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意义的解析,“比”究竟有何意义

合集下载

【教育资料】“比”的意义的解析,“比”究竟有何意义学习专用

【教育资料】“比”的意义的解析,“比”究竟有何意义学习专用

“比”的意义的解析,“比”究竟有何意义什么是比?看到这个问题,很多老师一定会反问:你脑残么?拿这样简单的问题来考问具有专业教学经历的数学老师。

的确,大家都知道比的数学意义:在建国以来的各版本教材中明确说明,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然而比的生活意义:比如路程与时间的关系,总价与数量的关系也可以通过比来表示。

特别是这种不同类量的比又产生了新的量,这时比值的意义何在?这些不容易直接度量的量,就必须借助与它相关的两个量的关系来描述,这是比的生活意义。

教了20年的数学,听王永老师谈比的两种意义,我仍然有些犯迷糊。

怎么帮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就成为了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直接告诉孩子,这是数学家对两数相除关系的一种规定,好像成了灌输,大家都鄙夷你哟。

可是学习了除法,为什么还要认识比呢?也就是比产生的必要性是什么呢?2019年11月13日,北师大数学工作室呱呱房间结合东北师大郭杨老师《生活中的比》一课,对比的意义展开了深入的研讨。

房间里参与活动的老师最高峰达到355人,有23位房间管理参与本次活动。

什么是比?比的概念什么时候揭示?请听来自河南省的郭慧丽老师的深刻解读。

什么是比?在北师版的教材中,描述了两种比。

第一种——同类量之间的比,也就是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第二种比——两种不同类的量的比,又产生了一种新的量。

前面的倍数关系学生好理解,因为照片的缩放已经给出了答案。

不同类量之间的比,又产生新的量。

这不同类的量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学生就不好回答。

而联系这两种比的桥梁是什么呢?两数相除。

而这就是比最核心的特征。

不管你是可度量的量,还是不可度量的量,只要你具备了两数相除的形式,我就能用比来描述。

教材的三个情境,就分别对两种不同的比进行了举例说明。

情境一:长与长,宽与宽,长与宽,宽与长都是同类量的比。

而情境二路程与时间的比,情境三总价与单价的比,都是不同类量的比,而它们的比值是产生了新的一种量。

所以,基于比的本质特征,两数相除。

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2023 届高三教学质量监测(三)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2023 届高三教学质量监测(三)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2023 届高三教学质量监测(三)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本试卷共23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国人的最高信仰,乃是天、地、人三者之合一。

