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不是什么和是什么
语言的主观性
语言的主观性作者:伍宗玲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0年第05期摘要:本文综述了沈家煊先生近十年的相关研究,简单介绍了沈家煊先生运用认知语言学原理进行研究的相关论文,重点阐述了语言的主观性及汉语语法教学方面的论文。
“主观性”是语言的一种特性,即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主观性汉语语法教学一、认知语言学认知语言学不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而是跟生成语言学一样代表一种解释语言现象的路向(approach)。
认知语言学对语言持这样的一些假设:1.语言能力是人的一般认知能力的一部分,因此语言不是一个自足的系统;2.句法不是语言的一个自足的组成部分,跟语义、词汇密不可分;3.语义不仅仅是客观的真值条件,还跟人的主观认识密切相关。
沈家煊先生的大部分论文中都渗透着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
《认知语法的概括性》以三个个案研究为例来说明认知语法以追求概括性为首要目标,力图找出一些基本的认知原则对语言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存在的并行现象作出同一的解释。
《转指和转喻》从认知语言学对待转喻的观点出发,论证汉语“的”字结构转指中心语的现象本质上是一种“语法转喻”。
转指的规律跟认知上转入的规律基本一致。
《“在”字句和“给”字句》以“在”字句和“给”字句为例,说明只有把握句式的整体意义,才能解释许多分词类未能解释的语法现象,才能对许多对应的语法现象作出相应的概括。
句式整体意义的把握跟心理上的“完形”感知一致,都受一些基本认知原则的支配。
沈家煊先生在介绍语义演变的动因和机制时,也运用了语用学及认知语言学等语言学原理,阐释了语言演变不是源自语言本身,而是源自语言的使用,而且大部分是源自成人的语言使用。
说话人和听话人在语用预测支配下的“在线”(on-line)交谈是语义演变的最主要的机制。
语义既有语用的性质又有认知的性质,跟“转喻”和“隐喻”的认知能力有关。
《李白和杜甫:出生和“出场”——论话题的引入与象似原则》描述了语言的意义是客观和主观的结合,语言学的研究可以而且应该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结合起来。
认知语言学解读
• 戴浩一:台湾国立中正大学语言学研究所教授, 是少数专长于认知语言学的华人。
• 王士元:香港中文大学现代语言学系暨中研院院 士,另一少数专长于认知语言学的华人。
二、认知语言学的主要概念
• 原型 • 范畴化、基本范畴 • 上下位 • 隐喻模式、转喻模式
孕育,8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成熟。1987年,美国
莱考夫《范畴》的出版,标志着认知语言学的形
成;1989年,勒内·德尔文组织的在德国杜伊斯堡
召开的第一届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标志着认知语
言学的正式诞生。90年代中期以后,认知语言学
开始进入稳步发展阶段。
• 认知语言学代表人物
• 乔治·雷可夫 (George P. Lakoff1941年-):认知语言 学的其中一位创立者,提倡比喻(隐喻)是日常语言 活动中的必须认知能力。
• 2.范畴化:
范畴化,也叫做归类,是比较的一个特例。 一个范畴或类别往往有个“原型”,是用以确定 类别的参照标准,需要归类的目标与标准进行比 较,符合标准所有特征的目标例示这一标准,不 完全符合的目标是对标准的扩展。
范畴化,简单地说,就是把不同的事物归为同 一类型的过程。例如:人有各种各样的人,我们把 不同的人统称为“人”,这就是一种范畴化。
认知语言学 Cognitive linguistics
目录
一、什么是认知语言学(定义、 背景、代表人物)
二、认知语言学的主要概念 三、思考探究 四、认知语言学的优与缺 五、认知语言学在中国
一、什么是认知语言学
•
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在
反对主流语言学转换生成语法的基础上诞生,在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中的一种新范式, 它包含许多不同的理论、方法及研究课题。
认知语言学肇始于20 世纪70 年代, 80 年代中期以后其研究范围扩展到了语言学中的许多领域, 如句法、意义、音系以及语篇等。
其成熟的重要标志是1989 年春在德国杜伊斯堡召开的第一次国际认知语言学会议以及1990 年出版的5认知语言学6杂志。
自诞生之日起, 认知语言学就把自己置于认知科学这一大学科中, 与哲学、心理学、人类学、计算机科学以及神经科学等结下了不解之缘, 并逐渐成为当代语言学中的一门显学。
在过去20 多年里, 认知语言学研究在几个重要领域里已卓有成效, 如范畴化、概念隐喻、转喻、多义性、拟象性以及语法化等( 参见文旭1999, 2001) 。
尽管认知语言学家内部在具体方法、感兴趣的课题、研究的切入点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差别, 但他们的研究目标和基本原则有许多共同之处。
为了进一步理解并准确把握这一新的认知范式, 本文拟对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基本原则、研究方法作一些解释与探讨。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语言是人类表达观念和思想的最明确的方式之一。
从/ 表达观念和思想0的角度来研究人类语言, 这种观点就是通常所说的/ 认知观0。
这种观点认为, 语言是认知系统的一部分, 而认知系统由感知、情感、范畴化、抽象化以及推理等组成。
这些认知能力与语言相互作用并受语言的影响,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研究语言实际上就是研究人类表达或交流观念和思想的方式。
当代语言学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对认知现实主义( cognitive realism) 的承诺, 即确认语言是一种心理或认知现象。
语言学诸多门派都以探索隐藏在大脑中具有普遍性的人类语言机制作为终极目标, 换句话说, 语言分析的目的不只是描写人们的语言行为, 而是解释引起语言行为的心理结构和心理过程, 揭示语言行为背后内在的、深层的规律。
像乔姆斯基、杰肯道夫(R. Jackendoff) 、兰格克(R. Langacker) 、雷科夫(G. Lakoff) 、比尔沃思(M. Bierwisch ) 以及赫德森(R. Hudson) 这些代表不同理论方法的语言学家, 他们的研究都具有这一目的。
认知语言学
Langacker
Langacker
Ronald W. Langacker(兰艾克),北京语 言大学客座教授,博士,世界著名语言学家, 认知语言学创始人之一。兰艾克博士于 1966年取得美国伊利斯诺大学语言学博士 学位,现为美国加州大学教授,他曾应邀在 35所大学讲学,先后担任过15个杂志的主 编或顾问,著有专著15种,论文171篇;培 养博士31人,博士后50人,参加各类学术 会议及讲学307次。 Ronald W. Langacker教授工作于美国加利 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校区,他在上个世纪70 年代提出了“空间语法”,在80年代逐步发 展其学术思想,到了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 发展成了一个系统、完整的语言学理论。
