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不是什么和是什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知语言学不是什么和是什么

浏览了“北大中文论坛- 汉语语言学- 认知、心理与逻辑”

(/bbs/forum.php?fid=83)的一些关于认知语言学的贴子,觉得

“认知语言学”这个名称算得上个难以躲避的陷阱了,太容易引人望文生义了。认知语言学不是什么和是什么,还是个问题。这个问题,我每次教认知语言学,都要碰到。例如这个学期开的课,是“汉语认知语言学”。第一次课的一个重点,就是讲认知语言学不是什么和是什么。第二次课一开始,我就问了一个问题:认知语言学是不是类似于心理语言学的语言学分支学科?每个学生的回答都是:是的,是从认知角度研究语言的学科。这样的回答,让我悲伤地想到:第一次课对此问题的唠叨毫无效果,跟他人的思维定势搏斗,何其吃力。没有办法,只好变本加厉地唠叨。

简而言之,正确答案是:认知语言学不是语言学的分支学科,而是当代语言学的一个学派。它是功能主义语言学这个大学派中的小学派。这个大学派还包括不少小学派,如西海岸学派(学者主要在美国西海岸的加州。代表性学者之一是也做汉语的安珊笛。专做汉语的李讷也属于此学派)、俄勒冈学派、系统功能语法学、词语法学等。这个大学派是当代语言学两大对立学派之一,另一大学派就是形式主义语言学(包括古典形式主义——结构主义语言学和当代形式主义——生成与法学)。这两大学派的最大基本假设对立,是语言系统及其子系统(广义句法系统[包括传统的语法和词汇]、语音系统、广义语义系统[包括狭义语义系统、语用系统、话语系统])是不是自足的。形式主义语言学的假设是自足的,功能主义语言学的假设是不自足的。

认知语言学与功能主义语言学中的其他小学派有不少差异,如着重语言的心理因素,不同于系统能语言学等学派的着种语言的社会因素,并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建立了三个类似的心理[广义]句法模式(Lakkof 的《女人、火和危险的东西》、Langacker的《认知语法学基础》第一卷、Fillmore和Kay的《结构式语法学教科书》);主张意义是百科知识,不同意把语义系统分割为语言知识的狭义语义系统和百科知识的语用系统;主张主观论(如语义塑造等过程中的主观作用),不同意某些功能主义学者(如安珊笛)的客观论。尽管认知语言学着重语言的心理因素,但它并非只考虑心理因素,不能把它缩水为从认知角度研究语言。从认知(或心理)角度研究语言,是当代语言学各学派的普遍倾向,并非认知语言学的专利。R. Hardson 在《英语词语法学》的开头列出了当代语言学的10个倾向,其中之一就是“认知主义”。当代语言学的认知主义倾向,是其教父Chomsky从一开始就提出的。他早已有力地批驳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行为主义倾向,把语言假设为认知子系统。

“认知语言学“这个名称,为什么容易引人望文生义呢?大概是因为有“认知”这个时髦译名,而且这玩意儿加在“语言学”前面,让这个名称看起来像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计算语言学等现役的或退役的边缘学科或交叉学科(如前二者早已是语言学的核心学科了,但曾经是边缘学科)。“认知”译自英语名词cognition或形容词cognitive。老的译名就是“认识”,没什么神秘色彩了吧:)。传统上把心理活动分为三类:认识、情感和意志。三者之中,只有认识得到了密集研究。汉语的“认识”,原是个多义的常用词,再做术语,有容易引人望文生义的缺点。新造个“认知”译名做术语,有好处。再者,用“认识”来译cognitive 打头的名称,就会有容易误解为动宾结构的“认识心理学”(认知心理学)、“认识科学”(认知科学)、“认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认识语义学”(认知语义学)、“认识语法学”(认知语法学)、“认识音系学”(认知音系学)、“认识人类学”(认知人类学),也不如新造个“认知”来译。

认知主要指人类的信息加工杨宁兄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认知语言学确实有被时髦地滥用的倾向。认知语言学确实和心理语言学有很大交叉。但是想一想“认知心理学”这个词,就可以知道两者不同。有“认知心理学”而没有“心理认知学”,可见认知科学可以看作心理学一部分。两者的不同,可以说认知科学主要把认识过程看作一种信息处理加工过程。所以“认知”也不等于一般的“认识”。我们用“认知”的场合不用“认识”,原因也不仅限于杨宁兄所说的。

认知科学的主要奠基人George Miller 的名著:“神奇的数字7+2”,其副标题就是“人类信息加工能力的某些局限”(此文我翻译后发表在《心理学动态》1983(4)期)。这篇文章的英语

原文前几年有被人贴到了网上(/user/smalin/miller.html)。可见此文的地位之重要。现在许多人常常提到这个数字七,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看过了原文或译文。但大家接受它,可见符合我们的心理直觉。Miller 在发表此文的同时,发表了另一篇重要文章:“人类记忆与信息贮存”此文我翻译后发表在,《思维科学》1986(1)期。这个杂志是山西出的,英文题目就叫Cognitive Science 。不知这个杂志现在还在不在?