借用耶教术语来说,便是天、地、人之“三位一体”。

在中国,天地可合称为天,人与天地合一,便是所谓“天人合一”。

中国的社会风俗里面也有“三位一体”的信仰之存在。

如言时令,有二十四个节气,但同时有人造的节日。

中国人把此二项混合看待,不加区别,如清明、冬至是自然节,端午、中秋、重阳是人造节。

中国人在节日中,又多增添一些神话故事,使得人文自然益加亲密配合,社会礼俗随着天时节气而多彩多姿。

这亦是一种天人相应,把我们的日常生活推衍到大自然变化中而与之呼应。

这就是那人文参加进自然里面而演化成为一体了。

此中有信仰、有希望、有娱乐,极富礼乐意义,极富艺术性,亦极富传统性,极富有关于民族文化信仰之启示性与教育性。

但到最近,大家对自己文化无了解、无信心,因此对此种节日亦觉无趣味、无意义。

中国社会上之新年节日不废而渐废,耶诞节日代之而兴。

中国社会并非一耶教社会,中国文化亦非一耶教文化,而中国人则追步西方,来过耶诞节日。

这里面自不免夹杂着许多无情无理之盲目效颦。

再讲中国的艺术,一幅山水画,就是天、地、人三位一体的一种结构。

一幅画上定有空白,有春、夏、秋、冬四季分别,那都是天。

一座山、一溪水、一栋房子、一座亭榭,那都是地。

中间画着一渔翁,或是赶着骡子做生意的,或是读书弹琴的,或是倚着一杖在那里看天看地的,这都是人。

这是画中之主。

天有气象,地有境界,人有风格。

在此气象境界之中有此风格,配合起来,这是一个艺术的世界。

中国画便要此“气象”“境界”与“风格”之三者合一。

中国画也不愿酷肖自然,而要把人文意境融入,另成一天地。

如画梅、兰、竹、菊,只是自然,但有生命,而且有人文理想作衬托,故称“四君子”。

河南省洛阳市等三地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河南省洛阳市等三地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A.文艺批评要具有建设性,就需要增强自身的战斗力、说服力和影响力,努力构建
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与评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B.文艺批评的意义,在于以准确的阅读感受和深切的审美判断,与作者对话,与读
者交流,这必然要求批评者要与人为善,批评要切中肯綮。
C.文艺批评需要处理好问题导向与学科建设的关系,但如果过分强调问题导向,而
见》),《意见》特别指出,要发扬学术民主,尊重艺术规律,尊重审美差异,建设性地 开展文艺评论,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在什么范围发生就在什么范围解决,鼓励 通过学术争鸣推动形成创作共识、评价共识、审美共识。这里的“建设性地开展文艺评 论”,既是针对文艺评论的应有属性而言,也是针对文艺评论的当下现状而言。
如果从建设性的角度来审视当下文艺批评现状,可以说,伴随着建设性文艺批评的, 总有“非建设性”文艺批评的身影不时闪现。这不仅不能让人满意,甚至令人甚为忧虑。 比如,一些文艺批评,凭着狭隘的主观臆测去判定作品,往往把复杂现象简单化。还有 一些文艺批评,抓住作者的某些言论和作品的某些缺失,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必欲把
河南省洛阳市等三地名校 2023-2024 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联 考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1 年,中央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
(摘编自张政文、陈龙《当下文艺批评的三重任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针对当下文艺评论中出现的故意“抹黑”、伪批评等乱象,建设性地开展文艺批评

_文心雕龙_比显兴隐_说_童庆炳

_文心雕龙_比显兴隐_说_童庆炳

2004年11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 ov.,2004第33卷第6期Jo urnal of Shaanx i N o rmal U niv ersity(P hilo sophy a 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 n)Vo l.33N o.6□文艺学研究《文心雕龙》“比显兴隐”说童庆炳(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北京 100875)摘 要:历史上对“比、兴”有三种不同的解说,即政治的解说、语言的解说和文学的解说。

文学的解说最有意义。

最具有代表的说法是刘勰的“比显兴隐”说。

徐复观在解释刘勰的观点时提出新论,认为兴句的意义不是表示实在的具有概念的意义,而在于“形成一首诗的气氛、情调、韵味、色泽的”。

笔者认为,还可以把刘勰的“比显兴隐”说的解说推进一步。

这里的基本理论假设是,“比”主要是接近认识论的,所以“比显”;“兴”主要是接近存在论的,所以“兴隐”。

关键词:《文心雕龙》;比;兴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83(2004)06-0005-07收稿日期:2004-03-12作者简介:童庆炳(1936—),男,福建连城人,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赋比兴”的观念在早在春秋时代就已经提出,不断积累而形成。

先由《周礼·春官·大师》总结:“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

”汉代《毛诗序》的作者,又根据《周礼》的说法提出了“诗之六义”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很明显,风、雅、颂是属于《诗经》的文体分类,赋、比、兴是指什么,则没有说明。

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里说:“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意思是前者是诗的作法,后者是诗的体裁。

一般说,赋、比都比较清楚,兴就有疑问,后人的解释分歧很多,至今也没有定论。

刘勰所谓“风通而赋同”,即风与雅颂相通,赋则作为诗的一般表现手法,“通正变,兼美刺”,是相同的,这些都比较好理解,惟独比和兴问题,历代解释很多,众说纷纭。

比 在古文里的意思

比 在古文里的意思

在古文中,“比”字有多种含义和用法。

一种常见的用法是表示“比喻”,即用一个事物或情境来形象地描述或解释另一个事物或情境。

例如,在《诗经》中有“比兴”的说法,即通过比喻和起兴来抒发情感或表达思想。

另外,“比”还可以表示“比较”,即对比两个或多个事物或情境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例如,《孟子》中有“比得小兽焉”的句子,意思是与得到一只小野兽相比。

此外,“比”还可以表示“靠近”、“挨着”的意思,如“比肩继踵”表示肩并肩、脚跟着脚,形容人多拥挤。

最后,“比”还可以作为连词使用,表示“及”、“等到”的意思,如“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需要注意的是,古文中“比”字的含义和用法多种多样,具体的含义需要根据上下文和语境来判断。

“比”的意义的解析,“比”究竟有何意义

“比”的意义的解析,“比”究竟有何意义

“比”的意义的解析,“比”究竟有何意义“比”的意义的解析,“比”究竟有何意义什么是比?看到这个问题,很多老师一定会反问:你脑残么?拿这样简单的问题来考问具有专业教学经历的数学老师。

的确,大家都知道比的数学意义:在建国以来的各版本教材中明确说明,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然而比的生活意义:比如路程与时间的关系,总价与数量的关系也可以通过比来表示。

特别是这种不同类量的比又产生了新的量,这时比值的意义何在?这些不容易直接度量的量,就必须借助与它相关的两个量的关系来描述,这是比的生活意义。

教了20年的数学,听王永老师谈比的两种意义,我仍然有些犯迷糊。

怎么帮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就成为了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直接告诉孩子,这是数学家对两数相除关系的一种规定,好像成了灌输,大家都鄙夷你哟。

可是学习了除法,为什么还要认识比呢?也就是比产生的必要性是什么呢?2019年11月13日,北师大数学工作室呱呱房间结合东北师大郭杨老师《生活中的比》一课,对比的意义展开了深入的研讨。