用来源指称结果,如“我们去吃火锅”(火锅指代的是火锅 里的食物)。等等。
二者的联系
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 –隐喻是不同认知域之间的映射,它建立在人
们的心理联想上。---转喻是同一认知域中的映射, 建立在相依性的基础上。 联系—Radden (2000)认为隐喻和转喻组成一个 连续体,二者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一般认为他们 都是从出发域向目的域的映射,事实上二者有时很 难区分。如“骑士队的詹姆斯是头狮子”。这个句 子可以看成是个隐喻表达即“人是动物”(不同 域)。同时如果把“人”和“动物”归入同一认知 域—“生命体”,且二者有某些相同特性如强悍、敏 捷、迅猛等,那么也可把它看成是个转喻表达。
二 学科特点
综合性(边缘性).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和语言科学相互交
叉渗透形成的新兴边缘性学科.它涉及到语言学、心理学、神 经病理学、哲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知识。
语文学科前沿(2)
六、转换生成语法乔姆斯基(Noam Chomsky, 1928--),美国语言学家,转换生成语法的创始人。
乔姆斯基把语言研究和数学,现代数理逻辑结合起来,提出了新的语言理论,即转换生成语法,形成了一个语言学的新派别。
1957年乔姆斯基出版《句法结构》,开创生成语法理论,标志着语言学研究史上一次极为重要的范式上的转移,这一转移推动了众多相关学科的发展及新研究领域的开拓。
乔姆斯基的研究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1965,《句法理论要略》(标准理论);1972,《生成语法中的语义研究》(扩充式标准理论);1981,《管辖与约束讲稿》(管约论GB Theory);1992,《语言学理论的最简方案》(最简方案)。
乔姆斯基的语言研究方法不再以归纳法为主,而改为以演绎-推导法为主。
他认为语言是人的生物属性,人的语法知识是天赋的,人类语言存在着普遍语法,人脑中有专司语言的机制--语言官能。
乔姆斯基以内省、演绎、形式化的方法探寻人类语言的普遍运作机制和特点。
乔姆斯基把语言分为三个部分,即句法部分,语义部分和语音部分。
句法部分构成一个句子的深层结构,并进一步转换成它的表层结构。
语义部分对这个句子的深层结构进行语义结构说明。
而语音部分对表层结构做出语音说明。
乔姆斯基在一系列逐步严格限制的基础上,设计了四套文法(文法不等于语法):0型文法:不加上述任何限制1型文法:上下文有关文法2型文法:上下文无关文法3型文法:有限状态文法四类文法之间的关系是层层包含的,如每一个有限状态文法都是上下文无关文法,每一个上下文无关文法都是上下文有关文法,O型文法范围最大。
反之则不然。
大致为:0型文法>上下文有关文法>上下文无关文法>有限状态文法。
有限状态文法源自马尔可夫过程,不仅生成能力差,而且不能说明语言层次。
上下文无关文法,类似树形结构图。
从根(标号S)到叶,叶表示最后的实际单位,根是要分析的结构。
上下文有关文法与0形文法生成能力逐级递增,但因为上下文无关文法可以采取乔姆斯基范式实现层次分析,故在自然语言研究中为人们乐于采用。
认知语言学
学科发展历程
认知语言学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在美国孕育(朗 奴·兰盖克提出空间语法),8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成熟, 其学派地位得以确立,其确立标志为1989年春由勒内·德 尔文(ReneDirven) 组织的在德国杜伊斯堡(Duisbury) 召 开的第一届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此次大会宣布于1990年 发行《认知语言学》杂志, 成立国际认知语言学( ICLA) , 出版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系列专著,9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进 入稳步个特例。一个范 畴或类别往往有个“原型”,是用以确定类别的参照标准, 需要归类的目标与标准进行比较,符合标准所有特征的目 标例示(instantiate)这一标准,不完全符合的目标是 对标准的扩展(extension)。
经典范畴理论的如下特征 1 范畴划分由一组充分必 要条件决定 2 特征是二元 3 范畴具有清晰边界 4 范畴 成员之间地位平等。
eg2.钟书能 阮薇. 认知与忠实——汉英上下位词翻译的认知 视角『j』.韶关学院学报
3.上下位:
以基本层次范畴为中心 范畴可以向上发展为上位范畴向 下发展为下位范畴上位范畴依赖于基本层次范畴 且物体 的完形形象和大部分属性都来自基本层次范畴 因此又被 称为寄生范畴(parasiticcategory) 下位范畴也是寄生范 畴它是在基本层次范畴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细致的切分。
二、认知语言学的主要概念
原型 范畴化、基本范畴、上下位 命题模式、意象模式、隐喻模式、转喻模式 意象图示
1.原型(prototype):
是物体范畴最好、最 典型的成员, 所有其他成 员也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典 型性。
eg1. 在英语的世界图景中, 鸟的原型为画眉鸟;而对于 母语为俄语的人而言则是 麻雀; 麻雀在中国人的认 知意义中也具有典型意义。
1. 语言的认知研究与认知语言学
1. 语言的认知研究与认知语言学语言认知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但是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却是最近20年的事。
语言的认知研究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基于心理学的研究(the psychological approach),一个方面是基于语言学的研究(the linguistic approach)。
基于心理学的研究注重语言的感知、语言理解、记忆、注意力、推理等方面的问题,而基于语言学的研究则比较注重语言的形式类、语言符号的意义、形式和意义之间的操作、意义-概念与外部世界的联系等方面的问题。
语言的认知研究涉及到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语言是什么的问题以及语言以什么样的方式和结构存在的问题。
心智之外,因此可以作为一个纯客观的研究对象来对待;另一类认为语言与人的心智有一种互相依存的关系,语言不是一种纯粹客观的现象,因此研究语言必须与语言所赖以存在的心智联系在一起。