不过后来认知科学的发展,范围越来越大,认知语言学跟心理语言学也就越来越难分了。我觉得认知语言

学的核心部分,应该是所谓“自然语言理解”,或者说parsing ,和language processing (语言加工)。所研究的是一般不懂语法的人,根本也不懂主语、宾语那些劳什子,他们理解语言的过程究竟如何?他们是如何对听到一连串语音进行信息加工最后获得理解意义的。这主要也就是组块过程,当然组块要按照结构模式来组,但这个模式不一定符合我们现在所用的“主语、宾语”等模式。研究这套模式究竟是怎么样的,我觉得这是认知科学的核心内容。顺便提一下,parsing 这个词我至今不知道怎么翻译好。请教哪位有好的翻译法?对语言的认知科学方法的研究

现在大家最流行使用的“认知语言学”便是杨宁兄所说的成为某种特定的学者及其研究兴趣所形成的一个学派。如果在这个意义上说,那就没什么好讨论的。因为这实际上成为一个所谓的冠名问题,而不是研究方法的问题。也就是说,有那么一些人(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从早年的生成语法中分离出去的Lakkof),他们因为在大量的文献中使用了认知语言学这个名称,其使用权似乎已经属于这一特定的无形团体。对冠名问题我没有兴趣。因此,杨兄所说的“认知语言学不是什么是什么”中的“认知语言学”加上引号便就的了。

我自己理解的认知语言学便不是杨宁兄所说的特定的学派。尽管我也用这个词,我承认我所理解的不是杨宁兄的概念,而更接近陆丙甫所说的概念。或许我更为简单朴素一些,出发点是:认知科学——语言学——交叉形成:认知语言学。我较早接触到的认知科学和语言学交叉的是80年代初的一本电脑文献,其中专门有讨论人工智能以及自然语言处理的章节,我当时为其中的概念网络转移理论所吸引。同时也受到陆丙甫所介绍的一些认知科学文献的影响,那本“思维科学通讯”我订阅了多年,一直到停刊为止。在后来的《计算机与语言研究》丛刊上也有不少认知科学角度所作的语言研究。后来读书便从杨惠中教授那里较为系统地接受了一些人工智能方面的知识,当时便迷上了Prologic语言,还特地申请了经费从南大计算机系购买了一套程序软件,记得杨兄在Prologic上也很有兴趣的,还设计过一个能够处理一些特定范围内的句子的程序(好像当时还有去了美国的傅承德也做过,而且做得不错,据说他的博士论文就是用Prologic 处理中文的一个软件开发),这些都是题外话。我想说的是,我理解的认知语言学就是揭示人类的认知机制对语言理解和语言生成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人都是怎么处理自然语言的,使用了哪些规则或策略。把这些规则和策略描写出来,这是我理解的认知语言学的目标。要研究这些规则,我们就不得不去模拟一些理解和生成过程,用来解释我们所见到的语言现实,使这种解释符合大多数人的语感(处理语言过程的感觉,不是正确与否的感觉)。计算机的自然语言处理只不过是“应用认知语言学”,而语言学家要做的是“理论认知语言学”。所以,广义的认知语言学最早的应该把Chomsky算进去。这已经不是‘认知倾向’的问题了。而是认知的方法论问题。其实作为一个概念,认知语言学不同的学者可以有不同的理解,Lakkof和Langacker他们有他们的理解,别人也可以有别人的理解。如果仅仅是冠名问题不讨论也罢。重要的是对语言进行解释的方法和结果。

Kingsky is right!

Our syntactic research is cognitive linguistics. The issue is extensively discussed in the following book: Chomsky, Noam. 2003. On Nature and Langua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f anyone is not familiar with the minimalist syntax, she or he can read Chapter 1, 2, and 3. If anyone wants to know how the minimalist syntax is cognitive linguistics, she or he should read Chapter 4. The common idea of all of these chapters is that we study language as a natural object, a cognitive capacity that is part of the biological endowment of our species, physically represented in the human brain and accessible to study within the guidelines of the natural sciences.

Chapter 4 is in the form of an interview. It is very easy to read.

信息加工是认识的计算机隐喻了。丙甫兄提到的关于cognition、cognitive或“认知”的问题不少。抱歉,到现在才有空来谈谈看法。

认知心理学是第一个挂上cognitive招牌的学派,它的另一块招牌是“信息加工心理学”(“加

工”译自processing,或译为“处理”)。这两块招牌可以替换着用,倒是显示了它跟前任美国心理学的主流学派——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对立。

行为主义认为以认识为研究重点的心智是个黑箱,其内部机制和活动不能直观地观察、概括和验证(不能直观地观察、概括和验证的东西,就不是科学合法的对象,这是行为主义心理学跟哲学中的逻辑经验论学派和语言学的结构主义学派等共享的信条),因此只能研究心智之外的人类行为。他们把人类行为归结为刺激-反应链条。认知心理学(还有生成语法学和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中的新学科等]把大脑看作硬件系统,把心智看作软件系统,把认识看作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这样就可以用类似软件系统的规则系统来模拟心智,心智就可以是科学合法的对象了。认知科学是个大家伙了。它是一个超级学科、横断学科或学科群。H. Gardner在《心灵的新科学》里把认知科学定义为当代在经验基础上对人类知识的本质、成份、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