房间里参与活动的老师最高峰达到355人,有23位房间管理参与本次活动。

什么是比?比的概念什么时候揭示?请听来自河南省的郭慧丽老师的深刻解读。

什么是比?在北师版的教材中,描述了两种比。

在我的脑海里回荡,震得我头昏脑胀。

还不如直接让学生阅读教材,自我感悟。

不然的话,我担心讲得越多,反而把学生讲糊涂了。

作为科学的数学,你研究的越深入越细致,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反而难以说明白。

是我们的专业水准过低限制了我们的研究?还是科学的源头本就是枝桠交错,盘根错节,让我们难辨“虚实”。

另外,作为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有必要了解的如此深入吗?这样做是否有拔苗助长之嫌。

比,还是停留在两数相除的关系简单明了。

数学要越学越简单才好,搞得如此复杂好像“研究过度”。

那是数学研究员的工作,而超过了小学生的学习水平。

上海版六年级上册《31_比的意义》小学数学-有答案-同步练习卷

上海版六年级上册《31_比的意义》小学数学-有答案-同步练习卷

上海版六年级上册《3.1 比的意义》同步练习卷求比值A层1. 14:21=________2. 45:65=________3. 13:91=________4. 17:51=________5. 25:40=________6. 9:12=________7. 45:63=________8. 76:57=________9. 143:11=________10. 18:243=________B层7.5:1.5=________0.1:0.03=________0.75:4.5=________2.75:5.5=________1 2:34=________11 2:223=________4 9:56=________2 5:137=________0.35:1.4=________14 5:76=________1425:0.72=________31 2:213=________C层1.4小时:40分钟=________1.25升:375毫升的比值是________.12.5分米:2米=________320克:0.05吨=________20千克:2吨=________0.2小时:15分钟=________0.3米:20厘米=________1升:525毫升=________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上海版六年级上册《3.1 比的意义》同步练习卷求比值A层1.【答案】23【考点】求比值和化简比【解析】用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求出商即可求解;本题中除不尽,可以把结果用分数表示。

【解答】14:21=14÷21=14 21=2 32.【答案】913【考点】求比值和化简比【解析】用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求出商即可求解;本题中除不尽,可以把结果用分数表示。

【解答】45:65=45÷65=45 65=9 133.【答案】17【考点】求比值和化简比【解析】用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求出商即可求解;本题中除不尽,可以把结果用分数表示。

[励志哲理]关于人生目的的思考

[励志哲理]关于人生目的的思考

关于人生目的的思考人生目的,这实在是一个太泛而让人捉摸不定的话题。

很小很小的时候,家长、老师就都教导我们要有理想,要树立远大的目标,而究竟是为什么,也没怎么思考过。

然而人必定要经历这么一个成长过程,从不懂到懵懂,最后大彻大悟。

到了有思想要独立的时候了,就开始思考人活着的意义了。

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呢?人生的目的是什么?虽不是每个人都能成长得那么顺利,能对人生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对人生的目的有过深入的思考。

但作为大学生,都是有学识有思想的,都是有过人生价值与人生目的思考的。

记得以前高中有堂心理课上,为了能活跃大家的思维,广纳每位同学的意见,老师向大家提了两个问题,“我们从小学到高中,最终进到了这样的学府,学习了这么多年,我们学习的目的何在?”,“如果我们人生从头再来一次,我们可以任选我们将要走过的道路,最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第一个问题,是老师就“学生的价值取向”这一话题提出来的。

相较于人生目的,学习目的更为切合实际,也更容易回答一些。

大家的回答也都相当踊跃。

有学以报家、学以报国的,有学习来造福人类的,还有学习就是自己的兴趣,没有目的的。

可能是因为同学们的素质都还是较高的,也是长期品德教育的影响,当然也有可能是碍于面子,没有同学说,学习就是为了找个好工作,赚点钱,找个好老婆(公),最后平平淡淡幸福快乐地过完这么一辈子。

也就更没有同学说学习了就是为了以后当大官赚大钱的了。

可能是大家习惯了衣食无忧的生活了吧,或许是我们现在特有的理想主义精神造成的,对于物质方面的目的都避而不谈,事实上,这确实很重要很有意义的一面,物质是精神的基础,没有物质的富足,精神是很难得到崇高的升华的。

还记得小时候父母是怎么督促小孩读书的吗?难道是说“你可要发狠读书啊,不然,我们国家就要灭亡了。

”?还是说:“你不读书咯,不读,你长大就没饭吃!”大家都有熟记我们伟大周总理的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可试问如果是一个吃不饱的没文化的人,能说得出这样豪迈的言词么?因此,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呢?首先是为了掌握创造物质财富的技能,能够有生活的基础,再然后在精神上升华,运用学习的这些技能为国家为民族为全人类为全世界的发展做出贡献。

《怜悯是人的天性》同步习题(精)(解析版)

《怜悯是人的天性》同步习题(精)(解析版)

《怜悯是人的天性》同步习题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辩证法辩解分辨滥用职权B.摒弃撕开赋予明目张胆C.禀性依附汲汲名实一致D.邪恶撕拼丛生一往无前【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形的能力。