什么是语言?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是语言学领域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语言学不像别的学科,研究对象很明确,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一直与别的学科有粘连。
如果研究对象不确定的话,一切都会成为问题。
索绪尔在讲到语言学的材料和任务时,开宗明义地说:“语言学的材料首先是由人类言语活动的一切表现构成的”关于语言是什么的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这些看法基本上可以区分为两大类:一类认为语言是一种客观现象,它独立于人的认识主体,那么人类言语活动的表现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呢?当然首先就是语言本身,因为人类言语活动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上的,没有语言什么都谈不上。
所以还是应该首先回答什么是语言这个最根本的问题。
迄今为止,各种语言学的著作和非语言学的著作对“语言”做过几十种界定,因为观察角度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
对什么是语言进行界定可以有不同的视角,从语言的自然属性上说,语言是一套符号系统;从语言的社会属性上说,语言是社会的交际工具;从语言的心理属性上说,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索绪尔注意到了语言学研究对象的多面性,认为语言学与其他学科不同的地方在于它的研究对象的多重属性。
公共基础知识认知语言学基础知识概述
《认知语言学基础知识概述》一、引言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强调语言与认知的紧密联系,关注语言在人类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和表现。
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为我们理解语言的本质、结构和使用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本文将对认知语言学的基础知识进行全面的阐述和分析,包括基本概念、核心理论、发展历程、重要实践以及未来趋势。
二、基本概念1. 认知语言学的定义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与认知之间关系的学科,它认为语言是人类认知的一部分,语言的结构和使用反映了人类的认知方式和思维过程。
认知语言学强调语言的意义不仅仅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更是人类认知活动的产物。
2.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包括语言的各个层面,如词汇、语法、语义、语用等。
同时,认知语言学也关注语言与其他认知领域的关系,如感知、记忆、思维、情感等。
3.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认知语言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理论分析、跨学科研究等。
实证研究主要通过语言实验、语料库分析等方法来验证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假设;理论分析则主要通过对语言现象的分析和解释来构建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体系;跨学科研究则主要通过与心理学、哲学、人类学等学科的合作来拓展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视野。
三、核心理论1. 范畴化理论范畴化是人类认知的基本方式之一,它是指将事物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的过程。
在认知语言学中,范畴化理论主要关注语言中的范畴化现象,如词汇的分类、语法结构的分类等。
范畴化理论认为,语言中的范畴化是人类认知活动的产物,它反映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和思维过程。
2. 隐喻理论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它是指用一种事物来比喻另一种事物的语言表达方式。
在认知语言学中,隐喻理论主要关注隐喻的本质、功能和认知机制。
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方式和思维过程,它反映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3. 转喻理论转喻是一种与隐喻相似的语言现象,它是指用一种事物来代替另一种事物的语言表达方式。
什么是认知语言学?
什么是认知语言学?认知语言学指的是,随着认知科学的兴起,在心理学、哲学、人类学、语言学等学科对语言和认知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刻反思的背景下产生的一个新兴语言学流派。
认知语言学是一个语言学流派,其他还有生成语言学、功能语言学流派等等;它并不是一个语言学分支学科,后者包括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计算语言学等等。
关于认知语言学的定义,目前还没有一个大家都认可的标准,但是有一些共同理念。
例如吴为善《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一书中提到的有以下几种:Lakoff:我认为,认知语言学可以由两个共识来定义,称为概括性共识和认知共识。
Taylor:我使用“认知语言学”这一描述性的术语来表示当代语言学领域的一场广泛的运动。
它包括一系列不同的研究取向、方法和侧重点。
然而,他们通过一些共同的假设相互连接在一起。
Dirven:认知语言学可以被定义为分析语言和其他认知域,以及和其他认知机制之间关系的一种语言理论。
Evans:认知语言学是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出现的语言学和认知科学的一个流派。
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一书将国内外的定义总结为:认知语言学是一个以我们对世界的经验以及我们感知这个世界并将其概念化的方法、策略作为基础和依据进行语言研究的语言学学派。
那么,我们会问,为什么这个在中国及各国语言学界都有很大影响的学派,怎么连定义都没有确定呢?这就要从认知语言学的兴起说起了。
20世纪70年代之前的一段时间,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理论风靡,但是很多研究者也感到了这一理论的缺陷,转而进行其他研究方法的尝试。
例如Paul Kay关于色彩词的实验,Rosch关于范畴理论的研究,Fillmore关于框架语义学的研究等。
1989年春,由R.Dirven组织的第一次国际认知语言学会议在德国杜伊斯堡举行,成立了国际认知语言学学会。
这是认知语言学成熟的标志。
目前,认知语言学在美国形成了两个学派:一是以Langacker为首的“圣地亚哥学派”;一是以Lakoff、Fillmore、Kay 为首的“伯克利学派”。
