛(用泥做)三下,将泥牛打烂,土而洒在农田。

诗句:《附三醉立春》:“撷来新韭碧参差,金脍银芽色色丝.;一片软云细细裹,奉与父老报春知。

”五、寒食:清明节前一天是寒食节。

来历、故事:春秋时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介子推。

于是介子推携老母隐居绵山。

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

但介子推坚持不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

晋文公于是规定每年这一天禁止人们起火烧饭,以寒食表示悼念。

风俗活动:不生火、吃寒食、扫墓。

诗句: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六、清明节:来历:农历三月初八是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风俗活动:除了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蹴鞠、打马球、荡秋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诗句: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节习俗:。

七、端午节:阴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是我国的一个古老节日。

“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五”与“午”互为谐音而通用。

来历:我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屈原遭谗言被放逐后,目睹楚国政治日益腐败,又不得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无力拯救危亡的祖国,于是自投汩罗江以殉国。

此后,人们为了不使鱼虾吃掉其尸体,纷纷用糯米和面粉捏成各种形状的饼子投入江心,这便成为后来端午节吃粽子、炸糕的来源。

风俗活动:吃粽子、赛龙舟。

诗句:文秀《端午》诗:“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八、七夕节: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

来历:民间传说牛郎织女阴历七月七日在天河鹊桥相会,后有妇女于此夜向织女星穿针乞巧等风俗。

所谓乞巧,即在月光下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很“巧”了。

风俗活动:妇女比赛针线活。

诗句:五代·后唐的璞《七夕》:“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九、中秋节: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

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的象征。

来历:据传说,元朝末年,广大人民为了推翻残暴的元朝统治,把发起暴动的日期写在纸条上,放在月饼馅子里,以便互相秘密传递,号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义。

终于在这一天爆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腐朽透顶的元朝统治。

此后,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就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

风俗活动:晚上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赏月,吃月饼。

诗句: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十、重阳节:我国古代以九为阳,阴历九月九日正是阳月阳日,故名“重阳”。

来历、故事:相传东汉时费长房对汝南人桓影说:“九月九日汝南将有大灾难,赶快叫家里人缝制小袋,装茱萸,缚在臂上,登上高山,饮菊花酒,借以避难。

”桓景这一天全家登山,晚上回家,果然家里的鸡、狗、羊全部死掉。

从此,民间就有在重阳节做茱萸袋、饮菊花酒、举行庙会、登高等风俗。

因“高”与“糕”音同,所以又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风俗活动:做茱萸袋、吃重阳糕、饮菊花酒、举行庙会、登高。

诗句:唐代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兄弟》一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十一、冬至:农历十一月二十二是冬至节。

来历: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

《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

”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

风俗活动:北方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

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诗句:(唐)白居易《冬至夜》:“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十二、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

古代十二月祭祀“众神”叫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

来历:从先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

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得道成佛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寺院每逢这一天煮粥供佛,以后民间相沿成俗,直至今日。

风俗活动:喝腊八粥,祭祖敬神,胭脂腊八蒜。

诗句:清·夏仁虎《腊八》:“腊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

圣慈亦是当今佛,进奉熬成第二锅。

”备注:龙头节:农历二月初二。

来历: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

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

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

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的民谚。

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来历:古称上巳(si)节,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

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

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农历三月三日,也是道教神仙真武大帝的寿诞。

真武大帝全称“北镇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称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

生于上古轩辕之世,华历三月三日。

不少专家倡议将轩辕黄帝诞辰三月三日、上巳节设立“中华圣诞节”,以增强民族凝聚力。

农历三月三,还是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

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中国岁时节令有所谓“三元”,指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和十月十五下元。

上元也就是天官大帝诞辰,唐代以一、七、十月之十五日分称上元、中元、下元:上元祭天官,中元祭地官,下元祭水官,各地奉祀三官大帝的寺庙都会举办盛大的庆贺活动。

三官的诞生日分别为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

◆上元节---正月十五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又称为"上元节"。

◆中元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定於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七月半。

传说该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

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个儿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系中国民间最大的鬼节。

◆下元节---十月十五农历十月十五,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下元节,亦称“下元日”、“下元”。

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

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谓天官赐福,地管赦罪,水官解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