D项,“撕拼”中的“撕”应为“厮”,“厮拼”意思是“厮杀拼打”。

故选D。

2.下列对《怜悯是人的天性》原文内容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提出自然状态中的人类没有善恶之分,除非从生理意义上以能否帮助自我保存的性质作为区分标准,为后文否定霍布斯的观点做铺垫。

B.霍布斯的“人天生是恶的……疯狂地把自己看作是整个宇宙的唯一所有主”的观点错误的原因之一在于忽视了欲望是社会的产物,这不是野蛮人对自我保存的关心中所具有的。

C.文章运用了大量事实论据来证明怜悯心是人的天性,关怀、友谊也是对特定对象的持久怜悯心的产物。

D.卢梭认为哲学使人与世隔绝,智慧和理性使人变得冷酷无情。

因此要回归自然情感,远离理性。

【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项,“因此要回归自然情感,远离理性”理解错误,卢梭认为哲学家缺乏怜悯心,智慧和理性使人产生自爱心,更多地关心自己,而非他人。

卢梭在于证明怜悯是人的天性的观点,而非要远离理性和智慧。

故选D。

二、课内鉴赏3.根据文章《怜悯是人的天性》的内容,辨析“自爱心”和“怜悯心”。

【答案】自爱心是使人关心自己的生存的一种情感。

在自然社会中,每个人都自由地追求着各自的利益,每个人对同一事物都拥有平等的权利,每个人都竭力保护着自己的利益和生命。

怜悯心是使人本能地不加害别人,并在同类遭受灾害和痛苦时,会感到天然的憎恶的一种情感。

这种怜悯心是人们与生俱来的。

卢梭认为,人们心中的这两种情感相互协调,使得人们能够和谐相处。

【分析】本题考查对词语或概念的理解分析能力。

自爱心是自然状态下,人人生而平等,野蛮人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锻炼出勇敢机敏的品性,为了保护他的生命,他的智力逐渐提高,初步显示了他自由主动的资质,当他反馈自身意识到的自由时,意志力或选择利便在心灵的灵性下暗中生根,人也因此天生具有自我完善的能力,这种能力首先表现为依靠智力所得到的欲望的满足和由此滋生的自爱心,自爱心不关心他人,只为了自身利益。

高考语文常考的九种修辞手法解析

高考语文常考的九种修辞手法解析

高考语文常考的九种修辞手法解析01常用的九种修辞手法修辞手法,近来在高考语用题中考得不算少,有时判断是哪一种修辞,有时考查修辞的构成及表达效果,有时还考查使用修辞及不使用修辞的表达有何不一样等等。

特别是,古诗鉴赏中对艺术手法的鉴赏,也常有修辞的踪影。

更遑论学生在作文中也可以适当借助修辞来使自己文章的语文更加生活些。

可见,高考备考,确实该用点时间,好好复习一下修辞手法的相关内容。

要备考修辞手法,先熟记修辞的名称。

从广义的角度看,为了使语言更具有表达力而进行的所有的方法都该称之为修辞。

不过,早些年高考有《考试大纲》,甚至有对《考试大纲》的进一步说明(称之为《考试说明》),里面非常明确规定,高考的修辞手法,主要考查九种,分别是:比喻、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反复、夸张、对偶和借代。

现在虽然没有大纲,但我们也可以以此为准进行备考。

为了方便记忆,不妨用点特殊的方法,如用一个能押韵的句子来表示,“三比二问反复考;夸对借代少不了”。

这里要注意的是,“三比”中,并不包括“对比”,“二问”中,也不包括“疑问”(疑问不是修辞手法)。

02比喻比喻的概念:利用不同事物之间某些相似之处,借一种事物来说明另外一种事物。

比喻的表达效果:(1)对事物特征进行生动的描绘或渲染;(2)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形象说明。

这里其实有两个方向,在描述性语段中,比喻主要是对描写对象进行修饰,使之更形象,更生动,特点更鲜明;而在议论性语段中,使用比喻,则可以便深奥的道理浅显易懂,可以化抽象为形象。

比喻的一般分类:明喻、暗喻、借喻、博喻(用两个或以上的比喻共同说明同一本体,如朱自清的《春》中写春雨:“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使用比喻应该注意:(1)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两类事物;(2)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3)所使用的喻体要常见、易懂,比喻要贴切,还要注意思想感情的倾向性正确。

难以区分的比喻句——暗喻与借喻。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41_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小学数学-有答案-同步练习卷(2)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41_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小学数学-有答案-同步练习卷(2)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4.1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小学数学-有答案-同步练习卷(2)一、填空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45分)1. 直接写出得数2. 写出两个比值是0.4的两个比组成比例________.3. 判断下面的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

(对的在括号中划“√”,错的画“×”)(1)3:4和4.5:6()(2)12:3和9:4.5()(3)25:57和225:17()4.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把下列比例改写成乘法算式。

7.5:15=2:4________5 12=ab________2 3:8=115:45________5. 在2:5=6:15中,________是内项,________是外项。