[语言学,差异]生成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的差异研究
生成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的差异研究如果说生成语言学是众多科学家的横向研究则认知语言学便是科学家们的纵向研究,两者相辅相成,相似却不相同。
从文章的整片、词汇的生成以及使用的语言环境,可以说全部都包含进去了。
但是因为它们的理念不同,所以语言的基础性质也是不同的,这让科学家们也采取了相对不同的方法来探究。
虽说它们有太多的不同,但是也不能否定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以及相似之处。
一、生成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1、生成语言学的基本论述生成语言学是通过平常最常用的语言来描述语言性质,并且生成语言学的句法非常自由,可以随意决定且有它的独立性。
然而在语言生成的模式下能得出各种语言性质及其共性,生成语言的性质在语法结构的基础上做出的判断可以满足语法语义对范围构造的判断,这样相比较下来,语义的附加功能就显得没那么重要。
可以由以下四点来形容生成语言学:1)为了表达句子的完整性可以通过生成语法来建立;2)语法的构成及语法的表面结构可以分别按照不同的层次以及其规则进行设置;3)生成语言性的生成语法在形式上有限制性;4)这是一种大家与生俱来的能力,能通过一切规则来了解其语法的普遍性。
2、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论述认知语言学是哲学基础的形成为依据的。
从语义和语法两大块领域构成了认知语言学,它们一直互相配合。
而认知语言学主要研究的是语言的认知规律之间关系和普遍原则。
都知道,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已经渗透到语言的每一个角落。
认知语言学是从认知、共性、语义、解释这四个取向一起发展,对展示语言的更深层意义有很大的帮助,对实现语言理论的终极目标又有了一个新的跨越。
认知语义学不仅注重研究句法的理据性而且注重研究语义的理据性,还强调了语言意义的体验性以及体验哲学的第一原则就是去强调心智的体验性观点。
二、生成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之间的对比及差异生成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因为理论基础上的不同,所以其语言性质是不一样的,至于具体的区别在哪里,我们分为以下几点来进行分析对比:1、两者之间的哲学基础对比因为语言学家之间的差异也可以说是不同语言哲学观点的差异,其主要原因是在这两种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不同。
论认知语言学的概述
论认知语言学的概述现代语言学的研究表明,认知与语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语言的认知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却是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的,80年代中期以后其研究范围扩展到了语言学中的许多领域,包括句法学、语义学、音系学、篇章分析等。
在德国召开的第一次国际认知语言学会议以及l990年创刊的《认知语言学》杂志,标志着认知语言学的学科地位得以确立。
此后,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非常迅猛,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语言。
一、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一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发展的产物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的一部分,而认知科学是一门综合科学,由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哲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组成的交叉学科,从多角度来探索思维的奥秘。
人类思维的结晶是语言,语言是人类表达观念和思想的方式之一,是认知系统的一部分,是人类体验、文化、社会、风俗、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认知语言学一方面运用认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探讨语言现象,另一方面又通过语言现象来揭示人的认知能力,把语言认知作为人的整体认知过程的一部分来把握。
二认知语言学研究中的范畴理论“范畴化”categoriz ation可以说是人类最重要最基本的一种认知活动,是指人类在演化的过程中对外界事物进行分类或归类,使无序的世界变成有序的、分等级的范畴体系。
这个过程即范畴化的过程就是认知,或者说是认知的第一个环节。
范畴化使人类从千差万别万事万物中看到相似性,并据此将可分辨差异的事物处理为相同的类别,从而形成概念。
在此基础上人类才能完成更复杂的认知活动,包括判断和推理。
认知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形成概念和范畴的过程,它是一种以主客互动为出发点对外界事物进行类属划分的心智过程[1]。
正如Lakoff所言:“没有范畴化的能力,我们根本不可能在外界或社会生活以及精神生活中发挥作用。
”[2]范畴化的现象很早便引起哲学家的注意,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中系统论述了自己对范畴的观点,经典范畴观便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
认知语言学派与其他语言学派的异同
认知语言学派与其他语言学派的异同作者:冯碧瑛来源:《科技信息·中旬刊》2018年第01期(一)认知语言学与结构主义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是索绪尔建立的,结构主义学派注重对语言进行系统的形式的分析,他们认为语义的研究来自对词义的研究,词义的值则是由系统内部的横组合和纵组合关系决定的。
意义来自对系统内部的研究。
特里尔提出的语义场理论是结构语义学中的最重要的理论。
索绪尔提出符号任意说,认为语言形似和客观事物之间没有联系,是任意的;而认知语言学派则认为形式和意义之间是象似的,在所指和能指之间加入了人的因素,具有体验性,反对任意性第一说。
结构主义对于语义的研究是封闭的、系统内部的、纯客观的描写,认为语言是一个由组合和联想关系组成的系统,系统中每个语言单位的值由该单位同其他语言单位的不同关系决定;而认知语言学强调了语言的分析与语言外部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结构主义语言学把语言看做是自治、共时单一的系统;认知语言学强调心智的加工过程、人与客观的互动性。
索绪尔也意识到语言的社会性,从社会的角度将语言分为言语和语言,语言的社会性是语言的内部特征之一,这与认知语言学强调的经验性相一致。
结构主义认为系统内部的语义值是由其它的纵横关系决定的,每增加一个词项都会影响平衡,因此语言值的确立是由社会而非个人决定,同样的认知语言学也是持语言社会性观点的。
(二)认知语言学与系统功能学派的异同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都有涉及对语言“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前者侧重语言的“功能”用法。
韩礼德对功能主义学派做出了巨大贡献,他认为意义就是功能。
功能语言学强调的是语言的社会性,认为意义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过程之中产生的;而认知语言学则是通过对人与客观的互动来探索意义在人脑中的概念化过程。
功能语言学派认为在客观世界与语言符号之间的纽带是社会意义;而认知语言学则认为语言不是直接反映了客观世界,而是通过人的认知能力获得了语言符号的意义,强调了人的认知加工。
认知语言学关键概念 商务印书馆
认知语言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学科,涉及语言、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等多个领域。
在认知语言学中,有一些关键概念是必须要了解的,它们对于理解语言和认知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认知语言学的几个关键概念进行介绍及解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认知语言学的核心内容。
一、认知语言学1. 什么是认知语言学?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和认知之间关系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人类语言的认知过程,包括语音、语法、语义等方面,以及语言对于认知的影响。
认知语言学试图通过研究语言的认知机制来解释语言的产生、理解和习得等现象。
二、认知语言学的关键概念2. 范畴化范畴化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人类对事物进行分类和归纳的认知过程。
范畴化在语言习得和语言理解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帮助人们理解和记忆词汇、句法等语言要素。
范畴化也体现了语言和认知之间的密切关系,它是语言习得和语言理解的基础。
3. 形式规则形式规则是指语言中的语音、语法和语义等形式上的规则和模式。
在认知语言学中,研究者关注形式规则在语言习得和语言理解中的作用。
形式规则帮助人们构建语言结构,理解语言信息,是语言功能实现的基础。
4. 语义网络语义网络是用来表示词汇和词语之间关系的模型,它将语言知识组织成网络状结构,每个节点代表一个词汇或概念,而边表示它们之间的关联。
语义网络在认知语言学中被广泛应用,可以用来解释词语的含义、句子的语义关系等。
5. 语篇分析语篇分析是对语言使用的理解和分析,它涉及到语言的语义、句法、语用等多个层面,旨在揭示语言实际使用的规律和特点。
在认知语言学中,语篇分析有助于揭示语言和认知之间的关系,以及语言在交际和交流中发挥的作用。
6. 意象与概念意象与概念是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主题,意象是人类在感觉和感知中形成的多维图像和场景,而概念则是人类对事物的一般性认知和归纳。
意象与概念在语言习得和语言理解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帮助人们理解语言信息、构建语言意义。
7. 资源限制理论资源限制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框架,它认为人类认知能力存在一定的资源限制,包括注意力、记忆、语言处理速度等。
什么是认知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的原则
什么是认知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的原则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以第2代认知科学和体验哲学为理论背景,那么你对认知语言学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什么是认知语言学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认知语言学的创立者认知语言学的创立者普遍被认为是乔治·雷可夫(George Lakoff)、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及朗奴·兰盖克。
当中雷可夫及约翰逊专门研究语言中的隐喻及其与人类认知的关系;而兰盖克的专长在于认知语法。
乔治·雷可夫:认知语言学的其中一位创立者,提倡隐喻是人类日常语言活动中的必须认知能力。
戴浩一:台湾“国立”中正大学语言学研究所教授,是少数的华人专长于认知语言学。
王士元:香港中文大学现代语言学系暨中研院院士,另一少数的华人专长于认知语言学。
王寅:四川外语学院外国语文中心教授,四川大学博士生导师,是近几年国内认知语言学的领军人物。
出版了几部相关专著,其《构式语法研究》是国内首部有关构式语法的著作;并发表了几十篇相关论文。
张敏:香港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教授。
著有《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
认知语言学的主要流派认知语言学不是一种单一的语言理论,而是代表一种研究范式,是多种认知语言理论的统称,其特点是把人们的日常经验看成是语言使用的基础,着重阐释语言和一般认知能力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
这些语言理论虽不相同,但对语言所持的基本假设都大同小异,都不同程度地认可上一节提到的基本观点,只是在讨论和关注的具体语言现象上有所差别。
认知语言学主要理论方法有:Fillmore、Goldberg 等人的“构式语法”(Const ruction Grammar);Langacker 的“认知语法”(Cognitive Grammar);Lakoff、Talmy 等人的“认知语义学”(Cognitive Semantics);以及S. Lamb 的神经"认知语言学"(Neurocognitive Linguistics)等。
现实.认知.语言
现实.认知.语言认知和语言都是基于对现实的体验之上的,认知先于语言、决定语言,是语言的基础;语言又可反作用于认知,可促进认知的发展和完善,语言与认知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紧密联系。
标签:认知语言现实认知是人类的基本机能之一,认知的核心问题是思维,认知的表达形式是概念,认知的中心过程是推理;语言是承载思维、表达概念、运行推理的重要工具。