6. 如果3A=4B(A,B不为0),那么AB =________,BA=________.7. 在比例里,两个内项互为倒数,那么两个内项的积是________,如果一个外项是45,另一个外项是________.8.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减去两个内项的积,差为0.________.(判断对错)9. 如果4x=5y(x和y均不为0),那么4:x=5:y.________(判断对错)10. 18:30和0.3:0.5可以组成比例。

________(判断对错)11. 如果甲数的45与乙数的23相等,则甲数与乙数的比是5:6.________(判断对错)12. 把下面的等式,按比例的基本性质改写成比例式,看看你能写几个,并想想你发现了什么。

10×8=16×5a ×b =c ×d(a ,b ,c ,d 均不为0)13. 把25×4=50×2改写成比例是( )A.25:4=50:2B.25:2=4:50C.252=504D.4:25=50:214. 如果x 的34等于y 的45,且x 和y 均不为0,则x:y =( )A.34:45B.4:3C.15:16D.16:1515. 不能与4、5、8这三个数组成比例的数是( )A.10B.2.5C.6.4D.7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人教版六年级下册《4.1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小学数学-有答案-同步练习卷(2)一、填空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45分)1.【考点】整数的除法及应用整数的乘法及应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小数乘法分数乘法【解析】根据整数、小数以及分数的加减乘除法的计算法则口算即可。

2《怜悯是人的天性》测试题-(含解析)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2《怜悯是人的天性》测试题-(含解析)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2《怜悯是人的天性》测试题-(含解析)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4.2《怜悯是人的天性》(解析版)一、选择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全都不恰当的一项是()①中国女子柔道选手在人声鼎沸的赛场上能做到充耳不闻、心静如水,而一旦发力,就令对手不寒而栗。

②如果有人需要你的帮助,你是无动于衷,还是伸出援手?对于有良知的人来说,应该是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③总有一些人自以为道德高尚、怙恶不悛,不按法律办事,依照自己的道德规范维护所谓的“正义",最终害人又害己。

④他体会过患病无钱医治的滋味,感受过被免掉三四千块钱医药费的幸福瞬间,所以他对窘境中的病人能感同身受。

⑤阅读写景抒情的散文,要展开想象的翅膀,力求设身处地,感受作者心灵的颤动,体会作品所描述的美景。

⑥面对公交车上正在抢劫的歹徒,春节回家探亲的军人小礼明目张胆,挺身而出,制伏了凶悍的歹徒。

A.①②④B.③⑤⑥C.①②⑤D.③④⑥【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

①“充耳不闻”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

多用为贬义。

语境中误用为形容选手比赛时非常专心,没有听到赛场上的人声,曲解词义,使用错误。

②“无动于衷"指对令人感动或应该关注的事情毫无反应或漠不关心。

由语境“需要你的帮助”可知,使用正确。

③“怙恶不悛"指坚持作恶,不肯悔改。

本句形容那些不按法律办事的人,使用对象错误。

④“感同身受”多指虽未亲身经历,但感受就同亲身经历过一样。

使用正确。

⑤“设身处地",指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境遇中。

语境中强调亲自到了那个境地,应为“身临其境”。

⑥“明目张胆"形容公开地、无所顾忌地做坏事,含贬义,此处用于形容军人小礼的英勇行为,褒贬失当。

故选B。

2.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正确的一项是()①就是研读世界文学②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③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象和理想的巨大财富④这条路永无止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它走到头⑥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⑥最重要的途径之一A.②①⑥④⑤③B.④①③⑥⑤②C.④⑤②①③⑥D.②⑥①⑤③④【答案】D【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化学教学中类比的意义

化学教学中类比的意义

化学教学中类比的意义作者:李作胜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第28期李作胜(武威职业学院,甘肃武威733000)摘要:本文基于高职学院生源的多元化特点,对化学教材中类比的现象和教学中类比的教学法进行了深入地探讨,说明了类比教学法在高职《医用化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医用化学》;类比现象;类比教学法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8-0182-03我国的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类型,目前的状况是从理论到实践仍处于不断探索新的办学模式和新的教学理论的发展阶段。

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最能深切体会到传统的精英教育理念和教法确实已不适用于高职教育,更不要说饱受诟病的应试教育。

仅从高职院校生源的角度来看就有高中理科生、文科生、三校生等,呈现出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的趋势。

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巨大差异给授课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从教学理论到教学方法都必须全面调整和创新。

如何用适当的教学方式完成教学目标,尤其是在学生难学、不重视的基础课上更显得突出与紧迫,笔者在化学课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认为类比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类比法,本意是根据两个或者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相似或者相同,从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可能相似或相同的一种逻辑方法,显然类比是由个别到个别的推理过程[1]。

类比教学法则是用学习者较熟悉的知识、经验或技能和学习者一时难以理解的新知识做联想、比较从而达到由此及彼的知识迁移的教学方法,是类比法思维的一种具体应用。

因此,类比教学法的关键在于本体和类体之间有相同或相似的某些属性,并且类体是学习者较为熟悉的事物。

一、化学教材中的类比由于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认识已远远超越了我们能直接感知到的自然世界,尤其是微观领域。