因此,认知和语言的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且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卢植,2006:vii)按照认知语言学经验主义的哲学观和语言观,语言既是一种认知活动,又是以认知为基础的;而认知和语言不能脱离人的身体构造,不能脱离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也不能脱离人的认知能力和认知的组织作用。
语言是人类认知活动的产物和工具,因此其结构和功能也应被看成是人类一般认知活动的结果和反映。
认知和语言都是基于对现实的体验之上的,认知先于语言、决定语言,是语言的基础;语言又可反作用于认知,可促进认知的发展和完善,语言与认知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紧密联系。
昔日的语言研究多重视语言形式、结构、内部关系的描写,或强调语言与客观世界的对应,而没有从认知角度将主观与客观结合起来深入解释语言,这是认知语言学不同于许多其他学派的根本区别之一。
(王寅,2007:32)一、认知认知语言学里的“认知”一词是相对“形式”而言的。
认知(cognition)一词源于拉丁语cognitio,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指人获得知识或学习的过程,是人的大脑理解和认识事物的行为与能力。
“认知最简单的定义是知识的习得和使用,它是一个内在的心理过程,因而是有目的的,可以控制的。
知识习得和使用牵涉到诸如感知觉、型式识别、视觉表象、注意、记忆、知识结构、语言、思维、决策、解决问题等等心理表征在内心里的操作,从‘白日做梦’到为了解决问题而进行的抽象思维,都可包括在内。
”(桂诗春,2004:14)认知语言学中的“认知”具有特殊的涵义,这不仅是因为它的认知承诺,而且更是由于它积极寻找在概念思维、身体经验和语言结构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发现人类认知或概念知识的实际内容。
认知语言学(沈家煊讲座1)
认知语言学0.“认知语言学”的范围这里所说的“认知语言学”是加引号的,有其特定的含义。
并非所有关心认知的语言研究都是“认知语言学”。
如果像“生成语言学”那样认为语言就是通过一些逻辑规则和客观的语义特征而“生成”的,而这些逻辑规则和客观的语义特征都以一定的心理表征形式储存在人的记忆中,从这一假设出发的语言研究自然也属于一般意义上的认知语言学,但是跟本文将要说明的有特定含义的“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假设却是大相径庭的。
“认知语言学”不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而是代表语言研究近年兴起的一个学派或思潮。
“认知语言学”也不是一种单一的理论,而是语言学内部的一种研究范式,其特点是着重阐释语言和其他认知能力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
这一研究范式发端于70年代,自80年代中以来,范围已扩展到语言学的各个领域,包括句法学、语义学、音系学、篇章分析等。
“国际认知语言学学会”每两年举行一次会议,并出版《认知语言学》杂志。
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有C. Fillmore, G. Lakoff, R. Langacker, G. Fauconnier, L. Talmy, J. Taylor, D. Geeraertgs, E. Sweetser, J. Haiman 等。
这些人各自的观点不尽相同,但对语言所持的基本假设都大同小异,只是在讨论和关注的具体语言现象上有所差别。
有的用“认知框”(frames)来描写词义(见Fillmore 1982),处于“认知框”内的概念成分跟百科知识相联系,但不一定有语词形式;有的着重研究“隐喻”(metaphor)在语义学和认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见Lakoff & Johnson 1980);有的集中研究一般认知能力和语言之间的具体联系,如Talmy(1988)的“动力作用”(Force Dynamics)理论;有的全面研究语法范畴所呈现的“典型效应”(Prototype Effects,如Tylor 1989);还有的专门研究形式和意义之间的然联系或“象似”关系(iconicity,见Haiman 1985)。
认知和隐喻
动觉意象图式主要包括:
容器图式:可界定大部分in和out的区别 部分——整体图式 连接图式 中心——边缘图式 起点——路径——目标图式 上——下图式 前——后图式 线性图式
容器图式:
可界定大部分in和out的区别 身体经验:我们经历了将身体视为容器和 容器里的东西的过程。 结构成分:interior,boundary,exterior 基本逻辑:若A在B中,X在A中,则X在B 中。 样本隐喻:我在家庭里,人在社会中
思维既是认知的核心,又是属于认知过程的, 思维既是认知的核心,又是属于认知过程的,宽 泛而言,思维与认知是等同的。 泛而言,思维与认知是等同的。 认知语言学不是全面研究认知的学科,也未给认 知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但认知语言学的认知是广 义的,包括感知觉,知识表征,概念形成,范畴 化,思维在内的大脑对客观世界极其关系进行处 理从而能动的认识世界的过程,是通过心智活动 将对客观世界的经验进行组织,将其概念化和结 构化的过程。但就认知的两个方面——结构和过程— —而言,认知语言学更重视结构。
认知模式:
1.命题模式 2.意象图式模式 3.隐喻模式 4.转喻模式
命题模式
表明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的知识结构属 于命题模式,比如,描述“火”的知识的 命题模式包含“火”是危险的这一命 题。——用包含关系来表明一种知识结构。
意象图式
来自日常身体经验(主要是空间和力量) 的前概念架构,人们在体验的基础上获得 意象图式后,就可运用它来体验我们的世 界。 基本意象图式包括:容器,路径,连接, 力量,运动,平衡,对称,上下,前后, 部分-整体,中央-边缘等,它们可结合构成 更为复杂的意象图式。
隐喻例句:
鞋城3折“大跳水” 昨夜世界为中国喝彩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充电 思想流溢于笔端
生成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的差异分析
《生成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的差异分析》摘要:生成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二者是语言学领域较为常见的对立理论,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生成语言学派和以泰勒为代表的认知语言学派针对二者之间的差异进行了广泛的质疑与论战,作为当今语言学领域最重要的两个学派,二者之间差异众多,本文在对生成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进行介绍的基础上,从语言学的任务、语义和语法两个角度对其差异进行了分析探究,希望能为语言学研究提供帮助,生成语言学一统天下的局面早已过去,认知语言学不断质疑、挑战着生成语言学,二者之间的分歧与差异越来越多,下面我们从语言学任务、语义和语法两个方面入手对这种差异进行探究分析【摘要】生成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二者是语言学领域较为常见的对立理论,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生成语言学派和以泰勒为代表的认知语言学派针对二者之间的差异进行了广泛的质疑与论战。
作为当今语言学领域最重要的两个学派,二者之间差异众多,本文在对生成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进行介绍的基础上,从语言学的任务、语义和语法两个角度对其差异进行了分析探究,希望能为语言学研究提供帮助。
【关键词】生成语言学;认知语言学;乔姆斯基;语义;语法中图分类号:H003一.生成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1.生成语言学生成语言学派著名学者乔姆斯基在描述语法时曾对其进行描述,认为其形成机制是“生成”,所以也被成为生成语言学,乔氏的学说也被稱为生成学说。
在乔氏的理论中,他围绕语法生成这个核心假说展开论述提出了众多概念和假设,他的生成语言学说也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假设之上:人类的语言能力和语法系统是与生俱来的、独立的,它的存在设定了有限的普遍原则来促使各种合乎语法的词汇和句子的产生。
可以说,乔氏对生成语言学的描述和认知借鉴了数学概念中“生成”的定义,与点线面生成曲线图形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以,他在表述自己论点时,将语法单位的移动作为表意的最重要操作手段,不同形式的移动最终造就了多样化的语法形式和表层形式,完成了语法的生成。
认知语言学的主要观点
认知语言学的主要观点认知语言学啊,这可有点意思。
就像我们平常看东西一样,不是单纯地看个模样,认知语言学觉得我们对语言的理解就像看东西一样复杂又有趣。
咱就说那个隐喻吧。
有时候我们说话就像在玩捉迷藏,表面说一个东西,其实是在说另一个。
比如说“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和金钱本来是两码事,可我们这么一说,就把时间的宝贵像给它穿上了金钱的外衣一样,让别人一下子就明白时间有多重要了。
这就好像我们把对金钱的那种珍惜的感觉,偷偷地搬到了时间上。
这可不是乱搬,是我们大脑里一种很奇妙的联系。
再讲讲范畴化。
我们的大脑就像一个超级收纳盒,把各种各样的东西分类放好。
比如说动物这个大范畴,下面又有狗啊猫啊牛啊这些小类。
我们怎么区分它们呢?这可不是随便乱分的。
就像家里的衣柜,我们会把衬衫放一块儿,裤子放一块儿,肯定是有一定道理的。
我们看到一只狗,大脑马上就把它放到动物这个大盒子里的狗这个小格子里了。
这中间还有什么典型成员和非典型成员的区别呢。
就像在水果这个范畴里,苹果可能就是那种典型的水果,大家都觉得它最像水果的样子,可要是说榴莲呢,就有点特别了,不是每个人都觉得它是那种典型的水果,但它还是在水果这个大范畴里。
还有意象图式这个东西。
想象一下我们的身体在空间里的感觉,像上下左右这种。
我们的语言也会受这个影响。
比如说“情绪高涨”,这个“高”就是和我们身体感觉里的向上的那种积极的感觉联系起来了。
就像我们高兴的时候感觉整个人都轻飘飘的,像要飘起来一样,所以就用“高”来形容情绪好。
认知语言学就是这样,把我们平时习以为常的语言现象背后的那些奇妙的大脑活动给挖出来了。
我觉得这就像是在探索一个神秘的宝藏,语言不再是干巴巴的单词和句子,而是充满了生命力的东西,每一个词每一句话背后都有我们大脑的小秘密。
这让我们更能理解为什么我们会这么说话,也让我们看到人类思维的奇妙之处。
这就像发现了一个新的游乐场,里面全是关于语言和思维的有趣玩意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知语言学不是什么和是什么浏览了“北大中文论坛- 汉语语言学- 认知、心理与逻辑”(/bbs/forum.php?fid=83)的一些关于认知语言学的贴子,觉得“认知语言学”这个名称算得上个难以躲避的陷阱了,太容易引人望文生义了。
认知语言学不是什么和是什么,还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我每次教认知语言学,都要碰到。
例如这个学期开的课,是“汉语认知语言学”。
第一次课的一个重点,就是讲认知语言学不是什么和是什么。
第二次课一开始,我就问了一个问题:认知语言学是不是类似于心理语言学的语言学分支学科?每个学生的回答都是:是的,是从认知角度研究语言的学科。
这样的回答,让我悲伤地想到:第一次课对此问题的唠叨毫无效果,跟他人的思维定势搏斗,何其吃力。
没有办法,只好变本加厉地唠叨。
简而言之,正确答案是:认知语言学不是语言学的分支学科,而是当代语言学的一个学派。
它是功能主义语言学这个大学派中的小学派。
这个大学派还包括不少小学派,如西海岸学派(学者主要在美国西海岸的加州。
代表性学者之一是也做汉语的安珊笛。
专做汉语的李讷也属于此学派)、俄勒冈学派、系统功能语法学、词语法学等。
这个大学派是当代语言学两大对立学派之一,另一大学派就是形式主义语言学(包括古典形式主义——结构主义语言学和当代形式主义——生成与法学)。
这两大学派的最大基本假设对立,是语言系统及其子系统(广义句法系统[包括传统的语法和词汇]、语音系统、广义语义系统[包括狭义语义系统、语用系统、话语系统])是不是自足的。
形式主义语言学的假设是自足的,功能主义语言学的假设是不自足的。
认知语言学与功能主义语言学中的其他小学派有不少差异,如着重语言的心理因素,不同于系统能语言学等学派的着种语言的社会因素,并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建立了三个类似的心理[广义]句法模式(Lakkof 的《女人、火和危险的东西》、Langacker的《认知语法学基础》第一卷、Fillmore和Kay的《结构式语法学教科书》);主张意义是百科知识,不同意把语义系统分割为语言知识的狭义语义系统和百科知识的语用系统;主张主观论(如语义塑造等过程中的主观作用),不同意某些功能主义学者(如安珊笛)的客观论。
尽管认知语言学着重语言的心理因素,但它并非只考虑心理因素,不能把它缩水为从认知角度研究语言。
从认知(或心理)角度研究语言,是当代语言学各学派的普遍倾向,并非认知语言学的专利。
R. Hardson 在《英语词语法学》的开头列出了当代语言学的10个倾向,其中之一就是“认知主义”。
当代语言学的认知主义倾向,是其教父Chomsky从一开始就提出的。
他早已有力地批驳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行为主义倾向,把语言假设为认知子系统。
“认知语言学“这个名称,为什么容易引人望文生义呢?大概是因为有“认知”这个时髦译名,而且这玩意儿加在“语言学”前面,让这个名称看起来像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计算语言学等现役的或退役的边缘学科或交叉学科(如前二者早已是语言学的核心学科了,但曾经是边缘学科)。
“认知”译自英语名词cognition或形容词cognitive。
老的译名就是“认识”,没什么神秘色彩了吧:)。
传统上把心理活动分为三类:认识、情感和意志。
三者之中,只有认识得到了密集研究。
汉语的“认识”,原是个多义的常用词,再做术语,有容易引人望文生义的缺点。
新造个“认知”译名做术语,有好处。