纵观科学发展史,不论是科学家们的探索与研究,还是科学家要说明、表达某种思想,或是描述某种事物,都会用到类比法。

1906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做了著名的α粒子散射实验,1911年由卢瑟福提出:原子的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直径很小的核心区域,叫原子核,电子在原子核外绕核作轨道运动。

中职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专题11现代文阅读(过关检测)(原卷版+解析)

中职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专题11现代文阅读(过关检测)(原卷版+解析)

专题11 现代文阅读过关检测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沙棘是一种不平凡的植物,在地球上生存已超过2亿年,其对于土壤的要求不严格,能扎根于沙漠和高寒山区等恶劣环境中,是唯一能在砒砂岩(被称为“地球癌症”)地区正常生长的植物。

在这种严酷的生态条件下,沙棘具有超强的生命力,具有异乎寻常的抗风沙、耐盐碱能力,能承受的环境温度范围为一50~50℃。

沙棘的这种“极耐干旱,极耐贫瘠,极耐冷热”的特性为植物之最。

②沙棘为胡颓子科沙棘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初看起来是一种其貌不扬的低矮灌木树种,棘刺较多。

沙棘为阳性树种,喜光耐寒,但在疏林下也可以生长,广泛分布于我国华北、西北、西南等地,是保持水土和造林绿化的先锋树种。

③沙棘生长在无污染环境中,是名副其实绿色植物,还是一种很好的药食同源的植物。

沙棘全身都是宝,根、茎、叶、花、果,特别是果实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

④据测定,沙棘果实中含有多种维生素、脂肪酸、微量元素、黄酮、超氧化物等活性物质和人体所需的各种氨基酸。

传统中医认为,沙棘果实可入药,具有止咳化痰、健胃消食、活血散瘀之功效。

⑤沙棘果实中维生素C含量非常高,是同等质量猕猴桃中维生素C含量的2~3倍,素有“维生素C之王”的美誉。

研究发现:沙棘在成熟和近成熟时,维生素C含量最高;达到过熟状态时,维生素C含量则迅速下降;达到过熟后,维生素C含量就处于较稳定的状态。

不过,从沙棘果实营养成分的变化来看,成熟期前后采摘的果实最适宜食用。

⑥沙棘油是从沙棘种子中提取的高活性保健油,含有206种对人体有益的活性物质,具有显著的抗疲劳、增强机体活力及抗癌等特殊药理性能,在保护和加速修复胃黏膜、增强肠道双歧杆菌的药性、降低血浆胆固醇含量,防治高脂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症等方面有显著功效。

1.下列对“沙棘”的解说,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沙棘是一种在地球上生存了将近 2亿年的落叶灌木小乔木树种。

B.沙棘具有超强的生命力,是唯一能在砒砂岩地区正常生长的植物。

六年级数学比和比例

六年级数学比和比例

求比值
2 4 ∶ =10 5 一般方法 求比值
化简比
2 4 ∶ =10∶1 5
结果
根据比值的意义,用 是一个商,可以是整 数、小数或分数. 前项除以后项.
根据比的基本性质, 把比的前项和后项都 是一个比,它的前项 化简比 乘上或者除以相同的 和后项都是整数. 数零除外).
求比值
45 ∶72 =0.625 1 ∶2 =0.25 2 化简比 1 2 ∶ =0. 5 3 3 7 0.7 ∶0.25 = 25
y
=8
y =8x
如果 y = 8
和 y 成( 反 )比例 x x y= 8 y =8 x x
少儿英语
怎样斗得过文宇成都呢?眼见宇文成都如游龙壹般离得越来越近.木元霸居然傻愣着看呆咯,壹动否动,宛如彷佛放弃咯反抗."中/"嗖の壹声,空中横贯壹道金光.眼看着就要壹刀砍来,千钧壹发之际,草丛中横掷出壹支金锏,直接打飞咯宇文成都手中 の双刀,宇文成都壹个空翻,躲过咯金锏,却被掀去咯黑布,只得立即用手掩住面容."住手/还有无公法,拦路抢劫杀人,居然连壹个孩子都否愿意放过/"只见草丛中走出壹人,那人身高八尺,壹身探员青鸟服,长得相貌堂堂,英气逼人,只若天神."检测到 秦琼进入横勇状态,武力+2,基础武力96,目前上升至98,请宿主注意查看.""什么?秦琼秦叔宝?大夜间那又是要做甚么?"东舌刚刚收服南阳,在梦中被操作界面壹声提示音所惊醒..宇文成都壹手掩面,壹手执着秦琼问到:"有种の留下姓名,来日我 定取您性命/""那您给我听好咯,行否更名坐否改姓,山东历城秦叔宝是也/"只见秦琼壹锏打翻咯四面一些此刻,厉声回答."好,好,秦叔宝,明天将来定杀您全体人,兄弟们,我们撤/

《化简与求值》五年级教案(通用7篇)