再者,用“认识”来译cognitive 打头的名称,就会有容易误解为动宾结构的“认识心理学”(认知心理学)、“认识科学”(认知科学)、“认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认识语义学”(认知语义学)、“认识语法学”(认知语法学)、“认识音系学”(认知音系学)、“认识人类学”(认知人类学),也不如新造个“认知”来译。
认知主要指人类的信息加工杨宁兄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
认知语言学确实有被时髦地滥用的倾向。
认知语言学确实和心理语言学有很大交叉。
但是想一想“认知心理学”这个词,就可以知道两者不同。
有“认知心理学”而没有“心理认知学”,可见认知科学可以看作心理学一部分。
两者的不同,可以说认知科学主要把认识过程看作一种信息处理加工过程。
所以“认知”也不等于一般的“认识”。
我们用“认知”的场合不用“认识”,原因也不仅限于杨宁兄所说的。
认知科学的主要奠基人George Miller 的名著:“神奇的数字7+2”,其副标题就是“人类信息加工能力的某些局限”(此文我翻译后发表在《心理学动态》1983(4)期)。
这篇文章的英语原文前几年有被人贴到了网上(/user/smalin/miller.html)。
可见此文的地位之重要。
现在许多人常常提到这个数字七,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看过了原文或译文。
但大家接受它,可见符合我们的心理直觉。
Miller 在发表此文的同时,发表了另一篇重要文章:“人类记忆与信息贮存”此文我翻译后发表在,《思维科学》1986(1)期。
这个杂志是山西出的,英文题目就叫Cognitive Science 。
不知这个杂志现在还在不在?不过后来认知科学的发展,范围越来越大,认知语言学跟心理语言学也就越来越难分了。
我觉得认知语言学的核心部分,应该是所谓“自然语言理解”,或者说parsing ,和language processing (语言加工)。
所研究的是一般不懂语法的人,根本也不懂主语、宾语那些劳什子,他们理解语言的过程究竟如何?他们是如何对听到一连串语音进行信息加工最后获得理解意义的。
这主要也就是组块过程,当然组块要按照结构模式来组,但这个模式不一定符合我们现在所用的“主语、宾语”等模式。
研究这套模式究竟是怎么样的,我觉得这是认知科学的核心内容。
顺便提一下,parsing 这个词我至今不知道怎么翻译好。
请教哪位有好的翻译法?对语言的认知科学方法的研究现在大家最流行使用的“认知语言学”便是杨宁兄所说的成为某种特定的学者及其研究兴趣所形成的一个学派。
如果在这个意义上说,那就没什么好讨论的。
因为这实际上成为一个所谓的冠名问题,而不是研究方法的问题。
也就是说,有那么一些人(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从早年的生成语法中分离出去的Lakkof),他们因为在大量的文献中使用了认知语言学这个名称,其使用权似乎已经属于这一特定的无形团体。
对冠名问题我没有兴趣。
因此,杨兄所说的“认知语言学不是什么是什么”中的“认知语言学”加上引号便就的了。
我自己理解的认知语言学便不是杨宁兄所说的特定的学派。
尽管我也用这个词,我承认我所理解的不是杨宁兄的概念,而更接近陆丙甫所说的概念。
或许我更为简单朴素一些,出发点是:认知科学——语言学——交叉形成:认知语言学。
我较早接触到的认知科学和语言学交叉的是80年代初的一本电脑文献,其中专门有讨论人工智能以及自然语言处理的章节,我当时为其中的概念网络转移理论所吸引。
同时也受到陆丙甫所介绍的一些认知科学文献的影响,那本“思维科学通讯”我订阅了多年,一直到停刊为止。
在后来的《计算机与语言研究》丛刊上也有不少认知科学角度所作的语言研究。
后来读书便从杨惠中教授那里较为系统地接受了一些人工智能方面的知识,当时便迷上了Prologic语言,还特地申请了经费从南大计算机系购买了一套程序软件,记得杨兄在Prologic上也很有兴趣的,还设计过一个能够处理一些特定范围内的句子的程序(好像当时还有去了美国的傅承德也做过,而且做得不错,据说他的博士论文就是用Prologic 处理中文的一个软件开发),这些都是题外话。
我想说的是,我理解的认知语言学就是揭示人类的认知机制对语言理解和语言生成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人都是怎么处理自然语言的,使用了哪些规则或策略。
把这些规则和策略描写出来,这是我理解的认知语言学的目标。
要研究这些规则,我们就不得不去模拟一些理解和生成过程,用来解释我们所见到的语言现实,使这种解释符合大多数人的语感(处理语言过程的感觉,不是正确与否的感觉)。
计算机的自然语言处理只不过是“应用认知语言学”,而语言学家要做的是“理论认知语言学”。
所以,广义的认知语言学最早的应该把Chomsky算进去。
这已经不是‘认知倾向’的问题了。
而是认知的方法论问题。
其实作为一个概念,认知语言学不同的学者可以有不同的理解,Lakkof和Langacker他们有他们的理解,别人也可以有别人的理解。
如果仅仅是冠名问题不讨论也罢。
重要的是对语言进行解释的方法和结果。
Kingsky is right!Our syntactic research is cognitive linguistics. The issue is extensively discussed in the following book: Chomsky, Noam. 2003. On Nature and Langua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f anyone is not familiar with the minimalist syntax, she or he can read Chapter 1, 2, and 3. If anyone wants to know how the minimalist syntax is cognitive linguistics, she or he should read Chapter 4. The common idea of all of these chapters is that we study language as a natural object, a cognitive capacity that is part of the biological endowment of our species, physically represented in the human brain and accessible to study within the guidelines of the natural sciences.Chapter 4 is in the form of an interview. It is very easy to read.信息加工是认识的计算机隐喻了。
丙甫兄提到的关于cognition、cognitive或“认知”的问题不少。
抱歉,到现在才有空来谈谈看法。
认知心理学是第一个挂上cognitive招牌的学派,它的另一块招牌是“信息加工心理学”(“加工”译自processing,或译为“处理”)。
这两块招牌可以替换着用,倒是显示了它跟前任美国心理学的主流学派——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对立。
行为主义认为以认识为研究重点的心智是个黑箱,其内部机制和活动不能直观地观察、概括和验证(不能直观地观察、概括和验证的东西,就不是科学合法的对象,这是行为主义心理学跟哲学中的逻辑经验论学派和语言学的结构主义学派等共享的信条),因此只能研究心智之外的人类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