《化简与求值》五年级教案(通用7篇)

《化简与求值》五年级教案《化简与求值》五年级教案(通用7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化简与求值》五年级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化简与求值》五年级教案篇1教学目标:1、会利用乘法分配律、乘法结合律对含有字母的式子进行化简。

2、会把具体的数代入含有字母的式子求它的值。

3、养成对含有字母的式子先进行化简再求值的习惯。

教学重点:利用运算定律,对含有字母的式子化简求值。

教学难点:对含有字母的式子进行化简后,把具体数代入含有字母的式子求值。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师:小胖和小丁丁到书店里购买练习本,小胖买了3本,小丁丁买了2本,练习本每本x元,他们一共要付多少元?(课件演示)2、生:3x+2x元。

3、师:那么我们这样的式子是不是可以简化一点记录呢。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化简与求值板书二、探究新知(一)用运算定律化简1、师:我们学过各种各样的算式,例如17+5,29-2,217+2等等,我们也学习了用字母表示算式中的数,从而得到了像m+5,29-n,2a+2等等含有字母的式子,含有字母的式子有时可以化简;当式子中字母的值给定时,我们还可以求出式子的值。

2、师:让我们通过课件来帮助我们一起来理解。

3、小结这里化简过程就是利用我们的语言优先,3个x加上2个x就是5个x。

4、师:小胖要比小丁丁多付多少元?5、请学生模仿尝试练习。

6、小结:我们可以运用所学过的运算定律对含有字母的式子进行化简。

7、练习:化简下列各式9a+4a 8k-7k 6m-m 3x+2x+6 8x-4x-3 3x3 学生小组合作尝试解决。

汇报交流。

其中最后两题注意不能把3x+2x+6=11x,而是5x+6。

请学生说一说3x3是怎样化简的。

(二)求值当x=17时,求14x+26x的值。

1、学生试做。

(1)14x+26x(2)14x+26x =1417+2617 =40x =238+442 =4017 =680 =6802、讨论,你会选择哪种方法?为什么?3、师指导格式。

高三政治常见主观题解析

高三政治常见主观题解析

高三政治常见主观题解析高三政治常见主观题解析Ⅰ意义类题型高考政治“意义”类试题,典型设问有“有何经济政治意义”“对经济发展、政治进步有什么影响”,这是每年高考文综卷必考的题型。

根据设问的角度来划分,一般是具体的设问,即分为经济意义、政治意义和经济、政治意义。

☆、经济意义方面答题思路:一定要遵循从小到大的原则,进行地毯式搜索——一一对号入座,否则便会缺漏要点。

▲从个体的角度组织要点:这里的个体特指劳动者、经营者、消费者、企业等。

答案的关键词有:增加就业、增加人民收入、丰富人民生活、提高经济效益。

▲从集体的角度组织要点:这里的集体特指企业、产业、农村、城镇等。

答案的关键词有:加快企业改革、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繁荣农村经济。

▲从国家的角度组织要点:这里的国家特指整个社会、国家。

答案的关键词有:宏观调控、资源的优化配置、扩大内需、增加外汇储备、增加经济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科学发展观。

☆、政治意义方面的答题思路:政治方面的规律不如经济方面的明显,我们要记住一些关键词:保障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国家性质和职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加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建设等。

在作答时要抓住主体,对号入座。

政治常识中常见的主体有中国共产党、公民、国家机构、民主党派等。

☆、用哲学原理分析某一事件的意义:答这类题,一定要认真审题,扣住事件本身的要害,一般从三个角度去思考:第一,从唯物论角度看,有没有做到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并且与自然\社会保持和谐发展;第二,从辩证法角度去认识,能不能做到与时俱进,推进事件向好的方面发展,也可以分析事件本身的积极意义和应当吸取的反面教训(两点论),第三,再从认识论的角度去说明,事件的推进其实践意义和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积极意义.当然,还可以从价值观去回答,点出他的价值观方面的重大意义。

比的意义教材分析报告

比的意义教材分析报告

比的意义教材分析报告
自查报告。

在本次教材分析报告中,我对比的意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我首先对比的概念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包括比的定义、比的分
类以及比的作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介绍。

在此基础上,我对比的
意义在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包括比的教学目标、教学
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在研究过程中,我发现比的意义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
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同时,比的意义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他们的学习效果。

在撰写报告的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

比如,如何
将比的意义与实际教学相结合,如何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来引导学
生理解比的意义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进行了大量的文献
查阅和实地调研,并与同行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最终,我成
功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并完成了本次教材分析报告。

通过本次教材分析报告的撰写,我不仅对比的意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还提高了自己的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

我相信,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将能够在教学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比的意义,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人生何必问究竟-浅谈人生为什么

人生何必问究竟-浅谈人生为什么
人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
不知有多少人不止一次问过这样的问题,尤其一些处于逆境陷入迷茫中的人们。
关于这个问题,我看到一篇文章写得很不错,就是青年文摘2014年19期的一篇《活着有意义吗》。
接下来简单复述下这篇文章的内容:
作者将人生的意义分析概括为三点,然后逐一分析。这三点为:
1.人生有意义,意义就是赚大钱,当大官,和相爱的人在一起。
在一个好的社会里,一个人很有才华,又能容易充分发挥出来,从而体现自己的价值,并且活着富裕健康,这个人的人生最有意义。如此,美国的大学教授,他们的人生意义很大,他们长时间地活着很有灵肉。
对于个人来讲,要做的就是,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挖掘和提高它们,从而形成有实际价值的才能。如果能拥有一份自己喜欢同时又能施展自己才能的工作,这就找到了很好的人生意义。同时,人也应该有义务维护道德和正义,因为,人生的意义也离不开好的社会,而好的社会需要人们去维护和改良。还有人类不能为自己活着,人类也是和自然息息相关的,这样人还应该和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爱护环境。
人生有什么意义,这是一个重大题目,所以这篇文章比我的上篇探讨人生是什么的文章长了许多。
人生到底有什么意义,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其实这个问题并不是必须要回答的问题,很多人没得到什么答案,也照样活着,还活着很好,很满足。 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讲,人生何必问究竟呢。
那怎样才能心甘情愿而又崇高地活着呢?于是人们自欺其人地虚拟出神,作为神的虔诚的信徒而活着,不为伺候别人活着(而可能是伺候神),他们不断祈祷,似乎这样就自然会普渡众生,福满人间。这样他们就会心甘情愿了,心安理得了,有超脱的感觉了,不沉溺在低俗的大爽小爽中了,也就满足了崇高性。这样宗教成了2的另外一大分支。
以上的都不能说服你,就似乎剩下最后一种可能了:人生无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的意义的解析,“比”究竟有何意义
什么是比?看到这个问题,很多老师一定会反问:你脑残么?拿这样简单的问题来考问具有专业教学经历的数学老师。

的确,大家都知道比的数学意义:在建国以来的各版本教材中明确说明,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然而比的生活意义:比如路程与时间的关系,总价与数量的关系也可以通过比来表示。

特别是这种不同类量的比又产生了新的量,这时比值的意义何在?这些不容易直接度量的量,就必须借助与它相关的两个量的关系来描述,这是比的生活意义。

教了20年的数学,听王永老师谈比的两种意义,我仍然有些犯迷糊。

怎么帮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就成为了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直接告诉孩子,这是数学家对两数相除关系的一种规定,好像成了灌输,大家都鄙夷你哟。

可是学习了除法,为什么还要认识比呢?也就是比产生的必要性是什么呢?2019年11月13日,北师大数学工作室呱呱房间结合东北师大郭杨老师《生活中的比》一课,对比的意义展开了深入的研讨。

房间里参与活动的老师最高峰达到355人,有23位房间管理参与本次活动。

什么是比?比的概念什么时候揭示?请听来自河南省的郭慧丽老师的深刻解读。

什么是比?在北师版的教材中,描述了两种比。

第一种——同类量之间的比,也就是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第二种比——两种不同类的量的比,又产生了一种新的量。

前面的倍数关系学生好理解,因为照片的缩放已经给出了答案。

不同类量之间的比,又产生新的量。

这不同类的量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学生就不好
回答。

而联系这两种比的桥梁是什么呢?两数相除。

而这就是比最核心的特征。

不管你是可度量的量,还是不可度量的量,只要你具备了两数相除的形式,我就能用比来描述。

教材的三个情境,就分别对两种不同的比进行了举例说明。

情境一:长与长,宽与宽,长与宽,宽与长都是同类量的比。

而情境二路程与时间的比,情境三总价与单价的比,都是不同类量的比,而它们的比值是产生了新的一种量。

所以,基于比的本质特征,两数相除。

我们必须在对三个情境进行比较之后,以上的量比较,都能写成两数相除的形式。

像上面这些两数相除的关系,我们都可以用比来表示。

除法,作为运算,要探寻计算的结果。

而比只是直观呈现两种量相除的关系,前项与后项是相除的两种量,而比号就相当于除号。

而比值,作为描述同类比的倍数关系时不带单位名称;作为描述不同类量的比的结果产生新的量时,它带单位名称。

上课的时候,如果老师们像我一样,给学生做如上的解释,也许教学又走回了老路,约定俗成,规定,灌输。

这些词又在我的脑海里回荡,震得我头昏脑胀。

还不如直接让学生阅读教材,自我感悟。

不然的话,我担心讲得越多,反而把学生讲糊涂了。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

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

“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

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
生徒。

“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

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

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

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

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

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作为科学的数学,你研究的越深入越细致,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反而难以说明白。

是我们的专业水准过低限制了我们的研究?还是科学的源头本就是枝桠交错,盘根错节,让我们难辨“虚实”。

另外,作为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有必要了解的如此深
入吗?这样做是否有拔苗助长之嫌。

比,还是停留在两数相除的关系简单明了。

数学要越学越简单才好,搞得如此复杂好像“研究过度”。

那是数学研究员的工作,而超过了小学生的学习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